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製造口碑那麼好?

為何一提到德國的產品貌似就是很好的?大到汽車,小到牙刷牙線。(看了@鄭磊 關於牙刷產業的概敘所想到。)中國有何學習的地方,中國製造如何扭轉在國際上被臭罵的形象,而像德國日本製造一樣成為一個光榮的代號?
還請有興趣的同學詳解,小生感激不盡!


為什麼德國製造口碑那麼好?有人說,人家教育質量好(尤其是對技工的教育)。有人說,人家的民族性就是嚴謹,不浮躁。。。。。

比如說,鄭磊先生在他的高票答案中提到:

「中國曾經也有技術科學學校或者傳統的理工科學校,但是這些學校畢業的學生真的耐下性子願意在工廠里待下去的不超過一成,你可以知道擴大出來我們和德國的差距有多少。」
「之前做了四年技術的同事反覆跟我說的只有一個意思,我要轉去做管理,我不要在廠里做技術。」
「事實情況正是如此,中國的學生,商科的不談,甚至我這種純理科的學生都沒幾個願意安心做研究,搞技術的,有機會一定要向commercial方向去發展。」


這個問題不單純是一個文化問題,還是一個經濟問題。如果一個社會要抑制人們過度投向管理、金融、銷售等所謂的「虛」的崗位,引導高質量人力資本投向科技、製造等所謂的「實」的部門,必須拉低社會的貧富差距,同時給技術工人比較強的保障。

德國是一個福利社會,日本則是公司(注意:我說的是私營企業)CEO與一線工作人員薪資差異最小的國家之一。日本、德國社會的經濟結構決定了一線的工程師、工人有可能被說服老老實實堅持搞工程技術。

我認為,單純號召中國人學習德國人或者日本人的民族性,那是徒勞無功的。關鍵在於經濟結構的變革,竊以為至少要做到三點:
1、拉低貧富差距。不僅僅要拉低全國的貧富差距,還要拉低企業內部高管與一線工程師、技工的貧富差距。
2、給工人比較強的保障。私營企業的工人有了工傷,社會、企業就能拋棄他么?不能。
3、適當抑制社會「賺快錢」的渠道,適當抑制金融業、房地產業。

如果做不到上述三點,一個國家的人當然熱衷於搞管理、當官、賺快錢、投機,誰扎紮實實搞技術(尤其是傳統工業技術)誰是傻子。


建議廣大羨慕日本、德國製造業的同胞們不要花太多時間研究所謂的「國民性」「文化」,應該多花時間研究日本、德國的產業結構、薪酬結構等等。我不相信德國人年紀很小就服從該國教育分流制度、自願去走技術工人之路的主因是熱愛技術、報效國家,我認為主因是德國孩子與家長覺得走這條路經濟回報很不錯(至少不算差)。我也不認為日本人對工作無比負責的第一原因是文化,我認為第一原因是日本私營企業家把公司利潤的更多份額給了一線人員,然後才能做到對員工洗腦說「以公司為家」。

老闆住海景別墅、銷售經理買得起大房子、一線工程師與技工買不起房子的國家,大家當然不願意搞技術工作!


——————————


我的答案談的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所以我絕對沒有說給工人高薪高保障、拉平貧富差距,該國就變成製造業強國了。本答案是其他回答者的答案的補充而非代替。


德國製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個非常有意思而且關鍵的觀點上:不相信人。德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特別是在生產環節,這些人引入的負面影響經過流水線的每個環節逐級放大,必然會最終影響產品的品質。因此整個產品的生產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終產品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國人提高品質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產環節要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響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機器(或者人像機器一樣動作)能簡單執行的。換句話說,就是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只要機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範圍內,就堅決不讓人做。

其他的知友已經講了很多精彩的點,包括工業設計、民族性格等等、研發投入等等,我就不浪費時間了,但是可以重點講講製造本身:

  • 流程化。下圖是大眾汽車1969年的生產流水線,自動化程度比現今國內很多車廠的自動化程度都高。生產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產過程切分成非常細小的片段,每個片段都遵循嚴格的順序加工,片段之間用自動化的傳動裝置連接起來,每個片段簡單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時候,就被機器取代了。另一個行業的例子,說起軟體公司,大家都記得微軟之類的美國公司,但是做流程軟體最成功的卻是德國的SAP,他們把企業(甚至非生產型組織)內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軟體裡面,把企業裡面每個人都通過軟體固化到一個功能,最後完成了企業的可靠高效運作,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我想企業裡面用過SAP的ERP系統的人,特別是財務採購之類的肯定特別熟悉)

  • 可測量。比如下圖是Carl Zeiss在1973年推出的三維測量儀器,精度0.5微米,給精細工業生產帶來了革命。性能優異的各種測量儀器儀錶也是德國人造的比較好。他們希望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精確測量到產品和生產線的各種問題並及時糾正。通過這些測量手段,他們在生產過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饋迴路來保證生產的產品品質波動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這是保證產品品質的重要前提。另一個大家熟悉的行業的例子,德國人的廚房比咱們中學生的化學實驗室設備還要多,所有食材都是要用精確測量的,當然,所有加工時間和關鍵環節的加工溫度也是需要精確測量的。

  • 自動化。自動化就是把人類不擅長做的重複易錯的交給機器人。比如下面就是德國著名的Fraunhofer Institute工業服務部心目中的未來工廠的照片。有什麼特點:工廠完全是機器自己在生產,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為兩種:一是做生產規劃,下達生產指令;二是給機器打下手幫助保持生產線高效可靠運轉。(順便吐槽一句,看完這張圖每個人都應該明白為什麼中國工人收入這麼少了吧?)

