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在宋體、楷體的字形規範上有何不足?有尚可改善之處嗎?
香港、台灣、日本的字形標準有沒有借鑑之處?還有宋體一味追求跟楷體儘量一致是否可行?如否,應該恢復部分舊字形或讓兩者共存嗎?另外,為什麼台灣的字形標準那麼奇怪?時而從俗時而仿古。
(鰥)(宋體楷化?)
(不同於康熙字典體的肉字旁)
(宋體楷化?但「米」字為什麼變了四點?)
- 新舊字形 (陸)
- 國字標準字體 (台)
- 國字標准字體宋體母稿 (台)
- 日本新字體(日)
本回答分兩個部分。首先講在《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提到的字形微調,和筆者的理解。而第二部分,則講這份意見稿以外的字形的標準,和筆者認為可以改進的地方。以下所指的「意見稿」都是《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不是筆者的意見。
【意見稿】「琴、瑟、琵、琶」上左和「征」中下部件的「王」,最後一筆橫変提。
【意見稿】「琴、瑟、琵、琶」上左和「征」中下部件的「王」,最後一筆橫変提。:附議
客觀來說,「王」字的変提符合這個字在左変形的規律,意見稿的提議可使「王」字的変化更有系統。這一改也不是新作,古刻本中也能看見左「王」変提的「玨」。至於我的意見,現行的「王」字在左而不変形,似乎有點生硬。尤其在「王王」並排時,兩個「王」字最底部的橫又太齊整了,好像機械般的工整。
【意見稿】「魅」右部「末」的末筆由捺変點。
【意見稿】「魅」右部「末」的末筆由捺変點。:不需要改
由捺変點的調動,通常是因為「避重捺」,但「鬼」字的末筆不是平捺,所以「魅」字裡邊的「末」的捺是不需要変點的。這一改不能改善現有體系的規律,作用不大,大概又是從楷書引進的規律,相似者又如「鬾、魃、魐」之類。那些不是宋體本身固有的而是從楷書搬來的規律,我認為沒有需要放到標準里。像「魅、鬾、魃、魐」這些字,它們字心的末筆不好規定。在我意見,與其緊緊地鎖定字形細節上的標準,還不如留下一些空間給設計者發揮。
【意見稿】「糴、汆、褰、衾」等字的末筆捺変點,避重捺。
【意見稿】「糴、汆、褰、衾」等字的末筆捺変點,避重捺。:反對
近六十年開始,便有人提出把書寫體「避重捺」的規律搬到宋體。依照這個系統,上下有重捺的時候,上部或者下部的字需要迴避。上面的捺不改,只改下面的捺為點,就是「留上避下」。我的看法是不反對「避重捺」本身,但不認同「留上避下」的做法,因為很多時候做得不好,改完之後更難看。「避重捺」適宜用在上下結構的疊字,還有「辶」的字形,也就是空間狹窄的地方,但處處強求宋體依行避重捺,反而使字形看起來不對稱。再者,把「避重捺」的規律引進到宋體,做成新字形的系統,沒有多大作用。
【意見稿】「巽(撰、饌、噀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後一筆豎彎鉤変豎提。
【意見稿】「巽(撰、饌、噀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後一筆豎彎鉤変豎提。:反對
我不贊成這一系列的調改,包括現行「巳 已 己」等字的変形。雖然經過整理之後,更符合新字形體系的規律,但傳統印刷體「巳 已 己」一般不変形。如果「巳 已 己」変形,一來在風格上略有出入,近似半楷半宋;二來「乚」作為構字部件的改動,容易影響字心,不可隨意調改。
【意見稿】「親(櫬同)、殺(剎、脎、鎩、弒同)、條(滌、絛、鰷同)、茶(搽同)、新(薪同)、雜、寨」下部件「木」的豎鉤変豎。
【意見稿】「親(櫬同)、殺(剎、脎、鎩、弒同)、條(滌、絛、鰷同)、茶(搽同)、新(薪同)、雜、寨」下部件「木」的豎鉤変豎。
