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符合生物學規律嗎?

進化的方向不應該是儘可能留下自己的後代並儘可能適應環境嗎?為什麼會出現同性戀這種明顯不會留下後代的行為呢?

相關問題:
同性戀為什麼不是疾病?同性戀基因是否是一種缺陷基因?
同性戀是否有其生理、遺傳基礎?
進化心理學或者進化論會怎麼解釋同性戀這種生物現象呢?

相關視頻:
同性戀,是人類的生存策略,而不是性取向-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7EqZEf6wBk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我的實驗室是有這方面的專門研究的,Gaberber這位網友也在回答中提到了我的相關文章。

我認為:

社會上,常見關注男女間性關係,不過一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科學上,鮮有研究同性間性行為,卻有助於揭示和理解生物學機理。

性向(sexual orientation)與性偏好(sexual preference)是兩個相關、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性向是指一般穩定的、內心的對性追求對象類型的取向,性偏好是可以觀察到的外在行為。可以研究人類的性向和性偏好,也可以研究動物的性偏好。動物與人類性偏好在機理上有多少相關,動物的性偏好與人類性向關係有多緊密,目前皆無定論,對動物不好用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等性向辭彙。

為什麼要研究同性性行為?為什麼演化中存在同性性行為?性偏好的原理是什麼?

性向或性偏好不是醫學問題,而是一個自然現象。研究它們目的並非改變、更不是為了「治療」性向和性偏好不同的人,而是探討其中科學奧秘。


從生物學來說,異性戀與同性戀是一個事情的兩面,不存在相互獨立的理解,理解同性戀是理解異性戀所必需,「同性戀的原理」也是「異性戀的原理」,它們不過是對同一個原理的兩種說法,比如:觀察到某個分子的缺乏導致雙性戀、或同性戀,也就發現這個分子的工作參與異性戀。


性向或性偏好的研究比較了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不過,有遺傳因素並非簡單地說兒子有同性戀是因為長輩是同性戀。


因為遺傳因素可以是多個基因的組合和相互作用,比如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科學家,其科學成就恐怕不是完全後天訓練而成,也與從他父母來的遺傳因素有關,但並非必需他父母表現為天才科學家。研究性偏好過程中,遺傳學還作為方法學起了重要作用,不僅研究基因的功能,也可通過基因而操縱細胞的活性。

在研究性偏好的過程中,觀察到對雌性無追求的雄性,把他和雌性關到一起,他絕對不要,專門等雄性,多麼專一(至少在性別上專一,不過不挑剔不同雄性個體)。還看到對雌雄皆無性趣的雄性,中國有些古人仰慕的「坐懷不亂」恐怕很難說是人類的表率,還可能「成人不宜」。為什麼「坐懷不亂」?這也是科學問題。

同性戀怎麼沒被演化淘汰?

動物和人類同性間性行為發生率多高?


在已經研究過的動物群體中,很多都存在同性性行為,雄性中常有5-10%的個體有同性性行為,當然動物有些少於此數、有些高於此數。


研究人類性行為需要根據個人的報告,帶來很大困難和不定。不同地區、時間、文化環境中,同性戀和雙性戀的報告率不同,一般是百分之幾。例如,1990年代初期美國的一個調查見:2.4%的男性、1.3%的女性自認為是同性戀,而一生中有過同性間性行為或認知的高達7.1%。這並非唯一的調查,因為自報受很多因素影響,不能斷定是確切的數據。


同性戀為什麼在動物中繼續存在,為什麼沒有因為它減低生育而被進化所淘汰?


這個問題,迄今沒有確切的答案,不過有一些猜測認為同性戀在演化中可能有優勢,而被保留下來。


「同性戀有進化優勢」表面上很奇怪,不過有多種可能,比如:在人和某些高等動物,可能同性戀自己沒孩子、但更好地照顧兄弟姐妹的孩子,從而在同種進化中起有益作用;也可能同性戀的基因變化在不同性別起不同作用(一個基因變化在男性導致同性戀,而這個變化在女性導致更有生育力,這樣在女性中傳下這種變化);還有可能是有兩套染色體、每個基因有兩個拷貝的二倍體動物,有基因的劑量效應,一個突變和兩個的突變效果不同(比如,單一突變增加生育力、兩個都突變導致同性戀),等等。

同性戀是否有基因參與?

答案是肯定的,不過目前並不清楚哪些基因影響人類性取向具體。


可以說,所有行為都一定有基因參與,只是不清楚多少基因參與某一特定行為、某個基因參與多大的程度、它參與的具體步驟和方式。有基因參與不等於說遺傳起決定性作用,有基因參與更不排除環境的作用,而且基因和環境之間還可相互作用。在分子生物學迅猛發展幾十年以後,相對而言比較容易研究基因參與,而很多環境因素迄今較難控制和觀察從而不便研究。


研究人類表型的遺傳因素有多種方法,如分析家族、領養、雙生子。同卵雙生的兩個人基因相似性以前認為是百分之百,現在知道可能不是,不過很接近。而異卵雙生兩者之間基因相似性類似兄弟姐妹,低於同卵雙生。

推論遺傳參與程度的標準方法是比較同卵雙生與異卵雙生之間的差別,理想的情況是比較分開撫養的同卵雙生與在同一個家庭撫養的異卵雙生之間的差別。當然,一般很難得到足夠數量分開撫養的同卵雙生子。


雙生子分析也有一定局限,比如,如果同卵雙生子分別撫養的環境因為寄養父母的選擇而實際很接近,其環境差別不能假定為完全不同,錯誤地將環境因素認為是遺傳因素會高估遺傳的貢獻程度;而因為同卵雙生之間有包括表觀遺傳對DNA表達的調控等原因可以造成低估遺傳貢獻。


