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和燃燒秸稈之間是否有決定性關係?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談錢談環保,更多「環境經濟」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
2014.10.13補充:
不僅是武漢,其他地方也出現這種說法:
山東霧霾提前多地重污染 專家:燒秸稈是主因之一
哈爾濱全城禁燒秸稈防範霧霾天氣
-------------------------------
最近武漢霧霾嚴重,新聞提到是周邊省份150多個著火點燃燒秸稈所致。
而網友則普遍罵其扯淡
並提出「燃燒秸稈的習慣已經有幾百幾千年了,怎麼現在才有霧霾?」
或是「武漢幾千個建築工地才是元兇」所以在此想問以下3個問題
①、霧霾到底和燒秸稈到底有多大關係?其是否是決定性要素?
②、為什麼以前燃燒秸稈沒有出現霧霾?或者說以前其實也有?
③、工程建設會對霧霾的產生有多大影響?
2014.10.15 重新排版。
——————————————————————
謝邀。
「霧霾」應該是媒體發明的一個詞,泛指是能見度下降的污染行為。關於霧和霾的區別目前包括環境保護部門也只有一個模糊的定義。 @劉秋雲 先生講得不錯,霧是霧,霾是霾。 最大的區別確實在乾濕上,一個略小的區別是在他們的粒徑上。一般來說霧滴相對較大,直徑大於微米級別,甚至可以達到毫米級別,有時肉眼可見。而霾,可以用PM2.5和PM10 的說法進行描述,但是,引起能見度下降的顆粒物的直徑一般在亞微米級別,這個級別的顆粒物直徑可以和可見光波長比較,對光線有著顯著的散射或者吸收作用,從而引起能見度的下降。
以上是一些個背景。
霾是結果,成因很複雜。我國冬季的霾和秋季的霾的來源不盡相同。但是總的來說是因為顆粒物大量聚集無法及時擴散形成的。PM2.5的濃度暴表是常見的事情,但是每次爆表的原因都不盡相同,需要詳細分析。在我國,空氣污染形勢嚴峻。在大氣中,存在著氣體污染物和顆粒污染物。氣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揮發性有機物等)可以通過光化學反應形成二次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往往加重了PM2.5的污染。研究表明二次污染物在我國典型城市的灰霾組成中達到一半以上 (地球環境研究所等首次發現二次有機氣溶膠(SOA)對重灰霾污染PM2.5的定量貢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另外一小半會是什麼呢?在中國,幾個突出的因素是:燃煤燃燒、生物質燃燒(下邊會解釋)、交通排放和揚塵,其具體比例在不同季節、不同氣象條件和不同排放條件下會有所變化。以上的幾個因素屬於常規分析。突發排放形成的霾可以舉兩個例子:一是中國秋收後秸稈燃燒形成的霾;二是2010年左右美國墨西哥灣鑽井平台漏油排放到空氣中的油氣形成的,以有機物為主的霾。
秸稈燃燒屬於生物質燃燒,生物質燃燒可以理解成通過光合作用形成的植物體的燃燒行為,常見的有野火,森林大火,燒柴做飯,和焚燒秸稈等。此類燃燒由於燃燒溫度較低,導致燃燒不完全,焦化過程中排放大量的顆粒物。這些顆粒物的集中、大規模排放是造成能見度下降的元兇。
針對問題一個個回答。
首先說,入秋的霾和秸稈燃燒有著很大的關係,雖然不是決定性要素,但是是霾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所有大氣污染現象的最決定性的要素是大氣自凈能力,在沒有降雨、雪等可以明顯降低顆粒物濃度的條件下,起作用的主要是擴散能力和光化學清除能力(但光化學過程往往形成的二次污染)。霾的出現,往往是因為不利的擴散條件如高空逆溫,靜風等因素引起的。聯想一下,前幾天北京人民在幹什麼?盼風。
二、 秸稈燃燒可以排出顆粒物,顆粒物多了就會成霾,離開濃度談污染是在耍流氓。以前當然有,只要有大規模的生物質燃燒,遇到不利的氣象條件(靜穩天氣)就必然成霾,可以去網上找森林大火或者野火的照片,會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中國秋季大規模焚燒秸稈似乎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之前秸稈在傳統農業模式下,秸稈是捨不得直接在田裡燒掉的,要作為冬季的燃料,要作為牛羊的飼料,因此秋收之後秸稈往往被囤集起來供應冬天的消耗。除了火災,幾乎不會存在大規模焚燒秸稈的事情。
三、工程建設對霾有影響,但是不太大。工程工程中形成的顆粒物粒徑都相對較大,會很快沉降到地面,但也會有一定的小顆粒物滯留空中,對PM2.5 的貢獻不往往不超過10%(質量),這個結論在北京、西安等北方城市都是成立的。當然,沙塵暴時期,沙塵對PM2.5的貢獻會略增,對PM10的貢獻增加明顯。
————————————————
最後有幾句要說的話:這篇雜亂無章的文字被 @知乎 推薦之後,我在微博的留言里發現了很多情緒化的語言。 誠然針對愈演愈烈的空氣污染,沒有人可以淡定。針對灰霾的研究在我國一直在進行,目前更是引起了關注。科學研究結論往往是和直覺不符的。 這篇文字分析了為什麼近年來秸稈燃燒會引起秋季空氣質量的明顯下降。感謝能看到這裡的知友。鑒於一些讀者質疑我採用「官方」數據來進行判斷,導致本文的公信力銳減,我推薦大家去瀏覽這個名為「空氣污染在世界」的網站,這裡提供全世界主要城市的空氣質量指數,比如北京北京美國大使館空氣污染:實時PM2.5空氣質量指數(AQI)。這裡既有美國大使館的監測數據,也有中國環保部共享的國內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指數。這個網站相對獨立,應該算是第三方。
0. 先把結論放在前面
秸稈焚燒是糧食主產區夏秋兩季霧霾的重要污染源。
至於貢獻了?%的污染物,需要業內各大實驗室同仁拿更精確數據說話。是否某個區域霧霾的首要原因,則視當地的常態污染情況而定。
1. 霧霾天不只限於供暖期
北方進入供暖期後出現霧霾,似乎已是共識。例如2012-2013年供暖季的霧霾2013年北京1月份霧霾天氣最多 僅4天空氣優良,真是讓人印(tong)象(bu)深(yu)刻(sheng)。
但是,其他地區出現大範圍霧霾,卻不僅是在供暖期。周邊燒秸稈「熏出」武漢一城霧霾 長江日報報業集團;夏收時節霧霾鎖中原 秸稈為何屢燒不止?合肥昨日遭遇今年最嚴重霧霾天 或因外地焚燒秸稈污染 上述是6月份多地發生霧霾的報道。
以及,成都霧霾天氣原因揭秘 焚燒秸稈成主因(圖),武漢被霧霾籠罩空氣重度污染 主因為周邊秸稈焚燒,霧霾侵襲江蘇全省 南京空氣中又有秸稈味――江蘇新聞網。新聞中這些霧霾事件,發生時雖已到秋冬季節,但這些區域,並非供暖地區。
2015年10月長假後期,北京發生嚴重霧霾北京10月份一半天數是霧霾 今日仍重度污染;2015年11月上旬,東北三省嚴重霧霾,遼寧現史上最嚴重霧霾 環保部赴遼寧督查。尚未供暖或供暖僅一周,出現大規模嚴重霧霾,所為何因?
