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是否誕生過一個統一強大的國家?如果沒有,為什麼?
推薦閱讀《槍炮,病菌與鋼鐵》。
先上一張非洲全圖咯。
關於題主所問的問題,主要是有兩個方面:
一、為何沒有誕生過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二、為何沒有「誕生」過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原問題為:「非洲為何沒有誕生過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現在題目已經被修改為「統一強大的國家」。
---------------------------------------------------
所以,先從一來開始說起。
關於大一統,可以有這樣的幾種理解。
①統一了非洲全境或者較大區域。(大)
②國家內的人民對於國家有強烈認同感,而不是趨向於混亂和分裂。(一)
③對該區域能夠進行較為穩固的統治。(統)
先上地圖:
從地形上看,撒哈拉橫亘在地圖的中間,而非洲的南部則被各式各樣的高原佔據。
撒哈拉沙漠將其分為南非和北非兩個地區。中間的撒哈拉沙漠在古時並沒有如今這般的大小,但是作為地理上的障礙,足以阻斷大部分的交流通訊和政策的制定傳達。
同樣由於撒哈拉的存在,儘管同屬非洲,南北非的人種和文化有著較大的區別。多為白人,說阿拉伯語,信仰伊斯蘭教。
北非由於氣候和歷史沿革的原因,比起非洲,北非更像是歐洲(地中海氣候)和西亞(文化原因)。處在地中海沿岸,難免被烙上羅馬的印記。而從東邊傳來的伊斯蘭教,也影響這裡人民的生活。
相比之下的南非,多是黑人(也稱為黑非洲),語系更為複雜。
統一的語言對於穩定的統治和人民的認同感影響重大。
再說南部的高原,主要有東非高原 南非高原等等。
東非高原多為裂谷,和上面的沙漠一樣,是溝通交流的天塹。
而南非高原的地質情況要好上很多,沒有太多不適合文明發展的地形因素。
再說高原區的文化,比起北非、尼日河區和剛果盆地附近,高原區的文化只能用粗陋來形容。大家都或多或少的聽過一些段子,裡面是用食人族來作為BOSS的吧。很多的食人部落,都是出現在高原區附近的。
這種初等的文化形態,不論如何都是難以進行統治和管理的。(統治者派出一個官員去任命地方官,然後被當地人吃了…吃了…這才叫窮山惡水刁民啊…)
綜上:
地理的差異和文化的因素,使得一個能夠跨越沙漠和高原而並治的統一國家是難以存續的。
也就是「大」「一」「統」三個字的國家,在非洲完全不可能實現。
------------------------------------------
然後是問題的第二個方面:
為何沒有「誕生」過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非洲氣候圖,嗯 圖片來自高中課本。(還有沒有人記得非洲的氣候是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的 這個梗啊?~)從赤道向兩端說起吧。
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氣候,其土地是非常貧瘠的。
因為,植物並不是只需要水就可以存活了,還有一些其他必須的生命元素,氮磷鉀之類的。
因為植物的代謝過快,大多數的無機鹽等植物必須的生命元素被以木質的形式固定,而不是存在土中。(可以對比為東北黑土地的富饒是因為氣溫低 將腐殖質的營養固定在土中。)
與為了適應當地土質而進行了千百年自然選擇的木本植物們相比,作為農耕食物的禾本類,沒有一絲一毫的優勢。生長慢,營養吸收能力低下,葉窄,株高較低不利於光合…
貧瘠的土壤使得該地區難以出現農耕文明,至多有刀耕火種(刀耕火種_百度百科)的類游牧農耕存在。燒毀樹林(把樹木中的無機物通過焚燒歸還給土地),在這片區域耕種,由於養分消耗殆盡,幾年之後搬離這裡。(明白為什麼非洲兄弟這麼需要兩米下的氮磷鉀了吧!)
由於住處不固定,村落的位置遷徙變更,無法發展出高效的通訊和交通方式(沒法送信,沒法修路啊),進而科技文化難以傳播開來,難以統一。
/*一般看到草原就會想到成群的牛羊,然後游牧,蒙古,成吉思汗…繼而想到同樣有可能騎著馬(注意是馬還是駱駝…)統一全大陸嘛…這樣的順序。但是人家成吉思汗是沿著地圖橫著打的…這個是豎著…*/
熱帶草原氣候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有乾濕兩季,「雨季到了,又到了交配的季節——」
雨季主要在5~9月(這是北半球的時間,南半球正好相反),而乾季填充了其餘的時候。
兩個時節的降水量差別過大,導致了難以有適應這種氣候的多年生植物存在。
這裡的植物大多都是雨季生長,在乾季到來時,就已經完成了生長繁衍的任務,然後枯萎。——主要就是草嘛。
強行要變成多年生植物的話,解決方法只能是長成一個巨無霸,能在半年雨季中儲存夠一年的水分養料。
例如這個東西:
而農耕作物的選育,多是從當地的作物中進行選擇培養,少部分是外來的引入作物。
當地的作物早已在人類出現之前就被自然選擇成了草+巨無霸的植物組合,怎麼也找不出更好的適合農耕的作物了。
而外來的,哪裡又能找到耐得住這樣子氣候的作物呢?
熱帶草原氣候確實是不利於農耕,並且,還有一個更加誘惑著土著民族放棄農耕的因素:
非洲大遷徙!
由於乾濕兩季的氣候差別,動物們會追逐著水草的變化,而在廣袤而神秘的非洲大草原上進行遷徙~想像一下射鵰開頭的畫面,一群群奔跑的動物~那都是肉啊!
想像不到也沒關係,有下圖:
這種感覺!隨便扔一塊石頭都能砸中一頭肉啊!
在費力並且難以成功的選育作物,和省事的游牧生活中選擇,任誰都會後者吧…
下一個,熱帶沙漠氣候和高山高原氣候
應該不用解釋為什麼在這裡無法發展農耕文明了…青藏高原也是高山高原氣候…
最後是地中海氣候,這是天賜的好氣候…但是僅存在在北非地中海沿線和南端好望角。北非半算半不算非洲…南端好望角的地中海氣候又只有這麼一點點,難以形成農耕的大國,特別好忘= =
在氣候方面論說了一遍,下面提提人種的原因了。
北白南黑的分布已經提過了。
在黑非洲,主要是尼格羅人種,有少量的俾格米人…(我一直覺得WOW奧丹姆的一些任務涉及了種族歧視= =)
人種體能上的區別不足以影響能否產生一個大國。
主要的差別在於智力上的些許差距。
按照《槍炮細菌鋼鐵》中的論述,黑非洲多以氏族和村落作為聚落的基本單位,這是聚居。而環境因素的高溫,使得屍體、食物的腐敗加快,細菌的代謝速率加快,更易繁殖和變異。
所以在黑非洲。流行病疫情多發。(所以去非洲的國際志願者,任務大多都是衛生教育)
在疫情較少發生時,生存資料主要通過較為「文明」的方式,來進行重分配。政治鬥爭,科學發展等等,智力稍長的種族,將能夠在這樣的競爭中獲得更多的生活物資,能夠在更短時間內繁衍更多的代數。——這樣的選擇一代代的積累,將能夠選出較為聰慧的種群。
而在經常發生疫情的地區,智力的高低並不足以成為通過選擇的第一屬性,體質的強健才是首要屬性。(這裡除去通過智力足夠聰明研發出青黴素來防疫的例子…現在討論的是古代…)
出現了智力優秀的個體,卻很可能被疫病的緣故而篩去。久而久之,黑非洲的智力自然是比穩定區域的民族要低上些許。
——這段關於智力的論述,從情感上我自己是不贊同的,但實在是找不到可以駁斥的地方,也只能接受書中的理論了。
由於以上的原因咯,非洲缺乏產生一個大一統國家的種種要素。(…總覺得還沒說全 但是能力所致了)
-----------------------
總結一下上面這麼長的文字的核心…
為什麼非洲沒有產生大一統的文明?
因為非洲沒在20°N——40°N之間。
幅員廣達整個非洲的沒有,我覺得阻礙非洲大一統的要素是地理問題:乾旱地區面積廣大,且在地理上包圍了農業地區。根據歷史發展的規律,在這種游牧民與農民的衝突中,農業文明的長處是豐富的人口、相對發達經濟和技術,還有根基穩固的文化。因為後勤和氣候因素,農業文明無法在乾旱地區建立長期的軍事據點,從而徹底消滅蠻族的威脅,因此戰略上總是被動。雖然很少有農業區域在游牧民的進攻下徹底喪失文明遺產和發展機會,但是,牧民們會不斷的洗劫鄉村和城市,甚至把整個農業地區改造成牧場。農業文明的發展總是在低水平上被打斷,然後重複發展。如果這成為普遍現象,那麼整個文明完全可能會長期停滯在青銅時代,諸如大一統帝國、工業革命、現代社會之類的概念只能在虛構中出現。而在宜農地區建立的政權,則必須把大部分精力用來對抗游牧民族,而這些宜農的地區本身幅員太小,無法形成足夠的能夠主導大一統的國家力量來打破地理阻礙,所以只能形成一些區域性大國。——引自任沖昊·《唯物主義歷史規律的結束與共產主義的興起》·第二章 歷史的自然條件
以下介紹幾個廣義上南部非洲的區域性大國吧。
1.衣索比亞
衣索比亞最初的農民們是沿著東非大裂谷以及尼羅河上游建立村莊的,而後擴大到整個埃塞
俄比亞高原。衣索比亞高原三面被沙漠圍困,西部則是草原的濕潤地帶。外部世界的信息主要通過兩條渠道流入衣索比亞。其一是尼羅河,另外就是紅海了。公
元前一千紀,南阿拉伯人來到這裡殖民,並和土著人通婚融合。阿拉伯人帶來了由新月沃地培育出的高產作物和灌溉系統,定居下來後又培育了一部分本土作物,形
成了一套很有意思的灌溉農業系統:糧食主要依靠大麥、小麥、小米和畫眉草,蛋白質的供應則依賴豌豆和兵豆,纖維主要依靠亞麻,家禽畜有牛羊和珍珠雞,經濟作物主要是葡萄,後來駱駝作為大牲畜被引入,梯田技術也逐漸普及,衣索比亞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農業體系。這一體系決定衣索比亞有能力在高原環境下增
殖人口,完成由原始向文明的發展。
公元以前,衣索比亞主要受北方努比亞的庫施王國影響,不論是家畜飼養,鐵器使用,裝飾風格上,都帶有明顯的庫施特色。公元前後,衣索比亞文明開始形成
自身的特點,並趁埃及入侵庫施,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建都阿克蘇姆城,形成了阿克蘇姆國家。公元300年之後,阿克蘇姆王國完成了對衣索比亞高原地區的統
一,進一步掌握了紅海貿易網,從而臻至極盛。
當時,紅海貿易是溝通埃及和印度的重要貿易環節,陸路的阿拉伯人未能統一,近東一代戰亂頻仍,當時的商隊往往從海路由印度西岸出發,以樂土阿拉伯為中轉站,將印度貨物輸往衣索比亞,而後沿尼羅河至亞歷山大,再運往歐洲;同樣,歐洲的商品也由這條商路貿易到印度。通過文獻記載,來自地中海和埃及方向的商
品主要是鐵器、棉布、酒和裝飾品,而來自印度和非洲其他地區的商品主要有黃金、象牙、香料、犀角、玳瑁以及奴隸。正是這條商路的豐厚利潤,為阿克蘇姆國家
的大肆擴張奠定了經濟基礎。不過,紅海商路是一條極為危險的商路。衣索比亞本身並不靠海,紅海貿易網的起源是衣索比亞人在厄利垂亞沙漠地區建築的港
口阿杜里斯。從衣索比亞高原到阿杜里斯途中要穿過達納捷爾沙漠的邊緣,而這一地帶,正是南方游牧部族阿高人殺人越貨的好場所,所以能否控制這一段的商
路,是早期衣索比亞阿克蘇姆王國興盛的重要標誌。
阿克蘇姆王國強大的另一個原因是基督教的傳入。衣索比亞的教會始建於公元4世紀,傳說是由推羅人邁爾提烏斯和他的學生弗門第烏和阿克達修創立,經過艱苦
