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是否需要「更豐富的環境」,應該如何營造?

心理學家通過對老鼠進行的實驗發現,生活在豐富環境下和貧乏環境下的老鼠的大腦在很多方面都有區別,比如在「豐富的環境」中的老鼠大腦皮層更重(皮層是大腦對經驗作出反應的部分,它負責行動、記憶、學習和所有感覺的輸入),且前者的神經突觸比後者要大50%。

請問,這種創造「豐富的環境」對於促進幼兒大腦發育有借鑒意義嗎?在家庭生活中應該如何營造這種「豐富的環境」?


謝邀 @劉柯
由於本人個人經驗的限制(單身男屌絲,完全沒有研究過育兒經),這個回答僅在學術的角度討論這一問題,還請大神們獻身說法來提供更多地經驗。

先說結論。
首先,動物研究的結果對於人類來說極具借鑒意義,甚至可以負責任的說,動物研究就是為了人類研究鋪路的。這個研究結果我認為可以套用到人身上(至於為什麼稍後再說)。也就是說「提供豐富的成長環境,對幼兒的生長發育極為重要」。
其次,如何營造豐富的環境?
在動物研究中,豐富環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的定義是指比標準的飼養環境(在大鼠中指的就是塑料籠子加點墊料)具有更多的認知性、社會性和物理性的刺激(多隻大鼠同時飼養與一個較大箱子里,裡面有各種顏色各異的活動設備),從而保證了環境的新穎性(經常更換玩具和食物)。
在人類中,豐富環境包括3個要素,一是環境的複雜程度(例如,參與不同的運動、社交活動,從事一些智力性活動),二是參與到這一環境的動機,三是這種參與的頻率。必須指出這一定義並不是僅僅適用於嬰兒的,對於成人來說也是一樣。所以宅男們,別窩在家裡了,出門去吧。

那麼從上述這些定義中我們能得出什麼樣育兒的建議呢?
、豐富環境不僅僅包括物理刺激,也包括與人交流,讓幼兒更多的參與到社會情境中去。所以,多帶孩子們逛逛街、逛逛公園,鼓勵他們與人(同齡小夥伴或者成人)交流。當然這裡插一句,嬰兒最多的社會交流還是與父母親,所以多花點時間陪伴他們也是一個要點(小貝經常帶他們的孩子們逛街和參加各種活動,網上這種圖大把。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路,如有利益衝突,請聯繫我刪除)。


二、提供更多的認知性刺激,這就包括很多內容了。1,更多的少兒讀物是肯定的,我小時候就看過很多書,當時超級痴迷《小學生十萬個為什麼》(七大本帶彩圖的),簡直看過無數遍。李艷瑋等2012年的研究發現文化資料對早起語言能力的形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一些智力玩具,比如說拼圖積木、樂高等可以發揮無限想像力的東西。3、這裡強烈建議不要讓小孩過度的玩手機、ipad之類的電子產品,雖然說上面的遊戲似乎符合智力活動的定義。但是弊端太多,比如說,不能增加動手能力、不能促進小朋友和其他人的交流(甚至還有妨礙作用,天天抱著個手機還怎麼和別人交流。)


三、物理刺激,包括感官刺激和身體鍛煉。感官刺激其實很好理解,相信帶過小孩的都知道,為什麼兒童房要五顏六色(幼兒讀物也是如此),為什麼嬰兒床上通常掛個床鈴,為什麼要經常對嬰兒說話(即使它完全不可能聽懂),當然我不是指一定要掛床鈴什麼的,只是盡量地提供給幼兒存在豐富感官刺激的環境就可以了,至於方式是次要的。身體鍛煉對於幼兒來說也很重要,一個好的身體意味著太多東西,相反一個不好的身體什麼都不是。nature.com 的頁面這篇學術評論表明鍛煉可以增加大腦皮層(灰質)的厚度,而且這個研究還是基於成人被試的(所以對於幼兒來說就更是如此,幼兒的大腦可塑性比成人好太多)!再次,宅男(女)們,出門鍛煉去吧。