2. 讀指標,做基本判斷
讀污染物濃度指標判斷污染,好比根據化驗結果判斷初步病情,十分必須。
此處以2015年11月的遼寧霧霾為例,請大家注意觀察AQI的分項指標。數據來源為遼寧省空氣質量實時發布系統( http://211.137.19.74:8089/Home/RealTime)。
我們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為依據,判斷主要污染物的超標倍數。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分為一級和二級,其中一級適用於自然保護區,二級適用於城市。
PM2.5二級標準75。污染程度最低的大連,未超標,濃度最高的是營口,超標近3倍。14個監測城市中13個超標。
PM10二級標準150。污染程度最低的是大連,未超標,最嚴重的是鞍山,超標2倍余。14個城市中12個超標。
SO2 標準二級150。污染最輕的是朝陽,最高的是錦州,超標1倍余。除錦州這個異常值外,還有三個城市超標,14個城市中4個超標,超標率相比顆粒物指標大幅度下降。
NO2 二級標準為80。污染最低的城市為朝陽,最高的城市為鞍山,超標不到1倍。城市超標率為9/14,高於SO2,低於顆粒物指標。
O3-1H二級標準200,超標率為0。
我們可以看到,PM2.5和PM10為主要污染物,NO2為次要污染物,SO2超標率較低,O3-1H未超標。這種有的污染物指數高,有的污染物指數低的不對稱情況,在11月7日、8日遼寧霧霾最嚴重的時候更加明顯。(然而我並沒有截圖保留下來:(。)
我們已知道霧霾由PM2.5造成,而PM2.5幾個主要來源,包括
(1)燃煤;
(2)汽車尾氣;
(3)生活油煙;
(4)工地揚塵;
(5)秸稈焚燒;
(6)工業煙塵;
等等
排名不分先後。
燃煤污染,顆粒物(包括PM2.5、PM10)與SO2幾乎同時產生,呈某個固定的比例,可以參考《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這是因為SO2就是燃煤PM2.5的組成之一;如果SO2低,可能是燃煤少,則顆粒物也少;也可能是煤洗得乾淨,但洗煤洗掉硫分的過程中一般也會洗掉灰分,使PM10降低。
汽車尾氣,PM2.5和NO2、O3會同時產生,呈某個固定的比例。
工地揚塵,以顆粒物為主,即只有PM2.5和PM10,或可以TSP(總懸浮顆粒物)一言蔽之。工地揚塵主要是一種物理過程,產生的顆粒物較大,也易於沉降,實際上不應被過分高估其污染貢獻。
當SO2、O3不超標或超標倍數較低,而PM2.5-PM10超標倍數較高時,就應當考慮存在其他PM2.5污染源。
在2015年11月上旬的遼寧霧霾案例上,我傾向於確定為秸稈焚燒造成的突發性污染。生活油煙、工地揚塵、工業煙塵都是長期以某個相對穩定的貢獻率存在的,近期沒有高度爆發的條件(沒有家家戶戶過大年,沒有突然開工上百個工地,工業污染控制設備沒有突然集體罷工),不會產生如此突如其來的嚴重污染。
只有秸稈焚燒,在10月至11月的秋收期間,從華北一路燒到東北,符合低硫份,高TSP(即總懸浮顆粒物,包含PM10和PM2.5),高峰值(瀋陽11月8日最高PM2.5指數達到1400),連片區域、集中爆發的特性。如果我們觀察空氣中鉀元素的濃度,則更能清楚地確定秸稈焚燒對PM2.5污染的貢獻。
簡單地說,僅從數據判斷,我認為,在這次的靜風逆溫條件下,如果沒有東北平原的大規模秸稈焚燒,遼寧會面臨採暖季的常態化輕中度霧霾;但由於疊加了大規模秸稈焚燒,使得霧霾升級成為大範圍重度霧霾。
10月北京的霧霾,則華北秸稈焚燒的貢獻更大。因為處在十一長假,居民大量外出,人車均少,生活污染大為減少的情況下,卻發生嚴重霧霾,則只能說是外來污染物貢獻突出。而在那個舉國放假的日子,突然爆發的外來污染物要麼是來自高速公路網上假期旅遊的汽車,要麼是剛剛秋收完放火燒秸稈的農田。
根據環保部關於通報最近兩周秸稈焚燒污染防控工作情況的函,基本可以支持我的判斷。「2015年10月19日至11月1日,我部衛星遙感巡查監測數據統計表明,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湖北、山西、寧夏、甘
肅、湖南、廣西、安徽、河南、河北、江西、江蘇、廣東等16省(區)共監測到疑似秸稈焚燒火點1583個,比2014年同期增加676個,增幅為
74.5%。各省(區)火點數依次分別為黑龍江967個,吉林286個,遼寧149個,內蒙古52個,湖北44個,山西27個,寧夏20個,甘肅15個,
其餘省(區)火點數低於10個。」
2015年的火點為什麼比2014年增加了74.5%,這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3. 看論文,秸稈能貢獻多少PM2.5
祝斌等.(2005)的研究指出,農作物秸稈燃燒時,每公斤秸稈在明火燃燒條件下能釋放7.2-39g的PM2.5,在悶火燃燒條件下能釋放67.4-104.6gPM2.5。李建峰等.(2015)總結的不同農作物秸稈燃燒PM2.5排放因子在7.2-20.27g/kg之間。
作為對比,烤肉對PM2.5的貢獻因子是18.8-29.8g/kg,森林大火是4.9-18.8g/kg。
賀晉瑜等.(2015)認為,我國的煤電廠煤粉爐的PM2.5排放因子為0.35-0.75g/kg。這是經過污染物排放控制後的結果。
我國目前年產秸稈6億噸左右,如果夏秋兩季各焚燒10%,即6千萬噸,假設均為污染程度較低的明火燃燒,則每季可以貢獻43萬噸PM2.5,相當於5.7億噸經過除塵處理的燃煤過程。2013年,我國一共消費了相當於24.75億噸標準煤的煤炭。假設這些煤炭全部是劣質煤,熱值低於3500千卡,則煤炭消費量為50億噸。每季燃燒6千萬噸秸稈排放的PM2.5,相當於10%以上的全年煤炭PM2.5排放量。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意味著在秸稈焚燒的那一個月里,全國多排放了一倍PM2.5。
有網友說,老祖宗燒了幾千年的秸稈,為什麼現在就造成霧霾了?為啥就把什麼責任都推到農民頭上?
