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做電影營銷公司是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
最近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投身到這個行業,各處去招商引資。
因為「新媒體」的崛起,營銷的門檻降低了不少,從原先的拼物料和陣地,到現在的拼創意。
很多朋友心裡的想法都是一樣的規劃:從電影新媒體營銷做起,然後加入需要大量資金的傳統營銷業務,最後業務擴充到發行,然後涉及到製作,千篇一律。而且已經有不少天使,大基金都將錢投入到了這類公司。
難道電影營銷的「大數據」時代真的來臨了嗎?
這是為什麼?
現在做這樣的公司,時機很合適嗎?
謝謝邀請。
其實我個人對商業範疇的東西沒有什麽預見性。
但說白了,營銷公司,就是PR(公關公司啊)。這不是存在很久的東西了嗎。
說幾個難處。
電影的公關,在網上有多少效用呢?公關和宣傳,是爲了讓產品去觸及普通人。這個不簡單,我在戶外,在公車車身放個廣告,就算不關注電影的人也看到了。在網上,我不關注你,那看不到就是看不到了。不是說網路公關沒用,有用,但它並沒有把成本降低很多。降低的只是平臺的露臉費用而已。
公關,尤其在中國,是人的互動。有的時候是不太需要技巧的事,何況你宣傳得再好。人家一次性拿下90%的銀幕,你再怎麼營銷也沒用。你看高群書的那個電影,發行的時候還發長文罵郭敬明了,差不多能做得都做了,結果呢。。。。。。如果你的團隊有厲害的人物,那一定可以發展起來。但如果大家都來搶這一塊做,那競爭不比其他行業少。
再者,公關,在自己這邊被電影公司指使,在外面被記者觀眾挑剔,也還是蠻累的。
好處大概就是中國電影業這兩年錢比較富裕,可以有空間做一些很有噱頭的事。如果你愛公關,想做出一些成績,那倒是值得去拼拼。但錢未必能掙太多。
---------------------------
為甚麼我說問題裡面與其稱為電影營銷,不如表述為電影宣傳公關:
【先佔個位,分享下我所理解的電影營銷,後續再對題回答】
在2011年前的時候,電影營銷還很是傳統。
比如基本可以按照付費和免費,線上和線下進行區分。
當時的微博還遠沒開始火,電影院的購票渠道中團購網站還不是特別主流,
當時行業雜誌還是個很火的部分,比如《看電影》等垂直行業的官媒。
但是隨著這幾年社交網路的興起,『
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
太多的APP和網站逐漸形成了新的營銷陣營。
比如用於社交的微信和陌陌。
用於日常工具的滴滴、Uber、墨跡天氣。
用於達人社交信息互動的微博等。
用於日常娛樂的QQ音樂,秒拍APP,和各類視頻APP。
今天我們系統梳理下關於近兩年來——【電影營銷】的一些邏輯和玩法。
首先看下大的框架:
框架梳理清楚。
我們來看看整體的傳播邏輯。
如果把電影和電視劇本身當做是「產品」來看。
那麼基本所有的互聯網營銷邏輯和策略就都可以納入進來。
從傳播的策略來說。
其實營銷不是決定的點。
畢竟在現有的產業鏈中,
營銷不是從頭開始進入到產品製作環節中的。
大部分的營銷都是在產品已經完畢後才進入到傳播。
相信未來這個矛盾會有所改善。
產品是營銷的基礎,人群意味著盤子的大小。
營銷更多是手段,幫助一件好產品與更多目標受眾接觸。
甚至通過影響目標受眾,從而引起大眾 的興趣。
宏觀來說,
與運營一件產品和品牌一樣。
電影的營銷開始,
必須先確認這件產品的主打賣點。
畢竟每年的電影案例千千萬。
紅海里游泳,主打的概念就是交通工具。
你的是遊艇,對方是水上飛機。
誰厲害就一目了然了。
