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雲圖》是超級神作,還是嘩眾取寵?為什麼?

視頻封面雲圖 Cloud Atlas 2012(預告片)視頻
因為原著小說我看過一部分,覺得很大很大,但是又有某種說不出的感覺,請看過原著的朋友和對電影有興趣的朋友一起研究一下!
有人這麼評論原著小說:Cloud Atlas is a masterful writing exercise, a brilliant display of writing craft, technique, legerdemain, etc., etc. But is it a great novel? In my view, no. Why? Because it lacks the staying power of great novels. I just finished reading Cloud Atlas, and I can already feel it slipping from my memory. There are interesting ideas aplenty in this novel, and many a finely wrought passage. (Mitchell is obviously a very talented, creative, and ambitious writer.) Yet, there was not one character in Cloud Atlas, across its many century span, who I cared about in the least. Nor did any of its interconnected stories move me in any way. In the end, what impressed me most (and greatly so) about Cloud Atlas were Mitchell"s talents as wordsmith, his ear for dialect, and his prodigious creativity. For all that, however, as a novel Cloud Atlas left me cold. Mitchell may be a great writer (I think he is), but Cloud Atlas is not a "great" novel. Even so, it"s well worth reading. And I, for one, look forward to seeing what else Mitchell has up his sleeve.


雲圖沒有講來世,沒有講輪迴,雲圖講的是在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一直有暴力犯罪,有不公,有黑暗的存在,但是每一個故事的主人公都在竭盡全力的對抗黑暗。他們共同說出的那句台詞:我絕不向暴力犯罪屈服。代表的是人類的核心價值觀,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會有人對抗暴政,對抗獨裁,對抗不公平,哪怕是犧牲了,這種精神卻是不滅的,這種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蕩氣迴腸,這就是雲圖六重奏的內涵。

這部電影的六個主角,第一個故事,是對抗奴隸貿易;第二個故事是對抗世俗對同性戀的歧視;第三個故事是對抗邪惡的能源公司;第四個故事是對抗養老院里的種種壓迫;第五個故事是對抗克隆人受到的壓迫;第六個故事是對抗食人族和人類自己內心的魔鬼。

這部電影其實真正意義上只有一個主人公,那就是人類,每個故事都代表著人類的反抗精神。每個故事的主角都從上一個故事的主角那裡獲得了正能量,最後人類成功到了另一個星球,誰會想到是第一個和奴隸貿易對抗的主角有關係?

我們的生命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我們作為一個人類的整體,我們需要和太多的事情進行反抗。也許這輩子即使是死了也不會有成果,但是死亡並不是結束,這種反抗的精神將會一直存在於人類的精神世界。我們的一點點反抗也許在當下不會有很大的作用,可是作為一個人類整體,會對未來產生幫助。也許第一個主角反抗奴隸貿易並不會成功,但是他的這種反抗精神,激勵了接下來五個主角繼續反抗;星美看到了第四個主角逃出養老院的電影,受到了激勵,進行反抗了,雖然失敗了,但是星美的反抗在第六個故事裡讓她成為了神,也正因為星美成為了神,原始人才相信先知人,最後成功去了外星球。

從一個人生命的角度來看,誰都不會認為反抗奴隸貿易的主角1和最後成功去了外星球的主角6之間有什麼關係,但是從人類整體來看,正是由於他反抗奴隸貿易,才最終沒有讓先知人和原始人死在地球上,他不僅拯救了奴隸,還拯救了人類。

永遠不要向暴力犯罪屈服!這是貫穿整個人類歷史的吶喊。


在中國,有些電影註定不能在影院里觀賞,比如《雲圖》。172分鐘的完整版到了影院就會變成134分鐘,其中的這足足的38分鐘,足以錯過體會其深度的關鍵因素。

在此以前,我一直認為科幻作品裡構想最精妙,給我最多體會的是《黑客帝國》及其動畫電影,但沃卓斯基姐弟很快刷新了自己的記錄,《雲圖》一躍而上,雖是改編,但除了這對天才,又有誰有這樣的功力?

《雲圖》分為六個故事,這在《黑客帝國動畫版》中也早就用過,但不同的是,這六個故事既有自己的時間,也貫穿了其他的時間,將所有的世界放在了一個輪迴里,妙不可言。

第一個故事是1849年的《亞當尤因的太平洋日記》,擁有彗星胎記的主角亞當尤因救下了被毛利人鞭打的黑奴,然後歷經艱辛回國的故事,主角寫下的日記被第二個故事《希德海姆的來信》中的主角弗羅比舍看到,此時是1936年,同性戀作曲家弗羅比舍寫完了交響樂《雲圖六重奏》,在給愛人思科史密斯(Sixsmith)寫完遺書後開槍自殺,而這曲子正是老作曲家在夢中的世界夢見的,而這個世界就是第五個故事中的世界。思科史密斯活到了1973年,在故事三《半衰期:路易莎雷的第一個謎》中的電梯事故里遇到了與弗羅比舍有同樣彗星胎記的女主角女記者路易莎,他在一樁陰謀中被殺害,而她將兇手繩之以法,而在唱片店中,她在尋找《雲圖六重奏》並感到熟悉,因為她的前世是老音樂家的妻子。第四個故事是2012年的《蒂莫西卡文迪許的苦難經歷》,主角出版人卡文迪許將自己逃出養老院的故事寫成了劇本,後被改編成電影,電影中他那句「我決不會向暴力犯罪屈服!」的台詞直接啟發了第五個故事中克隆人幼娜939的自我意識,《星美451的記錄儀》發生於2144年,幼娜939用這句台詞啟發了星美451,克隆人是誕生於子宮池中的,沒有人權,一定年齡後被殺死並分解為蛋白質養分餵養給新的克隆人(這也與故事四中「綠色食品是人做的」相呼應),彗星胎記攜帶者星美覺醒後發表了演說,改變了世界和人類。受改變的人類在故事六《思路岔路口及之後所有》的後末日時代中都將星美奉為神明來崇拜,而土著部落的牧羊人扎克里也擁有彗星胎記,他戰勝了心魔老喬治,與先知族人類倖存者麥克尼姆一同到達了新的人類家園,電影最後仰望夜空中的地球時,一顆彗星悄然划過。

