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父母會經常對子女冷嘲熱諷?
從小到大基本上沒聽過父母對自己有什麼誇獎,而且父母完全不會維護自己,跟別的孩子吵架了不論誰的錯都是我不好,劈頭蓋臉的責罵是經常的,有時候確實是我在理的話母親會歇斯底里痛哭然後說我不孝之類的話(父母是教師)。
且我父母特別希望我一直能跟他們生活而我本人則希望能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不被他們干涉。
我知道周圍大部分人的父母都是很維護孩子的,沒太聽過我這種情況。
我的性格已經收到嚴重影響,曾有過抑鬱症,這跟這種家庭模式是不是有關係呢?
如何能有效的避免父母對我強加桎梏這種行為?
------------------------------------------------------------------------------------------------------------------------------------
我已經找到解決辦法啦~現在很享受跟父母的關係,希望題下眾知友都能幸福~
你所描述的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家庭中並不少見,這與中國傳統家庭結構中缺少人際邊界有關,即人與人之間非常緊密的共生在一起,這就缺少了家庭成員對於每一個獨立個體權力的尊重,父母對孩子有絕對的處置權,就像是對待他自己的一條胳膊一條腿,孩子成為父母身體的延伸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在這種關係模式下,父母會認為自己有權力這樣做,而不會感受到這實際上是在侵犯另一個獨立個體的空間。但這樣的關係模式是非常有害的,會造成兩代人雙方的痛苦。
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中,以父母為核心的家庭結構會賦予父母非常大的權力,父母就像是孩子的擁有者,孩子需要順從父母的想法,如果孩子獨立的思考與父母的想法差異太大時,孩子就要放棄自己的想法,否則的話就有可能被認為「不孝」。孝字其實最早的含義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聯結,但是後來被統治階級用來訓練「順民」,孩子從一出生就順從父母的想法,否則就會被道德審判,長大後,這個孩子就會成為習慣性順從的人。對統治階級來講,對孝的倡導帶來了統治的輕鬆,但是從人性上來講,順的結果是使國民漸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文化也進而層層衰落。
現代社會信息透明度明顯增加,一些多元文化不可避免的進入到現代人的頭腦中來,這裡面有些信息是與我們大的文化背景相衝突的,這個衝突同樣會表現在兩代人對於事物的不同理解,不同處理方式中來。而對於上一代人來說,他們成長的環境中,更缺少獨立的空間,所以他們成長過程中習慣了「順從「,現在他們做了父母,也會習慣以曾經被父母約束的方式來約束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的孩子與他們相比,有了更多的獨立思考,必然會帶給這一代父母更多的衝擊,衝擊越大,他們就會越期待奪回掌控權,從而確保自己內心的安全體驗,確保在感覺上是對孩子有掌控感的。
當父母對孩子冷嘲熱諷時,其實也是潛意識中他們在試圖削弱孩子逐漸獨立的部分,從而保證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緊密聯結。在中國獨生子女背景下長大的孩子,孩子所承載的來自父母的期待可能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要多得多,父母對孩子期待的越多,帶給孩子的壓力也越大,父母的恐懼也會越強烈:首先是越少越怕失去,對於這唯一的一個孩子,有一天他長大了,父母就要重回空巢狀態,這對於之前幾十年一直把照顧孩子當成事業來做的父母來說,孩子越大,也意味著他們離」失業「越近。為了抵禦無人可照顧的無用感,父母可能會在無意識中去貶低孩子的能力,限制孩子的獨立,從而保證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照顧之下,也就保證了父母的價值感。
其次是父母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壓力會讓父母對於有足夠的競爭力有強烈渴求,而當他們自己在生活中受挫的時候,他們就會本能的將期待放到孩子身上去,希望孩子更有能力,這樣就不必重複他們所感受到的艱難。實際上這是他們將自己身上無力的部分投射給了孩子,他們擔心孩子能力不足其實是來自他們對自己的不認可,這樣,當他們責備孩子不夠好時,孩子就擔負起了那個」不好「,這樣,父母就不必去面對自己身上不好的部分了。這種情況下,孩子實際成為了家庭中的替罪羊,為整個家庭擔負起」不好「的責任,從而其他人成為好的,尤其對於不健康自戀的父母,他們常常會採用這樣的方式來補償自己脆弱的自戀。
其實,每一個可能傷害孩子的父母,都曾經是一個受傷的孩子,當他們成長中的傷口沒有修復時,他們就會用曾經被對待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學會更健康的方式。所以,當你的父母對你挑剔責備時,也意味著他們內心缺少更健康安全的體驗。他們不能誇獎你,可能是因為他們也從小沒有被誇獎過的體驗。而且,誇獎別人,意味著有能力感受到別人是好的,對於很多人來說,當感受別人好的時候,就會將自己感覺為不好的,所以,誇獎別人實際上需要非常好的心理功能才可以做得到。雖然實際上,當我們發自內心的去欣賞別人時,並不會減少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也不代表我們比別人差,但生活中非常多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欣賞他人的,發自內心的欣賞他人,來自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肯定信任與接納,而這些能力,來自我們成長中曾被很好的對待。當我們對自己沒有那麼多接納時,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去與別人對比和競爭,我們會害怕競爭失敗,害怕別人比自己更好,因為幻想中更好的人有可能獲得更多的被愛,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希望自己成為最被愛的那個孩子。所以,欣賞別人並不容易,當我們沒有能力確定自己是被愛的時,我們就不願去欣賞他人了,因為我們擔心他會把愛的感覺全部拿走。所以,也許你的父母內心也有各種各樣的恐懼,所以,他們也沒有能力給予你欣賞。
你想離開這樣的關係,能幫助你的人,實際上只有你自己。你不希望被這樣的關係模式限制,就需要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做出一些調整:期待他們改變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任何人都沒有改變他人的可能,所以你需從自己開始調整: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不必為他人的情緒負責,也不必被他人的情緒所控,因為這也是每個人需要為自己負責的事。當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因為你需要打破一些延續了多年的模式,任何的改變都像一次冒險,你會遇上各種阻力的。你需要在與父母的關係中逐漸獨立起來,當你的人格越獨立時,你面對他們的責備,面對他們的惱火等等的能力會越強,他們就越難在情緒上控制你,你在生活里也會變得更加自由,當你能自由的生活時,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看到改善的,當這些改善發生的時候,你的父母就可以在與你的關係中學習到一些新的方式,他們也會做出調整,得到改善的。補上幾句話:未想到這個回答能引發如此多的共鳴,但何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曾經受過傷或正在受傷的我們懂得,偌大世界裡不是我們一人孤身前行。
因為自己的經歷以及所在行業的原因,所以看到很多有「問題」的孩子背後大多有著存在諸多問題的家庭教育。我談論的主要是這種行為造成的惡果,而父母錯誤教育的成因,王雪岩老師說得更專業,對我們更有啟發。
很多人問及「如何去做」「看了哪些書」的時候,說實話,扭曲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自我的改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於我而言,不是哪一本書或幾本書讓我發生改變,而是貫穿於我整個成長過程的每一本好書,點點滴滴匯成涓涓細流,自幼便熱愛閱讀,或許在閱讀之中可以獲得精神上的凈土,得以逃避父母的傷害,或許在閱讀中那些人物的故事或是言語給了我前行的勇氣。