四、是

四、是培養參與上述活動的動機。這個也很重要,不要僅僅讓你的小孩參與到這些活動中,而是要讓他(她)喜歡上這些活動。這個話題我沒經驗,可以參考如何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讓孩子學會主動?前幾名的答案都不錯,推薦去看看。

至於豐富環境(EE)有什麼好處?我查了幾遍綜述文章,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前方高能預警)。
動物研究:1、EE有助於提高認知功能,包括反應選擇能力、學習能力、空間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記憶和加工速度。2、降低無聊感和挫折感。3、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EE促進了神經形成(neurogenesis)、突觸生成(synaptogenesis)、與記憶和學習有關的大腦皮層的樹突密度。4、增加了大腦重量和皮層厚度。
人類研究:1、大量研究發現鍛煉大腦具有與鍛煉身體類似的健康作用。經常參與智力或者社交活動的老年人的認知能力下降的更慢。更多的社交活動意味著更好的認知功能(老年人)。其實說白了就是EE有助於人類的認知能力。2、字詞豐富的室內環境以及成人/兒童積極互動有助於學齡前兒童的語言能力的發展(Haustein, 2012)。3、EE與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和朋友數量有關(Rivizzigno, et al., 2014)。
除此之外,無論是動物研究還是人類研究都表明EE有助於腦損傷病人的神經修復和認知修復。動物研究還表明EE對一系列的中樞系統疾病有幫助,包括Huntington』s disease, Alzheimer』s disease and Parkinson』s disease, fragile X and Down syndrome, as well as various forms of brain injury.(不是本文重點,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有興趣的可以看我提供的參考文獻3)

另外,如果您年幼的時候家庭條件不太好,未能提供足夠豐富的環境也不要氣餒。。http://web.b.ebscohost.com/ehost/detail/detail?sid=99d07364-cf56-4585-ac17-6ff56da9911e%40sessionmgr112vid=0hid=116bdata=Jmxhbmc9emgtY24mc2l0ZT1laG9zdC1saXZl#db=ericAN=ED503043研究表明青春期或成年期的EE有助於防止早期貧瘠的環境帶來的影響(也與參考文獻1有關)。

至於為什麼人類可以借鑒動物研究的結果呢?好吧,也不是本文重點,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的專欄梭狀回 - 知乎專欄,近期我會更新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1.Cui, M., Yang, Y., Yang, J., Zhang, J., Han, H., Ma, W., et al. (2006).
Enriched environment experience overcomes the memory deficits and
depressive-like behavior induced by early life stress. Neuroscience letters, 404(1-2), 208-212. doi: 10.1016/j.neulet.2006.05.048

2.Frasca, D., Tomaszczyk, J., McFadyen, B. J., Green, R. E. (2013).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post-acute decline: what role does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play? A scoping review.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7
, 31. doi: 10.3389/fnhum.2013.00031

3.Nithianantharajah, J., Hannan, A. J. (2006). Enriched environments,
experience-dependent plasticity and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7(9),
697-709. doi: 10.1038/nrn1970

4.李艷瑋, 李燕芳, 劉麗莎. (2012). 家庭收入對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影響作用及機制: 家庭學習環境的中介作用. 中國特殊教育, 2, 63-68

5. Haustein, S. L. (2012). The Effects of Literacy Enriched Classroom Environment Partnered With Quality Adult/Child Intera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t Literacy Skills in Preschool Children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AN UNIVERSITY).

6. Rivizzigno, A. S., Brendgen, M., Feng, B., Vitaro, F., Dionne, G., Tremblay, R. E., Boivin, M. (2014). Gene–Environment Interplay Between Number of Friends and Prosocial Leadership Behavior in Children.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60(2), 110-141.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路,如有利益衝突,請聯繫我刪除)


在認知發展領域的研究中,越來越多激動人心的發現使得大多數人認為:充滿活力與能力的幼兒,需要豐富與高強度的認知刺激。的確,當我們逐漸認識到幼兒所擁有的能力和他們的學習熱情,我們自然會想為他們提供更好、更豐富的學習環境,支持他們儘可能成為最有能力的孩子。如題目內容所示,通過實驗室的研究似乎也能證明這一點。那麼,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整個實驗的研究過程,看一下這個結論是否可以成立?