第一,老祖宗未必燒了幾千年秸稈。刀耕火種,通過燒荒肥田固然是一種耕作方式,但屬於水平較低的一種,並沒有在中國的農業經營中延續下來。更常見的是,秸稈作為青貯飼料過腹還田,秸稈作為家庭用能做飯取暖,秸稈作為手工業材料進行加工,秸稈作為建築材料遮風擋雨。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南方,講究物盡其用的小農經濟自發地形成了秸稈的複合高效利用方式,只有那些留在田間的根茬由於影響耕作,才會進行簡單的燒荒。「財大氣粗」的集中焚燒是在整體城市化和工業化以後才發生的,主要是秸稈的眾多其他用途已被工業材料替代,而儲存利用秸稈的市場價值低於收集成本,於是最簡單的方法為一燒了之。(請網友分清秸稈作為生活用能「燒灶」、「燒炕」,和作為農業廢棄物一次性集中「焚燒」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第二,由於粗放型的工業發展模式,我國工業源和生活源排放的PM2.5原本就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如此次遼寧案例中,瀋陽鞍山錦州等城市的SO2濃度很高,說明工業源應該也有問題),遇到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非常容易發生霧霾污染。如果在夏收和秋收期間疊加大規模秸稈焚燒的污染物排放,發生大規模嚴重霧霾的概率就大大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秸稈焚燒造成的霧霾具有季節性,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收穫季節。從全年的PM2.5排放總量來看,秸稈源的貢獻應該比不上燃煤等工業源的貢獻,但是在「焚燒季」,它的污染貢獻則不容小覷。秸稈焚燒的污染也具有地域性。在某些城市,秸稈焚燒PM2.5的排放可能甚至比不上生活油煙的貢獻。就像「離開了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離開了時空談主要污染也是不嚴肅的。這方面的定量工作,還需要實驗室的同行們深入探討。
至於應不應該禁止農民焚燒秸稈,如何做才能更加高效,因為涉及到三農問題,認識不夠,不再展開。
上述論述若有科學、邏輯錯誤,歡迎指出、討論。
轉載請註明作者信息。
補充:
首先,這篇文章開頭所引用的新聞報道只是想說明發生霾污染的案例,但這些報道題目自帶「秸稈」,真心不是我故意找的傾向性證據:)
媒體做主觀判斷,似乎已不可避免。例如2015年11月17日,網上傳播的這兩篇報道,《東北霧霾「病因」被揪出:華電能源等超排》,《環保部揪出東北霧霾「病因」:華電能源等超排》。總體上把矛頭指向黑化集團、華電能源等大型企業。這是事實,卻不是全部的事實。其中「有業內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PM2.5濃度超標與燃煤有直接關係,燃煤對PM2.5濃度貢獻率在61%左右,解決霧霾問題必須要加強燃煤企業達標排放的監管」,這個數據值得探討。離開了劑量談毒性是流氓,離開了時間和區域談污染成因也不太嚴肅。
環保部網站的通報環境保護部通報東北地區重污染天氣應急應對督查進展情況,則指出「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將繼續加大環境執法監督力度,嚴控劣質燃煤和秸稈焚燒,進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防和應對措施,做好大氣污染防治相關工作。」
不可否認,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及實際操作中低水平的污染控制和監管,使大氣污染問題成為頑疾。問題在於,僅看到燃煤這個大頭,是不夠的。導致大氣污染的來源有很多,汽車尾氣、工地揚塵、生活油煙、秸稈焚燒,當這些「小」污染源進入到環境管理視野的時候,意味著某種管理精細化的進步。實際上我們需要深入研究並進行管理的領域還很多,例如VOCs對霧霾的貢獻和影響,我們才剛剛開始關注。可是,大多數人可能連什麼是VOCs(揮發性有機物)都還不知道。
我目前學習的專業是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從「本職」上看,應該著重談一談評論中某位網友提到的「農民和市民的排污權」問題。但是,我發現,即使是在「知乎」這個知識社區上,大家對於基本的環境科學原理似乎還缺乏共識,所以才拿出僅有的一點學科基本功來回答這個問題。
做好污染控制,首先要確定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然後對污染源的排放行為制定標準。這是中性的、客觀的科學問題。至於標準的鬆緊程度,以及監管落實的鬆緊程度,則是管理問題,實際操作中往往經過利弊權衡而帶有主觀色彩,我們無需否認。
在秸稈焚燒問題上,確認「秸稈焚燒是一種季節性的大氣污染源」屬於科學範疇。我不覺得有什麼值得懷疑的。(你得知道自己得的是什麼病。)
「是否應該制止秸稈焚燒」則是一個管理問題,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探討。(治不治是你的選擇。如果選擇治,那再討論怎麼治。)
目前,PM2.5幾個重要污染源的管理狀態是,燃煤電廠、工業鍋爐、汽車尾氣、餐飲行業油煙排放等都有國家標準,工地揚塵有部分地方標準。不管這些標準是否嚴格,或者實際監管是否落實,這些標準的存在意味著某種科學研究的深入,也是我們進一步嚴格管理、改善環境的基礎。
對於秸稈焚燒,既然是在田野中的不加控制的燃燒過程,那麼似乎也就無法給這個過程增加一個除塵標準的規定。然而,對於秸稈焚燒的管理還存在很多其他行為標準。採用不採用,是管理問題。否認秸稈大規模集中焚燒導致的不同程度的季節性大氣污染,就好像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我覺得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同情農民是弱勢群體而確定農民沒有能力或者沒有必要解決他們的環境問題,這難道不是一種歧視?
環境科學家和工程專家確定環境污染的成因,提供控制污染、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效率的一系列技術路徑。
環境經濟學家和環境管理專家來想辦法找到一條花錢少效益好農民不用煩惱如何處理秸稈全社會不用煩惱多吸一種霧霾的管理道路。這個問題很有難度,所以請大家多獻計獻策,而不是否認秸稈焚燒不產生污染或者建議先處理別的問題再說。
再補:在農民焚燒秸稈的過程中,就算不造成城市的霧霾,那農民本身就一點都不會受到焚燒的煙塵帶來的污染嗎?你們被土灶柴灶嗆過嗎?要知道,即使是秸稈作為日常生活用能,土灶、柴灶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對農民特別是從事炊事工作的農村女性有顯著的健康影響。煙熏火燎地集中焚燒秸稈,哪怕只是一年燒那麼幾天,那麼大的暴露量,如果持續幾十年,真的不要緊嗎?說不要緊的,是在歧視我們農民吧?
