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最近幾年大陸的電視劇?


第一次在知乎得到這麼多贊,有點意外,下面是根據各位的評論修改後的內容,感謝各位知友的意見
-----------------------------------------------------------------------------------------------------
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要細分一下電視劇觀眾。從一個家庭的角度看,可以分為4個類型。
1.無所謂型。我爺爺奶奶基本屬於這個型,長期鎖定中央一套,對於電視劇的類型,品質都不挑剔,可以從《我們結婚吧》看到《歷史轉折》,所以對他們來說,現在的電視劇完全可以滿足需求,甚至是一個「黃金時代」。

2.基本滿足型。我爸媽以及大多數叔叔阿姨,這些人工作時間比較多,看電視劇的時間較少,他們看電視劇是撿著看的,女性思偏向家庭愛情類,男性偏向歷史戰爭類,現在的內地電視劇可以滿足需求,不會有時間去評價一部電視劇好還是不好。

3.基本不看型。這類型就是8090後的,比較注重電視劇的內容和製作,對電視劇的口味已經基本靠進口了,英美德意日韓等等,甚至以前流行的港台都有所減少了,內地電視劇已經完全處於鄙視鏈的低端。

4.渠道引導型。這個類型我認為以00後為主,我弟,妹等少年兒童都是這型的。他們其實還沒有真正形成對一部電視劇內容好或者壞的評價標準,大多數是全盤接受主流媒體——我這裡說的就是湖南衛視。湖南衛視雖然定位是娛樂,但是也應該承擔起主流媒體的責任,對青少年的思想引導起積極作用嘛。以現在正在播的《古劍奇譚》來說,我承認這部劇帥哥美女多,其中還不乏幾個演技好的演員,但是實在是掩蓋不了內容邏輯上的硬傷。(當初用《古劍》來舉例只是圖方便,但是看到評論里有許多古劍粉,特意去看了下剪輯版的《古劍》,論述有不當之處請見諒)有的知友在評論中提到《仙劍》(此回答中的《仙劍》都是指劉亦菲版)。容我大膽的說一句,《古劍》與《仙劍》的差距那還真不是一星半點。簡單說幾點,首先,從內容上說,仙劍的內容屬於比較嚴謹型的,漏洞不多,沒有讓觀眾想快進和罵編劇的衝動,進一步說的矯情一點,它可以感動你,引導你去思考一些比較深刻的問題;但是《古劍》的情節改編的劇情就真的很蛋疼,漏洞太多、太扯,這才有了一大批的所謂「剪輯版」,觀眾感受不到情節推動帶來的感情起伏。其次,從配樂上來說,《仙劍》的每一首配樂都可以說是電視劇配樂的經典,甚至可以說是超越自身時代而被大家記住的;但是《古劍》的配樂完全不到位,以歐陽少恭和巽芳的主題歌來看,每次出場都是同一首,我也是醉了,到後期有一集少恭黑化以後彈琴和尹千觴對打你還配這一首,你是想叫我笑還是哭?還有其他很明顯的,像是吹葉子配合奏曲等等的就不說了。影視配樂的作用是渲染情緒,帶動觀眾感情啊,不是讓觀眾齣戲!最後,提一下人神共憤的特效,過了這麼多年,竟然比《仙劍》還渣,簡直是退步,特效費是都用在大師兄的身上了?我覺得《古劍》可以這麼紅真的是這個看臉的世界的勝利。但是請記住,廣大的青少年兒童是看劇情的,請注意他們的邏輯思維力還沒有發育完全,不要騙他們。

以上的分類可能存在很大的主觀性,但是內地電視劇發現確實是不正常的,有時候抱著一顆愛國心想看一個內地電視劇,一集還沒有看完就已經想棄劇了,心裏面也很無奈。
下面簡單分析下原因:

1.投資熱導致市場急躁。「熱錢」湧入這個問題在電視劇市場很嚴重。投資者需要的是快速盈利,很多事都是欲速則不達,劇本沒改好,負責點的導演演員想重新拍拍都不行啊,這樣出來的片子能好看嘛?甚至有傳聞說有些投資是利用拍電視劇來洗錢的呦。這樣拍出來的電視劇已經不是文化產品了,是賺錢的工具,大家都不關心這部劇出來是好評還是差評,可以賺錢就可以了嘛。