在20世紀70年代,加州伯克利分校的Mark Rosensweig和他的同事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他們發現,將斷奶後的大鼠,飼養在一個豐富的環境中,有梯子可以爬、有滾輪可以轉,還有其他同伴一起玩;與那些在貧乏的環境中,被單獨飼養在標準實驗用的大鼠籠中、玩具被剝奪、也沒有玩伴的大鼠相比,其皮層各個區域的重量和厚度更大,特別是視覺皮層,在豐富環境下成長的大鼠的神經元更大,膠質細胞也更多。之後,伊利諾伊大學的William T. Greenough及其研究團隊通過一項神經生理學的研究,顯示出環境如何在發展期間影響腦內的突觸結構與密度。在豐富環境中成長的大鼠與那些在貧乏環境中成長的大鼠相比,其神經元平均突觸數目增加了20%~25%。再者,飼養在豐富環境下的大鼠能夠更快的在迷宮中定位。這項研究現在也經常被引用來支持豐富幼兒環境的重要性。

在這些實驗中,可以看到至少對老鼠來說,豐富的感官刺激環境、體能上的活動增加、與其他老鼠的陪伴,能讓大腦有更多的神經連結,從而造就出聰明的老鼠;相對的,缺少這些,可能就會阻礙大腦的發展而飼養出蠢笨的老鼠。

看到這裡,我們是否可以認為結論是成立的?這些結果是否也意味著應該特別打造幼兒的環境,讓它比平常更豐富?

科學是一絲不苟而嚴謹的,從老鼠的實驗中來看並沒有「環境越豐富越好」的說法。在這些實驗中,實驗室里的豐富環境比較類似於野生老鼠的一般環境。野生老鼠的藏身之處,比如下水道,那裡像迷宮一樣的複雜,充滿了各種物體、味道、聲響,還有許多其他老鼠和生物。因些並不是給了額外更多的刺激就能夠增加更多的突觸連結。比較嚴謹的說法是:一個「正常」的環境會比一個剝奪的環境更能使突觸的連結增加。

貧乏的環境必定會對我們的大腦無益,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豐富的環境也不全然對大腦有益。就好比我們對日常飲食中維生素的攝取,經常會有關於不是特別需要時,不要刻意補充維生素的提示。可以理解的,當攝取過量時,維生素也可能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理解,刻意而過於豐富的環境,對發展中的大腦,也可能會刺激過度。只是,我們還不能確定,何為刺激過度,以及它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因此,想讓神經科學中的研究結果,成為可以被重複驗證的事實,並應用到發展中的人類身上,仍需要耐心、仔細的檢驗。我們也相信,這一切在未來的大腦研究中,會得到更多有事實依據的支持。


我認為,對幼兒有益處的並不是「豐富」的環境,而是有益的環境。

首先我們先要認識為什麼老師和家長為什麼給幼兒設立一個環境,隨便往地上一丟不行嗎?在家裡一放讓他們自己爬不也能鍛煉手腳嘛,為什麼要花錢去買各樣東西去「刺激」他們呢?

在我們成長初期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每天的工作就是去了解周圍的環境。0到8歲的這段時間是大腦發育最關鍵的時候。小孩子的大腦在不斷的學習,解構他們所看到和接觸到的東西,並把這些存檔到大腦里。他們從每天的生活中學到林林總總的知識,包括語言學,數學,物理,音樂,化學等等等等 (當然小孩在吸收知識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學某種「學科」,他們只是在「玩」)。小孩的學習能力很強,每天在玩耍的過程中他們在不斷的感知這個世界。這就是為什麼成人需要為孩子建立一個對他們有益處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能最大化的吸收到各樣的知識。

要建立一個適合的環境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每個年齡的小孩都有不同的需要。他們能力的分類主要有這些:
physical skill體能,包括大肌肉的運用(跳躍跑步等)和小肌肉的運用(對小物件的操縱等)
social and emotional 社交與情感, 包含溝通,與別人的關係
cognitive 認知
language 語言
logical thinking 邏輯能力
music 音樂