此外,就是知行合一。懂得是一回事,有勇氣去做,突破自己心裡的安全區又是另一回事。可是,try it,fail it,fail better.不斷嘗試之中,雖然時有失敗,但時機來臨之際,終將綻放光彩。而那艱難取得的成功,讓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
最想強調的一點,就是,請儘快的認識到,父母對我們的傷害只會給我們帶來一段時間的影響,而不應該為我們人生的所有失敗負責。把自己性格弱點全部歸咎於父母是錯誤的,因為這樣會讓我們形成一個錯誤的認識:都是你們的錯,才形成了現在的我——這不是全無道理,但是會阻礙我們自我改變——是的,他們犯了錯,但現在的我,有能力,也應該為自己剩餘的人生負責。接受無法改變的,改變自己能夠改變的,而自己才是自己的國王。當你發現自己越來越好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可以摧毀你。即使知道自己的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但是,自己也一定可以安然度過——這才是真正的自信,不是么。
也曾抱怨過自己的出生,自己的生長環境,羨慕過在開明家庭生長的孩子,但經歷了種種苦難,不斷突破這些先天局限,淬鍊出更好的自己的時候,發現或許這就是上天給予的指引——它給予我的苦難,是為了其他人不會再承受。
祝大家新年快樂。冬天已經遠去,春天正向我們堅定的走來。
-------------------------------------------------------------------------------------------------------------------------------------
這種父母經常性冷嘲熱諷的行為,我們可稱為「家庭冷暴力」或「家庭精神暴力」。
家庭教育中的暴力,一般分為身體暴力和精神暴力,身體暴力(熱暴力)不在這次討論範疇,而家庭精神暴力是父母實施的經常性的傷害子女人格尊嚴的行為,分為情感虐待和語言暴力,情感上的虐待通常表現為父母的態度冷漠,缺乏與子女的語言交流和情感溝通,嚴重時子女在家庭生活時會產生嚴重窒息感。對家庭成員語言上的虐待則是精神暴力最常見的一種形式。例如,冷嘲熱諷子女的缺點和失敗,用言語傷害、打擊子女的自尊等,子女常常在心理上感到痛苦或傷害。
但我們要將這種「精神暴力」和「批評教育」區別開。批評教育也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模式。林崇德說過:「表揚是愛,批評也同樣包含著愛。」從我的教育教學經歷來看,過分溫和會有失教育者的威嚴,同樣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無批評的教育是一種偽教育。但是,批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引起孩子在思想上的變化,使孩子能夠端正態度,提高思想認識,從而避免犯錯。這樣的批評一般具備就事論事、具有合理性、公正性的特點,而且,藝術性的批評更能讓孩子心悅誠服,當然這需要父母高超和耐心的教育智慧。相比之下,「語言暴力」則是父母以孩子學習、生活中的不足或錯誤為突破口而實施的個人的情感宣洩,這與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理念背道而馳。家長的侮辱和謾罵只能使處於成長期的的少年產生恐懼感、自卑感,壓抑感,叛逆感。因此,無論是在表現形式上,還是在效果作用上,二者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十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並不能區分這兩者,「有多少罪惡是以愛之名」。
家庭身體暴力是顯性的暴力,而家庭精神暴力則屬於隱性暴力,傷害強度大,或者持續的時間長,或兩者兼而有之,這一點在你敘述中已經有所體現。
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範圍內對 1000 多名普通未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分析,當問及「你認為自己性格有何特點」與「家裡人對你怎樣」,在家裡被「經常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有 25.7%的孩子「自卑」,有 22.1%的孩子「冷酷」,有 56.5%的孩子「暴躁」。(徐景:「學生何以成暴君」,載《齊魯晚報》2004 年 3 月 23 日)。
孩子性格缺陷的形成主要是因為當以孩子為話題中心的家庭語言暴力發生時,缺乏辨別能力的兒童會吸收來自家庭成員對自我的消極評價,這種評價直接影響了孩子最初對自我心理和行為模式的判斷,從而心理上趨向於這種消極的評價。孩子被貼上消極的標籤以後,容易產生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否定,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在人群前容易感到自卑或恥辱,導致抑鬱挫折的悲觀情緒。
一個人被打上標籤之後主要會產生兩種結果:一是烙印的產生,二是自我形象的修正。當標籤在孩子的內心被被動認可以後,他就會在內心裡把這種標籤和自己在家庭和社會中被認可和接受聯繫起來,而且視這種標籤為自我價值的顯著特徵,對孩子來說,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以及自我認知的不全面使其成為受害者,當沒有外界強有力的矯正因素的情況下,少年自我引導力量匱乏,他們渴望得到關注和尊重,渴望得到群體的認可和接受,但是家庭冷暴力的環境卻為他們帶來了扭曲的心理情緒和行為模式,一方面渴求被認同,一方面又不斷負面強化標籤,這種矛盾極其導致青少年產生嫉妒、憤怒、怨恨等不良情緒,遇到挫折時會難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易成長為人格不健全的人。
至於為何有的父母會採用「精神暴力」來教育小孩,有著複雜的成因:
就個人層面而言,完美主義人格傾向的父母更容易採用這種教育模式,他們有的自幼也是生長在這樣的環境,即使在成年後,他們對自身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尤其當有的人因客觀因素而限制自己理想發展的壓制,比其他父母具有更高的期待和更少的耐心。
另一方面,傳統家長的權威性並沒有在當今社會得到消解。兒女的不順從容易產生不孝等評價。而且家庭冷暴力與家庭成員的社會壓力相關。當你成為大人後,你會發現,父母不僅僅是父母,他們還是職員(教師),還是丈夫妻子,還是兒子媳婦,還是別人口裡的好同事好上司(好老師),尤其面臨經濟條件的壓力、工作上的壓力、家庭的變故、夫妻矛盾等等時,他們更容易選擇精神暴力作為情感壓力的宣洩口。所以,父母壓力的合理釋放和調節,在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
從我個人經歷而言,還想補充一點,為人父母最困難的一點,如何成為好的父母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個人探索,而錯誤的經驗有時會強化錯誤的教育模式。例如你父母如果在苛刻的教育環境長大而有所成就,那麼他很容易認同這樣的教育方式。我有一個成績極為優異的女學生,經常挨打,原因很簡單,她親姐姐也是這樣被打著考進北大的,所以無論怎樣和家長溝通,都無法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這真是一種悲哀。
至於你所問的,如何避免這種桎梏,我們要明白,改變父母,實際操作起來非常困難。我們永遠不能低估成年人的固執,尤其是作為權力下層(孩子)對他們提出建議時,只有民主型的家長才會順利接受,非常遺憾的是從你的描述來看你的父母並非如此。還有的就是當你出現很大問題時,或許你的父母會有所警醒,但那個時候為時晚矣,所以就成本和成效而言此路不通。
我能告訴你的,唯一能脫離父母給你的枷鎖的方法,就是儘快成為一個心智成熟,能依靠自己強大內心消解父母教育負面影響的人。了解這是他們行為的不當,體諒他們的不容易,改變不了就漠視它們的負面影響。
實際上我從小受到的教育和你非常類似,我印象里基本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正面評價,我拚命努力即使考到第一也只會得到你千萬不要驕傲,考到第二就是你看看你離第一名差距有多大,手工做不好就會被斥責笨手笨腳怎麼生了你這個笨孩子等等,所以,我曾是一個自卑,很喜歡討好別人,性格隱性暴力,容易嫉妒別人的人。但幸好讀了一點書,有了一點點閱歷,努力將自己雕刻成另外一個樣子,雖然有時候這些負面的性格在逆境時會冒出頭來,但基本上我現在是一個溫和,寬容,性格開朗,容易滿足,愛笑,懂得欣賞的人。
《犯罪心理》里有一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裡,被虐者,長大後,或成為施虐者,或成為抓這種人的人。
與君共勉。
他們嘲諷的不是你,而是他們內心虛弱無力的自己,他們知道已然無法控制你的想法和行動,只有通過這樣不斷的辱罵才能讓他們體會到打擊你的快感,從而樹立自己作為父母的威信。
為什麼有些父母會對子女冷嘲熱諷?