:「茶」字待議,其他附議
從「朩」字底的字在《意見稿》中改回「木」底,由此解決了印刷字形「木」字底不合規律的問題,當然隨之也出現了新問題。
首先,調整後的「雜」和現行的「朵」,在字形上更加相近,可能會造成混亂。但兩者的使用頻率不同之餘,詞類也不同,加之上下文能輕易分辨。還有「朵」的字頭只要不改成「帶提的『幾』」,兩者的字形依然是很好區別的。我的看法是,調整後的「雜」不會比現行看到「雜」更差。假如「朵」和「雜」的詞類相同,出現頻率相同,即使是現行的「雜」字形也會互相混淆。
然後,我雖然贊成其他的調改,但唯獨「茶」這個字的底部不好改為「木」。除了香港的標準,各地標準的「木」字底,都更相似沒有鉤的「小木」。「茶」的底部之所以在諸多標準這麼整理,大概和它的來源有關。
《康熙字典》:「《正字通》引《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為荼』」【即是說「茶」的本字是「荼」】
因此,我認為「茶」的字底,還是改作舊字形的「無鉤小木」為好。假如「茶」的底部改為「木」字底了(和香港標準一樣),確實可以減少多餘部件,但結果卻是民眾陌生少見的字形。
【意見稿】「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橫折鉤変
【意見稿】「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橫折鉤変橫折。:反對
與其去除這些字的鉤筆,我認為更應該全部留下,一律不去鉤。首先,這樣可以避免「甬」的下部訛変為「田」,又減少了去鉤的特例,方便記憶。其次,鉤筆的刪減容易影響使用者對字的印象,是受關注的細節,刪除鉤筆因而可能使字形変得陌生(如「茶」字底)。同理,像「少」這樣的字也適宜留鉤。但上下結構的疊字還是建議去鉤,比如「哥」字。
【意見稿】「蓐、溽、縟、褥、耨、薅」中的部件「辱」以及「唇、蜃」由半包圍結構改為上下結構。
【意見稿】「蓐、溽、縟、褥、耨、薅」中的部件「辱」以及「唇、蜃」由半包圍結構改為上下結構。:待議
統一部件結構我是贊同的,但「怎麼統一」還需要商議商議。假如「辱、唇、蜃」這一系列的字,統一為上下結構,「廠」的第二筆(丿)就不再往下伸長到下部了,由此節省了一些空間。因此對於「薅」等結構複雜的漢字,上下結構的字形看起來更清晰。
可是,相似於這些字的「厴、魘、黶」,它們的結構也是半包圍結構。於是,如果「辱」之類的字由半包圍結構改為上下結構而留「厭」字不変,在使用者的眼中是不統一的。雖然「辰」和「厭」兩字不同源,不好混為一談,但這裡所指的只是視覺上的問題而已。
因此,不論「辱」類的字統一為上下結構還是半包圍結構,都要包括相似結構的漢字來一起考慮,好像「厭」字。不然的話,即使在字理上統一而有規律了,在使用者眼中「魘」和「溽」之間卻還是沒有規律的:一個上下,一個半包圍,很不統一(錯覺)。
【意見稿】「轂」的左下部件『車』上
【意見稿】「轂」的左下部件『車』上添加一短橫。:待議
假如「轂」字增加了一短橫,是會影響識字者的習慣的,沒有短橫的寫法同時已經約定俗成。其次,這項提議遭到民眾的反對(一半由媒體報道不全造成),再次推行或許更難。現在重新追求規律,另一個辦法是把「?」類的字的短橫,一律省略而改為省聲。這樣可以精簡部件,重造系統,也順從所謂的「民意」了。
當然,我個人偏好恢復「轂」字的短橫。這個做法總比先前提到的意見更直截了當,影響也是兩個提議中最小的(只改一字),不妨重新考慮。
關於《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的部分以上完畢。
——————
以下的是《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以外的話題,是我認為尚可改進的其他地方。