自1950年代以來對同性戀的家族、收養和雙生子調查,一般認為性取向有遺傳因素。不過,這些調查有多個問題。比如,很多研究依賴在同性戀刊物上徵求樣本,取樣有偏差;依賴受訪者的自我報告,可以受不實報告影響;家庭成員之間不清楚性取向,不容易獲得家族信息而分析比較相關性。


對人類性向的遺傳因素研究最接近事實的結果,也許是2010年瑞典科學家L?ngstr?me等在《性行為文獻》雜誌上的文章。


因為瑞典有很好的登記系統,他們在2005年到2006年無選擇地調查當時全部在20歲到47歲的雙生子,問他們的性向,然後分析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的差別,結論是:對於男性而言,對性向的影響34%到39%來自遺傳貢獻,未見共有的環境貢獻,61%到66%為個體特異的環境貢獻;對於女性,性向的影響18%到19%來自遺傳,16%到17%來自共有的環境,64%到66%來自個體特異的環境。


這些數據可能反映了遺傳和環境因素對這個時代瑞典人性向的影響(至少是他們願意報告的影響)。對於時代、地點、文化不同的人群,答案還沒有這麼清晰,雖然多個研究傾向於支持有遺傳參與。

影響人類性向的基因

1993年,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NIH)的Dean Hamer實驗室首先試圖找影響人類性向的基因。當時他們認為X染色體上可能有影響男性同性戀的基因。因為X染色體有母系遺傳偏向(男的性染色體為X和Y,女性為X和X),如果影響同性戀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研究提示某些家族的男同性戀在母系親戚中有高於一般幾率的男同性戀成員。1995年,Hamer實驗室進一步將懷疑的基因局限到X染色體上一個小區域(Xq28)。


1999年,Rice等不能證明Xq28與男同性戀的關聯。


Hamer實驗室在2005、2006還有論文繼續尋找影響人類同性戀的基因。


迄今尚未能確定參與人類同性戀的基因。當然,注射性激素會影響性向,而性激素不僅改變性向,而且改變其他性行為、也改變與性相關的一些形態特徵。並未證明性激素相關的基因變化是導致人類同性戀的原因。

研究影響人類同性戀基因變化的科學家很少。


以上內容部分節選為我在科學網四年前的博文。


更多優質的科學類文章,歡迎大家關注我與魯白、謝宇二位教授合辦的「知識分子」,知乎專欄:http://zhuanlan.zhihu.com/zhishifenzi


由於問題根本不通順(規律是從現象里總結出來的,只有規律符合現象,沒有削足適履讓現象去符合規律的),猜測想問的可能是「既然同性戀不熱衷於和異性交配,為什麼同性戀沒有在進化中被淘汰掉」。
首先同卵雙胞胎的性取向一致程度顯著高於異卵雙胞胎,這個可以證明性取向和基因有關,我們可以繼續討論遺傳的問題。
然後至少有三種理論試圖解釋這個問題並獲得了較多認可 [1]:overdominance, antagonistic selection 和 kin altruism(最後這種也就是 @Azorey Miles 介紹的),並且這些理論已被計算模型驗證,在參數合適時,一旦有同性戀基因被引入一個種群中,這個基因將會擴散而不是消失,最終其基因頻率穩定在一個常數,受負反饋作用呈現動態平衡。下面分別解釋:

  • 通俗地說,第一種假設 overdominance 是指,「同性戀基因」可能是個隱性基因,雖然它會導致隱性純合(aa)個體的子女數量下降,但其雜合子(Aa)可能反而會提高精子/生物個體的生存能力(和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遺傳情況相似),於是這個基因留了下來。
  • antagonistic selection 的意思是,男同性戀和女性生育能力與同一個/組基因有關,生育能力越強的婦女越可能生出男同性戀後代。注意這裡是「相關」不是「因果」。
  • 第三種假設 kin altruism 是指,同性戀個體雖然自己子女少,但可能擅長照顧自己家庭中的其他成員,而同一家庭內的成員往往基因高度相似,於是就順便把自己的基因也傳遞下去了(「少生優生」)。

其中 X 染色體上的此類基因更可能通過第二種方式傳遞,而常染色體上的此類基因更可能通過第一種方式傳遞。目前的研究表明人類 X 染色體上(尤其是 Xq28 區域末端)很可能存在一個能影響男性性取向的基因 [2]。

另外,人的性取向不止由基因決定,參見 @chenqin 介紹的研究結果,也就是 fraternal birth order effect。但個人意見是僅從這裡面看出「哥哥為了自己生存於是讓弟弟變同性戀」還缺少證據,至少還需要證明這個產生 H-Y 抗原的能力是可以遺傳的。也可能它本身是為了其他需要產生的,這只是個副作用。

題外話:各位不妨去看一下維基百科的這個頁面:Biology and sexual orientation,有相當多的問題可以在這個頁面里找到答案。甚至還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結果,比如著名的「小鼠同性戀基因 FucM」,還有北大生科院院長饒毅關於小鼠性取向和神經遞質五羥色胺關係的文章等等。

[1]: Savolainen, Vincent, and Laurent Lehmann. "Evolutionary biology: Genetics and bisexuality."Nature 445.7124 (2007): 158-159.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45/n7124/full/445158b.html
[2]: 比如 Hu S, Pattatucci AM, Patterson C, et al. (November 1995). "Linkage betwee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chromosome Xq28 in males but not in females". Nat. Genet.11 (3): 248–56.doi:10.1038/ng1195-248. PMID7581447.22:02


文/Psy先生

看了題干描述,認為題主在這一問題中最主要的疑惑是:「既然進化的方向是儘可能留下適應環境的後代,那麼同性戀行為『不能直接增加後代數量』的特點是否與這一目的相衝突?」
那麼需要反問題主的一個問題就是:不能直接增加後代的數量,就意味著對於整個族群留下能適應環境的後代毫無幫助嗎?產生具有適應性的後代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除了增加後代的數量,新一代出生時的體質、撫養的質量,都會影響到適應的結果。
那麼,在不能直接增加後代數量的前提下,在一個角色與結構複雜的群體之中,同性戀是否能夠在整個族群中通過一些間接的過程,發揮具有適應性的作用呢?