所有父母幾乎都在意識中認為自己不管做了什麼過分的事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潛意識中卻不一定是這樣的。很多父母在潛意識中是希望毀滅自己的孩子的,把這種無處發泄的壓抑和怨恨投射到自己最容易控制的孩子身上。雖然他們的理智認知中覺得自己最終是愛孩子的,但潛意識裡卻有著很強烈的傾向去阻撓、破壞孩子的生活。
有一些父母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優秀,無論是從知識廣度還是其他方面,都無法接受。但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這樣的家長決不會在口頭上直接承認這一
點,甚至有可能他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們有著這樣的潛意識傾向。一般這樣的家長都會比較專制,喜歡端架子,不大可能出現與孩子做朋友的情況,經常會拿輩分和中國傳統的孝道來壓孩子。撫養孩子本來是為了讓他/她成長,成為可能性中最好的自己。但對於這種家長來說,撫養孩子的目的中不是陪伴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而是為了時時刻刻印證自己的優越感。一旦發現孩子有一些長處或者天賦,在外人面前可能會炫
耀,但心底卻並不是真實的為孩子感到高興,也不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可以去培養或提供優越的條件。而是會在不經意間在言語或者行為中進行打擊,摧毀孩子的自信和熱愛。以保留自己的優越感和控制權,證明自己比孩子強。因為被自己的孩子超過,對他們來說是無法容忍的事情。這種家長會不斷對孩子進行負面的預言來干涉
孩子,比如,你不行,或者你這次雖然成功了但你下次一定會失敗的(還是那句話,他們的意識中有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有可能有感覺但是意識對自己進行保護而不願意承認),直到他們的預言起到效果或者達到印證。但在達到印證之後他們又會反過來抱怨孩子,我就知道你不行,或者你看我說對了吧。我們可以認真
的思考一下,如果我們親愛的朋友或者喜歡的人在一件事情上失敗了我們會說:我就知道你一定會失敗這樣的話嗎?
我們可以認真體會一下這種話里所包含的感情:
1 幸災樂禍——我一直就是這樣認為的。
2
優越感——你看,我就知道是這樣的結果,你在我面前一直只能是個失敗者。
無論怎麼說,能說出這種言語的父母的動機絕不是為了孩子好,或者愛。這是一種非愛行為。雖然聽起來很令人傷心,但確實有父母在事情未開始之前就會對孩子進行負面的預言——這種語言的目的並不是擔心孩子或者激勵孩子(如果是激勵,除非父母經常表揚孩子偶爾打擊一次是為了激勵),而是希望這種預言得到印證所以這樣說。
不過父母可能在理智上不知道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折斷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翅膀,是他們的潛意識引導他們這樣做的,從心底不愛孩子,或者沒有愛的能力。
-------------------------------------------------------------------------------------------------------------------------------------------
看到有答案說,」父母毀了自己是借口,那樣同學老師前任也都能毀了你"。
我想說,父母的影響還是和同學老師ex帶來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
親子關係是本體,和其他人的關係都是客體。與其他人各種關係的模式都是親子關係模式的延伸,包括在幼年時期形成的依賴模式都會產生非常長遠的影響。
所以,如果真的成長在一個問題家庭,不要相信那些」你這是為自己找借口「的言論。
要發現問題的根源,承認問題的存在才能夠解決問題。
題主有兩個問題
1 我的性格已經收到嚴重影響,曾有過抑鬱症,這跟這種家庭模式是不是有關係呢?
必然有關係。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最大的動力來源於父母。孩子的很多行為的內在本質,都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揚。因為父母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衣食住行都由父母提供,如果被父母拋棄,在某種意義上就代表著死亡。
一個一直被父母打擊的小孩是不可能擁有健康強韌的心靈的。因為他的自我評價來源於父母對他的評價,如果父母經常打擊,一個小孩不會去想「父母是錯的」,而是「我是錯的」。當他發現無論結果怎樣,無論怎樣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也得不到父母的愛的時候,就會放棄這種追求。
一個在嚴重打擊式教育中長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會有兩種情況:
(1)自暴自棄,網癮少年、極度叛逆的少年都是由這種畸形教育的家庭中或者缺乏愛的家庭中走出來的。
(2)抑鬱症或心理疾病。抑鬱症其實就是一種極度自我否定的結果,父母給投射了太多「你不行」「你不行」的信息,這種信息導致人喪失信心,以及對生活的熱情,也陷入到無限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死循環中。
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常常是那些得到了充足的愛的孩子。
不存在」溺愛「的情況,」溺愛「根本不是愛,而是一些父母由於自己童年時期生活的貧乏而把各種需求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溺愛「是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需求。」溺愛「是一種非愛行為。
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去尊重,同時也給他一定的保護和限制。無論是家庭暴力、溺愛、還是持續的否定,都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去尊重。
一個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會有健康的自信。因為他知道失敗了也有人愛他,不害怕嘗試,也不會逃避人際交往或者過於懼怕感情上的傷害,他的家庭支持就像一個安全島,他永遠有退路,這來源於父母無條件的愛。但是那些在恐嚇和否定中長大的孩子,沒有這種自信,一旦做不好就可能被辱罵甚至拋棄,然而拋棄就意味著死亡。即使成年了,童年的恐懼也會一直留在心裡。
如何能有效的避免父母對我強加桎梏這種行為?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嘗試了無數次,我想告訴題主,幾乎不可能。
當然也存在極少數父母幡然悔悟的情況,但是我發現,很多父母並不是不懂得什麼是好的教育,而是他們不真正在乎這個東西。他們能從否定你、打擊你中發泄很多情緒,還有更多深層次的心理需要。
你不能改變父母,你只能改變自己。
首先,你要認識到父母的行為是錯的。小時候的那些經歷,你出生在這個家庭,以及他們對於你的打擊,通通都不是你的錯。
而且,不要相信」父母不管怎樣都是父母,他們給你生命養育了你,是偉大的」。
我一直覺得這是流氓邏輯,而且會對那些在不幸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產生非常不好的心理影響。
這一切只是生命的過程,父母養育當然辛苦,但這不代表他們有權利扼殺你的精神。
就像我們把老虎關在動物園的籠子里,好吃好喝伺候著,不聽話就抽兩鞭子,這是偉大嗎?
