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梵高外的天才畫家還有哪些?他們的繪畫天分體現在哪裡?

畫家一般當然是有藝術天分的,這裡的天才畫家,指的是像天才音樂家那種年少成名、驚才絕艷、一朝成名天下知那種,比如莫扎特、里赫特等。


大家提到了很多著名的畫家,我想提及一位以招貼畫/插畫出名的捷克籍畫家:

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aria Mucha)!

初出茅廬不到20歲。34歲(1894年)時,臨危受命給巴黎當紅歌舞明星莎拉·伯恩哈特出演的歌舞劇吉斯蒙達(Gismonda)設計海報,一舉成名!

(引自

(引自Gismonda。表示一定要去看原畫,網上電子版色彩已經有些偏差,細節也不夠!)
「這張海報大受巴黎民眾歡迎,一時一張難求,以至於有意收藏者不得不出盡下策,不然就賄賂海報張貼工人,更有人選在夜深人靜時,摸黑外出用剃刀把海報直接從廣告板上偷割下來。」


慕夏的招貼畫風格明顯,多以女性作為主題呈現的載體。畫中的女性典雅高貴,多著新古典主義的長袍,姿態優雅、唯美;頭髮線條分明,自由流暢,圓形捲曲。背景則多出現拱門或者光環,並且多以各種花,植物作為裝點,整體色彩繽紛而柔和。例如這一幅:

(黃道十二宮,引自:

(黃道十二宮,引自:Alphonse Mucha)
這一幅也是我最喜歡的畫作之一,我也最後在慕夏博物館買下了這幅畫(的複製品)。
或許是因為美術課本沒有提及,很多國人都不知道慕夏,我也是。我是在捷克布拉格大街小巷逛的時候,被出現在明信片,書籤,各種紀念品上的那些畫吸引。向店主一打聽,才知道幕夏這個人。雖然是初見,但是深深吸引了我,第二天就前往了旅行計劃外的慕夏博物館參觀。


慕夏36歲(1896年)為莎拉·伯恩哈特創造的一幅《茶花女》的海報被看作是新藝術運動圖像的一個早期頂峰

(引自:

(引自: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與一些畫家在人物形體標準,形象傳神,或畫面宏大細膩下功夫不同。我們可以在招貼畫上看到慕夏用了很多意象來暗示作品的主題。我們自頂向下來欣賞一下這幅畫。茶花女背後的圓形拱門的上方兩側,有兩個心形心臟,但是卻被荊棘所纏繞,被花穿刺,被寶石所綁。是否暗示著茶花女被金錢和愛情所傷害著。漫天星星是不是就是阿爾芒給茶花女帶去對愛情和生活的希望。左下角的盛開的花是不是就象徵著愛情果實。但是卻被阿爾芒之父(上流社會所謂的榮譽、臉面)之手所摘,是否就象徵著這個愛情故事的悲劇結尾。


慕夏還有很多著名的四聯畫:

四季。引自:The Seasons (series))


衡量一個畫家的出名程度,對後世影響程度應該也算是一個角度吧。
慕夏的畫風雖然在其去世之後,他的畫一度被認為是過時的,落伍的(很多畫家也是同樣遭遇吧)。但是 「慕夏這種特殊風格在1960年代再度流行了起來,1960年至1980年前,慕夏的作品在倫敦展出6次、巴黎13次、德國6次,美國2次,在倫敦、巴黎、蘇黎世、布魯塞爾、紐約、東京也有個展展出。」——維基百科
最重要的是,他的畫風一致影響之後的一些畫家和設計品,直到現在。
1. 諾基亞 L"Amour時尚手機系列
(看那柔和彎曲的線條)

(「對現代工業設計的影響...諾基亞 L"Amour系列時尚手機」 --

(「對現代工業設計的影響...諾基亞 L"Amour系列時尚手機」 -- 阿爾豐斯·慕夏,圖片引自網路)


2. 日本動漫、遊戲
慕夏對日本,尤其是日本動漫、遊戲的影響,從日本的各種動漫、遊戲的類似畫風中就可見一斑。
(而日本人對慕夏的喜愛,從慕夏博物館提供日語導覽和資料(共五種語言),來幕夏博物館參觀的日本遊客不少,就能感受到。我去的那天還遇見了一個日本旅遊團集體參觀。)
1)遊戲,美少女夢工廠

(引自:

(引自:getchu.com 的頁面)


2)動漫,xxxHolic
(作者團CLAMP,其中的Mokona主要負責女性角色設計,而她正是慕夏的粉絲。整個作品亦受到慕夏風格影響。「The artwork is also inspired byAlphonse Mucha who Mokona is a fan of.」 -- xxxHolic)

(xxxHolic動漫音樂的CD,設計上,與慕夏為JOB香煙製作的招貼畫(下圖)有異曲同工之妙,注意與兩張圖片人物妖嬈撫媚的姿勢與煙霧繚繞的感覺。圖片引自網路)

(慕夏給JOB香煙製作的海報。圖片引用網路)

(慕夏給JOB香煙製作的海報。圖片引用網路)


3)動漫,百變小櫻

(同

(同xxxHolic,也是CLAMP作品,收到慕夏風格影響)


3. Anna Sui 10周年紀念香水
(注意女子背後圓形框與拱門,以及花朵的雕刻與裝飾)

(圖片引自網路)

(圖片引自網路)


其他彩蛋:
1. Starbucks Mucha?

(圖片引自網路)

(圖片引自網路)


2. 美少女戰士 x 慕夏塔羅牌

(引自:

(引自:facebook.com 的頁面)


3. 美少女戰士 x 幕夏

(引自:

(引自:Alphonse Mucha inspira a Sailor Moon)


4. 迪士尼 x 幕夏風

(勇敢傳說,引自:

(勇敢傳說,引自:《慕夏風迪士尼》也有那麼一點像塔羅牌風格呢)


5. 宮崎駿 x 慕夏風

(天空之城,日本畫家Takumi將宮崎駿的動畫用慕夏風格再演繹。引自:

(天空之城,日本畫家Takumi將宮崎駿的動畫用慕夏風格再演繹。引自:當動畫角色 Remix 慕夏風格)

「The aim of art is to glorify beauty.」
Alphonse Mucha
「藝術是為了頌揚美。」
慕夏

參考和其他:
慕夏:生於夏,逝於夏 -- 藝點兒藝術 -- 傳送門
慕夏,新藝術 不只是唯美的女孩
pixnet.net 的頁面
http://wellhuang.blogspot.ie/2011/07/blog-post_09.html
Mucha Foundation


更新與修改
=====2015.03.12更新=====
增加慕夏對後世影響的幾個例子
增加一個彩蛋
=====2016.01.29更新=====
小修訂
添加了一句慕夏的名言
添加了慕夏基金會的主頁


(不是原創,多圖預警,長文慎入)

(聊到畫家,怎麼可能沒有達芬奇,以下摘選自無忌論壇,全文請移步 http://forum.xitek.com/forum-viewthread-tid-798877-extra--ordertype-1-t-1425116402.html)


1474年有人請達芬奇畫一幅訂婚肖像。畫訂婚肖像很簡單,在當時是有約定俗成的格式,人物要麼正面對觀眾,要麼側面,端坐在自家房間的四面圍牆裡,頭上、身上、牆上畫滿各種貴重裝飾、衣服和傢具,表現主人的富有,比如下面這幅里皮的《女人肖像》。

1440年里皮(Fra
Filippo Lippi)的《女人肖像》(Portrait of a Woman with a Man at a Casement),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按照舊格式畫訂婚肖像,省時省力,工錢照收,本來是件美差。只是達芬奇畫畫,從來就不看工錢,也不參照前人的格式。在他看來,仿照前人根本無須動腦子,有啥樂趣?他要麼不畫,要麼就畫出前人畫不出的油畫,解決前人未解決的問題。所以他畫圖,基本上是怎麼費力怎麼畫。

按照舊格式畫訂婚肖像,省時省力,工錢照收,本來是件美差。只是達芬奇畫畫,從來就不看工錢,也不參照前人的格式。在他看來,仿照前人根本無須動腦子,有啥樂趣?他要麼不畫,要麼就畫出前人畫不出的油畫,解決前人未解決的問題。所以他畫圖,基本上是怎麼費力怎麼畫。

首先是構圖。他覺得正面或者側面都太呆板,異想天開地把訂婚MM畫成3/4側面對觀眾,他覺得四面圍牆太做作,統統不要,把訂婚MM完全置身大自然之中,利用背景樹木的深色調包圍人物,反襯托出她白皙的膚色,造成視覺上的錯覺。自然景觀並不直接炫耀訂婚MM的出身富有,但她身後的花草、樹木、湖水、建築都是精心挑選,間接隱晦地表達她的內在的美德、智慧等等,符號主義呼之欲出。對啦,這幅畫就是《吉內弗拉*德*本奇》(Ginevra
de"
Benci)。

達芬奇的《吉內弗拉*德*本奇》,美國華盛頓DC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其次是細節。他覺得當時面對油畫家最大的挑戰就是逼真,無限逼近真實物體的逼真。他非常不理解,為什麼變形得沒邊的人像、房間、物體,里皮這樣的大畫家都不求上進地把它們畫出來賣錢。他覺得把所有細節畫得和實物實景一樣是可能做到的,並且就要在這幅畫中做到。這個要求顯然不是來自於僱主,而是達芬奇莫名其妙地給自己提的。讓我們來欣賞其中的三處:

1.
吉內弗拉的金髮在當時非常有名氣,如瀑布,如捲雲,閃閃發亮。畫中看不出任何粗大的油墨塊或者筆刷的痕迹,除了用極細的毛筆一根一根地精準描繪光線的反射和色彩變化,我想像不出任何其它用筆方法達到同樣的精緻。
《吉內弗拉*德*本奇》的細節:
金髮。

2.
吉內弗拉的臉頰,塗著粉色的腮紅,你能看出有多少種粉色嗎?還有從腮紅到眼鼻之間黃白皮膚有多少種過渡?有Photoshop的可以用吸管看一下吉MM臉上的色彩漸進過渡有多少個RGB數值。我無法想像達芬奇上了多少層微米級厚度的顏色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2.
吉內弗拉的臉頰,塗著粉色的腮紅,你能看出有多少種粉色嗎?還有從腮紅到眼鼻之間黃白皮膚有多少種過渡?有Photoshop的可以用吸管看一下吉MM臉上的色彩漸進過渡有多少個RGB數值。我無法想像達芬奇上了多少層微米級厚度的顏色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吉內弗拉*德*本奇》的細節:
臉頰。

3.
吉內弗拉的衣襟,是透明的。這個我覺得達芬奇是在炫耀畫技,表現自己不但掌握了反射光學,也掌握了透射光學,並且美妙地把光學原理在油畫中體現出來。吉MM真的那麼巧,剛好穿了一件薄紗衣襟的衣服擺造型?

3.
吉內弗拉的衣襟,是透明的。這個我覺得達芬奇是在炫耀畫技,表現自己不但掌握了反射光學,也掌握了透射光學,並且美妙地把光學原理在油畫中體現出來。吉MM真的那麼巧,剛好穿了一件薄紗衣襟的衣服擺造型?
《吉內弗拉*德*本奇》的細節:
衣服。

《吉內弗拉*德*本奇》是達芬奇第一次全面展現他在繪畫上的創造力,雖然在筆法上還殘留了韋羅基奧的影響,但他在多方面的突破是非常巨大的。可以想像,當時的畫家看見這幅畫時會有多麼驚訝:
原來訂婚像可以這樣畫?!人們紛紛效仿3/4坐姿的構圖,效仿他鑽研解剖學、光學、植物學等等,以畫出和他一樣可以亂真的肌膚、頭髮、衣服、花草。

《吉內弗拉*德*本奇》是達芬奇第一次全面展現他在繪畫上的創造力,雖然在筆法上還殘留了韋羅基奧的影響,但他在多方面的突破是非常巨大的。可以想像,當時的畫家看見這幅畫時會有多麼驚訝:
原來訂婚像可以這樣畫?!人們紛紛效仿3/4坐姿的構圖,效仿他鑽研解剖學、光學、植物學等等,以畫出和他一樣可以亂真的肌膚、頭髮、衣服、花草。

達芬奇:「笑一笑。」
吉內弗拉:「No.」
達芬奇:「你的金色捲髮、褐色眼睛太美了,如果能夠笑一笑就更美了。」
吉內弗拉:「No.」
達芬奇:「不是吧?我在做你的訂婚油畫哎,沒有笑容怎麼行啊?」
吉內弗拉:「No.」
達芬奇:「要不要我找個小丑來逗樂?或者找個說相聲的?」
吉內弗拉:「No.」
達芬奇:「真的不給笑容?太不給我面子了吧,我老師是韋羅基奧,老闆是洛倫佐哎。」
吉內弗拉:「No.」
達芬奇:「算你狠,我投降,就照你這樣畫了。記得告訴你爸付工錢啊,沒笑容絕對不是我的錯。」
吉內弗拉:「OK.」

吉內弗拉是當時非常有名的一個女性,她是一個銀行家的女兒,達芬奇作畫時她才16歲。她的訂婚與否並不妨礙眾多的佛羅倫薩男性名人寫詩、寫歌讚美她的美德、虔誠、金色捲髮、褐色眼睛,表達對她柏拉圖式的純精神愛慕,居然連「華麗的洛倫佐」都為她寫了兩首桑奈詩(十四行詩)。當時的人文主義者們認為,在精神上愛慕女性的內在美和外在美,能夠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升華。看來文藝復興的男人們,就算出軌,也出得有品味。有了這些信息,再看畫的反面就容易理解了:
正中是棵杜松,左邊月桂樹,右邊橄襤枝,纏繞三者的緞帶上寫「美麗裝飾美德」(Virtutem Forma
Decorat)。杜松在義大利語中是ginepro,和吉內弗拉諧音。