  • 職業化。德國的職業教育已經有別的知友提到了。我就舉個身邊的例子,前幾天遇到一個德國的老工程師,沒有什麼學歷,從德國的職業教育學校FH畢業後就在機械工程師崗位上幹了三十多年,德國所有核電站的蒸汽輪機都是他負責安裝調試的。在部門裡面非常受尊重。我不知中國現在有幾個工程師有這樣的機會和志向做到這種程度。(下圖核電廠蒸汽輪機的大小可以從旁邊梯子得到直觀的對比)這種知識經驗的積累對於可靠的生產和工程質量事關重要。

  • 工具化。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德國人喜歡工具,幾乎可以說做每件事情都有專門的工具。第一次去一個德國朋友家做客就驚呆了,自認為比較喜歡搗鼓,在家滿滿一抽屜工具已經很專業了,和德國同事一比較就是一個乞丐。他家的工具掛滿了地下室整整一面牆。螺絲刀就有幾十把,修車的扳手就比我所有工具還要多得多。可惜當時沒有拍照,下面借用網際網路上的照片給點感覺吧(這比我朋友的要少得多,但是感覺是一樣的)。反觀國內,只要自家裝修過的人,都遇到過工人馬馬虎虎隨便找來幾塊破木頭搭破梯子湊合的例子吧?

講了德國製造那麼多,說實在的,我覺得德國製造也有其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的製造業並不適合製造快速消費和變化的產品,目前這個領域都很難想起德國還有什麼響亮的品牌了。一個生動案例就是有西門子的手機,幸虧早兩年賣掉了,否則恐怕會比諾基亞死得更難看吧。家電和快速消費的電子產品似乎還是東亞製造的更優秀一些,特別是日本。


在某top50德國製造業公司總部工作。與德國人一起,設計「製造業王冠」的複雜設備,我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工程製造,都是科學的範疇,科學的核心,應該是科學方法,而不是科學本身。

中國人一直以來犯的錯誤,就是,覺得製造業好像就跟武俠劇裡面的武功一樣,找到一本秘笈,或者訣竅,就可以成為頂尖高手,如果沒有,那肯定哪裡不對,還有秘笈或者訣竅沒找到。
我倒是感覺,科學方法,比科學結果本身更重要,方法對了,好的結果是自然而然的結果。當然,也需要積累。
那麼再說說製造業裡面的科學方法,不管是多複雜的裝備,設備,具體到任何設計的細節,其實那些知識,最低層的公式,大部分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機密的不多。那麼為什麼同樣的理論基礎,會設計出不同的東西呢?這裡面就是方法論,外加積累了,最開始的設計,肯定都是粗糙的,然後呢,通過經驗驗證,知道如何改進,建立新的補充文檔,設計規範,升版設計。如此積累上百年,升了無數的版本,建立了無數的補充設計指導規範,設計文檔,逐漸設計變得複雜,就開發了便於設計軟體,積累了無數公式,經驗參數,這就是當前的產品,以及中國人覺得很神秘的「研發能力」。

旁的說一句,中國人為什麼沒有深入的研發能力,因為我們很多產品的資料,都是近幾十年通過市場換圖紙,得到的,沒有過去的數據,不知道這當前的產品資料如何演變而來,而且,沒有這種建立開發文檔,邏輯化知識,和累積知識的制度,所以大部分中國的研發,大部分淪為做ppt騙錢的。
而且中國的製造業,尤其是頂級裝備製造業,底子太差,即使是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老師,坦白講,也不懂什麼,大家把各個高校頂級裝備相關的教科書買回來對比下,就可以知道多麼淺顯,還有紕漏。當然,頂級高校的除外。

再說製造業的品質,包含哪些東西?

1.從根兒里說,是材料,材料怎麼做出來,鋼廠根據標準做的。內部會議上,我曾經不建議本公司執行GB的檢驗標準,為什麼呢,我的理由基於一個事實,中國的GB標準,大部分內容,都是抄襲來的,抄ASME,DIN,EN,前蘇聯的一部分標準,裡面亂得很,抄也不嚴謹得抄,為了顯示不是全抄,總得改一點點,導致用起來很麻煩。最重要的是,材料的成分,中國抄襲了,譬如ASME,但是該高要求的時候把檢驗標準降得很低,很容易合格,特定時間段應該放一點的地方,無謂得提高要求。加上中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這材料出廠的時候,就跟國外差了一截。

2.研發設計,之前,已經談了,這裡就不贅述了。

3.生產製造,要說設備,走遍歐洲和中國各大公司,供應商,我的印象是,中國同行業里好的公司,大部分設備,是比歐洲要好的,問題就來了,設備是工具,但是工具是為人所用的,中國大部分公司的加工工藝,幾十年不變,國企裡面的人都忙於去陪領導吃飯喝酒洗腳搞政治去了,工藝設計,缺乏改進的動力,缺乏積累的制度。單有設備是遠遠不夠的,我所見到的我們歐洲不少工廠,設備是很舊的,精度達到就行,何必追求最新,中國有幾個大型工廠,把各個設備,人,部件的成本算清楚,並且做了優化配置了的?

4.質檢,國內企業,大部分執行國標廠標,這些標準,大部分幾十年前定下的,都是很低的標準,這個標準定得低,那麼產品的質量水平,肯定上不去。對於檢驗點,國內設置得太馬虎,廠內檢驗點不多,檢驗馬虎,供應商那裡,見證點少,供應商自然也忽悠你。從這點來說,為什麼德國製造業東西貴,其實很多花在了過程中,真不是公司賺走了。

5.管理工具的利用,敢問國內哪些大型製造業公司有成熟的 工程管理工具+SAP,或者成熟 的PLM工具?大部分上個OA都覺得挺不錯的了,或者國內找個什麼山寨的PLM或者山寨的team center,軟體是可以山寨,但是還是沒有理解透,這些軟體是表現方式,這些軟體公司的行業經驗,和業績背後的方案經驗,才是關鍵啊,這幾百上千萬,當時肉疼,其實長久來看,還是很值得投資的。大家去各家大型國企看看,大部分公司,現在的設計更改單,NCR單子,還在人寫,簽字,實習生,新人騎車跑單子呢。。。。

6.民族性格,德國人性格很嚴謹,善於積累,嚴謹到,點球都很少輸....這可能也需要很多年的養成吧。

但是很多德國人也有缺點,比如我關係比較好的一個德國妹子,她居然是射手座!!!

