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中國政府推動銀行棄用 IBM 高端伺服器,背後會是什麼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什麼?跟政府採購將 Windows 8 列入黑名單有關係嗎?

據彭博社引用知情人士消息稱,中國政府正在推動國內銀行放棄使用IBM所生產的高端伺服器,用國內品牌來進行替代。據悉,中國多個部門,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在內,正在審查商業銀行是否過度依賴IBM的伺服器並危害本國金融安全,四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者如是稱,並表示審查尚未公開。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將微軟的Windows 8系統列入政府採購的黑名單,並要求國有企業切斷與麥肯錫、波士頓諮詢集團等美國諮詢公司的業務往來,原因是懷疑這些諮詢公司替美國政府從事間諜活動。 [2]

1. China Said to Study IBM Servers for Bank Security Risks - Bloomberg
2. 外媒稱中國或推動銀行棄用IBM伺服器 浪潮信息盤中大漲7%|浪潮信息|IBM_鳳凰財經


看到好多媒體報道和知乎回答不靠譜,怒答,不,慫答一記,轉載請聯繫答主

------------------------------------插入答題感想:
七八個月沒在知乎回答過題目,感覺現在在知乎答題很大壓力,評論裡面一大堆好像我不填坑就欠了他們天大人情似的。我又不收錢又不求月票,就是不更新你咬我啊?信不信我最後來個隕石遁?
而且還有一堆很好玩的評價:「什麼時候完坑什麼時候取消反對」,讓我想起諸葛亮說的:「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知乎是「能填坑則反對自消「。這什麼邏輯,其實根本不寫不就沒反對了么,哈哈哈。

大家真以為回答題目就像母雞下蛋,噗的一個噗的又一個嗎?又要勾起你們的胃口而且邏輯要清晰,又要回答中有乾貨有技術含量又要讓小白也能懂,又要不說假話又還不能泄太多內幕,你們知道要花多少時間去構思嗎?你們知道背完這個貼之後再加點胡說八道就可以冒充半小時的IT銀行業專家了嗎?

你們的評論太沒營養了,都是催稿啊,除了一位叫曹芝虎的同學的答覆。更新不會太快的,大家一天來看一次就行了。
-----------------------------------開始正式答題:

問題一:搞IBM的原因:
1.最近中國和俄羅斯在互做小甜甜,當然看到美國就叫牛夫人了。
2.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剛成立。
最近上頭一連串的招數:禁Windows8+禁止美資諮詢+棄用IBM伺服器都是這兩個點的結合點。

問題二:為啥是IBM?
1.擒賊先擒王,IBM出名,是美國在華企業的龍頭之一,而且這個龍頭和安全有關。總不能說別的美資大企業,比如麥當勞會影響國家安全,要用沙縣小吃和蘭州拉麵全面替換掉吧?
2.IBM現任老闆錢大群及其班子和政府的關係,比不上他的前任周偉焜,摟不住這把邪火。(微軟賀樂斌梁念堅/陳永正哭著點了個贊)

問題三:啥叫去IOE?
這是三家IT巨頭的名字,I=IBM,O=Oracle,E=EMC。他們都有一個比較好聽的中文名字,分別叫做:十八摸,甲骨文,惡魔城。他們的產品的作用,可以看下面這個表格:


傳統IOE架構(一般在各種傳統公司使用,銀行電信中小企業)集中式架構+閉源商用系統。也就是說,程序99%都是運行在1-2台伺服器上(第二台伺服器是為了當第一台掛掉的時候趕緊頂上)。而且IOE提供了應用程序以外的所有的」基礎軟體「,包括操作系統,中間件,資料庫等。這些」基礎軟體「的源代碼一般都是不公開的。當然,應用程序還是要銀行的人自己來開發,最威武雄壯的工行,開發隊伍有幾千人。

去IOE架構(一般在各種互聯網公司使用)分散式架構+開源系統。也就是說,程序同時運行在幾十幾百幾千幾萬台伺服器上,而且上面這些」基礎軟體「都是用公開源代碼的軟體修改而成的。

到底銀行用的是IBM啥系統?用得有多深?
這個問題要分三層來回答,在什麼銀行的什麼系統用的什麼IBM產品:

1.不同的銀行
工農中建交五大行,招行中信浦發民生興業光大等,這個大家都知道,不詳細說了。

2.不同的業務系統
每個銀行裡面都有很多的系統(總行級別的數量在一百多到大幾百個不等)。最核心的部分一般叫做core banking系統,記錄最核心的賬戶信息。另外還有處理各種銀行業務的系統,比如信用卡系統,網上銀行,ATM系統,中間業務系統,反洗錢系統,密押機管理系統,ODS,黨支部活動小金庫統計系統等等。

3.不同的IBM產品
硬體:IBM全線產品在銀行都有廣泛的使用:z系列(大型機),i系列(小型機),p系列(小型機),x系列(x86 PC伺服器,已經被聯想收購了,後文不少地方用x系列來泛指x86伺服器)
軟體:資料庫DB2/Informix/VSAM,中間件CICS,MQ,WAS等,操作系統AIX/OS400/VSE/OS390等,(什麼Tivoli,Lotus的不是關鍵產品我就不列了)

貼幾個圖:
AIX操作系統的樣子,連上上面跑的Oracle:

OS400操作系統的樣子:


OS390操作系統的樣子:


一個比一個噁心,但可愛。

在回答銀行能否不用IBM這個問題的時候,應該對這三層的排列組合的業界實際狀況有了解,網上大部分的分析都沒有提到上面這些點,也看得出基本沒了解,所以就是籠統的印象派瞎扯。舉個例子,看看這個問題:中國銀行業的高端伺服器,浪潮能不能取代 IBM 成為主要供應商? 中的回答就知道各種不靠譜了。

君不見,浪潮的"IBM to Inspur",自己也說接管的是IBM的x系列的業務,但x系列利潤相對低,而且已經賣了給聯想,其實浪潮是要跟聯想搶生意。雖然p系列的市場份額正在被x系列蠶食得很厲害,但銀行核心用的全是i系列和z系列,這部分10年內根本無法被替代。媒體就造勢「全面接盤IBM業務」,就是瞎扯啊。當然嘛,資本市場確實有人通過浪潮股價大賺了一筆呢。

附上一個用汽車來大致解釋IBM伺服器地位的對照表:

問題四:銀行用IBM用得有多深?
你問我I你有多深,我愛你幾公分?答案:深到-5cm!

看看下面這個列表(憑印象,可能有部分過時,不過應該偏差不會太大)

工農中建交:core banking系統用的是z系列,招行信用卡用的也是z系列。
招行中信:core banking系統用的是i系列。
民生興業:core banking系統用的是p系列。
浦發光大:core banking系統用的是惠普HP的伺服器(和IBM無關)

為了不把問題蔓延化,本文只討論銀行的core banking系統。此外的幾百個業務系統都用著不同的伺服器,70%以上都是IBM的p系列,x系列,刀片伺服器等。剩下的也大多都是各種美國貨,HP,DELL等等。國產的伺服器很少,在現在這個moment,要全換國貨,國將不國,天下大亂。

問題五:互聯網企業能去IOE,銀行業到底能不能去IOE?
先說一句,去IOE和中國政府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阿里提出來的,非常多的媒體報道搞錯成「中國政府提出去IOE」,這個錯誤該罵,至於阿里為什麼提去IOE,裡面有技術故事也有政治故事,以後有空再八卦,讓我們先回來十八摸。

再給答案:
1.)如果現在新開一家銀行,BAT高手去弄,可以去IOE,但需要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代價不見得比當年用IOE要小。
2.)老銀行都在摸索如何去IOE,但並沒有很迫切的需求,只是作為減少成本和新技術的探索。而且技術上來說,在10年內核心系統不可能完全去IOE。

