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與建築設計中,怎樣才是好的生態設計?
提這個問題是由於我聽的幾次講座(以地理學,植物學為主),以及與生態學老師的交流。發現搞生態學術研究的專家們對以園林,風景園林技術手段的設計都頗有微詞,比如某濕地公園對於蘆葦和菖蒲的配置是「敗筆」,某城市濕地公園凈化作用根本是「噱頭」,更甚至北大某老師的生態設計大致就是「浮於表面」等等不勝枚舉。當然我知道搞純學術研究的老師有他們的「生態設計」認知,但我也清楚純粹的生態性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宜居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在景觀(園林)和建築設計中,什麼才是好的生態設計?能介於純粹與實際之間達到某種平衡
謝邀~
我原本是想要答那道「景觀和生態的關係,大家怎麼看?」的題,但是這道題好像更有意思哎,讓我先佔個坑醞釀醞釀。
前面都是些《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的背景介紹,想看景觀設計的請直接跳過拉後面。
我愛好生物|動保|科普,本科生態學,碩士景觀生態學,在規劃設計公司從事生態規劃設計的工作。
專業背景以生物|生態為主,就是解剖、認種、細胞、遺傳、生理、種群、樣方之類的
職業類型以規劃設計項目為主,能接觸到濕地、森林、公園、城市、景觀等等規劃設計類項目
以上是背景介紹,這些專業背景和職業類型決定我的視角和態度,因為生態和景觀都是兩個可大可小,可全面可具體的概念,沒辦法一概而全。下面是正文:
?生態學 ?生態兩個字在近幾年幾乎快被玩壞了,不管什麼行業什麼領域都要加個「生態」的前綴。
但,生態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來看看它的定義——
生態一詞,現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狀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生態(Eco-)一詞源於古希臘文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生態」一詞涉及的範疇也越來越廣,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諧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態」修飾。
那麼生態學,研究的就是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
這裡涉及到三個概念
- 「生物體」
- 生物體所生存的非生物環境(包括大氣、水、土等),生物體所生存的生物環境(植物棲息地、動物間關係、食物鏈)
- 生物體和這些環境間的關係,其中也包括動植物之間的捕食、寄生等關係
那就代表對於生態,你又要擁有生物學知識,也要有一定的環境學知識。
同時可以看出生態和環境的關係,生態是包含環境的,而環境並不能代表生態。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喜歡學環境的人說他們懂生態的原因。
?景觀生態學 ?
有答友提到Landcape Ecology(生態景觀),我並不同意。
專業名詞一般默認前面為綴詞,後面才是學科,即Landscapes Ecology應該指的是景觀生態學,而生態景觀是個名詞,指的是」生態的景觀",那英文不就應該是「Ecological Landscape」嗎?
請熱心的知乎答友們給個答案
這個學科里的景觀有別於景觀設計、園林設計的景觀,這裡的景觀是大尺度的、宏觀概念中的景觀,你可以理解為「大地景觀」。因此景觀生態學可能和大家想像的不一樣,它並不是研究生態的景觀設計的科學,而是——
在較大的空間和時間尺度上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
具體研究包括: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發展和動態;異質性景觀的相互作用和變化;空間異質性對生物和非生物過程的影響;空間異質性的管理。
景觀理論是生態系統理論的新發展。它的新穎之處主要在於景觀理論強調系統的等級結構、空間異質性、時間和空間尺度效應、干擾作用、人類對景觀的影響以及景觀管理。
景觀生態學的生命力也在於它直接涉足城市景觀、農業景觀等人類景觀課題。
所以景觀生態學直觀來看圖的話,會是下面這個樣子的(所有圖片均來自網路):
- 從一個國家的尺度看土地變化
- 研究基質、斑塊、廊道(Forman)
- 研究基質、斑塊、廊道(Forman)
- 在GIS的幫助下,研究土地的動態變化
- 研究保護斑塊的大小、數量、形狀、緩衝帶、連接度等,為保護區、動物棲息地提供依據
- 研究斑塊間的廊道、踏腳石等,為保護區、動物棲息地提供依據
我想說的點是——學景觀生態學雖然也有「景觀」 和「生態」 兩詞,但真實跟景觀設計沒有太大關係。。。甚至和生物類的生態學沒太大關係。。。因此,學了Landscape Ecology不代表會做Ecological Lanscape!
?生態的景觀 ?
其實說了那麼多,前面都不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大家應該只是想知道「怎麼營造生態化的景觀」吧。。。汗。。。我就是一說到這個問題變話癆。
生態化的景觀設計,直觀用圖來表示,大家應該會看到下面這些:
相信景觀設計的童鞋會找到更漂亮的圖,我就不多放了,大概是這個意思~~~
- 什麼樣的景觀才是生態的?
這個問題,每個不同專業背景的人都有自己的回答。
比如下面有一位「跑題君」的答案我很喜歡,簡單8個字,都說到點子上
隨曲就直,點綴人性。
如果只是」環境好的景觀「,或者」綠色的景觀「,可能大家都比較好理解一點,但涉及到"生態",我想靠種樹是不夠的。還有某位教授一直在推廣野草情懷,太浮於表面,不要忘了野草很容易溢生泛濫好嗎。
以下,是我的個人見解,期待能有規劃師、設計師看到。- 尊重場地
這個話大家都會說,但做起來卻很難。我看到過很多規劃圖(主要是規劃),疊加google之後是慘不忍睹,高的都挖了,低的都填了,河道要麼截彎取直,要麼完全跳脫原有的河道重生出一條「有設計感」的走向。
尊重場地是一種基本的設計理念,具體到項目中往往又很難在設計中體現出來。
比如說,你保留了一片原生樹林。沒有人感謝你,甲方會說你完全沒有設計可言,你的圖面一點也不精彩。但是你砍掉一片樹林做開發,然後在其它地方重新種上一篇樹苗,土地價值提升,植被恢復,景觀重塑。。。你有好多點可以說,多棒。
再比如,我之前答的「高速公路生態影響」那一條。假設你設計的高速公路穿越了一片重要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你提出來,重新評估,制定繞行方案——往往還是沒有人會感謝你,你要花錢做調研、要征地、要提高成本,而且設計也還是一點都不精彩。但是你選擇繼續穿越,然後設置動物通道,設置屏障,設置小型庇護所——生生就做出一個省錢又有亮點又有噱頭的設計!那到底動物走不走通道呢?誰知道,那是多少年後的事了,也不關設計師什麼事了。
所以我能理解這種尊重場地、尊重生態的設計理念真正做起來有多難。
2. 植物——鄉土、適地
在景觀設計中,大部分植物是由園林專業的同學來進行配置。同樣是學植物的,我們認種多是爬山涉水,認的以山野植物,強調植物習性、生長周期、群落演替之類的為主。但園林學的之類類型以景觀物種居多,在景觀設計中,一般也是以景觀美化為前提,設計優美有設計感的植物帶。
這個,我這種理科的美學細胞實在有限,我也做不到。
但是,當涉及到特殊場地時,比如山林、濕地、濱海鹽鹼灘、鹽鹼地、濱海泥灘,或者特殊樹種群落的保育、珍惜動物的棲息植被時,生態設計在這裡就非常重要了!
雖然很想建議配備生態團隊進去,但如果沒有的話,請各位園藝師或設計師,在憑藉經驗選用景觀樹種的同時,更多的評估場地植被條件、土壤條件、保育需求等等,植物分區中,盡量保持一區作為鄉土植物的營造,也盡量多設置一些棲息地供給功能比較好的植被。
- 另外,入侵種千萬別用!
我同事說過一個例子——在荷花塘里鋪卵石——
3. 動物——棲息地
動物棲息地比較複雜,大家估計也比較少會做到有大型獸類棲息地的項目,那麼就是以鳥類為主啦。
我記得曾經合作過的景觀設計師說——我們這是開發區,做的是住宅、商業和公園,不需要棲息地!
我想說。。。難道你想要一個沒有蟬鳴鳥叫,沒有蜂飛蝶舞的環境嗎?
不,不,不,大家總是害怕在」棲息地「一詞提出來後,人類就要分割出一小部分空間給不知名的小鳥小獸,但是其實,在人居環境中,如果你在設計上做得好,完全是可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提升居住品質,何樂不為呢?