的傳教活動,當時的國王厄剎那皈依了基督教。不幸的是,不久,邁爾提烏斯逝世。等到公元340年,衣索比亞基督教會終於得到了基督教世界的認可,弗門第
烏也成為衣索比亞教區第一位主教,並獲得了頭銜「阿布拿」。從此,衣索比亞被納入亞歷山大里亞大主教區。
衣索比亞王國的英雄就是皈依了基督教的國王厄剎那,他率領軍隊先後佔領東非強國邁羅埃、努比亞,又渡海攻佔樂土阿拉伯大部,之後南征索馬利亞。厄剎那快速擴張的條件是依靠強大軍隊和基督教來控制征服地區的人民:就軍隊而言,阿克蘇姆不單有世界性兵種步兵、騎兵和弓弩手,還有成建制的象兵和龐大的水軍,其中
象兵是作為戰術力量獨立於騎兵,而水軍為了保衛紅海貿易而極度發達;就宗教而言,厄剎那利用基督教的影響對抗拒絕革新的傳統家族勢力,創建了一套較完備的
官僚統治體系,為了方便統治,他還創造出了用來書寫公文的「吉斯」拼音文字。至此,阿克蘇姆王朝在奴隸制社會的盛世局面形成。就世界影響來,阿克蘇姆王國,曾與羅馬教皇和拜占庭皇帝締結同盟條約,被稱為「眾王之王」。
外來宗教的傳入,往往是迎合了至少是一部分統治者的需要,才能獲得一個較為穩定的外部環境。從宗教本身來看,充滿智慧的教義,完善的組織結構,神秘的宗教儀軌,以上這些因素特別適合於增強一個群體的凝聚力,也帶來了對傳統舊思維的衝擊。而宗教經濟體系的引入,也使得宗教本身能夠得以繼續發展而不會完全淪為政權的工具。「可以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厄剎那充分利用了基督教組織出軍隊,建立統治體系,構架出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
接下來說一下衣索比亞地區的基督教。首先要從基督教世界的內訌開始。公元6世紀,亞歷山大里亞大主教區發生分裂。由於亞歷山大里亞主教區是當時基督教東派(君士坦丁堡基督教)世界第二大主教區,神職人員的任命權掌握在君士坦丁堡皇帝和大主教的手中,導致一些埃及本土的神職人員升遷無路。5世紀,起源於埃
及本土的教士吸納了阿利烏派基督一性論(正統基督教認為基督人、神二性並存,而阿利烏派認為早已結合成一性)的主張,形成了科普特教派,並在6世紀開始和
正統派就人事問題展開對抗。在衣索比亞主教區,科普特教派取得完勝,教會宣布完全信仰科普特教派。阿克蘇姆成為科普特教派的中心。在科普特派和正統派斗
爭正酣的時候,另一位宗教領袖的目光,也對準了衣索比亞。由於麥加貴族對新興的伊斯蘭教教徒穆斯林大肆進行迫害,約614~615年間,部分穆斯林受穆罕默德指派,分兩批遷徙到衣索比亞境內去避難。當時的阿克蘇姆國王堅定的保護了這批穆斯林,並差一點和麥加軍隊開戰。後來,穆罕默德對衣索比亞十分感
激,在《遺訓》中指出,要以寬容的態度對待科普特教派的信徒。這也成為衣索比亞基督教在伊斯蘭教的汪洋大海中存活的宗教因素。
但是,阿克蘇姆王國在度過興盛期後,逐漸走向了衰落。首先是由於政教矛盾,軍事動員力減退,6世紀末被伊朗攻克葉門地區,退出了南部阿拉伯。後來,阿拉伯
人的擴張斷絕了阿克蘇姆王國的生命線:致命的是,自7
世紀起,阿拉伯帝國征服埃及,控制了紅海,改由陸路通過兩河流域把印度商品輸入到近東,於是紅海商路逐漸衰落,阿杜里斯被廢城,逐漸湮沒在沙漠當中,阿克
蘇姆城作為貿易中心的功用逐漸減退。8~9世紀,阿拉伯商人和移民到達索馬利亞海岸城市澤拉城和達拉克群島活動,在南部沿海及紹阿等地建立了一些割據的伊斯
蘭教小素丹國,並不斷向北侵略。為了防備南方的游牧民族和伊斯蘭教國家的入侵,9世紀起,衣索比亞政治中心南移今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一帶。公元10世紀前
後,南方游牧民族阿高人入侵衣索比亞,滅亡了阿克蘇姆王國,於1137年建立起扎戈維王朝。
扎戈維王朝繼承了阿克蘇姆王國的基督教傳統,並開始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但是阿高人本身是游牧民族,自身文化底蘊遠遠不能統治一個大帝國,為了尋求支持,扎戈維王室選擇扶持教會來對抗阿克蘇姆王朝遺留下來的奴隸主貴族勢力。但是,扎戈維王室的政治手腕有限,未能處理好政教關係,反而使得政教矛盾日趨尖銳。又因為要討好教會,而在各地大肆興建教堂,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所以僅僅100多年後,就被新王朝取代。
1270 年,號稱「孟尼利克一世」的葉庫諾
?阿姆拉克建立了新興的阿比西尼亞所羅門王朝,定都安姆伯格爾。阿比西尼亞一詞是所羅門王朝的國號,一般認為這個名字來源於阿拉伯語(Habash),意為「混血」,因為阿拉伯人把衣索比亞人視為閃米特族和非洲人的混血後代。這個詞後來被葡萄牙人念成「abassia」,拉丁文寫成
「habsesinia」,最終演變為「阿比西尼亞(Abyssinia)」。
這一時期,恢復元氣的所羅門王朝開始擴張,征服的領域超過了阿克蘇姆極盛時期,最北部甚至控制了埃及的阿斯旺。所羅門王朝能夠確立統治,依舊離不開教會的支持。由於舊貴族對新政權的反抗,所羅門王朝也選擇了教會作為對抗貴族的力量。在教會的支持下,所羅門王朝完成了向封建制的轉化,而宗教也藉此戰勝了世俗權力,完全掌握了帝國的上層生活。教會不但掌握文化教育權利,佔有大量地產,竟然有權操縱王位繼承,挑撥封建領主內戰。據科普特教派的傳說,《聖經?舊
約》和《古蘭經》都提到,衣索比亞曾經出過一位美艷的女王,名叫示巴女王。示巴女王曾經訪問過猶太所羅門王朝,而所羅門王「毫無疑問地」令女王在回國途中生了個兒子,名叫葉庫諾?阿姆拉克,意為「智慧之子」,這個兒子成為阿比西尼亞所羅門王朝的始祖「孟尼利克一世」。後來孟尼利克一世後來還去耶路撒冷朝覲過他父親,所羅門王派以色列的20個貴族少年護送孟尼利克回國,傳說中他們臨走前偷走了藏有摩西十誡的著名約櫃,把它帶到了阿克蘇姆。所羅門王朝教會對政治的控制,由此可見一斑。
重新振作的衣索比亞政權首先遭到了伊斯蘭勢力的挑戰。13世紀,阿拉伯人阿里?伊本?阿斯建立奧法特伊斯蘭王國,統一了大索馬利亞地區。15世紀,奧法特
伊斯蘭王國蘇丹艾哈邁德?易卜拉欣?加齊率軍征服衣索比亞大片領土,建立統一王國達16年之久,部分衣索比亞高原南部的居民改奉伊斯蘭教,阿比西尼亞
所羅門王朝面臨滅國的危險。
但是,所羅門王朝的外交無疑是成功的。當時,葡萄牙、威尼斯、西班牙和羅馬教廷都是所羅門王朝的同盟國,15世紀時甚至有歐洲傳教士提出西班牙卡斯蒂里亞
王室與阿比西尼亞的扎拉?雅各布皇帝聯姻的建議。但是在14到15世紀,在所羅門王朝中發揮作用最大的還是葡萄牙。在所羅門王朝最困難的時候,里斯本宮廷
同設立在岡達爾臨時都城的所羅門建立了外交關係,派遣了大使,並派出一隻由火繩槍武裝的陸軍,和所羅門王朝一起擊敗了艾哈邁德?易卜拉欣?加齊,恢復了所
羅門王朝的大部分疆域。
1517
年,奧斯曼帝國征服埃及,並出兵佔領了重要港口馬薩瓦,控制了紅海一代。同時,南部游牧民族加拉人不斷向所羅門王朝邊境地區擴張掠奪。1535年,奧斯曼
帝國組織「南征軍」,向所羅門王朝發動「聖戰」,關鍵時刻,所羅門王朝再次「借師助剿」,葡萄牙將軍唐?克里斯托弗?伽馬率領400名葡萄牙火繩槍手搶先
一步抵達衣索比亞,在阿散季湖附近打敗了土耳其南征軍。隨後,不甘失敗的奧斯曼帝國組織土耳其、阿爾巴尼亞聯軍,並僱傭了加拉游牧駱駝騎兵再次開進埃塞
俄比亞,唐?克里斯托弗?伽馬再一次臨危受命,組織葡萄牙和所羅門聯軍抵抗。戰鬥中,唐?
克里斯托弗?伽馬戰死,葡萄牙軍隊覆滅,但是奧斯曼聯軍也遭受了極大打擊,無力繼續進軍,所羅門王朝再次逃過一劫。
但是,葡萄牙人的幫助不是沒有代價的。基督教正統耶穌會的勢力,隨著葡萄牙的軍援滲入到衣索比亞,並企圖代替科普特教會控制所羅門王朝王室。1623
年,耶穌會在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開始在衣索比亞購買兵器、僱傭士兵,密謀軍事政變。當時所羅門王蘇斯尼約成功的聯合了科普特教會和各個大小地方領主,武裝驅逐了葡萄牙耶穌教會,避免了內亂。隨後,衣索比亞人拿著葡萄牙傳來的火繩槍武裝了軍隊,擊敗了游牧民族加拉人的主力部隊,保住了所羅門王
朝的南方疆域。1678年,所羅門王朝下令隔離穆斯林,恢復傳統的科普特基督教勢力。
17
世紀之後,所羅門王朝進一步衰落,朝廷沉溺於尋歡作樂和勾心鬥角,受宗教勢力控制的政治暗殺盛行,皇室「子弒父,兄殺弟」,皇帝的權威蕩然無存。長期戰亂
還摧毀了國家的經濟,造成國貧民窮,勢力衰微,地方割據勢力進一步增強,由無法跨越的深淵峽谷分割成一塊一塊的衣索比亞高原獨特地貌,導致大省的公爵、
總督和部落首領依仗地勢形成軍事割據的面貌,而無力的中央政權權力不出都城,只有科普特基督教會才是把這些勢力名義上維繫在一起的唯一因素。到19
世紀上半葉,阿比西尼亞所羅門王朝已經瓦解為一系列獨立的或半獨立的王國,「萬王之王」的頭銜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樣成為尊貴而空洞的稱號,經濟也逐漸退
化為半游牧狀態,受伊斯蘭文化長期影響的加拉人和厄特里亞人的一部分相繼皈依了伊斯蘭教,為當今衣索比亞的政治糾紛埋下了伏筆。在這一時期,阿比西尼亞
最主要的封建割據王國是北方的提格雷和南方的紹阿,此外戈賈姆、沃洛、錫緬等幾個重要的省份也是完全獨立的。
18
世紀英國殖民者開始入侵,妄圖吞併衣索比亞,遭到衣索比亞人的反對和抵制。1855年,出身低微的提奧多羅斯二世篡奪了所羅門王朝的帝位,統一了大部分衣索比亞高原,並在英國勢力的幫助下,開始限制擁有龐大財富的教會佔有更多的地產,組建近代陸軍,並試圖徹底廢除殘餘的奴隸制。1867年,唯恐埃塞
俄比亞擺脫自己控制的英國組織遠征軍擊敗了提奧多羅斯二世,衣索比亞再度陷於分裂。直到1889年,孟利尼克二世稱帝,建都亞的斯亞貝巴,奠定現代衣索比亞疆域。1890年,義大利入侵,排擠英國勢力,宣布衣索比亞為意"保護地"。1896年,孟利尼克二世率兵在阿杜瓦大敗意軍,義大利被迫承認衣索比亞獨立。
2.努比亞
努比亞是埃及尼羅河第一瀑布阿斯旺與蘇丹第四瀑布庫賴邁之間的地區的稱呼。努比亞這個詞
來自埃及語中的金(nub)。一般從阿斯旺到瓦迪哈爾法被稱為下努比亞,從瓦迪哈爾法法到庫賴邁被稱為上努比亞。有時庫賴邁到喀土穆之間的地區也被稱為南
努比亞。從古至今努比亞一直是地中海地區的埃及與黑色非洲之間的連接地,夾在埃及和衣索比亞之間,是歷史上兩個大國的緩衝地帶和陸路商路樞紐。但是因為
後來衣索比亞紅海貿易的發達,這一地區的商路退為次席。
早在古埃及第一王朝出現之前,庫施已經有了成熟的社會形態。公元前30世紀的時侯,在古埃及的銘文上就提到了努比亞。前25世紀開始,古埃及人開始沿著尼
羅河向南擴張,遇到了在努比亞地區生活的部族。當時的努比亞還處在部落階段,同埃及接觸以後,努比亞諸部落開始學習埃及人尼羅河流域農業的經驗和成果,並
開始對抗埃及的擴張。約前1991年~前1802年,埃及中王朝第12王
朝4伐努比亞,意外地遭到了有組織的抵抗。但是由於留下來資料和考古發現太少,歷史學家們並不清楚這種抵抗是由一個統一的國家還是一個城市聯盟進行的,也