互聯網和銀行業在IT建設上的最大區別是:不是技術能力,不是人才數量和質量,而是開始建設的時間點和需求不同。

上世紀銀行開始建設IT的時候:有錢,有準確的業務需求,而且業務變化比較慢,要求風險低,業界沒開源產品(當時沒有Google,沒有Hadoop,甚至連IBM自己都沒有Unix伺服器(後來的p系列))。銀行唯一的選擇,就是大型機,而且當年的富士通/日立/天騰等等都不如IBM好,這也是為什麼五大行總行用的都是IBM 大型機。

本世紀互聯網企業開始建設IT的時候,時代變了,需求完全是反過來的:沒錢,沒準確的業務需求,業務變化超級快,風險無所謂(相對)。IBM以及各種傳統IT大象的各種產品,死貴,開發過程慢(做過COBOL或者RPG語言開發的就知道)。有疑難雜症要找到IBM實驗室的話,溝通特別麻煩和效率低,根本沒法適應這種需求,(蘇寧在線點了一下頭)。所以互聯網企業才被迫另外搞了一套分散式的IT架構出來。

當銀行用了IOE的體系三十年之後,要去IOE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1. 銀行業最關鍵就是穩定和規避風險,進行這麼大的調整,一定會出問題,出了大問題誰願意背責任?很多時候買業界最好公司的產品的其中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規避責任,都用到業界廣泛使用的最好的產品了還出問題,那沒啥好說的。如果想開個先河用點新玩意出了問題,各路神仙藉機下絆子,可是大麻煩呢。
  2. 軟硬體採購背後各種利益關係,這可是一盤每年幾百億人民幣的生意,誰肯拱手讓出利益?
  3. 人才不夠強:沒個十年八年泡在銀行裡面,對銀行的業務不可能有足夠深的了解。泡了在銀行十年八年的人,對非IOE的技術又沒有足夠深的了解。就算真有這樣的二合一人才,年薪起碼得有個200萬吧,不然幹嘛去銀行,直接去BAT不更好嗎?但銀行裡面能對技術人員開出200萬薪酬的,有哪家?而且這樣的人要的不是十個八個,是一堆(未經證實的數據是:阿里去IOE的人力消耗是:1.7萬人用了3年)。而且現有的技術人員的技術是基於傳統架構,如果招了大量的新人,老的這批怎麼辦?

    事後補充:關於淘寶去IOE用了1.7萬人3年,這是巴巴技術保障部DBA負責人周寶方說的(出處之一:理性看待IT採購 「去IOE」風潮),我看到的時候也覺得比較誇張,所以特意加了「未經證實的數據」的說明,還是被一些人覺得這點不對就整篇文章都是瞎扯談了。

  4. 如果不弄成互聯網的分散式架構,都換成國貨還繼續沿用集中式架構行不?對不起,現在國貨還不夠強,暫時頂不上IOE。

國家安全當然重要,但這是虛的。真去IOE的話,面對的問題是實實在在的。我們換體位思考,你是銀行領導,你敢不敢大力推動去IOE?劉若英的歌曲已經給了答案:想要問問你敢不敢,像我這樣為I痴狂,想要問問你敢不敢,像你說過那樣的愛我,像我這樣為I痴狂,到底你會怎麼想。

問題六:到底IOE這三家,哪家是最容易被替換掉的?
看最上面第一個表格中IOE盤踞的位置就知道,EMC是最容易被換掉的。你要換個移動硬碟容易呢,還是換台電腦或者重裝系統容易呢?當然EMC的存儲有很多功能別家是沒有的,但普通的功能要換成國貨,還是有機會的,當然最容易不等於真容易,都是很傷筋動骨的事。

舉個不是很嚴密的例子:如果銀行是一家海鮮酒樓,把IBM換掉相當於大搞一次裝修,把Oracle換掉相當於把廚子和菜譜全部換掉,把EMC換掉相當於把放食材工具的儲物間換個地方。難度在於,這海鮮酒樓白天黑夜都還要照常營業。

問題七:去了IOE,有沒有哪家國貨能頂上?

所有籠統地說能不能頂上都是耍流氓,我一個一個說才是憐香惜玉:
IBM 大型機(z系列):現在頂不上,以後也不可能頂的上。
IBM 小型機(i/p系列):現在頂不上,以後也不可能頂的上。
IBM PC伺服器(x系列):能頂上。
EMC/IBM 存儲:普通用途能頂上。
Oracle/IBM 中間件資料庫:頂不上(包括GBase 達夢 KingbaseES 東方通等等,門都沒摸著),以後不好說。

很多人自詡中國人好聰明,為啥老美能弄出來的東西我們弄不出來。評論裡面提到什麼技術基因,什麼體制問題都不是最關鍵。最關鍵還是之前提到的:時代不一樣了,起點不一樣了。

大型機是IBM在60年代花了幾十億美金(注意是當年的幾十億)豪賭一把研發出來的產品,當年客戶的需求也簡單。IBM利用那麼多年銷售大型機的利潤,把這隻金雞慢慢調教育成,同時也delay no more,根據客戶的業務需求把技術提升到更高的標準。如果現在要研發出滿足現在的商業需求的大型機,哪怕山寨,可能最少要投十億人民幣,才勉強能做出來,但在成功之前,基本上是沒利潤的。哪家企業能有這個能力去賭這一把?政府和各種研究院在這種商業產品的研發效率比企業更低,更難成功。

所以業界最穩定的單/雙機系統:IBM的z系列,和i系列,在IT業界是根本沒有可替代的同類產品。在中國沒有,在美國,也沒有。地位類似肯德基的老北京雞肉卷,除非你不吃,除非你換成麥當勞的麥辣雞腿堡,不然你是買不到同類可替代產品的。

國內銀行裡面,搞異地切換最牛的是招商銀行,能在幾分鐘內把總行核心業務真從深圳切換去上海,這個很了不起,連五大行總行都不做這種帶真實業務的核心切換測試。招行用的就是i系列,號稱世界上最穩定的單機系統,系統裡面默認自帶資料庫(DB2),自帶中間件,自帶通訊包,自帶郵件支持(在25年前這是很神奇的設計)。號稱從來沒有被黑客入侵過,從來沒有病毒,TIMI的設計讓現代黑客界各種猥瑣流招數基本都不適用。IBM的工程師當年跟我說過一個八卦:他們有一個值班的手機,半夜碰到客戶有什麼緊急問題,會通過800服務熱線確定夠緊急之後轉到值班手機半夜把工程師叫醒解決問題。拿這個值班手機是有補貼的(因為可能午夜凶鈴嘛),資深點的工程師大約拿一周就一兩千塊吧,p系列的工程師都不願意拿這個手機,因為老會響。但i系列的工程師很喜歡拿值班手機,因為很少響,這錢幾乎就是白賺的了。這也反面證明i系列是多麼的穩定。

說完i,說說p:p系列伺服器的研發成本相對低(所以之前HP,SUN等都有類似的競爭產品),給國內廠商5-10年,有機會能研發出來,可是,目前的技術發展趨勢是全部用x系列取代p系列,不會有廠商這麼傻去研究一個即將過時的產品。

以後業界發展的趨勢就是:新上的系統,能用x系列技術的絕大部分都會變成新的架構;老系統,需要擴容的話,還會買老的系統,因為沒得選(八卦一句:前幾天某中央金融機構才又買了IBM大型機)。直到能完成遷移的一天,可是目前來說,沒見到有任何銀行核心系統切換到x系列平台上的希望,一直時刻準備著的話,10年後可能有希望。國家安全很重要,

綜上所述:在x系列和通用存儲這兩個領域,國貨能頂上,別的領域就等機器老死吧。YoYo check it out,現在沒了IBM,銀行馬上死翹翹。時間能沖淡一切,畢竟傳統技術又不是會發灰的黑化肥,哪那麼容易就揮發呢?