答案是肯定的。

按慣例先放提綱(不清楚可以點擊大圖):

在我們的討論開始之前,首先需要澄清兩個概念,即性取向(sex orientation)同性性行為(same-sex sexual behavior)。其中,性取向(sex orientation)意指一種穩定、內在的對於性行為對象與伴侶性別的偏好。當我們形容某人為同性戀者時,就是指ta的性取向為同性。在這種情況下,即使ta與異性發生過多次性行為,也不能說確定ta的性取向是異性。由於性取向被定義為一種內在心理狀態,而人類研究者又不可能觀測到動物的內在心理狀態,所以性取向一詞一般只用於人類群體。因此,在下文所提到的動物行為學研究中,我們只會客觀地描述動物進行同性性行為與結為同性伴侶對族群適應性的提升,而不對其性取向進行評價。

首先,動物的同性性行為(same-sex sexual behaviors)指的是在同性別的動物之間發生、也為繁殖目的而發生在異性別動物間的行為,包括求偶、爬跨、相互摩擦性器官等。
綜合過往研究,同性性行為至少使用以下三個方式提高了族群本身或族群後代的適應性
1)練習
練習,就是指年輕的個體與成熟的個體進行同性性行為,從而提高年幼個體性成熟後與異性的求偶、交配過程成功概率,一般發生在雄性之間。通俗地將就是:有「被追」經驗的雄性在後續追妹子的過程中更具優勢。
研究者在實驗室里以果蠅為對象進行了實驗。他們挑選出性別識別障礙的成熟果蠅放入同性群體之中,這些無法識別對象性別的果蠅向尚未成熟的同性展開了追求。後續觀察結果表明:這種追求提高了被追求的未成熟個體在後續的異性性行為中的成功率。
2)適應
同性性行為還可以提高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性。在鱂魚群體中,一些在求偶競爭中處於弱勢的雄性個體會在身上長出類似雌魚的斑點,對其他更加強壯、在族群中佔據支配地位的雄魚進行迷惑,使後者對自己展開追求,避免了與強壯雄性魚的直接衝突,間接降低了在求偶行為中的資源投入,提高了自己與異性成功交配的概率。
3)非暴力的社交方式
基於同性性行為的社交主要發生在雄性之間,雄性個體可以通過同性性行為來鞏固和調節社會關係,形成結盟的關係。倭黑猩猩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例子。當群居的倭黑猩猩群體內部產生紛爭時,倭黑猩猩會通過同性性行為的方式調節紛爭,而不是打架。

以上討論的都是短期的同性性行為,而長期相伴、同居的同性伴侶模式也同樣具有適應性的意義。一個例子是,在美國夏威夷的歐胡島上,「雌-雌」同性配對(pairing)的信天翁佔據了總體的31%。它們像夫婦一樣在一起生活,共同孵化並撫養後代。「雌-雌」配對信天翁的後代一般由其中的一隻雌性與另一隻雄性信天翁交配而產生。這種繁衍方式與人類的「精子銀行」有一定的相似性:儘管一對異性信天翁發生了性行為並受孕,但是它們並不會結成伴侶關係,反而會帶著孩子與另一隻同性一起組建家庭。
雖然「雌-雌」配對在每個繁殖期內孵化的蛋並不如「雌-雄」配對多,但已孵化的幼崽被養活的成功率是基本相當的。因此雖然「雌-雌」配對產生的後代少於「雌—雄」配對,但還是顯然好於那些孤獨終老的同類。
儘管這種配對模式的產生與歐胡島上失調的信天翁性別比有一定關係(60%為雌性,40%為雄性),但從結果上來說,「雌-雌」配對為無法與雄性信天翁配對的雌性信天翁提供了伴侶,為已配對的雄性信天翁增加壓力,提高其拋棄伴侶需要承擔的風險,促進了種群內合作行為的增多。同性間的配對關係在黑背信天翁族群中並非一種「別無他選」的下策,反而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性別比失調帶來的負面影響,確實是有利於信天翁種族延續的「明智」之舉,具有適應性。

在筆者的這篇回答之中,主要介紹的是動物族群中的同性性行為與同性伴侶的適應性意義。在人類社會環境中,因為文化、信仰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在京師心理大學堂公眾號發表的回到蒙昧 | 同性性行為,為真愛也為傳宗接代一文中,介紹了另外幾例在人類社會中的同性交往風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下。

相關文章鏈接:
回到蒙昧 | 同性性行為,為真愛也為傳宗接代

一部網劇帶給我們的「性啟蒙」

5·20,愛你不因性別所限

參考文獻:
[1]Bailey, N. W., Zuk, M. (2009).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and evolution.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4(8), 439-446.
[2]Lane, S. M., Haughan, A. E., Evans, D., Tregenza, T., House, C. M. (2016). Same-sex sexual behaviour as a dominance display. Animal Behaviour,, 113-118.
[3]Kimchi, T., Xu, J., Dulac, C. (2007). A functional circuit underlying male sexual behaviour in the female mouse brain. Nature, 448(7157), 1009-1014.
[4]MacFarlane, G. R., Blomberg, S. P., Vasey, P. L. (2010). Homosexual behavior in birds: frequency of expression is related to sex-specific relative parental care. Anim. Behav., 80, 375-390.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心理科普,讓這裡成為當代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大學堂。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

歡迎參與機構號提問討論評論回答私信學堂君和TA的小夥伴們:)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bnupsychology」歡迎關注!

