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只有我完美了,別人才會喜歡我」的想法有什麼錯誤,該怎麼解決?

貼上一個反向問題。
兩種價值觀各有不同也各有其道理
希望大家能做最好的自己,加油!
總想著討好別人,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 生活


我總覺得這跟我們小時候被深深植入的「考試評價」模式有關,堪稱一場全民級的 inception。

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發現,考90分的人是要被99分鄙視的;79分的卷子拿回家是臉色不會好的。每個人的價值、地位全體現在數字里。老師和家長又特彆強調主觀能動性,極力否認人和人的天賦點有著極大的差異,於是一切最終都成了「你有沒有足夠努力」的糾問。

這種處處為難自己的路數,對於小孩子來說,我不能說它沒有意義。但說有副作用應該沒有人會否認。這個副作用就是讓孩子產生了兩種錯覺:

一是總感覺知識和經驗的總量是固定而有限的,至少在一個階段內是固定的。努力去把這些固定的東西掌握「全」就好,除此以外沒有其他要求。人生是一場「比誰遺漏少」的比賽。

二是我們的自我意識被封印在一個永恆的「未完成」狀態,我們覺得自己是個還沒「調試完畢」的工程機,問題一大堆,不敢把自己放上貨架,不敢恬著臉公開發售一個「雖然有缺點但是優點也不少」的產品。

這種觀念的滲透是如此的長期深刻和潛移默化,以至於我們離開了校園多年後依然還在被影響著。於是很自然地,就有了「只有我完美了,別人才會喜歡我」,「只有我提升了,我才能取得成就」,「只有我更博識了,我才可以做某事」。

這種思維有錯嗎?談不上錯。但問題出在許多教育者(主要是家長)把這個邏輯鏈條給絕對化了。你別看他們用的詞是「只有」,但其實暗暗許諾的,是「只要」。好像「只要」做到了1234,就一定能順理成章地獲得5678。

這種把必要條件偷換成充分條件的粗暴邏輯,經常會產生一些經不起真實世界驗證的言論,譬如「只要你考上大學就解脫了」,「等你有出息了還怕找不到對象?」等。

於是這些孩子在付出了許多,卻沒有獲得期望中的東西的時候,就會陷入一種「老天違約」式的迷茫與困惑,有些人斷定上天不公就此沉淪;有些人轉而責己,覺得必然是自己做的還不夠好。換言之,這些人還是相信自己和老天之間是存在是有一紙協議的。問題出在自己,協議本身沒問題。

知乎這地方說實話是這種思維的重災區。你看所有人都在關注「自我提升」類的話題,好像只要減肥了,會舉止了,懂穿衣了,讀過好書了,英語上去了,眼界開闊了,世界就會自動鋪一條開滿鮮花的路到自己家門口,一切今天的問題,在「更強的明天」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有人膽敢跳出來說,就算你完成了這些,也仍然可能沒有什麼卵用,那說這話的人那就是負能量,就是不積極。我們從來沒學過要怎麼與自己的不完美相處。也很少有人告訴我們,這世界上除了「比誰遺漏少」之外,還有其他的玩法。

當然,年輕人是不願意聽這些的。他們心裡想著都是「只要」,給自己下的命令都是「只有」。

如果某天早上醒來,突然意識到:「就算我完美了,那人也未必愛我」,「儘管我提升了,也不一定會取得甚麽成就」,「即便我懂得多了,成功的概率也只可能只是微弱的上升」,想明白了這些道理以後,還能依然堅定的去做一件事,這就是成熟的標誌。就像《飲食男女》里朱師傅說的,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準備好了再下鍋。你非要等「齊備」了才開工,可能永遠也等不到那一天。

能夠在極為約束的條件下,用有限的資源來做一些沒有把握的事,並平和地接受不理想的結果,這才是生活沒有被ps過的常態。這種「不和自己為難」的能力,比會考試重要一百倍。

我們不能向生活跪倒,但是要學著和它相處。不要覺得老天不履約是因為你對價不足,他根本就和你沒有簽過合同,那是你媽騙你的。


只是自卑罷了。

因為從小就經歷痛苦的事,所以一直都以為痛苦是正常的。我上學的時候,同學都有爸爸媽媽接送。而我沒有,我覺得很奇怪。他們為什麼會有爸爸媽媽接送,都那麼大了,是不是太矯情了。

直到有一天,下著雨,我一個踉蹌跌在水坑裡,一身泥。被一個路過的阿姨拉起來。她抹開我臉上的泥水,她說,這是誰家的姑娘啊,怎麼下雨了爸爸媽媽也不接你了。
我不太敢和陌生人說話,沒吱聲。
那個阿姨又問我,你多大了。
我瑟縮著回答,說,六歲。
那個阿姨揉著我的腦袋,說,才六歲啊,這麼小。
原來我才六歲,六歲還是一個孩子。我想。

不過我從來不敢去享受一個孩子該擁有的一切。我不敢問我媽媽要一根棒棒糖,或者要一個漂亮的書包。甚至,告訴我媽媽,我想穿小裙子,想留長頭髮扎馬尾辮。
為什麼呢,我媽媽總告訴我,我不夠聽話,我不夠乖,我學習不好,我不能考100分。
於是沒辦法,我就很努力的去做事。我掃地,我洗碗,我洗衣服,甚至考到了一百分。
可是我的媽媽又說,你看看你,你掃地為什麼角落裡還是沒有打掃乾淨?看看你洗的碗,為什麼隨隨便便敷衍了事?你考了100分,你是不是作弊了?
確實,我的手那麼小,我的力氣又不夠。我總是沒有辦法把我媽媽交代給我的事情做好。所以我的媽媽不喜歡我,她不疼愛我。那麼,我只有更努力去做才行。
可是我無論怎麼做,她好像還是沒辦法記得我。
我還記得,我每次去監獄探視,拿起電話,她總會叫錯我的名字。我的媽媽,我那麼大了,她還是不認得我。

曾經交過一個男朋友,一米八的個子,白白凈凈,樣子長得很好看,很招人。據他所說,看上我是因為我很逗。於是,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我就賣萌耍寶,無二不為。
我還記得,他喜歡吃土豆絲。所以,我買了好多土豆,認真的削皮,練習切絲。我從小到大,其實只會切片而不會切絲的。為了做好熗炒土豆絲,我可以把土豆絲切得細細的,刀工整齊。可能也不是切得很好,但是我很努力很努力。
他是個十足的吃貨,所以我想,那我應該變成一個好廚師。其實我是不擅長做飯的,又極度的厭惡廚房的油污。可是我還是每天下廚。
我不會做麵食,但是我去超市採購了麵粉,燒開水,和面,醒面,揉可笑的麵粉,揉得自己一身都是白白的污跡。所以,我學會了做油條,包子,土豆餅,紅薯餅,南瓜餅。

我生日那天,睜開眼睛,那個人不在。我亂七八糟的起床,刷牙,從洗手間出來的時候,那個人風塵僕僕的出現在我面前。拎著幾個購物袋,大聲的對我說,生日快樂。
我懵懵的。
因為我沒有過生日的習慣。我也沒有告訴別人我生日的習慣。
我小時候,我媽媽就告訴我,我是沒有生日的。我從不知道原來過生日也需要慶祝,我真的不知道。
然後,那個人把為我買的小紅帽套裝給我,還有粉紅色的睡衣以及一枚精緻的戒指。當然,還有他提前準備好的蛋糕。
我恍恍惚惚的笑,說謝謝。
他說,這都是我該為你做的。
到現在我都還是這種心態,是么,這是,戀人之間,你,應該為我做的,小事嗎?所以,這種關係,竟然,是我不用努力也可以得到的嗎?真的嗎?
我不知道,
我不太習慣別人對我的好。
他是我記憶中能夠回憶不多的一個,也許是他對我的關心比較多。
後來我們分手了。
那段日子我忘了。
不過,我總記得,我喜歡審視鏡子中自己的臉。我想,是不是我不夠漂亮?我模樣不好看,所以那個人不喜歡我呢?
我個子不高,皮膚也不白,也不夠溫柔,所以人家才不喜歡我的吧。
罷了,這種東西我沒有辦法改變。
再後來,他找了個新的女朋友。個子小小的,短頭髮,皮膚黑黑的,喜歡笑,咿咿呀呀的黏在他身邊。
他的新女朋友,並沒有比我漂亮許多。
原來啊,你只是不喜歡我而已,真是只是不喜歡我。並不是因為我不好,不是因為我不溫柔,我不漂亮,我個子不高。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又是很久以後,前任總是斷斷續續聯繫,已經和女朋友分了手,不斷暗示複合的事,我卻總是忽略又忽略。
想想那段日子。
我好累啊。
真的很累。
我總是做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我希望感動別人。可是我忘了,我去討好全世界,獨獨,沒有討好自己。我總是想,這個人喜歡吃什麼菜,那個人喜歡什麼味道。可是從未認認真真的為自己做過一頓飯,沒有好好地想過自己想吃什麼。哪怕,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菜式。
這個過程中,我只想著怎麼樣做好。我唯一就是忘了自己。

