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正在發生著哪些國內少有人關注的重要變革?


真的是沒有想到兩天時間超過1k個贊,先謝謝大家了。最近一段時間總覺得知乎上高贊的文章要麼是段子,要麼是雞湯,大不同於以往。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是更希望知乎這個平台上能多一些客觀的評述,多一些深刻的理解,有區別於虎撲、貼吧。

鄙人學淺,能完成這篇文章要感謝趙海龍博士,已經轉行成為程序猿的李根先生,和聯通網路技術研究院李一女士。謝謝!

~~~~~~~~~~~~~~~~~~~~~~~~~~~~~~~~~~~~~~~~~~~~~~~~~~~~~~~~~~~~~~~~~~~~~~

看到有人提及頁岩氣革命,卻沒有詳細作答,心裡有些痒痒的,雖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作為石油從業者,覺得自己有必要為大家普及一下相關的信息和動態。

為了使文章不過分枯燥,我想先聊個事兒。

2011年我大學本科畢業,進了一家國有鑽探公司,當時國際原油價格高企,石油院校的學生沉浸在簽約率99%的欣喜中,石油企業的員工探討著彼此的獎金和度假的去處。整個石油行業一派繁榮,甲方乙方統統盆滿缽滿。

同事間閑聊之際,有人提到頁岩氣開採,一位資格老,業務熟的老工程師不屑道:「那玩意采出來成本賊高,誰去弄它?」有年輕人不服道:「長慶油田,原來還不開發呢,現在也要趕超大慶了!」「那你等到油價飆到200USD/bbl吧。」

2011年國際油價(侵刪)當前油價不足40美金

站在旁觀者的位置上,大家都能清晰的看到兩點:

1、古時候取暖用木柴,燒木炭;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煤炭成為工業發展的重要指標;1859年,第一口油井在美國鑽探成功,伴隨著內燃機的出現,石油逐漸取代煤炭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化石能源。

每一次能源的更迭並非是前一種能源的耗盡,而是新的技術催生了更加經濟、更加高效的能源,之前是,以後也是,只有行業之外的人才會擔憂石油耗盡了該怎麼辦,自打我識字起,課本上就一直說石油再開採50年就沒有了,轉眼過了20年,可能課本上還是這麼寫的。所以石油作為一種能源(並非原材料)被取代也不會是一種迫不得已。

2、新能源的開發不能一味的依託政府,有利益的驅動,才會有人前赴後繼,新能源才能在一種盈利的模式下出現。油價高企之時,正是各大油公司開發新技術的最有利的契機,若是如目前這般油價低迷,油企都在減員限產,更何談開發新能源?

所有人都明白這兩點,但視野狹隘的人,就會固守眼前的利益,反正石油又開採不完,而且利潤滾滾而來,何必去動頁岩氣?與之類似的情況還有轟然倒塌的柯達和裹足不前的施樂。但是在時代中總有些人能夠洞悉一切,引領變革。這場靜悄悄醞釀,暴風驟雨一般來襲的頁岩氣革命就是其中之一。

頁岩氣為何物?

頁岩氣是指主體位於泥頁岩中,以吸附或者遊離狀態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規天然氣。也就是說作為一種能源,在開採出來之後,頁岩氣與常規天然氣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都是以甲烷為主,可供我們做飯、取暖的清潔能源。

幾年前,頁岩氣與天然氣水合物等等虛無縹緲的名詞一樣,彷彿只是超越那個時代的黑科技,但為什麼就突然火了,而且鋪天蓋地。個人理解,其得益於兩個原因:

其一,中國頁岩氣資源極其豐富,國人似乎從中一下就看到了自給自足的希望,更有可能一不小心就過上了中東富豪的生活,再不濟也能如委內瑞拉一般,享受一下產油國的國民優惠。

究竟中國的頁岩氣資源豐富到什麼程度呢?

2012年國土資源部公布的全國頁岩氣資源評估報告,經初步評價,中國陸域頁岩氣地質資源潛力為134.42*10~12m3,可采潛力為25.08*10~12m3(不含青藏區)。而同時美國能源信息署給出的評估可采儲量為36.1*10~12m3,世界第一!

無論從哪份數據上看,中國的頁岩氣資源都極其豐富,絕對值得大書特書,如主體思想般宣傳報道。

其二,參照上圖可知,美國的頁岩氣可采儲量比之中國較少,最多也只與中國打個平手,但自2006年到2011年間,美國頁岩氣年產量從311*10~8 m3上升到1800*10~8 m3。使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天然氣大國,能源自給率達到81.4%。這一轉變如此之快,就連大部分石油從業者也沒能預見。

(2014年)

有人會說,中國的能源自給率要高於美國,從中絲毫看不出頁岩氣革命的貢獻啊,但是如果你看見下邊2014年中美能源結構對比,你就能明白了……

中國能夠達到如此高的能源自給率,真的要感謝霧霾的好夥伴——煤。

看到以上兩點,急於改善國內能源結構的中國有識之士,怎能不為之所動。緊接著中國開始了鋪天蓋地的對頁岩氣的宣傳,將頁岩氣列為獨立礦種,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國家能源局共同發布了《頁岩氣發展規劃》

頁岩氣的開發帶來如此劇烈的改變,它不但大大改善了原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國的能源自給程度,而且吊足了現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國的胃口,使之卯足勁要再創幾個大慶。如此一來,整個世界的能源供求關係將會徹底改變。世界能源利益的蛋糕也將重新劃分。

頁岩氣革命前全球能源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石油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於20世紀中期超過煤炭成為第一大能源,同期天然氣開採迅猛增長,加之天然氣管道大規模建設完成,1956年天然氣超越煤炭成為第二大能源。至此石化三能源成鼎足之勢,幾乎20世紀所有重大政治經濟事件的背後都有石油的身影。

美國作為石油工業的發祥地於1948年從石油凈出口國變為石油凈進口國,從當年起,美國石油產量佔世界的比重迅速下降。世界石油的出口重心從墨西哥灣逐漸轉移到波斯灣,看著一口口油井噴出黑色的財富,中東大佬們其實也想不到,自己的後代們將不會在沙漠中騎駱駝躲避風沙,而是在現代化的城市裡住豪宅、開豪車。

時至今日,世界上來自原油出口的大部分利潤都流向了中東的幾大產油國,我沒有提及俄羅斯,是因為俄羅斯的石油開採成本確實不低,而其他南美、非洲等產油小國幾乎已經被石油工業所綁架了,石油工業成為其支柱產業,而手中卻沒有技術,從上游勘探開發到下游煉製儲運幾乎都依託國外公司,油價高企之時,國民不富,油價跌破谷底,則國敗家亡。(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委內瑞拉、尼日、蘇丹、亞塞拜然、哈薩克等國在這次油價暴跌中受到的衝擊。)

我們只看到了波斯灣產油國的富庶,以為是真主的饋贈,實則不然,這些國家也是通過幾十年與英、美、荷、法及其大型跨國油公司的鬥爭而佔領的石油利潤。

二戰前西方國家在中東租讓地情況(侵刪)

二戰後,隨著OPEC組織的建立,波斯灣及世界主要產油國逐漸聯合起來,成為一股政治力量,對抗西方,對抗跨國油公司,對抗非OPEC成員國,最終成為人生贏家,可以在國際市場上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調整原油產量,控制石油價格。直至原油期貨貿易的產生,才徹底打擊了OPEC的定價權力。

先輩們經過如此大費周章的努力,方能換取的利潤,後世子孫怎麼可能視之不甚惜,舉以與人,如棄草芥?

中東大佬VS山姆大叔

革命後的能源形勢,產油國的對策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隨之而來的是第一次石油危機。這一次區域戰爭直接影響了世界經濟的發展,美國因為國內油價飛漲,於1975年出台《能源政策和節能法》,嚴格限制原油出口。美國作為石油工業的發祥地,退出了石油出口爭奪利益的舞台。

40年後,美國攜頁岩氣開發之技術捲土重來,
2015年12月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政府支出及稅務法案,正式解除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之後,一艘名為THEOT的油輪離開油港運營商紐星能源在得克薩斯州科珀斯克里斯蒂港口,沿著墨西哥灣西海岸出發,將駛往義大利船上滿載著來自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得州南部鑽井的石油和凝析油,買方為瑞士石油交易商維多集團。

上文已經說過,頁岩氣深深的影響著之前和如今的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國,而中東大佬的江湖地位是靠前輩的血肉堆砌的。那這樣的話,是不是必會爆發一場大規模的衝突呢?

關於頁岩氣興起後的陰謀論,在各大網站上已經滿天飛了。有人說油價下跌,OPEC放任不管同時繼續增產,就是為了摸清美國頁岩氣開發的真實成本,同時將其扼殺;有人說,頁岩氣是美國的殺手鐧,通過頁岩氣肢解俄羅斯的同時,將歐洲盟友牢牢的握在手裡;更有甚者,眼下的低油價,中國作為受益者,縱橫捭闔,平衡各國利益,同時做大自己。一時間眾說紛紜,極大的豐富了退休群眾茶餘飯後的談資。

但我想說,無視劑量的用藥沒有效果,無視劑量的下毒也不一定能要命。美國目前仍然是石油進口國,目前的頁岩氣開發規模僅僅是改變了美國能源對外依存程度,暫時還不能讓美國成為世界能源出口的一極,雖然美國原油廠商的運作空間更大了,也只是為中國、日本等主要的能源消費市場提供了未來的一種選擇。

美國頁岩氣的開採量佔世界能源開採量的比重還沒有足夠高到挑戰OPEC的權威,令OPEC更頭疼的還有越來越多的非OPEC成員國。同時美國的頁岩氣也不足以支持其歐洲盟友徹底切斷與俄羅斯的能源往來。而哪怕是現在俄羅斯也向中國賣著高價的石油,美國一時間想堵也堵不住。

所有的能源國都意識到這次浪潮將改變世界,但眼下的頁岩氣只是這次變革的開端,各國不會因為它翻臉無情。只會盡量想它靠近,避免在浪潮來臨之際,自己的小船說翻就翻。

革命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如何開展的?

美國人的上帝才是慷慨的上帝,而美國的人民也是爭氣的人民。在能源開發這方面,美國人從來不囿於自身資源的稟賦,而是具有某種前瞻性。小學的課本中,告訴我,泱泱中華,地大物博。據2013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煤炭資源中國這一欄中,探明儲量為1145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13.3%,排名世界第三。第一是誰?竟然是美帝!達到2446億噸,超出我們一倍還多,氣人的是人家還不用!還不採!

2015年4月,美國天然氣發電量超過煤炭發電量,2016年美國暫停實施新的聯邦土地煤炭開採租賃,並啟動聯邦煤炭審查項目。這意味著美國將不再支持新的煤礦開採,只用現有已經開發的產能供應國內需求和出口。

正是美國人這種對資源利用的全面考量和取捨,頁岩氣革命才爆發在美國,而不是其他的什麼地方。據稱美國的第一口商業頁岩氣井早在1821年就誕生了,這口井確實讓人牟利了,所以才有其他人看出商機,增加的投入,以期獲得回報。

2000年以後,美國的頁岩氣開發開始成指數型增長,頁岩氣的開發使美國天然氣和LNG進口量大幅下降,預計2035年,頁岩氣開採將佔美國天然氣總產量的49%。

美國頁岩氣的飛躍發展主要依託三個方面:技術、政策、資金。

技術

開發頁岩氣的關鍵技術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水平井技術和水力壓裂技術。這兩項技術對於石油行業的人來說並非是什麼陌生的辭彙,這兩項技術同樣應用於常規油氣資源的開採。

舉個例子,一座城市下邊有石油,城市裡我們又不能立鑽機,怎麼辦,我們可以在城市邊緣開鑽,然後用一系列井下工具,控制鑽頭的走向,打進靶區。若是讓鑽頭斜著走,就叫定向井,若是再斜一點,能水平走,就稱為水平井。這項技術能力的大小是看你打的井垂直井深有多少,水平位移有多少。

至於水利壓裂就更簡單了,石油和天然氣在地下並非如人們所想的那樣,形成一個油湖或者油河,而是藏在孔隙裂縫中。由於地層存在壓力,一般來說,越深壓力越大。當鑽頭打進地層,貫通了地面與地下,地層中的原油就會自發的噴出來,這就是很多自噴井。但在大部分地區,地層壓力沒有那麼理想,孔隙度、滲透率也沒有那麼好。所以就需要壓裂地層,使地層與井筒的接觸面積擴大成百上千倍,再結合水平井技術,就會使泄油麵積最大化,同時降低井底附近的滲流阻力。使原本低滲透率、低丰度、低產量的頁岩氣最大程度的被開採。

說清這兩項技術的原理不難,但是把這兩項技術優化,形成規模生產,便足足耗了美國人三十年。技術積累的過程正是應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校訓——厚積薄發!

政策

一個項目的開發就好比是化學反應,政策不是反應物,而是催化劑。若是項目糟糕,無法盈利,就是政策再好,人們也避之不及,除了國企沒有人會硬著頭皮上。相反,若是項目成立,有利潤的驅使,就算沒有政策或者違反政策,還是會有人鋌而走險。若是有那麼一點政策,商人便會趨之若鶩,資金便會紛至沓來。

頁岩氣開發項目便是這種投資大,周期長,收益低的項目 ,若是沒有政策的傾斜,這場變革可能會發生在很久之後,但仍然會興起。然而美國無愧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這種變革若不是由他引領,怎麼對得起那高高掛起的四顆人頭!

1978 年,《能源稅收法案》出台了替代能源生產的「稅收津貼條款」,1980 年的《原油意外獲利法》對全美油氣行業實施五種稅收優惠,享受3.5 美分/立方米的稅收補貼;2004 年的《美國能源法案》,規定10 年內政府每年投資4500 萬美元用於包括頁岩氣在內的非常規能源的研發;2005 年的《能源政策法》對石油天然氣生產和增采等5 個方面給予145.5 億美元的稅收刺激額度, 並對基礎科研和化石能源分別提供141.84 億美元和20.42億美元的專項資助。在監管政策方面,美國政府對天然氣開發商和管道運輸商進行不同的政策監管, 在監管管道運輸費用的同時放開天然氣價格,
保證了天然氣生產商和用戶對管道擁有無歧視的准入條件。

資金

美國的資本運作過程,在知乎中被無數經濟學大神闡釋過,這次我也不多舌了,言多語失。總之,華爾街的投資能快速的作用到生產一線,生產一線的利潤能迅速的反哺華爾街的投資商。如此循環,好似車輪一般,讓美國的頁岩氣開發,越轉越快,越快越轉,若不是國際油價腰斬,美國頁岩氣開發必然能能帶來更振奮的消息。

中國非常規天然氣發展道路

有人質疑頁岩氣的開發並非是一場革命,因為按照目前國際油價的形勢,頁岩氣開發已經被扼殺在搖籃里了。但依我看來,並非如此,頁岩氣開發是一場偉大的革命,但這並不是革命的全部,這只是革命的開始,我們有幸做為旁觀者,見證科學技術的又一次騰飛。

對於頁岩氣,我大中華沒有必要大喊口號,也沒有必要必須走在時代的前沿,美國能夠引領革命,是因為其具備了天時(油價高)、地利(埋藏淺、征地易、利於大規模開發)、人和(資金流向)。中國在《頁岩氣發展規劃》中給自己描繪的美好明天幾乎全都落空,啪啪打臉。這樣的自殘行為,無疑會降低後續開發的積極性。

其實我們可以選擇不跟風,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發展非常規天然氣。我國的的緻密氣(開採難度要低於頁岩氣)——蘇里格氣田開發項目取得了很大成就。該項目採取了5+1模式,引入了不同的公司參與競爭,雖然同屬於中石油,但卻各自為政,競爭激烈,不斷有新工藝、新技術在蘇里格被採用,被推廣。探索出了一條適用於當地生產作業條件的開發之路。中國應該在這場變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盲從,不盲目。

作為一個快要失業的石油從業者來說,我僅僅希望這場變革快些襲來吧,來的更猛烈些吧!

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拿錯的歷史課本」,工作之餘寫文字,每周更新文章。

http://weixin.qq.com/r/dzoAGCDE9H2LrWR7929l (二維碼自動識別)

~~~~~~~~~~~~~~~~~~~~~~~~~~~~~~~~~~~~~~~~~~~~~~~~~~~~~~~~~~~~~~~~~~~~

本人的其他回答

張弼弛:項羽為什麼當不上皇帝?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權力的遊戲》中的小惡魔? - 張弼弛的回答 - 知乎

1949年大陸解放後的吸毒者是不是戒毒成功了? - 張弼弛的回答 - 知乎

歷史上有什麼比較經典的不自量力事件? - 張弼弛的回答

歷史上有哪些很厲害的騙局? - 張弼弛的回答 - 知乎


基督教正在中國以「悶聲發大財的方式」崛起。

相對於伊斯蘭教搞大新聞的特質,基督教可謂是十分的低調。不過再低調也掩飾不了其在一個無神論的世俗國家已經擁有6700萬信徒的事實。由於幾十年的計劃生育伴隨著傳統宗族文化的解體,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相比於明清與民國時期,可謂大獲全勝,在中國處於前所未有的頂峰時期。

進擊的基督教
世界上最大的《聖經》印刷廠剛剛印出它的第1.25億本《聖經》。這家印刷廠位於中國,一個名義上奉行無神論的國度。 自1987年開業以來,這家印刷企業已為中國國內的信徒印刷了10個不同中文版本的《聖經》,共6570萬本,還印刷了90種其他語言版本的《聖經》5930萬本,出口到70個不同的國家。 這家位於南京市的印刷企業,是愛德基金會(Amity Foundation)與聯合聖經公會(United Bible Societies)組建的一家合資公司。愛德基金會是一家得到中國政府認可的的基督教慈善機構。 可信的獨立估算認為,中國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總人數約為1億,比8670萬中共黨員還要多。目前,佛教仍是中國信徒人數最多的宗教。佛教是在耶穌死去不久之後,從印度傳入中國的。 但基督教、尤其是新教一支,在中國是人數增長最快的宗教。許多專家認為,在未來15年內,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基督徒最眾多的國家。(來自金融時報)

據可靠數據統計,1900年前後,中國大約有10萬基督教徒和80萬天主教徒;1950年左右,中國大約有100萬基督徒和300萬天主教徒,1980年左右,中國大約有300萬基督教徒和300萬天主教徒。

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 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大約有6700萬基督徒:

而根據相應的復年平均增長率,從1900年算起,約為6%;從1950年算起,約為7%;從1980年算起,約為10%。而根據普度社會學教授楊鳳剛的推算,考慮到東亞基督教傳播特性與人口佔比各種因素後,2030年中國的基督徒總數將增至2.24億。

pew research center對此也有預測, 基本吻合:

到了2025年,中國約有1.6億基督徒,而基督徒總數現在已經超過了無神論執政黨的人口總數。

2.異化趨勢明顯:以地下教會為標誌的,在東北以及中部農村的傳播可謂十分成功,由於傳教人殘次不齊與地下教會傳播的特點,邪教化的趨勢十分明顯。目前我國正式認定的22個邪教中,打著基督教旗號的就有18個。這18個邪教中某些宗教甚至有上百萬信徒,而且只是在一個省份而已。比如曾經搞過大新聞的「全能神」教,就有巨量的信徒,遍布中部農村和縣城。

而伴隨著基層組織的退縮,這些教會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

地下教會要想發展,吸引更多人入教,就要排除一切干擾,包括其他教派和基層組織。我們調查的河南開封農村,縣政府到處張貼告示,將信徒所屬的教會列為嚴厲打擊對象,但一些教徒不僅質疑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反而要求調查人員寫報告,「以正視聽」。我們調查的湖北孝感農村,有的信徒到處散發傳單,宣傳神的教義,有個老人被傳教幾次,他已是有幾十年黨齡的老黨員,每次都氣得用鋤頭打人,我們調查時,他氣得說,邪教太猖狂了,要求我們向上彙報,堅決加強打擊。 與地下教會的強發展衝動相比,現在的基層組織顯得很是疲軟。稅費改革及鄉村體制改革以來,基層組織的治理能力大大弱化,不少村莊規模上千人,但村幹部只有4-5個,且村莊沒有什麼集體收入,國家轉移支付不到1萬元,不少村莊因此出現村幹部兼業化情況。村幹部忙於掙錢養家糊口,很難兼顧教會蔓延。我們訪談一些老黨員,他們抱怨說,很想向組織彙報地下教會情況,但一年到頭黨組織不開會,開會也只是形式性的客套下,即使給村幹部說了,村幹部也不管,久而久之就懶得說了。我們將此事告訴村幹部,村幹部也很無奈,抱怨說,現在國家是光發槍,不給子彈,目前還算穩定,只能先這樣。不少中西部地區的鄉鎮政府也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農村宗教組織缺少管理,以至於我們在有些地方調查時,統戰委員竟然對地下教會知之甚少。(來自:鄉村地下教會蔓延 「全能神」式邪教相伴)

更為嚴重的是有的邪教組織已經在我國一些地方的基層設立組織、任命骨幹,妄圖取代基層政權。他們有目的地拉攏黨員團員和基層於部,使一些地方的基層黨政組織被侵蝕。如在一些邪教活動突出的地方,邪教的基層骨幹替代了基層幹部,我們的幹部召集群眾開會需要事先經過邪教的同意,甚至有的村包括黨員幹部,全都參加邪教的聚會,問題非常嚴重。「全能神」也開始關注村級選舉,鼓動一些群眾將選票投給這些邪教分子「中意」的侯選人,企圖逐步參與村級事務管理,擴大邪教的影響。在農村,還有一些地方,由於邪教操縱一定數量的群眾,村幹部擔心選舉時會失去選票,對邪教的非法活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的甚至為邪教組織的聚會活動提供場所,客觀上助長了邪教發展蔓延的勢頭。(來自湖南反邪教網)

改革開放後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十分成功,可以預見的是,其將成為能夠影響無神論執政黨的重要因素。而一些境外勢力,也開始資助資助基督教與一些基督教變種出來的邪教在中國發展。很多獨輪運人士,也把基督教作為對執政黨的突破點。這麼看來,曾經在波蘭發生的一切,在中國,也不是不可能發生。

(說實話,我這個回答下的評論才讓切身我體會到基督教發展速度之快的恐怖。)

參考: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9021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6046?page=4

http://www.guancha.cn/LiuRui/2014_05_31_229251.shtml


房地產開發導致基層自治/分權壓力增加。這一點大家都看得見,但一般不會認為是動搖社會基層結構的大事。

過去十餘年,尤其是2008年以來,中國經歷了一波房地產高潮,我也卷在其中吃了幾碗飯。關於這事兒的經濟後果,以及地方債、高房價等問題帶來的宏觀政治後果我就不說了。我只談談直觀感受到的微觀社會結構變化。數據大多是個人估算,不過估算誤差真的完全不影響結論的基本面。

這一波工業-房地產高潮之前,中國差不多是一億人住比較完整的樓房住宅小區(家屬院),三五億人住老城區或是城鄉結合部的平房或者低層建築,剩下七八億人住在農村。那時普通中國人的居住需求以保證能睡覺能做飯為主,對隱私、居住環境的需求較低。而即便是那些比較完整的住宅小區,物業服務也限於簡單的水電維修和綠化,一般由牽頭建設的部門如企業後勤處管一管就完事。大多數居民要麼依照傳統社區的規則和鄰居打交道,要麼把一切交給「單位」。

