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讀書多,不太合群,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7歲,一年級,從小培養他讀書,幾乎所有空餘時間都在看書,目前可以自行閱讀字數幾十萬的百科全書,天文地理歷史藝術各類均有涉獵。但近來發現他和其他同學在一起不太合群,而且並沒有像我想像中成為大度的紳士,雖然舉止還算優雅,但容易與人發生爭執,而且一生氣就情緒爆發,然後看書看書一聲不吭。遊山玩水的事情也沒少做,怎麼就不接地氣了呢…請問是因為書看多了嚒?有什麼解決方法?謝謝


題主你好,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為什麼你的孩子會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然後才能對症下藥的給出解決辦法的。

首先想請問題主兩個個問題:
1.你們夫妻,本身是否就是合群之人?本身是否就是一個具有紳士風度的人?

2.你們家中,有沒有人平時也容易與別人起爭執,一旦生氣就會情緒爆發?


A.如果這兩個問題,其中一個或者兩個答案都是是的話,那就可以說明,你們的孩子習得了你們家庭中某些人的性格特質。具體點說,你們家庭中,有人本身就不是合群的人,有人本身就不是一個具有紳士風度的人,有人本身就很容易與別人起爭執,一旦生氣就會情緒爆發。你們的孩子只是習得了這些特質,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那麼,解決的方案,不是去跟孩子講道理,去教育孩子,你應該要合群,你應該要具有紳士風度,你不應該這麼容易與別人起爭執,你不應該一旦生氣就情緒爆發。跟孩子講道理是沒用的,任你道理講得如何正確如何動人如何響亮,孩子頂多只會改善一陣子,很快就會回復原狀的。因為講道理根本就不是跟孩子溝通的正確的頻道,頻道不對,孩子根本沒有接收到你想要傳達的信息,所以,孩子不可能按照你們的想法作根本的改變。解決的辦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以身作則。不合群的人,請你先改變自己,做一個合群的人,讓你的孩子看到你時一個合群的人,他就會從而改變自己,向你學習,慢慢變成一個合群的人。同理,你想孩子具有紳士風度,請你先變成一個具有紳士風度的人,你的孩子自然會向你學習,變成一個有紳士風度的人。


一個孩子身上的各種特質,大多是小時候從父母身上習得的。一個父母身上都完全不存在的特質,卻想讓孩子通過講道理,讀書等方式習得,那是很難很難的,而且不能持續終生。孩子是通過模仿父母來學習這個世界,從而把通過模仿學習到的特質變成自身的特質的。孩子的父母都沒有這種特質,孩子如何能夠學習到呢?


B.如果一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答案都是否定,也就是說,你們夫妻,本身都是很合群的人,都具有紳士風度,平時不容易與別人起爭執,情緒管理也做得很好,可是,你們的孩子,卻跟你們完全相反的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我們再接下來分析。根據題主的描述:一年級,從小培養他讀書,幾乎所有空餘時間都在看書。這裡的關鍵點就在於,孩子是主動地把所有的空餘時間都用來看書,還是題主你們要求孩子儘可能把時間都花在看書上。


如果是孩子自主自願的,把很多時間都放在書本上,那說明他的性格是相對內向的,起碼在目前,他的世界裡,佔有最大比重的是書本和自己。比起現實世界中的小朋友,他更願意跟書本里的人物交朋友。如果這樣做,他自己覺得開心滿足的話,這個問題其實不算是個問題。你的孩子性格本就內向,內向的人本身就是相對不太合群的。很多人活了一輩子都不太合群,你卻要求一個七歲的孩子必須要合群,你覺得合理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自己的路,硬是要扭曲孩子的天性,逼著他做一些他本身不想做的事情,這樣子真的好嗎?不用擔心孩子以後會因為不合群而融入不了這個社會,孩子還七歲,路還長著呢。他以後會經歷很多事情,每件事情都有可能會讓他變得越來越合群,學會怎麼變得更紳士,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所有這些,都不是通過簡單的講道理教育就能夠讓孩子學習到的。孩子只需要多點去經歷,多點去犯錯,孩子自然會在錯誤中學習如何完善自己的外圓(與他人的關係)