差不多這些,太困了。。。


首先謝邀。

要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誠惶誠恐,製造業這個東西博大精深,我想這個主題足夠任何一個大學組織個課題組研究個半年了。

僅以自己的經歷,說說自己的愚見,拋磚引玉。
--------------------------------------------------------------------
先說現狀。

說起德國製造業為什麼這麼NB,剛好之前一段時間參加了一個培訓,培訓師經歷豐富,中國公司,美國公司,德國公司,日本公司都干過,他的一些觀點,我覺得頗為值得借鑒。

其中之一就是,德國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時代。當然,他原意並沒想從社會學的角度去描述德國,他只想描述德國工業的一個現狀。

你如果看過科幻片或者科幻小說的話,應該會見過這樣一個場景,一座工廠裡面沒有一個自然人,所有的工序從進料,生產,質量檢查,成品包裝,貨物堆棧全部由機器完成。整個車間幾乎只需要有一個人監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產。

你以為,只有想像中這才存在,但是我告訴你,在德國,這已經基本實現。進料和堆棧的是一個類似WALL-E的機器人,按照程序設定好的路線在車間里疾馳。質量檢查等等的行為,全部機器完成。

作為「操作工」(很抱歉,其實他們的操作工本身是engineer),你只需要按下按鈕和定期排錯。

這是德國製造的現狀,所以你看到的結果就是,在中國,大家還在走粗放型的道路,覺得我們人力成本就是低啊,怕啥,所以工作是靠人來完成,而在德國,人力成本過高,只能走工業化道路,大部分的工作靠機器來完成。人是有誤差的,而且誤差很不可控,可能是0.01mm也有可能是0.1mm;但是機器,誤差是可控,可以準確的設定在小數點後3位甚至4位的mm。

說回開始的培訓師,他自己說,最喜歡的是德國人和日本人的製造業。德國人追求的是機器的力量,日本人追求的是工匠的藝術,但是兩者都是腳踏實地的製造,美國人最喜歡的是搞系統,搞流程,搞「花頭」,而中國人,才剛上路呢。
------------------------------------------------

說了現狀,我覺的有必要跑跑題,想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資源人才的積累,可以追趕,但是歸根到底,我覺得是人的不同。

(想插一個張公子的回答,我覺得對德國人和日本人的描繪很貼切有趣:日本人的嚴謹和德國人比有哪些不同?)

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
去到德國,找一位德國同事問路,德國同事很nice的跟我說,你等1個小時來找我,我要上網查一查。
我想,無非就是google一張地圖,然後列印給我。結果一個小時回來,發現她不僅列印好了地圖,標記好了路線,甚至還標記上了哪裡會比較容易走錯,最後用一個塑料封皮非常精緻的套好交給我,最後用一張便簽紙寫好她的電話,交給我,並且說,找不到路,隨時可以打電話過來問。

小事一樁,對么?

不然,同樣的經歷在我的工作中經常發生。
我們在工作中無非就是向別人索取service或者給別人提供service。德國同事只要是為別人提供service的時候,他一定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他像我索取這個service,他真正需要的都是些什麼」。反過來看一些中國同事,很多時候只是把為別人提供service當做一個任務,最主要的要求達到了,在deadline之前對付對付就可以了。

這種想法大到做產品的角度會變成什麼。
同樣是做汽車,最主要的東西是什麼?四個輪子,能跑。
普通的思路是,只要是四個輪子,能跑的,其他材料能省就省吧,賺錢第一。
德國人的思路會是,如果我是駕駛員,那麼在駕駛的時候,除了四個輪子,能跑,我還會需要什麼。

結果,兩樣產品孰優孰劣可想而知。

回到我的那段經歷,因為德國同事給我提供的service是在是太好了,不僅在指明了道路上,還在用戶體驗上做到了極致。我下次還會找她來問路,而最關鍵的,她像我索取service,我基本不會拒絕。

像不像買車子,不是有那麼一句話么,開上一次德國車,你可能就會開一輩子的德國車了。
-------------------------------------------------------
p.s. 大半夜的思路有點亂,先寫這些,其實還挺多的,我過兩天再補上

===============================一點更新線============
最近項目走到收尾,所以來更新下。首先我要說的是,我不贊成@蔣軍的想法,如果你多了解了解製造業的話,會發現中國可能會離德國越來越遠,而不是靠時間來彌補的。

原因下面幾個,
1.教育結構:任何產業,歸根到底都要說到人,有足夠的人才,才能有足夠的發展。德國製造業賴以生存的根本是強大的工程師階層。很抱歉,中國沒有,而且未來也很難會有。你可以仔細了解下現在畢業的走勢,
首先中國沒有德國教育體系中的工程師教育,德國有專門的應用科學學校,一般沒有博士學位,6-7年畢業,然後直接進入賓士大眾博世等製造業公司做學徒,培養一個成熟的工程師大概需要10年的時間。中國曾經也有技術科學學校或者傳統的理工科學校,但是這些學校畢業的學生真的耐下性子願意在工廠里待下去的不超過一成,你可以知道擴大出來我們和德國的差距有多少。
P.S. 說實在的,在這點上我更看好印度,印度有專門的工程師大學,在印度,畢業生頭上頂個enginner的title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他們的eng經過4年左右大學教育之後還要讀2-3年的研究院,然後再工廠裡面做學徒3-5年之後出師。(有誤差請指正,這段描述來源於印度同事,所以我想準確度頗高)

這部分可以看下@艾自由的答案,我覺得挺具體。

2. 教育投入:有印象的人應該記得,中國教育投入達到GDP 4%的時候教育界人士人歡欣鼓舞,這是改革開放30年之後我們來到的地方,我大概做一點簡單的數據統計,所有數據來源於網上,如有不符,請指正。
「據報載,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欠發達國家為4.1%。上網得知,2001年,世界上教育經費投入最多的國家是丹麥為7.71%,其次是韓國為7.03%。1998年日本已達到6%,連菲律賓也達到4.2%」
美國常年教育投入7%以上(我認為這個部分還要更高,因為這7%只指國家投入,而實際上美國的私立教育我想應該最少佔他們的一半以上,所以他們實際一年的教育投入應該在14%,同樣,歡迎大家指正)