這一輪房地產高潮過後,近一半的中國人離開了傳統社區,或是住進了批量建設的商品樓,或是勉力在大城市外圍打工,攢錢在家鄉的縣城買一套樓房。另外一半中國人,除了老人之外,也基本認定住進商品樓是這個時代的基本需求。即便來自再偏遠農村的女孩,也不願意在一套沒有下水道和衛生間的房子里舉行婚禮。

不過,住進商品樓意味著你和鄰居密集地擠在一起,生活習慣衝突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廚房漏水、酒後唱歌、陽台養雞、向樓下彈煙灰……都可能引發鄰里衝突。傳統社區解體了,傳統習俗和傳統社區領袖都管不了這些事情,大家需要新的秩序。這個秩序在最核心的層面是法院和公安局,但一般來說日常管理靠物業來實現。

物業公司這東西,你說他卑微也卑微,大多數工作人員都得對業主畢恭畢敬。但從性質說起,這東西非常強大:

物業公司有稅收權——物業費,而且還經常調整稅率
物業公司有警察權——保安。可以阻止業主違規使用公共空間,禁止不交錢的業主使用物業,當然嚴重問題還是要找警察
物業公司管理「市政」事務——大型住宅區的道路、給排水、綠化、治安都不遜於過去的縣城,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複雜管理。
物業公司要對外交涉——大型住宅區必然和外部的政府、市政、鐵路有各種關聯,從長期來看免不了要有利益互動。只要矛盾不激化到無法調和,這些日常的配合和博弈只能由物業公司來處理。

換句話說,物業公司實際上已經承擔了相當多的社會職能,在很多方面超出過去的基層政府。隨著住宅功能的增加,物業公司的工作複雜性和權力還將進一步增加。

那麼,物業公司對誰負責呢?理論上說當然是業主。業主應該推舉自己的代表,負責和物業公司簽訂合同,監督物業公司的日常工作。進一步說,業主委員會才是真正的「物業」,只是業主委員會把具體工作承包給具體的物業公司而已。完全可能業主委員會不僱傭傳統意義上的物業公司,而是直接僱傭保安負責治安,僱傭綠化公司來種樹,僱傭清潔公司來打掃衛生……和包給統一物業公司的區別無非是批發和零售的不同。

所以,嚴格來說,前面說物業公司的所有權利,實際上都是業主代表委員會的權利。他們通過選舉制度得到了業主的授權,所以可以全權使用物業費並具體落實上述功能。業主委員會有民主授權,有獨立財政,負責管理居民的日常事務。你覺得這算什麼?這已經是一個基層政府,而且由於民主授權的存在,在不違法的前提下沒有上級可以撤換它。即這是一個分權制的基層政府。

不要小看這個「政府」。隨著房產公司逐漸整合為少數實力雄厚的大公司,樓盤規模越來越大。幾萬或者十幾萬的大型住宅區恐怕將成為未來的主流。這至少相當於鄉鎮-街道級別的基層政府。誰也不能輕視他。而且理論上說,多個業主委員會是可以通過集體投票來合併的,按照協議共享基礎設施,共同使用物業費(稅收)。這相當於業主委員會可以產生自己的上級政府,比如天通苑業主聯盟,或者上海松江區東區聯盟等等。類似的聯盟如果直接和市政機構談判,討論市政服務問題,那已經毫無疑問地是參與中層政治決策了。

當然,我說的都是理論可能。現實情況是大多數樓盤沒有產生業主委員會,很多業主委員會運行的一團糟,內鬥和腐敗案連續不斷。那些完全沒有業主委員會,由開發商或政府制定的物業公司維持運行的住宅小區,未必就比有業主委員會的服務質量差。更不要指望業主委員會成立高效的脫產管理機關,乃至和其他業主委員會簽訂協議了。

但這不是才開始嗎?

新的一輪居住區變革,中國人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進入新的生活空間,和完全陌生的鄰居打交道,對業主委員會的權利義務和存在理由都是一頭霧水。在這種情況下能搞好才怪。但無論如何,既然居住區已經形成,業主委員會已經開始管理,在法理上誰也無法阻止這個進程向前推進,無法阻止業主委員會在內鬥中成熟。不意外的話,我們很快就能在城市基層看到類似歐美的多黨(派)政治。

以上是我最近幾年的觀察所得,我不是讚美這種基層民主政治,並非說這是理想制度。我只是在現有的政治體制和經濟發展模式下,業主委員會政治的推行和普及無法阻擋。任何用明規則阻止它落實的政策都會激發難以想像的不滿——你憑什麼管別人的財產?賣地的錢還不夠嗎?以至於我想不出政府如何承受伸手干預的政治代價。當然,用經濟手段和潛規則來延緩這個趨勢的落實或許是可能的。比如說政府通過補貼物業費來提高無業主委員會小區的服務質量,的確可以減少居民對「被人管」的怨言;比如說政府通過鼓勵業委會內鬥,也可以讓居民暫時對業委會失望。物業公司的普遍黑社會化,背後多半也有某些機關的默許。

但無論如何,大包大攬意味著承擔一切怨氣,付出巨額補貼而沒有好處。通過補貼獲取的聲望不會積累成政府的正面資產,只會變成政府的財政包袱。而包攬基層管理,除了財政支持不住之外,還會因為各個區域的需求不同而出現公平問題。從長久來看,業主委員會出面負責居民區日常事務可以說是大勢所趨,阻礙這個趨勢的成本會越來越高。

對於大趨勢,我們該怎麼看?喜歡民主制的不要著急歡呼。因為這未必是你們需要的那種民主。業主委員會不是一人一票,而是根據物業比例和物業費比例來決定的。房子大的、物業費高的,投票權就要大。有多少套房子就有多少投票權。這裡有各地業主委員會組織方案的對比:

首次業主大會上投票權確定的依據__中顧法律網

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出台的《加強業主委員會管理若干規定》中關於業主的表決權採用的計算方法是:「居住房屋按套計算,每套一票;非居住物業按建築面積計算,100平方米以上的每100平方米一票,100平方米以下的,每證一票。」

《廣西壯族自治區物業管理條例》第ll條「召開業主大會或者業主代表大會應當有過半數的業主或者業主代表出席。業主大會或者業主代表大會作出的決定,應當有全部投票權數過半數票數同意才能通過。決定通過後應當予以公布。業主投票權數按照業主擁有的物業建築面積計算,業主大會或者業主代表大會對業主投票權數可以約定附加條件。」

台灣地區的《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涉及區分所有權人投票表決時,規定須經出席會議業主一定比例以上人數及其出席會議業主的區分所有權一定比例以上通過。這種表決方式並不具體計算每個業主的表決權的數量,而是採用與會業主業權份額比例及其人數比例總體核算。這種規定仍然使以面積的大小來衡量表決權的大小。

這很好理解。既然是業主委員會,那就是商業行為。商業行為當然要按股份也就是出錢比例來說話,否則就沒人願意多交錢了,沒錢了你們還玩什麼政治?所以,你在小區里有100套房子,都交物業費,就應該比擁有1套的業主多99票。如果你有51%的房產,那這個小區就是你說了算,別人最多有監督權,絕無可能有決策權。有一萬個人租住在這個小區,他們也沒有任何投票權,因為業委會只對交物業費的業主開放。如果業主們決定本小區的自行車必須靠左行走(當然不太可能),他們也得遵守。和一人一票的選舉相比,這樣的選舉更符合赤裸裸的資本主義原則,也更難得到普通人的讚美。

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會怎樣呢?等到大型業委會有了常設機構之後,他們和基層政府的關係又會如何呢?黨委能否有引導能力和否決權?

這些問題我暫時還不好說,但我可以舉別的例子。前幾天國家宣布了這麼一個制度:重點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注意按照黨章和慣例,書記是要本級黨代會通過的,第一書記則由上級下派,人事關係不受地方約束。

第一書記的主要職責任務是: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為民辦事服務、提升治理水平。要在鄉鎮黨委領導和指導下,緊緊依靠村黨組織,帶領村「兩委」成員開展工作,注意從派駐村實際出發,抓住主要矛盾、解決突出問題。

有朋友問,為什麼要派這個第一書記?我也沒當過基層幹部,不敢亂說。但有一些基層的朋友給我說了一些段子,可以參照一下。

「基層現在不好管了,鄉長比村長還多。修了村村通公路,搞了行政村合併,一個鄉只剩四五個行政村了」

「那也不能鄉長比村長多啊?」

「鄉里一個書記,一個鄉長,一個資深人大主任,一個縣裡某個局過來準備接班鍛煉的科級副鄉長,再加上鄉政府裡面享受科級待遇的老資格幹部,開個鄉常委會就得六七個人」

「這有什麼後果?」

「村長坐一塊就能把事定了。比你團結,比你有積極性,最重要的是鄉長可以撤,村長是選出來的不能免職。鄉里不順著他們,就集體反應你不尊重民意。縣裡煩了,掂量著調整一個科級幹部比換幾個村長容易的多,你說領導會怎麼選……」

我理解,下派第一書記,脫離農村基層黨員的選舉權來指定黨委(支部)負責人。或許就是應對這種基層失控現象的一種努力。當然農村的問題還相對簡單,因為人口流失,年輕人都去城市居住。長期來看,農村分散居民點又浪費土地又不創造價值,是要被消滅的東西。但城市的業主委員會自治卻必然越來越發達,越來越無法迴避。政府暫時還可以用潛規則抵擋一兩屆,但長期來看,城市社區新秩序是一個必須應對的嚴肅問題。第一書記在衰敗的農村有沒有作用,我不好說。但如果只用類似的方案來應對城市社區自治問題,我估計是不夠用的。這個悄悄推進的趨勢到底會怎樣,咱們拭目以待。

過年回家偶拍。如此激烈拼殺中出來的村長(主任),撤掉可不容易。

此外多說幾句,,地方分權在中國是個新生事物。很多人擔心地方分權對大工程建設的阻力。我不否認分級分權制會導致一定的交易成本。但就中國現實來說,單一制集權政府面對千家萬戶搞拆遷、搞說服,對每個釘子戶都單獨談判,給出區別的價格,已經製造了巨大的成本。與之相比,成熟的分權基層政權或許有交易成本更低的選擇

比如說,前一陣子杭州的垃圾處理廠事件,因為地方抗議,拖延了。但與其同時杭州已經沒什麼地方填埋垃圾,必須搞這麼一個垃圾處理廠。怎麼辦?如果是搞拆遷建設的話,永遠有人覺得補償不夠,永遠有人覺得建在我家附近壓低我家的房價,反正市場經濟,別人開價低不能說明我漫天要價么。

為了應對當前的問題,或許可以在多個分權社區內採取「拍賣」制度。即在垃圾處理廠項目上捆綁好處,比如說財政補貼,比如說援建幼兒園和公園,比如說降低電價。這些好處是逐步加上去的,由所有相關社區(從垃圾場中受益的社區)的代表得到社區授權後來「競買」。如果沒人買,就逐步增加補貼或補償項目,直到有某個社區表示接受。然後由基層社區自己去騰出土地,安排項目。所有達成的額外補償,由其他社區按比例負擔。當然還有另一種競買方式,就是在垃圾場項目上捆綁足夠多的華麗補償,然後逐步減少補償,直到只剩一個社區接盤。

這樣,等於基層社區替國家承擔了談判成本和一部分組織工作,國家可以不必大包大攬地一管到底,可以和基層的權力機構分擔責任。哪怕是事情不盡如人意,國家出來接盤收拾局面,至少也由國家一方獲得了政治資本。不至於像現在辛辛苦苦做事還要付出政治聲譽的代價。分權制度並不必然意味著分裂和低效率,反而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降低國家的行政成本,提高國家的政治聲望。

當然,以上只是針對垃圾場這種「點」項目的一種考慮。對於鐵路這種「線」項目,對於連片工業區這種「面」上的項目,對於大型礦場這種可能影響整個流域的項目,技術對選址組合的限制極大,未必能用如此簡單的方案來降低交易成本。所以前面的討論,權當一種設想吧。但無論如何,業主委員會的選舉通知就要在你家樓下貼出來了。

參考閱讀1:關於國家層面對可控性選舉的設計問題:
如何說服香港人支持中央關於選舉問題的決定?-馬前卒的回答
參考閱讀2:關於制度變革的問題:
為什麼蘇聯沒能夠和平演變美國? - 馬前卒的回答
參考閱讀3:什麼改變了中國
知青的生活中有什麼少為人知或被刻意隱瞞的悲慘經歷?-馬前卒的回答
如何看待央視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中所描述的成昆鐵路鐵道兵高死亡率的現象? - 馬前卒的回答


西方男性精子數量銳減50%,人類面臨繁衍危機!

原因未知!

這是最新發表在《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上的一個研究。

他們研究了1973年至2011年間近200項內容, 成員多達42935人,分布來自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North America,Europe,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

在考慮了包括年齡和禁慾時間在內的影響因素之後,結果顯示,這不到40年間,男子精子濃度(sperm concentration (SC))總體下降了52%以上。

趨勢圖如下

(1973-2011年間精子濃度下降)

然而:

原因未知!

記得有部電影《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

講述的就是未知的原因讓地球上的人們喪失了生育能力,19年來沒有一個嬰兒出生。然後全人類陷入了恐慌和消極。

面對即將來臨的人類滅亡,放棄了所有的希望,他們藐視法律,肆意搶砸,槍支的泛濫,使得人們生活的城市,變成了惶恐不安的危險地帶。此時的英國處于軍國統治下,他們將不斷湧向英國的移民統統從城市裡趕出,聚集到一處專門為移民準備的集中營里

發達國家出生率下降問題,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現象。

無論是陷入負增長的歐洲,還是逐步進入滯漲期的中國,都顯示出了出生率逐步下降的原因。

下圖是2014年全世界各國人口出生率,顏色越深表示出生率越低。

曾經有很多解釋,比如越發達越不願意生(儘管大家知道發達國家多個小孩的很多)。

比如抽煙飲酒等(其實其他國家也抽煙飲酒,而且文章研究群體中抽煙只佔25%)

然而,這個研究,首次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現實,就是這些國家的男性精子濃度發生了下降。

參考文獻:

Levine H, J?rgensen N, Martino-Andrade A, et al. Temporal trends in sperm cou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J].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17: 1-14.

當然願意看新聞的也不錯

BBC:Sperm count dropcould make humans extinct - BBC News

guardian:Sperm counts among western men have halved in last 40 years – study

————部分討論————

1,年齡問題研究者考慮了

2,已育男性精子數量也發生下降,但是沒怎麼猛。

3,這是2017年6月28號才接收的文章,代表了最新的成果,所以反駁者,建議找更新的內容。

4,樣本量非常大,近43,000,跨度近40年。

可以說足夠代表性了。

對於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我幫你想好了

1,研究群體不夠大

嗯,作者承認了。

畢竟,沒有任何一項研究可以涉及全球70億人,聯合國做不到,中國人口統計都做不到,更別提研究機構了。

比如,沒研究亞馬遜原始部落,我就不信哈哈哈哈

2,因素考慮不足

比如, 為什麼不考慮這些人的性取向,為什麼不考慮他們是否天天喝咖啡哈

趨勢已現,值得重視。


壺菌病是一種兩棲類的傳染病
是由一種稱為蛙壺菌的非菌絲遊離孢子真菌
引起的疾病

據統計
壺菌病與美洲及澳洲多種兩棲類數量大幅下降或滅絕有關
全世界約30%的兩棲類都受到這病的影響
如果壺菌病爆發
很容易造成大量兩棲類生物死亡甚至滅絕
目前在野外並沒有有效的控制方法

對於兩棲類來講
這樣的變革形勢是致命的
因此我國面臨的防疫形勢極為嚴峻

為了保護我國境內廣泛分布的無尾目動物
為了保持生物多樣性
給子孫留下一個
可以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的世界

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瘟疫擋在國門之外
在此對那些長期奮戰在防疫工作第一線的人員說一聲:
你們辛苦了。


我的知乎回答:歷史上有哪些精準到可怕的預言? 大家都知道探月工程,又稱「嫦…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280405/answer/248365343?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地方政府競爭」模型的崩解,與國家宏觀調控的再興


(說的是國內,但是也與國際形勢有關,再看到前頭有個國內基層自治的答案,也就強答一記吧)


「兩會」結束,「十三五」出台,眾說紛紜。除了說出來的話,比如醫保、社保、環保、溫飽這些熱點話題,我們還要去看那些藏在種種舉動之下而沒有說出來的話。作為一個城市研究者,我從「兩會」前後的隻言片語和種種跡象里觀察到的,是一次央地關係方面的悄無聲息卻影響深遠的轉向——「地方政府競爭」模型的崩解,和國家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強。在這個轉向下,各個城市或許都要重新思索自身的定位和發展路徑。


1.「地方政府競爭」模型是什麼?
2.競爭的可持續問題一:國際環境的變化
3.競爭的可持續問題二:負面效應的顯現
4.「十三五」宏觀調控的新目的和手段
5.城市展望:座次已定之後

1

「地方政府競爭」模型是什麼?

中國過去幾十年的連續高速增長是一個經濟奇蹟,一再超出了傳統理論的預期,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提出種種新理論試圖去解釋中國的經濟發展,其中,張五常在《中國的經濟制度》(2009)一書中提出的「地方政府競爭」模型,是我覺得最有說服力的解釋之一。

在很多人比如曾經的我眼中,「政府」是一個整體:要麼「政府」又做了多少大好事,要麼有問題怪「政府」。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的政府是一個龐大的代理人集群,內部又有複雜的關係:縱向有國-省-市-縣-鄉的劃分,橫向有各個部門的條條劃分,也有各個地區的塊塊劃分。


中國政府的縱向層級 來源:戴維·艾爾文,中英中小企業扶持政策體系項目

「地方政府競爭」模型,就是從政府內部關係衍生出的經濟增長模式,它依託幾個基本原理和假設:


原理一:上下級政府間的承包關係

如果你有一大塊土地,你自己種不過來,怎麼辦?很自然的選擇就是雇一批人來,各自承包一小塊替你種。當然,為了讓僱工們更有積極性,不妨制定一些考評標準:能者多勞,去管理更大片的地;不能者下,交不上租的就換人。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讓中央政府從地方稅收中拿去了大頭,但是相應的,給了各地方一定的自主權去自謀生計。2004年,省級以下地方政府的財權只有餘下不到17%的水平,卻負擔80%的民生和絕大部分公共事務的支出。由於「支出責任」的過度分散化,逼得地方政府不得不把自己變成「企業」去賺錢(吳曉波)。

我們的上下級政府就是這樣的「承包」關係,或者叫做「授權性分權」


相比之下,美國、德國等地方自治更明顯的國家,地方都是民選官員,政府直接對下負責而不太對上負責,可以說大家都是自耕農,上級政府僅僅相當於一個農民聯合會,無法對下級政府職能作出太多的干涉,各自行使各自的法定責權,這叫「制度性分權」。


原理二: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關係

相鄰的幾個縣之間是什麼關係?城市規劃課的標準答案大概是區域合作關係,然而實際答案只有——競爭關係。同一轄區內的幾個平級政府有太多要競爭的東西:升遷機會要爭,官員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出政績;計劃項目要爭,本市規劃的電廠、鋼廠、高鐵站,具體落誰家可是大不相同。最好例子當然是「大內鬥省」江蘇:省里的南北之間要競爭,蘇南幾個市之間要競爭,蘇州市下轄幾個縣之間也要競爭(經濟領域爭出的火星子還蔓延到了其他領域,不表)。

不在同一轄區之內呢?也在競爭。政策帽子要爭,你有歷史名城,我也要是,你有國家級新區,我也要有;區域定位要爭,你要做東北亞XX中心,不好意思我先佔了這個坑;外商投資要爭,幾乎每個地方都喊出了「築巢引鳳」的口號,爭當梧桐樹枝。比如一個外商要在遼寧與貴州之間考察內陸代工廠選址,那麼此刻哪怕我們地緣上八竿子打不著,此刻也要掰一掰手腕。


原理三:市縣級政府高度的經濟自主權

《中國的經濟制度》里說,「經濟權力愈大,地區競爭愈激烈。今天的中國,主要的經濟權力不在村,不在鎮,不在市,不在省,也不在北京,而是在縣的手上。理由是:決定使用土地的權力落在縣之手。」

基於這種自主性的認知,很多學者認為中國地方政府具有企業的性質,並且把過往用於企業的種種理論引介到城市發展中來,包括戰略定位、戰略規劃、競爭策略等等。城市經營」,也就是把城市當做一個企業,把政府特別是其主要領導當做企業經營者,在2000年代逐步成為一種廣泛的理念。作為這種理念的實踐者,也湧現出了一批「能人」、「明星官員」、「拆遷市長」。


規劃建設城市,能不能像玩遊戲一樣隨心所欲? 來源:城市島嶼3


在土地使用方面,市縣政府擁有高度的決定權,並且在這些年的發展中探索出了讓人嘆為觀止的利用方式:在土地一級市場賣地,直接收益;進行債務抵押、投融資;作為招商引資的手段,相對於國外政府調節稅賦以引資,我國政府調節地價、修改規劃遠比調節稅賦方便。比如現在的工業用地價格幾乎低到商住用地的十分之一,實際成了對工業企業的補貼。以及,地方政府可以站在企業的同一側,幫助修改規劃用地的性質、容積率和限高等等,以迎合想要獲得的項目。

除了土地使用,招商引資也是縣市級政府的任務,更一度成為了各地的工作重點:各級領導集體出行,聲勢浩大地到目的地城市推薦自己的資源和項目的「招商會」;長期在外地設置辦事處的「駐點招商」;乃至某些地區比較極端的,將指標攤派到所有政府部門「任務招商」。

以上三者,市縣級政府高度經濟自主權、上下級政府的承包關係與地方政府間的競爭關係,共同構成了「地方政府競爭」的理論模型。


「地方政府競爭模型」事實上就是以縣為單位的全國兩三千個「政府公司」在比拼經濟發展的經濟格局。各個市縣好比一個個商業機構,全國兩千多個這樣的商業機構激烈競爭,加之縣際競爭與官員權位緊密結合,對幹部形成了強有力的激勵,經濟當然會充滿勃勃生機(諶洪果,豆瓣書評)。

在計劃經濟時代,地方政府間的競爭是不突出的,大家都被安排好了,有什麼好爭的呢?圈養的狗是不需要爭的,因為它們並不自由,同時只要聽從各自主人的命令就有肉吃;放養的狼才會競爭,才會為了爭奪有限的獵物大打出手。


隨著市場經濟改革,不只是個人的能動性被釋放了出來,地方政府的能動性也被釋放了出來。一群狼悄然鬆開了嚼子,進入到世界競爭當中。


2

競爭模型的可持續問題一:國際環境的變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發展最快的是1990年後的二十年,或者乾脆就是2000年後的十多年。為什麼這十年中國發展最快?


