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是夕陽產業嗎?
摩爾定律走到頭了,理論上講,半導體基本就被玩死了。可是目前兩個比較熱門的增長點是可穿戴設備和智能電網。這兩個對於半導體的需求應該都是很大的。這兩個新的增長點能不能喚起半導體的第二春呢?
------------------------------------
補充。從互聯網誕生以來,各個公司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走馬燈節奏各領風騷那麼幾年。而近些年,哪有什麼新的半導體公司來領風騷。半導體依然是一個固定的產業,只有那些大公司才可以玩了。
摩爾定律將走到物理極限了這基本是業界公認的了。不得不說自打有了半導體產業,按照18-24個月的增長速度,誕生了人類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產業。可當人們把這個速度當做慣性,可慣性開始下降時,按照一般的,出現-&>發展-&>成熟-&>衰落 的規律,那麼半導體是不是應該算作已經進入衰落期。你可以拿汽車來對比,但是汽車沒有18-24個月翻一番的增長速度,所以這個產業成熟期特別長。可以半導體如此快的增長速度,意味著它很快就會進如衰落期。
有興趣的可以去水木微電子版看看,滿版都是在勸人轉行和感嘆自己沒法轉行的。
先說判斷標準,半導體是否是夕陽產業,和摩爾定律,物理極限或者一切技術上的限制完全不相關。
試歸謬一下,如果說技術發展變緩就是夕陽產業,那麼房地產、金融等等一切並非是技術驅動著發展的產業不都是夕陽產業?
是否是夕陽產業,看的是「需求」和「市場」是否停止增長,甚至是萎縮。
舉幾個例子,我們大可以認為毒品種植業是夕陽產業,市場萎縮政策打壓,基本上不久於這個世界了。放到半導體這個大行業里,PC相關的晶元業務至少現在看來也正在夕陽下呢。
那麼問題來了,整體的半導體行業是夕陽產業么?
首先在沒有替代技術和產品代替半導體晶元之前,所有的電子設備都離不開晶元,不可替代意味著原有的市場妥妥的還在;再說整個社會信息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對晶元的需求在可見的將來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也就是說市場幾乎肯定還是要保持增長不會萎縮。
整個行業尺度上來看,何來夕陽?
那麼,為什麼這個行業看起來不再是熱門行業,以至於以半導體命名的「矽谷」都變成了互聯網公司的天下?
1.雖然技術飛速進步,卻由於太過激烈的同業競爭帶來的單位計算能力價格下降,行業總體收入的增長並不同步
摩爾定律說十八個月晶元性能翻番,這是行業技術的飛速發展。可是性能翻番不代表晶元公司的效益翻番。200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是2200億,2014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3300億,平均的年化增長和中國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差不多吧。為什麼呢?
由於應用的局限,人類對計算能力的需求增長是有限的,所以每兩年技術一換代,技術領先的廠商一下子能拿出多一倍的計算能力,成本卻沒有提高多少, 別的廠商要保持競爭力,怎麼辦?
而由於這行業里的大部分通用晶元產品無法實現壟斷(由於政府反壟斷或者產品可替代),別的廠商無非就是追上技術和降價兩條路子,降價還很可能就是單位計算能力價格的腰斬。
這麼一來一去競爭下來,整個行業就變成了每兩年拿出雙份的產品,價格卻只能保持不變或微漲一點,收入增長自然也就只能微漲一點了。
邏輯晶元的情況都還略好,存儲晶元由於通用性更強,技術一換代,單價的下降更加明顯。2002年128M快閃記憶體的價格,現在能買1000倍的容量就是這個原因。
2.行業技術換代所需的巨大資本投入,一方面使得帶來股東、從業員工的收入增長不多,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後來者的進入以至於小公司難以長期生存
正常年景,主流的晶元行業公司無論設計還是製造的利潤率都遠遠高於一般製造業,但一般製造業在不擴大生產規模的情況下,所需繼續投入的資本是很有限的,因此會有更多給股東和員工分享利潤的空間。而出於趕上技術進步潮流的巨大壓力,晶元公司的利潤卻有很大一部分要投入到下一代技術的開發之中,相應的無論股東回報還是員工福利都會受到影響。
