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消費觀是怎樣的?

女生,所以常常喜歡買點護膚品,衣服,鞋子包之類的。有收入,但也不是很多。有時一雙鞋就會佔可支出金額的一半(除開生活費),這樣是不是太過了?有人說只選對的不選貴的,然而對的常常就意味著貴的,怎麼破?


在分析一件商品值不值得買,花多少錢買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評估:
一是這件商品能給「我」帶來的收益的大小,二是這件商品的價格。
由此便可得到由這兩個角度組合成的6類商品:

1. 高收益值、低價格商品:
飛機杯、避孕套、修眉刀、一本好書

2. 高收益值、中等價格商品:
一年的寬頻,蘋果手機,機械鍵盤,舒適的床墊,合身的百搭白襯衣

3. 高收益值、高價格商品:
房子,車子,商鋪

4. 低收益值、低價格商品:
為了湊包郵而買的不需要的商品

5. 低收益值、中等價格商品:
高僧開光的手串

6. 低收益值、高價格商品:
在直播網站上給主播砸錢

不需要別人來教,我們都知道,
第一類商品→買
第二類商品→存錢買
第三類商品→掙錢買
第四類商品→偶爾買
第五類商品→傻X才買
第六類商品→看傻X買

以上說的全是廢話
以下是正文:

真正侵吞我們大量財產的商品,不是低收益值的商品
而是收益值不確定的商品
此類商品燒錢於無形,我們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深受其害而悔不當初

翻翻你的淘寶歷史訂單吧
你會發現:
所有商品,在買之前,你都是奔著「高收益值」去的,
你期待「物超所值」「高性價比」,
保守一點,你也會期待「物有所值」,「一分錢一分貨」。

但是,你買了以後,超過50%是後悔的。
如果可以讓你把這些商品原價退回,你起碼會退掉90%。

我敢說
你買了很多「收益值不確定,各種價格」的商品

「收益值的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收益值的高低,取決於你的使用程度
第二種:你無法判斷商品的收益值
第三種:你預期的收益值不切實際

第一種:收益值的高低,取決於你的使用程度

黃大明想健身,辦了一張998元的健身年卡,然而只去了一次。此商品淪為「低收益值、中等價格商品」。

佟小為想健身,辦了一張998元的健身年卡,去健身房洗了365次澡,使用跑步機120個小時,舉鐵36000下,學習了一套系統的減脂增肌理論,練出一身活肌肉,還結交了一群渾身正能量的朋友。此商品屬於
「高收益值、中等價格商品」。

黃大明想學好英語,買了一本58元的紅寶書,只背下一個abandon。此商品淪為「低收益值、低價格商品」。
佟小為想學好英語,買了一本58元的紅寶書,刻苦學習,17天就搞定了GRE辭彙。此商品屬於「高收益值、低價格商品」。

想想你那:
嫌重而只用了兩次的單反相機
不愛看書卻跟風買的kindle
用來放東西的跑步機
有十種刀頭卻只用來削水果的瑞士軍刀
閑置的烤箱和烘焙工具
掛二手網站上賣不出去的初學者制皮套裝
……
都屬於此類

第二種:你無法判斷商品的收益值

陸小涵想請私教。由於健身行業水很深,沒有一套衡量私教水平的標準,陸小涵難以判斷私教水平高低。
自己練得好的私教也可能是個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自己練得不好的私教也可能是個深藏不露的毛睿戰士。
經朋友袁冊冊介紹,李教練教得很好,帶她一個月就練出了馬甲線。
於是陸小涵花重金買了李教練的課。
然而李教練的教學水平並不高,誤導了陸小涵。

李大露想割雙眼皮,無法判斷醫生的技術水平高低,硬著頭皮花了5000塊做手術。然而效果不佳,一看就是道疤。

某知乎大V出書,好評如潮,費小霞立刻就花38元買了,以為能看到乾貨,然而書的內容全是老壇雞湯,反對+沒有幫助。

想想你那:
閑置的「網紅推薦」護膚品
腰封上一大群名人推薦的暢銷書
知乎推薦的拌飯醬
知乎推薦的驚艷零食

也許你會說,買之前多做點功課,從多個渠道了解商品不就得了。
這恰恰是此類商品的真正可怕之處。不僅坑你的錢,還坑你的時間。

黃大明為了挑一款好的筆記本,上知乎翻了24個答案,上ZOL看了12條專業評測帖。
費小霞看上了一隻口紅,上微博搜了36個美妝博主試色,然後被種草了2款腮紅,4盤眼影,又去搜「2款腮紅,4盤眼影」的試色,無限循環。
費小霞為了選一本魔幻現實主義好書,上豆瓣讀書看了幾十篇書評

此商品無論最終收益值高低,攤上你花掉的時間成本,也不太划算。

你的時間非常值錢
---張靚穎


第三種:你預期的收益值不切實際

費小霞花2000買了一條小黑裙,但是小了點。懶得換,「留著激勵我減肥」。
陸小涵花2000元買了一罐蛋白粉,以為吃了就能長出活肌肉。
李大露花38000元買了一個chanel的小羊包皮,以為能背一輩子再傳給孫女,結果一個月就磨損了
薛小千花50000元買了sony的晶雅音管,以為能聽到天籟般的音質,結果一直放家裡當擺設
黃大明花1400元買了雙timberland的大黃靴,想穿5-10 年,並且能夠搭配休閑褲和牛仔褲,結果穿上顯腿短,半年就踢爛了。
黃小勃花500元買了個木碗想實現完美共振,結果只能盛飯。
王小鎧花1000元買了瓶阿瑪尼男香,覺得能顯得他很有未來,結果被嫌娘炮。
王小治花40000元買了個寮國媳婦,以為能相夫教子,傳宗接代,洗衣做飯……結果這女的跑路了。
黃小波花400元買了個充氣娃娃,以為是高圓圓的1:1模型,結果就一人不人鬼不鬼的氣球。

你以為買了就能大大提升幸福感而相見恨晚的東西
你以為買了就能提升逼格的東西
你以為你將來用得上的東西
你朝思墓想,不買會死的東西
買了多半後悔

以上三種情況互有重合,聯合作用時,效果最佳
你,無法抵抗

你秉承著「你喜歡,你適合,你需要」的購物原則
你的消費觀念很知乎,很CHH,很SMZDM
你寧可花一萬買一件10000的,也不願意花一萬買一百件100的
你鍾情於輕奢品牌經典基本款,嫌棄淘寶爆款
你猶豫要不要買一樣東西,是因為它很貴,你立刻買下來
你想買一件東西只是因為它非常便宜划算,你就不買
你在可以承擔的前提下買最好的
你還是常常買了就後悔。

我就說說我的做法:
1. 把錢都花在「收益值確定」的東西上,就沒錢去買「收益值不確定」的東西了。(此法能降低90%的後悔率)
2. 難以判斷收益值的東西,不買
3. 我在生活中遇到不便之處後,覺得自己需要某樣東西,就買
4. 我看了知乎某回答、微博某熱帖後,覺得自己需要某樣東西,就不買(此法能清除80%的購物慾)
5. 明確自己的需求,買剛好能滿足需求的東西,不能為了一根香腸買下整頭豬。
6. 莫裝逼,莫炫耀,別人很忙的,沒空看我買了啥。

(未完不續)


謝邀。

其實蠻開竅的,取消匿名吧。


1.如果你不需要一個東西,只是看到便宜才買,你買的越多,虧損的越多。

2.想買的東西一個星期以後再買,到時候就知道是不是真的想要。

3.消費的錢就是消費的錢,不是消費的錢不能動。

4.消費一件物品,如果是出於長期獲利,那就看自己的錢是否能長期支付。如昂貴的面膜,一兩次是沒有用的,如果你的消費力只是這種水平,這就是沒必要買的東西。

5.按照需求,實用,逼格高的順序排列,丟掉前一個,後者就無需考慮。

6.一架鋼琴能否讓你長期愉悅,取決於自己是否能夠有效使用。

7.任何帶來興奮的產品,在使用兩周後都會顯得平庸。

8.昂貴的東西是為了維持社會身份。是維持,不是提高。

10.超出承受能力的奢侈品可以買,如果你的生活真需要靠這種東西來慰藉。

11.便宜的東西有好貨,但是不符合時間成本。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消費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花錢的時候考慮隱性收益成本,學會花錢買時間。

多關注消費的隱性收益,也就是多想想,我花這筆錢,從長遠來看能得到什麼?
比如,我大學裡是學外語的,大一的時候特別想買一款兩千多塊錢的電子詞典,查辭彙、用法、例句都會比大部頭的紙質詞典方便很多;而我又從來不喜歡開口問爸媽要錢,於是省吃儉用外加做家教存下了這筆錢。即便是存到錢後也是糾結猶豫了一個多星期才狠下心買回來!但後來覺得這筆錢簡直花得太值了~對於學語言很有幫助,也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大三起開始陸續做口譯的兼職,之前存了很久的兩千多後來幾天內就可以掙回來。所以,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堅信:在自我提升方面永遠都不要吝嗇花錢,你現在花的錢以後會成倍地掙回來!

同理,我也主張上班族盡量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交通上。比如我現在住公司附近,每天下班後有大把時間用來運動健身、看書充電,從長遠來看也是看得見收益的。

那麼問題來了,哪些是隱性收益高的消費活動?

健康
包括運動、飲食、定期體檢和個人形象提升

工作
一方面是行業內技能的提升和經驗的積累,樹立在行業內的個人品牌;
另一方面是職場里通用技能,比如:
word、excel和ppt的學習(不要稱自己精通MS Office了!你懂的只是皮毛而已!)
訓練自己的口才和演講技巧
思維導圖在工作中的應用
時間管理軟體和技巧
……

興趣愛好
吶,看起來只是花錢圖開心的事情,但對於充實生活還是很有用的!培養一下自己鍾情的愛好,比如攝影、烘焙、手工……都是緩解工作壓力、給生活增添情趣的很棒的方式~年輕時多培養些愛好,就不至於老了後只會打麻將跳廣場舞嘛。

購買耐用品的時候用價格除以預計的使用頻率,再去衡量價格高低。

比如,公司的年會上需要穿小禮服。我很清楚自己生活中需要小禮服的場合太少,可能一年就只有一兩次才用得著穿,買那麼貴的幹嘛?挑便宜的買!