達芬奇的《吉內弗拉*德*本奇》反面,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因為是訂婚肖像,所以接近正方形的油畫尺寸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一般認為,這幅畫應該是和《蒙娜麗莎》一樣是長方形的,畫面包括她的頭、胸、和雙臂雙手。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大小,想來是一個不幸的事故(比如地下進水了)導致油畫的下半部分(1/3左右的畫面)被破壞,於是當時的擁有者不得不把這幅木板油畫的損壞部分切掉。這個解釋,引起了更熱烈的討論,大家紛紛猜測被割去的部分是什麼樣子的。許多肖像畫家都很懶惰,給不同的人物畫像,往往是畫臉很仔細,每個人都不同,但其他部分諸如衣服、裝飾、手臂等等就經常雷同。如果《吉內弗拉*德*本奇》被割去的雙臂雙手部分和《蒙娜麗莎》雷同,就很讓人們失望了。所幸的是,除了油畫,達芬奇還給我們留下了相當數量的草稿素描,其中有幾張手和手臂的素描能夠確認到1474年。於是有人就猜測,這些素描是《吉內弗拉*德*本奇》的部分草稿。更有人拿著草稿企圖復原《吉內弗拉*德*本奇》,比如2005年一個叫蘇姍(Susan
Dorothea
White)的就做了一張。根據她的復原,《吉內弗拉*德*本奇》雙臂雙手部分和《蒙娜麗莎》完全不同。

因為是訂婚肖像,所以接近正方形的油畫尺寸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一般認為,這幅畫應該是和《蒙娜麗莎》一樣是長方形的,畫面包括她的頭、胸、和雙臂雙手。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大小,想來是一個不幸的事故(比如地下進水了)導致油畫的下半部分(1/3左右的畫面)被破壞,於是當時的擁有者不得不把這幅木板油畫的損壞部分切掉。這個解釋,引起了更熱烈的討論,大家紛紛猜測被割去的部分是什麼樣子的。許多肖像畫家都很懶惰,給不同的人物畫像,往往是畫臉很仔細,每個人都不同,但其他部分諸如衣服、裝飾、手臂等等就經常雷同。如果《吉內弗拉*德*本奇》被割去的雙臂雙手部分和《蒙娜麗莎》雷同,就很讓人們失望了。所幸的是,除了油畫,達芬奇還給我們留下了相當數量的草稿素描,其中有幾張手和手臂的素描能夠確認到1474年。於是有人就猜測,這些素描是《吉內弗拉*德*本奇》的部分草稿。更有人拿著草稿企圖復原《吉內弗拉*德*本奇》,比如2005年一個叫蘇姍(Susan
Dorothea
White)的就做了一張。根據她的復原,《吉內弗拉*德*本奇》雙臂雙手部分和《蒙娜麗莎》完全不同。

達芬奇1474年的速寫《手的研究》

2005年Susan Dorothea White畫的《補全的吉內弗拉*德*本奇》

2005年Susan Dorothea White畫的《補全的吉內弗拉*德*本奇》

《吉內弗拉*德*本奇》對美國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幅油畫。達芬奇流傳至今的畫不超過20幅,每幅都被奉為文化瑰寶,除了一幅,都在歐洲。亞洲沒有,非洲沒有,中南美洲也沒有,只有北美的華盛頓國家畫廊有一幅,就是《吉內弗拉*德*本奇》。(當然堪薩斯的《美人費隆妮葉》的擁有者會堅決地反對這種說法。)一個博物館,哪怕你擁有再多的梵谷、莫奈、雷諾阿、達維、倫伯朗、凡戴克、委拉斯開茲、安格爾、普桑、魯本斯、甚至拉菲爾、凡艾克,如果沒有一幅達芬奇的油畫,是很難厚著臉皮自稱世界一流(西畫)博物館的。這也是為什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雖然藏品無數,卻總是覺得自己比華盛頓的國家畫廊矮一毫米。

美國從列支敦斯登以創當時油畫售價記錄的天價買入《吉內弗拉*德*本奇》,大西洋兩岸的畫評家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辯論這幅畫是否是達芬奇的真跡。反方最強有力的武器是《藝苑名人傳》沒有提及此畫。但是正方說瓦薩里不應該是唯一的權威,因為有至少有三個文獻,寫到達芬奇確實在那時為吉內弗拉*德*本奇畫過肖像,還有更多的文獻描述了這幅畫在此後5百年幾次易手,從佛羅倫薩到維也納到列支敦斯登,最後到美國。如果人們依然對《吉內弗拉*德*本奇》的真實性有所懷疑的話,最直接的證據可能就是畫本身了,因為在這幅油畫中我們可以找到達芬奇的指紋!是的,達芬奇有用拇指按平顏料的習慣,在他的存世之作中,目前至少有2-3幅能夠看到他的拇指指紋,《吉內弗拉*德*本奇》就是其中一幅。

《吉內弗拉*德*本奇》中達芬奇的指紋。

1473年-1475年(下)(略)

1473年-1475年(下)(略)

1478年(上)

根據達芬奇的手稿,這年他開始創作兩幅「瑪當娜」作品。所謂「瑪當娜」,就是聖母。聖母聖子圖在中世紀拜占廷是有標準構圖的,一般是是聖母畫出半身像,身體正面面對觀眾,臉側向聖子;聖子被抱在聖母一側,體態上平行於聖母。整個畫面彷彿是聖母聖子在接受大眾朝拜時故意擺姿勢、拗造型。比如下面這幅烏戈利諾*迪*尼里奧(Ugolino
di Nerio)的《聖母聖子圖》(Madonna and Child)。

戈利諾*迪*尼里奧(Ugolino di
Nerio)的《聖母聖子圖》,法國巴黎盧浮宮(Louvre, Paris)。

達芬奇的第一幅聖母聖子圖是《拿著康乃馨的瑪當娜》(The Madonna of the Carnation),又稱《慕尼黑的瑪當娜》(Munich
Madonna)或者是《花瓶邊的瑪當娜》(Madonna with the
Vase)。粉色康乃馨是天主教中一個大符號。傳說基督耶穌受難當日,身背十字架上山,準備接受極刑。在場的有她母親聖母瑪麗亞,悲痛不已,眼淚落入身下泥土,長出世界上第一棵康乃馨。所以粉色康乃馨代表聖母對聖子無盡的愛。

達芬奇的第一幅聖母聖子圖是《拿著康乃馨的瑪當娜》(The Madonna of the Carnation),又稱《慕尼黑的瑪當娜》(Munich
Madonna)或者是《花瓶邊的瑪當娜》(Madonna with the
Vase)。粉色康乃馨是天主教中一個大符號。傳說基督耶穌受難當日,身背十字架上山,準備接受極刑。在場的有她母親聖母瑪麗亞,悲痛不已,眼淚落入身下泥土,長出世界上第一棵康乃馨。所以粉色康乃馨代表聖母對聖子無盡的愛。

達芬奇的《拿著康乃馨的瑪當娜》,德國慕尼黑Alte
Pinakothek畫廊(Alte Pinakothek, Munich)。

顯而易見,這幅畫在構圖上並不比前人創新多少,依舊是聖母的半身像,依舊是雙人平行並列。比中世紀畫出色的地方,是光線明暗的運用,衣服質感強烈,色彩鮮艷,人物描繪細緻,非常有立體感。但是,人物的寫實性,是達芬奇在4年前《吉內弗拉*德*本奇》里就已經完成了的突

顯而易見,這幅畫在構圖上並不比前人創新多少,依舊是聖母的半身像,依舊是雙人平行並列。比中世紀畫出色的地方,是光線明暗的運用,衣服質感強烈,色彩鮮艷,人物描繪細緻,非常有立體感。但是,人物的寫實性,是達芬奇在4年前《吉內弗拉*德*本奇》里就已經完成了的突
破,在這裡只能算重現輝煌,也沒有什麼創新。事實上,這幅畫中人物過分立體,近乎雕像,聖母和聖子都面無表情,以至於原先人們以為這是他老師韋羅基奧的作品。(說國畫畫家像老師,是褒義,比如唐寅就號稱「遠攻李唐」、「近交沈周」。但西畫畫家如果被說成像老師就是貶義了,比如達芬奇之後的米蘭派畫家均被西方畫評家貶成「一堆害怕創造、只會仿照達芬奇的懦夫」,而不是「深得芬奇真傳」。)

《拿著康乃馨的瑪當娜》的細節:
達芬奇的聖母 vs. 韋羅基奧的《天使報喜》中的聖母

此畫唯一的亮點是拱窗外的風景。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達芬奇的山川不但色彩亮麗場面壯觀,而且是取材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實景,從創意到執行都是徹底的現實主義。

此畫唯一的亮點是拱窗外的風景。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達芬奇的山川不但色彩亮麗場面壯觀,而且是取材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實景,從創意到執行都是徹底的現實主義。

《拿著康乃馨的瑪當娜》的細節:
窗外風景 VS. 北義大利的斯泰爾維奧國家公園(Stelvio National Park)。

第二,達芬奇採用了新穎的「空氣透視法」。油畫中比較早出現的是「空間透視法」,以近大遠小在二維畫幅上模擬三維效果,許多先於達芬奇的畫家都醉心於研究空間透視法中的幾何學。而「空氣透視法」以近清晰遠模糊、空氣對光線與距離成正比的削弱,以此模擬三維效果。這個方法是在達芬奇時代才出現的一個技巧,雖然他不是這個技巧的發明者,但他對這個技巧的數學原理有詳細文字講述,他的畫使用這個技巧也最先出名。

第二,達芬奇採用了新穎的「空氣透視法」。油畫中比較早出現的是「空間透視法」,以近大遠小在二維畫幅上模擬三維效果,許多先於達芬奇的畫家都醉心於研究空間透視法中的幾何學。而「空氣透視法」以近清晰遠模糊、空氣對光線與距離成正比的削弱,以此模擬三維效果。這個方法是在達芬奇時代才出現的一個技巧,雖然他不是這個技巧的發明者,但他對這個技巧的數學原理有詳細文字講述,他的畫使用這個技巧也最先出名。

《拿著康乃馨的瑪當娜》的細節:
窗外風景 VS. 《吉內弗拉*德*本奇》的背景

《拿著康乃馨的瑪當娜》是德國最珍貴的油畫之一,因為這是德國唯一的一幅達芬奇。

《拿著康乃馨的瑪當娜》是德國最珍貴的油畫之一,因為這是德國唯一的一幅達芬奇。

1478年(下)
從《基督的洗禮》,到《天使報喜》,到《拿著康乃馨的瑪當娜》,達芬奇在宗教繪畫上涉足多次,均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必須循規蹈矩,沿襲前人畫法。達芬奇可以說是鬱悶到了極點,被壓抑的創造力到了不能不爆發的地步。他的第二幅聖母作品,《班耐瓦的瑪當娜》(Benois
Madonna),又稱《拿著花的瑪當娜和聖子》(Madonna and Child with
Flowers),終於橫空出世。

達芬奇的《班耐瓦的瑪當娜》, 俄國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 Saint
Petersburg)。

和《吉內弗拉*德*本奇》一樣,在《班耐瓦的瑪當娜》中,達芬奇首先在構圖上打破前人傳統。聖母不再只是半身像,而是7/8全身出現,呈坐姿3/4側對觀眾,腿在前,身體在後,所以單畫聖母一人就有了三維空間布局的挑戰。聖子坐於聖母腿上,身體向外傾斜,和聖母身體遠非「直立平行」地簡單。聖母左手在他身後,右手在他倆手之間,右腳在他身體之前,兩人的空間關係非常複雜,從而畫面達到前所未有的生動。與此同時,聖母的頭、手臂、腿,和聖子組成一個穩定三角形,整個畫面又是前所未有的穩定。如果說《吉內弗拉*德*本奇》是首創了單人肖像的經典構圖,那麼《班耐瓦的瑪當娜》就是首創了母子肖像的經典構圖。自此以後,歐洲畫家們筆下的聖母聖子圖的構圖層出不窮,精彩紛呈,如長江決堤,而《班耐瓦的瑪當娜》就是決堤的第一條裂縫。

和《吉內弗拉*德*本奇》一樣,在《班耐瓦的瑪當娜》中,達芬奇首先在構圖上打破前人傳統。聖母不再只是半身像,而是7/8全身出現,呈坐姿3/4側對觀眾,腿在前,身體在後,所以單畫聖母一人就有了三維空間布局的挑戰。聖子坐於聖母腿上,身體向外傾斜,和聖母身體遠非「直立平行」地簡單。聖母左手在他身後,右手在他倆手之間,右腳在他身體之前,兩人的空間關係非常複雜,從而畫面達到前所未有的生動。與此同時,聖母的頭、手臂、腿,和聖子組成一個穩定三角形,整個畫面又是前所未有的穩定。如果說《吉內弗拉*德*本奇》是首創了單人肖像的經典構圖,那麼《班耐瓦的瑪當娜》就是首創了母子肖像的經典構圖。自此以後,歐洲畫家們筆下的聖母聖子圖的構圖層出不窮,精彩紛呈,如長江決堤,而《班耐瓦的瑪當娜》就是決堤的第一條裂縫。

其次是人物表情,聖母慈愛地關注著聖子,而聖子卻全神貫注地企圖抓過野花。如果拋開標題,拋開聖母和聖子頭上的光環,這就是一幅農家女和她孩子的嘻戲圖。「慈愛」和「全神貫注」應該如何畫?這比《吉內弗拉*德*本奇》的金髮反光或者皮膚層次要更加困難一個數量級。這不再是簡單的用立體幾何、光學原理、透視效果、色彩調配來「逼近物體真實」的問題,而是抓住人物表情瞬間的問題。

可以想像,即使見過《吉內弗拉*德*本奇》,即使知道達芬奇的繪畫本事,當時的畫家看見這幅畫時會有多麼驚訝:
原來聖母聖子像可以這樣畫?!這幅畫成為立刻的經典,效仿此畫的畫家無數,這就是為什麼在1909年之前《班耐瓦的瑪當娜》暫時失傳的時候,現代人卻對此畫的長相大致了解的緣故
--- 流傳至今的拷貝太多了。拉菲爾(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座高峰的最後一座,他的《粉色聖母》(The
Madonna of the
Pinks)就是效仿《班耐瓦的瑪當娜》。這幅晚了28年的油畫,畫面風格不同,更加明亮,聖母也更加漂亮,但在表情刻畫上似乎依然沒有追上原作。

拉菲爾的《粉色聖母》,英國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班耐瓦的瑪當娜》中的聖子 vs. 《粉色聖母》中的聖子