如果孩子不是自願的把很多空餘時間投入到書本中,而是家長一直要求孩子要常常看書的話,那麼,孩子不合群,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從小就經常跟書本接觸,比較少跟小朋友接觸。缺少跟小朋友接觸,就是說他缺少融入集體的時間和機會,他缺少學習如何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機會,所以他顯得不合群。紳士風度也是一樣,他必須有學習的機會和學習的榜樣,才能學會並變成自身的一部分。光是看書,是不可能學會如何合群和變得有紳士風度的,就算書上真的有說到這些,也必須給他機會和時間去親身實踐才行的。讀再多的書,若不能用於實踐,終究只是紙上談兵。關於他容易與別人產生爭執以及生氣時很難控制情緒,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其實不想經常讀書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對抗行為,這樣的話,就需要家長多加註意了。解決方案: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多鼓勵(請注意,是鼓勵,不是強迫和要求)孩子參加集體活動。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先,不要跟孩子講道理,先不要跟孩子去分析事件是誰對誰錯,先關注孩子的情緒感受,先讓孩子好好的抒發負面情緒。作為家長,繼續做好孩子的榜樣,繼續表現出自己合群,紳士,情緒管理好的那一面,多給孩子鼓勵,支持與讚揚,相信很快孩子的表現就會有明顯改善。


謝 @劉柯邀。。在我實際工作中碰到了很多類似的家長的反饋,下面是我經常給家長的一些建議。

從問題的描述和提問的內容來總結,可以看到,似乎孩子有幾個明顯的特徵讓人印象深刻:1.讀書多,博學;2.情緒管理能力差;3.人際交往存在問題。也可以看到題主對於孩子個人的期待:舉止優雅,成為一個優雅大度的紳士。從這些總結來看,似乎對於孩子心理層面認知、情緒、人際等等方面題主的關注都到位了,也就是說明題主還是蠻關注孩子心理層面的一些特點的,所以題主已經走出了理解孩子的第一步,這是值得讚賞的。接下來我會介紹幾種簡單的方式,試著讓題主在理解孩子的方向走的更遠一點,而當我們對孩子有足夠的理解的時候,如何處理和引導孩子的情緒以及行為問題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覺得題主想要在理解孩子的方向走的更遠一點,首先有一個觀念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孩子們所處的世界跟大人所處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句話更重要的一個點是,可能在大人眼中看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在孩子眼中這件事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例如和一個好朋友吵架之類的事情,可能在大人眼中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對於孩子們來說就可能是導致絕交或者互相傷害之類的天大的大事。所以試著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待這個世界以及生活,是理解孩子的關鍵。

所以我們可以簡單的試著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待他周圍的環境:首先第一個,他現在8歲。我個人是在深圳,這邊正常的孩子上小學1年級的年齡是6歲,有一些晚一點可能7歲,我個人也是北方人,我知道北方上小學可能要晚一年,所以說正常孩子上小學的年齡大概是7歲,晚一點的可能就要8歲,所以相對來說,題主的孩子算是相對晚一點上小學的,並且考慮到題主對於孩子讀書較多的描述,題主的孩子可能就會有一些感受:1.我比他們都大;2.我應該比他們厲害;3.我懂的比他們多。第一個感受可能就會使孩子對這個主體年齡較小的群體不那麼容易建立起歸屬感。第二、三個感受則會使孩子試著在這個群體當中建立起一些領導地位,而這種領導性的地位在孩子的群體當中一般主要是通過遊戲和來自大人的肯定獲得的,而我估計題主的孩子可能較難獲得這種來自同伴群體和大人的肯定,而這種社交動機上的受挫帶來的一些負面感受,是孩子目前人際關係方面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

而根據上面的原因,也可以分析出孩子與人爭執的原因,拋開事情本身不談,只考慮孩子心理層面的感受的話,是孩子希望用自己的意見來證明自己,從而體會到能力感,而這種希望在爭執的過程中遭受挫折的話,自然就伴隨著極大的情緒反應,以及接下來的描述「看書看書一聲不吭」,因為對於孩子來說,看書是最能體會到能力感以及安全感的方式,對於他來說,看書是一種最好的迴避自己焦慮以及難過的方式。所以從這裡來看,孩子處理自己情緒的模式也就出來了,那就是最簡單的發泄以及逃避。

