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北有肥沃的黑土?

為什麼東北有長江中下游沒有肥沃的黑土?
今天地理老師說 如果東北熱量達到,一年三熟的話真的就太好了。
可是如果一年三熟的話對土壤肥力有沒有影響,如果有一天東北熱量條件達到,可以一年三熟,那麼 東北的黑土會不會逐漸失去肥力變成黃土。。


一說這個黑土我就滿肚子牢騷。
@劉文龍說黑土在土壤學上有嚴格定義,這個說法恐怕是有點問題的。
毛主席教導我們:高貴者最愚蠢,貧賤者最聰明。黑土這個詞,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對土壤表層顏色較深、腐殖質含量高、具有良好結構的土壤的統稱。因為這個詞用的太廣泛了,所以1954年中國土壤學會第一次召開會議的時候,就決定把黑土列成一個土類。
但是後來一下子就麻煩了。為什麼呢,經過第一次全國土壤普查,土壤科研工作者們發現,廣大勞動人民所指稱的黑土,壓根不是一種東西,甚至是在土壤形成上關係很遠的好幾種東西……這尼瑪怎麼辦……
所以針對這個情況,土壤科研工作者想出了兩個轍。
一個是以1978年出版的《中國土壤》為代表,定義凡是黑土層超過一犁深的都叫黑土。黑土層就是指土壤中腐殖質含量高、具有良好結構的那一個表層。這個定義充分吸取了勞動群眾的實踐經驗,充分考慮了廣大人民的樸素觀念,是貫徹毛主席「拜人民群眾為師,恭恭敬敬的學,老老實實的學」這一偉大指示的活的教材。但這一下子,科研工作者很為難啊!腐殖質高到多少算高?什麼樣的團粒結構算是良好結構?用多大的犁?你把一個勞動人民請來,問他這塊算黑土不,他說算,你再請一個,他說不算,好么,好幾千畝地就都出去了……連黑土的準確面積都統計不出來,更別說做土地規劃、農業規划了……在科學上,勞動人民的觀念和認識有時候是不能顧及太多的……
所以科研工作者就想了另一個轍,縮小黑土概念的定義。在1978年《中國土壤分類系統》暫行草案裡頭把黑土作為一個土類列出來。這個黑土是一種在溫帶(部分在寒溫帶)、濕潤到半濕潤帶交界、草原化草甸下發育的一種土壤。按照學術上的說法就是:溫帶半濕潤地區草原化草甸植被下發育的具深厚均腐殖質層的黑色土壤。母質多為黃土狀粘質沉積物,通體無石灰反應;黑土土層深厚,黑灰色腐殖質層厚30-100cm,表土有機質含量一般3-6%,高者10%以上,屑粒至團粒狀結構;剖面中無鈣積層,但可見小鐵錳結核與灰白色硅粉;土壤交換總量和鹽基飽和度均高……這個定義你看得懂嗎?看不懂,那說明在學術上比較明確了,按照土壤發生學的原則都有。但這樣一來,就把群眾平日里習慣叫黑土的很多土壤划出去了,成了黑鈣土、草甸土、森林灰土等等……你拿這個跟勞動人民說「爺們兒,你們這些地這塊是黑土,這塊是黑鈣土,這塊是草甸土,這塊是森林暗棕壤……哎,爺們兒!」「您玩兒蛋去吧!」……在科學上,太不顧及勞動人民的觀念和認識,看來也是不太行的……
兩條路都走不通,最後一些土壤科研工作者也學乖了。1995年做中國土壤系統分類的時候,乾脆就全用系統分類,以土壤的特徵層為判斷標準,命名全部改成「土壤性質+土綱」命名法,勞動人民你們愛叫啥叫啥,不耽誤我們做科研就是了。但是這樣好些人也不幹,為啥呢?因為這意味著以前很多資料特別是第一次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時候的資料沒用了,原先在土壤發生學上是一類的土壤在土壤系統學上未必是一類……於是又有人做參比,當然這是題外話……
這樣一來,就搞得各種定義很混亂,勞動人民的和勞動人民的不一樣,勞動人民和土壤科研工作者的不一樣,土壤科研工作者和土壤科研工作者的又不一樣,天朝的土壤學和世界上的又不一樣……這日子沒法過了……
所以我為什麼一看到黑土這個詞就頭疼,因為我在年初為某些會議準備某些材料的時候(什麼會議自己聯想),我都快被逼瘋了,僅東北黑土的面積,我至少就看到了六種不同的說法,其中最神奇的一種告訴我東北黑土的面積是1000多萬km2……對你沒看錯是一千多萬平方公里……誰說敢說天朝丟失一寸土地我找誰急……
===================================================
吐槽完畢,說正事兒
===================================================
前面說了,黑土是一個勞動人民約定俗成的叫法,即使在土壤學界內部,名詞的使用也非常不統一。但是黑土絕對不能說就是顏色很深的或者是黑色的土壤,如果僅以顏色來評價的話,那長江中下游廣泛分布的水稻土也可以是很黑的嘛……但你跟人說長江中下游的水稻土也是黑土,估計大家都會拿奇奇怪怪的眼神瞅你……儘管在《禹貢》里長江中下游的土也是黑土……
這其實就是說,在長期的應用實踐中,「黑土」這個詞已經約定俗成地指向了分布於溫帶/寒溫帶、處於濕潤半濕潤過渡地區、在自然條件下為疏林草原、草甸草原或者典型草原的植被條件下所發育的、具有深色的鬆軟表層的土壤。其他條件下的土壤,就算顏色再深,甚至拿墨水給它染黑了,管它叫它黑土,都會引起比較大的爭議……所以我贊成 @劉文龍 的看法,即將黑土局限於東北地區,其他地區的土顏色再深也不在討論範圍內。當然,這裡所說的黑土仍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

黑土是溫帶草原、草甸植被條件下形成的土壤。@Nil Wang 說黑土地在世界上僅有三大塊,這話不對。世界上集中連片的黑土區一共有四塊,分別位於東歐大平原(143萬平方公里)、北美地區(70萬平方公里),阿根廷和烏拉圭地區(50萬平方公里),還有天朝東北地區(33萬平方公里)。這些黑土區,都是發育在溫帶草原、草甸植被條件下的。
天朝東北地區的黑土是從大約200萬年前開始形成的。200萬年前,東北地區主要表現為厚重的沙礫層,隨著氣候的濕化,東北地區逐漸發育出草原和森林植被,最終在約1.1萬年前,形成了廣布連片的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疏林草原。由於受到冬季寒冷氣候的限制,植物死亡後的殘體不能迅速的分解,逐漸在土壤中積累起來,形成厚重的腐殖質層,為進一步積蓄土壤養分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最終形成了連片的黑土區。所以說,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具備形成黑土的氣候條件——太暖和了,植物的屍體爛得太快,根本積累不起來。