我不知道題主是否是成年人,是否經濟獨立。
如果是未成年人,盡量住校,而且要面對現實。
這可能很痛苦,但你要明白有的父母就是不能時時刻刻愛孩子的。(不管他們怎麼狡辯,一定不要相信那些傷害你的行為是愛。他們當然有愛你的時候,但有的時候一些行為的出發點絕不是因為愛。這個時候你要重新定義愛,可以把愛當成是流動的。有的時候他們愛你,有的時候不愛。你可以理解他們,是他們的成長環境導致了你的悲劇,但是你對愛的理解和定義會影響到今後的生活,從友情到愛情。如果你依然認為父母對你的傷害是愛你的,可能以後你也會那樣對待身邊的人——朋友伴侶孩子,而且可能會陷入虐戀,因為你潛意識裡認為那種變態的傷害也是愛。但是如果你很有原則的明白,從潛意識到意識,什麼才是愛,什麼不是愛,你今後的感情生活會很好,你不會那樣對待身邊的人,也不會選擇和傷害你的人在一起。)
關於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和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2》,裡面闡釋的很清楚,題主可以看看。
當你接受現實(父母不是真的「愛」自己)的時候,父母的言辭的傷害性就會小很多。
但如果題主已經獨立了,建議不要把自己長期置於一個消沉的環境,到外面開始自己的生活,盡到兒女的義務就好。
對這個問題真的很多感觸。
最根源的問題就是,他們無法接受你是個獨立平等的個體,不歸他們管這個事實。
父母,不管表面上對你好,還是對你壞。如果不懂得尊重你的人格獨立,那麼終究會是你人生的禍害和包袱。
我想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經歷吧。就是你有一個心愛的娃娃,你給這個娃娃穿衣服,給他化妝打扮,拿著他,假裝他說話,用手抓著他走路。這個時候,娃娃變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你成為了這個娃娃最重要的人,從而自己也獲得了奇妙的存在感。
如果有一天,這個娃娃突然活了過來,有了自己的生命,意識,和思考,能說話,能走路。不再需要依賴你行動了。你會不會很高興。
但是如果,這個有了生命的娃娃對你說,我不喜歡你給我穿的衣服,不喜歡你假扮我時說的那些話,甚至我不喜歡你,不想要再呆在你身邊。我有自己想要想做的事情了。我要離開了。
你會怎麼想。你會難過,你會失望,你會覺得被背叛了,被辜負了。你會寧願這個娃娃根本沒有活過來,還是那個安安靜靜任你擺布,不會說話,不會行走的娃娃。對不對。
我想,當父母感覺到孩子開始獨立,開始要脫離他們開始自己生活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心情吧。
但是孩子終究不是娃娃。他首先是一個獨立的生命的個體。不是你的所有物。
他的生命來自於宇宙,而不是你的恩賜。你只不過,是他降臨在這個世界的暫時的接待者和領路人而已。
可是大多數的父母卻不明白這個道理。
說的再難聽一點。
一個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在社會上,被法律限制著,被社會角色限制著,被所在的公司條例限制著,受上級的約束和支配,受同事朋友評價的約束和支配,無時無刻不得不面對各種不順心的事,這時候,突然出現一個人,那麼天真,一片空白,對世界還不夠了解,無法形成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對這個人來說,你就是一切,他無條件的完全的信任你,奉你的話為圭臬,把最真誠最柔軟的一面,毫無保留的展露給你,發自真心的愛你,遇到事情,第一個想到和你商量,把你的建議當作重要
的考量。這樣一個在生活中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甚至不被認可不被重視的你,會不會很需要這段關係,會不會在這種關係里獲得巨大的存在感和成就感。這樣的你,會輕易的允許這樣一段關係改變,會輕易接受曾經那個那麼重視你的人,進入更廣闊的世界,眼中容納更多的東西,不再看得到你,不再聽得到你嗎?於是你,自覺不自覺的,開始限制這個人,對這個人的邁出的離開你的每一步趕到恐慌,然後將這種恐慌轉化為惡毒的恐嚇,以打消這個人離開你的念頭,以竭力維持這段日益變質的關係。
很殘酷,很無奈,很不美好,但也許,這就是真相。
給予尊重是很難的,因為尊重別人就意味著要限制自己的慾望,給予平等就更加的難,因為不平等和身處高位的支配感實在是太好了。
當然我不排除明智的父母,和父母多多少少有的真正希望孩子過得好的心情。
但是這個世界上那麼多的人,好的壞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父母。你又怎麼能天真的指望,每個父母都能明智的把握和子女的這段關係。很多人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活明白。你又怎麼能指望他能明白這種控制孩子的衝動究竟來自於希望孩子過的好的理智還是自己害怕失去的恐慌與不甘。很多人自己活的已經太痛苦,他太需要這樣的關係,給他滋養,給他平衡,所以你又怎麼能指望他忍著痛苦放手,你又怎麼能指望他們能戰勝本能和慾望的引導,寧願為難自己,而做出真正有利於孩子的選擇呢?
下面是我自己經歷的分享。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這句聽起來很浪漫的話,對我來說,卻好像是噩夢一樣。
在別人眼中,我不應該對我的父母不滿。按他們的話說,他們是最開明的父母。我是我的表姐妹中最幸福的孩子。可就是這樣自詡開明的父母,依然會理所當然的介入我的人生,理所當然的貶低打擊我認為珍貴的東西。我也曾有一度非常的痛苦,因為如果對如此開明的父母感到不滿,那是不是我的錯。後來,我長大了,長到有足夠的理智和清醒,能自己辨別是非了,才明白,他們所謂的開明,不過是一種表象。本質還是不變的。他們仍舊把我當作自己的所有物,沒有承認過我的意識和人格的獨立性。更談不上尊重了。小時候,我的成績一直很好,所以雖然調皮搗蛋點,父母也不怎麼苛責,後來,到了高中,進了奧數班,我每天都覺得生不如死,是真的生不如死,那時候住校,每天上自習到9點,然後10點宿舍熄燈,早上6點起來做操。感覺一點點自己的空間都沒有了,覺得委屈難過,連一個哭的地方都沒有。從此我就脫離了他們心中優等生的設定。DIY出國,gap year,做義工。整天的不務正業,學校成績也沒有很好。遭遇感情問題,一度陷入抑鬱。然後我就發現以前所謂的開明其實都是假象。他們開始焦慮,開始緊張,開始給我找工作,找對象,相親。總之,就是各種介入我的人生,幫我安排。我才明白,原來,我就是個投資項目。盈利前途好的時候放權,而不盈利虧本的時候,就開始收權,監管。從頭到尾,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就好像是看到一台機器壞了,就趕緊按自己的想法把他修理到正常。但是人的生命並不是機器,是不可以用好和壞來簡單衡量的。每一次的際遇,都有他自己的因果和意義。每次我跟他們講理想,講我做一件事情的動機,感覺就跟對牛彈琴一樣。他們根本不想聽,根本不在乎。他們在乎的,僅僅是你做的事情能不能走到正常的軌道上,就是以後找個好工作,賺錢。結婚生子。