哪家國貨能頂上?千萬不要相信各國內廠商的宣傳的市場材料。我一般是跟各種企業的技術人員去聊,看各企業用啥設備能用得好用得爽,那些憑關係塞,免費送但難用死的國貨我就不點名了。只看看市場的數據:

2013年全球伺服器市場出貨量
Gartner Says 2013 Worldwide Server Market Grew 2.1 Percent in Shipments, While Revenue Decreased 4.5 Percent for the Year

關於x86虛擬化的Gartner魔力象限
Magic Quadrant for x86 Server Virtualization Infrastructure

關於通用存儲的Gartner魔力象限
Magic Quadrant for General-Purpose Disk Arrays


在上面的各種報告中,只有一家國產廠商能殺上世界舞台,就是我們著名的活力28公司:華為。

從IT組件的角度,華為是一家很恐怖的公司:網路是他家發軔的基礎,現在有自己的存儲,有自己的伺服器,有自己的雲,和別的傳統IT公司很不一樣的地方,他家還有自己的手機,還賣得很不錯。28還財技驚人,把員工的余錢運用到極致,實現不缺錢不上市,不用考慮短視股東的利益,可以下一盤夠大的棋。從去IOE的角度來看,唯一的軟肋是太硬了,在資料庫中間件這些領域還沒什麼積累,要多吃點軟飯。

換個角度來看,IOE在國內大企業競標,基本上國貨打的都是關係牌,廉價牌。Oracle的銷售從來就沒擔心過國貨;IBM的銷售在高端也沒擔心過國貨,但在x系列就常常華為打;EMC的銷售也明顯開始感受到華為存儲的壓力。這也是我前一個回答中說到對於銀行核心來看,EMC是最容易被換掉的原因:一看國際技術測評,二來國內市場真實狀況。

別的國內公司,或許會在某些局部市場有一定的市場佔有率。但目前,最有希望替換IOE的,還是華為。

問題八:從技術上來看,這些設備上真的有後門嗎?
劇透:根據我跟IOE的一二三線包括實驗室人員的八卦結果。當然有,而且大部分都很黑,比黑暗森林更黑。且讓我給你們細細道來,當然,有圖有真相,保證真實...

後門當然是有的,看這裡:

這個機櫃後門是不是很鐵?是不是很黑?在被亂棍毆打前,容我先說四句:

  1. 技術上,理論上,可以弄後門。
  2. 在斯諾登爆料和維基解密中,從來沒提到過IOE有後門。
  3. 現實IT圈中,從來沒確切的聽說某種IOE設備有後門,反而國內某些部門的監控還很真切。
  4. 美國國會議員質疑:華為與中興產品存在後門隱患。一般來說,賊最怕賊。不過也可以歸咎為國會議員是技術小白或者別有用心。
  5. 美國政府要希望美帝企業弄點什麼後門,和天朝相比,還有一定的難度,看這裡:美國政府要求Google提供搜索信息詳細資料遭拒絕

如果真知道後門怎麼會在知乎上說,要不國安請去,要不被美帝滅口。我個人的看法是:IOE上沒有普遍的後門,但要在個別設備上弄點定製化的後門,從技術上不排除這個可能。

現在的事不好說,說一個過時的安全隱患:想當年,各大銀行的美帝設備壞了硬碟,工程師替換掉之後,壞了的硬碟會直接回收送回美帝公司庫房,並不經過消磁或者破壞處理(那時候好像只有公安局換的硬碟才幹這事)。我們以前侃大山的時候就假如過,只是假如,只是假如:

  1. 內置盤壞了,一般情況都是做了rootvg的鏡像。假如能修復硬碟,在stale的狀態掛起來,rootvg中的數據全部能看到。
  2. 存儲中的硬碟壞了:如果是JBOD格式,修復了硬碟也能直接能看到數據;如果是RAID5,理論上條帶化了後是看不到的,但如果某存儲微碼裡面搞鬼,並沒做RAID5,而是直接把某RAID Group其中一部分數據完整的放到某個硬碟中呢?
  3. 如果硬碟的報錯也是假的,硬碟明明沒壞呢?如果工程師也是有鬼的,明明硬碟沒壞直接換掉呢?要知道,哪個硬碟在哪個設備屬於哪個客戶都是有記錄的,要知道上面是什麼業務系統也很容易....

當然,現在這些漏洞都已經大部分都堵上了,大家細思也不用恐。銀行的安全性還是各行業裡面最高的,別的行業裡面的事才叫那個亂七八糟。

溫馨提示:發帖後3天之後,除了催更之外,討論區終於有一些有點看頭的討論了,歡迎各路神仙加入。兒童節端午節家裡面的小餐館實在太忙,忙著包粽子送兒童餐外賣,西直門立交上都迷路幾次,邊騎車送外賣還要邊手機回答各種不靠譜的私信問題,幾次差點掉下水道了。沒時間更新本帖,直到深夜才動手更新,請大家恕罪則個。

問題九:IOE其實都不是最危險的企業,最危險最容易妨礙國家安全的美資IT企業是這家。

這最後一條問題的答案:在評論區中,大家說得最多的那家,就是那家企業。

我不詳細回答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兩點:
1.這個答題的模式是我一開始就構思好的了,只要提出了「誰是最危險的美帝傳統IT企業」這個問題,下面一定很多人和我的看法一樣。
2.但我臨時決定不詳細講這個問題,也是因為碰到討論區裡面的一部分不友好評論,讓我提不起興趣來詳細解答。抱歉。

目前沒經我同意而轉載的媒體列表:
微信號:企業級IT圈 (轉載的時候能不能專業點,連我這句「有心情再寫」都不刪除)(這家後來給我私信了,我也許可了)
網易訂閱(知乎每日精選):傳聞中國政府推動銀行棄用 IBM 高端伺服器,背後會是什麼原因?
中國銀行家網:浪潮將全面接管IBM 聯想成「冤大頭」? 業內一種聲音:銀行離開IBM必死
IT大佬網:銀行離開IBM必死!
微頭條:銀行愛「IOE」愛得有多深
四維金融:銀行離開IBM必死!國貨接盤純粹扯淡
還有不少未經許可摘錄的,摘不過來了,居然還包括某中國前三位高校的BBS....
還有另外一些全山寨知乎的網站我就不幫你們打廣告了。

利益相關:
有一個小學同學的親戚在華為工作。

後記:

  1. 我在知乎一般不回答專業的問題,只回答一些啟蒙式的答案。原因是如果要我回答專業的答案是要收錢的,我日常完全不缺乏這種探討的機會,工作上答都答到膩了。但沒人願意花錢讓我寫啟蒙式的答案,而且這種答案往往比專業的答案更難寫,所以才讓我產生興趣。本答案中的IBM幾種設備的定位比喻成汽車,再按照不同銀行的應用情況分別說(這個以前就是花大錢才能獲得的材料來的),把去IOE比喻成海鮮酒樓都是這類文字。
  2. 在回答題目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感覺到有很好的良性的互動,大部分的對我的質疑都是以一種高居臨下的勢態進行,只要我回答的套路和重點和某些知友的想法不一致,各種評語就扣過來,「八卦小報」,「IBM托」,「答主不懂技術」,「向答主介紹Hadoop」等等各種冷嘲熱諷讓我感受到知乎上各位的惡意。也讓我感覺停了這大半年的知乎回答可能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3. 更讓我鬱悶的是,這些自詡技術精英的知友,根本沒看清楚我的論點就來批駁。而且批駁中除了關於「淘寶去IOE用了1.7萬人3年」這個是正確的之外,我感覺是他們基本不懂IOE,但以「能掌握一些過去的IT巨人不擅長的新技術」為自豪,通過「打倒IOE」來彰顯自己的能力。這種另一個層面的夜郎自大其實挺影響他們自身的發展。另外一個更致命的是「鄙視鏈」,在討論區中可以看到:看不起IOE的,看不起業務邏輯,看不起傳統銀行技術人員。這是很危險的事。算了,不寫了,好自為之吧,謝謝大家觀看。

    為了防止繼續有噴子,最後再比喻一下:其實銀行去IOE這事吧,就是類似一個大家族裡面的老頭,和老伴相處了幾十年了。雖然老伴皺紋多胸部屁股胃(IOE)這三個都下垂,後門也黑,行動也慢沒氣力,但這老伴畢竟熟悉,可靠,安穩,就像左手摸右手。旁邊這些新的小姑娘年輕水靈,懂的花樣多,精力旺盛,一夜十億次也行。但你是這個老頭的話,求的是啥?求穩啊,小姑娘拿來測試一下還行,現在怎麼可能真換了老伴?