在上面的分析之後,就可以有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

第一個,幫助孩子建立起更加清晰的自我認知。這些自我認知的內容應主要包括:自己的優缺點、自己比其他人做的好的地方、自己比其他人做的壞的地方、父母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同伴眼中自己是什麼樣的等等。個人建議可以使用一種表格的形式,例如可以給孩子很多很多的形容詞以及優缺點,讓孩子來自己選擇更加貼切自己的描述。當然,最好的方式還是那些遊戲的方式,這一些可以考慮一些網上的心理遊戲。

第二個,幫助孩子學習一些更好的緩解情緒的方法。處理情緒的方法,按照情緒ABC理論來說,首先是要識別孩子當下的情緒情感,例如當孩子在群體當中受到打擊的時候,那麼題主可以幫孩子說出來他現在的感受,比如說「媽媽感受到你很難過,是這樣么?」,之後同理孩子的感受:「假如媽媽在你剛才那個環境中也會很難過。」之後可以短暫的陪同孩子,當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過去了,可以細細詢問孩子剛才的事情,幫助孩子分析在假如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情應該如何去處理。

第三個,幫助孩子建立起合理的人際地位預期。這一點是和第一個建議有關係的。在幫孩子分析自己的優缺點的時候,可以試著幫孩子分析他周圍環境中一些朋友的優缺點,從而使孩子建立起更加立體的對其他孩子的看法。從而幫助孩子確定自己所在團體當中的地位。這樣使孩子可以在團體當中更加從容。

以上。。


如果沒有什麼很特別的毛病,比如孤僻憂鬱之類的,我覺得家長啥也不用做……
我身邊不少同學小時候都是這樣的……讀書讀多了覺得和其他同齡人沒有共同話題自然不合群,一點都不用奇怪。
當然,這樣的孩子成長史會多一些痛苦,這也是難免的代價。


讀書多不等於能夠很好的處理人際關係。再次提醒題主,千萬別相信「合群有什麼用」「合群就是浪費時間」的鬼話。我們社會中的一切工作都離不開合作,如果不合群,生活會有很多不便,也會給年幼的孩子留下許多不愉快的記憶。
建議先找孩子談一談為什麼和小朋友有些合不來。如果孩子說「總覺得玩不到一塊去」,那倒不用太擔心。找個理由約幾個小夥伴來家裡辦個party,這幾個小夥伴很快就會和你兒子熟悉起來;但如果孩子回答「他們笨死了我根本不想理他們」,那就一定要批評教育。告訴他,社會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不做壞事(違法),那麼每個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不存在高低優劣之分。這種優越感不改的話,對孩子以後的成長影響特別大,甚至大於官富二代身上那種紈絝子弟氣質的影響,所以千萬要注意。


作為一名教育機構老師,我主要輔導中國或者美國的高中生的 SAT 考試(可以粗暴理解為美國高考),所以大部分學生的年齡是17或者18歲。直到有一天,老闆介紹了一位11歲的小同學給我。
「您確定我要把講給高中生們聽的知識講給11歲的小朋友?」
「是啊。」
「簡直是神童!」
「哈哈。」
第一節課之前,我很謹慎的重新看了講義,把一些我認為不適合小同學的內容刪去。我們使用 Skype 遠程上課,他的媽媽旁聽。話題是文化衝突以及入鄉隨俗,我介紹了西方與阿拉伯文化的不同,以及好萊塢電影怎樣利用文化融合去進軍外國市場。講完之後也留了作業,他的媽媽很開心:「謝謝老師,給我們帶來這麼多新鮮的想法。」
過了幾天,我看到他寫好的作文,排除語法單詞錯誤,邏輯上已經非常清楚。除了,幾個語義的表達方式我感覺很少見。
第二次上課,先講解作業。我問那幾個表達是什麼意思,小同學驕傲地說:「這是我在讀莎士比亞時看到的,他就這麼用的!」他的媽媽有點不好意思:「哎呀呀,那畢竟是古英語了,以後我們知道就好,不要再用了。」
後來逐漸知道,小同學也是手不離書,一點也不害怕大部頭的著作。所以之後,我也拋開了顧慮,講課內容也包含了媒體中隱含的女性歧視、互聯網帶來的群體極化、公平與平等的衝突等等。
每次上完課,小同學和他的媽媽都非常高興,認為兩個小時我給他們帶來了許多之前從未思索過的知識。
同時,從社交平台上的照片上,我也看到小同學也在學習滑雪、馬術等體育項目。
總而言之,我希望家長能夠提供更多的不同知識類別的書給孩子:看世界名著的間隙,熟悉下科學常識;嚴肅哲學理論的背後,也有人文藝術的支持。同時若有條件,可以選擇一些刺激性較強的體育項目。
我認為喜歡讀書的孩子不會學壞。