首先,這是多個機會窗口的重合的結果,為中國提供了百年不遇的發展機遇

  • 世界經濟繁榮的十年(1997-2007) 兩次金融危機之間,美國大印鈔票,歐盟尚在蜜月期,石油國土豪歡慶油價高漲,巴西俄羅斯資源出口國家也沒被大宗商品貶值困擾,所有人貌似都很有錢。

  •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十多年(2001-) 進出口額的飛漲。

  • 美國對外戰略從東亞轉到中東的十年(2001-2012) 圍堵中國是美國的國家戰略,但是在9·11以後,美國被動深陷中東。

  • 世界製造業轉移的幾十年(1990-2007) 上一波世界製造業轉移從歐美到亞洲四小龍,這一波產業轉移到了成本更低的中國。

  • 住房改革啟動的十多年(1998-),土地招拍掛啟動的十多年(2002-),這兩個改革共同啟動了「土地財政」,從房屋和土地中釋放了幾十萬億的龐大的資產和信用。其實招拍掛不是早就有的,2002年以前政府賣地用的是不透明的「協議出讓」,2002年國務院和國土部一紙條文才要求經營性土地全部採用招拍掛。

  • 中國人口紅利最大的十年(2005-2015) 勞動力人口眾多,使企業享受低廉人力和國家的低社保支出。

其次,在難得的發展機遇期,「地方政府競爭」剛好是適應這種大環境的,並助力了中國經濟騰飛。

地方競爭格局也是在這十幾年裡形成,當然不是巧合。全國兩三千個「政府公司」,就是兩三千雙利爪,放到水草豐美的草原上,不擇手段的去爭取發達世界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資源,使中國從其他發展中國家中脫穎而出。你別看國內的各個城市之間廝殺得你死我活,事實上卻悄悄把中國變成了全球勞動力成本、資金成本、土地成本、行政成本低的盆地,吸引了無數資本彙集於此,而它的背面,是歐美下崗的產業工人、亞洲四小龍工廠失去的榮光。


1990-2014中國固定資產投資與GDP圖,可以看到2000年後固定資產投資比GDP的顯著增加,固定投資的巨量增長有地方政府競爭的功勞,來源:自繪 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


但是,2000年後十年幫助中國經濟騰飛的機會窗口正在悄悄關上,改革紅利也正消耗殆盡

在外部,世界經濟繁榮盛景不再,2007金融危機後,美國自顧不暇卻又忙著給其他國家挖坑,歐盟陷入泥潭,資源出口國出口乏力;美國對外戰略中心轉回東亞,2012年前後把眼光回到了亞太「再平衡」,提出TPP;世界產業下一波向東南亞、印度、非洲的轉移悄然開啟,而且,發達國家也紛紛喊出了「再工業化」的口號。

在內部,加入世貿組織的外貿紅利逐漸耗盡;土地紅利所能釋放出的萬億資本和信用也逐漸耗盡;人口紅利方面,統計局數字顯示2012年起已經開始連續四年的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生育潮+計劃生育提供的長達三十年的人口紅利期,在度過最高的十年後,將急劇結束。

最美好的時光過去了,外部的經濟形勢顯著惡化,從繁榮轉向蕭條(這裡「繁榮」和「蕭條」都是相對的,並不嚴格),而內部肌體的活力也不再如之前那般旺盛,就像一個人剛從青春期到步入社會,面臨著真正的轉型和考驗。


1950年以來全球及主要國家新增勞動力人口的情況圖。其中,黑線代表全球情況,橙色柱體為中國的情況,注意增量從2005年起顯著下跌,從2015年左右開始負增長,與其他經濟體相比斷裂極為顯著。數據來源:摩根士丹利報告,2015


一般規律:向地方政府分權與向中央政府集權,或者說「放養」和「圈養」,跟經濟形勢密切相關。正是在外部資源蓬勃擴大的豐裕時期,狼王才會一聲令下讓屬下們各自去覓食,這樣最高效;而在年景不好獵物少的蕭條時期,是必須抱團取暖、集團作戰才行的。

其實在任何國家都有這個趨勢,在經濟形勢良好的時候,各地方政府都說中央你不要管我讓我自己干,在美國,就是1900年前後的幾十年蓬勃發展,歐洲產業向美國轉移的時期,這時期美國各個城市間同樣爆發了激烈的競爭,芝加哥與紐約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摩天樓競賽」,甚至摩天大樓建築形式本身在這場競爭中正式登上城市舞台。而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各地都說中央你快來幫幫我扶我一把,這放在美國,就快速發展期結束、世界經濟遇冷後的凱恩斯主義與羅斯福新政。

這個一般規律,總結起來就是:

國際形勢:繁榮-&>蕭條

國內格局:地方政府競爭-&>中央宏觀調控


也就是說,「地方政府競爭」格局雖然良好地適應了上一個繁榮時期,卻很可能並不適應接下來的蕭條時期。

這不僅是理論上的,事實上也是如此。

3

競爭模型的可持續問題二:負面效應的顯現


首先必須明確一個概念,競爭到底好不好?

很多人認為市場經濟的優越性來自於競爭。其實,競爭格局本身是無所謂好壞的。競爭帶來的正面效應,優勝劣汰和激勵創新,才是市場經濟的優越性所在。其負面效應也有,也就是所謂的「市場失靈」,比如「公地悲劇」和「囚徒困境」。它就像一個有效的放大器,將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同時迅速複製放大。

競爭的好壞,在於對其正面和負面效應的評價:正面效應更多、創造了紅利的方為良性競爭,否則為惡性競爭。

2009,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排名,那是激烈競爭的縮影 來源:南方都市報

  • 競爭正面效應的消退

企業間競爭比拼的是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創新,政府間競爭比拼的是政策和制度的創新。地方政府競爭的正面效應,主要體現在激勵制度創新,並且極大地加快了制度改革在國內地方政府間傳遞的速度。

沿海地區地方政府學習先進國家制度,再結合實際需求,探索出了土地招拍掛、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產業培養、公私合營等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創新,這些往往在幾年內就被內陸的政府學習了去。要知道,中國和歐洲幾乎一般大小,等於法國英國探索的新制度,幾年內烏克蘭羅馬尼亞就用上了,這是非常難以想像的。然而,到了現在,作為曾經制度落後的國家,能現學現用的制度和政策很多都學完了,剩下的是沿海地區從各方面為自己量身打造的制度,內陸政府還真難說用就用。

地方政府競爭的另一正面效應,在於兩三千個地方政府「企業」放到國際資本市場上去積極的招商引資,在繁榮時期獲得了大量的資源。但是在蕭條時期,資本非常謹慎,加上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位置已漸漸變化,不再是低成本的盆地。招商引資雖然看似誰都能做,但是地方政府們慢慢發現,相對於靠人力,終究還是靠制度等軟實力。

這時候,出擊的僅有些強壯的狼(有競爭力的城市)能有肉吃,而越來越多的狼(普通城市)空手而歸,投入如此巨大的行政資源可能得不償失。而且,現在越來越多招商引資帶來的GDP,不過是從河北撕到北京,或者從北京撕到天津,其實只是更改利稅登記點,而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企業成長。

要是沒有創造紅利,競爭不過是遊戲

  • 競爭負面效應的顯現

欠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沒有新的政策制度可學習,而自己又沒有主動創新的能力或許可權。再加上兩三千個地方政府只是仿擬的競爭,卻不可能真的「你死我活」地撤換做的不好的市縣政府,大多時候只是官員不好升遷罷了。其結果就是所謂的「惰政」,路徑依賴地沿用之前抄來的發展方式,甚至無法根據變化了的形勢進行有效的調整。地方政府競爭的負面效應越發明顯。

腐敗問題,背後是競爭格局下市縣政府高度經濟自主權的代價。近一兩年,眾多「能人」、「拆遷市長」查出腐敗問題的不少。縣委書記縣長畢竟不是董事長或總經理,他們競爭的是GDP、形象工程和政績,更直接點說是官位,而不是企業的利潤(邊緣謀生,微博網友)。在賦予他們靈活機變的自主權的同時,也帶來了權力監督不足的陰影。

霧霾問題,背後是競爭帶來的「公地悲劇」。北京與河北,江蘇與安徽,相互指摘爭執再久也不會有結果。因為同級別的個體無權阻止對方,而每個個體都傾向於過度使用。這甚至無關道德批判,而是固有的制度缺陷,與沒有物業管理的小區公共環境容易衰敗是一個道理。

產業乏力問題,背後是競爭帶來的「市場失靈」。盲目的學習和跟風、缺乏區域間分工協調帶來了產業的同質。而且由於招商引資是政府行為,使供給過剩得不到及時的市場反饋而越發嚴重。過於重視能立竿見影的外資引進,輕視內資培養,使得外資企業行政成本低廉,而走不通關係的本地中小企業行政成本高昂。

土地超發問題,背後是競爭帶來的「市場失靈」。在我上一篇文章如何看待 2016 年初上海房價一天飛漲 70 萬元? - 周看看的回答中已有介紹。過去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國土部門,基本上是不怎麼配合的。每一個城市都在或明或暗的多釋放一些建設用地進入市場,最後可能就匯成了難以估量的系統性風險。

民生和公共服務問題,背後是競爭帶來的顧此失彼。洽談項目、開展銷會、跑部錢進……外國官員往往會驚異於中國地方官員的忙碌,以及如企業家一般的大量工作內容。然而,人或者機構的工作量總是有限的,難免在一些民生和公共服務問題上就放的少了。在貌似忙碌的「一事一議」、「事必躬親」背後,更是制度建設的缺失。


種種問題,當然並不是說是「地方政府競爭」模型直接導致的,但是過度競爭一定起到了加劇的作用。


這個時候,代表狼群整體利益的「狼王」必須開始發聲。不然群狼們在開始變得貧瘠的草原上找不到肉吃,只會徒勞的浪費能量,甚至在同類身上撕下肉來。

在今年的「兩會」和「十三五」中,中央政府也正是如此,發出了指示轉型的聲音。


4

新的調控目的和手段:區域協調、人地掛鉤、差別化考核



鋪墊了那麼多,終於說到今年所透出的一些信息了。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因為涉及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同時放出的信息過於龐雜,讓我們僅摘取其中的幾點要點,或許反而能夠看出某個具體方向的明確指引。

  • 區域協調

建立健全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推動跨區域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實現城市群一體化高效發展。(第三十三章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
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資源開發補償等區際利益平衡機制。(第三十七章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 「人地掛鉤」

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建立財政性建設資金對城市基礎設施補貼數額與城市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第三十二章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

  • 差別化考核

根據不同主體功能區定位要求,健全差別化的財政、產業、投資、人口流動、土地、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政策,實行分類考核的績效評價辦法。(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

區域協調,將使地方政府在競爭關係以外出現更多的合作、協調關係。對於霧霾治理、產業協調、資源和生態跨區補償的任務來說已經迫在眉睫。眼下雖然還不明確是中央政府直接協調,還是成立跨區域協調的專門機構,但是,應該要有比平級政府協調更有力的方式出現。


「人地掛鉤」是要根據全國人口流動來決定各地區的土地供給。人口流出的縮減土地供給,人口流入的增加土地供給。這是極為重要和根本的事情,做好了將徹底改變從前的土地財政模式,逐漸消除地方政府的賣地依賴。那些沒有活力、人口凈流出的三四線城市卻獲得大量土地資源指標,上海深圳這樣的經濟龍頭卻指標緊缺、供給不足,推動房價暴漲——這樣的倒掛現象將不再出現。一線城市的住房問題得到緩解,鬼城與空曠工業園區也將更少出現。如此規模的國土整體協調其他國家都未必有經驗(想想美俄鬆散的聯邦制,以及它們也沒有縱向的土地供給管理),還涉及到發改委、公安部、人社部、國土部等多部門的合作,是對我們國家宏觀調控和治理能力的很大挑戰,一旦做成了,我們的治理能力會上一個大台階。


差別化的政府績效考核辦法,則是對過度同質競爭格局的釜底抽薪般的一招。各個城市的經濟體量、發展階段、發展模式、區域定位和職能越發不同,賦予當地政府的任務自然應當不同,有怎麼能適用同樣的GDP挂帥的考核標準呢? 「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概念自2011年提出之後,在應用方面一直不甚明確,因為不像有衛星輔助的、定量的、用來管土地供給的國土規劃,以及技術性更強的、用來管市場管項目的城鎮規劃。現在卻總算明確了主體功能區的任務:就是(中央)政府用來管(地方)政府的。以主體功能區為依據劃定差別化政策的適用地區,也劃定不同的政績考核標準適用地區,可謂正得其所。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2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2


區域協調、人地掛鉤、差別化考核,這三點只是瓦解地方政府過度競爭,走向宏觀調控的幾個主要方面,「十三五」中還有許多相關的內容,例如「解決中央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的財稅改革,等等。種種跡象,字裡行間都指向了:


在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的時刻,我們需要,也正在走向一個更加重視宏觀調控和區域協調的發展格局。

5

城市展望:座次已定之後

《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指出 「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青島、天津、蘇州、高雄」

有人說,「這個報告吵得沸反盈天,上海哭了,北京怒了,廣州傻了,青島笑了,大連呆了,天津火了……」

而實際上,這不過是讓人眼花繚亂的眾多城市排名的其中一個,是那個激烈競爭時期的縮影。

中國一二三線城市排名頻出 有意思嗎? 來源:山東商報


而現在,我們要知道,國內城市間的競爭已經準備落幕了。


在改革開放初始時,每個城市都不清楚自己在全國到底是個什麼位置,就像眾多的個體戶還不知道自己未來可能會坐擁萬金。「不負春光 野蠻生長」說的正那是個野蠻而美好的時代,對城市和個人都一樣:大家都是從零開始,摩拳擦掌,想做就做,一切都是未知,一切充滿可能。

而現在,一個城市再說自己不清楚自己在全國體系中的大概位置,就像一個人再說不清楚自己收入處於哪個階層一樣,未免就有些睜著眼睛說瞎話了。在經濟環境不再繁榮的年代,競爭的負面效應頻出,不再有機會讓每個城市都去均等的享有最大的經濟發展自由。


1992-2010 中國夜景燈光地圖,燈光基本能代表發展程度,可以看出地區間的差距顯著拉大 來源:NASA-NOAA

1992-2010 中國夜景燈光地圖,燈光基本能代表發展程度,可以看出地區間的差距顯著拉大 來源:NASA-NOAA


全面競爭格局,將在宏觀調控下,變成分門別類、局部競爭的格局。


繼續拿狼群來比喻,那就是有些狼會變回狗,負責看家;那些強壯的狼會吃飽喝足,去和草原上與其他的肉食動物爭鋒。「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十三五」 第三十三章)已經透露了這個訊息,那就是這些地區才是真正冠以「世界級」,從前城市規劃里把自己定位於各種「世界XX中心」的那上百個城市可要重新掂量掂量自己了。

最近有篇挺火的文章名字叫「被割裂的北上廣深」,「割裂」一詞用的好,很好的表達了人們心中既有的觀念,覺得好像北上廣深原本和其他地方連成一塊似的。沒錯,最初深圳也不過是個小漁村,然而,現在已經不復從前大家都差不多,都有機會發展經濟的時代。

從今以後,北上廣深,或者說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就是要成為吸取全國精華的三個龐大的巨獸,它們還在競爭,但是是去和美國東海岸(紐約)、五大湖(芝加哥)、西海岸(洛杉磯)城市群,英倫城市群(倫敦),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東京)這些世界上其他同樣龐大的城市群征戰。這群巨獸是一國政治、經濟、文化精華所聚,它們在爭奪全球的權力、資本、人才和創新,它們的勝負事關一國國運,乃至未來世界的走向。


(點開大圖)2012年世界夜景燈光地圖,幾大城市群清晰可見 來源:NASA-NOAA

(點開大圖)2012年世界夜景燈光地圖,幾大城市群清晰可見 來源:NASA-NOAA


對於其他城市而言,並不是說地方政府的競爭會完全消失,但是會被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並且不都是比拼經濟發展,三四線城市間會互相競爭公共服務水平,產糧縣和產糧縣之間會競爭糧食生產。就像是對負責看家的一部分狼群成員來說,能夠看護好幼崽,保障後方的安定,在狼王眼中,對整體的作用可能還大於它們費老勁出去爭來的幾兩瘦肉。

而某些水源地、生態保護區、地震斷裂帶上的城鎮,那真真是它們不發展還比發展了對整體的貢獻大一些。上游建個小化工廠小水泥廠,造成的污染損失可能還大於創造的GDP,還是過剩產能。過去,它們是無奈被分稅制以及地區競爭格局綁架,不得不走招商引資、土地財政、工業化的路徑,否則連當地的現狀都難以維持下去。而以後,可能它們只要安靜呆著,就有足夠的錢可拿。生態保護補償的方式建立起來,會從全國層面去補償他們未發展的錯失,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也有中央政府更多補貼。


在分門別類,局部競爭的格局下,「城市競爭力排名」,「城市戰爭」之類的提法失去意義。


雖然在上一個時期還算吃香,但現在就說不定只是地產商們的把戲或者媒體們的狂歡了。把不同職能不同定位的城市放在一起比較,既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誰也不用「哭了」、「怒了」、「笑了」。因為本來就分工不同,一線城市負責掙錢養家,邊遠山區負責貌美如花。



在分門別類,局部競爭的格局下,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先在全國體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出色的完成本職工作是第一步,然後試圖去與同樣位置的城市競爭和超越,要是一開始把自己的門類定錯了,既不能換來有效的發展,也不會得到上級的認可。



座次已定,搶凳子的遊戲已經結束了,現在是排排坐吃果果的時間

結語

本文的邏輯是:

① 「地方政府競爭」模型,是指兩三千個地方政府像企業一般比拼經濟發展的經濟格局。

② 由於國際的繁榮環境和國內的改革紅利,地方政府競爭助力了過去中國經濟高速發展。

③ 當前國內外形勢發生了變化,從繁榮時期走向收縮時期。

④ 競爭格局逐漸不適用,不適用性表現在競爭正面效應減少而負面效應加劇。

⑤ 「十三五」規劃提出區域協調、人地掛鉤、差別化考核等新的調控目的和手段,透露出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趨勢,競爭格局開始崩解。

⑥ 國內城市間的競爭將相對減弱,形成分工體系

⑦ 對城市而言必須對競爭保持清醒,找准自身定位可能更為重要


當然,國家經濟格局這樣的宏觀變化,也是以數以五年計的宏觀時間尺度去進行。而我在此,僅僅是以「十三五」規劃發布的當前,作為一個觀察宏觀變化的節點。


至於後來的轉變發展,讓我們隨著我們的國家一起期待。

---------------

圖片來源:除已標註外,來源網路

城市周看 為思維尋找盲點,為城市尋求共識

微信訂閱:cityzhoukan


我要說的這種變革,是一種領域內悄然進行的革命。雖然在相關領域內部已經很熱,但在大眾間並無更多的了解(特意在群里進行過調查)。私以為,這種變革雖然還處於初級階段,但一旦成熟,將引領整個行業乃至社會的巨大變化。
這個題目已經有180多個答案了,為確定我的答案沒有類似的,特地搜索了一遍,發現真的沒有人提到。從另一個角度,也許恰好契合了題目的,並不為人所知這一點罷。
先放幾張圖吧。


是不是有種科幻片的感覺。
而繼續往下看,你會覺得真的是科幻照進了現實。
這便是在北美正在悄然進行的一項技術革命——量子計算。(國內也在研究中,但國內更強大的領域是量子物理的另一種應用:量子通信。)

本答案不是以科技論文的角度介紹量子計算,而是以講故事的原則,來聊一聊這一種值得注目的偉大變革。

量子計算的研究,從上世紀7,80年代就開始進行了。但一直是處於理論和摸索階段。
1982年時,著名物理學家費曼(吳鎮宇:黎個唔系我仔)發現在用傳統計算機模擬一些極度複雜的物理現象,例如量子疊加態過程時,計算量因模擬對象的增長而呈現指數級別的增長。傳統計算機在處理這些物理過程中,顯得困難重重。但費曼是個機智的男紙,他開腦洞假想:或許我們可以用量子態本身來模擬量子現象呢?每一個疊加都是一個獨立的運算,當這些計算全部完成後,再對它進行幺正計算(問什麼是幺正計算的,請翻線性代數課本),將最終需要的答案投影到輸出中去。這便是量子計算的雛形,但當時因為理論的極度缺乏,包括需要創造和傳統計算機截然不同的演算法,研究的進程並不快。

直到1994年時,量子計算出現了歷史性的突破。一位來自赫赫有名的貝爾實驗室的天才,彼得·秀爾(Peter Shor)提出了量子質因子演算法,並證明了量子計算機可以完成對數計算,且速度遠勝傳統計算機。

關於這個質因子演算法我想說一說。我們知道現在使用的銀行卡都是帶有加密演算法的,當今主流的非對稱(公鑰)加密演算法,如RSA加密演算法,大多數都是基於於大整數的因式分解或者有限域上的離散指數的計算這兩個數學難題。他們的破解難度也就依賴於解決這些問題的效率。用簡單的語言表述,也就是「大數不可分解性」(你的支付寶也好,工行卡也好,都是基於它)。什麼是「大數不可分解性」呢,學過小學數學的都知道因式分解吧,將一個數字分解為質因數的乘積,比如21可以分解成3X7。這樣分解到了質數的解法,就可以得到唯一的最終答案。但是21的因式分解是很容易的,如果是極大的數的分解呢?例如10949769651859怎麼分解?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使用最原始的窮舉法,將質數一個個地代進去試,最終得到4220851 X 2594209這個答案。隨著數位進一步加大,耗費的工作量也呈指數級增長,使得當一個數足夠大時,計算機要花費破解的時間幾乎時無窮的,也便使得這個加密是「不可破」的。雖然計算機的發展遵循摩爾定律,運算能力越來越強,但是對應的辦法也很簡單,增加大數的數位就好了。

然而量子計算的出現,將這種加密演算法置於一個岌岌可危的境地。這裡我不想仔細地闡述量子計算的原理,因為知乎上已經有不少類似的答案。我只是用容易理解的例子來大致說明下,說錯的地方還望包涵和指正。。

我們知道傳統計算機是依靠高低電平來表示0和1這樣兩個狀態的,也就是比特。傳統計算機只能用二進位來計算。但是量子計算就不同了,它不但有0和1這樣兩個狀態,還可以處於0和1的疊加態。也就是說,一個量子比特(Qubit),可以同時記錄0和1的所有狀態。這樣的話,如果是一個10位量子比特的信息,就不止是一個10位數的二進位數,而是包含了2^10(1024)個十位數的疊加。

這裡我們用兩位數來舉例理解下。對於傳統計算機,每一個比特是固定的0或1。那麼一個兩個比特的數,也是固定的,比如「01」,就是一個二進位的兩位數。但是對於量子比特,每一個比特都是0和1的疊加態(可以視為既可以是0也可以是1)。那麼一個兩位量子比特就可以表達「00」,「01」,「10」,「11」這樣四個二進位兩位數,也就是2的二次方個。同理,10位數就是2的十次方(2^10)。這樣一來,同樣的是讀取一個10位的信息,傳統計算機只能處理一個10位的二進位數,而量子計算機可以同時處理1024個二進位數!而隨著量子比特的增加,運算能力的遞增更是以指數級別提升的!這也可以被視為量子計算機處理信息是並行的。

這就說明,現有的密碼加密體系,都可以被量子計算機暴力破解。(目前常見的量子計算演算法為Grover演算法,其效率為根號下2的N次方。)也就是說,只要量子計算髮展到成熟穩定,現如今世界上任何密碼都不再存在了。(什麼可口可樂的祖傳配方,情報局的機密檔案,女神的私房照之類。。。都變得唾手可得了。。。)當國家和政府意識到這一點時,針對量子計算的研究也便立刻被立項開展了(新世紀以來發展的速度極快)。當擁有無數黑科技秘密的公司意識到這一點時,他們也坐不住了,具體幹了啥後面再說。。。