不清楚這種國家或者聯盟的形態是否受到了古埃及文明的影響。一部分學者認為,這就是努比亞庫施王國的開端。但是,庫施王國只是努比亞的一個地區性政權,並
未統一努比亞。於是,埃及開始在尼羅河沿岸建立要塞,一面掠奪黃金和奴隸,一面積蓄力量向南侵略。到第12王朝末期,埃及逐漸將尼羅河第二瀑布以北的地區
佔為己有。埃及中王朝時期末(約前
1750年左右),上努比亞的政權趁埃及衰落之際,佔領了下努比亞,其邊境延伸到埃及本土邊上,並奪回了金礦產地,一度與新王國埃及抗衡。約前1500
年,努比亞政權因為未知的原因內亂,埃及新王朝趁機發兵佔領了努比亞,不單再度佔領了金礦,並將領土一直延伸到尼羅河第五瀑布。
這一時期埃及對努比亞的入侵,主要是為了佔領努比亞的產金區。努比亞的金礦主要分布在尼羅河的支流阿拉基河附近,位於第一瀑布和第二瀑布東側。埃及在佔領這一區域之後,馬上開始構築一系列軍事碉堡,駐留了大量士兵監督被掠奪來的努比亞奴隸開採金礦。
但是,由努比亞金礦奴隸暴動,引發了埃及發生了第二次貧民奴隸大起義,埃及對努比亞地區失控。在此期間,一個也許早就存在的,發源於上努比亞的王國,趁機
統一了努比亞地區,一部分學者認為,這是庫施王國的開始,另一部分認為,這是庫施王國的復興,首都在第三瀑布附近的納巴塔。由於埃及的壓力,促使統一的庫施王國必須整合了所有能夠利用的資源對抗埃及的大軍,雙方處於膠著,連拉美西斯都不敢輕易同庫施王國開戰。一直到約前11世紀,努比亞爆發瘟疫,埃及人終
於在這場消耗戰中取得了勝利,發兵佔領了努比亞,徹底鎮壓了佔領區的努比亞人民的反抗,當地的居民的文化被同化。庫施王國敗退到南努比亞。前800年,退
守南方的庫施國王阿拉拉其後代國王皮耶,趁埃及疏於防範的時機發兵北伐,在決戰中擊敗了埃及主力軍團,並一舉佔領了整個尼羅河流域,是為埃及歷史上的第二
十五王朝,疆土從喀土穆一直向北延伸到亞歷山大港,並建造了一系列金字塔和神廟。
前
671年,亞述入侵埃及,庫施人被逐出,退回納帕塔。前591年,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普薩美提克二世率軍南侵,洗劫了納帕塔,庫施王國征服埃及的夢想徹
底破滅。
但是早在前
6世紀中葉,納巴塔王國在紅海沿岸建築港口城市艾扎卡參與紅海貿易。當時,地中海地區對鐵器的需求大大增加,為了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了煉鐵業,納巴塔
王國遷都森林邊上的城市邁羅埃,解決了丟失金礦後沒有商品出口的不利局面,從此開始逐漸繁榮。庫施王國通過艾扎卡從紅海貿易網與直接與古希臘的商人通商,
掙脫了埃及商人對庫施王國的商業壟斷。隨後,庫施王國還發展了自己的文字,不再使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也擺脫了埃及文化附庸國的地位,並直接影響了埃塞俄
比亞文明的發展。
庫施王國在1世紀達到鼎盛,不但掌握紅海商路,甚至還與印度、西亞、中國有貿易往來,在當時的市場遺址中,甚至出土過中國漢朝圓鼎,可證當時貿易之發達。
後來衣索比亞崛起,遂成兩國爭雄之勢。4世紀,邁羅埃發生內戰,被衣索比亞阿克蘇姆國家趁機征服,雖然後來擊退了入侵者,但是國家已經陷入衰敗。
6
世紀,基督教自埃及傳來。埃及的基督教在2世紀開始繁盛。早期教會史學家猶斯比的記述,馬可及亞波羅是最早到埃及傳福音的人。他們開始在亞歷山大港傳教,
到2世紀末,亞歷山大港已經成為教會擴展的基地;3世紀初,一家頗具規模的宗教武裝教團組織「門徒訓練中心」成立,用來裝備信徒,以應付在信仰、生活及傳
福音上的各種挑戰。235年,單就亞歷山大港便已經有20位主教。與此同時,迦太基亦成為基督教在北非擴展的中心。在北非,教會擴展的速度真是令人驚嘆,
約在220年,教會在迦太基召開會議時,北非只有72名主教參加;30年後,主教的人數增至90多位,而300左右,主教人數竟接近200位(即表示有
200個教區),可見發展何等迅速。
努比亞基督教可以視為基督教異端逃亡到非主流地區傳播的傳播的成果;最初是蒙太努主義信徒逃亡到努比亞避難。蒙太努主義大概在公元140年左右,由一位名
稱為蒙太努(Montanus)的信徒與兩位所謂女先知在腓尼基一帶發起。他們特彆強調聖靈的能力及先知的講論。他們認為在耶穌之後,神仍不斷藉著聖靈,
透過先知向人類啟示。由於對聖靈的實在性特別重視,他們便要求自己過完全聖潔的生活,以至近於苦行;例如他們認為喪偶再婚,也是犯姦淫;而在逼迫中逃跑,
便是罪無可恕;他們滴酒不沾唇,並且經常禁食。他們熱切地等待主的再來,並且相信在他們有生之年,主必再來。後來,由於蒙太努主義者視圖同正統派分裂而遭
到迫害,開始逃亡到努比亞潛伏下來,並向衣索比亞傳播。
又經過差不多一世紀的發展,阿利安主義的出現,使基督教世界陷入最激烈的神學爭論中。阿利安(Arius)是當時亞歷山大的一位主教,他相信基督不是自有
永有地與父神同在,而是父神所創造的,亦即是說,聖子在父神未創造以先根本是不存在的。這樣一來,聖子與聖父的本質是有分別的,三位一體的真理因此動搖。
阿利安主義傳播很快,逐漸發展到可以和正統派分庭抗禮。為了處理這異端,教會於325年在尼西亞召開了一次空前的主教會議,主題就是裁決阿利安主義的正統
性,結果阿利安主義被裁決為異端,三位一體真理被確定,而基督與父神同質、同等、同榮的真理也被確立。阿利安主義的信徒也逃往努比亞避難,最終導致科普特
教派確立了在非洲的基督教領導地位。
一開始,基督教採取秘密的方式在努比亞傳教。隨著信徒的增加,基督教逐漸由秘密走向公開,並在公開傳入邁羅埃之後,發展為國教。受其影響,庫施王國開始使
用希臘字母來書寫努比亞的當地語言。但是由於北來的正統教派和南來的科普特教派的分歧,不久,邁羅埃分裂成以舊都納帕塔為中心的穆庫阿國家和以新都邁羅埃
為中心的阿羅亞國家。後來,穆庫阿被埃及佔領,而阿羅亞暫時維持獨立。
阿拉伯人佔領埃及之後,征伐目標之指阿羅亞,於8世紀開始軍事入侵,在當地人民的抵抗下,阿拉伯人直到13世紀才完成努比亞的統一,伊斯蘭教開始排斥基督
教並在努比亞留傳開來,努比亞隨之阿拉伯化,成為阿拉伯帝國最重要的奴隸來源(沒有之一),被掠走努比亞的奴隸還在阿拉伯阿拔斯帝國時期暴發過長達14年
的黑奴大起義。後來,馬穆魯克和奧斯曼帝國先後統治努比亞,但是其統治比較鬆散,地方小領主仍然享有很大的權勢,直到近代西方殖民者扶植的埃及再次開始對
努比亞軍事侵略,這一局面才有所改變。
1821
年埃及人使用先進的歐洲武器再次佔領努比亞以及其南部的白尼羅河。1882年蘇丹的阿拉伯人起義反抗埃及人的統治並佔領了喀土穆。多個由英國軍官領導的埃
及軍隊由於軍令不統一而被被擊敗。1898年,由埃及開來的英軍終於戰勝了起義者。為了解決這次遠征的供給問題英國人沿尼羅河建造了努比亞的第一條鐵路。
此後努比亞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
3.迦納
西非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廣袤的地區居然沒有鹽的產出地;而幾內亞灣的海鹽也因為熱帶雨林的阻隔無法運輸。幸虧北非南部有一些地方出產岩鹽,用駱駝穿過沙
漠就可以運來;西非這個地方生產黃金,這也正是北非諸強國所稀罕的東西,於是黃金—岩鹽的貿易商路很早就被開創了,所以,掌握了商路和西非產金區的國家無
一例外的成了大國:既有財富,又可以對外交流吸收北非傳來的先進文化。
8世紀左右,迦納已經很強盛了。至於迦納建國的時間有多種傳說,不過最晚在1世紀,迦納國家就已經成型。大概在阿拉伯人征服北非之後,知道迦納生產黃金,
才來開創了黃金—岩鹽商路,不過在迦太基人的文獻中,已經提到「南方產金而缺鹽」,估計商路的開闢時間還要早。迦納主要輸入鹽、布匹、貝殼等,而輸出黃金、象牙和黑奴。此時,商路都市開始崛起,出現了瓦拉塔、廷巴克圖、迭內和迦奧等等商業重鎮。
8世紀末的迦納是黑人王國,而以前的迦納則是由白人,大概是柏柏爾統治,8世紀末,信奉伊斯蘭教的黑人曼丁戈族的素寧克部族在內亂中奪的政權,建立西塞·
通卡爾王朝,建都昆比·薩利。通卡爾王朝已經躍進到鐵器時代,能夠將20萬正規軍全部裝備鐵制武器,並依靠這支軍隊大肆擴張,完全征服了跨尼日河和塞內加爾河的廣大產金區,一面國營商隊不斷輸出黃金,一面在商路上設卡抽取關稅,為迦納王室營得「黃金之王」的美譽。
迦納的繼承製度很獨特,一般是王位按母系繼承,即舅父傳位於外甥,但是國家卻又是處於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期,甚至還出現了封建萌芽。國王政教權利合一,也享有法老一般半神的色彩。
在中世紀,迦納是唯一的西方黃金大宗出口基地,所以時常成為被掠奪的目標。阿拉伯人征服北非之後常常入侵迦納,但是均被強大的通卡爾王朝擊敗。11世紀,
北非阿爾伯拉維德王朝大舉進攻迦納,並於1055年佔領連通北非商路的重要都市奧達果斯特,切斷了黃金—岩鹽商路。通卡爾王朝幾乎傾全力與阿爾伯拉維德王
朝展開拉鋸戰,但因為商路被切斷,國家財政遭受毀滅性打擊。1076年,首都昆比·薩利失守,通卡爾王被迫稱臣納貢,而曼丁戈人也逐漸南遷重建家園,積蓄力量。1087年,通卡爾王朝軍擊敗阿爾伯拉維德王朝軍隊主力,收復失地。但復國不久就因為功臣不和而分裂,1203年,索索爾人掠奪迦納諸國,使得迦納
諸國更佳衰落。1240年,新興的馬里帝國在國王宋迪亞塔的率領下征服全迦納,通卡爾王朝徹底滅亡。
4.馬里
馬里原來位於迦納南部尼日河上游康家壩地區的一個小國,居民主要是黑人曼丁戈族的馬林凱人,和迦納的素克寧人屬同族,也信仰伊斯蘭教。11世紀時,曾被
迦納征服;12世紀初,又被游牧民索索人征服。1235年,馬里王子宋迪亞塔率領軍隊驅逐索索人取得獨立,建都尼亞尼。5年後,馬里趁迦納衰弱入侵迦納並
完全征服了迦納,形成了馬里帝國。宋迪亞塔作為開國之君是十分英明神武的,不但富有武功,而且擅長內政:他注意發展生產,鼓勵砍伐森林、擴大耕地,推廣種
植穀物和棉花,實現了馬里糧食自給。而且馬里的棉織工藝大為發展,成為非洲特產行銷各地,馬里國家逐漸發展起來。
大約100年後,馬里帝國在國王曼薩·穆薩的統治下達到極盛。歷經多年擴張,馬里帝國版圖西起大西洋,東到加奧,向北佔領了陶尼德產鹽區,南邊擴張到熱帶
雨林邊緣,完全佔有了西非產金區。所以,擁有金鹽之利的馬里帝國成為重要的貿易帝國,整個努比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的貿易都在馬里掌握之下。重要的商業
都市如廷巴克圖、瓦拉塔、迭內、迦奧等繼續發展,廷巴克圖成為非洲著名的國際都市。其中廷巴克圖到開羅的貿易路線最為發達,國營的龐大商隊達到12000
頭駱駝來往兩地,可見一斑。1324年到1326年,曼薩率領龐大的隊伍帶領數目巨大的黃金去麥加朝覲。途徑開羅的時候,曼薩大肆施捨,居然造成黃金市價
下跌,可見其數目巨大。從此,南方馬里帝國富強之名遠揚歐洲。
馬里帝國的文化是非洲諸國最發達的。由於阿拉伯帝國內亂導致逃亡的阿拉伯學者都被請來在學校任職,廷巴克圖的桑克爾清真寺(大學)是著名的學術中心,其中就學的有數千學生,還有好多歐洲留學生。埃及、摩洛哥的學者都應邀來講學。大學中的圖書館藏有大量圖書、文獻和資料。馬里帝國的學者地位很高,而且待遇很