黑土為啥肥沃,為啥不能一年三熟, @劉文龍和 @米熙熙說的比較全了。關於積溫和有效積溫有一點地方稍微有點問題,我記不得是誰說的了,大概意思是能不能一年三熟是植物說的算。植物是想說的算,但是植物體內的生理過程是不答應的。溫度低的時候,植物體內的蛋白質合成就該停了,哪裡還能生長……

至於說一年三熟條件下黑土會不會退化……其實在一年一熟的條件下,東北的黑土都已經退化的非常嚴重了。前面說過,東北地區的黑土是發育在厚重的砂礫層上,一旦表層的黑土被破壞掉,下面的砂礫層立刻就會發生活動,出現土地沙化。東北黑土多分布於平原和略有坡度的台地上。由於基本都被開發為農田,自然植被基本被破壞,黑土缺乏穩定的覆蓋物保護,加之東北地區冬天氣溫寒冷、春季乾燥風大、夏季降水集中,黑土極易受到水蝕和風蝕,導致面積減少,表層土壤變薄。
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已經發生過了。11世紀時,華北地區部分居民遷入松嫩平原一帶,較大規模的農墾活動開始出現,至12世紀,部分黑土區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沙化。不過後來游牧民族佔據,自然植被得以恢復。但隨著清代晚期東北地區的開墾,這種現象再次出現,而且更為嚴重。
據1958年第一次全國土壤普查,吉林和黑龍江兩省的黑土總面積約為1000萬公頃,而1982年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時,兩省的黑土總面積僅餘592萬公頃。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占黑土區總面積的38%,每年流失掉的黑土總量達1-2億立方米。黑土層由開墾初期的60-70厘米減少到20-30厘米,並以每年0.4-1厘米的速度減少。至少有1/4的耕地出現了「破皮黃」,即喪失表層黑土後,下層砂礫層暴露的結果。一年一熟都這樣,你說一年三熟呢……
===================================================
頭一次被贊的超過10,那我就再多嘮叨一點……我這也太沒追求了……

東北黑土區的土壤流失,本質上是因為草地開墾為農田後,地上部分缺乏了穩定的覆蓋。沒錯,草是會枯的,但是地上部分草葉子都黃了,地下的根還是活的,還是能牢牢地抓住土壤——東北地區的草甸草原主要是以多年生禾本植物作為建群種的草地。但是農田不一樣,糧食作物大部分都是一年生的,秋天一到,地上稻子收割了,地底下的根也就完蛋了。廣大勞動人民扛著鋤頭開著拖拉機回家聽二人轉,擱著地裡頭黑土朝天的,黑土能幹么……開春一颳風,那自然紛紛跑掉……而且農田和自然生態系統畢竟不一樣,農作物的根系並不像草地的地下部分那麼發達,所以夏季雨水一來,水土流失是少不了的。
這種事情不是天朝黑土區獨有的。上面說世界四大黑土區,都被開墾成農田——洋人們也不傻——但是目前除了阿根廷烏拉圭的黑土區因為開墾的程度比較低,沒有非常嚴重的侵蝕問題外,其他三塊黑土地都是面臨著嚴重的土壤侵蝕問題的。洋人們遇到這個問題還早些。在80年代90年代,那陣天朝還說堅決不走發達國家先破壞後治理的老路時常舉的一個例子,叫黑風暴。黑風暴基就是20世紀30年代前後,東歐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黑土區風蝕嚴重的結果。它們的自然氣候條件跟東北地區還不太一樣,主要是風蝕,大風一起滿天飛黑土。東北地區風蝕有,但是水蝕的現象可能更嚴重——我記不得具體地點是哪了,反正2014年組織調查的時候僅在吉林某地就碰到了200多條大侵蝕溝,中小侵蝕溝不計其數。沒法子,這是黑土區開發農業的短板所在。
===================================================
2015.5.31更新
媽呀一覺醒來被推薦了……嚇死我了……太抬舉了……謝謝各位老少爺們兒捧場了……

評論里 @桃核墨硯 說黑土退化這種情況能補救嘛,這個其實是真可以的。東北黑土地的退化和大規模的農業活動分不開,但是如果農業活動停止,這事兒其實都好辦……
前面說過,11世紀的時候東北黑土地部分地方出現沙化,這說的其實是在東北平原的中西部地區,包括嫩江流域的兩岸以及科爾沁草地——咱不能一提到東北就想到東北三省,其實內蒙古東部按照自然地理的劃分也算是東北的一部分。在10世紀的時候,遼國建立,從薊北、河北等地強行動遷了不少以農耕為主的居民搬到這一帶安置。拆遷費估計是沒有,但是土地還是給分配的,於是在這個地方就開始形成了大規模的農業活動。歷史書上有兩句詞兒,叫編民數十萬,耕墾千餘里,要知道南北朝的時候,整個東北也就40來萬人……於是呢,經過廣大勞動人民一兩百年的辛勤耕作,沙漠化出現了……
不過在以丘處機為代表的仁人志士的努力下,大遼國完蛋了,大金國也完蛋了,大元朝一統天下,東北地區就讓位給以游牧文化為主的蒙古族。蒙古族是搞游牧出身的,對種地不大有興趣,那千餘里的農區就逐漸廢棄了。大元朝後來也完蛋,可是大明朝似乎對東北地區不太感冒,弄了個建州衛,扔給女真人了。女真是漁獵民族,對種地也不太有興趣。這樣一來,植被就逐漸恢復,到了康熙年間,這個地區恢復成了「長林豐草」的植被情況,土地退化已經出現了好轉。
說這個故事呢就是說,其實東北的自然氣候條件是不錯的,如果減少人類干擾,讓自然植被恢復的話,其實並不難遏制土地的退化。所以為什麼要做退耕還林還草呢,就是希望放棄掉一些退化很明顯的耕地,爭取讓它們的自然植被恢復,扭轉土地退化的局面。