也許那時候真正的機密只能用這樣的物理隔絕來封藏了。。

雖然看上去很美,但是量子計算一直以來存在一個發展的瓶頸:量子計算的本質上都是利用了量子相干性。遺憾的是,在實際系統中量子相干性很難保持。在量子計算機中,量子比特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它會與外部環境發生相互作用,導致量子相干性的衰減,產生了退相干。因此,要使量子計算成為現實,主要需要克服的便是量子的退相干現象。

在2007年,加拿大的一家黑科技公司D-Wave聲稱他們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量子計算機。(也就是上面圖片里的那種,像科幻片里的東西。話說加拿大真的擁有很多黑科技,比如黑莓、IMAX。。)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計算機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但是可以說,是處於量子計算機進步過程中極其重大的一步。他們使用到的原理,是一種被稱為「量子退火」的理論。

關於「量子退火」理論知乎上已經有很多優秀答案了。比如如何用圈外人士能理解的文字解釋「量子退火」? - 物理學
用簡單的語言形容一下好了。量子退火現象就好比是大自然給出的答案。比如你問「一片樹葉從高處落下,是怎樣一種體驗?」,如果是以往,想科學地回答,就要用計算機代入各種常量變數,導入一堆空氣動力學公式,建模計算得到整個流程。但大自然不需要這些計算,它自然而然便可以得到答案,樹葉自然會依照自然本身的力量落下。

量子退火也是一樣的道理,它利用的是一種「量子隧道效應」,你可以將其視為一種自然本身的力量。簡而言之,設置好狀態後,只需要加溫,再降溫,經過一個類似「退火」的過程,量子便會自然給出(近似的)最優解。再打個比方,人類中也有"雨人"這樣的不可思議的存在。一盒火柴掉在地上,有多少根?正常人需要一根根地數,但是雨人能一瞬間獲得答案。這本身是反人類直覺的,而量子退火也是反人類直覺的。


如果對原理十分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下面這段闡述。如果覺得頭大,就跳過好了。

D-Wave的研究表明,使用一種稱之為「量子退火」的技術,能夠找到8個超導流量子位的基態(基態是指一個體系能量最低的狀態),使之不被熱運動或者雜訊擾亂。既然許多複雜的問題最後都可以歸結為尋找一個相互作用的自旋系統的基態,量子退火則已經有望解決一些形式的複雜問題了。

為實現量子退火,研究人員首先調整8個量子位,使其排成一列。由於特定方向的自旋會產生特定方向的磁場,研究人員得以讓每一個量子位的自旋和它左右相鄰的兩個保持同一方向(向上或者向下)。然後,研究人員把兩端的量子位調整為反向,並允許中間6個量子位根據它們各自相鄰的量子位,重新調整自旋方向。由於外力強制了那兩個量子位自旋反向,這一調整過程最終變成一個「受阻」的鐵磁體陣列。然後,通過向同一方向傾斜量子位並升高能壘,研究人員最終使得該系統演化成了一種特殊的受阻自旋陣列,即為基態。

量子位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改變自旋方向:通過量子力學的隧穿機制,或者通過經典的熱運動。由於加熱會破壞量子位的量子性質,研究人員必須使用一種純粹通過隧穿效應使得自旋反轉的方法。他們使用了某種冷卻系統,直到隧道和熱運動導致的轉換都已經停止,量子位被「凍結」。通過在不同溫度下重複這一過程,研究人員就能夠確定如何只使用隧道效應完成量子退火了。

即便只是一台量子退火機,但是這樣的一台計算機,給科技界帶來的變革是可預見的,也是極具震撼性的。看看剛才說的商業公司的反應吧。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買了第一台。(就是研發F22戰機的)谷歌和NASA一起買了第二台。(有同學提到售價。。是1000萬USD一台)2013年,D-Wave的第二代D-Wave two也問世了。亞馬遜也已經投資這家公司。(話說我也投了簡歷。。但大神公司不鳥我。)

這樣看來,似乎如果真的量子計算機問世後,就再也沒有密碼可言了。但事實是否是真的如此呢?在研究量子演算法破獲已知加密方法的同時,一種全新的加密方式也在研究中,並且一旦完成,可以預見的是,連量子演算法也對其無計可施。
那麼這種神一般的加密方法究竟是利用了什麼呢?答案也是量子。。這種方法被稱為「量子加密術」。在利用量子糾纏的「EPR對」(EPR佯謬,以愛因斯坦為首的三個大神的首字母命名的悖論)進行量子通訊的實驗中科學家發現,只有擁有「EPR對」的雙方才可能完成量子信息的傳遞,任何第三方的竊聽者都不能獲得完全的量子信息。這大約便是系鈴還需解鈴人罷。。這樣的加密方式使得任何破解的企圖都是無效的。

題外話,關於量子通信方面,中國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中科大的潘建偉教授一直在帶團研究這個。世界上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也即將由中國首先發射。

關於量子通信就不展開了,我們還是將本答案集中在量子計算上。量子計算為什麼是巨大的變革,它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好處呢?除了破解Q空間密碼之外。(女神:這算哪門子好處???)

首先是機器學習。
量子計算機也許可以像人一樣,吸收教訓,比如,量子計算機也許可以自動修改出現亂碼的程序代碼。(碼農:這算哪門子好處???)這一概念被稱為機器學習,與Google會根據你的搜索記錄推薦廣告類似。只是複雜得多了。在攻克強人工智慧的環節,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量子計算會帶來多大的助力。也許某一天,真正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會帶著量子的大腦出現在人類面前。

然後是藥物的研發。

開發一種新葯是非常複雜的過程。化學家們需要進行無數不同分子組合方式試驗,以找到可真正有效治癒疾病的藥物特性。這一過程可能需要數年時間,耗費數百萬美元資金。但化學家們將這些組合進行後期實驗時,依然會有很多組合失敗。

而量子計算機可以繪製出數以萬億計的分子組合模式,並迅速確定最有可能生效的組合,這將大大節省研發成本和藥物研發時間。與我們當前所用方式相比,量子計算機為人類基因分析排序的速度也更快,這將幫助研發個性化藥物和醫療保健方式。

比如,現在很多藥物無法投入市場,因為一部分人對其反應特別嚴重。為此,我們通常會選擇放棄這種藥物,儘管其可能對許多人有很大幫助。隨著個性化基因分析的出現和了解更多藥物原理,我們將可以預測出這些不良反應。

再來便是交通擁堵會被解決。
量子計算機可以實時監控地面交通,並根據車速,車流量,人流量,行駛路線進行模擬分析,給每輛車安排行進路線,從此以後,也許堵車就跟我們告別了。

氣象預報更加精準。
有了量子計算機,模擬大氣流動,氣象變化會變的更加容易。可以處理的參數量可以大大提升,以後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出行了。

研究宇宙和外太空更加可能。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量子計算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模擬宇宙與外太空,並根據數據分析哪顆星球更適合人類居住。

嗯。量子計算就是這麼任性。也許站在未來的角度,現在人類對其的研究還是最原始初級的,但是想想吧,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不都是在未雨綢繆中走向天翻地覆的么?
量子之火,可以燎原。


世界的貧富差距快到了極點。

目前,世界總財富約 $250 trillion。250萬個億美元,接近 1700萬億人民幣。

美國 $85-90 trillion,歐洲 $75-80 trillion,中國 $30+ trillion,日本 $25 trillion,奧加 $15 trillion。這五六個加起來,已經覆蓋了世界90%以上的財富。

就算是韓國的 $7 trillion 財富,也很誇張了,比印度($3 trillion)+ 巴西($2 trillion)+ 俄羅斯($1 trillion)的財富還多。可是這三個國家的GDP都比韓國大。非洲總財產很可能達不到 $1 trillion,也很有意思吧。

這個概念跟生產或GDP關係不大,因為是一種累積作用,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傳承優勢。也涉及到了這些地方的私有投資什麼的,包括個人的和企業的;往往都能超出任何國家邊界控制範圍。更是超出了人口資源等限制。(為什麼很多國際大銀行的管理財產規模能夠超過本國GDP好幾倍什麼的,也是因為這些因素)

看看各個國家財產規模如何,也是很有意思的。值得研究和解釋。

但是我們這裡要討論的是世界為整體的財產分布。這就要忽略一個一個國家的作用。


---


把世界75億人民作為一個對象。。。

如果我們把財富平分給所有人,會怎樣?

大概可以給每個人分個 3.5萬美元左右。

實際上的分布呢?完全超越我們的想像範圍。

世界最窮的 38億人(51%),他們的總財富只有 $450 billion。還不到世界財富的 0.2%。

再強調一遍:世界最窮的51%人民,只有0.2%的財富。

這樣算,他們的平均財富只有 700-800 美元。沒有房子,沒有存款,沒有投資。也沒有身價。


然後呢?你要挑多少個最有錢的人才能達到這個規模?


Bill Gates $86 billion(微軟的老闆)

Warren Buffet $76 billion

Jeff Bezos $73 billion (亞馬遜的老闆)

Amancio Ortega $71 billion (西班牙人)

Mark Zuckerberg $56 billion(facebook的老闆)

Carlos Slim $55 billion (墨西哥人)

Larry Ellison $52 billion


這七個人的財富已經有 $469 billion。

他們七個人的財富已經高於世界最窮的53%的人的財富總和。

他們七個人的財富,可對應 40億人的財富。


---


這種情況很正常是嗎?

世界從來沒發生過這麼嚴重的貧富差距。

十年前,你要挑400個最有錢的人,才能對應世界bottom 50%。

五年前,你要挑90個最有錢的人,才能對應世界bottom 50%。

一年前,你要挑20個最有錢的人,才能對應世界bottom 50%。

現在;僅需要六七個人。


為什麼?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人的財產長得比任何國家的發展增長率都高。整個頂層都如此。你有一個億,真的很容易順手再掙個一千萬。另一方面,是底層財產一直在減少。特別是最近幾年。


大家意識不到,也很正常。媒體界沒人敢直接面對這個現象。更是沒有人直接公開批評大富豪。

(然後 top 500個富豪,同樣能頂60億個最窮的人。這些事情都在迅速改變)

(如果你有10萬美元資產,比如你在北上廣深有一套房子,那你的財產已經屬於世界的 top 0.5%)

(其實,很多國家內部情況也如此嚴重)

也就是說,這個資產財產上面的貧富差距,遠遠超過了收入上的貧富差距。也許你的收入高於平均,但是按財富來算,不僅不如平均,甚至可以說所有比你更窮的人加起來都達不到幾個最有錢的大富豪。


---


再想一想。只要拿他們的一半的財產去幹事;一下子就解決了各種社會問題。至少能讓最窮的幾十億個人多幾千美元。可以讓他們吃飽飯,可以讓他們生活得到最基本的穩定和安全感。

實現免費醫療,免費教育什麼的,需要幾百個billion,太貴了,不要!拜託,你只需要向那些大富豪要錢,一切都很好解決了。你拿最有錢的一百個人或一千個人,向他們要三分之一,完全足以解決好幾億人的生活困境。

獎勵一些人生贏家,讓他們享受非常高的生活水平。這也是有道理的,畢竟他們也改變了世界。讓他們能夠過得比一般人好個一百倍已經很不錯了。幾千萬幾個億,他們能夠運營得非常好,也是一種合理報答。讓他們多幾千個億幾萬個億?怎麼可能合理?比普通人多幾千萬倍?誰需要這麼多。這些錢有更好的可用之處。

歐美很多國家不敢向這些人要錢,或者沒辦法。結果就選擇把花的錢減少,austerity什麼的。真有病!

說是一種革命;那是因為這個矛盾變得太大了,也太快了。現在到了極點,很多人要爆炸。大眾注意到了,這一切也開始影響到了發達國家各種政治。很快就要鬧出大事來。

說是國內人很少關注,也有一定的道理。中國人也會擔心這方面的事。但是很少有公開討論。反而經常被其他話題掩蓋。故意掩蓋,把問題轉移到民族情緒上。也是一種忽悠人和利用人。暫時還沒到歐美那麼極端誇張,但是遲早也會有人鬧大。


我講一個國內普通人注意不到的。
CAD/CAM,二氧化鋯全冠義齒。
大多數人對義齒,也就是假牙,還停留在烤瓷牙的階段。以前的通常做法是病人用藻酸鹽材料取了模型送到義齒加工廠進行加工,一顆烤瓷牙由兩個部分,合金金屬內冠+烤瓷外冠組成
(如圖)

而其中金屬種類分為鎳鉻(這個已經不太常用了,使用幾年後金屬會氧化導致發黑),鈷鉻,鈀銀,鈀金,貴金等等等等。而瓷粉又可分為很多種類,因此一顆牙會有很多你想像不到的組合…

而其中金屬種類分為鎳鉻(這個已經不太常用了,使用幾年後金屬會氧化導致發黑),鈷鉻,鈀銀,鈀金,貴金等等等等。而瓷粉又可分為很多種類,因此一顆牙會有很多你想像不到的組合…
這麼一顆牙要經過無數人才能送到你手裡,一般從取模到戴牙需要一個禮拜左右(視醫院與加工廠的地理距離而定)。
話說回CADCAM,這個東西開始大規模應用在義齒加工也就是這幾年,但幾乎所有的業內人員都在朝這個方向發展。這個工作模式是這樣的,用口內掃描儀給你掃描一遍(也有用傳統藻酸鹽材料取的,畢竟口內掃描儀也不便宜…),然後把掃描數據發到加工廠,在電腦上直接進行形態製作和上色,然後切割,最後進行激光燒結就可以了。


這樣做出來的牙有三個對比烤瓷牙非常顯而易見的優點:
1,硬度高。烤瓷非常容易崩瓷,而二氧化鋯的硬度是普通天然牙的三到四倍,但它的硬度不是永遠不變的, 每年以5%遞減到15年後與天然牙的正常硬度一樣,也不會再減低硬度。
2,密合度高。這個應該很好理解機器的精確度高嘛,基本上醫生拿到牙就可以直接粘接了。而去醫院做過烤瓷的同學肯定有過躺著半小時,醫生不停的戴一戴拿出來調整再放進口腔再試戴的體驗…
3,生物相容性高。二氧化鋯非常穩定,基本不會對身體產生任何影響。


另外還有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優點,你在做核磁共振或者CT的時候二氧化鋯是不需要拆除,其餘任何用合金+瓷的烤瓷牙都是要拆的。
由此,這麼受追捧就很好理解了。基本上一二線城市的醫院呈指數爆炸在買掃描儀和CADCAM的機器,然後把人送出去學習。希望可以自己做。3線及以下大概還處在一個推廣的程度。
另外有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兒,有一種二氧化鋯材料叫LAVA(拉瓦),是3M公司的,3M公司並不出售這種材料,而是在中國開了8個加工廠(我所在的浙江只有一家)。也就是說只要你想做LAVA二氧化鋯,只能送到這8個加工廠做。傲嬌得是,這8個加工廠只做cadcam其他什麼也不做,相比那些競爭慘烈的加工廠活得簡直太滋潤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Orz

Ps.管它什麼高科技的牙,都沒有自己的牙好啊各位!好好保護自己的牙才是正道!


這個題目相當有意思啊!我揀一個熟悉的:
美國棕色化
從維基這張統計圖可以看出,美國在棕色化。
Hispanic and Latino Americans
從2000年到2010年,美國拉美裔總人口增長了43%,馬里蘭、密西西比、南北卡等州的增長率甚至超過100%。非常驚人的數字。
這還是不算非法移民的。再過幾年,美國從人口總量來說,拉美裔將超過WASP(安格魯-撒克遜人)。現在在南部、中南部數州西語已經和英語一道並列為官方語言。在南方常常可以看到有車主在保險桿上掛著這麼一個橫幅:「最後一個離開此州的白人請降下星條旗。」
美國一旦棕色化,其影響是難以估量的。首先,美國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棕色化選民佔據主導時,美國政治必然會轉向,亨廷頓所提倡的「內部保持文化,外部劃清界限」會被打倒么?此外,隨著美國白人意識被喚醒,反映到政治中,政黨鬥爭和對立將更加尖銳和極端。

但是由於政治正確風氣佔據社會道德高地,所以這個問題一直少有人提。美國保守派大師亨廷頓始終放心不下這一點,在最後一本著作里引爆了這個炸彈:「我們是誰?」
要想知道我們是誰,必須先知道他們(異類、敵人)是誰?亨廷頓的潛台詞就是,大量非法遷入美國且從未接受過美國WASP文化價值觀的拉美裔絕對非我族類。
亨廷頓譴責精英知識分子背叛美國,他認為,如果遷入民根本不接受美國的價值觀,那美國將不復為一個「偉大的熔爐」,而是一盤散沙般的色拉盤。十年後生長出來的極端保守勢力茶黨即為「對亨廷頓遺囑召喚的反應」。

美國棕色化這一議題上有一個更大的趨勢:全球移民潮。
如今,由於交通和信息日益便利,移民已經成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只要稍發達一點的國家,就會面臨這個問題。美國的熔爐政策算是比較成功的。反觀歐洲一些國家,外來移民幾乎成為本國社會的「痼疾」,形成的貧民窟,既無法驅逐,也難以改造(《暴力街區13》即是一例,裡面法國白人納稅人根本不想花錢去改善貧民窟,最後就決定炸掉。這當然是電影誇張,但任其自生自滅並不鮮見。)
對我們來說,我們也要接受白皮膚、藍眼睛、黃頭髮的中華民族了。現在廣州的黑人、杭州的阿拉伯人已經引發一定的社會問題了,如果他們加入中國籍,大多數中國人可以接受嗎?更重要的是,什麼是中國人?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這遲早會攪動全國性的爭議,而漩渦會越來越大,把全球化、民族國家、多元文化、自由貿易全部卷進來。


我們站在大時代的前面,迷霧重重,你目之所及,能看見的歷史縱深有多遠?
500年前,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他以為自己只是去到了東印度,而同時代的人里幾乎沒有人聽說過這個陌生的名字,在他們的街談巷議中,法國查理八世率兵三萬人越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義大利的戰爭,西班牙發布通牒要求所有猶太人離開西班牙,甚至英格蘭亨利七世和伊麗莎白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世矚目的玫瑰婚禮,都要重要的多。
事實上,這500年來,在我們的媒體新聞中,最常見的,最轟動的,永遠是政客的上位和倒台,明星的艷照門和綠帽子,還有地震洪水大海嘯、殺人越獄和股票……

而這500年來最重要的變革,以下這些事件,不知道有幾個會在當時能夠上得了報紙頭條?
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女王的資金贊助下到達加勒比海的巴哈馬群島,但是他至死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發現了新大陸,最終身陷囹圄,在凄涼孤獨中死去。——世界近代史從這裡拉開帷幕。
1497年,米蘭聖瑪利亞·格拉契修道院食堂上的壁畫《最後的晚餐》落成。——這個時候的達芬奇也就在小圈子裡有點名氣,但在後世的史書中,這已經成為十五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代表性事件。
1602年,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股票上市發行。——這是近代金融史開天闢地的事件,也是17世紀荷蘭海上帝國崛起的支柱。但在我們的中學歷史書上,甚至都沒有提及。
1687年,牛頓的代表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近代科學革命開啟。
1774年,蘇格蘭格拉斯哥儀錶修理店的瓦特將改進的蒸汽機投入生產。——這是近代工業革命的開端,重要性不用多說,但是當時除了一些工廠老闆,估計也沒有幾個人會對這種事情有興趣關注。
還有法拉第和麥克斯韋對電的研究、愛恩斯坦的科學理論、黑格爾的哲學思考、愛迪生對電影、電燈、留聲機的發明、IBM對電腦的開發,這些經濟上、科技上和文化上的創新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往往在無聲中超越了時代。
與他們相比,紛紛擾擾的時政新聞,能夠比肩的大致不過是英法德美日蘇幾個強國的輪番崛起與更替,以及兩次份量極重的世界大戰而已。因此在這裡,我們不談政治和花邊新聞,重點探討一下那些我們未曾給予過足夠重視的經濟、科技和文化創新。

【經濟革命】
近百年來經濟史上最受矚目的事件就是亞洲版的工業革命,從日本、韓國、台灣、新馬泰,到中國沿海、內陸、越南、印度的製造業遷徙浪潮,蔚為壯觀。
但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我們或許並沒有意識到一點:現今的世界,其實已經是一個服務業為主導的世界,發達國家的主要GDP(普遍在70%以上)來自服務業。所謂工業,要麼可以標準化的,比如汽車、機械,交給了機器人去生產,要麼無法標準化的,比如服裝,交給了落後的亞洲國家去生產。
而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工業雖然空心化了,但是跨國企業的利潤率卻在上升,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口向創新價值端集中。尤其是蘋果、微軟、谷歌、思科、高通,這些科技巨頭一家接著一家,從車庫創業到納斯達克敲鐘,創造了新的需求,創造了新的行業,為整個社會的高收入和社會福利提供著支撐。
經濟的成長,有賴於大量這些創新小企業的興起與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除去創新的技術,企業是否能夠方便的獲得資金支持是另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

