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太聽話了怎麼辦?

女兒今年3歲,剛上幼兒園小班,現在的問題是太聽話了。舉例說明:
事例一,幼兒園下午學跳舞,4:30下課。家長一般的4:28分能進去,就會趴在窗戶邊上看。一般的小朋友看到家長腦袋了,等老師一說下課就會馬上撲過來喊;但我女兒是一個人走到旁邊換鞋子。因為老師說的是:下課,大家去換鞋子。

事例二,幼兒園聖誕晚會。老師之前說了一下:上來做遊戲的小朋友都有禮物拿喔。我女兒也舉手了,但沒選中遊戲。其實老師給每個人都準備了禮物,晚會結束後讓大家排隊去拿,女兒死活不肯去排隊,並且說:我沒參加遊戲,不能拿禮物的。後來沒辦法,抱她到老師面前去問一下:我們有禮物拿嗎?老師肯定答覆了,她才高高興興的去排隊。

事例三:五六個小朋友一起上台唱歌。女兒個子矮,本來站在前面,但別的小朋友都本能的往前擠,別人擠一點,女兒就退一點,最後她就退到後面,完全被別人擋住了。

事例四:在KFC里玩,因為和小朋友搶滑滑梯,被一個比她小,比她矮的小朋友打了一下,直哭。我讓她下次要還手,她哭著說:老師說小朋友不能打架。

還有很多其它類似的事情。就是老師隨口划了一條線,然後她就會一絲不苟的縮在這條線後,不管怎麼鼓勵,都不會出這條線。

我們平時也沒有對她高壓,都沒怎麼罵她。現在擔心這個性格太聽話了,以後會不會適應不了這個要靠拼搶的社會?

一夜之間收到這麼多回答,有怒斥我的,也有表示理解的,感謝大家的關注,特別感謝所有明確表示很喜歡小姑娘的。補充一下背景:女兒的這種聽話性格,應該是遺傳自我們夫妻。我和她媽都自小地方窮農村,她媽媽是坐公交車永遠搶不到位子的人,我在學校時也一直被人稱作胸無大志,隨遇而安。畢業後從事外貿銷售工作,吃過不主動的虧,慢慢學會了去拼去搶並確實得到益處,即,永遠是會哭的娃有奶吃。自知能力有限,不能給女兒提供永遠衣食無憂的生活,20年後,她也得到社會上來奮鬥,所以有此焦慮……

女兒聰明伶俐,招人喜愛。但就是因為這種性格,在群體里存在感很弱。我很喜歡她,並順從她。我疑惑的地方在於:對於這種性格的女兒,我要怎麼教育,才能讓她性格揚長,或者避短。揚長是指:如果順從她的善良與老實,要怎麼教育來補全她的性格,該如何做;避短是指:是否有辦法來改變她這種性格?該怎麼做。揚長,避短,二者取一即可


謝謝羅成方 的邀請!

在父母教育子女的過程中,通常會有「放大觀察」的情形發生,就是眼睛一直盯著孩子的任何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只要這種變化與自己想像的不符合,或者是不符合社會主流規範的要求,父母就會沉不住氣,會覺得孩子有問題。

題主例舉的幾件關於女兒的事,反映出女兒目前的一些行為特點(其實是優點):遵守生活秩序、忠實於社會規則、與世無爭。

這些特點是目前所具有的。

父母有什麼心結,無意識地會從孩子身上看出來。親子關係中的「投射性認同」是很常見的,父母從孩子身上看出來的「問題」,往往是父母身上具有的。孩子和父母在同一個家庭文化中相處,父母的言行與對事物的反應,會潛移默化給孩子。

所以,孩子的表現,並不取決於做父母的平時有沒有對女兒施高壓,有沒有罵她,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以是父母為表率的,父母是孩子的天,一言九鼎,上了幼兒園,老師就是另一片天,老師和父母的話都是要聽的,不聽就不是乖孩子,不聽就沒有糖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仰仗大人的眼色過活,聽話,是女兒的一種生存策略,具有自我保護價值。

父母有沒有發現這一點呢?孩子在做著被規則所允許的事,聽大人的話,能夠最大程度上不犯錯,出了事不需要承擔責任,孩子並不想出錯,她想要摸索行為規則,她自己會根據經歷的每一件事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尺度。

父母還是不要把女兒按社會主流喜歡的那種爭強鬥狠的樣子去塑造,尤其是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時候,要讓女兒成為自己,否則女兒會強迫自己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而扭曲自己真實的想法與做法,時間長了,才真的會出問題。

心理學認為語言有強化與建構的作用,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勇敢和有挑戰精神,那麼每當女兒勇敢的時候就起勁地誇獎她,讓她在勇敢的行為里感覺快樂,她會在這樣的言語強化中逐漸變得勇敢和有主見。如果我們眼裡看到的全是女兒的聽話與懦弱與退縮,不斷地強調她的懦弱與退縮,她會真的往這方面去發展,這是語言教育方面不得不讓人警惕的地方。

女兒才3歲,在成長中有諸多的可能性與可塑性,父母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和女兒的言行較勁呢,女兒並不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她是有自我意識的主體,她在集體生活中,能夠觀察到和自己不一樣的孩子對事物的反應,她會對這些孩子模仿和學習,這對她的心智起到刺激和激勵的作用。

比如,目前她看上去是弱勢的,她的夥伴是強勢的,她就會在服從中也學習到強勢,她的內心也會有強勢的需要,由於認同作用,父母及時鼓勵女兒表現出強勢時候的行為,那麼, 在未來她會成為一個喜歡管理與控制別人的人。

父母儘可能不要隨意給孩子下判斷,當你的內心有了某個判斷,眼睛就會反覆看到那個結果,甚至會把這個結果當成永遠性的不可改變的事實來看待,就象擔心女兒二十年後能不能在這拼搶的社會立足一樣,這就是一種教育恐怖主義。

但實際上呢?這個社會上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得與世無爭、不喜歡爭搶、厭倦競爭,他們依然生活得雲淡風輕、悠然自得,對吧?為什麼要讓女兒往價值單一的拼搶路上去擠,而不讓她自己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父母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家庭對孩子有塑造的功能,孩子本身也有反塑造的動力,成長的路上有很多可供參考的榜樣,讓孩子擁有足夠多的選擇權,讓她自己學會在各種生活規則與社會規範中經歷與感覺,父母只需要在身邊溫柔地支持著她,就好了。