@鄧丕傑說土壤退化主要是因為化肥使用,這個說法可能是略微有點不全面。黑土地的次生鹽鹼化是非常嚴重的,這裡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化肥大量的使用,不過我以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地下水灌溉。
在水資源管理當中有一個概念叫虛擬水,概念上有點兒類似於碳足跡那些,大概意思就是說你拿了個物件,看著不是水,但是生產這個東西要耗水,那麼耗的這些水就是這個物件的虛擬水。東北是天朝的糧倉,這個大家都知道,全國1/3的商品糧是東北生產的。但是種糧食那得要水啊……按照平均的水平來講,每生產1kg糧食就要1立方米的水,東北糧食的年運出量5700萬噸,就相當於你要運570億立方米水。東北的水資源總量不過2000億立方米,小1/3的水運走了。這個樣子,單靠地表水怎麼可能夠呢,居民生活、工業生產也都得要用水啊……那麼怎麼辦……一咬牙,抽地下水吧!地下水的溶解鹽量是比較高的,抽出來灌到地里一蒸發,水跑了,鹽留下了,那肯定是會發生鹽鹼化的。
===================================================
補一個黑土的剖面圖,還是能看出底下的黃土母質和砂礫層的

說1000多萬km2黑土面積那個文獻我好像沒存……找了另一個供吐槽用……等我挖出那個文獻一定放上來……

說1000多萬km2黑土面積那個文獻我好像沒存……找了另一個供吐槽用……等我挖出那個文獻一定放上來……


11-30 更新:有些知友對這個答案有不同意見,請參考樓下 為什麼東北有肥沃的黑土? - 趙一鳴的回答和 為什麼東北有肥沃的黑土? - 米熙熙的回答兩個答案,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原答案-----------------------------------------------------

題主的問題其實比較複雜,可以分解為一下幾個小問題來解答。
1. 什麼是黑土?
2. 為什麼東北平原的土壤是黑色的?
3. 為什麼東北的黑土是肥沃的?
4. 為什麼東北有黑土,而長江上下游沒有黑土?換句話說,東北的黑土是哪裡來的?
5. 東北熱量足夠的話,可不可以一年三熟?
6. 如果一年三熟的話,東北的黑土會不會退化?

----------------------------------------------我叫分割線------------------------------------------------

先說個人的理解:


1. 什麼是黑土?
黑土,顧名思義,就是顏色很深的土壤(廢話~)。土壤學裡有關於黑土的嚴格定義,但是非專業人士不用深究這個,只需要知道黑土顏色偏黑即可。偏黑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成土母質中的黑色礦物質、土壤中的有機質和還原狀態下的某些物質等。

本文中談論的黑土主要針對東北平原,其他地區的黑土可能不會適用;本文中討論的黑土也不僅僅是土壤學定義的黑土,只要是顏色很深的土壤,因為這些土壤是組成黑土地的重要部分。東北平原不僅僅存在於東北三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也有部分屬於東北平原。

中國土壤的分布見 @趙一鳴貼出的資料:

中國土壤分類圖片

(在這裡要謝謝 @米熙熙指出的邏輯錯誤。)

2. 為什麼東北平原的土壤是黑色的?
因為東北平原的土壤富含有機質(Organic Matter),「成熟」的土壤有機質一般是深棕色或者黑色。高含量的土壤有機質能夠使土壤呈現黑色,再加上東北的三江平原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東北得到了「黑土地」的美譽。


2. 為什麼東北的黑土是肥沃的?
土壤肥力是個很難衡量的指標,因為土壤的各方面性質,包括土層厚度、級配、含水量、pH等等。但是農業生產中可以將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高低作為一個簡單直觀的判別標準,因為土壤中的有機質有非常重要的理化性質,比較利於植物生長,包括:

  • 增加土壤的團粒結構,改善土壤的透氣性和滲透性,利於土壤保持適宜的水分條件;
  • 土壤有機質中富含植物生長需要的NPKS及微量營養物(Trace nutrient);
  • 土壤有機質能夠緩衝土壤中的pH變化,一定程度上預防或者減輕土壤鹽鹼化, etc.

更詳細的參數設置請參考 @管永金 同學的答案:
如何檢測土壤的質量,比如肥力等? - 管永金的回答

3. 為什麼東北有黑土,而長江上下游沒有黑土?換句話說,東北的黑土是哪裡來的?
從土壤形成的角度來說,只要成土母質含有黑色的礦物質,土壤皆有可能呈現黑色;另外,如果土壤含有大量有機質,也會呈現較深的顏色,所以絕對地說長江中下游沒有黑土是不科學的。但是,黑土地的來源不僅僅是土壤是黑色的,而且是大範圍的地勢平坦的黑色土壤。於是我們可以這麼提問:

為什麼東北有黑土地,而長江中下游沒有黑土地?

答:因為東北存在大範圍的黑色或者深褐色土壤,主要是因為含有較高的有機質。

東北黑土地的來源主要有兩個:

  • 土壤有機質的積累——這點很多知友都提到了。
  • 東北沼澤地的開發——這個因素很難聯想到。

先說第一點,土壤有機質的積累。考慮到土壤有機質中約50%都是碳元素,這個問題其實用地球碳循環的理論能夠非常好的解釋。

下圖是一張土壤碳元素的循環圖,碳元素最初來自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經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這些有機物有兩種途徑進入土壤,一是植物死亡或者落葉後進入土壤,另一個是動物攝入體內後以排泄物或者動物屍體的方式進入土壤。有機質進入土壤後,主要通過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這兩大因素離開土壤。所以對於土壤有機質來說,輸入項就是植物合成的有機物,輸出項就是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見下式:

土壤有機質的變化量 = 有機質的輸入量 - 有機質的輸出量



圖1 土壤CO2循環圖[1]

如果土壤中存在大量有機質,要不就是輸入項非常多,要不就是輸出項非常少。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北三江平原曾經都有森林覆蓋,輸入的有機物總量雖然有所差異,但是差異不大;但是,由於東北的溫度較低,分解者的活性較差,分解者消耗有機質的能力低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分解者,於是大量的有機質殘存在土壤中,增加東北平原的土壤肥力,形成著名的「黑土地」。

第二點,也是一般聯想不到的一點:東北沼澤地的改造。東北平原以前很多地方都是湖泊和沼澤地,東北方言叫「泡子」。後來為了增加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很多湖泊和沼澤濕地都被開墾成了農田。聯繫剛才的土壤碳循環,在湖泊和沼澤濕地的情況下,土壤中氧氣含量很低,處於厭氧狀態,土壤呼吸被抑制,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的效率降低。圖2是一個建設人工濕地時的一張圖片,圖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土壤是深色的。樓上 @酸菠蘿 同學提出的「友誼農場」處於沼澤地邊緣,其前身就很有可能是沼澤濕地。

圖2 人工濕地建設圖[2]

圖2 人工濕地建設圖[2]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4. 東北熱量足夠的話,可不可以一年三熟?