要為小孩準備一個合適的環境,家長/老師必須先知道這個年齡的小孩的發展基準。比如說到了兩歲的時候是時候開始走路了。如果一個小孩到了1歲半了,是學走路的時候了,那父母和老師就得想辦法從環境入手,用各樣器材/玩具來鼓勵這個孩子學走。在這個時候,投入學步車,三輪車,蹺蹺板等等這些鍛煉小朋友大肌肉的玩具就是一個很好的環境投資。同樣的,到了3-4歲左右,小朋友應該要開始數數了。那父母和老師就可以適當的給他/ 她提供可以幫助小孩數數的玩具/繪本/電玩來幫助他學習。

另外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對孩子興趣的了解。一般來說,每個階段的小孩都有某些玩耍模式。比如說,在小baby的時候,他們對聲音和有顏色的圖畫感興趣,到了2歲,他們就會對各樣的故事書和室外活動充滿好奇,他們還會開始唱歌和跟大人有口頭上的交談。到了3-7 歲,小朋友最愛玩扮家家,比如假裝自己是醫生,老師,爸爸媽媽等的角色。他們對更複雜的故事感興趣,並且喜歡更高級的體育活動。小孩子在這些不同的玩耍中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能力,想像力。所以,一個對孩子成長有益處的環境必然是充滿了讓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和玩耍機會的環境。它會涉及到孩童成長中的各個興趣點,並且在有可能的情況下發展特別的興趣愛好。比方說,如果一個孩子特別喜歡唱歌,那他/她所處的理想環境就會有各樣的CD,一些的樂器或者會發聲的玩具。

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也必須要顧及到孩童的能力。如果一個房間里有很多玩具,但是小朋友都夠不著或看不到,那也是沒有用的。如果你把一本紅樓夢繪本給一個1歲的小孩,在他根本沒有那個認知能力去了解這本書的情況下, 一本簡單的兒歌繪本會對他的成長更有幫助。

最後,一個好的學習和玩耍環境的目的,是要讓兒童建立獨立學習能力。如果小孩能在這個環境里自娛自樂(當然大人是最好在附近稍微盯一下確保安全)或者與別的小孩或成人建立好的玩耍關係的話,那就最好了。


非專業的理論探討:無論兒童還是成人,豐富的外部環境必然會對腦皮層細胞產生更為強烈的刺激,促進某些信息攝入和能力發展(例如外向型組織骨幹和內向型封閉宅男的區別)。而兒童更為顯著的模仿和學習能力,會使得他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需要家長為嬰兒期的寶貝,就開始創造一個更為適宜成長的環境。

不客觀的實際案例:22個月,男孩,多語言環境下暫時沒有熟練掌握的母語成句,但能聽懂絕大部分,會做簡單家務如丟垃圾收玩具,嗯,樣本就是我兒子… 生於法國長在德國,天性活潑開朗,善於結交朋友,動手能力較強,藝術直覺敏銳。

1. 因為我博士項目全日制工作的業餘,也有做旅遊和學生社團組織工作,所以自懷孕起就帶他不間斷遊歷,每年三五次大旅遊、數次小旅遊,小朋友足跡已遍布荷比德法西中等國。還喜歡和我逛博物館,對各種新鮮事物抱有好奇心和專註力。而且無論在巴黎還是後來去了德國,我們業餘活動也很豐富,畢竟全家都是閑不住的主。

2. 自20個月起,工作日送八小時託兒所,之前絕大部分時間是我自己帶。老師德國人,同學有中國人、德國人、瑞典人等,均為3歲以下。下午接他放學後也經常去各種社區遊樂場(不僅是挖沙坑,德國Spielplatz娛樂異常豐富,從溫順農場動物到大型機動裝置,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

這兩項環境刺激可以說對他效果最明顯,來源於自然+人文環境的視覺+觸覺,來源於同齡人+成人的社交+模仿,對於性格和習慣養成都非常有利,時常有很多驚喜的進步,每次大旅遊或每周去託兒所,都會看到一個跨越。

另外音樂和美術方面的敏感度,也許來源於從小的感染,也許是遺傳,暫時不得而知。

不過只可惜樣本年齡太小,後續數據繼續觀望

------------------------------------------------- 偶是分割線 --------------------------