要說最厲害的,還是所謂的大棒+糖果的訓練系統。這種訓練方法滲透在每一個方面。比如花錢,只要是他們認可花的,多少錢都可以。但只要是他們不認可的,多便宜也是我亂花錢。但認不認可的標準,並不是理性,也不是正確的價值觀,而是很簡單的標準,和他們自己像不像,以及符不符合他們對我的規劃。比如,回國以後,我父母一直希望我能留在他們身邊,找個公務員的工作,然後結婚生子,早點讓它們抱孫子。用他們的話說,穩穩噹噹的。所以那時候家裡新房子裝修,他們就花了好多錢裝修我的房間,廁所,還有嬰兒房。真的是好多錢,光是陽光房的窗子就花了8萬塊錢,我自己聽到都嚇到了。我爸還一直說要給我買車子。從這裡看,他們對我真的特別好對吧。但是當我提出,我不喜歡現在的這份工作,想到上海去學習攝影,然後通過做翻譯養活自己,他們就拚命的打擊我,說我根本沒有能力,說我肯定生存不下來。結果我跟他們說要錢半年的房租的時候,(我並不是很奢侈的人,雖然也沒有很省,但上海那種地方,一個月1500真的不是特別好的房子),6個月也就是1萬塊錢不到,我說我的房間的地板還沒裝,你們就買差一點的,差價絕對不止1萬,結果他們就罵我各種敗家,說我不懂得節省,不懂得掙錢的辛苦。這種邏輯存在在每一個生活的細節里。比如我媽,每次和我上街去買衣服,買我的衣服。如果是她看中的,不管多貴,(她特別喜歡Eland,一件風衣2,3000),她買的一點意見都沒有,笑眯眯的。但如果是我看中的,她沒看中,哪怕這個衣服才幾十塊,她都會特別特別的生氣,就算我堅持買了,每次我穿的時候,她都會說這個衣服哪裡哪裡不好看,特別特別不好看。經常講的我很難過,以後都不敢穿了。然後她就會說,你看,你還是聽我的吧,你最後穿的多都是我選的衣服。所以小時候,我每次買衣服都不是為了自己高興,都是為了讓她高興提心弔膽的。反正就是各種各種雙重標準。只要是他們喜歡的,多少錢都不要緊,笑眯眯的,反之,如果不是,就跟我各種提錢,各種強調錢的重要性,說我敗家,不懂得節省。我以前,總是被弄的,不敢有自己的主見,只要他們開心就好了,於是買了很多自己不喜歡,不需要的東西。別人看我,好像是闊綽的大小姐。其實我真正喜歡,需要的東西,我都特別不敢買,哪怕是幾十塊,很便宜的東西,我都不敢買。比如一個我媽說不好看,我自己偷偷買的髮夾,我用了6,7年,期間壞了2次,都沒捨得丟。修修再用。這個就造成我的消費習慣非常非常的差,經常買一些自己根本不需要不喜歡還特別貴的東西,一點都不心疼,用起來也不愛惜。相反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反而特別的捨不得買。而且買東西的時候有巨大的心理負擔,老是覺得要討好誰,如果沒有別人告訴我,這個東西買得對,買的好,就會一直惶惶不安,感覺做錯了事情。就是工作了以後花自己的錢也是這種感覺。
我想,對我媽來說,我就是她的洋娃娃,打扮的漂漂亮亮是為了她看著高興。洋娃娃怎麼可以穿主人不喜歡的衣服呢。或者是她年輕的翻版,以前年輕的時候想穿而沒有穿的衣服,在我身上就實現了。就是這種感覺。從來沒有想過我的感覺,是不適合我,我喜不喜歡。
我爸爸也是一樣,他自己喜歡吃酒席,基本上一個星期,有5天都是在外面吃酒席。所以,他會經常問我,你想吃什麼,我買給你。就是多貴的東西,他都不會有一點抱怨的買給我吃。看起來確實是很貼心。但是我喜歡看書,一本書不貴吧,20幾塊錢。有的時候買的多了,一個月花了100多塊,他就會說,你買這麼多書幹嘛啊,網上那麼多的書,你幹嘛花錢買啊,還不是一兩次,是我每次買書他都要這麼說,感覺我買書花了100塊就非常奢侈,非常不懂事。其實他有時候幫我買吃的,一次就不止一百。總之就是,如果是他自己願意花錢的地方,你花了,他一點意見沒有。如果不是,你就是不懂事,亂花錢,敗家。
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但事實上,這種點點滴滴的事情對我的影響非常的大。就是我不敢有任何自己的主見。如果順著他們的意思,那麼活的又輕鬆又不用考慮錢,但如果想養成自己的習慣,走自己的路,立刻就時時刻刻都很窘迫,感覺花的每一分錢都充滿了罪惡感。長此以往,最後的結果,就是我變成和他們完全一樣的人。審美觀,價值觀,世界觀,任何東西,都變成了他們的翻版。似乎只有這樣,我才是個好女兒。走我們幫你安排好的路,怎麼樣都沒關係,我們保駕護航,幫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的好好的。走你自己的路,後果自負,撤掉一切的支持,一瞬間面臨很大的生活壓力和阻力。一旦有一點失敗,就是,看吧,我說的沒錯的,當初就應該聽我的吧。
沒親身體驗的人也許不能了解。但是這種雙重標準,真的,非常的恐怖。
就好像是動物的反饋試驗。做了"對"的事情,就有香蕉蘋果,做了"錯"的事情,就要被電擊。而對與錯的標準,掌握在他們的手中。長此以往,動物漸漸被訓練的順從他們的意思。而喪失了所有的自己思考的餘地。剝奪我身為一個人的個性,把我變成另外一個他,或許,就是我父母眼中,所謂生命的延續的方式吧。
我記得,之前我在家裡的時候,按照父母的想法,考了公務員,過的每天都很安穩(在他們看來)和悲慘(我自己的感覺),壓抑,空虛,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而且因為找這個工作的時候,我爸是拖了關係的。所以我就感覺欠了我爸非常大的人情,什麼都要被他數落,稍有不滿就要被說,沒有一點點的尊嚴。過的非常的憋屈。然後他們就整天給我畫大餅,告訴我以後的前程有多麼的美好,可以當科長,每年可以拿多少錢,可以經常旅遊。甚至還給我安排相親對象。對象是我爸爸的好朋友的兒子。而我跟他除了3歲以前不記事的時候跟著父母出去旅遊過一次,根本沒有任何印象。對方的父母似乎對我很滿意,但問題是,他們根本沒有接觸過我,不知道我是怎麼樣一個人,他們滿意的,僅僅是我的父母而已。我非常清楚的記得,當我爸都沒有問我什麼意見,而是嚴肅的告訴我,他對這個對象很滿意的時候,我那種如墜冰窟的感覺。或者是已經麻木的沒有感覺了。我的人生,或者我的存在已經沒有意義了。我的人生,他們已經迫不及待的替我過了。
這種感覺,怎麼說呢,就好像折斷你的翅膀,綁住你的手腳,當你無法動彈的時候,喂一口飯給你吃,然後對你說,你看我對你多大的恩惠,沒有我們你根本活不下去。所以,你不可以評價我,不可以討厭我的生活方式,不管我多壞,你要感激我,聽從我,發自真心的愛我。我被他么人為的變成一個僅僅靠依附寄生他們而活著的廢物,沒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僅僅是能活著就應該要感恩戴德了。
後來我辭掉了單位的工作,一個人去了外地。我清楚的記得,那個曾經跟我說我的前途有多麼光明的媽媽跟我說,不聽老人言,你一定會過的很悲慘的。等你撞的頭破血流的時候你就知道現在的自己是多麼的幼稚了。我爸也說,這個世界可怕的不得了。像你這樣根本生存不了,你還是老老實實呆在家裡吧,可以少吃很多苦。那時候我真真切切的害怕恐懼和動搖。