總是喜歡說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
公司有個同事喜歡看帥哥,隔壁的辦公室據說來了一個新的男孩子,模樣長得很正。但是我一直也沒見過。
同事們在討論的時候,我很尷尬,插不上一句話。然後,我就問了一句,我說好奇怪,為什麼我從來都沒見過?
同事L看著我,說,很正常啊,你看你一坐就是一天,廁所都不去,公司的門都不出,你怎麼會見得到?
她這麼一說,我才想起來。我好像都是早早的到公司,一屁股坐下去,開始做事做事做事,我連喝水和上廁所都忘了,如果不是餓得胃痛,我可能都會把吃飯這件事給忘了。很多時候,我甚至不記得我這一天到底吃過飯沒有。
上司總是對我說,你應該放鬆一下,你應該休息一下,午休的時候你應該靠一下。
是么,我,應該......這是我,應該做的,是我應該得到的。我從來都不知道。

工作中第一次出錯,被客戶投訴。我那天連飯也吃不下。
第二天開例會。我被批評了。
寫了一大篇的檢討。
在大家的面面相覷下,我的臉漲紅得像豬肝一樣,我覺得難為情,很難受。
我的上司走過來,拍了一下我的肩膀,遞給我一杯奶茶。
他說,你不要緊張,誰都有脾氣,都會犯錯誤。而且這件事確實不是你的錯,讓你檢討是希望你能夠遏制一下你的情緒並不是真的要批評你。沒有人會怪你。
真的嗎,沒有人會怪我?我犯錯,並不是一件很讓人沒辦法接受的事?作為一個有脾氣的人,我的情緒是在情理之中的?

發年終獎的時候,我高興得傻笑了好久。
然而我的同事和上司都告訴我,這是你應得的,這份獎勵本該屬於你,是源於你在工作中的勤勉和出色表現。這是你應得的部分,而不是特別的嘉獎,你懂嗎?
是啊,這本該屬於我啊。
可是,我還是感激涕零,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為什麼呢。

因為骨子裡的自卑。
從小,就經常被批評。你長得並不漂亮,你說話並不伶俐,你又不會撒嬌賣萌,所以,你不被大人所喜歡。是你因為你不夠好。
上學的時候,你不會唱歌,也不會跳舞,不會彈鋼琴,不會豎笛,不會電子琴,你沒有任何特長,學習也不好。所以,你憑什麼得到誇獎?
我總是覺得我自己不好,我沒有過多的優點,我身上沒有什麼可取之處。所以,我想要獲得大家的喜歡,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可,我就只能努力的去表現,我只有去做得很好很好,我才有資格被喜歡。
在這個過程中,我忘了。就算我不是那麼的完美,那麼的努力,我也有值得讓人喜歡的地方啊。
可是我習慣了不被愛,不被關心。
所以,但凡別人給我一點點的溫熱,我都惶恐得像是得到了燙手山芋,捏著怕燙手,丟了捨不得。
可世間哪有所謂的完美。
難道我真的完美了,不喜歡我的人就會喜歡我了嗎?
不會。
那麼,如果我仍舊一身缺點,喜歡我的人就不喜歡我了嗎?
不會。
逃不過的,只是自己骨子裡的自卑罷了。所以,總是事事用力過猛。

----------------------------------

全世界,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夠真正幫到你。

------------------------------
怎麼解決這種自卑和小心翼翼的討好?
私信上又有人問我。
我並不懂心理學。專業的建議我確實沒有。
但是,我想,如果是我的話,該怎麼克服?
其實,一個擁抱就夠了。
缺愛又自卑的人,你肯定以為他的心理缺失很多很多,要用很多很多的愛和甜蜜才能包裹。其實不是的,只需要,一點點,真的只要一點點的溫暖而已。
幼時,愛做噩夢。半夢半醒之際,會哭得撕心裂肺。有很多很多很可怕的惡魔都出現在夢裡。
一家人被我吵醒,我的媽媽忍無可忍,甩我幾耳光。
然而我還是沒能停止哭泣。
因為那個夢境是,是無邊無際的黑暗,我感覺自己陷進去,出不來。我很害怕。
其實,我只是需要一個擁抱而已。
媽媽,你只需要抱我一下,我就不再哭了。
真的,只是輕輕的抱一下。
不需要過多安慰的話語,不需要你耐心的哄我。你只是抱抱我,我就不再哭了。
可是她沒有,她從不抱我。

在愛人面前的自卑。
無非,是因為那個人,沒有給予足夠的安全感罷了。
當你,決然的掛掉我的電話。
當你,徹夜不回我的信息。
當你,聽到我說我愛你,你說哦的時候。
於是,我不再給你打電話,不再給你發信息,不再跟你說我愛你。
你世界裡的鶯鶯燕燕,燈紅酒綠,好像也與我無關。除了看見你的時候,我們彷彿從來不認識。
所以,我們分開了。
就像,從來沒有在一起過。
我不曾擁有你,我如何感知你的愛?
我的自卑,我也只能小心翼翼的藏起來,不露痕迹。
你不曾愛過我,所以,你永遠也不會發現。
而你,也不會知道,我看著你,微笑著,眼睛彎彎的像月亮。其實我是在說,我愛你。
如果,你的身邊剛好有那麼一個自卑又敏感的人。你只需要,抱抱他,告訴他,我愛你。一個動作,三個字,足矣。


說一下我自己吧,之前我一直有這樣的思維方式:我強大了就能怎麼怎麼樣了;你傷害了我但是我現在不能把你怎麼樣,但是我以後強了一定把你怎麼怎麼樣;現在不好是因為不夠強,只要強了就可以了。

凡是這樣想的人,都抱有對現在深深的不自信,和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未來的不切合實際的想法。

他們一般做事喜歡拖延,因為『明天』總能把一切搞定。
他們喜歡自我安慰,因為下個月的自己一定能完成這個月所有的計劃。
他們總是逃避那些應該讓自己緊張或者著急的事情,因為反正以後還有機會。
。。。。
他們往往有點小本事,但是不足以成就大事。

就這樣,這樣的人永遠在『等待完美』『等待強大』中過完了自己的一生,甚至都不用一生,到了三十多歲,就發現自己一事無成。

這樣的毛病,發現的越早越好。

認清自己現在的能力和能做的事情,把目光放在今天,現在,這一個小時能達成的事情。
不去制定長遠的看不到邊際的計劃,接受現在的自己,把遇見的每一件事情,老老實實的解決完,成功失敗都自己去面對。
每一次拖延都懲罰自己,或者讓別人懲罰自己,不要讓拖延把自己掩埋。

這些話,回答這個問題,也是對自己說。


「只有我完美了,對方才會喜歡我」,這種想法是「我執」的一種,是隱藏較深的自我中心論。錯在只關注自己的能力和意願,卻不關注對方的需求和感受。

「我完美了」,是自己所能達到的極限,和對方無關,這樣就把整個過程的控制權歸於「我」;而對方「喜歡我」的原因,卻從來都在於「我」能滿足對方的需求,體諒對方的感受。對方在沙漠里渴了,你只需要給他一杯水,既不需要你通四國語言,也不需要你美若天仙,更不需要你說書解悶。對方自卑了,你只需要給他真誠的認可和讚賞,既不需要你的美味佳肴,也不需要你的著作等身,更不需要你輕飄飄的說句「一切都會好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還有下半句----「只要我完美了,對方必須喜歡我」。這下半句,才真是恐怖。

解決的辦法,就是放棄自私的執念,關注對方的需求,關心對方的感受。根據對方的所想所需來安排自己的付出,培養自己的能力;對於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屬於自己的人,就不抱幻想。

可惜這個道理,我也明白得很晚。

----------------------補註---------------------
原文作「別人」,我之所以擅自改為「對方」,是希望把問題簡單化,知友可以自行還原。當然,上面的道理,同時適用於愛情、職業和商業。

---------------------再補-----------------------
如果你想開始改變,可以從理解別人的痛苦開始。


不知多少次,看到可愛的姑娘我都沒有走上前隨便聊聊,因為我覺得那天我的髮型不夠給力。陰天的地鐵,颳風的街道,可愛的姑娘們都不見了,我還在琢磨髮型的問題。

昨天看電視聽到的金句:不要很厲害了才開始,要開始變得很厲害。很喜歡這說法。突然想到,原來我一直以來都不厲害啊——從我最關心的髮型到賺大錢的本事。和完美兩個字相比,厲害應該是個更容易達到的目標吧。實際情況是,這世界上連真正厲害的人都不是很多。

這個事實並不讓我沮喪。從前喝酒很瘋狂,經常吐到深夜的車上,這兩年一次都沒吐過。從前受不得委屈睚眥必報,現在知道自己也有軟肋,習慣了體諒。你看,我早已開始變厲害了,只是沒有及時意識到。