當然在傳播的時候也要做到「多點開花」。
一個主要的概念為主。
輔以多個不同的次要的概念作為「多點打援」。
這就跟運營一個品牌公眾號一樣。
功能性的賣點卻不只有一個。
那麼情感的利益點,自我表達的利益點都要加以配合。
比如《我的少女時代》,
根據劇本其實可以劃分出多條主線。
1,女主工作不得志,於是回想起自己的少女時代的初戀,繼而在後來再次偶遇初戀情人,於是再續前緣;
2,少女時代暗戀A,結果反而被B感動;
3,與B之間達成追愛聯盟,少女幫B追A的女友……B幫少女追A……
4,少女一直都很喜歡劉德華,後來B幫少女真的見到了偶像……
5,少女從豬扒成功逆襲變身美麗少女的故事……
多條劇情發展下。
最終的傳播卻選擇了第二條,而沒有選擇第一條的狗血劇情。
於是全劇帶著我們所有觀眾重新看了一遍女版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濃濃的青春氣息和懷舊感,也讓整個故事不俗套,還充滿80後的回憶。
所有產品在發布和銷售的過程中。
都會分階段做不同的事。
下圖就簡單列舉,整體的三個階段要做哪些事。
除了上圖中列出的常規內容外。
下面我們來看下近年來,
有哪些新的玩法值得大家學習。
IP這個概念作為舶來品,
在2015年下半年開始熱起來。
概念本身很簡單,
但卻給了影視劇產品作為大的版權擁有者,
授權更多虛擬和實體產品做周邊這樣一件事,
以更加廣闊的視野。
於是在2015我們不僅看到《大聖歸來》異軍突起,
更是看到老牌的《星球大戰》刷爆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2011年《失戀33天》的《失戀物語》刷爆了整個的微博和人人網後。
社交網路的運營,尤其是視頻推廣就變成了電影營銷的標配。
下圖我們來看下,在影視劇傳播這個方面,
影視劇們是如何深入運營各大社會化營銷渠道的。
最後,我們簡單看下。
影視劇本身作為產品,銷售渠道其實並不太多。
基本各類能付款的渠道,都變成了銷售通道。
最後的最後,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號【夏狐狸說電商和電影營銷】
我會定期分享些在營銷端的一些知識和發現。
作為電影迷,我也會定期推薦些好片子。
http://weixin.qq.com/r/Hj88JKzEmPHnrehH92oM (二維碼自動識別)
電影營銷公司,現在是好時候啊,這是因為,呵呵,不僅營銷公司是好時候,電影方面的任何公司都是好時候,因為這個行業剛剛起步,各方面的人才和專業度都不夠。
就拿電影營銷來說,國內真正專業的電影營銷公司極少,同時,每一個行業內行業外的人,都覺得自己懂電影宣傳,這對電影營銷公司來說,很苦惱,電影在劇本拍攝製作環節的問題,決定了電影基本的命運,但很多投資人或者製片人,最後會指望電影營銷公司來拯救一切,所以寄望於宣傳能有轟動效應。
但營銷公司面對這些,一般都比較被動。
所以,不管現在的營銷公司,還是將來想做的。要明白幾條:
1、你對電影這個商品是否足夠了解,所以很多廣告行業 4A公司都敢接電影宣傳的活,但電影和一般商品廣告絕對不一樣的。
2、你是否足夠理由來面對片方,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現在國內市場還很難形成精準數據分析,但基本規律是可循的。
3、你是否足夠了解傳播,這是另一個維度的問題,基於商品,用傳播的理念來製造效果,你要了解媒體形態,去利用和結合不斷出現的新媒體形態。
4、你是否知道你的目的,是簡單的告知,還是最終形成觀影促成票房?如果簡單告知的話,那直接投放廣告、或者炒作各種無下限的話題都可以做到,但能最終形成票房嗎?