好。著名的格拉納達建築師薩希禮應邀到馬里講學,他的建築設計思想使馬里的建築藝術大大發展,開創了馬里帝國新的建築風格。
馬里的軍事較迦納為弱,士兵只有10萬餘人,但是騎兵首次出現,而且出現了重騎兵,在尼日河上還有一支水軍。馬里實行城鄉二元制,城市由國王委官直轄,農村則保留原始的部族統治,只是由族長定期向國王納貢,並象徵性的接受國王派來的官吏的監督。
馬里王國也是奴隸制國家,由於擴張時俘獲較多,所以奴隸來源比較充裕,還有整個部族統統被打為奴隸的「奴隸部落」。但是根據當時的律法來看,「奴隸部落」的身份實際上高於奴隸,類似於農奴,可以看作是封建萌芽。
由於馬里王國的形成是小國家通過武力驟然征服廣大的地域,內部部落、集團、種族和階級矛盾十分複雜,官僚機構效率低下,類似於蒙古帝國的崛起,其興也驟,
其亡也速。14世紀末,馬里帝國步入衰敗,暴發了爭奪王位的內戰,而其中受壓迫的部落和階級趁機起義,國勢日益衰落。1546年,桑海王國入侵馬里,兵攻
佔了馬里首都,馬里被迫遷都偏安於東南。17世紀中葉,巴拉班人入侵,最終滅亡了馬里帝國。
5.桑海
桑海人發源於尼日河流域的登迪,後來因為戰亂逐漸向上由遷徙,借迦納帝國勢微的時機攻佔了商業名城加奧,開始了桑海王國的歷史。雖然馬里帝國最強大的時候曾經攻佔過加奧,但是不久桑海軍隊又克複加奧。自此以後,馬里帝國勢力不斷衰減,桑海王國卻不斷強大起來。
1462年,桑海國王索尼·阿里登基,桑海進入強盛期。索尼·阿里藉助以前積聚的財富擴充軍隊、購買武器,居然組建了一支10萬人左右的常備軍。在索尼·
阿里統治的30年內,桑海王國不斷向馬里帝國用兵,搶佔了富庶的馬里帝國東部,奪取了商業中心廷巴克圖和迭內,控制了商路;並且擊敗欲趁馬里帝國衰敗之機
大肆掠奪的突阿列人、莫西人和富爾貝人。
桑海王國也是依靠武力擴張的,其落後的政治體制和文化並不足以控制廣大的原馬里王國的廣大疆域。索尼·阿里死後,原來的迦納王族後裔,桑海王國重臣,曼丁戈族的素寧克部族長穆罕默德·杜爾篡奪了政權。杜爾注意了戰亂後的休養生息,籠絡了原來的馬里貴族和新興的桑海貴族,實行了一系列近似封建制的改革措施,
一些少數民族紛紛內附,桑海王國臻至極盛,疆域幾乎和馬里帝國鼎盛時期一致,成為西非最後一個大帝國。
杜爾的改革近似於秦始皇的郡縣制改革。杜爾設置了整個官僚機構體系,從中央到地方井井有條:中央設六部,分管財政、航運、農牧、捕撈、林獵和宗教事務;全
國分為4個行省和數個商業直轄市,中央長官一般由皇族充任,實行政教合一制度,軍隊由國王直轄。1496年,杜爾去麥加朝覲,並獲得了「蘇丹地區哈里發」
的稱號。
經濟上,杜爾統一度量衡,實行商路警戒制度,最大可能保護商旅的安全;在尼日河上游開挖運河,修築灌溉渠和水壩,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桑海王國的特產是紡織業,僅廷巴克圖就有紡織奴隸工人20000人左右。
桑海王國的文化全盤繼承了馬里帝國,並在此基礎上發展。阿拉伯帝國的動亂時期,有許多學者紛紛來到桑海王國避難。尤其是格拉那達被西班牙人攻佔後,格拉那
達幾乎整個知識分子都被邀請到桑海王國廷巴克圖的桑科爾大學任教。桑科爾大學還擁有當時伊斯蘭世界最大最全面的圖書館。由此,廷巴克圖也就和巴格達、開羅
並稱為伊斯蘭三大文化中心。
桑海王國已經進入了奴隸制社會晚期,雖然努力在社會生產中還佔有重要地位,但是代替奴隸勞動的農奴數量逐漸增多。雖然農奴的地位和自由民還有差距,但是封建剝削關係卻大大的發展了。由於收埃及馬木路克王朝的影響,一部分奴隸也進入軍隊,甚至當上了高級軍官。
奴隸制社會的末世總是伴隨著大量的農民起義;而杜爾又是一個類似於秦始皇的帝王。到了杜爾統治後期,無休止的勞役、四處擴張導致的財政危機,加上杜爾愛好
排場頻繁去麥加朝覲耗費了大量國家儲蓄,使得政府不得不加緊對奴隸和農奴的剝削。16世紀開始,桑海的奴隸起義此起彼伏。杜爾臨死之前,桑海發生叛亂,導
致國勢日衰。1590年,摩洛哥蘇丹艾哈邁德·曼蘇爾上演了一出類似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國的「征服者」鬧劇。他率領2000火槍手進攻桑海。極盛時期有士
兵10萬的桑海王國居然只能拼湊士兵35000人,而且士兵屢戰屢敗,士氣低落,桑海首都加奧輕易陷落。而廷巴克圖一戰再現了牧野之戰的一幕,桑海的奴隸
士兵紛紛倒戈,摩洛哥軍隊幾乎不戰自勝。可惜文化商業名城廷巴克圖被付之一炬,桑科爾大學化為烏有,珍貴圖書被焚,大學教授慘遭殺害。桑海王國軍隊只好護
送王室退回發源地登迪。但是,摩洛哥人的殘暴行徑卻使桑海舊領爆發人民起義,居然堅持鬥爭60年,連中國的太平天國起義在時間和規模上也稍遜一籌。當時桑
海王國已經失去了當初的進取心而不斷爆發王位爭奪戰,最後僅存的王室成員均死於戰火,1680年桑海王國滅亡。
持續的戰亂徹底毀滅了西非,繁盛富庶的地區遭受了焦土式打擊。一些倖存的學者和軍隊逃亡幾餒亞灣沿岸避難,並建立了一系列小國,如貝南。在葡萄牙開拓新航路時,一些沿海港口在貿易的拉動下有過短暫的復興,但是馬上又在葡萄牙的殖民入侵下衰落……
小結:歐洲人入侵非洲前,非洲傳統國家的分布圖。
首先要明確非洲所指的概念,按照地理上的概念,北非也是屬於非洲的,然而文化上北非卻和中東、地中海世界聯繫更明確,在這裡把北非也算作整個非洲來吧。
其次還有統一的概念,首先,統一過非洲大陸的國家現在還沒出現過,那麼可以考慮下其他標準,作為強大國家的標準:
統一了整個文明區(比如古埃及)
統一了一個完整的地理單元(比如衣索比亞高原)
統一了一個大民族主要的生活區域
具有很大地區,乃至整個大洲的影響力
那麼可以達到這些標準的有這些國家:
北非地區
古王國、中王國以及新王國時期的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疆域達到最大,具有 北非大部分地區及中東大部分地區的影響力
迦太基(共和國?):具有大半個北非和西部地中海地區的影響力,創始人是腓尼基人,來自黎巴嫩,嚴格說不能算非洲誕生的,政治體制類似羅馬,商業意味更強些
努米底亞王國:北非土著柏柏爾人的國家,曾經和羅馬共和國爭鬥過一段時間
庫施王國:現今蘇丹地區的國家,強盛期佔領過上下埃及,文化受埃及影響很深
麥羅埃王國:蘇丹地區的國家,庫施王國的繼承者,文化較有特色,後期改信基督教
穆拉比特王朝、穆瓦希德王朝、馬林王朝:北非柏柏爾人建立的伊斯蘭王朝,和中東的割據政權類似,三個王朝控制的範圍類似,基本是北非和西班牙地區
薩阿德王朝:摩洛哥的阿拉伯人建立的王朝,強盛時期滅亡了桑海帝國,並且在三王會戰痛擊葡萄牙人,不過基本扮演著土耳其小弟的角色
西非和薩赫勒地區:
卡涅姆-博爾努王國:中非查德地區的古國,建立於9世紀,並且存在了近乎千年,強盛期影響力大約半個西非和中非
迦納帝國:西非幾大帝國中最早的一個,建立於4世紀,強盛於9世紀,後被穆拉比特王朝滅亡,影響力遍及大半個西非
馬里帝國:西非的伊斯蘭教帝國,興起於迦納帝國之後,13世紀達到及盛,以鹽和黃金著稱於世
桑海帝國:馬里帝國衰弱之後的西非帝國,影響範圍和特產和馬里帝國類似
富拉尼帝國:19 世紀西非的伊斯蘭教大國,又稱索科托蘇丹國,後被英法德瓜分
貝南王國:建立與10世紀,並且一直存在到19世紀,以其藝術品而聞名,強盛時期貿易繁榮,影響力遍及西非沿海
東非地區:
阿克蘇姆帝國:世界上最早以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之一(晚於亞美尼亞),強盛期控制了衣索比亞地區、阿拉伯半島南半部,控制了紅海航道,成為當時世界的幾大強國之一,是和當時主流文明強國有過交流乃至交鋒的大國
所羅門王朝:衣索比亞歷史上最長的王朝之一,曾經打敗過義大利人
中非地區:
剛果王國:剛果地區的國家,對於疆域的估計各方差別很大,對於領土的控制比較鬆散,主要中心在安哥拉
布干達王國:初為剛果王國的附庸,後來逐漸強大,統治中心在烏干達一代
南部非洲:
莫諾莫塔帕帝國:統治中心在辛巴威一代,盛產黃金,留下了著名的大辛巴威遺迹
祖魯王國:19世紀祖魯人在南非建立的王國,曾經打敗過英國人,對英國造成的人員傷亡遠大於兩次鴉片戰爭。。
伊麥利那王國:馬達加斯加島的王朝,馬達加斯加主要民族來自東南亞,和非洲其他文化都沒多大關聯
近現代的南非:脫胎於德蘭士瓦、布爾王國、英國的殖民地和自治領,在20世紀90年代前,擁有發達的工業、商業,影響力曾經能遍及大半個非洲,輻射南半球,曾擁有核武器,因黑人上台而衰弱,目前仍為金磚國家之一(雖然體量和其他幾個不是一個等級)
另外記錄下其他影響力不到這個層面,但是具有一定實力的非洲國家(或政權):
達荷美王國:依靠奴隸貿易發達、女王戰力強大
僧祗城邦:東非斯瓦希里人的伊斯蘭教城邦國家
豪薩城邦:西非豪薩人的伊斯蘭教城邦國家
既然大家對其他大帝國那麼感興趣,列舉下染指非洲,但誕生於其他大洲的國家(按時間順序):
亞述帝國:誕生於中東,強盛時期滅亡了埃及的某王朝,維持時間不長
波斯帝國:誕生於伊朗,岡比西斯時攻滅埃及某王朝,維持到帝國滅亡
亞歷山大帝國:誕生於馬其頓,基本繼承了波斯帝國的疆域,包括埃及
托勒密王朝:脫胎於亞歷山大帝國,主要範圍在埃及和地中海東部地區
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誕生於亞平寧半島,在滅亡迦太基後染指非洲,之後控制了幾乎整個北非
東羅馬帝國:繼承了半個羅馬帝國,查士丁尼時滅亡汪達爾王國,佔有了幾乎整個北非,很快喪失
阿拉伯帝國:興起於阿拉伯半島,強盛期佔據了幾乎整個北非,並且通過宗教將影響力傳佈於疆域之外
法蒂瑪王朝:脫胎於阿拉伯帝國,佔有了阿拉伯帝國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埃及、北非和中東一部分
阿尤布王朝:由庫爾德人薩拉丁建立,佔有了埃及和黎凡特、敘利亞地區,主要功績在於趕走了十字軍
馬穆魯克王朝:由阿尤布王朝的奴隸禁衛軍建立,曾經打敗了伊爾汗國的入侵,讓蒙古人不能踏入非洲
奧斯曼帝國:興起於安納托利亞,強盛時期佔有了幾乎整個北非
阿曼蘇丹國:興起於阿拉伯半島,強盛時期控制了東非海岸大部分地區
葡萄牙殖民帝國:大航海時代最早發達的國家,佔有了安哥拉沿岸以及莫三比克沿岸等地區
西班牙殖民帝國:大航海時代發達起來的國家,佔有了摩洛哥和西非海岸的部分地區
法蘭西殖民帝國:佔有了大半個西非地區
大英帝國:佔有了從南到北的大半個非洲地區
其他丹麥、德意志、比利時等皆曾在非洲擁有殖民地
不能統一非洲的原因:
即使是西方列強,也無法完全控制非洲,雖然兩個牙很早就嘗試殖民,但是知道20世紀初才被各大帝國瓜分完畢
地理、政治原因很多人都說了,所以我就不重複了,提些別的
非洲的形狀:非洲大陸比較狹長,因此生物(包括人類)就傾向於縱向遷徙。一般來說,緯度相近的區域氣候會比較類似,因此種群在橫向遷移時會比較容易適應環境,繁衍和擴張也會變得較為容易,而縱向遷移則反之。這也許就是亞歐大陸在古代人口更多,文化更發達,而美洲和非洲則相對落後的原因之一。
