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美國騙局》?


這部電影本來在國內口碑還好,後來刷了10個提名被人在豆瓣惡意刷下了一分,現在6+就可以看到。


我已經看過了,與看完預告片的預感一樣,顯然不是一個俗套的驚險跌宕的騙中騙,DOR從一開始就不是要拍一個商業刺激的騙局。既然說到導演,從導演說起吧。


David.O.Rusell.費城人,早年代表作《打猴子》《奪金三王》,典型的反類型片導演,他把所有的黑色,愛情,戰爭,都打上鮮明個人標籤,都有瘋瘋癲癲的感覺,擅長群戲。

1994,打猴子

1994,打猴子

1999,奪金三王

1999,奪金三王


復出(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復出,反正消失了十年不到,托波士頓的同學打聽也沒有什麼結果)後代表作《鬥士》《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美國騙局》三部,短短几年成為一線的奧系導演,四年三部電影三次最佳導演提名,沒記錯的話歷史上一共4個人做到,1964年以後就他一個。而且就《AH》來看拿最佳導演可能不大,明年如果有新作可能繼續刷。


《American Hustle》從籌拍我就開始關注,當然是因為卡司,前後拍了大概5到6個月,最早的片場新聞都是BALE的體型,COOPER的捲髮等等,直到劇情慢慢清晰,我也以為這會是一部很過癮刺激的騙術片,直到上映。


開篇就很散,似乎感到主角很不明確,BALE和AA一大段看的我也有點想快進,騙局不是很有跳躍性,平鋪直敘。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受到如此之多的惡評的原因,很多人反應甚至堅持不了開頭一段,應為根本「不聰明」


就來說說聰明。首先,請各位先看一下預告片,一個一個神經質的角色之後都是兩個字「生存」。導演從一開始就是要探討生存這個問題,劇情為人物服務,這是DOR的宗旨,(據說貝爾曾經建議「過多的即興發揮可能會影響甚至改變劇情。」,導演的居然說:「我討厭情節,我只關注角色。」)DOR就是要以一個看似簡單的騙局,來顯示這個年代的美國不同的人的,普通人的生存方式。所以,有了他們,一個個誇張的瘋狂的人物(我恰恰覺得這種表演方式和背景、音樂非常合適,有意為之並非做作)COOPER的角色,一個努力的想出人頭地的FBI AGENT;JLaw的角色,一個執著的痴狂的想獲得愛情的小女人;AA的角色,如片中言,她很聰明,該干她該乾的事;BALE的角色,想維護一段感情,扶撫養一個孩子,賺錢。JR的角色,一個想做事的官員。我看來,所有的角色都直指一個詞——美國夢。


在很多人眼裡最好的美國時代,所謂充滿機遇的黃金年代,本來應該是美國夢實習的最好契機,DOR卻讓他們一個個破碎,這個騙局每個人都是參與者,這個騙局沒有贏家。


什麼是美國夢?DREAM還是HUSTLE,這個夢是屬於誰的,是不是存在的?「我經歷過70年代,那是個非常可怕的年代,但又有很多值得挖掘」by DOR(原話忘記了大概這樣),所以,我看來,DOR是給出了一個不說否定但至少是消極的評價的。為什麼這部電影的題目叫《American Hustle》?如果想要拍一個很酷的釣魚執法完全不必這麼叫,比如叫the wolf of FBI?(捂臉跑),之所以如此,因為這個hustle是關於美國人美國夢的hustle,更準確的,如本片的曾用名《American Bullshit》,這是個bullshit。美國夢是一座山,之所以被人推崇,因為它是大眾夢想中的珠穆朗瑪(當然還是不如中國夢的,呱呱),是因為有很多人爬上這座山,但同時也吸引了更多人來爬,DOR也曾潦倒,就像《鬥士》里繁複的矛盾,苦澀的拼搏,《烏雲》里現代人的精神困局。在這一部電影,DOR終於是在縱向打開,去發掘這一切的源頭,在這個時代,美國又站在一個節點,面對一個新的夢,比如值錢不值錢的IDEA,又在向人們招手的新市場新產業,《美國騙局》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山的山頂有座金礦,天天有人登頂,你花了一輩子沒爬上,臨了喘了口粗氣「What a bullshit!」也算沒白活。

(開頭就這樣,難道還看不出來這壓根不是ARGO那樣的驚悚片嗎?T—T)

(開頭就這樣,難道還看不出來這壓根不是ARGO那樣的驚悚片嗎?T—T)