——我是Psy先生,我學心理是為了,描述,解釋,預測,控制,你。 :)


這是對@Azorey Miles 的答案的補充,但對於機制的理解上,我們有一些不同。
研究發現,一名男孩每多一名同母哥哥,他的同性戀概率就上升33%(blanchard和bogaert1996)。成為同性戀,對這名男孩本身沒有半點好處,但顯然有利於他的哥哥。如果弟弟是同性戀,那對哥哥來說,不僅少了一個競爭異性的傢伙;父母的財富更有可能被有孫輩的哥哥繼承;只要子女的臉長得像自己,就可以確定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弟弟的……
人們首先從非生物的角度上入手來解釋這個問題——是否由於父母撫養方式的差異,或者和哥哥朝夕相處,導致一名有哥哥的弟弟產生更高的同性戀傾向?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樣的傾向並非後天導致。事實上,即使同母的哥哥與弟弟沒有被在一起撫養,弟弟的同性戀概率仍然會提高;而如果和自己一起被撫養是同父異母的哥哥,弟弟的同性戀概率則不會提高。The Influence of Rearing Order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Within Two Adoption Cohorts
對此現象的一個最好解釋是:男孩胚胎改變了母親的子宮免疫環境,簡單的說,哥哥在子宮中孕育時,它會通過改變母親的子宮,提高在同一個子宮中後來的弟弟成為同性戀的概率。當母親在孕育男孩時,在胚胎形成早期,男孩胚胎就產生會產生一種H-Y抗原,這種抗原會進入母親的循環系統。在孕育下一個男孩時,母親體內針對H-Y抗原的抗體會通過胚胎屏障,進入下一個男孩的大腦,讓下一個男孩更有可能成為同性戀。孕育過的男孩越多,母親循環系統中的H-Y抗原越多,再生一個男孩成為同性戀的概率也越大(ScienceDirect.com)
這種由同母哥哥數量所導致的同性戀,約佔男同性戀總數的七分之一。How Many Gay Men Owe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to Fraternal Birth Order?
對此我的理解是,同性戀,反映的正是不折不扣的生物學規律:讓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這樣的競賽從母親的子宮開始


答案是符合。下文僅從Kin selection(親緣選擇)的觀點解釋這個問題。同性戀現象是自然界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從蒼蠅到鳥類和哺乳動物都有發現,而這一現象之所以能生機勃勃的存在那麼久,必然是有其生命力的,現代生物學家往往將同性戀現象視為一種重要的進化驅動力

最常見的疑問就是:同性戀不會產生後代,其基因如何得以延續?(更正:同性戀者比異性戀者的生育率低,男同的生育率僅為異性戀男子的20%。)

一個必須提到常識就是,與另一個異性交配併產生後代並不是個體基因的延續的必要途徑。比如一個同性戀個體的有3個異性戀的兄弟姐妹,這三個個體生育的每一個後代都會延續該同性戀個體的基因。你或許靈光一閃的猜到了,沒錯,同性戀個體大都產生於多子嗣家庭。在進化上的意義就是——同性戀個體『放棄』自己生育後代,轉而通過幫助兄弟姐妹撫育後代、提高其生存幾率的方式來間接的完成自己基因的延續。在自然資源匱乏的環境中,這是一種極為有效的生存策略——首先,需要撫育的個體數量減少,現有的資源能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其次,撫育後代的個體數量增加,食物的採集量及安全保障均會增加。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生存博弈,消耗更多的精力和資源去撫養攜帶更多的自己基因的後代,亦或是提高只攜帶少量自己基因的,但數量較多的兄弟姐妹的後代的生存幾率——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完成延續基因的任務,而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很難說後者就一定是一種失敗的選擇。

綜上,同性戀現象僅僅是一種生存策略在性取向上的表現,是完全符合自然規律,甚至是必要的一種進化驅動力。可以不誇張的說,我們每個人的祖先都曾得益於這一現象,萬物也才因此更有生命力的在這顆美麗的星球上生生不息。

----------------------------------更新--------------------------

1.有提到關於同性戀是隱性顯性基因的問題,解釋一下:對基因隱形與顯性的劃分已經是孟德爾時代的產物了,是個相對過時的概念。從現代分子生物學的角度上來說,基因表達的調控是個極其複雜的過程,絕非隱性顯性基因這對『開關』那麼簡單,而且基因決定論的觀點也已經受到表觀遺傳學的動搖。@yukirock

2.多子嗣是一種『傾向』,而不是『結果』,即,在其他條件完全一樣的情況下,有些個體會產生比其他個體更多的後代(受孕率高等),而與這一『傾向』相對應的生存策略就是可能的同性戀個體的產生。@徐軟軟

3.匿名用戶說的沒錯,同性戀/異性戀自然不會是非黑即白的,但同性戀者比異性戀者的生育率更低,男同的生育率僅為異性戀男子的20%,卻沒有被自然選擇淘汰,說明他們肯定是有另一套有效的生存策略。

4.我不喜歡在知乎上寫字像寫論文一樣嚴肅,所以沒有引用來源,望諒解。關於多子嗣家庭的研究是有文獻的,關於共同撫育後代缺乏研究樣本,是理論,因為工業化社會和原始社會差距巨大,無法用現在的觀察結果去推測那麼遙遠的過去的人類行為。@劉竹溪@zheyao lu

5.進化論本身也僅僅是一種理論,並非科學事實,人類可能永遠沒辦法證實進化論,甚至作為一名神創論者都可以積極的擁抱進化論,為何?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進化論本身是不是上帝的神來之筆。