樣本終於快5歲了... 流利的德語中文雙母語,非常活潑開朗的性格(交際能力比內向的我小時候強多了),4歲起他自願選擇參加的每周音樂體育美術三項幼兒園放學後興趣班,生活基本可以半自理、穿衣吃飯收拾看書這些簡單事情,雖然照顧精力旺盛小話癆也挺辛苦。

我們還是喜歡旅遊的一家三口,只不過現在都是周末他催著我們帶著出去玩... 基本已逛遍了周邊的博物館遊樂場動物園兒童活動中心等,他也已經隨我們踏足9個國家遊歷歐洲。

我前兩年拿回了法國的博士學位、也已經取得德語C1證書重返工作崗位,對於人生的長遠規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與其說是營造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如說是以他為鏡子自省吾身,重溫童年的優勢和性格缺陷,和他一起成長在"更豐富的環境"里。

"很多時候,是一個正咿呀學語的孩子在不斷提醒我,保持生命最初的好奇是多麼重要,它讓我們謙卑地在更廣闊的世界中行走" ---- 來自最近和他一起讀的恐龍百科作者自序里的一句總結,深有感觸。


我是一地道北京人,孩子媽媽則來自安徽某縣城,孩子出生之後,每個假期,無論是三天的小假,還是七天的大假,都會去媽媽的老家度過。

那裡能提供和北京完全不同的生活吧,有寬敞的空地可以盡情奔跑,有姥姥自己種的蔬菜水果可以採摘,有雞鴨牛羊,出門坐電動三輪車,趕上婚喪嫁娶還有草台班子唱戲。雖然沒有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沒有好看的繪本,更沒有家裡五花八門的玩具,但是我和孩子媽媽陪著他一起瘋跑,在草叢裡打滾,去湖邊抓魚,爬樹,點樹枝燒火烤紅薯吃。

我覺得比起更容易變為走馬觀花的旅遊,這種浸入式的生活可以帶來更為不同的體驗吧,到現在孩子兩歲四個月,每次回到北京,我都明顯感覺到孩子「長腦子」了。


我一歲半的小女兒,周末帶她去逛公園,在去之前,她走路只能走平地,還顫巍巍。
在公園的一個下午,學會在草窩裡亂跑,能夠自己上下路不平的山坡。
喜歡上了摟抱一棵大樹,跑一圈就要回到樹旁去拍拍樹皮。
一起去的5歲小姐姐在跳舞,她也跟著在旁邊一起擺動手腳。

這是平時在家裡沙發旁繞來繞去,小區里平地上走來走去所得不到的進步。
才一個下午。
題主你說豐富的環境多好。
然後,其實我們一切的經歷都是為環境做豐富,多點時間陪她,到哪兒都帶著(指沒有明顯危害的地方,KTV啊抽煙群聚處就算了)。
積極的做,別想太多。


什麼是貧乏的環境?在幼兒長時間生活的地方比如家裡和幼兒園,沒有適合幼兒遊戲的場地和物料,沒有與孩子一起玩的夥伴,這是最基本的貧乏。

先改善最基本的貧乏環境,對孩子的幫助是明顯的。問題是,僅僅有了環境就ok了嗎?

我有兩個表妹,她們的女兒年紀相隔一個月。在一次表兄妹的聚會中,兩個18個月的孩子的表現差異可以用巨大來描述。一個可以在公園小山坡不知疲倦地上下奔跑,可以追著肥皂泡跑到遠處再自己回來,可以主動與草地上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對新玩意有明顯的興趣會專註地學習怎麼玩擺弄好久...

而另一個小女孩,走路還要媽媽扶完全不會跑,對吃東西熱情很高手裡總是抓著各種吃了一半的食物,對任何玩的事都沒有興趣,媽媽讓她玩肥皂泡她抬頭看看又低頭吃,媽媽讓她去追肥皂泡她就哭...

這兩個孩子,我去過她們家裡,前一個家裡裝修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孩子的玩耍問題,在不大的客廳里開闢了遊樂區,鋪著遊戲墊,周圍的傢具相對低矮,孩子可以從遊戲墊出發沿著茶几沙發一路爬到柜子上,家裡玩具很多,每天不厭其煩地攤出來讓孩子玩晚上再收回去,每天到小區里跑,每周去公園跑...