大概算一下教育投入:

中國: 0.24萬億美元
美國: 2.04萬億美元
日本: 0.33萬億美元
德國: 0.33萬億美元(15年10%目標)
印度:0.10萬億美元

看到差距了么,然後把這些錢再均攤到學生數量,中國可能也就只比阿三強點。但是人家的教育體系是精英教育啊,如果再加上各個流程的盤剝,嘿嘿,真落到實處的教育投入我想遠不如賬面上的。
舉兩個小例子:
a.我大學那會,有個戲談,北大一個學校三年的教育經費比不上哥倫比亞大學一個系一年的經費;
b.我們大學系裡有個號稱亞洲頂級的電子顯微鏡,外面的單位都要經常跑來借,自己的學生一年可能排上隊用一次。結果後來發現,在美國top高校,這個顯微鏡是一個課題組一個的。

我一直認為,教育強則國強,國家大把的錢拿去修路蓋樓,僅有的點錢分來學校被盤剝也就算了,還要拿去蓋樓補面子,實驗器材簡陋不堪,我導師當年法國留樣歸來自己攢的機器一直用到21世紀還是主力機器,何來靠時間就可以追的上人家?

3. 發展偏商偏IT,之前辦公室的德國同事在中國一共幹了12年,回國之前跟我聊天:「我覺得你們中國人很像美國人,商業氣重」

之前做了四年技術的同事反覆跟我說的只有一個意思,我要轉去做管理,我不要在廠里做技術。

事實情況正是如此,中國的學生,商科的不談,甚至我這種純理科的學生都沒幾個願意安心做研究,搞技術的,有機會一定要向commercial方向去發展。

沒辦法啊,30年來每年8%到9%的發展奇蹟,世所罕見。我們見過太多一夜暴富的神話。靜下心來做個15年engineer?太難太難了。

這就是現實,中國之前的製造業優勢靠的是廉價的勞動力,這麼多年下來,說實在的,並沒有像德國一樣,建立任何壁壘。換我是廠商,很多中國人做的活,可能在拉美,東南亞,甚至非洲都可以複製。

到那個時候,東莞也許就是第二個蕭索破敗的底特律。(當然,作為在中國做製造業的人,我是多麼的希望日後被打臉!)

------------------------------------------------------
稍加總結,我覺得我已經離題萬里,本來是說德國製造業的優點,結果變成對中國製造業的吐槽。哎,沒辦法,人在山中,可能更加悲觀。

回頭來講,我們有我們的優勢,德國人慢條斯理,認真細緻。但是我們靈活,聰明,學習能力強而且善於適應。全球供應鏈下的今天,我始終認為美國才是中國的模板,而德國,真的不是。

以上。


為什麼世界製造業的巔峰不是工業革命的領頭羊英國,也不是後期稱霸全球的美國和與之爭鋒的蘇俄帝國(共產主義萬歲,暴君斯大林去死), 我們可以解釋為德國人在製造業上的發展是有很深的歷史淵源。
首先我們簡單說下德國歷史:
早期的日耳曼人在羅馬人眼中就是不折不扣的蠻族。
但是羅馬人自己的驕奢淫慾腐化了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最後在那個著名的「把我的軍團還給我」的戰役之後,日耳曼人得到了萊茵河沿岸的地盤可以穩定發展一段時間之後終於逆襲打敗了西羅馬帝國並以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居,這也是後來神聖羅馬帝國的起源。
之後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擺脫了蠻族的身份,文化和科技得以發展
但是神聖羅馬帝國 既不神聖 也非羅馬 更不帝國 介於內部從部落升級到諸侯國之間 還有外部羅馬教廷的控制 整個帝國其實是一片散沙 封建制的實施和當時的天朝比 根本是被甩出去幾條街 唯一可圈可點的哈布斯堡帝國 其實最後成了現代的奧地利。
緊接著就是最著名的宗教改革 因為日耳曼人是德語,而宗教教義的闡釋權掌握在教廷的拉丁語貴族手裡,所以日耳曼人一直是以被壓迫的身份存在的。路德翻譯的德語聖經讓教義的闡釋權解放到德國貴族手裡,解放了大量的勞動力因為底層人民知道自己的應該對德國貴族而不是驕奢淫慾的羅馬教廷負責,這樣文化和科技得以繼續發展
在這樣的環境下 爆發了著名的三十年戰爭,雖然三十年戰爭和相比之前的英法百年戰爭和之後的歐洲七年戰爭相比,時間上不如前者規模上不如後者,其定義是嚴格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但是三十年戰爭確立了之後 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歐洲大陸上的分布格局 。
拋開其他意義不說,三十年戰爭和本文相關的內容是現代軍工業開始發展,華倫斯坦將軍作為天主教的代理人是個充滿了二十世紀軍工業頭腦的人(當然最後他也是因為過於現代 缺乏對天主教羅馬教廷和哈布斯帝國皇帝的虔誠信仰 因屬下謀反而死 下場凄涼)。軍工業(大炮,火槍,物資補給和人員調動)需要龐大的資源貨幣人口支撐,德國(被迫的)出了大量的工程師 數學家,因為戰爭的需要鐵礦 煤礦 鑄造業 運輸業蓬勃發展。三十年戰爭之後軍火出口已經是德國在歐洲的天下。這個時候德國的製造業先進的印象已經逐漸為歐洲知曉,甚至隨著航海業流到了中東 東亞和美洲。
然後德國騰飛的時候到了,封建時代文明的騰飛一定和某個英明的君主有關 德國人的嚴謹精神也是這時候開始的 當時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英明神武,靠著前任國王積攢下的財富和軍隊統一了德意志,擊敗了法國。腓特烈二世統一德意志的時候,需要一種口號,一種在過去有跡可循又能鼓舞整個民族的東西,嚴謹自然而然的就被定位國策,或者說國民的美德
緊接而來的是拿破崙時代普魯士被佔領然後又被打敗以及後來的俾斯曼時代。工業革命的星星之火燒到了德國。大家都聽說過德國挑起一戰的起源是因為德國作為資本主義的後起之秀髮現英法俄瓜分了世界的殖民地然後想分一杯羹。所以基於沒有龐大的殖民地作為資金來源,德國鑽研製造業的國策就成了另一條出路,所謂你們開分礦我來攀科技的思路。一方面增強國力,另一方面出口掙外快。這種國策一路延續下去基本上也是德國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的某種後果。一戰打敗了,沒辦法攀科技吧,機器做得好不怕沒人要。二戰打敗了,沒辦法攀科技吧,反正美國和蘇聯要搶技術,咱們科研人員不怕沒飯吃。一方面德國一直被壓制,但是另一方面作為美蘇兩股勢力的緩衝地帶(日本也是同樣的性質)德國一直嘗到製作業工匠精神的甜頭
所以在我們看來是非常嚴謹的作風,德國人以家常便飯的形式保留到冷戰之後,德國終於再一次有了充足的發展空間。終於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德國再次崛起了。這是一種貫穿五百年的不折不撓的工匠精神。我族雖然號稱五千年文明,但是在從元明清民國文革,這五次文化扭曲之後,國人的生存哲學是更傾向於另一種,我下面解釋。
其實德國的嚴謹,可以理解為,一種經驗主義的出路了;就像天朝,從滿清到民國再到共和國,我們的經驗主義一直是人多力量大,所以我們之後走了勞動密集型這條路,其實我們也嘗到了很多甜頭,但是厚此薄彼,忽略了其他方面比如製造業的嚴謹。
並不是說我族同胞缺少創造力和嚴謹的精神,只是客觀條件決定了我們不在一條起跑線上,只有被秧苗助長之後再靠大量的人口基礎來實驗得出適合國人的結果。(其實小日本也是被秧苗助長起來的,但是日本小的好處就在於,從動亂到穩定的周期,是和天朝的土地x人口這樣反比)其實,嚴謹在傳統中國一直是美德,不然我們也不會這麼讚美德國佬,相對於其他歐洲人嘲笑德國人死板,我們起碼是知其善而不為這種狀態,只是在漫長的鬥爭發展過程中,我們養成的習慣都是拿來主義和人多好辦事這種經驗,在勞動密集型可能無法適應發展的岔路口,只有抓教育,從各個產業上提倡嚴謹,才是未來的一種美好的出路。
順帶說一句,德國佬的確工匠精神很值得推崇,但是真的和他們生活國人是絕對受不了的,強迫症一樣的生活方式和國人上善若水的彈性生存理念,畢竟不一樣。
中秋前夜身在異鄉,胡言亂語幾句,行家輕噴。