先天有性格。後天有教養。所以,沒有一成不變的人。
逐步學習變化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切記,育兒先育己。


~~~~~~~~~~~~~嚴肅的大道理分割線~~~~~~~~~~~~~~~~~~

這是一種普遍的教育焦慮。基本承認了兩個事實。
「家長本身是沒有能力自己緩解生存焦慮的於是一併將其投射在子女身上。其次就是,沒有關於人的獨立性的基本判斷。一個3歲孩子,她也是她自己。而對於個體的理解和尊重是基於她是一個獨立個體,這個認識開始的。」
——————青年教育工作者 郭大路

優點不能得體的肯定,缺點不能婉轉的批評,困難不能合適的幫助,傷心不能柔情的安慰,關懷不能肉麻的表達。這是家長們的第二個絕症。這個病的名字有點長,叫不會bibi亂bibi病。
——————青年教育工作者 郭大路

題主又增加了一些內容描述,您和孩子的媽媽都是很善良和很好的人。曾經因為自己的不會拼搶,吃過虧。希望女兒不再重蹈覆轍。
——————我理解的可對?

通篇事實描述,不見對孩子純真善良,遵守規則,替他人著想的優秀品質的著墨和一絲語氣上的肯定。說明,您已經得了「家長界的最廣泛的絕症——天殘眼」


然,天殘眼的病因就在於,試圖培養打造一個「神樣全面的人。」

您和太太不曾平衡好的終極問題,想要一個3歲的孩子處理得體。這想法略微有些粗暴了呢。
教育的原則就是,孩子自在。在她因為自己的溫柔性格導致情緒低落或者心靈受傷時,給予合適的心理疏導和父母角度的問題分析,一點點讓孩子明白情緒,恐懼,性格,因果。這非一朝之功。

教育的困難在於,全是細節。細節堆砌生活。而您們這樣善良的家長們會否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由於本人的經驗,導致前後言行不一致呢?這是教育的第二個難點,統一

開個腦洞,假若題主作為父母親成功的由不善拼搶到變為拼搶並且不失真善美的做人基準。我想這種克服了本身性格軟弱的成就感,會讓您有自信,信任自己的孩子,也應付得了同樣的問題。

以上,父母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做好自己。
成為一個既有力量,又有美德的成年人,是給孩子最棒的教育。


再開個洞,十年後作為一個及其成功的人士,您疑惑的是,我明明都經歷過了這樣那樣的困難,告訴孩子如何做會避免,他怎麼就是不聽呢!!!

父母和孩子的終極關係,是背離。他是獨立的個體,代表未來,必定會越走越遠。
而無論是育兒還是育己,第一步,都是尊重。

完。
還是,請給我小S專輯預售一般的贊。


沒事的,放輕鬆。
我小時候比你家姑娘「聽話」多了……
比如老師說怎樣怎樣的同學舉手,然後如果老師不說放下,我就會一直舉著的……
比如我一直很喜歡超市的售賣方式,因為這樣就不用跟售貨員叔叔阿姨說「我想要XXXX」……

可是你看我現在還不是照樣變成了大大咧咧的話嘮╮(╯_╰)╭~

--
比起要怎麼改變孩子,請家長先務必調整你的心情。
你所有的緊張,孩子都感受得到,也因此孩子會更加緊張,事情就容易往不可控的方向上發展。
請先淡定,讓自己能接受這些想法:
1、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即使家長不刻意做什麼也不要緊。
2、小孩子長大還有很久,我們還有充分多的時間去修正她的行為,一切都還來得及,時間充裕。

家長的情緒穩定,「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感覺,會傳遞給孩子安全感,讓孩子更有膽量去嘗試一些新的做法。

--
然後呢,你需要仔細想想,你究竟擔心的是哪類行為
當然,如果能夠和你的伴侶一起討論,更利於後一步的行動。
比如說,你現在說到的點包括:

老師隨口划了一條線,然後她就會一絲不苟的縮在這條線後,不管怎麼鼓勵,都不會出這條線。

以後會不會適應不了這個要靠拼搶的社會?

在群體里存在感很弱。

其中,第一點是比較具體的,第二點的時間比較遠,而第三點比較虛。
看起來像是,你在用第二點和第三點,提供「我認為孩子第一點這樣做不對」的理由。

但是如果僅僅看第一點,「遵守規則」本身,並不是需要去否定的內容。
所以我並不太建議你針對這個方面做什麼動作。
因為如果你教導孩子「有時候可以不聽老師話」,那這個「有時候」是非常讓人迷茫的,難以掌握的。
這種「破壞規則」的傾向,會為今後教導孩子時埋下隱患
請不要試圖以此作為突破口。


相比之下,我反而覺得您在其他答主回答下的評論,更接近問題的核心。

她說怕,怕一切大人……怎麼鼓勵都不行動
是啊,我就是希望她學會爭取。不然太吃虧。

也就是說,這個孩子現在不擅長與人溝通,不擅長表達自己的需求
那麼我們在這裡下功夫就好了,這兩點和「遵守規則」的傾向都不矛盾。不要讓自己被帶歪了。

--
關於如何鼓勵孩子與人溝通、表達需求

首先還是,家長穩定的情緒是孩子堅強的後盾
給孩子一些時間,陪著她,直到她做出決定。不要催促,催促所傳達出來的情緒會讓孩子更為畏懼。陪伴就好了。

其次,先選擇不那麼困難的場景進行嘗試
比如「教師」這個角色,比其他生活中的角色有更重的「權威」感,因此其實是個比較大的boss……
比起「去跟老師說XXXX」,先試試看看起來友善的路人、長得比較和氣的售貨員之類的低難度對象吧^_^。
另外,內容方面,看上去和規則有點抵觸的「能不能額外給我」也是高級內容……先從「問個路、買個東西」之類的看上去溫和一點、不違反任何規則的要求開始嘗試吧。

總之慢慢來,不要著急。
反正這個年紀也吃不了多大虧,看上去難度比較大的事兒,現在先放過去也無所謂。
如果因為類似的事吃了一點小虧,她不開心,那和她復盤的時候就可以趁機提點她「你不說別人當然不知道你想要啦」之類的,幫助她往這個方向上歸因。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有機會犯錯是好事不是壞事。


以及,在練習詢問「能不能額外給我」這種事情的時候,既然她是「遵守規則」類型的,
比起「你看其他小朋友都XXX」,
使用「我聽見說每個小朋友都有的,可能你剛才沒聽見」
這類「解釋規則,使行為符合規則」的勸導,可能更容易讓她放心。

--
最後,題外話一段吧。
關於「吃虧」的部分,你真的不用擔心那麼多。
正如你所說,你和你的伴侶都「吃過這樣的虧」,所以才會擔心。
但是沒有完美的性格
其他性格的人,也會因為他們的性格,有其他的「吃虧」方式,
只是你沒有親身經歷所以感觸不那麼深而已。

相比「孩子和你們性格不同,經歷著你所未曾體會的煩惱」,
現在這樣「孩子煩惱的時候,你知道他煩惱什麼,也能給出過來人的建議」,對你對孩子都要更輕鬆一些,不是嗎^_^

嘛,反正,我是覺得,在我特別特別害怕跟人說話的那段日子,
「周圍人都不覺得這有什麼可怕的」,其實讓我壓力很大……
如果有個人能告訴我「我以前也像你一樣」,會讓我輕鬆很多吧……


吶,總之,放輕鬆咯~^_^~