Qualcomm/Broadcomm等設計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都佔到上一年總銷售收入的20%以上(幾乎和純利潤相當);
台積電和三星等製造為核心的公司雖然看起來純研發投入佔比雖然只有10%,但為了生產下一代晶元產品進行的資本投入卻可能是前一年的所有銷售收入的一半。利潤是有,可是若給員工和股東分多了,下一代可就在別人背後吃灰了。
由於技術換代的巨大性能提升,大公司巨大資本投入趕上摩爾定律即可輕易抹平初創公司在某一項獨特設計、微創新或者新型產品上帶來的競爭優勢,帶來的後果就是除了在某些特殊IC晶元領域,通用晶元領域依靠某幾個出色的技術人員或者技術創新嶄露頭角的小公司,獨立長期發展成功的機會卻非常渺茫,趁能賣個好價錢時被巨頭收編成了大多數小公司的選擇。
3.股價增長有限
由於前述原因,就算做到了行業壟斷地位,也分分鐘要擔心掉了鏈子被時代拋下,所以晶元公司的股價想像空間不大,市場成熟版圖已定。初創公司有潛力的大都早早被巨頭收編,就算從無到有上市的,估值也踏踏實實的基於利潤,所以暴富神話並不多,像聯發科這樣飛速竄紅的例子實在很少。
晶元行業越來越邊緣化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技術不發展了,而恰恰來源於技術驅動行業的問題---技術發展太快,技術換代帶來的競爭優勢太明顯,以至於整個行業的絕大多數從業者都必須把全力將大多數的資源投入新技術的追趕過程,拖累了行業的利潤。而無論資本還是人才,終究是逐利的。
那麼問題來了,摩爾定律走到終點,難道真就意味著晶元行業成為夕陽產業?
非也非也,在沒有替代技術之前(目光所及,無論石墨烯還是碳納米管等等都未必趕得及),摩爾定律的無法延續,也許是半導體行業擁有更多話語權和重新洗牌的起點;類似石油勘探越來越難,石油開採量增長越來越慢,產石油的國家卻越來越富,在國際上聲音越來越大一樣。
--------------------題外話,現今中國每年進口的晶元總額比石油還多,在晶元行業這個有戰略意義的行業上的投入,還是太少太少了。
不同意長征的部分觀點,
首先GaAs不是窄禁帶半導體,它的bandgap比硅還要高。其次GaN SiC都主要總在 HEMT LED Power transistor這類非數字邏輯的電子器件上。摩爾定律主要針對的是數字集成電路,而不是這些。
再次8nm 不是一個node,據intel的人說7nm技術都快要完成實驗室階段的驗證了,接下來就是工業量產的工作了。7nm 一下還有 5 nm 和 3 nm,過了3 nm 那才是現在 Moore"s law的終結。但是還有新材料可以用,還有新的開關機智可以用,more than Moore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工業界和學術界討論比較多的是 Ge 和IIIV compounds 這類高載流子遷移率的材料作為下一代數字邏輯晶體管的基礎。目前2D crystal等也是研究比較多的一個領域。
半導體行業之所以被大家「調侃」,在人氣上被軟體行業超越,個人以為,是因為半導體行業是偏向第二產業(量產)而軟體業偏向第三產業(定製)。
晶元,器件的需求量著實非常大,但是和軟體相比,沒有這麼多個性化的需求,一套設計方案可以量產一大批。軟體與生活聯繫更緊密,為了貼合不同用戶和不同場景的需求,需要不斷地重新設計,因此更加像服務業。
同時,半導體行業在摩爾定律的「詛咒」下,進一步把自己的花樣越玩越少,直到今日。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軟體又催生了各種新的需求,反過來促進行業擴張。由此,差距進一步拉大。
不過隨著現有半導體計算能力趨於極限,行業的戰略也逐漸開始調整。模式逐漸由之前的硬體決定軟體轉變為軟體決定硬體。之前的世界半導體大會確立了晶元根據軟體要求進行定製和研發的新思路。個人認為,這個思路可以讓半導體行業即使暫時不突破摩爾定律也能走出僵局。
可以看到,隨著物聯網,智能硬體,智慧城市等行業開始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專用晶元(比如機器學習專用晶元)。這樣一來,首先晶元的市場仍然可以繼續保持甚至擴大。其次,晶元定製化專業化的模式也可以進一步發展。
反觀軟體行業,儘管需求非常大,不過隨著底層代碼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工作會變得模塊化。。。例如手機端和PC端的軟體開發已經被大公司通過一系列開源的開發平台所降低了門檻。現在,諸如AI以及大數據等工作也會逐漸模塊化。。。之後的事情就不詳細討論了,這也不是討論軟體行業的話題。