*本文所述的Kin selection(親緣選擇)僅僅是眾多解讀這一問題的觀點中的一種。
還有如Social prestige;Group selection;Balanced polymorphisms;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A nonadaptive byproduct等眾多觀點

擴展閱讀:The Evolutionary Mystery of Homosexuality


思細級恐啊
我們家三個男孩,我哥哥我弟弟和我全是gay
只有兩姐姐是直的
全家小孩都喜歡男人也是醉了


文 | 格致健康

關於性取向是否由基因決定的論戰,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出現。

文章部分內容源自研究發現基因決定男人是否「同志」 生物谷

———————————————

1993年美國基因學家狄恩-漢默(Dean Hamer)對某些同性男士的母系親屬做了研究,並比對了其中有同性戀傾向的男性親屬的X染色體。

隨後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男同性戀者有1個「同性戀基因」,他們的X染色體尖端上都有一塊小相同的區域,而這很有可能就是讓他們具有同性戀傾向的關鍵。

X染色體上是由母親傳下來,當時震驚世界,至今爭議不休;20年後,一項最新的大規模研究不但證實哈默之說,還發現了第二個同性戀基因。

哈默研究好幾對男同性戀兄弟的DNA而得到結論;其驚人之處,在於提出科學證據,指同性戀不是1個人要不要的選擇題,是天生「性」向。

同性戀者」我天生如此」的辯解得到佐證,但不信者依舊持懷疑態度;直到2011年,還有社會與政治評論諷刺:若真存在同性戀基因,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趕著去做胎兒基因篩查,然後人工流產。

————————————

01. 研究:至少有兩個同性戀基因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道,最新研究證實哈默一直是對的,的確有同性戀基因,非但如此,同性戀基因其實有兩個,甚至(根據概率)可能更多。

專攻人類DNA的國際研究團隊」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409位同性戀兄弟及其異性戀家庭成員的血液,證實X染色體確實有個區域影響一個人的性向,同時證實8號染色體上有個DNA序列影響男人的性向。這無疑給哈默的結論帶來了強有力的支撐。

02. 同性戀基因可視為愛男人基因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貝里表示:「通過研究發現其實性向與選擇毫無關係,反而可能與基因有密切關聯,這兩組基因影響著一個男人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

澳洲La Trobe大學知名遺傳學教授珍妮·葛雷維斯表示,影響一個人選擇配偶性別的基因可能不止幾個,她還表示為了方便大眾理解,其實可以將「同性戀基因」 (gay genes)視為「愛男人基因」 (male-loving genes)。

03.女性身上可能也有愛男人基因

她指出」愛男人基因」可能男女都有,只是放在女性身上,她們通常會更早更頻繁地去尋覓配偶,並且生育多胎可能性更高;同理,女同性戀也可能有」愛女性基因」,若這些基因放在男性身上,也會促使這類男性更早為人父。

葛雷維斯還解釋道,這個群體之所以會較早尋覓配偶而且生育多胎,目的是補償男同性戀者子女較少的缺憾。

一個義大利研究團隊發現:存在男同性戀的家族中,其女性親戚生育的後代數是異性戀家族裡女性親戚的1.3倍。

這顯然是演化上的一種平衡法則。

04. 「同性基因」衍生新問題

那麼,假若「同性基因」真的存在,又會衍生出一個新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體內攜帶「同性基因」的人群生育能力普遍比性向正常者弱。那麼,這些「同性基因」為什麼沒被自然選擇淘汰掉,並且依舊在當今全球15%的人身上活躍著呢?

真相到底是什麼?

研究人員表示,男性身上這些「同性基因」其實更應該被稱為「男性取向基因」,這些基因不僅存在於同性戀男士身上,而且還存在於性向正常的女性親屬身上。性向正常的女性生育能力也處在正常範圍,子女生生不息,她們身上的「男性取向基因」也就得以被傳到後代身上。這樣一來,她們彌補了同性戀男士傳遞「男性取向基因」的劣勢,使得「男性取向基因」依然有機會出現在世間。而同樣的理論當然也可以應用到女同性戀者的身上。

05. 動物界也存在「同性戀」

當然,「同性戀」也普遍存在於許多種類的生物中,比如,老鼠和果蠅都有十分明顯的同性戀傾向。

所以,無論同性戀是一種遺傳性狀、一種生活選擇還是一種環境適應行為,我們都應該認識到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物現象,擺正錯誤觀念,還同性戀者一個和諧的人際環境。

當然在這個話題下,提到了同性戀跟出生順序有關 哪些冷知識讓你細思恐極? - 知乎

————————————

最後,感謝閱讀到這裡,若有歧義點討論點歡迎大家評論區一起交流學習,鞠躬!


我以前其實挺不喜歡同性戀的,然後有一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段文字改變了我的一些看法……


謝邀,有答案提到生物學上同性戀對家庭成員的利益,比如哥哥可以得到更多遺產。

我的看法是,原始人類物資匱乏是沒什麼遺產的,但當時已經有同性戀了(而且我們還母系社會過一陣,部落公有過一陣)。事實上沒有任何遺產的各種動物也有短期、長期的同性戀現象,是一種本能而已。

^_^另外,世界各國的古文明,對於同性戀一直是有所排斥的,這點總是被人誤解,其實哪怕是古希臘,出於繁殖義務,被當時普世觀讚頌的、美化的同性戀們,無論攻受,絕大多數是雙性戀。中國古代的男同,經濟條件較好的攻更是有給受取妻生子的義務。那遺產就更沒有同性戀的兄弟姐妹們什麼事了。

目前對同性戀(/以及丁克)是最好的時代,文明開化、人口過剩,不要浪費生命去想什麼規律、機制,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追求人生吧。


————————以下致評論區的知友——

自然界絕大多數物種都採取同一種生存模式,多生。

寧可大手筆讓多數甚至絕大多數的後代餓死、病死、被天敵吃、冒險死。

也不算優生優育這種小帳。(人類已經進化到一般自然災害滅絕不了,目前人類天敵只有人類,才會搞優生優育)

為什麼?

