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2014 年 11 月 22 日的中國央行降息?

央行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其他各檔次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並對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作適當簡併。


謝邀。
題目好難,胡說一些自己的感覺吧。

1.降息是在用銀行的錢反哺地產、政府和基建企業。

銀行這兩年各種不願意貸款,並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符合自己風控條件的企業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央行給銀行額度也是沒有意義的,銀行會一直把錢配置到債券、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等所謂的無風險資產中去。

不管再發多少錢,在當前經濟下行的情況下,銀行依然會用各種通道走到這些「無風險「的資產中去,而不是放到那些實體經濟中去。所以我認為當前情況下的降息並不能改變任何基本面,本質就是讓銀行讓利給政府,為地方政府債務重組改制掙一點時間。

2.一場財政部、地方政府、央行的博弈。

地方政府政績的需求導致負債表的擴張,理論上政府是不會倒台的,發出來的各個債券都是AAA。傻子都明白事實不是這樣的,這些負債的抵押物都是看不清未來已經在高位的地產基建,還有各種算也算不清的爛賬。經濟下行周期中,互聯網的發達,人口流動,加劇了地方政府穩增長壓力,穩增長沒有什麼其他手段,最後就是投資,表現出來的就是對資金的瘋狂渴望。中央自然明白的,所以財政部要推財稅改革,要整頓地方債務。未來肯定是要自己舉得債自己負責,信用剝離 。央行現在也差不多,就和08年放水一樣,你再放水水也流不到真正需要水的地方,央行必須守住自己的底線來遏制這一個資金黑洞的膨脹。

這次降息的結果 ,央行沒有戰勝政治,再為地方政府鬆一口氣。財政部我行我素,10月發文繼續整頓政府債務。

3.實體經濟和實體經濟是不一樣的。

這兩年的感受就是,實體經濟的分化已經非常嚴重,優秀的新興企業,以互聯網,新材料,高科技行業為主,那些本身有著良好現金流的企業, 其實通過境外信用證,股市,或者債券,商票或者產業鏈金融、重組併購都已經找到了一整套全新的融資的玩法。這些企業對銀行的利息並沒有那麼感冒,也不存在救不救的問題,人家自己活得可開心了。

而那些需要救的,大多是一些原本沒法走到產業鏈上層的企業,一些產能過剩,產品根本跟不上時代的企業。而我覺得更需要錢的是那些能夠代表未來需求的企業,但是偏偏又處於起步發展階段,這些企業可以說是中國新型企業的未來,更需要銀行的關照。

所以銀行的小微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頂層設計,可惜在當前的銀行客戶經理,績效風控的體制下面,根本沒有太多發展的可能,這塊藉助互聯網的兩家民營銀行的出現可能會有所改變。

本次降息,實質上是繼續幫助那些跟不上時代企業,這些企業以國企居多,給他們緩一口氣。另一方面降息預期產生就繼續加劇那些新型企業的融資難度,在我看來,這次降息是對實體經濟的雪上加霜。

4.降息 不意味著央行打開降息通道。

這個世界並不是鐵板一塊,在美元走強的背景下,中國面臨的境遇與當年的日本並不完全相同。若繼續降息,中美息差收窄,外幣投機性資本迴流,境內資產外流,將加速中國地產與政府債務的崩盤。這次故意一次性降息那麼多,或許是央行想封死降息窗口,明確自己的立場,表明自己並不會繼續降息,否則完全可以用小碎步逐步降息來引導市場。

5.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依然面臨極大壓力

個人看法,這次習李新政目前還是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中國雖然面臨經濟結構化調整,債務爆炸,地產奔潰的風險,只要不繼續放水,中國百姓的高儲蓄率和勤勞能夠撐起中國未來經濟。

但是如我所說,短期來看,當前經濟基本面沒有改觀。


不談宏觀經濟,談談此次降息對投資理財的影響,供參考:


此次降息要點:

1. 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由6%降至5.6%;

2. 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由3%降至2.75%;

3. 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倍擴大至1.2倍;

4. 其它各期限利率相應作出調整

此次降息對各類主要投資品種的影響及其分析:


1. 通脹水平

此次降息的一個很大的背景條件是通脹水平走低,為降息打開了空間。下面分別是過去12個月的工業品價格(PPI)和居民價格指數(CPI),反映出通脹壓力下降。此次降息反映出央行對當前價格水平的總體態度,意在阻止價格進一步向通縮區間滑落。


2. 類現金資產 - 餘額寶等貨幣市場基金及銀行短期理財產品


影響

負面

確定性

因現金類資產的收益僅來源於利息(而沒有價格的波動)。儘管此次降息中最短的存款利率為三個月的存款利率水平,從原來的2.6%/年降低至2.35%/年,但基準利率的下降將帶動更短期的利率水平下降,因此餘額寶等貨幣市場基金及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將會有所下降。


3. 國債 – 包括直接購買的國債及債券型基金等

影響

正面

確定性

較高


場利率下跌將推動國債及准國債等利率債品種的價格走高,因此基本判斷對國債這一資產類別的影響為正面。且該次降息有較大可能性標誌著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央行
將維持寬鬆的政策,甚至進一步降息,因此儘管國債在過去幾個月已經有較大幅度的價格上漲,未來仍然具有上漲空間,確定性較高。


4. 企業債 – 包括直接購買的企業債,債券型基金等

影響

正面

確定性

較高


國債類似,基準利率的下調對企業債,地方債等信用債的價格也有提升影響;此外,由利率的下行帶來的整體市場風險偏好的提升,可能對信用債利差也會有所壓縮
作用,反映在價格上也是正面影響;第三降息,特別是貸款利率的降低,將有力減輕企業的償債負擔,對企業債這一資產同樣利好。

5. 可轉債 – 包括直接購買的可轉債及可轉債基金等

影響

偏負面

確定性

較高

企業債中帶有提前償債條款的在降息的背景下有可能被發行人提前終止,借債人可以重新借貸或發債來降低負債成本。這一點對於可轉債來說為負面影響。


6. 股票 – 包括股票及股票型基金

股票有必要把銀行和其它公司分開來講。


銀行

影響

偏負面

確定性

較高

非銀行

影響

偏正面

確定性

由於此次降息是非對稱的 –
也就是貸款利率將的比存款利率多,對於主要依賴於利息差收入的銀行來說意味著利潤空間的收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次降息相當於從銀行抽稅,補貼其它行
業。對於非銀行的其他行業,尤其是負債比較重的周期性行業,如房地產、鋼鐵,降息將顯著降低企業的償債負擔,有助於提高盈利。同時降息對於廣大供房的家庭
來說相當於每月少繳房貸,可用於其它消費的現金增加,對於消費類行業也有一定利好。


但另一方面,央行降息可能反映出決策層對於實體經濟進一步萎縮的擔心加劇,因此在弱勢經濟的大環境下的降息對於股票的刺激作用有多明顯,有待時間檢驗,總體確定性為中等。

7. 大宗商品 – 包括投資於大宗商品的基金

大宗商品 如石油,鋼鐵,貴金屬

影響

偏正面

確定性

較高

對大宗商品的影響較為正面,原因在於兩點:一是人民幣降息與美元可能的加息周期疊加,應會降低人民幣匯率,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二是降息刺激國內的強周期行業,如建築,導致對大宗商品需求的提升。


8. 其它

下圖線條為美國聯邦基準利率(Fed Funds Rate) –
可以看到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就一直維持在0這一極低水平;除此之外還額外的增加貨幣(QE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其它發達國家做法大多如此。而我國
的利率水平相對一致保持在高水平,因此這一次降息也可以看作是對全球其它主要經濟體防水做法的回應。

