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什麼會成為聖人呢?

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聖人,孔子和關公。
P.S.:我並沒有說「關羽為什麼是聖人?」而只是說「關羽為什麼會成為聖人?」我就是想知道歷史人物那麼多,為什麼會去美化他,他有什麼特別的呢?

恕我多嘴,看到現在的答案沒一個正面回答LZ問題的。歷史上名將那麼多,為什麼只有關羽成聖?為什麼不是韓信、岳飛、秦瓊、等等等等?


關於中國人的關羽崇拜,本身就是一個研究多年的話題,很多專家學者都有相應成果。普遍幾點共識如下:

關羽在其死後數百年,並沒有獲得和其生平事迹不符的無限抬高。南北朝時期,儘管有些武將也曾以關羽為楷模、榜樣而自比,也只是限於認可關羽的「萬人敵」之勇。

【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暫,亦若有運數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歿而為神,大概初歿之數百年,則靈著顯赫,久則漸替。獨關壯繆在三國、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

一直到唐宋兩朝,兩版官方版武廟名單,武聖為姜尚、亞聖為張良,

諸葛亮則和韓信、孫武、白起等名將或軍事家同列,居於第二等的武廟十哲,也是漢末三國時期地位最高的軍事人物。

而關羽只是和張遼、鄧艾、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這些漢末三國名將平起平坐,同樣在第三等的唐六十四將、宋七十二子里吃冷豬肉。

同時,根據唐朝范攄和宋初孫光憲的相關筆記,(謝知乎答友[溫飛卿]整理),南北朝時期,關羽在他戰死的荊州民間,化身為一個怨靈「關三郎」。

傳說關羽率領鬼兵進城,百姓們家家戶戶無不恐悚,而輕侮他的人便會身染惡疾,長蛇毒獸跟隨其後。

按照上古時期南方地區的傳說,不得善終的敗軍之將會化為怨靈,在人間做祟,危害世人,因此便要將這些敗將奉為神祇祭祀,安撫其怨靈,防止他作惡。如遠古的蚩尤,秦末的項羽,都是因此被奉為神靈,在民間長期崇拜的。

而關羽同樣也並非善終,相反身首異處,所以也被當做一個怨靈,荊州當地百姓一開始並非自發崇祀關羽的「忠義、勇烈」,而是懼怕他驅使毒蛇猛獸,並令人寒熱戰慄的力量,才將他奉為神祇。

隋朝時天台宗僧人為了在荊州一帶傳教需要,宣布這個在當地流行的「關三郎」關羽,為佛教「伽藍護法神」,然後隨著佛教信仰的擴散,又經過唐朝幾百年發展,由荊州而四川,由四川而全國,到唐末大亂時已在唐朝都城長安深入人心。終於成為民間供奉的眾多佛教神靈之一。

蜀前將軍關羽,守荊州,夢豬嚙足,自知不祥,語其子曰:「吾衰暮矣?是若征吳,必不還爾!」果為吳將呂蒙麾下所殛,蜀遂亡荊州。玉泉祠,天下謂之四絕之境,或言此祠鬼興土木之功而樹。祠曰:「三郎神」。三郎者,即關三郎也。允敬者,則彷彿似睹之。緇俗居者,外戶不閉,財泉縱橫,莫敢盜者。廚中或先嘗食者,頃刻大掌痕出其面,歷旬愈明。侮慢者,則長蛇毒獸隨其後。所以懼神之靈,如履冰谷,非齋戒護凈,莫得居之。】 ——唐·范攄《雲溪友議》
【唐咸通亂離後,坊巷訛言關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寒熱戰慄,亦無大苦。弘農楊玭挈家自駱谷路入洋源,行及秦嶺,回望京師,乃曰:"此處應免關三郎相隨也。"語未終,一時股慄,斯又何哉!】——宋·孫光憲《北夢瑣言》

宋朝初年(963年),朝廷重定武廟人選,以「兵敗身死,不克善終」為由,將關羽連同張飛一起,逐出武廟。同樣被請出武廟的還有孫臏、韓信、鄧艾、楊素等共計二十二位名將;而以灌嬰、班超、秦瓊等二十三名「功業始終無瑕者」代之。

而過了整整160年,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又再次調整武廟名單,為七十二人。唐朝武廟入選諸人,大都被重新請回。當然也包括關羽在內。

北宋時期道教興旺,為了和佛教爭奪影響力,便將一些在民間香火較盛的神靈也被吸納進神仙體系中,關羽這個本土大將當然不容放過。道士們在關羽家鄉解州裝神弄鬼,宣布他們召喚出關羽神靈,斬殺了為禍鹽池的惡蛟,保障了鹽業生產。

到了北宋末年,一生篤信道教,封贈過無數神靈的宋徽宗,就順勢給了關羽一個「崇寧真君」、「武安王」的封號,道教也因此將關羽列為神靈。

到了明朝時,伴隨著佛道兩教在民間的廣泛傳播,關廟遍布全國,香火繁盛,甚至超過了官方倡導的孔廟,時人多有記錄。
但注意一點,此時明朝著名人物對關羽的稱呼:如徐渭《蜀漢關侯祠記》、孫承宗《重修漢前將軍關壯繆公祠記》,稱呼仍沿襲蜀漢政權官爵謚號,至多亦是按宋朝所封王號的「關王」 。
可說從隋唐到明朝民間的關羽形象,被萬人燒香拜佛,更多類似於一個太上老君、彌勒佛式的佛教、道教神靈,而官方雖也曾建廟祭祀,但祭祀的是蜀漢前將軍壯繆侯關羽,絕不是什麼「帝君」或者「武聖」。

對比岳飛,逝後數十年,宋寧宗時追封為鄂武穆王,理宗時改謚鄂忠武王,身後之榮比古人關羽有過之無不及。

畢竟宋朝對古人的追封比較隨意,莫說關羽被封武安王,甚至連他的曾經敵人甘寧也一樣被封為王,累加追封。

徽宗宣和五年,封甘寧為武惠王;南宋建炎二年,加封甘寧為武惠昭毅王;兩年後,加封甘寧昭毅武惠顯靈王;紹興二十一年,加封甘寧為昭毅武惠遺愛靈顯王。

因此這種古人封王的實際分量,肯定是不能和本朝社稷功臣被封王相比的。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嚴格控制意識形態,於洪武三年下令,除孔子的封爵保留外,其餘「歷代忠臣烈士,並以當時初封名爵稱之。後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天下神祠,無功於民,不應祠典者,即系淫祀,有司毋得致祭」。

因此廢除武廟,不再對原武廟諸將進行國家祀典。連原武聖姜太公也被削去王位,關羽被宋朝加封的王位當然更難例外。而岳飛的鄂王本系南宋本代追封,自然保留。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至於忠臣烈士,雖可加以封號,亦惟當時為宜。夫禮,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歷代忠臣烈士,亦依當時初封以為實號,後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為天下師,以濟後世,非有功於一方一時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舊。……
歷代忠臣烈士,並以當時初封名爵稱之。天下神祠,無功於民,不應祠典者,即系淫祀,有司毋得致祭。】——朱元璋《大明詔旨碑》

而另一方面,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又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共八位開國帝王,同時詔選歷代三十七名臣,配其享,為新的國家祀典。岳飛名列其中,配宋太祖享。而漢末三國人物中,僅有諸葛亮一人同樣被選中,從祀於漢高祖劉邦和漢光武帝劉秀。

因此在大明朝,一邊是宋鄂王岳飛,入祀歷代帝王廟的古今三十七名臣之一;一邊是蜀漢漢壽亭侯關羽,和歷代帝王廟的名臣配享無緣。兩人官方地位,高下分明。

景泰五年(1454年),岳飛廟建於湯陰故土,代宗景泰帝御題為「精忠之廟」。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萬曆帝令司禮太監李恩,到北京正陽門上九疏珠冠一,真素王帶一,四幡龍袍一,黃牌一,

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加封岳飛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聖帝君。」

詔書原文:【咨爾宋忠臣岳飛,精忠貫日,大孝昭天,憤泄靖康之恥,誓清朔漠之師,原職宋忠文武穆岳鄂王,茲特封爾為三界靖魔大帝。】

同時封關羽、岳飛為帝君,其實這也是關羽首次被朝廷封帝號,和岳飛同時建廟合祀。
而且因為很大程度是宗教行為,所稱尊號更非謚號,宗教色彩濃厚,所以並沒經過內閣和通政司,太常寺也沒有接到旨意,和留下官方檔案記錄。

所以明朝士大夫並不認可這個帝號,《明實錄》無載,孫承宗《重修漢前將軍關壯繆公祠記》,仍然按蜀漢的謚號稱呼,修廟祭祀,僅在民間開始同時流傳「關帝、岳帝」之稱。

天啟時期,有太常寺官員專門上奏質詢此事,最後不了了之,也不足為奇了。

【○太常寺少卿,李宗延,奏乞修明禮樂條陳十款 :近睹漢壽亭侯改封大帝,然本寺職掌未有遵承,倘果系皇祖(萬曆帝)加恩,不妨命閣臣撰制頒之本寺,然後通行天下 】

到了清朝,情況又有不同。努爾哈赤為建州酋長時,與其子孫,人人便熟讀《三國演義》,把這本書當做他們的軍事啟蒙教材。受該書影響,把關羽當做他們的戰爭守護神來崇拜,專門向向明朝請求賜予關羽神像,並稱關羽為「關瑪法」(滿語,即關爺爺)。