那時候,我跟他們的關係非常緊張。基本到了沒辦法用正常語氣說話的態度。
他們就說,你看,你跟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好好相處,到外面根本不可能和別人好好相處,根本生存不了。
但當我真的走出來,我發現世界真的沒有他們講的那麼可怕。我奇妙的發現自己是可以好好說話的,我可以不做一個整天和人吵架的壞人。一開始,我還總是很內疚,覺得自己這樣有禮貌,是不是故意裝的很虛偽。直到時間長了我發現自己原來是可以做一個好人的,不小心妨礙了別人會覺得內疚,幫助了別人會覺得快樂,發現這樣的自己原來是可以被別人接受。我更遇到了很多不錯的人,也遇到了一些機會,更發現自己不是一個廢柴,遇到了問題是可以靠自己解決的。於是漸漸的,也看到了發展的一些方向。其實,我要的並不多,尊重,自由,也就夠了。理解,有時候真的是一種奢侈品。
其實,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過得好還是不好,就連你自己都無法打保票,這本來就由各種不確定因素和機遇組成的。他們給我畫的大餅也好,對我的詛咒也好,無非是通過放大我對未知和不確定的恐懼,加上一個虛幻的未來,來控制我的行為,依照他們所想的行動而已。
我離開家以後,也不止一次的,通過簡訊,告訴他們我為什麼這麼做,告訴他們我的想法。可是,讓我失望甚至絕望的是,每次打電話過去,在我寫了很長很坦誠的話以後,他們只是跟我說,你自己好好想想。簡單來說,他們根本沒有理解,或者說根本沒有試圖理解過我。他們的潛台詞不過是,你犯了錯,自己好好想想,等你反省過了就會明白我說的是對的,你是錯的。
他們根本從來就不明白,對一個人來說,對與錯,並不是那麼重要的。或者說人生根本沒有對與錯,重要的,是每時每刻,我們都誠實的面對了自己。我們都真正的活著。
我想,對他們來說,這些都不是太重要吧。重要的,僅僅是我是不是依舊是他們生命的延續,僅僅是這種令人無法呼吸的共生關係,而已。
最後,我想說,我相信世界上沒有一個願意主動和父母交惡的子女。就連已經經濟獨立,有了自己家庭的子女也一樣。因為對子女來說,父母是和生命之初的體驗聯繫在一起的,是安全和內心眷戀的所在,是最初認識到的世界組成。承認父母的不好,就跟承認這個世界本質上是不好的一樣,這種認知所帶來的徹骨的冷和絕望,是一般人無法承受的。所以心理諮詢里有一條潛規則,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把問題的矛頭指向一個人的父母,哪怕大部分的心理問題的根源正是來自於一個人的原生家庭。
也正是因為這樣,那些打著愛,親情的旗號,做著控制子女,侵犯其人格獨立,尊嚴,以滿足自己,獲得存在感的父母就尤其可惡。
我們這個世界,總體而言,是喜歡粉飾太平的,主流意識,特別是在國內,是強調孝敬的。在這樣的輿論和道德綁架下,承認自己父母的不對就更加的難,不僅對別人說要難,就連對自己承認都充滿著矛盾和負罪感。就像現在寫著這篇回答的我,都隱隱的害怕別人看到,而被指責。如果有看過《寒蟬》電影,就知道明明被教授強姦的女學生,最後卻反過來認為自己愛上了教授,只因為教授對大家都很好。大家都很喜歡教授。如果不認為自己愛上了教授,就無法活下去。這樣一種,因為地位的不平等,並且封閉的共生關係下,被踐踏自尊,被侵犯,被傷害的那一方有多麼的被動和無力。
所以,大多數的子女會合理化父母的行為,會為父母的不對找借口,會想盡辦法說服自己接受。
正因為這種種的困難,所以我在這個用近乎偏激的語言講我的經歷。
沒錯,我們倡導原諒倡導和平共處,沒錯,我們終究不應該和父母老死不相往來。但這些都bu應該成為我們忽略問題,忽略自己所受到的傷害,並縱容這種傷害不斷侵蝕我們人格和尊嚴的理由。
盡一切能力,獨立,不管是經濟還是人格。堅定的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判斷。用盡全力的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自己完整的,獨立的生活圈子。儘可能減少和父母之間的共生關係。這是我目前能想到做好的辦法。
只有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和父母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的情感交流。因為愛的前提,永遠是平等和尊重。樓上為樓主分析的很多,自顧自訴苦的也很多。
我來說辦法吧,盡你可能離你父母遠遠的,遠走讀書或工作,越遠越好。
我的媽媽像你父母一樣,連理虧時的說辭都一模一樣。
這個世界上有的父母,他們或許曾經被生活虧待過,或許有著壓抑不住又不敢隨意釋放的控制欲,他們人格不完善而不自知,剛愎自用,懦弱,只敢將脾氣以愛的名義發泄在無力反抗的子女身上。
遠離父母,自辨對錯,去重建屬於你自己的邏輯與秩序。當父母以「不孝」來要挾你,不要聽。你要知道,你連自己都不是,談什麼孝順?也別再怨他們,別回味委屈。你已自由,請盡情享受屬於自己的平靜世界。
我走過和你一樣的童年和最初的青少年,當我終於踏入高中遠離父母,這之後的多年裡,我無數次修正自己的三觀和心態。我很慶幸大多數時候遠離家庭的狀態,也很感激一路遇到的好朋友和各種去實現價值認識自我的事情。時至今日,我已經不再害怕這樣的父母。雖仍不願回家,母親也不曾改變半分,可我已是完全不同的我。母親在我心裡就像一個一旦要不到糖果就會大聲哭鬧的小孩,我看著她,不做反駁,僅覺得可惜和惆悵。
遠離吧,樓主。願你成為你自己。
過幾天要過年了,我卻一刻都不想在家裡待著
希望時間快點過去,過完年就可以出去了
樓主大四,自己找了一份工作,過年就去上班
我的父親,沒有讀過書,倒插門,內心深處充滿自卑,沒有朋友,很節省,都到了摳門的地步,不會用掙來的錢改善生活,覺得生活就要過得苦兮兮,並且以此自豪
常常對我說,你看我每天這麼早起來,做這麼多事,每天累的半死不活,就是為了你,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都是為了你,並且也要我和他過得一樣
我父親動不動就說:我去死了算了,去馬路上找一輛車撞死你們還可以拿點錢。
我母親就說:你去吧,去啊,不死我看不起你,你撞死在別人車上,讓別人佔了晦氣
而我就沉默不語~
母親,19歲生了我
他們之間沒有愛情
為了生我弟弟,打了一個孩子,那時候我讀小學,母親肚子里的孩子都有七個月了
動完手術我問她寶寶呢?她說沒有寶寶~
我看到同病房的孕婦,床頭都有一個小寶寶
我以為她逗我的
然後偷聽到她們談話,說小孩就在醫院陽台的廁所用一個黑袋子裝著,讓外婆給點錢給醫生,讓他找人埋了
我偷偷跑去看,只看到很多黑色的袋子丟在那裡,我知道其中一個就是我妹妹~
後來有了我弟弟~
我讀高中的時候我母親流了一個孩子
我讀大學的時候我母親流了一個孩子
都是她自己去醫院流了,然後一個人每天去打點滴
我在哪?高中那個孩子我不知道,大學我不在身邊