氣候和疫病原因:非洲生物多樣性豐富,疾病和寄生蟲種類也很豐富,(撒哈拉以南、南非以北的非洲)對於外來的入侵者來說,這邊是很難生存的,對於當地人來說同樣如此,即使在現在,這些地方人的預期壽命也是較短的。而文明的發展,需要足夠的剩餘價值,交流機會,一個閉塞,難以與外界交流,當地人將主要的精力花在如何存活的地區,是很難撫育一個成熟的文明的,具體可以看下《瘟疫與人》這本書
南部非洲自然條件好得多,但是開發較晚,當地人來不及自強,就被殖民者掐滅,因此也難以出現強國,至於原因,就要說下非洲的人口和種族分布了
非洲(按照絕大多數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的看法,是人類的起源地
非洲的人類分布情況
Khoi-San:科伊桑人,或者稱布須曼人、桑人
Afro-Asiatic:阿非羅亞細亞人,或者稱閃米特-含米特人,中東和北非地區的主要居民
Nilo-Saharan:尼羅-撒哈拉人
Niger-Congo A:尼日-剛果人
Niger-Congo B(Bantu):班圖人
Austronesian:南島人,類似於我們一般所說的馬來人
非洲的人並不是一開始就散佈於整個大陸的,現代人起源於東非,然後開始不斷向外遷徙
最初留下來的人是科伊桑人,曾經分布於南部非洲大部分區域,他們沒有發展出農業,一直處於狩獵-採集的社會形態中
科伊桑人,某些角度看,和東亞人長得也有不少類似之處,也許這類似於最初人類的狀態。
在科伊桑人之後,俾格米人來到了非洲中部的雨林地區
俾格米人,主要特徵是矮,長得比較顯年輕,比較「萌」
之後才出現了大家熟悉的黑人,最初分布於蘇丹和西非,然後出現了北非的白人
最初尼日-剛果黑人的分布比以前更北,蘇丹基本都是黑人的天下,埃及也有不少黑人,可以從壁畫中看到對黑人的刻畫,而那時,非洲的雨林和沙漠地區主要是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
之後,來自中東的入侵者不斷滲透,蘇丹北部也主要成為阿拉伯人的居住區,而尼日-剛果黑人得到農業和煉鐵技術後,不斷向南擴張
擴張到喀麥隆高原時,一支尼日-剛果黑人開始南遷,他們被稱為班圖人,逐漸擠壓了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的生存空間,這個過程歷時幾百年,直到17世紀,班圖人擴張到了南非,最後建立了祖魯王國。
至於馬達加斯加島的人民,他們被認為是來自於印度尼西亞的群島,定居時間未知,不會太長,而且這段跨越萬里的移民潮,在古代,還是很壯觀,令人難以想像的
因此,非洲雖然很早就孕育了文明,但人類直到幾百年前,才密佈於整個大洲,文明和強大的國家的建立,是需要時間的。南部非洲的人並不是沒有發展出強大的國家,但是等他們定居下來,繁衍出足夠人口時,為時已經較晚,交通相對方便的東非和西非於是就會受到中東國家的影響,由於非洲本地文明技術落後,經常會被一小撮入侵者打敗,而入侵者也沒有能力維持在當地的統治,於是就難以孕育出足夠強大,並且能夠抵禦外部入侵的國家。
而中南部非洲,人口增長相對更晚,等他們建立起國家,大航海時代也將要來臨了,政權來不及完善,就被迫捲入國際體系和爭端之中。
就是在這段不長的發展時間裡,非洲黑人也發展出了自己的文明、國家,並且還有不少強大過的國家,雖然沒有強大到足夠可以和撒哈拉以外歐亞大陸強國較量的地步
不過俾格米人和布須曼人確實沒有發展出國家,他們沒有農業,因此沒有足夠的人口,在黑人的驅趕下,只能棲息于越來越小,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劣的地區中
形成統一強大國家的條件:
足夠的人口:需要足夠發達的農業技術,讓農業技術得以施展的土地(充分的光照條件,大平原),足夠的繁育時間
足夠的技術:需要與其他文明交流的機會,足夠的人口以及足夠的繁育時間
統治大國的能力:需要社會複雜到一定程度,同樣需要足夠的人口和技術,統治的形式不論是借鑒其他國家還是自發建立,都需要不斷的試驗,因此還是需要足夠的時間
對於文化的認同:首先要有文化,然後這種文化的傳播要足夠的深入,認同的人還要足夠的多,多到能夠同化或者淹沒其他小眾群體
具有戰爭天賦的戰爭狂人或者延續幾代的好戰統治階層:有了上述的條件,在開掛的戰爭狂人(比如成吉思汗、秦始皇),或者延續幾代的好戰統治階層(比如羅馬)的帶領下,就能向著統一強大的國家邁進了
附一篇比較詳細的帖子:
【漲姿勢】非洲大陸已消逝的帝國(王國)
非洲的國王們:
非洲大陸上的國王們(組圖)_觀天下
其實是誕生過的
就是文明5中的桑海帝國啦
轉一段桑海帝國的介紹
桑海帝國(Empire of Songhai),西非一古國,15世紀至16世紀最盛,為薩赫勒地區最後一個黑人土著大帝國。7世紀時桑海人在登迪建立小王國,後遷至加奧,先後臣屬於迦納帝國和馬里帝國,逐漸皈依伊斯蘭教。15世紀後期,桑尼·阿里即位後沿尼日河大力擴張,佔領馬里帝國中心城市廷巴克圖,正式建立桑海帝國。桑海最盛時期領土西至大西洋,東至豪薩人區域,北至摩洛哥南境。桑尼·阿里死後國家陷入內亂,1590年,摩洛哥軍隊入侵,佔領加奧、廷巴克圖等地,桑海帝國瓦解。
這年頭的最佳答案我越來越看不懂了。說的都是個神馬?
上面講的氣候的那個我比較贊同,作為地理和政治小強,我來說說這兩個之間的關係吧。
普及一下我們比較政治的常識。說為什麼非洲沒有大一統的國家,和為什麼美國沒有出現共產黨執政,是一類問題,就是問為什麼有的政治現象在某些地方發生了,在某些地方沒有發生。這就需要我大比較政治的知識,拿沒有發生的地方和有發生的地方做比較,然後分歧不同點,找出造成差異額原因。
歷史上有大一統的王國的地方是哪?恩,亞洲東部、南部,歐洲,還有南美(印加帝國,雖然實際面積很小)。說道大一統的國家的基礎是啥?一支有力的、移動力強的軍隊。比如說羅馬軍團,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比如說成吉思汗的鐵騎,直接玩大迂迴大包抄,你還沒等撤退就發現被包圍了。要不然,怎麼征服別的地方,征服之後又叛亂了怎麼迅速平叛?
軍隊打仗有需要什麼?恩,糧食。一看三國演義就知道,曹操和呂布爭兗州,打了一段時間鬧蝗災,只能罷兵回去找糧食,找到了糧食再打。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足夠軍隊消耗的糧食需要啥?恩,大平原。你得有糧食儲備。所以我國以前基本是北方征服南方,基本就是從北方的平原開拔。神馬渭河平原、漢中、華北平原之類的。古代唯一一次南方北伐成功,就是朱元璋利用南宋之後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之後,控制了魚米之鄉長江中下游平原往北開打的。
說到軍隊的快速反應能力,還需要啥?恩,還是大平原。從古羅馬城出發,打高盧和日耳曼,基本都是平原,走走就到了。所以說中國古代雲貴老叛逆,中央政府沒辦法,就是平叛的成本太高,從中原出發走那麼多天才到,到了還要爬高原,2000-3000米,士兵扛著武器穿著鎧甲爬山,這個難度可想而知。
木!有!大!平!原!稍微平一點的地方還是大沙漠。
北非我就不說了,基本都是漢尼拔、埃及豔后和地中海國家玩兒的故事。
撒哈拉之南的非洲,基本都不是平原。非洲歷史上唯一一個比較大一點的帝國,桑海帝國,發源地就是沿著尼日河下游的平原擴展的。
沒有大平原就意味著。。。沒有足夠的糧食支撐去打仗。最佳答案說非洲有大量的野生動物。所以大家不安心定居,可以一邊行軍遷徙一邊獵動物嗎?喂,同學,你在搞笑嗎?古代行軍基本都是把糧食備個一段時間的出發,要一邊打獵一邊打仗,誰還出去玩命?不管飯我還不在家呆著和你去打仗?
再說,啥羚羊、野牛都是群居動物,一幫戰士出門趕一群羚羊出去打仗,它跑得比你還快,到飯點了,呀,羚羊都跑了。長官一喊話,大夥,得,我們這頓餓著吧。再說羚羊也不傻,一群羊出門,今天你吃了幾隻,明天你吃幾隻,人家羚羊不會數數,晚上睡覺前不開個總結大會,看看多少成了羊肉串了。明天還跟你,不跑?最佳答案圖片配的是野牛,還說什麼扔一石頭就都是肉。我擦,您真是兇猛,要是能趕一群野牛跑,基本也是牛逼的了。你怎麼不上一群大象的圖?人家野牛沒處亂跑,你還有行軍路線呢,到時候是你趕它還是它趕你?再說天天牛羊肉,您不膩得慌?
都愛說槍炮鋼鐵細菌,我也湊合一下。書里說人類能馴服養殖的動物就那麼幾種,好吃的動物也就那麼幾種。還基本都在亞洲和兩河流域開始的,撒哈拉大沙漠隔開了非洲和兩河平原,就沒有那麼多好吃能馴服的動物了。野生動物那位,對,就是你。野生動物,你看過有人騎馬打仗的,有騎斑馬打仗的嗎?鴕鳥個高跑得快呢,有人騎嗎?這些動物都太兇猛,根本馴服不了,所以沒有平原、沒有馬,就基本決定了養高效的大規模軍隊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糧食不足的證據就是。。。。。噹噹噹噹當,非洲的殺降和食人族。
最後,有人問了,你說了這麼多,都是歐洲和亞洲的例子,南美洲呢?恩,這是我的大招,最後才放。
哎呀,最後到了。如果你高中地理好好學,你地理老師應該說過從氣候類型和地形地勢的角度來說,南美洲和非洲是最像的。
印加帝國的位置
非洲的桑海帝國和南美印加帝國的位置都是赤道附近的大陸西岸平原。所以說我的觀點是基本正確的。至於有同學要問我為什麼亞馬遜平原沒有人類文明,我只能說參看我國著名軍事意淫電影,衝出亞馬遜了。
呵呵,野生動物。在知乎看到三個相關性很強的話題。第一,非洲為什麼這麼窮。第二,非洲各國一直收到各種援助,為什麼一直富不起來。第三,非洲為什麼一直沒有誕生統一的國家。這三個問題在這裡統一回答。
看了這三個問題的很多回答,多是從政治經濟的角度分析非洲。在這裡,我提供另外一種思路,僅供參考,如果有什麼不足,歡迎指正。我還沒有看到有人從人類學角度分析世界經濟。所以爭議性肯定很大。
非洲為什麼這麼窮,我認為這要從人類進化的歷史中去尋找答案。非洲的人類生態還是原始社會被打破,現代經濟沒有建立起來,最為關鍵的是當地人沒有現代的社會化大協作的文化氛圍。
人類發源於非洲,在這裡首先要敘述一下簡單的人類進化史。
人類學家認為七八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古猿是生活在樹上的,當時的古猿是一種大腦發達而且群居的動物。這是我們和我們的近親黑猩猩,倭黑猩猩的共同祖先。
- 後來因為一些原因,人類的祖先被迫從樹上下來。這個時候,人類是一種弱勢群體,任何生物不得不離開他適應了的環境就必然變成弱勢群體。
- 在面對新的生存競爭的時候,首先肯定就是食物的缺乏,於是人不得不什麼都吃,變成了最徹底的雜食動物。一種生物如果食物充足競爭有利是不會去吃那些不適合自己腸胃的食物的。
人類從樹上來到草原,根本沒有適合生存的競爭優勢。
- 草原生物的食肉動物擁有立體視覺,雙眼有大面積的視覺重疊可以形成立體影像。食草動物擁有寬幅視角。不擁有立體影像但視線非常寬,可以觀察各種角度警戒捕獵者。
- 人類擁有立體視覺卻沒有捕獵的本事。成為被捕獵的對象但卻沒有多角度的觀察能力,更關鍵的是,四肢需要漫長的演化來適合在平地上走路。
-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只有一個選擇,就是依靠群體的力量。從此被鎖進了大腦發達但必須依靠群體的死循環中。
為什麼群體生活就必須大腦發達?