《班耐瓦的瑪當娜》中的聖子 vs. 《粉色聖母》中的聖子

1480年

1480年

1803年,拿破崙派遣他的繼叔紅衣主教費奇(Joseph
Fesch)去羅馬任職,主要任務是維持和調解他和教皇之間的關係。這個費奇是個收集狂,一生收畫多達16000幅,在羅馬期間自然更是公私兩不誤,經常在羅馬街頭閑逛,購買收集義大利古畫。比如,他在某家作坊里看見一個木箱子的蓋子上(也有人說是木桌的桌面上),畫了一個人體軀幹,他就順手買了下來。

隨著拿破崙的幾起幾落,他輪流居住於法國里昂和羅馬之間,最終於1814年決定在羅馬退休,繼續他在羅馬街頭的閑逛和收集。某日,他在在羅馬一家鞋店裡發現一塊用來墊凳子的木板上畫了一個人的腦袋,看著似曾相識,就不動聲色地買了下來。回家以後,翻箱倒櫃找出多年前買的木箱子的蓋子,兩塊木板居然可以拼接起來成為一幅畫。更讓他驚喜的是,這幅畫居然是達芬奇的《聖耶柔米在野外》(S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

耶柔米是一個伊利里亞(Illyrian)的基督教古教父,相傳他在公元376年左右立志苦修,來到敘利亞的哈爾基斯沙漠(Chalcis)中野外生存。在學習和寫作之餘,他舉石擊胸,以痛苦來修行。更有傳說他為一隻獅子拔除了掌中的刺,獅子從而成為他忠實的野外伴侶。聖耶柔米有不少畫家畫過,包括達芬奇的的同學基蘭達約(Domenico
Ghirlandaio)。

基蘭達約的《聖傑羅姆在書房》(St Jerome in his study),
義大利佛羅倫薩全聖教堂(Ognissanti, Florence)

1480年達芬奇開始創作的《聖耶柔米在野外》,他希望表現的不是道袍岸然、經書滿屋的耶柔米,而是衣衫襤褸、自己體罰修行的的耶柔米。在達芬奇的畫中,舉石擊胸、獅子都清晰可見。耶柔米的頭、頸、肩、胸一反常規的裸露出來,炫耀著達芬奇過人的人體解剖學知識,彷彿在說達芬奇的畫能夠獨步天下其實與筆法畫技無關。耶柔米的外形是稜角分明的四邊形,而獅子是柔軟的S形,達芬奇肯定是企圖突出兩者的對比。(據說這隻獅子是西洋油畫中最早的畫得符合解剖學的獅子,讓人不僅聯想起日本繪畫中因為當地無虎而千百年來始終只能把虎畫成貓一樣的悲劇故事。)

1480年達芬奇開始創作的《聖耶柔米在野外》,他希望表現的不是道袍岸然、經書滿屋的耶柔米,而是衣衫襤褸、自己體罰修行的的耶柔米。在達芬奇的畫中,舉石擊胸、獅子都清晰可見。耶柔米的頭、頸、肩、胸一反常規的裸露出來,炫耀著達芬奇過人的人體解剖學知識,彷彿在說達芬奇的畫能夠獨步天下其實與筆法畫技無關。耶柔米的外形是稜角分明的四邊形,而獅子是柔軟的S形,達芬奇肯定是企圖突出兩者的對比。(據說這隻獅子是西洋油畫中最早的畫得符合解剖學的獅子,讓人不僅聯想起日本繪畫中因為當地無虎而千百年來始終只能把虎畫成貓一樣的悲劇故事。)

達芬奇的《聖傑羅姆在野外》(S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凡帝岡博物館(Vatican Museums, Rome)。

最為此畫粉絲津津樂道的,是耶柔米背後的岩石和更遠處的山峰、河流,因為這和後來的巴黎倫敦大打口水仗的名畫《岩間聖母》太類似了,簡直是後者的泄密流出版啊。

最為此畫粉絲津津樂道的,是耶柔米背後的岩石和更遠處的山峰、河流,因為這和後來的巴黎倫敦大打口水仗的名畫《岩間聖母》太類似了,簡直是後者的泄密流出版啊。

《聖傑羅姆在野外》的細節:
岩石與山川

可惜的是這幅油畫只打了底稿,並沒有完成。

可惜的是這幅油畫只打了底稿,並沒有完成。

-

1481年

1481年,達芬奇終於顯露了他在油畫上的一個致命弱點。萬寶全書都會缺一隻角的,絕頂高手也有他的命門。

1481年佛羅倫薩的聖斯科培脫教堂(San
Donato a Scopeto)約請達芬奇畫一幅《博士來朝》(Adoration of the
Magi)的油畫。博士來朝,根據聖經的故事,東方(東方在這裡指近東、中東的波斯一帶,並非中國、日本等等的遠東)有三個博士(博士在這裡的意思是能夠觀天象而推斷時事的巫師、智者,不是學術學位)夜觀天象,發現有一顆帝王之星,便跟隨星星一路向西,直到伯利恆(Bethlehem),目睹耶穌在馬槽里降生。然後三個博士向新生嬰兒獻上名貴的黃金、乳香(Frankincense)和末藥(Myrrh),身後是許多慕名而來的人群。

顯然這個故事是聖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所以已經被數百位畫家畫爛。最早的《博士來朝》出現在達芬奇以前1000多年。36年前佛羅倫薩著名畫家神父里皮(Fra
Filippo Lippi)和神父安奇里科(Fra Angelico)畫過,5年前達芬奇的同學(Sandro
Botticelli)也剛剛畫過,畫里還出現了幾個美第奇家族的人臉。

神父里皮和神父安奇里科1440/1460年畫的《博士來朝》,美國華盛頓DC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波特切利1475年畫的《博士來朝》,義大利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Florence)。

波特切利1475年畫的《博士來朝》,義大利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Florence)。

《博士來朝》,達芬奇會怎麼畫?里皮把馬廄下的聖母聖子畫在一側,把朝拜的人群畫成排隊長龍,如同世博館門口一般。波特切利把馬廄下的聖母聖子畫在中央高處,把朝拜的人群分列左右,如同國王在中央大臣列兩旁。達芬奇顯然認為已經被畫過數百遍的馬廄如同傳統訂婚像里的四面牆壁,既呆板且過時。他要把聖母聖子從馬廄里解放出來,放在野外的一棵棕櫚樹下。達芬奇用棕櫚樹達到了他把人物和自然風景融合一體的目的,但同時也滿足教會的宗教要求:
棕櫚樹通常暗指聖母,也象徵基督勝利。

達芬奇1481年畫的《博士來朝》,義大利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Florence)。

既然聖母聖子已經從馬廄里走出來了,人們也不必排隊或者站位了,所以周圍人群會以馬蹄形展開,圍繞著聖母聖子。這是怎麼樣的人群呢?。里皮的人群,每個人有不同的表情和動作,但是他的筆法太多中世紀的影子。波特切利的行筆比里皮流暢得多,而且堆砌了數位美第奇家族的權貴,但是他筆下的人物依舊難免千篇一律。而達芬奇的人物,無須名人捧場,表情動作一個比一個誇張、靈動、逼真。當其他人還在為如何學習《班耐瓦的瑪當娜》的生動表情而費神的時候,達芬奇已經又一次超越了自己。如果只看畫面,誰會以為波特切利和達芬奇是同學而不是相隔幾代人?

既然聖母聖子已經從馬廄里走出來了,人們也不必排隊或者站位了,所以周圍人群會以馬蹄形展開,圍繞著聖母聖子。這是怎麼樣的人群呢?。里皮的人群,每個人有不同的表情和動作,但是他的筆法太多中世紀的影子。波特切利的行筆比里皮流暢得多,而且堆砌了數位美第奇家族的權貴,但是他筆下的人物依舊難免千篇一律。而達芬奇的人物,無須名人捧場,表情動作一個比一個誇張、靈動、逼真。當其他人還在為如何學習《班耐瓦的瑪當娜》的生動表情而費神的時候,達芬奇已經又一次超越了自己。如果只看畫面,誰會以為波特切利和達芬奇是同學而不是相隔幾代人?

神父里皮和神父安奇里科的《博士來朝》的細節:
人臉群像。

波特切利的《博士來朝》的細節: 人臉群像。

波特切利的《博士來朝》的細節: 人臉群像。

達芬奇的《博士來朝》的細節: 人臉群像。

達芬奇的《博士來朝》的細節: 人臉群像。

獨特的構圖,超前的人像,已經足夠讓《博士來朝》成為史無前例的優秀作品,但是達芬奇並未就此罷手,他把《博士來朝》的背景也規劃得雄心勃勃。他畫上了殘垣斷壁,代表馬克森提烏斯教堂(Basilica
of
Maxentius)。傳說馬克森提烏斯教堂在聖子出生那天會轟然倒塌,這樣的背景非常襯托主題。殘垣斷壁之上是人聲鼎沸,馬匹嘶鳴,駱駝盤地,雕像林立。古希臘羅馬雕像,可以解釋成為是達芬奇暗指基督教代替傳統希臘羅馬神,而奔馬戰鬥的場面意義比較隱晦,至今沒有很好的解釋。

獨特的構圖,超前的人像,已經足夠讓《博士來朝》成為史無前例的優秀作品,但是達芬奇並未就此罷手,他把《博士來朝》的背景也規劃得雄心勃勃。他畫上了殘垣斷壁,代表馬克森提烏斯教堂(Basilica
of
Maxentius)。傳說馬克森提烏斯教堂在聖子出生那天會轟然倒塌,這樣的背景非常襯托主題。殘垣斷壁之上是人聲鼎沸,馬匹嘶鳴,駱駝盤地,雕像林立。古希臘羅馬雕像,可以解釋成為是達芬奇暗指基督教代替傳統希臘羅馬神,而奔馬戰鬥的場面意義比較隱晦,至今沒有很好的解釋。


馬克森提烏斯教堂

達芬奇為《博士來朝》畫的草稿: 馬克森提烏斯教堂

達芬奇的《博士來朝》細節: 殘垣斷壁

達芬奇的《博士來朝》細節: 殘垣斷壁

達芬奇的《博士來朝》細節: 古希臘羅馬雕像

達芬奇的《博士來朝》細節: 古希臘羅馬雕像

達芬奇的《博士來朝》細節: 駿馬馳騁的戰鬥場面

達芬奇的《博士來朝》細節: 駿馬馳騁的戰鬥場面

前景中的近30個人物已經是打破常規的動作複雜、表情豐富,背景中數不清的人物比前景更加熱鬧。相對於畫面正中平靜祥和的聖母聖子,周圍的人物一層比一層激動,一層比一層熱情高昂,從前景到背景,整個畫面彷彿是一團火,層層烈焰充滿了激情。這幅畫是如此的構思新穎、規模宏大完美,以至於它即使沒有被完成,也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油畫作品之一。這是非常罕見的。

前景中的近30個人物已經是打破常規的動作複雜、表情豐富,背景中數不清的人物比前景更加熱鬧。相對於畫面正中平靜祥和的聖母聖子,周圍的人物一層比一層激動,一層比一層熱情高昂,從前景到背景,整個畫面彷彿是一團火,層層烈焰充滿了激情。這幅畫是如此的構思新穎、規模宏大完美,以至於它即使沒有被完成,也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油畫作品之一。這是非常罕見的。

把宗教題材如此世俗化,太前衛了,一般天主教堂可能是難以接受的。所以,達芬奇打完草稿沒有繼續完成這幅畫,聖斯科培脫教堂的僧侶們反而可能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們把達芬奇的底稿丟進柜子,請達芬奇的同學基蘭達約(Domenico
Ghirlandaio)重起爐灶,設計這幅畫,並由佛羅倫薩著名畫家裡皮(Filippo Lippi)(前文說到的神父里皮(Fra Filippo
Lippi)的私生子)最終完成。日後達芬奇的真跡在市面上價格節節高升,僧侶們才從柜子里翻出這幅畫。於是人們在驚嘆達芬奇天才構圖的同時,也譏笑僧侶們眼俗不識貨。

2005年,一個叫塞拉奇尼(Maurizio
Seracini)的人,給這幅畫添加了新的傳奇。在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的首肯下,他花了三年時間研究這幅畫,拍下了據稱不下2400張局部高清紅外線照片,穿透油畫表層,顯露油畫深層的底稿。據他說,油畫底稿和我們看到的表層完全不同,場面更壯觀,人物更逼真。表層的人物許多只是照著底稿依樣畫葫蘆,有些地方還描錯,比如聖母的腳趾,嚴重違反解剖學,所以幾乎可以肯定,在表層描葫蘆的不可能是達芬奇本人,畫底稿的才是。一時間陰謀論風聲水起,第二年電影《達芬奇密碼》問世。


有同學會問,說了半天,你對達芬奇只有溢美之詞,他的命門呢?他缺的那隻角呢?達芬奇在油畫上致命的弱點是他不能完成大場面、多人物的繪畫。《博士來朝》是第一幅這樣的作品,但絕不是最後一幅。他對構圖、場面太追求標新立異,他對每個人物、風景的細節太追求、生動和逼真,
以至於大場面畫幅中,他在構思和草稿階段已經耗費了他所有的精力,再也無法完成具體的添油加色。換言之,他的極優點導致了他的極弱點。在繪畫教科書里,歷代畫家可以把《博士來朝》捧上天,但在我看來,未完成作品就是未完成作品。尤其是對於達芬奇,他的幾幅未完成大場面油畫,如果完成了每幅都將是登峰造極的,既然已經天降奇才,卻不讓他展示最高武功,大家的遺憾是永無絕期的。


1483年

1483年4月25日,達芬奇接到了來米蘭後的首個訂單。米蘭聖母無原罪教會(Milanese Confraternity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請他畫主祭壇畫像,按照訂單的合同,教會要求油畫內容如下:

聖父:
他的衣袍是群青色的金線錦緞。
聖母: 據中。她的披肩也是群青色的金線錦緞。
聖母:
她的裙子是赤紅的金線錦緞。用油彩畫,再上塗一層薄薄的藍色清漆。
山和石: 用油彩,顏色很鮮艷的說。
眾天使:
用鍍金畫眾天使,用油彩畫她們有褶皺的裙子,畫法必須是希臘式的。
。。。

根據合同,達芬奇畫中間關於聖父聖母的大幅畫像,米蘭當地的畫家普雷迪斯兄弟倆(Ambrogio
and Evangelistade
Predis)畫左右兩幅天使小畫像,當年年底交貨。

結果年底達芬奇沒有交貨,第二年、第三年。。。,整整拖了23年!