吸引蜂蝶、魚鳥其實很簡單,看你有沒有心,我在這裡就不多講。
在保護區或候鳥落腳區,則該保護保護,可以觀鳥觀鳥,明確游步道的距離,選擇好合適的掩體,控制好遊客量等等——真的不難,只要你有心
主要針對野生的場地,或者涉及到珍稀物種保育時才會用到。
當然小型生態濕地、小片想要實現生物多樣性的林地都可以考慮食物鏈的設置這個我也不想展開講。。。
我想強調的是,設計師——在沒有生態師的情況下——你可以自己注重這方面的考慮,比如說:
硬質化水岸會失去鳥——鳥走了會爆發蟲害——蟲害爆發會破壞一片珍稀樹林——以此類推
5. 生態系統——多樣、韌性、
主要針對於較脆弱的生態系統而言,如濱海生態系統、沙漠生態系統等,包括如何提高一個系統的抗性,豐富多樣性,增強韌性等等
我感覺大家更少遇到,遇到的話,請找生態團隊——比如我來幫忙。
6. 水——
(我錯了。。。一歇歇那麼久,而且還沒有補完)
感謝 @謝竹君邀請。我感覺借這次機會,可以把之前自己答過的一些生態設計類問題整合起來。
生態設計(ecological design)的中心詞是設計。直觀地理解生態設計,就是滿足了某些生態科學原則的設計。不單單是景觀設計,建築設計,城市設計等空間營造科學都關注生態設計。
圖:生態科學,設計學科,以及生態設計 (Makhzuomi and Pungetti, 1999)
圖:生態科學,設計學科,以及生態設計 (Makhzuomi and Pungetti, 1999)
就景觀設計來說,生態設計的原則在不同的標準下存在一些不大的差異,分類上也不盡相同。
1.以自然過程作為規劃設計的基礎。
2.用整體的觀念設計。
3.對人類生態系統的設計干預。
4.將全期的管理維護納入考慮等來源: Makhzuomi and Pungetti, 1999
1. 設計影響所有人類生態系統。
2.設計應該加強異質性和生態功能。
3.設計應承載內部和外部的變化。
4.設計應識別和考慮社會和自然過程。
5. 原有的生態過程應該被保護來源:Filiz ?elik, 2013
1.地方性: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適應場所自然過程;當地材料。
2.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本:保護自然資源;減少消耗;再利用;再生。
3.讓自然做功:注重廢物循環;注重自然的自組織與能動性;注重邊緣效應;注重生物多樣性。
4.顯露自然。來源:俞孔堅, 2001
更進一步,要較起真來,「生態設計」更應該理解成一個是框架,與「可持續設計」,「綠色設計」,「環境友好設計」等,都只是共同描述了一個方向。很多不同國家的研究機構,根據所屬的特定背景,發展了完善的定義和評定指標。如下述標準,他們各自包含完備的細節信息,並有不同的側重點,共同完善了生態設計的內涵。有的包含列表式清單,並有定量的考量標準。詳情可google各條目。我之前回答過一個問題, 什麼樣的建築可以稱作「綠色建築」?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有交疊的部分。
與「生態設計」相近的提法或標準:
Design for environment, Ecological design (ecodesign/ eco-design),
Environmental design, Environmentally oriented design,
Ecologically oriented desig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design,
Socially responsible design,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 design,
Sustainable product development, Green design,
Life cycle design, Dematerialisation,
Eco-efficiency design, Energy efficient design, and Biodesign來源:Filiz ?elik, 2013,Deniz, 2002
然而,設計本身就是一個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博弈過程,生態只是一桌子角色當中的一個,雖然大家有共同利益,但也有衝突和必需妥協的地方。現實地說,設計項目關注的生態問題是有輕重權衡的,隨尺度,場地現有生態運轉情況,項目預期達成的目標,預算,工程技術,當地維護管理等而變化。所以「生態設計」只是一個相對概念,並不存在完美的設計。若要評價一個項目是否是好的生態設計,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的另一個答案,建水上公路對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談到了一個具體案例生態與否的評價。
總的來說,越大尺度的景觀項目對生態的干預程度越大。大尺度的設計有機會做到「加大對周圍環境的正向作用」,與之相對,小尺度項目立足生態設計的首要目標應該是「減少本身的負面作用」。這是因為,單個場地或者用地的生態效應都是孤立的,不客氣的說,在沒有全局生態意識下進行的所謂生態設計,更可能是將有限的資源,成本和注意力用到低效的地方。這也是國內生態設計出現「噱頭化」,「情懷化」的重要原因——設計行業科學性的缺失。
最關鍵的是從分析到設計的過程。
GIS是景觀規劃設計喜聞樂見的分析及表達工具,但我們設計師並不一定正確使用了它。簡單地說,GIS繪製的是「智能地圖」,是將將賦值信息添加到了位置信息,並能根據我們的需要分析顯示。在設計中使用GIS並不少見,很多景觀項目都能見到GIS「高程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視點分析」,還有一部分會做「匯水線分析」。但幾乎都是和後面的設計脫節的,起到的作用僅僅是看起來很有技術含量,震懾外行。甚至變成了例行套路,根本無法科學地指導設計。實際上,除了數據精度不足,實時性差,數據封閉(獲取成本高且無法驗證準確性 )的老問題,最大的阻礙是我們缺乏設計對策-什麼樣的分析結果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與之應對我們的設計策略是什麼。
那麼如何才算是尊重科學地進行生態設計呢?如何將生態思想運用到園林景觀設計中? - 知乎用戶的回答,以上為一栗,這裡我再舉一例。比如說,設計一處鳥類棲息地景觀。
圖:典型的GIS手段下的景觀生態分析。來源:
圖:典型的GIS手段下的景觀生態分析。來源:ECOSOL GIS | ECOSOL GIS on WordPress.com
圖:「馬賽克」到底意味著什麼?來源: Ingegnoli, 2002,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Landscape Ecology and Vegetation Science
圖:根據指針鳥類的適宜墊腳距離設計河灘棲息地。來源:
圖:根據指針鳥類的適宜墊腳距離設計河灘棲息地。來源:ASLA 2013 Professional Awards
圖:適宜鳥類棲息的格局斑塊及其他。來源:
圖:適宜鳥類棲息的格局斑塊及其他。來源:aecom.com
圖:設計是所有應對策略的最終權衡。來源:
圖:設計是所有應對策略的最終權衡。來源:ASLA 2013 Professional Awards
圖:適宜鳥類棲息的河漫灘。來源:
圖:適宜鳥類棲息的河漫灘。來源:ASLA 2013 Professional Awards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景觀設計師需要了解「這個場地的生態原本原本如何運轉」,「我的設計能帶來什麼改變」,「介入以後場地的生態如何運轉」。當然,這不容易回答,整個學界都在努力,但設計師首先得有意識。景觀設計的設計程序可以是怎樣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也談到了同樣的問題。
以保護鳥類為目的的河漫灘生態設計為例,我們需要和鳥類學家和生態學家的合作,或者專門學習相關文獻,了解最適合鳥類生活的生態環境,並用合適的指標轉換成空間語言,如植物組成,分布,適宜墊腳距離等。以此為基礎生成的生態格局才是適宜鳥類棲息的。鳥類僅僅為一例,其他的因素的考慮過程與之類似。而具體的景觀空間設計,需要注意以上多個功能。如同圍棋,兵無常勢,但在關鍵的點位應有作為。
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緻,生態設計是多學科多專業參與的,設計師不可能具備所有知識和技能,但是應具備開放的介面,並思考如何與各相關學科合作。而溝通的語言,除了對自然和人的尊重,還有科學的素養。
===============================
覺得有幫助請點個贊,轉載請務必聯繫本人
謝邀。
首先,禁止轉載!而且不用私信我,因為我也不會授權的,謝謝!(好把,唯一授權的是知乎日報)
好久沒上知乎,上來後發現邀請我回答的問題里90%以上都是專業相關,仔細看了看每一道題目,自己都不確定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回答好,想想自己一直以來都在回答做飯相關的,基本沒寫專業的東西,突然有點點羞愧,恰好最近和老闆一起做了幾個講座都和生態景觀有關,今天就拋磚引玉試著總結一下,如果不嚴謹的地方,也希望大家指正。
生態景觀(LANDSCAPE
ECOLOGY)
比較官方的定義如下:
Landscape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spatial variation in landscapes at a variety of scales. It includes the
biophysical and societal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bove all, it is broadly interdisciplinary.
Th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core
of landscape ecology links natural sciences with related human disciplines.
Landscape ecology can be portrayed by several of its core themes:
- the spatial pattern or structure of landscapes, ranging
from wilderness to citie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tern and process in
landscapes, -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activity to landscape
pattern, process and change, - the effect of scale and disturbance on the landscape.