因為環境是不斷變化的,物種沒有永恆不變的完美。

光靠遺傳是不夠的。

唯有擴大後代基數得到更多種變異個體,並讓每一代活下來的最適應環境的那些得到更多繁衍機會。

世界上並不是只有異性戀同性戀,還有雙性戀、無性戀、自戀、戀物、戀童、戀動物的存在,你真的沒必要太把同性戀的存在當成種刻意安排。

大家活出自己,不傷他人就好。

另外,如果同性戀出現是你認為的為了給兄弟姐妹的後代省資源,那首先就要證明那些兄弟姐妹比他的基因優秀很多。

但從沒有這種普遍現象。


性向與生物基因學關聯,以及歷來的歐美研究。

大體上,目前學界的公認觀點認為性取向不是由於單個因素(像基因」)而是多種因素同時影響的(基因,荷爾蒙,社會因素,等)但目前還停留在假設階段。

大多數實驗結果爭議很多,所以確切結果還沒有出來。

1991年 美國雙子實驗
基本結論是,假如雙胞胎兄弟里某人是gay的話,有更大的可能其他人也是。
爭議:大多數接受調查的雙胞胎都是偏自由開放主義的,更加願意去參與調查。因為自選偏見self-selection bias,不足以證明同性戀與血親有什麼關係。

1993年染色體研究
基本結論是,科學家確實發現了跟性取向有關聯的染色體。
爭議:但根據統計學和生物行為類的研究,染色體不足以成為決定性因素,只是有影響。異性戀帶有這類同性戀xq28染色體也是有可能的,同性戀並不帶有xq28染色體也是有的。

2006年基因學
結論是,母方帶有某種性染色體更容易有男性的同性戀。
爭議:同上,統計結果還不到絕對關聯性。

1996年出生順序研究
弟弟輩的人更容易成gay,原理是母體在多次生育後,身體里的一種抗體會與胎兒反應,會影響到嬰兒的大腦。
爭議:以上這種母體免疫系統對嬰兒的影響是個例,並不足以解釋其他未受抗體理論影響的同性戀代表。

2004年生育基因
在母性x染色體上,證實有種基因可以促進母方生育率,但又提高生出男性同性戀的幾率。
爭議:同1993那次研究,不是決定性因素。

瑞典費洛蒙理論
同性戀與異性戀在對費洛蒙的機制上有很大區別。
爭議:無法解釋同性戀的來由,僅僅是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區別。需要更深層次的研究。

大腦結構理論
實驗證明同性戀與異性戀大腦結構不同
爭議:根據統計學outlier理論,實驗不足以證明這種關係適用於每個同性戀。

性二態神經理論
理論證了同性戀與後天環境無關,同時挑戰了Dorner理論即男同與女同的神經結構有相關性。
爭議:還是無法解釋來由

綿羊理論
男女間的同性戀可能性不一樣。實驗推測男性是同性戀幾率更大。
爭議:需要更多實驗支持。


引用:https://en.m.wikipedia.org/wiki/Biology_and_sexual_orientation


同性戀並不「符合」生物學規律,同性戀就是生物學規律。


如果大家覺得那些超長數據類專業回答看不太懂的話,就看這個中二少女的解釋吧。既然無論恐同患者還是平權主義者都愛拿自然規律說事的話,那我就說說大自然中」最自然「的」異性戀「吧。
在每年的特定時間,我們將在珊瑚礁看到盛大的群】【交儀式,幾平方公里大小的珊瑚像放煙花似的向海水中排出精子和卵子。相當部分的魚類和和兩棲動物也是這樣」乾的「。
對人類來說,這不叫啪啪啪。
海兔(一種軟體動物,不是小兔子)這種雌雄同體的小東西在交配時會把嗶----露出來,然後開始互插就像比武一樣,誰先中誰就是」爹「,當然自】【交也可以。或者像這樣:來自王不二
海兔:作為大海中無數雌雄同體的物種之一,海兔的性別取決於遇到的其他同類。你要是男,我就是女;你要是受,我就是攻。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十幾隻海兔連成一串,第一隻是雌兔,最後一隻是雄兔,中間的每一隻,都同時是前面一隻的雄兔和後面一隻的雌兔。這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他們幫助人類解決了困惑已久的「五個男人過河」問題(不了解的請自行百度)。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個物種都是同性戀。
細菌是分裂,病毒則把RNA片段導入細胞中進行copy,腔腸動物從母體上長出一個新的,僧帽水母依然是分裂。
說真的,這些物種好像連像點樣的性別都沒有。
我們的近親是這樣的:來自王不二
◎ 倭黑猩猩:他們是世界上最能和平相處的哺乳動物,無論有殺父之仇,還是奪妻之恨,只要能相互幹上一炮,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有道是,兩岸猿聲啼不住,相逢一炮泯恩仇。這一特點在草榴論壇得到了很好的仿生學應用,所以草榴被稱為互聯網上最有愛的社區,大家從不罵髒話,見面只說「樓主好人一生平安」。這比起知乎的什麼「友善度」,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言歸正傳,倭黑猩猩進行一切日常活動的基礎,都是約炮。他們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就是互擼一管;他們表示感謝的方式,就是下跪一舔;他們索要食物的方式,就是怒射一臉。他們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和誰,都可以橫刀立馬,就地野合。
人類要敢這樣干,就是變態。
雌安康魚(頭上吊燈的)好像還讓精簡得幾乎只剩下蛋蛋的雄魚黏在自己身上呢。多少個物種中都發現了同性戀現象呢。在沒有唧唧歪歪的神的文化(比如古希臘和古中國)中還讚美同性戀真愛呢。不過我認為有點尊嚴和良心的同性戀們是不會想要那種建立在生娃拉倒女性都是生育機器之上的詭異寬容的。
至於傳宗接代,外國的例子我不多說了。總之代孕說明這個世界就算全是同性戀,人類也不會滅絕。個人各項全優的同性戀要不了小孩盡不了孝都是世界的錯,恐同患者才是讓別人沒法盡孝的邪惡之人。
大自然本來就是有無限可能的,同時身為大自然一員的我們也深受生物學規律影響。別以為站在食物鏈頂端自己就不是動物了,我們生物學特性上的一切還不都是大自然給的,我們這複雜到繞暈自己的大腦也是。所以那些連BBC都沒怎麼看的哲♂學系學霸就別老拿人類標準說明自然規律了。
身為人類的我們難道不應該走一條具有人類特色的智慧主義發展道路嗎?

