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具體內容參見:審計署發布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
1、債務準備金嚴重不足。文中提到,地方政府準備金共計3265餘億元,而地方債務餘額高達108859餘億元,覆蓋率僅3%;如果按5.8%來估算全部債務利息,則準備金僅僅超過利息6314億元的一半。參照《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還貸準備金管理暫行辦法》,第六條 還貸準備金的金額至少應當滿足未來一年內到期貸款債務的周轉墊付需要,其占本地區貸款債務餘額的比例一般不低於5%。目前比例是明顯不足5%的,更遠遠達不到未來一年到期債務的餘額(未來半年就有24949億元)。
2、違約率暗藏隱患。2012年全國政府負有償還義務的負債違約率已達5.38%。文中提到,僅2013年下半年應直接償還負債就達到24949億元,已佔當年地方財政收入預算(包括中央轉移支付)為115427億元的21.6%。可以很輕鬆的推測,地方政府要麼靠借新債還舊債,要麼靠新增項目舉債騰挪資金,未來違約風險不容忽視;
3、銀行體系風險較大。銀行貸款餘額佔地方債務的51%,加上政府擔保後,銀行對政府的敞口為7.4萬億元,佔比55%。2012年全國銀行業資產總額133.6萬億,對地方債務的敞口佔5.56%。另:銀行業凈資產僅8.6萬億。
4、未來地方政府債務還將高速增長。2013年地方財政收入預算115427億元,增速9%,2012年底地方政府債務餘額96282億元,兩者已非常接近。而僅2013年上半年,地方債務就增加至108859億元,接近全年財政收入。半年增速達到11.6%,超過全年財政收入增速。這意味著地方財政為了維持地方GDP增長目標,不得不加快舉債速度。而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卻遠遠落後。滾存的債務將加重財政利息負擔,擠壓財政支出,從而逼迫地方財政進行更多舉債,陷入惡性循環。目前我國雖然還在惡性循環的初級階段,但長此以往,君不見美國就是如此嗎?
5、仍有大量隱形債務未計算在內。該報告統計了BT項目的負債,卻沒有統計BOT項目。部分BOT項目為政府採購,協議運營期長達二十至三十年,每年財政需掏出幾千萬買單(類似於融資租賃)。這不是一個小數目。
我的看法和@尹小二 不太一樣,尹小二的答案是不是有點過於樂觀了呢?單獨從債務審計報告的內容來看,我覺得能解讀的內容有限,而且基本已經被解讀完畢了,但有些地方可能要結合其他信息來分析。
先反駁尹小二文中錯誤的地方:
1. 第4點:企業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都被正式列為地方政府性債務是一個質的差異
國務院辦公廳2011年頒發國辦發明電〔2011〕6號《關於做好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工作的通知》中,第三部分第二小節第3點「債務來源的構成情況」已經提及企業債券和銀信政負債。在後來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統計表的填報說明中,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明細表「債權人類別」項下明確提及了企業債、短融和中期票據,相關文件均有網上公開,我附了份鏈接在文末。
2. 第9點:大量債務歸鐵道部所賜
這一點就太牽強了,直接看報告,鐵道部債務被列為「中央政府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總額為22949.72億元,但是,如果按尹小二的說法,將或有負債按100%的債務率來計算的話,「地方政府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總額為43393.72億元,是鐵道部債務的兩倍左右。所以,真正的隱患在於地方政府性債務,而非鐵道部債務。
3. 第7點:查個債務餘額抓69人好厲害
這個……我主要是吐個槽。如果從另一方面來考慮,報告中提及的地方和單位違規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總額是6240.64億元,假設都是對應攤到這69人,那麼人均涉案金額是90.44億元。這還屬於可以忍受的範圍么……
回到題目,說說我的看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今年6月份審計署就已經發布了24號公告《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審計工作的通知》,可以與這份審計報告相互對照來看。
1. 債務率- 總體債務率:審計報告認為中國政府債務率僅為105.66%,即使算上按清償比率換算的或有負債也僅為113.41%,屬於安全範圍。但是這裡是不是有點偷梁換柱?我沒來得及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於債務率的標準,但我認為,在計算債務率時,或有負債是應該全額計算的,如果按照全額計算的方式,則債務率上升為174%,是超過150%的警戒線的;