在農業領域有個概念——積溫:

一年內日平均氣溫≥10℃持續期間日平均氣溫的總和,即活動溫度總和,簡稱積溫。

只有積溫大於某一數值,農作物才能生長。換句話說,只要東北某地一年內平均氣溫大於10°C的天數大於某一數值,東北也是可能一年三熟的。

但是,不得不說題主老師的腦洞開的很大,在我國,能夠一年三熟的地區很少,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

熱帶
滇、粵、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8000℃
水稻一年三熟。甘蔗。[3]

如果東北想要一年三熟,那需要熱的像熱帶一樣。這種情況下,我國的其他地區估計已經熱的不適宜人類居住了。

所以,東北地區「一年三熟」的希望是有的,但是我們估計看不到了。

5 如果一年三熟的話,東北黑土的肥力會不會退化?

繼續開腦洞,如果真的有「一年三熟」,東北黑土的肥力會不會退化? 我們在看上邊講到的土壤有機質的公式:

土壤有機質的變化量 = 有機質的輸入量 - 有機質的輸出量

如果有機質的輸入量和土壤溫度等影響土壤呼吸的變數保持不變,耕作制度變為一年三熟,作物吸收有機質的總量大大增加,上式中土壤有機質的變化量即為負值,代表著土壤有機質會減少,自然而然,東北的黑土肥力會產生退化。

實際上,即使現在「一年一熟」,東北有些地區已經出現土壤肥力退化,甚至出現鹽鹼地等荒漠化的趨勢。如何在保持最大產量的同時保持土壤肥力,已經是很多農業,尤其是農業土壤學領域的研究人員研究的重點!

The end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References:
[1] Fibershed | Carbon Cycle curriculum
[2] http://www.balticdeal.eu/measure/management-of-wetlands/
[3]積溫_百度百科

--------------------------------更新日誌
11-25 更新日誌:

  • 增加了一個黑土的定義,將討論範圍局限於東北的黑土。
  • 完善關於土壤肥力的描述,增加一些數據。
  • 重新調整論述「黑土地來源」的邏輯,尤其是重寫為什麼長江中下游沒有「黑土地」。
  • 修改了一些病句和錯別字。

---------------------------------------------------後記----------------------------------------------------

首先感謝 @米熙熙同學指出我的錯誤,由於時間倉促,行文未能嚴謹,特此向大家道歉。(鞠躬~~)

其次講解一些容易引起迷惑的地方,由於篇幅有限,很多地方不能說清楚,在這裡討論一二。

1. 首先為什麼「地勢開闊得到黑土地的美譽」?
正如以前所屬,很多地方都有存在黑色的土壤,為什麼只有東北得到黑土地的稱號?土壤顏色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當地土壤肥沃,地勢開闊,非常適合農業生產,例如當年的「北大荒」開荒就是在東北進行的。只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即土壤顏色深、地勢開闊、農業生產發達的地區,人們才會公認東北為「黑土地」。這個純屬個人見解,可以繼續討論。

2. 關於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個很難定量化的問題,因為很多因素會影響到土壤肥力的變化。但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有時候又需要簡單直接的、定性的討論土壤肥力。這時,土壤有機質是一個很直觀的指標,因為在農田中,土壤有機質顏色很深並且形狀明顯區別於土壤微粒。

但是,如果是做土壤調查,需要定量的評估土壤肥力,那就需要採集土壤,在實驗室測量各種指標,通過一系列的評價方法來確認。

3. 「沼澤土」到底屬不屬於「黑土地」?

什麼是沼澤土?根據百度百科定義,

沼澤土(bog soil)是發育於長期積水並生長喜濕植物的低洼地土壤。

如果沼澤地排干水並開墾之後演變成草甸土,東北地區的草甸土顏色跟黑土是沒有太大區別的。特別是對於非土壤專業的人來說,他們是不能,也不會仔細區分黑土和那些沼澤土的區別的。

另外,如果是討論黑土地,針對的是黑土地的起源,而不僅僅是黑土,也可能包括顏色類似的草甸土等。

4. 為什麼重點討論土壤有機質

前文中提到,土壤中的有機質是東北黑土地的重要來源。關於土壤有機質的定義很複雜,現在土壤領域也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定義。由於有機質中約 50%以上的成分都是碳元素,所以很多情況下都是以碳作為有機質的代表,例如土壤有機質的測定就是通過測土壤碳來計算的。

作為土壤有機質中的碳元素,的確是來自於空氣中的CO2,因為有機質主要來自於生物的排泄物和殘留物,最初大部分都來自於自養生物固碳作用(不僅包括光合作用)。所以,土壤有機物的碳源來源於空氣中的CO2。話說,筆者真的不需要欺騙全世界。。。

土壤有機質中其他的元素,包括N、P、K都有其各自的來源,不說那麼多了。

5. 關於積溫和有效積溫

首先, 在農業生產領域,廣泛應用的概念就是「積溫」。積溫的概念比較大,還可以分為「有效積溫」、「活動積溫」和「其他積溫」。不同的概念適用範圍不一樣,不能簡簡單單說哪個更適用。

其實,重點在於,有些同學沒有讀懂筆者的意思,或者說沒有思考一下筆者的落腳點在哪裡。積溫也好,有效積溫也好,都是用來證明一點:題主的老師開的腦洞有點大,「一年三熟」是不可能的

--------------------------------------------我叫分割線---------------------------------------------------------------

說在後邊的話:


以前經常有人說:「知乎的戾氣太重!」我從來沒有體會到,今天是真心體會了一把。

有人實名反對我,我很高興,一是說明土壤學還算有點人氣了,二是說明知乎上還是有人願意探討一下土壤學的深層內容——這遠遠比我一個人寫專欄要更有存在感。

但是,看了哪位實名反對同學的回復,我心裡的確有點不舒服。在知乎,我分享接受七八年專業訓練習得的知識和見解,既不圖名,也不圖利,最多有個贊或者關注就能讓我興奮好久,甚至很多內容都是犧牲睡覺時間來寫的;平時在知乎跟人互動時,我也不跟人爭長道短,盡量跟所有人一團和氣,就算跟人討論問題,也是對事不對人,論道而已。

像我這樣的老好人,也有躺槍的時候。有些事情,總是介於說了矯情和不說憋屈之間。被人吐槽:「偷換概念」、「不專業何必裝出一副專業的樣子呢」、「卧底」、「欺騙全世界」、「這神邏輯我也是醉了」、「張冠李戴」、「要為自己的答案負責」、「用看似高深的知識掩飾自己的錯誤」, blablaaa,我也是無語了。

