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行為容易成癮,其生理機制是什麼?


  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在使用沒有被正式定義的術語「成癮」時,會產生一些誤解。所以首先,我們需要確認一下,何為「成癮行為」。這種行為的本質是指人們完全投入於某種活動中,不顧其對於生活所產生的消極後果,而堅持繼續而為之。

  其次,再來看看什麼樣的行為可界定為成癮行為,在精神病學的專業中,根據DSM-IV-TR做為標準分類中的衝動控制障礙曾被歸為成癮行為,包括病理性賭博、偷竊癖、衝動性購物、拔毛癖、精神性剝皮及網路成癮等等。不知,這與題主所指的「一些行為」是否相符。

  最後,了解成癮行為的生理機制需要從以下幾下方面來探討:

  1、神經遞質理論
  基於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這三種主要的神經遞質在關鍵行為過程中的相互聯結,研究認為這三種神經遞質與成癮行為的發病機制相關。因此,降低的5-HT濃度(5-HT與行為觸發、行為去抑制有關)、增加的NE(NE可以調節機體的覺醒性,並識別出新的刺激)和DA(DA與獎賞和強化機制有關)的功能,能夠易化成癮行為。其中,作為最關鍵的神經遞質DA,在一般成癮與物質成癮的過程中負責生物傳導的強化加工。

  2、神經解剖及神經心理理論
  在大腦中合成DA的主要區域位於中腦的腹側被蓋區(VTA)和伏隔核(NAc),神經元會投射到額葉皮層和部分邊緣系統,這被稱為中腦—皮層—邊緣多巴胺系統,也稱作獎賞系統。

關於獎賞系統的發現,如@吉喆在評論中所述。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早期,加拿大McGill大學的博士後James Olds和Peter Milner 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將電極植入大鼠的腦部,發現大鼠會主動尋求腦部的刺激,甚至對食物、飲水都不感興趣,直至精疲力竭,這種行為被稱作自我電刺激。通過進一步提取分析,這一腦區受到刺激時所釋放出來的化學物質即為DA,而這一腦區就是VTA。

( 圖片摘自《Neuroscience:Exploring the Brain》)

( 圖片摘自《Neuroscience:Exploring the Brain》)

  之後,在大鼠腦的其他區域也發現了許多自我電刺激的點位,包括NAc、下丘腦外側、內側前腦束及腦橋背部。這些不同的點位通過一條共同的通路相互連接,參與正常的獎賞行為。如圖所示,在與黑質緊密相鄰的VTA,DA神經元的軸突通過內側前腦束到腦的廣泛區域(紋狀體、額葉皮質和邊緣系統)。

(圖片摘自《Neuroscience:Exploring the Brain》)

(圖片摘自《Neuroscience:Exploring the Brain》)

一些研究表明,個體獎賞系統中的DA活性低下,可能導致了人們通過各種超出正常水平的活動來努力補償這種活性的減少,而其成癮行為也可能是保持DA活性在體內達到平衡的一種行為活動。以病理性賭博為例,在進行猜測任務中,通過rMRI掃描被試的中腦和邊緣系統,可見負責獎賞、決策與衝動控制的前部紋狀區與腹內側前額葉皮層的活性低下;在認知任務中,腦前葉下腹中軸皮層的活性減少;而當個體邊緣系統和感覺活動增強時,伴隨著情緒高漲,願意嘗試冒險行為;如眶額葉皮質受損,通常的後果是判斷能力下降。

  3、遺傳學理論
  在成癮行為的分子遺傳研究中,初步發現,5-HT、NE、DA的受體變異。個體的遺傳易感性,也可能使其後代處於成癮行為的風險之中。同時,成癮行為者的家族史可能也受到其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

  除了生物學的理論外,成癮行為也因各自的不同,存在著學習理論與認知理論的解釋,在此不一一贅述。

  感謝邀請。。。


我從操作性條件反射的角度解釋一下成癮行為。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未波及歐洲和亞洲。一位坐火車參加芝加哥會議的36歲的專家,明尼蘇達大學的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擔心戰爭為美國帶來的威脅。他注意到一群飛翔而過的鳥,腦海里閃過一個念頭:一隻鳥能向敵軍的飛機里投擲導彈嗎?回到他在明尼阿波利斯的實驗室,他找來幾隻鴿子實驗他的想法。他覺得他可以訓練鴿子連上導航裝置,把紙靶叼到幾英尺遠。這些鴿子被訓練著帶著航拍圖片瞄準靶子上的十字準線。該項目的結局在意料之中,國家不得不將經費花在更重要的國防項目上,而不是在緊要關頭給一個心理學家玩玩鴿子。