總而言之,儘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軟體行業依然會佔有很大的優勢,半導體行業依然可以實現自身的發展和模式的改進,從而保持產業活力。20年前,很多人預測摩爾定律要到頭了,100nm將是集成電路產業的極限。然後接下來十年工藝發展速度比摩爾定律預測的還快
10年前,很多人預測半導體工業走到頭了,50nm就是硅/氧化硅電路的極限了。然後intel搞出了32nm HKMG。
5年前,很多人預測20nm工藝會是一個重大瓶頸,半導體工藝已經到了極限。然後fin-FET,tri-gate的3D晶體管出現了,14nm也量產了。
現在,很多人預測半導體是個夕陽產業,10nm是半導體工藝的極限。然後傳來消息說intel正在部署7nm工藝節點。。。
20年前,很多人預測量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生物分子計算機將會取代傳統的半導體計算機。
現在,很多人還在預測量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生物分子計算機將會取代傳統的半導體計算機。
我只知道20年了,半導體產業還在一邊跟著摩爾定律擴張一邊對這量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生物分子計算機說:「未來是你們的。」
在數字電路設計師眼中,器件的不斷發展就像是建築學裡面建築材料的不斷發展。他們推不出來新的磚頭技術,並不代表我們做不出來新的建築。
水木上氣氛很壞。其實反覆也就是這麼幾個人在那裡自說自話,每次我都是進入看戲模式,覺得也挺好玩。
我一直搞不明白這幾個人怎麼就那麼閑,成天不是炒華為,就是高瞻遠矚的罵行業不景氣,沒事還談談國事,罵罵tzd。基本上,這種特點,你覺得象什麼人? 在干晶元這一行的,身在高一點的位置,就沒見過很閑的。總覺得這幫人是混的不怎樣的一棒子,對現實不滿,就在網上發泄。it產業變化這麼快,誰知道五年後怎麼樣,說起來我對互聯網也不怎麼看好,如果放在十年的尺度。汽車產業是傳統行業吧,但對你個人而言,也可以混的很好吧。 世界變化這麼快,空談未來,不如把握現在。
夕陽代表沒落,代表後浪推前浪,前浪準備死在沙灘上!但如果要說半導體是夕陽、是前浪,那「後浪」是誰????
你說的增長點只是常人經常接觸得到的地方,好像半導體只用在手機相機MP3里似的。
早在幾年前,大部分的做非Si器件的都說22nm是一個節點,現在intel的Si基14nm晶元都量產了,Si還是能撐十年八年的。即使Si基上摩爾定律失效了,在Si襯底上外延高電子空穴遷移率的新型的半導體材料(GaN,GaAs,InGaAs,Ge)作為溝道的新器件早在幾年前就做出來了。所以半導體行業前途還是很光明的。
肯定啊,樓主已經自我回答了,不要以形而上的觀點來看嘛。半導體也是在演化的,變化本身就是行業發展的重要基因。你看1950年代,半導體公司都是components,現在analog, digital, mixed signal, mems,甚至廣義上的LED, display都能做。那麼將來,如上面朋友所說,新的產品、應用、市場都不會讓這個行業死掉的。
再不濟,你大概不願意相信,將來搞神經科學的公司就是半導體公司呢?以後的一塊兒小東西,是直接植入人體的也保不準啊。其實大家大可不必對摩爾定律太過在意,提升性能並不是只有增加transistor數量一條路。事實上很多公司,無論是design(比如nxp)還是fab(比如tsmc),都有一條MtM(More than Moore)的roadmap,比如集成mems,DRAM之類的在SOC上,或者致力於提升analog部分的性能,這些方向在一些時候能夠比摩爾定律帶來更多價值。像現在增長最快的automotive市場,幾乎清一色的0.13um BCD工藝,就是因為它們能夠有更好的可靠性和更大功率的輸出,即使是車內用的processor,最多也不過是28nm工藝。。。
只要對大陸的制裁還在 至少在大陸半導體行業(CMOS)還是正值發展期。其他的半導體市場 如化合物半導體 射頻 高功率等 離夕陽還早吧
知乎規矩,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麼,但還是想另外提出一個問題,怎樣定義夕陽產業?當然,這個問題放在後面回答。