比如,最近家裡面在搬家,重新購置傢具電器。家裡人很少看電視,所以我讓他們買個功能單一的放客廳里作為擺設就行;而對於其它一些使用很頻繁的家電我會建議爸媽買預算範圍內最耐用的。

再比如,現在Kindle被炒得很熱。但對於不愛閱讀的人來說,Kindle真的是必需品嗎?與其跟風購買,不如想清楚自己過去幾個月平均每天花了多少時間在閱讀上。對於愛閱讀的人來說,Kindle的確是性價比無敵啦;但如果沒有閱讀習慣,還不如用那幾百塊出去好好吃一頓呢。

分清楚「我需要」和「我想要」。折扣再大,東西再便宜,如果不需要,就算是一塊錢包郵也不買。

為什麼很多人在買了打折的衣服鞋子之後又大呼要剁手?因為是否要買這件衣服這雙鞋是在打折後決定的,而一時衝動下並沒有仔細考慮商品本身。所以,下次買衣服的時候,請撇開價格,只考慮款式、材質、顏色和穿著頻率,想想自己還會買這件衣服嗎?如果一件衣服在原價1000塊錢的時候你並不需要,那麼即便打折到100塊,你還是不會需要這件衣服。

再不濟,逛街逛淘寶的時候發現一見鍾情的東西,先記著或收藏著,一個星期之後再回頭看是不是要買,保准能避免不少衝動消費。

比如我,每次回頭看那些一見鍾情的衣服鞋子都經常會罵自己腦殘:我特么怎麼這麼爛的眼光啊啊啊!(╯‵□′)╯︵┻━┻


必須說說我爹。幾十年前攢錢買下的羊毛圍巾,羊毛大衣,皮衣,手錶……現在隨便拿出一樣,不但能穿能用,而且不俗不土,反而件件透著復古范兒。

因為攢得辛苦,所以買得用心,用料做工一流,款式簡潔經典,才能經得起時間考量。也因為得來不易,用得很珍惜,保養得宜的老東西能顯示主人的修養。

他極少入東西,確實需要了,會花很多功夫去研究,然後在能承擔的範圍內買最好最簡單的。

很欣賞我爹這種消費觀,雖然我還是經常為心情和好奇心買單,不過追求簡潔上品顯然是更成熟的生活態度。

======================================================================
話說這樣炫爹已經很違背低調家風了,沒想到會收到這麼多贊,謝謝大家。

真的沒有照片,抱歉。


在很久很久之前,我看過一個電視節目,忘記叫什麼名字了,內容是叫人節約,節約各種資源。於是我看到了一個只有兩件T一件大衣一件馬甲,以及兩條牛仔褲的德國年輕男子,這幾件衣服是他全部了(不要問我他有多少條內褲,我知道一旦我這麼寫肯定有些尖酸刻薄的人要來細問我,我的回答是別問我,我也不知道)

對了,他甚至不租房子,他有個自行車,還有個隨身攜帶的睡袋(現在越發覺得這個電視節目舉的梨子太極端了,一萬人中都不知會不會有一個像那個德國人那樣生活,以及,有那種「我越節約,我越驕傲,我不消費,我驕傲」的思想的人。問題是,你的節約並沒有給任何人帶來好處啊,除了給你自己剩下一筆錢之外對任何人沒有一點功用。

總之,這是個極端的例子,碰巧那會我也是個極端的人,所以那個學期,我兩件T,兩條長褲輪流著來穿。然後,學結,覺得自己好有錢。同學們每到月末就各種喊窮,而我呢,跟她們對比,太特么有錢了,當然我可沒有告訴任何人,並不是怕他們借,因為那個時候身邊的一票子人借錢還是會還的。我只是不想別人知道我有錢而已。

而,我要這些錢做什麼呢?我沒有去旅行、盡量不消費,這些錢就那麼安靜的躺在銀行里,那時我也並沒有感悟:不消費的錢是沒有任何價值的。還覺得自己蠻厲害的,不消費哎,節約哎,剩了一筆錢哎,現在想想,這特么傻。做什麼不好,非要讓它變得沒有價值。

可想而知,因為我的不消費,我的圈子也是很小的,並不是說圈子大小直接與消費相關,我那時候是個自命不凡的傻子,認為自己身邊那一群人全是傻逼,老師當然也是。(哈哈,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個想法的階段)

恩,我後悔了,沒有在更年輕的時候利用金錢去見識更多的東西讓自己精神和情感豐盈。

現在我的感悟是:

1、要去消費,但不要做無謂的消費。無謂的消費會讓你頭痛。


我所指的無謂的消費就是花了錢卻達不到你要求的消費,而達不到要求的最大原因就是:你並沒有花足夠的錢。簡言之就是,又想馬兒好,又想馬兒不吃草。

如果你看一眼中一件商品,你覺得除了價格之外都很滿足,那就買,千萬不要退而求其次。不然你這個項目的消費到最後會比你一眼看中的那個商品要多。

看看你家衣櫃堆積著的在淘寶買的衣服你就知道了。我當然也有,現在我都不知道要怎樣處理好,基本是穿了一次而已,給朋友會不好意思,扔了會覺得可惜,不要問我為什麼不拿去捐掉,因為我覺得大山裡的孩子駕馭不了,太時髦了。

2、如果消費不能夠讓你快樂,不要消費。


就像我現在吃飯一樣,如果我的胃沒有提醒我要吃飯那我就不會去吃,(不建議你們也這樣做,每個人食慾不一樣)我不會因為到點了而去象徵性的隨便吃點,但,如果我的胃跟我說:嘿,我想吃距離你十公里以外的一家蛋糕店裡面的芝士蛋糕。好,帶上錢坐車去。

這樣的消費明明是不合理的,這塊芝士蛋糕的價值是20塊,加杯橙汁是40,車費如果打的的話也就30左右可是,一共是90塊,如果去除車費的話要加上至少1.5小時的時間成本。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本意就是一塊芝士蛋糕而已,可這樣的消費我快樂,至少我在面對那一塊精緻的芝士蛋糕時我滿足的笑了。

當你的金錢無法帶給你快樂,你就會覺得我去吃芝士蛋糕這項消費是值得的。


3、買你真正需要的。先不要看價錢。


提出先不要看價錢是因為看了價錢你就覺得自己並不需要了,哈哈,這就悲催了,你應該要先看需不需要,然後想辦法去節省其他項目的支出,甚至通過去賺外快而獲得。


來,現在看看你家都有些什麼閑置品,如果把這些消費拿去投資的話會有什麼收益

我自從投入跑步之後,去到NIKE專賣店裡看到合適的就拿,然後試一下,如果很舒服就買了,就算貴也買,因為跑步後我不再看醫生,並且,也不怎麼化妝。看醫生和買化妝品應該算是普遍女生的所佔比例比較大的消費吧。

4、利用金錢去讓自己增長見識


這點我在上面提到過,要拿出來著重說一下是因為,這很重要。

1)、想看演唱會,去看(不然你一輩子沒有看過演唱會)去感受一下現場的氣氛,感受一下那些人的快樂,也盡量讓自己快樂。

2)、想去旅遊,去(我真正意義上的旅行就去過一次,兩天一夜的珠海看海,拍了幾張照片,PO了一張在這裡,哦,吸引了一群怪大叔)盡量四處看看,看看當地人的風俗,視野不要局限於你熟悉的地方。不然有一天你很想去了你會去不了,因為要帶孩子,或者身體不行了。

3)、想去參加培訓學技能,去(學得好,收益大於支出很多,你知道的)

4)、想買那雙櫥窗里安靜的躺著的高跟鞋,買(沒有穿過紅色高跟鞋,最近一直在留意,可以來介紹下啦,1k以內哦。

p.s:猶豫的理由是因為價格的話,那就買!要買的理由是因為價格的話,就別買!


竟然沒這篇文章,轉一下:
《「省長」的省生活》佚名

一直以來,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勤儉節約的良家婦女,結果我認識同事後,發現他才是「省長」啊!

先說說我是怎麼省的,不是為了誇自己,是為了形成鮮明對比。我買東西基本淘寶,衣服鞋子基本買過季的,日用品基本都是特價的,零食基本都是水果,其他沒有,水果基本都是特價的,買肉也是特價的,買菜是當季的,能坐公交車絕對不打車,一個站堅決不坐車,走路的。


這樣已經夠省了吧?我自認為還是比較省的,結果跟同事一比,我簡直是奢侈浪費。


說說同事的。同事男,小李(化名),年入20 萬左右。勤儉節約如下:

  1. 不抽煙不喝酒,不賭不嫖。
  2. 幾乎不去娛樂場所,唯一的娛樂是去不要錢的圖書館看看書,網上下下象棋。
  3. 除非請客,否則基本上不在外面吃飯,自己在家做。
  4. 從來不逛商場購物,唯一的興趣愛好是逛超市,買調味料。
  5. 從來不逛淘寶,從來不關注特價東西,從來不因為價格便宜就買東西,他只買他需要的東西。可是他需要什麼呢?

他的衣服就兩三套,牛仔褲,t-shirt,冬天是長t,然後外套。鞋子兩雙,一雙還是運動鞋。上次公司發了購物卡,我們說可以去買衣服了,他說,他不需要,可以賣給我們九折。我們說,你也需要去添新衣服呀,他說不需要,覺得這樣挺好,足夠了。


一個背包用了十年。


不買車,買了房子,也租出去了,說覺得太大,不好打掃,自己租一個四十平米的單身公寓住。

從來沒有聽他說過想吃什麼或者想買什麼。更加搞笑的是,年會抽獎,他中了一個麵包機,他說誰要可以送給誰,因為他不需要。這個是我這個愛佔便宜的中年婦女理解不了的,我買個化妝品都多要贈品的那種,不管有木有用,都要。就是死活要佔便宜的那種人。


然後他就真的送給同事了。


有時候同事們會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去老大家做火鍋,在超市裡小李只會直奔要買的東西那裡去,我們都會多看看,有時候看到衣服打折也會買,看到襪子打折也會買,反正,我是一看到打折,促銷就兩眼放光,但是小李從來不會,他只買他需要的東西。


小李為人挺大方的,比如說我們同事一起吃飯,他都會買單,他說不好意思叫女同志買單。但是,他從來不主動說請我們吃飯。


我都不知道應該怎麼形容他,說他摳門吧,他也不摳門,但是他的確很省錢,應該說是他對物質沒什麼要求。


我那麼努力的省錢,然後發現還是比他花得多,我死命摳,時刻關注打折促銷信息,他買東西都不還價,結果人家輕輕鬆鬆的還比我省得多,也不會自己出去吃飯。他周末就騎個破自行車去圖書館借書,晚上在家看看電影,從來不會去電影院看電影。


後來有一次聊天,我說我那麼努力省,怎麼還是比你花得多?