我也參加過不少親子交流會。而席間經常遇到的情況就是:
A家長:我們家孩子太不聽話怎麼辦?
B家長:我們家孩子太聽話怎麼辦?
C家長:我們家不愛讀書怎麼辦?
D家長:我們家讀書讀呆掉怎麼辦?

這裡所有的潛台詞就是對於孩子現有狀況的不滿意,不認可。總是害怕孩子在家長覺得孩子是弱點的地方成為人生失敗的關節點。而且,這些弱點往往是父母對於其本人自身的不認可進而映射到孩子身上的。我從題主身上也看到了同樣類似的狀況了。

我想說,人格的多樣性和社會角色的多元性是遠超過個人想像的。可以說,社會給各種人格都有給出足夠的生存空間的。而且每個人都會基於自己自己特有的人格和社會環境發展出一套特有的生存之道。這其實從題主自己說的內容里也說明了這一點。如果現有的心理和性格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生活人會做出相應的改變的。

但對於孩子來說,她本身人格的發展的完整性是很重要的。而人格發展的完整和養育者對其的認可是極為重要的。人如果缺乏足夠的認可和支持,就會提高其反叛和反社會的概率。這一點,我相信是所有愛孩子的父母最不願意見到的。

======================================================================

而對於題主的女兒的狀態,其實與我女兒幼兒園時期非常相似。作為家長更需要的是看到這個性格中的優點:

安全性強:
謹慎,不貿然行事。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不會因為與人過易親近,而對方覺得和你沒到這個程度而排斥導致挫折和不信任。

序列感強
這有益於更好的遵守規則,而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這樣孩子往往也更容易受到教師潛意識的關愛傾斜。

情緒控制能力好
這一點屬於很強的大後期的能力。好好發展會在20乃至30歲以後受益匪淺。

而且,我相信能夠有以上三點能力的孩子也會比較敏感。對於觀察,理解方面會更深入。進而在思考和表達也會有加成作用。

有這些諸多的優勢所在,我相信夠一個好的養育者好好的規劃和思考了。

當前面這些能力發展齊備了,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出手,出幾分力道。這樣的人還怕在社會上吃虧么?

教育的立意希望還能在高一點。站高了,很多問題就不那麼顯眼了。


4.2

忘了說一句 請大家隨意轉載 想怎麼轉就怎麼轉 不用署名 用於商業用途也可以 讓越多的人看到越好

——————————————————————————————————————————————————————————

我覺得您女兒的情況就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縮影。

象徵著那些誠實,耿直,堅持自己原則的人。

從古至今,在中國,都有著大把的年輕人,有能力,有熱情,但在工作上卻並不得志。 在我們身邊,這是很常見的現象。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總是恪守原則,並且不會圓滑處事。不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會在領導面前拍馬屁,不會在同事面前耍心眼,什麼都不會。

這樣的結果是,或許你工作能力很強、很正直,但到了幾十歲卻一事無成。 這些人痛苦地發現身邊那些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到領導那副德性,簡直沒法看,見到同事就又是另外一副嘴臉的流氓們,混的比自己要好的多。

於是,很多人就開始了自我的懷疑。我,到底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其中的一部分人會轉變。變得比那些原先
被自己瞧不起的人更加功利,更加會所謂的圓滑處事。然後,還會自我催眠,讓自己產生幻覺,覺得:我成熟了。

最終,他們變成了自己當初所鄙視的樣子。

回到您女兒的話題。如果有一天,您的女兒下了舞蹈課沒有換鞋就撲向您的懷抱,沒做遊戲就去領禮物,在台上唱歌時把別人擠了回去,和別的小朋友打架。

您覺得,您真的會高興嗎?

如果她一生耿直,剛正不阿,沒做任何噁心的事情,沒有做任何對別人造成傷害的事情,一輩子把老公,孩子,父母這些人照顧好了,沒有成名,沒有發財,沒有成就偉大的事業,沒住過別墅,沒坐過賓士,一生正直,善良溫暖的對待周圍的人。

如果她有著這樣的人生,相信您會從心底為她驕傲。


時代最大的悲哀,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沉默和動搖。


唉,這位家長同志,你邏輯有點……錯誤啊。

一個3歲的小姑娘,有些事情不願爭搶就把你嚇成什麼樣了,這有點感覺你其實是對你自己的人生不滿意啊?也許你自認是一個老實的人,然後社會沒有給你應該有的回報,然後你以為你所有的回報都是來自於……啊,耍滑頭么?

不是拉,你犯了一個邏輯錯誤,就好像有些小姑娘說,哎喲我人那麼好,男人都不敢愛我,男人都喜歡壞女人。

不是的,不是你好男人不敢愛你,是你不夠好男人不喜歡你。

話又說回來,這個世界上,靠投機取巧獲得一點名利的機會有,但不多,大部分名利能力在你之上的,都屬於那種既肯拼,又知道怎麼拼的人。所謂怎麼拼,其實就是了解了一種規則和道理。你以為賺錢或者成功的規則和道理別人會乖乖告訴你?有這種思維方式不是老實,而是某種不勞而獲。

「因為我人好,不幹壞事,所以這個世界要獎賞我。」的思維是許多老實人膽小,不想爭取的原因,但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啊。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修身養性小富即安,但千萬不要覺得稀缺資源人家會乖乖送你。不願爭搶的人,有不願爭搶的幸福,但如果想要得到什麼,當然要自己去爭取。又不願爭搶,又覺得自己理所應當可以得到稀缺資源,這才是你心裡不平衡,並映射到兒女教育焦慮的本源唉。

遵守規則,以及爭取自己的利益,這本來就是不矛盾的。你不能想當然地覺得,遵守規則的人就不用爭取自己利益,別人會因為你遵守規則而獎賞你……這隻有在物質極大豐富才會出現。但另一方面,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懶得要的利益,盜亦有道啊。三歲的姑娘,覺得遵守規則比其他的利益更重要,那你笑一笑就可以拉,但你也應該告訴他,想要的東西一時沒要到,可以試著去自己問問,打聽打聽,有沒有別的方式可以得到。世界上規則有許多種,東邊不亮西邊亮。