對我來說,或許對你也是一樣:不是很厲害的狀態會持續一段時間,不是很完美的狀態估計會長達一生吧。髮型似乎從來都不給力,也很難遇到真正的好天氣,賺得還不夠多,勇氣似乎永遠都不夠用,缺點那麼多,每一個都要很艱難才能改過。

可是,可是——我在不厲害的時候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可愛的姑娘。天天走那麼多路,你怎麼知道誰會突然進入你眼帘啊!從來沒體會過完美的自己會過的生活,生活卻一步沒停過。你這個毛病一大堆的人也需要旅行啊,也要看雨啊,也要戀愛啊,也要走路,也要睡個好覺。你生而為人,你肉體凡胎,可你什麼都需要,像口渴要喝水,像寂寞就需要擁抱——你知道你等不了。

所以,你要現在就開始。其實你早就開始了。你愛,你也被愛。在長夜裡抽煙,在秋天的早晨洗臉,喝咖啡,洗內褲,對你的人生做鬼臉。其實,仔細想想,未來會不會很厲害,或者多麼完美之類的,根本算不上有價值的目標啊!你又不要修正果,你甚至沒考慮過死後上天堂,你只關心這個秋天有哪些奇遇,乾淨的襪子還剩多少雙,或者,也許該換個髮型了。

以前看西遊記,取經團到了西天,佛光罩體,金身不壞,那些凡人和動物朋友們都變得好厲害好完美,可是一點意思都沒有。一路上經過的高老莊,女兒國,邂逅巡山的小嘍啰,黃昏時分投宿陌生的村落,才是有意思的地方好嘛!

這是個旅途啊!一隻雷公嘴的猴子,渾身的毛,他堅強無比,因為他的母親是塊石頭。他不需要被人喜歡嗎?他穿上虎皮裙多開心,他被師父批評的時候流過傷心的眼淚。他抓耳撓腮,上串下跳的,他明明是個猴子,還有人罵他像條狗。

你看,連我們幻想出的蓋世英雄,他最可愛的時候,也都是他一點也不完美的時候。那時候,他在漫長的旅途中,啃著桃子,踩著雲,有很多的心事。


這個想法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小時候沒有充分得到父母的關注(可能父母會因為工作太忙、或者因為那個年代的教育觀念等因素沒有懂得如何給孩子需要的關注),導致從小習得了要「優秀」或者「生氣」來獲取關注。
如果是前者(要「優秀」來獲得關注),長大了之後,容易有一種潛意識的認知模式,就是我必須要優秀,才配得上別人的關注——接下來就容易把很多問題歸為自己的問題,導致歸因錯誤或者自卑等結果(比如分手了,會不自覺地認為是自己不夠好,不會受人喜歡;朋友偶爾有一次忽略了自己,就會擔心是不是自己什麼時候做的不夠好……諸如此類)
其實,這種模式,伴隨至今,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已經養成了用那時父母的眼光來看自己
小時候,要優秀,才能獲得關注(喜歡)——接下來容易演變成——我不被喜歡是因為我不夠好。
而偏偏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在成長中,我們就會總覺得自己不夠好/要更好/自卑/不自信/壓力大……我們把這種思維模式比喻為成年後,仍然在以「那個時候的父母的眼光來看待自己」,所以自己永遠都是不夠好的。而「那個時候的父母」也是由於「要優秀,才被喜歡——不被喜歡是因為自己不好——所以自己還有很多地方不好,要更好才有人喜歡」這種長期的思維模式根深蒂固後的不符合邏輯的錯誤思維模式。(我並不是在反駁「人要優秀才有人喜歡」這句話,這句話本身就有其合理性)

其實談戀愛交朋友也是這樣。拿愛情說吧。
愛情其實不會僅僅因為你優秀就到來。(優秀的人那麼多,可單身的人也那麼多)
優秀只是一個人的某一面,不是完整的一個人。如果A僅僅因為B」優秀「就愛上了B,那麼A愛上的很可能是一個假象的B,因為A只是愛了某一面而已,然後因為暈輪效應就會把B的其他方面全部以自己的方式假想出來。這也就是會什麼在戀愛談到一定時期,戀人之間可能會失望,會覺得「你怎麼是這種人」,然後會以自己的方式來要求對方改變。其實很多時候,要求對方改變,並不是喜歡這個人,而是由於最開始優秀那一面之後,A要他改變成為你心中想的B,而不是一個真實的B。
有時候和一些老夫老妻聊天,他們會說一些很樸實但是很有哲理的話。
——年輕的時候不懂,老了才發現愛情就是喜歡一個人的全部,他的好你也喜歡,他的不好你也能喜歡。不是你要求他為你改變,而是兩個人都願意為對方在主動或者不知不覺中改變。兩口子過日子處久了,有時候肯定還是會因為對方身上的一些毛病發火。年輕的時候會覺得,老子不能忍了,分開吧。老了會覺得「氣死老娘了!這個死老頭襪子又亂丟」,心裡一肚子火,但是想一會兒就不會想了,因為我就會覺得,誰讓他是這樣的人呢。然後瞪他一眼 。
我從這位妻子的最後一句抱怨的話裡面,其實是聽出來了由於歲月的陪伴,沉澱之後的一種「嫌棄式的寵溺」。
所以,愛情不會僅僅因為你的優秀就到來;同理,愛情未到,也並非是因為你不夠優秀。

所以我覺得,我們要為了我們愛的人而變得更優秀,而不是為了讓更多人愛我們,而變得更優秀。
同樣的一句話,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因為各種原因而形成的「錯誤的認知模式結構」。
對自己的不滿、想要得到愛和肯定,是因為「我」一直在用當年「父母」的眼光來看待我們自己。
所以「好好愛自己」這碗雞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嘗試著喝,而不是吐吐槽說一句「啊!雞湯」「道理我都懂,然並卵」。
我們要做的,就是擁抱「兒時那個想要獲得父母關注而不斷努力的自己」,去原諒「那個時候沒有給夠我們安全感的父母」,去摘下「父母的眼光」來看待自己這個不合理的眼鏡,去感謝「不是因為你優秀/完美而和你做朋友,而是因為你就是xxx,所以我們才是朋友」的朋友;去相信真正的親情,愛情,友情是可以無條件愛的,不用以「完美」為大前提才可以獲得的;學會更換自我評價的方式,用自己的眼睛來看待自己。
簡而言之,就是「好好地愛自己」。

這碗雞湯,我先干為敬!我願意去練習它,讓雞湯流到骨子裡,每一個細胞里。(*ˉ﹀ˉ*)

——————————————————————————
(2016.6.6)
最後為了避免誤會,再強調一下:
我不是在提倡「人不要變得更優秀」,我只是再說「人要為了自己愛的人而更優秀,沒必要為了讓人愛自己而更優秀」;
我從頭到尾沒有反駁過「優秀可以讓人被喜歡」,我只是認為「優秀才能被喜歡」是有失偏頗的;
人本來就做不到「完美」;
「優秀」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絕對指標;
「優秀」是某一方面,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指標;
教育中,成績好,就可以一好百好了,這是當下的事實,但是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偏差。我們不應該讓一個本來就有失偏頗事實等同於「所以人就要優秀才會被喜歡」是正確的。客觀存在的事實不能直接論證出一個觀點是正確的。這有邏輯問題;
最後的最後,謝謝大家的閱讀,如果你覺得好,覺得對你有用,非常非常感謝你的欣賞和肯定(鞠躬),如果覺得有哪裡表述不當的,也希望您能和我討論以及指點,再次感謝!如果你覺得「哦,雞湯」,也請點擊叉叉,不用來和我撕逼或者爭論什麼,我不想因為我寫了您不贊同的東西之後,還要浪費您的時間來和我爭論,同樣也謝謝您的理解!
(第一次這麼快的時間就突破了50個贊,有點小興奮呢!哈哈,謝謝大家!)

——————————————————————————
(2016.6.6)
還有就是關於題主的在這裡提的問題,成因其實還有很多很多,而我在這裡只是和大家分享的是其中一種原因,即——成年後依舊用以前父母的眼光來看待自己。
這個原因不能代表所有人,只是一部分人,有個體差異。
再次感謝!