小李說,因為你只看到價格,沒有看到自己需不需要。不需要的就不要看,看了,你就會想買,買了,你就花錢,看了,你不買,你又會心情不好,心情不好肯定就會去消費其他的,比如說買個奶茶。所以,不看就最明智。


我單純好奇,男人是不是都這麼理性,這麼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呀?


我好想學習這種技能。


有一次我們同事去小李家吃飯,被他廚房裡滿滿一櫥櫃的調味料驚呆了,他做飯的技術也一流,家裡空空的木有一樣多餘的東西,但是很整潔乾淨。


還有,超市有時候買東西送的贈品他也不要。比如說買面送的飯盒,他也不要,送給我們。

接著說,我之前以為他肯定是興趣點不同,比如說特別熱愛其他的什麼攝影啊,遊戲啊什麼的,結果也沒有。目前就只知道他喜歡做飯,買調味料,看書,象棋,除了調味料,沒見他花錢在哪的。

過年的時候,公司有發過年的禮包,就是糖果餅乾啊什麼的,他也不要,放在辦公室給大家吃。他說那麼多東西拿回去不方便,而且家裡也沒人喜歡吃。


過年回來,大家都有拿土特產回來吃,他沒有,他說沒什麼好吃的。


我以前一直覺得他是好省,一直到我們部門一起出去吃自助餐,我才知道他真的不只是省啊。部門全部同事去吃五星級酒店自助餐,像我一般都是什麼貴吃什麼,往死里吃的那種,不吃回本絕不罷休。但是,小李不是。


我森森的記得我,他就拿了一份牛排和一碗面。回來被我們同事吐槽了半個月。


接著八一下這個清貧主義的小李。有一次我們大家說去 AA 吃飯,有團購套餐的,比較便宜,叫小李去,他說他不用團購套餐,他自己現場買單就行了,我們都說團購的划算,他說,他只點自己喜歡吃的,其他的不要。我們都說其他的等於免費送的呀!他說,送的也不要。


我本來是想叨叨怎麼省錢的,結果大家都更關注小李,那就接著八一下他的極品事迹吧!


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做早餐吃,吃完了才上班,雷打不動。有一次下雪挺大的,大家早上都開溜,結果他一個人在辦公室等著開門,哦,蒼天!


每天晚上十點準時睡覺,除非公司有活動,否則也是雷打不動。


什麼叫雷打不動?這麼舉例吧。


有一次他快遞鑰匙給他同學,我們問為什麼,他說同學後天會來他們家,但是飛機太晚了,要十一點多到,所以他快遞鑰匙給同學,叫他自己開門。


後來他就真的快遞過去了,安排了個司機去接他同學去他們家,他就只管睡覺。


再八一個,借錢的。有一次有個同事買房,他有一部分是定期,不想取出來,想跟我們借幾天,定期到了就還。結果,小李借了五千,我們其他人都借一萬多,後來小李私下說,他只能借五千,因為他能夠接受的損失就是五千。


後來我汗了好久,因為我借錢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同事不還的,也沒有想過會有損失的。


再八一個,小李的口頭禪是:平常心,均平衡點,和諧。


坦白說,我一直覺得這些應該是當官說的空話大話,可是他就一直是這樣去做的。從來不八卦,也不說人家壞話,偶爾叫他幫忙分擔一下工作,答謝他的時候,他都慢慢悠悠的說,為了社會和諧,這些都是應該的。


我有時候覺得他就像清規戒律的苦行僧,每天早早起床,晚上早早睡覺,偶爾發獃還跟我們很認真的說:我在冥想。問他什麼是冥想,他說就是放空一下自我。再問什麼是放空,他說,就是什麼都不想。尼瑪,這不就是發獃嗎?靠,搞那麼複雜!可人家認真的想了一下,又說,一樣,又不一樣。


這跟我們完全不是一個頻道的。


還有,我能說他覺得人生就是受苦的嗎?他總說吃苦是人生的一門功課,而他還沒有修滿學分。

他還經常說出一些讓我們聽得一愣一愣的話。


再八一個花錢的。過年的時候我們都在賣命的秒火車票,因為火車票跟飛機票還是相差蠻大的,小李家要二十多個小時吧,他就不秒火車票,他直接買機票。他說,難得回家,就坐飛機回去,快點到家,而且飛機方便一點,心情也好一點。我們說可是把省下來的錢買東西或者給父母不是更好?

你猜人家怎麼說,人家說:我的時間也是金錢。父母的自然會給,但是不用這樣省了給他們。

於是,他雙飛,我,雙卧。為了那個火車票還請假兩天。


後來……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同樣是同事,我的收入不到他的三分之一了。我們是銷售的,按照提成算的。


還有,從來沒見過他在上班的時候聊過 QQ。我們的群里他也從不發言。有一次 Q 找他,問:在?他立馬打了個電話過來問有什麼事。其實只是沒事無聊找他聊聊的,他說沒事他就掛了。

我覺得我們在他面前就是無比俗的俗人。我們喜歡熱鬧,愛佔便宜,嘻嘻哈哈,貪圖享受。感覺他就是一個寺廟裡的人。


別說,還真的有點像唐僧。


上次我們部門組織去旅遊,去上海杭州蘇州玩。在上海我們都去血拚,去看東方明珠,你猜他怎麼樣,他提前看了上海的旅行書,他自己去找弄堂看弄堂。


有一次部門聚餐,我們一群女人在八卦,說男人在老媽和老婆同時掉到河裡,會救誰。然後我們都說男人肯定都是救老媽,求證小李的時候,他很正經的說:其實,真正陪伴自己的是自己的伴侶,父母,孩子都是只能陪伴一小段。


看到這個題,我超想分享一下我這兩年的體驗。

故事是這樣的。從2014年年初年開始,我進入了頻繁更換居住地點的生活。不是出差、不是旅行,是整個人連根拔起卷了全部家當超遠程搬家的那種。

到今天為止,我兩年時間裡被拔了七八次,北京到深圳,深圳到上海,上海到北京,北京又到倫敦,在倫敦又先後搬了三次,Liverpool到Victoria再到Bromley。

俗話說三次搬家等於一次失火,我這種分分鐘要把全部家當打打包塞進一個旅行箱的選手,大概是已然看破天災人禍。

這段神奇的經歷讓我整個人都重塑了一次。最顯著的就是消費觀:因為我每次要伸手買一樣東西,不止是買下一個物件,更是選擇一個戰友。我時刻在想,今天我買了它,明天我就要拎箱子走人,在我的箱子里,有它的地方嗎?

你們一定覺得,對於一個以買買買為樂的女生來說,豈不是痛苦至極,「我恨不得在家裡建一個博物館好嗎」「天哪我光是鞋子就要塞滿三個旅行箱」!

==確實。剛開始我簡直超不適應,每次換地方,都要滿含熱淚的捨棄掉一大堆我的小寶貝,送人的還好,二手賣掉的也還好,最可憐的是那些活活被扔掉的小精靈們,我恨不得給它們全都拍張照片,假裝它們並未離去……然而漸漸的,我身上發生了一些奇妙的變化。

因為扔東西很痛,我剋制了自己買東西的數量;
因為數量有限,我只能逼自己去買那些款式質量都超級棒的經典款;
又因為買的都是經典並且不多,我發現我開始有能力消費以前覺得好貴的「大牌」;
又因為大牌結實耐用持久續長,我也變得並不需要經常更新補給——

我發現我跟我所用的東西,漸漸的都產生了一種聯繫:它們不再是扔在衣櫃里的一堆雜物,而成了我能「叫得上名字」的「資產」

說「資產」嚴重了些,所以我加了引號。類似於「嗯我有一雙5050的過膝靴,搭配冬天的大衣和春秋的短褲都是好手」「嗯還有一隻MK的鉚釘包,每次拿出來都稱心如意,接下來不用再買類似風格的啦」「嗯深色系的衣褲我都有鞋子cover,這次再買雙淺色通勤就好」的這種感覺。

當然很多時候會買錯,買錯了就咬牙丟掉,衣櫃里只留下超滿意的作品,久而久之,人的品味都會躥升一大截。開始的糾結痛苦反而變成了現在的輕鬆和通暢。大概是「減少生活中自己稀里糊塗的部分」這件事,給我帶來了一種「我能掌控我的生活」的感覺吧。這感覺超棒。

當然另一個結果就是,我願意「囤」下來的東西都很好,也都很貴,每次穿出門都很自信,每次拿起來都好開心~

當然另另一個結果就是,我發現我越來越買得起自己喜歡的東西了,大筆花錢也不喊著剁手了:我就買這一兩件,而且超高利用率,很理直氣壯好嗎。

這些「搬家也不扔」的新「資產」成了我的好夥伴,我們定期擴招嚴格審核,分工明確合作愉快,大家互相搭配,誰都不掉鏈子,這感覺真的是太棒啦——並且它們加起來,跟一柜子又一柜子過季就不想穿的淘寶款相比,也並沒有多花多少錢。

偶爾有當季流行,就招聘個「臨時工」,買來就是這個心理,所以過季了扔掉一點都不覺得可惜。再也不會再有囤一堆衣服無力整理的苦惱,每次打開箱子下決心清理,拿來拿去總嘀咕「還好好的呢」「萬一再穿呢」,然而你大部分時間穿出門的,都是些「無奈的妥協」。

有本書叫做《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我看了超級喜歡。甚至有段時間成天說自己要過極簡主義的生活…哈哈。

嗯,所以我的體驗是:購買之前,問問自己,如果明天要搬家,帶著旅行箱去另一個城市生活,我會帶著它嗎?