另外我覺得啊,在某些暴力地段,如果你自己不認同也不敢在別人插了你的隊,搶了你的位置以後搶回來,你就不要去教自己孩子動手啊。你沒這個技能,也沒這個實力,教成半拉子才是最倒霉的。自古以來被犧牲的各色炮灰,都是自以為得計的半拉子。

說到孩子怎麼教育,我個人是覺得父母只要教人生技能就可以了,就是說,怎麼認字,怎麼算數,怎麼燒飯買菜,怎麼開車怎麼避孕,這種是技能,可以教,起碼你陪著孩子一起做,你要盡量多的展示對技能學習的熱情和能力。但人生的道理,你盡量讓她和社會自己來對話,給她看歷史,看哲學,看各種經過時間檢驗的人類知識——讓她自己多學多看多想,她受點挫折就受點挫折,年輕時候過的好不好就讓她自己看著辦。最後,子女受點挫折,既不要冷嘲熱諷,也不要以為一定有解決方案。我們自己的人生有完美解決方案么?也沒有不是嘛。所以不能因為自己當了爹媽,就以為自己可以生個成功人士。不要嘲諷他們,也不要太功利,剋制住施壓自己各種觀點的焦躁,當孩子來求助時,可以安靜地聽,也可以分享點自己的觀點,但盡量平等一點,沒必要以為,自己想的是對的,或者自己所憧憬的東西就是適合另一條生命的。


我覺得這孩子挺好,做錯的是他們


雖然答案已經很多了,排名第一的答案贊同之多似乎也難以超越,但我仍然想回歸這個問題的本質,從「教育」的角度來回答下這個問題。希望題主可以看到。

第一,孩子越小,性格越不穩定。就像小嬰兒的睡眠,經常昨天還是魔鬼,明天就變成了天使,後天是天使還是魔鬼還說不定呢。才3歲的孩子,你根本不必過於擔心他此後一生都保持這個性格不變。這種擔心實在是太低估孩子自己的發展能力了。
比如,有的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會有說謊和偷東西的行為,這時是不是就武斷地說這個孩子將來犯罪的可能性就大於別的孩子呢?當然不能。這個得因人而已。有的孩子從小小偷小摸,長大了可能真如此,但有的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只是階段性的表現,並不會糅合進他的性格里。父母只要嚴密注意他的行為動向,找到產生這種行為的背景因素,就可以及時幫助孩子改正這種行為。

第二,題主的孩子表現出的這些行為不像說謊和偷東西那麼嚴重,因為它們不具有絕對的褒或貶義。也就是說,這些行為和行為背後可以折射出的性格不能用好或壞來定義。沒有人規定外向、充滿競爭性的性格是就是好性格,遵守規則、謙讓、內向等性格就是壞性格。只是人們通常認為外向、活躍、懂得爭取和保護自己行為的性格能帶給更多的利益,包括精神方面的和物質方面的。但其實,某個性格究竟能給這個人帶來多大的好處,只取決於擁有這個性格的人處在怎樣的社會環境之中。能說會道的人,通常不是研究型人才。寫得出精彩文章的人,可能忽悠能力很一般。一個人,只要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的環境,那麼他原來可能很一般的性格也會變得熠熠生輝。

第三,孩子在群體中的感覺到底是不是存在感低,這個得孩子自己說了算。如果在父母看起來她總是把自己的東西讓給別人,但她自己卻並沒有被欺負的感覺,這時我覺得不用過於干擾孩子的想法。也許孩子就是覺得懶得去爭,讓給你們算了。3歲的孩子,他們表達能力雖然已經很好了,但是通常只能敘述事件,在表達自己的感覺方面還是比較差。這時,父母尤其注意不能將孩子往自己想當然的偏見上引,更不能教孩子去「打回來」,「搶回來」這種非常粗野的手段。

第四,性格更多是環境作用的結果。題主提到孩子的性格可能遺傳自己。我覺得這也是比較武斷的說法。不能否認,遺傳基因的力量很大,但是性格畢竟和身高、外貌不同,它還是主觀的因素更多一些。而且性格是會不斷變化的。題主說自己的性格如此,但你敢肯定你從小也是這個性格嗎?這麼多年你的性格一直沒有改變嗎?即使總體性格不變,細節方面肯定一直在不斷地微調。而引起這些微調的就是環境的力量。所以,題主的孩子將來是什麼性格,不是看你們夫妻倆的性格,而是看孩子的成長環境。這個環境不僅包括家庭環境,也包括將來上學後的社會環境。

第五,一個人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是競爭型還是溫和性,這都不重要。決定他在群體中的存在感的,是他所具有的實力。實力會給他信心。實力是不是爭來的呢?有些時候是靠爭,但大多數時候,是靠對自我和周圍環境的認知,以及下意識地挖掘自己性格中的潛力。

第六,這樣的孩子如何教育。我的方法是,1.多觀察,少評價。2.家庭環境要溫馨和睦。3.隨著孩子漸漸成長,鼓勵他說出自己的心裡話。4.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多參與社會活動。5.陪孩子一起多讀書。6.做你能做的,但不要焦慮。


先亮觀點,不必改變。

看得出題主對自己的孩子超級用心,模範家長。我覺得擔心她不能適應社會是有點多慮了,她肯定會自己進化出自己的模式來生存。

不過這樣的性格和品質即便我們旁觀者不覺得她有錯,甚至某種程度上覺得稀有可貴,但長大的過程中她身邊的群體可能會給她異樣的眼光。同齡人給她帶來的質疑和壓力會挑戰她的認知,妥協和不妥協都會讓她焦慮。

所以下面才是重點,給她一個接納理解支持她的家庭,給她力量以堅持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給她以勇氣做自己。她的特點和品質會成為她的性格,所有性格都是有利有弊的,每個人都是這樣,但在成長的磨合過程中,在她進化出自己的生存方式時,家人是最好的支持陪伴。

題主女兒很像我一個好朋友,超級聽話的乖乖女。讀書的時候是班級乖孩子的典範,踏實認真單純善良。在我們隨心所欲樂於湊熱鬧挑戰權威叛逆調皮的人群里,她是另一種另類。高中的時候有人質疑吖這麼純良是不是太假,不過熟悉的朋友都知道她是真的善良單純。就像題主舉得這些例子,她有時也會疑惑到底是從眾還是堅守自己,往往最後還是選擇成為少數的後者,她也不會失落因為她知道這麼是對的。不熟的人覺得她是個老好人,熟悉的人則驚嘆她的毅力。姑娘不適應社會么?我不這麼認為,其實就是你們做你們的,我堅持我的,大家都有各自的方式和原則~

姑娘現在一個人在荷蘭工作,生活有序,有長期和短期計劃。當然不是一路順利,她心思敏感家境也不優越遭遇困難坎坷時會比一般人思慮更多,但她有自己的方式處理解決,這點也離不開家人的精神力量。後來我想,姑娘其實並不算出色,相貌平平,智力也不超群,但她的毅力和踏實的態度,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其實每個人都是這樣,以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活法,形成自己的處事方式,這些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後天的,綜合在一起不知道能不能說是命運的~而父母,主要角色還是支持和陪伴吧。


題主我要糾正你幾個方法:
1. 拿禮物的事。不要鼓勵她占物質上的小便宜,而是如果自己有想要的東西,大膽去自己爭取。例如:你不要自己去問老師有沒有禮物拿,而是讓女兒去問:「老師,我很喜歡小禮物,但是我舉手了沒有被點到玩遊戲,能不能送我一個多餘的?祝老師聖誕快樂。」
2. 被打的事。作為家長當然不能教孩子還手,就跟大人被搶了會去報警而不是把搶劫犯再搶一遍一樣。你要告訴你女兒,下次有小朋友打你,大聲喊出來「打人不對的」,然後告訴家長或者老師來處理。說實話,如果兩個小朋友打起來,不管誰先動手,老師會決定兩個人都有錯。先動手的錯誤在於行為失當,還手的錯誤在於對於錯誤行為回應失當。對於孩子,教會她如何適應社會法則要潛移默化、從小事教起,這樣她長大了才不會迷茫。
3. 綜上,你女兒的問題不是膽小,而是不會爭取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也不太善於交流。做家長的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要毀了這一份難得的善良天性。


十分贊同 @郭大路 的見解,特地摘一段:

這是一種普遍的教育焦慮。基本承認了兩個事實。
「家長本身是沒有能力自己緩解生存焦慮的於是一併將其投射在子女身上。其次就是,沒有關於人的獨立性的基本判斷。一個3歲孩子,她也是她自己。而對於個體的理解和尊重是基於她是一個獨立個體,這個認識開始的。」
——————青年教育工作者 郭大路

理解這一段,我認為是能更好的為人父母的一個重要的前提。

另外,建議你也不要認為你的娃是「太聽話」,那是你的想法。而你女兒恰恰就是在用她自己的方式來適應環境,解決問題。小朋友不是用大人的價值觀在衡量得失。家長應該注意的是,孩子是否能通過她的辦法,達到她的目的。如果是(前提是你是理解」她的目的「的),那麼你應該對孩子進行鼓勵,增加其信心。如果不是(從孩子情緒可以看出),家長應從她的角度(前提也是你理解」她的角度「),給出建議,或跟她討論,或示範,這樣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所以,大合唱,孩子被擠到後邊,她有難過嗎?還是家長難過?玩滑梯被人打,她有再不敢去玩滑梯嗎?還是每次去家長心裡老惦記?別用大人的想法來衡量孩子的得失。換個角度,你們反而會感到海闊天空。

一個小建議,這樣性格的孩子,在」教導式「教育方式(通過聽從老師的指導和模仿老師來學習的方式)下會有很快的成長。你們發現她的興趣點,然後找優秀的老師帶,她這方面的能力會成長的較快。比如舞蹈、音樂、體育活動的基本功學習,她的性格都能獲得很快的成長。這種性格在學習上是屬於」上手快「的類型。(與」教導式「對應的是」教練式「教育,老師給予學生更多的自己練習摸索的空間,大部分領域學習的後期都是」教,練「式)

我兒子在某些方面剛好跟你家娃向反。如果從大人的角度看也認為他有問題的話,他就是」不聽話「。而且他也會因為「不聽話」有得失。那到底怎樣是又不是「太聽話」,又不是「不聽話」呢?難道家長要給孩子把每件事兒都定標準么?這也不可能。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他們遇到阻力也會自己想辦法,摔了跟頭也會吸取教訓,獲得成功也會學到經驗。家長只要保護他們的安全,在必要時給予建議,或以身作則示範,讓他們自己成長為獨立自主的新「大人」。


看了問題描述和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我心裡的感受很複雜。
簡單來說就是,道理我都懂,可是吃不到糖我還是會很難過。所以原諒我說一句,第一名答案雖然句句高大上,但是難免雞湯

我給題主的建議是,不要想刻意扭轉或者改變你女兒的性格,而要
1、給與非常足夠、甚至於超常的關心和保護
2、要以身作則,保持行為的一致性。具體什麼意思,我下面會慢慢解釋。

我和題主女兒是一模一樣的性格,直到現在都是這樣
沒錯我問心無愧,我善良正直,我沒做過噁心的事
但是在成長中我因為這樣,多了許多人沒有的煩惱痛苦。下面這些例子也許能幫助題主了解,為什麼一個那麼小的小孩會表現得特別墨守成規,請特別注意事例後面黑體加粗內有井號的感悟。

上幼兒園的時候發零食,表現得好的小朋友可以多拿一個,於是我好好排隊安靜地努力提前完成小作業,希望可以得到獎勵。可是最後依然是一人一個,沒有驚喜。老師只是為了維持發餅乾的秩序才這麼空口承諾,最後餅乾發完了這句話也早就丟進空氣。
可是我看到老師解散之後留了個巧克力給他最喜歡的那個漂亮小女孩。
於是我心想,是不是表現得好不好都無所謂呢?下次發零食我就不再努力爭取
可是這次換了個嚴肅認真的老師,好好排隊的小朋友真的拿到了額外的餅乾,而我反而被批評不積極。
後來,我每次都好好表現,不說小話提前交作業,但不是為了獎勵,而只是為了不挨批評。我很早就對自己說,#做得好是應該的,好不一定有獎賞,不好就一定有懲罰#

還是幼兒園
我們幼兒園規定中午要午睡,一個大房間裡面擺幾十個床鋪,一個班的小朋友都睡在那裡。
很多小朋友都睡不著,喜歡坐起來東張西望,有時候和鄰床的講話,老師就會很不高興,屢次強調不可以這樣
巡查的時候,凡是看到睜著眼睛的就狠狠揪耳朵,非常可怕。
一次巡查老師揪住了一個不肯睡覺的調皮鬼,他就在我的鄰床。調皮鬼大聲喊痛還頂嘴,動靜很大,整個房間的小朋友都起來看熱鬧,又笑又鬧。我本來在裝睡,看見大家都起來了,也就跟著起來看發生了什麼事。老師眼看控制不住形勢了,就順手給了離得最近床鋪的小朋友——也就是我——一個大耳光:吵什麼吵?再吵我就像XX(我的名字)一樣,一人一耳光!
整個世界安靜了
我當時躺下來縮在被窩裡,眼淚真的就是斷了線的珠子一樣往下掉,還不敢發出聲音
。那時候我不是四歲就是三歲,在我還不知道世界上有屈辱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已經提前體會到它的含義
回家之後我跟媽媽說自己挨打了

媽媽:老師為什麼打你?
我:因為我中午不睡覺
媽媽:為什麼不睡覺?
我:不是我一個人,是大家都沒有睡
媽媽:你不要管別人,你只要做好自己老師就不會打你,知道嗎?
我:不是這樣的,當時老師是先批評那個誰,大家都起來看,我才起來的,我本來是睡著的
媽媽:媽媽知道你是好孩子,但是老師也不會無緣無故打你的,所以你就要更加註意不要犯錯,知道了嗎?
我:。。。嗯

當然我媽媽還是很保護我的,第二天她送我去幼兒園的時候特別跟老師說,不能隨便打小孩,犯錯只能口頭教育,不能再打我,老師也同意了。
但是我當時幼小的心靈覺得這遠遠不夠。我覺得我受的委屈不是一個耳光那麼簡單,這還是一種侮辱,而且是無緣無故的侮辱和冤枉,我本身沒有什麼錯,只是被老師拿來殺雞儆猴了。
但是我那時候太小了,沒有能力表達這麼複雜的意思,不管怎麼跟媽媽說這件事,媽媽也總是不明白這個關鍵點在哪。她一直把重點放在老師不該打我,可是她認為我不守紀律不睡覺也有錯。我想說的那層冤屈她一直沒有懂。
於是我發現,#事情的表象下面可能還有一層真相,但是這層真相沒有人能夠了解,所以沒人能體諒你。#