1、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霧霾有不同的原因,一般情況下,主要影響因素有工業廢氣,機動車尾氣和工地揚塵,當然天氣是最重要的,空氣質量基本靠天吃飯。但是特殊情況,如農業種植密集區的秸稈焚燒和北方冬季取暖都會在特定時間內成為主要矛盾。每年到了秸稈焚燒的季節,各級環保部門和鄉鎮都會耗費大量精力禁燒,可是秸稈沒有去處,堵是解決不了問題。
2、所謂的過去幾千年都在焚燒秸稈其實是個偽命題。首先過去的種植量遠遠沒有現在大,也就是說產生的秸稈量不如現在;其次過去很大部分秸稈會被用於漚肥;最後即使是焚燒,以前也不是在田間隨意燒掉,而是作為重要燃料收集起來使用,而在那種焚燒條件下產生的顆粒物要遠遠小于田間地頭的焚燒。當然霧霾遠遠不是一種原因導致的,光是秸稈焚燒產生的顆粒物還不能單獨造成霧霾。
3、工地揚塵對霧霾的貢獻沒有一般媒體宣揚的那麼大。工地對周邊環境空氣影響極大,但其揚塵屬於pm10的居多,也就是說其顆粒物粒徑較大,一般來說還不是霧霾的主要因素。
謝邀。
首先說「古代沒有霾」是需要論證的,古人既然發明了霾這個字,固然有其原因,霧霾也不是從神話故事裡產生的氣象學現象,如果要想證明古代沒有霾,那麼至少應當確認古文中出現過的所有「霾」字都跟現代所說的「霾」沒關係方可證明,因此斷然說「燃燒秸稈的習慣已經有幾百幾千年了,怎麼現在才有霧霾」不科學,何況此句還需要證明燒秸稈是否已有幾百幾千年的歷史。
(本來這句話並不算答題的正文,題目沒問霧霾是不是現在才有,只是點評一下問題中引用的古代沒有霾這一說法太武斷,但沒曾想突然引起關注和爭議,經 @fracsh 提醒,已重新編輯,原文寫得太草率表述不清,討論區里有引用,本次編輯沒有改變原意,但關於燒秸稈與霧霾的關係,本答案從原來的肯定修正為比較肯定,因為同樣的證據在每個人眼中也會有不同的判斷,但我個人觀點是肯定有關,但第二段否定的觀點沒有改,因為只要有一例反例就能否定。也希望討論的焦點集中在證據本身,不希望知乎一秒變貼吧,成天罵戰)
===============================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其實是兩個層面,一是霧霾與燒秸稈有無關係,二是是否為決定性關係。
第一個問題是比較肯定的,印象中曾經看到NASA的一張中國區域衛星圖可以作為證據,不過沒有找到,貼了下面這張:
這張圖是印度地區燒秸稈的衛星圖,圖上紅點就是著火點,而霧霾的位置與著火點吻合。墨綠色的位置是喜馬拉雅山,東北面是中國。實際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燒荒的問題,往往都會伴隨霧霾,比如印尼的空氣濕潤雨水較多,比較潔凈,但春季(當地稱旱季)燒荒時,霧霾就出現了。所以這是普遍存在的。
這張圖是印度地區燒秸稈的衛星圖,圖上紅點就是著火點,而霧霾的位置與著火點吻合。墨綠色的位置是喜馬拉雅山,東北面是中國。實際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燒荒的問題,往往都會伴隨霧霾,比如印尼的空氣濕潤雨水較多,比較潔凈,但春季(當地稱旱季)燒荒時,霧霾就出現了。所以這是普遍存在的。上述證據是宏觀證據,我們還可以尋找局部性證據:時間、區域和成分。每年十月是燒秸稈的多發季,華北、中原和華東北部是燒秸稈最激烈的區域,而這些區域每年十月份也是霧霾高發期,這一點說明二者可能存在關聯。最後加上對成分的檢測,確定這段時間植物性有機質的比例增加,其來源與秸稈關係較大。種種證據表明,燒秸稈應當與霧霾有關聯。
=======
第二個問題是說決定性關係,這個很明確是否定的,證據很簡單,不燒秸稈的時候霧霾也很嚴重,尤其是華北地區,這實際上就是工業污染的問題了。我曾經因為工作關係多次去石家莊,在石家莊西邊的G5高速上向西邊望去,無論市區空氣質量如何,井陘區上方都是灰濛濛一片,因為那一代工業非常集中;再比如說營口的空氣是比較好的,但可以看到鮁魚圈上方鞍鋼的位置上也是一片灰色,這種局部性的霧霾可以很明確地表明工業污染對於霧霾成因的貢獻,因為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擾。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城市自身的問題,主要是尾氣和城建,其實也很容易證明,除了用儀器確定NOx之外,也可用上述方式證明。例如北京,當一陣風吹過之後空氣很快潔凈,如果風停了兩天,霧霾起來了,此時在北京近郊的山坡上可以明顯看到市區上方偏黃的一層灰霾,而遠郊卻是藍天白雲,可見城市自身也是產霾大器。但具體要分清尾氣和城建哪個造得更多,個人感覺非常困難。
=======
總結
霧霾的成分複雜,所以不可能把成因歸結到一個原因上去,我們日常生活也在產生各種污染源,之前曾有專家說做飯也會產生霧霾,其實也沒說錯,只是貢獻度多少的問題。洛杉磯治霾三十年見成效,我們偉大首都恐怕也需要這麼久。
【轉發 @大臉撐在小胸 的科普文章,原文鏈接:我的資訊--網易雲閱讀。】
【標題】農民焚燒秸稈到底會不會引發霧霾?
幾天前的6月12日,湖北省發布了霾黃色預警,說明霾污染達到了「較重」的程度。武漢、襄陽、孝感等地的能見度降到3km以下,而一般空氣正常時,能見度應該在10-20km範圍內。
到13日傍晚,武漢市9個空氣質量監測點紛紛「爆表」,就是說,空氣質量指數(AQI:Air Quality Index)超過了極限值500。當天,武漢和荊州的空氣質量指數分別排名全國倒數第一和倒數第二。
其實,對於如此嚴重的霧霾天,當地居民已經不需要這些抽象的數據來說明,僅憑雙眼、鼻腔和口腔,都能感受到其恐怖程度。而更讓大家追問不休的話題在於——原因。原因究竟是什麼?
根據當地環保局公布的結果,主要原因是湖北周邊地區的秸稈焚燒。
此結論一出,驚起罵聲一片!
當然了,我個人,是不反對罵人的。但是,我覺得,你連罵人都罵不在點子上那可真是嗚呼悲哉。所以,我就來講講:各位都罵錯了些什麼?
我把所有罵聲盤點了一遍,大致可分為如下三種具有典型代表性的:
(1)農民焚燒秸稈幾千年,為什麼近幾年才出現霧霾?!可見焚燒秸稈根本不會造成霧霾!(自動過濾部分字眼)——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罵聲。
首先,誰說霧霾是近幾年才有的?!
事實上,自我國建國後、具備較可信的氣象觀測記錄以來,從1951年開始,我國就一直是有霾觀測記錄的,只不過那時候大家不太關心這個話題而已。
——為什麼那時候不關心呢?呵呵,當然是因為窮了!在你連吃飽穿暖這類最低生存要求都成問題的時候,你會去關心空氣好不好嗎?!