利益相關:某國有銀行科技部員工,借這個回答吐個槽。頂樓 @馬曼氏 寫的很好,ibm說的挺透徹的,期待能看到坑裡的東西,again,我只是吐個槽…

金融業內推動國產化是幾年前就開始的了,只不過最近一段時間比較引人關注。其中國產密碼演算法、國產資料庫推動的要比伺服器早,前者已經應用的不錯了,後者目前看來還是個笑話…

作為人行國產化「示範」單位,我們銀行被國產坑的不輕。某項目資料庫部分公開招標,結果意外的被某大學x倉國產資料庫中了。項目實施公司和資料庫公司各種承諾應用沒問題,結果實際測試結果根本沒法滿足運行要求。某公司中標後拿我們的案例各種宣傳和推廣,不知是不是走了上層路線,總之不久後我們就」被表揚「了。人行已經提出表揚了,領導也沒法再跟公司過不去了,這苦果只能自己咽下去了。

再說伺服器。浪潮伺服器我們也有,而且作為國產化試點單位,也被浪潮拿來宣傳。可實際應用情況也不好,我不是管小機的具體咋樣也不太清楚,反正負責基礎運維的同事一起吃飯時聽他吐槽過。伺服器短時間替換成國產是不可能的事情,重要系統基本全跑在小機上,ibm小機強悍的運算能力、穩定性、各應用廠商的支持和給力的售後是國產伺服器幾年內沒能力達到的水平。

但是我還是認為國產化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方面是安全性,另一方面也是給甲方利益的保障。
安全性就不多說了,除了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公司手裡,另外泄密事件也不是沒發生過。各銀行科技部的兄弟應該都知道去年銀監會通報的HDS泄密事件,HDS的合作夥伴在四大行中某行總部存儲巡檢的過程中把數據偷出來了。是商業行為還是政治間諜我也不知道,但是如果用的國產產品的話,監管和控制更容易不說,即使發生了這種事件後者的可能性肯定要比這個低得多。當然能偷走的數據其實價值都不是很高,真正涉密的信息存儲國家保密局限制的很嚴格,核心產品、技術都把握在政府手裡。

我覺得更有意義的是對於甲方的利益保護。IOE,前兩個基本上在這個行業內是壟斷,最後一個EMC么,其實在高性能存儲行業里,也就是emc ibm hds三家美國公司輪流轉。做項目跟這些公司打過交道的人應該都清楚,他們的服務意識、響應速度和價格,是遠遠沒法跟國內公司比的,但是人家技術牛。其實說的粗俗一點,這幾個公司就是手裡攥著核心技術,臟活累活丟給合作夥伴去干,自己數錢數到手軟。企業都是追求利益的,當他們認為甲方除了他們沒別人可選的時候,他們會毫不客氣的狠宰你一把(栗子1:某項目網路部分詢價,思科一報就近千萬,把甲方嚇尿了,後來找華為,一個很低的數字搞定,這個栗子的來源是銀監會某次開會領導口頭傳達。栗子二:你們知道微軟對金融行業單獨定價,而且價格高得很離譜么?不要說金融業需求高,維護平時根本不是微軟來做)。如果國內公司能夠做大做好,足夠觸動他們的利益神經的時候,我想甲方除了多了一個選擇外,前期談判和後期服務保障上也能夠有足夠的籌碼去和這些國外公司對抗。


X86現在貌似歸聯想了,所以算頂著國字頭了吧。

「高端伺服器」,我不知道是指system z還是power。

POWER有這個問題,畢竟是操作系統擺在那裡,遷移還行,當然是不考慮穩定性的前提下。

System Z的話,短時間不太現實,一個最直接的問題,現在太多的商業程序跑在z/OS上。

希望我們國家有自己的東西,但是,從現在我們對待技術人員的態度來看,20年內,我們還將受制於國外的技術。

一句話,別光看狼吃肉,不看狼挨打。

------- 20140601----------------------------
有關:」從現在我們對待技術人員的態度來看「,可以詳見「我們只缺一個寫代碼的」相關現象評論。

有關技術人員,不是僅僅指碼農,而且恕我直言,大多數碼農本身只是個體力勞動,比如做過對日外包的童鞋,大概能夠理解。不要總把自己局限於一種語言(C,C++),底層的CPU指令設計等等,國內的技術人員做了多少?我們的「超越」目前很大程度上基於逆向工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樣的事情不僅僅在IT,在發動機,航空同樣存在。重立項,輕驗收。提拔了一堆超級能「搞」的領導,玩政治,玩手段,吃著火鍋唱著歌,因為他們搞的定「關係」。而技術人員通常在這個遊戲中充當棋子而已。當然,我天朝上國,重文輕武的傳統已有幾百年,這個現象也不奇怪。

舉個栗子,如果IT業就是當年的紅夷大炮,那咱們還只是算熟練使用了如何安放火藥和點炮,至於如何鑄造才能抑制炸膛,呵呵,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大炮才幾個錢。恩,然後我們就進口了大量的大炮,培訓了一堆放炮的。這放炮的,大體上就是技術人員吧。

如你所見。。。我就是個滿嘴放炮的。。。。。。


【摘要】這"絕對2"計划到底能產生什麼影響?三個主人公浪潮聯想IBM究竟是個撒關係呢?"去IBM"就靠浪潮這杆子「土槍」能搞定嗎?

槽記 | 「絕對2」計劃究竟是"外戰OR內鬥"?浪潮聯想IBM三角關係的小貼士

文 | 程老濕

總部設在濟南的浪潮集團首度公布了一項名為「IBM to Inspur」(簡稱I2I)的市場策略,旨在最終全面接管IBM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 —— 全面接盤IBM X業務的客戶和BP(business partner)。IBM硬體部門80多名員工已經跳槽到浪潮,且已在郵政儲蓄銀行試點使用浪潮製造的國產伺服器。

這個消息一出,網民、股民說什麼的都有。那麼,這"絕對2"計划到底能產生什麼影響?三個主人公浪潮聯想IBM究竟是個撒關係呢?"去IBM"就靠浪潮這杆子「土槍」能搞定嗎?

且聽程老濕來嘮叨嘮叨……

首先,我們補充下事件背景。

此舉緣起,5月27日傳出銀行被要求棄用IBM伺服器的消息。

事實上,在IT界,這根本就不是撒子新聞(對股民來說,也許新了點,當然,也是趕上了「國家安全」這個大旗迎風飄揚的點)

2012年的時候,"去IOE"的說法就已經有了,是工信部提出的,"IOE"是IBM、Oracle、EMC這三家海外巨頭的簡稱,其中IBM代表硬體以及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Oracle代表資料庫,EMC代表數據存儲。

"去IOE"提法最早來自工信部,時間為2012年年中.其觸發因素為國內廠商中興、華為在開拓美國市場時遭不公平待遇,美國以威脅信息安全為由將其擋在門外.(大國博弈,貿易爭端,後面不扯,拍個腦袋你就懂撒……)

"去IOE"的實際落腳點就是,對一些核心領域希望要求其IT系統及設備做到自主可控,比如金融、電信、能源等領域。其中尤以IBM大型伺服器壟斷地位尤為明顯,業內人士估計在該領域IBM市場佔有率高達70%.