- 債務增速:審計報告承認地方政府的債務增速很快,自2010年算起平均增速為19.97%。我計算了一下,2013年半年來,政府償還債務比2012年增長了13.06%,再算上或有負債,則增長12.62%。下半年由於利率上升,預計2013年債務增長速度不會低於20%;
- 地區分化:結合24號公告來看,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分化是很嚴重的。審計報告並未提及個體地區的負債率,但是在24號公告中,提到如下「2012年,有9個省會城市本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超過100%,最高的達188.95%,如加上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債務率最高的達219.57%。」而攤到全國平均數來看,全國政府債務率僅為105.66%,說明分化還是很嚴重的。
2. 借新還舊率與逾期債務率
- 借新還舊率:尹小二認為政府償債高峰已過,理由是錢荒事件中沒有聽說信用違約事件。我覺得是否有待商榷。因為沒有暴露信用違約事件不一定是還得上錢,也可以是借新還舊。審計報告中也有提到「有2 個省級、31 個市級、29 個縣級、148 個鄉鎮2012 年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借新還舊率超過20%」,而24號公告則提到「5個省會城市本級2012年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借新還舊率超過20%,最高的達38.01%」,這些都是已經超過警戒線的了;
- 逾期債務率:審計報告中認為逾期債務率僅為5.38%,屬於較低水平,但是在24號公告中提到「14個省會城市本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已逾期181.70億元,其中2個省會城市本級逾期債務率超過10%,最高的為16.36%」。所以可以認為,雖然總體逾期債務率較低,但是部分城市確實已經達到了債務違約很嚴重的地步了,這也反駁了尹小二認為沒有違約事件的觀點。
3. 對應資產
審計報告號稱這些債務資金改善了民生,並且形成了大量「優質」資產。是,改善民生沒錯。但要注意的是,除去土儲變現性較好(但也僅占支出投向總額的16.69%,相應收入佔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取均值50%),其他類型資產很多都是基礎性設施(如道路、水務、軌道),這些基礎性設施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基礎投入大、投資周期長、變現性差、現金流低。這些資產很多都不具備抵償的可能性。而且,現金流金額小也導致地方政府債務主要依靠賣地收入償還,一旦發生債務危機,這些現金流是完全不足以補償的。
4. 土地財政
審計報告披露,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土地收儲形成的債務為16892.67億元,將或有負債一併計入,則為18792.06億元。我查了一下,國土部網站公布的大致相對應的2013年1到7月份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約為2萬億元。收支相抵,差額並不很多,考慮到地區差異,土地出讓收入的大頭基本在一二線城市,三線及以下的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差不多可以認為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在2013年24號公告中,審計署也在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中提及了這一點。
同時,請大家注意另外一點,國土部最新提出的《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草案)》中提出,在接下來,政府對土地的處理方向是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意味著接下來幾年中,增量土地會進一步減少,土地財政,怕是越來越難走了。
相關文章:
1. 2013年第24號公告: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
2.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草案)(徵求意見稿)》
3. 前7月國有土地出讓收入達2萬億
4.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工作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11〕6號)_百度文庫
5. 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情況統計表填報說明20110303_百度文庫
以下言論非常樂觀,如果你很反感主旋律聲音,或者質疑政府的信用,請忽略我。
1、規模遠遠低於預期。市場對於地方政府的全口徑負債餘額(負有償還責任+或有債務)的預期是2012年底18-20萬億,實際審計結果僅為16萬億不到,2013年中也僅17萬億。本次審計不止包括了BT融資、債券發行,還包括了信託融資、個人集資,可以說採用了最寬的口徑。說明中國政府的槓桿率真的不高啊~~~如此這樣,債務率也僅105%左右,什麼概念呢?就是地方政府一年的收入,如果不給醫療、教育、公務員發工資,基本就夠把所有欠的老賬還掉了。