- 在自然界中,凡事高度群體化的動物,都擁有相當發達的大腦。因為物種需要發達的大腦來處理群體內部的矛盾。
- 生物擁有一個自私的基因,只要是基因不同的生物互相就是競爭關係,而所有的採用兩性繁殖的生物都擁有完全不同的基因。血緣關係也只是基因近似度很高而不是相同。
- 在自然界中很多昆蟲例如螞蟻蜜蜂採用群體生活,但同一個群體是擁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的。生物學家把它們叫做超有機體。因為基因相同,所以不同的個體擁有完全相同利益。任何一個工蜂都願意為了蜂王犧牲自己,這和人類為了保護大腦而犧牲手指是一個道理。
- 在人類的群體中,每一個個體都擁有獨立的基因利益。對於其他個體是沒有責任的,除非血緣關係。換句話說,人類對於他人沒有天然的信任感,你的同伴可能就是你最激烈的競爭者。這個關係到今天仍舊適用。
- 人類的團體互相是一種幫助和利用的關係,誰幫了你,在你們兩的記憶里需要留下數據,這會成為以後你們關係的一個依據。而這需要發達的大腦來輔助運作。需要記憶的不光是友情,可能還有仇恨,因為對破壞集體的行為進行懲罰,也有利於集體的穩固。
- 這種互利關係不光是人類擁有,很多生物都有,例如一種蝙蝠如果當天沒有吸到血液,可能當晚就會餓死,這時候它需要同伴幫它提供食物,同伴會吐出血液餵給它。但決定喂不喂要看這隻蝙蝠的以往的人際關係。
- 人類行為之複雜需要更強大的運算和記憶能力。不是簡單的蝙蝠能夠類比的。這迫使大腦變得更大更複雜。
大腦的複雜造成消耗更多的能量,結果是人類的肌肉系統更加消瘦,人類更加離不開群體。結果是大腦變得更大。
- 大腦消耗了人類四分之一的能量,這些能量本來是可以用來養活肌肉的。從此人類就踏上了不歸之路,大腦越大,肌肉力量就越小,肌肉力量越小,就越依賴群體,越依賴群體,大腦就越大。這就是大腦發達但必須依靠群體的死循環。
- 首先造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類來到草原需要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不能有大的生產孔用來生孩子。而人類的大腦變得太大,造成生產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類讓孩子早產,孩子生下來幾年之內都沒有生存能力。
- 不光孩子沒有生存能力,在這期間女人同樣沒有生存能力,於是女人需要一種方法把男人捆綁在自己身邊,照顧自己直到孩子長大。
- 女人隱藏了自己的生理期,也就是女人沒有明顯的發情期,其他的動物都是雌性發情期雄性來,完事就不管了,雌性自己生孩子。而人類的男人如果想要孩子,就得長時間守著女人,不讓別的男人靠近,直到孩子長大。而這種行為直接調整了社會結構,家庭的雛形產生了。
人類的歷史需要敘述的事件太多,我不一一敘述了,總之,隨著大腦的發達和群體內部不斷的博弈,後來後來人類掌握了火種,再後來語言產生了,最後人類的體型終於適應了草原上奔跑。到這個時候,非洲的原始部落終於形成了。
- 非洲的原始部落只能維持150人之內的群體,因為人類的大腦沒有能力記憶超過這個數字的數據。
- 依靠不算大的群體,還有火種,人類能夠和獅子野狗形成生物平衡。不算弱勢,但也不能統治非洲。
- 人類的發達是從離開非洲以後開始的。
十萬年前,就有棕色人種離開非洲,散步到世界各地。但七萬年前,有一支人類部落離開非洲,他們是黃色人種和白色人種的祖先,他們發明了等級制度,形成萬人以上的大型社會,依靠發達的文化和社會制度。奠定了帝國的基礎。從此開始了人類的文明社會。
- 歐亞大陸的猛獸被消滅乾淨,食草動物也被消滅了。他們橫掃歐亞大陸,滅亡了當地的其他人種。而且他們到那個大陸,那個大陸就是大規模的生物滅絕。
- 征服了動物以後的人類生活並不好,因為沒有了其他威脅,人類人口大規模增長,最後人類又被迫從事農業和養殖業。
- 後來的故事就大家都知道了,白色人種開始航海,掌握了現代科技,跨過了以前從來不能跨越的撒哈拉沙漠,來到非洲的黑人部落,開始販賣奴隸。
以上就是人類的簡單歷史。在這裡要交代兩個細節,第一個是大腦的高度發展和語言的產生讓人類真正出現在這個星球,第二個是社會結構的出現才讓人類成為地球的主人,也就是擁有了上帝的能力。
關於人類大腦的形成:
- 地球上雖然有很多群體生活的動物,例如牛羊之類,但根本上來講,它們只是聚在一起,而不是社會化動物,你見過獅子攻擊一直羚羊,然後其它羚羊回來拚命的嗎?沒有。羚羊和羚羊之間沒有什麼複雜的聯繫,它們只是聚在一起不利於被捕獵而已。
- 生物的大腦能力有限,有一句話叫做不要相信鱷魚的眼淚,最根本的原因是鱷魚的大腦根本就不可能記住任何人,也就是說大腦沒有數據存儲能力,不可能因為你曾經餵食過鱷魚鱷魚就記住你,而不傷害你。
- 而在高等哺乳動物這裡,例如獅子老虎,狼群就可以記住你,你餵養大的猛獸不會傷害你,因為它們知道你是誰。它們的大腦擁有了記憶能力。
- 而到了人類這裡,不光要記住你是誰,還要記住你的每一個行為,還要記住你和別人的交互,等等,這些都要作為和你打交道的依據。正是這種複雜的社會關係,促成了大腦的快速發達。
- 大腦的發達並沒有讓人類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反而讓人類更加依賴群體,更加離不開群體,一直到今天這種關係仍舊在起作用,我們單個人離開人類群體幾乎是死路一條。被群體綁定的人類只能讓大腦更加發達。這是一個死循環,永遠不能掙脫。而正是這個這兩者的組合,讓人類擁有了現代人的大腦。
- 大約20萬年前,人類擁有了語言,這時候的人類和現代人就已經擁有完全相同的肉體和大腦了。把他們從那個時代穿越到現代,給予正常的教育,會和我們一模一樣。但唯一不同的是,他們是原始人。還生活在原始部落里。
- 人類已經出現了,但他們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人類,他們和動物共同競爭,但還不擁有絕對性優勢。
原始部落的人是什麼狀態呢:
- 白人到非洲販賣奴隸,並不需要自己上岸去捉,只要傳出信息說這裡收購奴隸即可。原始部落之間會互相爆發戰爭,捉到奴隸賣給白人。
- 九幾年的時候,也就是二十年前,非洲盧安達爆發內亂,兩個部族互相殘殺,短短几個月幾十萬人頭落地。
- 因為互相之間依靠的是大腦的數據來交往,所以無法組織成大的戰鬥規模,人類的大腦最多可以存儲150個人的數據,實際生活中的人類組織比這個小的多,戰鬥隊伍最多幾十人,常常只有十幾人。或者個位數。這種規模的隊伍無法和猛獸爭鋒,所以非洲的獅子,獵狗,獵豹仍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依靠這些猛獸的保護,人類也沒有能力消滅大批的羚羊等食草動物。
- 就像獅群之間會為了領地戰鬥一樣,人類同樣如此。我們對原始部落的美化是因為馬克思的人類發展簡史。實際上的情況是,人類不過就是一種會說話的動物。這就是原始非洲的現實。
社會結構的出現才讓人類進入文明社會
- 因為地球和月球的軌道關係,地球每過若干萬年會進入冰川時代,這時候撒哈拉沙漠會變成草原。也就是說,非洲周期性的會和其他大陸連接起來。而在平時,因為撒哈拉的存在,幾百年前航海時代之前歐洲人都不能到達南部非洲。
- 非洲的人類,隨著這個周期,會不斷的走向世界。幾百萬年來一直如此,只是以前離開非洲的人類並不是智人,也就是說和我們並不是一個物種。
- 十幾萬年前人類也就是智人形成,就已經開始走出非洲,他們是棕色人種,沿海岸線到達亞洲,澳洲,甚至美洲。棕色人種同樣處於部落時代。而在歐洲,當時是尼安德特人的地盤,那是同樣是人,但和我們不是一個物種的人。
- 直到這時,全球有好幾種人類,不是同一個物種,基本都處於部落狀態。發展還是比較均衡的。
- 七萬年前,開天闢地的大事發生了,有一支人類部落離開非洲,走上亞歐大陸,他們是當今人類黃色人種和白色人種的祖先,他們穿過大陸,來到中亞,在這裡,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事情,人類的部落開始擁有了等級制度。依靠等級制度,成成千上萬的人類組織在一起,共同戰鬥,人類的文明是從這裡開始的。
- 這種有組織的人類開始大規模的屠殺,亞歐大陸的猛獸被屠殺殆盡,尼安德特人滅亡,隨著這群人的不斷擴張,世界各地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帝國,所到之處,無不是大規模的物種滅絕。這群人到達歐洲的發展成為今天的白色人種,到達亞洲的成為黃色人種。
- 白色人種滅亡了尼安德特人,在歐洲定居,但因為撒哈拉沙漠的阻擋,原來的黑色部落仍舊被保護。直到白色人種發明了航海技術,來到非洲販賣奴隸。
- 黃色人種佔領了黃河流域,接著向南進攻,棕色人種被迫退到海島上,在東南亞,日本等形成眾多黃色和棕色人種的混血民族。最後這些民族甚至到達美洲,形成美洲的原住民。這些都發生在最近幾萬年之間。
- 地理大發現以後白色人種來到美洲,北美洲的原住民基本被消滅了,而南美洲成為原住民,販運來的黑色人種,還有白色人種的混雜地區。同樣,澳洲的原住民也基本被消滅。成為白色人種的地盤。
當今世界的基本狀況:
- 七萬年前,世界全部是原始部落,而且還有不同的物種的人類,但隨著黃白人種的發達,其他物種的人類都被消滅,剩下的都是同一個物種,生物學上稱為「智人」。
- 因為地理原因,黑色人種被撒哈拉和東非大裂谷保護,沒有受到黃白人種的侵犯。同樣是原始部落的棕色人種就沒有那麼幸運,不光中國的大部分被黃色直接佔據,而且東南亞南北美洲的棕色人種基本成為黃色人種和棕色人種的混血人,純種的棕色人種非常少了。
- 最終的結果是全球的人口在文化上,形成三個梯度。首先是非洲的原始部落,其次是原始部落和帝國文化的混合體,最上層是帝國文化。
- 帝國文化以白色人種基督教文化和黃色人種儒教文化為代表,是高度社會化的等級分明的系統有序的。在中國周邊日本韓國越南雖然棕色血統很重,但都有幾千年的儒教統治,是典型的黃色人種文化。
- 非洲南部是典型的原始社會,而處於兩者中間的是印度和南美為代表的被黃白人種文化影響,但卻沒有形成高度系統化的中間地帶。
- 這三個文化梯度的區分只是用來考察人類社會化的程度的,請不要做其他用途,以免產生種族主義的傾向。
人類社會化的組織程度,是成為現代社會的最基礎條件。
七萬年前人類開始擁有社會組織,是人類開始文明社會的最重要標誌,而幾萬年來人類積累的社會制度和文化成果,是人類文明的最重要果實,也是現代文明的基石和保障。
- 在儒教文化圈和基督教文化圈,整個社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每個人是社會的一個部件,每個人都關心整個社會的運作,因為這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
- 而在原始部落里,每個人只關心自己大腦里有記憶的那150個人的情況,擁有完整社會文化體系的社會同樣擁有這種大腦記憶數據的機制,但不同的是我們同時還關心很多社會機制的運作和其他的八卦信息,比如王寶強的離婚案。因為這些都有可能會影響到自己,或者潛在的影響到自己的利益。
- 在高度社會化的社會中,不光是通過社會制度,同樣的通過文化和習俗,讓人們習慣和認同整個社會的運作模式,自覺的嵌入其中,而這些文化習俗是千百年來積累形成的,擁有強大的文化慣性。
不舉例不足以說明問題:
- 你父母給你介紹了一個對象,他們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他們說:她擁有大學文憑。
- 而在原始部落里,人們只能說,她織過一張很結實的漁網。
- 一張大學文憑就可以總結一個人十幾年的生活經歷,大概的狀態,因為這是高度社會化的社會認證。
- 我們可以通過社會認證做很多事情,例如把錢存在銀行是因為你信任銀行。治安混亂的時候看見警察你知道那是你的幫手。甚至在外面旅遊的時候你內急也只需要尋找wc標誌,社會化協作保證那裡可以讓你方便。
而在原始社會形態中,這些都不存在,不光社會上沒有這些東西,而且人們內心沒有相關的數據,沒有與之相配套的信任感和舒適感。總之他們沒有社會化協作體系和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用來培養人的。
- 這些文化和制度對人的影響之深刻不是我幾句話能夠說的清楚的,它們幾乎就是從新塑造了人。甚至於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凝聚力,都是這種文化傳統塑造的。
- 而這些都是千萬年來緩慢形成的,深入到人的內心,成為人的一部分,涉及到他的榮譽感和自尊心。也成為人性的一部分。
- 因為現代社會的強勢,落後的原始部落和准原始部落的人明白了現代社會的運作機制,但卻沒有形成那樣的思維習慣和文化氛圍。同時被打上了深刻的自卑感烙印。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非洲的三個問題。
- 非洲歷史上為什麼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因為國家本身是等級制度確認以後的一種形態。在等級制度確認以後,通過不斷的兼并重組,力量的較量和融會貫通最後才能形成國家。非洲還是原始部落,連等級制度都沒有確認。事實上,非洲連文明史都沒有。
- 為什麼世界都在援助非洲,非洲卻越來越窮?因為非洲人還不擁有社會化大協作的心理準備。他們沒有辦法用自己的能力融入全球經濟。在非洲各國獨立以後,有些國家比殖民地時代反而大大落後了。
- 非洲人為什麼窮?非洲人還不擁有社會化大協作所需要的各種素質,例如有計劃的規劃生活,例如勤勞,又例如對社會機構的信任,等等等等,這張單子簡直列不完。
重點申明:
- 所有的人類,只要擁有合適的教育和良好的文化氛圍,都可以擁有正常的創造能力和優良的品質。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是人類的文化而不是種族主義。種族主義是必須被唾棄的,但無視文化的巨大差異也是不正確的。
- 非洲人是落後了,而不是人本身有品種差異,所有地球上現在的人類都是同一個物種,都是「智人」。人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是必須承認的文化底線。
- 那種認為落後就應該被征服,被教育的屬於法西斯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我們也曾經落後,不要嘲笑落後者。
- 人類雖然來自動物,但人類的文明畢竟在進步,幾萬年前落後的種族會被滅亡,但現代人類希望通過合理的國際體系來協調利益。種族主義會被所有的文明人類唾棄。
- 在堅持文明底線的情況下不能無視人類本身的發展規律。
如果有興趣繼續了解,請參考下面幾個答案
為什麼有些人理所當然的認為中國會崛起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 人類與生存的回答
印度的落後是因為民主制度嗎? - 人類與生存的回答
為什麼人類自身的戰鬥力不強,生存能力相比還很低下,但是卻把人類基因流傳到了現在並且發展成了高等動物? - 人類與生存的回答
-----------------------------------------------------------------------------------------------九月二十日的分割線
短短兩天時間,這篇文章得到眾多朋友的支持,同時也提出了不少疑問,在這裡對各位表示感謝,同時再補充一點東西。
這篇文章有點長,我前天寫的時候寫到後面就累了,於是後面寫的只是交代了邏輯主線,沒有詳細寫,所以,今天就要補充一點了。
看了大家提出的疑問,主要是集中在下面幾條:
黃白人種是怎麼擁有社會結構的?