不過,當時也就是工信部這麼一說,實際動作幾乎沒有。

後來,據說"稜鏡"事件對"去IOE"起了催化劑作用。

傳聞稱,工信部、公安部組織國內廠商對"稜鏡"事件影響進行調研,據業內人士稱,調研重點擬對金融、能源、電信等領域制定可操作性的應對措施.

另一路調研組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據稱該中心重點從宏觀角度調研"稜鏡"事件對金融系統安全性影響.

從此,就開始有部分銀行在做這樣的替代籌劃,希望能夠在三至五年的時間裡,逐步在IT系統和辦公系統實現中資化.

大家要注意哦!在所有這些行業裡面,銀行市場是最難轉變的。硬體相較於軟體,更難轉變。這裡的難度主要在於技術層面。

比如:金融機構每年1000億至2000億IT市場份額中,銀行自主研發、國內廠商及國外廠商三者市場份額各佔30%.如果僅限於軟體服務,國內廠商的市場份額可以做到50%以上.

2013年的時候,就有某國有大行使用十年的oracle財務系統,被用友取代.招標時,用友、SAP、Oracle三家廠商入圍,最終用友中標.Oracle落敗的原因被總結為僅有財務總賬、固定資產模塊,無法滿足精細化的財務流程等要求.

現在用友金融擁有90%的銀行用戶市場佔有率,是國內最大的銀行業管理軟體供應商.另外在保險、證券市場佔有率也很高.

2013年建行和農行就已經和曙光展開了合作.雖然進展很快,但所進入的領域仍屬非核心業務.國際巨頭佔據的是費用高昂的小型機或大型機市場.

大家要明白,辦公室裡面換幾台國產電腦,這可不算什麼轉變。重頭戲主要是小型機或大型機。金融行業硬體設備這一塊,也就是ATM機算是國內廠商市佔率較高的。

有國內廠商不服氣,說自己產品能行。不過,人家銀行也不傻,「整個中國就沒有生產大型機的公司」。高端核心技術這一塊差距不是一點點。

IDC認為,IBM在硬體尤其是大型機市場的絕對領導地位在短時間內無法撼動;某銀行科技部副總則明確說,涉及銀行的基礎性設備國產化,也許需要耗時幾十年.

同志們,幾十年!不是十幾年,更不是幾年。

銀行核心設備的穩定性,用來給這些廠商來試錯?想都不要想,對吧?據說,某行的系統報障時間在90分鐘內,超過時間處罰級別是銀行處級幹部,3個小時以上可能IT部副總就要丟飯碗了。

炒浪潮,就是炒他家的小型機

簡單說,現在就是銀行系統裡面的小型機用國產牌子行不行的問題?(大型機談都不要談,談多了都是虛的)

高端容錯計算機,即俗稱的小型機,因其具備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較強的運算能力,廣泛應用金融、電信等行業的事務處理和科學計算方面,是關鍵應用領域中一類重要的信息化基礎設施.

目前全球主流產品僅有IBM、HP、Oracle三家美國公司的產品,國內金融機構每年都需要大量採購.

浪潮天梭K1系統是2013年1月22日正式上市。它是唯一的,國內首台基於自主核心技術的關鍵應用主機產品。研製天梭K1系統是中國企業第一次進入主機研發領域。用研製原子彈來形容其難度,基本上難度不會小多少。

現在,如果說替代的話,也就是這麼一款機器,是直接受益。其他?連產品都沒有就不用講了。

更大的難度在於「軟硬合一」。

就算,用了咱國產小型機,可是能夠「軟硬合一」嗎?

IBM商業機器是一整套的解決方案,例如一個伺服器附帶一整套的操作系統,並不是單個的硬體問題,國內技術可替代性目前幾乎根本做不到.

周邊一些外圍的系統,比如客服系統之類,還是有機會,但這也算不上什麼轉變,因為既然不核心,也就談不上安全性。

聯想走的是另外一條路,卻遭遇浪潮「打劫」

咱們沒有技術,就需要學習。人家不教,就買下來再學。

聯想就是這麼辦的,2014年初,聯想終於收購IBM低端伺服器了。

2005年的時候,聯想就買下了IBM的筆記本以及PC業務。這次收購,聯想收購伺服器包括Systemx,BladeCenter和 Flex 系統刀片伺服器以及交換機(FlexSystem blade servers and switches),基於x86的Flex集成系統,NeXtScale和iDataPlex伺服器以及相關軟體、刀片網路(bladenetworking)和運維。交易總額約為23億美元,當中約20億美元將以現金支付,餘額則以聯想股票支付。

結果,沒想到碗里的肉,竟然有人來搶,還是「同鄉」。

當時,簽下的協議是伺服器方面,聯想將可以在5年內免費使用IBM的品牌去拓展市場。

誰知道,一轉眼半年,IBM品牌竟然成了要被打的過街老鼠。

楊元慶這淚啊,要往肚裡流啊!

所以,我們說,「去IBM」其實也就是折騰下周邊設備和部分小型機需求,而這一塊,其實已經換成了咱國產品牌。至於高端需求,哼哼,再等幾十年,等咱有產品再說吧!

說到底,就是「折騰」。

當然,上述都是依據公開消息分析。

還有一些「路邊社消息」

其一,原本x86伺服器業務的轉讓及過渡給聯想的時候突現變故(無法求證)。結果,浪潮現在說它來接管。

其二,IBM主機相關部門已經走了200人,而約有百人軟著陸在浪潮,大部分人不願意去華為,認為它的文化不好,而有些人想加入聯想,但是聯想根本不需要這樣的人。

其三,浪潮現在主機部門的老大,左膀右臂,一個來自IBM,一個來自Oracle。就差EMC的加盟,嘿嘿!

其四,目前浪潮替換掉的IBM的客戶有(建設銀行廣東分行、建設銀行新疆分行;中國人壽已經中標;北京財政局;國家電網),替換掉Oracle的客戶有(勝利油田)

所以,「絕對2」計劃,在偶看來,不是撒子「出師表」,而是浪潮聯想IBM三方都能夠接受的一種協調方案。

浪潮賺多少利益

股友一定很關心,不過,偶把話放在這裡

咱看兩個維度:

其一,用友已經攻下了這塊高地,結果呢?股價翻了幾倍?還不是原地蹲著。

其二,IBM人家不想要,聯想說接卻不接,浪潮衝出來接了,哼哼,說不準是塊臭肉呢!

綜上,偶的看法是,「只看今朝,不賭明天」

『 版權聲明 』本欄所用內容系博覽財經原創;轉載此文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鏈接


貼一個水木社區的文章,轉載非原創

發信人: icyfire (icyfire), 信區: ITExpress
標 題: [原創]銀行CBS為啥難去IOE,從CAP和ACID說起
發信站: 水木社區 (Sat Feb 7 09:12:04 2015), 站內

拋磚引玉,因為從業經歷比較複雜,zos大機,分散式資料庫也多有接觸過,從自己的經歷視角,說一下我對銀行core banking system(核心銀行系統)去IOE的看法,技術不精,希望大牛們批評指正。

[b]一、從CAP和ACID說起吧[/b]

ACID大家都很清楚,原子性,一致性.隔離性. 持久性,凡是學過資料庫的計算機本科生應該張嘴就來,ACID是傳統關係型資料庫(DB2和oracle)的基礎,追求的是強一致性,是準確性,確保事務返回所見即所得,DBMS是以犧牲性能和高可用為代價的。

CAP是分散式領域的基本定理
Consistency(一致性), 數據一致更新,所有數據變動都是同步的
Availability(可用性), 好的響應性能
Partition tolerance(分區容錯性) 可靠性