2、政府償債高峰似乎已過。根據這次審計結果,在已經過去的2013年下半年中,地方政府已經還了3.3萬億元,公開市場沒有聽說任何相關信用事件,說明哪怕在錢荒之後,太極拳都順利打過去了。未來的數年中,最大到期量為2014年,全年總數在3.5萬億元(僅相當於2013年半年的量),發生違約的風險已經越來越低。
3、鐵道債似乎悲劇了。在以往市場的認知中,作為政府支持債券面貌出現的鐵道債,一直被認為中央政府信用。但是在本次審計結果中,鐵道債被毫不留情地披露為「中央政府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也就是僅僅類似於中央政府發行的城投債,如果財政實在抗不住了,還是可以賴賬的。想必明年鐵道債利差會拉得更大了。
4、企業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都被正式列為地方政府性債務。這是與2011年審計結果相比的一個質的差異。在此之前,地方政府對於融資平台債券的償債義務,一直是一個謎一樣東西。今天,中央政府首次以審計結果的形式承認了這種義務關係。
5、總體來看,全國地方政府的各項指標離「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所規定的警戒線還很遠。
6、個體地區的負債率可能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注意一下文章的行文,全國的「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為105.66%,但是「有 3個省級、99 個市級、195 個縣級、3465 個鄉鎮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於 100%」。這四個樣本分別占其對應樣本總數的1/10,1/4,1/14和1/10。請腦補一下這個樣本可能的分布狀態:80%-90%的樣本債務率在90%附近,少數幾個樣本以150%-160%的超高水平雄霸天下,從而拉高總體均值10個百分點。這些地區其實是債務的高危點。可惜,我們並不知道他們是誰。
7、居然查個債務餘額,抓了69個人。。。好厲害。
8、某個回答中提到償債準備金「嚴重不足」,我不贊同。償債準備金這個東西比中央政府擔保還靠譜,如果都足額計提了,那就不存在信用問題了,所有地方政府債都變成國債了。政府也不需要發行債券了。實際上,任何一個發行債券、銀行借款或者信託貸款的機構,都不會大量計提準備金,這是一種信用資源的浪費。3%的準備金,實際已經非常多了。正常青年都是匹配一下現金流,到償債之前才兌付資金的。否則錢閑著幹什麼?
9、真實的債務率比審計署披露的要高。目前審計署披露的全國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是105.66%,考慮或有債務後事113.41%。看上去很低,但是或有債務是使用19%和14%的歷史代償率來折算的。但是如果真的發生全面違約,政府卻只代償20%不到的話,必然會突破所謂的系統性風險底線。因此現實中,這部分債務也需要按照100%來折算。如此算來,全國的債務率就飆升到174%,遠遠超過了「馬約」規定的150%警戒線上限,這其中大量債務要拜鐵道部所賜。
剛研究完審計報告,之後想到什麼再補充吧。
推薦看以上看得吐了的同志看一下@Oleg Vodnik的回答。他比較悲觀。其中他提出的問題,我就不一一回應了。大多數還是定義上的誤解,或者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分析師們普遍認為此次公布的政府債務總量可控,但地方政府債務增長速度過快,且大量債務集中在縣市兩級。
儘管數據顯示中國政府的債務情況要遠遠好於日本和希臘,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2011年發布的統計數據,今年的數據已經躍升67%。審計署並沒指出哪個省債務或風險最高,只是含糊不清的說了「某些地方」。
政府做長期投資,但債務期限較短且極度依賴土地出讓,未來兩年流動性風險對財政的壓力較大。
分析師們認為在嚴控新增債務之外,可以通過為地方政府發行長期債券、設立地方版資產資產管理公司,改革財稅制度,中央政府加大槓桿來緩解地方政府壓力。
中國解決債務問題最大障礙:財政透明度,由於地方政府財政資產和負債缺乏透明性,建立市政債券市場也就嚴重受阻。標普駐新加坡高級主管陳錦榮表示,「如果你想借錢給某個政府,起碼得知道該政府的財政狀況怎樣。中國政府在財政透明度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華爾街見聞認為債務結構存在顯著風險,表現在:
- 地方債久期僅5年,近三年每年到期20%;
- 對土地出讓的依賴高達37%。
- 地方政府負債中市級平台里負有償還責任的佔4.8萬億,縣級負擔近4萬億,負債主體集中在市縣兩級、負擔較重,政府債務結構呈陀螺形狀。毫無疑問,債務壓力較大的市縣級政府未來面臨土地價格下跌的風險也最高,所以未來幾年面臨的流動性風險也越大。
部分分析師解讀中國政府債務數據如下:
民生證券宏觀經濟研究團隊:
符合預期,總體可控。地方債務增長較快,風險防範不可掉以輕心。
