國企為什麼要在海外上市?
一些大型國企,如中石化,中電信,中人壽等都有在美國以及其他海外市場上市,上市後的國企會對國內有什麼樣影響?會反哺還是導致資產流失?
謝邀。最近太忙,現在才抽空寫點東西。
公司上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融資。這個知乎上面討論很多,比如可以參考這個:公司為什麼要融資上市?對於那個時點為啥要去海外上市,我認為有一個比較現實的原因是,國內的A股的狀況無法容納國企的體量和對融資的需求。實際上,海外上市成本是很高的,在合規方面比國內要求高。同時,在他們上市的那個年代海外上市的估值普遍比國內低,上市從公司財務上面來說,很不划算;加上海外市場的監管較健全,對投資者的保護比A股全面,投資者對成熟的上市企業普遍有分紅的預期。如果是單純為了融資,海外並不是一個十分好的選項,找銀行貸款更優。
我認為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國外上市的監管方式倒逼中國企業改進公司治理。
雖然當時上市的決策是企業管理層做的,但實際上還是中央的授意。
眾所周知,上市是一個苦活累活。需要全面梳理,會計師要查,律師要查,還要建立各種公司治理的架構。安然以後,還要建立內控。在成熟的市場,投資者對公司治理還是很看重的,如果沒有好的公司治理,估值就會大打折扣。所以,為了在海外上市,這些基本的東西都會建立起來。同時,上市之後,維護成本較高,需要持續披露。客觀來說,提高了企業的管理透明度。這是上市的一個益處。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央要企業海外上市的目的之一,就是藉機整頓一下治理混亂、效率低下的國企。這就跟大企業找諮詢公司解決自己的問題類似,只是借一個外來的和尚的手做一個比較棘手的改革。
至於所謂的國有資產流失,現在大國企都是國資委控股,沒有私有化,談不上國有資產流失。某些博主說的「中石油對美國股民為何如此慷慨?」我不是很同意。 按照同股同權的基本原則,收到的分紅都是一樣的。股息率低,說明市場給的估值太高。投資者整體不理性,願意高PE買入造成的市場定價的問題,與管理的道德與否沒有任何關係。金融市場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買者自負(Caveat emptor)。除非股票在賣給你時,財務數據涉嫌欺詐,那是需要嚴懲。但是如果是自己買股票的時候不仔細思考,買貴了導致虧損卻哭爹喊娘,我只能呵呵了。
對於更一般意義上的中國公司去海外上市的原因,雪球的@方三文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好公司去國外上市? 講的有些點很中肯,只不過不適用國企。只是在這裡提一下,有興趣的讀者直接點過去看就好。
以上。
作為某海外上市的國企員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政府的態度:
其一,如前面幾位朋友所述,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海外上市可以倒逼企業規範運行;
以前沒洋人嚷嚷的時候,雖然企業經常虧錢,但企業領導的「上面」有人,沒法動,現在可以「名正言順」的拿下了虧損企業的領導,這只是企業治理的一個小的體現,其他不再多說。
其二,這些企業歸口管理的政府部門領導面子也好看。
2、企業領導的態度:
這些大型國企的領導通常會很配合中央精神,積極表態:「響應**號召,完善公司治理,力爭任內完成海外上市重任!」
但實際上,大佬們內心對於海外上市並不很感冒,尤其是快要到點兒的領導(國企又一特色)。
一方面,出於公心而言,有些行業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完成上市條件,並不意味著這個公司到了適合海外上市的發展階段了,可能盲目上市會因業績壓力導致公司經營管理出現短視現象;另一方面,於私心而言,作為國家副部級領導,大佬們在企業內就是土皇帝,上市之後,要配置各種委員會,搞各種公開披露,權利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當然,對於某些帶著海外上市任務「空降」的或者一些任期之後仍未滿齡的少壯派領導,往往將海外上市作為個人履歷的重要政績,是其獲得提升,進而離開企業轉戰政府的重要砝碼,這時,他們的態度是積極的。
3、企業員工的態度:
對於負責投資者關係的員工而言,大家會經常因為洋人的上市龜腚而抓狂,季報、半年報、年報、路演,接待海外投資者,額外增加出很多工作量,而且和洋人打交道,還是黑白顛倒,時差熬人啊!
對於普通員工而言,管你三地上市還是A股上市,我都不care,你給我的工資和福利咋樣?神馬??海外上市以後沒有防暑降溫費了?!!神馬??沒有住房補貼了?!神馬??過節不發月餅了?!
是的,企業員工提到海外上市,沒啥自豪感,而是各種憶往昔,不情願!
4、部分老百姓的態度:
海外上市就是企業把國內賺的錢倒貼洋鬼子,賣國行徑!
若不海外上市,沒有更多苛刻的監管或披露要求,這些巨型國企的利潤也不會到普通百姓手裡,我們普通員工倒是能高興點兒,您說是這個理兒不?