後一個家裡整整齊齊,孩子玩什麼都擔心把家搞亂了把孩子磕到了,只能坐在那兒吃吃吃,下樓到小區花園也是吃吃吃,至於公園其實也經常去的,去了繼續吃吃吃...嗯對了,她18個月碗勺已經很會使了。

看出來了嗎?其實豐富的環境未必是帶孩子出去,而是家庭給孩子什麼樣的引導,一個意識到豐富性的價值的家庭,會改變房間設計,會不怕多做家務,會和孩子一起奔跑,內心豐富的家長帶著孩子去哪兒都是豐富的,反之,帶去哪兒都是獃獃地看和吃,豐富性從何談起。


三歲以下去金寶貝上課。專業給幼兒豐富體驗的。利益相關:曾任金寶貝指導師。自己和同事的孩子全部都去上課;離職同事自費回來上課;顧客的老大堅持來上課的,老二都會再來報名,就是因為好。
有可能你當地的那一家辦的有點跑偏,造成你的感受不好,沒有堅持上課,總歸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可以理解。請不要單純從價格方面來否定,比長大了去補課真心便宜多了。
如果三歲以上,堅持去各種動物園,科技館,兒童宮,反覆去。公園可以換著去。


個人覺得更豐富的環境,包括家裡的環境和家外的環境。家外的環境不多說,自然商場博物館等只要是正向的元素比較多,都可以去,但一般要能頻繁去家外,孩子要稍微大點,天氣也不能太惡劣。孩子還很小,或天氣不好的時候,大多孩子還是只能宅在家裡,那就要更多的豐富家裡的環境。

家裡的環境,個人覺得幾個關鍵詞:乾淨,自由,安全。一句話概括,要儘可能滿足孩子的敏感性。舉個例子,當孩子在學爬de時候,當他開始有空間敏感性的時候,把孩子關在圍欄里,放上各種玩具。家長是省事了,但實在不算是很好的選擇。在家長看護下讓孩子家裡探索,更有益於孩子的發展。孩子會自動發現有利於他鍛煉的「道具」。

就說我家娃爬台階這個動作。我娃會爬樓梯時候是九個月,現在一歲,71公分(小矮個啊)最初她爬我家榻榻米的踏板,自己爬上榻榻米玩。第一次發現她自己去爬的時候嚇死本寶寶了,怕她摔。但是謹遵早教理論,沒有阻止她,只是手一直在背後虛扶,意外時可以第一時間救助。結果她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自己去練習爬上,各種姿勢直到找到她覺得她想要的並練習到熟練。當時我就覺得敏感性這個概念真是太真了!!再然後她開始自己爬下(在空間敏感性里,爬下發展較難,據說因為一開始孩子對手探索的安全感大於腳。)但現在她開始爬我家的梯櫃(如圖,做的時候本以為至少她三歲才會用上),從最低的較高需要托一把屁股,到自己能獨立爬上爬下,才兩天時間。她每天去練習幾遍,覺得合適了,就自己爬走了。梯櫃見下圖,比她腿還高。

再次感嘆敏感性這個概念。我老公在看到我娃重複做某個動作時,會很不耐煩說「她怎麼老這樣,無不無聊。」就想帶她換一種玩的。但我會任我娃自己掌握自己的節奏。這就是有沒有了解敏感性的不同啊!個人感覺,如果沒啥興趣或時間,家長對很多育兒理論不用太深入,對於0-6歲de孩子,知道孩子的主要敏感性和表現,並能踐行就跟不錯了。


我就說一個細節,我帶兒子(18個月)去了一趟泰國之後他的中文水平猛升。我推測是因為他發現周圍的人都聽不懂他在說什麼,而觸發了某些保護機制。
當然,不一定都要出國,買點書也可以精神旅遊啊,我兒子現在21個月,我們給他買的書+書類玩具(有聲書什麼的)花費已經超過1500了。


推薦high scope幼兒教育理念


幼兒是不是應該指1歲到上幼兒園之前的階段?
1、最關鍵的就是多帶他出去玩
2、聽些適合的音樂
3、繪本


小時候多帶孩子出去旅遊吧,這是我老師告訴我的,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和眼界有很大好處。


需要,而且非常需要!