5、最重要的一點,你的營銷內容過硬嗎?不管任何時候,營銷都是內容為王,如同電影本身一樣。營銷內容不過硬,再好的媒體渠道也事倍功半。
所以,行業都剛剛起步,營銷公司雖然魚龍混雜,但根本沒有具有絕對實力的公司,而這個行業也一直期待真正有創意懂傳播執行到位的人或者團隊進來。
有的是機會,不要瞻前顧後,做好你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感謝大家邀請……
現在做電影營銷公司是否合適,我並不知道,只能提供一些分析參考,所以也不打算嚴肅地查數據,寫到哪算哪。
一、正面論點:現在進入電影營銷市場的優勢
1. 電影市場的飛速發展,必然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目前在中國,像電影產業一樣,票房每年增值30%,並且帶來數倍的衍生產業拉動效應,市場容量每年增長絕對不只30%的產業領域,基本上沒有多少,所以大環境上看,至少短期內電影市場是好的,這是第一個市場背景的優勢。
2. 電影營銷在目前中國電影市場上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實際上進入新媒體時代後 ,營銷在各個市場上的戰略地位都在提升,而在電影產業中可以說提升的比較明顯:不管是投資人、發行商還是導演,目前都已經比較認同「電影產品的成功必須依靠營銷的成功」這個論點。其結果是,在電影項目投資預算中,營銷所佔的比重,從早年的0-10%左右,提升到了30%左右甚至有的項目可以到50%。所以營銷這個環節在整個產業鏈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這是第二個產業鏈權重的優勢。
3. 從體制層面看,電影營銷在最近十年中經歷了一個從發行環節逐漸剝離的過程——最早的中國電影市場上,發行和營銷是一體的,都是由發行公司來完成的,一直到現在還有一些項目是發行營銷混一起做的,這個歷史現象的成因有體制原因,也有產業鏈結構不完整的原因,總之以前的發行和營銷是捆綁的。而在現在的市場上看,第一發行和營銷按照產業鏈的發展,必然會經歷這樣一個剝離的過程:讓發行的歸發行,讓營銷的歸營銷;另一個方面,掌握中國電影市場發行資質的企業,因為其天然壟斷和國企的性質,也無力阻擋這種剝離的趨勢:礙於體制,讓發行公司再去做新媒體時代的營銷全案執行,確實是有點強人所難了——說這麼多,是想表達這麼一個意思:由於發行營銷的剝離,國企的退出,實際上電影營銷已經變成了一個藍海市場,以前一年可能只有幾部電影有超過1000萬的營銷全案需求,現在可能會達到數十部這個量級了。
總結:從正面的角度來看電影營銷這個細分市場,可以看到首先大的市場在增長,其次該環節在產業鏈上的地位在提升,第三,體制改革導致藍海市場的出現。
所以,題主提到的大量天使和VC進入這個產業,大體也是遵循這樣一個思路。
二、資本進入這個產業表明電影營銷公司的好日子來了么
未盡然。
首先,有多少資本進入這個市場,和電影產業的產值縱向相比,佔多少比例?和電商、快消品這些類似產業橫向相比,又是否有優勢?
其次,既然目前進入的是天使和VC,那麼他們對於產業的投資是廣泛撒網式的,判定一個領域是否起來了,不能看天使和VC這些熱錢的數量,而要看B輪和上市的數量。
主要針對題主所說的,輕資產的小公司,帶著或者不帶著天使資金殺入該領域的這個規劃:
規劃:從電影新媒體營銷做起,然後加入需要大量資金的傳統營銷業務,最後業務擴充到發行,然後涉及到製作
我就按照這個規劃的路線圖,詳細說一下,每個部分的劣勢以及可能會遇到的難點:
1. 從電影新媒體營銷做起?
新媒體確實門檻低,但也因為門檻低,就更容易死,我個人覺得,做不管電影還是別的產品的新媒體營銷,由於其輕資產的特性,就更加註重核心競爭力,一個沒有區別於其他企業的核心優勢的新媒體營銷公司,怎麼做?怎麼做大?面對天使融資的話,你拿出的方案有多大分量?上面談到了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市場背景和環境和趨勢都是很好的,但是商業計劃書剩下80%的內容,你準備怎麼寫?
2. 然後進入需要大量資金的傳統營銷業務?
廣告和市場營銷行業這一塊蛋糕,不是那麼容易動的。
我的感覺,這是一個智力密集型、不存在國內外技術和貿易保護門檻、競爭極其激烈的產業環境,而電影的傳統營銷,由於其商品的大宗屬性,更是這個慘烈的戰場上最慘烈的奪旗戰爭——即使是一家在新媒體營銷領域積累了很好的團隊和經驗且手握重金的營銷企業,如果貿然殺入傳統營銷市場,稍有差池就會血本無歸。
做好新媒體這一塊,尚且困難,貿然進入傳統廣告業,就更難。而且任何一家對傳統產業有很大野心的新媒體企業,都會在資本面前丟掉一切優勢。
3. 然後業務擴充到發行?
這個就更扯了,發行和營銷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簡單的說,發行的可以去做營銷,但是一般做不好,營銷的一般很難轉發行,就算轉過來,也只是小打小鬧的燒錢賺學費走人這個流程而已。電影發行所需的競爭力、產業環境、體制特殊性等,這裡不再贅述了,總之,如果我是資本或者創始人,我會盡全力不讓這一條進入公司的中期目標中。
4. 然後涉及到製作?
吐槽不能吐血三斤遁走……我感覺我和諸多製作人學了那麼多年,就這樣飄零在這一句話中了……
總結:雖然市場環境很好,但是不代表電影營銷是一個人傻錢多隨便什麼阿貓阿狗都可以賺錢的領域。有的時候,越是看似風光無限的市場,尤其是才智密集型領域,下面的競爭更是刺刀見紅,不管是資本還是創始人,如果沒有三思而後行,比如按照題主提的路線圖,一定死的很慘。
四、最後:如何以一個高貴冷艷的姿態進入電影營銷市場?