但這麼一大堆又說了些什麼呢?
通俗來講,生態景觀無非是一個統籌考慮,將自然景觀(地理格局、水文過程、氣候條件、生物活力)、經濟景觀(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土地利用、產業過程)、人文景觀(人口、體制、文化、歷史、風俗、風尚、倫理、信仰等)等等統一考慮然後作出最優設計的一個過程。
等等,問題又來了,
- 但即使這樣通俗的定義還不清楚什麼叫「生態景觀」怎麼辦?
- 怎樣才能做出最優方案呢?每個考慮因素的比例取重又是什麼呢?
- 怎麼防止做出「偽生態景觀"呢?
我比較喜歡用實際項目案例來講解,因為對於理論定義從讀書時我都經常理解不了,很多理論都是在我工作後,實際操作中慢慢參透了些
(以下例子都是樓主所在公司美國DESIGNWORKSHOP的作品,版權歸DW所有)
1,Blue
Hole Regional Park / Design Workshop 藍洞區域公園(美國德克薩斯州)
這個項目是由我們Austin辦公室完成的,當年完成後獲得了非常多的獎項
項目背景:德克薩斯州郊野的藍洞石灰石地質景觀區位於得德薩斯州的郊野,一直是當地特色的旅遊休閑景觀。其中「holes」景觀區則是整個地質區最受歡迎的去處,DW在這個項目中的任務是保護該地,對該區進行可持續的規劃和設計。
這個佔地50.9公頃的公園主要有兩種生態區:1,河岸與潮濕地的落羽杉生態群落、2,橡樹與松林。在落羽杉地區,有天然的游泳洞和美麗的溪流、300年歷史的柏樹、濕地與裸露的石灰岩;在橡樹與松林生態區,有瀕危物種棲息地、石灰岩地址景觀帶和森林瞭望台。
作為德克薩斯州重要的文化資源,藍洞與當地的居民息息相關。但是圍繞藍洞進行的系列住宅與社區開發正在蠶食藍洞這一寶貴的景觀資源,為此,Wimberley社區組織委託DW利用專業知識對藍洞進行總體規劃,回復原生景觀和保護棲息地。整個項目重中之重的任務是保護敏感景觀以及實現景觀可持續性。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項目里甲方的要求是很明確的就是生態保護,生態恢復以及景觀可持續發展,那麼具體應該怎麼操作呢?
在這個項目里,DW的景觀設計師組織了生態學家,運營管理專家,維護專家,工程師,建築師(甚至在建築方面整合了包括和建築師配套的結構師與機電暖通工程師等等專業人才),經過這個多樣化團隊的專業分析,具體工作內容被制定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 改善兩個水域的水質,恢復其景觀生態;
- 清除農業用地和康樂用地對場地造成的破壞;
- 設置了六個網球場,兩個沙灘排球,籃球場和慢跑路線,但是要減少他們對景觀的衝擊與影響;
- 此外還包雨水管理,病蟲害管理,垃圾管理,運營維護管理,生態管理(控制入侵種)
- 教育管理(在景觀中立牌從生態、地質、環保等科學角度講解現場),
- 利用回收材料建設景觀傢具如凳椅籬笆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2011年開園時,DW在區域內又設置了與城市中心兩個步行系統聯繫的4.8公里自然寧靜散步道,其中50%面積是嬰兒車使用者和輪椅使用者可以到訪的區域。這些步道與景區的核心景觀聯繫,如要走的更深入和更自然,還得按照開發者的指示對場地進行隱藏道路的徒步探險。DW還針對該地區列出植被敏感恢復區、隔離區、草原區、稀樹草原區、森林區域。推廣吉祥豐富的耐旱本地植被。
開張一年後,該地區的遊人增長了140%,增加的收入用來繼續建設藍洞公園。
總結: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很具有代表性同時又很通俗的解釋了什麼是生態設計的項目,首先在這個項目里,景觀設計師是作為橋樑和執行者將項目所涉及的其他專業人員組織在一起,另外項目考慮了對生態的最小破壞,在建立人與自然聯繫的同時還做到了生態恢復,設計材料也採取的是當地原材料,另外從運作上面也做到了資金可持續補給。而反觀國內的很多」生態景觀「之所以被業內人士詬病,是因為只是玩了」概念「,很多只是單線考慮,比如做了一片水域種植了水生植物就把自己叫做生態濕地,而不是切實的從多方面通盤考慮。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生態設計「在此項目里也是做到了宜居,我們公司有個很重要的設計手法叫"Legacy Design",其中"metrics"又是"legacy Design"的精髓,Metrics的意思是我們用景觀績效去檢驗設計的成功與失敗,而開業一年後,140%的遊客增長也說明了「生態設計」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和「親民」效應。
2,Lafitte Greenway + Revitalization Corridor | Linking New Orleans
Neighborhoods 新奧爾良綠廊設計美國新奧爾良市
這個是由我們Austin和Aspen兩個辦公室合作完成的。
先說下項目的背景城市新奧爾良,這個屬於樓主在所有美國城市裡比較喜歡的城市也是去過次數最多的城市,研究生時六個studio,三個研究課題都在新奧爾良。 原因呢,一是新奧爾良這個城市因為殖民等歷史原因有著mix culture的濃烈氣息,二是新奧爾良地理位置奇特,位於一個「窪地」的底部,四周被高高的河堤保護著,北面是湖,南面是密西西比河橫穿過市,整個城市的水利系統非常的負責和問題多多。05年科特利娜的颶風一舉摧毀了年久未修的湖堤,城北的湖水整個灌進了「窪地」的城市中心,許多貧困來不及撤離的群眾被困,新奧爾良的通訊與外界割斷,一時間局面失控,暴亂,搶劫,掏完,死亡,恐懼等等都籠罩在這個昔日「夜夜笙歌」的城市,而直到我讀書時,五六年已經過去了,這個城市還沒有完全恢復元氣。
以上是這個項目的背景,作為受災後的第一個重建項目,這條3.1英里的拉菲特綠廊將成為人們通往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的一條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多模式交通要道。景觀設計師努力綜合多個學科,包括採集公眾意見,整合多個重要目標,進行大規模作業,最終將曾經的老工業軌道打造成了遐邇聞名的綠蔭走廊。
地理位置
拉菲特綠廊佔地面積達54英畝,這裡曾經是航運和鐵路優先通道,將歷史上有名的法語區和聖約翰島海灣、龐恰特雷恩湖連接起來。拉菲特走廊全區面積375英畝,其中包括拉菲特綠廊和住宅、零售及工業集中混合用地。走廊橫穿奧爾良市,居民人數有 13583人,其聚落形態反映出自殖民時
期Vieux Carré老廣場到二十世紀中期與中城毗鄰的郊區以來長達200年的風格。目前,該地區具備一系列社會經濟條件,融匯了不同種族的人,為社區參與創造了一個具有競爭力的環境。
挑戰
新奧爾良市保留了一支多學科團隊來完成四項綜合任務:1)拉菲特綠廊的總體規劃,2)拉菲特走廊復興規劃, 3)綠廊的施工文件, 4)操作與維護計劃。這些都需要設計團隊先評估出綠廊作為城市的一部分所發揮的作用,制定整個走廊的復興策略,並詳細的設計出綠廊的實施。顧問團隊
就這三個指標作出規劃與設計,同時也在重要管理、預算和運作方面給出了建議。
過程
在拉菲特綠廊的規劃設計中,顧問團隊嚴格監督全過程,以確保在合理的結果中得到最大化的效果。比起建造一個可以長期投入使用的工程,通過以下5個重要的設計原則理解一些關鍵問題則顯得更為重要,即:歷史、環境、藝術、社會和經濟原則。通過這些問題,顧問團隊可以制定出具有
明確性、可量度性、行為導向性、現實性和時效性的目標(簡稱SMART)。而每一個SMART目標,都至少有一個與現存狀況最低限相關聯的指標,以確保可評判出成功的概率。取材於LEED公司和美國森林協會的最優方案和案例研究可作為量度標準的確立基準。這一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列策略都將與綠廊的設計和拉菲特走廊的復興方案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社區支持
社區參與的方法涵蓋了新奧爾良市的所有社區,重點關注拉菲特走廊附近的社區和組織。整體策略包括3個公開會議,8個公共展示和至少75場利益相關人會議,在線調查和12組參與的「適普」遊戲活動。適普遊戲是一個讓社區參與其中的協同活動,人們可以對綠廊的公園基礎設施類型和景觀
改善給出建議。遊戲是通過13583名走廊群眾對公園規劃的建議開發出來的,得出的結果可以為顧問團隊提供參考,從而制定出一個符合當地風格的公園規劃標準,將來也可以作為其他公園規劃的範例。適普遊戲的玩家是來自拉菲特綠廊的利益相關團體,其中包括拉菲特走廊之友,社區成員
和當地小學初高中學生。
綠廊願景
整體設計概念借鑒了場所層次豐富的歷史與生態,並同時考慮社區的投入和曾經的規劃。根據卡隆德萊特運河的歷史情形,現覆蓋了綿延一英里的水松林,很容易讓人們想起這裡曾經的柏樹林。在小樹林里,有一個短暫的雨之花園,花園裡種滿了令人炫目驚嘆的新奧爾良市的花朵。銹跡斑斑