一百多年前,"德國製造"曾是假冒偽劣的標誌,是刻在德國人額頭上的恥辱印記。十八世紀,英國通過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科技的排頭兵。而與此同時,德國卻還是個經濟落後的農業國,其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能力與英國相比,相差至少半個世紀。德國人為了甩掉貧窮落後的帽子,積極向英國學習。但德國人採取的"學習方式",卻讓英國人惱怒不已。
原來,德國人的"學習方式"就是剽竊技術、假冒仿造。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企業一方面派出工業間諜,通過各種手段竊取英國的核心技術,一方面派出學徒員工,到英倫半島進行所謂的"旅遊學習",然後順手牽羊,把英國的好產品帶回德國,進行假冒仿造。德國人把從英國"偷"來的樣品,仿製生產,然後,又當作廉價處理商品,傾銷到英國本土及殖民地。在當時,德國產品就是"價廉貨次"代名詞。
德國產品以其低廉的價格大行其道,讓英國人感到威脅。後來居然盜用英國的品牌,假冒偽劣,讓英國人忍無可忍。他們一邊痛斥德國人的無恥行徑和卑劣手段,一邊發起抵制德國貨運動。1887年,英國國會通過《商品法》,勒令所有進入英國和其殖民地的產品一律必須打上"德國製造"的印章。英國人認為,"德國製造"就是假冒偽劣、價廉貨次。

搬運自德國製造:受"胯下之辱"而崛起


只是以在德國的所見所聞,寫一些自己的觀點,歡迎指正討論。

聽說過一個說法,就是義大利西班牙再窮也是沒落的貴族,德國再富也只是高貴的藍領,說得不無道理。南歐國家農業時代靠天吃飯很早就過上歌舞昇平的日子,而北邊那個時候可能只能種出土豆來吧。不能靠天的這種危機意識應該算是一種地域特性吧。德國人有工作狂的稱號也可能有這個原因。

二戰之後德國男人奇缺,雖然有引進外來援助工人,可是德國女人算是撐起一片天來。現在的社會中流就是被這樣的母親帶大的。感覺接觸到的德國女人真的是非常強勢,更受到前面說的工作狂社會趨勢影響,生孩子越來越少越來越晚,工作起來還有抽煙喝酒倒是毫不示弱。德國現國防部長 Ursula von der Leyen,第一個女性國防部長,也曾擔任家庭部長和勞工部長,在收集部長頭銜的同時,還撫養了七個孩子(都是親生的!),醫學博士,一直就是個完美超級女強人形象。最近被曝博士論文有作假(部分引用文沒有注釋)。這個曝料組織已經成功把幾位政客拉下台,包括熱門總理候選人。這次輿論反應到目前為止比較平靜,大家反而都覺得送了口氣,女強人也是人嗎,這才正常啊……有點扯遠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德國的整體風格真的非常男性化,工業製造發達也是符合邏輯的吧。

最近報紙上看到的,有個觀點說,德國人是一個聽話的會失去自我的民族。遵守秩序(Ordnung )是深入骨髓的傳統美德。 In Ordnung 也有OK,沒問題的意思。Ordnung ist das halbe Leben (秩序規矩就是生活的一半)這句俗語表達的更是直白,堪稱德國文化。為了能有規矩可依,法律制度非常詳盡。我的感覺,德國人到不一定是多麼天生的嚴謹,但是那種骨子裡對制度的崇拜和無處不在的法律法規組合出來的結果。所以在其他國家,沒有了變態制度的約束,也就不一定了。