————————————————————————————
(2016.6.7)
評論區有朋友留言說希望我再說一下後者(有的人會喜歡以「生氣」獲得關注),非常謝謝這位朋友感興趣。所以在這裡簡單的說一下:

我的原文(第一段)是這樣的:【這個想法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小時候沒有充分得到父母的關注(可能父母會因為工作太忙、或者因為那個年代的教育觀念等因素沒有懂得如何給孩子需要的關注),導致從小習得了要「優秀」或者「生氣」來獲取關注。】

這裡說一下為什麼有一部分人會是後者。

在嬰兒時期,我們和父母有一個依戀建立的關鍵期。根據依戀的品質,把嬰兒依戀劃分為安全型依戀,矛盾型依戀,迴避型依戀(最早的依戀模型是前三種),混亂型依戀
(四種模型還有其他方式)

簡單介紹一下四種依戀。(以陌生情境法來簡要解釋)

媽媽帶著孩子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玩具屋,一段時間後,媽媽離開,一段時間後,媽媽回來。

安全型依戀的人:
①在媽媽在的時候,會對這個玩具屋充滿好奇,然後到處探索、玩樂——因為他相信無論何時,媽媽一直在身後,所以這種安全感讓他很放心地到處探索。
②媽媽離開後,孩子可能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張皇無措
③媽媽回來後,孩子會靠近媽媽,主動尋求安慰/身體接觸,再繼續探索環境。

矛盾型:
①媽媽在的時候,會不斷回頭看媽媽——不安全感
②媽媽離開,會顯得沮喪
③媽媽回來,內心會慶幸,但是更多的是感到憤怒,潛意識覺得「你終於回來了」,其實很想與媽媽靠近來消除剛剛的不安全感,但是內心更大部分是不滿、憤怒、不開心,並伴之以或多或少的行為表現出來。

迴避型:
①媽媽在的時候,不太所謂
②媽媽走的時候,甚至沒太注意到媽媽的離開
③媽媽回來了,還是覺得沒什麼感覺

混亂型:(根據認知神經的實驗證明,混亂型根據基因,有兩類——抱歉我具體忘記是哪個基因了,文獻沒找到,這個實驗是挪威人第一次做,後來美國又做了驗證試驗)——為了和前面三種對照,還是根據我的理解以陌生情境法簡要解釋。
A基因:媽媽在的時候不安全感,怕媽媽離開;媽媽走了之後開始恐懼;媽媽回來了之後,會表現得特別乖巧懂事、或者表現得更好或者表現出粘人的一面——希望通過自己的改變來獲得消除不安全感的依戀——潛意識認為媽媽剛才的離開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B基因:媽媽在的時候不安全感,怕媽媽離開;媽媽走了之後開始恐懼;媽媽回來之後,開心,然後任性(哭鬧,責備媽媽,憤怒)並以任性的方式要求擁抱來消除不安全感,也認為媽媽的離開是自己的問題,但是更容易有「既然你都這麼覺得了,那麼我努力還有什麼意思呢」——有點類似於破罐子破摔的心態。
(此處的A、B基因是我為了方便描述,原本基因不是AB)

那麼介紹完這四種類型的依戀,大家也應該就明白了後者「以憤怒」還獲得關注,多半是因為小時候建立起的依戀模型是矛盾型或者混亂型中的B類基因。矛盾型可以理解成傲嬌(便於理解),我想靠近,但是我偏偏要說不;混亂型B基因可以理解成任性,你離開我!寶寶不開心!寶寶就是要鬧!

嬰兒時期的四種依戀模式也會伴隨著影響成年後的依戀模式——比如婚姻中的依戀模式。
依戀類型並不是一層不變的,有的人能因為後天環境因素改變,有的人就沒有改變,繼而繼續影響婚姻中的依戀模式。

依戀模式的建立是緣於嬰幼兒時期的親自關係。
而嬰幼兒時期的依戀影響成年後的一部分原因是,愛情是人類的第二個子宮,結婚後誕生的第一個孩子叫「婚姻」。前半生是和父母連接,後半生是和自己、和另一半連接。
有個體差異。

四種依戀模式沒有絕對的界限,都是相對的維度指標。


我換個角度吧。

很多人會和你說,你不完美也會有人喜歡。

我覺得不是的。

我覺得解決問題的最簡單方法其實是,根本不需要別人喜歡你。

是的,我一直在想,別人喜不喜歡能怎麼樣呢

不喜歡就不喜歡唄

我翻了翻我的微信通訊錄,

也沒幾個人,都是各個時期的好朋友吧,多餘的人早就拉黑了。

我是個社交需求非常低的人。

我剛來深圳的時候,健身房一個自來熟的哥們加我微信,要拉我進群。

我其實不太想進去,但是我又不忍心拒絕他。

就這樣我一直躺在群里,也沒啥想和他們說的,我和所有人都不熟,而且很搞笑的是我剛加群不久,就換了健身房。

我也沒好意思退。

直到昨天,次次組織大家聚會都失敗的群主說,不愛說話的人可以自己主動退群。

然後,一個姑娘在群里說,大家都是你拉進來的,你這麼說不好吧。

群主說,有什麼不好的啊,就是因為我拉進來的,我才讓他們自己退,要不然我就直接踢了。

我當時看完,想都沒想就退群了。

其實如釋重負。

我是比較看中個人隱私的一個人,我講真,我早就想退群了,我從一開始就根本不想和誰交朋友。

可是一直不好意思。

然而昨天的那段對話,讓我意識到,很多人呢,根本不在意你是不是喜歡他,他根本就不在乎,我想群主一定覺得,我們這些人加了群不說話,聚會也從來不去,就是一群不合群的,這些人是奇怪的人吧,用他的話說,這些人是傻逼。

但是我不這麼覺得,我恰恰覺得,有的人就是不愛在網上聊天,有的人就是不喜歡聚會,這些人沒有錯,錯的是強迫別人做不喜歡事情的那些人,所以誰是傻逼一目了然。

所以,退一步講,既然那麼多人根本就不在乎你的感受,那我為啥要讓所有人都滿意呢?

我就是這個樣子啊,我就是不喜歡參加沒用的聚會,我就是不喜歡一群人喝酒吹牛逼,我就是覺得這些社交沒有用。

那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你愛他媽喜歡不喜歡我,你愛jb咋想就咋想,老子活在世上,不是為了討你們開心的。

而是為了讓自己開心的。

所以根本就是不完美不完美的問題,而是從一開始就錯了。

完美,是為了讓自己更開心。

我買了更好看的衣服,是穿給自己的。

我買了更好的車,是開給自己的。

這些都是給你自己的,是你自己開心才重要。

我在知乎寫文章,就是單機模式。

我也不知道大家愛看啥,我就寫我自己想說的。

我誰也不想討好,我的原則就是,愛看看,不愛看就別看。

瞎逼逼就滾蛋。

所以我就很開心啊,我寫的很爽啊。

我也不去和別人撕逼,因為我知道,我不喜歡別人管我,那我也就不會去管任何人。

如果我是群主的話,我會平時和大家多聊天,多促進大家的感情。

最起碼健身房裡讓群里的人都互相有個認識。

而不是大家彼此誰是誰都不知道。

你一句話,我們就得去給你飯局捧場。

你可能挺享受這種感覺,但是現實的社會是,對不起,沒必要。

只有最無能的中老年人,一輩子犬儒過來的,才會告訴你這是高情商的表現。

這種人自己沒本事,就告訴你討好別人,你才有飯吃。

去他媽的老子又不是狗。

誰也不用討好,就做自己就好了!

你記住你進步,你努力,你想做個完美的人,都是為了你自己。

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歡你。

你迎接的陽光多強烈,

你背後的陰影就多黑暗。

這世界總有人喜歡你,總有人討厭你。

要和,你喜歡的,也喜歡你那些人在一起。

就這樣。


這是一個比較經典的心理陷阱。
等我優秀了,再去談戀愛。
等我水平上去了,再去練真題應試。
等我口語強了,再去跟老外白活。
通項公式基本就是:
等我準備好了,你們等著瞧。
表面上看,這些人背後的邏輯就是那句荼毒已久的雞湯「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然而這是一句屁話,因為這是對神的要求。只有神才能做到要麼不出手,出手就得死一片,深藏功與名,萬人膜拜之。
但凡你還承認自己是個人,這句話就得改成「做了總比不做好,多做總比少做強」
本質上看,其實就是不敢直面差距,怕玻璃心瞬間被擊碎。
可是,親愛的,第一時間直面目標差距,從不足的地方補起,才是提高的正道啊。在自己的臆想計劃中,高大上的方法論中,你真的還沒失敗夠么?!
永遠沒有準備充足的時候,因為準備的路徑從頭就是錯的。


-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認為「只有我完美了,別人才會喜歡我」這句話的錯誤之處根本就不在於追求完美上,而是在於——追求別人的喜歡。

想要追求和獲得別人的喜歡和認可,這才是最大的問題,這才是很多人痛苦的根源。

如果你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歡,那麼無論你變得多麼的完美,絕對還是會有很多人不喜歡你。

也就是說,你所認為的「只有我完美了,別人才會喜歡我」這個想法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因為無論是你完美也好,不完美也罷,你終究是不可能得到你身邊的每一個人的喜歡。
並且只要身邊有任何一個人表現出對你的冷漠或厭惡,你馬上就會感到很受傷,感到自己不夠「完美」。

而抱著這樣信念的你,將永遠不可能得到一個結果。

你永遠完不成目標,你永遠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歡,所以你就會不停的折磨著自己——不停地試圖令自己變得更加完美。
並一直用「只要我完美了,別人就會喜歡我」這樣的話來欺騙和安慰自己。

有時候也許你偶爾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想法只是一種「幻想」,但你卻沒有辦法停下來,因為內心太過的匱乏,太過的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認同,太過的希望得到一個人的喜歡後他就會永遠喜歡你、否則一個喜歡了你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後不喜歡你了的話這會令你更受傷。

同時你內心對自己的評價又非常的的低,你潛意識裡就認定了真實的你是不值得被愛的,你覺得自己根本就不配得到別人的喜歡。
「只有我完美了,別人才會喜歡我」這句話背後還有一個深層的含義就是「因為現在的我一點兒都不完美,所以根本就沒有人喜歡我」!