我覺得現在最高票回答說得很不錯了。我就再補充一些我的想法。

在其他的回答之中,也可以看到,讀書多和在人際交往中顯得「紳士」沒有因果關係。
而且,字數能到幾十萬的百科全書的話應該是像字典一樣基本是純文字的書籍了,我覺得是不適宜給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來看的。其中大量的文字內容即使家長全程陪同閱讀,孩子也很難正確理解的。孩子在閱讀的時候作為父母也需要關注的是孩子對於其閱讀的有效性。我女兒也可以抱著我的哲學或者邏輯學的書看上大半天。但其有效性在我去驗證的時候發現非常的低。可以說她連正確理解的邊都沒挨到。

在這一點上,做父母的可能是需要辛苦點。要看小朋友那種很簡單邏輯的書籍。然後再要聽她和你描述的時候的正確性。適當的提一些問題或者實踐活動,看她是否對於這些知識是否能夠關聯起來理解。而不是照片式的複製型記憶。在上學的內容上也是如此。我發現我女兒即使一本有很多看不懂的英文單詞的練習冊,一樣可以靠一些策略來做到回答到八九不離十。但如果實打實的去考驗她這些單詞或者將句子做一些變形,她就原形畢露了。這種情況請多注意。因為其背後的效應往往會在幾年以後才展現出來。而到那個時候再修正就很辛苦了。

孩子空餘時間都在讀書。相應的就會缺少足夠的兒童之間的社交活動和身體鍛煉。而這個年齡的兒童更多的溝通方式還是很肢體化的。缺乏足夠的運動能力往往會使其在同齡人團體中的地位不會很高。而相應的,缺少足夠的兒童之間的社交活動,孩子在應對各種狀況的能力和情緒的控制都會發展不充分。而即使孩子在這方面能夠得到很充分的發展,在這個年齡段還遠沒有到可以對其提出大度紳士的要求。所以不可以操之過急。

另外,我也提議題主能夠讓孩子更多的參與到家庭的生活的瑣事之中來。在家務的過程之中,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進而學會照顧他人。學習感受和體會他人的需求和不便。這一點是能夠造就孩子關懷他人的特質的。而這種特質是一定程度上可以發展出「大度紳士」的表象的。

最後,要讓孩子變得紳士。題主作為父母如何行,如何做是很重要的。就像我常說的。孩子就是一面鏡子,永遠會照出父母日常最不經意的時候的狀態。


在糟糕的環境里,合群等於浪費時間! 補充一下自身的案例,警示此類父母吧。


這是一個傷仲永般的故事,因為我曾經也本該輝煌。半歲學會說話,一歲開始誦讀唐詩,兩歲背會十五首,並且識數認字。嘴巴也特別厲害,學會說話就能和家人講道理,家裡七八個大人寵著。
不算特別天才,但還算略為出眾吧。
其次母親家教尚好,喜愛閱讀寫作;爺爺是市級退休領導,更是飽讀詩書。這二人便開始加速培養我這個獨孫,希望家中能冒出個出人頭地。
於是八歲以前,我天才般的成長,平均一天要看兩本書,小小年紀哲學政治心理全都了解一二,但並不覺得辛苦,反而樂在其中。本,該這是個美好的開始,但是,問題卻來了,【手動高亮】,這個問題是,【大家發現我沒有朋友】。
因為四歲便讀小學又跳過兩級,年齡方面普遍比身邊人小到三歲以上。加上家裡慣著老師寵著,自己甚至有了「這些敗類沒資格和我說話」的感覺,如此一來,更孤獨寂寞了。