八旗兵每次出戰之前,必燒香拜佛祈禱關羽護佑。 隨著他們節節勝利,不斷侵吞大明疆土,更加認定這是關瑪法保佑的結果。

從順治帝入關起,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之後10個皇帝中,先後有8個皇帝共13次封謚關羽,最後變成所謂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 。
乾隆帝甚至連關羽的謚號都強行改了。從蜀漢追謚的「壯繆」變成了「神勇」,後改「忠義」。
而且這都是非常正式、寫在官方記錄里的政府行為。關羽也正式獲得了和孔子並列的官方版「武聖」的地位,不再僅僅限於民間崇拜。
滿清為維繫統治,愚弄人民,還散布」劉備轉世為康熙乾隆皇帝,關羽轉世成天神,為滿清皇帝護駕"的傳說,迄今在許多地區都有流傳。

而岳飛最遲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雍正帝正式下令將移出武廟,同時雍正帝還下令追封關羽三代,在全國各地普建關帝廟。
所以,岳飛崇拜被滿清官方貶抑,關羽被滿清造神為唯一武聖,應為定論。

這其中滿清官方的有意識引導,把關羽崇拜納入官方化日程, 把兄弟忠義和江湖道義,抬高得比民族大義更重,很明顯是其重要維穩舉措和政府行為。
而對漢人百姓來說,藉著祭拜滿清官方允許的關羽之名,行秘密結社和組織之實,這時關羽已經變成一個忠義符號,代表了從岳飛到李定國在內不被滿清允許紀念的眾多漢人英雄名將。

到了清朝後期,戲台唱戲時但凡關羽出場,連慈禧光緒都要特意離座位走幾步,以示恭敬, 這更說明關羽崇拜已經深入其政權骨髓了,確實是發自內心去崇敬, 早脫離了收買漢人民心的範疇。
滿清被推翻後,各個地方紛紛把之前的武廟、關廟,都改成了關岳廟,重新變成關羽岳飛二人合祀。
民國元年(1912年)11月20日,政府正式發布「關岳合祀」命令,並下令海陸將領均需按時祭拜岳武穆,詳細規定了祭祀禮節及貢品用度。
這亦充分說明,之前民間自發性的岳飛崇拜,是被滿清強行抑制了幾百年的。「古人關羽」這個形象便是其主要工具。

因此,經歷滿清數百年統治影響而不自知的一些人,並不願正視、甚至矢口否認的【關羽被滿清加封為武聖】,確系真實事實。
佛道和滿清共同造就了「武聖關羽」的神話。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岳飛從逝後數十年被南宋政府平反起,一直到明朝滅亡為止,在華夏正統王朝的官方地位,從來都更居其上。
岳飛的忠義表現,是對國家對民族對百姓的大義,事迹簡直不勝枚舉;而絕非私人兄弟義氣這種小義。
21世紀很多人對岳飛事迹的不熟悉,經歷滿清近300年統治壓抑是其一,更大原因是對南宋史遠不如三國史熟悉的緣故,這裡只怕相關影視、遊戲、小說的影響更大。

至於關羽本身為人津津樂道的「忠義」,更非他成神的起始原因。
如前述,關羽死後的幾百年,在官方民間都並沒得到特別尊崇。而在南方地區,被官方封帝、民間成神的一直是項羽。
唐朝之前,江東遍地項王祠。民間稱項羽為項羽神、憤王,當做神靈拜祭。陳武帝陳霸先特遣中書舍人韋鼎冊封項羽為帝,比關羽被滿清官方封帝更早了一千多年。
直到唐朝,為削弱南方地區的分離傾向,從狄仁傑為代表,官方大規模拆除各地項羽廟,禁毀項羽崇拜,歷時多年才令項羽崇拜衰落。
也恰恰與此同時,在佛道兩教傳播需要、推波助瀾下,民間的關羽崇拜才漸漸興起。
因此如果從現代人的角度,非要說關羽是因為忠義和人品,才被民間崇拜;或是項羽因為其暴行和人品,才不被民間崇拜,實則是無視歷史,倒果為因。
其實這明明就是特定歷史時期,政府出於政治目的,和宗教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

而排除滿清統治者刻意壓抑岳飛的因素,僅就人品、功業、能力、百姓愛戴程度、從西晉起歷朝帝王和士大夫評價而論,哪怕單單從蜀漢政權內挑選,諸葛亮也是遠比關羽更合適得多的、可堪與孔子並列的武聖人選。

畢竟從西晉起延續一千八百多年,諸葛亮一直被歷代賢臣志士竭力推崇,東晉就封武興王,早於關羽被封王千年。

唐朝時就被比做漢初三傑,宋朝時已開始稱為「三代以下一人」,明朝更已經徹底奠定僅次於孔孟的聖賢地位,並作為漢末三國唯一人選從祀歷代帝王廟。

唐朝時諸葛亮就已名列武廟十哲之列,宋朝官方延續了這一做法。歷代兵家包括李靖李世民在內,一直就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幹,從不認為諸葛亮不該進入武廟,成為武聖候選。

關羽竟能後來居上,成為武聖,確實是佛道兩教借地域性的關羽崇拜,在民間廣泛傳播的宗教因素,和明清易代後滿清官方的特別推崇和造神所致。


二爺的優勢是其他武將比不了的,挖坑跑路:)。

第一,殺人亡命,黑社會背景。

第二,義氣當頭,報效曹公。

第三,草根出身,傲上不凌下,底層人民喜歡。

第四就是本人的一生確實過於傳奇和令人遺憾——襄樊之戰戰敗不久,曹操呂蒙就都死了,這是非常偶然而容易引發小說家聯想和底層神棍附會的事情。接著劉備張飛很快死去,三國前期最牛逼的一幫人基本隨著二爺的死被一勺燴了,於是現在三國殺的神關羽有亡命必殺技。

其他幾個題主說的著名武將吧,伍子胥太剛烈了,人民喜歡皇上不喜歡。

岳飛吧,過於苦大仇深,不太接地氣。

韓信吧,貴族范兒太濃。

秦瓊善終了,不具備悲劇色彩,不符合「受難封神」這個造神原則。

說來說去,還就是二爺最討人喜歡,封神幾大因素都具備了,簡直就是美國夢啊。

他白手起家,出身不高,最終成為漢朝前將軍。

他心懷天下,對下層人好,藐視權貴。

他對敵人講究原則,報效曹公,感懷張遼,有騎士精神。

他武功出色,有亂軍從中斬殺對方統帥的紀錄(這個也非常逆天)。

他對君主忠誠不二,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再一次投奔劉備(這點沒幾個人能做到)。

他戰功赫赫,襄樊之戰打的曹操差點遷都,如果不是東吳捅刀子,漢朝說不定就復興了。

他最後氣壯山河地一死,衣冠冢在蜀漢,身體在東吳,頭顱在北魏。

他不封神就怪了。


忠義當然是重要原因。@王建雄說忠義不如保平安,但對從事危險行業的人來說,講義氣互相照顧是平安的最大保證。幫派成員一旦被捕,則必須講義氣不能出賣其他成員。歷代帝王看中了關羽的忠,幫派組織看中關羽的義。自古既是君臣又是結拜兄弟的本身就極少,關羽是少數把忠義二字統一的一個人

當然歷史上忠義的也許不止關羽一個。但關羽的故事又非常特別。他戰敗投降曹操,然後又反了曹操去追尋劉備,但在華容道又放了曹操。這應該說是一種很特殊的忠義的表現形式,和普通的觀念有所不同。因為其特殊,反而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因此關羽真正是忠義得不能再忠義的一個人。

除了忠義之外,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關羽的形象好

關羽的形象深入人心。三國演義是家喻戶曉的一段歷史,故事動聽,在底層傳播力強大。

關羽的外形非常有特點,紅臉長鬍子綠衣服拿一把大刀,往往旁邊還有個黑臉周倉,一個沒什麼特點的關平。古代民間的塑像技術往往粗陋的很。但只要有了這幾個特徵,其他不管畫成什麼樣子,老百姓都能認識。韓信長什麼樣?岳飛長什麼樣?一般人多半就說不上來了。

關羽是個逆襲的屌絲。他出身低,據說是賣棗的,也有說是殺了人逃亡。斬華雄的時候被袁紹瞧不起,多虧曹操力保。最後成為蜀漢第一上將。這故事對在貧困線上生存的普通人很有吸引力。


關羽的聖人之名和孔子不是一個體系里的。

關羽因為很能打仗,又特別忠誠,所以很容易被君王樹為典型。在唐宋的時候就已經在祭祀里被供奉了,但當時還沒有那麼高的地位。後來,宋末元朝的時候,「陞官」為王,供奉他的寺廟也多了起來。民間流傳他很多的故事,包括一些史書的記載,都是非常正面的形象,所以比較容易贏得大家的敬佩。

元末明初有了小說《三國演義》,關公的形象更是大加分,簡直是才德俱佳。後來明、清的君王為了鼓勵這種忠誠的性格,也有意地拔高了關公的形象,當時關公已經從王「升級」為「帝」了。

總之關羽是在各種因素下在1000年的時間裡逐步達到今天這個地位的。而且儒道釋三家竟然都有供奉關公,真是非常厲害,這跟宗教在中國的發展情況也有關(君王的影響及各種外來教本地化、及幾個教之間互相影響的情況)。

下面是一個關羽地位的列表,可以清晰看出他的地位如何隨著朝代更迭而變化。來自wikipedia,貼在這裡供參考: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元泰定帝 天曆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 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固然,關羽的「忠義」是其超凡入聖的必要條件,這畢竟是一種在現在看來高尚的不自然的情緒,需要一些寄託,但是諸位把關羽的入聖簡單的歸結為忠義二字,並以此推斷是統治階級的宣傳所致,與事實不符。

事實上,關羽因忠義而入聖,僅僅是明代才起的端倪,而清代方才確立,卻有明清政府樹立榜樣的痕迹,但諸位想想,即使現在,那些去關帝廟中朝拜的人們,哪個在關羽面前求的是忠義二字?而古代,民間的關羽崇拜,又怎可能是因為忠義?