幾百年來,金融行業大致經歷了幾個階段的創新變革。
第一個階段,是銀行的出現。但是銀行貸款,往往需要資產抵押,需要信用保證,這使得銀行成為了大企業的提款機。
證券交易所的出現,是第二個里程碑。具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可以向公眾募集海量資金,這為中型企業的壯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彈藥庫。此後的債券、基金、衍生品交易,都是在此基礎上的延伸,讓資本的流動性和輻射範圍不斷擴大。
第三個階段,是風險投資的出現。這使得更小的、具有潛力的創業者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你可以一無所有,只要你有一個好的創意,就可以獲得資金的關注。這是一個何等低成本的創業時代,而在誕生風險投資商業模式的矽谷,慢慢的也就成為了現代創新科技產業的沃土。
但風險投資其實仍然是有進入門檻的。這個門檻就是:投資人往往集中於幾個主要的創新前沿城市,依靠人脈機會去接觸創業者,看中的創業者大多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尤其是在主流大企業里辭職出來的。比如你是BAT巨頭的中高層主管,即使你沒有什麼好想法,也會有一幫所謂的VC追著你的屁股跑。
優酷的古永鏘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因為曾經在搜狐做過總裁,又在貝恩諮詢公司混過,既有人脈,又熟悉風投的喜好,於是在當時千軍萬馬湧向視頻行業的幾百個風投項目里,就他做到了最大。如果你沒有這些經歷,那麼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像酷六一樣苦苦支撐後賣給下家了。
要麼你就是已經得到了市場的驗證,在投入市場後一炮而紅的產品,也會有一幫VC嗅著錢味聞風而來。像雅虎、谷歌這種純粹的代碼產品,投入成本少的可憐,放到網上,只要口碑好,很快就可以傳播開來,只要有了幾百萬上千萬的種子用戶,自然不愁風險投資商的關注。
這樣你就能很容易明白,為什麼現代IT科技創新大多集中在矽谷了,假設你是在非洲,即使你有驚世絕俗的創意,那些風險投資商們也是很難找到你的。沒有啟動資金的支持,絕大多數的產品就只能是空中樓閣了。
但更多的項目其實是這樣的:創業者沒有知名度,產品在大規模上市以前沒法驗證,投資成本大時間長收益沒有辦法預測。這些項目我們可以稱之為「三無項目」。
對不起,對於風險投資商而言,雖然冠以「風險」二字,但其實一切都是可控的,所有這些風險在經驗法則的規避下,讓他們更加願意追逐著熱門的行業和創業明星。而在真正的風險領域,投資商的面孔其實無比的冷漠。
比如傳統行業的發明創新,比如文化藝術類的個性化產品,比如需求不明的異想天開……在過去,這是無解的,但互聯網的出現,讓「眾籌」這種全新的商業模式成為了可能。
眾籌藉助了互聯網的信息溝通技術,讓毫無人脈關係的、分散在天南地北的、完全不同社會階層的、低門檻的投資者聚集在一起,讓那些風險巨大的、缺乏知名度的、冷門的產品得以誕生,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
舉一些例子,比如Pebble, Oculus Rift和Boosted這些矽谷的智能電子產品,都是在眾籌平台上一炮而紅的。
時下國內最熱門的本土動畫《大聖歸來》,也有眾籌的一份功勞。大聖口碑爆棚,票房也將創下6億元以上的記錄,投資收益比極高。但對於風險投資商來說呢,在項目誕生之初——
你聽說是一個國產動畫片,很可能快速搜索出種種失敗的案例,什麼魁拔,魔比斯環,那是虧得要賣腎哦,喜羊羊大狗熊都有熱門電視動畫打底呢,你有么?在美日動畫的打壓下,這個行業的成功機率在2%以下,人品爆發的機會大概跟中彩票差不多,可以說是冷門行業中的冷門領域。
創作者有知名度嗎?對於藝術產品而言,就算是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都不是品質的保證,更何況是連動漫業內都沒幾個人知道的導演。
特效成本驚人,一不留神就過億了,票房必須在3億以上才能回本。首日影院排片佔比在10%以下,如果不是自來水奇蹟出現,幾乎就是必死無疑的。
對於一個失敗概率在99.9%以上的創新商業項目,別說VC們會絕對的敬而遠之,即使是光線影業這樣的發行巨頭也在捏一把汗後半路退出了。
商業終究是講求回報的,無法苛求這些投資者們。但也因此,使得大聖歸來在八年的創作期中幾度難產。如果不是眾籌的出現,很可能,大聖就只能在歸來的路上漫漫等待,或許要被再壓上500年了。
眾籌的妙處就在於:你的投資者是不依賴於人脈的,門檻無限降低,近乎於零。投資者的風險成本可以大幅降低,於是可以甚至不考慮收益,僅僅只是個人喜歡的情況下,就直覺的出手了。對於中國的中產以上階層來說,一萬幾千元的投資並不需要太艱難的做數學題,或許老子一高興就拍板了。而具有這樣投資能力的人群,在中國,至少已經有上千萬的人。你只要獲得其中百分之一的人認可,就已經可以籌集成一筆巨額的經費。
《大聖歸來》一共有89位眾籌投資人,來自各行各業,多的數十萬,少的一兩萬,湊成了780萬元,還有電影上映後貢獻的200多場包場票房。這筆資金,對於電影的成功發揮了臨門一腳的作用,並且按照目前6億元的票房,投資人們已經可以獲得四倍以上的回報,讓眾多的華爾街金融大咖摔碎了一地的眼鏡。
這就是眾籌的力量。
查了一下數據,根據網貸之家發布的報告,2015年上半年,中國新增眾籌平台53家,總數量211家,上半年完成募集資金46億元,相比起2014年全年13億元的募集金額,已經有了大幅的增長。不過相比起世界銀行的預測,據說到2025年,那幫磚家們認為中國的眾籌投資將可以達到500億美元。可以說,現在只是起點。
互聯網金融革命是一場巨大的經濟變革,創新種子有很多,P2P、餘額寶、移動支付都比眾籌要熱門的多。但在我看來,對於經濟的創新動力而言,眾籌所能產生的裂變可能性要大得多。
或許不久以後,你開始創業的時候,第一個考慮的經費籌集途徑,就是眾籌。

【科技革命】
更新內容已經發在這裡近二十年來,有哪些用不到電的重大科技突破? - 君臨的回答

【文化革命】
一個不留神,發現自己又挖了一個大坑,算了,先寫到這裡吧,其他的以後再更……


當我們看歷史的時候,經常會在很大尺度上去觀察,討論。
比如我們會說,商鞅變法標誌著傳統貴族的沒落和封建制在中國的瓦解。但實際上,那是一個長達百餘年的歷史進程。如果你我身處其中的幾十年,卻很難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看到的很可能是,商鞅身死之後,似乎舊有貴族的勢力又重新佔據了優勢。整個社會結構雖然在變化,但這個過程,在微觀上會充滿了倒退和逆流,至少一百年之後才會真正的顯示出影響。如果認真的檢討這段歷史,舊貴族徹底退出歷史舞台,整個社會結構完成升級,至少要等到漢初。

同樣的去檢討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的社會結構也會有類似的結論,在整個19世紀這一百年中,看起來整個歐洲的王室都坐穩了王位,但實際上卻是貴族和國王們逐步失去權力基礎的一百年,他們不斷地喪失經濟生活中的所佔據的份額,進而不斷喪失政治上地位和對於國家機器的掌控能力,以及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主導地位。但實際上當時的人卻身處一個近乎穩定的社會結構中,長達一百年的歷史中不但看到了法國的衰退,美國的分裂,還能同時看到普魯士的崛起和義大利的統一。身處其中的人恐怕很難注意到貴族和王室的話語權實際上是在不斷縮減的。

當然我相信對這兩段歷史的解讀肯定存在著很多爭議,但無論如何,您也會理解並且同意我的下面這個觀點:
那就是,身處某個重要歷史進程中的人們,很多時候很難意識到那些將會真正改變歷史走向的事件。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這也給了我們巨大的想像空間,讓我們猜測一下,幾百年之後,他們看待這段歷史時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這並不是意味著我真的自認為能穿過歷史的迷霧看穿歷史的走向。只是一點點看法,和各位分享下:

在中國過去千餘年歷史中,每一個人實際上都從屬於某一個或者幾個小小的社會單元。人們組成小小的家庭,家庭組成一個又一個宗族,在這些橫向的聯繫之外,農民的鄉村,知識分子的師門,在混合上宗教朋黨,形成了縱向的聯繫。這些社會單元把人聯繫在一起,每個人各自不同的利益可以通過不同的聯繫表達出來。
顯然這些社會單元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和用來實現自己利益的手段,也的確有能力去實現這些訴求,不論這些訴求到底到底有沒有道理。

這種農業社會的聯繫和單元,自清末便開始瓦解。這是比較顯而易見的過程,只是我認為,這個過程實際上直到最近才宣告結束,只有徹底完成工業化,將每一個人都至於工業化的現代社會,基於那種舊式經濟的社會關係自然沒有辦法存在了。
期間一波又一波的人,從洪秀全到1代core,都試圖在舊式社會的廢墟上重建能受到自己控制的組織結構。甚至僅僅是嘗試都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力量。伴隨WG的結束(實際上也就到72年),最後一次嘗試徹底失敗。而且出於對這種力量的恐懼,隨後的中央政權用盡一切辦法阻止再次生成社會單元。
而後這三十年發生的事情,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就有的社會結構終於徹底瓦解,而新的結構卻沒有形成。
我們生活在了一個徹底原子化的社會,相比於我們的父輩,我們這一代人沒有任何一個可以認同的集體。我們不會為了任何一個所謂的集體,去犧牲自己的利益,同樣的也自然不會有任何一個集體,會幫助維護我們的利益。
原子化的社會最終會走向何方,我不知道。但我們的確能看到一些已經產生的影響,(囿於現實情況,沒法說太細):
在檯面上,我們看不到任何勢力能形成真正的挑戰。但與此同時,我們卻看到了幾乎是有史以來最不自信的Gov。這是否意味著,在社會原子化狀況下,核心power的控制力在逐步衰退?
其次,還意味著任何人實際上都沒有多少公共議事經驗。這導致人們在共同利益受到了侵害,比如下崗或者拆遷,即使能站在一起,也沒辦法形成力量,很容易被分化瓦解。而剩下的那些,對利益受損最敏感的小群體,因為勢單力薄無法得到社會的支持,勢必用更加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觀點認為試圖保持穩定的行為本身導致了不穩定。

最後,原子化的社會意味著權力和個人之間沒辦法進行真正的互動,傳統的社會,當產生裂隙的時候,兩個理性的談判者會估量自己的力量和境況,提出合理的條件,也能通過內部約束,做出一定的讓步。但對於這種原子化的社會,當裂隙真的產生的時候,核心權力是找不到一個可以對話的對象的,另一方會如同一個毫無廉恥的瘋子,不斷提出對方無法實現的要求。最終的結果就是測試核心權力的堅實程度。這種事情已經在發生了,出現問題的民族只有一千多萬,可惜核心權力表現的差強人意。

這是事情的一個方面。

而另一個方面,則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正在變得前所未有的複雜。我要說的不僅僅是互聯網,還有手機,電話,簡訊。這些東西使得信息前所未有的迅速流通。
不知道各位還記得前幾年那次以為日本核電站泄漏導致搶鹽事件。這是一件完全原生於中國「內聯網」的事件,沒有人作為主導試圖推動這一事件,也沒有人在問題開始變得嚴重的時候有能力阻止這一事件。並且不單單依靠網路,簡訊,電話都是這個事件的催化劑。在大概短短一兩天之內,這一事件的以令所有人瞠目結舌的發展速度迅速超過了市場的承載能力。當然隨後也被迅速平息了,但那因為鹽本身就有巨大的存儲量,而且這件事情又顯而易見的極其離譜。
但萬一搶的不是鹽呢?萬一這種謠傳聽起來沒那麼離譜呢? 萬一不是搶鹽呢?
類似的事情還有那些著名的群體性事件,一個完全不知所謂的謠傳,會在某個特定的情境下,藉助這些技術迅速擴散,在所有力量反應過來之前聚集起數目驚人的人群。
這件事情的意義還在於,揭示了網路,包括電話,手機,互聯網,這些技術藉以改變社會的並不是信息,而是聯繫。把牆建的再高都沒用,哪怕有一天真的拔了網線,它們會造成的問題一個都不會少。

原子化的社會和複雜緊密的網路會造就什麼樣的未來?會不會在此基礎上誕生一種全新的社會結構,人們會不會憑藉技術手段,通過不斷地進化和博弈,最終重新組成一種新的社會單元?這件事情一旦真的發生,不論怎麼估計它的意義都不過分。這種社會單元很可能延續數百年,並且成為未來數百年間最重要的歷史角色。
或者根本不會有新的結構產生?社會徹底陷入混沌?我們以後會不會看見一次又一次不斷升級和加強的搶鹽事件?一波一波的無法阻止的事件如同海浪一樣不斷的侵蝕著核心權力的孤島?或者如同阿拉伯之春那樣,一場出乎意料的運動迅速的瓦解了看似堅不可摧核心權力,隨後卻因為無法使原子化的社會有序化,而陷入令所有人都束手無策的混亂?

無論如何未來都未發生,未知也是有趣的。


軌道革命:它已經在進行,只是大眾並不了解,遠沒有像第一個衛星、第一個人類進入太空那麼轟動,但是我覺得可能再一次改變世界。

軌道革命是2014年美國外交政策網站刊文提出的,它是指快速發展的小衛星技術和低成本運載技術降低了進入空間和利用空間的成本門檻,使得軌道空間正在由一個航天大國俱樂部發展成一個「大眾參與」的舞台。


我自己把軌道革命總結為:通過技術和管理變革,軌道革命正讓航天變得更加便宜,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顯著的改變每個普通人的生活!

在我心目中,現代人類社會的偉大技術變革有兩個, 一個是IT技術,它給人類拓展了一個全新的數字空間,就像駭客帝國中描述的那樣;另一個就是航天,因為它拓展的是地球之外現實的宇宙空間。

人類開始航天活動已經有60多年從前蘇聯發射第一個衛星Sputnik(俄語意思就是「衛星」)開始,航天技術的發展已經極大的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

Sputnik衛星

Sputnik衛星

(話說各國第一個衛星都很醜,其實東方紅一號還真挺不錯,大家可以看看目前最先進的通信衛星,應該可以很直觀的感受到航天技術取得了多大的進步)



上面兩張圖片是美國的milstar戰略通信衛星,可以在核戰時保障戰略通信,不懂技術的可以感受一下這個衛星桑拿有多少副天線,然後再和上面的那個醜八怪對比一下!這就是人類60年航天取得的成就。

有一部我在讀書時代很喜歡的電影:十月的天空 (豆瓣),這個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變,還記得其中有一個情節,在美國鄉下,大家望著天空,擔心蘇聯從Spudnik上扔炸彈下來。這個故事挺生動的說明了航天技術與每個人的關係。

截至2014年11月,全球已成功發射7023個航天器,其中通信衛星2013顆;保持在軌的有1297個航天器,其中超過一半都屬於廣播和通信衛星。


看著這些密密麻麻的衛星,真心覺得這是人類偉大的成就和驕傲。說起航天,很多人其實並不十分了解,比如很多人都問為什麼花這麼多錢在航天上,而不用於改善民生,如何反駁「登月無用,不如拿來改善民生」的說法? - 政治,Ernst Stuhlinger 寫給修女的那封信已經回答的很清楚了。但是,我們遲早仍然無法迴避這一個問題,那就是航天技術到底如何能夠感同身受的改變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講的具體點,我們普通人能不能到太空中旅遊一次?我能不能馬上用衛星給西北家鄉的老宅子拍張照片,然後發到微信朋友圈?我覺得這些問題問的很實際,正是航天技術需要在未來回答和解決的問題。

劉慈欣在寫在《太空將來時》序的"走了三十億年,我們幹嘛來了?"這篇文章中,提出一個有趣的「理想指數」的概念:

就是人安於生活的地區的半徑,與他經過努力能夠到達的世界的半徑與之比值。

先看看那個農民的理想指數:首先確定他生活地域的半徑,按照他的卑微理想,應該是從所居住的村莊到自己的田地的距離,這個不同地區差異較大,平均2公里應該是比較合理的。再看他經過努力能夠到達的世界的半徑,按照他所處的文化環境,應該可以從村裡的教書先生或某個外來人那裡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叫地球的大圓球上,取赤道周長的一半20000公里,即是他能夠經過努力到達的世界的半徑。那麼他的理想指數是2/20000,即0.0001。

再看那個叫「人類」的人,他所安於生活的區域的半徑正好是那個農民知道並通過努力能夠到達的世界半徑,即地球赤道周長的一半20000公里;他所知道的宇宙半徑,目前大約是150億光年。但到達其它太陽系外的其它恆星已經遠超過他的能力,甚至現在看來有可能永遠都到達不了,所以我們不考慮太陽系之外的距離;太陽系的最遠邊界是奧爾特星雲,距太陽約1 光年,按照他的飛船現在所能達到的最快速度要走兩萬多年,也不考慮;我們只考慮太陽系的外圍柯伊伯帶,平均距太陽有200億公里,這應該是合理的,因為他的探測器旅行者1號已經飛出了150億公里,肯定能夠到達這個距離。那麼,人類的理想指數是20000/20000000000,即0.000001。

現在我們看到,人類的理想指數,只及那個老實八腳農民的1%,換句話說,他那讓現代人輕視和憐憫的低矮卑微的理想,其實比全人類的理想宏偉了100倍!

劉慈欣的理想指數實際上指出了航天技術取得的偉大成就還遠遠不夠,因為航天技術的成就距離人類走出地球搖籃的夢想差距太大了。

回到主題,航天技術要能夠切實的,讓普通人感同身受的體會到對自己生活的改變,而不只是從電視直播中看看衛星發射,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成本!因為我們已經完全可以把人類送上月球,也可以在空間站中長期駐留,各種各樣的衛星已經極大的改變了人類生活,但是這些技術還都是太貴了。只有便宜到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能夠接受的水平,某一項技術和產品才能真正成為生活中的日用品,比如汽車、電視、手機。

曾經我的家庭在上個世紀末安裝電話時,初裝費就要3000多元,這筆錢在20世紀90年代絕對是一筆巨款,但是現象我們已經被移動互聯網緊密的聯繫在一起,而費用極低,也就是說IT技術的進步讓我們可以用極低的費用進入數字空間。與此對比的是,目前真正意義上進入太空需要花費2000萬美元,而且只有4個人實現了這個夢想,迄今為止,人類也只有400多人進入太空,這無論如何都太貴了。

不談載人航天,我們看看幾個主要的衛星應用領域:
衛星通信:舉例來講:一部海事衛星電話售價大約450美元,通話費用大約每分鐘10元,我估計大多數老百姓是承受不起這個價格的(話說我發現中國移動漫遊到中亞某國時,每分鐘要40多,當時我就哭了,NMD比海事衛星電話還貴!)。但是衛星電視廣播由於覆蓋區域大,非常適合對全球進行單向的廣播式服務,價格也很低,所以各位家裡的電視長才有那麼多衛視頻道。
(有知友提到目前話費約7元,我沒有核實,這很有可能,因為衛星電話的資費必然不斷下降,這也正是我這個回答試圖指出的。當然,我覺得目前每分鐘7元仍然太貴了。)

海事衛星手持電話

海事衛星手持電話

衛星遙感:很貴!別看你在手機上就可用google earth看到衛星照片,但那都是很久以前的,如果你要訂製一個最近的衛星影像,0.5m這樣高解析度的衛片的價格大約是每平方公里500元左右(WorldView-2 0.5米解析度衛星地圖影像產品--如何購買WorldView-2衛星地圖產品|WorldView-2衛星地圖價格|WorldView-2衛星地圖GIS處理|WorldView-2衛星地圖種類|)。實際上這一價格已經大大降低,但是一是仍然太貴,二是衛星遙感是很難保證實時性。

WorldView-2拍攝的青島港

WorldView-2拍攝的青島港

衛星導航:這是一個正面的例子,由於全球衛星導航理論上只需要30顆衛星左右,因此整個系統的規模並不大。而且由於地面設備可以晶元化,成本可以非常低。所以,衛星導航晶元進入了幾乎每個人的手機,衛星導航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因為它便宜。

為什麼航天產品貴?
原因很簡單:

  1. 一是因為太空旅行需要克服地球引力,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自然很貴。
  2. 二是由於空間環境的特殊性,對於各種元器件和設備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同時由於航天器幾乎無法維修,要實現長壽命一是難,二是貴。

上面是根本原因,說道具體的其實和手機之類的普通工業產品很類似。手機為什麼便宜了,一是元器件成本不斷降低,二是技術成熟,對工程師的要求低了。概括起來,工業產品的價格由原材料還有人力資源成本決定,當然在商業社會,營銷費用和渠道費用也不少,但本質上還是原材料和人工成本。
舉個例子:對於航天,在很長一段時間,對於元器件的各種指標要求非常高(所以才有工業級、軍品級、宇航級之分)。一個電阻,如果是工業級,便宜到人家都沒法給你報價,因為都是幾千個起呢;但是對於宇航級,那真的很貴!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仍然薄弱,一般的元器件不能達到要求,所以要通過一系列的篩選試驗,挑出來好用的,這樣下來,當然便宜不了。而且,航天器的數量太少,你看,全球在軌一共才1000多個衛星,這樣的數量,就沒辦法用批量化的方法降低成本。

對於人力資源成本:由於航天技術的複雜性和特殊性, 人才的培養周期長,對帶頭人的要求高,這就客觀上造成了每個航天大國都必須養一支龐大的、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因為航天人才的特殊性,供給不充分,不可能到你用人的時候才去招聘,來不及,這個和招聘個廚子或者是IT工程師有很大不同。諸如此類的原因,造成了全世界官辦航天機構的效率都不高,人力成本也一直降不下來。

但是情況正在起變化:
首先,工業產品進步很大,實際上,目前許多工業級的元器件可靠性已經很高,只要採取一些保護措施,是可以用於航天產品的,雖然達不到太長的壽麵,但是算經濟賬,平均成本是划算的。舉例來講,現在設計一個衛星,可以不要求10年的壽命,比如只要6年,衛星成本可以下降不止一半,這樣,即使到期再發射一顆也合適。但是光這一點還不夠,因為還要考慮發射成本。

其次就是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開始介入航天,著名的比如維珍、SpaceX。私營企業總是比官僚機構更有效率和創新性,因此,他們的出現,就可能大大降低人力成本,並可能通過創新性的設計,降低系統複雜度,使得整個航天任務更加便宜。

最後就是創新設計:例如,上面這個例子沒有考慮發射成本,但是火箭的發射成本也在不斷降低,SpaceX公司的理想就是研製成功能夠重複使用的火箭,這樣可以大大的降低發射成本,原因在於雖然火箭燃料貴,但是一枚火箭成本中最大比例的必然是發動機、控制系統等,如果這些部分實現重複使用,發射成本就可以大大降低了。

蚱蜢火箭

蚱蜢火箭

軌道革命的典型例子是遙感小衛星星座。 美國Skybox公司正在發展大規模商業小衛星星座,計劃建成24星星座,看看它的主要指標:

  1. 1m解析度CMOS面陣成像;
  2. 支持5Hz高清視頻, 星座實現8小時全球數據更新。

這兩個指標非常之高,要知道我們的高分2號才剛達到1m解析度(高分二號――千里眼高解析度看地球時代到來--科技--人民網),關鍵是價格會顯著降低。Skybox公司已經被google收購,而Google還計劃投資10億美元建180顆衛星,開拓全球偏遠地區的互聯網接入服務市場。

SkySat小衛星

SkySat小衛星

再看另一家行星實驗室公司,2014年共發射3批次Flock-1星座,2批次從國際空間站釋放,均為28星;1批次火箭直接發射,11星已入軌,解析度3~5m,實現覆蓋區域內近實時覆蓋。而薩瑞公司更是推出彩色視頻成像小衛星,價格約2000萬美元,解析度優於1m。(2000萬美元啊!了解航天的人才知道這真是太便宜了)。國內百度、阿里等都對航天非常感興趣,李彥宏在政協會議還提出了國家向民營企業開放航天市場的提案。

對於衛星通信:星間激光鏈路已經成為現實,星地光通信也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如果順利實現,相當於將光釺搬到了空間。要知道衛星通信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地面光釺通信實在是容量太大,單位通信成本非常便宜。如果空間激光通信達到預期指標,成本可控,那麼衛星通信又有廣域覆蓋、易於實現多址、抗干擾等等優勢,說不定會是又一次通信技術的革命。(話說銥星計劃技術多麼完美,但就是太貴。)

歐洲的alphasat衛星平台,已經有激光通信鏈路

歐洲的alphasat衛星平台,已經有激光通信鏈路

對於載人航天:維珍公司推出的近地軌道體驗,100km軌道,4min多鍾,20萬美元,雖然普通老百姓玩不起,但已經便宜了不少。SpaceX公司的Dragon V2載人飛船,很是吸引眼球,當然,他們的路還很長很長。

Dragon V2載人飛船

Dragon V2載人飛船

2013年全球發射衛星中50%為微小衛星,技術趨勢已經非常顯著。我已經真實的感受到一場新的航天技術革命已經開始,軌道革命已經不是幽靈而是正在進行的偉大變革,它將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和未來!

——————————————後記的分割線——————————————————————
2015年的第一個回答,2014年因為太忙,後半年沒有玩知乎,今天回歸。

——————————20150405修改————
感謝 @Alice@箏弦 Cochan@Hero Soul等知友指正,第一顆衛星應為Sputnik,原回答有錯誤,已修正。


Sibyl(西拉比)系統可能在我們這一代人出現。

據聯合時報報導,新加坡科技人員研發出人工智慧系統,能迅速搜查並識別網民留言是否帶有諷刺性,該系統或將於明年被政府用於採集網民意見。

研究人員表示,針對網上流行語帶雙關的諷刺性留言,例如「在高峰時段乘地鐵的感覺真棒!」該系統能夠準確識別留言者的真實觀感,進而從反諷詞句中了解其言語背後的不滿情緒。

目前該系統已被三間私人企業採用,分別用作分析網民對於數碼內容、廣告及醫療服務的相關反饋。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已有3個政府部門表示對這一系統感興趣,正在進行評估,最早可能在明年初面世。

http://crystalace.socialanalyticsplus.net/

這個是在線演示,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測試界面是這樣的。)

雖然現在只是測試版,但按照現在人工智慧的進化和演算法的完善來看,明年正式推出的時候,應該可以連諷刺語氣都可以檢測下來。

(ps,新加坡用的是:英語、馬來語、漢語、泰米爾語。也就是說,這個識別系統一旦在新加坡使用成功以後,基本上全世界一大半的地方都可以引進了。)

哦,對了,你說漢語博大精深,可以用諧音詞或者同形的字代替?