還是謝謝那位同學指出我的錯誤,我已經最快抽時間完善了一下我的答案,並盡量保證不誤導大家。不過這種滿身戾氣的嘲諷態度,我真的不喜歡。

就這樣,有什麼問題繼續討論。


拋磚引玉。。。恩其實是看到 @劉文龍關注了,就隨口說兩句


題主說的沒錯,有一天東北熱量條件達到,可以一年三熟,要是降水足夠多,東北就逐漸沒有黑土了,其土壤類型就會和如今一年三熟區域,華南地區差不多,大片赤紅壤,磚紅壤;要是降水和現在一樣,這種溫度下大量蒸騰散失,就是沙漠化的節奏。附一張中國土壤分布圖,由北向南的變化很明顯。


中國土壤分類圖片

這是因為天熱了有機物分解也快,難以積累在土壤中,迅速分解,土壤有機質便不如如今這麼足。另外大量降水會洗脫淋溶各種土壤礦物,鈉鉀鈣先淋溶,然後淋溶掉硅,只剩下鐵鋁礦物。

另外東北農業開發晚,清末才開始大規模開發,如今東北土壤侵蝕在全國範圍內最為嚴重,因為農業開發造成的環境破壞開始沒多久,農業歷史不長,剛剛開始大規模開發時破壞最嚴重。


這兩天靜下來,再讀自己寫的東西,覺得確實戾氣挺重的,其實真的沒有必要對別人冷嘲熱諷亂吐槽,可能是我不經世事把。其實有必要為無辜躺槍的 @劉文龍兄弟說一聲對不起,大家都不過是分享自己的知識,何必在言語上爭個誰對誰錯呢。
=========================分割線==============================================
剛考完試,回來繼續更新答案。

在這麼一個知識分享社區,有沒有必要為自己的答案負責,這個暫且不說。但是有必要把事實告訴大家吧?這個事實最起碼是客觀事實而不是你我眼中的事實。我尊重的只是知識而已,不太喜歡誤導別人的答案。
咱們先不說東北黑土地到底是因為什麼命名的,先來說說土壤肥力的問題。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特性的綜合表現,也是土壤不同於母質的本質特性。包括自然肥力、人工肥力和二者相結合形成的經濟肥力。(土壤肥力 _百度百科)
簡單的說就是土壤肥力取決於水、肥、氣、熱。很顯然肥即養分只是土壤肥力的其中一個因素,而且現在土壤中的養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工肥力,也就是施用化肥的多少來決定的。所以脫離其他因素將土壤有機質作為土壤肥力來討論有以偏概全之嫌,而且意義不大。而且有機質中含有很多未分解的不能被植物短時間內利用的物質,相對於討論有機質來說,討論土壤腐殖質更有意義。
至於土壤的有機質能不能看到,我想排第一的沒有下過地,這點不太了解,土壤有機質相比土壤中其他物質一方面含量過低,一方面在深色土中沒有明顯區別於其他物質的表觀特性,幾乎分辨不出土壤有機質的存在。
我們做土壤調查的時候基本不會涉及到土壤肥力的測定,做土壤農化分析的時候倒是會把土壤中的氮磷鉀等元素測定出來。
「沼澤土」到底屬不屬於「黑土地」?
我又忍不住要吐槽第一名的邏輯了,沼澤土≈草甸土≈黑土(暫且不說對不對),然後就可以得出沼澤土=黑土?原諒我真不是學習計算機的不懂這個邏輯可行不可行。我們說沼澤土是指地表長期積水或季節性積水,地下水位高,具有明顯的泥炭層(就是看著黑黑的那層)和潛育層。而草甸土是不具有泥炭層的。所以沼澤土是不可能在短期內變成草甸土的。不過經過較長時間的脫沼化過程,沼澤土確實是可以轉化為草甸土的。但由於草甸土的種類較多,在吉林很多地區存在的都是草甸風沙土草甸鹼土,而這兩類都是無法種植糧食作物的。而草甸土大部呈現暗灰色和暗灰棕色,和黑土還是有所差別的。雖然存在這些差異,但是因為黑土地泛指的是東北的土地,所以我們可以說包括沼澤土包括草甸土屬於黑土地的一部分,不過有必要指出不同之處,畢竟黑土和沼澤土兩碼事。
也說土壤有機質
先習慣性的糾正下問題:「土壤中的有機質是東北黑土地的重要來源。」是什麼意思?確實土壤有機質中的含碳量在52%~58%,但是土壤含碳量能不能代替有機質的含量呢?答案是否定的,儘管測定有機質的時候可以用碳折算有機質含量,但是這只是一部分有機碳,那無機碳呢?
我們剛才已經說了討論土壤有機質含量意義不大。我們要討論的是腐殖質含量。
腐殖質是除為分解和半分解動植物殘體和微生物以外的有機物質的總稱。它包括腐殖物質和非腐殖物質。

————————————————————原答案————————————————————
剛好涉及到自己學的專業的知識,就上來答一下吧。
黑土 _百度百科,土壤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成土因素 _百度百科),其中氣候因素、生物因素、母質因素、地形因素、時間因素的影響最為明顯。
由於黑土這一土類包括的土種比較多,而且在中國大部都有分布,我們暫時不展開來說,我們以大多數人的理解黑土即黑色的土壤。那麼在東北主要分布的有 黑土和黑鈣土兩種。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土位於東北平原地帶,而且分布並沒有我們想像的多。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土位於東北平原地帶,而且分布並沒有我們想像的多。
那麼下面說說黑土的形成原因。
黑土在熱帶、亞熱帶以至溫帶均可發生,分布區氣候的最普遍特徵是季節性乾旱,但旱季的長短各地相差很大,包括乾濕季分明的季風氣候,一年內只有一兩個月濕季的較乾旱氣候和只有幾星期水分不足的濕潤氣候。年降水量少至150毫米,多可達2000毫米,但多數為500—1000毫米之間,年平均溫度一般為15.5—16.5℃。這是黑土 _百度百科給出的,但是黑土其實在溫帶濕潤或半濕潤氣候草甸植被下形成的。『今天地理老師說 如果東北熱量達到,一年三熟的話真的就太好了。』如果熱量達到的話,有機質很容易分解,也就無法形成黑土了,這也就是南方為什麼不會出現黑土的原因之一。由於題主沒提到,其他成土因素也就不展來講了。我們知道土壤有機質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就像你賺錢,你每次賺的都比花的多,那你手裡的錢也就漸漸多起來了。
不回答題主問題的都是耍流氓,對吧
我們先看一個新聞東北黑土地的黑土層可能在50年內消失。黑土消失的原因有20年來我國潮土區與黑土區土壤有機質變化的對比研究--《土壤通報》2004年02期,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包括開墾、耕作、施肥等強烈地影響著土壤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及其含量的變化。當然這也是他們都提到開發晚的可能原因。當然另一方面是東北黑土層因水土流失面臨消失危險,水土流失導致黑土退化,但不會退化成黃土 _百度百科,因為這兩個不是一個土綱_百度百科好嗎親。