建國初期,霾比較嚴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北、內蒙和西北。這一方面是自然原因,比如西北,自然環境太惡劣,沙塵災害重,空氣中揚塵揚沙較多,容易造成顆粒較大(如PM10)的霾天;另一方面是人為原因,比如東北,一些老工業基地的工業排放不加節制,造成當時的空氣污染也是非常嚴重的。
隨著時間推移,一方面,北方的自然環境治理已經很見成效,西北的沙塵天氣大為改善;另一方面,東北很多傳統老工業基地也瓦解得差不多了。所以跟現在相比,這些地區的年平均霾天數反而在減少,倒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些新興的經濟發達地區和人口密集區,後來居上,成為霧霾重災區。
另外,就別說五六十年代了,其實古代就有霧霾——這個我上次就說過了,很多人表示不服,他們說了:古代的霾,那只是叫霾而已,其實那能是霾嗎?!古代又沒有工業怎麼會有霾?!(自動過濾部分字眼)
同學,我要告訴你,霾的定義是「大量煙塵等微粒懸浮在空氣中而造成的渾濁現象」,有霾的時候又恰好有霧就叫霧霾——你看到了,並沒有任何字眼限制霧霾中的微粒必須是工業時代產物。
至於這些顆粒是什麼,有可能是自然形成的揚塵揚沙、火山噴發顆粒物,也有可能是人為形成的汽車尾氣、工業排放。
當然了,古代的霾,和現在工業時代的霾,在成分上肯定是有所區別的。古代的霾更多來源於自然浮塵、森林大火產生的煙塵、大興土木帶來的揚塵揚沙等等。從顆粒上來說,應該更大一些,多為PM10。從程度上來說,也沒有現在嚴重。而現代的霾,顯然,成分更加複雜、顆粒更小、對人體的危害也更大。
——但無論古代霾還是現代霾那都是霾霾霾!
其次,農民燒秸稈的歷史的確很悠久——至於有沒有幾千年,我在此就先不深究了。但是,請注意,那時候的農民只是「燒」秸稈,而不是「焚燒」秸稈!
古代,能源匱乏,秸稈是農村最重要的燃料之一。農民燒秸稈那是用來生火做飯的,今天燒一點明天燒一點,上午燒一點下午燒一點,這樣產生的煙塵和碳黑粒子等大氣污染物,是非常有限的。
再加上古代本來空氣質量也不錯,就算排放出一些大氣污染物,也在大氣整體自凈化的能力之內,並不會造成嚴重霧霾。
但是,現在情形已經變了。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具備了更清潔、更高效、更便宜的能源,農民已經不需要把秸稈當做燃料了,大量秸稈對於他們來說基本上是負擔,往往就選擇堆在一起,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焚燒,這種排放量是相當驚人的。
僅以北京地區為例,2011年農業秸稈產量為224.7萬噸,其中有45%被露天焚燒,因焚燒秸稈而排放的PM2.5總量為2.48萬噸。
再比如2008年,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四省市,純粹因為秸稈焚燒,就產生了36.8萬噸的PM10、14.4萬噸的PM2.5、1.5萬噸的SO2、9.2萬噸的CO。
這些數字(事實上還有更多數字,限於篇幅不在此一一羅列),對於空氣質量已經岌岌可危的當今中國而言,是無法忽視掉的量級。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儘管,就全國大範圍全年平均而言,秸稈燃燒對於霧霾的貢獻,肯定不如化石類燃料(如煤炭和汽油等)和工業排放的貢獻大。但是,具體到某一地的某一次霧霾,秸稈燃燒的貢獻卻極有可能躍居榜首。
比如在2008年10月底江蘇爆發的一次重度霾污染事件中,秸稈焚燒導致當地PM10和CO濃度分別上升30%以上,江蘇本地秸稈焚燒對此次霧霾的貢獻達到了32.4%,而周邊省份秸稈焚燒的貢獻更高達33.3%左右。可以說,這就是一次「秸稈霧霾」。而類似由秸稈焚燒導致的霧霾災害,每年都會發生。
這次湖北的嚴重霧霾,環保部門將其原因歸結為秸稈焚燒,也並不是隨口胡謅,而是有觀測依據的。秸稈焚燒會產生三種特有的特徵顆粒示蹤物,分別是有機碳、元素碳和鉀離子。在這次霧霾中,武漢市有機碳監測值升高10倍,元素碳和鉀離子監測值分別升高了8倍。如此顯著的特徵顆粒示蹤物指標,已經足夠說明問題。
所以,對於上述「(1)農民焚燒秸稈幾千年,為什麼近幾年才出現霧霾?!可見焚燒秸稈根本不會造成霧霾!」的罵聲,儘管最常見最普遍最理直氣壯最具有迷惑性,但不幸你們還是罵錯了,錯誤就在於:
a. 過去的農民根本不焚燒秸稈,是現在的農民才焚燒秸稈;
b. 從古至今一直有霧霾,只是現在的霧霾格外嚴重;
c. 古代農民小量多次地燒秸稈,不會造成霧霾;但現代農民短時間內集中大量焚燒秸稈,就會造成霧霾。雖然同樣是燒秸稈,但在不同的限定條件下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不僅是邏輯上的判斷,更是由眾多監測結果和科學統計結果作為證據來支撐結論的。
(2)現在明明是夏天,又不是秋天,哪來的秸稈好燒?!(自動過濾部分字眼)
同學,有空的話,出去走走,update一下自己的知識庫,不要總停留在小學散文的階段——「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夏天是耕耘的季節,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喲,冬天是儲藏的季節……」
這樣你就知道,世上除了有秋收,還有夏收。同時也能明白,我國秸稈燃燒的第一個高峰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第二個高峰期在9月下旬-10月上旬。
另外,從去年6月1日開始,國家環保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每天公布全國範圍內秸稈焚燒衛星遙感監測火點分布情況。這是基於Terra的MODIS(過境時間為10:30)和Aqua的MODIS數據(過境時間為13:30)。
在這次湖北嚴重霧霾事件中,以6月11日為例,安徽、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江西、山西、陝西、浙江9省份,共有157個焚燒秸稈的火點,其中安徽96個,河南24個。大家可以看圖。
(3)農村燒秸稈,城市裡起霧霾,騙鬼嗎?!(自動過濾部分字眼)
真遺憾,城市並沒有用罩子罩起來,無法實現與農村隔絕空氣。
事實上,周邊大氣污染物輸送一直就是城市裡空氣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城市,雖然已經竭盡所能,動用各種行政優勢,遷走了化工廠、控制了車輛上路、鼓勵了清潔能源,但空氣質量還是得不到改善,就有這個原因在起作用。
沒辦法,大氣是移動的,也是聯通的。大氣污染物要隨風而來,誰也攔不住。
以上罵聲,參考自湖北周邊157個秸稈焚燒點 武漢PM2.5最高破800_大楚網的新聞評論,大家可以去觀摩一下,那些動輒獲得幾百上千點贊的評論,都在罵些什麼。
謝邀
①.霧霾到底和燒秸稈到底有多大關係?其是否是決定性要素?
我覺得這問題得理清楚霧霾時間長短,秸稈焚燒是常年霧霾的決定性要素么?不是,常年霧霾的主要原因是機動車尾氣、燃煤、工業污染等,但它完全可以成為某次霧霾事件的決定性要素。在報道中預報員是把本次提前到的霧霾歸咎於秸稈焚燒不是常年霧霾,這是符合邏輯的,北方人均土地面積多,當大規模焚燒秸稈時那場面應該挺壯觀的,特別是遇到靜穩天氣時。
②為什麼以前燃燒秸稈沒有出現霧霾?或者說以前其實也有?