上個月我在知乎看到某個帖子,上面說我國東華大學某研究組已經完成了對敏感詞進行諧音和同行以及同義替換分辨的演算法。

第二則是2012年,基於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楊曉波教授首創的數據型組織(CDO)理論所研發的「智慧紅雲」系統。

系統首先將收集黨員(基層組織)的基礎數據、活動數據,及參加「三會一課」、討論發言情況等精準數據;隨後,系統獨有的「黨員數據精準畫像引擎」,將在雲平台上對黨員(基層組織)進行快速、準確、全面的「畫像」;最後,系統可針對「畫像」採用「TensorPlus深度學習系統」進行解決方案推送,為基層組織更好開展黨員學習教育提供幫助。

作為國內首個「電子信息+智慧黨建」項目,「智慧紅雲」誕生於2012年,基於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楊曉波教授首創的數據型組織(CDO)理論提出。「CDO數據型組織,是通過構建組織的數據空間,提高組織的自記憶、自判斷、自預測能力,實現隨時隨地的服務,實現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精準治理。」陸川說,這正是「智慧紅雲」與傳統黨建信息化的區別。

「智慧紅雲」提出,將黨建工作的實施情況、參與情況等形成精準數據,並通過人工智慧進行輔助測評、判斷、預測。「實現黨建工作的數據化、智慧化,正是智慧黨建的『未來兩步』。」陸川說。

也就是通過大數據對人進行分析,並且得出人的思維情況。

人平時活動時候有很多數據可以被採集,包括你的喝水的時間,上wc的間隔還有攝像頭拍下來的面部表情,人類心靈的窗口眼睛。

基本上一個人的喜怒哀樂都會通過細節暴露出來。而採集這些細節,將會可以得到你這個人現在的心理狀況和行為模式。

而通過這些,就可以預測你個人的行為。

通過你平時的舉動,也可以分析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比如是不是反社會人格。

當然大家也沒必要過於擔心。

我們知道法律是用暴力手段強制約束人類行為的一種規則。

它約束的對象是行為,而不是意識。

因為現在的法律是不存在「潛在犯」的。

如果心裡憋得難受,我們還可以學霜月美佳姐姐的減壓方法~( ̄▽ ̄~)~:






越來越多的90後不上班,或者不為錢而上班。

家庭條件很好,一年幾十萬的工作根本看不上。

我記得我剛剛來上海的時候,一個房東大媽看我天天加班。挺心疼我的。

她對我說:小夥子為了幾十萬,拚命不值得啊。得注意休息。

我驕傲的說:您一個月工資多少。

大媽說:我上海人,一個月工作在超市也就1200吧。我其實去也就是聊聊天。沒指望那工資。收房租一個月能1.5W。不過這些都是小錢。就你住的這套房,去年就漲了200W。

我覺得這段對話還是蠻值得品味的。

反正我覺得在年輕人看來。

勞動光榮越來越成為一個笑話。

因為光榮既不能換麵包,也不能換牛奶。還容易讓人迷茫。

不為錢上班,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越來越成為當代人的追求。

至少我是羨慕房東的。

每天鍛煉下,吹吹牛,收收房租。

孩子考不上好的大學,就送去國外上大學。

挺幸福的。


民主正在世界範圍內不可逆轉地衰落,而很少人敢於公開承認,更多的人則根本不會意識到。

一、全球民主化浪潮趨向失敗

從之前三波民主化浪潮來看,成功實現民主的國家幾乎都是後工業化富裕國家;而像拉美這樣雖然資源稟賦不錯但沒有經歷完整工業化的國家,或者第四波浪潮中的伊拉克、烏克蘭、喬治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這些社會局勢混亂複雜、教派衝突的國家,民主沒有帶來繁榮和幸福,而是帶來了政府財政危機、軍閥混戰、寡頭政治。那些當初興高采烈上街遊行的群眾,等來的不僅僅是一人一票,還有貧窮、子彈和炸藥。

從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一直到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各項口號宣傳中,都推崇民主這個詞。而全世界的各種政體和意識形態,除了那些政教合一的國家以及很少數君主制國家,即使是金三胖這樣的政權,都至少不會在公開場合承認其不接受民主。因為「民主」是一個歷經數千年而仍然時髦的帶有魔力的詞。

然而歷史巨輪卻碾壓了我們對民主的天真幻想。民主要想成功,必須首先建立在富強基礎上。一個貧窮的國度、沒有現代工業化體系的國度無法實現完善的民主。民主要想成功,還必須建立在穩定基礎上。一個民族宗教分裂對立的地區和國家,離真正的民主就是十萬八千里。

西方國家經過了直接對外殖民而完成了民主所需的原始積累。自從二戰過後,民族獨立浪潮席捲全球,西方民主國家的殖民方式就轉為了從經濟、金融等方面的間接殖民,佔據產業鏈最頂端,掌握核心技術優勢,利用後發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和資源。正如古代民主是建立在奴隸制之上那樣,民主發展到現代,其代價仍然是奴役,只不過對象由奴隸變為了落後國家。

映射到世界範圍,就是很多落後國家(無論是經濟方面落後,或是社會穩定方面落後)的民主化失敗。

隨著世界範圍內的貧富分化加劇,到2017年,全世界最富有的7個人擁有的財富是全世界約40億貧窮人口所擁有財富的總和。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幾乎毫無疑問,這40億人口所在的國家的民主化(如果發生的話)將會以失敗而告終。

二、發達國家內部民主由盛而衰

甚至作為民主橋頭堡的美國,民主精神也逐漸退潮,乃至走火入魔。展現在幾個方面:

(一)美國最高法院近年來屢屢放寬政治捐款限制,廢除了個人對多個選舉候選人、政黨和政治行動委員會捐款總量的上限,大金主成為選舉的操縱者,民主選舉逐漸變成價高者得的政治遊戲。

(二)去年的大選,讓美國國內外觀察家普遍感到驚訝的,是候選人之間的激烈競爭所引發的暴力行為。在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舉行的幾次集會上,支持者和抗議者發生衝突,甚至有廝打的場面。暴力場面,和人們心目中長期建立起來的、對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偉大民主國家的認同,相去甚遠。

(三)政治正確、政治意識形態的僵化,則剝奪了大眾的話語權,進一步造成了「沉默的大多數」。主流媒體也都由富人和精英所把持。

在上述現象交相輝映下,美國的民主政治也已經開始呈現衰頹之勢。美國民主,誠如福山所說,已經從民主(democracy)轉向為「互相否決制度」(vetocracy),即兩黨在國會內部毫無共識,互相否決,民主已經變質成了不讓任何人做事情。總統選舉所產生的暴力,只是把國會的互相否決「街頭化」了而已。

很多觀察家指出,暴力表明了美國中產階級的憤怒。為什麼美國的中產階級會憤怒?

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發生了巨大變化。最近一二十年來,美國和西方的經濟越來越呈現出富豪結構,即一小部分人越來越富有,生活越來越奢侈,而大部分人則越來越貧窮,生活越來越辛苦。這種貧富分化現象,現在正處於歷史的最高峰,超過了1928年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美國《福布斯》雜誌2015年底公布的一項研究表明,2015年美國福布斯富豪榜前400名上榜人物所擁有的財富,高於美國中下層民眾所擁有財富的總和。

這種貧富差距的背後是美國中產階級一度走到極盛之後的衰落。過去在經濟繁榮的時代,美國擁有龐大的中產階級隊伍,兩黨都受制於它。儘管民主黨和共和黨,一個左一點,一個右一點,但都不能離開中產階級太遠。換句話說,龐大的中產階級的存在,為美國兩黨之間達成共識,創造了物質上的條件。一旦中產階級萎縮,共識政治變得不可能,就失去了制衡兩黨政治極端化的力量,而蛻變為「沉默的大多數」。

三、理論分析

正如開篇所說,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是建立民主制度的必要條件。但要實現真正的民主,這還不夠。

實現現代民主的根本條件是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各勢力之間的力量均衡,始終保持彼此制衡和妥協。如若不然,任由其中一家獨大,那麼其他勢力和團體最終會就被最強大的階層、團體、勢力所左右、所奴役。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如果我面前有十枚金幣,我有實力拿其中九枚,就絕不會少拿一枚。只有在對方同樣具有實力情況下,我才會同意對半平分只拿五枚。如果我善心大發,可能會施捨一兩枚,但這全看我的心情。

而在各群體相對均勢的前提下,要實現彼此制衡和妥協,還需要民眾普遍具有政治理性和政治素質。這種理性和素質來自於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則又同財富相掛鉤。

至於公民普選總統、示威遊行、言論自由等等,這些只是表象。沒有均衡和妥協作為保障,這些鏡中花、水中月既很容易實現,又很容易破滅。

而經濟繁榮的實質就是增加社會可供分配的資源稟賦,從而令各團體都足夠壯大,達到共同富裕;社會穩定的實質自不用說,如果各群體之間矛盾尖銳對立,很難想像他們能夠實現民主所必需的均衡和妥協。

但經濟繁榮如美國,為何民主卻會不可避免的走向衰頹呢?

法國學者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指出了原因:那就是資本。皮凱蒂分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100餘年歷史的經濟數據,論證了資本回報率傾向於高於經濟增長率和勞動回報率,進而得出財富不平等程度將持續拉大的結論。皮凱蒂還在書中用數據有力地證明,現在正在倒退回「承襲制資本主義」的年代。在這樣的制度下,經濟收入不僅由財富決定,而且還由承襲的財富決定,因此,個人出身的重要性要高過後天的努力和才能,俗稱「拼爹資本主義」。 這對於「大眾」和「民主」而言無疑是個壞消息。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914年至1950年的戰爭和經濟蕭條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的不平等。戰爭對資本、國有化、稅收和通脹造成了物質上的破壞,而「大蕭條」則通過資本虧損和破產毀掉了最富有者的財富。但這反而在戰後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重建--恢復繁榮期促成了第二波(1943-1962)和第三波民主化浪潮(1974-1990)。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資本所有者再一次繁榮發展,財富與收入的比例隨著收入不平等的加大而增長,漸漸埋下了民主化衰落的種子。

面對這樣的趨勢,皮凱蒂認為:貧富不均、貧富差距擴大是資本主義的固有現象,資本主義並不會對此進行自我調節。所以建議對富人徵收累進的全球性財富稅來保護民主社會

但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下,富人反而可以通過種種避稅手段大大減輕自身的稅負,承擔大部分稅收是原來一度崛起的中產階級。對富人徵收全球累進財富稅?這只不過是一個天真的幻想,因為要讓富人正常交稅、不避稅都是已經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資本主義世界的總體繁榮已經經歷了四十餘年,全球也慢慢形成並鞏固了等級森嚴的財富體系和階級體系。中產階級逐漸日落西山,這在美國這樣的大國尤為明顯。這樣的經濟基礎是無法作為民主大廈的堅實地基的。將來,除非再次發生一次全球性戰爭,對富人來一次大掃蕩,否則民主的退場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不得不承認,這樣的論斷就像是馬克思的幽靈在全球的天空飄蕩。

*******************更新一下我對民主和自由的看法**********************

民主/民主制度:通常指現代的代議制民主。也就是各階層、各團體都有自己的代表/代言人,為本階層、本團體在法律制定、公共政策、社會管理等方面爭取權利。理想狀態下,各代言人之間彼此能互相合作和理解,就各項政策達成妥協。

這就好比公司治理。現代法律制度下的公司治理架構,就是一種縮微的民主。股東是最高級別,就像社會中的各階層團體。股東委派董事來決定公司重大經營事宜。股東會、董事會都是一人一票,以簡單多數(simple majority)或超級多數(super majority)來通過決議。監事則對董事起著監督作用。

但是公司治理有時候會失靈。比如,股權過於分散,公司難以集中到足夠票數來形成簡單多數通過決議;又如,公司里有兩個大股東佔據了絕大多數股權,彼此都是差不多持股比例,但意見相左。這種情況下就容易形成僵局。這兩種情況映射到社會政治層面,就是不同社會背景的民主國家有時候會產生決策低效、管理混亂的情況。但這畢竟還是在民主的範疇之內。

但更多的情況,就是公司有一個大股東,同時又有若干小股東。董事會的多數席位都是大股東所委派,而公司的所有事項都是簡單多數就可以通過,沒有超級多數或是一致同意才能通過的事項。於是,就會形成大股東「一言堂」的局面,小股東的意見得不到體現(沒有否決權),利益得不到保障(比如不給小股東分紅,也無法防範大股東從公司私自攫取利益)。

這種大股東一家獨大的局面,正是「民主外表下的ducai」體制。看似仍然一人一票,但大股東能夠把持簡單多數票,也就使得小股東無法行使他們的權利了。

這樣的局面有好有壞。好的方面是大股東可以最高效地開展運營,不用把精力折騰在董事會的無休止扯皮上。壞的方面是(一)小股東權益得不到保障,無法發出他們的聲音。比如某國的中產階級只能接受稅收的盤剝,而針對大股東的房產稅卻遲遲不落地。(二)大股東存在危害公司利益的可能。

但是,如上文所說,經濟減速和貧富差距擴大會使得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實力差距更加懸殊。

自由:在我概念中的自由主要指的是一種法律上的狀態。離開法律就不能談論自由。而自由的質量則取決於法律的質量。

以賽亞柏林提出過「兩種自由的概念",把自由分成了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 其中積極自由即做出行為的自由、要求變革的自由。而消極自由則是「免於他人干涉、免於恐懼的自由」,強調自由不可侵犯。

我們還是從公司治理角度來看。積極自由就好比小股東有參與公司決策的權利,比如對大股東某些專斷決策的否決權、檢查公司財務賬冊等。映射到社會層面大家可以自行聯想。而消極自由呢,就是反稀釋(避免大股東單方增資稀釋小股東股權),反買斷(避免大股東強制買斷小股東股權或要求小股東向第三方出售其股權)。所有這些權利,都必須清楚規定在公司章程里,正如公民的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權利必須清楚規定在憲法里一樣。在英語中,」章程「和」憲法「是同一個詞(Constitution). (注:Constitution用來形容章程時通常是概稱,具體指稱時用Articles of Association或Memorandum of Articles)

因此,自由和民主當然是分不開的,但自由不等於民主。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公司中的確是大股東一言堂,所有決策都是大股東簡單多數推動。但與此同時,卻在章程中清楚規定了小股東的上述權利,比如檢查公司賬冊、反稀釋、反買斷、優先購買權、附隨出售權等等。更進一步,還可以規定小股東可以干涉公司分紅。

這樣會帶來什麼結果呢?那就是儘管公司的決策並不是民主的,但小股東仍然相對能夠保障其權利——這種保障是體現在章程能夠切實得到遵守、尊重和執行。

評論區有人說我雖破但不立。但我上面的分析,已經指出了當民主不可避免衰落時,我們需要去做什麼。

沒錯——那就是作為小股東,自下而上地推動法治體系的完善。這肯定是艱難的,並且是長期的。因為小股東在與大股東的談判中處於弱勢地位,很難有negotiation power.

但當一個社會切實建立起法治思維和理念之後,當小股東堅持爭取之下,章程寫入小股東權利並且能夠得到遵守之後,我們仍然能看到希望。


說明:此非本意不在舉報任何人(若想舉報的話,一定會實名舉報),只是想說一下自己的一點感悟。故謝絕查水表,不收無名快遞,謝謝。

首答,寫個農村話題。

16年春節期間,一篇名為《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成為一時熱點,引起諸多討論。那麼時至17年中,文中所述農民的境地有什麼改善嗎?以我所經歷10來個縣域農村生活來看,幾乎沒有任何改善。並且,出現了一種即將影響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現象----空巢化。

在我還小的時候,老家旁邊有5戶鄰居,人口大約有16人,現在還剩多少人呢?3個半。分別是我父母、大伯母和由4個兒子3個月輪流照看一次癱瘓在床6年的我的爺爺。周邊的人呢?幾乎沒有30歲以下的勞動力在家了。類似的情況,村裡比比皆是。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我想說說空巢化的後果。

後果是什麼呢?出現了超級牛掰的村匪。為什麼叫村匪呢?準備一壺茶。

所謂村匪,以村書記、村長、中心戶長(一直沒搞明白這個名詞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和尚留在農村、有一定勞動力的中年人(50左右)組成的小團體,可以做到欺上瞞下、隻手遮天。

以目前到處都在進行的土地確權為例。(想知道為什麼要土地確權,以及確權以後要做什麼的,等我有人問了這個問題,我再來答,這是很大的一盤棋)

我所知道的,同省很多地方的確權工作,都是外包給有測繪資質的專業公司。既然是公司,那麼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當然是按照規定來的。逐家上門核對,簽字,蓋章,上交縣級國土管理部門。

我們村是怎麼搞得呢?村主任自己動手搞。就是隨手給你畫一個承包地塊圖斑,直接跟中心戶長一起,找一個還在家,但是什麼都不懂的農戶,直接把章子拿過來,一次性把一大片人的土地全都確認了。

你有意見?村書記說了:「老子就這麼干,你能把我咋地?」況且還有中心戶長狼狽為奸。

後果是什麼呢?就是現在種了幾十年地的農戶都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土地,分布在哪些地方,地塊圖斑是什麼樣的。換句話說,農戶根本不知道自己種的土地,還是不是自己的。

有聽聞消息後前去查看版圖的,發現基本每家的土地畝數都少了。少的幾分,多的幾畝。我們家少了0.5畝,可是全村上千戶人家啊!有個中心戶長閑聊提到,全村累計幾百畝。

多出來的額土地哪裡去了呢?答曰空著。為什麼空著呢?我百思不得琪姐。於是百度了一下書記大名。

我們村竟然有這麼大的一家公司。看看股東信息

從名字上看,村書記和他三弟合夥註冊了家公司,可是中間那個是誰呢?是他二弟媳。為什麼不是二弟呢?因為二弟是縣林業局的副局長。手賤加好奇,又找了一下。(早上還能看到的信息,現在什麼都百度不到了,但是bing人能搜到,但是已經打不開了,呵呵。)

好在,還有這個信息

點開看看

不是法人,但是作為林業局長,在分管領域內的國有獨資公司占股,合法合理。

可是

兩家?點開看看

名字好像不是上面那個國有公司吧?

發現沒?這位林業局長同志,占股10%的這家公司,和其兄、弟夥同其妻開的這家公司,業務內容高度相似,且恰為這位局長工作主管範圍。

這個就說不過去了吧!再聯想一下,在土地確權中的所做所為,你覺得他要幹嘛?

先把土地屯起來,等待鼓勵林業發展的政策下來後(實際上幾年前就開始了種樹了),把屯起來的土地據為己有,發展林業木材。而政策,正在來的路上。

都開始鼓勵發展林業木材產業了,自然需要土地來種樹才行啊。可是土地不夠,怎麼辦呢?

反正農村現在基本沒人種地了,閑置的土地多得是。

按理說好事,如果真能把這個政策執行好,把土地流轉起來,統一承包經營,農民按土地數量收取流轉費用並獲得分紅,是一條致富脫貧的好路子。可是我們村這位書記,卻選了一條蠢路子。就是隨意減少農民承包的土地地塊、數目,將多餘的土地屯起來,將來在以不可描述的方式流轉的自己手上,自己發財。至於其在精準扶貧、「村村通」、農畜飲水等項目中的所作所為,這裡就不在贅述了,相必農村出來的都懂。

這是我們村的事情。

#感謝大家的關注,沒想到搬了一天的磚頭回來,帖子還在,還有這麼多網友會管著這個問題,看來中國還有很多地方,也在發生著類似的事情。有網友提醒,圖片處理不到位,故對原答案中的圖片部分略作修改。#

再說一個三峽庫區某縣的事情。

這個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也是一個移民縣城。在和某位好友喝酒的時候,他們最津津樂道的是什麼?一個空手套白狼的故事。

有位村幹部,借國家扶貧東風,申報了一個養羊的項目。於是借個幾十萬,修一些廠房,空著。可是上面真要來檢查了,裡面沒有羊怎麼辦呢?

好辦,周邊凡是有養羊的,全部借過來,一隻羊50一天,也就幾萬塊錢。等檢查的人一走,如數奉還。這樣一來,養羊的白撿50(如果有20隻,就是1000,農村哪裡去掙1000一天?),村幹部獲得幾百萬補償款,空手套白狼成功。你說那些真養羊的為什麼不去申請?你覺得一個空手套白狼的書記,會把這等好事讓個一個平頭百姓?圖樣圖森破。

這個故事是我聽到的,並沒有親身經歷,但是我相信,真實的概率是遠大於謠言的概率的。

農村出來的小夥伴,看到這兩件事,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我相信,這樣的故事,在神州大地的各個農村,比比皆是。

那麼我想說什麼呢?我想說的是,中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危機,恰恰就是我黨賴以發展起來的農村地區。

由於普遍的文化水平不高,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年輕一代不願意也回不去,農村正在淪為這些村級幹部的自留地。

很欣慰的看到,黨和政府也注意到了這些情況,並做出過一些努力,持續多年的大學生村官就是最好的說明。可是這些能改變什麼呢?掛職村長還是剛畢業的年輕村官,敢跟書記對著干?微薄到令人髮指的報酬,玻璃瓶子外的希望,能留住這些滿腔熱血的年輕人一輩子?三年期滿,要麼憑本事獲關係考取公務員或者事業編,要麼頹廢著離開,而農村地區,貧困依舊,矛盾依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偉大領袖在就發現了這個規律,所以才會有今天的揚我國威揚眉吐氣。可是,同樣的道理,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依然成立。

後院的紙簍著火了,不一定會燒了房子,但是管理房子的人一定會嚇出一身冷汗。在「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顯示之下,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好,我等的小日子也會越來越好。可是,請一定不要忘了,中國還有5.897億人民,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為最基本的生存奮鬥,在為了憲法所講的「公平」而鬥爭。而鬥爭的對象,恰恰是代表黨和國家的村級領導。

解決之道?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國家正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兩年前熱議的「鄉紳」提議,出發點也是希望加強農村地區的權利監督。可是設想一下,如若真的實行了,最後哪些人能夠入選?是附和並跪舔村書記的人,還是反對並鄉政府舉報反遭打壓的人?不言而喻,這項制度,只會幫助違法亂紀的人編織一個更大的網,以符合自己的利益需要,而不是真正為了全體老百姓的利益。

寫到這裡,突然不想寫了。因為我深刻的認識到,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我是回不去了。我自高中起,離家已有15年,如今也在城市有了立錐之地。如果父母願意,我也想把他們接過來與我一同生活,或者去縣城裡住也可以。可是,我的父母可以離開,還有很多人,他們任然留在哪裡,他們又該怎麼辦呢?