——很多時候,你的那些買還是不買的糾結,根本經不住這個問題的考驗。

數量做減法,質量做加法,和自己擁有的東西建立聯繫,從而更好掌控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每一天,都跟一些美好的東西在一起。

我覺得,這應該是個不錯的消費觀。

==========================
很多朋友要我分享衣櫥,然而…我這麼矮的人的衣櫥對你們真的會有借鑒作用嗎= =何況個人風格不同,不過,我在新版知乎日報(知乎日報3.0 β)中整理了一個欄目,也是給我自己的一個收藏夾,跟大家分享我覺得很不錯的購物指南和推薦,叫做 每刻風物 ,歡迎關注也歡迎討論和推薦,咱們一起整理~

想要轉載至微博的,歡迎來微博直接轉發~ 微博 @小敏xxs 小敏xxs的微博
想要轉載至微信公眾號的,請連同文末二維碼一起轉載。

個人訂閱號 生活與美學 (全拼音搜索即是),作為一枚設計師,願意跟大家分享生活中一切可以變得更美的細節,歡迎關注^_^

http://weixin.qq.com/r/DDihuWTEjTnyrSDa920e (二維碼自動識別)


看到這道題,必須得消費一下我的好朋友Chang姐了。

Chang姐,前段時間大費周章從美國代購了一雙匡威。我在朋友圈兼微博看連續劇一樣看她代購過程,以為她代購了什麼寶貝。

結果一問,一雙匡威。

我白眼已經翻到後腦勺了我透過屏幕掐著脖子問她:「Seriously?a pair of sneakers???還是最普通的那種?你可以直接walk-in到任何店鋪里買啊。」

她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但還是認真的回答說,這是她最喜歡的一款匡威。雖然看起來和普通款一樣,但其實,真的有差別。而且這款中國又買不到。

我就立刻閉嘴了。

因為我知道,我們自己喜歡的東西,哪怕只有些微的差別,我們都不喜歡了。差一點點都不行,差一點點就不是了。要買就要買自己心尖上最喜歡的。

所以,這題的高贊答案讓我很吃驚。

題干很明顯,是女性向的啊,回答里卻都是男性思維。買東西這件事情上,男性似乎的確比女性理智。可是我覺得,男性思維的購物指導,對女孩子真的沒有什麼幫助呢。

比如高贊回答里的:

「分清楚『我需要』和『我想要』」/「我花這筆錢,從長遠來看能得到什麼?」

可題目里都說了,「女孩子買衣服鞋包護膚品」。這,要說需要,我看很多都能不需要了。從長遠來看,可能還真的都得不到什麼。


也有人回答:

「當數量受到約束時,性價比讓位於品質是更合理的選擇。」

可是可是,具有審美屬性的女生用品,性價比怎麼判斷呢?

一條你好喜歡的裙子,你穿上它去約會,你的開心程度,怎麼算在性價比里?

但是看到點贊這麼高,在這裡,我也想真誠問一問大家,你們是真的崇尚這樣的消費觀嗎?如果我們人類,在花錢上都要保持這麼理智,我們是不是也會失去很多樂趣呢。

我們做太多太多事情,都在考慮將來、考慮以後。為此我們辛苦的讀書、工作。那麼在花錢這件事情上,我們能不能暫且只考慮眼前的快樂?否則我們的辛苦究竟為了什麼?

我想替女孩子們回答一下這道題——我覺得,女生閑來買東西,最看重的一點就該是「我真的喜歡嗎?

鞋子,一兩雙就夠穿。包,一個就夠背。衣服,幾件也能換換出門了。再多買,理論上就都是「我不需要」。既然都是錦上添花,那我們就要做到「一定要買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並且「不要相信有性價比更高的替代品」。

替代什麼替代。你喜歡的人能替代嗎?你喜歡的東西就能替代了嗎?

不要再說性價比了。如果你和只是覺得「合適」的男生在一起過,也和自己沒有原因就愛上的男生在一起過。那你一定明白,「最喜歡的」帶給你的快樂,是性價比永遠、永遠都沒有辦法給你的。

現在揭曉一下chang姐那雙「我喜歡所以不能被替代的」的鞋子。

圖下方的那雙鞋,是匡威1970年生產於日本的vintage Chuck Taylor,作為匡威Chuck Taylor鞋款的死忠粉,Chang姐姐從泰國淘到了它。經過幾十年,Chuck Taylor的鞋型已經有了改變(右邊那雙),70年代的CT鞋頭相對來說尖一點現在的款就看起來就大一些笨一些。

Chang姐說:「我就不想笨這一些。」

這麼多年來,CT出了很多版本,比如圖左那雙就是安迪沃霍爾的合作款。而今年,匡威又出了1970CT的復刻款。這款鞋在上海的匡威店沒有,她在上海的買手店裡找也只找到了男士的尺碼,所以只能專程拜託朋友從美國買。而且這次的復刻CT有各種材質,她買的這雙不是帆布,而是suede。因為「我就喜歡這種茸茸的翻毛感。」

大家可能會問:這三雙鞋有差別嗎?絕對有啊你們看仔細點。可是差別大嗎?的確不大,很小。那麼為了一雙Converse值得費那麼大週摺嗎?當然值得。

因為你們要知道,最喜歡的東西,從來都沒有替代品啊。

不想瞎煽情。但還是想多說兩句。

你們有沒有聽很多年長的人說過:年紀越大、購物慾越下降、真正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少。

這是真的。慾望隨著時間消逝,避免不了。

那麼,年少時真正喜歡的東西,就讓我們努力工作、節衣縮食,先把它擁有好不好。

祝我們都能得到自己最喜歡的東西。


使用頻率越高,越要捨得花錢。 越能給你帶來心理上or生理上的愉悅,越要捨得。

畢竟現如今,買買買更偏向是一種精神活動,而非物質活動。
你並不會因為少買一件衣服而挨凍,也不會因為少買一個包而出行受阻。

擺脫了物質必需品的時代,反而對消費決策和選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選擇買什麼,不買什麼,體現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從性格到品味,是一種自我表達。

於我來講,可以奢侈,但不能浪費。
買回來的東西必然是想清楚的,會好好利用。

以一般女生為例,衣櫃再滿,穿的卻總只是那幾件。
我是徹底貫徹「雨露均沾」政策的,有時甚至故意設立挑戰,要求自己以不常穿的衣服為主角去設計整身搭配。

下面是我在不同品類物品上的消費準則:

1. 床品和枕頭

每天8小時,睡眠直接影響生活質量,捨得

(我為此還搞了一整套的助眠武器)

2. 毛巾

每天洗臉洗澡都會用,捨得

(Aquis的干發毛巾是一生強烈推)

3. 首飾

是變身利器,經常通過首飾變換就可以讓裝扮的氣氛大變樣,捨得

(我的首飾一直在增長)

4.大衣外套

冬天使用頻率高且不落時,可以穿很多年,我甚至想要我的大衣都能讓女兒和女兒的穿下去也依然時髦不過時,捨得
(我分享過我的大衣購買策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NDEzNjMzNA==amp;amp;mid=401826898amp;amp;idx=1amp;amp;sn=e3db6203e2821b3f425330250de3a16camp;amp;scene=20#wechat_redirect

5. 鞋子

鞋品直接代表衣品,捨得

(我的Manolo Blahnik集合)

6. 餐具

作為雙創家庭在家做飯不太多,不過希望偶爾做一次的時候也能有美好的氣氛,略捨得

7.請瑜伽教練

瑜伽是我最有效的放鬆和與自己相處的方式,思想被釋放,靈魂被解放,捨得

8. Book of Life

生活要有儀式感,用以對抗快餐社會的麻木,所以Filofax活頁筆記本和相關記錄工具,捨得

(我的生活都在這裡了,絕不能弄丟的是它)

9. 手機攝影

另一種生活光影和年華流轉的紀錄手段,捨得

(我買了所有VSCO付費濾鏡和各種手機濾鏡鏡頭)


10. 電視

在家看電視時間不多,不過還沒到完全捨棄的程度,不捨得;

11. 滅蟑劑

我超超超超討厭小強,一旦發現,我一定是,捨得!


-----------------------------

我是Plum小姐,和你分享與變成更美好的自己相關的一切。

我裸辭了投資人的工作,做了一個在中國絕無僅有的超時髦的時尚二手店,讓你知道買二手也可以像買新品一樣。

關注微信公眾號Plum去逛一逛,你就知道啦!

個人微信hi_plum,備註理由的會更快通過。


我認為好的消費觀是:分析清楚自身的需求和可能的選擇,不攀比不盲從,花同樣的錢,達到效用最大化。
分析自身需求和選擇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消費時間選擇

說到消費,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消費時間的選擇。也就是說,把可支配收入的多大比例用於當期消費,多大比例用於未來消費——即多少錢花出去,多少錢存起來。不同人根據自身的人生規劃、收入預期、偏好,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最適當的選擇都是不同的。並且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
以我自身為例:
人生規劃——不準備太早結婚生子
收入預期——認為在工作前幾年是職業生涯收入最低的階段
偏好——注重當期體驗,側重首先滿足當期消費需求,而非推遲滿足。
基於以上,加之我作為女孩子,認為二十幾歲正是消費需求最旺盛的時期,所以在我工作的前四、五年,選擇把收入全部用於即期消費,之後逐漸把收入增加部分投入到理財中。在我設想中,到中年後,才應該是理財占收入比最高的時期。
以上只適用於我。假設你從事的行業屬於吃青春飯,那自然應該趁年輕收入高時多積澱。又或者,你屬於推遲滿足型,願意年輕時咬牙吃苦,為未來爭取更大的財務自由度,那也是極好的。
總之,消費時間的選擇沒有一定之規,動態分析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就好。

2、消費品種選擇
確定了多少錢存起來,多少錢花出去。下一個問題就是花在哪。有人願意把更多錢花在服飾上、有人願意花在旅行上,有人願意花在買書上……
這個完全是個人喜好,我認為沒有高低之分。
有人會說,年輕時應該把錢花在個人成長而非物質享受上,但這個選擇其實並不簡單是錢花在哪的問題,更是精力分配的問題。往大里說,不是消費觀,而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所以在此不作討論。