最後,聽說過一個比喻,說DOR是美國的馮小剛,我感覺非常妙,都是用自己國家的口吻講一群普通人的故事,至於我們懂不懂,我經歷過一件事:
好多幾年前外教到老師家過體驗中國年,他們投影了一部《甲方乙方》,我們看的覺得樂不可支,老外有些茫然。 《美國騙局》上映時,又說道那個波士頓的同學了,和房東一家去看,電影院很歡樂,他回來和我說,真是個話嘮片,白瞎了美刀,很不解美國人這麼喜歡。


他們可能是個例,但不管被人說裝X犯也要說,文化差異真的存在,這就是文化差異,不理解一不電影,不喜歡一部電影可以,但請站到他的環境下,請客觀評價它的好壞。


PS,又想起來華爾街之狼,我覺得同樣在說這個主題,師徒真是默契,只不過馬丁給我們看了金字塔尖上一些人的該死和沉淪,DOR給我們看了我們自己的無奈和迷惘。
全手機寫,格式一片亂,火車上也很累也沒有構思,手上沒資料,甚至沒法回去再看一遍,隨便寫寫吧,。肯定有人說我過度解讀,看什麼東西不得出自己的經驗?請當我腦補,睡了,去找我自己的哈穆雷特。

-----

於3.2日補圖


70年代是一個美國信仰失落的年代

邪教盛行,越戰泥潭後遺症,性革命經過六十年代後的理想主義運動後進入到新的狂飆突進期,anti一切的朋克精神開始流行,尼克松「偷竊」了總統職位,還製造了水門事件,可卡因取代了傳統毒品而變本加厲地大面積流行,迪斯科橫行,這就是發生在這麼一個浮誇、沒有安全感、信仰缺失的70年代的故事,戰後嬰兒潮已經成長為精力最充沛的一群人,而且他們的受教育程度還不如60年代嬉皮士的中堅力量高。那時社會還沒有徹底往右轉,沒發現艾滋病,沒有里根(發現艾滋病直接導致性革命後的家庭觀念回歸,以及大政府和經濟建設後的雅皮文化流行,保守觀念重回主流),那是一個理想主義已經失敗,政治壁壘尚未打破,而保守主義又沒有徹底抬頭的迷惘時刻

全片的「最後的狂歡」和「世道艱難」氣息很濃厚,這是關於這群自我麻醉的男人和假戲真做的女人的故事。這是一個騙徒橫行的70年代,也是浮華矯飾的70年代,這不光是「發生在美國的騙局」,而是「美國人的騙局」。美術部門的心血設計和演員精彩的表演不必談,還有很多技術含量很高的調度段落可以欣賞學習。

如果觀眾把期待放在騙局的巧妙設計上,那多半會失望,因為這不是一個構思精巧的騙中片故事,只是就一個反映時代特色的片子,我一直認為麥基的「編劇水平可以彌合文化差異」的說法是純純的扯淡,這個片子美國人的共鳴一定比中國人多,也是IMDB評分比豆瓣評分高很多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好吧,最後一星給女神Amy Adams,其實她那個深V造型我倒沒覺得多麼撩人,只是我覺得她在片中終於成為了那個年代的人,擁有那種只屬於70年代的「汗津津的性感」。


哇....首次被邀請回答問題啊...........非常感謝邀請。

外媒確實對這片子的評價比較高,再說也提名各大獎項了.....

....可是個人來講我真不是很喜歡這個片。

我覺得這種感覺可能來自這麼幾點。一個是從故事上說,我感覺這個故事不是很新鮮,這種「騙子被一個比自己權勢大的人盯上,繼而得到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最後快被整死的時候反過來贏了這個人」的故事結構,我想應該在很多片子都能找到。看評論有不少人都說結局猜得到啦這種。但是其實呢,一個好的故事並不一定完全在於這個故事最後的結局是一個特別出乎意料的結局。相反,有的片故事可能最後的結局在意料之中,但是重點是在講故事的過程里讓人有良好的體驗。這樣最後的結局就算比較一般也說得過去。之所以會被認為結尾太平常,可能正是由於整個觀影的過程不夠令人滿意,大家只是把對影片的不爽歸咎在結局上了而已。

而且,從作為主角的貝爾的表演上看,這次雖然他又貢獻了自己令人望塵莫及的人體氣球般的身材控制力和一腦袋膠水製作的髮型,但是在表演上卻非常含蓄,相比庫伯和JL打了雞血似的,真是太含蓄了。所以這或許就讓片子里少了幾分和主人公一同經歷跌宕起伏的感受。全片看下來,沒有看到多少「一個出色的騙子正面出手把對手甩了幾條街還讓對方幫著自己數錢」這樣的情節,反而是挽回女人和打圓場的情況更多,總覺得差點意思。(不過話又說回來,這點上我覺得倒是一個有意思的看點。之前我對貝爾的印象總是揮之不去的苦大仇深神經病臉,雖然有蝙蝠俠在那兒放著也揮之不去,但是這次反而讓我覺得非常有親和力。也許是這個人物就是那種需要不露風頭的人的緣故吧。)