雖然鴿子計劃擱淺了,但是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對心理學的貢獻是開天闢地的,他一生都致力於將自己的理論推廣到商業、軍事、政治方方面面,開工廠賣嬰兒床、訓練鴿子丟導彈、著書《瓦爾登第二》虛構一個由行為主義統治的世界,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斯金納蜀黍不僅長得帥、會賺錢、手工還是一等一的好,他自製了著名的「斯金納箱」進行自己的實驗。將一個飢餓的小白鼠放入一個由槓桿的箱子里,一開始小鼠只是焦慮的四處轉悠,當它偶然按到槓桿的時候,會有食物落入箱子里。如此數次之後,小鼠習得了壓槓桿的反應,因為每次按壓槓桿都會有食物進入,食物作為一個強化物存在,使得該行為被建立起來。他稱之為「操作性條件作用」。不同於巴普洛夫的經典條件反應里強化物和強化行為同時出現,操作性條件反應的強化物在行為之後出現。


圖為斯金納箱


斯金納發現,不僅通過強化可以建立行為,通過撤除強化物,強化行為也會逐漸消失。當按壓數次槓桿後,食物不再按照預料的方式出現,小鼠逐漸放棄了按壓槓桿的行為。那是因為,這種強化的方式是「連續式強化」,即當個體出現一次行為強化物立即出現,例如孩子打掃房間後家長馬上對他進行表演,長此以往孩子建立了良好習慣,但是倘若不再給予強化,這種行為會逐漸消退,因此連續式強化是最不牢固的強化方式。


這麼說來,行為的建立可能暗藏更深奧的秘密。於是他進一步探索行為建立的規律,斯金納通過控制兩個變數,強化間隔時間和強化間隔比率,設計了如下四個實驗。

  • 定時距式強化:間隔固定的時間按下按鈕才會出現食物,譬如每五分鐘或者十分鐘強化一次。小鼠剛開始會不停按壓槓桿,但只在五分鐘時才會獲得食物,漸漸的小鼠不僅放棄了連續按壓槓桿,學會了「偷懶」,只在時間靠近的時候才按壓槓桿。這樣的強化可見於按照固定時間發放工資的工作,譬如月薪,時薪。
  • 變時距式強化:每次強化的時間間隔不等,譬如第一次間隔一分鐘,第二次間隔六分鐘,第三次間隔五分鐘。小鼠再也沒法偷懶了,只能一直按下去,因為誰也不知道食物什麼時候到來。

  • 定比率式強化:強化物的出現不是根據時間排列,而是與反應次數呈一定比例,譬如小鼠必須按壓20次槓桿才會得到食物。實驗表明,無論是動物還是人,在定比率強化中的反應比在定時距強化中的反應要快。這種強化常見於工廠里按生產量計費的工作,完成固定的產品可獲得一定量的工資。

  • 變比率式強化:不安套路出牌,強化的出現與反應次數的比例是變化的。例如,第一次小鼠按壓二十次槓桿出現食物,第二次按壓三十次槓桿出現食物,第三次按壓十次出現食物……隨著概率越來越低,小白鼠按按鈕的學習行為沒有變化,直至40-60次按按鈕掉落一個食物,小白鼠仍然會不停按按鈕,持續很久一段時間。這種強化有利於學習者的不斷提升,同時又因為沒有規律可循讓人無所適從。

圖為Sheldon在強化Penny的行為


這五種強化中,持續性穩定性最差的是連續性強化,而變比率式強化建立起來的行為最穩固,持續性最強。這解釋了為什麼賭博讓人上癮,賭場里的老虎機如此單一的遊戲讓人慾罷不能,因為它給人提供變比率的強化。


甚至放在愛情里也能類比,戀愛中我們會嘗到一些甜頭,甜蜜的話語,溫柔的愛撫,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往往這些「強化」是不穩定的,並不是每一次溫柔相待都能換來柔情似水,如此可以看做成變比率的強化。甜蜜期的戀人眼裡只有對方,似乎因為擁有了彼此,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而當夢幻的泡泡逐漸黯然失色,總有人先意識到愛情並不能解決生存的所有問題,更不能滿足自我實現,於是一方開始從關係中撤回,投注在相遇彼此之前自己的工作生活之中,另一方就會像瘋狂按壓槓桿的小鼠一般,著了迷一般四處張望,試圖拉回最初的美好。但那一方的撤回,又不是完全的,不規律的甜蜜還在餵養,於是沉淪的一方開始無所適從,迷失理智,為愛痴狂。


但不要忘記一點,如果投入籠子的不是食物,而是一塊鑽石,小鼠的行為永遠不會建立起來。因為鑽石對人意味著價值,對於飢餓的小鼠卻是毫無意義。


楞多感謝和收藏,卻都不點贊,寶寶不開心。


人的行為的形成基本可以概括為:
Trigger-Behavior-Reward
即 誘因-行為-獎勵
如此行為往複。
這是人最為動物的原始生活習慣。
比如說在森林裡你很飢餓,這時找到了一個盛產水果的地方,於是你每天都來光顧此地。而動物包括人的大腦便會指揮你重複這樣對自己有利的行為,甚至是讓你的肌肉去記憶並重複這種行為。
可惜的是現代社會發展了,然而人類進化的速度卻遠不及新事物出現的速度,因此很多習慣被我們的基因認為是有利的,我們不自覺地上癮了,可是後果卻不一定對人完全有利。至少不像原始狀態下去找到食物就可以解決問題這麼簡單。