【說明】大陸規範的「眔」形下部或許可以改成「水」;「煲」字下部的「火」大概可以改成「?」。
【說明】大陸規範的「眔」形下部或許可以改成「水」;「煲」字下部的「火」大概可以改成「?」。《說文》:「眔」字「從目,從隸省」。
然而,現今的「隸」字在変形之後,下面四點已經変成和「水」相近的部件。因此「眔」按邏輯也應該変形的。理由如下:
- 可以替換罕用的部件為常用的。
- 比起現在的「眔」,古字書更多時收錄底部相似「水」的字形。
::《康熙字典》中的「眔」形
::《康熙字典》中的「眔」形至於「煲」字改作「?」的理由,則是為了更符合「火」字居下変形的規律。況且「火」在底変形本身是占多數,比如「點烈熱烝蒸燾烹然黑焦然煮熊煎煞照」。
〖注〗暫時只提議把「煲」字改「?」,「眔」字的意見還需要討論。
【說明】「拋」字本從手從尤(尢)從力,不作從手從九從力的「拋」字。因此《俗書刊誤》《字彙》《字辨》等等字書都收錄前者為正字,而從「九」的為俗字。改這個字的理由比較多。
【說明】「拋」字本從手從尤(尢)從力,不作從手從九從力的「拋」字。因此《俗書刊誤》《字彙》《字辨》等等字書都收錄前者為正字,而從「九」的為俗字。改這個字的理由比較多。首先,在大陸的通用字範圍以內,結構為左下包圍而從「九」的字不多,一般用到的就只有「馗」和「旭」兩字。既然這樣,不如改回正字而從「尢」,由此和「尥、尬、尷」等字一個系統。這樣一來,就可以解決或者減輕「拋」容易被寫錯的問題。
其次,在日韓港台的標準的字形都更像上圖「整理後」的字形,但當你仔細一看會發現大陸規範的「尢」和「尤」最後兩畫都是分得比較開的。因此,這兩類字在大陸規範看起來非常相近,很容易造成混亂。
※ 以上作出的比較僅為了突出「九」和「尢」不同字形的效果,請忽略此二偏旁之外的細節。
※ 以上作出的比較僅為了突出「九」和「尢」不同字形的效果,請忽略此二偏旁之外的細節。【說明】
九 馗拋旭 尢(現行) 【都從「九」】
九 尷拋拋尬 尢(現行) 【除「拋」從「九」,其他從「尢」】
九 尷拋拋尬 尢(提議)【除「拋」從「九」,其他從「尢」】
筆者所以提議「尤」和「尢」為偏旁時最後兩畫改為舊字形,是以區別於從「九」的字。
以上兩項提議都是為了增加識別率,並防止偏旁容易被寫錯的問題。
【說明】這裡有兩個方案。
【說明】這裡有兩個方案。- 甲案:整理之後就変得和港台標準相同,但和康熙字典體不同。
- 乙案:和現行字形、康熙字典體都差不多,只是「彡」的最後一撇改成不穿頭。
以上兩案,都是為了增加「尨」「龍」兩字之間的區別,更利於識別。但是,「尨」字畢竟不是常用的漢字,微調的幫助不是很大。因此,比起牽動更大的甲案,我還是牽動更小提倡乙案。
【說明】從「荊」可知這個字是從艸刑聲的,因為它的形旁和聲旁用的結構都非常分明,而現行規範字所採用的「荊」形卻有不少問題。
【說明】從「荊」可知這個字是從艸刑聲的,因為它的形旁和聲旁用的結構都非常分明,而現行規範字所採用的「荊」形卻有不少問題。首先,從草字頭的漢字大部分都是居上的,極少會像「荊」字這樣偏在左側一角。所以一般人要看出「荊」的形旁和聲旁,是比「荊」字難的。而且除了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之外,所有使用漢字的地方都是以「荊」為正字的。
其次,「麥」和「鼠」居左時,在大陸被改成了左右結構,但筆者以為還是恢復為左下包圍的結構更為妥當。這兩者作為偏旁改為左下包圍的結構,好三個好處:
- 因易於識別為一字非兩字而便於閱讀(尤其字多又密麻之時)
- 符合一般変形規律
- 統一漢字圈各地區的字形
參考
「國家語委副主任:漢字改寫法不會影響百姓生活」
《規範漢字印刷宋體字形標準化研究報告》
相關問題
大陸新字形宋體中的「避重捺」是什麼?有何優勢?