德國民眾向來比較尊重有技術的,勤勞本分的職業,而對於商人,經理,政客這種「虛的」興趣不大。一個技術嫻熟的水電工,電工可以輕鬆養家,在路上車上也常看到穿著工作服的工人。這次大眾汽車事件,輿論矛頭多指向政商勾結,和法律,監管上的漏洞。個行業分工合作,各自發揮特長來保持競爭力。還有工會和行業保護機制也比較成熟,大多知名企業和品牌都動輒百年歷史有很多中小型企業也可以長期健康的生存發展下去。小到螺絲螺母,兒童安全帽,兒童自行車,都會有老品牌靠口碑和質量牢牢控制住主流市場,然後有幾個小品牌靠價格在低端市場打拚,市場分級比較清晰。當惡性競爭的情況比較少出現時,企業才有可能深度垂直發展下去。

說了這麼多「虛的」,還是舉個實實在在的小栗子吧,德國某知名品牌鍋。最近收了一套比較高級的系列。包裝很樸實,很德國風格,沒有明星代言,沒有高新科技名詞虎人,甚至沒有彩色圖片。

為了保溫和密閉性能,24cm的鍋有2.2公斤;玻璃鍋蓋完全沒有裂縫,看一下和同品牌的入門款的比較,入門款鍋蓋能看到接縫,會影響鍋蓋密封。


還有鍋底這個花紋不是為了美觀,而是保證鍋底在高溫下能保持平整不會因為熱脹冷縮而變形。

完全沒有什麼高科技塗層或者特彆強調醫學級別不鏽鋼,甚至在說明書中特別說明不能做為消毒使用。但是這種樸實的作風,極致的小細節和真材實料的的確確會增加信任感啊。


大家從各個方面分析了德國為什麼能製造出優質的汽車和牙刷等消費品的原因,但同時不可忽略還有生產製造這些產品的機床和設備,我想這也是德國產品制勝的一個關鍵原因吧。

大到汽車生產線,小到牙刷植毛機,在德國都能找到相應的業內頂尖的機械製造商。作為消費者,我們接觸不到產業鏈的這一端,可實際上德國工業的核心力量還是依靠這些生產機械設備的中小企業,正是他們提供的優質機床保證了生產出來的產品的高質量。Made in Germany如今代表高質量,我想更多的是指其提供的機床和設備吧。法國酒好,但灌裝的設備可能是德國提供的,義大利服裝出名,紡織機搞不好就是德國進口的。在日用消費品上我們不太能感覺不到質量和壽命的重要性,但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要買一台能跑20年、耗資1億的設備,質量絕對重要,什麼花哨的外殼功能都不重要,核心就是要求穩定性好,能保證產品的廢品率低。

德國機械製造商用來組裝機床的輔助設備可能沒那麼先進,就像上面說的夠用就行,但是組裝起來的設備可不一般,同等產品,絕對是靠質量和中國或歐洲其他國家的產品展開競爭。而且生產組裝這種大型機床也不可能依靠自動化完成,尤其是組裝階段,基本是靠人工進行。一個工人可能負責機械,另一個負責電器,最後再交給第三個工人總裝,最多再有一個負責調試和檢驗的,機床基本就可以出廠了。所以說自動化也並不是產品質量的絕對前提。

還有一個很不像理由的理由,德國機械製造商在選擇供應商時沒有中國那麼多的門道,他們可能選業內最好的供應商來提供配件,但國內的廠家多是選和廠內領導或者採購經理關係最好的供應商(回扣多嗎)。

附一張德國主流報紙上刊登的中國消費者的漫畫:


圖片來源:《南德意志報》


我最近在讀《德國製造,國家品牌戰略啟示錄》這本書,下面是一些感受。
德國的製造業口碑是以國家品牌形象出現。這種品牌形象的出現在當下世界一體化的時代給了德國極高的溢價。
二戰之後,德國進入了零點時刻——無論社會心理、經濟生活一切歸零。德國復興大概抓住了幾個契機:朝鮮戰爭創造了大量的工業需求——德國與日本倆戰敗國因此獲益;馬歇爾計劃對歐洲的復興無差別地幫助了德國,而且投入還很高;冷戰鐵幕時代聯邦德國頂在民主德國前面,整個西方都把西德當旗幟。德國的崛起有必然性。
德國在二戰之後工商業普遍有一種共識:
財富的來源於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而不是投機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大眾柴油排放作假給德國民眾帶來了怎樣的心理衝擊。】
基於此德國工業體系表現出與中國工業體系不同的文化特質。
1 德國工業配套以非常苛刻的監管機構——政府級別的、民間協會級別的均有。其實德國人自己也很清楚,不能寄託於員工自身的勤奮嚴謹,而是要依賴規則的嚴謹和執行。這完全不同於我們更提倡的人定勝天之類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文化。
2德國工業更加強條長期規劃,長期發展。如果你注意觀察Bosch公司、ZF公司、英飛凌公司的年報,營運收入之外這些企業都在強調自己今年的新增專利量。而中國能夠像華為一樣在技術上投入足夠研發費用的企業還是不如德國多。
3與重視專利相匹配的就是各種研究機構。德國從研究到市場化的路徑非常便捷,更多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也樂於投入其中。佛勞恩霍夫研究促進協會、萊布尼茨協會、普朗克學院、德國科學院以及400多所大學為技術提供的孵化空間都非常可怕。
這種體系的保障下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法規與監管可以確保深度投入可以獲得溢價回報,德國企業敢於進入深度創新領域而不是粗製濫造拼價格。對於技術的深度耕耘可以確保某一企業在某一細小領域建立壁壘,從而形成小而美的公司。
因此我們對於德國的理解不應該只是賓士、大眾、巴斯夫化工、博士、拜耳醫藥、漢莎航空、德國電信、DHL、貝塔斯曼傳媒這種超級企業。德國的可怕是大量掌握著技術壁壘的但你甚至還沒有關注過的企業。
我試舉幾個在自己領域達到世界頂尖級別的公司名字,大家看看自己知道幾個?
曼恩MAN、大陸Continental、林德Linde、漢高Henkel、舍佛勒Schaeffler、英飛凌Infineon、鉀鹽K+S、采埃孚ZF、馬勒MAHLE、施普林格Aexl Springer、海涅爾Haniel、拜瓦Baywa、費爾曼Fielmann、萊茵集團RWEAG、默克Merek、美諾Miele、哈里波HARIBO、巴達集團Baader、Bauer建築、Braun醫療、森海塞爾Sennheiser、索埃勒Scheuerle、耐馳NETZSCH、穆勒Muller乳業、萊尼Leoni、庫卡KUKA、KSB閥門、KLS馬丁集團、KoenigBauer印刷機、豪邁The Homag Group AG、海德堡印刷、海拉HELLA照明、高儀Grohe、Gildemeister機床、Faber-castell制筆、戴樂Delo、克拉斯Class農機、3B科技……
我自己到了大學畢業才知道原來阿迪達斯、彪馬、羅蘭貝格這些也都是德國企業
在全世界與德國工業體系最接近的就是日本。這是兩個在工業發展上不投機的國家。儘管德國的嚴謹、日本的工匠精神都被嚴重誇大,但兩者都值得中國學習。
==更多文章請到汽車文化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王洪浩 答過的問題