1483年
普雷迪斯兄弟:「兩幅天使小畫像完成了。看看滿意不?」
教會:「嗯,不錯。」
普雷迪斯兄弟:「那就付工錢吧,一共800里拉(lire)。」
教會:「工錢?中間那張大幅呢?」
普雷迪斯兄弟:「那是達芬奇的部分,和我們沒關係噢。」
教會:「大幅畫像不見蹤影,要你兩幅小畫像有P用!不給錢。」
普雷迪斯兄弟:「不給錢我就告你們!」
教會:「我還要告你們呢!」
。。。
1490年
普雷迪斯兄死掉一個。
剩下的那個普雷迪斯:「給錢!」
教會:「不給錢!」
剩下的那個普雷迪斯:「不給錢我就告你們!」
教會:「我還要告你們呢!」
。。。

1506年
剩下的那個普雷迪斯:「給錢!」
教會:「不給錢!」
剩下的那個普雷迪斯:「不給錢我就告你們!」
教會:「我還要告你們呢!」
剩下的那個普雷迪斯:「這回我告到法國國王路易十二(Louis
XII)那裡去。知道路易十二嗎?他殺人如麻的!他還很欣賞達芬奇的!」
教會:「嗯,是這樣啊。算我們輸了,給你800里拉吧。」
剩下的那個普雷迪斯:「什麼?800?是1200!」
教會:「合同上明明是800嘛!」
剩下的那個普雷迪斯:「800買畫框都不夠!給1200,或者取消合同,讓我們賣給下家。」
教會:「這太欺負人了,我們情願讓路易十二砍頭。」
路易十二:「我最近不想砍人頭。達芬奇你就再給人家畫一幅嘛,哪怕馬虎點,哪怕是外包給你學生也行。200里拉,怎麼樣?」
剩下的那個普雷迪斯+達芬奇:「成交。」

第二年達芬奇交貨,完成了這個合同。這幅畫就是著名的《岩間聖母》(Virgin
of the Rocks)!

1507年達芬奇的《岩間聖母》(Virgin of the Rocks),英國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1507年的《岩間聖母》在幾百年中輾轉多處,最後落戶英國國家畫廊。沒想到,法國的芳丹白露宮(Fontainebleau)忽然又冒出一幅《岩間聖母》!原來達芬奇早在1483-1485年期間就已經完成了《岩間聖母》,不知為什麼就是不肯交給米蘭聖母無原罪教會,情願無休無止地打官司,情願最後重畫一幅。然後為感謝路易十二幫自己擺平這個官司,他把1483年《岩間聖母》送給了法國國王。藝術家的腦子有時真的不是常人能夠理解的。

1507年的《岩間聖母》在幾百年中輾轉多處,最後落戶英國國家畫廊。沒想到,法國的芳丹白露宮(Fontainebleau)忽然又冒出一幅《岩間聖母》!原來達芬奇早在1483-1485年期間就已經完成了《岩間聖母》,不知為什麼就是不肯交給米蘭聖母無原罪教會,情願無休無止地打官司,情願最後重畫一幅。然後為感謝路易十二幫自己擺平這個官司,他把1483年《岩間聖母》送給了法國國王。藝術家的腦子有時真的不是常人能夠理解的。

1483年達芬奇的《岩間聖母》(Madonna
of the Rocks),法國巴黎盧浮宮(Louvre, Paris)。

粗看之下,《岩間聖母》講述的是一個聖經故事「逃亡埃及」+一個傳說「路遇約翰」。畫中四個人物,分別是聖母、聖子、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和大天使烏利爾(Archangel
Uriel)。他們身處背後石壁、前面懸崖的一片土地上,地上長滿各種花草,石縫間可以看見遠處的高山流水。

粗看之下,《岩間聖母》講述的是一個聖經故事「逃亡埃及」+一個傳說「路遇約翰」。畫中四個人物,分別是聖母、聖子、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和大天使烏利爾(Archangel
Uriel)。他們身處背後石壁、前面懸崖的一片土地上,地上長滿各種花草,石縫間可以看見遠處的高山流水。

「逃亡埃及」說的是耶穌降生之前,有三博士跟隨帝星來到耶路撒冷。猶太希律王(Herod
the
Great)從三博士口中得知一個嬰兒即將出生,成為「萬王之王」,非常擔心自己的王位被該嬰兒推翻,遂下令屠殺所有新生嬰兒。聖母瑪利亞在生下耶穌之後,為躲避追殺,帶著耶穌跟隨她的丈夫約瑟夫(Joseph)逃亡去埃及。

聖經里有一個叫約翰的先知,是他為成年的耶穌施洗禮,所以人稱「施洗」約翰。據說,他比耶穌大6個月;還據說他和耶穌是表親。於是有人就想,希律王屠殺新生嬰兒,耶穌要逃亡,大6個月的施洗約翰肯定也得逃亡啊,否則活不到施洗禮那天了。但是聖經里沒說施洗約翰全家逃亡的具體過程。於是出現了傳說,說施洗約翰確實也逃亡埃及了,帶他逃亡的是大天使烏利爾。而且施洗約翰路上還見過耶穌,雖然當時兩個都是嬰兒。

細看之下,問題開始漸漸露頭。

首先是四個人的身份。大天使烏利爾最容易確認,她是最右邊的女人,帶一對翅膀。所以居中的女人肯定是聖母。兩個小孩的身份就頗有爭議:

-
按傳說應該是聖母帶著聖子,天使帶著約翰,所以左邊那個小孩是聖子,右邊的是約翰。
-
但是很明顯左邊的小孩雙手合十在膜拜右邊的小孩,所以左邊那個小孩應該是約翰,右邊的是聖子。
-
除非你把右邊小孩伸出的雙指理解為向對方施洗,在這個解釋下,左邊那個小孩還是聖子,右邊的是約翰。

1483年盧浮版的《岩間聖母》細節:哪個是耶穌,哪個是約翰?

據說因為長年爭吵不休,終於有人人品爆發,在1507年倫敦版的畫中,給左邊的小孩手裡畫上了十字架,強行規定他就是約翰。據說此人還給聖母、聖子、施洗約翰分別戴上了光環。

據說因為長年爭吵不休,終於有人人品爆發,在1507年倫敦版的畫中,給左邊的小孩手裡畫上了十字架,強行規定他就是約翰。據說此人還給聖母、聖子、施洗約翰分別戴上了光環。

1507年倫敦版的《岩間聖母》細節: 除了天使,誰都戴光環。

其次是場景。這是什麼地方?

其次是場景。這是什麼地方?

- 雖然每一塊岩石、每一棵花草都維妙維肖,但是幾乎可以肯定這並不對應於一個真實的逃亡埃及途中的任何地理地點。
-
雖然這個地點是達芬奇的想像,但是顯然非常有他的深思熟慮。比如,1483年盧浮版的《岩間聖母》,聖母右邊的鴿形花(Aquilega)象徵聖靈;而她左邊的棕櫚葉形似寶劍,象徵她在耶穌死後痛苦如劍穿心。
-
如果這個場景真的充滿深意,充滿符號主義,那麼四人背後的巨大岩石象徵著什麼呢?四人面前的懸崖又是象徵什麼呢?為什麼聖母把耶穌放在距離懸崖只有一厘米的地方?岩石遠方的高山流水僅僅是達芬奇又一次炫技嗎?

1483年盧浮版的《岩間聖母》細節:
鴿形花和寶劍葉

1483年盧浮版的《岩間聖母》細節: 懸崖

1483年盧浮版的《岩間聖母》細節: 懸崖

1507年倫敦版的《岩間聖母》細節: 高山流水

1507年倫敦版的《岩間聖母》細節: 高山流水

問題最多的,就是四個人的表情和舉止了。粗看之下,四人的構圖是達芬奇的又一妙筆。聖母左手籠罩聖子,右手扶住約翰;天使手扶聖子,眼望約翰;聖子手指約翰,約翰遙拜聖子。從聖母的頭頂,到約翰的右腳,到天使的長裙,構成了一個穩定的正三角形。而聖母、天使發亮的臉龐,和聖子、約翰發亮的軀體,又明顯構成一個不規則四邊形。所以畫面既顯得穩重又非常生動,四人構圖成為立刻的經典。

問題最多的,就是四個人的表情和舉止了。粗看之下,四人的構圖是達芬奇的又一妙筆。聖母左手籠罩聖子,右手扶住約翰;天使手扶聖子,眼望約翰;聖子手指約翰,約翰遙拜聖子。從聖母的頭頂,到約翰的右腳,到天使的長裙,構成了一個穩定的正三角形。而聖母、天使發亮的臉龐,和聖子、約翰發亮的軀體,又明顯構成一個不規則四邊形。所以畫面既顯得穩重又非常生動,四人構圖成為立刻的經典。

1483年盧浮版的《岩間聖母》構圖

現在讓我們來仔細觀察每個人物:

現在讓我們來仔細觀察每個人物:

聖母:
她在看哪裡?她的視線似乎是朝著耶穌的方向,但又似乎在耶穌和約翰之間。她的表情是什麼?似乎她全無表情,但又似乎她把極大的感情壓在了冷漠之下,而那股極大的感情是喜還是悲,很難確認。她的左手是什麼動作?五指張開罩在聖子頭上難道有什麼深刻含義?而且,盧浮版和倫敦版的《岩間聖母》中,聖母的眼神、表情、甚至手勢都是不同的。這僅僅是版本間的誤差,還是達芬奇有意為之?

《岩間聖母》的細節:
聖母


聖子:
在描繪嬰兒時期的聖子的油畫中,嬰兒的動作向來是沒有特別含義的。就算是《班耐瓦的瑪當娜》把聖子畫得活靈活現,聖子也只是去抓一朵花而已。這裡聖子手指約翰,明顯是一個成人化的動作。那麼這個動作意味著什麼?是聖子告訴約翰他必被砍頭的命運?還是告訴約翰自己的受洗要他來執行?

《岩間聖母》的細節:
聖子

約翰: 這個的疑問最少,約翰向聖子頂禮膜拜,比較順理成章。

約翰: 這個的疑問最少,約翰向聖子頂禮膜拜,比較順理成章。

《岩間聖母》的細節: 施洗約翰

天使:
問題最多就屬她了。首先是她的眼神,仔細看,1507年倫敦版的《岩間聖母》中,她是看著約翰的。但在1483年盧浮版的《岩間聖母》中,她居然是看著觀眾的!前面說過,形神互動,是達芬奇四人構圖的典範之作。但盧浮版中,天使是和觀眾互動,不再是和另外三人互動,整個構圖被打破了!達芬奇這樣的繪畫天才,絕對不可能如此犯錯。他如此犧牲構圖的完美,只可能是因為天使目視觀眾能夠表達比構圖更加重要的信息。可是,達芬奇想傳遞的信息又是什麼呢?

天使:
問題最多就屬她了。首先是她的眼神,仔細看,1507年倫敦版的《岩間聖母》中,她是看著約翰的。但在1483年盧浮版的《岩間聖母》中,她居然是看著觀眾的!前面說過,形神互動,是達芬奇四人構圖的典範之作。但盧浮版中,天使是和觀眾互動,不再是和另外三人互動,整個構圖被打破了!達芬奇這樣的繪畫天才,絕對不可能如此犯錯。他如此犧牲構圖的完美,只可能是因為天使目視觀眾能夠表達比構圖更加重要的信息。可是,達芬奇想傳遞的信息又是什麼呢?

其次是她的嘴。仔細看,1507年倫敦版的《岩間聖母》中,她是抿著嘴唇的。但在1483年盧浮版的《岩間聖母》中,她似乎是張嘴說話的!她在說什麼?

《岩間聖母》的細節:
天使的視線和嘴唇。

第三是她的右手。1507年倫敦版的《岩間聖母》中,她的右手藏在身側,沒有畫出來。但在1483年盧浮版的《岩間聖母》中,她的右手非常明顯,抬到水平,伸出食指,似乎是遙指約翰。如果天使遙指約翰,耶穌遙指約翰,聖母也手扶約翰,加上天使直盯觀眾的眼神,整個畫面的重心就是約翰了。這顯然違反常理。(除非我們把約翰和聖子搞錯了,於是我們又回到了剛才說過的小孩身份問題。)

第三是她的右手。1507年倫敦版的《岩間聖母》中,她的右手藏在身側,沒有畫出來。但在1483年盧浮版的《岩間聖母》中,她的右手非常明顯,抬到水平,伸出食指,似乎是遙指約翰。如果天使遙指約翰,耶穌遙指約翰,聖母也手扶約翰,加上天使直盯觀眾的眼神,整個畫面的重心就是約翰了。這顯然違反常理。(除非我們把約翰和聖子搞錯了,於是我們又回到了剛才說過的小孩身份問題。)

《岩間聖母》的細節:
天使的右手。

天使的右手,有另一種解釋。我們不難發現,1507年版聖母左手位置較高,五指張開,在遮蓋聖子;1483年版聖母左手位置較低,五指下扣,像九陰白骨爪!更仔細看,1483年版中,聖母的白骨爪和大天使的手指之間,剛好能夠容納一個人腦袋。換言之,是聖母左手抓住一個人腦袋的同時大天使右手在割喉。而被割喉者,當然就是聖經里說過的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因為當年耶穌逝世把教皇傳位給的是馬利亞,而不是彼得。如果彼得不是正統教皇,那麼世世代代以彼得為鼻祖的教皇也不是正統的了。所以天主教世世代代都在掩蓋這個秘密。作為聖殿騎士的達芬奇,其畢生心愿是保護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後代免遭天主教的追殺,同時又通過1483年版《岩間聖母》向世界揭示這個驚天大秘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達芬奇在1483年沒有交畫。其實達芬奇當年完成了油畫是交給米蘭聖母無原罪教會的,結果修女們一眼識破達芬奇的隱意,大吃一驚,堅決不敢接收油畫掛上祭壇。達芬奇出於無奈只好再畫1507年版,去掉了割首的隱意。這個故事很牽強嗎?那你就再去仔細看看這兩幅畫吧。達芬奇是天下第一油畫家,即使是指甲的反光都能夠捏拿得分毫不差,他把聖母的手畫成九陰白骨爪,鬼才相信不是故意而為!
... 更多陰謀論,可參見《達芬奇密碼》。