所以你就覺得,你必須要做些什麼,你必須「表現」的比現在更好,你必須「在別人的眼中」成為一個很優秀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喜歡。

所以渴望得到別人的喜歡的你就給自己玩了一個這樣的把戲:

認為自己不值得被別人喜歡——幻想只要自己變得完美了就能得到別人的喜歡——努力變得完美——幻想能夠得到別人的喜歡

但是,你根本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喜歡。

我的意思是,並不是說不會有人喜歡你,而是因為你內心深處的低價值感和對自己的不接納,你已經認定了別人不會喜歡你。

所以即便在你的周圍有人開始喜歡和認可你,你也會下意識的將他們忽略,或是覺得就只有這幾個喜歡我的人根本就不夠,或是覺得這幾個喜歡你的人都太「LOW」了、他們對你的認可毫無價值,你必須要再努力,你必須要變得更完美,你必須要獲得更多的人關注才行!

你明白嗎?

你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因為你真正的問題在於你內心深處的低價值感,匱乏感,你的自卑,你對自己的不接納,你在潛意識中的那個認為「真正的自己不值得被別人喜歡的」那個烙印,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而一個人的低價值感、匱乏感、自卑、不接納自己等這些問題,其複雜程度花再多的問題在一篇文章中也不足以闡述清楚;並且要想改變這些觀念,要麼在生活中有主動改變的意願和契機,要麼去做長期諮詢和諮詢師探討,否則很難改變。

所以在下文中我只闡述一點:我們沒有絲毫必要去追求別人的喜歡和認可。

我拋出這個觀點,基本上會受到絕大多數人的反對。
因為幾千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了相互去「影響」,並且政府和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和成長環境也都是在或明或暗的在暗示著我們,要去追求別人的喜歡和認可。

一個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追求別人的喜歡和認可的人對於其他人而言會是很「可怕」的。

因為這種人活的很清醒,沒有人能夠「控制」他,各種廣告和商人們的營銷策略也無法從他的口袋中騙到錢,因為他不會為了面子、為了好看、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而去購買那些他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這樣的一個人會讓他周圍的人感到「惱怒」,因為這個人的坦誠和強大映射出了周圍的人的弱小、愚蠢、盲從、沒有獨立思想、和虛偽。

弱者需要別人的認可,因為他們必須從別人對他的喜歡和認可中才能獲得自我認同,他們的內心無比的空虛,根本就沒有力量支撐他們自己。

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別人的喜歡和認可只是一種假象和虛無,別人對你的喜歡,毫無意義。

你仔細想一想,即便是你周圍的所有人都喜歡你了,那、又、能、怎、么、樣?

即便所有人都誇你做的很好很完美,所有人都推崇你、讚美你,那又能怎樣呢?

你體會到了嗎?
你所追求的所謂的別人的喜歡,只是一種你自己的「感覺自己被認可」的感受,而別人對你的喜歡就是觸發你這種感受的條件而已。

但你的這種感受本身就是虛無的。

這種感受是由於你長期的匱乏,所以你希望能得到些什麼來將你的匱乏填補。
感覺自己被別人認可了,就是你匱乏的心態暫時得到了填補。等這一時的被滿足的感覺消散後,你還是會繼續感到那種匱乏。

所以——別人對你的喜歡,毫無用處,也毫無意義。

並且,別人是否會喜歡你,這是在你的心裡邊界之外的事情,你根本無法控制。
別人會喜歡你還是會討厭你,在本質上只會取決於你是誰,而不會是因為你做了什麼。

而試圖去控制一件不在也不可能在你的控制範圍之內的事情,那麼你遭受痛苦就是必然的。

所以如果你理解了這一點之後,那麼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學著尊重你自己的需求,想想自己喜歡什麼,去做好你自己。

做好你自己,這就足夠了。
當你不假外求你可能還會發現,以前那些你苦苦求之而不得的東西,在你不想刻意去追求得到的時候,反而自然而然的自己就來了。

最後送你一句真理:(雖然這個真理一直被當做雞湯,而被很多人忽視了。)

世界上有且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以你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

-

其它回答推薦:

自己過於在意別人想法,如何克服?

怎樣進行良好的情緒管理?

為什麼長輩遇事喜歡忍耐,認為「吃虧是福」?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fengxuwake)


只有你完美了,你才會喜歡自己。

只有你完美了,別人才會覺得:「哦,那人挺完美的。」

卻未必會喜歡你。

喜歡這麼一件走心的事情,怎麼可以用變得完美這麼粗暴的手段來實現。

每個人都只喜歡自己,每個人都對他人漠不關心。別人喜歡你,是因為你多少讓他們聯繫到了自己。或許是共情於你吃過的苦,或許投射了他們曾經有過的情,或許是默不作聲受你鼓勵,或許你的毫不冒犯讓人安心,或許就是單純地被你逗笑,又或許你成為了他們想要成為的人,你讓他們覺得——他們也有戲。

總而言之,你隱約成為了別人用以確立自身價值的證據。


因為從小沒有被無條件地愛過,所以長大後會認為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但就如同我們要時刻感謝父母給了生命而不是要求撫養一樣,孩子也應該是被血親無條件的愛,不是因為達成了什麼目標才被愛,而是因為你是你,所以被愛。

而我們的父母很多也沒有經歷過這些,所以她們也不會。

當我們成年後,我們需要做的是學會自己愛自己,我們是成年人我們有能力保護內心那個小孩也有能力去愛他。

雖然,做起來好難。


只有自我價值感匱乏的人才會認為自己完美了別人才會喜歡他!

當一個人自我價值感充裕的時候,即使他不完美他有缺點,他也認為他是值得被愛的。

也就是說,自我價值感匱乏的人有一定的心理問題。
這個問題是小時候沒有獲得父母充分的愛和肯定。
長大了嚴重缺乏自我認同感,也就是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配得到別人的喜愛。

小時候的孩子是相當自戀的,如果沒有得到父母充足的關愛和肯定。
那麼他會懷疑是自己沒有價值,所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
相反,如果父母給予了充足的關愛和肯定。
那麼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所以這兩種心理的根源還是源於小時候父母的照顧是否到位。
如果不到位,就會出現題主說的現象。

覺得自己完美了,才能獲得別人的喜愛。

其實找到的問題的真正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也就自然出來了。
既然是缺愛導致的目前的狀況,那麼就必須要用愛的力量去滋養自己的內心。

如何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呢?
首先要建立自信才行,有了自信,你就會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相信自己有價值就自然相信別人別人會來喜愛你。

那如何建立自信呢?
自信又必須要靠自律去建立。
所以自律才是關鍵。

自律要做到幾點,不斷反省認清事實、延遲滿足、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平衡生活。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認清現實。
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你身邊的親朋好友,難道沒有一個喜歡你的么?
我相信一定有的,首先從理性的角度去打破你這個錯誤的信念。
你現在也不完美,但同樣有人喜歡你。

然後就是即使現在你不能得到別人的喜愛沒關係。
很多時候都需要自己經過很多努力,克服很多痛苦之後你才會得到。
所以要推遲這種滿足感,先讓自己不斷成熟起來,喜歡你的人自然會來。

然後就是,承認自己的內心缺乏自信,承認自己心靈不夠成熟。
通過不斷的去解決生活的各種問題讓自己不斷的成熟和自信起來。

最後就是要平衡生活,要學會不偏不倚,學會在自我成長的道路當中勞逸結合。

通過自律,讓自己生活更加充實,不斷面對問題提高自己的心智成熟度,進而達到自律和自愛。

讓你真正的建立了自信和自愛的時候,這種信念自然會消失。
甚至你覺得你的價值本來就不需要別人來認可,你自己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愛的就行。
別人認不認可那都是別人的事情而已。


「並不是成為火影的人就會被大家所認可,而是被大家所認可的人才能成為火影。」

——宇智波鼬 《火影忍者》


謝邀~ @陸啥啥

其實這兩個問題的本質,是很相似的。讓自己變得完美,是為了獲得別人喜歡;不斷討好別人,也是為了獲得別人的喜歡和需要。都是將自我的價值,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之上。在樓主提到的問題里,我們也寫過一個答案,是從討好者的角度探討的,戳:總想著討好別人,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 知乎