不寫了,還有些事情,我想換個方式寫。

更新一波。同樣的事情,不至我們村,其他地方同樣如此。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ac3f5e490102wph7.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睡不著了,外面下著大雨,心情同樣沉重。發現這個回答得到這麼多關注,甚是欣慰和感動。有很多網友關注了我,但是抱歉我是不大喜歡太多人關注我本人的,我更希望大家關注的是事情本身,是這樣的事情反映出來的背後的現象,是這樣的事情究竟是偶然還是普遍存在。從以上幾個角度來講,不管知友來自農村還是城市,從事什麼職業,都能從這件事情中看到這個社會的一個方面。

說一下有同學的質疑。事情的最新進展是,我真對土地確權的事網路信訪後,鄉鎮紀委介入很快。他們第一時間做的工作是,通知我父母去政府辦公室把問題說清楚,然後開始了不緊不慢的調查。而後確實來了一批人去村裡調查。他們亂蓋章的那個冊子,已經以上交為名看不到了,但是蓋章的事有多人為證。 然並卵,我們有一位"大公無私"的中心戶長義無反顧的站出來,說他自己為了完成任務而自作主張用別人的章子蓋的。你他媽一個大字不識狗屁不懂的老王八蛋,跟著書記拎包的,兩人一起去別人家裡蓋章的,書記在場你敢強行用別人章子代蓋?這等屁話,紀委採納了。於是翻閱歷史檔案發現,從星空年代開始,凡是有補貼的,包括糧食直補、良種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生態公益林補貼,化肥補貼,各戶每年數據都不大一樣。詳細數據各戶情況可在縣財政與編製網上查到,各位農村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你們村的情況,說不定也有驚喜。

在看進幾次土地確權的事。因為也有其他人在向上反映,前後已經進行到第六次了,而我們也是在六月中的第六次中才知道這個事情。發現六次底冊的數據都不一樣。按理說,全村按人平1畝算的,一兩年之內沒有人口增減,為何數據前後各不相同?就拿最新數據來說,人口3人的家庭有2.8的,也有3.5的,也有4.2的,甚至4.8的,我家鄰居同是4口人,竟然出現了169畝。即便如此,全村仍有800多畝土地去向不明。

紀委和政治辦的到也挺負責任,處理方式簡單明了見效果。怎麼處理?親自動手,把我家的土地版圖改過來。至於其他家庭的情況,可能要等他們在將來土地可以流轉可以變現的時候,再重新去信訪了吧,這些目光短淺思維狹隘的人,我也不想管他們了。

與此同時,政治辦的主任跟我父親說,這個事兒忙完了,你跟我一起去見一下你小兒子(就是寫字的這個我,最近連續在網上信訪),我哥接到上面那個中心戶長的電話,被叮囑出門在外要注意安全呀,以前鄉鎮主要領導也在微信上對我哥說,出門在外多關注一下身邊有沒有老鄉,不要惹事生非呀。王八蛋們,你們他媽幾個意思?

最近在等信訪處理結果的文件,也在等那些"執器者"來找我,我跟他們也有話說。

等這段玩完了,我們再來說說公路硬化,人畜飲水,精準扶貧,灌溉用水,各種我等屁民不知道的項目和賬目的問題。

睡不著,又來更新了。

最近在縣財政與編製網上看到,15年3月份,鄉民政局以現金的形式發了一筆自然災害生活補助金。細看名單,著實吃驚。有多個名字根本不存在,所有人的住址都是錯的,就更不要說書記夫人、會計夫婦、與書記關係密切的一干人等在列了。名單如下

其中最大的一筆15000,是會計名下的。書記這次挺大方,一分錢沒要,僅僅讓夫人出面,拿了500元意思一下。真正需要補貼的,恰是表中400一下的,甚至根本不在表中。我爺爺癱瘓在床6年多,也只有400。可是,包括我們在內的絕大多數人,連個屁都沒聽說過,更不要說拿到錢了。

在看網上公布的其他補貼項目,書記挺辛苦,還把村公路邊坡邊溝的維修任務攬下來了

可是你他媽的拿錢了,多少要做點事啊,前面回去一趟,路口爛的車子都走不成了,你他媽個書記眼瞎啊。

———假裝有分割線。想更新,但是找不到答案了,明天再來


悄無聲息的科技革命



看完這個問題的接近四百條回答後,內心突然有點小激動。在這些回答中,有許多提及了我個人十分關注的科技熱點,包括VR虛擬現實,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3D列印,Blockchain塊環鏈,大數據等。在很多人看來,這些技術是獨立的,沒有關聯的,是人類一項又一項新發明而已(畢竟3D列印和VR能有什麼聯繫呢?)但當我深入挖掘科技領域,接觸了諸多研究者後,問題開始浮現:這些看似無關的科學技術,是不是有內在聯繫?它們由什麼推動,又將走向哪裡?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又會因此發生什麼改變?我想就趁這個機會,談談我對正在發生的科技革命的理解。如果有解釋不到位的地方,歡迎各位大牛指出。


一、什麼是科技革命?


要回答「科技革命將把我們帶向哪裡?」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它是什麼。而了解一個正在發生的革命的最好方法,就是實時新聞媒體。於是,我在各大國內外媒體上找到了近期發生的幾條重要新聞,摘錄如下,並對每一條都做了點評。大家瀏覽完就能對近一年來科技的發展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

  • 世界第一輛自動駕駛的士在新加坡上路,8月25日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範圍內已經有33家企業正在研究無人汽車,其中最主要的包括Google,Uber,特斯拉,百度,蘋果,賓士,Delphi,尼桑等眾人熟知的汽車或科技品牌。

  • 初創企業R3 CEV將用Blockchain(塊環鏈)技術統一華爾街,8月24日

Blockchain技術繞過了中央審核系統,能夠實現快速的多方交易,並且能夠在保證交易透明度的同時降低交易風險。

  • 載人無人機將改變人們的出行,6月15日

億航研發的Ehang184將在年底進行載人測試,想像一下,以後打滴滴叫來的不是汽車,是自動駕駛的無人機!

  • Google TensorFlow的人工智慧讓對手們感到恐慌,6月21日

曾經在Google高管所著的《谷歌如何運營》中讀到這麼一句話:「我們在做的其實是人工智慧」,這就是Google不只是搜索引擎的原因。它是在利用龐大的搜索數據,來訓練自己的人工智慧。

  • 中國神威超級計算機成全球最強,6月21日

中國的計算機領域正在突飛猛進,在世界前500的超級計算機裡面,中國擁有167台,美國擁有165台。而剛面世的「神威-太湖之光」也是首個不使用美國半導體技術的超級計算機。

  • 因特爾公布一體式虛擬現實平台Project Alloy,8月18日

這兩年是VR和AR技術發展的關鍵年。超過10家公司投入大量資金研發相關設備,已經面試的就包括HTC Vive,Oculus Rift,Samsung VR Gear等。

  • 中國發射首顆量子衛星,8月17日

中國的量子通信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此次量子衛星的發射是在網路安全與信息保密技術上邁出的關鍵一步。


通過瀏覽上面七條近期發生的新聞,不難看出各項科學技術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許多本來是科幻小說中的內容,現在已經被提上了日程,巨大的變革馬上就要發生。不遠的未來,我們就能夠戴著VR眼鏡在家裡辦公,所有我們購買的東西都會由小型無人機放到我們的陽台上。出行的時候我們將乘著無人機或者無人汽車,在柔性電子材質做成的擋風玻璃屏幕上閱讀今天的新聞頭條。而我這裡所說的不遠的未來,就是將來的5到10年內。


我這麼確信我們的生活會發生變革,其實是有原因的。通過和許多科技領域的專家們接觸,我慢慢明白近一兩年內出現的技術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經過了許多積累之後的必然結果。在大致了解這個科技革命包括的內容後,我們就可以接著去了解它的起源了,同時也就能以此看出它的未來。而它的起源就是我們世界的兩大定律。


二、我們世界的兩大定律


1. 熱力學第二定律


對於不喜歡理科的朋友,「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個詞似乎不是那麼友好,因為它的確源於物理。但同時,對這個定律的解讀又遠遠超出了物理的範疇,成為了影響時代的定律。用最直接的語言,我認為熱力學第二定律可以這樣表述:


「在大多數情況下,事物會變得越來越複雜。」


剛看到這條定律的時候,我非常驚訝:這樣的定律也能用嚴謹的數學和物理來證明?那即使可以,又應該怎麼去理解?後來發現,理解它其實很簡單。就像一個房間,你如果不花時間來整理,總是變得越來越亂;一個學科,總是會發展得越來越複雜,產生越來越多分支;就連感情生活也是,從高中單純的喜歡,到中年紛繁複雜的糾葛。這些其實都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在作祟。


那麼這條神奇的定律和科技革命又有什麼關係呢?在我看來,這條定律就是革命的最初推動力。正是因為事物的發展越來越複雜,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技術去處理、刪選信息,並從中提取有意義的內容為自己服務。這就是大數據處理人工智慧。而當這些提取出來的內容越來越重要的時候,信息就變成了比黃金還珍貴的財富。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我們造出了更加精密的感測器,並將它們運用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比如無人機無人汽車。這個信息與信息價值的循環使得信息數量爆炸式增長。越來越多的信息則需要更加嚴謹的管理系統,和更強大的計算能力來支持,於是帶動了晶元的快速發展和超級計算機的誕生。這些更快更小的晶元使得許多原本只是構想的技術成為了現實,比如VR


而說到底,這樣令人目不暇接的發展就是因為信息的快速增長。回歸到了支配我們世界的,最基本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2. 指數增長定律


另一個重要的定律屬於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範疇,那就是指數增長定律(當然,它還有很多其他名字)。在解釋這個定律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簡單的小例子:


小北同學正在準備考入美國大學。她只有一個月(31天)的時間來背單詞了。為了能在一個月內背完,她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第一天只背一個單詞,之後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背一個單詞。但小北的朋友說:「你這樣一個月才背一兩千個單詞,太少了。不如這樣,你每天背的單詞都是前一天的兩倍。」小北想了想,同意了。那麼請問,小北在第31天需要背多少個單詞呢?請在一分鐘內給出答案,只要說1後面跟著幾個0就可以。


一分鐘過去了......


我想大多數閱讀文章的人是給不出答案的。正確的數字是9個0,也就是10億個單詞。


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兩個問題:

(a)指數形式的翻倍增長能夠讓很小的數迅速變大。

(b)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的思考模式是線性的,沒有辦法估算指數增長。


但很不湊巧,人類的進步就是呈指數增長的。而上面提到的(b)點,就是大家沒有辦法很快接受指數增長的原因。但其實,這個定律是經過許多科學判斷才產生的。其中最著名的闡述當屬《The Singularity Is Near, by Ray Kurzweil》,大家有興趣可以去了解。關於這個定律,最直觀的例子就是人類的發展史。人類從用火到農耕的過程經歷了上千年,但在這之後,每次科技革命的時間都在不斷縮短。從鐵器時代到工業革命,再到信息時代。每次改變世界的技術用的時間都更少。


指數增長在計算機的發展史上也體現無疑。在下面的圖片中,我們就能看出這個趨勢。這是一張以時間為橫軸,以電腦計算能力為縱軸的趨勢圖。從這張圖中就可以我們就可以發現很多東西。首先,我們看到這些點代表了不同年代電腦的計算能力,而計算能力似乎是隨著時間推移線性增長的。但仔細觀察縱坐標就發現,數字是呈1000倍增長的,也就是說,電腦的計算能力也是呈指數級增長的。



另外在圖中,我們看到了右側有很多小圖片,從下到上分別是手動計算,細菌,線蟲,蜘蛛,蜥蜴,老鼠,猴子,和人。而這些生物所處的位置,就代表了他們大腦的計算能力。比如,在1975年左右,電腦的計算能力就和一個細胞差不多了,而現在的電腦應該就有蜥蜴大腦一般的計算能力。按照如圖的趨勢,在2040年之前,一台電腦的計算能力就能和人腦相當了。這當然不是說電腦會和人一樣,而是說在許多重要的場景下,它能完成人類不可能做到的事,而且是以與人類相媲美的計算速度完成的。


著看似不可思議的快速發展,就得益於指數增長。爆炸式的發展方式讓科技快速進步,邁上新台階的速度不斷加快。


而就是這兩個定律的共同作用,讓現在的科技革命成為了可能。熱力學第二定律提供了需求和推動力,而指數式的技術爆炸使得這些需求一個個被實現,科技革命逐漸孕育而生。


三、我們將走向哪裡?


當了解了革命的動力後,我們終於能夠粗略地判斷它未來發展的方向了。這是一個以強大的計算能力為基礎的革命,從數據分析,到人工智慧,最後走向了自動化與人機互動。在這場革命中,我們的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從簡單的生活用品的購買,日常的交通出行,到一個國家經濟與法律的重構,都將在這場革命中發生,在未來的5到10年內發生。


作為這場革命見證者的我們,哪怕不能引導其發展,也應該為其助力。當然,很多人會說這些發展是雙刃劍,也帶了諸多倫理問題。我相信這是有的,也很希望大家在評論中說出各自的觀點,但我認為,這場革命將會是必然。


感謝閱讀。


如轉載,請註明來自知乎北街


我們正處於第三次農業技術革命的前夜。這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並且會表現出不同於前兩次革命的顯著特色。

到目前為止,我們人類也僅僅馴化了幾百種植物、區區幾十種動物。這些植物和動物伴隨著整個人類文明成長,相互交流擴散,並且還會繼續伴著人類繼續走下去——你不可能自己跑去太空里嘚瑟,把你家主子扔在地球不管吧?這不是一個負責任的鏟屎官乾的事情!
除非我們的進化方向是這樣的:


這幾百種植物、幾十種動物的種植、養殖、加工、流通,就是農業。農業起源於新舊兩個石器時代轉換期間,總共經歷了兩次深刻的變革,成功的讓人類這種不長毛、跑不快而且也沒聰明到哪兒去的東西,成為地球上分布最廣的動物。

一、農業的起源和前兩次農業技術革命

農業脫胎於採集、狩獵。
現代智人這個東西,在地球上屬於是比較獨特的物種——直立行走、沒多少體毛、看起來肉呼呼的,只是外觀特徵而已。我認為現代智人最大的內在屬性,是沒有發情期
也就是說,這玩意兒閑的沒事幹,就會去做愛做的事情——繁殖。他們吃飽飯很難靜靜的趴著,而是跑去鼓搗些屁用沒有的事情,諸如藝術啊、音樂啊、文學、科學什麼的,其中最要命的就是跑去男的女的光著屁股追逐嬉戲。本來他們光著屁股到處跑的年代,靠狩獵、採集也活得挺好的,成年男子會跑去抓一頭野豬、傻狍子啥的,跑到雌性的洞口一扔,就去洞里快活去了。這都不算啥。

唯一的問題是:廣泛普遍使用避孕套,已經是20世紀的事情了。

這就帶來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人口壓力

人口壓力,是農業誕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沒有人口壓力的話,人類才懶得種地呢,他們會無休無止的光屁股追逐嬉戲下去,直到發現這種破事兒會給自己帶來一大群子女。


(一)起源期的人口壓力
農業起源之前,人類的活動範圍並不廣泛:往往就集中在野生食物比較豐富的地域周圍。男人每天跑去打獵,女人負責採集種子瓜果之類,並且負責管理那群臭男人。我覺得龍牙個人在那個時代肯定能夠如魚得水:我身體健碩、善於奔跑、敢於冒險並且精力旺盛,我大概會用獸皮、牙齒和羽毛把自己打扮得帥帥的,然後滿山坡追逐原始女人去。
以上原因並不充分,主要是因為我還是個姐控

然而好景不長,很快龍牙就會發現,突然部落里多了好多滿地亂爬的小屁孩。這些熊孩子不但會在你睡覺的跑來扯你鼻毛,還會在餓了的時候撕心裂肺的嚎,嚎到你神經衰弱受不了。
你得餵飽他們,這就是你一時歡愉的下場。

去酒吧喝酒買醉顯然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周圍可以食用的野果越來越少,動物幾近絕跡,只有幾條野狼會跑到部落附近的垃圾堆里翻吃的——很快它們就會躺在你的暖爐前賣萌,還會在你的沙發上撒尿。

很快你附近步行能夠到達的地方就再也找不到吃的了,得了,種地吧。
砰!!!農業誕生了!!!

(二)第一次農業技術革命及其人口壓力

原始農業是真的原始——靠砸出來的石頭片種地能有什麼效率?
可是人類還是惡習不改,雖然已經穿上了褲子,但是人類顯然更熱衷於脫下褲子,脫別人的褲子。我覺得褲子是人類發明的第一種情趣用品。
很快又是滿村子亂爬的熊孩子。好吧,讓我們來一次農業技術革命,生產更多的糧食吧!
這次技術革命的主要特徵是鐵器、輪作、梯田等原始農業設施、灌溉技術、選種育種的運用,人類的種群數量迅速突破一億大關,產生了好幾個偉大的帝國:羅馬帝國、中華帝國等等,以及天真爛漫的印度人。
這次技術革命的遺產,直到現在都還在一些落後地區存在,生產出來的產品在今天作為某種具有神奇效果的東西而被現代人供奉:純天然食品
如果我是一個原始人,就是那種光著屁股滿山跑的原始人,肯定會抽這些不成器的子孫一耳光:你這純天然個屁!老子滿山追野豬的時候那才是純天然!

(三)第二次農業技術革命及其人口壓力

這次革命跟上次革命有很多顯著區別,最大的區別就是人口壓力不再單純的來自於我們大家都愛做的事情,而來自於很多地方,比如說醫療技術的進步、國際法和國際組織的誕生、知識的普及。這些都導致了人口的暴漲。

所以不能說男人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是人類進步的源泉

龍牙就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下半身,所以說他是個文明而謙恭的臭流氓。

這次農業技術革命的首要目標還是解決多出來的熊孩子,我們主要採取了農業機械、化肥、雜交育種技術、現代設施農業的方法,讓這些熊孩子不要嚎得那麼撕心裂肺。可以說這次農業技術革命,就是「石油農業」技術革命,離開石油,現代農業是玩兒不轉的。

二、第三次農業技術革命的端倪

眾所周知,避孕套(又叫攔精靈)以及其它的現代避孕技術,差點斷送了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
所以說中出……
打住打住。

各位女看官不要打我,其實龍牙是個女權主義者,真正的姐控。

問題是現在人口的增長勢頭雖然有所減緩,但是人均壽命正在穩步提高。我們現在經常看到新聞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公交車上伸出了咸豬手,這在以前根本是無法想像的事情!龍牙光著屁股滿山跑的時候,男的30歲就干不動這種傷風敗俗的事情了,35歲嘴裡還能有牙齒都是奇蹟!

所以第三次農業技術革命的人口壓力,不光來自於熊孩子,還來自於熊老頭。大家不要小看壽命變長帶來的人口壓力,對農業以及依靠農業提供原料的工業的壓力是很大的,具體數據這裡不再列舉。

所以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等龍牙本人干不動傷風敗俗的事情的時候,請把我埋在那春風裡。

(一)解決之道

人類對於地球,還不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於人體的重要性大,金黃色葡萄球菌能夠要了你的小命,人類可要不了地球的老命,拿核武器炸都不行。

人類只是有可能破壞掉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而已。

要在養活更多人的前提下,減少對於環境的壓力,只能走技術革命的路子。除此之外,要麼搞人類大滅絕,要麼就需要另一個地球。所以我認為,反對農業技術進步實質上是反人類罪。

1、低碳農業

降低單位農產品消耗的自然資源,叫做低碳農業。比如說我們同樣生產一公斤的動物蛋白,雞需要1.87公斤的玉米,牛則需要1.5公斤的玉米+6公斤草料,顯然雞要低碳得多。

這位愛吃牛排的同學你先別急,龍牙也愛吃牛排。我們是不是就不養牛了呢?別忘了生產玉米會產生玉米桿,玉米桿可以拿去喂牛,不要拿去焚燒。秸稈焚燒不但污染環境,還會讓要到附近機場降落的飛行員以為跑到戰場去了。


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循環農業。

2、循環農業

在集約化、規模化種植養殖的前提下,採取昆蟲、微生物、魚類等作為中間環節降解農業生產廢棄物,從而達到循環利用資源的農業模式,叫做循環農業。

簡單地說,就是讓動物把自己的,換一種方式吃掉,嗯,就是這樣。

比如說你養雞,雞糞養蚯蚓,再把蚯蚓給雞吃掉。蚯蚓糞拿去種玉米,玉米再給雞吃掉。我們就成功的騙雞咯咯吃掉了自己的屎。


3、設施農業

利用各類設施,精確控制植物生長的環境,以達到最大效益的農業模式就叫設施農業。

簡而言之就是儘可能用最少的地種出更多的吃的,有些地方冬天什麼也種不出來,沒關係我們有溫室;有的地方太乾旱,沒關係我們有滴灌;有的地方人太多沒有地,我們可以在樓頂做無土栽培。


4、現代育種技術

不光是轉基因,先別激動。我們可以稱為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運用,包括但是不限於轉基因技術。
有幾個名氣不大但是比較有前途的:

人造種子:用組培技術產生大量胚,再用人工材料包裹,製成人造種子。


組培(快繁)技術:就是俗稱的植物克隆,短時間內可以產生大量植株。現在已經廣泛用於珍惜植物的保護、擴繁,比如有些根本就懶得產生花粉結出種子的植物,紫杉之類。


無土栽培技術:土壤只不過是一種栽培基質而已,土壤條件不好的地方,我們完全可以不用土就能種出東西來。

(二)發展趨勢
如果說第二次農業技術革命是石油農業,那麼第三次農業技術革命就是生物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廣泛運用只是個快慢的問題,快的國家稱霸地球,慢的國家苟延殘喘,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農業技術革命發端於男人脫下更多的褲子,反過來又會促進男人們跑去脫更多的褲子,從而人丁興旺。一片土地的人口容量取決於農業技術的先進與否,反對先進農業技術,無疑就是不愛國。這跟義和團反對鐵路還不一樣,至少義和團還是愛大清的,不管它大清是不是藥丸。反生物技術基本上都在打著愛國的幌子,干賣國的勾當。

第三次農業技術革命,不管你做不做,全世界都會做,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卻要養活更多的人口,不做是不行的。與其不做,不如做好一點,這是積極的人生態度。

首先,我們要盡量相對的降低農業對石油工業的依賴。石油工業很明顯的破壞人類生存環境,人口增長肯定會繼續加大負擔,如果不能擺脫這種依賴,鐵定是死路一條。
其次,我們要多樣化開發農業的功能。不單單是要提供食物來源,更要拓寬農業產品用途,甚至是提供能源也是可以的。
最後,我們要繼續不斷調整農產品的結構,減少糧食、油料作物的種植,增加蔬菜、水果、高質量蛋白質的生產,以適應現代農產品需求。


三、我們可以做點什麼

身為一個農業人,你只能去適應技術革命,懷舊一點屁用沒有。龍牙還懷念20歲的時候吭哧吭哧一次來個兩個小時呢,現在一個小時就得鳴金收兵,但是龍牙也沒有把小JJ切了對吧?