定理:任何分散式系統只可同時滿足二點,沒法三者兼顧。

本質上來講無論google也好,BAT也好,他們資料庫都是CAP的資料庫,只是根據業務場景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傾向。NoSQL是CAP理論的具體實現。

[b]二、CBS要求ACID[/b]
舉例一個場景吧,B的帳上沒有錢,A給B匯款5000元,交易完成後 1秒鐘 B立即給C匯款2000元。
這是最簡單的轉賬交易,實際上邏輯也很複雜,場景實際是由兩個轉賬交易組成的。

轉賬交易本身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簡單,交易信息上來的時候 首先要查詢很多表查看賬戶、客戶信息是否存在,機構、櫃員信息是否合法,是否超出限額,幣種是
啥,有沒有業務限制,是否跨行,餘額是否充足等等,然後開始加鎖AB的賬戶,A的減去500,B的加5000然後事務返回結果。只要事務返回了,意味著以
上數據一定被寫入到持久化的硬碟中了,無論斷電也好,什麼也好,只要硬碟可讀,以上信息依然存在,而且只要事務反饋,B可以立刻給C匯款2000元。

再就性能問題順便提一句,2012年本人服務於四大行cbs部門,以上的交易以及類似交易在IBM Z主機上可以處理2000筆交易/秒(實際數據),這個交易是指的A給B轉賬這個大的複雜事務。

X86伺服器的性能到底怎麼樣的,我以前用單台4CPU IBM 3850 linux+myqsl測試過,數據量大概只灌了1000萬左右吧,每秒只能
在兩位數上,如果實際用起來,可能只在個位數上,這個性能的差距本身不在CPU內存的指標上,而是從軟體到硬體架構的全面優化,除了硬體IBM已經優化好
之外,我們在CBS開發時經常討論的問題就是一個SQL怎麼優化,到底有多少次IO,一個鎖怎麼加性能更好。

[b]三、CAP資料庫應用到CBS上的問題[/b]
CAP的資料庫能夠滿足我們平時大部分的應用場景需求,比如微博、網站、互聯網交易,他給我們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每個場景均不一致,比如微博的信息重要性並不重要,強調的是性能和影響,它不比將信息寫到硬碟中就可以返回,然後系統後台需要9s-11s左右的時間才
會非同步地寫入到磁碟中。好了,如果這種資料庫用到CBS中,那麼A給B匯款就可能出現以下問題,A匯款了5000元B收到了,B從內存中讀到5000入賬
匯款給C2000,突然,B賬戶所在的伺服器壞了,數據沒寫入到硬碟根本沒有任何證據留下來,結果就會出現各種不一致,A的賬上的錢少了,C多了
2000,B應該餘下3000但是卻什麼都沒有,帳都不平,調賬團隊給技術部門要證據找原因,卻什麼也查不出來,這業務就別做了。

比如採用淘寶的交易場景,我為了快速響應和性能把大事務分離,這樣就更牛逼了,如果B是個公用賬戶只有5000塊,在短時間內可以分3次把2000元匯給
C,這樣就5000元匯出了6000元的效果,這個當時是發現不出來的,只能事後,超賣可以取消,那C有了6000元之後,要是匯走了呢?這錢誰來出?要
是科技部老總說,這事兒可能發生,只是發生的概率非常小非常小,遇到我們就和互聯網公司一樣直接認下來不就得了,行長一聽絕對讓他下台,幾千元可以認,要
是幾千萬幾個億呢?這些風險如果全都識別,全都預防,估計都得提高到提高存款準備金的高度,行長直接吐血。


[b]四、到底能不能替代呢?[/b]

我覺得去IOE本身沒啥問題,大量的銀行業信息系統的數據其實沒那麼重要,比如網銀、信貸、客戶信息什麼的,但是就CBS(指做核心賬務處理的存款、取
款、貸款、支付)而言卻是極難替代,本身作為CBS系統的更換而言,在任何一個行里都是1號工程,都是黨委會決定的項目,你可以得知道,黨委會裡不可能有
這麼懂技術的,並且並且投入了大幾十個億,業務存在風險,切換存在風險,誰能下決心更換?


銀監會和工信部針對銀行業已經發了安全自主可控技術的推進指南,針對大型主機這一項是唯一沒有明確要求的。比如PC server要求增量採購100%國
產,操作系統、中間件15%國產。監管也是做了大量調研,僅僅敢提出讓大家研究研究大型主機如何替代的方案,沒有提要求,監管不強制,各行里怎麼會有動力
呢?


再說一點,各銀行只是IT技術的使用單位,要的是商業邏輯,和BAT不一樣,讓它從0開始搞資料庫真的沒有必要,沒有必要研發底層技術。看過一個採訪,阿
里的MYSQL優化一共花了25000人天。銀行也會算賬,25000人天差不多四五個億啊,去搞一個沒有明確目標,對業務沒有幫助的項目,根本划不來,
不如直接買成熟商業產品。

先說這麼多吧,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


有些說法並不完全準確,稍微列舉一下。
以銀行核心系統應用而言,全國上千家銀行,只有很少很少幾家是自己開發的,絕大多數選用IT廠商的系統產品。其中IBM和ORACLE也有涉足。IBM的CBOD,用於建行,山東城商聯盟,山東農信,江蘇農信,特點就是一個特別貴。ORACLE則是以收購的iFlex用於一家小規模城商銀行。所以應用系統方面,IBM還是沾邊不少的。
從機型來說,z系列規模比較大,這個是目前單機無法替代的,也是IBM的核心競爭力,IBM自身的核心應用系統恰恰始於z系列COBOL應用。而i系列和p系列,其實機器上已無差別,新的power機器,採用虛擬化分區,可以安裝OS400和AIX,以及Linux。硬體配置上與浪潮K1之類的半斤八兩(普通省級規模銀行的也就10多個CPU,1TB內存,3TB硬碟),並非不可達到。至於未來,銀行業已經完成了數據集中,數據規模不會有數量級的增長。而IT硬體的摩爾定律,使得低端機器性能大幅增加,超越原先只有高端機器的性能是可以預見的事。就現狀而言,除了五大行,其他大多數銀行其實根本不需要z系列機器就可以達到性能要求,甚至對於城市商業銀行,普通PC處理能力其實也已經足夠(以前曾有不少銀行使用SCO unix + informix的系統)。至於穩定性,一方面大家都忽視了其實大型機事實上也有年限,隔幾年就會以各種理由升級擴容或者更換,另一方面x86伺服器也沒有這麼不堪。那麼為什麼這麼多銀行90%以上選擇了IBM呢?這裡面更多的不是技術原因。
互聯網分散式架構,為什麼很難用在銀行核心系統上,這中間有個資料庫的理論依據,CAP定理,一致性,可用性,分布性無法全占。對於銀行來說,前兩者是必須的,所以需要依靠高性能單機。
IOE哪些容易換掉?IBM毫無疑問最難,不過這是對於大行而言的。資料庫方面競爭其實挺多的,即使是mysql等開源資料庫,只要應用系統支持,一樣不會有太大問題。EMC不太穩固,畢竟這個發展時間最短,最容易趕上。
去IOE肯定有好處,最主要的是擺脫壟斷控制,降低成本,提高話語權。 最主要的是不能總想著國產,盡量擁抱開源開放是好的主意。從應用系統軟體開始,培養自有IT廠商,更為實際有效。


IBM中國金融行業的銷售額大約佔全年銷售額的一大塊。(忘記具體佔比了,反正比政府行業大)2013年IBM據傳在中國的銷售額為300億人民幣。

例如,中國銀行2011年跟IBM發生的銷售額是100M美元,按IBM內部業績計算方式,約合10億人民幣。這裡面維保、License的費用非常高,z系列、i系列伺服器及相關軟體的採購卻不會每年都上馬。所以今年就算不買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IBM面向銀行的運維服務還在,那麼就算銀行的IT建設停上兩年,我斗膽認為對我們普通百姓也不會有什麼大的影響。