耳光事件就這麼過去了。

然而,後面一段較長的時間裡,我一直被定型為午睡不守紀律的反面典型,和那些調皮搗蛋的小男孩劃在一起。有一次調整床位,前面說過的那個可愛的小女孩被調到我的鄰床,頭對著頭。老師一邊幫她鋪床一邊慈愛地跟她說笑,可愛小女孩上床躺下之後,老師親了親她的額頭,溫柔地說:好好睡覺哦,不要和XX(就是我)講小話,免得被帶壞了
當時我的眼淚一下就下來了,可是老師還在叮囑那個小女孩一些話,我就背過去偷偷抹眼淚。
這件事我現在想起來都還覺得心酸。
這個心理是很複雜的,我試著用成年人的語言梳理一下:那個小女孩(就叫Z吧)是文靜可愛的小女生,我也是文靜的小女生,在我心裡,我們倆是一類人。加上我們家住的很近,平時經常一起玩,所以我一直覺得我們是一樣的,而調皮搗蛋總是違反紀律的一些搗蛋男生是另一類人,和我們沒關係。
但是就因為一次起鬨,我被一耳光打到了搗蛋鬼這個類別裡面去了,老師對我就像對那些調皮的小泥鬼一樣,會讓Z防著我,不被我「帶壞」。
本來,按照老師的紀律,換床位換座位,小朋友要自己鋪床自己搬桌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連請別的小朋友幫忙都不行。但是可愛的Z就可以得到特殊照顧,讓老師親自幫她弄,平時對我們兇巴巴的老師對她就和顏悅色,好像小公主一樣,而我則是會帶壞別人的壞小孩。
明明不是我的問題,老師對我們的態度卻如此不同。原本我和Z的心理關係是平等的,可是經過這次,我發現我們差遠了:她是白天鵝,我是癩蛤蟆。
所以我知道了,#不是你不犯錯就沒事的,有時候麻煩會自己找上門,倒霉就被你碰上了。明明大家一樣,但你就會是受罰的那個人,而且有冤還沒處訴。因此光是安分守己還不行,還要比所有人都安分守己,才能避免飛來橫禍#
怎麼樣,這個感悟有沒有讓題主想到所有小朋友都往外跑,您女兒卻獨自按照要求去穿鞋的場景。

類似這樣的例子和從例子中得到的感悟,還有很多很多,我只隨便選了兩個說,一不小心就說了這麼多,佔了這麼多篇幅,不好意思。可能我自己回憶起來潛意識還是有點心疼原來的自己吧。
我的父母很愛我,也很關心我,但是這些事情他們從來都不知道。現在時過境遷,再提起來也只是童年往事。
但是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這樁樁件件都是比天還大的事

所以題主,你看到你女兒過分謹小慎微,但你有沒有看到是怎麼形成的?
她有沒有背地裡受委屈?
你說你女兒只要有根線就怎麼也不會跨過去 ,她有沒有可能曾經偷偷跨過,結果卻剛好被逮住受到了懲罰,從此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請想想我舉的這些例子,不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這些事就會默默影響到小孩處事的方法。
沒錯,在你看來有些規矩就是老師隨口那麼一說,但是對你女兒來說,老師就是無上權威,那些規矩就是金科玉律。你覺得是小事,對於她卻很重要,你有沒有細心地體會過?
當老師的話自相衝突或者不同老師行事的風格不同的時候,問題就更嚴重,因為小孩子會陷入混亂,不知道該怎麼解讀和對待不同的規矩。那麼這時候唯一的辦法就只有把每個規矩都嚴格的執行了,因為她自己已經無法進行判斷。

請看看我用井號標出的那些感悟,
#做得好是應該的,好不一定有獎賞,不好就一定有懲罰#
#事情的表象下面可能還有一層真相,但是這層真相沒有人能夠了解,所以沒人能體諒你。#
#不是你不犯錯就沒事的,有時候麻煩會自己找上門,倒霉就被你碰上了。明明大家一樣,但你就會是受罰的那個人,而且有冤還沒處訴。因此光是安分守己還不行,還要比所有人都安分守己,才能避免飛來橫禍#
這都是年幼的時候的我對經歷的事情的總結。這些總結現在看來有很多不可取的地方,有的過於極端了,但這些就是我當時通過親身經歷得到的教訓。
所以家長需要給與小孩充分的關注,一定要細膩地觀察和理解她,否則很多時候你以為風平浪靜,其實小孩心裡已經產生了很多情緒和困惑,由於小孩子的思辯能力和表達能力有限,有些複雜微妙的情況如果家長不能主動體察到,就錯過了溝通的良機。例如打耳光事件中,我媽的思路是,小孩有錯在先,但是老師也小題大做,打人更是不對。我的思路是:老師柿子撿軟的捏,在大家都沒睡覺的情況下只打了我一個。但是我媽就一直Get不到那個點,所以安慰我也安慰不到心坎里去。在這方面,父母應該額外地注意。
我之所以逐漸形成了過分聽話的行為特徵,是因為我發現思考規則後面的道理是無解的,道理永遠和我的生活經驗對不上,只能增加困擾。最保險的方法就是加倍嚴格遵守每一個規則。
可是當一個孩子出於這種動機去遵守規則的時候,那些規則就難以和美好品德、高尚情操掛鉤,因為小孩已經喪失掉標準的價值觀之類的東西,只是一心求不惹禍不受批評,而當初光是做到這一點,我已經精疲力竭了。我一直到九歲左右,都覺得生活完全無章可循,學校和外面的種種實在莫測高深,光怪陸離。我懷疑其他人是否有種我不知道的語言,要不然為什麼他們總能達成一些我完全無法領會的默契,而我總是鬧笑話的那一個。我完全渾渾噩噩不知道該怎麼辦,不要說搞學習,很多普通的事務都應付不來,上學就一個字,混。
為什麼,因為我不知道到底哪些可以變通哪些必須嚴格遵守。標準已經混亂了,老師說的話,好像每個都該遵守,但是有的只是隨口一說有的就是嚴格的紀律,有的說的跟做的完全不是一碼事,有的這個老師和那個老師說的不一樣。
我根本不知道該相信誰相信什麼,如果這時候連父母都無法保證言行的一致性,那麼這個世界真的就是一片混沌了。
記住要時刻帶入到你女兒的角度去看問題,作為一個成年人你覺得一目了然的分別,對於小孩來說卻是從零開始學習的:什麼時候是玩笑?什麼時候是認真?什麼時候要靈活變通?什麼時候要一絲不苟?如果大人一開始就隨意在這些不同標準中穿插,小孩的標準認知只會整個崩潰掉,根本無所適從,那麼她只好越發死守規矩來保護自己。所以,父母一定要保持言行的一致,讓小孩在這個她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世界中有個最後的依靠,讓她有個人能夠放心溝通,而不會隨時被刷三觀。


謝邀。

其實我覺得題主應該為他的女兒感到驕傲。一個孩子從小待人誠懇,熱心有愛,真的是件很難得的事情。我姐剛生了個女兒,到現在9個月大。要是她在5歲的時候也能像題主的女兒一樣,我也會很開心的。

我能夠理解題主的擔心,害怕女兒不夠精明,將來會在競爭中吃虧;害怕女兒不夠主動,會損失「屬於自己的利益」。慈父慈母應如是,這很正常。

但是,這樣真的正確嗎?

我覺得不是。因為父母不是子女。父母不知道子女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我又不是你,怎麼能知道你喜歡點什麼?我能做的就是把你帶到商場裡面,讓你自己去挑。買的起的我買給你,買不起的就只能算了。還有我要看著你挑是因為巧克力吃多了爛牙齒,所以你不能買太多。」