關羽在古代和在現代的神明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並無太大差別,其所司者,其實不過是人們內心所渴求之平安二字而已,正因為人們對平安渴求之強烈,所以對其信仰也就愈發深厚,而統治者不過是順應潮流追封稱號,讓其不能成為反對統治的理由而已。

關羽的神化在隋唐之前就有端倪,但是並非很突出的形象。

關帝崇拜的幾次發展,雖然與佛道儒(按照傳說演繹的順序)的詮釋、政府的追封不無關係,但是每次大規模的擴張,並為人更加廣泛的接受,都是在動亂之時,宋初雖然政府就希望以關羽之形象來表現忠烈,但是到北宋末年北方動亂後,關羽方才在北方被民間大範圍接受。

明代初年封十廟,祭祀不同的神靈,關羽在其中並不突出,而到了明中晚期,關羽已經超越其他地方性神明,成為全國崇拜的神。

對關帝最推崇的人群里,除了平民普遍祈求平安外,商人、軍人和結社組織為最甚,在傳統社會,這些行業被認為不穩定,所以最需要尋找庇護。

在族群中,現在我們稱為客家人的祖先的先代移民對關帝的信仰最為虔誠,現在南方的關帝崇拜,多為他們帶去並傳播的,北方的關帝和南方的媽祖,他們有著相似的功能,對他們的共同崇拜,是客家人作為先代移民的歷史痕迹,而古代的移民,所面對的困難現在難以想像,於是對神靈庇護的渴求尤為強烈。

而關帝顯聖的故事中,最有名的幾個,幾乎都是跟平安有關的,比如關羽向元城縣尉預言靖康之禍,比如幫助呂宣問與失散四十餘年的母親團圓等,也有很多關羽助戰之傳說,比如明代東南沿海多流傳關羽在抗倭戰爭中的顯聖事件。

一個神話角色被神話甚至入聖,必然要加上一些超越常人的美好品德,作為榜樣被人們推崇,但是這並不是說,抓住一個典型角色,按插上各種好品質,編一些神話故事,就能把一個角色變成「聖」,否則關羽也不一定就是這樣的典型角色了。

關羽作為守護之神,其本身滿足了傳統社會人們的一種基本需求,滿足人們在不穩定的環境中對平安的渴望,於是被民間崇拜,這才是其入聖之原因。

至於關羽為何被認為是平安守護神,這個過程大約發生在南北朝到隋唐這段時間,因為掌握的資料不足很難說出具體的過程,個人覺得可能與荊州一代當時流傳的鬼神「關三郎」有關。而地方神如何成為國家神,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實名反對 @狐狸晨曦 的論點。

運用史料偏頗,臆測一堆,穿鑿造謠,欺騙大眾。貌似資料豐富實則全篇扯淡,除了製造矛盾以外全篇豪無意義。

這裡有一點得先說明清楚:
此處要討論的是民間觀念,是信仰層次。這與二位名將的實績如何是未必成正相關的。林默娘與鄭和,這兩位表面上在史料上的海上事業相比如何?可他們各自的香火旺盛程度又如何?這種地方不能把史料所載與民間習俗相混淆。民間對神明的崇敬經常與某些未必容易實測的要素諸如顯靈事蹟等有關。這一點必須先知道。(東南亞某些地方似乎眞的還有鄭和廟?也不知這位中國的穆斯林航海家天上有知會不會覺得這太不清眞!)

第二,別誤以爲官方乃至知識份子對民間信仰能有多大的控制力。
官方在禁淫祠上確實能動員政府的力量發揮某些作用,但香火是否興旺仍得看民間的觀點。朱熹朱夫子,自元代以來(仁宗皇慶二年,1313)即從祀孔廟。可是民間考試卻習慣找誰?名不見經傳的梓橦帝君張亞子!孔廟諸哲無論顏淵子貢都沒成爲民間爲著考試而拜的對象!這某部分與儒家觀念下造成最親庶民的「神明」不同於天子諸侯之祀有關,另一部分則也與眞正會對信仰感興趣的泰半並非知識分子有關:至少是過去的時代,讀了《三國演義》的人多半都很喜歡諸葛亮與趙雲吧?可怎麼說拜諸葛亮拜趙雲的就還是遠少於關羽甚至關索!

至於說「不得好死的人皆被視為怨靈,人們為防止其作惡,因此才祭祀之,時經久遠,便承神靈」,也未得其實。五代後唐莊宗在柏鄉之戰前禱於光武廟,請問漢光武帝是怎樣不得好死?曹操曾毀齊王劉肥之淫祀多所,請問逃過呂后迫害,其子還有討諸呂之大功的劉肥,是如何不得好死能成爲怨靈讓一堆迷信羣眾敬拜?

關羽本身在民間觀感上的優點,@bigbod 、 @趙阿萌 、 @Tok Tik 、 @姬軒亦、@王建雄 等幾位都已經答得很好了。以下重點就在反駁所謂清朝貶岳飛之說。


關羽信仰本身就是由民間影響到官方的事情,與天妃(媽祖)信仰的情況相同。最初確實不是官方所規定的。但岳飛同樣也並非官方所定。至於官方的所謂「武廟」,在獨尊儒術的過去,從來就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文宣王孔夫子是「一人而已」,反之則武廟只是特殊情況下才被端上臺面(注意到這裡所謂的「文」不是文弱書生的文,而是富有各種教養的文,並非與武相對,諡號廟號上也可見到這種文武並非對等)。唐以前根本是依託民間信仰的蚩尤,這一點本身就不可忘。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是在國家大亂的情況下企圖鼓舞武人才正式打算選出個像點樣的武將榜樣,選的是齊太公沒錯,可注意就在當時最初的議論,張飛關羽等也已赫然進入配享之列。可是反對名將配享,主張「請刪去名將配享之儀及十哲之稱」的,居然就是據說是關羽後人的關播!這也多少可看出儒人層的看法。

宋代庶民文化發達,民間信仰也早已不再停滯在怨靈敬拜。這一點參看韓森《變遷之神》可略窺一二,毋庸多言。


而宋徽宗之給關羽王號,本身很可能就是民間影響到朝廷的案例之一。尤其應注意的是,如果《宣和遺事》所述有著某些故老遺聞的性質,那麼宋徽宗之封關羽:1.是因爲解州(關羽故鄉)2.鹽池(宋朝經濟重點)的3.蚩尤(前武神)作祟,4.張天師用金甲將關羽除之!這幾點都可以看得出來很可能關羽已經是在民間有一定的信仰基礎,且有著取代民間武神的趨勢了。

更不可以忽略的,是元朝封關羽的時機。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幫不熟悉元史的朋友複習一下。由於前幾代的恩怨,元武宗的兒子們圖帖睦爾兄弟未能獲得繼位機會,而奪位成功的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即位初,正由倒剌沙等大臣簇擁著巡行上都。燕鐵木兒抓住機會,在大都起兵,擁戴圖帖睦爾,然而上都方面也有著諸王重兵,兩都之戰於焉開打。

也就在這個最緊張的時刻,九月庚申朔,燕鐵木兒督師居庸關時,元文宗加封漢將軍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遣使祠其廟。這件事意義何在?可以注意到關羽廟已經不再只限定在他生前出身地解州或者活躍的區域荊襄等地,而堂堂入駐大都!這可不是普通的怨靈信仰所能及的。(類似的則有同樣在元朝入駐大都的「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而有意奪取大位的皇帝在最緊張的時刻加封的對象是關羽而非其他,更暗示了武神地位已受重視。後來兩都大戰的結果,元文宗是勝利的一方,在關羽信仰上顯然有著加成效果。

但是仍應留意,這裡官方尊崇固然有其加成效果,可這本質仍是民間先影響了官方。否則對元朝而言,本朝功臣木華梨、博尒朮本來在地位上當然超過關羽(也超過前朝的岳飛,注意木華黎、博尒朮的官方配享地位可是受到明太祖承認的,詳下。),尤其木華黎的活躍地區就在大都一帶,不選木華黎卻選了關羽,可以推測是出自求取靈驗的功利心,那麼又是爲什麼會認定關羽靈驗?自然是來自民間的說辭!