非洲曾經有一個桑海帝國。
北非有發達的文明。
大概是這些吧,下面展開說明一下
首先,我們這裡講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北非的歷史和文化是和歐洲高度相關的,因為地理原因他們其實是一個整體。所有人都知道,埃及是文明古國。曾經有燦爛輝煌的文明。
非洲的地理很特殊,撒哈拉和東非大裂谷的存在讓南部非洲在漫長的幾萬年里與世隔絕。這保護了原始部落不被外部的文明社會侵犯。一直到大航海時代來臨,歐洲白人從海洋上來到非洲。
桑海帝國實際上大航海時代的,在非洲來說是最古老的帝國,但實際上也不過是幾百年前的事情。桑海帝國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這就很明顯了,這是一個外來文化統治的經歷。
自從大航海時代以後,非洲的原始部落逐漸的被打破,但這個過程是緩慢的和不徹底的,以至於幾個世紀以後非洲仍舊存在原始部落。非洲實際上長期處於准原始部落狀態。到最近一兩百年,陸續被殖民然後是獨立,國家雖然名義上建立起來了,但與國家相適應的文化啊,制度啊,思維方式啊,習慣什麼的,等等軟設備極度落後,這造成他們出現獨立以後反而不如殖民時代的現象。
再回到幾萬年前。
因為冰川的周期性,撒哈拉沙漠有時候會變成草原,這時候非洲南部和整個世界就連起來了。於是作為人類搖籃的非洲就不停的向外界輸送人類。當現代智人也就是我們還沒有發育成熟的時候,這個過程就一直在進行。所以亞歐大陸上一直就有人類活動,雖然不是我們這個物種的,但確實是人類,在歐洲是尼安德特人人,在亞洲有北京人,雲南元謀人等等。幾十萬前他們就存在。尼安德特人人一直到三萬年前才滅亡。當然,北京人是早就不存在了。北京人是很古老的物種。
大概20萬年前,智人會說話標誌著我們這個物種成熟,現代意義上的人類出現了。隨著冰川的周期來臨,棕色人種就離開了非洲。棕色人種曾經到了地球上所有的大陸,除了南極洲和歐洲。這很有意思,南極洲就不說了,歐洲最近,但棕色人種繞開了歐洲。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歐洲有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還是很強勢的。棕色人種基本上是從中東到印度,到東南亞,到中國日本,最後因為冰川時代海平面降低,棕色人種通過白令陸橋到達美洲。當然,澳洲也沒落下。原始部落的棕色人種已經擁有佔領全世界的能力。
七萬年前,新的冰川周期開始,黃白人種離開了非洲。這時候黃白人種面對的是什麼局面?西邊有尼安德特人人,東邊有棕色人種。背後隨著冰川的結束撒哈拉變成了沙漠。回非洲已經回不去了。大家都在問為什麼是黃白人種發明了等級制度。當然這個問題人類學至今沒有肯定的答覆,因為這種問題化石是回答不了的。化石只能告訴你這裡曾經有很多人,卻不能告訴你這些人是朋友還是對手。
唯一合理的猜測是黃白人種被逼入絕境,東西都不能走,只能穿過大陸來到中亞。中亞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這裡一年四季分明,面對新環境的黃白人種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冬季,尼安德特人人在歐洲生活了幾十萬年,對冬季毫不在乎,棕色人種在海岸線上生活,冬季的影響沒有那麼大,但黃白人種可是熱帶草原出來的,這起碼逼著他們會規劃自己的生活。就是在這樣的絕境下,社會等級制度出現了。黃白人種擁有了更高的社會組織形式。從此是他們開始征服世界。
棕色人種的戰鬥力是用班,派這個級別的,幾個人到幾十個人。而黃白人種開始組織起營,團級戰鬥單位,甚至是師一級。幾百人幾千人的戰鬥規模,已經足夠讓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低下高貴的頭顱了。
當然黃白人種仍舊不能避免內鬥,人類的所有文明史描述的都是這個故事。各種力量的合縱聯合,殺伐征戰,帝國興衰,一直到今天。這個故事還在繼續。
白色人種在歐洲碰到的是硬茬,尼安德特人是在歐洲生活了幾十萬年非常成熟的物種,他們鬥爭了幾萬年才最終被滅絕。黃色人種來到亞洲面對的棕色人種本來就是同一個物種的人,所以,後來就混血了。除了中國中原地區有純種的黃色人種,西藏,東南亞,日本等等都是黃色和棕色的混血民族。這是血統。但更重要的是文化,日本朝鮮韓國越南其實都是被儒家統治的,是黃色人種的經典文化區域。其他的就比較落後了。
大概就是這樣了,又寫了這麼多。
其他洲都沒有誕生過統一強大的國家,包括亞洲,中國只是佔了一少塊。最接近的是蒙古帝國。
成吉斯汗時的蒙古
而蒙古帝國疆域最大是蒙哥的時候,當時尚未能滅宋(都怪楊過羅!)。
蒙哥時的蒙古
蒙哥(真是一個好名字)死後,蒙古分裂出四大汗國,之後其四弟忽必烈才滅了南宋。
忽必烈時的蒙古
世界上,分裂是常態,統一是特例,所以要珍惜了。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歷史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歷史】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歷史上有哪些難以攻破的堡壘?
脫苦海:外國人是什麼時候把中國稱為CHINA的,歷史上曾否把中國稱為Ming或Qing?
脫苦海:有哪些世界歷史冷知識?
脫苦海:沿海省份有沒有哪個省的省會是沿海城市,如果沒有或者很少,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脫苦海:元時,廣深港歸江西行中書省管轄,出處是哪裡?
迦太基
桑海
馬里帝國
迦納王國
埃及王朝
努比亞庫斯王國
阿克蘇姆王國
夠大的有,一和統的幾乎沒有。詳見:
【地域史】非洲歷史當然有阿,還不少呢。要是沒,現在怎麼能打那麼多仗。
剛果帝國:剛果王國
馬里帝國:馬里帝國[最終分裂,一個叫做加奧的領地獨立,最終成為桑海帝國。
貝南帝國:從奈及利亞最大城市拉各斯向東200公里,就是埃多州的首府,百年王國貝南所在地的貝南城。
貝南古王國是非洲黑人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始建於10世紀,曾經興盛一時,存在時間長達800年,在非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裡,人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貝南古王國的文物。
1897年2月,正是大英帝國在全球肆無忌憚、巧取豪奪時,他們在西非也加緊了殖民步伐。在對貝南這片沃土垂涎已久,不能得手的情況下,英國人悍然動用軍隊進入貝南腹地,貝南人民與裝備精良的英國軍隊激戰7天7夜,終因寡不敵眾,貝南城淪陷。英軍侵入後,將王宮中的青銅和象牙雕刻藝術品洗掠一空,併流放了貝南國王(奧巴)奧拉姆拉文。[互動百科]
迦納帝國:迦納帝國,或稱迦納王國,非洲一古代黑人王國,中心約在尼日河中上游地區。迦納帝國的強盛時期約在西元9世紀-11世紀,統治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區,包含茅利塔尼亞東南部和馬里西部。西元前1500年,這區域便已有結構複雜的社會組織,在帝國中心區域,類似的社會結構出現於西元三百年。關於迦納帝國的統治王朝從何時興起,目前並沒有確切的推論,該帝國在 Mu?ammad ibn Mūsā al-Khwārizmī 的著作中首次被提及。該帝國已懂得馴養駱駝的技術,時間早於穆斯林和伊斯蘭教徒,由此逐漸對當時的商業活動產生影響。利用駱駝運輸,商人們大規模地向北方和東方拓展活動範圍,所及達到北非、中東及歐洲等人口稠密的區域,以帝國所產的黃金、象牙以及鹽巴換取手工藝品。
橫跨撒哈拉沙漠的商業活動為帝國帶來巨大的貿易順差,主要商品是黃金和鹽巴,迅速增長的財富使得城市中心得以擴張,同時也導致了領土擴張,以控制那些利潤高昂的貿易路線。
關於該帝國的文字記載首見於阿拉伯文獻。穆斯林征服北非以後,地理學者開始整理編輯各種資料,內容包含當時(西元八百年)伊斯蘭教徒已知的世界。儘管穆斯林學者們確實描述了迦納帝國的位置,並且提及其商業關係,但所記載的社會、政府和文化與其實際帝國情況並不相符。一位名為Al-Bakri的學者曾對帝國有詳細的描述,但其資料來源是旅人們的口述故事。他宣稱迦納帝國可以發動二十萬人的大軍,弓箭手高達四萬人,甚至有騎兵部隊。
該帝國因為一度壟斷了西非的黃金交易(後來被馬里帝國取代),日常生活又幾乎都與黃金有關,迦納帝國又被稱為黃金國度。[維基百科裡得]
[其中一個領地獨立後,成為了馬里帝國]
阿比西尼亞帝國[這個特別大,特別久2400+年前得古國]
莫諾莫塔帕帝國:曾經是非洲的一朵明星,文化,建築,藝術,科學皆是非洲的驕傲最高,而後來因為沒有火器,輸給了西班牙征服者。幾乎是整個非洲文化就是因為這個大帝國的淪陷,而日漸破敗,導致了現在的,到處災禍,戰爭。
[又名,太陽之國]
史前文明:亞當斯帝國[失落的帝國,如果考古證實,就是5大文明古國了]
最霸氣的:
查德:查德
中世紀的重裝騎士:File:Rytter fra Bagirmi.jpg
比較像中國
因為有過,所以第二個問題就無效啦。
-------------------------------------------
私貨和小弟自己知識梳理:
非洲歷史,和歐洲歷史比較像,偶爾出現幾個超大帝國,但一般都最後歸於小國。民族之間,國家之間,語言,文化,藝術,等完全不同。但因為小國眾多,卻又不得不相互交融。但因為撒哈拉大沙漠的阻隔,北非,與中非,西非,非常難交流。而成為封鎖為大陸一角的小國群。而歐洲率先普及了火器,從而所向披靡,而因此,非洲本土文明遭受了滅頂之災。文明大大柱子一倒塌,那些黑暗的,恐怖的,野蠻的東西又出現在了地面上。邪教,恐怖主義,土匪掠奪,等等出現在非洲大陸,讓這個大陸,失去了自己的光輝,甚至讓人們忘記了光輝,多年的被否定,自己的破壞,加上非洲目前比較落後,大多數古代遺迹,仍然在無人區,被遺忘著呢。但是,不能否認的是,讓整個歐亞史前文明的基礎和古代醫學啟蒙的薩滿是起源於非洲的,天文學基礎,是起源於非洲的。埃及是人類文明最早的大帝國,難道埃及的地理位置只是偶然么?