2.編劇導演還有演員的問題。
先說演員,除了老一輩藝術家演技沒話說以外,年輕一點的演員演技水平還是需要大大提升的,演什麼不像什麼是怎麼回事?演什麼都像自己是怎麼回事?演技浮誇一看就知道是假的馬上就齣戲是怎麼回事?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些幾大戲劇學院學生的照片,真是分不出誰是誰,這辨識度也太低了點吧,我臉盲啊。
接著說編劇,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編劇的地位都相對比較低,但是編劇無疑是一部劇的靈魂。一部劇逼格高不高,能不能經得住推敲全靠編劇了。我最喜歡的內地編劇是蘭曉龍,沒有之一,但是他也幾年沒有作品出來了。有些編劇簡直把觀眾當白痴,侮辱智商。
最後導演,導演主導情懷和格調,這塊不了解不敢瞎說,喜歡的內地導演有張黎和康洪雷等。
英美劇一年只拍10集以內的片子很少不好看的,除去制播方式不同,行業風氣真的不重要?理想這個詞真的不重要?

3.審查。電視劇作為文化產品,不可避免的具有意識形態屬性,肯定是需要監督的,但是監督的方式是需要慢慢探索改進的。大陸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影視預先審查的地方之一,其他的國家與地區都沒有這樣的審查辦法,都是以分級,行業協會以及觀眾監督投訴,牌照審核等辦法來實施事中以及事後監督,很少有政府部門直接裁剪片子的事。我常常疑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在審片子?具體的標準又如何?總局一直遮遮掩掩,前幾天更有審片人員受賄的新聞。如果這樣的審查方式必須持續下去也請招幾個對電視劇藝術有熱情,懂剪輯的呀!不知道這種崗位是不是要考公考或者事業單位,有機會真想一試呢。審查這個事是最給總局招黑的了,我覺得隨著我們國民素質以及辨識力的提升,這種方法最好還是慢慢淘汰比較好。

4.渠道。也就是播出平台,一個劇在湖南衛視播和在河南衛視播那效應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內地現在普遍是「渠道為王」,可以說哪個劇可以在湖南衛視播那就是可以紅了,不說它是白裡透紅還是紅里透黑,反正就是紅了。這種形勢其實是助長了粗製濫造電視劇的不良風氣,大家都找個好渠道就好了嘛,電視劇拍那麼認真幹嘛,反正有收視率就有話題,有話題就有注意力了嘛。一個電視頻道的產生和發展固然是觀眾細分的結果,但是我認為一旦你成為主流渠道就不應該僅僅是去一味迎合觀眾了,更是要用高層次的作品來引導觀眾,這樣自身也才可以長久發展。

原因當然還有很多,說不了那麼多了。大陸電視劇發展到今天不是沒有精品,只是實在太少,浪花也沒翻一個就被淹沒了。可能是我們都不想認真了。


前幾年TVB編劇大跳槽,記者專訪兩個比較有名氣的時答案除了TVB人工低外,是想寫出《潛伏》、《蝸居》。

TVB著名龍套劉丹(上海灘馮敬堯,嫩牛五方的岳父)說起秦沛就羨慕他能演李衛當官,「「如果有一天我能演一出像《劉羅鍋》,《大宅門》,《雍正王朝》那樣的好戲,我躺在棺材裡嘴角也會向上翹啊。」」


純感性無依據的想到哪兒說到哪兒

題材基本面收窄,製作水準下降,娛樂觀賞效果嘛還是有提高的。

不知道最近幾年是多少年,但涉案劇被封殺之後我的樂趣少了很多。以前的《紅蜘蛛》《命案十三宗》《黑白大搏鬥》《121槍殺大案》等等劇目都挺經典,通常由真實案件改編,演員也不專業,有的乾脆警察直接上陣,台詞和表演都很弱,卻營造出一種粗糲的真實感,再加上中間穿插真實的案犯採訪錄像和現場照片,頗有民間傳奇故事的風采。

據說封殺原因是這些劇目會幫助一些罪犯提高反偵察技能。說的也是,我現在還記得這些劇目對破案的一些辦事流程、偵破術語和刑警日常等等的披露,都很長見識,比如「巨人觀」就是從上面學的。

以前應該是沒有太多類型劇的概念,所以各種題材的劇都能感受得到。現在產業發達了,專業化程度高了,流水線的味道也濃了。國內主要上星衛視翻來覆去也就那麼幾種,最多的是家庭情感劇,裡面的人個個都是偏執狂,讓我們這些年輕人看了之後都覺得結婚神馬的全是火坑,岳父母婆婆公公都是瘋子。整天電視看到的都是糟心的事兒,最後給的解決方案呢,又特別假特別生硬,騙鬼鬼都不信。傳播負能量,影響特別不好。