如何評價大陸現行字形標準?
謝邀,我並不肯定字形規範的意思,但先假設這是國家我筆劃順序我字型規範的意思。
事實上,昨年於香港理工大學搞Type Renoir字體論壇時,講者之一、著名日本字體設計師岡澤慶秀曾經問我和在場觀眾對於中國筆劃定製的感受。我想這比較難從文字去解釋,或者我用圖大家便明白箇中問題。附圖為四套不同的衣字,左一為日本標準,左二為港台標準,然後是大家熟悉的國內標準。
附圖為四套不同的衣字,左一為日本標準,左二為港台標準,然後是大家熟悉的國內標準。
大家要知道漢字字體,特別以方正(非方正公司)形態如宋、黑一類,結構穩固、挺拔、空間分割平均等自楷書書法而來的美學一直也放在字體之上如左一的日本衣字,方正大氣、結構穩固,便是一個美字。可惜內地標準刻意追求筆劃數目與簡化,令內地漢字,即使不簡化也出現怪模樣。
留意左下的豎與撇,日、港台標準是分開兩筆--這兩筆在造字上是十分重要,因為突出的部份令衣字左邊的空間平衡了,令整個字感覺穩固,安祥企立。可是看右邊的雅宋和蘭亭黑,由於國家標準以像那豎和勾跟隨楷書標準連成一劃,那麼一撇便大大縮短,整個字的結構向右邊側向,便成了「左邊輕、右邊重」的尷尬局面,字搖搖欲墜--就這樣說,內地標準的衣字怎也不會裝得美,空間也不會平均。
另外,「直點」在書法中也佔了重要位置,在字體上則有助字型「分中」,看上去感覺穩定整齊,如衣字般,直點便起了將下部所有彎曲的筆劃做一個「總綱」似的角色,將所有筆劃聚至一處。但中港台又刻意將所有點劃統一,雖然字體設計師有能力解決這視覺問題,但要宋體字楷化實在不適合。又如巡字,底部便要求冬青黑刻意追求楷化,但那圓圓的部份就將這個字的造形破壞,變成弱弱的感覺。
又如巡字,底部便要求冬青黑刻意追求楷化,但那圓圓的部份就將這個字的造形破壞,變成弱弱的感覺。
在我意見,「標準筆劃」跟零售字型的管理應該要分開處理。在日本,就有學參字型供教科書用,以教導學生學習楷書寫法;而零售字型不應規範,因為在90%以上場合使用這類字型也非為了教學用途,但刻意追求楷化卻將字的美感破壞。要知道前人要像衣字的豎撇分開兩劃是有其設計原因,若刻意要求所有字體楷化,實有矯枉過正之毛病。反之,參考日本的學參字型,既不影響字體造形,也可以更有效規範日後的書寫筆劃(中國有很多字型沒有改筆順也就是問題)。一個前提:如今政府去規定所有的筆畫順序,強制所有人使用一種規範字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一起探討一下你的問題。
1.港台日可有字形規範的借鑒之處?