另一點,我覺得是這片台詞太磨嘰了....怎麼說呢,話這麼多的片不是沒有,但是這片里人物之間的對話有時候感覺就像是在水,雖然很復古,但是把片子的節奏拖亂了....再加上,很個人的一個原因,上來的第一段的故事居然重點是貝爾和艾米怎麼勾搭到一起怎麼恩恩愛愛的.......我根本沒看入戲啊......說好的騙局呢......然後艾米就突然得知貝爾還有老婆兒子在長島,她就不·高·興·了..........這個路子....雌雄大騙子的家庭糾紛劇么......所以說我一直到最後都在戲外飄著......

綜上所述的原因,這片子我沒看進去,也就不太喜歡。

但是也不是說這片就是爛片.......
首先,在庫伯那個警察的角色上,刻畫得還有點意思的。比如他是從一個虔誠的教徒家庭出來的,還有個虔誠信教的未婚妻,但是很明顯他非常討厭這種壓抑的生活,從他那一腦袋自己在廁所卷的潮花也能看出來他想要的生活不是這樣的。所以他想要弄下這個大案子,整個過程里他一步一步變得越來越失控——當然這點的體現從他不斷膨脹的野心反而不那麼容易看出來了,主要是他被艾米拒絕、又被貝爾拿槍指了頭之後,把氣撒在限制自己手腳的上司身上。抓了議員之後他在屋裡跟人慶功,嘲笑默默離開的上司,完全沒想到自己落進了騙子偷偷設好的套。因為他根本沒好好聽完上司講完那個故事。

故事結局一定不像他以為的那樣。你看,最後,應驗了吧....整個事情都不像他以為的那樣.....所以這個人物的刻畫還是有點意思的。

還有就是JL打了雞血一樣的犯神經病,猜疑嫉妒自私無理取鬧拿感情和孩子做要挾自以為是,一應俱全。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然後在桌上談笑風生是怎麼回事啊?在賭場單挑一群老頭又是怎麼回事啊?比貝爾還騙子好吧........怪不得騙子被她迷住呢.......說實話一開始我沒看出來這是JL演的......然後她在屋裡自己跳舞的時候我突然反應過來,這不是珍妮佛勞倫斯么.......演技真的很好....

還有值得稱道的就是各種復古的服裝、髮型和場景環境,可以說有點vintage朋克的味道了,喜歡古著的可能會非常喜歡吧。話說片里的這種洗剪吹的化妝不是得了個什麼獎么?

又去imdb翻了下評論,喜歡的都說演技好、服裝好看,不喜歡說故事沒意思。攤手,見仁見智唄。畢竟更多的,這是人家大老美自己的真事改編的.......很多地方人家覺得很有意思,可能咱們看不出來..

反正,也許是導演(另外說這片和導演之前片子的缺點一樣的也有不少人)想追求用個喜劇的風格來講這個犯罪的故事吧,但是弄了比較多的漂亮樹枝,大樹的主體沒弄好看。個人感覺就是這樣。

評星的話,三星半吧


《美國騙局2013》,一個足以成為經典的好故事。

兩個小打小鬧的詐騙專業戶受聯邦調查局僱傭設下一個彌天陷阱,最終竟有一大幫國會議員接踵摩肩競相入瓮。該片取材自歷史真實事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FBI在紐約策划了旨在調查盜竊案的Abscam行動,卻意外發現了大規模的官員腐敗行為。截至行動結束,最終有一名參議院議員、六名眾議院議員、一名新澤西州議員、一名費城市議員和一名移民局官員被定罪。該案可算是在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民選官員腐敗。

然而不知為何,這個與詐騙專家有關的故事總讓我聯想到黑客,那些生活冒險家的社會工程學。社會工程學現在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一個黑客專用概念,為他們打破了呆板無趣程序猿的固有意象。換句話說,真正的黑客並不僅僅在於擅長找到計算機互聯網的技術漏洞,他們用富有洞察力的雙眼和雙手刺穿人生的每一個漏洞。他們會正經做事,也會假痴不癲,也會招搖撞騙,只不過他們盜亦有道,向來只喜歡調戲權勢,金錢豹與貴婦犬。

言歸正傳,芝加哥太陽報向《美國騙局》致敬稱「做到了電影的極致」,本人以為並無謬讚。好的故事就是這樣,沒什麼強抖的笑料,但是妙趣橫生只可意會。每個人都得到了他們應當得到的,每個人都失去了他們應當失去的。