如果題主的問題是「摩爾定律」是否已經走到盡頭了,如果走到盡頭就算代表進入夕陽產業的話,是的,摩爾定律已經走進盡頭。目前Intel和TSMC在試圖量產7nm的半導體生產工藝,而根據實驗室的測試數據在器件尺寸到1nm的時候,量子隧穿效應已經非常嚴重,很難解決這個問題(想像一下1百萬個CMOS裡面有一個出了問題,這個概率對於晶元來說就已經非常高了,而且CPU這種高級晶元裡面至少也幾千萬個CMOS)。從7nm到1nm, 即便摩爾定律變慢了,我們也可以認為摩爾定律將很快走到盡頭,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半導體產業已經是夕陽產業。而且即便是我們實現了1nm的生產工藝,哪又怎樣,還有0.1 nm的盡頭,除非你要像三體那樣雕刻質子計算機,那當我沒說。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摩爾定律是否走到盡頭和晶元產業是否是夕陽產業似乎沒有多大關係。從出現的時間點來說,半導體產業絕對是朝陽產業,人類幾千年前就有了衣服,有了房子,幾百萬年前一誕生就需要食物,但是半導體產業還是最近1百年的事情,而且至今仍然是對很多國家封鎖的高科技產業,有興趣的人可以查一下瓦森納體系。
同時,我們也好像沒有聽人說服裝產業,房地產產業或者餐飲業是夕陽產業。為什麼?因為市場還需要這些產業。同時時代不停進步,新的需求被不停開發出來,今天人們吃的,住的,穿的,相對於3千年前的人類來說,已經有極大的技術創新。那麼晶元產業在摩爾定律快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市場是否還需要半導體產業,而且半導體產業有沒有什麼其他方式來繼續作出創新呢?針對後一個問題,其實有很多,這裡主要介紹兩種:
第一種是在半導體代工的時候將以前的多晶硅的Gate改成Metal Gate, 因為金屬的導電性能更好,所以通過這樣做可以有效的增加信息傳輸速度。畢竟摩爾定律的目標是提高運算速度,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是不是一定要通過縮小尺寸這個手段是不必要的。換用了Metal Gate之後,再配合FinFET 技術增強Gate對器件的控制能力,晶元的信息傳輸速度是會變快的。當然,變快多少,沒法比較,但是今天有人跑出來說金屬導電性能比多晶硅高,電子跑的比較順暢,反對的人肯定比較少。
上圖第一個是Metal Gate,這樣Gate的控制信號(電信號)可以更快的得到響應。同時由於現在的Gate是平鋪在電流通道上,所以在晶元尺寸變小的情況下對電流通道的控制能力變弱,通過Finfet技術(第二張圖),Gate不僅從上方,而且從側方向控制著場效應管,因此對電流通道的控制力會更強。
第二種是Through Silicon Via技術,這個技術簡單粗暴:以前晶元做好以後要做封裝,但是封裝和晶元之間是通過Bonding連接起來,這種Bonding尺度太大,因此電流流過會需要較長的時間,那就乾脆把封裝時候需要做的連接通過在晶元代工的時候用Via來實現,也就是穿透硅通孔技術,從而實現3維集成電路,這樣做出的晶元密度大,晶元間的互連線短,因此信息傳輸的路徑也短,速度自然就上升了。有興趣的可以參閱Wiki,裡面也有圖片: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rough-silicon_via)
當然,為了解決摩爾定律到頭的問題,物理學也專門發展出了介觀物理,也就是介乎微觀與宏觀之間的物理學,但是似乎沒有什麼大的進展,也就不贅述了。但總體來說,人類還在拚命的維持摩爾定律的壽命,但是就目前來看,半導體產業絕對屬於朝陽產業。題主說,其他產業都沒有像半導體產業這樣像摩爾定律這樣迅猛的發展,其實這正好證明了半導體產業的朝陽特性和高利潤率。其他產業不是不想以這樣的高速度發展,而是利潤率不足以維持這樣的高速發展。
要知道,摩爾定律不是客觀世界的描述規律,這個定律完全是基於人類巨大資源的投入才得以實現的。正是因為半導體產業的高附加值和極高的利潤率,才能吸引如此多的人才參與其中,才能使半導體產業一直維持摩爾定律這樣的增長速度,你去看看汽車產業,航空產業,有辦法能夠維持這麼高的增長速度嗎?你看看金融產業,這麼多年來最大的技術貢獻也就是發明信用卡了,而且這個發明還離不開半導體產業。用瓦倫丁(紅杉創始人)的話來說,半導體產業是所有高科技產業的核心。
但是我想多嘴一句,高技術含量和高盈利是兩個概念,而且創新不一定要是技術方面的,摩爾定律是快到頭了,但是最近180nm和130nm又迎來第二春,那你說這是什麼道理?華爾街投行最初預測高科技公司將在20世紀成為盈利性最好的公司,但是後來發現並沒有,贏利最多的仍然是有強大銷售渠道的公司。我老婆結婚的時候,一定要買鑽戒,作為一個即做個技術又做過市場的人來說,鑽石完全就是一場營銷騙局,但是可以不買嗎?你做出來的一粒晶元哪怕是7nm工藝生產出來的,也絕對換不來一顆鑽戒。如果按照題主的理解,鑽石加工這個行業早就發展停滯了,應該扔進垃圾筒里,但是看看鑽戒的需求量,你覺得這是個夕陽產業嗎?