顯然有,但你要考慮到,
(1)日本字型與筆畫與中文並不完全相同。
(2)新舊字型的轉變幾乎是不可逆的,我說的並不是國家的硬性規定,而是大多數大陸人的使用習慣問題。
(3)具體的結構問題許瀚文先生已經回答了一部分,但要具體落實,則是一些更加複雜的問題,涉及到中文簡化後,字體結構上的上的許多具體改變。一個帖子是說不完的。但是本人並不贊同許先生的看法,即,「內地標準的衣字怎也不會裝得美,空間也不會平均。」這顯然是許先生的個人審美判斷,不足以做論斷。這就好比說,你覺得這個世界上的某一民族的文字,太丑了,不好看,於是他們就永遠不可能做出好看的字體。這樣的理解是不對的,而且我相信許先生也會是這麼認為。
字型上的差異,正是現實給予設計師的挑戰,解決這個問題可以依靠設計師與設計公司的水平問題,而不一定是增減筆畫,我個人相信,只要市場一直是開放的,有更多的公司和設計師進行字體開發,像字形好不好看這樣的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不過這是一個個人看法,亦是不足以作為論斷。
2.宋體一味追求著與楷體盡量地一致是否效率?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是否問題。實際上簡單的判斷宋體楷化是否效率是很片面的,鑒於中文字型的複雜程度,解讀單一字型是不可以囊括全體的。而且,楷化之後的宋體亦有其獨到的美感。
而所謂的效率,我不知道你指的是書寫上的效率,還是閱讀上的效率,就書寫效率而言,在日常使用中,個人使用習慣占的成分更大。我習慣一種寫法,那麼另一種對我而言就是不效率。在閱讀上,這受字型影響更大,如果要詳細分析,應該控制變數進行用戶測試了。
3.如否,應該恢復部分舊字形或者讓兩者共存嗎?
我個人認為共存很有必要。用哪種語言文字表達這是每個人的自由,任何人,任何機構,都沒有權利干涉你喜歡用哪種文字書寫,用哪種語言說話。
但呼籲恢復部分舊字型,我認為這樣的事完全不應該由哪個機構說了算,更扯不上國家政府。字型的普及和使用,國家根本不應該干預。我非常同意許先生說的零售字型不應該規範這一點,而且甚至教育字型也不應該被規範。說小了,這影響字型美觀,說大一點,這就是在影響文明進步。國家干預或者制定標準,只會讓字體公司的開發受到限制,對於市場和用戶以及文明都沒有多大好處。
4.為什麼台灣的字形標準那麼奇怪呢?時而從俗又時而仿古。
還是老話,這是你的個人判斷,雖然我很贊同你的判斷,但這依然是一種個人判斷。如果你覺得字型標準奇怪,很可能是因為與你個人的使用習慣以及美學觀相悖。個人認為,大陸的簡化字因為筆畫簡省的原因,如果按照台灣/香港的字形標準來寫可能看起來比較清瘦,所以在大陸宋體字形中有意無意加重了筆畫粗細(為了使顯示效果更佳勻稱)。但是事實上這些改動可能會把以前的字體平衡破化掉了。現在扁平、細化是一種趨勢,像Open Sans, Myriad, Roboto之類的英文字體都廣泛採用light版,而大陸的中文字體仍然偏向於字體的筆畫細節。
另外,對兩岸來說居民所受到的啟蒙教育不同,對待對岸的字形標準感到難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這只是因為自身的眼界有限導致的,而並非是台灣/大陸的字體就更好。台灣的字形不奇怪,只是樓主見得不多罷了。
另外微軟雅黑是一個很失敗的字體,它強行改變了中文字體的平滑漸變粗細而改為折線式的爆炸式變化,在放大之後看起來效果真的很失敗。中文字體目前比較好的應該也就是Hiragino Sans GB和STXihei了。宋體方面,SimSun個人不太喜歡的。