這一點從今存元、明間的方誌來看也相當明顯。關王廟已相當普遍,岳飛廟則並不如是。



(圖01:《至治新刊三國志平話》,當中獨享「稱公而不名」地位的就是關羽。)

然後其他一堆罔顧史料的臆測妄言都不用多說。看史料。

《明實錄》太祖洪武二十七年正月庚午:
○是月,建漢壽亭侯關羽廟於雞鳴山之陽。廟舊在玄津橋西,至是改作焉。與歷代帝王及功臣城隍諸廟並列通稱十廟雲。

注意到關羽廟是單獨列出來作爲十廟之一的!可不是僅僅只是配享地位而已!當然這裡民間的色彩強,與城隍同列,可是關羽廟發展到南京雞鳴山,這可不能訴諸什麼怨靈了!

(圖02:明太祖敕修關羽廟,與城隍等同視之,用以維繫民心。)


與此相反,岳飛確實是入了歷代帝王廟的配享,在東廡第二壇,與潘羙、木華黎、博尒忽、伯顏等同列。請問這裡面是否個個在廟堂在民間的地位都如此高超?不說別的,潘美在民間楊家將故事裡還成了反派人物哩!


而後可以注意到,永樂年間,明成祖也曾經「勑大營五軍諸將曰:『汝等勉之!奮爾謀、勵爾勇,身先士卒,不懈於夙夜,將何功不成、何名不立?関羽、張飛,皆漢熊虎之將,其生也忠貫日月,其歿也廟食百世,皆大丈夫所樹立也!』」(《明太宗實錄》永樂二十一年八月)


岳飛確實也受到官方崇敬,可那是到了郕王景泰元年閏正月丁未才在徐珵(徐有貞 )的建議下才在岳飛出身地湯陰建廟。一個純官方的行爲而不具民間基礎。


(圖03:明成祖認定關羽張飛「廟食百世」。)


而後明英宗天順年間,居然還有人說「上被留虜庭時,嘗禱關羽廟,冀陰祐上還京」,明英宗在落難之時祈禱的對象是誰也相當清楚了。

(圖04:《正德大明會典》,關羽廟。)


注意到《萬曆續文獻通考》提及了「太祖都金陵即都城中建十四廟……關廟有仲夏太常之祭,諸廟皆少牢」而岳飛則「廟在彰德府湯陰縣治西南,本朝建賜額精忠,勑有司歲時致祭」,地位顯然不同。


而此篇引用《萬曆野獲編》的選擇性使用史料也很可議。
原文「蜀漢關壯繆侯。本朝所最崇奉。至今上。累加至大帝天尊之號而極矣。或雲上夢有異感。遂進此銜名。未知果否。然又加南宋岳鄂王諡號。見之誥詞。不下壯繆。則海內或未及聞也……」


這些地方都故意忽視,不知其心爲何?再看朝鮮方的說法:

《朝鮮宣祖實錄》宣祖三十二年(1599)四月丙寅:
○許遊擊國威,來時御所請見,上出中門外迎入……國威曰:「關王廟甚多靈異,國王須加尊敬。」上曰:「關王,某時有神助之功,某時封協天大帝乎?」國威曰:「太祖朝有陰助之力,故封武安王;萬曆十三年,封協天大帝也。」


(圖05:入朝鮮之明將提及對關羽之尊崇。)


朝鮮方的記錄,甚至還是清太祖未崛起時,總不能說是清朝影響的結果吧?事實上,入朝鮮的明軍狹戰勝之威,強迫朝鮮方蓋關王廟且要求藩邦君主入拜武人,這在朝鮮方面引起了不小的反感,可是朝鮮宣祖有感於明朝助其復國,也不得不低頭了。注意到入朝明軍心目中要蓋的可不是岳王廟而是關王廟!至於岳飛,那是要到了朝鮮肅宗四十六(1720)年才提及「嘗臨幸關壽亭廟,命竝亨岳武穆於永柔武侯祠,以興起將士之心」!


這麼多的史料都可以故意忽視不見,這種文章也眞讓人不知到是何居心了。


順治十七年(1660)六月己丑,禮部議覆「宋臣張浚……劾李綱,殺曲端,與岳飛議不合,奏飛欲專兵柄。觀史書所載,未可與韓世忠、岳飛,同日並論。此二臣(潘美、張浚)皆宜罷其從祀。」

張浚其人事非且不論,但這裡可以見得其對韓世忠、岳飛的推崇,且根本未罷這兩位抗金名將的從祀。


世祖初,歷代帝王並陪享增加了少數民族君臣,卻不曾少了漢族,這只突顯了有清帝王作爲大中國君主的氣量。與此相比,處處造謠排擠其他民族的某些人簡直不知低到什麼地步了。


而高宗多次祭岳飛甚至題詩,從來沒顯示什麼貶抑岳飛的意思。岳飛的官方從祀載於《會典》,何嘗被排除?只有無聊到掙著眼睛說瞎話的才會亂造謠。


其實可以注意到《宋史?岳飛傳》在極力推崇岳飛的同時,引用了兩個前人作比擬,恰好就是關羽及諸葛亮。史臣筆下隱隱覺得岳飛超過關羽,但何以撿擇此二人?自然是此二人的名聲已有相當基礎了。

關羽、岳飛二名將其事其功各有可言者。但在民間信仰的發展上確實就是關羽先,且在元明之際已然相當盛行。無聊人士硬是枉顧史料造謠黑清朝,實不可取。


大家可能忽略了一點:我們最早熟悉關羽的事迹往往是從《三國演義》開始,但這本書是在元明時成型的,換言之,不是它的出現造成了關帝信仰的流行,而是關帝信仰的流行影響了它的敘事。
所以,在討論「關羽為什麼會成神」時,《三國演義》的參考價值是比較低的,僅僅適合作為一種「民間故事演化集合」來看。

下面僅就看過的一些材料說說我的看法,或有訛誤,求輕噴。

最早關於關羽的傳說,總是和「水」發生關係。
比如他曾在故鄉殺死惡霸官吏,被通緝,逃亡,水中觀音幫他把臉變得通紅,才順利過關。被問及姓名時,因順口說了個「關」,從此就姓了關。
比如他的生日是五月十三日,每到這天都會下雨,據說是因為他要借雨磨青龍偃月刀,故而民間稱之為「磨刀雨」。
即便是在《三國志》里,也有不少他與水的內容:赤壁前夜單獨率領水軍行動;圍樊城水攻于禁;被命名為關羽瀨的淺灘;等等。

關羽的出生地是哪兒?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那裡有中國最大的鹽湖「解池」,水神信仰極其盛行,關羽擊退解池妖怪的傳說和戲劇,至今還能在當地看到。

所以在一開始,關羽是被家鄉人當作水神崇拜的。

山西最出名的是什麼?晉商。
解池鹽自漢代以來就是政府的專賣商品或統制商品,到了三國,解池附近安邑出身的衛覬向曹操進言,主張實行食鹽的統制專賣,此後,受政府委託從事鹽業的山西商人開始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後來更是把生意發展到金融業,成為支配全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
而關羽的水神信仰,就在這一商業活動過程中,逐漸具備商業神的性質,慢慢輻射到全國。

商人交易,最看重什麼?平安、忠誠、信義。剛好,關羽都具備。

現在去四川省自貢市,還可以看到一座鹽業歷史博物館,前身就是關帝廟,也是當年的山西商人會館。

如果以上論述成立的話,那麼起碼在關羽死後不久,關於他的信仰就已在民間發展起來了。

從南北朝到隋唐這段時期,囿於材料不足,暫時無法對關羽的成神之路作清晰梳理。
有看過一條材料,說是唐末有一位和尚在夢中將關羽父子引入佛教。還未考證是否屬實,若然,則算是最早有關關羽與佛教發生關係的記錄。

關羽正式受到冊封,要等到宋徽宗那會兒。有意思的是,短短二十一年間,就被追封了四次。
幸福來的太突然。考慮到北宋重文輕武的傳統,這樣的頻率未免過高。
比較正常的解釋,就是被外敵欺負多了,求安慰。關羽能打、忠心,合適。
後面高宗、孝宗又各封了一次,同樣原因:樹偶像以振人心。

至於為什麼此時關羽是屬於道教的神,一是因為宋徽宗就一資深道教粉,二是因為道教收神一貫來者不拒,而且越本土越好。關羽撞槍口上了。

再往下看,有元一代,就封了一次。一直到萬曆、崇禎那會兒,才又封了兩次。有趣的是,又是朝運不振時封的。
看看崇禎給的封號——「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翼漢」,是不是隱隱約約透露了他的一點小想法呢?

到了清代,封的頻率更高了。有知友說是因為岳飛被貶低故而關羽被抬高,此說或許成立,但暫時還沒看到特別有力的證據。
但是,論資格、輩分,關羽都遠勝岳飛。況且,真是要迴避,關羽一樣不適合被封神。
他讀的什麼?《春秋》。復九世之讎啊。
他乾的什麼?忠於漢室,戮力殺賊啊。
從不引起不必要聯想考慮,姜尚、秦瓊等是不是更穩妥點?順治乾隆嘉慶道光在用生命自黑?