他們之間只有責任,沒有愛情
我和弟弟就是他們的責任
也是他們的包袱
我總覺得身上背負著罪惡的十字架
如果不是因為我,他們不會在一起
從小就是很「懂事」的孩子
和表妹表哥一起玩,家裡有什麼事,只喊我去
因為我「懂事」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
看到這個題我實在感觸頗多
大一的那個寒假,我想的最多的是自殺。我是在媽媽的苛責下長大的,媽媽的自以為是強加價值觀直接導致了我不愛說話的性格,因為她會抓著一件小事然後當做宣洩口來辱罵你,你頂一句她罵你十句,所以沉默是最好的回答,長此以往我變得越來越沉默。高考完的那個暑假,我打工賺了點錢,很想出去旅遊,我已經很省了,加上五百多的來回動車費我一共花了一千多點,她還是說我花了這麼多,然後罵我說我就知道吃好用好玩好。我長那麼大都沒有出過省,真的很想出去看看,沒有問他們要錢,錢都是我自己賺的,還是要被她說。家裡條件不好,我其實是很自卑的,高中畢業後我不願意出去見同學,因為見面時看到他們掏出的手機都是iPhone,而我卻。。大學以後也永遠待在寢室里,她又埋怨我不和人接觸,性格孤僻,但多年養成不和她頂嘴的習慣,我也決然不會和和氣氣向她吐露心中的委屈,其實我真的好自卑好自卑。
在這樣的環境下,媽媽永遠只會辱罵你,不體諒你,她對親戚朋友談起我永遠是負面的。害的我現在自卑內向還有輕微抑鬱,因為小時候的心靈創傷真的是一輩子的事。
所以我告訴自己如果以後無法提供良好教育條件,這個條件包括精神和物質,千萬別生孩子,不然就是害人。這個苦我吃過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重蹈覆轍。
我爸媽情況有點不同,他們特別喜歡在背後說你但是又讓你聽見,比如我到大一都沒有自己房間,放假我說我想要自己屋子,我爸我媽我弟他們就在那竊竊私語,「她就是事情多…就愛作怪…真麻煩…」等等諸如此類,真的讓人很氣憤又無從說起,我寧願他們自己光明正大跟我說。我爸媽還非常希望我跟他們小時候一樣,什麼擔水下地之類,但是我們家沒有地也不需要擔水,我絕對不是嬌生慣養的人,從幼兒園開始就給家裡幫忙,不管嚴寒酷暑,從來沒有假期,他們卻永遠覺得你不好,永遠覺得只有他們辛苦,我媽有時候喜歡冷嘲熱諷,我被她氣哭過很多次,前幾天我生病了,讓我媽燒點熱水,我媽也不耐煩,我爸吃飯時問了我一句喝葯了嗎,我轉過身就給哭了,這些事情很多很多,我一直覺得我的時間、精力和健康被這個家榨取著,我現在非常內向自卑,對人情冷淡但又非常容易滿足,會莫名心裡很暴躁,我有時候覺得我身上的戾氣越來越重,很不喜歡自己。但其實也覺得他們很可憐,他們並不知這對孩子的傷害,而且他們確實生養了我,他們對我也有愛,他們也只是無知的愛著,他們以為他們給的就是你想要的,他們覺得孩子不是個體,而是他們自己的延續。
鍛煉嘲諷技能,現在他們已經被我治的三句話就氣不打一處來。偶爾氣一氣他們是好事,他們自己回頭會冷靜,就像發燒一樣,都是過程。喜嘲諷多狹隘,他們從不自嘲,多嘲笑別人,善嘲諷則寬容,別人笑自己,自己也笑別人
我不是這樣的悲劇孩子 我媽媽和我爸爸都是 他們都非常睿智 有才華 但是他們從小到大父母都沒有給過他們合理的教育
我媽媽是姐姐 她幾乎承擔了家裡所有的活 她媽媽不做飯 美其名曰減肥 她爸爸喜歡她卻是個妻管嚴 弟弟是家裡的小皇帝
媽媽從小受到各種壓迫 被丟到農村老家 5歲開始照顧弟弟 自己為全家洗衣做飯 作為學校最漂亮的妹子之一因為天天被父母罵甚至不相信會有人喜歡她
我爸爸是家裡的老小 出生就丟在唐山 大地震以後才回來 回家以後見了米缸第一句話是:媽媽家裡這米都是咱們自己的嗎……他農村長大 所以被城裡孩子欺負 結果回家還被罵 後來自己鍛煉成了最能打的 能替哥哥擺平事情 結果被別人告到爹媽那裡還是被打罵……
但是對我來說 最幸運的就是我能有這樣睿智的父母 他們把兒時待遇銘記在心 對我從小就用科學教育 我媽甚至在當時那個不富裕的時候買來美國教育書研究
我被父母打過但那都是我超級作死不懂事的時候 他倆一直實行鼓勵教育 關於過去的故事是他們零零星星給我知道的 我知道我現在的幸福 實際上是因為他們曾經的經歷
我肯定會這樣繼續教育我的下一代 大學打算讀哲學 已經得到家裡支持 我想 這樣也許才能更進一步改變社會思想 避免這些悲劇的發生
最後 離開是最好的選擇 父母都不太回我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家 畢竟很難受 父親還努力想嘗試增加一下感情 母親則是完全逃避 其實對於這種父母無論是他倆還是我 都改變不了什麼 遠離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從小生長在題主所說的環境下。所以我發現致命壞處絕對有兩點
1 不夠自信 (要知道。這點絕對致命)
2 養成 冷暴力 暴躁的性格 (同樣致命,不說)
因為深知 這種環境下所造成的危害, 希望如果有下一代的話,不要重蹈覆轍!
很多人改不了嘴賤的毛病
但如果對地位不低於自己的人嘴賤,那麼多半要挨揍
所以對於大多數嘴賤的平民老百姓,欺負子女最合適嘍
看到這個問題的感覺是:我的天 冷嘲熱諷……這不是在說我爸嗎
涉及上一代與這一代的關係稱之為代際關係,關於代際關係講兩個故事:
在西方文化中,可以用弗洛伊德的「弒父娶母」來概括。弗洛伊德用一個古代的神話來說明代際關係:Thebes地方的國王Laius,在自己的兒子還未誕生的時候聽到預言說他長大了以後必定會弒其父娶其母,因此,當王后生下來Oedipus後,他的父王就欲先將其致與死地。他把Oedjpus的腳刺穿,拋在荒郊野外讓其自生自滅。不料,棄嬰被人撫養成人,當然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母是誰,因此在回Thebes的途中因為一次中途將一個老頭子殺了,還接收了他的王位和王后。這個神話是象徵性的說明西方的代際關係是斷裂的。每一代在成長了以後,都完全依靠自己。同時將老一代都淘汰,將他們所佔據的地方完全接收過來。在教養子女上強調孩子的個性,自我,培養下一代獨立。
但是中國的古代神話強調的二十四孝,其中舜的故事就是典型,舜因為自己德行好,找到父親叟的嫉恨,未來打擊他,常常毒打他,而舜總是逆來順受,兩次謀殺他都未成功,因為他的孝感動上天,因此總能躲過一劫,這個故事被奉為二十四孝之首。在中國的文化里,下一代是向上一代投降的,做到完全認同才會稱為孝。上一代會把下一代檔次不能自力更生的人,維持下一代對自己的依賴感,延續自己對下一代的控制。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的啃老族,一方面是下一代的懶惰,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影響,父母總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永遠長不大的孩子,而不是一個平等的人的角度去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在國內怎麼養成獨立人格:經濟獨立,這才是關鍵。