純瞎扯,拋磚引玉吧:
1. 定位,現在做什麼,怎麼做,短期的未來做什麼,怎麼做,長期的未來做什麼,怎麼做。
2. 核心競爭力,同時根據這個核心競爭力來圈定可以涉及和不用涉及的延伸領域。
3. 永遠跟在市場的潮頭,不要怕變化,不變的人更容易死,因為當潮水一旦退去,剩在沙灘上的人,日子必然是更難過的。
作為上面提到的新媒體公司之一,對於想進來的朋友說幾句:
第一:你把新媒體作為做簡單的入門動作,其實大大低估了進入新媒體以及這個行業的「門檻」,如果你只是想做微博運營,這不需要公司資質,團隊甚至兼職即可,但離你後面的計劃很遠。我總結影視新媒體營銷橫跨了廣告、公關、IT、媒體、影視、營銷等六個領域的屬性,對公司領導及企業人才的複合能力要求極高。甚至現在還要開始研究大數據和演算法,不知道有多少人具備創立這樣一家公司的綜合能力,做大了還涉及到管理能力上的要求。簡言之,做容易,做好難。所以實際上小公司很多,但真正的大公司很少。
第二:時機問題。其實時機是好時機,但是整體市場在養成過程中,早三年,做新媒體的公司都還被稱為水軍公司呢,目前中國電影市場沒有成熟到支持一個龐大的第三方公司。你初進市場,如果打算一起教育市場,當然可以,但目前的市場容量其實有限。按照好萊塢的發展模式,是更需要一些專註某一領域細分市場的專業公司。比如好萊塢找特型演員都有專門的公司來運作。
第三:你預設的路徑是有問題的。你提到的每階段工作屬性都不同,都有自己的門檻,都有自己的基因和人才需求。到時候轉型還涉及到反噬上游,和業內其它公司競爭的問題。記住,電影是一個圈,混圈子有時比做事還重要,如果圈內朋友都成為你的競爭對手,你的壓力可想而知。
最後,歡迎你關注並加入電影營銷市場。但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等我。
樓主說的是宣傳公司?營銷包含宣傳+發行,一般的宣傳公司沒有能力去做發行的,但是很多人都把自己成為營銷磚家。
真正宣發一體的,也是華誼、光線這樣的公司,但內部宣傳和發行也是分開的兩撥人。
問題問的就有些問題。對做某項業務的公司來說,什麼叫「合適的時機」?
其實和電影有關的營銷公司(包括很多周邊的廣告公司)存在多年,只不過電影社會化營銷公司是近幾年的新生事物,因為在中國社交網路和社會化媒體也是這幾年才成氣候。
上面很多業內人士的回答都很有信息含量。但我需要補充的是,對創業者來說,進入一個行業沒有最合適的時機,從來都是「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在一個細分領域變得過分擁擠,或者形成市場份額很高的幾大巨頭之前,該領域都是可以進入分一杯羹的。
個人和電影社會化營銷公司有一些接觸,非常看好這個領域的快速增長,原因在於電影製作和電影發行之間實際有很多縫隙,大型公司體型大、反應慢、思維死,所以鑽不進去,非常適合中小公司作為切入口。從這個角度來說,我相信未來成功的電影社會化營銷公司是懂電影的互聯網公司,而不能指望現有的電影公司懂互聯網。看看目前電影社會化營銷前幾大公司的市場份額和操作手法,離塵埃落定還早著呢。第一次有人邀請啊。
但是我對電影行業不了解啊。
我覺得中國這片土地上,人多這個事就能把很多不錯的行業的難度提升,當然,風險和利潤並存啊。
好處肯定是有的,資本家的那個理論。50.100.200的那個追求理論,我相信沒錯,但是每一行業的水很深,每一行業的前期是很好賺錢的,但是很快就會進入飽和期了,這個時候拼的估計就是全面的運作了,單憑創意可能就是小打小鬧了。
說的不對歡迎指正,讓我也學學唄
第一,大的電影產業環境,是比較好的,發展空間很大。
第二,基本的業界生態,還處於由亂到治的過程中,這個過程有多久,我也沒看清楚,不敢亂說。
第三,任何產業的競爭,最後還是在資本和人才層面上。這可能屬於那種「正確的廢話」,但事實就是如果缺乏有戰鬥力的團隊,這些活兒就是干不好。
---
瀉藥,就寫點自己的看法吧,僅供參考,因為我也不在電影營銷公司供職,所以只能從產業分析的角度談一談。。。