今天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只有自己變得完美,別人才會喜歡我,這本身屬於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十一個不合理信念之一。背後隱藏著的,可能是低自尊



自尊是一個人對於自我的概括性評價,以及我們對於自己價值的判斷。低自尊者(low self esteem)對於自我有偏低的評價。


一個擁有健康自尊的人能夠平衡地看待自己的價值。他們可以承認自己有缺點,但他們也可以接受這些缺點,並且決定是否要改正它們。與低自尊者不同的是,他們欣賞自己的優點和強項。畢竟雞湯有云:其實並不存在「優點」或「缺點」,只存在「特點」,取決於看你如何看待它們。


而低自尊者對於自己的總體看法是「我是一個不夠好/不好的人」,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配得到更好的機會。低自尊者很熟悉一種十分具有破壞性的情感:羞恥感(shame)。它和愧疚感(guilt)不同。當我們犯了錯,羞恥感在腦海里冒出的聲音不是「我做的不好」,而是「我不好」「我不夠完美」。


高自尊者會更加關注於自我成長以及進步,而低自尊者卻注重不在生活中犯錯誤,如何表現完美,以及如何不給他人留下負面印象。如果有99個人稱讚我,只有1個人說了一句不那麼好的話,我也會忽略掉那99句讚美,轉去糾結那一句批評。


低自尊者對於負面評價的過分誇大,使他們無法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認知。對於低自尊者來說,那百分之一的批評代表了全部的人對Ta的看法。



童年經歷讓我們相信自己不值得被愛

很多研究都證實,低自尊往往與童年被懲罰、虐待的經歷有關。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 這種狀態被Carl Rogers描述為「有條件的積極關注」。只有當孩子取的好成績(讓他們有面子)時,父母才會給予關注和表揚;如果孩子是平凡的、甚至是無能的,那麼就得不到他們的關愛。是不是很眼熟,「如果我不夠完美,別人就不會喜歡我」。長大後,低自尊者不敢相信自己單純地作為一個人,也是值得被愛的。


認識問題是改變的第一步,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先來看看一位很不完美的牛人如何評價自己。

得天下後,劉邦回首往事,對群臣坦率的說:出謀劃策俺不如張良,為政治國俺不如蕭何,攻城略地俺不如韓信,但他們都能為我所用,所以俺坐了天下。

劉邦當著眾人的面大方承認了自己謀略不行,治國不行,打仗不行,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然後請張良出謀劃策,讓蕭何治國,派韓信打仗,就此一舉開創了四百年的雄漢王朝。

這種贏家思維貫穿了劉邦的一生,總結下來無非就是先認清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後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作為大漢天子,也許中國歷史上都沒幾個人活的比他更成功了,可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不丟人。

高祖一生遇到困境時最愛說「為之奈何?」(怎麼辦?),很多人以此笑話他的窘態,殊不知這正是遇到困境時解決問題的完美思路,遍覽史料,劉邦很愛爆粗口,但絕少聽見從他口中冒出抱怨之辭。

反觀他的對手項羽,垓下被圍後第一時間不思解決之道,而是莫名其妙念了四句詩,隨後在逃亡路上他不斷推卸責任,一直認定是上天在迫害他,最後以此為由拒絕渡江。

若站在烏江旁的換作劉邦,他多半會迅速問出那句「為之奈何?」,張良則會立刻把手指向江邊那艘小船給出解決方案(當然以劉邦跑的比誰都快的一貫作風,很可能連問話環節都省了)。

所以題主這種「完美病」的第一個解決方法就是:先認清自己的不完美,能解決的馬上想辦法解決,不能解決的就坦然接受。

太胖?減肥!太矮?坦然接受吧,畢竟高的人也自有他的煩惱。

Nobody is perfect.

題主思維的第二個錯誤是太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

劉邦一輩子都愛說髒話,有時看誰不順眼就往他帽子里撒尿,這些粗鄙之舉雖然不值得提倡,但也表現出高祖瀟洒的處世態度:

我的人生,我來做主。你的好惡,關我屁事

當然,瀟洒的人生觀也可以更優雅的表達。

任我行被敵人脅迫時霸氣的說了句:你開的條件不錯,但你忘了我的名字是任我行而不是任你行。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口出狂言,明確告訴天下人自己野心不小,而且出道以來野心一步步變大,天下人請儘管罵他,罵得再凶天下也離不了他。但他在遺囑中卻隻字未提一生的作為,只輕描淡寫布置了一下後事,至於是非功過,他留給後人評說。

毛澤東連遺囑都懶的寫。

武則天只在墳前立起了一座無字碑。

我隱約看見那無字碑上淡淡的寫著:

你的好惡,I don"t care.

畢竟,Nobody is perfect.


完美主義人格是最近逐漸被經常提起,也是一個飽受爭議的性格。很多人以自己有完美主義人格為榮,也有不少人被這個性格而深深地困擾。擁有一個讓自己完美的性格,擁有一個能讓自己優秀的特點,看上去是一個不錯的事情。可是,如果完主義意人格真的如此能讓一個人優秀,那為什麼這個性格能飽受爭議,甚至讓很多人深陷其中,迷失了自己的人生呢?這種迷失有多嚴重呢?在最近的心理學研究中,不少心理學家發現,很有多有完美主義人格的人會有很多心裡困惑,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自殺。最近的一些研究也指出,自殺和完美主義人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心理學家發現,無論是兒童,青少年還是成人,都有可能因為完美主義人格或多或少的產生抑鬱,或者其他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礙。如果一個人能高標準要求自己,達到一個完美的標準,為什麼會導致這些人這樣那樣的心理障礙呢。那說道這裡,就要說手什麼是完美主義人格了。總的來說,完美主義人格是個人傾向於給自己和他人設置過高的目標,甚至是不切實際的目標,而且過於自我挑剔和自我批評否定一種性格。完美主義人格可以被分為三個類型,或者三個維度,分別是自我導向完美主義,他人導向完美主義,和社會定向型完美主義。有自我導向完美主義的人要求自我完美,努力去爭取不現實的目標,而且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不斷地批判和否定自己。他人導向完美主義是指,對他人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而且傾向於不滿意別人的表現,和對他人的行為表現進行否定。社會定向型完美主義是指一個人認為身邊的人對他們有過高的,或者不切實際的要求,並且不去求證這些外在的高要求是否存在,而是一味地追求大道這些來自「外界賦予」的高要求。

完美主義人格尚未被定義為性格障礙,但是心理學家一般人為完美主義人格是一個脆弱的性格,會給人們帶來很多心理問題的性格。每個有完美主義人格的人,可以只有一種完美主義類型,也可以是有兩個,或者3個都有。


無論有那種完美主義人格,其最大的特點和共同點:

1,給自己或者他人設立的目標,或者認為他人自己設立的目標往往是超過自己或者他人的能力的,甚至是不切合實際的。

2,認為達到了目標就會滿意。對於能力很強的一些人來說,即便是達到了目標也不滿意。

3,有完美主義人格的人往往會自我認可度很低,長期自我否定,自我批評,自我懷疑,自卑,從來無法滿足,拖延。

第一,自我導向完美主義。說起這個,在來看看有上進心,自信心強的人格和完美主義人格的對比。很多人很難把自信和要求完美區分開。其實有上進心,有自信心的人,和有完美主義人格的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是否把目標設定的不切實際,是否會不斷的自我批評和自我否定。能夠自我批評是一個很好的品質,但是如果一個人只知道自我批評,自我否定,而不能看到自己優點,和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那麼這個人就陷在一個不能自我滿足的困惑或心態里。是想一個人無論怎麼完成目標,都在批評自己,否定自己,那麼這個人還可能愛自己,喜歡自己,接受自己嗎?一個人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就算達到了很高的目標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一個有自信心,上進心的人是可以看到自己的長處,對自己的努力滿意,也同時不避諱接受自己的缺點,需要改正的時候努力改正。

例:一個有自我導向完美主義的學生,考試考了全班第一。TA不會因為這個高興,TA會覺得自己考第一是因為考試太簡單,或者第二名和自己也沒有相差太多,自己還是不夠好,而是很難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不錯的成果。或者找到各種理由和借口來否定自己。如果TA沒有考好,那TA會各種否定,批評自己。而一個有自信,有上進心的人,會為自己考了全班第一而高興,並且以後繼續努力。如果沒考好,TA會傷心,不高興,同時也會總結問題,錯誤,爭取改正,在下次考試時提高成績。

第二,他人導向完美主義,不斷的要求身邊的人完美。給身邊的人設置過高或者不切合實際的目標,並且要求對方完成。又可能也只具有他人導向完美主義。具有他人導向完美主義往往會傷害到身邊的人。尤其越是關係近的人就越是容易被傷害。