事實上,在IBM高端伺服器採購上,五大行在面對IBM時,最有力的武器不是「不買」(因為不得不買),而是「今年不買」。因為IBM作為上市公司,需要向股東證明y2y(year to year)的增長,所以需要當年非常漂亮的財報上的銷售額以及第二年非常漂亮的銷售額增長百分比。IBM中國金融行業的銷售額佔到IBM全球銷售額的1%強,如果IBM China FSS部門某一年沒完成銷售額,那麼IBM China 當年一定完不成銷售額,那IBM China的管理層一定會被大換血。所以從這個角度,IBM China的各位大佬都會在當年11月末密集拜見重要客戶的老大,降價求合同。

我個人認為這則消息是對美國行政分支的一個反擊,
目的一、鑒於美國上周曾對5名中國軍官提出指控,近期正在對中國周邊事務指手劃腳。所以當中國政府以IBM銷售額落子時,10億美元規模的銷售額,絕對會促使IBM的遊說團去遊說美國行政分支以及國會。

目的二、IBM在面向五大行這種Base Account(核心客戶,沒有有力競爭者)的時候,態度謙虛,定價坑爹。所以這則消息出來,至少還能讓IBM在銷售時放下身段,狠狠降價。

目的三,助力國產IT產品生產商。雖然國內廠商一直扶不起來,但是如果不扶,那就更硬不起來。

目的四,美國用安全理由拒絕華為,中國也能用安全理由拒絕美國。

目的五,拒絕美資諮詢+拒絕美資IT設備,這也是對美國貿易保護的反擊。

我的個人意見缺乏數據支撐,請大神輕拍。


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關閉了,全是些八卦小報一般的答案,排名第一的答案全是假語村言,拎出幾個明顯的槽點。
1、阿里1.7w人3年投入去IOE?你以為互聯網公司是國有單位,阿里做技術的也就8k,剔除阿里雲2k,做後端業務涉及IOE的最多一半,還剩4k,這4k一年能投入1/10的精力去IOE就不錯了,因為這種業務肯定是不算KPI的。
2、10年前的系統,你跟我說安全性,中國的銀行還算安全,主要還是法律原因沒人敢黑,否則,呵呵。至於閉源和開源的安全性我就不想爭論了,但把國家金融的安全性寄托在美國的黑盒子上我覺得是不負責任的。
3、至於IOE的技術實力,誰敢站出來承接支付寶的核心業務,連個蘇寧都被做砸了。。。
最後銀行無法去IOE,我覺得這個問題中的答案最好為什麼銀行業務離不開IOE?

銀行這種增刪改查簡單的業務邏輯及較低的PV,IOE完全可以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
銀行與其花費精力研究怎麼解決C10K之類的問題,不如直接買套傻瓜化的解決方案。
這就是銀行無法去IOE的原因。


馬曼氏說得比較全面。作為一個做過十年程序員的同學,我補充一點我的看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五年或者稍長一點時間,快速響應業務需求會成為包括銀行在內所有商業機構第一追求,具體到銀行,很可能會超過穩定和安全方面的訴求。因此從十年這個周期看,你們看看2004年銀行IT的發展情況,不要妄斷我們離不開IBM。這事就看上面的決心。技術上,不是問題。
勞斯萊斯的例子舉得很好。實際上,成本——時間和錢,都不是問題。如果上升到國家高度,好比我們要造高鐵、高速公路一樣,沒有IBM,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
另外,對招行異地切換的例子,可以從其他行不敢這個角度思考一下,個人覺得事情不像看上去那麼炫

---------------------------------------------------------------
褚霸的觀點犀利,解決了我對馬曼氏的回答看完之後的疑惑。他說的全面細緻,但的確不夠透徹、視野相對狹窄了一點。

----------------------------------------------------------------
為什麼銀行業務離不開IOE?主要觀點贊同。就是利益問題,不是技術問題。等待市場和國家政策來解決吧


看了上面的答案,真正懂行的不多。現在的媒體記者更是整天煽風點火,缺乏專業知識。銀行才是最離不開IOE的行業。

前幾個月和IBM的一個軟體銷售(非大中華區)吃飯,人家表示了對IBM在中國軟體銷售前景的擔憂,隨後他又說了一句:「IBM現在中國比較安全的業務就是高端伺服器了,雖然貴但是穩定性好,那幾個大銀行的數據量現在只有IBM的高端機能支持,也不太有可能放到雲上。中國的競爭對手還沒有這個技術。」

公司做大了,任何政府都會想插一手,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槍打出頭鳥,這就是美國政府要對付華為,中國政府對付Google麥肯錫IBM一樣的。這是非常正常的外交手段。

中國的IT企業現在比不過人家,這是事實。保護主義要不得,看看東南亞那些小國就知道,國有壟斷企業根本不求發展效率低下。希望中國的企業能靜下心來搞技術。人家IBM,微軟,oracle雇了那麼多科學家一個季度花十幾個億美元在研發上,這點就是值得學習的。

利益相關,我就匿名了。


分這麼幾個方面吧。首先是維護成本的問題,這個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利率市場化、壞賬風險等因素聯合作用的今天,銀行不再是人們想像之中的高凈值行業。並且明年即將要審議銀行破產法,真正把銀行推向市場化的浪潮中。所在綜合這些考慮,銀行更希望做好「節流」工作,也就是降低自己的運營成本。還有一個,這個恐怕是決定性的因素,就是由去年「稜鏡門」引發的信息安全思考,畢竟去年的稜鏡門設計微軟、IBM等美國信息業巨頭,美國雖然一再澄清,但並未透露任何放棄信息監聽的打算。所以,考慮到我國的信息安全,棄用IBM的伺服器也就很有必要。第三個原因,我想應該是現在的中國處在產業轉型的關鍵期,產業轉型我個人認為就是推動產業向低能耗、精技術和高附加值方向發展,信息產業不僅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而且在信息化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更能在國家安全、產業安全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所以,ZF這時候宣布此項決定,也是對我國信息產業的側面鼓勵和支持。


國內供應商中,只有華為有實力在將來與IBM一拼。有人說要十年後,甚至有生之年都看不到,那是你們不知道華為有多努力。另外華為是國產供應商中僅有的有晶元設計能力的公司。這種核心能力能讓其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提供差異化解決方案。浪潮和聯想在這方面恐怕還是一片空白。沒有核心技術,就只能做做二道販子,賣些邊緣設備。


作為從事S390開發的人,我認為基本不可能。IBM的機器不是浪得虛名的,號稱永不宕機,其穩定性可見一斑,國產伺服器哪個敢喊這個口號?金融本來就是高風險行業,萬一宕機,誰負責?要是機器宕機造成的損失比隱藏的所謂後門更直接,誰敢冒這個險。按照目前銀監會的規定,如果銀行宕機超過半小時,那行長就需要當面跟銀監會解釋,如果超過一小時,那就有人要下課。我覺得ZF是想那最近的竊聽風雲做文章,跟IBM討價還價,因為IBM的機器實在太貴了,尤其是在國內賣得比其他國家貴。


以前只回答過 銀行去IOE的困難 為什麼銀行業務離不開「IOE」? - 海濤的回答(比互聯網公司有 至少5年內不可逾越的困難)
沒想到這個更前的問題倒沒回答過

原因1、國家不希望銀行的核心完全依賴國外的硬體
原因2、國內的硬體也正好有點基礎(其實還只是在中低端)
原因3、高端的IOE太貴(性價比低),而且想再升級提高,更加貴(性價比更低)
原因4、阿里等互聯網公司應用開源技術去IOE比較成功(其實它的核心資料庫,還是無法去IOE的。但是,大多數應用能去IOE,也就號稱去成功了)