只能說在當時,關羽信仰已經非常普及。關羽被封神,也成了一項政治任務。
統治者所需的,只是不斷放大他的「忠義」屬性而已。

就像後來的雷鋒,他做的什麼事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人民服務」。
「忠義」和「為人民服務」就是個slogan。關羽和雷鋒就是代言人。
記住slogan,相信slogan,就是自己人。

在政治上不斷抬高關羽,相應的,民間也在各種故事中塑造了關羽。
《三國演義》的前身是什麼?一堆平話和雜劇(按李商隱的詩,則唐代就有相關的口頭演說了)。我們今天熟悉的那個綠帽子、紅臉蛋、美須髯、青龍刀的關羽,是在那裡頭慢慢清晰起來的。
但萬變不離其宗,還是因為他有故事、夠忠義,所以耐得起改編、神話和傳播。
具體的牛掰履歷,姬萌叔已經數過了,不重複。

題主提名的其它幾位也是有故事的人,但就是沒關羽這麼耐改編,為什麼?私以為:
韓信在忠義這一點上,表現不夠連貫。
秦瓊在結局這一點上,實在太過圓滿。
岳飛倒是在出身、經歷、武力、結局各項和關羽等量齊觀甚至猶有過之,但也還是差了點意思。
因為他沒上面幾位給人一種「古人感」。離明清兩代的人太近了。

看看那些受歡迎的演義,都反映出老百姓非常統一的趣味:遙遠的動蕩時代,一位無人能敵的蓋世英雄,忠肝義膽,轟轟烈烈之後轟然倒塌。
關羽是最符合這一模式的存在。被傳說久了,大家也就習慣了,懶得換了。

所以,總結一下:
關羽為什麼會被封神?
因為他本身就足夠傳奇,而且冤死的結局,也符合老百姓由同情而崇拜至封神的基本模式。
怎麼被封神的?
先是在家鄉成為水神,後來藉助晉商,逐步成為商業神。唐末開始與佛教發生關係,宋末出於政治考慮,正式被冊封。隨後元、明、清,追加不輟,在政治上形成無可撼動的地位,成為橫跨儒、道、釋三家的大神。相對應的,民間故事也一直在演化其事迹、拔高其形象。
在這兩條大線的交叉作用下,關羽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關大帝。


前面說了那麼多,我講個冷笑話吧。

這個笑話叫:關公不下馬

說關雲長自從封了協天大帝,驕傲起來就連玉皇大帝也不怎麼放在眼裡了,幾次在天庭遇見玉帝的鑾駕,連馬都不下,只騎在馬上打個招呼而已,搞得玉帝有些不滿又不能拿他怎麼樣。

後來太白金星給玉帝出了個主意,把諸葛孔明請到玉帝身邊做了軍師,然後出門都帶著諸葛先生在身邊。

這天玉帝出行,正遇見關帝迎面而來,只見關雲長仍然大喇喇的騎馬而行,並沒有什麼表示,於是諸葛先生在玉帝身後大聲說道:雲長未奉將令,欲往何處去也?

關羽仔細一看,慌忙滾鞍下馬,拜倒在地說道:雲長拜見軍師。


這個故事說明,在民意中關雲長是有資格驕傲的,而且除了諸葛,劉備和張飛,關雲長誰都不甩,這是廣大人民普遍認同的。

這麼鮮活的形象,這麼酷的偶像,怎麼會不成為武聖呢?


客觀說,關羽確實有令人崇敬之處,那就是特別重情重義。三國蜀漢失荊州的最大原因是孫權、曹操的吳魏聯兵策略奏效;更遺憾的是蜀國未曾救援,致使關羽孤軍奮戰最後升天成神。襄樊之戰雖然功敗垂成,可是千百年後關羽仍被多數中國人奉為精神領袖,並被尊奉為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鎮遠天尊關聖帝君」。

作為中華文化史上最特殊的人物之一的關羽,受世人崇拜的是他的高尚道德「義重如山」,其一生確實履行《春秋》微言大義,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發揮的淋漓盡致,更樹立千百年來無與倫比的道德典範。

根據《蜀書?關羽傳》記載: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

不難發現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與孫權都已親自出馬,為了戰一關羽,魏吳兩國幾乎動員了傾國人馬,上下費盡心機,則關羽之勇猛善戰可知了。這次戰役,關羽雖敗猶榮,但蜀漢克複中原的希望,也隨關羽而俱逝了……本來萬人之敵的猛將,很少不剛而自矜的,只要用之得當,剛猛正是優點。這種剛烈人物,古今中外,代 不乏人。即以吾國而論,如楚之項王,漢之關羽,宋之岳飛,近人吳子玉,都是這一類型。

關羽自幼喜讀《春秋》,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以忠事主、以義友朋、以禮立身、以勇建功的價值觀,支配並貫穿關羽卓然於世的生平實踐。後人稱譽關羽一生行事五德兼備:「千里尋兄曰仁,華容釋曹曰義,秉燭達旦曰禮,水淹七軍曰智,單刀赴會曰信。」

忠的定義相當廣泛,但要點是: 事君以誠,為國捐驅,處事克盡厥職,不辱所命,臨難而慷慨赴死,不求茍免,始謂之忠。關羽的敬事先主,「侍立終日……不避艱險」,侍君之忠,是無可議的了。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關羽的「義」行確然是祂人格上過人之處,正史也有很多信而有徵的事實,曹操亦屢屢稱道。關羽離曹營追隨劉備,深為曹操感佩,故曰: 「 事君不忘本,義士也 」;東晉史官裴松之贊道: 「關羽勇而有義」。三國時期關羽之「義」,已被議定為高尚的操守。

關羽成聖的流變,主要有以下幾個推動力量:

  • 帝王的推崇

歷代帝王對關聖帝君的封賜,目的明顯是利用關聖帝君對民眾的影響,以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並強化自己的管治威信,所以不少帝王甚至編造出關聖帝君顯靈庇護的故事,以確立自己為「天命所歸」的統治者。例如:

一、北宋徽宗年間,解州鹽池減水,危及鹽民生計,影響朝朝廷稅收。宋徽宗遣祈禱城隍。城隍託夢給使者說:「鹽之患乃蚩尤也。往昔蚩尤與轅帝爭戰,轅帝殺之於解州鹽池之側,至少尚有近跡。近聞朝廷創立聖祖殿,蚩尤大怒,攻竭鹽池之水。」宋徽宗遣使至龍虎山召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張靖)赴京商討因應之策。天師於宋徽宗面前作法召來關聖帝君的神靈現形。關聖帝君為救天下蒼生遂答應宋徽宗之請求,統率五嶽四湖名山大川所有陽兵.盡往解州而來,與蚩尤惡戰五日後大敗蚩尤,鹽池又滿水了。所以宋徽宗遺使至玉泉山修復關聖帝君廟宇,並贈送一幅寫著,「義勇」的匾額,特別嘉許關聖帝君護國祚民之功勞。並且敕封關聖帝君為「崇寧真君」,這是關聖帝君受到帝王封誥的開始。

二、朱元璋宣稱關聖帝君率十萬陰兵助其在鄱陽湖破陳友諒兵;明成祖亦宣稱在北征本雅失里時,關聖帝君曾顯靈引路。 此外,清嘉慶帝更於「癸酉之變」個多月後,突然發上諭,宣稱關聖帝君顯靈嚇敗亂事的天理教徒,以修補皇權的威信。凡此種種帝王的推崇宣揚,均直接或間接地促成關聖帝君神聖信仰的一再興起。

另一方面,中國文化的特點是重視人倫道德,因此歷代政府一向有「神道設教」和「政教合一」的宗教教育政策。其目的是經由宗教力量來掌握社會脈動,更借著對關聖帝君的祭祀以懷柔、示好於百姓,同時也藉由民俗教育來表達朝廷順應民心,以民意為依歸,並爭取人民最大的向心力。」關聖帝君因民間信仰廣泛,歷代朝乃順勢封號,更擴大其信仰勢力。對於統治者和民眾而言,關聖帝君是忠貞的化身,是正義的代表。祂對劉備的忠貞不二、勇武慣戰的形象,正好符合封建王朝所推崇的道德典範,尤其是強調君臣關係的「忠」的方面。故不斷為關聖帝君加封,以起教化百姓之用。

由於帝王的不斷推波助瀾,使關聖帝君的地位變得無比顯赫,成為國家祭祀的最高神祇和皇家的唯一保護神,能與「文聖」孔子齊肩而成為「武聖」,而且被奉祀的規格和受頂禮膜拜的程度更甚於孔子。

  • 儒道佛的拉攏

審諸史籍,歷代名將豈止關羽?何以歷朝的名將歿後均未能被廣泛敬祀為神明,唯獨關羽享祀千秋萬載,某種程度上更是得力於儒道佛三教的爭奪,關羽甚至成了三教合一的神明。

歷史上關羽的人品和行為,著實讓 儒者因「神道設教」的思想願意接納。再則民間不斷神化關羽的形象,並視之為「忠孝仁義」的道德規範,又甘願與道教合作,利用其勸善文書,以教化「下層民眾」。

民間的宗教自漢代以來,漸漸融合儒、釋、這三教而為一的民間信仰。雖然民間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數可分辨出其所屬的系統,如「孔子」屬於儒教,「觀世音菩薩」屬於佛教,「媽祖」屬於道教等,神明的界限相當清楚,但是「關聖帝君」卻是儒、釋、道三教共同遵奉的的共通神靈。