於是爸爸不依奶奶不幹了,強烈譴責母親和爺爺的教育做法,認為剝奪了我的童年,將來生活會造成陰影!當時一目十行的我一天都要看兩本書,八歲就帶上了厚厚的眼鏡。加上沒有知心朋友,全家一致決定,送我出去玩,不給買新書了。
學古箏,學鋼琴,學吉他,學五子棋,學羽毛球。各種報班,但不求我多才多藝,為的是接觸朋友。
說來也怪,從前是沒有玩,不知道玩比看書舒服。現在反正也不讓我悶著看書,索性玩個痛快!漸漸的,朋友有了幾個,人也開朗了許多,但是,我認為我卻變的平庸了。我變成了個和身邊人一樣,普普通通的小學生。
最終辜負了家中厚望,一路平平淡淡,初中高中大學按部就班,成為如今這個沒有什麼驕傲的大人。另外,我朋友依舊很少,知心知己不過二三,這個還是沒能夠被父母改變。

怎麼說呢,絮絮叨叨打了這麼多字,回顧了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細細想想,我曾經成功嗎?不啊。那我現在失敗嗎?也不吧。
但是親愛的各位父母,我只是想以自身例子告訴你們,環境真的很塑造人,兒時家中文化氛圍好,教導我讀書,所以我聰明;後來不鼓勵我讀書,逼著我交朋友,所以我平凡。
所以父母還是引導孩子做他想做的那種人吧!合群不合群的,看他是否以此煩惱,如果他喜歡獨處思考,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不要讓本該優秀的孩子埋沒了。
建議題主效仿孟母三遷,給孩子一些同樣有思想的朋友吧!
如果你逼他放棄了他的清高,也可能把個性也跟著抹殺了。
人和人不一樣,孤獨的思考只是暫時的,你應該驕傲他小小年紀的知識面,等到他遇見一群能夠溝通的朋友,他自然有話可說!


繼續看,不合群不是他的錯,總會遇到同伴的


親身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小時候讀書,恩,不謙虛的說,比題主描述的程度還多
3歲開始看白話三國,這應該是我正式閱讀的起點,然後看的書就沒法數了,也是象題主說的一樣,天文地理自然歷史經濟(對沒錯就是經濟,我現在還保存著一套叫《無形怪圈童話故事》上下兩冊的書,用童話的方式講解簡單的經濟現象。1992年出版的,我看到它應該是10歲左右,對我是83年生)。
不算故意炫耀吧,只是想告訴題主,我能部分理解題主孩子的情況。
關於題主提到最主要的現象,容易與人發生爭執,而且一生氣就情緒爆發,然後看書看書一聲不吭,我認為是這樣的,孩子看書看的多了,從書中吸收了很多知識。但是其他的小夥伴大多是不明白這些知識,這樣溝通起來很容易有一種「這麼簡單的道理你怎麼就不明白呢,這多顯而易見的事兒啊,這還用解釋么」的感覺。
舉個例子,孩子看了關於天文學的書,知道了太陽系的基本知識,在跟小夥伴溝通的時候發現,小夥伴的認識還停留在「太陽掛在天上,每天從東邊起床,西邊落山」這樣的層次。而且很固執的堅持自己的錯誤觀點,這樣就很容易發生爭執。雙方都堅定的認為自己是對的,並努力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不爭執才怪。關於情緒爆發,也很容易理解,7歲的孩子,畢竟不是飽經滄桑的成年人,還不懂得什麼叫「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麼複雜的東西,看到對方固執的堅持錯誤觀點,情緒難免不穩定。至於之後看書就更好理解了,他/她的知識都是從書中看來的,自然要回到書中去與正確答案起共鳴。

題主其實不必著急,等孩子再大一點,可以看一些人文、交際、管理類的書,裡面有大量的教你怎麼說話,怎麼辦事,怎麼做人的案例。現在孩子還小,還處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階段。

我小時候跟題主描述的情況很象,我家人也一直以為我就是這個狀態,然後我上了中學以後慢慢就開朗隨和了。
我高中的時候我母上找了個朋友,是某編輯部的主編,讓我去他們編輯部實習。去之前母上特地跟主編說,我家孩子不愛說話,什麼的……。過了幾天主編跟我母上說,這孩子哪兒是不愛說話啊,這是個話癆啊。唉……