的小道是曾經穿過這裡的火車道。這裡的植物展示了南路易斯安那州的天然植被模式,隨著綠廊地勢太高,蔓延到梅泰里橋,濕地植物也從從窪地闊葉樹過渡到了高地植被。該設計在現存的社區基礎設施和設計出的綠廊元素之間創造出協同增效效果,為正式和非正式活動都提供了開放的空間。18世紀地圖裡定位了卡隆德萊特步行街,是一條沿著卡隆特萊德運河的古老的小道。而新的卡隆特萊德步行街採用壓碎後再利用的磚頭,在公園裡開闢了一條小路和一條寬闊的步行街,與200年前的原貌頗為相似。除了美麗的園中小路,根據新奧爾良市的傳統,還設計了一條紅色磚灰,以祛除壞人和邪惡之氣。在曾經美國最長運營時間的社區公園——拉菲特社區公園的舊址之上,一座新的社區公園即將出現。
可持續發展原則
綠廊的設計結合了可持續設計,採用了綠色暴雨防禦設施,本地植物,現有建築的合理再利用以及減少不透水表面的面積。拉菲特綠廊將成為新奧爾良市第一批運用可量度結果的工程之一,為了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增強城市將於容納收集管理能力。聖約翰島海灣的自然邊界條件的恢復為魚類
和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有利於生物多樣性和水質的提高。重新規劃的社區空間會設計一座小山和一個露天劇場,供當地人們慶祝節日,比如海灣布加洛舞。
振興計劃
此外,景觀設計師還需要為走廊的周邊制定經濟振興策略。策略需要涵蓋通往學校的安全路線,高於LEED標準的社區園藝擴大計劃以及在主要的十字路口增設節點混合使用功能。景觀設計師需要確保綠廊屬於露天開放場所,以規避其作為他用。一系列基於形式的開發標準將補充該市新的區域
劃分規則,以保障新城市資產的有序填充。走廊的降水管理策略會對該區域的洪水這一歷史性問題進行處理。
實施願景
由於綠廊將廣泛採用本城以前常用的綠色基礎設施和本地植物,只建造一條綠廊是不夠的,所以還必須想出經營管理策略。新奧爾良在全美各城市中有一點是與眾不同的,那就是將公園運行劃分為兩部分:公園和公園幹道、新奧爾良市休閑發展委員會。因此,景觀設計師需要準備一份維修保
養預算和協議,並與上文兩個機構協商交涉綠廊的管理事宜。此外,儘管建造綠廊的預算為3500萬,但兩個機構可提供的自己只有650萬。因此,面對嚴峻的財政緊縮形勢,景觀設計師還要呼籲民間組織能夠參與資助這項工程。
衡量成功
在全面、可持續的設計框架下,景觀設計師設計出一套系統,該系統包括性能指標、基線測量和高於LEED、合理選址指標的歷史、環境、社會、經濟和藝術方面的基準,從而可以獲得很多積極結果。比如,重新種植古老的柏樹林可以將森林覆蓋率從3%提升到46%。這樣該地區將不需要用管
道就能收集10年內的所有降水,也就緩解了新奧爾良已經超負荷運作的雨水收集系統,減緩了地面沉降。最後,通過使用100%的本地植物,野生動物和鳥類的數量預計可達到目前的四倍。
未來
該計劃與周邊社區的需要完美契合,將曾經的不毛之地變成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的綠蔭走廊。最重要的是,這一規劃不僅使新奧爾良重獲生機,還有效利用了未被充分使用的公共空間,將新奧爾良的人民凝聚在一起。利用綜合方法分析和實施這樣一個優秀的規划過程,拉菲特綠廊廣納百姓之言,尊重自然萬物,成為一條極具標誌性的綠蔭走廊。
拉菲特綠廊,曾經是一片面積達54英畝的貧瘠工業走廊用地。現改頭換面,有望成為新奧爾良市發展變化的催化劑。
素有拉菲特綠廊職稱的棕色地帶橫跨新奧爾良市7個古老街區。目前的拉菲特綠廊是各街區的分隔線,對綠廊的設計和復興策略旨在將這些街區融聚在一起。
1800年至1900年間,鐵路和卡隆德萊特運河對聖約翰島海灣的擴張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刺激了其與新奧爾良市之間的貿易往來。但由於城市化建設,海灣變成了渠道,樹木覆蓋率嚴重萎縮,曾經富饒的生態系統不復存在。
隨著該地區以富有潛力的綠廊的形式再次出現,設計團隊研究出一套系統來實現其歷史、水文和生態方面的振興。線性雨水公園和交通運輸網路的運行使用,讓運河和鐵道再一次有了用武之地。
綠廊小徑穿過田野,越過果園,途經雨之花園和娛樂場地,營造出一種動態體驗。綠廊不僅演變成一個連接各街區的要道,還體現了融設計、功能、情境與環境責任於一體的獨特品質。
綠廊小徑穿過田野,越過果園,途經雨之花園和娛樂場地,營造出一種動態體驗。綠廊不僅演變成一個連接各街區的要道,還體現了融設計、功能、情境與環境責任於一體的獨特品質。一項新奧爾良景觀類型學的深入分析顯示,不同的群落交錯區將拉菲特走廊和綠廊一分為二。植物群落隨海拔而發生的細微變化表明哪些植物能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下生存繁衍。
一項新奧爾良景觀類型學的深入分析顯示,不同的群落交錯區將拉菲特走廊和綠廊一分為二。植物群落隨海拔而發生的細微變化表明哪些植物能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下生存繁衍。對綠廊設計和建造的大量支持使其成為一項真正彙集全市力量興建的項目,參與建設的有持股人、社區成員和設計團隊。
水文研究表明綠廊處於相對高點,致使周邊住宅和商業街區容易遭受水災。為了防止暴雨流向低處,設計團隊設計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開拓休閑空地,使其兼具天然儲水功能。
古老的運河部分規劃為休閑空地,給藝術家們一個展現的機會,重現其生態與歷史進程。通過對現有設施的利用,設計實現了減緩暴雨衝擊和增加生活質量的目標。
雖然有了一些公園和娛樂空間,該地區還缺乏系統規劃和連通性。因此,規劃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由當地社區為規劃提出方案,同時確保遊客的安全。
經走廊附近民眾同意,很多綱領性的元素運用到公園中,為人們帶來健康的環境。開放的空間是通風場所,為人們提供了舒適的環境,同時也降低了環境壓力的弱點。
悠久的歷史和不同街區風格大融合也體現在了綠廊的設計策略和規劃中。綠廊不再是各街區的阻隔,而試圖將居民凝聚在一起,並營造出社區互動的氛圍。
將現有的建築改造成露天的涼亭,社區公園並設置統一的雨水收集系統。規劃把綠廊里的歷史性建築實現了經濟可持續性,同時也為社區活動提供了聚集空間。
(左)古老的運河線路被改造成一個全部由本地植物體構成的雨水花園。設計通過恢複本土生態、為野生動物營造更多的空間,實現環境的可持續性,同時為社區人們提供舒適的休閑場所。
(右)該計劃不僅滿足了社區需要,將貧瘠的不毛之地打造成清翠繁茂的綠廊,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呢未利用的公共空間,將新奧爾良市的民眾們又重新凝聚在一起。
這個項目最終獲得了2013年ASLA規劃設計傑出獎
總結:這個項目的成功之處在於尊重場地原有歷史,充分調動了各個組織和部門以及民眾的積極性參與投票和決策中,多層次感,功能性和景觀性,情景體驗型等多重結合。沒有背棄原有的失去功能性的建築或其他基礎設施,而是加以利用,使其重煥生機。放棄了人為管道的鋪設,而是採取的生態雨水蓄積,節省了大量的預算同時又增加了美觀性。
其實我們公司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因為篇幅有限不在此一一列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瀏覽我們公司官方網站:Design Workshop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Urban Design
現在我們總結下什麼叫做「好的生態設計」
- 尊重場地,因地制宜——相信這條大家都沒有太多疑問,場地有大山,我們就別想什麼移山建平地了,場地水資源短缺,我們也就別想太多水上樂園了,當然我這樣舉例子比較極端的情況,在準備LEED考試時,其中第一個章節就是關於選址和尊重場地原有的紋理,歷史文化等等,而這也是一個設計是否「生態"的一個前提
- 多方合作——景觀設計師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萬金油,但是景觀設計師要有意識的作為團隊的一個頭領去兼顧各個涉及方面,一個好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的設計必然是綜合考慮了方方面面最後作出的一個最優方案,而怎麼協調怎樣溝通怎樣克服種種困難去說服甲方,這個的確需要一些技巧和能力了
- 在不影響太大景觀效果的基礎上盡量採用本土材料和植物造景
- 考慮經濟效應,做到項目自哺
- 用景觀績效,數據等來檢驗效果,做到項目成功與否有據可依,可持續發展
- 保護與發展並重,將設計納入到生態平衡中去考慮,全方位思考,杜絕單一線條
可能這幾條還不能全部概括,但也是個打開思路很好的開始了。而回國後一年的項目經驗讓我也體會到了在國內實施「生態設計」的諸多阻撓,路漫漫兮,只能說是自勉了,各位景觀設計師!