***

補充一點上午跟同行的交流:有經濟學家評論這次降息是政府打了自己之前一直說不刺激的嘴巴。說句公道話,我認為降息至少比08年的四萬億進步了點:降息至少更貼近市場化的操作,而四萬億則更多是財政資金放水,在政府部門及央企內打轉轉。降息至少為不計其數的普通供房家庭帶來了真金白銀的實惠,而四萬億更多只是肥了權貴。四萬億一出來,諸多地方政府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報了項目把錢弄到再說,也為今天的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埋下隱患;降息不會減少債務,只會降低償債的成本。還好沒在雙11前降,要不天貓的成交額估計還要多不少 :)


問題重定向,在銀行業角度分析下。

答案與下面問題一致:
2014年11月22日央行降息,經濟金融形勢?誰給分析下? - Caesar Chan 的回答

純屬路過,拋磚引玉,求專業人士詳盡分析!
總體來說,銀行業利空,資金會從銀行流出轉向其他戰場。

首先引用人行官網信息: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並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
降完之後的利率表如下(官網截圖):

總結調整內容:
1.定期存款利率降0.25以上,其中二年期存款利率降0.4;
2.貸款利率區間檔次合併,並向下取整;
3.貸款利率降幅比存款利率大,一至三年期降0.15,五年期以上降0.4;
4.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從1.1倍調整到1.2倍。

與通知一同發出的還有「答記者問」,這裡面已經有很多信息值得把玩。
央行有關負責人就下調人民幣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並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答記者問

1.問:此次政策調整重點要解決什麼問題?

答:當前,我國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但實體經濟反映「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比較突出。今年7月國務院推出一系列措施後,有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融資難、融資貴」在一些地區和領域呈現緩解趨勢。但在經濟增長有下行壓力、結構調整處於爬坡時期、企業經營困難有所加大的情況下,部分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對融資成本的承受能力有所降低。解決好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對於穩增長、促就業、惠民生具有重要意義。此次利率調整的重點就是要發揮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有針對性地引導市場利率和社會融資成本下行,促進實際利率逐步回歸合理水平,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這一突出問題,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現狀分析:

1.經濟下滑勢頭其實挺嚴重;

2.「錢很貴」,實體經濟很難拿。

一是採取非對稱方式下調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此次貸款基準利率的下調幅度大於存款基準利率,是對傳統利率調整方式的改善,體現了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市場利率及社會融資成本下行。從貸款利率角度看,基準利率對於金融產品定價仍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此次較大幅度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將直接降低貸款定價基準,並帶動債券等其他金融產品定價下調。在政策出台的同時,人民銀行已要求金融機構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切實承擔社會責任,牢固樹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理念,貫徹落實好宏觀調控導向,根據基準利率的調整合理確定貸款利率水平,並通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引導金融機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從存款利率角度看,存款基準利率的小幅下調與利率浮動區間的擴大相結合,這有利於把正利率保持在適當的水平上,維護存款人合理的實際收益,擴大居民消費,提振內需。

分析:

1.非對稱調整,存貸利差減少,中短期內銀行利潤將下滑。

2.包括金融產品在內的中間業務將迎來發展契機,金融機構盈利方式轉型加快。

二是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倍擴大至1.2倍。這是自2012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1.1倍後,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又一重要舉措。存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後,若商業銀行用足上浮區間,則上浮後的存款利率與調整前水平相當。同時,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空間也進一步拓寬,有利於促進其完善定價機制建設、增強自主定價能力、加快經營模式轉型並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同時也有利於健全市場利率形成機制,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分析:

1.調整存款利率浮動區間是大事,加上10%的調整,存款利率實際上可能比降息前更高,存款業務競爭壓力更大。

2.企業融資成本總體上降低,但從銀行拿到貸款並不會變得容易,「價高者得」趨勢會更加明顯;銀行融資成本相對提高,貸款業務結構面臨調整,相對於自營貸款,委託貸款佔比進一步提升。


總結:央媽的指示很明確,經濟形勢不好,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請犧牲小家保大家,為實體經濟供血,想賺錢多找找新的路子。


銀行業的同袍們,你們做好準備了嗎?


今晚的社交媒體被同一條消息反覆刷屏: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其他各檔次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並對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作適當簡併。


接下來,我們先拿起計算器,演算下面兩個算式:

3%*1.1=?

2.75%*1.2=?


咦。是不是很神奇的發現,這兩個算式的結果,居然是相同的耶,都是3.3%。


是的,這就是央行短短的通稿蘊藏的真相。

這個算式是什麼意思呢。

以前的基準利率是3%,允許最高上浮到1.1倍。

事實上,截至目前,大部分的銀行都已經在相當寬鬆的條件下將利率一浮到頂,也就是3.3%的年利率。

現在基準利率確實下調了,但是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在各大銀行的激烈競爭下,真實的市場利率將會由2.75%的基準利率上浮到1.2倍的頂部,也就是,回歸3.3%。


既然存款利率回到了起點,那本次降息的意義在哪兒呢?

意義在於,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這是實打實不慘任何水分的下調。


別的且不說,現在已經是年末,央行在年末降息和再等一個月的明年初降息,是全然不同的兩件事。

因為與百姓生活最密切相關的房貸利率,是每年初進行調整的,、

今天降息,明年開年,百姓的月供金額就會下調。

而晚一個月,實際的調整也就晚一年,放在整個銀行體系來看,這可是一筆相當龐大的金額。


傳統意義上的降息,是存貸款利率同步下調,對銀行來說存貸差是不變的。

而此輪降息,是非對稱的,銀行拿出去的利息沒變,收回來的利息變少了。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

丟軍保帥,犧牲銀行的利益來保全經濟大局。


在經濟學的領域,通常我們認為,降息之後,因為存款的收益下降,百姓會更傾向於將錢取出來消費,有利於刺激經濟,但是副作用就是讓當前的市場貨幣供應加大,可能帶來通貨膨脹等後果。

這次的非對稱降息給我們的信號就是,央行希望百姓保持目前的儲蓄意願,避免通脹,同時又希望降低貸款利息,進而降低企業經營的負擔,盤活經濟。


應該說,這是一著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棋,雖然效果如何尚待市場最終檢驗。

但現在的央行給市場展現的,是更為具有改革進取意識的姿態。


對於銀行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大利空。

但是話又說回來,長遠來看,實體經濟不好,唇亡齒寒,金融業也難以獨善其身。

現在的銀行業讓利出來,或許對未來,也是一件好事。


剛才我們分別談到了此輪降息對經濟和銀行業的影響,接下來才是本文的真正重點。

那麼,此輪降息,對廣大銀行職工們的影響是怎麼樣的呢...

對不起...

工頭說休息時間到了,我得繼續去搬磚了...

今天晚上要搬夠5000塊磚才能下班呢...

哎,活是挺重的,但是沒法嘛,畢竟這才第一天過來做兼職打零工,只能聽安排了...


下次...再聊...