3、高品質還是性價比
進行同品種消費時,應該側重於品質還是性價比呢? 或者說應該重質還是重量呢?
(1)當量不受約束時,重質還是重量沒有優劣之分。
以買包為例:假設一年拿2W買包包,是買一個2W的奢侈品包包呢,還是買10個2K的中高檔包包呢?我屬於後者,因為我對奢侈品沒有特殊偏好,更喜歡享受看上了就隨手買下的購物體驗。如果你屬於前者,覺得一個奢侈品包帶來的滿足感,遠勝一堆普通包,那也很好。
(2)當數量受到約束時,性價比讓位於品質是更合理的選擇。
以旅行為例:
旅行受時間和金錢兩個條件共同約束。
如果是剛退休的老人或者有寒暑假的學生,時間不是問題,而能花在旅行上的錢是有限的。那麼比較合理的選擇就是性價比高的經濟出遊,用同樣的錢,多玩一些地方。比如我家老人,剛退休身體很好,現在一年出去玩三五趟,一般火車卧鋪出行,住漢庭,吃特色小吃或小餐館,兩個人一趟十幾天的旅行花不到一萬。一年下來花三四萬旅行,經濟上沒壓力,玩的也很開心。
如果是忙碌的職場人士,主要面臨的則是時間約束。一年往往只有一兩次出行機會,那麼就需要側重考慮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獲得最好的出行體驗。這時性價比就應該讓位於出行品質了。
以婚戒為例:
如果是其他首飾,我不會選喜歡程度高20%,而價格高50%的,即會側重性價比。
但選婚戒,我則忽略性價比,在能負擔的起的條件下,買最喜歡的,因為這個機會一生僅此一次。
在我們一生中,每天都在進行消費選擇,我們的消費觀會不斷變化,很難說絕對的好與不好,最重要的是學會分析自己的需求和選擇,作出適合自己的消費決策。
消費是我們實現幸福生活的一項重要手段,但也只是手段,永遠不要讓自己成為消費的奴隸。


我講真,七八年前到手人生第一個LV高興了仨月;後來又節衣縮食買了一香奈兒,高興了一禮拜吧;再後來…基本波瀾不驚了。
其實人在消費時產生的快感,本質無非「放縱」與「炫耀」,但需注意,這個快感的「閾值」是會隨著時間推移水漲船高的,今天一個LV我高興仨月,下次想高興就得香奈兒,再下次可能是愛馬仕…就好比越吃越饞越呆越懶的道理是一樣的。時間長了,為了維繫這種快感,你不得不被不斷升高的閾值牽著鼻子走,過度消費、衝動消費,最終淪為慾望的奴隸。
總之,做自己慾望的主人,不為外物所累,方是大自在呀。


我先來說說近幾年我的消費變化。

我在上大一的時候,第一次攢錢買了一雙Nike鞋,我嘴角的笑容到現在還記得,大概是高興了很久很久吧。那時的我感覺腳底下都是光芒(自豪臉 現在我工作了,買一雙幾百塊的運動鞋輕輕鬆鬆了,但是我的微笑卻是看不到了,或許只在我打開盒子上腳的一瞬間吧。

所以,消費到底與幸福有什麼關係呢?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 炫耀性消費

康奈爾大學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曾經出版過一本書叫《奢侈病》(Luxury Fever),弗蘭克在這本書中分析了人的一種不理性行為:人常常費心追求許多與自身幸福相衝突的人生目標。弗蘭克在書中一開始便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財富不斷增加,但人民卻沒有變得更加幸福?弗蘭克一開始認為,之所以會如此,可能是因為基本需求一旦滿足,金錢就無法為人們買到更多幸福。不過在他仔細檢視過相關證據後,得出以下結論:認為金錢無法買到幸福的人,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花錢所致(消費觀不正確

弗蘭克想知道為什麼人們甘心花大價錢買奢侈品,雖然這些奢侈品完全受制於適應原則,但卻不太願意把錢花在能讓自己持續幸福下去的事物上。

  1. 人只要多休假,多「花」時間跟家人、朋友相處,就會更幸福、更健康,但美國人往往反其道而行。
  2. 只要縮短交通時間,就算住的房子小一點兒,我們就會過得比較幸福,但美國人還是寧可住大房子,將更多的時間浪費在交通上。
  3. 人們只要購買基本功能性的家電,汽車及手錶,然後把存下來要消費的錢拿來投資,就會比較幸福,財富也可以積累,但美國人幾乎是賺多少花多少,都把錢拿來消費,還常常花大錢買名牌設計師的商品。

對於以上這些行為,弗蘭克有個非常簡單的解釋:人的炫耀性消費與非炫耀性消費的心理是不同的。炫耀性消費指的是別人看的到的,被我們拿來當做個人身份地位象徵的消費品,這些商品就像一種武器競賽,其價值並非來自其客觀資產而是來自比人對該商品的評價。如果辦公室的人每個人都戴天美時手錶,那麼第一個買勞力士的人就馬上獨領風騷。等到每個人都戴勞力士時,帶的起一隻200萬美元的百達翡麗的人才稱得上有身份地位,勞力士已經滿足不了大家的胃口了。

炫耀性消費是一種零和遊戲:個人藉由自己地位的提升來貶低別人。

---------《象與騎象人》,由南孟純手打。

回到題目「好的消費觀是什麼樣的」。其實就是減少炫耀性消費,把錢消費在能提升你的幸福感的事情上面。人非常賤: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今天買了MK的包包高興三個月,下次買個LV的包包高興一個月,越買越貴,但幸福的提升反而是越來越少的。


因為你的幸福閾值被提高了,通過炫耀性消費越來越難以提升幸福感。

引用知乎某人的一句話:

人長大了一定要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別人根本不關心。

所以別再虛榮心作祟而苦了自己和家人。

  • 選擇休假來放鬆身心,陪陪家人;
  • 選擇距離更短的通勤房子,留下更多時間來休息和健身;
  • 選擇經典耐用款式的衣服、配飾,來提升你的形象。
  • 如果自己有業餘愛好,那可以投資,因為它可以帶來持續的幸福感。
  • 在可承受範圍內,選擇更快的交通工具出行,節省時間成本。
  • 偶爾吃一頓好吃的,也是可以提升幸福感的。

然後,把剩下的大部分錢來投資,讓資產升值,因為資產的升值會給人帶來安全感和幸福感。

最後我推薦給大家一本書《象與騎象人——關於幸福的假設》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


那麼多的回答,不過總體圍繞著個人需求及經濟能力而談。 這些都是必須的。 不過作為一位服裝業的從業者, 分享下業內人的心得。


好的消費觀,個人認為應該加個「社會責任感」的維度。 其實,在這裡談「社會責任感」, 並不確定能引起多少共鳴。 畢竟, 在幾乎所有的網路平台, 最吸引眼球的還是賺錢、裝扮等之類的話題。 不過個人觀察, 除了關注個人層面的物質生活外, 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他人及社會。 比如我們的環保問題。


我所在的紡織服裝業是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僅次於石油產業)。 所以我想談談, 消費如何影響了這個產業的發展。


有一部記錄片,我建議所有有興趣的人去看看。 網上都搜索的到。《真實的代價》(The True Cost)(下文圖片均來自錄像截屏)。



對於絕大多數非時尚行業人士來說,買衣服最關心的是價格、款式和質量,卻不知道一件衣服誕生的過程。即使是服裝行業內的人士,所了解的環節也僅僅是自己所處的供應鏈環節。做銷售的只知道衣服是怎麼賣出去的,卻不知道衣服是怎麼做出來的。拍廣告的只知道如何能將衣服搭配得漂亮,以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慾,他們不知道,也不關心衣服背後的故事。


這是第一次,有人以紀錄片方式,以全球化的眼光,向公眾呈現了時尚產業鏈的全景,及此行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


無論你相信不相信,紡織服裝業是全球第二大污染業,僅次於石油業。當然,這與每年巨大的服裝消費量有關。畢竟人人都要穿衣。而且時尚的本質就是推陳出新,低廉的快時尚的推出讓衣服即使被穿了一次就扔掉也不覺可惜。然而這美麗光鮮的外表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耗與浪費、重度污染以及廉價勞工為代價的。


讓我們從服裝的起點供應鏈——種棉花開始。服裝始於面料,面料始於紡紗,紡紗始於纖維。棉纖維則始於棉花。在傳統農業里,人們手工種植,自然培育,和大自然相處的很好。然而,隨著工業化與資本化的推進,一切需要以最快速,最大規模的模式進行,以實現短時間內的產量最大化。因此,人們大規模使用化肥、農藥及轉基因產品以擴大產量,這取代了之前自然手工的方法。


其代價是,土壤受到嚴重破壞,且種棉花的農民開始大量患病。圖中的女主人公是棉花農場主。其丈夫在經歷了多年化學物質污染後,於50歲患癌去世。


一個更加殘酷的事實是,賣給農民種棉花的農藥和化肥公司背後其實也是製藥寡頭。一方面通過銷售農藥化肥賺錢,另一方面,農民生病後再賣葯給他們治病。他們也會「善意」地賒賬給農民,在農民還不起債務時就拿他們的土地來抵債。看清其中真實的供應鏈了嗎?圖為印度一個種棉花的小鎮,因為土地污染,每年大量人死於癌症,畸形兒出生率極高。


隨後棉花採集後會被送入工廠,用來紡紗,織成布料。此過程中,消耗最多的是水資源,特別是棉布,耗水特別大。此外,在給面料上色過程中,絕大多數染料是化學物,有毒有污染。而這些毒素,隨著水流入滔滔江河中。我們的水資源就是這樣被污染的。


圖為幾年前孟加拉國一家服裝工廠倒塌以致近千人喪生的事故現場。孟加拉國正在替代中國成為服裝加工大國。工人日工資不足3美元。你一定會對這裡的企業老闆嗤之以鼻。但是,你知道他怎麼說?「品牌公司就要快,要便宜,一件衣服商場只賣5美元。我能給工人多少錢?」


這些工人說「政府並不關心我們(勞工)多麼貧窮!」

柬埔寨也正成為服裝加工大國。圖為柬埔寨服裝廠工人集體要求提升工資的遊行。他們要求很簡單:「我們不是要加工資,而是給我們一份體面的工資」,說完淚如雨下。遺憾的是,遊行最終因為警察的暴力干涉而演變為流血事件。


所以,時尚業產生的那麼多社會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勞工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裡?資本家的貪婪?還是消費者太摳門,總要便宜再便宜的東西?這事和你我有關係嗎?