謝邀。
他們說的對,不要指望一群大一下開始就再也不碰數學的人去進行嚴謹的計算和實驗求證。我們的教育是有問題的,師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短短的4-10年的求學生涯中我們能把專業內的東西搞清楚是很難的,更何況是跨學科跨專業的東西,所以我們需要多學科分工協作,然而愉快的協作太少了。
生態≠不宜居反人類,人也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蚵殼厝就挺生態,住人也沒啥問題。
大致看了一些回答,略述淺見吧。
無論什麼問題,國內和國外都有不一樣的背景。建國初,總體從1950年代開始,我國有過一波設立生態保護區的浪潮,大概一直到1990年代初,全國的生態保護區占國土面積達到9%;而城市建設用地和風景名勝區分別只佔1%左右。生態保護區的設立需要這幫生態學老師,他們的老師來把脈。所以1990年代中後期至,城市大規模建設伴隨園林景觀設計大行其道的時候,他們的話語權被削弱了。當他們看到景觀設計師運用起了他們領域的東西,這也生態,那也生態的時候,難免不太服氣。
我們這裡不提北大某老師的生態設計,大家都知道,這是討好美國人的設計。就像這位老師的博士論文選了中國的風水來討巧一樣。
生態學家眼裡的生態,裡面是沒有人的。就像生態保護區80%到90%的區域是沒有人或者幾乎沒有人一樣。但景觀設計所要營造的環境是要給人使用的。生態學的人跟園林景觀的人根本的價值觀是相左的,怎麼可能走到一起?
在園林景觀與建築設計當中,好的生態就是大多數人覺得生態的環境,是葉公好龍,好的是假的龍。青島李村河公園,2010年左右竣工,很難想像這個看似生態的環境是如此的人工,這裡本來沒有水,水是橡膠壩攔出來的。蘆葦也不是種在水裡,尼瑪種不活。這個像濕地一樣的環境其實是一浴缸的水加上種在籮筐里的各種植物。
青島李村河公園,2010年左右竣工,很難想像這個看似生態的環境是如此的人工,這裡本來沒有水,水是橡膠壩攔出來的。蘆葦也不是種在水裡,尼瑪種不活。這個像濕地一樣的環境其實是一浴缸的水加上種在籮筐里的各種植物。
正是這個原因,大致1990年代,西方颳起了一股風,不再提生態,而是說綠色。
建築是這樣,景觀也是這樣。
2006年中國的綠色建築標準對於綠建的要求是四節:節水節能節地節材
換做景觀領域就是熟悉的低維護、低成本
而這兩低,基本就要求必須是鄉土的設計
親愛的題主,我個人覺得好的生態設計不是要在純粹與實際之間達到平衡,而是要營造一個均衡的人與自然關係。低維護、低成本、鄉土的設計是西方設計師給出的答案。很籠統,很寬泛。
設計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創造機會(create opportunity)。低維護、低成本、鄉土的設計創造了很多新的設計方法,許多新的植物品種開始運用,許多原始的材料開始發揮新的作用。
我們在上海西虹橋種樹的時候,不再是一次性種好,而是按照鄉土群落生長的規律,速生樹種搭配建群種運來樹苗,等它慢慢長;
我們在河南蓋房子的時候,屋頂花園用農民本來打算燒掉的秸稈,不上人的部分燒成瓦,剩下的編成草坪燈的燈罩,放在木平台中央兼作藝術裝置;
等等,等等提到生態的景觀設計,我們首先想到的也許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城市公園,也可能是溪水宛流、奇珍異獸的濕地保護區。其實隨著時代的變更和人們對於高品質景觀的需求,「生態景觀」的理解也從狹隘的「生態、綠色」延伸到了「健康、生命」。
在留學申請的作品中,生態景觀的主題逐漸成為了景觀學生們的首選切入點,雨水花園,生態公園,濕地保護區的設計都是比較熱門的設計主題。但在學生時代的生態設計中往往深度較淺,大部分依然停留在概念、想法的階段。而對於國外的景觀院校來說,好的生態設計往往更注重技術性和實際性,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更注重的是設計過程中通過研究、實驗、探索等方法找到確實可行的、能夠解決問題的手段。在這一過程中,通常不僅需要景觀學或者生態學的知識作為支撐,也需要了解具體設計中所涉及到的其他領域,如植物學、動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
從各個方面都做到了「健康、綠色、生態」。
那麼,在做生態景觀設計作品的時候,都可以從哪些層面進行思考,我們可以從較為成功的生態景觀設計案例中得到一些啟示。
波特蘭會議中心「雨水花園」位於美國俄勒岡州,設計師利用了當地的水池、植物、沙石和土壤的特性,通過跌水和小溪對於誰進行凈化、沉澱和過濾,巧妙的解決了多雨城市的雨水排放、滲透和初步凈化的問題,
同時也創造了優美的景觀環境空間。下面可以從具體的方面看看它是如何從不同層面做到「好的生態景觀」的。
1.充分利用場地的現有條件,提出因地制宜的概念
這個雨水花園從2.23畝的建築屋頂上集中降雨,然後經由會議中心南面的落水管輸送至花園,將大量降雨滲人地面。這個水池還接收來自68.86 m2的沼澤地上的雨水,而沼澤地是從大樓西面的卡車裝卸場地(含有一個給油污和其他污染物過濾的地下裝置)獲取降雨的。同時考慮在場地的幾十米外就是波特蘭的威拉河,雨水直接被引導排入河中,有效的減輕了城市下水管道的超負荷問題。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處理方式,雖然理論簡單易懂,但卻十分有效。
2.技術簡單可行:通過調查、研究和試驗得到確實能夠解決問題的手段
在大雨期間,準確的知道能夠有多少雨水可以滲入土壤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難。但通過多年的實際觀察,會議中心的雨水花園很好的吸收了波特蘭頻繁出現的大雨。短期的滯留和收集,通過層層凈化後排入一個虹吸管出口溢出較低的水池,最終流入一個0.76 m的公共排水管道。雨水的流量、硬質鋪裝的面積、土壤的滲透率等因素都是直接影響雨水收集和排放效果的元素。精密的測量、計算、推導都是不可避免的過程。景觀設計需要的也不只是圖面上的思考,也需要量化的計算進行輔助,才能得到科學可行的生態景觀。
3.多維的設計:設計不僅是空間的變化,同時加入對時間的考量
波特蘭夏季乾燥、冬季多雨,設計師也充分考慮到景觀在不同時間的景觀效果。水池底部鋪設了青灰色石板,配合垂直的青銅色玄武岩,在邊緣配合了大小不一的鵝卵石。既能夠保證大水量時誰能夠快速自由的流淌,又能夠加快雨水滲入土壤的速度。碎石縫中種植了水生植物,即便是沒有水的時候,依然能夠提供一篇鬱鬱蔥蔥、枯石山水的景觀效果。
枯水期vs豐水期
4.自然生態與人工景觀的完美平衡
為了既能夠滿足自然生態的功能,又能為城市提供高質量的景觀效果,該雨水花園選取了許多水生植物。植物能夠凈化和吸收城市中的有害物質,有效過濾從馬路上衝下來的油污等。同時,植物的根系也能夠有效的保護土壤,防止沙土被雨水沖刷鬆動。布置了鵝卵石和碎石,結合地形製造跌水的效果,完成雨水的層層過濾和收集。
另外,如何將多層次的「生態」概念通過圖像的方式加以表現,從抽象到具象的過程是在學生作品中比較重要,也比較難以實現的問題。平面、立面、剖面都是比較直觀的能夠表達展現概念的表現方式,另外結合生態概念,也可以將3D效果圖和分析圖結合起來作展示。根據不同的尺度採用不同的分析圖形式,才能更清晰的表達概念。
下面以2013年ASLA學生獲獎作品為例,看一看都可以用哪些圖來表現生態的概念。該作品是針對住宅區的設計,引入了農耕的概念,同時也要解決該區域內雨洪的管理的問題。
平面圖:從總體展現雨水走向,結合農業景觀和等高線的分布,清晰明了的將水流方向展示了出來。
概念圖+3D疊圖:通過抽象畫的概念圖表現地形和排水的關係,簡單且易於理解。同時把抽象的的概念圖與3D的分析圖相對應,明確的展現了不同形式的水處理方式之間的聯繫。
剖面圖+效果圖:通過剖面圖具體闡述其中一種水壩系統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與農耕的概念相結合的。並通過效果圖配合簡單文字的方式,展現了實際的景觀場景,更加直觀的體現了水壩是如何與其他系統配合的。