古時候孟母三遷為孩子選擇好的教育環境而影響了孟子一生的走向;放到現在選擇學區房難度很大,也不現實,但是在家裡花1㎡布置一個讀書角,這樣一個閱讀、學習的「豐富的環境」,孩子的表現就驚到了父母:

群里一個寶媽口述:

「以前你們說,和小孩子做遊戲、共讀的時候,要給他一種儀式感,還沒有做的時候,真的沒有這種感覺......做了以後,真的非常非常有感染力的!確實確實!「

更好的環境就能實現這種儀式感的給與,就能賦予更好的精神屬性和個性化價值,能讓孩子感受到重視和愛,並參與進來。

需要提醒的是,絕大多數家長都沒意識到的一個事實——孩子都是自帶儀式感的


我爸爸給我創造的豐富:
(1)他買菜回家,我去門口接應,「哎呀~爸爸辛苦了~」爸爸一邊穿拖鞋一邊說「不辛苦不辛苦,命苦。」

(2)我:「爸爸我想吃魚還有土豆還有¥3!efk%呃我】}tt??」
爸爸: 「錢從哪裡來?你有嗎」

(3)我:「爸爸,我今天不回來吃晚飯的,你自己炒菜吃吧。
爸爸: 「難道還要你喂我吃嗎?」


謝邀!!! :)

首先,我在網上找到了相似的報道。文章- 環境的作用:「豐富的經驗=更大的大腦?」但是根據文中提供的信息在pubmed中搜索文獻時,卻發現沒有這樣的文章。所以論據本身需要再嚴謹一點,請註明出處。
然後,我找到一個豐富環境的文獻:
《豐富環境對野生小家鼠和昆明小鼠空間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1.07.017
文中提及論「早期豐富飼養環境可以提高小鼠的空間學習記憶能力,且對野生小家鼠的
影響更大。因此,在豐富環境相關研究中,野生動物模型具有更好的效度。」至於在人身上有沒有相似的結論,當然沒有人敢用人做實驗,倫理上肯定是不允許的。但是我想豐富環境對人應該也是有正面的作用的。文章沒有細讀,期待有大神來解讀。
至於如何在營造豐富環境,其實小區里的滑滑梯,幼兒園的各種玩具,與玩伴的交往,這都已經是豐富環境了。參考小鼠的「豐富環境」的建立,也就是一些滑梯、轉的籠子、可以鑽著玩的通道之類的東西。
不僅如此,在看文獻的時候還發現了這樣的報道:
《孕期豐富環境對子代小鼠學習記憶功能的影響》《解剖學研究》 2014年01期
這樣一來,對於人來說,在懷孕期間的豐富環境是否對後代也有正面的影響呢?


即使是一個成年人,生活的環境的豐富多彩,見識的寬廣,也會影響思想和修養。同樣的道理,我想應該也適用於幼兒。在家裡貼上一些色慘斑斕的圖畫,跟孩子模仿動物,不怕臟地玩一下麵粉,觀察小區公園的花草樹木和流水,讓孩子勇於嘗試新的事物等等,這些也是豐富生活環境的一部分。當然外出旅遊這些活動好處也是多多的。不過整個過程當中家長的陪伴,花心思引導以及耐心才是營造豐富環境的基礎


幼兒教育中豐富的環境不單指周圍的景物,還有成人、同伴等都是環境


不光是幼兒,這對成人也有用。擴大交際圈和視野,尤其去探求自己本不擅長的領域,會有驚喜o!


帶小寶寶出去旅遊,雖然很辛苦,但真的很值,國慶帶兩周歲的女兒去爬山,大人抱的夠辛苦,可下山的時候女兒居然唱了個「好玩好玩一座座山」,自編的,真的給人大大的驚喜


推薦閱讀:

五歲的孩子看不起保潔阿姨,怎麼辦?
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時,「我數三下」的方法為何十分有效?

TAG:心理學 | 兒童教育 | 發展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