很多人說,阿里去IOE成功,但是投入不一定比用IOE低。這一點,我不認同:
高端IOE已經是極貴了,以阿里的用戶、業務規模,不去IOE,硬體必須要比銀行用的更高端,這裡的投入,比銀行要更大,而且規模還是在擴張中,後續的升級只會是天價中的天價!
所以,去IOE的一次性的改造投入雖然大一點,其實還是比天價的硬體省多了
(與IOE對應的是 靠中低端硬體的數量堆積實現性能的擴展,這樣,性價比不會像IOE因為規模提高而急劇降低,兩者的差距足夠彌補改造時的投入)
而且,一般也是只有開路先鋒(第一個去IOE的阿里)才需要開山搭橋(大量的摸索、試錯),代價高很多;後來者(之後想去IOE的企業)就有現成的路、橋(技術、經驗積累)可以利用,代價其實都不會太高了。

補充:關於阿里去IOE的人力投入的澄清
【巴巴技術保障部DBA 負責人周寶方表示:「去IOE」擁有很高的技術門檻,阿里巴巴集團從 2010 年開始「 去 IOE」 ,整個運動耗時 3 年,經過 1.7 萬名內部技術人員的努力方才完成,而且之後的維持成本也不低。
  原來只需要上百台小型機的系統,被替換成1.5 萬台x86 伺服器,必須重新架構全新的運維體系,還好阿里巴巴是一個互聯網公司,其25000 員工中17000 是IT 技術人員】理性看待IT採購 「去IOE」風潮
上面的最後一句說明:1.7萬人的投入,其實只是阿里的所有IT員工人數而已。只是說明去IOE需要阿里所有人的努力和調整,並不是需要這麼多人專門研究與IOE相對的技術才能去IOE。很可能是需要近百高手的協作研究,專門研究與IOE相對的技術,而其它1.7萬人,只是因為硬體、平台的改變需要對自己負責的那一塊做相應的調整。可能只要幾十人為去IOE需要專門投入,其他人不去IOE也是需要存在的。

2015-09-21補充:剛剛對最高贊數的評論
講了這麼多,方方面面都很詳細,可惜最根本的原因沒提到:
銀行的交易系統,要求就是 最核心的交易必須什麼都在一台伺服器里實現。
這一條決定了銀行的核心系統只能不斷採用越來越強的單機,它們只有IOE能提供,而且越高端性價比越差(想再提高50%效能,得付出200%的費用)。。。
互聯網的 帖子發漏了、刷慢了,搜索結果偶爾少了10%,用戶最多反感2秒鐘就過去了,甚至都發現不了。所以 要求低多了,多個中檔機器能湊成一個高端機,不夠再加同類型的中檔機就行了(想再提高50%效能,只需付出50%的費用)。。。
第二行的原因又在於資料庫伺服器無法「多寫」(一個伺服器不夠用了,再加幾個,分別接受不同的用戶的不同數據更新,分擔伺服器的壓力,但不同用戶要求實時查到其他用戶在不同伺服器縮寫的結果時,又做不到實時性了)。「一寫多讀」(寫入的伺服器還是一個,但是用戶查的伺服器可以多個來分擔,前提是它們都實時得到任何寫入的結果了。減輕了被寫的伺服器上 查詢的壓力,但是它其實要多花一點壓力 把所寫結果通知這些只讀伺服器)是沒問題。


頂上的長篇回答講了各個商品的定位。可是這些定位都是賣家忽悠買家多付錢的誆騙。
談計算機性能和可靠性,定量性能指標請列出tps(交易/每秒),TPMc, QPHh,甚至GIPS,GFLOPS,談可靠性請列出MTBF,MTTR。存儲性能是IOPS。
不要告訴我沒有,就我所知以上定量指標IOE都有,有時不敢給客戶,都是指標太差,不敢給出去,內部自己大多是有的。

有關這些指標的產品,都是靠各類CAD/CAE軟體做出來的,如Cadence。其實,核心演算法技術都在CAD/CAE軟體了。誰會用好這些CAD/CAE 軟體,做出這些硬體產品不難的。所以,64bit CPU已經有國產的,晶元封裝基本到世界第一水準了,伺服器主板的多層PCB板及SMT貼片生產,國產是第一了。

談汽車定位,也是賣家忽悠買家多付錢的誆騙。
汽車核心技術3個,發動機,變速箱,減震。
發動機技術指標是:kw/升,都是靠AVL 的發動機CAD/CAE軟體做出來的。核心演算法在AVL 公司手裡。
變速箱和減震器都是用CAD 軟體做的。用CATIA/AutoCAD 就夠了。

汽車發動機和變速箱等所需材料,對於能自主生產先進戰鬥機和坦克、軍艦的中國來說,不是問題。有時候是原設計廠商,為了維持自己的技術秘密,故意不允許使用中國的國產材料。


頂上答主關於後門的說法是錯的。
對於後門,你需要看懂snowden揭露的NSA直接攻擊Cisco 做的巨型路由器的行為。
這些路由器核心的IOS-XR 是一種類Unix,由於它是定製封閉的,一般無法做出他的後門。因為,它的OS的進程結構和地址分配都不知道,不像Windows,AIX 是有公開文檔的。
另外,你要懂美國法律,美國官方可以要求公司及個人給出軟體源代碼。
有了源代碼,找攻擊漏洞,做後門,容易萬倍了。

斯諾登泄露的美國攻擊行為里暴露了,美國人使用了很多後門來攻擊中國。這些後門都是藉助美國自己的有技術的源代碼做到的。例如,硬碟固件後門,網卡固件後門,Cisco IOS後門及遠程控制漏洞,密碼演算法後門等等。這些後門,一旦植入,用戶是無論如何無法發現和清除的。從攻擊細節看,這些後門,有些是在設備交運中途,替換進去的。使得IOEC等原技術廠商可以表面抵賴。但是,美國人能做出這些後門,就依靠他們詳細了解技術源代碼。有一類晶元級後門,還可以偽裝成硬體故障,設備重啟或過熱燒掉。

這些後門平時用於各類機密竊取,到戰時可以把整個國家經濟關閉。例如,關閉銀行,能源,電信。這樣可以輕易贏得戰爭。

斯諾登最新泄露(2014年10月12)
NSA確實與企業緊密合作,人工入侵到商業IT產品里了。美國的核心機密!!
Core Secrets: NSA Saboteurs in China and Germany
斯諾登再爆料稱美國家安全局在中國等派駐間諜


政治原因占居多,核心技術都握在別人的手裡,老大們不放心呀。
市場原因,看著各種寶寶們蠶食著銀行的利潤,銀行其實也想推出類似寶寶的產品,可是技術上受IOE制約太多,IT系統承載不了業務。
技術原因,看著阿里的去IOE搞的風風火火,感覺去IOE這個東東技術也是可行的,而且阿里也應該正在把自己的去IOE向銀行推。
成本原因,銀行一年幾十億的IT成本,銀行也想把這個成本降下來


習大大說:中國自己有的東西,就先用著吧( ′???` )


不知道不說,交行的新一代核心系統531是以linux做基礎


碼了這麼多,卻沒抓住重點。1.去ioe為安全,使用主機的銀行根本沒有核心維護技術,重大變更都要從國外請人,核心數據運行維護沒保障。2.節約成本,p系列能做的現在x86一樣跑,而且成本只有1/5。3.解耦,銀行業務運行在主機緊耦合不適合快速切換和運維,降低應用系統耦合更利於業務快速上線發展。即使國家不要求,銀行也會慢慢推進去ioe,金融脫媒後資本市場運作給銀行帶來巨大壓力,使用ioe的成本太高。


推薦閱讀:

TAG:伺服器 | IBM | 銀行 IT | IO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