前兩天正好寫了一篇文章,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談談央行本次降息對銀行的影響吧。

不只是降息——從銀行角度談一談利率市場化改革

央行降息的消息刷了幾天屏,大家普遍比較關心這一舉動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原因很簡單,降息對資本市場影響大、見效快,關乎大家能不能賺到錢。但作為一個銀行從業人員,我對於利率市場化的問題更加敏感,因為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的影響是趨勢性的,是不可逆的,是我們不想面對卻不得不面對的,是一個真正關乎銀行活不活得好的問題。

降息對銀行的影響

不管怎麼說,還是得談談降息對銀行的影響。非對稱降息與央行以往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超常規地下調了0.4個百分點至5.6%,相比12年6月、7月的兩次分別為0.25和0.31個百分點的降息,此次央行一次到位,並不希望產生連續降息的預期;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明顯的非對稱性體現了央行更加註重了保護消費者和儲戶的意圖,而銀行受到的直接衝擊是很大的,或者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成擠壓銀行的存貸利差來補貼實體經濟,從這個方面看,降息對銀行是一個大利空。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降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實體經濟的增長,是利好銀行的;此外,對於已經在銀行貸款且還款壓力較大的企業部門,降息能緩解一些資金壓力,或許也能降低企業資金斷裂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銀行的壞賬水平。

此次央行除了非對稱降息以外,還採取了兩個措施推動利率市場化:第一,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倍擴大至1.2倍。也就是說如果商業銀行用足上浮區間,則上浮後的存款利率相當於調整前水平。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的擴大拓寬了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空間,有利於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機制在利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對此銀行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分集團來說吧,五大行各期限利率完全一致,一年期調為3%(原為3.25%);股份制銀行有高有低,一年期招行、光大3%,浦發、興業、民生、廣發3.025%,中信、華夏3.3%;城商行也很激進,寧波、南京等上浮到頂3.3%。所以從這點也可以看出,降息政策對各家銀行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大型銀行議價能力較強而且有點同盟的意思,存款控制在了較低的水平;中小銀行為了爭奪客戶只能犧牲利差提高存款利率。第二,簡併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期限檔次。不再公布五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將貸款基準利率簡併為一年以內(含一年)、一至五年(含五年)和五年以上三個檔次。減少利率檔次也需要將其影響和衝擊控制在一定範圍了,在市場化條件還不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保持一些重要的、關聯度高的存款利率檔次,而逐步去掉一些存款規模比較小的檔次的基準利率。央行不再公布五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就是走的比較謹慎的一步,因為五年期存款佔總存款的比例非常小,很多銀行連0.1%的比例都不到,所以即使對其不設置基準利率了,影響也很有限,但可以給銀行更大的自主定價空間,是跨出的一小步;可以預計,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基準利率檔次或許會進一步簡化,給銀行更大的空間。

同時央行表示,下一步將「適時通過推進面向企業和個人發行大額存單等方式,繼續有序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同時進一步完善市場化的利率體系和利率傳導機制,不斷增強央行利率調控能力和宏觀調控有效性」。

利率市場化,先看歷史再談未來

扯多了,還是回來談談利率市場化的問題吧。

談利率市場化的影響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利率市場化已經進行到了哪一步。先看歷史,再談未來。利率市場化的概念最早來自於中共十四屆三種全會,1993年,當時只是一個設想。到1996年隨著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實現聯網運行,這一「設想」邁出了第一步,形成了統一的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再到1998年,政策性金融債券的發行利率放開。這個時期基本可以看成我國金融機構之間利率機制的形成時期。此後,銀行存貸利率開始了漫長的市場化之路,分兩部分來說。

貸款利率的市場化進程:第一階段,放開上限:1998-1999年,央行2次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幅度;2000年放開外匯貸款利率限制;2002年將企業貸款利率上浮幅度上限提為30%,2003年提至50%,2004年初再提至70%。最後,2004年10月28日,央行完全取消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上浮上限。第二階段,下限放鬆:2005年房貸利率下限調至基準的0.9倍;2008年下調至基準的0.7倍;2013年取消下限,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但是由於對房地產的調控政策,住房貸款的利率有所管制)

存款利率的市場化進程:2005年9月,商業銀行可以自主決定存款的計息方式;2012年6月,調整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至基準利率的1.1倍。2014年11月22日,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倍擴大至1.2倍。同時央行表示,下一步將「適時通過推進面向企業和個人發行大額存單等方式,繼續有序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同時進一步完善市場化的利率體系和利率傳導機制,不斷增強央行利率調控能力和宏觀調控有效性。」

從上述梳理可以看出,目前貸款利率已經放開,銀行可以自主決定;存款利率下限已經放開,上限有20%浮動空間。整體看來,要實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最關鍵的就是存款利率完全放開這「最後一躍」。

「最後一躍」困難重重

完全放開存款利率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為這「最後一躍」所牽涉的面實在太廣,幾乎包含了個人、企業等所有經濟主體。即使是在美國等直接融資十分發達的金融體系內,推進存款利率的市場化都是一件風險極大、需要極度小心的事情,更何況在中國這樣一個間接融資比重超過了80%的國家。這裡,我談一談自己的幾個邏輯。

第一,利率市場化的目的是什麼?簡單來說,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完善、高效的金融市場體系和經濟運行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從這句話看來,其目的是宏大的,本身就涉及到了經濟的方方面面,所以不難猜想,要達到此目的,其過程必然也涉及到經濟社會的多個方面,需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要不斷創造條件,為利率市場化打下基礎;其次等條件具備了就要適時而動,條件上了一個台階,市場化進程也要隨之上一個台階,這是有效率而穩妥的方式。根據央行對此次調控政策的解釋,央行正是意識到我國已經具備了「將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向前推進的基礎條件」才有此行動來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同時央行的推進措施是比較謹慎和巧妙的,降息與擴浮動空間相結合,即使是商業銀行用足上浮區間,上浮後的存款利率也僅與調整前水平相當,而此時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空間卻得到了進一步拓寬。

第二,市場化的利率能夠優化資源配置的核心前提是什麼?換句話說,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向前推進的關鍵基礎條件有哪些?我認為所謂的基礎條件其實很多,但最主要且最需要「創造」的有兩個:一是經濟主體對利率具有充足的敏感性;二是金融機構掌握必備的風險定價能力。但是從目前來看,要完全放開存款利率的管制,這兩個前提都還不成熟。

經濟主體對利率具有敏感性嗎?把經濟主體分為個人和企業,個人對利率水平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為了微小的收益差別來精挑細選的儲戶和理財居民滿地都是。而企業則有分化,民營企業具有一定的財務預算硬約束,因為錢都是自己的錢,多花一分錢自己就少賺一分,這個賬老闆算得很清楚。

但是國有企業則不同,預算軟約束問題被罵了多少年,依然沒有多大改觀。國有企業承擔著政策性負擔,政府對企業的政策性負擔所造成的虧損負有責任。為了讓這些國企繼續生存,政府必須對其進行事前的保護或者補貼,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政府不知道虧損是由政策性負擔造成的還是由企業管理問題或是經理人道德風險造成的,企業經理人會將各類問題造成虧損都歸咎於政策性負擔,獲得補貼,形成預算軟約束。所以國企對利率普遍缺乏敏感性,利率成本的高低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反正虧了有政府來補貼;但大部分情況,國企都能享受到較低的貸款利率水平,因為銀行看中了國企所擁有的政府信用背書,在盈利壓力下將更多的資產以更低的價格配置於向上述部門,而不管其運行效率的低下。這樣一來,利率就無法發揮有效配資資金的作用了,由於政府信用的背書,大量資金都湧向國企,以資源錯配的方式支持著低效的生產活動,擠佔了本應獲得融資的大量中小企業。所以,要讓利率市場化起到其應有的作用,關鍵一點就是培養經濟主體對利率的敏感性,特別是國有企業的利率敏感性。

利率市場化雖然能夠賦予借貸雙方自由選擇和自主定價的權利,但這些權利的行使取決於金融主體對交易對手的風險定價能力。對於一個市場化的金融系統來說,定價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如果你連風險定價都做不好,那又如何針對單個的交易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