另,全世界的電影業都在進步,好萊塢不儘是些007,速度與激情之流的騙炮片,教科書級別的高級幽默並沒有被市場逆淘汰。美國人講故事的能力仍然遠在我們之上,我們中國電影人太缺乏講故事的高手了。




剛看完的路過答一下~
有劇透
感覺片中每個人物的特點都突出的很好,定位準確(似乎還不到精準~)
Owen的謹慎,Eds的聰明,Richard急功近利,Rosaly的神經質(主要角色)刻畫的蠻不錯,全片緊扣主題「騙局」
歐文和埃迪絲因為一次疏忽被FBI探員控制,不得不幫他做事,理查德急功近利的性格在後續事件中顯露無疑
毆打上司,中斷他人談話,為達目的不惜拉把事鬧大等等~但同時也反映出現實中的人性
誰不想一戰成名?!尤其當對手還是傳說中的某某某的時候,結尾最後理查德遠遠的看著被記者包圍的上司,無限頹廢讓人心聲憐憫~
大表姐飾演的原配羅莎琳,無疑是神經質(就片論片而已,勿噴~)中的
從一開始的只希望丈夫回心轉意到遇到皮特後勇敢追愛~中間也有波折(說漏嘴事件~)想說爭吵那場戲,看得確實過癮。又好氣又好笑同時也為她感到悲哀~另外說句,如果我是歐文我怕會忍不住扇她⊙﹏⊙

至於歐文和埃迪絲,只能說 深諳生存法則。歐文是愛埃迪絲的,否則他不會冒險接受理查德的提議,或者接受之後中途反悔,片中他對著理查德說了句 我看見了我遠遠看見你親了我的女人。(帥爆)


結尾議員被抓那段,看到有些向卡邁恩一樣的好人被抓,心裡真的不好受~


以上


我認為這不算一部很好的電影,導演的前作《烏雲線》我就覺得一般。該片主要歸功於詹妮弗勞倫斯的發揮,換了別人這片就不一定了。
《美國騙局》就不這樣了,這裡面的演員和角色不存在唯一性。換句話說,演員和角色之間沒有出現化學作用,很多角色是人為痕迹很重。
好的電影通常是很神秘的,總是存在著一種內在而捉摸不到的「氣質」。這種東西,往往是不自覺的,導演自己也不知道。這部電影就是喪失了這種東西。
看來一個導演的創作總是不可能持續走高,這次DOR需要回去充充電了。


謝謝邀請我來評價美國電影《美國騙局》。這是一部黑色幽默片(笑點較高),演員陣容強大,表演非常賣力,節奏、對白、攝影、劇情基本無特別瑕疵,如果在豆瓣上打分的話,基本是3.5+到4之間。但如果你看過一些美國黑色喜劇片的話,覺得這部電影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所以並沒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那種感覺。影片的現實感還是非常強烈的,對人性的刻畫也是深刻的,每個人隨生活大潮漂泊而找尋屬於自己的位置,找尋屬於自己的愛情,竭盡各種手段,又顯各種無奈和妥協。所以,影片中並沒有明顯的正角和反角,也沒有安排黑幫槍戰場面來達到電影的高潮。男主角的扮相總是讓人想起黑色幽默電影《謀殺綠腳趾》中的「督爺「勒保斯基(傑夫·布里吉斯 Jeff Bridges 飾),還有電影20世紀70年代的時間設置,一下沒有手機的熱鬧,覺得好久遠。。。。順便自我介紹一下。。。生於20世紀60年代,趕上80年代黃金時期,出入於上海的新光、音像資料館、安福路的永樂宮。。。,有機會看了各種未公映的資料片、默片黑白片同聲翻譯片內部片錄像片(基本是西片)字幕從右到左片,受益匪淺。。。如果《美國騙局》在國內公映,覺得觀眾會寥寥。。。打住,並祝大家在春節假期看上一部好電影。


看完電影,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
"人們願意相信他們相信的東西"


這個片子滿足我對它的期待。
因為改編自真實故事,所以劇情其實沒什麼特殊的期望了。
那就關注演技吧。無論那個角色都很不留痕迹的詮釋這幾個角色的定位。這是我感覺看起來很舒服的感覺。


謝邀,很抱歉現在才來回答。個人認為,就像片名所說,這真的是個騙局。更多的也說不出來了。


有誰能解釋下COPPER的上司講的冰釣那個故事


推薦閱讀:

奧斯卡獎的最佳混音與最佳音效剪輯這兩個獎項的差異在哪裡?

TAG:電影 | 奧斯卡 | 詹妮弗·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 | 大衛·歐·拉塞爾(David O. Russell) | 美國騙局(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