首先寫一下結論:我對是不是最好的時機無法判斷,但現在的市場環境下,其實對營銷公司的專業性有著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說,具備整合營銷能力(這個詞用爛了,但我確實想不起來其他詞)的公司,會成為下一步規模增長最快的電影第三方服務公司。
我是將營銷與公關分成兩種公司的,正如@張書瑋 所說,目前大部分所謂的營銷公司其實只是公關公司,也就是說,他們做的是公關公司的事情,但掛著營銷公司的牌子。所以這裡要強調一下,現在以公關業務為主的那些公司,未來的增長空間是相對有限的。
我們目前所處的時間段和市場特徵,與好萊塢以發行代理模式為龍頭的時期很相似,大約是上個世紀50-70年代。只不過因為我們的市場化進程與好萊塢又不太一樣,因此在信息流傳遞的過程中,分化成了具備中國特色的發行公司和公關公司。二者各有專攻,前者主要負責物料的終端落實和場次維護(面向渠道),後者主要負責市場的推廣和營銷策略的策劃實施(面向觀眾)。
從他們二者的區別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面向渠道的發行公司受益最早,但他們其實很多都不具備面向觀眾的推廣能力。因此在2013年,當觀眾需求開始呈現明顯的分眾特徵時,有一部分中小型發行公司出現了項目上的操作問題,一部分公關公司開始被行業重視,走上前台,整合了一部分發行公司的業務,變成電影營銷公司。
再繼續發展下去,以目前電影產業的發展速度來說,未來對創意的依賴性並不強,競爭的是綜合能力(資源整合與落實執行),一家電影營銷公司在目前的發展重心,應該是圍繞客戶服務,建立完善自己的外部資源支撐和內部運營體系。從一些領先的電影營銷公司來看,他們的市場意識和操作重心其實更接近於當年北美的發行公司,因此他們向發行環節切入也是正常的,這二者本身就是一體的。
如果一頭扎進來的新公司,抱著以做一個公關公司的態度做一個營銷公司,那麼可能會接到單子,但與那些先來者相比,只能拼拼價格,做做噱頭,不具備長線發展的空間。
題主的問題,有一個很老舊的工具,邁克爾·波特的五力分析,用來分析企業戰略,還是比較管用的。至於更深入的分析,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是知乎這個框框能夠容納的,就不多說了。
創業,什麼時候都合適,想不太清楚但有了感覺就可以開始,真等你想清楚了,也就錯失了……營銷也罷,第三方服務也好,這個行業缺乏的就是改變和整合,沒有人規定了一定要怎麼做,能生存下來並發展下去才是硬道理……這個社會就是你做著做著堅持下去就做好了,一開始罵你的人後來也不罵了,再說別人說什麼跟你有什麼關係……與其做一個思想的巨人,不如做一個行動的巨人,創業,什麼時候都不晚,這個行業距離定性還早著呢,想干就幹才重要!!!
看看《富》《
二 》《
代 》的票房逆口碑上揚,看看《泰》是怎麼創造奇蹟的,就知道,現在的電影,好內容不一定好票房,但好推手不會有差票房
沒什麼不合適的,你可以做的很多:
一部電影的命運,不止取決於質量,營銷也是很重要的。
高曉松有一期節目說:某某一期因為有汪聰大美女在,所以收視率高了。
這是胡說。在打開節目之前,我怎麼知道有美女,而我一旦打開了節目,無論立刻關閉,還是看完,都貢獻了一次點擊。
此處忽略雙方微博造勢,以及分享朋友圈等情況。
影片需要前期預熱。理由如上。
拍攝期
在微博上一天揭秘一個演員。
如果導演不是韓寒這樣的KOL,揭秘也沒啥用,所以要買大V轉發,或者和演員談好預熱互動。
歌手選擇,切合電影主題+當紅歌手+切合核心粉絲心理需求。
主題曲先於電影推出。
玩預售+明信片
創意來自後會無期,所有人給所有人寄明信片。
收件人是陌生人,真有情懷啊。
上映前幾天微博發倒計時。
看上映時間前一周的競品,進行產品特色分析。
提煉產異化賣點。
吹製作團隊牛逼,阿凡達原班人馬打造。
吹首次進入中國,泰勒斯威夫特處女秀。
明星話題,要有衝突主義:
仙女氣質劉亦菲,這次慘變屌絲女。
女王氣質范冰冰的慘烈轉型。
發兩張親密照,寫緋聞也是極好的。
原諒我看娛樂節目少,題材自行補充。
主演kol與官方微博互動預熱。
可參考我之前寫過的套路。
有獎競猜,劇透,花絮,簽名版。
社區運營:電影,明星的貼吧,豆瓣,發劇情討論貼。
有餘力的可以以官方名義做互動活動。
微信同理。
拍攝地點是否有值得說的?