大多數人將時尚產業所製造的社會問題、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勞工問題歸因為政府的不作為和資本家的貪婪。我的回答是,只要你穿衣服,你就是這些問題的製造者。當你指責勞工工資太低時,你是否也為用幾十元就買件漂亮的衣服而沾沾自喜?當你指責政府不作為而讓環境如此惡劣,是否也意識到你買的大多數衣服就是以環境為代價而誕生的?當你為明星代言的衣服而著迷準備時刻跟風時,是否意識到你買的衣服大部分都進了她/他的口袋,而不是一針一線把衣服做出來的工人口袋?總之,你我都是罪魁禍首。


本文的目的不是在於反時尚, 與金錢一樣, 時尚本無錯, 重要的是我們是以何種方式設計, 生產與消費時尚的. 設計師在設計時應當更多考慮使用有機纖維面料, 或者可循環使用面料, 耗能污染少的面料; 生產商則應當考慮在保護自然環境及勞工生產條件的情況下製造產品; 而消費者關注價格品質的同時, 更應當關注產品背後的故事。是否廉價的物品就一定需要購買?或者值得購買? 多餘的衣服應當怎樣處置? 自己的消費是否有過度傾向? 是應該購買更貴的, 但是對環境有益的衣服;還是購買廉價隨時可扔的時髦的衣服?總之,其實時尚產生的社會問題, 只要你穿衣服,你就有責任解決。


  • 三觀只可約束自己,不可綁架他人。這是討論消費觀的首要前提。
  • 消費是為了體驗,不是為了佔有。
  • 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最終你什麼都帶不走。所有,佔有慾是一種錯誤的消費動機。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奧卡姆剃刀法則(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若非必要,勿增實體。
  • 自由,自然,順心的消費,不為了消費而消費
  • 不破壞環境或生態,不損害他人利益
  • 控制交易成本、持有成本、使用成本
  • 先明確真實需求
  • 至少貨比三家
  • 東西要收好,找東西既浪費時間又影響心情,找不到還得重新買
  • 控制慾望,理性再理性
  • 節儉是永恆的美德,但不得犧牲生活質量
  • 不要僅僅因為便宜,就買一樣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
  • 如果以後才需要,請以後再買。這麼多年屯的書,你讀了幾本?
  • 永遠少一件衣服,永遠少一雙鞋,永遠少一個包
  • 衝動是魔鬼,可以先放到購物車冷靜24小時候再考慮要不要成交
  • 明明白白消費,沒有明碼標價的東西要慎重
  • 超市買東西,仔細看價格標籤;買單後,仔細看小票
  • 提交點菜前,可以預估下大致的合計金額
  • 飯店買單前,核查下點菜的清單
  • 信息不對稱的東西先做研究
  • 買了就要用,使用頻次決定了實際折舊
  • 好好享受已經買到手的東西
  • 快速消費品,關注使用體驗;耐用消費品,關注品質、耐久度和使用成本,貴不是最大的問題。
  • 耐用消費品要少而精,比如皮鞋、皮包等
  • 汽車、床墊、鞋、鞋墊、內衣、毛巾、手錶、手機、電腦……盡量買好的,盡量買大牌子。
  • 買蘋果,享受的是生態系統和設計感。
  • 好書還是可以買一本紙質的,但要注意版本。
  • 讀書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錢,而是時間、精力
  • 童裝尺碼要謹慎,可以適當買稍大碼的
  • 一般的流行讀物可以買電子版,或者去圖書館借一本
  • 品牌是品質的背書
  • 關注性價比,但不被其綁架
  • 盡量不用現金
  • 錢包不要放太多現金
  • 信用卡收好,如不慎遺失,立即打信用卡中心電話報失
  • 信用卡刷卡需謹慎,交給別人時,不要離開自己的視線。每天核查通知簡訊,看看有沒有多刷、錯刷的,如有立即打信用卡中心電話
  • 消費要有書面憑證,電子版也行,反正要有證據,方便記賬,也方便處理售後事務
  • 快收慢付
  • 不強迫給別人買不合適的禮物
  • 旅行中交通工具和住宿酒店一定要選好的,至少要靠譜的
  • 旅行不刻意買紀念品或手信伴手禮。除了照片,什麼都不帶走;除了腳印,什麼都不留下。
  • 紀念品,限量版……之類的,掏錢須謹慎。可以為設計或情懷買單,但不能為弱智或非理性買單。

我就說兩點:

1. 一分價錢一分貨,十分價錢兩分貨。

消費品的規律是,質量或性能達到一定基數之後,再往上每提高一點點都會急劇增加成本。價格和品質之間不是直線關係,而是指數關係。

知乎有一種論調,「一定要在可以承擔的前提下買最好的」。這個話太模糊,什麼叫可以承受?一個月入5000的人,理論上也可承受一頓人均1000的晚餐。但極少有人這麼干。

一個置裝費一共才5000的畢業生,要是都聽知乎上的,一雙好皮鞋就花完了所有額度。高級皮鞋好不好?肯定比便宜的要好。但是對他的提升,有沒有配齊其他初級裝備那麼大呢?

許多人忘記了,消費的主體,是「你」;

你購買的,是「你的感受」,而不是參數、效用、評分。

一切應該以你自己的主觀感受總效用最大化為出發。如果昂貴只能帶來微小的提升,甚至你主觀感受不到差異,那就不是很值得。

尤其值得花的,是那些對你而言從無到有的東西,我感覺這時候總效用最大。

2. 購物一定要考慮隱性成本

挑東西的過程,本身就是時間成本。很多人並不知道或者沒有算過自己的時間有多貴。

我很討厭在國外替別人代購的一個理由,就是為你們省下的那幾十,一百的,根本無法補償我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

出國旅行機票動輒幾千上萬,酒店又是幾千,扣掉在途時間,真正的遊玩時間其實極為有限,把旅遊總開銷去除以凈遊玩時間,每小時的成本算下來極其昂貴。

而為了幫你帶那幾瓶破化妝品,我要浪費一兩個小時去商場,還要搭上託運行李的等待。

現在那些新式的旅行箱、旅行便攜用品,用了那麼多新材料新設計,貴那麼多,只是為了能多減輕幾十克重量。現在可好,一瓶500毫升的化妝水往包里一塞,全白忙活一場。

我寧可貼你幾百塊,你自己去國內專櫃買吧。


文:那兔 | 壹心理原創團隊

雖然年入12萬屬於富裕階級這個謠言已經破產了,不過雙十一網購狂歡節剛過,我猜,即使尚未進入富裕階級的朋友也都在反思著剁手的姿勢吧——畢竟,越窮就越要趁著促銷大採購嘛。
不過,能盡情掃貨下月吃土的人,敢於直面刷爆的信用卡的人還是有限的,絕大部分人即使是在網購狂歡節這一天也要來回斟酌取捨。特此,講講我的「理性屌絲消費觀」,供大家參考,豐富剁手姿勢。

一、認清那些故意讓你討厭的商品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過這種現象。
(土豪不用想了,你們肯定沒有注意過,至於原因下文會提到。)
很多時候你面對一件看起來「物美價廉」的商品時,內心的潛台詞通常是:「這東西挺好的啊,價格又便宜,可是這一塊怎麼這麼讓人不舒服啊。」
如果以上感覺不熟悉,那下面的例子也許能幫你喚起一下:

馬冬梅這個「PORTS」遮陽帽」簡直是故意讓你討厭的典型,get到笑點的人立馬就能明白這是在嘲諷山寨貨。

馬冬梅這個「PORTS」遮陽帽」簡直是故意讓你討厭的典型,get到笑點的人立馬就能明白這是在嘲諷山寨貨。
現實生活中你也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衣服或鞋子,咋一看都挺好的,但是近看卻發現印著「fashion」、「sports」甚至是漢語拼音,於是一股農業重金屬之風撲面而來。

我有時候會納悶……

我有時候會納悶……
地攤貨里有些面料很舒適卻非要印上誇張圖案的T恤,印花又費工又難看,為啥不直接就做純色的衣服呢?
我猜,不少囊中羞澀的人糾結著為什麼質量挺好的一雙鞋非要印上一個分叉的鉤子或者顛倒過來N吧?
後來,我終於明白了——這些設計就是為了讓你討厭這件產品。而為了讓你討厭,不僅僅外觀上可以「下功夫」,連宣傳和運營都可以故意讓你遠離這件商品或服務。 比如在淘寶上的商品關鍵字增加「韓版」、「爆款」等字樣,商品展示也是各種PS成筆桿腿的一群韓版少年。很多人一看到這種風格的宣傳就已經沒有購買慾望了。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想辦法讓你討厭他的產品么?

二、讓你討厭能提高賣方的效率

首先就是提高毛利率。
商品的價格跟成本並不是線性關係,比如a的價格比b高一倍,並不意味著a的成本就比b也高一倍,總體上看,應該是越貴的商品毛利率越高。

價格雖然是天壤之別,但是,

價格雖然是天壤之別,但是,滿足的人類需求卻有很大一部分是重疊的。
還拿遮陽帽舉例吧,不管買100多塊錢的Nike還是幾塊錢的「sports」,遮陽帽必須滿足用戶遮陽和裝飾功能。而這些用戶中,買Nike的用戶卻有更高的「品牌」和「時尚」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快就能發現,Nike和sports之間有一個巨大的市場空白——需要遮陽功能的人群中,一部分人除了遮陽還要要求「不要山寨」,之後再高點的追求可能是「要親膚」……但是他們都沒有「品牌」和「時尚」需求。可見,隨著需求層次逐漸升高,對應的消費者也會逐漸減少,進而形成一個金字塔形的需求體系。
那麼,假如市場上只有nike跟sports這兩款產品,必然只有一小部分「很有追求」的用戶買了nike,然後大部分人購買了sports——因為他們不願意為了不土或舒適,而為高價的「品牌」和「時尚」買單。所以,賣方為了利潤最大化,一定也會搭建一個金字塔狀的產品體系,而絕不會讓市場上只有nike和sports兩款產品。
有著層級豐富的產品後,在比較基礎的需求層級上(注意,是基礎需求,高級需求後面講),賣家就可以通過讓要求較多的消費者故意去討厭價格較低的商品,轉而提高消費,以此來提高整體毛利率。
其次,這樣還可以降低運營成本。
比如那些帶著「淘寶爆款」關鍵字的商品,那些PS+模特風格的產品展示,很多人就會覺得太低級都不願意去了解這個商品。

為什麼這樣能降低運營成本呢?