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在國家政策層面,對於這一次新的技術革命已經有所行動。幹什麼都不要跟組織對抗,這樣是沒有好下場的!我親眼看到過好多投資搞所謂的「綠色有機食品」的企業虧到底褲都保不住,還是得回到石油農業的老路子上來。

農業也是要有戰略眼光的。


——————————————————————————————————————————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專欄:知乎專欄


客觀說一個,朝鮮半島問題。

目前很多人都不太關注這個話題,覺得朝鮮半島是非常和平的。

其實真不是,我從目前朝鮮形式,中國和朝鮮的關係,朝鮮和韓國,以及美國想法幾個方面說起。

1首先是中國和朝鮮關係。

很多人依舊以為目前中國和朝鮮關係很好,甚至認為朝鮮基本比較聽中國的話。

其實這個想法不太成熟,因為國家和國家之間,只有利益,沒有跟班之類。

美國許多國家聽他的,是因為有利益,如日本,美國有駐軍;加拿大,目前經濟很依賴美國。

故他們會跟著美國去如伊拉克戰爭。

要說中國和朝鮮關係,可以先說朝鮮偉大領導人金日成,金日成在1942年只是一個營長而已,但關鍵是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這個旅是蘇聯組建的。故金日成其實是蘇聯的代言人。

這個旅裡面:如我們熟知的第一營營長金日成大尉,旅副參謀長崔石泉(崔庸健)大尉,第一營政治副營長安吉大尉,第二營政治副營長姜信泰大尉(姜健),第三營政治副營長金策大尉:連長崔賢上尉:連長朴德山上尉(即金一),連長金光俠上尉,李永鎬上尉,排長朴成哲少尉,還有戰士出身的吳振宇李乙雪等,他們在抗戰勝利後回國,成為朝鮮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和開國將帥

後來蘇聯就開始扶持金日成,進入朝鮮,並把他當成最高領導人。

其實當時,即1949年金日成的聲望遠不及同時代的很多朝鮮人,北方就有曹晚植、玄俊赫等人,加上從南方歸來的朝鮮共產黨創始人朴憲永、金永奉以及一直在中共工作的武亭、朴一宇、金斗奉等等。

但偉大的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利用他一號首長的位置把這些人一一以各種理由殺死,判刑,冷落。

私活:

比如武亭其實對中國共產黨貢獻很大,他如果在不是為了朝鮮,在中國基本就是大將級別,甚至更高。他走過長征,1938年初出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長。

1931年5月,紅軍中央軍委炮兵團(有資料稱是炮兵營)在江西陂頭成立,由於首任團長有失職行為,武亭於這年6月成為該團第二任團長。在紅軍時期,戰功赫赫的武亭升遷很快,最後竟進入中國共產黨軍事委員會
武亭作為中央軍委直屬的炮兵部隊指揮官,是典型的救火隊,不論是在進攻,還是在斷後時,都廣泛地擔任了火力支援任務。一名老紅軍撰寫的《羅元發回憶錄》就曾提到過他的工作性質:「11月下旬,中央軍委決定分四個縱隊從新安、全州之間渡湘江,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這是長征開始以來一次最緊張最激烈的湘江戰役。我們五師奉彭德懷軍團長的命令,以急行軍日夜兼程每天100餘里[1] 的速度,搶佔湘江渡口。……師首長告訴我們,軍委炮兵營武亭同志帶領的炮兵營和你們一起完成這次任務,他會用火力支援你們。」不久武亭出任軍委縱隊第三野戰梯隊司令,指揮包括炮兵營、工兵營、運輸第一大隊和附屬醫院在內的技術兵種,後又改任紅三軍團炮兵營長。

後面因為斯大林去世,金日成開始打擊蘇聯派,

戰後恢復建設時期,金日成提出了「主體思想」,樹立個人權威,嚴厲指責莫斯科派的許嘉誼(許哥而)、朴昌玉、朴永彬和延安派的朴一禹。「從蘇聯回來的人主張學蘇聯的方法,從中國回來的人則主張學中國的方法。這種爭吵是毫無意義的。」他說,「我們正在進行朝鮮的革命,而不是別的國家的革命。朝鮮革命,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工作的主體,必須使一切思想工作服從朝鮮革命的利益。」金日成由此開始的一系列清除異己的行動,導致中朝關係急劇惡化。 1956年2月,聯共20大,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赫魯曉夫在會議上也指責金日成在朝鮮搞個人崇拜,1956年6月-7月,金日成訪問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而在國內的蘇聯派和延安派聯手準備向其挑戰。1956年8月29日,朝鮮勞動黨舉行蘇聯、東歐歸國報告會,蘇聯派的朴昌玉和延安派的崔昌益等人公開向金日成挑戰,但在會議上遭到金日成等滿洲游擊隊革命團體的反對而失敗。當天延安派的商業部長尹金欽、職業總同盟委員會委員長戌輝即逃亡中國,而崔昌益和朴昌玉被逮捕,後在八月的中央全會上被除名。朝鮮勞動黨內的延安派在這次會議後為逃避清洗而紛紛流亡中國。這一事件的策劃者金斗奉於1958年消失,1961年死於農場。

其實我個人覺得金家政治鬥爭的靈魂是來源於祖先的,金日成真的很厲害。

1利用蘇聯成為朝鮮名義上的第一,

2發動朝鮮戰爭,結果徹底基本掌控軍隊

3利用蘇聯強,而中國偏弱小,先慢慢對付延安派,最後利用斯大林去世,赫魯曉夫批評斯大林把延安派,蘇聯派都清洗了,又利用蘇聯和中國當時各種矛盾,順利提出讓中國撤軍。

主要因為中國政府當時沒有在朝鮮駐軍的想法。

後面就是朝鮮提出口號對抗美國韓國,利用中蘇左右逢源。

後面到傳到金正日都沒有任何問題,後面中國基本上會給予他們一定補助,如糧食等。

但傳到金正恩出問題了,當時金正男是長子,但不是嫡長子。(其實關係不大)

關鍵是本來2001年利用偽造的多明尼加護照進入日本,並被驅逐出境。導致金正男失去繼承人的位置。最後金正男在17年也沒有性命。

於是現代版朝鮮繼承人之爭開始,因為金正恩繼承準備時間不充足,因為金正恩是84年的,金正日09年開始移交位置給金正恩,

這個時候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其實金正恩位置並不是那麼穩,2年多的時間。其實他位置下面人比較難以服氣,於是金正恩上位殺了很多人。

比如朝鮮官方(2013年12月)已經對外宣布張成澤被處決了(其中羅德曼說沒有)

基本上統一的說法是張成澤和金正恩是兩種治理朝鮮的做法,但張成澤最後失敗了。

關鍵點在於張成澤當時和中國關係不錯,非常好,具體事件可以搜索,怕知乎屏蔽,

而且金正男是被中國保護。

於是金正恩和中國矛盾很多。(這畢竟是金正恩輸了就沒命的)

故其實朝鮮就完全脫離中國,甚至對中國經常不點命的批判。

如朝中社3日晚間發表題為《不要再做動搖朝中關係基礎的魯莽言行》署名評論,點名批評中國官方媒體刊登多篇有關朝核問題的文章「事理不分」,構成了「對朝鮮自主合法權利和尊嚴的侵害」。

所以人們說朝鮮和中國關係好,只能說是以前的朝鮮和中國的關係,

2朝鮮國家形勢,

主要是兩點:1朝鮮擁有大量軍隊,正規軍,2001年數據是120萬左右(基本都是經常訓練的)還有最少在500萬人的朝鮮工農赤衛軍。雖然戰鬥力一般,但是這群人卻經常訓練怎麼殺人,而且他們基本都會使用武器,應該在朝鮮各地都有大量武器庫。

2朝鮮經濟目前就是著火點,因為朝鮮下面經常餓死人,不是幾十人那種,而是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朝鮮一共只有2550萬左右)。目前韓國預測人均200公斤的糧食就這樣,朝鮮目前缺少61萬噸。缺口非常大。加上各種物質缺乏,人民就是汽油,一點就爆。

聯合國通過的第2371號對朝制裁決議案全面禁止朝鮮出口煤炭、鐵、鐵礦石、鉛、鉛礦石以及水產品。據估算,朝鮮將因此每年損失10億美元收入,相當於其全年出口額約1/3。
此外,新制裁決議禁止朝鮮對外輸出更多勞力,禁止各國開設有朝鮮參與的新合資企業,也禁止現有合資企業追加投資擴大規模,並將9名朝鮮官員及包括朝鮮主要外匯銀行在內的4個實體列入制裁名單。

這是聯合國對朝鮮實行的新制裁,基本上就是要朝鮮棄核。現在很明顯對朝鮮的制裁越來越嚴重了。

其實目前韓國貿易協會(KITA)北京支部1月14日通過《最近十年間韓朝對華經濟交流趨勢比較》報告書表示,在朝鮮所有出口中,中國的比重從2003年的50.9%提高到2013年的90.6%。出口規模也從2003年的4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9億美元,增加了7倍。

其實中國對朝鮮援助很多:

根據中朝《1971年—1976年相互供應重要貨物協議》,中國每年向朝鮮提供50萬噸石油。1976年至1979年間,中國每年以優惠價格向朝鮮提供100—150噸石油,占朝鮮石油需求量的30%。
從1991年開始,中國就取代蘇聯,成為對朝原油供應的唯一支柱。中國每年要對朝輸送石油50萬噸左右,占朝鮮進口石油總量的80%。
中新網《解密中朝邊境往來者》的報道指出:「從1995年到1999年10月,中國向朝鮮提供了3000萬元人民幣的無償援助,又無償支援了52萬噸糧食。」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結論是:從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間,中國對朝鮮援助可能高達15億——37.5億美元之間。而美國國會研究所引用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國際糧食援助信息系統數據也給出了一個統計:從1996年至2009年間,中國對朝鮮糧食援助總計約為345萬噸左右。
對朝鮮的糧食援助,使中國從2005年起一直位居世界三大糧食贊助國之列,排名僅次於美國和歐盟。據世界糧食計劃署統計,2005年,中國援朝糧食達53.1萬噸,占當年國際對朝援糧的92%。

說簡單一點,朝鮮一直以來就依靠著吃其它國家的,蘇聯(俄羅斯),中國,美國,韓國,都被他吃個遍。

一旦不給救濟就開始無賴,比如20世紀時候,

朝鮮大饑荒,是自1994年至2004年之間在朝鮮發生的大面積饑荒災難,朝鮮官方稱之為「苦難行軍」。由於朝鮮是一個封閉的國家,在事件中具體的死亡人數,難以知曉,而根據不同的文獻估計,死亡人數約為24萬至48萬不等,死因大多為餓死或因營養不良而病死

但各方面援助,朝鮮不夠了。於是朝鮮開始核訛詐,偉大的朝鮮人發明的新的東西。

簡單一點:就是周圍有個混混,整天習武,不怎麼做事;周圍國家都過的不錯,時常給點吃的他,忽然有一天他受傷了,醫療費可是大問題,於是他想出個辦法,既然我過不好,你們也不願意出錢,那這樣吧,我就去你家旁邊習武,時常在你家門口扔幾塊石頭,大家為了安穩日子於是各種出點錢,讓朝鮮稍微過好點。(這就是原來的六方會談)

但是開始還好,時間長了,誰都受不了。而且你還用這去練武。

美國是朝鮮最大的糧食援助國,第二是韓國
  通過糧食計劃署來糧食援助朝鮮,最多的國家是美國,第二大捐助者是韓國,第三是俄羅斯。糧食援助自1996年實施以來,美國已派出超過200萬公噸糧食援助,以幫助朝鮮減輕長期,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出現的大量食品短缺。
  除糧食外,還有包含餅乾、維生素補充劑等營養補充食品的「營養援助」
  朝鮮2月29日宣布同意暫停其核活動,作為條件,美國將提供24萬噸的「營養援助」。主要包括玉米和大豆混合食品、植物油以及提供給營養失調兒童的營養補充食品,比如類似嬰幼兒用餅乾和維生素補充劑等。這24萬噸營養食品,將以每月2萬噸分期提供。
  世界糧食署2011年估計,約600萬朝鮮人需糧食援助,30%的兒童長期營養不良或發育遲緩。平均身高而言,朝鮮比韓國短6英寸。
  自1995年以來,緊急食品援助累積達3.65億美元
  美國的對外食品援助始於1954年。對朝鮮援助的食品要包括:小麥、蔬菜油、玉米、大豆、棉花、動物脂、麵粉、高粱、大米等。而到2000年為止,美國對朝的援助總數估計超過了10億美元。在1998年,美國提供了價值173百萬美元,50萬噸的食品援助;1999年超過180百萬美元、重達60萬噸的食品援助。1999年財政預算辦公室在其報告中稱,自從1995年以來,美國對朝鮮提供的緊急食品援助累積達3.65億美元。
  美國政府在1996—1999年期間分別向朝鮮提供了大約1500萬美元、5000萬美元、1.6億美元和1.4億美元的食品。但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主席吉爾曼提出,對朝援助的糧食由於朝鮮拒絕被監控,至少有14萬噸、價值500萬美元的食品被用于軍用
  援助性地出口農產品,8年時間內向朝出口了3510多萬美元商品
  此外,貿易與經濟援助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這樣下去誰都受不了,其中如韓國(國內反應聲音很大),美國開始願意,但中東戰爭消耗美國比較多,而且對美國來講,這筆賬不划算,賺不到利益,中國也覺得煩了。

你自己天天練武,別人援助你,你還把這些東西拿來練武。肯定其它國家不舒服。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中國慢慢變強大了,美國覺得中國應該給朝鮮更多援助,但中國本來自己國家也不富裕。

於是全世界給朝鮮援助就慢慢變少了,朝鮮開始第二次核試驗。既然不給,我就拚命練武。

這樣有人會有個問題,為什麼朝鮮之前沒有饑荒?

朝鮮於七十年代就實現了以機械化、水利化、電氣化、化學化為標誌的農業現代化,糧食產量持續增加,除滿足本國需要外,還有餘糧可供出口。
但朝鮮80%的國土是山巒,可耕地面積只有199萬公頃(1.99萬平方公里),土壤主要是褐土,60%是酸性土壤,平均厚度只有15—20厘米,土地貧瘠。朝鮮的無霜期相對短,年平均積溫不太高,因而大部分地區每年只能種一季作物,農業的基礎條件不好。
為了發展農業,朝鮮從20世紀60年代起實施以水利化、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化為基本內容的農業技術革命。六、七十年代,是朝鮮農業發展的黃金時期,農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從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朝鮮糧食生產曾取得令人驕傲的成績。1964年產糧500萬噸,那時僅1200萬人口,既能讓國民過得舒服,還有餘糧可供出口,被國際輿論稱為「經濟奇蹟」。70年代中後期,朝鮮年產糧食超過700萬噸,80年代前半葉超過800萬噸,1984年達到1000萬噸。
依賴進口石油的高度機械化的農業體系,為挫折埋下了伏筆
1991年蘇東劇變,石油供應中斷,朝鮮主要的出口市場也消失了。因缺乏能源和市場,朝鮮先後有4000座工廠停產,隨著工業生產的下降,電力和農用資料供給不足,拖拉機因缺油而閑置,排灌站缺電失去作用,噴淋系統停擺,完全進口的鉀肥、磷肥缺貨(朝鮮只生產氮肥),朝鮮的現代化農業——依賴機械、水利、電力和化學的農業失效,糧食產量下降。

原因很簡單,因為之前有蘇聯,於是給朝鮮大量石油(那個時候石油不太值錢,蘇聯本來石油就富裕),朝鮮可以機械化生產。但沒有石油和鉀,磷,機械運轉不起來,只能人工耕作,產量低。多餘糧食也可以賣給蘇聯。

中國,韓國本來就缺石油,不可能還無償為了糧食輸送給朝鮮。

於是朝鮮開始核試驗,2006年朝鮮核試驗,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次核試驗,據傳試爆於當地時間2006年10月9日上午10時35分27秒,時間大約在朝鮮官方宣布準備核試驗的一周之後。試爆地點為咸鏡北道的吉州郡地區舞水端里一座360米高的山的地下水平坑道內。核試驗造成了一次規模相當於里氏3.6級的人工地震,相當於800噸三硝基甲苯炸藥(TNT)爆炸產生的烈度,規模比以往其他國家的初次核試都小。

2009年5月25日大約上午9時50分(UTC +9),朝鮮再次進行了地下核試驗。

後來主要是由於韓國努力,加上中國希望和平,於是開始給朝鮮援助,並且讓朝鮮不再核試驗,並且拆除一部分儀器。

但關鍵點現在是金正恩上位,加上他的各種手段讓其它國家不滿,而且因為剛開始上位,其胃口很大,要的多,各方都接受不了。六方會談基本後來不太成功。

2013年2月12日,朝鮮宣布成功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並稱此次試驗的是小型輕量的原子彈,同時多國宣布檢測到了可能與此相符的地震。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CTBTO確認此次引發的震級為4.9

2016年朝鮮核武試驗(第四次核試驗),是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咸鏡北道吉州郡豐溪里核設施基地豐溪里核試驗場進行的第四次核試驗,據悉試爆發生於當地時間2016年1月6日大約上午10時(UTC+8:30/平壤時間)。朝鮮政府在當地時間中午12時發表「重大報道」,由主播李春姬親自播報。李春姬稱在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指導下,成功完成氫彈試驗,也是朝鮮首次完成氫彈試驗。核試驗引發了矩震級5.1級地震。

3國際形勢,

其實目前對朝鮮核試驗的擔心者,只有中國和韓國,美國認為朝鮮動蕩可以影響中國經濟,它自己也想從朝鮮半島撤出部分勢力,說白了,美國現在不願意在朝鮮半島花錢,甚至覺得朝鮮半島越亂越好。一旦朝鮮內亂,就會有大量亂民。

A亂民問題,會是中國和韓國很大的治安問題

而俄羅斯無所謂,因為他和朝鮮接壤地方非常非常少,甚至可以說可憐。

俄羅斯和朝鮮接壤只有,以圖門江為界計算大概是14公里長。這點位置,外加上那裡是條江,俄羅斯很好防守的,派幾個連在那裡就足夠了。

但中朝邊界,總長約1420公里,而且其中很多地方非常好過去,朝韓非軍事區(三八線)(250公里)長1170公里。

如果朝鮮亂起來,可是2550萬人,加上朝鮮地區基本沒有太多儲備糧食(田地都被利用起來了),一旦朝鮮自己內亂,或者對韓國採取一些過激的軍事行動;朝鮮會產生大量難民!

我們來看。敘利亞是處於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中心位置,人口只有1800多萬,卻因為政府軍、反政府武裝、伊斯蘭國恐怖組織,三方之間互相作戰。產生了400萬難民,其中國內還有760萬人。

這其中主要是因為美國,英國,法國的想法,中俄其實在大力干涉,結果還是敘利亞還是政變了。

2010年末,敘利亞人口總數為2137.7萬人,比2009年末的2012.5萬人增長6.2%,年中人口為2075.1萬人。以此計算,2010年敘利亞人均GDP為2880美元。那個時候中人均GDP也就在4000美元樣子。

其實敘利亞當時不差,結果內亂後,很明顯很嚴重的難民衝突。

歐洲只接受40萬人,就怨聲載道了,各種矛盾。

而且歐洲其實接受的是敘利亞難民中素質很高的,其中40%是大學生。

但是朝鮮難民可不一樣,他們很多就是長期接受軍事化訓練的軍人,以及農民為絕大部分。

中國這種技能的人一點都不缺少,反而中國目前自己農民問題都是大負擔。

軍人,特別是朝鮮的軍人,在那裡都是很麻煩的,因為第一長期受朝鮮宣傳,二在朝鮮呆習慣了。三朝鮮,畢竟訓練軍人手法,基本以格鬥為主。

這種情況下如果隨便放在中國社會會是很大的麻煩。

比如如果他們吃不飽,很有可能發生犯罪,而且因為長時間從事軍隊生涯,絕對會成為最恐怖的恐怖分子。

二,因為文化差異不同,很有可能和中國本地人發生矛盾,肯定是中國本地人正面吃虧的。

這搞不好就是幾百萬人,怎麼安置?

100百萬人安置好,一年最起碼得100億人民幣,甚至更多。

其中土耳其因為敘利亞居民向歐洲要了30億歐元。(這只是240萬敘利亞難民)

但朝鮮難民素質,財力肯定遠遠不如敘利亞難民,加上土耳其自己還承擔一部分。

可以想到這絕對是千億級別以上開銷。

三,恐怖襲擊

現在歐洲的恐怖襲擊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敘利亞問題導致的,歐洲其實損失很多。

而朝鮮120萬左右軍隊,加上至少500萬的朝鮮工農赤衛軍,要是搞恐怖襲擊可想而知。

而且朝鮮無論是常規武器還是核武器明顯質量,數量都優於敘利亞。

未來這是很大的安全隱患。

就中國1420萬公裡邊境線,中國看管起來就是很大的財力,物力,人力。

而且朝鮮還有可能核泄漏,這又是一部分潛在威脅。如果核彈落到想法簡單的武裝分子手裡,憑自己想法用了,誰知道他們會用在哪裡?

其次美國會不會使用武裝干涉?朝鮮和北京只有六七百公里,邊境上還有許多中國城市,如丹東,通化,白山可離朝鮮只有一步之遙。

雖然目前美國對朝鮮的武裝干涉可能性比較小,但也不一定是完全沒有的?

一旦美國軍隊干涉,中國是否採取軍事措施?採取軍事措施花費多少?這很難估算!

而且朝鮮動亂後,美國沒事,偷偷摸摸支持下朝鮮武裝分子,製造動亂是非常有可能的。加上曹縣自己的武裝(這個時候中國是否要干涉?怎麼干涉?花費多大?這絕對是千億人民級別的)

其實朝鮮情況就分析了,朝鮮現在就是淋滿汽油的乾材,誰知道什麼時候來一丁點的火星,一點就著,而且是熊熊大火。

很大人說目前朝鮮穩定,金正恩處理政事厲害,但他執行是窮民政策,其實大多數人民肯定是有意見的,而且很大。

一旦被少數國內有心分子,或者國外勢力點著了。

誰知道,它什麼時候突然爆發?

這就是衝天大火,後果誰都無法準確估計。

現在雖然看似只是打鬧,甚至很多時候風平浪靜。(畢竟朝鮮和平已經幾十年了)

但下面波濤洶湧,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大風暴。

結論是:朝鮮如果爆發政變,或者自己進行軍事行動,對於中國來說就是巨坑,但卻不得不填,損耗會非常大。

ps:1很多人講扶持,什麼主動策劃朝鮮等等,說道容易,其實我簡單說一下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可用了7630億美元(10年左右的數字),死亡4000多人,傷亡3萬多人。但美國維護其美元霸主,而且很明顯是都知道以後伊拉克石油賣給美國公司運作,這又是一筆收益。但朝鮮中國投資下去,除開有軍事作用,經濟價值不大。其中朝鮮無非有的是菱鎂礦資源,外加煤礦,鐵礦(質量不高),加上森林資源和水產品,現在其實大部分都賣給中國,韓國開發研究院5日發表的統計,去年北韓與中國的貿易額為58.26億美元,比前年增長了7.3%。其中,進口增長6.1%(26.34億美元),出口增長8.3%(31.92億美元)。其中朝鮮賣給中國基本就是煤礦,鐵礦,朝鮮目前基本把國內礦產賣給中國賣瘋了,基本是有多少賣多少。後面除非中國加大投資,否則其實沒有多少可以擴大產能的可能性。

目前中國殲-10戰機一個起落的費用(包括航空煤油,設備折舊等)為30萬人民幣,一輛99坦克造價在2014年公布的是1600萬人民幣(236萬美元)。

現在和平時期軍隊消耗都非常大,何況戰爭時期,朝鮮就是巨坑,但中國必須填下去。

錯別字有時間改。


推薦閱讀:

TAG:技術 | 政治 | 科技 | 世界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