天使的右手,有另一種解釋。我們不難發現,1507年版聖母左手位置較高,五指張開,在遮蓋聖子;1483年版聖母左手位置較低,五指下扣,像九陰白骨爪!更仔細看,1483年版中,聖母的白骨爪和大天使的手指之間,剛好能夠容納一個人腦袋。換言之,是聖母左手抓住一個人腦袋的同時大天使右手在割喉。而被割喉者,當然就是聖經里說過的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因為當年耶穌逝世把教皇傳位給的是馬利亞,而不是彼得。如果彼得不是正統教皇,那麼世世代代以彼得為鼻祖的教皇也不是正統的了。所以天主教世世代代都在掩蓋這個秘密。作為聖殿騎士的達芬奇,其畢生心愿是保護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後代免遭天主教的追殺,同時又通過1483年版《岩間聖母》向世界揭示這個驚天大秘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達芬奇在1483年沒有交畫。其實達芬奇當年完成了油畫是交給米蘭聖母無原罪教會的,結果修女們一眼識破達芬奇的隱意,大吃一驚,堅決不敢接收油畫掛上祭壇。達芬奇出於無奈只好再畫1507年版,去掉了割首的隱意。這個故事很牽強嗎?那你就再去仔細看看這兩幅畫吧。達芬奇是天下第一油畫家,即使是指甲的反光都能夠捏拿得分毫不差,他把聖母的手畫成九陰白骨爪,鬼才相信不是故意而為!
... 更多陰謀論,可參見《達芬奇密碼》。

主題、選址、構圖、神態、姿勢、林林總總說了這許多,你是否開始領會到達芬奇的意圖?還沒有?OK,讓我更加直白地告訴你。直到來米蘭之前,達芬奇超越前輩,是以「多」取勝。前人用透視,他畫得更三維;前人用色彩,他層次更多更細;前人畫花草,他畫得更逼真;前人畫人像,他表情更生動。這種逼近到厘米毫米分子原子級別的現實主義,逼近到毫秒微妙級別的神態凝固,已經達到極限。來到米蘭後,達芬奇一改風格,《岩間聖母》是他第一幅以「少」取勝的作品:

《岩間聖母》選擇在一個不知所謂的地方,留給觀眾去想像具體的地點在哪裡;
聖母聖子被放在高岩和懸崖之間,周圍布滿宗教符號的花草,引導觀眾去想像巨石和懸崖的符號意義;
聖母和天使在霧化技法(sfumato)下似笑非笑、欲言又止,讓觀眾自己想像她們的神情是什麼;
1483年盧浮版的《岩間聖母》中天使的眼神、嘴唇和手指,更是達芬奇赤裸裸地拋出謎語,挑逗觀眾的想像力。

整幅油畫,無論在何種尺度、何種層次,粗看似乎是完全的寫實,細想卻總是模稜兩可,捉摸不定。這就是為什麼《岩間聖母》既可以理解成正統聖經故事而當作教堂主壇畫像,也可以理解成大逆不道的陰謀論,反叛正統聖經。你可以用許多不同、甚至相反的形容詞來概括這幅畫,唯一大家都認可的,可能只有「神秘」二字。也許,這就是達芬奇所要表達的,否則為什麼背景主色調那麼陰暗和低飽和度,前景卻如此高光,和恐怖片一樣陰森森呢?

達芬奇畫得越內斂,越少,觀眾的想像空間就越大。(現在你也就應該明白了,為什麼大家公認1507年倫敦版的《岩間聖母》中後加的的光環和十字架是敗筆吧。)

當然,《岩間聖母》有一個比別的油畫更加優勢的加分是,由於歷史原因它有兩幅,而且剛好分別在英法兩國,可以想像口水仗會打多少年!當英國人為1507年的《岩間聖母》是當年履行合同的正式版本而沾沾自喜的時候,法國人卻說盧浮宮的那幅更早,是原版。並且說英國的那幅是拷貝,不是達芬奇的手筆,可能是他學生做的。還有人專門寫文章,說從地質學角度都能看出來,英國版本中的岩石不如法國版的逼真,達芬奇絕對不會畫那麼差,等等。英國人當然極為生氣,多年來運用各種科學和非科學的手段,鑒定並重申英國版《岩間聖母》完全是達芬奇畫的,倒是法國版有可能是達芬奇和學生的合作版。2005年,英國人宣布,紅外線照片顯示英國版《岩間聖母》畫下有畫,底稿的聖母是手托聖子,也是達芬奇的手筆。哦,還有一點,這兩幅畫的英文名字也是不一樣的,直譯英國版是《岩間處女》(Virgin
of the Rocks),法國版是《岩間瑪當娜》(Madonna of the Rocks),表達了英法兩國人民世代仇視的決心。

口水越多,油畫自然越有名。


1487年
1487年達芬奇在他的手稿中畫下了著名的素描《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是1500年前(公元前80年)的一位羅馬帝國的工程師,寫過一部建築學巨著叫《建築十章》(De
Architectura)。文藝復興時期此書和其它古羅馬書籍一起被被重新翻出來,達芬奇為此書寫了文字和這幅插圖。

這幅圖據說是解釋了如下的人體比例:

手掌(palm)寬度
= 4個手指(finger)寬度
腳(foot,即英尺) = 4個手掌寬度
手腕(cubit,即腕尺) = 6個手掌寬度
步伐(pace) =
4個腕尺
身高 = 4個腕尺
雙臂伸展的長度 = 人的身高(man"s height)
髮際到下巴的距離 = 1/10
身高
頭頂到下巴的距離 = 1/8 身高
髮際到頭頸底部的距離 = 1/6 身高
雙肩的寬度 = 1/4 身高
頭頂到胸的中部的距離 =
1/4 身高
手肘到指尖的距離 = 1/4 身高
手肘到腋窩的距離 = 1/8 身高
手的長度 = 1/10 身高
鼻尖到下巴的距離 =
1/3 頭高 (length of the head)
髮際到眉毛的距離 = 1/3 臉高 (length of the face)
耳朵長度 =
1/3 臉高
腳長度 = 1/6 身高

達芬奇的《維特魯威人》


我補充一個不那麼著名的荷蘭畫家吧:希羅尼穆斯·博斯(Hi?ronymus Bosch)

畫像:

來源:Hieronymus Bosch

博斯生於1450年,去世於1516年,正好是文藝復興的黃金時期,跟另外一位天才丟勒是同時代的人。然而博斯的天才並不是丟勒那樣的對細節,結構,和技巧的完美掌控,而是——充滿想像力的象徵主義。他是思想上的天才。

博斯在一個畫家們一直地向寫實主義邁進的年代,證明了傳統的繪畫技藝也可以用來描繪人眼所看不到的東西。他的畫也大都是宗教題材,但是他的呈現方式可以說是前無古人。

這是他比較有代表性的三聯畫《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創作於1510至1515年期間。

這幅畫傳達的信息很傳統,總體上左面是天堂,中間是人間,右面是地獄,傳達了類似於「失樂園」或者「肉慾使人墮落」的信息。

來源: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1510 - 1515 - Hieronymus Bosch

以下是我個人覺得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局部,引自:Garden

左邊面板:

這座金黃的「山」象徵了天堂,鳥群象徵著上帝穿透一切的力量。第一眼看上去感覺好像是某部科幻電影的原畫。

這座金黃的「山」象徵了天堂,鳥群象徵著上帝穿透一切的力量。第一眼看上去感覺好像是某部科幻電影的原畫。

背景的三座藍色的山(怎麼看都不像是現實的產物)依次代表了天使長的領域,天使的領域和地球的領域。天使長的山上依然有象徵上帝的完美的金色的鳥兒,珍珠等等,但是越接近地球「完美」就越少。天使的山上掛著兩顆又天使派發到人間的慾望的果實。地球的山上掛著新月。

中間的這座外形奇特的粉色噴泉就代表神聖能量的流動了;中間部分應該是伊甸園,有各種擁有超自然特徵的動物。粉色是經常用來象徵天堂的顏色之一。那個洞洞里的貓頭鷹代表著智慧。

中間的這座外形奇特的粉色噴泉就代表神聖能量的流動了;中間部分應該是伊甸園,有各種擁有超自然特徵的動物。粉色是經常用來象徵天堂的顏色之一。那個洞洞里的貓頭鷹代表著智慧。

神聖的獨角獸和其他叫不出名字的動物。

神聖的獨角獸和其他叫不出名字的動物。

泉水右側,各種害蟲開始出現,象徵著惡意的誕生,而黑黑的洞穴則是人的意志。

泉水右側,各種害蟲開始出現,象徵著惡意的誕生,而黑黑的洞穴則是人的意志。


中間面板也有很多類似的象徵:

上部的幾座山對應著左面的山,也同樣有著象徵意味。河流發源的藍色的山是「誕生「。右側粉色的山則是「死亡」。前景左邊的河流是「神聖的影響」,右邊的則是「世俗的影響」。而中間被所有的支流和山環繞著的,象徵著人類世俗的生活,被以上的四座「山」所影響著。

上部的幾座山對應著左面的山,也同樣有著象徵意味。河流發源的藍色的山是「誕生「。右側粉色的山則是「死亡」。前景左邊的河流是「神聖的影響」,右邊的則是「世俗的影響」。而中間被所有的支流和山環繞著的,象徵著人類世俗的生活,被以上的四座「山」所影響著。

這邊的左上角有爭議與邪惡鬥爭的象徵。左邊想著正義的小人所騎的獅身鷹首獸緊緊抓住了邪惡的象徵;中間被拋棄的人類轉向了「誘惑」的蘋果;右邊的神奇物種(?)舉著「誘惑」。

這邊的左上角有爭議與邪惡鬥爭的象徵。左邊想著正義的小人所騎的獅身鷹首獸緊緊抓住了邪惡的象徵;中間被拋棄的人類轉向了「誘惑」的蘋果;右邊的神奇物種(?)舉著「誘惑」。

一個小細節:這裡的泉水底座上的洞中並不是象徵智慧的貓頭鷹(像在左面一樣),而是兩個交媾的人類。

一個小細節:這裡的泉水底座上的洞中並不是象徵智慧的貓頭鷹(像在左面一樣),而是兩個交媾的人類。

畫面中間的意識之池。處女和聖鶴暗指了人類意識的母性;而黑人和白人的共存則詮釋了意識的兩面性。

畫面中間的意識之池。處女和聖鶴暗指了人類意識的母性;而黑人和白人的共存則詮釋了意識的兩面性。

這裡左邊一個男人被壓在慾望的金殼下面;殼上另一個人從樹枝上吊下來,左邊是誘惑,右邊是粉色的神聖的果實。然而他因為倒轉的姿態無法觸及神聖的果實。右側的男人將「神聖」——在藍色殼中的鳥——帶領到畫面中間世俗的循環中。

這裡左邊一個男人被壓在慾望的金殼下面;殼上另一個人從樹枝上吊下來,左邊是誘惑,右邊是粉色的神聖的果實。然而他因為倒轉的姿態無法觸及神聖的果實。右側的男人將「神聖」——在藍色殼中的鳥——帶領到畫面中間世俗的循環中。


右側面板就有點超現實和抽象主義的意味了:

右面的中間部分也是一個過渡區:從下方的人間到上方的地獄。這個過渡區是煉獄,審判發生的地方,也就是一個人的一生得到評估,罪行被確定的地方。

這裡就會有各種怪誕的象徵,比如說這隻拿著弓箭穿著溜冰鞋的鴨嘴獸:

釘在圓盤上的「上帝之手」和骰子,暗示上帝的告誡被視為兒戲:

釘在圓盤上的「上帝之手」和骰子,暗示上帝的告誡被視為兒戲:

跟左面上帝之手的冷暖對比更讓人讚歎這幅畫的精妙:

跟左面上帝之手的冷暖對比更讓人讚歎這幅畫的精妙:

以及粉色膚色猶存的妖魔化的聖靈:

以及粉色膚色猶存的妖魔化的聖靈:

這幅作品還有其他數百處值得琢磨的地方,這裡我不再贅述,如果感興趣的可以自行上這個網站:Garden (英文)。該網站對於這幅畫的分析佔用了超過三百頁幻燈片,可以想像博斯對於各類象徵的使用是多麼的嫻熟了。本來象徵的使用在宗教作品裡不少見,但是博斯能夠脫離前人走過的路,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於這麼大數量的與當時其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象徵,就是他的天賦了。沒有超常的思考能力和想像力是沒法達到博斯的境界的。


光看這幅畫和文字可能對於博斯的超前意識還沒有特別直接的認識,直接來看他和同時代畫家同一主題的畫作。

這是米開朗琪羅在西廷思教堂的《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ement), 創作於1537至1541年之間:

來源:The Last Judgement, 1537 - 1541 - Michelangelo

這是博斯的《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ement),作於1482年:

來源:The last judgement, 1482 - Hieronymus Bosch

這兩幅畫是不是有著完全不同的感覺?米開朗琪羅是公認的天才,在人體結構上和構圖上的天賦放在整個歷史上也是數一數二的;他可能是「認知現實」天才的一個巔峰。然而對於我個人來說,初見博斯的這幅畫所帶來的震撼可能不亞於,甚至超過米開朗琪羅的畫所帶來的。「原來『最後的審判』還能這麼畫啊?」——就是這種感覺。很難說服自己,博斯這幅畫事實上創作得更早五十五年。

像米開朗琪羅,達芬奇,丟勒這種天才,他們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藝術的發展:後來人會去學習他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藝術思維。然而博斯的出現似乎沒有造成那麼大的轟動,即使他的畫是如此不尋常。我想,可能當時的畫家幾乎都無法理解他的畫吧。那麼多的學者研究到了今天還沒能完全解讀博斯每一幅畫中的深意,更別說當時「想像」為何物都還不清楚的文藝復興畫家了。人們甚至會懷疑,博斯真的是憑想像畫出這些的嗎?還是說他獲得了超自然的幫助?