所以,問題來了,我國的銀行類金融機構是否具有了必備的風險定價能力呢?應該說還沒有完全具備。目前銀行的風險計量體系主要是為了滿足監管資本計算需求而建立的,其中的參數與模型主要用來描述歷史軌跡,對現實風險和潛在風險幾乎不敏感,對風險的把握尚未精細到結構層面,更談不上業務單元和產品層面。長期以來,商業銀行的貸款定價主要是基於央行基準利率,在規定範圍內進行簡單浮動,因為自主定價的空間很小,所以銀行基本上養成了這種「懶」習慣,沒有動力去花費巨大的成本構建針對交易對手的風險定價體系;在存款定價上,大部分銀行也都僅僅追求存款規模,也沒有建立起與自身資產結構、期限和成本相匹配的存款定價機制。

那麼,在短期內銀行能夠建立起對風險的定價能力嗎?不能。定價能力的建立必須有大量的數據積累,而且依賴於較強的模型構建和量化分析能力。從防範銀行系統風險的角度來看,存款利率的完全放開必須經過一個充分的緩衝期間,過程須充分,但時間很緊迫,銀行已經到了需要傾全力建設風險定價體系的關鍵時期。

定性分析,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影響幾何

第一,銀行存貸利差收窄,利潤下降,這是最大的影響。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近些年來中間業務有所發展,但存貸利差和存貸規模的擴張仍然是銀行業的主要收入來源。在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相似且同質化程度過高的情況下,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為了爭奪客戶必然會競相提高存款的利率水平。事實上銀行存款理財化的趨勢就是在未放開存款利率情況下,為爭奪客戶而採取的變相提高利率的行為。存款只是一方面,市場化的利率也會使得銀行對於優質企業的貸款爭奪更加激烈,這導致優質企業在銀行信貸中的議價能力較強,進而導致貸款利率難以明顯提升。上面主要談的是存貸利差率水平,利差總額=存貸利差率*存貸規模。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居民將會擁有更豐富的投資渠道,企業將會獲得更豐富的融資方式,所以預計在未來銀行的存貸規模的增長將受到一定的限制,最終導致利差的收窄,使得銀行利潤水平降低。「台灣銀行業在利率放開管制後,集體虧損了三年,主要由於有限資源下,台灣銀行業過多,產生了過度激烈的競爭,使台灣銀行業成為艱苦行業。」

此外存貸利差收窄對不同銀行的衝擊存在差別。對於一些大型銀行來說,其議價能力較強,貸款端能夠爭取一個較高的利率水平;而對於很多部分小型銀行來說,由於議價能力較低,存貸利差將會收得更窄,甚至直接影響到其生存。

第二,利率風險增加,管理難度進一步提升。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推進以後,利率的波動幅度和頻率增加,期限結構將會改變。將銀行資產、負債根據其對利率的敏感性進行區分,我們知道,當利率敏感性負債少於利率敏感性資產,銀行收益隨利率上浮而增加,隨利率下浮而減少;反之,當利率敏感性負債大於利率敏感性資產,銀行收益會隨利率下調而增加,隨著利率上浮而減少。在市場化情況下,利率波動更加頻繁、幅度更大,從而增加銀行的風險。此外,在利率變動頻繁的情況下,短期利率比長期利率上升更快,由於「短借長貸」,長期貸款利率卻還沒有調整,導致利差收窄,即期限錯配風險。等等,這些風險都是來自於利率更大幅度和更頻繁的波動,都加大了利率風險管理的難度。

從國際經驗來看,存款利率市場化後,不論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幾乎都出現了整體資金成本的上升,對投資提出更高的收益率要求,使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將趨於上升。預計商業銀行對高收益資產的風險偏好也將上升,資產配置中,低收益高流動性的國債、央票的佔比可能下降,相應信用債、股票、抵押貸款證券、資產證券化產品等佔比會上升,進而導致資產組合的利率風險和敏感度大幅上升。

第三,銀行流動性風險增加。利率市場化條件下,一方面,居民的儲蓄行為對利率變化越來越敏感,與此同時,各類客戶的信貸行為對利率的變化也越來越敏感,可能出現較為頻繁的存取、貸款還款行為,將進一步增加了商業銀行頭寸管理的難度。利率市場化改變了銀行的存款結構,促使存款成本上升。隨著存款穩定性降低,負債成本提高,銀行對於同業融資市場的依賴性增強,系統性風險以及伴生的流動性風險擴大。由於流動性緩衝受到較大的擠壓,加大了現金流的預測難度,資產負債的期限匹配變得更加困難,流動性風險管理將面臨更大挑戰。

第四,銀行信用風險增加。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由於存貸利差持續縮小,商業銀行依靠中間業務收入仍然難以滿足利潤增長的需要。在盈利壓力的持續刺激下,銀行在信貸投放的過程中必然會開始選擇一部分高風險的額客戶,以期獲得更高的利差收入。這就是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風險,導致信貸客戶的信用風險增加。

最後,還是要強調一下,利率完全放開對不同銀行的影響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像工農中建交以及一些股份制大型銀行資金實力和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優勢,抗風險能力更強,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能夠處於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而中小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自有資金較少、吸收存款的能力不強、信貸業務的議價能力不足、業務模式較為單一,綜合競爭能力不強,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處於劣勢。所以,利率市場化對中小商業銀行的衝擊要遠遠大於大型商業銀行,隨著其出現經營成本上升、不良資產增加,不排除出現破產倒閉等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就造成了大量中小銀行破產倒閉,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劇烈波動。所以,就我國來看,金融機構的退出機制與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已經迫在眉睫。

最後附我的微信公眾號,更多文章請關註:dwlfinance


更新---

現在是11/21晚上11點。美股中概已經完全反映了降息的利好,也驗證了我的想法:利好地產,有色,高負債。地產股全面上漲,搜房,易居都已超過10%。

以下是原答案-----


答案僅從股市角度分析。

其實這兩天股市的走勢已經草蛇灰線地顯示了這則利好。原本的法定砸盤日周四,下周一新股發行所以本周五亦是原本不被看好,然而卻大漲了1.39%,可見一定是有什麼不為大眾所知,但被某些人知道的重大利好在周末等著。

果然。

基準利率的下調利好實體經濟(包括但不僅限地產、有色、高負債上市公司),利空銀行,應該會帶動股市進一步上漲。

依據原理:基準利率不對稱下調,銀行存款吸引力下降,貸款吸引力上升。政策是想引導投資,出來的這部分存款會去哪裡呢?目前來看,房市和實業都並不太景氣,股市最近開戶數明顯增多,且門檻不高,所以很大可能是往股市裡走。

來看今天晚上一起出來的以下新聞:

【證監會:不會在年底集中發行新股】財聯社21日訊,證監會今日表示,為穩定市場預期,證監會合理安排了新股發行工作,此前證監會提出到今年底新股發行100家左右,並按月大體均衡發行上市,截至目前已有66家企業新股發行,未來幾個月仍將按照前幾個月的進度來發行。

【證監會:將協商推動A股納入國際市場基準指數】財聯社21日訊,針對滬港通開通後A股納入MSCI進展問題,張曉軍21日回應,近期有關部門聯合發布了QFII、RQFII的稅收優惠政策,未來還將與相關部委加強溝通,並與相關指數公司協商推動A股納入國際市場基準指數。

【要聞】財聯社21日訊,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及配套規則。

【重磅:央行降息】自2014年11月22日起,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其他各檔次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並對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作適當簡併。

我覺得要從滬港通說起。滬港通是習大大親自推過的,但是出來以後反響不佳,成交量萎縮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簡直就是扇臉的節奏。加之A股一直以來權重股都是萎靡不振的狀態,兩千多點在全球視角上看上去有點慘(雖然創業板和中小板已經歷牛市)。在房市不景氣的時候,股市可能要被拉出來緩衝下,給大眾投資一個去處。所以在本周開盤不佳的情況下,頻發利好,是有拉一把股市的意味。