請寬大處理這個中二少女,她這個年紀沒變成腐女癌挺不容易,給點贊吧。


不符合生物學規律的東西你壓根就觀察不到吧。比如鬼啊……


不符合生物學規律的東西不會發生。
人們是靠實際會發生的事情總結出規律的。
發現反例那麼總結錯了,打回去重新總結。


相當一部分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有一定比例的同性戀傾向和行為。拿我最喜歡的企鵝來說吧,阿德利企鵝的同性戀比率不可不說是比較高的。我們智人homo Sapiens 也是如此,所以沒有什麼正不正常的。


我思考過這個問題:從進化論的角度,是否某一個現存的現象都有它的合理性呢?看起來好像是,但真的是這樣嗎?

以我自己的遺傳基因為例,我的外婆是精神分裂症,我的大舅是精神分裂症,我的母親也有點精神分裂的傾向。但與此同時,我大舅和我母親在上學的時候成績都很好,平時生活中也很聰明。
我看過相關的研究資料,容易引發精神分裂症的基因之所以能夠遺傳下來,是因為它能提高人的智商,精神分裂症只是它的一個潛在的副作用。

同樣的道理,容易引發同性戀的基因也許在某些方面有優勢,比如可能具有更好的同情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同性戀只是一個副作用。

在此引用饒毅先生的一段話:「可能同性戀的基因變化在不同性別起不同作用(一個基因變化在男性導致同性戀,而這個變化在女性導致更有生育力,這樣在女性中傳下這種變化);還有可能是有兩套染色體、每個基因有兩個拷貝的二倍體動物,有基因的劑量效應,一個突變和兩個的突變效果不同(比如,單一突變增加生育力、兩個都突變導致同性戀),等等。」

大自然進化出「性」,是因為有性繁殖優於無性繁殖。因此,從本質上來講,性的目的就是繁殖。而同性戀,失去了性本來的作用,使生物失去了繁殖的動力。
生物體失去了原本應該具有的某項功能,毫無疑問就是生病。例如一個男人的精子活力低,我們會說他生病了;一個女人的輸卵管堵塞,我們會說她生病了。
同樣冷酷的道理,一個人成為同性戀,他也是生病了。

這樣整個邏輯就清晰起來:
首先,同性戀是一種疾病。
然後,從進化論的角度,同性戀是一種特定基因的副作用表現。

補充一句,雖然我個人對政治正確毫不在意,甚至頗為蔑視。
但我從來不會去仇視同性戀者,他們只是病人而已。

饒毅先生的文章中也提到,同性戀相當大的因素是後天環境的影響。
所以雖然不應該去迫害那些同性戀病人,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夠把疾病當作正常。
少一個人得病,總是一件好事。


一大早起床就看到有人拿「要是同性戀可以豈不是戀童癖什麼也可以」的邏輯來懟同性戀(還打著哲學愛好者的標籤,真是哲學被黑的最慘的一次),這種答案真的是太反感了。
關於同性戀和類似的道德滑坡論,林垚,一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有過非常客觀詳盡的論述了。這裡貼上鏈接和我自己節選出來的一部分。
還是那句話,做人,不能看著什麼不舒服,就覺得那是錯的。如用下半身思考去批判別人,放在百來年前,那些追求真理而被火刑的人,你們都在台下歡呼。

PS.評論圈有人提到那位答主其實是挺同的,我認為任何對於同性戀的正面論述都不需要和亂倫、戀童之類的行為做對比,而任何想要把同性戀與這些行為做對比的人本身就是在黑同性戀吧。甚至還有一位朋友提到「童戀」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邏輯,我表示非常害怕。

&>&>&>&>&>&>&>&>&>&>&>&>&>&>&>&>&>&>&>&>&>&>&>&>&>&>&>&>&>&>&>&>&>&>&>&>&>&>

過去幾十年間,人類社會在對性少數權益(sexual minority rights)的認識與保護方面,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僅以同性婚姻為例,自荷蘭2000年首開其端以來,迄今已有二十多個國家以議會立法、公投修憲、司法審查等各種方式,將同性婚姻合法化;這背後體現的,是相應社會的主流民意對同性親密關係的態度轉向。