民間俗稱的「關公」、「關帝爺」、「關聖帝君」及「文衡聖帝」,原為儒家所敬仰,經過長時間地演變,儒家尊之為聖,佛教崇為護法,道教稱為協天大帝,主察人間善惡,成為儒、釋、道三教共同的神靈,這在我國民間神只中是獨一無二的,此外,關聖帝君成為千秋百世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神祇,這在民間宗教信仰中更是非常罕見。關於其在儒、釋、道三教的神格地位:

一、儒教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由此可知祭祀原本就是儒家思想中的極度重要大事。唐初設武廟,關聖帝君便從祀其中。明清時代,關聖帝君極顯,有「武王」、「武聖人」的尊稱,儼然與「文王」、「文聖人」的「孔子」並肩而立。明代建「關侯廟」,清咸豐年間改為「武聖廟」,與「孔廟」並稱為「文武廟」。儒家尊稱祂為文衡帝君,或稱「山西夫子」,列為五文昌之一,五文昌分別為文昌帝君、文衡帝君(關公)、魁星爺、孚佑帝君(呂洞賓)、朱衣(考試官),備受文人士子的禮敬,或尊祂為亞聖或亞賢說:「山東夫子作春秋,山西夫子看春秋」,清代,關聖帝君與「文聖孔子」齊肩而為文武聖,民間各行各業對其頂禮膜拜又甚於「孔子」。時至今日全世界的華人,特別是儒者對關羽也尊稱為「文衡聖帝」,在燈飾、符令及供奉的牌位中也寫著「文衡聖帝」四字。由此可知關羽在中國歷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何受到尊崇。

二、道教

北宋末年,才封關羽為公或是真人,據說,當時僅是張天師屬下神將之一。元代封為王,明代萬曆年間,才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道教則說關聖帝君前身為雷首山澤中之老龍,又有種種神跡,張其靈驗,更奉為護法,稱「伏魔大帝」。另外,道教又封其「玉清首相翊漢天尊」。尊祂為「翊漢天尊」、「崇寧真君」、「協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恩主公」或「武安尊王」。甚至現在已經榮登御極,擔任「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道教除了儘力抬舉關聖帝君為大神外,為迎合曆代統治者「神道設教」的宗教觀念,道教以關聖帝君的名義,借著扶乩方術撰述了許多勸善書籍,大事宣講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善書的出現有助關聖帝君信仰的普及。這些通俗的道德教科書流行民間,剛好彌補了正統儒家經典所不能發揮的積極勸化作用,故深得歷代統治者讚賞,為關聖帝君信仰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三、佛教

根據《佛祖統記》記載,隋開皇十二年(592年)天台宗創始人智顓來到荊州,在當陽玉泉山創建精舍。關聖帝君、關平父子顯靈,關聖帝君請求受戒,並願意永遠護衛佛法;智顗大師同意,便在玉泉寺院建成後,為關聖帝君傳授五戒,關聖帝君就成了該寺伽藍(寺廟護法神)的說法,這種說法自宋代開始流行,以後各寺院爭相將關聖帝君列為該寺的護法神,佛教因其忠義足可護法,因此,尊他為「蓋天古佛」、「護法伽藍」等。另一說法為唐朝儀鳳元年(676年)玉泉山建造佛院時,以關聖帝君曾在鎮國寺聽經及普凈和尚點化之因緣,授命關聖帝君為「伽藍之神」。至於佛教的拉攏,一定程度上也使關聖帝君的神格地位提高了,堂而皇之地進入了佛教的殿堂,在人們心目中其神格更高。

總的來說,中國江南的道教信仰中,伏魔大帝關聖帝君、盪魔天尊真武帝君、與驅魔真君鍾馗帝君,三者合稱為三伏魔帝君,為降妖伏魔的三大神祇。另外,民間更認為關聖帝君是專管文學的神靈朱衣神轉世化身。例如民間流傳的「桃園明聖經」就指出:「吾(關聖帝君)乃紫微宮裡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教、佛門等兩教的膜拜,所以關聖帝君是橫貫儒家、佛門、道教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這些因素使得關聖帝君神聖信仰能迅速向全國擴散。

  • 民間文人的塑造

英雄崇拜是古今中外任何地方都存在的現象,從魏晉南北朝起,關羽在荊州等地老百姓心中,便已是勇武威猛的化身。至宋代,隨著三國故事的流行和皇室的推崇,關羽的事迹更為全國上下所熟悉。元朝時,由於受外族統治,漢人備受歧視壓迫,渴望英雄的出現,以解救民間疾苦,這種思想便借著雜劇戲曲表達出來。關羽這個早被傳頌,又為元政府接納的傳奇人物,便更為雜劇作家所喜用。至明代羅貫中筆下的關羽,除了作者妙筆生花的描述外,更是集千百年來民間創作之大成,成功使關羽成為中國史上獨一無二的武神。其人格本質如下:

一、英雄蓋世威震華夏

上文已說過,英雄崇拜的中外皆有的現象,每當亂世,民間總寄望英雄出現,保家衛國。勇猛如關羽,便成為動蕩之中,民間的膜拜和供奉對象。

二、忠貞不二義薄雲天

關羽對劉備的忠貞不二,使他成為「忠」的典範。劉備與關羽既有君主關係,又是兄弟手足,身在曹營時仍心懷故主,得知備在袁紹那裡,便「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這種既忠於君,又忠於兄的行為,符合社會各階層的道德要求,更是儒家思想所強調的「忠」的美德,故關聖帝君能成為社會所共識的楷模,並最終被推上了神位。

這種「情義」正是社會各階層都需要的一種團結力量,對無權無勢的下層社會民眾,尤為重要。經《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大為潤筆之後,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便成為「義氣」的典範,關羽更是集合了神勇、忠義等多樣高尚情操,成為典範中的典範,故備受統治者、上層士大夫和下層百姓的崇拜。

在荊州等地老百姓心中,關羽早已是勇武威猛的化身。至宋代,隨著三國故事的流行和皇室的推崇,關羽的事迹更為全國上下所熟悉。元朝時,由於受外族統治,漢人備受歧視壓迫,渴望英雄的出現,以解救民間疾苦,這種思想便借著雜劇戲曲表達出來。關羽這個早被傳頌,又為元政府接納的傳奇人物,便更為雜劇作家所喜用,到羅貫中筆下更是集千多年來民間創作之大成,成功使關羽成為中國史上卓絕出世的武神。


原來在寫文章的時候,寫到關羽就有個疑問:三國猛將那麼多,關羽是怎麼由一個武將到最後被封王封帝封聖的?為什麼只有關羽做到了這一點呢?

也沒有專門研究這個問題,直到遇到日本三國史專家渡邊義浩教授的這本《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看完這本書就很清楚這位三國英雄是如何被一步步神話的。

為「人」的關羽

其實《三國志》中的關羽,是個勇冠三軍的武將,蜀漢第一勇將,斬顏良,戰襄樊,擒于禁,殺龐德,威震華夏,獨擋一面,具備勇武的品質,但也有缺點,侮慢士大夫,最後身死失荊州,造成蜀漢大業功虧一簣,連謚號都是「壯繆」,「壯」表達了對關羽武勇和貢獻的肯定,「繆」又表達了對於關羽大意失荊州對蜀漢影響的埋怨。

這是陳壽對於關羽一個很真實的描寫,關羽只是一個具備勇和義的武將。

位列「三絕」的關羽

但是在《三國演義》里就發生了變化,《三國演義》有很多版本,最終流傳最廣的是毛宗崗父子修改過的版本,在這個版本中,有《三國演義》的「三絕」,在毛宗崗的《讀三國志法》中,他認為:

吾以為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諸葛孔明一絕也,關雲長一絕也,曹操亦一絕也。

即「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奸絕」曹操。

在毛氏父子版本的《三國演義》,也就是今天流傳最廣的這個版本,毛宗崗刪改了很多故事版本,最終使得關羽的「義絕」得到了極高的評價,使得關羽的形象由原來普通人的不完美,經過演義,把關羽的形象一下升華為具備武和義的完美形象結合。

演義中關羽的義表現為對含有兄長和君主雙重角色劉備的忠義,典型代表是千里走單騎。

尤其是華容道放曹操,勇猛絕倫的關羽,為了報答曹操,表達自己的信義,寧願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放曹操過去,讓關羽的「義」得到最大表現。

關羽「侯-王-帝-聖的進階之路

關羽地位的提高,是從宋朝才開始的,關羽雖然原來從唐朝開始,在玉泉寺就被以伽藍神祭祀,但是地位不高。

為什麼到了宋朝才開始有了提高呢?渡邊義浩在《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寫到了幾個原因:

一是因為當時北宋面對的軍事壓力強大,對於這些代表武勇的神靈就開始祭祀祈禱。

二是三國故事開始普及以及朱子學說確定了蜀漢正統論。

三是晉商中開始出現真正的關帝信仰。

第一個好理解,第二個比較重要。

《三國志》用的是魏為正統,原來北宋平定北方,統一中原,也用曾經統治中原的魏為正統,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時候用的就是曹魏年號。北宋時期,商業經濟發達,說書的勾欄瓦子很多,三國志故事比較普及,蘇軾就曾經有記載人們喜歡聽劉備勝曹操敗的場景,這個時候民眾開始親蜀漢,到了南宋,由於是偏安江南,朱熹就提倡蜀漢為正統論,暗示南宋是正統,得到南宋國家支持,何況在北宋末年,關羽已經被封為義勇武安王,二者結合,蜀漢為正統論,關羽影響更大。