因為這些商品大多薄利多銷,退換貨和差評才是賣家最希望避免的。因此,通過「讓要求高的用戶討厭這件商品」,就能把用戶有效的區隔開——對於產品有更高要求的人不會選擇購買,而購買者則對商品要求比較低,更容易對產品產生滿足感,這樣,即使產品質量差強人意也就湊合穿了,也不會被太多人給予差評。這樣,對賣家而言就少了很多處理售後服務的成本。

三、為什麼土豪就不考慮這些問題?

我接著拿遮陽帽的例子,你受不了兒童帽一樣的鮮艷顏色,再加5塊錢,可以購買糖果色和黑白灰,你覺得怎麼樣?你受不了塑料袋包裝的廉價感,再加5塊錢,可以買到帶精美包裝盒的怎麼樣?你受不了雜牌,那就再加10塊錢,支持一下民族品牌怎麼樣?你會發現,隨著需求逐漸升級,那種擺脫厭惡的動機也逐漸變成了追求個人喜好的動機。
原因很好理解,我們的購物需求雖然沒有嚴格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級排列,但越靠下的肯定越是我們的基礎需求,是沒有就不行的保健因素,而高級的需求則是讓你欲罷不能的激勵因素。
所以,驅趕是基礎需求區的有效策略,吸引是高級需求區的有效策略。
而我在一開始就說,土豪一定沒有留意過「物美價廉但就是有一個地方讓人不舒服」的產品,因為土豪不缺錢,他們對產品的要求更高,能負擔的價格也更高,所以能入土豪眼的產品不會是物美價廉的,更不會有故意讓你嫌棄的設計。
補充說明一下,這裡的價格高低應該是指同類產品之間的相對高低,而不是絕對值
比如,一個兩萬塊的香奈兒包包,和一個五萬塊的五菱麵包車,雖然後者絕對價格更貴,但是前者是典型的高追求產品,後者則是名副其實的低需求層級產品。
接著拿買車舉個例子吧。很多人會關心安全氣囊個數,是不是獨立懸掛,有沒有天窗……其實這些都是區隔用戶的良好標識。
當年無數人吐槽速騰把獨立懸掛降級為非獨立的,然而由於大眾品牌的市場地位,很多人加了兩萬塊買了入門級的邁騰,雖然速騰這款產品傷害了大家的感情,但對大眾公司而言無疑是提高了利潤。
不過,速騰和邁騰都只能算「中產家用車」,土豪們才不會關心是不是獨立懸掛、是不是全景天窗這些小兒科——他們買的車根本就不可能沒有這些東西啊,他們買車看的是文化、傳承或者單純的面子吧。
其他很多商品市場也是類似的,當用戶的需求處於較低層級時,賣方就會通過「讓人不喜歡」,進而推動他們邁向更高一級的產品,而用戶需求已經處於較高級別時,賣方就會想法設法設計和營造自己的排他特質,來爭取一小部分高端用戶的「偏愛」。

四、這,跟雙十一有什麼關係??

前面鋪墊了這麼多「那兔說」風格的理論,我的「理性屌絲消費觀」終於要登場了!!!
如果你兜里錢緊,經常需要在幾個選擇之間斟酌再三,那麼我建議,購買低層次需求區間的產品盡量讓自己不討厭,購買高層次需求區間的產品一定要有亮點,這樣可以盡量降低你的糾結,並且避免剁完手就後悔。
至於什麼是低層次需求,什麼是高層次需求,我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做了個人版總結,當然你也可以根據你自己的情況進行改編。

根據這個需求,凡是你對

根據這個需求,凡是你對某類商品的期待,就打一個勾:
①如果少於四個√,你要關注的是這件商品有沒有讓你討厭的地方,只要有,就去購買再高級點的產品,換句話說,購買不討厭的產品就OK了,這樣能保證「錢都花在刀刃上」,不必為額外需求花冤枉錢。
②如果大於等於四個√,那麼一個你自己特別欣賞和喜愛的特點,才是充分的購買理由,千萬不要選擇那些沒有亮點的產品,不然遲早你會覺得錢花得不值。
有人可能會困惑……
難道不能跳過基礎需求直接滿足最高需求嗎?
事實上,除了最低的三個需求比較像並列關係,並且可以在未得到滿足時就去追求更高層級,靠近金字塔頂的那些需求是很難跨級滿足。
比如你說攝影窮三代,這絕對是不是生存需要,但好器材能不能體現「專業攝影愛好者」的形象?沒有它是不是讓你很難拍出想要的效果(沒它很麻煩)?
有沒有發現那些較高級的追求就是很難低於四個√……
現在,按照這個標準檢測一下你自己的購物車,看看是不是少了很多糾結選項吧! 如果少了很多件產品,說明你跟我就是同病相憐的「無心收藏藏成災,有心砍手手怕疼」。
所以,再理性的消費觀也幫不了剁手黨,為了盡情買買買,努力奮鬥提高收入水平才是第一要務啊。


我從小養成的消費習慣特別不好,一有錢就變著法子的想用掉,只要喜歡就都想買,沒別的,就是爺爺奶奶給的零花錢多,任性。那會我有個書桌,有一個抽屜里全是筆:水筆鉛筆圓珠筆熒光筆,帶香味的掛個小香蕉的。我爸因為我亂花錢的習慣沒少批鬥我,但一切就好像他逼著我不停地做函數題一樣,只要我的逆反心理被成功激發,自此看到公式腦子就自動宕機,心情好不好都想花錢。

後來上大學找了份兼職,天高皇帝遠誰管的著我。八十的裙子,二十的圍巾,穿上跟戰袍似的,走在路上特別的自信,就覺得自己是一弄潮兒,誰勸我都不好使。那會穿的衣服,到現在基本全扔了。有一件印象中很好看,前段時間翻出來試了一下。卧槽,上露胸下齊逼,這能穿出門?我居然穿過這出門?這時如果有人要問我,那些是浪費嗎?當然是啊。可是你問我值嗎。我覺得,值啊。美的不是衣服,美的是青春,是我。

工作後的我也延續了這種作風。我還結合所處的環境,硬生生開拓出了一條城鄉結合部路線。公司作為生產型企業,廠房設計傾向於實用不美觀。員工的日常穿著打扮也是如此,普遍黑絲配雪紡寶藍長裙,草綠呢子大衣搭亮紅圍巾。看到這眼前一幕幕,我簡直是毫不猶豫的做到了早上起床,摸著什麼就穿去上班。有次冬天,我穿家居毛絨睡裙裹著大衣就去了,連奶罩都沒穿。結果公司暖氣大開,憋到差點中暑。

我堅持著買買買,還將戰場轉移到了淘寶,每天都有新的願望清單。直到某天突發奇想,統計了近兩年的購物消費明細。然後認真的發現,用買一件衣服的錢去買好幾件,根本就不是在省錢,而是在重複無意義支出。柜子里一半以上的物品都是本著「穿上湊合吧,基本款多要幾件也不為過,難看也不願意退,總會有機會穿的」想法買下,大多還在全新的狀態下就被判了終身閑置,送出去是對他人的侮辱,留著是對自己的折磨。好在我還留有底線,化妝品護膚品都會去實體店。剩餘的裝備,慘不忍睹。

有可能是我老了,光用臉美不動了,需要物質做精神上的拐棍。這幾年物價飛漲,眼界大開,望著好貨不自覺會想,這衣服這鞋我買不起。常此以往,整個人越變越慫,老是覺得這件事情我做不好,這戀愛我談不了,這項目我不敢接。我開始沒完沒了的和同事討論老公孩子,儘管我沒有老公孩子。後來好友到魔都出差,約我出來逛街,二次元直男的審美迷之爆發。穿上他給我挑的衣服,我就感覺自己的人生,誇差一下被點亮了。從此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走路也有勁了吃嘛嘛香。這時才猛然醒悟:噢,原來錢得這麼花。

其實消費觀不僅僅反映了一個人的經濟水平,還承載著他/她在不同時期對自己的定義和期待。也正因如此,在自給自足的前提下,提高對品質的需求是必然結果。人在年輕的時候,很多東西忍住了沒買,晚上睡覺都撓心。也只有買了才知道,哪有那麼多所謂的必備單品。只要在下單刷卡前,心平氣和的感受兩點就行:第一,狂買亂買是一種精神世界貧瘠的表現。精神方面不豐富,買得再多也空虛。第二,能量是守恆的。老是忍著憋著不買,改天被打了欠條,老同學結婚生子,錢還是照樣刷刷地出去了。想著第一點,就收一收,再想想第二點,就放一放。好的消費觀不就是張弛有度么。

畢竟最重要的還是,這錢花得值不值?花完你的心情好不好?


以上。


現實中,在掙錢和消費這兩件事情上,多數人都是更重視如何賺錢,認為只要賺的錢多,那麼消費自然不用費腦,水到渠成。但是實際上一個不會消費的人,會讓他的賺錢變得無意義。

我認為理想的消費,應該注意到以下幾點:

1、「及時行樂」,勇於享受生活。 畢業時,遇到一位長者跟我說:「你們年輕人要學會享受生活,比如多出去旅遊。我年輕時,沒多少錢,但有時間有心情去旅遊。但是現在年長了,錢是有了,但是卻沒心情了。所以,真的有錢了後,享受錢所帶來的快樂的能力已經下降。」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這個問題:不考慮物價變動(假設通貨膨脹為零),你現在花1萬去旅遊帶來的快樂感,要遠大於10年後你同樣花1萬買來的快樂感。也就是說我們的人在享受快樂這件事上的能力是曾邊際遞減的。所以,在預算約束線內,不要太吝嗇花錢,應該盡量的多花錢,「莫使金樽空對月」。當然,對那些已經非常超前消費、每月入不敷出的人來說這一條並不適用。

2、確定當前合理的消費水平,既要考慮資產負債表,更要考慮預期的未來現金流狀況。多數人在消費時,是主要看自己當前的資產負債表來決定自己的消費水平的。比如一個凈資產10萬左右的年輕家庭,享受型消費較少,出去旅遊時也是省吃儉用,只敢住快捷酒店。這看似合理,但是如果這個人的家庭月收入已經過萬,且未來收入還有較好的上升空間,那麼我們認為他現在的消費行為是過於保守的。多數人對於還沒發生的事情,總是持保守的態度,潛意識裡是假設他可能不會發生,因此總是在消費時盯著當前賬戶里有多少錢。這其實是某種形式的短視的表現。理想的消費決策,應該是基於現在和未來的。最典型的,貸款買房就是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就是把未來現金流超前考慮進來的體現。為什麼房產這個人生幾乎最大的支出我們能基於對未來現金流的預期,為什麼平時的一些比較小的消費,如住酒店、打車不也把未來現金流考慮進來呢?