這問題得先確定,以前是否真存在大面積焚燒秸稈的現象。我是南方的,這邊以前基本不燒,用來當牲畜飼料或者當牲畜養殖時的墊草,北方多平原,少柴火一般當做飯燃料多吧(不確定)。大面積焚燒應該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至城市之後,留在農村多老幼,青壯年也就農耕或收割季回家幫忙。假定「燃燒秸稈的習慣真已有幾百幾千年」,為什麼以前沒霧霾或沒那麼重,因為霧霾並不僅僅是達到一定顆粒物濃度以後就會出現,它還得達到一定的相對濕度及遇到靜穩天氣。霧霾的產生原因是非常複雜的,包括複雜的顆粒物貢獻源、複雜的大氣濕度影響因素及各種人類活動對天氣的影響。進入工業社會後,人們向大氣中大量排放的顆粒物和粒子,不僅為霧霾產生提供基礎,也增強了大氣顆粒物的吸濕性,能使粒子膨脹,造成常年霧霾現象,同時城市建築、城市熱島效應、逆溫現象等都會影響城市大氣環流,不利於污染物的擴散。總之,古時的無或少霧霾與現在的常年霧霾,不能僅僅單獨抽出「是否存在焚燒秸稈」這差異條件來下結論,而更應多考慮現代工業社會對大氣污染物擴散條件造成的影響。
現在國家也特別重視大氣污染物源解析,各直轄市、省會及副省會均要求建立大氣污染物源清單,北京、石家莊、天津六月份前就已完成。但源解析只是第一步,像汽車排放、工業生產、化石燃料燃燒造成的污染這類替代不了禁止不了的社會活動只能改、減、限,是慢活,禁止秸稈焚燒這類社會依賴性低、工作量相對較小但效率高的應該支持,當然如何有效處理利用價值不高的秸稈還需不斷探索,畢竟只堵不疏並不能永久解決秸稈問題。
③、工程建設會對霧霾的產生有多大影響?
工程建設對霧霾產生肯定有貢獻,我個人認為建築揚塵應該是其主要貢獻方式,包括在土壤塵之內。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張仁建團隊在北京霧霾源解析研究中得出二次無機氣溶膠26%、工業污染25%、燃煤18%、生物質燃燒12%、土壤塵15%、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4%(該研究結論特別是汽車尾氣的貢獻率被普遍質疑),雖然採樣數據沒有完整的觀察期且未與污染源清單比對,但也能從某些層面反應工程建築對霧霾的貢獻。到時多關注各地市公布的大氣污染源清單吧。
回答已經比較多,簡單看了一下,感覺陳陽的回複比較詳細,也有一定技術含量。我再補充以下幾點個人看法:
1)霧霾的成因不是幾個污染排放源的簡單線性迭加,應該是存在較強的非線性作用,二次反應生成物(甚至還有三次、多次生成物)就是這種非線性作用的一個明顯體現;
2)老曹在Nature上的那篇文章我也基本看了一遍(完全消化還需要時間),文章標題對於二次源的貢獻也只是使用了High contribution(並沒有明確說出超過一半)的謹慎字眼,而文章中對於北京、西安、上海、廣州四個城市的具體分析,西安的二次源貢獻是30%左右,上海和廣州的二次源貢獻雖然都接近70%,但其中二次無機占絕對大頭(廣州是59%,上海是62%),似乎是與海洋影響有關?
3)工程建設過程中,多以柴油為動力的工程機械是會產生PM2.5的
哈爾濱10月末焚燒秸稈時期的空氣。你可以查一下,5、6、7、8、9月的哈爾濱空氣質量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幾乎都是前10位,空氣質量最好的8、9月甚至經常在全國排前5位,但10月末11月初的幾天,在冷空氣還未來到、氣流下沉加上秸稈燃燒的那幾天,空氣質量往往會爆表。如果說燒煤,1、2、3月燒的應該更多,但1、2月哈爾濱的pm2.5狀況比華北大多數城市都要好。網友是專家說什麼都要反對的。如果專家說,秸稈燃燒不是主因,那很多網友的評論恐怕也會去反對。。。
哈爾濱10月末焚燒秸稈時期的空氣。你可以查一下,5、6、7、8、9月的哈爾濱空氣質量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幾乎都是前10位,空氣質量最好的8、9月甚至經常在全國排前5位,但10月末11月初的幾天,在冷空氣還未來到、氣流下沉加上秸稈燃燒的那幾天,空氣質量往往會爆表。如果說燒煤,1、2、3月燒的應該更多,但1、2月哈爾濱的pm2.5狀況比華北大多數城市都要好。網友是專家說什麼都要反對的。如果專家說,秸稈燃燒不是主因,那很多網友的評論恐怕也會去反對。。。其他地方不知道,老家農村,大規模秸稈焚燒是近十年甚至更晚的事情,而不是想當然的"自古以來"。
傳統的水稻收割(包括人工或簡易收割機),是把稻穗連同秸稈一起放倒,搬運回家人工脫粒。脫粒後稻草堆放起來作來年燃料及牛飼料。
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已不再養牛作畜力,做飯燃料也改為電或煤氣。秸稈沒了用處。新式收割機在田間只收割稻穗,並現場脫粒。農民只需要把稻穀拖運回家,所有稻草遺留田間。不焚燒根本沒有好辦法處理。所以才有了秋季大規模集中焚燒的事情發生。
解決這個問題,我想應該推廣新式收割機,在收割時同時粉碎秙稈。但這會帶來成本上升,卻帶不來多少收益。除非政府補貼,不然農民沒動力去做的。【關注我的人,早已知答案,深藏功與名】
1)中國霧霾根本原因,只有一個:
2012年世界煤炭產量排名,中國宇宙第一:2)2014年10月20日,由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環保部環境規劃院、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家機構的專家共同參與的研究《煤炭使用對中國大氣污染的貢獻》正式發布。
在霧霾污染季來臨之際,這份報告計算並公布了不少重要發現(基於2012年數據)。這份《報告》最重要的結論是確認了煤炭使用是大氣污染的首要原因。
1 中國煤炭使用對空氣PM2.5年均濃度的貢獻估算在51%至61%之間,均值為56%。其中,約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燒產生的,約4成的PM2.5是伴隨煤炭使用的重點行業排放的。
2 全國一次PM2.5排放量在2012年為1203萬噸,其中工業過程和民用源是貢獻最大的污染源,排放量貢獻佔比接近60%(主要集中在電力、供熱、工業鍋爐這三個部門);民用源對一次PM2.5排放有較大貢獻的主要有煤炭和秸稈、薪柴等生物質燃料。