我媽就是一個性格偏執極端歇斯底里的人。從我三四歲能記事的時候,她每次來大姨媽都會把我叫到廁所,要我眼睜睜的看那些血紅的顏色是怎麼從她身體里流出來的,並且用怨毒的語氣說,她這樣流血都是被我害被我氣的。那個年紀的我除了楞在那裡一動不動害怕得發抖外什麼都不能做。實際上我從小就是一個很乖的孩子,幾乎從不哭鬧,聽話,內向。
她總覺得自己很不幸,而且這些不幸全都是因為生了我。每次遇到她單獨在家的時候,我和爸爸一到家她就會說,要是你們都消失多好,你們不知道你們這不在家的時候我有多麼舒服快樂。但她的生活跟其他身邊的職業婦女沒有什麼不同,而且還因為我爸爸當時工作比較好,家庭條件比她的同事優越不少。
我上了小學,是她歇斯底里最嚴重的幾年。她每天要盯著我寫作業,偶爾我作業做的不順利,不想做複習題時她就會突然爆發,左右開弓的抽自己耳光,坐在地上大哭。甚至有幾次她莫名其妙的就抄起菜刀在屋子裡跑起來,一會說要砍死我,一會說要砍死自己。我拿著一個搪瓷臉盆抵擋她菜刀的情景現在還歷歷在目。後來那天突然外婆造訪,老太太惡狠狠的奪下菜刀,厲聲質問她發什麼瘋,才把她鎮壓下來。
最嚴重的一次衝突發生在小學畢業。我自我感覺小升初考得不錯,分數還沒下來就一直玩,什麼功課也沒做。有天正在家看電視,突然有人重重的拍門。打開一看,居然是我媽邊拍門邊癱倒在門口。她一邊號哭一邊往屋裡爬,在客廳地上坐著又哭又抽了好久好久。我急得一直問到底什麼事。她突然惡狠狠的抓住我的長髮,抄起剪刀就絞我的馬尾。我被她拖到地上,跟她廝打到一起。她邊撕邊罵,我這個混賬東西,她花了六年的心血培養我,希望我能得個光彩的成績,結果六年!!!六年啊!!!!就換來這麼個結果!!!語文八十多分數學七十多分!!!(百分制)無論我怎麼辯解都沒有用。撕了一個下午,兩人體力耗盡,最終我留了多年的長髮被她絞得亂七八糟。過了幾天,正式成績單下來,語文九十六數學九十八。。。。
另外,她最喜歡用那種怨毒的態度對待我和爸爸。比如,不小心地上滴了水,她滑了一下,就會哼哼冷笑,說我們明明知道她身體/腿腳不好,故意設下這個陷阱,想讓她滑倒,想害死她。吃飯,正好水放少了比較硬,她也會突然摔筷子,說明明知道她胃不好故意做硬飯想讓她胃病複發。。。。
贊同樓上很多人說的
1.經濟獨立,才有獨立人格
2.搬出去,生活分開,他們才沒有影響你的空間
3.少來往
4.以強硬的態度對待他們的任何負面情緒
我做到了以上四點,這樣陰影不能說全部消滅,但是對我的人生,生活的影響已經非常不明顯了。但這些絕對改變了我的一生,對她和我來說,都是悲劇吧。
————————————15.9.5——————
還好我現在自己的家庭還是比較和諧的。不過至今只要我夢見我父母,都會在惡夢中大聲喊叫把自己驚醒。在我沒搬出那個家之前,無論做什麼夢,夢裡是什麼人,都長著跟我媽一模一樣的臉,回想起來那種感覺還能出身冷汗。所以我比較少回父母家,有時候去了回家晚上還會做噩夢。我媽完全不理解,她認為我是個混蛋。她至今還經常發一些簡訊訴說自己多麼想要跟我親近。但是這輩子,我都垮不過那個心理障礙了。也許,等到百年之後吧。
看了這麼多答案再結合自己的經歷,只能說只有經濟獨立了人格才能獨立。
我的情況與樓主基本上複製下來的,中間經過起起伏伏,有好轉有惡化。所以我希望我的回答對樓主有所幫助。
小時候父母對我的態度就是你不行,他們偶爾會說「別人家的孩子」,但是他們漠視我的一切優點,比如我考不好了,就會講你怎麼考這麼點兒分,我考第一就會不予評論等等類似。所以我那時候看到成績好就會覺得「謝天謝地,這次不用挨說」。
後來家裡發生些事,就是老生常談的爸爸出軌三四五之類的,發生在高中時期,搞得我想自殺想了兩年,一想自己死了媽咋辦?就挺過來了,不過那時候也沒怎麼學習……
後來讀大學,離得遠了,關係稍有緩和,答主學醫,五年畢業,畢業時候是甜蜜緩和期,答主打算在離家近的地方上班,不過醫嘛,找工作很困難的,於是相當於待業兩年。
期間兩度考研未果,於是被各種看不上,爹媽齊上陣責備我,兩人一直是同一條戰線,於是答主爆發了,跟兩人都大吵過,長那麼大第一次頂嘴!吵了兩三次後,媽媽幡然醒悟!轉移戰線,跟我結成聯盟了,爸爸還是那樣,而且越變越可怕!雙方情感急劇惡化!
這時候答主已經意識到自己性格缺陷,自卑,陰沉,沒自信。在同學眼裡就是個怪人!於是答主想要改變……
努力第一步,隨便加了個qq群,在網上扮演真實的自己,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與感情,幽默,風趣,而且確實有點博學,雖不專精…然後群里的朋友也很喜歡我,我在網上得到了愛,誇獎,信任。
會述說過往的心傷,得到過網友的鼓勵與幫助,也鼓勵與幫助其他人。
然後一步一步,答主跟網友們一起語音玩遊戲,心情慢慢變好,忽視了父親的言語,然後在那年考研成功,醫師證也考過了。也想考好遠,無奈高中時候沒學習,英文和政治真心不行,於是還是沒考上比較牛的大學。
讀研的時候答主已經不抱有修復關係的幻想了,答主也累了,現在與母親的關係好很多,與父親基本上不說話。還住在家裡,快被父親逼瘋,今年會搬出去。
別問為啥現在還住在一起,答主考研,父親非要讓考急診!一想他拿錢,我要離他遠點兒就沒墨跡!結果三年下來硬是在eicu里累出心臟病!決定這輩子不再做急診了!目前準備考公務員…徹底轉行…去年沒考上…
至於答主現在的性格,經過7年的調整,已經大有改善,但陰影還在,現在偶爾可以正視陰影,還在慢慢進化中,不過總覺得這輩子找個男人結婚這件事兒比較難,我爸的形象實在太負面了,雖對我媽僅有幾次身體暴力,對我沒有身體暴力,但是精神上的暴力我真的不敢嘗試……也許隨著答主的性格的繼續完善,情況會慢慢好轉…然後再開始考慮要不要生孩子的事兒…我怕自己不能做好媽媽,再教養出一個自己來……
至於答主其他的性格方面的變化,總結一下吧。
衣服不搭配,隨便穿——會合理搭配下,用心思,即使不用心思隨便穿也不會自卑。
ktv一句話不說,手腳不知如何放——會唱歌,雖然也會跑調。不過這裡還可以改進,這方面經歷過父親施加的陰影。
什麼都說好,不會拒絕——會提出反對意見,一般人面前合理,遇到跟父親相似的人,就有些過度。
素麵朝天,不照鏡子——每天化妝(心裡還是有些自卑)——偶爾化妝,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
活在別人嘴裡——活在自己心裡。
以前在別人眼裡就是個隱形人,後來的研究生同學都會講「我哪敢!我哪有你那氣場!」「我特羨慕你那種不強求,不在乎的感覺」聽到的時候我面色如常,心下震撼,原來我已改變這麼大了,這幾年的努力看來沒白費!看,實際上我還是自卑的,要靠別人說我才知道自己變好了!
改變還有其他,一時想不起來,我覺得我這都算蛻變了。
我還在努力,不過我認為陰影會伴隨我一輩子,我現在已經在變好的同時學著與它共存,正因為它的存在,我才更加堅定自己變好的決心,審視過往的自己,不再走回頭路。
原本想匿了,還是不匿了,算是對自己過往的一個小結。
祝願題主以後一切順利~
我覺得在這個帖子里可以找到好多病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