我覺得父母就該這樣。看著孩子不讓他走錯路。要是有能力也可以儘可能幫他把路上的石頭搬開,讓他走的順利一點。


這麼多回答了,不知道會不會被題主看到。

雖然說的是小孩子的教育問題,其實也是我們自己為人處世方式與準則的映射。我們每個人都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自我成長,父母也要同孩子一起成長。在這一點上,我很同意前排幾個答案所說的,父母不要焦慮,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傳達給孩子,我們都有足夠的時間去試錯、去糾錯,相信自己能夠漸入佳境,那種與自己、與世界融洽相處的狀態,是無法一步到位的。

但是,我不同意許多責怪題主不懂得珍惜孩子善良天性的回答,它們都存在一個問題,沒有弄清這幾對關係:

「正直、道德感強」與「一味服從權威、呆板教條、不知變通」的界線是什麼?
「善良」與「懦弱」的界線是什麼?
「淡泊寧靜」與「懼怕競爭」的界線是什麼?

我自己也不能說我已經弄清楚了,說實話,有些時候僅僅是微妙的一線之隔。我琢磨出來的一點小心得是,這幾對關係中,前者都是自主選擇的行為,後者則是迫於情勢的結果。前者安於自己的選擇,後者總是在掙扎和懼怕。

如果小姑娘知道,我先去換鞋,是因為這樣不會弄髒我的舞鞋,保護我的腳;我不去拿禮物,是因為禮物是對上台了的小朋友的獎勵,這麼做才是公平——那麼這是正直,是應當被鼓勵的。如果遵守規則只是因為知道不守規則會被懲罰,或者單純認為老師/家長這樣的權威必須服從,那麼這是教條,是應該改變的。
如果被打了不還手,是因為知道打人不對,那麼這顯然是善良天性和清楚的是非觀;如果是因為懼怕對方、懼怕批評,不敢還手,那是軟弱。
如果不搶著站在前面,是因為覺得不管站在什麼位置自己的表現都一樣精彩,不在乎出風頭,那是天性淡然;如果是實際上渴望站在前面成為關注的焦點,卻不敢去爭搶,不願與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那就是膽小、自信不足。

如果小姑娘內心非常堅定地知道自己是因為「這是對的」才這樣做,對那些違反規則卻得到好處的人是不屑一顧的,那這真的很棒!她已經有一顆強大的內心,長大後也絕不會因為小恩小惠就失去原則。最怕的是處在一種想要卻不敢要、被外界和自己束縛著的掙扎狀態之中,這樣是不快樂的。

其實也是有感而發。現在想來,自己童年一直是親戚朋友公認的「乖孩子」,講起來就是聽話啦懂事啦讚不絕口,但其實是一個生活在恐懼中的小孩,覺得世界到處充滿著規則,自己非常渺小,而且對權威人物的態度非常諂媚,既想討好又覺得無法親近(當然這都是自己後來思考才意識到的)。這樣的情況,對後來影響深遠,遇到問題容易自責內疚,常常有無助感,在挫折中比較容易崩潰……

我萬分希望題主家可愛的小姑娘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是快樂自由、勇於探索的,而不是時刻感到被束縛、縮手縮腳。
我也特別喜歡題主回復大家的時候總說,每個小朋友都是正常的,存在的只是差異,不是缺陷。如果她天性淡然、不好爭搶,就讓她這樣長大再好不過。如果在不爭不搶的背後是焦慮、是恐懼,那真的應該想想辦法去改變了。

我說的可能對題主解決實際問題沒有作用,畢竟沒有什麼操作化的建議。但我很希望告訴題主,你重視這個問題絕對是有意義的,不要理會那些妄下論斷的人。


鶴立雞群被雞鄙視


你孩子一點問題都沒有。

她這些都是優點不是缺點。

舉個例子吧。今天請物業維修的師傅來維修,我看他操作不對,提醒他,他說沒關係,結果把我們家電搞跳閘了。這還是小後果。實際上,我們身邊很多人就是如此,憑經驗做事,就算是自己不熟悉的也不看說明書。我當時心裡就想,換我女兒絕對不會如此。

你女兒非常尊重規則,你可以負面評價為循規蹈矩,也可以正面評價為規則意識強。

規則意識強的孩子一直被擔心創造力弱,但我個人觀點創造不是無根生芽,一定是遵從現有規則之後的發明。供參考。

再以我女兒為例。她從幼兒園到小學都非常得老師歡心,不是因為成績好,而是聽話,老師省心。結果就是她在學校得到了充分的正面鼓勵,所以非常喜歡學校和學習。

聽話這種東西這些年成為了負面詞,那是為了要父母老師不能以聽話為目的教育孩子,但如果孩子天生如此,也不該教育孩子不聽話,是吧?

另外,我身邊的例子說明,這可能只是孩子的階段表現。

我身邊有很多媽媽跟我交流過孩子的這種狀態,我們都曾經非常擔心他們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活不下去怎麼辦。但結果是我上小學的女兒現在開始欺負弱小,我朋友上大班的孩子現在是孩子王,我另一朋友上中班的孩子進入逆反期開始到處教訓別的孩子不對,我另一朋友上一年級的孩子第一次見我們女兒就把她打哭了,絕對不是她媽以為的那麼弱……總之這種孩子只是適應外部環境偏慢,並不一定是軟弱。當然了,每個孩子不一樣。這個只是一種可能,不代表你的孩子一定如此。

最後,如果你一定覺得孩子不該這樣,有些做法可參考。

1,在家裡給與孩子充分自主權。只要孩子的決定不是馬上就有傷害,那麼就由她來決定。孩子有機會多練習自己做決定,就不會是個甘於順從別人意見的人。

2,不要強化她乖,她聽話是優點。別這麼誇她(正強化),也別批評(負強化),她乖的時候你順從,別鼓勵別反對。

3,教她堅強。


不要為她擔心。她有她的生存之道。
事例一,老師沒有讓她做壞事,她聽話做了該做的事,要鼓勵她的專心。
事例二,不在他人的許可前爭取自認為不該拿的,肯定她的界限分明。長大了也不損人利己。
事例三,擠完了擋住了,擋就擋了,所有的小朋友不會欺負和自己不爭搶的孩子,不招人妒。唱個歌不危及性命的,搶它做啥。
事例四,哭了發泄一下,也沒有行為過激的打起來,你認為主動打女兒的小孩被女兒還手後,會善罷甘休?

你女兒能激發周圍人的保護欲,只要她漂亮,快樂,健康,內心有喜歡的事物。性格這麼好,大家疼愛她都來不及。這是一種柔克剛。


之前看過一個電視節目,採訪郎平,提到她女兒小時候學習打排球,她發現孩子基本功有不少需要糾正的地方,就給女兒提出來,


沒有想到女兒很不以為然,每次都說「這是我們教練說的!」然後就不理媽媽了。

黑人問號臉????!!!!


小姑娘長大了才發現咱們郎媽咪才是最厲害的吧,哈哈!

其實,我們小時候不是都覺得自己的歷任老師都是全校最帥、最美的,是全世界最正確的那個人?


在學術上,這種學齡初期兒童自帶的屬性有個專有名詞--「向師性」,專指小朋友們對老師的無盡崇敬和熱愛。


所以,題主可以不用那麼快得把「女兒對老師言聽計從」 直接與 「女兒太聽話 性格太老實」掛鉤。


一般,老師在孩子心目中都是具有一定「權威性「的,向師性為老師們充分發揮教育的職能提供了必需的心理基礎。


當孩子願意聽從老師的話,對老師恭敬心十足,那他能在得到老師的表揚而感到高興,獲得成就感~這些會激勵尚在「自我中心階段」的熊孩子面對看一集《熊出沒》還是背一首古詩的選擇時,放棄了看電視。