武俠劇最近兩年其實拍的少啦,這跟電影市場一脈相承,古裝大片不也不賣座了嘛。但製作水準的下滑是各類型中最明顯的。在我看來內地武俠電視劇這個品種從來沒有成熟起來過,也沒催生什麼經典作品。但張紀中確實是個小高峰。他拍武俠的時候繼承了拍三國、水滸時候的勁兒,特嚴肅,特下本兒;但一直沒有一個很好的會講故事的導演幫他解決剪輯問題。《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神鵰俠侶》《碧血劍》都各有各的好,但缺點都讓人難以忍受。片子場面都很好,有些演員演的也挺好,但故事都特別硬,不生動。到後來他的資源啥的也跟不上了,《倚天屠龍記》就完全沒法看了。

但現在的武俠都被於正、賴水清等人把持著。前者走的是邪魔外道,故事大刀闊斧的改,當同人看還挺樂呵。後者我感覺沒啥亮點。但現在拍武俠的這波人,最大特點是雞賊了,不像張紀中,有一個認真的態度擺在那裡,沒拍好是非戰之罪;現在的在取景、特效上都偷工減料,很多服裝和場面比十多年前的張紀中反而下滑。比如近期的新版《天龍八部》,許多特效都比不上張紀中那一版。

其次是抗戰劇,由於其他題材限制,很多元素都往抗戰劇里塞,催生了「抗日神劇」這一劇種,當然現在這種劇也被打壓了,似乎近來的作品正常了不少。但抗戰劇的人物不夠美型和拉風,其實看多了也蠻糟心的。

諜戰劇其實都是一部《潛伏》帶出來的,隨後又有一部《黎明之前》。一股風潮而已,算是抗戰劇變種,長不了的。

古裝雷劇其實主要是針對青少年的,故事不一定差,主要是台詞弱智,特效粗糙。小孩子看不出來粗糙不粗糙,也就看個熱鬧,所以受歡迎也難免。既然大媽們的家庭劇可以大行其道,那給小孩看的也就忍忍吧,反正你有電腦,隨便看你的美劇日劇韓劇英劇啥的,都沒人攔你。


謝邀。

排名第一的 @孔鯉 老師所舉的例子,我基本都同意,但我的觀點可能跟他恰好相反。

我們不如先來大致定義一下題面中的「近年」,因為 @孔鯉 提到的幾部我也很喜歡的電視劇年代也挺久遠了,像張黎的那三部,年代最近的《人間正道是滄桑》也是09年作品了,《走向共和》更是十多年前的作品。鑒於中國電視劇整個發展歷史也不太長,不如我們乾脆以09年為界,把這個「近年」的時間段劃定在09年之後吧。

誠然,如 @孔鯉 所言,即便劃定的時間範圍更小了,這段時間裡國產電視劇仍然不乏佳作,我前幾年也曾有過「中國電視劇出現佳作的幾率要比電影高」的論斷。但前幾年是前幾年,放到現在,這個話我是不敢講了。

首先, @孔鯉 兄答案中所列舉的佳作,相當大的一部分,都可被列入「嚴肅歷史劇」的類型。然而,這一類型——如果不算那些建構歷史的所謂「紅色經典」——其實已漸漸邊緣,特別是「古裝嚴肅歷史劇」。這觀點我也講過很多次了。不信你可以看市面上正在放的電視劇,古裝劇不少,但歷史劇有幾部?印象里,這兩年還能算得上這一類型佳作的可能就《趙氏孤兒案》了吧,那部戲在央一播的,到了後半部收視才逐漸上升一些。至於很多其他該類型佳作,即便拍了,也不知何時播出。雖然,不排除有些項目是因為鄭智原因,但大部分還是市場原因造成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要從兩塊來談。電視跟電影不太一樣,電影是要買票進電影院來看的,票房也是目前國內電影的主要贏利方式(歐美另說),從這個意義上講,上電影院放映的電影都自帶商品屬性。而電視,則一直是半公益半商業性質,最初電視台純粹是宣傳性質的事業單位。電視劇,娛樂之外,還有很重的宣教屬性。電視劇製作機構從源頭上也掐得比較緊,90年代你想拿到製作許可證可不太容易,不像現在,就算沒有機構的甲種證,單片的乙種證申請起來也不那麼麻煩。