————發出去以後發現沒回答題主問題的分割線————
題主問的是有什麼解決方法
如果題主不願等孩子自己成長的話,也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多看一些人際交流方面的書,也可以多看一些流行的動畫片來與其他小夥伴找到共同語言,同時盡量淡化孩子「我看書多,懂的多,你們誰也比不上我」這樣的觀念。還有,在平時可以多培養孩子主動跟別人——成人或孩子——交流,比如去超市,讓孩子去問工作人員你們要買的東西在什麼位置,衛生間怎麼走,以及結賬都讓孩子來。家長可以當個啞巴,旁觀,然後如果孩子說話有不得體的地方,回家總結並教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
孩子如果多跟成人溝通,可能會明顯的減輕題主所說的狀態,因為成人一是懂的比其他的孩子多,二是對這麼大的孩子都會比較寬容。

居然啰啰嗦嗦說了這麼多
我確實是個話癆


首先不合群不是大事別擔心,但是經常情緒爆發也不太好,從這方面入手吧。
不是書看多導致的,可能是鼓勵看書的同時,沒注意鼓勵社交。人都是社會性動物,他需要社交,但是自己沒有意識到。

1 建議給他看一些社會學方面的經典科普書,讓他打消心理上對社交的不接受和忽視。
2 更重要的是言傳身教,家長自己看書的同時在跟一些也愛看書的人融洽地社交,
3 最重要的是,把孩兒當一個愛看書的朋友,和他交流,表達你的想法,肯定他的想法,不要以教育的姿態聊書中的內容。鍛煉了他表達能力,如何表達書中得到的內容,一方面也培養了與人分享知識,交流的習慣,激發他的表達欲。電影也是一樣。
什麼叫當朋友,當然不是「說說你的讀後感,你從書中學到了什麼」這樣教科書一樣的教育,哪個正常人會對自己朋友這樣說呢,我們跟朋友聊天都是先說自己看了什麼,為什麼想要推薦給對方,為什麼這本書跟其他的比較起來很有意思,然後對方自然就會接下去。。。如果孩兒沒有接下去,說明你還沒有示範過,你跟朋友在他面前談笑風生,或者兩個家長聊天。孩兒還小,看了什麼就會認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這樣,也就學會交流了。。。這個辦法到十多歲會更管用。
4 不厭其煩地跟他暗示,舉各種例(很重要,孩兒不會天生就知道所有問題包括哪些問題,他只能通過有限的生活經歷推斷未知的部分),告訴他有任何學校裡面的問題隨時可以跟你問。以後他有問題,跟同學交流不爽了,主動就會問你:
「為毛我跟同學甲聊天都是我在說他很不耐煩」
「因為你講的故事不夠有意思」
「為毛他們聊天的話題都這麼無聊,我一點都不想參與,但是老師說我不合群,合群到底是個啥,我為毛要合群?」
「你說的對,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你要是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打成一片的幾個人,每人也大不相同,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blabla,你明天不妨觀察一下。blabla。。。所以個人愛好沒有高下之分。但是你不理他們,他們也會不爽,就像你昨天說你不爽同學甲一樣。」
「我不管我就是不想理他們,他們做事一點都不合邏輯。」
「他們做了什麼呀?」
「blabla。。。」
你:(心中暗自竊喜,這比直接問「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啊」效果好多了。)

最後你還是啥都沒解決,但是你跟孩兒關係更融洽了,你從此能跟孩兒談笑風生,孩兒以你為偶像。後來孩兒進了實驗班,誰分數高誰牛逼,孩兒在班裡威望值急劇升高,後來考上了重點中學,幼稚跟風熊孩子少了,一切迎刃而解(shenmegui?)
。。。


孩子的性情很多是反映了父母的脾氣,因為孩子已經從父母日常的言談舉止中進行潛移默化的模仿了。如果父母都是情商很高八面玲瓏的人,孩子的脾氣也差不了,往往人一點點就很懂得怎麼討長輩的歡喜,待人接物也大氣。而父母都偏內向的話,孩子為人處事往往一根筋。我不認為這是遺傳,環境影響使然。所以說如果孩子不喜歡社交,氣量小,家長先反省下自己平時在家裡是如何表現的吧。