3D模型+剖透視:該圖通過3D模型的方式展現住宅單元的工作方式,用帶有透視的剖面圖同時展示住宅是如何與雨水收集系統以及室外景觀配合工作的,包含了屋頂以及地下、水的貯存和流動方向。
3D鳥瞰+效果圖:區別於上水壩系統應用剖面圖展現的表達方式,中水處理系統更強調誰的流動方向和貯存方式,3D鳥瞰配合簡單的分析元素清晰的表達了設計概念。
以上望有用,歡迎交流
———————————————————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官方微信(kang-shishi)
如有藝術留學、院校、專業、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康石石諮詢
剛註冊的賬號,第一次回話。激動中~
前方大能已經闡述的很清楚了,太長,涉及理論知識過多,小弟才疏學淺,看不懂,所以沒看完,但是覺得說的真的狠牛B,不諷刺。他們主要是從設計,理念上面說的。那我就從我一個做施工的角度來講講我對這的理解吧。
寫的比較長,比較墨跡,那麼我先說一下我的中心思想,如果看官認同那麼繼續往下看,不認同,那就叉掉。
中心思想: 在我看來只要提到生態設計,就只能呵呵了。你問「什麼才是好的生態設計?能介於純粹與實際之間達到某種平衡」我認為這個平衡不存在,確切的說在生態角度上看是不存在,為什麼不存在,下邊我會解釋一下。但是如果把範圍縮小,單純的看一個項目,那麼只能說這個項目美不美,人們使用的時候方不方便而已。如果人們在使用的時候覺得好,那麼就是一種平衡,在我看來這就是樓主要問的那個平衡。小範圍看來是存在的。
景觀在我眼裡只分兩大塊兒,市政園林,房地產園林。
我參加工作,參與施工比較大的市政項目一個城市的中央公園,還做過一個規模還可以的濕地公園,後來轉行做房地產景觀。
市政這一塊兒現在每個項目都得加上生態這個詞,不加就代表你這個項目不上檔次,不夠人文,不夠環保。其實在我們看來就是那麼回事。生態是啥,生態文藝點說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遵循自然,代表健康的,和諧的,美好的之類的辭彙。恩恩。大概是這個意思。不知道我表達清楚沒。那麼這樣看來問題來了,再好的生態園林,那麼從設計完成,到施工首先要做的是什麼?我告訴你,先要做的是要破壞。從征地,規劃施工紅線等等,不管原來是什麼,不管你是改造河道,改造濕地,那麼你指定得需要施工進場的,那麼就會造成破壞。改造河道水系,我敢說百分之百的項目或多或少的改變原河道走向,那麼就需要開挖,回填等等,這些都是廢話,不談也罷。
很多大型項目都會要求有主景觀,主景觀也許是一個廣場,一個湖泊。很多就需要一株或幾株大樹,用我們施工時工人的話說這叫鎮場大樹,一般甲方會要求你胸徑不低於多少,冠幅多少。我栽過最大的樹是一株胸徑62的早櫻。國外我不知道,但是在中國這樣的大樹為了成活率一般都是在苗圃找兩年左右的移栽苗,還有一些特殊要求的會上山找山苗。那麼還是那句話,問題來了。你也許不知道,為了從山上移植一株大樹,需要做些什麼。有的地方上山需要修簡易道路,那麼這一路的樹都需要全部幹掉,挖掘機一路橫掃,來到那株要移植的大樹面前,你還要把周圍的樹榦倒,要清出停放吊車以及拖車的位置來。不誇張的說,如果把未成年的小樹苗也算一顆未來的大樹的話,這一趟下來你至少破壞幾十上百棵大樹。
做了這麼多你還好意思提什麼生態嗎?這本身就是一件自身矛盾的事情。所以我說從生態角度談生態就是一件扯犢子的事情。
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如果把範圍縮小到一個項目,不在生態層面談生態的話那就比較好辦了,現在房地產項目也在講生態 ,一般開發商都會打著什麼生態小區之類的旗號。說白了就是花大價錢砸在小區綠化上,所以現在房地產景觀已經不能用小區綠化來形容了,現在房地產行業競爭如此激烈,房地產園林已經越來越被重視。我覺得在這一塊兒談平衡是最好理解的。一個小區好不好物業是一方面,生活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態園林講究的平和自然,人文科學在這裡就能完美的體現,達到一個非常好的平衡。因為在園區生活,小區漂不漂亮,使用方不方便,你自己就能體會出來。
總結一下,不要在生態層面談生態園林,那樣從最根本上就是一個錯誤,你所造就的生態是建立在破壞原有生態的前提下實現的。但是將範圍縮小,當你走在某一個已經完工的項目中,你覺得環境美麗,心情愉悅,身心舒適,那麼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好的生態設計,這個設計已經實現了你所說的那個平衡。
隨曲就直,點綴人性。
老實說作者的一些看法還是挺實際的,究竟什麼才是生態的設計。其實作者也不用含蓄,說的就是俞孔堅。坦白講,從我進大學,接觸景觀開始,都是他的書指引著我,給了我新的視野,但當我自己不斷打開視角的時候,也學會去辯證看他的設計以及觀點。這牽涉他在國內的這專業的定位問題,老實說當看了很多作品,自己也決定出國後,發現他更偏向於國內景觀設計與國外接軌的橋樑,但當越來越多的學生出國,信息在網路中越來越流暢,他的一些觀點也會更受大家的思考了。回到問題,什麼是生態的設計,從我個人來說,我覺得是存在一種自然能力對環境進行一種防禦,消化甚至是產生積極影響的一些作用,但是由於我們經歷了前幾年景觀行業的井噴發展,一些粗製濫造的生態景觀產生了出來。但並不是沒有這樣的景觀項目。筆者提到的濕地項目,也確實有通過植物以及自然過濾達到凈水效果的,但個人以為那需要很深的研究,需要對植物學,水利學,環境,化學,物理等深入的研究,甚至需要長時間的實際實驗,會是一個很深入的過程,但治大國如烹小鮮,以小見大的轉換更是需要不斷試驗,畢竟景觀是一個偏向於大尺度的設計,需要的生態功能也是要十分的彈性,未來一定能有不斷進步的 ,所以請堅信能,才能讓我們景觀專業在建築和規劃專業中得到我們應有的話語權。
太多華而不實的競賽、投標項目和各路基於不同價值觀的理論混淆了我們對生態設計的認知。回到「設計」上來看,其實道理非常簡單,用三段式邏輯就能解決:
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不生態是個問題,因此生態設計就是要解決不生態的問題。
而不生態的問題我們已經見得太多:大到溫室效應、能源損耗、土地沙漠化、水源污染、物種滅絕、空氣污染、垃圾圍城……小到區域內澇、垃圾不分類、流浪貓狗、不節約能源、過度消費等。
有些小問題是設計師通過創新和設計能解決的,有更多大問題是設計師不能解決的(設計師面對眾多社會問題和利益關係,其實是非常無力的,別把設計師想得太牛逼咯~)
因此,在你能發現到的生態問題里,通過設計的手段,解決那麼一兩個小問題,求得使用者和環境的共贏,就是好的生態設計了。謹代表個人觀點,若有不足,請大神不吝指教。先上結論,在我看來,景觀設計中的生態設計就是合理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
首先,生態是什麼,就是自然按照自己本身的規律運行。
生態這個詞語最初的研究對象和來源應該是對自然的研究,不可否認,人也是自然裡面的一部分,但是為什麼在說景觀設計中的生態時要把人從自然中先分開來,之後才說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不是直接說對自然的處理就行了,是因為要知道景觀在狹義上(也就是小尺度上)是為人服務的,創造的滿足人需求的空間。
其次說一下什麼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有自己的行為方式,自然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人與自然的和諧最基本的就是既不影響人的行為方式,也沒有破壞自然的運行規律。往高級的說就是既要使人的行為促進自然規律好的一方面的運行,同時通過設計手法加強對自然規律的利用從而更好的滿足人類的行為需求。從設計方面舉個例子,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的路易斯維爾市河濱公園,通過對自然規律的分析,認識到河流對河岸的侵蝕,概括出樹枝狀的溝壑系統,以此為原型做了地形,即產生了生態效果,也富有藝術化的戲劇效果,滿足了人的審美需求,帶來了良好的景觀體驗。