在尚未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很多電視劇製作機構沒有太大的營收壓力,事實上更多的是電視台自製自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該機構政策比較寬,資源比較豐厚,而主管領導又相對開明,就有希望推出一系列優質的電視劇作品。

但隨著電視行業的市場化改革,電視台開始由事業向企業轉型(大約是在90年代末00年代初),收視率的考核權重也逐漸上升,電視劇的制播分離趨勢加劇(其實,現在又趨向定製、自製,但這是後話了),電視劇就不得不越來越向市場靠攏。

這時候,就要談到另一個層面的問題,電視作為一個平台的衰弱。

不要被近年各大衛視搶眼的表現所蒙蔽,蛋糕並沒比以前大多少,但資源趨向集中了,一邊是幾大以一線衛視為核心資源的媒體集團開始形成,一邊是一些中小衛視活得越來越艱難。就固定觀眾數量而言,電視觀眾一直都在流失——而且很糟糕的是,流失的觀眾多是高收入、高學歷、年齡在五十歲以下的觀眾。電視的主流觀眾——也就是我們通過收視率反映出來的固定收視人群,整體素質可能比你想像得還要差。(我在為什麼現在的國產電視劇浮誇現象比較普遍?這個問題中有所提及)

以09年為線,09年之後互聯網等新媒體平台迅速崛起,即使還有人看劇,可能也是在這個平台上觀看,而且看的劇也未必是國產劇。而在電視平台上,電視劇則必須為了討主流觀眾所好而不斷妥協,放低身段。至於我們前面提到的「嚴肅歷史劇」,其造價不菲,製作難度不小,但做出來又未必能賣出去,賣出去了也未必能播好,市場最大,誰敢逆水行舟?不要說什麼引導觀眾之類種菊領導才會一拍腦袋想當然的話了,人家都不願意看,為什麼要被你引導。

在這裡,我得插一句,不要將我上述論斷簡單推演成「市場化導致電視劇水平下降」,不是那麼回事,非要講市場的話,那也是畸形市場化。為什麼?你能管晚上播幾集電視劇都要被政府規定叫市場化?你能管一部電視劇賣幾個台都要被政府規定叫市場化?你能管哪個類型電視劇播得好政府就禁、限哪個類型叫市場化?當年國產涉案劇整體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結果生生被限;諜戰劇承繼了涉案劇的大半衣缽,也出過一些佳作,結果幾經限定,也逐漸式微了。在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類型能做的情況下,你不能踩線,還要儘可能討好觀眾,結果,就是你們現在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東西了。

平台競爭中的劣勢,再加上政府從未停止並愈加嚴苛的管制,以及由此造成的畸形市場化,造就了今天國產電視劇的格局。09年以來,雖仍有佳作,但佳作益少,雖收視不俗,但收視口碑常難兼得。

在這種情況下,你指望電視劇從業人員自己多麼有追求,不太可能。我花了十分功力做出來的戲,可能賣得還沒五分功力的好,而且還可能面臨更大的審查風險,我還堅持做這個——我有病么我?

當然,相對來講,好劇還是有的,主要集中在一些品牌,比如趙寶剛團隊的情感劇,比如郭靖宇團隊的傳奇劇,比如響巢國際、新麗傳媒、華錄百納、山東影視中心的一些戲,等等等等。這些品牌做出的產品,我歸之為精品戲,不僅製作比較精良,而且多少都在各自的類型中做了拓展。趙寶剛的幾乎每一部作品都可算是情感劇的標杆;郭靖宇的傳奇劇製作略糙不過很耐看,節奏把握不錯;響巢的前身同道是自《雍正王朝》到《走向共和》,基本是做通清史,後來做偶像劇,《醜女無敵》系列也開創了廣告植入作的先河;華錄百納各類型都上,每個類型都有出彩作品,《黎明之前》、《永不磨滅的番號》、《媳婦的美好時代》、《蒼穹之昴》皆是類型典範,而且亦有《歲月》這種個性極獨特的作品;新麗前身是新經典,這幾年大手筆不少,從《懸崖》到《父母愛情》,從《孤軍英雄》到《一仆二主》,基本每一部從劇作到製作都很精良;山東影視中心的主旋律大戲製作經驗非常豐富,難得的好看的主旋律。