自古文字多變,不必反覆更動,民眾用著不錯就行了,手寫誰也不會像印刷體那樣一筆一划寫的,改來改去浪費資源
舔日本字形標準的還是歇歇吧,新舊混搭(表內不同部件之間,有同一部件的不同字在表內表外)的情況在中港台日韓裡面我只覺得日最惱火。【越,了解不多xsk
舔康熙字形的你們真的去仔細查過看過康熙么。想舊就舊,彆強行康熙。
大陸的,大方向我沒意見,對一些細節發表點看法。
先說這個通用規範漢字表修訂意見表:
琴瑟琵琶:不資瓷。這兩個並不是王。其實很符合考據帝們的原則,相同可以分裂,不同絕不能合併呀。
徵:這是個蛋疼的問題。參見:街微聽辮,閏閱徽辮。按筆勢還是按對稱,這是一個問題。話說回來還有弍弎(逃
魅:皆可。參考除辶廴的半包圍,如走瓜風,還是傾向於改。
褰:資瓷。靠得很近。
糴汆衾:不資瓷,比較遠。
巽:皆可。參考兟兓,以及亡氓區歐倉創、比斃印。由於貼最左,還是傾向於不改。
親殺條雜,茶:不資瓷。前幾個只是因為腦洞到一個奇怪的規律,反簡的大爺們都不把這個單部件作為正字(條拆得比較特殊,日本那樣也不咋好看),所以就都把這幾個木變得特殊一點吧。其實還因為過於常用。茶還有來源關係,有答主提到了。
寨:這個可以資瓷。同時記得避重捺喲。
恿瞥弊憋:皆可,望統一。參考:督惄裻錖,翼羿,幤氅,敷博。
辱:皆可,望統一。傾向於一律撇伸下去。
轂:資瓷。但是殼呢。
此外我找到的新坑。
亡:望(豎提)、氓邙【望是字形大坑重災區啊,笑
女:鸚(橫出)、數數(橫不出)
戶:所、啟啟啓肇。但是這個估計太常用沒法改了吧。
冃:冒,最曼。台灣人民喜聞樂見系列。
樓上大爺有說煲→?,於是焚炙熨。
利:黎犂棃、?犁梨。有點同上的意思。光改黎一個還好?
類似的還有敲?。這種感覺只有隨他爸,攤手。康熙字典?的解釋 康熙字典都攤手了呢。
拋→拋,樓上答主的,資瓷。
答:答,搭嗒。
更偏門的。
取:最叢,冣樷菆箃黀。雖然後面都不常用。
焱炎燊沝渁淼森眾坐鑫疊叒猋飆飇贆:重捺,避還是不避,這是一個問題。【猋焱:妖獸辣日本避重捺中國不避辣
茍苟:總有撞車的時候系列。
可能更新。
就個人意見。
個人對以上兩種字體均無好感。
宋體是中文標準型字體。也可能是這個原因,很多後期製作出來的字體都就有宋體方方正正,一絲不苟的影子。不過也有一點,很多以宋體為原型製作出來的字體反倒比宋體更雅觀,很容易被接受。基於這一點,雖然不喜歡宋體,但確實應該說感謝宋體。
至於楷體這種中國風濃重的字體,(不是我對中國有什麼偏見)我真心很厭煩。在我的角度看,似乎太過於偏重撇和捺的勾勒,總有種不夠莊重的感覺(例如寫通知公告的時候看到楷體總有種開玩笑的成分)。
順便說一句,自己偏愛微軟雅黑。
新人。S.國家根本不應該干預字體字形的演變,全中國已經不止14億人口了,再在既有版本上改來改去,簡直是折騰人哪!我表示從舊從古就好。換句話說就是,字體的變化,官方只是給出一個參考的範本,最根本的還是要看人民的習慣——人民說這樣寫好,就這樣寫好。不要官俗二字體,搞得官方出文本,大眾(30歲以上那些人)感到無所適從。上了年紀的人會很難接受新生事物的。依照自己的判斷,「就」字是京+尤,寫了幾十年,突然說變就變,誰都接受不了。因此我推測,官方那個只能是作為一個參考存在罷!
推薦閱讀:
TAG:中文字體 | 中文字體設計 | 漢字 | 規範漢字(中國大陸) | 新字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