例如家長總是給孩子定一個超出孩子能力的目標,孩子達不到目標,各種批評和責備換著花樣來。要是孩子達到目標了,家長不會表揚孩子,而是總告訴孩子表現的不夠好。甚至那別人家的孩子來作比較,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很可能會不自覺的批評自己,否定自己,不知道怎麼來正確看待自己,從而在以後的人生中迷失自己。甚至慢慢地也發展出來完美主義人格。有的人對自己的配偶無限度的要求完美,給對方設定的要求超出了對方的能力範圍。要是對方做不到,另一個半就會指著平平和否定。這樣不但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同樣也是嚴重破壞家庭和諧。


對於有他人導向完美主義的人來說,越是關係近的人就越是容易被傷害。很多有這個完美主義人格的人缺乏同情心,同理心,甚至可能有自戀型人格和反社會人格。


第三,社會定向型完美主義,相信別人對他們有極高的期待和標準,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具體了解過這些標準是真的存在。這些他們認為外界期待的高標準,其實是為他們為自己設定的標準,而並非他人的行為。

如題主所說「只有我完美了,別人才會喜歡我」就是典型的社會定向型完美主義的人的思考模式。對於自己認為的外界的標準的評價,完全沒有去求證是否這種標準真的存在,而是一頭扎進了了這個自己認為別人賦予自己的高標準中,無限的去掙扎,爭取自己很難達到,甚至根本無法達到的標準。


題主問題找個想法有什麼錯誤?我這裡根據自己的經驗列舉幾點。第一個就是是完美。有社會定向型完美主義在認為只有自己完美了,才有資格社交,或者被別人喜歡,但是他們忽略了最關鍵的一個問題,什麼是完美。因為完美這個標準,在每個人看來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一個人認為的完美,可能在別人眼裡根本和完美不沾邊。舉個例子吧,比如說一個有定向型完美主義的人認為口才好,能談天說地,工作能力強是完美。但是別人可能覺得你的口才是油嘴滑舌,你的能力強是在炫耀自己。人家未必會因為你做到了你自己的完美,而從人家的角度覺得你完美了。如果你說,你覺得口才好不一定是能說的多,而是說話很經典,有冷幽默的特色,能力也沒必要顯示出來,自己低調。別人會覺得你話太少,和你說話沒意思,明明有能力,還要低調,可見是在裝B。所以,一個人要是簡單的認為只有完美了,別人才喜歡你,那麼,你說的完美是誰的眼中的完美。第二點是這樣會迷失自我。要是一個人認為,為了得到別人喜歡,要做到別人眼中的完美,那麼,10個人有10個完美的標準,100個人有100個對完美的理解。這些不同人的理解里對完美的解釋可能還是相互衝突的認識和觀點。難道你要做到每個人眼中的完美嗎?如果這樣,你是為了誰在生活,你這樣把自己生活,自己的自信綁定到別人的身上,你還能有自我嗎?一個失去自我,困惑在讓別人覺得自己完美,才能喜歡自己之中,生活能快樂的起來嗎?


完美主義人格和身心健康


1,自殺,尤其是高端人士中有完美主義人格的人自殺率更高。比如醫生,律師,建築設計師等。

2, 長期的焦慮,總是感覺承受巨大的壓力。完美主義人格的人的杏仁體對外界危險感知可能會過度敏感。可能會導致焦慮症。

3,抑鬱症

4,他人導向完美主義的人同時可能有自戀型人格,反社會人格,和對他人不關心的性格特點。

5,完美主義任何和進食障礙有很大的關聯。很多有完美注意人格人更傾向於患有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具體內容在中級課程中詳細介紹)。

7,有社會定向型完美主義更容易有身體健康問題。

8,容易患有心血管疾病。

-------------------------------------------------------------------------

看評論,大家很多人有對自卑心理的疑問,我這裡剛有寫了一篇關於自卑的內容,在此分享一下。關於什麼是真正的自信,和怎麼克服自卑,我會繼寫。

參考資料:
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nrp/2011/858497/

The male suicides: how social perfectionism kills


============================分割線=================================

歡迎您關注加拿大暖陽心理工作室: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我們堅信,尊重和傾聽,是心理諮詢師起碼的職業素質。加拿大暖陽心理工作室同時提供專業諮詢師技能培訓,以及各種心理學遠程教學項目,更多細節,請加微信: brightsun2624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brightsuncounseling

其他相關文章:

抑鬱症患者的心理是怎樣的?為什麼有的會抑鬱到自殺? - 知乎

面對網癮 拒絕楊永信-學生沉網路遊戲怎麼辦 - 知乎專欄

如何改善國內心理諮詢行業的混亂情況? - 知乎

一個生活非常幸福的抑鬱症患者,感到痛苦就是對不起很多人嗎?我只能隱瞞 - 知乎

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正解依附感和安全感 - 知乎專欄

為什麼冷暴力能讓你失去對生活的熱情 - 知乎專欄

心情差到了極點,我是得了抑鬱症嗎? - 知乎專欄


不想去揣測他人的惡

也確實被這種說法給說服,越來越沒有自我,越來越看低自己,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其實,這種想法,都是父親的教育。

小時候鬧鐘壞了,睡過頭,要遲到,明明可以打的到學校,父親會說,"是你自己起晚了,自己想辦法解決",只好自己坐公交到學校,然後給老師道歉,寫保證書,然後把鬧鐘修好。

開學了,一堆的書,自己一個人搬,原本問了朋友,不幫我搬,只好自己一個人走走停停全搬回家,回到家向父親抱怨,同學不幫我搬書,父親說"分兩天搬,不就好了,人家有什麼義務幫你",是啊,自己笨還要怪別人。

有一天,發燒,下雨,沒傘,找到一個朋友,她和另外一個女生要去逛街,我問"那三個人一起遮好不好",被拒絕了。我就一個人淋雨回家,回家告訴爸爸,爸爸說"不是告訴你會下雨嗎?自己不帶傘,交的什麼朋友?"是啊,自己不帶傘還要怪別人不借我。

很多很多這種事情,開始學會攬責任。 一切都習以為常,就不會被傷害到。

別人對我不好,是常事,不奢求。
別人對我好,是常事,不動情。

這種想法的壞處就是,會越來越自卑,越來越被欺負。

那我要更好,我要更努力,很多時候,是沒有用的。

內心不夠強大,時刻被自己困住,久了就會麻木。

大家,應該看過蝴蝶效應吧。

最後男主人選擇自殺。

因為他覺得一切因他而起,如果他不在了,那麼一切壞事情都不會發生。

這就是最極端的想法,這種想法容易導致人輕生。

不管是以後上學,還是打工,都覺得,這是我的責任,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要有責任心把新人教好,要有責任心對我的工作負責,要越來越好,越來越完美。

雖然後來經常被擊潰,天天努力出早工,七點到八點,最後還是在考勤上面被扣了一分,最後專業永遠拿不到第一名,有時候會想,一定是我努力的不夠,老師看不到。

後來知道,是我不夠聰明。

但是,我不想變得這麼聰明,我寧願繼續努力,不斷改進自己,將來有一天,名正言順,大家都認可我。

學生會工作有時候就剩下我一個人,把檔案全整理好,或者由我帶領新人,也只有我下課了就跑去帶新人,經常唱紅臉,最後,還是比不過為人處世厲害的人。

但是不得不說,我確實比不上人家呢,我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我也不習慣與人說太多話,經常造成不夠親近的形象。

一切都是我不夠完美,但是我卻不想改變自己。

我永遠無法成為在領導身邊嬉笑的那種人,我也永遠無法成為一群人的開心果。

一開始會覺得難過,但是後來想明白了,做自己就好了,內向不必裝外向,有些事情做不到,就放寬心,不必糾結,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承擔責任是好的,但是攬責任讓自己心煩,這就過度了。

有時候不想去揣測他人的惡,寧願怪自己,但是應該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正確認識別人的錯誤,考慮事情從兩個角度分析。

漸漸的就就覺得,自己也不是那麼糟糕。

敢愛敢恨,愛憎分明,拿的起放的下,這是我最羨慕的性格。

願我們都能瀟洒的活著。


關注這個問題很久,終於有時間,拖延症大爆發的時候(不想做其他的事情)來回答這個問題。

存在著「只有我是完美的,別人才會喜歡我」這樣想法的人,一定是他的安全感出了問題。


所謂的安全感,一般情況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對環境的安全感,另一種則是對關係中的安全感。一般我們遇到的都是對於關係中的安全感的處理是遇到問題。

而關係中的安全感又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外在的安全,另一種是內在的安全感。

提問者,所表達出的「只有我是完美的,別人才會喜歡我」的另一面其實是,「我現在不夠完美,所以我不值得被人喜歡」。這個就是一種人際關係安全感的外在的表現。

而,內在的安全感,則是更加複雜的,你是否相信自己能否獲得穩定的,親密的人際關係。

題主 ,你是否相信自己能獲得穩定的,親密的人際關係呢?