當然,歡呼性少數權益在全世界範圍的勝利還為時尚早:同性之間的性行為,迄今在六十多個國家仍屬違法,在十個國家甚至可被判處死刑;即便在那些已經同性戀除罪化、甚至已經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不論是同性戀者還是其它性少數群體,都仍然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面臨教育、就業等諸多方面的歧視。正因如此,為性少數權益辯護,依舊是當下公共哲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性少數權益的支持者所遭遇的種種詰難中,最常見的大約是各類換湯不換藥的「道德滑坡(moral slippery slope)」論。比如,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人士,往往會在辯論中祭出如下的質問:「假如把同性婚姻合法化,那就意味著婚姻不再局限於一夫一妻咯,這樣的話一夫多妻豈不是也應該合法化?」

這背後的邏輯,是將同性婚姻(或其它方面的性少數權益)與某些乍看起來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性模式(包括性認同、性傾向、性行為、性關係等方面的模式)相捆綁,視同性婚姻合法化(或對其它方面性少數權益的追求)為通向道德墮落的滑坡起點,令支持者望而卻步。當然,這並非性少數權益反對者唯一可用的論證策略,但出於篇幅考慮,本文將只圍繞這一策略稍作討論。

這類道德滑坡論的基本結構如下:

R:性少數權益支持者力圖辯護的某種性模式(比如同性性行為、同性婚姻、跨性別認同等);

S:目前絕大部分性少數權益支持者並不力圖辯護的某種性模式(比如戀童癖、屍交、人獸交、一夫多妻制、亂倫等)。

大前提:如果 R 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那麼 S 在道德上也是可以接受的。
小前提:S 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
結論:R 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

此前曾有人(Corvino 2005)將對同性戀及同性親密關係的道德滑坡式質疑稱為「PIB論證」,其中「PIB」是英文「多偶制、亂倫與人獸交(polygamy, incest and bestiality)」的縮寫。道德滑坡論的變體雖然並不止於「PIB論證」(R 可能不是同性戀或同性親密關係,S 也可能不是多偶制、亂倫或人獸交),但後者仍有一定的代表性;同理,本文對道德滑坡論的辨析雖然主要以同性婚姻為例,卻完全可以舉一反三地用於辯護其它方面的性少數權益。另一方面,本文的討論也將說明,性少數權益支持者對童交、童婚、屍交、人獸婚等類比的回應,所依賴的理論資源將有別於對多偶制、亂倫等類比的回應。

對道德滑坡論的辨析,不僅僅是為了更有效地回應性少數權益反對者的質疑,也有助於澄清「性少數」及「性少數權益」這些概念本身的涵義。近年的性少數平權運動通常會採用「LGBT(lesbians, gays, bisexual, transgender,女同、男同、雙性、變性)」這一縮寫來指代相關群體,但也有人建議將其擴展為「LGBTQ(LGBT + queer,酷兒)」、「LGBTQIA(LGBTQ + intersex, asexual,跨性、無性)」等等,以反映對更廣泛的性少數群體及其相關訴求的承認。

這時自然而然的問題便是:性少數的邊界究竟能拓展到什麼程度?是否任何對非正統的性模式的偏好與追求,都應當獲得同等的承認?倘非如此,誰才是相關訴求應當受到承認的性少數群體?什麼是判定承認與否的標準?換句話說,憑什麼不能把具有多偶、亂倫、人獸交、戀童、戀屍等性癖好的人也納入「性少數」的範疇,承認其癖好的正當性,並保護其滿足相應癖好的權利?

本文結論部分將回頭處理「性少數」的劃界問題。在此之前,我們先以同性婚姻合法化為例,考察如何駁斥反同人士對其道德滑坡論式的質疑。

具體而言,同性婚姻的支持者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著手。正面的辦法是:論證同性婚姻和所有在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性模式之間存在均關鍵區別,從而直接拒斥類比、阻斷滑坡。反面的辦法是:將舉證責任轉移到反同人士頭上,首先要求其給出上述前提中的類比所依賴的原則,而後「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通過構建相反方向的滑坡,論證這些原則將使反同人士自身陷入道德困境。

&>&>&>&>&>&>&>&>&>&>&>&>&>&>&>&>&>&>&>&>&>&>&>&>&>&>&>&>&>&>&>&>&>&>&>&>&>&>

附上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DUtYxqEq3Mmgb8N2ovtDYA

http://mp.weixin.qq.com/s/n_6GXJdTArCS8mNs_23rnw

http://mp.weixin.qq.com/s/mMNX8PPkWMws8yn024iCaw


曾經由男人來決定女人該不該受教育,白人決定黑人能不能活下去,後來我們都認為這是荒誕的,如今我們卻又讓異性戀來決定同性戀能不能相愛


我只知道我是媽生的,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也能算是大自然孕育了我吧。

符不符合,讓別人評論去吧╮(╯_╰)╭


我們老師(本人生物本科生)上課說人的基因有同性戀傾向和異性戀傾向,其實就是選擇性表達啰。性狀這個東西是基因和環境共同決定的,所以人都是雙性戀,看環境和你自己的人生碰到什麼情況會促使你的某一傾向高過另一傾向,就表達了。當然我的解釋肯定超淺顯,勿噴。我覺得人之所以高級是因為會思考,情感上的事,不是體內分泌化學物質就能解釋的。所以同性戀異性戀或者雙性戀這個東西,可能就是你愛TA不是因TA的性別,而是因為TA這個人。

如果從動物身上來說,同性戀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同性戀不符合生物學規律,那麼怎麼解釋基因的傳遞?如果不符合,那麼根據自然選擇,同性戀基因早就被淘汰了,不會流傳到現在。

就像我們的基因里有很多無意義的片段(也可能是我們還沒研究出來它們的作用,但是它們確實不編碼基因),但少了它們,我們也一樣沒有辦法存活。所以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


推薦閱讀:

Les 面臨的問題是不是比 Gay 更糟糕?
同性戀是不是疾病?為什麼?

TAG:同性戀 | 生物學 | 進化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