什麼瑪雅人的詛咒,神秘失蹤的頭蓋骨,湘西趕屍人。
電影中截取畫面,搞微博互動:猜猜這個拍攝地點在哪,@官微並@十個小夥伴轉發,就給電影票。
回歸到劇情,來寫軟文。
能突出愛國主義,色情,人生抉擇等最好。
實在不行就猜劇情,猜中結局的,上映後返現金。
劇情模仿,比如某個接吻鏡頭是不是很浪漫?
那就和男票高仿並@官微啊,同樣有獎勵。
朋友圈曬票,曬高仿鏡頭,套路如上。
電影上映後,
當然不能命中全部靠信仰。該做的還是要做。
刷正面口碑,與打擊負面口碑。你看郭敬明。。。
每日更新票房,證明自己的能力,讓喜歡電影的人有底氣宣傳我們,以及覺得不好的人不好黑我們。(刷單我不是很懂,前期能刷就刷)
刷各種第一,國內首家上映1小時票房100萬的電影,首家3天破500萬,只有想不到的。
對標國外同類型影片。
買豆瓣kol宣傳,B站也買,比如木魚水星,哈哈。
經典台詞改編到不同場景,如廣告圈,營銷圈,新媒體圈。
隱藏劇情鼓勵二刷,比如去微博發帖:你注意到《讓子彈飛》最後的火車上有個背影了嗎?他竟然是....
這年頭轉發送蘋果都沒啥吸引力了,
要送就送劇情相關高價物品,速度與激情同款跑車太貴?後會無期同款總是可以的嘛。
賣自傳。
包含影片拍攝秘聞的那種。
翻唱。
如果電影中有老歌,約網友翻唱也是極好的。
寵物。
如果這電影中有動物出現,不妨玩玩擬人化。
直播。
紙媒。
參考天下無三,董小姐的封面。
搜索引擎
投放品牌專區。
投放明星搜索,右側廣告。
傳統電影營銷方法是通過前期預熱後期影片來吸引沒看過的潛在用戶。
對於已消費用戶關注不夠。他們可以做的還很多:重複觀看,推薦身邊人看。
如果是動漫,可以參考:
普遍打法:知乎專欄
那年那兔那些事兒打法:知乎專欄
最後提一句,大聖歸來,可是用水軍刷過好評的。
沒有什麼事好做的
你要是圈裡人,熟悉這個行業,啥時候做都合適。反之啥時候做都不合適。這與市場和趨勢無關,與你自己的資源有關
作為一個和這些公司天天打交道的人,覺得這個行業進入了一個瓶頸期,至少不少公司都在原地轉圈。現階段不太是個好時候。好些大的公司很有想法的公司做項目的時候,使出吃奶的勁頭,效果都不明顯。國內電影市場在做自我調整,需要觀望。
絕對是的。
【從戰略層面,回答能不能做的問題】
未來大健康、娛樂產業是一個大趨勢。人們吃飽喝足了,電影產業更是娛樂圈裡面的巨頭,馬雲也在布局,甚至進軍好萊塢來整合資源。
中國電影產業對比香港、對比好萊塢,還有很大的差距,市場還沒有完全的繁榮起來,所以機會巨大。
這個事情可以做。當下就是最好的時機。
【從戰術層面,回答如何做好的問題】
您說的很對,自媒體營銷、社群營銷很熱門。網紅電商也是一個趨勢。
總而言之,未來的流量都會聚集在大IP周圍,圍著IP,圍著推廣現有IP,培養IP,挖掘IP這條路線去走,前途無量。
不管是製作大電影還是微電影,還是朋友圈3分鐘左右小視頻,都挺好的。類似於一類公眾號暗拍、車神大咖,這一類都是通過小視頻圈了很大的流量,但是他們的內容也不是很好,看得懂的朋友都在跑馬圈地,運用這種策略,吸引流量。
當下整合內容況且可以,何況你再優化內容,更是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執行層面】
看自己和團隊的執行力了。
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教學就是領悟好方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