關羽的形象是高達,但也得有人傳播,而使關羽信仰得到傳播的,就是關羽的老鄉們——晉商。

關羽的老家解縣是中國最大的鹽產地,在古代中國,鹽是國家財政收入重要來源,由於山西處於北宋和北方少數名族夾雜區,開放邊貿後,作為產鹽地的鹽商受到實惠,開始逐漸崛起,這就是晉商。

而關羽作為解縣出了名的武將,本地有關羽戰勝蚩尤,保護鹽池的傳說,宋徽宗就把關羽封為鹽池之神,鹽是晉商的財富之源,關羽自然也得到晉商供奉。

於是隨著晉商的影響力增大,對於關羽的信仰逐漸擴大,宋元時期,關羽已經被封為王,到了明清時期,影響進一步擴大,原來的民間信仰由晉商帶到官僚階層,進一步到國家階層,達到頂峰,被封為帝。

明初,關羽就被明朝進行國家祭祀立廟,到了萬曆時期,萬曆帝在萬曆朝鮮戰爭對於關羽進行祭祀祈禱,還有所謂關羽保佑治水的原因,治水成功和萬曆朝鮮戰爭勝利後,關羽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升格為帝,萬曆皇帝信仰道教,關羽這個道教的封號,確立了他在道教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清朝時期,晉商地位更加強大,還有毛氏版本演義的推廣,關羽的地位繼續鞏固提高,關羽繼續被封為帝,只是名號有些改變,雍正帝甚至下令關帝廟改成「武」廟,與孔子的「文」廟對應,洛陽關羽墓改為關林,與孔子墓地孔林相對應,在中國,將聖人的墓地成為「林」的只有孔林與關林。

作為提倡忠義的武廟的建立,標誌著關羽在儒家的地位得到確立,加上原來關羽在唐代被封為佛家伽藍神,關羽在儒釋道三教都深受祭祀尊敬。

關羽原來是壯繆侯,此時已經為聖,這就是關羽由侯到王到帝到聖的進階之路。


關於和諸葛亮被神化,只是人們對某種美好東西的寄託而已。不是關羽也許是別的什麼人。所有的神話起到的都是這個作用。這也是為什麼當生產力不斷進步後神話衰落的原因。關羽、雷鋒、格瓦拉其實在公眾中起到的作用是一樣的,只是有人希望看到一個神,有人希望自己是神。今天,人們的這種心理被商業化的偶像所取代。


借用郭德綱的話:丫忠義


因為關二爺會帶水軍


除了 @狐狸晨曦 提到的清朝以外,其實早在元朝的時候,關羽的地位就已經神話了。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他寫的《三國演義》,我們已經看到了一個忠義雙全,半人半神的形象,還會在危急關頭顯靈。後來明清時期對關羽的神話很大程度上受《三國演義》小說流傳民間的影響。而把關羽神話的還有元朝皇帝。

元朝各種雜劇流行,在民間文化中,關羽已經有了很高的地位。蒙古人尚武,講義氣,和關羽的民間傳說很能合得來。元世祖時候關羽就已經在宮廷的藏傳佛教佛事中出場了。

元泰定帝突然駕崩於上都,宰相回回人倒剌沙專權,一個多月不立新皇帝,在大都的元武宗海山的舊臣欽察人燕鐵木兒擒拿了平章政事回回人烏伯都剌、伯顏察兒,扶立武宗之子圖帖睦爾為帝,是為元文宗札牙篤汗。

倒剌沙於是在上都擁立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是為天順帝,聯合北方各路宗王,圍攻大都。元朝廷的精銳御林軍怯薛大部分都跟在泰定帝身邊,當時在上都一方,陝西、遼東一帶的蒙古宗王也基本上都站在上都一方,而元文宗和燕鐵木兒在大都,身邊只有部分御林軍和欽察、阿速衛的軍馬還有一些臨時招募的士兵。

上都一方兵多將廣:梁王王禪及太尉不花、丞相塔失帖木兒、平章買閭、御史大夫紐澤等軍攻破居庸關;遼東平章禿滿迭兒、諸王也先帖木兒攻破遷民鎮(山海關)、通州;陽翟王太平、國王朵羅台、平章塔海、駙馬孛羅帖木兒、平章蒙古答失、牙失帖木兒攻破古北口;湘寧王八剌失里、諸王忽剌台入紫荊關,攻打良鄉;還有靖安王闊不花攻破潼關……大都四面受敵,形勢嚴峻。

元文宗進了大都第三天就「罷回回掌教哈的所」,次月,面對上都各路大軍圍攻,加封關羽「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大都將士士氣大振。太師太平王燕鐵木兒猶如關公附體一般,神勇無敵,和他的弟弟撒敦、兒子唐其勢身先士卒、拚死奮戰,率領部下四面出擊,大戰三月,將圍攻大都的各路敵軍一一擊敗。上都方面被燕鐵木兒打得全軍覆沒,各路王爺、平章被燕鐵木兒一一擒拿,送大都處決。

在附近觀望的齊王月魯帖木兒率兵攻打上都,上都已經無兵可戰,倒剌沙肉袒持皇帝寶璽出降,隨後被殺。

後來元順帝繼續加封關羽: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崇寧護國真君。倒反而是明初,明太祖對於關羽的祭祀冷卻了下來。


關羽是滿清時期被捧得最厲害,清朝三百多年統治之後在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量的關公廟,原因在於:
在這之前,政府捧的都是岳飛,而岳飛是抗金名將,也就是說是民族英雄。作為非漢族政權,滿洲當然不能捧一個民族英雄,只好找一個人來代替岳飛,這個人就是關羽。


常人希望有個忠誠的朋友
君主希望有個忠實的奴才
就這麼簡單


首先感謝首贊的回答
學到了很多

中國人是很喜歡造神的
但是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嘴裡頌揚關羽,岳飛,于謙
私底下想當曹操,秦檜,吳三桂的人有的是

要分析這個現象,就要從考證的角度去看一個聖人是怎麼被一步一步造出來的,讓神回歸人
中國的官方歷史歷來充滿了別有用心的改造

關羽從一個地方性軍閥的頭號大將通過民間和官方的雙方推手一起送上神壇,終於成了「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而且老百姓還對此津津樂道
甚至關羽的形象到了網路時代,成了一部分人不可討論的底線

關羽在三國志中其實只有2000餘言,就算是在別人的傳記中找零碎記錄,湊齊了也不超過3000字

/*分割線可跳過*/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先主之襲殺徐州剌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乃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1)《蜀記》曰:曹公與劉備圍呂佈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  (2)《魏書》云:以羽領徐州。  (3)《傅子)曰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嘆曰:「事君不忘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遼曰:「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4)臣松之以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  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1)《蜀記》曰: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及在夏口,飄颻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備曰:「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若跳到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 臣松之以為備後與懂承結盟,但事泄不克諧邪耳,若為國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勸而備不肯從者,將以曹公腹心親戚,實繁有徒,事不宿構,非造次所行;曹雖可殺,身必不免,故以計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託為雅言耳。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飲酒,言笑自若。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追謚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
(1)典略曰: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于禁等,乃罵曰:「鰂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臣松之以為荊、吳雖外睦,而內相猜防,故權之襲羽,潛師密發。按呂蒙傳云:「伏精兵於?冓?鹿之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服。」以此言之,羽不求助於權,權必不語羽當往也。若許相援助,何故匿其形跡乎?  (2)蜀記曰: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須臾,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  (3)蜀記曰: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臣松之按吳書: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又雲「權欲活羽以敵劉、曹」,此之不然,可以絕智者之口。吳歷曰: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追謚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  (1)蜀記曰:羽初出軍圍樊,夢豬嚙其足,語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還!」江表傳曰: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2)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分割線尾部*/

事實就是:關羽比之岳飛,常遇春,鄭成功,袁崇煥,戚繼光,並沒有高出一個數量級的突出表現,何況前者都是民族英雄,關羽充其量是個內戰英雄

何以至此封王封帝?

唯一解釋就是政府需要,湊齊一些機遇與運氣,再加上《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廣泛流傳

你非要從這個人身上找到「非他不可的因素」要我說,那是沒有的

但是他不具有一些「如果是他那可不行」的因素
比如,他是內戰名將,所以元清不會禁他,他年代足夠久遠,又幾乎沒有有影響力的後人,所以不會因為害怕抬高後人的影響力而導致被冷落(你能想像唐朝把李靖給推上帝位么?幹嘛呢?攛掇他的後代造反么?)