除了以常規「電視劇」標準看挺不錯的精品戲,還有一些「中國電視劇」標準(兩個標準的區別見於正的影視作品是不是在挑戰觀眾的底線?)中的佳作。於正自然不遑多讓,劉猛更是收視保障。這裡要特別提到目前中國最大的電視劇公司華策(含克頓),他們的作品製作上比較精良,但基本很少會有特別新穎的作品,像現在他們主打的就是金庸系列。這其實某種意義上是行業的一個縮影:以它的實力和能力,它不是做不到,而是在商言商,在確保商品質量的前提下,以最穩妥的方式確保利益的最大化。我覺得,不能因為他們未做大的冒險就說他們做得不好。畢竟,他們還是在認認真真做戲,認認真真為電視機前的主流觀眾群服務的,這種職業素養一樣值得尊敬。

包括但不限於我所列舉的這些品牌,優質的國產電視劇基本就是這兩大塊。但這些相較國產電視劇的總量來講,還是相當鳳毛麟角。能差到什麼程度?這麼說吧,你能看到的,基本都不算特別差的了。

從上面兩塊來看,做好劇的動力無非是「成全觀眾,反饋自己」,或者是老闆有情懷和理想。但電視平台主流觀眾萎縮,整體素質下滑,個人的情懷跟大形勢比也實在脆弱。那麼,新的突破點在哪兒呢?

我比較看好網路新媒體。他們的影響可以在兩塊體現。

一塊是購。2010年左右網路曾經有過一次收購高潮,電視劇收購價一度單集漲過百萬,但很快隨著視頻網站熱錢散盡後風潮漸過。但幾年低潮後,隨著視頻網站江湖格局逐漸穩固,網站收購價又悄然回升。但這一次遠比當年理智,不同檔次的作品的差價非常大。這也意味著,網路口味很可能會對電視劇整體口味產生回饋。

一塊是制。網路劇本是粗製濫造重口味的代名詞,但一部戲給了網劇創作者信心,那就是《愛情公寓》。印象里,它是第一部從純網劇平台殺回電視平台,且在電視平台播到第一的作品。說這有里程碑意義都不過分。

網路較電視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跟電視被廣電管得死死的不同,網路這塊工信部也管,文化部也要管(網遊),廣電也想管。主管部門多可能意味著婆婆多,也可能意味著三不管。更何況主管部門之間也不是鐵板一塊。至於政策的執行,只要不開「運動會」,執行起來要比電視平台折扣大多了,審查標準也不一致。只要這塊尚存空間,以網劇作為突破口就有希望。

當然,網劇也有自己的問題,這裡就不細說了。

這個答案就寫到這吧。問題實在太大,很多話只能走馬觀花一句帶過了,等到有合適的關於電視劇的更細的問題時,我再來一一作答吧。


紅色和馬向陽下鄉記不錯


竟然不提《舞樂傳奇》,我不服!


上面的大神們的回答都蠻有道理的。

說點自己最近看劇的情況。
在今年3月份之前,貌似有兩三年沒有完整地看過一部國產劇,也曾經嘗試看過一些劇,一般幾集就棄劇了。
3月份在同學的強力推薦下看了《舞樂傳奇》,此劇不完美,卻幾乎不拉進度看了2遍,2遍都是馬不停蹄地看完。對此劇的印象:和平主題 + 唐朝 + 武俠 + 懸疑/反轉/智商 + 民族風光 + 旅遊宣傳 + 官方自我吐槽 + 全劇一首歌曲。此劇我沒有偏愛的演員,也不喜歡服裝造型,劇情支撐我看完全劇。
然後看了《木府風雲》,聽說2012年在央視播出時收視很好。對此劇的印象:木府 + 復仇 + 權力 + 宅斗 + 服裝考究 + 歌曲 + 民族風情 +戰爭。
然後看了《護國軍魂傳奇》,對此劇的印象是 蔡鍔 + 智斗 + 嘴炮模式 + 武打 + 袁世凱 + 這個蔡鍔有點老。
以上三部劇幾乎為同一製作班底,于榮光+蔣曉蓉+王倦(編劇)+以于榮光、宋運成為代表的幾個演員。

然後看了網友推薦的《戰長沙》,對此劇的印象是 姐夫薛君山 + 國難面前,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平民的抗爭中彰顯骨氣。
在電視上看到兩部劇,沒看完(不是棄了,而是離家了就沒看,或者從中間開始看到結局),但覺得蠻不錯的:《父母愛情》《十月圍城》。