—————————————————————我是分割線————————————————
繼續的回答,昨天回答的有點亂,等考試完再重新整理下。
先對著第一名 @劉文龍 的答案咱們改正下吧
1.有機質確實是深色的,但是難道黑的就一定是含有機質多麼?看看砂礓黑土 _百度百科(黑土的一種,人家名字上都有黑土好不好),含有機質才1%左右,可人家也有一層「黑土層」。
2.說黑土肥沃,直接把有機質的可能作用放上去,還是我放圖吧。

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黑土的有機質含量不是很高。那為什麼說黑土肥沃呢?是因為黑土的綜合特性比較好,從

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黑土的有機質含量不是很高。那為什麼說黑土肥沃呢?是因為黑土的綜合特性比較好,從土壤質量及其評價指標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原因。
我們還是從成土的五大因素來看吧,由於氣候(東北年均溫較低,有很長時間地溫處於零度以下,降水量不是很多)的原因,東北大部分黑土地區以草甸植被為主,因此有機質生產量不算很高,但是由於溫度較低,各種生化反應進行的不激烈,所以有機質積累量相對較多。再者,由於溫度較低,土壤中微生物活動不活躍,有機質的分解也不多。母質上沒什麼講的,這是黑土和黑鈣土不同的本質原因。地形的原因吧,東北黑土區主要是平原為主,一方面是因為平原有機質不太容易流失,一方面由於由於平原,涵水量不少,所以影響著土壤發育的氧化過程,這也是黑土呈現黑色和現在排第一的答案為什麼要把不相關的沼澤土拉進來的可能原因。
3.咱們看看排名第一的怎麼說,他為了說黑土是怎麼來的,直接說長江中下游沒有黑土,真麻煩你去學學土壤地理學(planta.cn 的頁面),我上面說了黑土有很多種,回答之前請嚴格的界定下概念。然後咱們繼續討論黑土的成因,排名第一的說是沼澤地開發是黑土的來源之一,我想應該不太了解什麼是沼澤土 _百度百科。人家沼澤土就是黑了一點,真的和東北的黑土沒有半毛錢關係。雖然和黑土的形成有關係,但是咱們說說你所謂的土壤中的碳都來源於CO2有什麼根據?難道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都是二氧化碳?後來我看明白了你想說沼澤湖泊變良田的例子,確信那些原來不是黑土?那這樣是不是全國各地有水有沼澤湖泊的地方都有黑土了?那怎麼還說長江中下游沒黑土呢?
4.忍不住繼續吐槽,為什麼不拿出來有效積溫 _百度百科來說事呢?
每一種植物都需要溫度達到一定值時才能夠開始發育和生長,這個溫度在生態學中稱為發育閾溫度或生態學零度,但僅僅溫度達到所需還不足以完成發育和生長,因為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即需要一定的總熱量,稱為總積溫或者有效積溫。這就是有效積溫法則,它的表達式為:
K = N(T - C)
K:植物完成某階段發育所需要的總熱量,用「日度」表示
N:發育歷期,即完成某階段發育所需要的天數
T:發育期間的平均溫度
C:該植物的發育閾溫度
這才是真正對作物有影響的吧?
所以有沒有可能一年三熟是作物說了算,你我說了都不算!
5.其實這個問題吧,不用一年三熟都肥力下降,咱們先看看05年的化肥施用量

從我國東北地區化肥消費與生產現狀、問題及其調控策略了解到年化肥用量增長在10%左右,這其實可以從側面說明土壤肥力下降的問題了。


土壤,是主要在氣候影響下,由生物作用於母質發育的由礦物質、有機物質、水、空氣和生物組成,具有肥力,能生長植物的未固結層。具體到某種土壤,與區域地貌和氣候有著密切關係,因為這兩者直接影響到母質和植被。

1.
中國東北黑土分布

如下圖所示,關於黑土分布的認識還是有較大差異。主要在於對黑土、黑鈣土、灰黑土(灰色森林土)等是否區別對待。圖2西側南北向展布的主要為灰黑土,按主流觀點,應不能算黑土。

分布特徵:可以看到,3張圖松嫩平原部分的黑土分布都呈現平行四邊形特徵,這與平原形狀一致。整體上,黑土分布在地勢低洼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2.
形成時代

關於黑土的發育過程及形成年代,很少有研究者進行詳細的研究,而從一些研究者提到過的黑土區在2500年間或者1100年間,形成了60cm左右的黑色腐殖質層,即20~40年即可形成1cm土層,以及黑土每形成1cm需要300年的時間、300~400年時間以及120~400年時間的觀點來看,不同學者之間的數據相差一個數量級,並且對於各自提出的論點並沒有給予充分的論證。

黑土從溫暖濕潤的晚更新世早期便開始在嫩江的二、三級階地上發育,而黑鈣土則從全新世初開始在嫩江的一級階地上發育,這時氣候處於暖干期,且一級階地地勢較低,水位相對較高,容易接受上方高地淋洗下來的鈣,從而在土壤中形成比較典型的澱積層。可見,地貌條件及氣候因素對黑土、黑鈣土的形成發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分析嫩江地區的各種地層,重建了該地區地質地貌的發育歷史發現,黑土層是在中更新世後發育起來的,根據嫩江地區更新世以來的氣候變化情況,在綜合地貌發育及古氣候變化資料的基礎上,認為黑土與黑鈣土是在兩個不同的時期先後在嫩江的二、三級和一級階地上形成的,自從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二級階地形成以後,階地面遭受一個較短的快速侵蝕時期後,開始趨於穩定,這時氣候轉暖,黑土即開始在二、三級階地上發育,但是到了晚更新世晚期,山地抬升,加上氣候變乾冷,侵蝕復活,土壤停止發育甚至被侵蝕。到了全新世,氣候轉暖變干,黑土在二、三級階地上繼續發育,但在一級階地上則發育了黑鈣土。由此可以看出,黑土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根據上面的分析,晚更新世以來,氣候條件適合黑土土壤發育的時期大概有6萬年的時間,按照黑土形成初期黑土層厚度平均為100cm推算,形成1cm黑土層需要600年的時間,而墾前的黑土層是黑土已經在坡面實現再分配的結果,所以,真正形成1cm黑土層的時間應該比600年短, 300~400年左右比較合理。但是要具體確定黑土層形成的時間,還需要採用更為準確的測年技術及方法,所以應不斷深入研究,以保護好黑土資源,從而實現黑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