一邊倒的贊同真讓我失望啊...在我的印象中德國製造除了刻板還是刻板。售後服務以及客制化服務讓你除了想死還是想死。說明一下,比如你買了德國的XX牌機器手,他賣給你的時候一定是基本款。你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我要這樣做比較有效率的或更安全的,他會給你開張天價的報價單。但實際這個問題他們之前就遇到過並解決過。然後,你用著用著是不是總會有出毛病的時候,你是不是想拆開看看問題在哪裡,然後他會跟你說:你拆啊,拆了我們就不負責任何的維修了,你只能換一台。恐嚇加天價報價單...所以,現在市面上最好做的生意是什麼,組一個team專門修德國的機器手,很多公司願意花錢找你修的,因為德國人太難伺候了。


為什麼?因為人民幣是用德國的海德堡印刷的,你拿的工資都是德國貨,你說德國製造口碑為什麼那麼好?

++++++++++++++++++++++++++++++++++++++++++++++++++++++++++++++++++++++
又見時間分割線


為了表明自己不是灌水的,補充兩點吧。

1. 首先必須表示,德國產品的質量的確是非常優異的,冠絕世界也不為過吧。但是,德國產品也是有時間變化性的。最早在工業革命時期,英國製造才是品質的保證,而同時期的德國貨,就類似如今的中國製造,以質量低劣,跟風仿造,假冒名牌出名。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國,而德國以低廉的價格來衝擊英國市場,雖然品質低劣,但是也因為低價而佔據了一定市場。並且,一些德國企業為了更好的銷售,在自己的產品上會打上英國知名品牌的LOGO。(看到這裡,是不是趕腳很親切?木有錯,中國製造很大程度上也是這樣滴。)後來,基於種種原因,可以說德國企業知恥後勇,大量投入研發製造,注重品質,而德國政府也扶持本國製造業(為了戰爭準備),逐漸地,德國產品就慢慢成為了世界No.1

2. 不得不說,其實中國的產品也可以做得很好的,但是為什麼中國製造沒有像德國製造那樣突飛猛進呢?關鍵還是在於中國擁有自己龐大的國內市場,可以很好地消化掉低品質的產品(而德國不同,德國由於狹小的國內市場,企業必須能夠打入外國市場才能生存,所以在因為質量問題被打壓以後不得不提高自己的質量)。由於經濟原因,國人在選擇產品的時候首要注重的是價格,其次再看質量(有時候甚至不求質量,只求價格)。所以國內企業就沒有動力和壓力去改進產品,去注重質量。因為品質提高的同時,產品成本必定上升。我是做個人勞保產品的,所以對這一點深有體會,因為我們工廠主要是做歐洲訂單,所以自然而然,必定注重質量,同樣一台注塑機出來的安全帽殼,別人的是100g,我們必須達到200g以上,這也就意味著別人能生產兩個安全帽的時間我們只能產出一個;別的工廠一個人一台注塑機就可以了,我們還需要另配一名工人進行修邊,就是將毛刺,尖銳的地方修整平滑,這樣就增加了一個人工費用。零零總總,到最後會發現我們的成本比別人的售價還要高,國內你說怎麼能賣得動呢?


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它與德國的國家形態、歷史基礎、地理條件、政治體系、法制環境、人文特徵、社會狀況、科教水平、宗教信仰、國際關係等等都息息相關,是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單純從某一或某些角度分析都是不全面的,可以說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德國製造」無可複製。

另外,我不認為以高度機械化代替手工是要素之一。Porsche 之所以貴,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許多工序仍然由手工完成,這也是其賣點之一。

這個問題使我萌生了一個新問題:不考慮成本於戰略,中資企業製造、僅僅在德國境內完成生產的產品能被稱為「德國製造」嗎?


從一個辦廠的角度出發吧,我是生產冷壓端子的。
製造首先需要買原料,我們假如需要八厘厚的銅帶,但是找了好多供應商(或者是我找的不徹底)永遠是達不到八厘厚度,他們解釋說:正負3絲,合理範圍。但事實永遠只有負,沒有正過。 負就負吧,最可惡的是每次要麼負3絲,要麼負5絲,最嚴重的幾乎負八絲,這樣導致我們每次產品質量無法保障~跟供應商談過這話題,他們總是一句:我也是千萬個不願意啊~因為生產工藝在廠家啊。當然我們也可以直接找廠家訂絲毫不差的銅板,但首先,要找設備好的廠家,成本上去了,還有就是需要量,沒有量,廠家不鳥你(本人小小規模),所以~就這樣了~
既然原材料我能力有限,控制不了,那麼我其他方面還能堅持良心,產品模具絕對按國標來(一個產品標準1.8厘米,但是很多廠家都改模具,1.7,1.6,。。。能少多少算多少),
產品都出來,成本加上百分十的毛利在市場上銷售,很快,我就被他們秒殺了,客戶反饋過來的問題只有一個:你的太貴,別家比你便宜好多,我說我產品達國標(請忽略厚度,哭),客戶:你貴!我說我電鍍工藝環保,不污染。客戶:你貴。我說我毛利只有百分十!客戶:你貴。 摔!!!!現如今市場上極大多數客戶都是這樣的心態:第一便宜!第二能用就好!其他關我鳥事!!!(還有一些廠家直接用鐵不用銅,還有電線行業的銅包鋁,都充分發揮了中華民族的智商。。。)
然後~

我~就~改~模~具~稍微偷一下~
理想很重要,良心很重要,但是不能讓廠子死了,要活下去,才能有改變~


1. 為什麼德國製造口碑那麼好?
因為確實質量好.