楊·凡·埃克在他著名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Arnolfini Portrait)中籤下:「I was there.「 《藝術的故事》的作者貢布里希評價博斯時說,博斯也可以在他的畫中寫下同樣的話。除了親自到過天堂和地獄的人,誰的畫筆還能畫出如此天馬行空的景象呢?

博斯之後,藝術界再見識到這種超越現實的繪畫已經是在將近四百年以後了。某種意義上他的畫是獨特的:當超現實主義再次出現的時候,繪畫的宗教元素已經被現代運動所磨滅了,自然博斯的超現實宗教繪畫也沒有人再能夠複製。

最後,其實我覺得一開始那副三聯畫的背面更加讓人深思:

來源: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outer wings of the triptych


update:怎麼全都是西方的畫家啊,真有一種文化被碾壓的感覺。好難受。
奮鬥一把,再更一個中國的。
明代的天才畫家。

他的天才在於,他壓根不是個畫家,但他卻開創了一個流派,甚至某種意義上算是現代國畫的奠基人。因為他獨闢蹊徑地走出了一條有別於院體山水(見下文盛懋)、文人山水(見下文吳鎮)的第三條路——潑墨山水。
他的山水畫不多,但花鳥畫極多。

從以上兩幅圖不難看出,畫作既不以工麗稱道,也不以筆法取勝,通過墨線的勾描和墨色的濃淡形成畫面質感,質素寫意。而這種畫法,由他首創。

從以上兩幅圖不難看出,畫作既不以工麗稱道,也不以筆法取勝,通過墨線的勾描和墨色的濃淡形成畫面質感,質素寫意。而這種畫法,由他首創。

這一手法在他的時代從未流行,因為彼時還是院體畫苟延殘喘文人畫鼎盛風行的時候,但他以天縱之才卻在這條路上從未回頭。直到明末清初的石濤,從他的畫作中汲取營養,才終將潑墨寫意發揚光大。之後,鄭板橋、傅抱石、齊白石都曾對他推崇備至。

他不是家喻戶曉的唐伯虎,也不是青出於藍的仇英。
他從來未曾以畫家自居,但他卻是絕對的天才畫家。

徐渭,徐文長。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當之無愧。
—————————————————以下為原文————————————————————
盛懋。
順便講個故事。
元代人,年少成名。其繪畫工麗非常,曾經火到「洛陽紙貴"的地步。史載稱,「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畫者甚眾」。而其實際的畫作,也確實精彩至極。盛懋的天才在於,其年紀輕輕便對山水畫中的技法信手拈來,爐火純青。

《山居納涼圖》

《山居納涼圖》
放一張我最喜歡的作品。整幅圖近景、中景、遠景層次分明,偏偏又細節備至。既可遠觀,又可細賞。其筆法技巧,布局堆疊,可謂巧奪天工。這是典型的院體畫風格,有著細線勾描,淡彩填充,以工麗取勝。甚至可以說南宋的院體畫風格到了盛懋這裡已經登峰造極,幾乎是後不見來者了。由此也可以理解那麼多人求畫若渴的原因了。

故事來了。
盛懋有一個鄰居,也是學畫的。但跟盛懋走的不是一個路子,天天窮的揭不開鍋。鄰居的妻子看到盛懋賺錢賺到手軟,就只能痛罵他丈夫,都是畫畫的,差距怎麼這麼大呢!你丫還能畫不能畫啊?他丈夫也不示弱,拍著胸脯說,「待過幾年,我一定勝他。」
幾十年後,那個鄰居成功躋身了「元四家」之列,而盛懋,名落孫山。
那個鄰居名叫:吳鎮,文人山水畫的奠基人之一。


這是吳鎮後期大成之作《中山圖》。整幅圖拋卻了所有的勾描技巧,以簡單的平衡構圖,干筆濕筆的交疊營造出肅穆蕭索的群山之景。這是典型的文人畫類型,以筆法和意境取勝。吳鎮沒有盛懋的天資縱橫,但卻走出了大拙若缺的畫路。歷史中和他並肩而立的是:黃公望、倪瓚、王蒙。

如果一定要給這個故事一個結尾,那就是盛懋一生衣食富足,而吳鎮至死貧病交加,死後才得以躋身元四家。

所以,每每想到他們我都會喟嘆,天才,有時也會是枷鎖,無論是盛懋還是吳鎮。


看到繪畫天才居然沒有人提透納?英國美術史上最會畫風景的天才畫家,約翰·康斯太勃爾的風景也很厲害,但他稱不上天才。
透納十四歲被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學畫破格錄取,是史上該學院最年輕的學生。
這是副Drawings of St John"s church就是他在十二歲的時候作品,那時候他畫的所有作品都堆在老爸理髮店的櫥窗里。順帶提下透神童的家庭背景:媽媽死於精神錯亂,老爸是個理髮師。


而這幅舉世聞名海上漁夫,亦是透納的第一幅油畫,則是在他二十一歲時創作的。順便透納的油畫完全是自學的,他的專業主攻水彩。


關於海上漁夫真的不需要贅述太多,海浪與船之間極致的動靜對比,海水在月光下的層層色澤,漁夫漁船上通透的魚燈和極其引人矚目的皎月……這就是透神童在二十一歲時無師自通完成的第一幅油畫……
其實說到天才不得不提文藝復興三傑吧: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每個人都太有得說。而個人人為或許達芬奇最能詮釋「天才」二字吧。也是很驚訝竟然沒有人提到,在國外Genius和Talent二詞的代表就是Leonardo Da Vinci。世人對他的評價在wiki上為:從古至今世界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同時也是跨界最多的全才。
達芬奇的很重要的一個標籤是「博學家」,凡是涉足領域必定是超高水準,而其涉獵範圍非常之大,橫跨科學人文藝術的同時自己還是個發明家,就連繪畫時候的顏料也是他自己發明的。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他的wiki,他同時是畫家,雕塑家,建築家,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解剖學家,地理學家,製圖師,植物學家以及作家。重要的是他在其各個領域都有著高瞻遠矚的見解和深遠的影響。日後有時間可以對他各個領域的成就分別舉例。單說繪畫則用一個小故事可以體現其「天才」性,據傳達芬奇在協助老師安德烈韋羅基奧繪製《基督受洗》時,繪製了左下角那個跪著的小天使,而老師看到畫時發現他學生的水平已遠超自己,便從此封筆,那時達芬奇十八歲。

以上兩人這裡只是簡單的說了兩句概括,其他的還有很多,卡拉瓦喬,提香,以及很多人提到的席勒…以後有空再寫吧


多圖預警。
埃舍爾,三維空間圖畫的鼻祖,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相信被集異璧荼毒過的小盆友們都覺得這位大神是穿越過去的。
他真的是畫家。

百科之:作品多以平面鑲嵌、不可能的結構、悖論、循環等為特點,從中可以看到對分形、對稱、雙曲幾何、多面體、拓撲學等數學概念的形象表達,兼具藝術性與科學性。主要作品有《晝與夜》(1938)、《畫手》(1948)、《重力》(1952)、《相對性》(1953)、《畫廊》(1956)、《觀景樓》(1958)、《上升與下降》(1960)、《瀑布》(1961)等。







第一次回答問題,希望能有幫助。

-----

丟勒 (Albrecht Düer, 1471-1528)!

丟勒是什麼鬼?不不不,丟勒不是鬼,是神,是天才,是巨匠,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部(德國,荷蘭等西歐北部地區)最偉大的畫家、版畫家和藝術理論家。由於北部文藝復興(North Renaissance)並不如以義大利為首的南部文藝復興那麼有名,丟勒的名號也只在藝術的小圈子裡被膜拜。

  • 少年天才

丟勒的天才的光環在年少時期便充分展現。13歲時 (1484年),他給自己畫了這張自畫像,這種對人物精準的把握,生動的再現,充分展現了他在繪畫上驚人的天賦:

  • 藝術家的自覺

比繪畫技術更重要的是作為藝術家的自我意識。在當時,畫家是被當做匠人(craftman)而不是藝術家(artist),因此很少有畫家會有身為藝術家的自覺,因此不會有畫自畫像的意識。而丟勒在少年時期便展現出了這種藝術家的自我意識的覺醒(self-conscious),更是在未來的繪畫生涯中創作了近10幅自畫像。有人評價丟勒為自畫像之父,竊以為這個評價比較中肯,雖然丟勒並不是第一個畫自畫像的畫家(第一個是范·艾克 Jan van Eyck 1433 年創作的《一個男人的肖像》(The Portrait of a Man),被推測為自畫像,現存於大英博物館)但絕對是第一個彰顯出自我意識的畫家,而這種自覺讓他在13歲是便大方承認「這就是我」,而在當時的時代里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多的是對自己藝術的自信。相比較范·艾克已過不惑之年,並且已經創作出不朽的神作《根特祭壇畫》(The Ghent Altarpiece),還要遮遮掩掩,給自己的(可能是)自畫像起名《一個男人的肖像》,讓後世藝術史學家頭疼不已。丟勒則為大家省去了很多麻煩。雖說自畫像在後世變得常見,但要知道,丟勒的時代比大家熟知的自畫像愛好者倫勃朗(1606-1669)早了一百多年,甚至比達芬奇的自畫像還要早20年。


1493年,22歲還在遊學的丟勒被「許配」給了故鄉一位青銅工匠的女兒,二人未曾謀面,為此丟勒又給自己畫了幅自畫像,當做訂親照,送給姑娘,也就是下圖:

圖中,丟勒手持刺芹(Eryngium),德文名為Mannestreue,意為夫妻的忠貞。同時年代後面的小字 (

圖中,丟勒手持刺芹(Eryngium),德文名為Mannestreue,意為夫妻的忠貞。同時年代後面的小字 (Myj sach die gat, Als es oben schtat.) 則是新郎將婚姻託付給上帝。


26歲時,在南部義大利等國遊歷,已享有國際聲譽的丟勒又畫了一幅自畫像:

僅隔三年,經過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點化,丟勒在畫風上吸收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風格,畫面的構圖,背景的建築和窗口外的風景,還有華麗的衣著帽飾都帶著濃濃的文藝復興的氣息,唯一沒有變化的丟勒看向觀看者的雙眼。更重要的是,丟勒開始使用他的姓名首字母A和D組成的字母簽名作為商標,這個商標成為丟勒作品的標示。也為此,在1506年丟勒起訴了盜用他的簽名的版畫。這也許是歷史上第一例侵犯藝術版權的案子。


丟勒把作家自我意識(和自戀)發揮到極致的作品便是1500年(28歲)的自畫像:


這幅自畫像里丟勒披下長發,留起鬍鬚,手撫衣襟,並用用一束由左方射入的光,凸顯了面部和手的動作。而這髮型、鬍鬚、和手指的動作無一不指向當時最為流行的主題--宗教中的基督耶穌像。比如下圖漢斯·梅林的《耶穌祝福》(Hans Memling"s Christ Blessing) 。丟勒沒敢再自畫像中套用基督祝福的手勢,但是他手撫衣襟的動作算是在暗示,這就是一幅基督像,而丟勒本人就是神之子。 這種藝術家大膽的宣告讓人大呼過癮。


  • 素描-傳世之作

丟勒最為人們熟知的可能要數兩幅素描,一是下圖這幅《母親》,@庄澤曦 在為什麼素描模特都這麼丑的回答中引用的這幅,幾乎成為所有素描書籍必收錄的例子。這幅素描作品與1514年,丟勒母親重病即將去世前兩個月完成,寄託著丟勒對母親的愛以及對母親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悲痛。這幅畫並不美,而丟勒絲毫沒有美化母親的意圖,而是如實的展現了他母親這飽經滄桑的德國婦人的臉。以這幅素描為模本臨習過的人都知道,這是何等驚人的筆力,對骨骼結構的把握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而這幅不過是丟勒為寄託哀思信手勾勒的習作罷了。


再看下面這幅《祈禱的手》,丟勒為了海勒祭壇三聯畫中一位人物的手部動作的習作。這種對人體結構的把握,來自於丟勒對於自然科學的探索。而這種超越藝術範疇的探索使得丟勒被稱之為「德國的達芬奇」。


  • 德國的達芬奇

丟勒之所以被稱之為德國的達芬奇是由於他對於超越藝術邊界的自然與科學的探索。先來看他對自然的觀察,丟勒一系列關於植物和動物的水彩畫不僅又進了許多水彩畫的教材,而且可以直接用來辨別物種。下圖兩則水彩是丟勒如同生物學家一般細緻的觀察、再現的畫作,幾乎可以作為生物學的樣本。


然而僅憑高超的繪畫技藝和對自然的描摹還不足以將丟勒推向達芬奇所在的神壇。而丟勒的殺手鐧則是藝術理論,其中包括數學定理在藝術當中的應用。1523年丟勒出版了《人體比例四書》,隨後1525年出版了幾何學著作《度量四書》,通過對幾何學原理的認識,將透視法、投影幾何學原理以及其他科學方法來解決視覺表現問題,第一次為歐洲北部引入了透視畫法。下圖為度量四書封面,有丟勒的AD簽名。

當然,神不是那麼好當的,神也有苦悶的時候。下圖這幅版畫作品《苦悶》則體現了丟勒作為藝術家和科學家在創作過程中的苦悶。圖中的天平量尺以及化身為天使的丟勒手中的工具則是暗示他自己藝術家、科學家的雙重身份。其實丟勒的版畫在當時的影響力遠超於他的油畫和素描。由於版畫是印刷畫作,由於複製成本低(印刷就好了),在當時的傳播範圍和影響力遠甚於油畫(畢竟油畫不是私人收藏,就是要親自去特定教堂去看)。丟勒神一般的版畫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當然,神不是那麼好當的,神也有苦悶的時候。下圖這幅版畫作品《苦悶》則體現了丟勒作為藝術家和科學家在創作過程中的苦悶。圖中的天平量尺以及化身為天使的丟勒手中的工具則是暗示他自己藝術家、科學家的雙重身份。其實丟勒的版畫在當時的影響力遠超於他的油畫和素描。由於版畫是印刷畫作,由於複製成本低(印刷就好了),在當時的傳播範圍和影響力遠甚於油畫(畢竟油畫不是私人收藏,就是要親自去特定教堂去看)。丟勒神一般的版畫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 *** ***