3.
總結

黑土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個人沒有看到更好的有年齡數據的黑土剖面。鑒於黑土主要分布於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這種相對下沉區,這種區域主要在接受堆積,那麼黑土發育定然是一個累積過程,甚至可以將下部的黑土稱為古土壤,就如黃土剖面中的古土壤一樣。黃土中的古土壤在第四紀258萬年時間內,在中國北方有28-35層古土壤(不同區域有差異),再加上冰期的相對寒冷,古土壤幾乎不發育,每層古土壤形成時間不超過6萬年。澳大利亞 Werrikimbe
National Park現今的土壤形成需要6萬年時間。黑土不同於黃土,黑土在相對冷一些的冰期發育嗎?我個人不清楚,但考慮到上文所述,冰期可能發育更好,也可能弱發育乃至不發育,皆取決於寒冷程度,以及氣候影響下的植被情況。

中國東北黑土主要形成於不早於晚更新世即~13.5萬年以來。

主要參考文獻:

崔明,張旭東,蔡強國等. 東北典型黑土區氣候、地貌演化與黑土發育關係[J].地理研究,2008,27(3):527-535.DOI:doi:doi:10.3321/j.issn:1000-0585.2008.03.006.

Liu L,Zhang K,Zhang Z,et al.Identifying soil redistribution patterns b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n the black soil farmland in Northeast China[J]. Catena,2015,129:103–111.

Vanwalleghem T, Stockmann U, Minasny B, et al. A quantitative model for
integrating landscape evolution and soil formati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3, 118(2):331-347.


啦啦啦,終於等到本專業的提問啦……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黑色,為什麼是黑色呢?我們說黑色是土壤中未完全分解的腐殖質的顏色,而黑土的黑色為什麼能顯示出來而其他地區的土壤顏色五光十色呢?這就要回到成土因素的問題上來(?? . ??)前蘇聯的土壤學者(忘了是什麼職稱級別)道庫洽耶夫先生提出,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五個,分別是氣候,母質(差不多是岩石風化物),地形,生物,時間。我們的黑土也是與這五個成土因素密切相關的。大部分土壤的母質都是石灰質岩石,這個貌似沒什麼好說的;地形因素的差異主要影響有機質的積累,地勢低的地方就鹽基離子和有機質多一點;時間主要是一個縱向的變化,此地也不談;來到我們的重點,氣候!
氣候是影響土壤形成的特別重要的一個因素,一個地區的水熱條件會特彆強烈地影響土壤的理化性質和生物功能,而「黑色」也是水熱條件的主要產物。我國東北地區的氣候條件大致是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暖多雨的氣候,而東北地區的植被又集中在針葉林或者針闊混交林,這些植被的凋落物的成分中含有很多丹寧,本身就屬於難以分解的成分,而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冬季植物凋落物回到土壤表面,卻由於氣溫太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土壤動物的活動十分微弱,最終導致這部分凋落物難以分解,殘留下來;而到了夏天,溫度升高,土壤生物開始活躍起來,凋落物也開始分解……但是吧,東北地區的夏天短暫,導致微生物不能很盡興地把這些食物都吃掉,所以就有很多凋落物處於半分解狀態,這些半分解的凋落物逐年累積最終形成了黑土的厚重的腐殖質層……就是黑色啦~


開發晚,東北的人口增長晚清才開始,到現在也是人少地多。之前一直在積累地面那厚厚的腐質層了。
我小時候真的見過不知道種地還要施肥的老農民。
中學老師講過,六十年代時國家把東北的土用火車運到山東,當肥料。


黑土實質上是原始森林落葉枯樹動物屍體等各種叢林內生物腐敗以後形成的腐殖質層。咱們拋開南方酸性土壤天然紅色不說。就單說北方,除了東北地區,其他地方的原始森林或在西周,最遲至五代十國全部被砍完了,土壤至少已經被利用了上千年,沒有補充的情況下那還有腐殖質層?而東北墾荒不過百年,當然還有森林留下的腐殖質層啊。。。


1. 因為以前東北人口少。滿清的封禁政策直至光緒年間才允許河北、山東人進東北謀生,即「闖關東」。人口密度低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地廣人稀大片土地未被開墾,土壤積累了很多腐殖質,就是一般所說的黑土。
2. 土壤退化是必然的。不用一年三耕,現在東北某些地區已經有土壤退化的跡象了。


全世界只有三塊黑土地,一塊在滿洲,一塊在美國,一塊在歐洲的烏克蘭。都是出產美女的地方。


另外東北的文化是保護環境,禁止對環境過度開發。所以你的老師是錯的。過度開發的結果,就是像今天的江南一樣,土地貧瘠,人口眾多,天災頻繁


衰落的重工業區都是黑土區,就是烏克蘭以及附近俄羅斯地區,美國鐵鏽地帶,中國的東北。魯爾區的北威州依然是德國第二強州,和四川的重工業轉型很像。我認為背後有文明因素,工業這個東西跟農耕文明一樣,需要高度的文明程度,人的素質才能發展。魯爾萊茵河和四川長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歐洲和中國的文明中心,歐洲從萊茵河谷到阿爾卑斯山瑞士,到義大利的波河平原有悠久的文明傳統,也就今天歐洲的最富裕地方,正如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黑土區在近代之前,都是荒涼地方,沒有深厚的千年文明積累,人的自身素質跟不上工業技術發展。在工業化初期可以靠黑土的煤鐵資源大規模發展起來,然後工業不斷升級,技術發展,這些地方的人自身智商文化等不足以支撐他們發展升級起來。中國東北和美國重工業區都有東北大漢黑社會,都有小瀋陽和痞子阿姆。工業發展到今天,必須要有深厚文明積累的地方才能搞起來,所以我建議中國把工業重點放到長江黃河流域,比如武漢,重慶,鄭州,西安這些城市去。就像歐洲的工業在魯爾區,黑森州,義大利北部,巴黎盆地等等。上海香港北京這樣的城市就像呂貝克,威尼斯,不適合工業發展,本質來說,鍊鋼,造坦克炮彈,和造汽車,民用鋼管是一個原理,但是必須有足夠素質的產業工業才能轉型。東北闖關東的文明積累就不夠,都是當年的破產農民搞出來的。

  • 基本上衰落的老工業基地大多是近代靠大量移民坐在鋼鐵、煤礦上形成的城市。美國的鐵鏽地帶、中國的東北、俄國的烏克蘭、西伯利亞。移民形成的城市,勞動力為了發展和糊口而來聚居今天為發展又離去,沒有安土重遷的理念,就像美國鐵鏽地帶人員去加州德州中國東北到關內俄羅斯西伯利亞人口離開一樣

沒有長久的文明傳統,沒有巨大的文明積累,文明沒有內生髮展的動力,也就在新時代的到來而工業崩潰了。內生髮展的動力,就是那種文明自身積累的良好秩序,然後積累發展文明進步的能力。山西也有這個傾向