港真,爸爸媽媽們,這也是你們用「我告訴老師咯」這句話來威脅孩子總是屢試不爽的原因吶!


那麼,在不給小孩貼標籤的前提下,我們接著聊聊如何激發女兒的內在「不聽話」的個性力量,

也就是如何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intelligent disobedience?


就像訓練員培訓導盲犬時一樣,首先教會它們所有需要知道、需要執行的基本指令和技術,等這些都能自如地完成以後,便開始更高一階段的訓練—學會抗拒、不服從那些會造成傷害的指令。


在我們的育兒教育過程中過多的把重心放在了讓孩子學會」服從「上面,卻忽略了第二個同樣重要的階段。


中國學校內的教育就是一個典型:老師把服從課堂管理放在首位,孩子們也對自己嚴格要求,比如對遵從老師指令失誤的零容忍。這雖然保證了課堂紀律的規範、孩子課內課間活動的順利進行,卻壓抑了孩子們質疑「權威「、敢於爭取的勇氣。


老師和家長都是作為「權威「的存在,應該合作起來幫助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團隊成員以及有獨立主見的思考者。


這裡提出一些tips可以試一下:

1.
發出指令的時候儘可能給孩子一個理由。而不是單單只顧你的權威。讓孩子理解他為什麼被告知要這樣做--這個習慣會幫助孩子在權威指令下敢于思考為什麼,而不是立即服從。


2.
教孩子自覺反對的能力。為了培養孩子們的intelligent
disobedience,要讓他們傾聽自己的內心聲音(inner authority),並同外部權威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就要求老師或家長和孩子進行平等自然的談話,同時鼓勵他們說出心裡話。


3.
讓孩子多接觸參與辯論。怎樣表達異議也應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老師和家長任意兩者之間的爭辯(當然是心平氣和、是非明確的那種)不妨在孩子面前進行(比如家長當著孩子的面,禮貌地指出老師書寫哪一個字的筆畫順序不對,然後一起查找、證實正確的寫法,錯了的一方虛心接受、改正,並表示感謝),這樣能幫助孩子意識到,通常被他們奉為權威的也不總是對的,他們也可以進行質疑。權威被人性化後,intelligent disobedience更容易養成。


希望下一次老師說紅色好看的時候,孩子能大聲說,「我覺得黃色好看,因為太陽公公是黃色的,因為……」那時,老師或爸爸媽媽一定要給她一個大大的微笑或擁抱哦!


首先要恭喜你,聽話的女兒,意味著你和她媽媽有著極大影響她成長的能力

人的成長,就是一個逐漸尋找自我,接納自我內在外,確定自我價值的過程。因為她聽話,所以你們夫妻二人可以從正面給她激勵,幫助她肯定自我的感受,重視自己的想法,欣賞自己的內在外在。

比如,因為她聽話,所以父親對她的評價,她會百分之百地信任接受。這就是一個培養自信心的好時機,父親可以在很多場合,發自內心地誇讚女兒外表的美麗,說她多麼地招人喜愛。一旦在潛意識裡留下了這個強大印跡,將會影響她一生的自信心。很多女孩子長大後對自己沒自信,其實就是源於父親在她們小時候或者青春期無意識地一句對她外貌(或者言語行為)的否定。女孩子甚至都忘記了具體父親說過什麼,但是那種輕蔑和不接納的感覺,卻深深地印在了女孩的潛意識之中!以至於讓她長大後就非常渴求男人的肯定,自尊心自信心極其低下,而她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對比這種情況,你們可以抓住這個時機,利用你們的優勢,好好地在她心裡培養自信的種子,讓她受惠一生。我真心希望所有養女兒的家庭都能看到我這段話。

人其實都是有自我的慾望和感受的,所謂的「老實乖巧」其實只是一個她本能的生存策略而已(其實我懷疑過你們是不是誇過她乖,誘導過她)。如果希望她可以更成熟地面對這個世界,你們要做的很簡單,就是鼓勵她表達自己的需要,同時加上我上面所說的培養自信,時間長了,她自己就會善於勇敢地表達自我,她就會根據自己的內在外在狀況,選擇巧妙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不需要你們夫妻過多地操心。人成長的最高的目標就是自己滿足自己。你可以通過鼓勵引導,但不要介入太多,她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這期間最最忌諱的,就是你們有意無意地評判:「哎呀,你真笨,看人家小朋友都搶到前面了」或者你越俎代庖,自己親手把她推到別的小朋友前面。這都是極其惡劣的行為!因為你替代了她的成長!一時的得失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她的成長,重要的是她自己的感受,想法,自尊。只要你抓住一個個小小的機會,鼓勵她勇於表達自我的感受,勇於爭取,她自己就會按照自己的意志來爭取了!!我們都有這個天性,你不用過多操心

每次她遇到這些事情,你應該這麼做:首先抱抱她,然後問她發生了什麼(訓練她表達客觀事件的能力),問問她內心的感受(比如被小朋友打了,她會說自己很痛,覺得委屈,讓她肯定尊重自己的內心情緒,而不是自我否定),再給她支持給她安全感(你可以對她說「寶貝有爸爸呢,爸爸抱抱就不疼了,爸爸最愛你了」),然後再引導她肯定她的價值感(對她說「打人是不對的,你表現的真好呢,誰也不能這麼欺負我的小寶貝,誰也不能這麼打人,你有權利保衛你自己,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這麼做基本上就夠了。不用擔心她以後不會爭強好勝,把自信心和安全感培養起來,她自己會做自己該做的

聽話是一把雙刃劍,希望你能用愛和尊重來駕馭它!


補充:年齡越小越要給完全充分及時的安全感回應,越要多多的擁抱和鼓勵,不要擔心用這樣的方法孩子長大了會懦弱,一個心中有愛有自尊接納自己並勇於表達自己的人,是不會真正地懦弱的無競爭力的!安全感這種東西, 等到了她青春期和成人期,你想再給她,人家都不要了!!孩子的成長,從父母的眼中,就是一個逐漸放手的過程!不要從小就逼他獨立,試著把孩子培養成大人!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建議題主去看一些小孩在這樣年齡心理行為方面的書,她正處於她自己的"秩序規則"期,她的行為不是完全因為老師的話,是她自己心裡的尺子。家長不要隨意破壞她,好好引導,這樣的小孩未來自律和恆心上很有優勢,可以有不小成就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看電影看到尷尬處時,會不忍心繼續?
如何看待蔡康永談到出櫃時失聲痛哭?

TAG:心理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