全國政府性債務總額符合預期,目前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不在於規模,而在於增長速度,地方政府債務增長仍然過快。
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性債務比2012年末增長12.6%,年化增長26.8%,遠遠超過GDP名義增長水平(10%左右)。中央政府債務增長較為緩慢,2013年6月末,中央政府性債務比2012年末增長4.2%。
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 劉煜輝:
把或有債務加起來,中央和地方債務總計有30萬億出頭的債務,還是比較中性的結果。按照6月底的GDP初步估算,債務率還是控制在了60%以下,基本可以承受。
國信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 鍾正生博士:
從公布的數據看,基本符合市場預期。但地方債務膨脹速度太快,未來嚴控增量擴張實為必然。
審計結果久拖不出,可能在於政府高層對地方債治理思路存有差異,背後體現的則是地方債治理與傳統增長模式的衝突,是化解金融風險與穩穩增長的權衡。
中央政府的負債率相對較低,未來政府內部轉移槓桿值得探索,但要伴之以中央地方政府間關係的重塑,即財稅制度的根本變革。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債券研究員 姜超:
債務率總體可控,流動性風險突出。
2013年中期政府實有負債20.7萬億、或有負債9.58萬億,實有負債率36.7%總體可控;但地方債務增長較快,地方總負債17.9萬億,其中實有負債10.6萬億,近三年年均增長20%。
流動性風險突出,一是地方債久期僅5年,遠低於美國的15年,近三年每年到期20%;二是對土地出讓的依賴高達37%,一旦土地市場回落將產生流動性風險。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戰略規劃部 付兵濤:
這個報告內容跟預期差不多,市場已經有了心理準備,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了要防控債務風險。現在這個報告是摸家底的過程,對下一步防控風險、降低系統性風險有幫助。
與國際對比,中國政府債務餘額比率仍是比較低的,而考慮到土地收入和各類政府基金的收入,明年中國地方政府到期需償還的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也並不算緊張,總體仍是可控的。
政府債務的風險不在於這個存量有多大,而是這幾年增長比較快,從2010年到這次報告也就2年半的時間,基本翻番了,增長太快是一個問題,這是因為過去幾年沒有很好的約束機制,影子銀行以及平台貸款等等還增加了很多風險,更重要的是整個債務不夠透明,家底不清。
下一步就是怎麼防範風範,地方政府怎麼考核,包括引入負債指標等,就是防止地方債務過快增長,要跟經濟增長相適應才行。
對中國政府而言,並不是還不起錢,也不是明年到期的錢多了還是少了,而是期限結構是不是合理,因為政府都是長期建設,要看債務曲線是不是跟現金流相匹配。未來的目標就是要能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能解決這些問題,建立更加透明、更加有約束的機制,更可持續的融資機制。
儘管有心理準備,但這些數據出來還是挺高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防範債務風險,但後期如何能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把各種風險得到有效地防範,這才是最重要的。
首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 王劍輝:
審計署公布的這個數字與市場此前預測的差異不是很大,應該說這個規模是可以承受的。但債務結構上存在一定的風險,有1/3的數量是短期內需要償還的,那麼中國的金融體系是否做好了準備,化解可能出現的償債風險,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地方政府投資規模受到控制的情況下。
在此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特彆強調了要嚴控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這裡面應該包括兩個含義,首先是將嚴格控制新發債規模,同時保證快到期債務風險能夠安全化解。
此前,是中央政府出資設立了化解不良貸款的資產管理公司。未來,地方政府層面也有可能設立資產管理公司,來化解債務風險。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 李慧勇:
數據高於我們預計的15-18萬億,但仍在可控範圍內。值得注意的是,把2013年6月底的靜態數據和2014年到期的數據區分開來,不但知道總體負債狀況,還知道未來一年可能的資金壓力在什麼地方,有助於消除市場不必要的擔憂。
另外需要關注的是總量和地方差別明顯,審計署也提到個別地方償債壓力比較大,資產負債良好償還能力強的地方發的債還是相對差的地方發債,這會拉動信用利差,比講總量更有意義。
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研究部主管 鄧海清:
此次審計署公布結果與市場預期差不多,總額並不太高,說明未來中國推動城鎮化還是有空間的。
一、去掉政府或有負債,政府償債總額並不高,審計署此次將債務細分為三類債務,總量上跟市場預期整體接近,並對債務梳理分類。
二,從地方各級政府債務規模來看,地方政府負債中市級平台里負有償還責任的佔4.8萬億,縣級負擔近4萬億,負債主體集中在市縣兩級、負擔較重,政府債務結構呈陀螺形狀。
三,政府的舉債主體主要集中在融資平台公司和政府部門和機構里,這兩個舉債主體集中,國有獨資或者控股企業的債務控制的還算較好,但國有獨資里政府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佔1.4萬,說明政府為自己的國有獨資或者控股企業做了一些隱性擔保。
國家審計署在年末公布這個審計結果,最重要的是跟前面的城鎮工作會議一脈相承,本次城鎮工作會議變成了一個社會綜合會議,這次中國發展城鎮化是結構性的轉變,以前城鎮化是產業驅動,而現在西部和東北地區城鎮化則是環境友好等驅動導致城鎮化進程,東部發達地區則是城鄉一體化。
未來中國解決地方政府融資問題主要會通過做資產證券化來化解盤活存量,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改善單一融資結構來化解債務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 梅陽教授:
債務風險總體是可控的,不過因借貸期限偏短,短期償債的壓力會比較大。要加強地方政府舉債短期行為的限制,以避免形成債務危機。
2012年底債務佔GDP的36.74%,債務風險嚴格來講是可控的。國際上公認不超過45%就是安全的,歐盟不超過60%就行。
不過,我們地方債務一般期限都不長,也就是三五年,集中還本付息會造成短期壓力比較大。比如2014年需償還地方政府債務,按10.89萬億元的總量和21.89%的比例算為2.38萬億元。
這個償還量,跟2013年預算里全國財政收入比,佔比為18.83%。這個水平就有點高了,肯定會對財政構成更大壓力。償債率占當前財政收入不超過10%是沒什麼風險的。假如超過了,正常的政務活動就會受到影響,沒錢還就得繼續借,越滾越大,很難從困局中解脫出來。
地方政府有債務負擔,還得看他們有沒有還債的能力,是否會轉化為中央政府的債務,會形成債務危機,這都要提高警惕。
中央政府對債務的重視程度在增加,更加重視發展的可持續性,措施有一方面不再以GDP考核論英雄;還有就是官員離任審計時要考核借貸情況。假如中央不加以限制,後面肯定會有問題。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潘向東:
從2011年年初至2013年6月份的兩年半時間,債務規模擴張接近67%。快速的規模擴張必然會留下巨大的隱憂。由於地方政府領導任期的短暫性,並不會更多關注其發展的可持續性,這就導致其在舉債的過程中更在乎規模的擴張,並不會考慮其可持續性和資金的價格,同時政府在獲取金融資源方面有其天然的優勢,這就加劇了金融資源的錯配,導致經濟結構的扭曲。
儘管目前的整體風險可控,但以此速度進一步發展,必將風險急劇加大。因此,未來必將為化解政府債務而制定出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在保證債務風險不加速擴散影響金融穩定的條件下,約束地方政府的舉債行為。
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
雖然政府槓桿率快速上升,並不意味著中國處於債務危機的邊緣,但是值得關注的風險警報是,地方政府性債務有顯著的期限錯配。
過去兩年中公共債務增速顯著高於經濟增速,也是值得關注的風險。
為維持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中國應該避免簡單地去槓桿和減少債務。基於中國獨特的債務結構,在地方政府去槓桿的同時,中央政府應加槓桿,並且,應該用長期債券替代地方政府性債務中的短期銀行貸款和信託貸款。
審計結果顯示,2007年以來,各年度全國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當年償還本金中,由財政資金實際償還的比率最高分別為19.13%和14.64%。
此段數據值得注意,以前年度的債務償還需財政資金償還佔比較少可能與已到償債期限之貸款的期限較短,風險小有關。部分長時間高風險債務在當今高利率緊張資金環境下可能更容易出現問題。
如果提高這兩項比率可能會讓資產負債率變得很難看。風險大大提高。
很多答案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即地方債務的還款現金流。這幾年清理地方債務,各大金融機構不是吃乾飯的,沒有充足的現金流不具備償債能力,債務早重組了。
地方政府債務情況無從所知,但就我所在單位上報此次負債金額時,領導批示儘可能往最大數字上報,並且其中包含了大量非必要負債。原因很簡單,此次債務審計更多是摸底,不排除作為以後化債的基礎。就這點而言,很難判斷此次審計得出的數字是大抑或小。
政府有償還責任的都該算進去才對。鐵總沒放進去有問題。地方bt項目可能很多沒算進去。
但總體來說,的確政府負債還不夠高,中國的債務周期才剛剛啟動,至少還有20-30年的債務周期,還可以繼續不斷,快馬加鞭地加槓桿。等到和GDP持平的時候,差不多才算債務高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