3 中國煤炭使用對我國東部8個霧霾污染重點省市的PM2.5年均濃度的貢獻區間如下:北京為44%-54%,天津為50%-60%,河北為52%-62%,上海為53%-63%,江蘇為53%-63%,浙江為55%-65%,廣東為47%-57%,山東為54%-64%。
原文資料:煤炭使用對PM2.5的"貢獻"約60%!(22頁詳解PPT奉上)
3)幾十年前,在美國也曾經遭遇過類似中國現在的霧霾天氣。
1948年10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工業小鎮多諾拉發生致死20人、致病7000人的空氣污染事件;
1955年9月,洛杉磯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中,僅因呼吸系統衰竭而死亡的65歲以上老人達400多人;
1974年5月,華盛頓特區的霧霾天氣持續了將近3個月……
作為美國最大的城市之一,紐約市也曾多次發生嚴重霧霾現象。特別是到了20世紀下半葉,數次嚴重的霧霾使紐約也贏得了「霧都」之名。
1953年11月,一場霧霾使紐約200人死亡;
1963年,「倫敦殺人霧」來到紐約,400多人失去了生命,數千人患上嚴重的呼吸道疾病;
1966年,黑色的霧霾從11月24日感恩節開始,一直籠罩在紐約市上空,直到11月底還沒有散去,期間170多人因霧霾而死亡。當時,「紐約霧霾」幾乎成為了專有名詞。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出台了《清潔空氣法》,授權任何人均可對違反排放標準或限制的任何人提起訴訟。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經濟的升級換代、產業轉型,互聯網、金融等服務業逐漸取代製造業成為美國的主要產業。
「紐約霧霾」如今已經成為了過去時。根據近期的一份調查結果,紐約市的空氣質量處於50年來的最好水平。
1973年7月,俄亥俄州的克里蘭夫市,遮天蔽日的工業灰塵將克拉克大道完全掩蓋:我們有理由相信,再過50年,中國工業化完成,我們的空氣會大幅度好轉,重現碧海藍天。理論上,按平均壽命,閱讀本文的大多數人都能看到那天。
呵呵。
把黑鍋都扣向焚燒秸稈的純屬在轉移視線,真正原因是什麼很簡單。
蒙煤。
這幾年來東北一直在用便宜的蒙煤替代質優但價高的東北煤。結果就是霧霾越來越嚴重。
看今年年初哈爾濱生活報的一篇報道吧,可是把大實話都說了。
蒙煤無過錯 錯在「煤不對爐」:
生活報1月22日訊
連日來,哈爾濱市及周邊地區被霧霾籠罩,空氣污染指數實時監測連連爆表,10月30日,太平機場一度關閉,高速公路一度封閉。大街上,人們戴著口罩都行色匆匆,就連見面時的問候也變成了抱怨:哈爾濱的霧霾天怎麼越來越多了。患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多了起來,哈醫大四院呼吸科金大夫說:「近兩天就診人多了,但有
些影響是慢性過程,估計過一段患者還得多。」從去年10月22日開始,霧霾成了哈爾濱乃至黑龍江的不速之客,它頻頻造訪,人們在找尋它的由來,探索消滅它的方式。
蒙煤有市場
污染雖重卻有價格優勢
記者採訪了哈爾濱的一些專家,其中包括在哈爾濱市進行污染源解析工作的人員。
哈爾濱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孫志武院長說,研究發現,造成哈爾濱霧霾現象有四大主因——能源結構不合理、秸稈焚燒、機動車尾氣排放和城市揚塵,其中,供暖期起爐和秸稈焚燒是眼下霧霾頻發的主要原因。哈爾濱的能源結構是煤炭為主要燃料的,近年又大量使用污染程度較高的蒙煤,使燃料結構進一步惡化,燃料結構變化是引起霧霾的一個重要原因。
「哈爾濱市過去燒的均是黑龍江地產煤,而現在有大量鍋爐用的是蒙煤。」哈爾濱市潔凈煤管理中心副主任張大康向記者坦承。他說,以往哈爾濱市用的
燃料基本是雞西、雙鴨山、鶴崗、七台河這四個城市生產的煤。而近幾年,隨著產自內蒙古的蒙煤源源不斷地運到哈爾濱,哈爾濱的發電企業和供暖公司都大量使用蒙煤。因為蒙煤價格低廉,每噸300元左右,相對於每噸七八百元的優質煤來說,具有價格優勢。張大康說,哈爾濱市超過1000萬噸燃煤使用量用的是蒙煤。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決定煤炭燃燒熱效率的是煤炭的揮發分和固定炭。如果燃燒條件不適當,揮發分高的煤燃燒時易產生未燃盡的碳粒,俗稱「黑煙」;併產生更多的一氧化碳、多環芳烴類、醛類等污染物,熱效率降低。龍江煤屬於二類煙煤,其揮發分基本在22%到30%之間,而且,地產煤的含硫量也是比較低的,而蒙煤的揮發分基本都在3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百分之四十幾。也就是說,蒙煤燃燒產生的煙塵遠大過龍江煤。
而地產的鍋爐基本上是按照地產煤來量身定製的,地產鍋爐的爐膛空間決定了鍋爐的送風量。而蒙煤由於揮發分很高,它需要更大的鍋爐爐膛,也需要更多的送風量。
現在,哈爾濱越來越多的鍋爐使用上了蒙煤,在沒有使用適合的鍋爐的情況下,在沒有對原有鍋爐進行改造的情況下,使用蒙煤就使得煤炭在爐膛中得不到充分的燃燒,更多的煙塵隨著水汽排放到空中。
據張大康說,蒙煤在沒有得到充分燃燒的情況下排放到空中,其顆粒是極其微小的,多在pm2.5之下,甚至有的直徑是在pm0.5~1,極易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
環保部門的調查顯示,哈爾濱市每年燃煤使用量達3800萬噸,近年來蒙煤使用量逐漸增多,目前佔比已經達到三分之一。
蒙煤無過錯
錯在「煤不對爐」
蒙煤不遠千里,來到哈爾濱,進入了哈爾濱人的生產和生活當中,難免產生了蒙煤之怨。
然而據專家介紹,蒙煤無過,只是遇上了不對的鍋爐和不正確的使用方式。蒙煤屬於褐煤的一種,它並不是劣質煤的代名詞,只要使用適合的設備,就能夠實現充分燃燒,發揮它的熱效率。
蒙煤是地質上非常年輕的一種煤炭,只有幾百萬年到千萬年的年齡,有的煤塊都能看清楚樹木的年輪。這種煤堆積在地面的表層,開採起來非常方便,因
而,開採費用是很低的。我省的地產煤都是沉積上億年以上,而且都是深埋於地下幾十米或上百米的深處的,開採非常不方便,開採的成本也相當高,需要動用許多現代化的設備。由於開採成本的因素,決定了煤炭的價格,目前黑龍江地產煤的價格比較高,而蒙煤的價格比較低,哪怕加上運到哈爾濱的運費,其價格也是很低的。無論煤炭價格如何波動,蒙煤與地產煤之間的巨大價差始終存在。