其實任何行業存在的前提都僅僅是市場需要,因此任何創新的前提也僅僅應該是市場需要,只要市場還需要半導體產業,那麼這個產業就不會是夕陽產業。而且半導體產業的幾次爆髮式發展都是伴隨著很強的市場格局變化,和技術變革沒有多少關係,這隨便聊兩個我比較關注的:
第一次,Intel的成立。最初的半導體公司都是要做自己的內存,自己的處理器的,但是眾所周知,半導體產業資金和技術門檻都超高,小公司根本玩不起,所以早期的半導體產業基本上是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的故事(IBM是白雪公主)。這個時候Intel跑出來說,你們不要麻煩了,我來幫你們做處理器,你們專心賣電腦就行了。立刻做半導體的成本迅速下降,無數小公司冒出水面,半導體產業迎來第一次爆發,Intel成為半導體霸主。
第二次,台積電的成立。雖然半導體行業的准入門檻已經大幅降低,但是這個時候的半導體公司既要做生產還要做設計,所以小公司還是玩不起(Intel成立的時候天使輪直接拿了Sequoia250萬美金,那可是60年代的幾百萬美金,今天的很多初創公司A輪估計也就這麼多錢)。顯然成立設計公司的費用低,而生產製造的准入門檻高,於是有個張先生跑出來說,你到我們這裡下單生產,你們只要設計好就行了。這下好了,4,5個人的團隊就可以玩半導體了,市場准入門檻更低了,很快台積電成為了半導體代工產業第一名。
因此,半導體產業是否現在算是夕陽產業取決於我們還有多少創新能夠做出來,而這種創新可以是一種新技術帶來的新的市場可能性,也可以是一個全新的刺激出來的市場需求。
抽象的講,半導體產業是人類將自己從碳基生命進化成為硅基生命的最偉大的嘗試,而且這種新的硅基生命相對於我們這種碳基生命又有很多優勢:成本便宜,買台電腦幾千塊錢,生個孩子再把他養大你覺得要花多少錢?而且任勞任怨,給電就工作,幾乎不叫累,一年365天,可以每天24小時不眠不休,讓你連續加班1周不睡覺試試。現在的軟體產業其實只是基於半導體產業讓這種新的生命不停進化而已。因此,只要人類無法找到其他的更合適,性價比更高的進化方式,半導體產業就必然還是朝陽產業。
---------------------------------------------
本文作者 @絕飛
歡迎關注 @矽谷密探 ,緊盯全球創新趨勢
廣義上講,即使未來碳取代了硅,它仍然是個半導體,這個產業仍然是半導體產業。產業的需求永遠在那裡,不會因為摩爾定律失效而衰亡。量子極限總有一天會到達,到時不能scale了又怎麼樣,還會有別的方法改善器件的性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且,這個未來還不知道有幾個十年。。
大多數領域的創新都有理論創新與應用創新兩大方向,半導體也不例外。你說的摩爾定律主要是理論研究的領域。(應刪除:目前已經產業化的晶元的製程工藝是22nm,理論上大致在製程工藝低於8nm之後將會受制於量子效應從而導致摩爾定律失效。)
但是半導體產業除了在尺寸上進一步突破外,還可以從應用創新上來發掘增長點,比如目前火熱的可穿戴電子產品、嚴苛條件下(潮濕、鹽霧、高壓、大功率等)工作的電子產品、人體可植入晶元、微納機械系統(MEMS/NMES)等。
另外,目前新材料的研究也在持續推進,比如開發以SiC、GaN等寬禁帶為特徵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第一代半導體材料主要指Si、Ge等元素半導體材料,第二代半導體材料主要指GaAs為代表的窄禁帶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當然,開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並不是理論突破,主要是因為其寬禁帶特徵帶來的諸多性能優勢如高熱導率、高抗輻射能力等,這些都是高溫工作的半導體器件所亟需的。因此,新材料的開發,主要還是屬於應用創新。
當然,從行業發展角度來說,也許在2020年以後,這個行業的製程尺寸可能會達到一個平緩進步的狀態,到時候如依舊無突破性的理論創新,半導體行業也許就會如今日的汽車行業一樣,進入成熟發展階段。
(備註:關於第一、二、三代半導體的劃分,僅供參考。)
======================================================================