當然,這條新聞主要還是為了實業啦。因為經濟下行的確是被大家看在眼裡的,所以出台這種直接對症下藥而不是旁敲側擊放水的方式也算是必然。實業方面就不多加分析了。


消息來的好突然,應該和總理關於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難度問題講話有關。出發點應該是為了引導資金走向實體經濟,但是我感覺卻不那麼容易
個人判斷
1.有利於房地產市場回暖,無論是對開發商還是對個人。
房地產目前是高利息高負債行業,銀行資金難以滿足,大量高成本信託資金流入房地產,現在降息一方面減少企業融資成本可謂節流,另一方面貸款利息下降增強買房者意願屬於開源。
同樣受此利好的還有礦產和一些地方政府融資平台
2.對除大型企業外的借貸市場實際利率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大型企業會享受銀行更多的優惠,如果沒有央行利率下限限制的話,我懷疑不少大央企甚至會「0」利息拿到貸款。而中小企業本來就難以從銀行拿到貸款,如今對銀行來講風險等同收益下降,更加不會傾向中小企業,而民間借貸市場則早把央媽的利率限制甩到後邊,根本不會受此影像(觀察幾天那些P2P平台就知道了)
3.銀行存款上浮幅度會更大,但是一年以內掛牌利率應該是不會變。因為2.75%上浮1.2倍和3%上浮1.1倍是一樣的,主要長期存款成本升高,利差還是會進一步縮小,作為一名苦逼的商業銀行從業者,我個人認為——今年存款可是更困難咯
降息的消息本來應該是利率市場化的進步,但是這種脫離民間實際借貸利率水平的降息總讓人感覺有一種利率逆市場化的氣息……


央媽降息了,該買房還是賣房呢

作者:公民經濟學家吳迪

央媽終於降息了。市場呼喚了兩年,央媽置之不理,結果在大家都不指望了的時候,央媽出手了。11月21日晚些時候,央行意外宣布降息,決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 ,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幅度頗大,把按常規可以分幾次降完的息一步降到位。市場還未完全從對央媽呼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的絕望中走出來,央媽就把這麼大的驚喜放了出來,讓市場脆弱的心臟一時難以承受。

范進屢考不中,考上舉人就瘋了;市場兩年多哭喊央媽降息救市,央媽鐵了心見死不救,結果突然間就狠狠地降起息來,市場也順勢精神錯亂了,國債期貨暴跌,市場利率全面上升,銀行間市場交易被迫延遲。降息了,結果錢荒了。荒唐吧?不用聽磚家故弄玄虛的各種解釋,市場也是人性化的,也有抽風的時候,和范進中舉差不多,就是這麼簡單。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學的好的(此處指的不是筆者,而是冰雪聰明的讀者君您),最有體會。這裡說個題外話,讀者諸君中天資絕頂的若有興趣去英美讀財經類博士,請千萬不要選Behavioral economics,筆者早年在英國求學時,認識一位天才,他便在倫敦政經學院讀Behavioral economics方向的Phd,都五年了還不知道啥時候能畢業。

閑話打住,言歸正傳。這次央行降息了,批評的人不少,狂喜的人也不少。批評的人有點像美國網路財經媒體上特火的奧地利學派,只要是政府作為就永遠是悲劇,永遠是權力交易的陰謀。狂喜的人認為央行開閘放水就萬事大吉了。經濟拋錨了,不管央媽和政府做啥,永遠都有兩路人,一路橫加指責,一路喜不自禁。奧地利學派把市場當神供著,政府則是不折不扣的壞角色,這類人在中國也很火。火不火,看看網上的各類磚家評論就知道了。聽過哈耶克吧?公知里許許多多都言必稱哈耶克,哈耶克絕對是在本朝公知里紅得發紫的西方聖人。我再告訴你,哈耶克就是奧地利學派的祖師爺,是自由市場的守護神,和大政府最尖銳的抨擊者。

哈耶克這麼火,難怪央行老挨罵了。咱們看看中國本土的奧地利學派是怎樣罵央行這次加息的吧:「降息意味著貨幣進入寬鬆周期。央行這次突然降息,到後來很可能像之前的貨幣政策一樣,被證明是昏招!2008年刺激經濟的那4萬億就是類似昏招的扛鼎之作。沒有那四萬億,房地產泡沫不可能這麼大,以至於現在綁架了整個宏觀經濟。降息就是繼續維持房地產泡沫和投資泡沫,最終把中國經濟推入深不可測的萬丈深淵。」可怕吧,這就是央媽和政府犯下的大錯。

我覺得奧地利學派聽起來很爽,特別討好無房無車的現代中國無產階級(網稱屌絲),但實際操作起來確是毒藥。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的時候,中國的股市,樓市,和出口全面向下,兵敗如山倒,內需外需全面萎縮,如果按照奧地利學派的理論,信任市場自有安排,政府絕不作為,中國可能早就陷入大蕭條了。刺激是必須的,雖然4萬億的執行細節里有不少值得批評的地方,但是大方向是對的。學過經濟學的知道,一國的市場總需求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外國市場需求和政府支出組成,08年的時候,消費,投資,出口全面熄火,政府再歇菜,經濟會怎樣?這恐怕是奧地利學派不願面對的邏輯。

央行該不該降息?經濟越來越不行了,為什麼不該降?降息不是萬能的,但在中國經濟趨向硬著陸的當下,降息絕對可以為大家爭取更大的調整空間,難道不是嗎?當一個人窮困潦倒,生路渺茫的時候,每一個小小的幫助和善意都值得鼓勵。做人尚且如此,對待央行難道不該如此嗎?

奧地利學派不對,總是事後諸葛亮自作聰明,該掌嘴,那認為降息就萬事大吉的那一路呢?看看他們是怎麼評說的吧:「對房地產市場而言,降息及其他寬鬆操作不僅降低開發企業融資成本,還能夠提升居民購房需求,強化過去幾個月銷售改善的趨勢;利率下降對中長期貸款需求的提振作用尤其大。除了房地產行業之外,基礎設施方面的固定資產投資也可能會從中受益。和過去的情況一樣,此次降息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表明房地產市場很可能很快就會觸底反彈。對銀行而言,此次非對稱降息大概率將壓縮利差,從而不利於短期利潤,但組合政策帶來經濟預期改善,帶來實體經濟信貸需求回升,這對銀行利潤預期及中期利潤是積極的。降息及其他貨幣寬鬆操作,對股票市場利好。」

美好吧?如果降息和放水就能扭轉乾坤,日本就不會在過去20年沉迷於通縮,眼睜睜看著原本很落後的中國像龜兔賽跑中的烏龜一樣的超越了自己,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很可惜沒有人意識到中國目前醞釀的債務危機不是一般的債務危機,而是幾十年難得一見的資產負債表通縮和超級去槓桿化。中國學界對這方面的研究頗為欠缺。對於這種巨大的危機,採取奧地利學派的自由主義,或者簡單的放水,都是死路一條。

今年七月份,中國的社會融資總量從6月份的1.97萬億元跌到了2731億元,只達到了市場平均預期值的18%,這就好比高考數學估分100結果只考了18分一樣。另外,這是自2008年10月金融海嘯以來社會融資總量最糟糕的增長情況,沒有之一。當然對此,人民銀行提供了許多安撫人心的解釋。但基於筆者在研究美國經濟的超級去槓桿化的經驗,我深深地感到大事不妙。貨幣分為兩種:一種是外生性貨幣,即法定貨幣;一種是內生性貨幣,即銀行通過放貸或購買證券來創造的具有貨幣交換媒介功能的信用額度。創造內生性貨幣的基礎是抵押品,可流動抵押品的流通速度大幅下降;非流動抵押品(特別是房產)的價格大幅下降;抵押品貸款折扣率(Haircut)上升;家庭和企業的預期下降導致持有現金的需求上升。在經濟危機中,家庭和金融機構都要經歷痛苦的去槓桿化過程,抵押品鏈條會發生系統性的斷裂,從而造成內生性貨幣的急劇收縮,市場陷入流動性危機。由此我可以大膽地推測,7月份中國社會融資總量數據的慘狀,預示著中國的抵押品鏈條已瀕臨系統性斷裂,債務危機的多米諾骨牌已經倒了第一排。