提到天才畫家,還有一位和丟勒同時代的,可能更不為人知的荷蘭畫家,盧卡斯·范·萊頓 ( Lucas van Leyden, 1494-1533)。范·萊頓在丟勒在荷蘭遊歷時相識,同為少年天才出身的畫家和版畫家兩人立刻惺惺相惜,並且以互畫肖像相贈對方留念,頗有古代文人題詩贈友的既視感。先挖個坑,有機會再寫寫范·萊頓。


*** 更新 ****

感覺最後把《苦悶》祭出真是給自己挖了個大坑,還點了把火。關於《苦悶》的研究浩如煙海,說過度解讀了都不為過。關於這幅版畫中每一個物件都有無數種解讀方式。但是丟勒在創作中究竟是怎麼考慮的就不得而知了。這種不可知論以及解讀的時代性使得Maurizio Nannucci創作了「所有藝術都是當代藝術」作品。


有人提到幻方,也就是著名的丟勒幻方,也就是下圖在天使翅膀上方的4x4幻方。這個幻方滿足了基本的各行、各列、各對角線相加之和相同(為34)的基本條件,然後在每個2x2的小方格的數字也相同 (34)。這個幻方也被後人發現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四角之和啊,平方之類的,就交給數學愛好者們繼續玩下去吧!因為最後一行出現1514和作畫年代巧合,又有4和1,對應字母D和A,有人推測是丟勒又在玩「你看我在這裡喔」的把戲。不過竊以為這是過度解讀,即使要放簽名也是應該是1,4才對吧,更況且下面年代和簽名都有,在幻方上做手腳有些牽強。不管是不是把年代和簽名融入幻方,這個幻方的精巧性是不容置疑的,當然這也歸功於丟勒對於數學及其他自然科學的痴迷。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是英國最為著名,技藝最為精湛的藝術家之一,19世紀上半葉英國學院派畫家的代表,在西方藝術史上無可置疑地位於最傑出的風景畫家之列。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這張海上漁夫……沒找到特別清楚的……借用度娘百科圖

1796年作,第一幅油畫……

1796年作,第一幅油畫……
嗯……透納他是學水彩的,這是自學成才

他的畫可以是這樣

也可以是這樣的

也可以是這樣的

晚期就充滿了……動感?

晚期就充滿了……動感?
據說是番茄醬都用得上的人

為了畫上圖的火車居然就在車裡探出半個身子感受風……

為了畫上圖的火車居然就在車裡探出半個身子感受風……
還有他畫的蒸汽船


透納自畫像

以及他十一歲時的作品……《聖約翰大教堂》

以及他十一歲時的作品……《聖約翰大教堂》

也不知道我十一歲時的人生是不是餵了狗了……

也不知道我十一歲時的人生是不是餵了狗了……
這個是大寫的天才
梵高很好
但推銷他作品的他弟妹,才是真天才

康斯太勃爾和透納處在同一時期
他們的畫曾放在一起展示
於是有了「加浮標」事件……
找不到圖了……
對不住了……容我用電影插圖先佔著……
透納(下圖)

好多畫都找不到……

好多畫都找不到……


西洋畫所謂「天才」
首先對於天才來說,畢加索一定是其中之一。但是大家對於畢加索的認知大多數是停留在抽象派畫作上面。
比如:

又比如

又比如


這種以寫實作為基調的抽象派畫像。
之所以稱畢加索為「天才」一大部分不只是因為這些已經被世人閱遍的名畫(儘管這一點已經證明了其作為「天才」的意義)。
而是這位抽象畫家在年幼時期畫作體現的對於事物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
比如以下是屬於19世紀到20世紀初畢加索early years 的作品,可以看到非一般的功底;包括明暗和形,且不說專業角度有多天才,畫工有多強,但是作為創造力來說就非同小可,比如顏色和畫面布局。(筆者我並非是藝術史或者專門學畫畫的美術生,只是業餘畫畫學設計的而已,學術term不準確還請批評指教)


Plaster male torso 1893


Female nude from back 1895


Moulin de la Gelatte 1900

後來呢,這位天才開始了一筆畫就能畫出一個形似也神似的動物,在一部畢加索畫畫的影片之中 畢加索的秘密 Le mystère Picasso畢加索的秘密 (豆瓣) 畫板背後有攝像機能看到畢加索繪畫的過程,這部影片雖然很短但是耗時3個月(法國姨夫也是美術愛好者告訴我的),其中一些畫作,畢加索開始畫的時候絲毫不知道畫什麼而且畢加索畫畫時也沒有猶豫,一筆就是一筆,直到最後才能看出來畫的是什麼而且特別業餘的感嘆就是幾筆就能畫出神韻。各位看官可以到處搜來看看。其中有寫實也有抽象的即興創作(黑白彩色都有,值得觀看)。

歇一歇,預告Dali 再說一說 Joan Miro。

說好的達利
說起達利一定就會想起他瘋子一般的超現實主義畫作。

比如:


這張最著名的 Persistence of Time

可能在深入喜歡以及研究這位天才的愛好者就會想到一些達利參與的實驗電影製作,比較著名的就是《一條安達魯狗》一條安達魯狗 (豆瓣) 其中一些鏡頭,比如刀子割眼球之類的「超現實」元素就能體現出達利精神。另外還有就是達利的設計,比如著名的紅唇沙發、龍蝦電話或者是希區柯克的電影布景。
比如:


有點兒跑題,現在要說達利的天才性和為什麼會稱之為天才。
天才的定義可能大家都不一樣,也許是「小時候就有著超出常人的能力」或者是「一門通,生活不能自理」的阿宅,天才的性格也是天差地別的。
而達利呢,就可以說是一個走在自卑和自負兩者極端的自我主義天才,如同叔本華一樣深信著自己可以出人頭地,可是偶爾也會被人批判。在達利的自傳中,他經常說到大學時期的他被大家所追捧,他說的意見最棒,他是學校的名人,大家因為瞥見他畫的立體派而從此對他大為改觀,據達利自己說,大家佩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
但是,但是,但是……
這一切都歸功於達利整日沒日沒夜的對藝術的執著和瘋狂。在這本我認為誇張了數百倍的自傳中(儘管放在達利身上也許是事實也說不定……)他不止一次提到的自己面對藝術的痴狂;小時候達利的父親支持兒子畫畫,達利就在浴缸里浸泡著冰水作畫,後期在大學時也是被立體派影響非常深刻一直在進行不斷地練習,這裡說的不斷的練習就是上課學習繪畫在畫畫,放學回家繼續畫,再後來因為房間狹小,畫室就在卧室,達利看著畫布入睡,讓腦子裡的布局在腦海中盤旋直至進入夢鄉。
即使是在如何嘴上說著喜愛繪畫,這種devotion也無論如何都是難以達到的境界。所以之所以為天才,並不是他的畫技一開始就如何過人,是他在已經擁有卓越的天資的基礎上,付出了比普通人數百上千的努力。
單單對於藝術的話,天才還有一點是不可忽視的,就是任何普通人所畏懼的,毛骨悚然的,在這些天才面前這些東西作為藝術的一部分變被愛屋及烏了。在達利自傳中,達利提到自己面對死驢子的熱情。這份熱情絕不是因為熱愛屍體而產生的熱情,而是因為拍攝一件藝術品,驢子屍體作為一件藝術品讓達利產生了熱愛。因為藝術既是生命。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達利早期的作品的確看得出是天資聰穎,但是也不是一下子就畫到了萬眾矚目的境界,只是一些自畫像和比較印象派的畫作。但是隨著後期的不斷練習和挑戰權威以及藝術家本身自帶的精神異常(但達利算是很現實的藝術家了)達到了所謂天才的巔峰。
立體主義為主的練習在後期作品中一覽無遺,再有就是無人能及的超凡想像力(且是在超寫實的基礎上的超現實,也就是需要畫工想像力並行)。上圖。

《由飛舞的蜜蜂引起的夢》

《由飛舞的蜜蜂引起的夢》

The Great Masturbator, 1929 中文名字就不翻譯了一會兒再被和諧了。

The Great Masturbator, 1929 中文名字就不翻譯了一會兒再被和諧了。


所以看到這種天才之作,感慨的應該不僅僅是「怎麼畫的這麼像!」而且「卻又是這麼的不像」。

對於達利的想像力,在達利自傳之中也提到過,就是達利是個大書蟲!哲學書一概都不放過,深受弗洛伊德的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夢的解析》)的影響,可想而知……而且我自己也在拜讀這本書的英文版,講的還是不錯,但是相比起中國博大精深的古老著作也是沒法比,可朋友說畢竟是西方哲學的基礎奠定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著作,值得一讀。
跑題了,達利除了對弗洛伊德的書的研究,還看了非常多的書,是現在自命名藝術家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因為,書作為精神糧食,自然而然成為追求藝術中的一大部分,而這些天才用盡能夠用盡的資源為了他們的藝術,而在天才眼裡,everything is art。(這是上面提到的畢加索說的)

松井冬子
剛才說起可怕的事物在天才面前因為是藝術品而不為所動的話題,想起了松井冬子,在思考關於如何談及Joan Miro之前,想說一說這位女性亞洲繪畫天才,因為關於她的事情,已經思考了很久了。
之前看松井冬子的NHK採訪錄像截圖的時候被一幅照片震撼到。

因為太佩服所以寫了一篇讀後感,我大概是這樣說的;這張照片其實是松井冬子面對自己解剖的老鼠冷靜的作畫。我對小姨說了這個畫家在做這件事情,小姨反問我,你能做的到嗎?然後我開始思考,這種(對於屍體,血液,內臟)的懼怕感、痛感和(對藝術的)熱情。松井冬子如此冷靜的解剖,對著老鼠的內部認認真真的觀察,就是為了追求在畫作中所要表達的東西。說白了,就是為了藝術。天才呢,就是將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到徹底,追求到盡頭——哦不對,這追求其實是無止境的。

因為太佩服所以寫了一篇讀後感,我大概是這樣說的;這張照片其實是松井冬子面對自己解剖的老鼠冷靜的作畫。我對小姨說了這個畫家在做這件事情,小姨反問我,你能做的到嗎?然後我開始思考,這種(對於屍體,血液,內臟)的懼怕感、痛感和(對藝術的)熱情。松井冬子如此冷靜的解剖,對著老鼠的內部認認真真的觀察,就是為了追求在畫作中所要表達的東西。說白了,就是為了藝術。天才呢,就是將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到徹底,追求到盡頭——哦不對,這追求其實是無止境的。
那麼,放幾張這位美如蛇蠍的女「天才」的作品。



松井冬子的畫作我對於名字知道的不全,不敢亂寫,煩請大家歡迎補充。

再休息一下,明天有時間會說Joan Miro。1893生人(年少出名這一點不慎了解,以上三位包括松井冬子都是年紀輕輕就是有一定影響力的,Joan Miro天才的方面可以談得多,但是是不是就年少時就開始被眾人視為天才還要再研究一下再寫。)

再說這個人如何天才之前,我想說許多天以前,在一個講藝術的微博上看到一組圖片,是說一些看上去絲毫沒有畫技的畫家畫的一些「毫無畫技可言」的畫,引得網友們紛紛留言「我要去做藝術了!」這類言論,因為這些「沒有技術可言」的畫作價值上百上千萬美元。

這一組照片之中,沒有含義的繪畫的背後的畫家幾乎都是可以下跪膜拜的大師,每一副空白畫面背後都是上百上千張「不可複製」的想像力和「為止敬佩」的繪畫功底。其中一張一張圖裡面只有一個不規則圓形的畫作是畫家花費數年數月考量計算的精品「數學產物」。

在這一組照片之中我看到了Joan Miro的抽象作品,可以說,看什麼不像什麼。所以,觀眾們可能煞有其事的認為,我也是這樣自負的認為過。我也可以找張紙,隨便塗兩筆。So I tried, and I failed。因為我的抽象畫只是抽象畫沒有意義,沒有根,什麼都沒有,只是一張看上去好像一張抽象畫一樣的……連畫都不能稱得上的作品。

關於Joan Miro年少成名不能確鑿,因為現在的年少成名和那個時期的成名是不一樣的定義。Joan Miro 1907年就進入美術學校學習,這便證明了他的天分。14歲啊!早期藝術作品深受梵高和Cezanne的影響,已經完全可以說是大師級別的畫作了。

請看預覽

來自於

來自於http://wikiart.org的截圖,雖然是小截圖但是也能看得出色彩之豐富和人物風景的神韻的觀察和表達,年份也依稀可見,都是20,30歲的作品。(點擊大圖還是看的很清楚的!)
來張大圖

Standing Nude 1918
色彩的明暗和立體感,顫抖吧觀眾們!