價格因素決定了市場需求,一些煤炭的用戶,相中蒙煤價低,大量地購進蒙煤,於是,更多的煙塵隨著蒙煤進入了冰城的生活。
降低污染
推廣使用潔凈配煤
二三百元一噸的蒙煤的價格,是用戶難以抵制的誘惑。進行鍋爐改造,又非一日之功,讓用戶購買蒙煤鍋爐,其造價很高會增加用戶的負擔。
應該怎樣去面對蒙煤,就是亟待解答的課題,也是一個棘手的課題。哈爾濱市潔凈煤管理中心經過漫長的市場調查,他們給出了一個答案,那就是推廣使用潔凈配煤。專家說,地產鍋爐在煤炭揮發分達到30%這個節點上時,燃燒是最充分的,熱效率也是最高的。那麼把地產煤和蒙煤摻在一起來使用,使揮發分高的
煤炭和揮發分低的煤炭,與介質混合在一起,最終使燃料達到揮發分值在30%。對用戶來說,就是購買一部分蒙煤,再購買一部分地產煤,在節約一部分資金的情況下,既實現了煤炭的充分燃燒,也實現了達標排放,更減少了城市的污染。
在哈爾濱市出台的原煤散燒污染防治辦法中也明確要求,哈爾濱市區範圍內禁止原煤散燒,用戶需使用潔凈配煤。早在2012年6月,哈爾濱市環境執法人員就對使用蒙煤而拒絕使用潔凈配煤的哈爾濱新陽物業公司下達了10萬元的罰單。
張大康說,由於蒙煤排塵呈氣霧狀,目測其黑度較輕,給執法帶來難度,但對大氣危害的確很大。「200多元一噸的蒙煤價格,的確對用戶來說是一種誘惑,有的用戶寧受罰也要使用蒙煤。」
長久之計
釜底抽薪改變能源結構
蒙煤之禍,不可小視,當我們仰望天空尋覓不到絲毫的亮色,我們的內心也難免黯然失色。既然不是一種壞的燃料,那就在於我們如何去使用這個蒙煤,使它為我們的生活造福,而不是給我們的生活添堵。
面對浩浩蕩蕩從千里之外運至我們身邊的蒙煤,與其光靠執法人員去堵,還不如加大宣傳蒙煤之禍,改善大氣環境雖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行動已經事不宜遲。
今年,哈爾濱市按照黑龍江省大氣污染行動計劃實施細則的規定,出台了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就大力推進清潔能源、實行高污染燃料區域禁燃、推進煤炭清潔利用、優化工業布局、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循環經濟等做出了明確部署。在此情形之下,蒙煤在哈爾濱只有退路而無進路。
從長遠看,天然氣和生物質能源、核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是未來的能源使用方向,我國有些城市已經走在了前面,北京進行了煤改油的嘗試,烏魯木齊推進使用了天然氣,有的城市開始謀劃發展核能。總之,隨著能源結構的調整,扼制蒙煤之禍漫延指日可待。
霧霾的成份如果這麼單純的話,下面的這個實驗室項目,就很有點兒意思了。
中科院欲斥5億建世界最大霧霾實驗室 佔地50畝
其實霧霾的成分分析,不是太複雜的事情。把空氣質量監測點的那些濾芯取下來,分析一下成分就知道了。
象北京城最近這樣的嚴重霧霾,其中按地理位置,取5-10個,也可以代表全城範圍。
分析這些顆粒的性質,是並不算太難的基本的物理化學分析。至少,通過顯微鏡來觀察,以及通過光譜等分析手段來確定最主要的成分,並不是難事。
我們關心的是,是最主要的成份,即大約80-90%是什麼,就行了。
不是非要多麼細到所有的成分都要分析。
1、明代就有燃燒秸稈造成南京附近霧霾滿天的景象。
2、燒秸稈不是「元兇」,但是是降低霧霾相對代價較小的方式。相比工廠全面停工大家全都回家等餓死,減少秸稈燃燒至少不會引起大範圍經濟衰退。
3、工程建設有影響,但是顆粒物10微米以下的比例不高,大部分屬於比較容易沉降的。同樣,如果真的限制批地,由該有人痛罵房價上漲基建落後了。
說白,這就是一種當下普遍存在的「你污染了,我沒污染我就吃虧」的心態,工業廢水還沒杜絕,所以我隨地吐個痰大小便你也沒資格指責我。
我知道任何面對農民群體的要求都是「政治錯誤」的,摺疊吧。
你們不是有車嗎?開車到田邊看看那盛況你就知道燒秸稈有多厲害了。不需要大片的,只幾個燃燒點就夠了。我為什麼知道?我家農村的。
瀉藥。秸稈焚燒產生的顆粒相對霧霾,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城市霧霾主要是汽車尾氣(40%左右)和周邊電廠鍋爐及工業鍋爐(55%)造成的,當然不排除大型工地對小區域的影響。武漢的霧霾應該是和空氣濕度,溫度及風向有關。空氣中的顆粒物主要還是靠雨,水分吸收,也會隨風運動,基本沒有人工處理手段。
所謂的決定性的關係,任何對這個有影響的都是決定性的,壓死駱駝的最後一個稻草聽過嗎?
網上的那群噴子白痴,出現在知乎真的。。只說一點,建築粉塵最多飄幾百米就不會再7飄了。你燒過垃圾,就應該知道,巴掌大的紙片,能讓20平方米的空間呼吸難受,何況幾個省的秸稈焚燒。白痴出現在知乎。
我是哈爾濱的,我記得前年還是大前年的時候,官方說霧霾的主要原因是燒秸稈
那個時候我根本不信,因為幾乎每次霧霾出現的時間都是開始供熱的時候,也就是暖氣開始熱的那幾天,供熱時間全市基本是統一的,我那個時候堅信霧霾的主要原因就是燒煤,我那個時候還在想呢,國家真把群眾當傻子,燒秸稈能少多少。
但是去年秋天的時候,我媽坐火車去外地,他跟我說火車道兩邊的田地,都是一堆一堆的燒秸稈的,連成片了都,俗稱就是苞米杆子,很多農村的會用這個燒火做飯,後來家裡大部分都用煤了,這個利用率也不高了,
今年11月初,我坐飛機回哈爾濱,特價的,半夜11點多降落,快降落的時候,我老公叫我說外面是啥都冒煙了,還亮光,一堆一堆的,後來經我判定,這特么不就是燒秸稈的,飛機在天上,看的很遠,真是一大片,讓我想起了一個成語,就是烽火聯營啊,下了飛機就是個嗆啊,第二天爆發了今年最大的霧霾(我在哈爾濱的時間裡)
綜上,我覺的霧霾跟燒秸稈真的有不少關係
謝邀。
顯然燃燒秸稈會導致霧霾,這是一定的。說不會產生的肯定都沒有在農村產糧區生活過。
但是,燃燒秸稈導致的霧霾是暫時性的,當燃燒停止後霧霾就會很快消失。如果沒有消失,就一定存在其它持續污染的來源。
當然,我們一天霧霾都不想吸,所以不要再燃燒秸稈了。有關係,應該國家扶持生態農業,取締焚燒秸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