想想看,在中國債務融資環節中最為重要的抵押品是什麼?房地產!房地產和其他不動產的泡沫一旦破滅,以它們作為抵押品形成的信貸就要爆煲。房地產和其他不動產也將從融資活動的天子驕子淪為令人退避三舍的敝帚,這樣一來信貸總量的造血機制就徹底壞死了,也就是內生性貨幣開始崩塌了。這個時候,融資市場就只能靠央行輸血救濟了。這或許就是人民銀行在九十月份通過常備借貸便利(MLF)向中國最大的五家銀行投放7695億元的原因吧。只不過,正如筆者多次提出,中國面臨的是和美國次貸危機有得一比的超級去槓桿化(great deleveraging),在這種情況下投放外生性貨幣是沒有用的,必須重造內生性貨幣的造血機制,還必須積极參与資產市場的價格形成過程,不但要操控融資流動性還得積極操控抵押品的流通速度。要做到這點,央媽只有像美聯儲那樣搞起量化寬鬆(QE)來。

問題是量寬比降息,降准和簡單的放水複雜的太多太多。央行沒有玩這種複雜遊戲的經驗,突然讓個開桑塔納的開起麥克拉倫超級跑車來,你能指望他把握好嗎?另外,要像美聯儲那樣搞QE,中國需要有巨大的國際化MBS,ABS,REIT和債券市場,先進風險管控監管制度及人才,還要有摩根大通這樣能調動全球資本的大投行和房利美,房貸美這樣的機構充當央行的代理伺服器,這些準備中國統統都沒有。中國要玩量寬,就像沒風的天放風箏一樣,放不起來。

但面對以內生性貨幣崩塌,抵押品鏈條系統性斷裂為特徵的超級去槓桿化,除了QE之外,別無出路。有很多磚家都在做各種高深解釋,說央行放了那麼多水,錢去哪了?這是因為他們不懂,錢沒了,那是因為內生性貨幣崩塌了。央行放的水是外生性貨幣,內生性貨幣才是流動性危機的七寸。經濟健康的情況下,流動性的70%以上都該由內生性貨幣提供,如果外生性貨幣比率過大,這個時候國民經濟就象是垂死的病人插氧氣管一樣,離死不遠了。這種情況美國08,09年的時候也遇到過,伯南克用了3輪量寬給扭轉過來了,而中國到眼下,一輪量寬也搞不起來。時間在流逝,機會窗口在關閉。

降息來了,別狂喜,將來降准要來了,也別高興,因為不搞QE,中國經濟只有向下一條路,而這條路才剛剛開始,還長著呢。想趁著降息買房的朋友,不要被磚家忽悠了,你們真的是高興得太早。

原文發表於【錦麟觀察】


謝邀。

我是從第五屆政府截至 2014 年為何堅持不降息?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這個問題穿越來的。想來題主也是看了我這個的回答所以才邀請我回答降息問題。
我是11月20日回答的為什麼不降息,21日第一次更新。然後22日央行降息了。
好迅速的打臉。T.T。但我堅持我原有的觀點。

1.央行降息無助於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這也是原來問題當中思考角度。具體內容看原回答,不多說了。

2.央行降息誰受益?表面上看最大的受益者是地方政府。

第一,央行降息將會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符合中央、地方穩增長的政治訴求。中國在失去房地產的發展引擎後,各地都在震蕩調整中,很多地方的一些主要經濟指標甚至出現了負增長,這在過去幾十年里都是沒有的。只可惜這只是權宜之計。是中央對於地方一個巴掌,一個甜棗的調控手段。只能讓數字顯得不那麼難看,讓地方政府留些顏面。可惜治標不治本。

第二,央行降息會緩解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有助於地方政府融資償債。有件事大多數人都是有誤解,或者是不夠了解的。即地方政府到底有沒有錢?根據政府之前幾年的情況,四萬億資金投入,還有高額的公款消費,地方政府過了幾年好日子,甚至是奢靡的日子。大多數人都覺得政府有錢啊,可現在真實的情況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地方政府沒錢了,不但沒錢,而且背負了巨額的地方性債務。怎麼會這樣?首先,財政預算是按年結算,花不完的錢都是要上交的,各地區、各部門不允許有小金庫。所以才有幾年前很火的年底突擊花錢。其次,政府把錢都投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改造了。也就是諸多鬼城、鬼樓里了。現在被套牢的死死的。可債務的本質是什麼?是信用。政府理論上擁有無限信用。也就可以無限負債。當然現實是不行的,因為政府也會信用破產。可以參考民國末年的時候。


其次受益的就是央企國企等各類大中型企業,因為降息,他們將獲得更多的資金和貸款了。
但央企、國企的問題從來不是資金問題。而是其政企不分、壟斷地位,尾大不掉和僵化死硬的機制體制。這些問題不解決,給央企國企再多的錢也是於事無補。錢打水漂而已。

可問題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依舊得不到解決,也無法通過簡單的降息真正解決。
中國新經濟的發展引擎依然找尋不到,前路到底在何方?


不過如何評價這個降息行為?其實還是可以理解的。
一直以來中央對於地方都是一個巴掌,一個甜棗。
張弛有度,有急有緩。體現出了中央的執行能力和控制水平。

很多人對於這個問題都在算經濟賬。但我想說降息的不是央行而是中央。
而中央算的不僅僅是經濟賬,更是政治賬。


畢竟學金融的試著來答一下,有錯誤的地方還望見諒,專業水平有限。
中國現在經濟是差還是好,或是在可控的範圍內呢?我覺得中國經濟情況在政府可控的範圍內,並且在逐步向好的方面發展。我從暑假開始的新聞中,就反覆能感覺出政府在國際上的強勢,南美之行,習主席在巴西國會發言時直接提網路安全問題,就是在指美國。還有成立金磚開發銀行,挑戰西方制定的世界金融秩序。還有前一陣中國戰機在美國飛機前做雜技動作時的外交表態,不虛!還有蒙古之行達成的各種協議,各種向外推銷高鐵。政府動作頻頻,這些動作里有不少是有一定危險的,是有觸犯其他國家利益的,而這些事件都較為集中的發生在了近幾個月,如果經濟很差政府會有底氣做這些嗎?所以我的判斷是經濟在可控的情況內,並逐步向好。這是我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
我再梳理一下最近經濟方面的動作,首先要講的是中央強調的新常態,而且這一提法習主席在多次發言中都提到過。所以我認為中央應該在低增長方面達成共識,我認為目前經濟增長不是首要目標,首要目標是改革。那麼改革的主要目標是什麼?其實已經被提及很多次了,就是調整經濟結構,推進利率市場化,推進市場化。
調整經濟結構消化過剩產能,中國開始加大鼓勵對外投資,幫助別的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向外推銷高鐵,這些措施都在起著積極作用。
利率市場化,這個就涉及到此次央行降息了。首先要說前段時間的有關措施,78月份的slf好像是5000億,還有定向降准,這兩項措施是釋放流動性的。很多人說這是用來救樓市,或者是保增長的措施,能起到這個作用,但基於我前面三個前提(經濟情況可控,中央接受低增長,目前主要目標是改革),這不是主要任務,我認為主要任務是測試市場,看增加適當流動性市場反應。因為其實在改革這個目標之前還有一個任務,要保證穩定。在釋放這些流動性之後,房價繼續理性回歸,沒出現暴漲。股市在滬港通之後仍然穩健運行。還有數據上顯示的低通脹。此次央行降息主要目的是繼續適當增加流動性,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讓市場決定資產的價格。
懂得不多,就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大家別全盤看去當了真。各位大神,專家,這是小弟第一次這麼長的回答,不對的地方求指教。