當然戒掉癮症雖然困難,但是在理智的選擇下,我相信智慧和決心是可以戰勝這種原始的動物天性的。


大家對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比較重視, 最近看了一點點佛教的理論, 可以探討一下,「上癮」可以近似於「一念無明」中的欲界愛住地無明:是指對欲界六天和物質世間的色聲香味觸以及這五塵引生的各種法的貪著。
一念無明是阿賴耶識從無始劫以來累積留存下來的。一念無明無始有終,是眾生輪迴的原因。(摘自百度百科)
簡單地說,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一個不滅平等的本體,眾生認識到這個本體就可以成佛。要認識這個本體就是克服無明,佛教認為人的習性是多生累劫的結果,譬如天生的大詩人、大音樂家,他們幾乎具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很可能是這些人前生就是音樂家,他多生的習性印在了阿賴耶識裡面,所以東西一學就會。眾生的根本慾望是「性慾」,這是眾生第一大癮,佛洛依德很可能通過類似於禪修的手段證實了「性心理學」,他以為這就是人類心理學的究竟。

廟裡的和尚修行第一就是戒除性慾,後面還要戒除一切慾望,戒除不是沒有就算了,而是根本發不出那種念頭出來,連做夢都沒有那種念頭才算持戒。

你說的上癮大概是由於「色聲香味觸」而引發的局部「快感」,比如說看美女、聽音樂、吸毒、吃貨、性慾的癮。關於六識的基礎理論,在《大般若經》中有詳細記載,雖說這是玄奘法師對中國佛教最重要的奉獻,理論太複雜,連季羨林老先生都感費解(季羨林注的大唐西域記)。

西方心理學從物質世界來解釋心理活動,佛教則是唯心研究,近年來有受到重視的傾向(西方人偷偷地研究密宗的超能力),兩者將來可能會趨向融合,要是有時間建議可以研究一下。


回答不必要涉及生理方面,這只是一個自然循環的過程。成癮很有個人行為性和習慣性,甚至於化學物吸收習慣性或者化學物習慣性吸收性。不管怎樣的客觀或者主觀成因,成癮者無不被是被客觀因者影響,並且相當負面於當事人的正常社會生活。
所謂成癮也是社會性的一個詞語,而不代表作為的對錯,而在於客觀世界對於個人的絕對性看法。
天才與蠢才僅限與此,成癮的唯一動機而已為言只是「這讓我覺得很舒服」。而更高級的變態會覺得「這讓我很舒服,但還缺點什麼」。
其實而言上癮只是由一個方面的擴展而去掩部其他方面的不足,前提就是這件事物給心理協調方面能帶來足夠多的補給。累了,壘答


我們所說的癮只是對這種現象的一個統稱,所謂的癮只是一個人在長期的情況下進行一種不改變的動態,而致使此人在一段時間後仍然保持這種特定的行為習慣,無法自主改變而需要外界干涉,以強力施壓的形式迫使改變的情況——我們稱之為癮!


多巴胺的刺激——獎勵機制,最終形成迴路


大概生理學上面有提及到過 成癮的物質能夠優先競爭正常神經遞質所結合的受體 並且抑制正常遞質的釋放合成 一旦沒有成癮物質的刺激 此時受體就沒有能結合的物質 然後刺激人體。 例如毒癮 在他發作時也是刺激恢復產生遞質的時候 大概是這樣吧


成癮行為雖然說起來有些消極和不顧結果,但是這必然是運動員和專一科學研究者必備的要素。行為的獎勵回饋促使了個體對此行為的不斷重複。不斷重複的行為又促進了獎勵回饋的進行。不斷地錄歌聲在用喇叭放大,在把喇叭放大以後歌聲錄下來再次放大。簡直就是「噬魂師」裡面的靈魂共鳴。對某種行為不上癮的人根本無法和上癮者對抗。絕對的壓制力


三個字 多巴胺。
一種引起興趣的物質。


基因,在不斷重複的行為活動下,發生了有彈性的質變。基因,其實也掌管著思維活動。至於更細緻的,你們去研究吧,我就說這麼多了。這是個方向


因為一些行為促使腦內多巴胺水平升高,作用於一些獎賞腦區,讓人產生了欣快感~個體反覆體驗欣快感後會形成強烈的渴求~


事實上並不需要想太多,真的就是就是因為爽。太多的理論用實際的話解釋出來往往通俗易懂。


爽!


我成癮行為的原因,主要是逃避。
逃避不想做的事,就一直做一些也不怎麼喜歡卻能消磨時間的事。


除了毒品藥物依賴成癮,我覺得行為不能算真正的成癮,任何行為成癮都是裝逼的自我陶醉,而且這種行為之癮很容易通過一件事或者一句話等打擊馬上改變


滿足感



推薦閱讀:

TAG:人文 | 腦科學 | 精神病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