但是不好這口濃烈藝術色彩的觀眾如果看到這幅作品也會心臟一緊

A Courtyard Scene
這幅作品被標籤為Realism所以想要心生疑慮的人們看看這通透柔和的顏色,細節之處細節的描繪,主體非主體的顏色運用(我實在詞窮了)

所以在立體主義之中色彩斑斕的走了一圈之後,Joan Miro在寫實派也摻和了一腳。最終投奔了讓想像力爆發的抽象派,把一個具體的物體抽象再抽象。
就成就了百度圖片都能夠查閱到的無數令人敬佩的畫作。


還有百度上找不到http://wikiart.org親切提供的截圖如下

國內網路打開實在太慢,但是過幾天脫離國內網路之後,如果有誰願意看,就可以給大家上大圖。

國內網路打開實在太慢,但是過幾天脫離國內網路之後,如果有誰願意看,就可以給大家上大圖。

說Joan Miro這種天才,實在是不能用年輕成名之類的來標榜定義,這種天才已經顯而易見了——但是是在了解之後才會覺得。
就是一個什麼都會畫的傢伙。


又來給偶像做廣告了,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年),戰後英國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三十多歲才開始畫畫,沒有接受過正規美術教育,完全自學。現在已經是和畢加索,沃霍爾,等並列的世界拍賣額最高的藝術家之一。


我最喜歡的,《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被稱為是「畫」出了本來不屬於視覺領域的人的精神暴發力。


第一次看到他的畫就被震驚的不行,怎麼會有人這麼畫畫,每一個筆觸都好像在宣稱,我就是獨一無二的天才。


目前正在Tate舉行80歲大展的英國國寶David Hockney大衛霍克尼,生於1937年,11歲時就知道自己要當一個藝術家,26歲時已名聲大噪。與安迪·沃霍爾齊名,是藝術圈裡最著名的同性戀藝術大師,也是迄今在世的藝術家中藝術作品售價和拍賣成績最高的其中之一。

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作於30歲,出走加州的時光。

A Bigger Splash, 1967


大學的時候看到這幅近乎兒童畫的創作,被吸進去了,直到今時今日才漸漸明白為什麼。今天我們先不談什麼腐國在世最偉大的藝術家,這題目太大了。從gay boy、水花、照片拼貼到近年不停刷屏的ipad作畫。David Hockney一直保持自己是那個最有趣的人。

他創作出了近半個世紀以來最有識別度的生動圖像。他的藝術生涯橫跨了多個領域,包括從拼貼攝影到歌劇舞台設計,從用傳真機製作畫作,到深入研究藝術史上的古典名家如何利用光學儀器進行創作。而他的作品也幾乎包括所有可以使用到 的媒材,包括油畫、水彩、攝影、印刷版畫,並一直使用時代最前沿的科技參與創作,包括傳真機、激光影印機、計算機,以及近年來使用的視頻、iPhone手 機、iPad等設備。


記錄片or 電影《A Bigger Splash》,1974年上映,由畫家本人出演。後來因boy love鏡頭過於裸露被禁,直到2008才解禁並發行DVD。這部片記錄了David和他的朋友、基友、朋友的基友、基友的基友、朋友的愛人、基友的朋友的故事。這部電影不止欣賞花痴男孩愛這麼單純,其整個畫面都瀰漫著誘人的魔力,更可以一睹David作畫的場景:解構那些驚世傑作是怎樣創作出來的靈感、過程。




David是個非常專註的人,據導演Jack Hazan的訪談,拍出這樣自然的紀錄片是因為,David一有空就開始畫畫,一旦開始,就是拿玻璃瓶打他也不會注意到。




拍攝此片的時候,其實David已經和Peter分手,只是一直以要求Peter回來當他的muse讓他繼續畫,或許更是為了另有所求。所以這後來一系列的泳池、Peter、男孩子光屁股系列的畫包含了如此強的張力。







再次,以 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為例,David每一幅看似簡單波普的畫,卻是經過了無數靈感採集、真實反覆描繪、後期再加以深思修改才完成的。







所以,我不准你們再只用偉大的同性戀藝術家來形容我家萌萌的大長腿David。以後我再來補寫一篇他的畫和事,現在只是單單想請大家看一下他的畫所營造的氛圍是多麼的動人。


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1972

A Large Diver (Paper Pool 27), 1978

Man In Shower in Beverly Hills, 1964

Peter Getting Out of Nick"s Pool, 1966

Mr. and Mrs. Clark and Percy, 1970 - 71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 onedaystand

再私心推薦一位也是年少成名,卻活不到Hockney一半年紀的19世紀末世怪才:

Lautrec | 我不美,但這不妨礙我追求和創作美@巴黎美麗年代 - 知乎專欄


http://weixin.qq.com/r/gzqnv2jEADV-rSzc92_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覺得我祖父是一個天才。因為近親結婚的原因,祖父天生喑啞。幸運的是,他早年拜入張大千,鄭午昌門下。而家庭也是才人輩出,如祖父的父親謝玉岑,叔父謝稚柳。應該說作為一個殘疾人,他的天賦是異於常人的。上圖。 --------------------------------------------------------------今天換手機差點把與祖父的最後一張合影格式化了。身影越走越遠,而心卻從未離開過半步。

我覺得我祖父是一個天才。因為近親結婚的原因,祖父天生喑啞。幸運的是,他早年拜入張大千,鄭午昌門下。而家庭也是才人輩出,如祖父的父親謝玉岑,叔父謝稚柳。應該說作為一個殘疾人,他的天賦是異於常人的。上圖。 --------------------------------------------------------------今天換手機差點把與祖父的最後一張合影格式化了。身影越走越遠,而心卻從未離開過半步。


契里珂。
其他的一些大師,比如畢加索比如莫奈,固然是驚才絕艷。只是他們的出現在我看來有種必然性:沒有畢加索也會有畢減索畢乘索,這是時代發展影響思維文化下的先鋒及集大成者。但是契里珂,如果沒有契里珂,就再也沒有契里珂了。


《一條街道的神秘和憂鬱》


嗯,看大家還挺喜歡這個天才的,就再多補充些,下次補充再多上些他的作品(2017.4.17)
-----------------我是分割線-----------------
卡拉瓦喬。
我連畢業論文寫的都是他。
天才,
只是畫畫都不打稿,直接開畫這一條就已經表示這是一個天才了。
死於37歲,為什麼死這麼早?天妒英才?No、他是自己作死的,嗯,放蕩不羈一言不合就決鬥的那種,還越獄過。
(PS:看到好幾條回答都在說:怎麼都是西方畫家!什麼感覺被碾壓了之類的!中國也有天才畫家!謝謝你們如此愛國,但是這完全看回答者自身審美與喜好的,你們覺得國內什麼畫家天才,只管答就好了,非要劃分什麼國內什麼西方的,居然還有人贊,呵呵了。)


這個天才有多厲害,就是那個樣式主義向巴洛克過渡時期,還夾雜著文藝復興末期的影響,以及受歡迎的古典學院派個大派別的圍攻下,卡拉瓦喬卻可以獨樹一幟,他的風格是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繪畫界的一股清流,不屬於任何風格,被稱之為「卡拉瓦喬主義」

當那個時期畫家還沉迷於文藝復興晚期條條框框的時候,卡拉瓦喬開始畫腐爛的水果了。爛大街都知道的倫勃朗的光線熟悉不,受卡拉瓦喬影響的、哪怕是都到了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運動也是。


《水果籃》還是有很大色差的,上下兩幅顏色混合一下差不多。好吧,顏色還是忽略吧。
這是西方繪畫史上第一幅靜物畫。

臨摹的


細節

臨摹的


維美爾!!!

多圖預警

維梅爾(1632~1675),荷蘭德夫特(Delft)人,為荷蘭大師中最穩健、溫和的一位畫家。和倫勃朗、梵高名列荷蘭三大畫家。但可惜英年早逝,還欠下了一大筆債留給了妻兒,直到很久以後才被人發覺他的畫的藝術價值。


他善於利用光影的色彩細微變化作畫,沒有人了解維梅爾的技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使用當時罕見的暗箱技術(Camera Obscura),用以捕捉光線和色彩。


截圖自電影《帶珍珠耳環的少女》
-----------------------------------------------------


《讀信的少女》
這幅畫好像維美爾發出的一個宣言,宣稱他現在要開始處理光影了。畫中的少女正對窗戶,光線從少女正前方打來,溫柔又美好。


《倒牛奶》
維美爾這幅畫的特別之處在於,這是他畫中唯一一幅屬於勞工階級的畫。通常他畫中的女人都是在讀信,彈鋼琴或者是做一些非常消遣性的活動,而這幅畫中的主人公很可能是他家的一位女僕。當時的畫風普遍奢靡,但是維美爾的這幅畫非常樸素安靜,或許這也是他早期並不被認可的原因。


仔細看這畫中的罐子和麵包都是多種顏色參雜在一起的。這就構成了層次,像是光在躍動一般。而這幅畫中最動人的就是倒牛奶的這個動作。維美爾把最簡單的細節捕捉下來,叫它停留在那裡。有一句話叫做「catch that moment」就是捕捉那一剎那。使它呈現在那裡。



《拿水罐的女子》


下圖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截圖

可以看出光與影的巧妙。光線透過窗戶照射在女子身上,簡直可以媲美光影照相機。


《蕾絲女工》

維美爾被藝術史家喻為「謎一樣的畫家」,他的畫總能讓人屏住呼吸,恍若時光倒流。這幅畫中的女工全神貫注。蕾絲本來是白色的,在陽光的照射下變成透明的。



《女士與女僕》

維美爾的光線總給人一種說不出來的特別感覺。維美爾的光線照下來,總給人營造出一種空氣凝結,欲言又止的氣氛。這是其他畫作所不能比的。

-----------------------------------------------------
維美爾一生留下的只有三十幾幅作品,而且尺寸都不大,據說他每件作品都要花費兩至三年時間精心繪畫才能完成。有評論家形容維美爾的作品:「他的畫是至美的,沒有人再能對他的畫面提出任何意見或進行改善,因為一切都已經是那麼完美。」

END


我們現在接受的都是西方的美術教育,感覺西方的畫家就是NB,西方的技法就是先進,繪畫就應該是西方這樣的。

但其實從墨色的濃淡和層次里會看到光影技法,從景物的錯落布置里會看到透視技法,中國的繪畫天才也能纖毫畢現的寫實,中國的繪畫天才早就出現了狂放洒脫的抽象技法,中國的繪畫天才早已由繁入簡,領悟到了極簡主義的美感。中國的繪畫天才不玩什麼晦澀的隱喻,而是不滯於物的直接把握住了美。

曾經看到這麼一段,畢加索說「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首先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的藝術,當然,日本的藝術又是源自於你們中國。」,先不論這段話的真假,大家看看下面的畫來感受一下。。。

徐渭(1521—1593)


暗香

風竹圖

風竹圖

扶筇尋梅圖

扶筇尋梅圖

歸棧圖

歸棧圖

荷花

荷花

湖石修竹圖

湖石修竹圖

花 卉

花 卉

黃甲圖

黃甲圖

菊竹圖

菊竹圖

驢背吟詩圖

驢背吟詩圖

梅花圖

梅花圖

梅蘭竹

梅蘭竹

墨 荷

墨 荷

墨芙蓉

墨芙蓉

墨菊圖

墨菊圖

墨葡萄

墨葡萄

墨蟹圖

墨蟹圖

牡丹圖

牡丹圖

山水

山水

蔬果圖

蔬果圖

水墨牡丹圖

水墨牡丹圖

四時花卉圖卷

四時花卉圖卷

松鼠葡萄

松鼠葡萄

聽瀑幽居

聽瀑幽居

蟹 趣

蟹 趣

雪竹

雪竹

月季圖

月季圖

竹石幽禽

竹石幽禽

坐聆松風圖

坐聆松風圖


少成名、驚才絕艷、一朝成名天下知
這三個形容詞跟梵高沾得上邊嗎。。。
------------------------------------------------------------------------------------
好久以後的補刀

少年成名:梵高少年時期的職業是幫家裡經營油畫店。之後做過一段時間牧師。正式開始從事職業繪畫大約是到了他33歲。不過,直到死了那一天,梵高也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畫家~

驚才艷絕:直到死後幾十年,梵高的畫仍然被繪畫界認為是不入流的的作品。生前只賣出過一幅畫。作品的主要展出地點是自己家和旁邊的小酒館

一朝成名天下知:好吧,不過那時梵高早已化成灰了,,,


知道韋爾喬,還是在一篇微信上看到的,題目叫《一個醫生在處方上塗鴉,被畫家驚為天人》

背後的小故事:韋爾喬是個醫生,從未學過畫畫,這些畫都是在他值夜班的時候畫出來的。

多說無益,貼幾張他的畫吧
(多圖預警)


套用現在的話來說,看到第一眼,我就驚呆了。這樣,應該能算大隱於世的天才了吧?
如需了解更多韋爾喬的信息,請猛戳:韋爾喬_百度百科
一個醫生在處方上塗鴉 被畫家驚為天人


必須還有卡拉瓦喬啊!
回頭來補充。

--------二次補充-------
還有Mr big丟勒,也必須找時間說一說的。
相比較梵高不算特別天才的。


-------補充半天沒保存的崩潰線-------

因為之前在雜誌寫過卡拉瓦喬,越了解他越覺得這個人簡直燃得太過了。過分。卡拉瓦喬是典型的天才人物,繪畫天分很早就顯露,這個天分不僅是畫得逼真,而是他似乎天生就懂得如何揭露人物性格以及展示一種畫面的戲劇性,這在他那個時期是很少見的。他出生小鎮,二十齣頭就像所有不甘心的年輕人一樣跑去羅馬,飛快成名。只活了39年,影響了一大批牛逼閃閃的大師們。我當時寫到:

當卡拉瓦喬托斯卡尼區的埃爾科萊港海灘上奄奄一息時,他不會知道在隨後的年代,魯本斯、維米爾倫勃朗委拉斯貴支是如何由他得到啟發,在他的創新和靈感下各自成為一代大師的,接下來,整個歐洲的藝術都將接受他的影響長達上百年。


寫他看了一些書和BBC的紀錄片(BBC有個藝術大師系列做的很精彩),用了裡面一些資料。寫時知道他畫得牛逼,但後來直到真正面對他的真跡時,才知道他牛逼到什麼高度,畫里那份氣魄太強大,隔了幾百年你還是會被吸到裡面。明明周圍充斥了能想到的一切大師作品,明明看了一大圈已經審美疲憊得要死,卡拉瓦喬出現時依然能讓我發抖,發出我靠,要死了要死了的感觸。

他作品裡的生命力簡直刺盲我的眼睛,在一流的技法下。跟他的人生一模一樣。

附當時寫的:
http://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__biz=MjM5NjQzNTc2MA%3D%3Dappmsgid=10000166itemidx=1sign=a964afe4d42aa5d6555b5e3494fdb52e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看答案都是些西方畫家,我們中國有自己的天才畫家!
近代徐悲鴻傅抱石陳少梅等就不說了,畢竟二十多歲成名。北宋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圖,號稱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與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等並肩,而王希孟作此畫時年僅十八歲,完成此畫後不久即離世。此畫現藏北京故宮,去年展覽我去看過,當真是震撼。
我對西方藝術史並不夠了解,不知道有哪個畫家在這個年齡畫出過這種等級的作品。


推薦閱讀:

TAG:藝術 | 繪畫 | 藝術史論 | 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