20141208 重要修改1:
首先謝謝@吳恆,你的觀點其實早已看到,一直沒有進行答案修改,主要是個人專業知識所限,另外也因為我關於第一、二、三代半導體材料分類是看過多篇文獻後才採用的,所以一直拖宕至今。
Si, GaAs, GaN的禁帶寬度分別為1.1ev, 1.4ev和3.4ev。對於寬禁帶,一般指禁帶寬度 &> 3.0ev [1]。對於窄禁帶,一般禁帶寬度小於Si可以稱為窄禁帶。而GaAs的是否成為窄禁帶材料,根據情況而定,T. C. McGill等人早年給出的這麼個圖,可以看出GaAs在他們的視角屬於relavent narrow bandgap semiconductor material [2]。說這麼多,其實是想說寬窄禁帶並無十分明確的定義,視具體情況而定。
關於摩爾定律,各種概念,我就不贅述,直接引用wiki中文版摩爾定律:摩爾定律的定義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版本:
- 集成電路晶元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倍。
- 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或價格下降一半。
- 用一個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個月翻兩倍。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wiki英文版,介紹更豐富多彩,資料也更新穎Moore"s law。
以上修改作為參考。
寫這個回答,我想說的是摩爾定律遲早要失效,短則5年,多則10年。想說明的是半導體產業的進步,不僅僅是依靠工藝尺寸的進步,新材料的開發與應用領域的創新,也是極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Shen, Shyh-Chiang, "Wide-bandgap devi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t SRL",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emiconductor Research Laboratory, retrieved 2014-09-03
[2]. McGill, T. C., and D. A. Collins.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narrow bandgap materials." 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8.1S (1993): S1
半導體競爭現在尤其激烈,尤其是低端產品,例如普通的電源晶元,普通運放,簡單的MCU,這些利潤越來越薄,歐美老牌廠商願意賣的人越來越少,國產的一些企業會頂上去。但是,半導體絕對不會沒落,因為電子產品不可能沒掉。
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企業。
我怎麼覺得這個問題是知乎的編輯扔出來,為了攢 知乎日報APP 內容的誘餌呢?
半導體是長青產業,現在都在開發新材料取代硅,還有量子計算什麼的,所以摩爾定律有望繼續發揮作用,但目前來說我感覺硬體行業始終是沒有軟體行業發展的好。
半導體產業已經投入了納莫多錢萬億級別的哦 ,怎麼會說夕陽就夕陽。
要開創下一個時代,也只會是那些硅時代的巨人,只有那些硅巨頭才有那個財力智力。
說到底還是同樣的人在做同樣的事,就是換了一種形式,還是那些搞微電子的公司在整。
我覺得不能說是「夕陽行業」,但是肯定對於個人的發展來說不是一個好的行業,做半導體器件和工藝乃至於設計現在發展都比較緩慢而且很大程度被大公司壟斷。樓上有人說「光電」,我認為「光電」是一個大坑,不管是節能還是光伏還是光信息,可能光信息會好點,但是前二者都太偏底層的物理和材料,沒有一定的資本根本玩不動,而且成品成本還是比較高市場沒有打開,前幾年政策傾斜和政府補貼還比較多,搞幾年沒搞起來又冷下去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