3、可能的話,盡量花錢買(省)時間。消費中一個非常奢侈的現象就是浪費時間。現在我們看視頻時,如果不是付費會員,未來看幾分鐘的視頻,可能需要被迫等待2分鐘廣告播放完畢。一天如果浪費5分鐘,一年接近1825分鐘,相當於30小時。騰訊視頻會員一年會費200元不到,買騰訊視頻會員,相當於花了200元買了30個小時,每小時價值6.58元——難道我們一小時價值不大於6.58元嗎?我們的時間有這麼廉價嗎? 選擇打車還是公交車,價格差異固然要看,但是時間價值是必須要考慮進來的。如果多花10元錢可以節約30分鐘,也是值得!——假設30分鐘價值10元,一天工作8小時賺160元,那麼那些自己的工作小時價值超過160元的朋友們都應該在10元錢可以節約30分鐘的交通工具選擇問題上選擇打車!

4、不要因為「為了下一代」 失去了消費的動力和判斷力。許多有了小孩的家庭,消費中心馬上轉變為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恨不得一下子存夠孩子所需要的所有生活支出、教育金,甚至孩子未來的婚房!想的也太遠了吧!——自己的房貸還沒還清呢,已經開始考慮為孩子買房打算,為未來出國留學打算。純粹從為孩子長遠發展角度考慮,我認為這麼想也是有問題的:潛意識裡擔心孩子未來無力獨立的構建美好生活,自己隨時願意讓孩子依賴於自己。父母愛子女,則為之計長遠。對孩子的培養,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向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如果自己隨時總是要給孩子依賴感,那麼一定對孩子未來發展不利。所以,消費的中心還是應該是這個家庭,自己、配偶和孩子都非常重要,不分先後。

5、提升對消費品的價值判斷能力。同一類產品,不同公司生產的產品,一般是按照價格更高、產品價值更好來排列的,即所謂一分錢一分貨。但是,也存在價格和價值倒掛的現象。更重要的是,每款產品的性價比差異很大。因此,對於產品價值和價格匹配程度、性價比的判斷力,找到合適渠道購買性價比高的能力,是消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這一方面 @汪惟老師是專家,善於產品的價值判斷、性價比判斷。

6、把投資性的「消費」歸為「投資」。買書,參加培訓,這些都是有利於自我成長的消費,其實本質是對自我成長的投資,因此不應該歸位消費,而是投資。或者說,消費中的投資類消費應該另當別論,給予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年輕人更應該重視投資性消費。

7、注意風險管理方面的消費。我們在第1和第2點是鼓勵大家消費的,但是我們又非常理解大家在面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時所採取的謹慎的消費策略。 為了降低未來的不確定性,防禦未來的風險就是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配置保障型保險產品來抵禦家庭所面臨的潛在風險。具體的可以學習 @葛巾老師、 @李元霸老師在知乎上的一些分享。

微信公號:價值發現者(jzfx01),發現投資價值,分享投資機會。


好的消費觀,一定是經過成本效益分析後得結果。

但是,大部分關於成本和效益的理解都是錯的。成本的本質並不是花了多少錢,而是機會成本。至於收益呢,由於一些心理上的偏差,我們大多數人對收益的分析也是錯的!

什麼是機會成本?就是你要得到某一件東西時,同時需要放棄其他事物中價值最大的那個。在消費中,假如你要買個蘋果手機,成本就不應該僅僅是6000元錢,而是這6000元錢可以換來的最大價值。最基本的,6000多元錢買個理財一年也有300的收益,所以總的機會成本應該是6300元。

說完成本,我們再來說說收益。首先,我們要承認每個人的世界觀不同,因此即便是同樣一件物品給不同的人帶來的效用不同,你更願意花錢旅遊,而其他人可能更願意花錢買個蘋果手機。

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儘管人們對每件商品賦予的主觀價值不同,但是市場總是能夠給出一個能夠讓買賣雙方達成一致的價格,這個價格信號是有效的。但可惜市場並不是時時刻刻都有效,比如在房地產泡沫嚴重的時候,人們生怕買不到,儘管房地產市場並沒有供不應求,但價格也可以一路飆漲,這個時候價格信號就是不可靠的,去接盤的就是一種非常不明智的行為。再舉個例子,有人認為蘋果手機的價值會大於自己的腎,於是賣腎去買手機,但是,由於並不存在一個腎的交易市場,本來正常情況下,一個腎可以換30個蘋果手機,結果就有熊孩子換了一個手機。



當然,房子並不是單純的消費品,還有一定的投資屬性。而對於單純的消費品而言,由於心理上的偏差,人們會傾向於高估其價值。如果你想買一件衣服,當你開始幻想自己穿上這件衣服的樣子的時候,你對衣服的合理價格一定會高估了。在行為經濟學中,有個詞叫稟賦效應,指的是你會對自己所擁有的物品賦予更高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經常出現「強制拆遷」的情況,因為很多人對自己房屋價值的估價是遠遠高於市場價格的。

稟賦效應並不僅僅是當你真正擁有一件物品時出現,哪怕是在你想像擁有一件物品的時候都會出現。

而人的不理性還有很多,特別是在商家的廣告轟炸下,很容易就被誘導消費了。比如現在中國人過情人節都要過3個,2.14,5.20,還有七夕節。其中由於廣告忽悠得最厲害的就是鑽石了,在19世紀的時候,鑽石不值錢,後來戴爾比斯壟斷了鑽石貿易,然後忽悠大家「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鑽石就成了愛情的象徵了。

另外,還一部分消費品,不是讓你躺著就可以獲得收益的,在消費的過程中還需要付出時間和勞動成本,這也是大部分人所忽略的,因此也會因此高估自己的收益。

想一想,你有多少件買了只穿過一回的衣服?反正我自己的西服除了結婚穿過,就一直躺在衣櫃里。你幻想自己買個單反就可以拍攝全世界最美的照片,結果發現原來這玩意還是個技術活。你買了個烤箱,幻想每天都可以做各種烘焙,結果大部分時候都躺在廚房吃灰。我有個朋友,專門買了一個帶大露台的房子,幻想在上邊打造一個舒適的小花園,每到周末就可以請好友來喝喝下午茶,結果現在是他爸媽在上邊種菜!

最後,有個好方法看看你買的東西是否恰當,把你家裡的東西檢查一遍,看看有沒後悔的?

答主為獨立投資人心理諮詢師,更多經濟投資話題,可以關注我個人微信公眾號:jingji-xinli


http://weixin.qq.com/r/C0jC2g7E_lOFrUq59x0Z (二維碼自動識別)


私以為,正確的消費觀包含以下3點。

  • 第1點:養成記賬的習慣,但不要變得猥瑣

我曾經度過很長一段時間,收入很好卻沒有結餘。

突然有一天希望買一個自己很喜歡的「大件」時,竟然發現自己沒有一筆像樣的「整錢」,在那一瞬間感覺有點恐慌,並不是恐慌錢花完了,而是自己竟完全不知道錢花到哪裡去了。

從那以後養成了每花一筆超過一定數額的錢就找時間記錄一下的習慣,或者統一用信用卡消費,每月收取賬單,便於回顧自己的錢都去哪裡了。

忍住不在一些不值得的地方花錢,堅持把錢花在重要的地方,努力保持現金流為正。

請額外注意:記賬要有好心態,抓大放小,一分一毛都記下來容易讓人變得猥瑣和小氣。

  • 第2點:錢是花出來的,只有花掉的錢才有價值

在微信里拿200塊給別人發個紅包,別人說:「謝謝老闆,要什麼服務?

在現實生活拿200塊忽然甩給別人,別人說:「你TMD是不是腦子有泡?

同樣,同樣的200塊錢,躺在銀行卡里一文不值,產生了消費之後又會帶來完全不同的體驗,去小酒館聽一場LIVE,可以感受到快樂或傻逼;去貴的餐館吃一道壽司,可以感受到食材新鮮或腐敗,這才是錢應有的價值。

所以,持續地保持對自己的投資,不論健身旅行,還是穿衣服吃東西,讓自己獲得更多重的生活體驗,換句話說:先知道什麼是真正好的東西,才能知道什麼是適合自己的東西

然後,才能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這是錢能帶來最大的正麵價值。

  • 第3點:如果要買,買自己能買的起的最貴的東西

如果你想買一件東西是因為便宜,那麼千萬不要買,那是垃圾;如果你不買一件東西是因為貴,那麼不要猶豫,一定要買,一時心疼換來的是長時間的喜愛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貴基本能夠和高品質划上等號,一分錢一分貨,兩毛錢兩份貨說得非常有道理。

隨便舉個例子:一台高品質的電腦,能夠讓你持續流暢使用3-4年,換算下來,比每2年換一台普通的電腦更是要便宜上許多。

我曾經花了很多錢買便宜的東西,後來多次地更換居住地點,被逼扔掉了大量的閑置物品只留下數量有限的精品之後才明白這個道理:要麼不買,要買就買貴一點,最起碼捨不得扔

此處推薦一本日本書「斷舍離」,看完之後,對於物品的價值會有新的發現。

堅持把錢花在數量少,但是貴的東西上,突然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會擁有越來越多的好東西

以上。


推薦閱讀:

大腿前側的肌肉過於發達怎麼辦?
女性由丑變美是種怎樣的體驗?

TAG:時尚 | 購物 | 理財 | 女生 | 消費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