我是忍不住來發一張去年秋天拍到的黑土地。這是在內蒙根河到牙克石的路邊。那遼闊的黑土地,多麼清新文藝啊~~~


「東北的黑土地是在寒冷氣候條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後經過長時間腐蝕形成腐殖質後演化而成,其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 因為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需要400年的積累,所以土層中腐殖質和有機質含量極為豐富。」
換句話說,黑土的成因與東北地區的嚴寒環境密切相關,如果熱量足夠的話腐殖質的分解速度也就變快了,那麼也就沒有黑土了。


這是因為氣溫偏低,土壤中腐殖質不易分解,數千年積累形成黑色土壤。


謝邀,已經有很多朋友回答的非常的完整,以我的角度還有跟東北這方面的相關人士的探討,由於一年三熟對於東北黑土來說會不會造成肥力流失已經回答的非常完整,所以現關於題主的問題的前半部分回答如下:
===================================================
我們先把問題分解,劃分為以下幾個小問題,逐個討論:

  1. 黑土世界主要分布區域
  2. 黑土中國分布主要區域
  3. 黑土地是如何形成的
  4. 為什麼南方沒有黑土
  5. 為什麼東北平原的土壤是黑色的
  6. 黑土地的成份
  7. 黑土比其他土地肥沃的原因

===================================================
1、黑土世界主要分布區域

一、是分布在烏克蘭大平原,面積約190萬平方公里;

二、是分布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積約120萬平方公里;

三、是分布於我國東北平原的東北黑土區,面積約103萬平方公里,是被譽為"北大倉"的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四、南美洲阿根廷連至烏拉圭的潘帕(Pampa)大草原,76萬平方公里。


2、黑土中國分布主要區域

遼寧省(14個地級市、15個縣級市、20個縣、9個自治縣、56個市轄區)

吉林省(1個副省級城市、7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19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18個縣、3個自治縣)

黑龍江省(12個地級市、1個地區、65個市轄區、19個縣級市、45個縣、1個自治縣)

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數據顯示,廣義的關東黑土區總面積為103萬平方公里,其中土壤侵蝕面積達27.59萬平方公里,約佔總面積的27%。

其中以彎月狀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兩省的黑土地是中國最肥沃的土地。總面積為一千萬公頃,目前已開墾出耕地七百多萬公頃,其糧食產量已佔兩省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因黑土層厚度為三十至一百厘米,人們總用「一兩土二兩油」來形容它的肥沃與珍貴。


3、黑土地是如何形成的

自然地形:山水環繞、平原遼闊

氣候特徵:黑土是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冷氣候條件下,是由強烈的腐殖質累積和滯水瀦積過程形成,是一種特殊的草甸化過程。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溫暖。


4、為什麼南方沒有黑土

越往南方的地形是高山丘陵,且緯度的不同導致因南方氣候較為濕熱且降水量大,有機質很容易分解,也就無法形成黑土的條件了。


5、為什麼東北平原的土壤是黑色的

因為東北平原的土壤富含有機質(Organic
Matter),「成熟」的土壤有機質一般是深棕色或者黑色。高含量的土壤有機質能夠使土壤呈現黑色,再加上東北的三江平原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東北得到了「黑土地」的美譽。

6、黑土地的成份

黑土母質多為黃土狀粘質沉積物,通體無石灰反應。黑土土層深厚,黑灰色腐殖質層厚30-100cm,表土有機質含量一般3-6%,高者10%以上,屑粒至團粒狀結構。剖面中無鈣積層,但可見小鐵錳結核與灰白色硅粉。土壤交換總量和鹽基飽和度均高,是一種高肥力土壤,現大多已墾為農地。黑土土類劃分4個亞類,本區分布有3個亞類。黑土亞類具土類典型特徵;草甸黑土亞類為向草甸土過渡類型,心土層以下有明顯銹色斑紋;白漿化黑土亞類為向白漿土過渡類型,剖面中上部出現白漿化土層。

7、黑土比其他土地肥沃的原因

夏秋多雨,土壤常形成上層滯水,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機殘體進入土壤。漫長的冬季,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機質分解緩慢,並轉化成大量腐殖質累積於土體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質層。

土體內鹽基遭到淋溶,碳酸鹽也移出土體,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季節性上層滯水引起土壤中鐵錳還原,並在旱季氧化,形成鐵錳結核,特別是亞表層表現更明顯,所以肥沃。

優質的黑土地所在地,如雁窩島的黑土地的種種特質更為明顯:

  • 因為黑土的團粒結構好。這與腐殖質豐富、土壤質地粘重、有機無機膠結物質較多,加之草甸草原植物的根系發達有關。未開墾的黑土中大於0.25毫米的水穩性團粒高達70~80%以上,保水性能及耕性均好。
  • 植物營養元素含量高。
    絕大部分氮素和60%的磷素均屬有機態, 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別為0.1~0.6%和0.1~0.3%。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土壤全鉀含量可高達1.5~2%。鉬、錳、銅、硼、鋅等含量也豐富。
  • 交換量大。因腐殖質和粘粒含量多所致。交換性陽離子以鈣、鎂為主,鹽基飽和度為80~90%,因而土壤有較強的保肥能力。
  • 蓄水量大。
    1米厚土層的有效水持水量達180~200毫米左右,相當於年降水量的36~40%,有利於春播保苗。⑤pH適中。一般在5.6~6.5之間,適於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粟、馬鈴薯、亞麻、甜菜等多種作物的生長。

看完這個題目之後,
「多冷啊,我在東北玩泥巴~」的旋律不絕於耳。


因為開發的晚,所以土壤肥沃。我家就是圖中的友誼農場,這裡的土地是我父親這代人開發的,距今20多年。

插個題外話,中國現在最大號的農用機械,美國的、德國的、英國的,這裡都見得到。


單從母質這一方面來說。土壤是岩石的風化產物,東北平原的土壤的母質有中—基性岩漿岩(五大連池,長白山),南方(以江西為例)遍地的酸性花崗岩。基性岩漿岩天生比酸性岩漿岩、沉積岩含有更多暗色礦物。所以東北土地黑


作為一個根本沒見過黃土地的黑龍江人,你們說的都啥玩意?


大量植被在高寒環境下埋於地層腐化,形成礦物質,腐殖質含量高。
溫帶寒溫帶過渡地帶及草甸植被條件下共同作用形成。
天氣寒冷,土壤有機質發揮較慢。


推薦閱讀:

TAG:東北 | 中國地理 | 土壤學 | 黑龍江省 | 土壤生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