以上是我今年看的、覺得很不錯的國產劇。其中最愛《舞樂傳奇》,在我心中它算不上神劇,也沒有「被編劇碾壓智商」,但此劇肯定是良心劇,喜歡製作團隊的兢兢業業,猶其是編劇。

對於觀眾來說,劇好不好看,每個人喜好不同,每個人有不同的標準。(譬如我是逗比,就偏愛懸疑劇 與 歡樂搞笑的劇)
對我個人而言,看劇是為娛樂,所以不在意它是不是場面宏大、是不是完全符合歷史、是不是正劇;看劇不是為了被愚樂,所以希望劇情靠譜些、有內涵些、三觀正些,情節緊湊些,演員演技好些。


沒人提《紅色》就我來吧,我已經記住紙兵工作室了


黎明之前 (豆瓣)
嚴重推薦


感覺正經寫劇本的那些人們都不知道跑哪裡去了,凈網路小說改編……我是網路小說的愛好者,好的小說不僅在於描述的動人性,更在於人物性格的鮮明性,可是改編成電視劇後不僅情節面目全非,連主要人物性格也都變化很多。也許一百個人看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但是一些關乎主線精神的東西是怎麼都不能改的。近期電視劇,槽點也巨多,要是不幸碰上喜愛的小說改編的,那真是一邊吐血一邊看……不甚辛苦……


先說說如今電視劇的狀況:
1.不插播廣告;
2.植入性廣告越來越頻繁;
3.一劇四星將在2015年過渡到一劇兩星;
4.青春劇家庭劇抗日劇古裝劇等百花齊放;
5.廣電總局會在某個時間段設定主題讓各大衛視根據主題播放劇(中國夢主題,反法西斯主題等);
6.電視劇注重明星陣容忽視特效(古劍奇譚等);
以下是根據以上狀況得出的看法:
1.在電視劇中會看到越來越生硬的廣告植入,會引起觀眾不適。(代表性電視劇咱們結婚吧)
2.電視劇的粘性越來越大,是衛視收視率好壞的重大因素,甚至會影響到電視劇播放時段前後節目的收視率。
3.電視劇的二輪播放競價會提高,二輪播放平台會擴大。(一劇二星帶來的改變)
4.電視劇每集製作價格會降低,明星片酬也會降低。(一劇二星因素)
5.可供觀眾選擇的電視劇越來越多,各大衛視會增加自主生產的電視劇。擠壓久沒有播放的電視劇會被拿出來播放。
6.特定的主題月會削減各大衛視的電視劇收視率,但由於是共同的削減,而且是安排在非黃金時期(非暑期檔非寒假檔),對衛視的衝擊力不會太大,
7.中國的神話劇特效將很難提高,不是技術問題,是製作公司的側重點不在特效,當有一天,觀眾以特效而不是明星為重的時候,也許特效會起得來。


自從能夠方便的上網之後,我就再也不看國產劇了。有那麼多英美劇可以看


偽裝者好看


近年來的國產電視劇我完整看完的只有【北京愛情故事】,【新戀愛時代】


《請你原諒我》
濃重的懷舊風,看得很舒服,推薦。


有好的,喜劇倫理類的父母愛情,這個是特別不落俗套的,跳出了家庭倫理劇的怪圈。但我只喜歡江衛國、江亞菲少年時那一部分,成年後沒看頭了。其他此類電視劇基本沒什麼看頭,多少年來一直沒什麼長進。
現在中國的電視劇基本每個題材都是一個中心思想,一個套路,否則很多老電視劇不會一直被翻出來播了。
另外,我覺得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部劇其實略水,評價太高了。愛情公寓就是垃圾,說真的,家有兒女水平都比他高,好多大學生看得津津有味,我就呵呵了。奮鬥還是有里程碑意義的,至少現在的主角是婚前青年的劇都變成奮鬥了。
總體來說,家庭劇是最隔應的,革命片情節最弱智,警匪類現在減少很多,歷史劇是最不負責的,概括一下就是基本不能看。


無法休閑放鬆,反而覺得加劇了對生活的擔憂。


不知道 你們有沒有聽過《毛騙》
自從上大學開始到現在 7 8年左右不看電視了
感覺電視太洗腦 電視劇也是一味的跟風 前段時間很火爆的紅劇 天天手撕鬼子
其實國內有好多好劇 只是受限於體制