補充:我國外匯儲備過多,長期補貼美國的現象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前一陣中國減持美債也進一步證明了我國經濟方面的目標,要改變對美國進行補貼的現狀。也就是在克魯格曼三元悖論里選擇貨幣政策獨立與資本自由流動,放棄匯率的穩定。另一方面加速對外投資,前文有講到,改變長期的順差。這些舉措都連在一起看,央行的這次降息只是其中的一小步。

再次補充:非對稱降息銀行不高興

中國央行(11月21日)宣布,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

中國政府網上發布的圖解稱,降息將保護儲戶不受損失,同時銀行讓利至少0.15個百分點。

中國媒體新華網也在評論中表示,「在這次非對稱降息中,銀行做出了讓利,而貸款企業、儲戶成為了最終的受益者。」

過去30年,正因為存款利息低於通脹率,銀行得以將大量低成本資金貸給國企並用於基建投資,推動中國經濟以10%速度增長。如今,這種「金融壓迫」的持續放鬆讓更多財富流入民眾手中,有助於擴大國內消費。(轉載)
確實這個不對稱降息的意義很大,推動利率市場化,倒逼銀行改變盈利模式,繼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動力。


太多,不想看小字的,看黑體即好,此次利率下調政策,其實和之前銀行首套房政策是一套組合拳,這次下調還是開端,接下來未來兩到三個月應該還會出現下調.直至中國經濟有所氣色。目前中國經濟,其實並不容熱觀。雖然每次季報gdp維持了恆量,但相比早兩屆領導幫子,推動國家經濟相差太遠,中國經濟主要構成,是需要改革和變,但是經濟本身的主體,在過渡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一、量價都齊漲,恐慌入世

而且因為全面降准,銀行將增加貸款額度,對於購房者來說,首套房的利率折扣將明顯增加。預計一線城市9折將成為主流,甚至有出現85折或者8折的可能性。對於購房者來說,這種直接的信貸刺激影響非常大。

另外從心理層面講,本次降息降准,力度空前,對於購房者來說,疊加之前的取消限購、限貸政策影響,購房者很可能再次恐慌入市。入市的積極性繼續提高,房價難以再跌,量價齊漲的可能性非常大。鬆動的信貸政策使得購房者難以再期待價格下調回歸合理。

二、一二線城市房價不再跌,三四線城市回暖概率小

一二線城市,樓市資金面將明顯好轉。房價再跌的可能性接近於0。三四線因為庫存絕對值過高,這種情況下,即使信貸刺激,出現全面回暖的可能性也不大。

三、急缺錢的開發商久旱逢甘霖,融資成本降低

目前不管是中國經濟還是全球經濟均依然不樂觀,央行下調貸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意在刺激整個經濟環境,維持平穩上漲,這對大部分開發商來說是利好消息。

目前整體房地產市場的資金鏈依然比較緊張,而貸款利率下調對極缺錢的開發商來說是很好的消息,意味著從銀行貸款的利率更低了,融資的成本降低了。

四、購房者節省真金白銀

五、預示下一次降准降息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認為,央行的非對稱降息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是穩定經濟的重大舉措,接下來還會降息。

長城證券研究所所長向威達也表示,央行此舉將有助於實體經濟的恢復,利率仍有繼續下降的空間和必要。

民生證券認為,貨幣寬鬆空間被打開,未來繼續降准降息沒有任何心理上的包袱,再考慮到存貸比調整帶來的繳准壓力,預計下一次降准降息不會太遠,一直會持續到社融餘額增速拐頭向上,經濟內生動力增強為止。

六、2015年開年首套按揭可能回落至9折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指出,本次降息有助於在明年初存量貸款重定價時系統性下調融資成本,特別是以貸款基準利率為定價基準的小微、三農,當然還有房地產。

中金公司地產組認為,如果11月底、12月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能有貨幣層面動作(比如降准降息),則2015年開年首套按揭將明顯回落至9折附近,那麼地產目前可以適當配置,在貨幣信號明確之後堅決超配。

七、對於存款利率的影響不大

存款端利率下調至2.75%,上浮區間擴大至1.2,存款利率上限仍為3.3。考慮到股份制銀行存款利率早已上浮到頂,而大行存款利率也上浮至3.25,因此這一降息對於存款利率的影響應該非常小。

八、對債市利好:債券牛市延續

將大幅縮窄貸款和債券收益率的差距,打開債券類資產收益率的下行空間。

判斷未來貨幣寬鬆仍將延續,7天回購利率均值有望降至3%以下,3個月目標2.5%。

九、刺激房地產和基建行業

中國房地產投資將顯著受益於此次降息,降息將刺激房地產和基建行業,銀行利差會縮小。

十、2015年剛需貨量比較足的房企受益最大

降息對於何種模式的地產公司最為利好?

第一,中期看市場反轉的概率開始增大,因此2015年貨量比較充足的房地產企業,很明顯在2014年增加土地房地產企業將有正面作用。

第二,此前的房地產行業政策主要利好改善類需求,而將此無疑會直接刺激剛需,以剛需為主要產品的房地產企業在降息過程中獲益最大。

第三,從年初至今資本市場地產板塊已經有了一輪修複式的上漲。而政策推動行業將進入第二階段的上漲,在這一階段槓桿使用更加充分的公司將獲益,持有更多資產的公司也將會獲益。

十一、土地價格和成交量再次成為重點關注指標

土地價格和成交量是需要密切關注的指標,最優的組合是土地價格微幅下降而成交量開始顯著回升。

當然,土地價格如果出現顯著調整也是非常有利的因素。因為這預示著房地產行業在政策正面的影響下,未來的供給量有所保證,並且這些供給量存在一定的利潤空間。此外,新開工指標也需要密切關注,新開工同比轉正將說明行業不僅僅政策面出現轉機,基本面業同樣出現轉機。

十二、提前完成銷售業績的房企可能漲價

引發價格調整的根源,在於一系列政策利好引發的市場交易回暖。今年9月30日,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文,提出首套房購房「認房不認貸」的標準,並重申首套房貸款利率最低優惠政策。10月,三部委又發文降低公積金貸款購房的門檻。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由於供需關係緊張的局面並未根本改變,從8、9月開始,一線城市被壓抑的需求就開始陸續釋放。與此同時,政策利好的不斷刺激,則使市場預期發生逆轉,並進一步促進需求入市。因此,未來樓市成交量將逐漸企穩回升,零星的漲價情況也會繼續出現。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距離年末只剩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但按照10月以來的銷售勢頭,房企衝擊年度銷售目標頗有希望。凡是提前完成銷售業績的企業,都可能做出漲價的布局。

十三、一線城市二手房價格出現上調

據悉,智囊機構已將一份調整樓市政策的整體方案提交至監管層,其中包括對交易環節的稅費進行減免,並對限購進行微調等,更好地刺激市場成交。若此類政策建議最終「落地」實施,無疑是又一重大利好。

事實上,這種刺激的作用十分明顯。11月13日,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發布了《關於調整本市普通住房標準的通知》,調整了該市關於普通住宅的認定標準,並將自11月20日起執行。受此利好消息的影響,一些二手房業主驟然提高報價,甚至不惜違約。