這就是在方法論上的如何體現生態主義。
具體的設計手法應該有兩種,一種是視覺化的體現方式:在人造的非常現代的環境中,突然有未修剪的自然姿態的植物出現,規整的城市中心的自然保護區,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方式一方面滿足人們對自然景觀視覺上的需求,還具有生態價值---自然棲息地。第二種就是完善的生態系統:動態的,自我修復的生態系統將周圍環境中的所有要素包含進去,然後在科學的方法下運行,使整個環境看起來就像原本的未經人類涉足的自然一樣。
本人公眾號(ID:cn-mlhang)最近剛好轉載了上海選泉設計創始人 首席設計師林選泉的專訪,其中有幾個提問就涉及到生態的話題,這裡拿出來分享,希望對你有用:
A:我們現在對於一個設計作品的理念,說得最多的就是生態一詞。你是如何理解生態這個概念,真正的生態又應該是怎樣的?林選泉:「生態」講生命體和環境,講循環和相互作用。它像「道」,獨立長存而不改變,循環運行而不止息。將「自然」與「無為」融合為一,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以大自然為根本,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就是理想的「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公平、和諧活力的城市,是理想城市,生態城市。 在設計中我們也是實踐這一理念,比如鷹潭市濱江公園設計,在總體布局上融入道家自然生態觀和陰陽的平衡觀。公園南部是有十幾米高差的老碼頭棚戶區,設計摒棄大開挖,而是順勢而為形成的三層台地式景觀,北部保留現有灘涂地,體現了由人工向自然的逐漸演化,並通過利用連續的濱江步行道串聯「老碼頭、火車頭廣場」以及「山水道銅主題廣場」等休閒遊憩空間、營造「江、城、人、綠」有機的融合的濱水生態景觀。
選泉設計-鷹潭公園
「表」與「里」
A:現在很多城市公園、居住區項目開始不斷打出生態牌,你如何看待此現象?林選泉:我認為當下的城市建設還是太過注重於表面工程,而輕視了細節、忽視了本質上的東西。就像前面談到,要辯證、系統看待問題,從生命周期看待問題。「表」與「里」,對應城市設計就是「圖」和「底」關係。 在謀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城」與「綠」的圖底關係基本轉變是非常重要的,那種枝蔓結構的城市綠地網路結構是「底」,「圖」是在其上生長出城市社區。要以「綠地」為底,為城市提供發展網路構架。 這個「綠地」是載體,在這個基礎上,各種功能要「孕育」,當然,生態保護是基底,但「生態」在城市這種「經濟-社會-自然」的複雜綜合體中,就不僅是「自然生態」,也同時應該是「人文生態」,不僅要考慮到綠地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也要重視人的社會福利,也要實現人的遊憩以及可達性。 在「上海前灘濱江公園方案國際競賽」的設計實踐上,我們通過「邊界模糊」的處理手法將友城雕塑公園、市民體育公園等五個公園協調統一,同時在綠的基底上,融入具有人文精神的「前灘左岸」,創造文化氛圍培育場所,融入多業態,混合會議展覽,教育辦公,餐飲商業,演藝文化等多元功能,滿足各層次人群需求,將「自然、藝術、運動、休閑」自然交織共融成的活力多樣、自然和諧城市公共空間。
選泉設計-前灘濱江公園
更多規劃、建築、景觀設計行業乾貨文章請關注本人的公眾號馬良行mlhang(ID:cn-mlhang)
交叉學科的魅力所在就是要求你各方面或多或少有所了解。
好的生態設計,內部的影響因子是錯綜複雜的非線性關係,我們要學的還有很多。
ALSA出了一個評分系統叫SITES(Sustainable Sites Initiative),可以作為參考回答這個問題。
「
the SITES program demonstrates how the work of developers, property owners,
landscape architect, engineers, planners, architects, and others can protect,
restore, and enhance ecosystem services.」
一個項目從開發到落地,少不了各方勢力相互博弈,爭取利益。而作為設計方,從中權衡協調,以求達到各方利益最大化。
SITES的指導原則:
- 設計不要有損基地現存的環境。要通過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恢復被破壞的基地環境。
意思是我們的設計不能破壞基地生態環境,還要錦上添花,好上加好。
- 預判原則。謹慎做出可能威脅到人類和環境健康的決策,有些傷害是不可逆的,要對潛在影響因素有意識。
前瞻性是規劃師的優良傳統美德。這種預測和判斷何嘗不是通過前期嚴謹的科學分析和實戰經驗。也就是所謂的可行性研究。
- 結合自然和文化。
設計要基於現狀經濟,文化,自然條件。不能只看基地一塊田,要視情況從多維度,當地,區域甚至全球。
- 採取「保護,利用,恢復」的決策結構。
生態設計不能一概而論,要對基地有針對性(site
specific),對症下藥。
- 可再生的生態系統,以達到代際公平。
這個是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也就是說不能以吸收我們後代的自然資源,滿足我們現在短期的經濟發展。
- 設計是一個會「變」的過程。要不斷評估之前所做的假設和衡量價值,適應人口和環境變化。
- 使用系統的思維方法。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模式,從而重新建立自然發展和人類活動的基本關係。
這點我覺得很有意思。人類真的能夠左右自然環境么,環保的騙局有哪些,有興趣的朋友看看這個有哪些環保騙局? - 生活常識 - 知乎
- 多方共同協作,合乎道德。
就是說作為中間人,工作要透明,各方公開溝通。
- 開發技術要嚴謹清晰。及時傳達新發現。
- 對全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負責。
這個壓力好大,其實就是明白自己責任重大,好好乾。
SITES的覆蓋面很廣,包括公共空間,街道,廣場,商業區,居民區,教育和公共機構,基建,政府,軍用用地和工業用地。
下面正題是SITES如何評分的,有些方面更側重美國本土國情,但是稍稍換一個角度就可以同我國的規劃設計聯繫上了。
第一部分:基地狀況
前提條件1.1:限制農田的開發
和我國基本農田的劃定異曲同工。
今年我國所有的基本農田就會劃定了。這些田地是我國人民的「飯碗」不能動。
前提條件1.2:保護洪泛平原的功能(儲存雨水,棲息地),限制百年一遇洪泛平原內水道,河道的開發。
前提條件1.3:保育水生態環境,如濕地,深水區域。
前提條件1.4:保育瀕臨滅絕的動物,珍惜動物的棲息地。
信用評價1.5:保護生態環境的功能。
土地開發要考慮生態承載力,過度開發會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無法自愈再生,對已經破壞的環境要有修復措施。
信用評價1.6:與現有建成區取得聯繫。
例如社區共管帶來經濟效益,改善城市環境為居民改善生活條件。像紐約的highline park就是很好的例子。
信用評價1.7:形成交通網路。
特別是公共交通的轉程,地鐵,巴士,自行車道,人行道這些越便捷,舒適度越高,自然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人也越多, 造成的城市污染也越少。
第二部分:預設計評估和規劃
前提條件2.1:綜合性的設計過程
SITES提出的這個設計過程包括:
- 組成一個綜合性的設計小組:包括業主,設計,施工和維護的專業人員,可持續設計的專業人員,植被,水文,土壤,景觀生態,人文各方面的專家。
- 這些人要針對基地的獨特條件,提出專業的建議,互相溝通。最好是有一個各方的中間的協調人。我司一般是PM做,PM辛苦了,PM萬歲。
- 確立項目短期,中長期的項目運營目標。並將這一步融入項目計劃中。
- 明確利益相關者,和消費群體。
- 明確施工監督,明確後期維護。
前提條件2.2:基地評估
我的理解就是前期的信息收集,數據整理,然後準備一份詳盡的資料清單,去基地勘察,最後使處渾身解數拿到單子上的資料。
前提條件2.3:確定植被土壤保護區域
這個我想多說幾句。先倒回去看第一部分,裡面會得到一堆禁止建設區,限制開發區,適宜建設區。我國還有各種線,各類退界。
除了手上拿到的CAD圖裡可能有。這個時候就可以用上ArcGIS了。
我不是學GIS出身的,雖然二上了原理課,知道一些基本演算法,但是完全不會二次開發。但其實我們平常用的那個是ArcGIS,一個軟體,軟體的作用是什麼,是利用工具,除了強大的資料庫功能,分析功能,對客戶,對公眾來說,我們用ArcGIS是用來數據可視化的,最直觀的給他們看為什麼這塊生態脆弱的地方不能給你開發,給設計師看這塊地方你別想了,我們要保育你去其他地方修房子吧。
這其中一個是生態敏感度分析,將影響因子(例如地形,坡度,匯水,土地利用等)疊加,這個一定要注意數據的準確性,以及疊加因子的權重不要亂來;二是開發適宜性分析,禁止建設區,限制開發區,適宜建設區。我國還有各種線,各類退界綜合考慮。這樣很直觀。
信用評價2.4:讓利益相關者,和消費群體共同參與。
其實我覺得這個很難,因為有時候你想用專業知識說服他們,但如果他們只看中自我利益,是很難達到共識的。還有公眾參與,有時候會把設計周期拖到無限長。比如說西九龍深港列車。
第三部分:基地設計-水
前提條件3.1:管理基地的降水
我的理解是「復刻」,通過ArcGIS的水文分析和現場考察可以確定基地的水文環境,依託基地內的自然水文環境再複製。
「收藏」,留下天然降水,供基地內用。
前提條件3.2:減少景觀灌溉所需要的用水
還可以中水回用來灌溉,但是前期成本高。
信用評價3.3:保證基地降水在基線以上
保證基地內的水質,做到水平衡。
信用評價3.4:減少戶外用水
信用評價3.5:設計功能性雨水利用設施作為觀賞用
現在非常popular的例子就是雨水花園,生態草溝。可以看看這個生態景觀設計「雨水花園」在城市環境中的應用? - 景觀設計 - 知乎
信用評價3.6:修復水生態系統
沒說完,還有其他評價方面。之後還想加上一些案例~
有關「生態」這個問題,其實很難,應該上升到哲學層面才能回答。無論是景觀還是建築,其他行業都應該會講到生態一詞。比如社會生態,人文生態等。作者這裡應該指的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就如本文作者題頭所說的一樣,完全自然的生態是不宜居宜業的,過於社會化依然如此。那麼生態的意義就在如何既最大程度的滿足人的需求,最小程度的破壞自然,同是在破壞後自然還能通過自身修復恢復原狀,通過不斷的破壞-修復-恢復-再破壞-修復等循環形成可持續的發展。這就是人類一直追求的理想狀態--生態。那麼這是理想狀態,我們只能通過探索不斷接近,真正達到其實很難,也可以說不可能,生態性應該放遠整個環境來說才行,環境的因子很多,也可以說很多我們還未知,從專業的角度也許我們只是挑了那麼幾點達到了生態要求,貌似滿足生態要求其實都是建立在我們人類現有的知識體系中的有知,是一種有限的生態認識。限於時間未完待續....
真正的生態絕不是以人為中心的
首先,先談一下這兩者的關係。景觀和生態兩個名詞的性質就不同,景觀是要落地、設計的實體,生態更多的是想實現的目標。設計師要做的邏輯是把景觀生態化。
景觀有分為自然景觀,人工景觀(被干擾的景觀,干擾有人類干擾,火干擾,化學干擾等等)。生態學這個隸屬科學範疇,博物學科,首先他必須很客觀,一般是單獨研究並被隔離的,過於偏向科學。
而生態化的景觀是要落地的,我們學科難就難在:怎麼把生態要體現的規律和內容落實在土地上,而生態學所作用在土地上的特點一般又是有一定地理屬性的,是大尺度的;那麼生態學大圈子下的地理空間該如何落實,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討論的格局;研究的是生態的結構,生態的元素,生態因子,以及生態功能,這些作用於土地,相應的有了我們要做的格局,同時格局又反過來影響這些因子,如何在土地上設計達到一種平衡,或者說達到一個平衡上更好地積極作用的發展,同時和人的發展達成共贏,我認為這是設計的目的。
人也是生物,地球大環境是人類所需求生存和所要資源的環境,環境里有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那麼,地理大尺度該怎麼設計,小尺度下的、在不違反大尺度前提下又該怎麼設計,這是難點。現在有很多學者提出「人類世生態系統」的概念,可能多半就是I這個意思。
標準化的生態設計很難,所以打著生態旗號的設計可能都無法說清自己生態在哪了,生態的程度?生態學本身就複雜,落實在土地上的演替與發展與複雜,我們一般所做的設計,我認為,就是達到一個不干擾大前題,又有益於人和周圍環境,形成良好機制的一個設計,不一定完全是自然式地模仿,我覺得對生態系統產生正效益的「人工景觀」也可以是我們做設計的範疇。
最終總結要做的就是,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產生正效應或者不產生負效應的的景觀設計體,並且不會受時間的限制,這就是生態的設計。另外,要有一個完善的評價系統,評估所做設計體的產生的生態效益。設計生態不生態,不是說你種幾棵樹,引來幾隻鳥就是生態,不是一個團隊隨便說說,也不是吹噓、宣傳出來的,要靠時間的驗證,並且不產生新的其他的問題才是好設計。
先佔坑。首先利益相關方聲明,曾有幸在題主所謂的北大某老師手下,工作過。最大的收穫就是開拓了視野,探索生態設計的可能方法。也知道那些對立面的所謂「專家」面目,也大概也有些認識。向來認為設計,本質上是手藝活,大致相當於手工匠坊里精心推敲、仔細琢磨,如何做一個好的作品。而所謂「專家、學者」,其實是「商人」加「政治家」的完美結合體,白天熱衷於開會,站隊和表態。晚上應酬,計算與爭取,一會兒在會上,一會兒在小師妹的床上。。。。。
而生態設計是科學家與藝術家的結合,一時考慮技術的可行性,一時拿捏細部尺寸。一會兒在圖上,一會兒在工地上。
有一天設計師與「專家、學者」相遇,專家學者講到「敗筆,浮於表面,噱頭」時。設計師無言以對,因為語言從來不是他的長項——對於設計而言:只有做,並不斷犯錯。才能繼續前進。才是我們這個國家此時、此地,所需要的設計。
特別喜歡自己發明的這句話:設計是個奢侈品,但建築景觀的生態設計是必需品,這中間不是什麼「純粹與實際」之間的選擇,而是生存與死亡的選擇。不信,請在此時,就在此地走出家門深深吸上一口氣,你就會相信。
不久前剛參加了WOHA在中國的講座,我先馬著此題
沒人邀請自己過來
第一次見用引用數據來評判設計,呵呵噠。實在看不下去說兩句。
問題就不成立。
現在大家都喜歡追熱門話題,有一個做雨水花園的就有一百個在抄。問題在於設計本身是來解決問題的,設計師都搞不懂場地的問題在哪在那瞎做什麼設計? 有設計問題有時間上知乎的還是多把時間用來讀書和推敲設計吧。
景觀里任何一個設計都是site specific的。即使拉維萊特super impose.任然有考慮context
評判一個設計不能光看生態,要看設計問題。如果一個場地生態存在很大問題,也有各種因素,是flooding?還是生態系統單一性?評判設計好壞,不管是生態方向還是什麼點,應該看設計的出發點,設計理由 和結果
我以為生態不是簡單的"綠色"方面的東西,而是應考慮到整個城市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下的人,植被,動物通過地面地下空間的處理如何和諧共處,高效率、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