題主在想像中要讓孩子通過博覽群書成為一個大度的紳士,而且想7歲就能初見成效,且不說紳士不是光有科學文化知識就能成的,7歲就想達成這個目標實在是有點太急於求成了。

從小培養讀書,幾乎所有空餘時間都在看書,目前可以自行閱讀字數幾十萬的百科全書。這些情況在很大程度上讓題主有些自豪吧?培養出一個這麼小就讀過這麼多書的孩子,而你的驕傲潛移默化地也會成為孩子的驕傲,他也會以多讀書為榮。但是,是否恰恰是因為把太多時間花在了讀書上,剝奪了孩子去進行正常社會化適應的時間?或者覺得孩子看書也是好事,於是就任其自己看書,也省了帶出去的麻煩。

7歲,看的再多也只是淺嘗輒止的程度,不要因為這個就沾沾自喜,覺得孩子懂得多,一個愛讀書的良好習慣固然是好的,但是這個年紀也是為社會交往能力打下基礎的至關重要的年紀,能發現孩子與人相處的問題是件好事,可以看出題主也是很關心孩子的。鼓勵他多接觸小朋友,給他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間,不要心急,不要撒氣式的責備和強迫,現在條件也好,既然已經看了很多書,家長可以帶他去參加兒童夏令營或者科技館之類一些面向小孩的活動,和小夥伴們一起在熟悉的有興趣的領域裡互動。

大人也要檢查自己待人的態度,小孩雖然很多事不懂,但他時時刻刻在以自己的方式觀察模仿大人,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大人的所作所為,所以請盡量給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吧。

有些知友提議讓孩子看人際交往方面的書,一定要選擇面向孩子年齡段的讀物,科學文化知識孩子吸收的快可以跳級,但待人處事的心智發展和年齡是脫不了關係的,儘管在一些環境下孩子可以有早熟的表現,請記住,那只是看起來成熟,他們的所思所感很可能和成年人存在很大差異,而大人卻已經陷入孩子懂事的自喜中,從而更加忽略了孩子心理上可能存在的問題。過早的灌輸他不能很好理解分辨的處世之道,是可能會在心理上產生偏差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意識的自由,關鍵是灌的還不一定是對的。同時也要記住,看書,永遠替代不了真正的人與人的接觸。

建議大人也多看看心理學包括兒童心理方面的普及讀物,儘管都已經有了一套為人處世的方法,但不一定都是很合適的,可能自己也有困擾,甚至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多接觸一些系統的、多角度的觀點,對自己的生活和養育子女都是很有好處的。


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回答,當時截屏下來,忘記題目了。


因為你期待他「舉止優雅」,你想像他成為「大度的紳士」,你帶他遊山玩水其實是為了「接地氣」。

呵呵,那你從小培養他讀多書又是為了什麼呢?

哦對對,要培養成紳士精英嘛。
不是精英怎麼會需要特別考慮「接地氣」?
平頭老百姓真是感動得熱淚盈眶,超級歡迎這樣優雅的紳士家庭的孩子屈尊來合群呢!

我要是有這樣的父母,我也會「容易與人發生爭執,一生氣就情緒爆發,看書看書一聲不吭。」

欸等等,我就是有這樣的父母耶。

單一評判標準,凡事一定要爭出鮮明對錯,對就受到關愛,錯呢,「不合群」都能成為問題。

呵呵。

所以,是啊,我們不合群,我們情緒大著呢。可是解決方法?你們這些人……能解決什麼呢。你們什麼都不知道。

過你自己的生活吧,你兒子既然來到世界上,自有他的命。你已經把你的一份給他奠定下了,未來還會繼續。停不下來。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怎麼解決呢?
人要是能聽勸,世界可就不這麼熱鬧了。


幹嘛要合群?


和我小時候一模一樣。
只不過我的父母沒有蠢到認為和別人不同是一件可怕的事。


他只是沒找到同類而已


誰說的,人非要,合群不可
我也有寶寶,他還小,不需要面對這個問題
不過,我真心覺得,孩子不一定非要合群


玩的太少了,需要培養一種動手能力強的愛好,比如一種樂器,一項運動,小孩要多接觸真實的世界培養真實的感受,讀書要適可而止


讀書多和不合群沒關係。


推薦閱讀:

在正式場合穿著正裝如何避免被當做服務員?
如何在工作的頭三年里讓自己變得強大?

TAG:兒童教育 | 人際交往 | 心理健康 | 發展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