事實就是「你封關羽」,幾乎沒人會有意見,這個人又紅又專,幾乎沒有污點,死也死的巧,精忠報蜀,死於忠義

所以你看,這就是中國的事情,不是因為關羽怎麼優秀而身居高位,而是因為他的競爭對手有污點(雖然這個污點很可能是站在某個角度而言)所以就不能身居高位,而正因為身居高位,關羽又被進一步的越吹越神

其實關羽被封多大的神我也無所謂,我本人也挺喜歡關羽的,關羽雖然沒有寫的那麼神,也算是一代名將,中國人心中的神幾千年來其實變化是非常巨大的,多少人被封上神壇,又因為各種原因被拉了下來,多少人活著的時候並不遂意,卻在死後香火鼎盛

這些都沒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藉助這些神實現自己目的的 人 啊


之前答過類似問題,搬過來:為什麼關羽被稱為「武聖」?他是將才還是帥才?

關羽之所以稱為武聖,我認為並非由於他是將才,或是帥才,主要是由於他的武德,現在的話就是職業操守。
正如聖人孔子,他也不是做了很大的官,或者有什麼超人的政績,主要是他的言行,可以作為後世的楷模。

如果要評分為十分滿分的話,關羽在各方面評分如下:
武德:10
勇武,對應題主說的將才:9
統兵及戰略,對應題主說的帥才:8

先談後兩個。關羽勇武,相信反對的人不多。不要說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即使是幾百人的黑社會對砍,能在劣勢情況下,衝到對方大佬身邊殺了對方,並且還能全身而退的,也是難之又難。
之所以拿不了滿分,是因為放在歷史長河之中,這樣的戰功並不能說唯一。下面列舉幾個,與關羽也是難分高下的:
常遇春: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乘的船擱淺,陳友諒手下勇將張定邊直衝到朱元璋船邊將要活捉朱元璋,這時常遇春一箭射死張定邊,然後又用自己的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但是自己船卻擱淺了,他乘敗退下來的船隻再戰。這一戰扭轉了局勢,朱元璋一躍成為群雄之首。
薛仁貴:征高麗時主將張士貴被圍,薛仁貴單身營救,砍殺敵將,降服餘眾。
回紇九姓擁眾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射殺三人將,其餘人懾於神威全都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回紇大敗,所降全部坑殺。軍中遂有歌:「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突厥阿史那元珍反唐,見到薛仁貴尚在生,突厥人大驚,下馬羅拜後逃跑。仁貴追擊,斬首萬餘級,俘2萬餘人。
秦瓊: 李世民與敵對戰,看到對方有看不順眼的大將(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就叫秦瓊出馬,舊唐書記載:「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關羽只做成功過一次,對秦瓊來說是常規任務。這真箇是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至於統兵及戰略,關羽同學這科分數不高,主要是競爭對手太厲害了。8分的其中1分,是因沃金說的,季漢史料不全,有不少戰績沒有記載而補上的。因為從結果看,關羽鎮守荊州,最大的戰功也只是圍城打援,水淹七軍,但最終城沒攻下來。至於與李通、樂進、徐晃、文聘的戰鬥,史書不詳,但即使算最大戰果,也只是擊潰,並沒有殲滅,於疆土也沒有太大的改變。試列一下史上的名帥,論戰績,關羽比任何一個都是差距明顯的:
白起:一生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陘城之戰和長平之戰等輝煌勝利,攻城70餘座。有人認為白起是沾了強秦的光。但白起面對的是多國聯軍,差不多每次都是以少勝多的,同一時間與秦齊名的齊國,就是敗在多國聯軍之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而白起堅持不出戰的那場邯鄲大戰,也是秦國大敗告終的。
韓信:戰績為滅魏、徇趙、脅燕、定齊,最後圍困項羽於垓下。劉邦的江山就是他打下來的,猶其是他的對手是以叛軍打敗強秦正規軍的項羽,更顯含金量。
衛青:六勝匈奴,最終徹底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氣大傷,逐漸向西北遷徙。
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
徐達:敗陳友諒,克張士誠,大敗元將擴廓帖木兒,把蒙古騎兵趕出中原。

以上對比可以看到,放在歷史長河中,無論武勇或戰略,關羽都不能算是出類拔萃。而能稱武聖,關鍵在於武德。
在未知劉備去向時降曹,但並不磨洋工,殺顏良以報效曹操,得知劉備去向後甘願捨棄榮華富貴,冒著生命危險去投奔。這些事迹,其他人難以碰到,即使碰到,也難像他那樣做得好。還有一點是不殺降,水淹七軍之後,糧食不夠,白起、薛仁貴、常遇春在同樣情況下都有殺降的劣績,而關羽卻始終不這樣做,雖然也因此導致他最終的失敗(糧食不夠導致圍樊城失敗,拿了吳國的糧食,讓孫權有了借口)。

作為統治者角度,設立武聖的目的是想讓他成為楷模,讓手下的人去學習。武將的勇武、戰略、武德三者無疑都是重要的。但前兩者歸屬於天賦太高,想學是學不來的,而武德是可以學習,並且對統治者來說關係最密切的。一個再厲害的人,武德不行,在背後插你一刀,那才是致命的。


《武聖關壯繆遺迹圖志》序,南懷瑾作

嘗謂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之人物,於史冊名聞之外,而獨能普遍流芳於百代,且又為後世所盡知之人物,譽聖頌帝,數不多得,文如尼山之孔夫子,固不具說。武則關、岳並稱,而尤以關公為普聞,其故何哉?思之再三,俗稱岳武穆獨以精忠報國為典訓,其量止於君臣之閫,而未能化及人倫之大者。至如世所標榜關公之忠義,則於忠道之詮釋,不僅施於君臣之際,且可盡於人倫綱常之間。其於義道之影響,且可概於朋友之適而及於社會之則。是誠春秋大義之微旨,故關公之典範,終能由人道而臻於神明之尊,豈偶然哉?非徒然也。

孟子有言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以之律於關公生平之盡心志節,誠如孟子所言前二者之實,後四者之基。若夫身後之修,抑為精誠之漸進,或為聰明正直,死而為神之美崇,洵有不可知者。佛曰:不可思議,亦其斯之謂耶?

論者有曰:征之史實,演義之說關公事迹,不可盡信,且其為人所盛傳徐州依曹之玷,計較馬超之忌,拒絕孫吳之執,以及荊州之失,其可議者殊多,曷足以當武之聖者之譽乎?曰:此亦有說。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況陳壽之撰,依違曹魏而輕議蜀漢,亦理所必至,事有固然也。然壽之史傳曰:

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公。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即此而觀陳壽之微言,於關公之志節神采,及其進退權宜之際,情至義盡,從容不迫,固深得於《春秋》大義之旨,豈可以古文簡略其敘述而誣以依曹為失節耶!故羅貫中之作《演義》,衍其內蘊,雖非信史,亦無溢美史跡之譽。《易》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此誠萬古綱常之典範,美哉其人是之足以謂之神也!

壽傳又曰:

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黔、彭之徒,當與益德並趨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後之論者,據傳所謂「亮知羽護前」一語,謂公有忌才之嫌。復以「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量其器度之不廣。殊不知公與劉先主,崛起草莽,世途之辛苦艱難,人情誠偽莫測,備嘗備知。方其獨當一面,威負重鎮,乍聞西陲降將,而又非創業故舊,衡之國策,豈可不有此一問,以定全面戰略之機,何忌之有?至於傳稱「亮知羽護前」者,蓋謂諸葛亮深知公情重故舊,嫌疑新降之意,故以老友輕鬆遊戲之筆,以釋其疑。書稱「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足以見諸葛孔明與公情誼之親切,故出之於戲言之句,因之而有公之「省書大悅,以示賓客」之舉。實非器局狹小之態,洵為君臣朋友相得無間之情事。倘徒依文解義,不究其微言之妙,則其誣也,固亦當然矣!

至若其拒婚孫吳,則在陳壽之傳,及典略所載,固已詳述。當是之時,公「威震華夏,曹操議遷徙許都,以避其銳。」可見孫吳之議和,僅為權謀而詭計,則公之拒婚,義固當然也。況孫吳前有婚盟於劉先主,而終亦以違親親為詭謀,前車覆轍,殷鑒不遠。此公固知和親於吳之不足恃,拒婚於孫吳亦不足恃。公誼私情,兩皆無益,當機在局者應所深知,殊非千載以後可輕議得失也。

及其荊州之失,固又出於孫吳之渝信背盟,又復牽掣於故舊將校,糜芳、傅士仁等輩之變志投敵,雖有「間謀」失察之嫌,而古今至誠直道之君子,往往禍起蕭牆,困厄於親信舊誼之間者,史實難以勝數,此所以讀史者每為千古人心險惡易變而掩卷長嘆者,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蜀記有曰:

公初出軍圍樊,夢豬嚙其足,語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還江表!

觀此,此非公已預知時至,其亦生而神靈者乎!今為輯印此圖書,並附論及之。近者,世俗傳稱,天志易運,民封神榜曰「關聖大帝」,且非民心即天心,神由人興之意歟!是為序。

〔一九七八年冬月,台北〕


這明明是地方淫祀上升為正統的國家信仰的一個顯著例子,明明簡單的問題,扯那麼多作甚?炫耀自己歷史學知識嗎?


推薦閱讀:

宋朝是因為經濟過度發達而間接導致滅亡的嗎?
為什麼秦末漢初的歷史故事不如三國故事流傳得廣?
古代打仗的陣型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古人的作息時間是怎樣的?
解放後,民國時期的名廚都有何命運?解放前的名牌酒樓又有何結局?

TAG:歷史 | 三國 | 關羽 | 三國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