不要以為電視劇粗製濫造是今天才有的特色
當年「錄像廳」流行的時候,哪個電視台或者草台班子沒有貢獻過「雷劇」
只不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能讓現在的人還記住的,都是精品
至於那些被人好不容易從故紙堆裡面翻出來的「奇葩」,放在今天不過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和奇聞,不信可以去翻一翻天涯,各種總結很多的,「西門大媽」不就是後來才翻出來的文物么?
有一點兒小區別是,當年的電視台數目很少,電視播放時間也不是全天候的,因此直接通過電視台來接收到的電視劇信息就有限了,可是有「錄像廳」和碟片作為補充


就電視層面來講,還是有目的性,有號召性的大製作能夠包得起質量,至於其他的一些相對來講就次了很多。但是次僅僅是在製作層面上的,有些甚至製作層面仍然不差,只是離著上一種來說少了點支持。

連續劇看得多起來的時候是當時士兵突擊的時候,那時候困在小島上百無聊賴的打發課餘生活,士兵突擊就成了硬碟里傳的最多的,其實看看精神可佳的連續劇蠻增添鬥志的,但是細想下會發現好多地方不對,好在也是圖個打發時間就是。

之後看了父母那個時代的一些故事,比如《金婚》《王貴與安娜》《鋼鐵時代》,雖然這些作品有鮮明的時代特點,而且每一個都巧妙的和那個時代的敏感話題打著擦邊球,但是總歸製作演員劇情方面都比較不錯,尤其是《金婚》,老黃瓜刷綠漆裝嫩不說,還挺成功的,後半段兩口的矛盾簡直就是國內撕X連續劇的鼻祖呀。

至於當代社會層面,《心術》是本好連續劇,雖然經從業的熟人鑒定純粹是穩定社會上醫患關係的功能片,六六的《蝸居》體現住房關係,二奶關係,社會價值觀和人的關係的異化。《雙面膠》則體現的是跨地域婚姻生活習慣價值觀的區別不同,甚至私募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也有提及。總體來講六六的作品複雜度話題度都是滿點,看看就知道畸形的社會是如何。

搞笑方面,《武林外傳》是個好劇,能折騰這麼長的集數也不容易,好在演員原本的功底都不差,只是相對之前的題材可能限制表演。武林外傳就各种放開了來,最後大嘴還成了明星,當然他們劇內的話題多以無底線和說教為主,雖然寧財神進去了,但是仍然可圈可點。劇外演員的各種八卦新聞也處處亮點,可謂之親切的我愛我家之後近年來的情景劇新巔峰。此外《愛情公寓》也有可圈可點之處,並不是說人家剽太多,而是剽這個東西,也是要看點技術的,到了後面不就好多了么,如果覺得這個剽的不是太好的話,盡可以看看美國人怎麼剽電影來的,當然人家是買了版權之後剽的,但剽出來的東西,可以說比《愛情公寓》差遠了,當然,你可以說《愛情公寓》是有著相當的美劇功底的觀眾,自然是這樣感覺。

之後的連續劇也斷斷續續看過,但是實在是堅持不下來,今年稍微有點空閑看了半段《離婚律師》無奈興味索然,最終中途棄劇。並不是演員的問題,編劇也比較不錯,作為純肥皂劇來講是不錯的,但相對TVB一些相對涉及這些話題的程度,我想看過人都會認為法律可當兒戲,情感可當籌碼,說實話也確實符合目前國內的狀況,也在正常。

至於雷劇神劇什麼的,貌似還真沒在電視上看到過。作為打仗這個題材的,其實很多好的作品,如《亮劍》,如《狼毒花》都是相當好的作品,連續劇這個選材上只要編劇和導演們別太過不去,大概也就差不多,真正帶人打鬼子如我姥姥那代人也大部分都駕鶴西遊,只有少部分故事留在我們父母那一代人會議的深處。

最後用句指環王的台詞來結束這個回答,也正是個人對手撕鬼子的看法

」當事實變為傳言,傳言變為神話「(原文實在忘記了,有牛人幫忙補充吧,反正大概就是這意思) - 差不多大差不差就得了。


推薦閱讀:

廣電總局的 22 條新規對電視劇行業有什麼影響?會讓電視劇更好看嗎?
《愛情公寓》為什麼會火?

TAG:歷史 | 電視劇 | 中國劇集 | 歷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