2. 為什麼德國製造的質量好?
樓上很多說是其民族的嚴謹特性導致, 我認為這個因果關係是不對的. 不論是人,還是國家,都是利益驅動,選擇自認適合自己的路--&>如果路錯了,就重選--&>循環--&>最終找到對的那條. 所以,同樣是汽車工業,各國的特色優勢並不完全相同. 德國人起初也遠不是像現在這樣嚴謹. 邏輯上, 我認為當他們嘗試過嚴謹地製造產品後,獲得了足夠的利益,所以堅持並加強了嚴謹這個特性,然後發展成整個民族的特性.

3. 中國製造的質量怎麼才能世界最好?
德國,日本製造都是從劣質產品階段演變為優質產品階段的. 中國應該也是想走同樣的路: 先做劣質產品-&>賺錢-&>投入以提升產品質量-&>賺更多錢-&>繼續投入以提升產品質量... , 這算是一個良性循環. 這個循環有兩個問題:
3.1 提升產品質量能賺更多錢嗎?
提升產品質量投入很可能很大且失敗;或者質量提升了,但是賣不出去(售價高了)
3.2 投入到其他賺得別投入到產品質量上賺得更多呢?
比如廣告,比如假冒洋品牌

如果解決這兩個問題,中國製造有可能能趕上德國,起碼能縮小差距.
方法很簡單,逐步提升產品質量標準(不能太快,否則國內廠商達不到,市場被國外佔了),幹掉低於標準的,這部分市場會被高於標準的廠商瓜分,讓廠商不得不提升產品質量同時又能增加市場,有利可圖.

我們有標準制定,質量檢驗,質量監督各相關單位,其實就是干這個的.但是從這幾年的食品問題來看, 有方法,但執行不力.


視頻封面精湛的德國DMG數控機床CTX gamma 2000 TC www.seeseeme.net視頻 在瀋陽機床干過一段時間,不過因為我本身不是學技術的,沒接觸到深層的東西,一直覺得自己廠的東西還算比較NB吧,直到後來看了這個視頻。


我來講個小故事:在同一批人生產的注塑機,哥林柱一開始用的是德國進口鋼材,後來因價格改用上寶鋼的鋼材。前後買給同一個公司使用,使用公司反饋。

用德國進口的鋼材,十年了只是磨少了十多個C(十個C=0.1mm)。

用寶鋼的,不到5年就磨得用不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十幾年前。

不是說國產的不能,是國產的技術還沒有練到家。

有聽說過日本進口我們練鋼的礦渣,還能練出鋼嗎?


德國有深厚的工業基礎,就單單從設備製造的基礎鋼材就比我們的好。


有一家家電零件製造商(中國的),已經做到全球第二了。還是一直使用人工+簡易工裝的組裝模式。還是能給美的,海爾,方太,三星等品牌供貨,但是一直不能打入西門子供貨。

原因是自動化程度不高。他們就開始進行產線升級,用了二年做到了單機設備+人工搬運,他們供貨給GE了。但是西門子還是說自動化程度不高。又開始了漫長的產線升級。


德國不相信人工,只相信機械。重複性高。這樣的思維,決定了產品的差異不大。


產品差異不多,我們就會放心買,加上人家工業基礎好,做出的產品有一定的質量。

最終形成德國的製造口碑。


還有一個方面是設計思維,歐洲設備喜歡機械為主,電氣協助。日本設備是機電一體。

最終導致德國設備十年如一日(機械不易壞),日本設備5年一代(電氣老化,用不了)


德國的社會狀態體制等都和中國非常不同。德國工程師是非常熱門的專業,一則就業率高,二則收入不錯,除了德國人口中的3高(醫生,化學和律師)以外工程師是收入最高的一個階層。商科在德國反而比較一般,因為法律監管非常嚴格,而且德國的融資方式也和美國不同,美國更多的是直接融資,德國是間接融資為主。商科的工資普遍不高,而且工作也沒工程師那麼好找。另外在國內很多人看起來不行的專業在德國都是熱門,比如自動化,機械。


德國工廠就連最底層的工人都要高中畢業再接受2到3年的職業教育才能上崗,沒有人願意馬虎敷衍而毀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產品嚴謹也可見一斑了。


中國人的迷信 大眾的車在美國根本賣不動 都在抱怨質量問題


術業有專攻,都別吹了,我這麼一個曾經的德吹都看不下去了。德國製造好,真的啥都好么?我看不是。就說那昔日的王者Leica,現在也就是買了看著了,價格高性能啥的就呵呵了。德國人自己的信仰堪比宇宙國,就說去商場買個微波爐,日韓系的微波爐大概100歐左右,規格基本超越徳制的Miele,Miele的微波爐基本上都在700歐往上,基本上能買Miele就買了,原因很簡單就因為它是Miele……大嬸們你們花幾倍價格圖個啥?反正我是不信多600歐的信仰加成飯就能好吃了……
德國製造業卻是有過人之處,不過不是所有方面,高端車輛,器械和機床我抬頭看,有的方面就低著頭也看不見了,你讓大德意志發個運載火箭試試。
德國就靠機械加工吃飯的,這老本行做不好也就基本可以加入南聯盟了。
最強工業還是要看燈塔國和若干年後的中國。
題外話……德國現在這套體系遲早把自己拖死

+1s


推薦閱讀:

日立(Hitachi)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TAG:製造業 | 中國製造 | 德國 | 質量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