接下來,說一下造成這樣的安全感可能的一些原因,心理學中認為,安全感是一種內在需要,是源自我們最早的兒童時期的時候和父母或者是監護人相處時候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需求。

如果再這個過程中,你的這個心理需求是被滿足的(你得到了物質上很好的照顧,你得到了父母很好的關照,情緒和陪伴,你遇到問題是,他們給了你溫暖的港灣),那麼,你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你是好的,你是值得被愛的。雖然我不完美,但是我是值得被愛的。(安全型的依戀)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這些心理需求,沒有很好的被滿足,你的安全感可能就會出一點問題。也就是到長大後,你的依戀關係可能會出點問題。比如,迴避型的依戀和矛盾性的依戀和混亂型的依戀。

題主的這種自由完美才是被愛的。應該是屬於「矛盾/焦慮型依戀」,只有我表現好的時候,我是值得被愛的。極端的就是只有我是完美的,我才是值得被愛的。我很多時候不能做到完美,所以我不值得被愛,我不知道應該從別人那邊預期什麼,我要非常努力的最好自己,我要隨時面對這種可能的不確定。因為你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安全的體驗,所以你不相信自己沒有體驗過的東西,在你成長的過程中,由於缺少這樣的體驗,所以你一直都處於這樣的不安全的狀態。

接下來說一下,可能可以解決的方法:

一、重新讓自己體驗/哀悼沒有被滿足的理想化的安全需要。

二、重新讓自己體驗/哀悼沒有被包容的理想化的安全需要。

三、重新學習 我能為我自己的安全感做點什麼。

比如,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加入一些相同愛好的團體,多參加活動,體驗到自己是被信任 的,有人積極回應你的。

在一個 就是專業求助的。非常喜歡 @簡里里 的一句話,求助是一種強者的表現。 找靠譜的心理諮詢機構,比如 @簡單心理 @簡小單 。(無利益相關的推薦)


祝好!


以上答案很大部分是因為聽了簡單心理的微信課堂,李昂老師關於安全感的講座的一些收穫和體驗。感謝簡單心理,讓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


你根本不必完美,你只需要強大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六月不僅有雨,更有高發的「自卑症」。


柔姑娘失戀了,她留言給我:老師,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姑娘,讓大家都喜歡我。


喬同學面試被人刷下,他憤怒的告訴朋友:他將來要努力開個公司,然後把這家垃圾企業玩死。


紅星小學期中考試後,小明的成績沒有小紅的好,老師在課堂上當眾表揚了小紅,小明暗下決心,他一定要造一艘巨大的船,當世界被洪水淹沒的那一刻,船上一定沒有小紅的位置,並且他要讓老師跪著承認錯誤,否則丟進水裡。


有一句話我們很喜歡:過去的你對我愛理不理,今天的我你高攀不起。也許你認為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努力精神。


其實這是一種全民的錯覺,這些看似積極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向生活下跪的妥協。總想通過努力讓別人高攀不起的人,多數是自卑卻又善良的人。


但如果我足夠強大,你理不理我,都難在我心中泛起一點漣漪。


1.

研究生期間,有一位老師是非常看不起我的。因為我本科期間沉迷網路遊戲,確實很糟糕,並且多次沒有去上他的課。他經常當面對我進行人身攻擊,揚言要向學校舉報我和我導師。其實,這樣總是看不起別人的「大牛」,在業內比比皆是。


我氣急了,但為不給導師增加麻煩,在學校里我總是選擇克制。我總想著畢業有一天,我要努力做出成績,讓這個老師刮目相看。


畢業五年,我的成績不僅是優秀的,在同類畢業生中也算是佼佼者,我證明了我導師的眼光沒有問題。某一天我想起了這位老師,我懷著善意加了他的微信。


然而故事並沒有按照傳統的方式演繹,當我進行了自我介紹後,他依舊輕蔑地嘲諷我。五年來,我取得的成就全部被斥為「垃圾」、「腦殘」。他最後的結語是,我沒有資格同他講話,之後拉黑。


我公眾號里有幾個讀者取關了,他們後台留言,看了我的文章覺得我是個睿智的人,誰知道其實我是個他們老師口中的「敗類」。


我發現我錯了,我根本不應該再去聯繫這位老師。假如我優秀了,不喜歡我的人就會喜歡我了嗎?不會。即便我仍舊一身缺點,喜歡我的人就不喜歡我了嗎?同樣不會。


2.


我們有時真的好蠢,喜歡去別人的世界裡沉浮,開啟一些莫名的戰爭和自我強迫。


這位老師擁有看不起我的權利,他完全可以無視我的改變,這是他的自由。


「我優秀了,別人就會尊重我。」其實是一種自卑式的自我中心論。


首先,你並沒有別人口中所說的差勁,你不通八國語言,也不美若天仙,但你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就足夠,你的世界不需要別人的指指點點。


其次,你和別人沒有一紙協議,上面規定只要你優秀了,他們就必須尊重你。這件事,從小你的父母和老師讓你「好好學習,以後可以XX時!」就騙了你。

3.

無論在哪個論壇,自我提升類話題總是得到無數人點贊。比如「只要你瘦下來,世界就會是你的」,「XX是最好的升值期」。


你不能反對,一旦有不同的聲音,別人就會斥責你「負能量」。我理解大家,現實對待我們實在太不溫柔。


但優秀或者升值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我身邊真正優秀的人,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反倒更多。之所以他們沒有哭天喊地,完全是因為他們心靈足以強大去面對一切問題。那些優秀但脆弱的人依舊過得很糟心,甚至因為脆弱失去了優秀。


其實,你越優秀,別人越討厭你才對。


老楊是我曾經的舍友,畢業選擇了去北上廣漂泊式打幹,前幾年回來時,已經是一個多金的小老闆,有一輛奧迪和一輛寶馬。


他找到了當年學校曾經拒絕他的同班女神,同班女神再次拒絕了他。


女神說:「我喜歡漁那種高學歷,能寫得一手好文的人!」


其實女神根本不喜歡我,拿我做個託詞而已。


於是我和老楊的友誼終結了,老楊在多個場合罵我是「窮鬼」。為證明他比我強,老楊花天價報了一個考研補習班,目標學校毫不猶豫地填了北大。三個月後,成績下來,老楊距離錄取線差著五十分。


我聽說這件事時,老楊已經折磨自己半年多了,我顫顫巍巍地打電話告訴他:我和女神根本就沒有來往。有一種成熟叫「不要為難自己」,比學歷重要一百倍。


愛情這件事從來都只看選擇,不看實力的。縱使你有最高的武功、最大的珍珠,也不一定能打動對方啊。


在挽回女神這件事上,老楊不需要高學歷,老楊需要暫時斷掉和女神的聯繫,然後去重新打造一個自我,並贏得身邊女性的好感。當心理足夠強大時,老楊便不再需要看女神臉色行事,那時他才有吸引女神的資本。


「老楊,我不和你說了,有個喜歡窮鬼的姑娘還等著我呢!」說完這句話,我滿意地掛斷電話。


4.


因為弱小,結果用力過猛。你滿懷信心準備超越你的敵人,殊不知你完全掉進了一個名為「評價」的陷阱里難以自拔。當你把你有限的資源丟進一場本不該開始的戰爭時,你所臆想的勝利就只存在於你生活的美圖秀秀中。


你要強大,而不是優秀。或者說,如果你能真切感受到,即便如此low的你也還是被大家喜愛著,你才可能真正從內心捨棄那份讓你止步不前的自卑,你才能穩定地優秀下去。


所謂強大,是任何事物都無法破壞你內心的平和,你需要接受目前這個不完美的自己,按自己的節奏緩步前進。


沒錢沒臉時,勇敢地去愛吧!


口語很爛時,勇敢地對外國友人說出你好。


每天做一點就好,一點點就行,做的再爛的都行。


我是那麼熱愛人生這場遊戲,以至於我不想在我滿級時才去挑戰各大BOSS,更何況也許永遠沒有我滿級的一天。我之所以還敢在這個開掛玩家遍地的社會裡活下去,完全是因為任何時候我都不會放棄拔劍的機會啊!


所有的答案都在說這是自卑這是不夠自信這是在乎別人的看法等等,其實都是忽視了一個最要緊的點。有這樣想法的人,是潛意識裡默認「未來會更好我會更完美」的邏輯。

要解決這個想法,只需要認為,未來不會變得更好了。現在就是你生命最好的時刻了。

這樣你就可以避免成為一個只知道默默努力爭取別人認同的老實人。

當然,大部分情況下你會變成一個別人眼中不求上進的窩囊廢。


推薦閱讀:

在正式場合穿著正裝如何避免被當做服務員?
如何在工作的頭三年里讓自己變得強大?
孩子讀書多,不太合群,家長應該怎麼做?

TAG:生活方式 | 心理諮詢 | 人際交往 | 日常心理分析 | 完美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