私貨:
我對很多回答的那種幾乎都可以摸到的傲慢於無知而很無語。
1.最無語的是:非洲人智商低。 種族歧視本身是邪惡的,而作為種族歧視受害者,無視被歧視的事實,是愚蠢的。作為種族歧視受害者,無視被歧視的事實,還學著歧視別人,,這叫逗逼,這叫大逗逼。
曾幾何時,人們認為記憶力高就是智商高,但作為智人的後代,就用個6萬年,你想蹦去哪裡。
如果硬要說基因對人智商的影響,則是擁有越全的基因庫的種族,越有幾率產生高智商(非專業,基因庫只是自己瞎編的說法)(但同時更有幾率出智商低的)那麼高智商出現幾率就該是,非洲人大於蒙古人大於黃種人(中東,印度,東亞)和白人(歐美,北非)而這點幾率,基本上等於沒有。如果1萬非洲人,1萬黃種人,1萬白人,完全一樣的生活下,非洲人能多個1個2個就不錯了。
而從生活角度說,當年遭遇西方衝擊的非洲比亞洲晚,亞洲文明支柱沒有倒塌,人們仍然能接受教育,學習,有穩定的家庭。相反亞洲人的教育覆蓋率是增大了的,那麼一個人智慧真正最大影響的地方,是人格與教育。人格於4歲左右的生活方式,而教育就是7歲以後的學習。
天生智商低,這句話聽起來就智商挺低。
2.不去查證就「感覺」非洲是沒有文明的。
如果我說錯了那麼我先道歉,並接受自己道德低下的事實,我覺得題主問題本身,就有一種惡意。
我「感覺」大鉛球先落地,我「感覺」宇宙是無限大的,我「感覺」同性戀是錯的。等等等等,其實很多這種東西,重新想想就不通了,但好像還是我感覺比較多。
3統一,非洲當然沒統一過,但有很統一的帝國過,中國不是亞洲注意阿,歐洲也沒被一個帝國統一過,是國阿不是大洲阿。題主問的是統一強大的國家,不是非洲統一過沒有。
-------------------------------------------
加一段:追著羚羊殺,部落老酋長那是萬年前的事情,你見過1萬人國家都是打獵生計的么,非洲游牧得起來么,國家太多,你不敢游的。我建議知乎人回答問題不要憑空揣測。
-------------------------------------------
轉載自新華網:非洲概況
遠古時代就居住在馬格里布的柏伯爾人,從新石器時代末期就從事農耕,修建起原始水利設施,公元前500年左右已有銅器製作。柏伯爾人公元前就建立過茅利塔尼亞和努米底亞兩個王國,遺留下大批岩畫藝術品。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開始從狩獵採集野生植物發展到馴養動物和培植農作物。世界上有250多種農作物都起源於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西非是大部分非洲農業的發源地。高粱、油棕等都是西非的固有產品,歷史遺留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雕像和洞穴壁畫是西非人先放牧後田園生活的寫照。西非在公元前幾千年就出現了精製的赤陶雕塑品,公元前3世紀左右進入鐵器時代後,先後出現過迦納、馬里、桑海等強盛的古代帝國。
有「世外桃源」美譽之稱的南非太陽城內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皇宮大飯店」。
在中南部非洲,到處可以看到鐵器時代的遺迹,還可見到古時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的遺址。建有數千幢房屋的恩加魯卡古城遺址、建於公元500年左右的大辛巴威石頭建築物遺址都是中南非古代文明的標誌。非洲中部和南部也先後出現過一些有名的國家,諸如擁有發達農業、採礦業和對外貿易的莫諾莫塔帕王國、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剛果王國、雕刻藝術品達到相當水平的庫巴王國、社會分工很發達的布干達國等。瀕臨印度洋的非洲東海岸,自古以來就進行著繁盛的貿易,早在紀元前就進行鐵和鹽的交易。15世紀上半葉,非洲東海岸已發展到能派使者遠渡重洋到我國
最古老的壁畫,最古老的城堡皆是在非洲出土,卻能被人說是野人,狂奔。而實際是文明破裂後,大家都是野人,古希臘,3000多年前 2000多年前 就出現了 地心說 進化論 甚至弦理論,圈理論的雛形,但文明破裂後,希臘人成了給羅馬做奴隸的野人。羅馬人造詣高於希臘人么?或者只是愚蠢的鐵騎踏碎了文明,且沒有贏家,大家都輸了其實,而且輸的慘得多。
看了相當多的人推薦《槍炮、病菌與鋼鐵》,那本書講的確實很完整,也提出不少系統性的東西,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東西是猜想,還有幾位把現在的氣候圖貼出來作為幾千年前的氣候來用,難道沒人聽過或者講過撒哈拉大森林的笑話嗎?
都在猜,我也來猜一下,非洲的文明相當的古老,考慮到公元前三千年的時候金字塔就完成了,最大號的也完成了,這樣規模的建築根本不可能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國家能完成的,這種公共(姑且認為法老建墳包是為了娛樂大家)建築是在成熟度很高的文明體系下完成的,人力、財力、資源、管理水平等,作同等的比較,中國直到秦始皇統一完成之後才有可能把長城修修補補弄個馬馬虎虎能看的狀態,古埃及的國土規模一定是不會小過秦始皇的中國,而兩者之間的生產力水平相差了兩千多年,在鐵器還沒普及,青銅還在試驗,能完成那樣大規模的建築,還是要點國土面積的,何況古埃及人就是靠天吃飯,沒河水泛濫就餓死的狀態,少過半個非洲的國土面積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基本可以推定,此問題是一個偽問題,歷史上古埃及曾經有廣大的國土,強大的軍隊,完全稱的上是強國。
比較簡單的解釋就是,人類歷史角度看世界上大一統的國家都是東西向而非南北向上的,這是由於氣候等原因導致的。以下這段節選自《槍炮、病菌與鋼鐵》
比較一下各大陸的形狀和軸線走向。你會對一種明顯的差異產生深刻的印象。美洲南北向距離(9000英里)比東西向距離大很多:東西最寬處只有3000英里,最窄處在巴拿馬地軸.僅為40英里。就是說,美洲的主軸線是南北向的。非洲的情況也是一樣,只是程度沒有那麼大。相形之下,歐亞大陸的主軸線則是東西向的。......當然,輪子和文字不像作物那樣同緯度和白天長度有直接關係。相反,這種關係是間接的,主要是通過糧食生產系統及其影響來實現的。最早的輪子是用來運輸農產品的牛拉大車的一部分。早期的文字只限於由生產糧食的農民養活的上層人士使用,是為在經濟上和體制上都很複雜的糧食生產社會的目的服務的(如對王室的宣傳、存貨清單的開列和官方記錄的保存)。一般說來,對作物、牲畜以及與糧食生產有關的技術進行頻繁交流的社會,更有可能也從事其他方面的交流。美國的愛國歌曲(美麗的亞美利加)說到了從大海到閃光的大海,我們的遼闊的天空,我們的琥珀色的谷浪。其實,這首歌把地理的實際情況弄反了。和在非洲一樣,美洲本地的作物和牲畜的傳播速度由於狹窄的天空和環境的障礙而變得緩慢了。從北美大西洋岸到太平洋岸,從加拿大到巴塔哥尼亞高原,或者從埃及到南非,看不見本地綿延不斷的谷浪,而琥珀色的麥浪倒是在歐亞大陸遼闊的天空下從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同美洲本地和撤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農業傳播速度相比,歐亞大陸農業的更快的傳播速度在對歐亞大陸的文字、冶金、技術和帝國的更快傳播方面發揮了作用。提出所有這些差異,並不就是說分布很廣的作物是值得讚美的,也不是說這些差異證明了歐亞大陸早期農民具有過人的智慧。這些差異只是反映了歐亞大陸軸線走向與美洲或非洲大陸軸線相比較的結果。歷史的命運就是圍繞這些軸線旋轉的。
古代文明在東西向上傳播速度遠快於南北向,因為由於緯度導致的氣候原因使得農業等截然不同,氣候不同導致的不同生態也會導致不同的當地疾病(比如熱帶的痢疾、蚊蟲,要知道古人還會有迷信,認為這些疾病是神罰)古代文明傳播的腳步也會隨之停滯。同理的還有美洲文明的傳播範圍局限。有一大堆吧
北非那邊多點吧(茅利塔尼亞還和羅馬分庭抗禮過),還有東非基督教守護者衣索比亞
有。
古埃及啊。
馬穆魯克埃及啊。
現代埃及啊。
全面戰爭里埃及是真`BUG.
在歐洲人達到非洲之前,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都是原始部落,沒有現代意義的文明。連文明都沒有,更沒有國家,更沒有大一統的國家。
這主要是地理環境造成的。撒哈拉沙漠橫貫北非,將非洲一分為二,在古代是一個天然的屏障,古代交通工具無法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漠到達南部非洲。只有少量的人越過了這道屏障來到南部定居,而且也無法再與其他大陸進行交流。稀少的人口加上封閉的環境,造成了非洲的原始與落後。
我們可以注意點凡封閉的地理環境,都能造成落後。例如:美洲、澳洲。
問題在於,為何要誕生一個大一統國家?非洲是一個極度多元化的地區,無論是文化還是自然條件都是,甚至在一個小國家,比如賴比瑞亞 也有截然不同的多個分區,而且熱帶條件下,並沒有一種事務是需要一個「國家」加以協調的(在東亞和地中海,這件事都是灌溉,在中亞地區則是草場和水源管理),經濟模式的極端多樣化使得小群體遠遠比所謂的「國家」更有社會效率,至於軍事,非洲其實從來就沒有產生過強烈如東亞或歐洲的防禦需求,而且軍事需求和國家結構本就是個互為一體的事情,無需國家,何需軍事?可以說在非洲這個地方,除了北非的阿拉伯地區曾經經歷過「國家」這種社會形態,大部分地區誕生超出日常生活圈的「政治」都是歐洲人進入以後才有的事情,這還是因為歐洲人引入的新經濟形態。
當然,不能說所謂大一統在非洲沒有存在過,刨掉上古的埃及文化國家,近代在阿拉伯人和歐洲人進入的刺激下,非洲也有過一系列聯合運動,比如祖魯帝國。但從本身而言,除了歷史上的幾次政治形態不清的政權以外(埃及文化圈不算),這些運動其實基本上是由歐洲殖民運動所推動的(正向推動或負面刺激)。非洲完全不需要傳統中國式的「大一統」,其實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也沒有過這樣的需求,由一個君主,一套由上而下的官僚來管理的社會,在人類文明的大多數時候都是一件很莫名的事情,所謂民族融合之類的,更加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說到底,「國家」這種東西本身就不是每一個文明都必須需要的東西,這玩意不是房子也不是車,一個文明並不是有了這玩意才能活下去的。
要討論大一統,就要討論什麼是大一統。很多回答是想當然用中國王朝式的大一統去套的,而這種狀態簡而言之就是在一個廣大的,超越單一地域(SKINNER所認為區域經濟圈)的一元政權,也就是「一統」。在這種模式下,地方的政治權力是由中央所賦予,被中央所治理的,刨掉基層村落社區級別的自治不算,至少在具有行政意義的地理級別上(在中國是縣),並不存在自主的政治權力。按照這樣的定義,像神羅那樣的鬆散政治共同體是算不上大一統的,甚至在內戰前的美國也只滿足統一,卻並不滿足「一統」(連今天的美國以及其他很多大國都夠嗆,比如俄國)。這種狀態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只能說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現象,沒有才是正常的,正如文官治理一樣,並不是什麼歷史的必然結果,自然也無所謂「為什麼沒有」。
【統一一個大洲的國家好像從來沒有吧?】
【要不澳大利亞最接近】
【亞洲也沒誕生統一亞洲的大國啊!】
●非洲沒有誕生這個跟非洲文明始終發展緩慢有關係,農業不好。實在看不下去其它答案了。怎麼沒有?曾經有那麼一個非洲國家,在現代歷史上創造出了輝煌的技術成就和工業文明,差一點成為發達國家,差一點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差一點造出核武器,差一點成為南半球最大的經濟體。。。但是(為什麼總有但是)歷史沒有差一點
如果不是這個國家的跨掉,我天朝的非洲計劃,什麼一帶一路,根本就是痴人說夢
自行搜索:
世界力量—非洲七雄之南非
地理上,非洲是南北走向,其他統一大國都是東西走向。
民族上,多民族中沒有個強大的民族。
懶得搜圖了。
以席德梅爾的文明為例:
一個國家強大與否,取決於自身的工業、農業、商業、科技、文化產值,以及這一切的基礎——文明存活。
好,先看農業。文明3把地形分為幾類:
平原,工業農業有產值
沖積平原,農業有產值
丘陵,工業有產值
沙漠,無附加產值。
凍土,無附加產值。
也就是說,非洲雖然地幅遼闊,但大部分地區都是沙漠及平原。農業基礎其實一般。整個一個州也就不到12億的人口。當然這只是基礎演算法,不涉及醫學文化方面的影響。
工業基礎薄弱,導致做什麼事情都慢的要死。這是誘因。
商業產值涉及到地形上的附加產品。非洲產香料、奢侈品、黃金、金剛石。就商業價值來說,非洲覺不是一個窮b。但因為工業基礎薄弱開發緩慢,終於迎來了其他文明的垂涎和掣肘。所以非洲並無商業潛力當個土豪。
科技產值的高低,是由國家投入程度決定的。因為上述原因,沒有餘錢大建實驗室、研究設施、開發人員。導致科技落後的一塌糊塗。
文化產值的高低,則是由人口基數、科技程度、國民非物質生活水平、外交影響力決定的。除了人口基數算是合格,其他的指標都因為錢的問題無法達標。
然後,這就是非洲的現狀。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