倒逼國企改革的說法有點太那啥了,我貢獻點其他角度:
1. 國企與資本市場的關係:中國的資本市場從誕生之日起一直到現在都是融資市,也就是說,在融資者與投資者的博弈中,我們天天見到虧錢的投資者,卻鮮有上了市融了資卻覺得得不償失的發行人。(如果是這樣,自然會有企業主動退市)
2. 國企海外上市緣起:上面說了,A股的作用之一就是幫助國有企業脫困,但市場太脆弱,圈不到錢了咋辦?去洋人那裡圈!跟現在不同,那時候國內市場是資本短缺,找不到那麼多投資者,去海外融資是一個艱難但現實的選擇,洋人呢也不傻,中國第一撥兒國企出海的時候,雖然公司治理、戰略規劃、財務管控等等都不盡人意,但都是中國各個行業里的第一名,潛力巨大,因此也獲得不少長線投資者的認可。
3. 後來的國企海外上市:這裡面又可以有若干原因,如國資委股權比例太高,對公司管得太多,高管通過海外IPO可以名正言順地按照一個正常的方式去管理企業,同時境外上市了,也有機會和高大上的國外投資者、國際同行平起平坐了;對於主管官員來說,把企業弄到境外上市了,也是政績之一;國內市場發展進入瓶頸,通過境外IPO獲得國際知名度和外幣,可以開拓海外市場或者利用境外上市公司的便利條件收購境外同行業公司,以獲取技術和國際銷售渠道。
有句話是怎麼說的,寧與xx不予xx。
前朝的三民主義,講的是國家是為了人民而存在。但本朝的治國理念,從馬列轉為滿清思路了。不論馬列還是滿清思想都是強調國際主義的。把錢給外面的友邦,就是這個理念的根本。
國家為什麼存在?滿清理念就是為了統治的存在而存在。而國企海外上市,可以讓友邦獲利,進而降低對方對本朝的敵意,一起來魚肉中國的百姓。這樣希望瓜分中國而獲利的列強就不會去想推翻這個國家的政府了。難道他們會比本朝政府做得更好?
中國A股是溢價上市,市盈率都是幾十倍的。海外上市的銀行石油股,價格都比A股要低得多。而這些企業的盈利都是國家權力保障的,便宜給友邦,當然是哈哈哈。
什麼是大棋?這就是大棋!一點淺見,
八旗當年跟著努爾哈赤打仗是為了什麼,國企可以看成是八旗子弟的鐵杆莊家,跟老百姓沒啥關係,老百姓不要頭腦發熱以為有自己一份,不然會死的很難看,
國企海外上市是為了八旗子弟把資產轉移出去,看到這個問題,一下子被楞了一下。哈哈,不要多想,西方發達國家,我們亦步亦趨,為什麼不學習發達呢?
政治體制不是不學,是不可立即改革,時機不成熟大亂,現在不也在逐步靠近。政治體制都可以學,上市只是小問題了。
人類社會學習發達文明,所以人類不斷進步。
為什麼中央在強大的反對聲中還是上馬了三峽工程,我一直懷疑是效仿了胡佛水壩(大蕭條的轉折)-美國精神的象徵,可惜這次模仿太教條
大家可以找找美國400年建設,和我國近30年的建設,有很多相似的
國企到國外上市肯定得到領導支持的,不會是賣國行徑。
1、讓國外的監督參與進來。
2、倒逼學習更規範、先進的管理理念。
如果沒有國際視野,中國企業根本做不大。
當然,順帶說一句,中石油國外上市只是部分資產上市而已。主要是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保證企業的合規運行,並逐步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
合理合法的分錢
國外不用排隊的,國內排隊很長的,要麼就借殼。而且上市流程中利益集團錯綜複雜,所以很多優秀的企業都選擇了港股或者美股上市。
崇洋媚外
結果發現被認定非市場經濟國家
駐外得企業黨組織很尷尬
上市為了更好的融資,要不你以為國內大量基礎設施,尤其是油氣管道的建設費用錢是怎麼來的?都是從老外的兜里掏出來的。
我覺得相較於私企以融資為目的而在海外上市來說,國企在海外上市更多的是出於政策上的考慮,提高國企的公司治理水平。前面幾位說的都有道理。
總所周知,公司上市主要是為了融資,壯大公司,但是國內的A股狀況無法容納國企的體量和對融資的需求。實際上,海外上市成本是很高的,在合規方面比國內要求高。同時,在他們上市的那個年代海外上市的估值普遍比國內低,上市從公司財務上面來說,很不划算;加上海外市場的監管較健全,對投資者的保護比A股全面,投資者對成熟的上市企業普遍有分紅的預期。如果是單純為了融資,海外並不是一個十分好的選項,找銀行貸款更優。
我認為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國外上市的監管方式倒逼中國企業改進公司治理。雖然當時上市的決策是企業管理層做的,但實際上還是中央的授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