從數據上看,價格回調的跡象已經出現。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價格平均環比下降0.3%。雖已連續6個月下滑,但降幅已連續兩個月收窄。

同期,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個一線城市二手住宅價格環比均停止下跌,其中北京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0.3%,上海、廣州、深圳環比均持平。二手房對市場變化的反應最為敏感,也往往被看作是先導性指標。多數機構指出,二手房價格出現上調,表明整體房價已有反彈跡象。

十四、潛在銷售彈性大的地產股受青睞

根據廣發房地產研究小組所做的降息對地產行業及板塊影響深度報告,推薦關注潛在銷售彈性大的地產股,同時兼顧有息負債率是否處於高位(降息的邊際改善影響)。而考慮存貨規模超過250億元的主流地產公司,重點推薦四季度銷售彈性較大的招商地產、保利地產、陽光城、中南建設、泰禾集團。

這篇文章轉於,明德學院 出於分享的原則 謝謝

創建於 11:39


2014年6月 央行兩月內再度定向降准
2014年11月 央行:不能將定向降准理解為「放水」
2014年9月 央行5000億SLF全解讀
2014年9月 SLF操作並非全面降准 央行定向調控格局未變
現在一些新聞標題都是中國央行意外降息,意外么?其實市場也早有降息預期,只是央行之前一直端著,種種論調讓人產生以為央行今年只會有小動作,降息恐怕拖到明年的錯覺。
解讀中國央行意外降息:雖然符合邏輯,但仍然令市場倍感意外。

另外注意還有非對稱降息這一點: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就這將近年關之際,這1.2倍足夠讓各大銀行在攬儲大戰中頭破血流。
上一波調整,放開存款利率浮動1.1倍時,一波巨頭銀行們差不多訂立價格同盟,保持在一定上浮比例但不到頂的區間,然後在一段時間後在股份制、地方銀行的壓力下逐步瓦解,最終滿大街都是一浮到頂。


房貸打折又降息,開發商們又得展開一波宣傳了。對於廣大按揭的群眾來講,房貸利率一般每年年初調整,11月降息,只要等一個月就能享受利率下浮帶來的支出減少,這比拖到明年降息實惠來得多。當然市場預期明年仍有繼續降息可能:預計2015年底前降息三次。

接近年底了,接下來就得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貨幣政策了。


作用不大,錢荒的問題在於貸不到款,而不是貸款利息高。目前中小企業在民間融資的成本實際上是相當高的,但是對於他們來說融資成本不是關鍵問題,能融到資才是王牌。

銀行不放款的原因也很簡單,風險太高。看看今年多少跑路的企業老闆,銀行放出去的貸款收不回來,爛賬一大堆,銀行頭痛的是這點。

中國經濟在房地產行業上面陷的太深,企業不搞科技創新,政府不扶持人才,經濟疲軟了馬上印錢,印的錢又投入房地產和基礎建設。上屆政府留一爛攤子,就靠降息能解決多少?


這次降息除了降低存貸款利率,最重要的是取消了五年期的定期存款。
原來五年期貸款打七折時,利率低於5年期定存利率,銀行沒動力打7折放房貸。這次只取消5年期定存利率後,只有三年的4%。低於5年期6.15的7折4.305%,估計下步就是強制性的首套房貸7折了。要買房的朋友準備好銀子進場了。


給大家提供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今天螺紋鋼高開低走,側面證明降息對房產影響是很小的,但是~~~~~~,有意思的是周五螺紋已經拉高了幾十點,這是巧合????所以市場在21號已經知道22號要降息了~~,好吧,打非所問了~~


個人圍繞降息對債市略做解讀:

1.本次非對稱降息的核心是長期利率市場化

非對稱降息並不是主要看點,甚至存款和貸款的差異化調整也不是首次的做法了。此次調息值得注意的是央行首次取消了五年期基準利率,意味著各銀行對5年期利率已經可以自行定價。已知幾家銀行公布的5年期定存利率包括:

工行 建行 交行 招行 4.250%
北京銀行 4.500%
平安 5.225%
南京銀行 5.400%

如果有銀行五年期敢給5.5%以上,同時承諾提前取也按同年度定期利率算(民生銀行有產品如此),國債就賣不出去了,地方債甚至城投債(目前收益在5.8%左右)也難逃此劫。

2.長期利率市場化將帶來無風險利率重估

利率市場化對國債收益率的影響體現在:第一,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實際收益率傾向於上升,實際收益率的上升較為確定。第二,實際收益率-GDP增速也傾向於上升。第三,利率市場化促進銀行對信貸和企業債投資增加,有利於經濟增速回升。利率市場化本身是抬升國債收益率的力量。儘管收益率本身方向主要由CPI和經濟增速決定,但是利率市場化進程會影響其改變的幅度。

3.抬升後的無風險利率對債市短期利好,長期影響取決於中登結算的管制偏好

伴隨剛性兌付的打破,社會無風險利率將重新回歸以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正常情形,利率市場化將導致國債收益率易上難下,同時長端上行的幅度預計將大於短端,收益率曲線呈現陡峭化。

但中登結算自2013年末推行去槓桿化,經常在毫無預兆前提下降低折算率、甚至清零,使通過正回購放大係數的常用債市策略存在流動性風險,而未來中登結算時繼續收縮折算率還是重新建立與主體評級相適應的折算比例有待觀察。監管部門被超日債、華銳債已經鬧的頭疼,如果政策取向偏保守,則1-2年期債券在目前點位最多80個bp的漲幅空間。

4.周1開盤預測--以112116中橋債為例

該債券的久期還有2.89年,目前對應ytm10.51%,11.21收盤價98.988.按照測算,長期無風險利率對應升水80個bp,則11.24日均衡價位看高至99.61左右.若高於此位置可考慮拋出,另外11.26日之後將出現新股發行,帶來逆回購利率上升和債券集中拋售,可考慮11.24日之後在恢復均衡價位後撤出債券,轉做1天到2天的逆回購,在11.27左右再介入債券底部回購。


李中堂的臉打腫了。


這還是知乎上的第一次答題,今天正好有寫一篇關於央行降息的文章。
簡單來說,我認為央行選擇這個時機下調人民幣利率,主要是基於前期考量人民幣匯率穩定性的考慮,這本身需要一個觀察期,而從滬港通這個窗口來看,並沒有大量熱錢外流,人民幣的匯率是穩定的,降息不至於引發大量熱錢外流。我相信這是令決策層進行降息的最大關鍵。
而此時降息,最終的效果,可能並不在於實際市場利率能下降多少,而在於2014年只剩下最後一個月了,各地政府必須要完成全年的投資任務,不能令GDP下滑得太離譜,年終債務還有一輪要結清,這都是需要資金的。


為什麼都只看到自己碗里的水,不看看別人碗里的(日本)?


關於降息的討論進行了一整個周末,從基層行的角度來看,並不對降息刺激經濟抱有多大希望。首先要明確央行降息的動機是為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可是不要忘了關鍵的運作的環節還是商業銀行。那商業銀行會大放水嗎?無論從能力還是意願上來講,商行都不太會加大信貸投放量。一來存貸比的限制還是銀行脖子上的一根繩。中國銀行市場並不完全符合經典供需曲線。利率下來了,但規模還是釋放不出來,即使銀行想放也沒有規模。二來隨著今年信用風險的加大,銀行更關心的是風險而非價格。為彌補信用風險,銀行自然會要高價,央行要求降低利率,可是出了風險還是商行承擔,商行又不傻。因此,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僅僅停留在了象徵意義上。


推薦閱讀:

TAG:貨幣政策 | 中國人民銀行 | 利率市場化 | 降息 | 利率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