電影里有幾個最為迷人的地方,第一是電影120分鐘左右,由弗羅比舍寫給思科史密斯的信:「我現在理解了,噪音和聲音之間的界限只是陳規,所有的界限都是陳規,等著被打破。一個人可以打破任何常規,只要這個人能首先想到這麼做。在這樣的時刻,我能夠感覺到你的心跳,清晰的就像感覺到我自己的。我的聲音遠遠超越了我自己的極限。」

在這段話的時候,反動聯盟戰士,也是純種人類的張海柱,正打破常規與所愛的克隆人星美451結合,他們的結合是因為愛,而正是愛,打破了常規,打破了人類思想的界限。而他與思科史密斯,作為同性戀愛人,也是這個世界的非常規,可他們的愛並未帶來毀滅,而是「超越」。這是電影的一個重點,存在就是自然,沒有什麼是超自然的,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就是自然的。所以當弗羅比舍自殺的時候我哭了。

在故事六當中,人類已經進化出了極高的文明,他們被部落視為先知,可他們仍舊相信神明,相信會有更高的存在來拯救自己,這種希望就是人類永遠將伴隨宗教的原因,因為我們選擇相信,我們無法不相信,在未知與命運中,人類永遠脆弱的就像一根蘆葦,但「人類的偉大,在於直面恐懼的崇高姿態」。一直都是。

星美在被捕後與檔案員的最後對話也是影片的精華,星美在演說中說道:「我們的生命不僅是我們自己的,從子宮到墳墓,我們和他人緊緊相連,無論前世還是今生,每一樁惡行,每一項善舉,都在未來輪迴。」而檔案員問道:「你的『啟示』的要點是個體生命的後果會一直重現直到永恆,這是否意味著你相信有來生?既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星美對此回答:「我相信死亡只是一扇門,當它關閉時,另一扇就會打開,如果我想像不出天堂,我會想像那扇門打開了,在門口,我會發現,他就在那裡等我。」說這話的時候,律師亞當尤因回到了家中與妻子重逢,而在電影《蒂莫西卡文迪許的苦難經歷》中,他在說完台詞後,也是走向了一扇開啟了光明的大門。這些相互呼應的細節使得電影精巧又完美。

星美的言論不僅解釋了為何六個故事中角色的性格與關係都大致相同,也解釋了1936年的老作曲家為何能夢見2144年的音樂,只能說他們是處在輪迴之中。這個主題是非常美麗的,在三島由紀夫的三部曲里,他描繪的輪迴的三個人也都有相同的三顆痣,這種設定非常美,我個人是喜歡的不得了。

《雲圖》一項提名也沒有,《少年PI》也只得了幾個小獎,但這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作為沃卓斯基姐弟的死忠,我仍然鼎力推薦這部堪稱完美的深度片,沃卓斯基這兩人到底是怎樣的天才啊!!

在寫這篇的時候,我一邊聽著同名原聲碟,一邊又忍不住淚目,我知道說這種話感覺很僑情,但我也不知道為何會這麼感動。「只有通過別人的眼睛,才能了解我們自己。我們生命的不朽性質在於我們的言語和行為的後果。」愛永遠伴隨著人類,而給人類帶來神性與一切,乃至永遠。——宇宙全息。


《雲圖》是大作。裡面的哲理不輸於《黑客帝國》。
《黑客帝國》講的是:世界是虛幻的。
《雲圖》講的是:萬物一體,他人即自己。你對身邊的人每個善意和惡意都在影響著這個世界,最終將會反饋到你自己身上。


經常看到有人拿這片子對比《黑客帝國》,雖然導演一樣,但兩者其實是兩碼事,反應的主旨完全不對稱,沒有可比性。

又比如和這片子結構類似的《通天塔》《撞車》《11:14》,但也完全不同,後者是「面對同一事物各人、各個文化、各個文明做出的不同選擇」 ,藉此展開對世俗各個階層、文化的敘述,形成一副「眾生圖」

而《雲圖》則是「面對同一事物各人、各個文化、各個文明、乃至各個時代都做出了同一個選擇——反抗」,和這片子形成對比的是《穆赫蘭道》《禁閉島》,就是電影大V裝逼必備的那部電影。

穆赫蘭道、禁閉島——個人無意識

雲圖——集體無意識

在反映個人無意識的電影甚囂塵上的今天,反映集體無意識的電影對很多人而言是陌生的,所以很多人會去反感這部電影,「因為陌生而去抗拒」也是種集體無意識(笑~)

榮格說每個人的意識就像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每個人的思想看似都是獨立的,而各個「冰山一角」下的、在海平面下不為人知的冰山則是集體無意識。

正如史鐵生《我與地壇》的最後一段:
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里,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
  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雲圖》中的六個故事每個故事都很平庸,但有機結合在一起呢?所展現的就是六個看似互不相干的人,在強大的暴政面前都選擇去反抗,而這種反抗精神就是深植人類骨髓的集體無意識。而片中多次提到的索爾仁尼琴,是個很有意思的人物,蘇聯在時他罵蘇聯專制暴政,蘇聯滅亡他罵俄羅斯政府懦弱無能,你覺得這位爺總是沒事兒找事兒,但我覺得這種不甘於現狀的「永遠的反對派」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曾經自己剪過一個版本,就是把6個故事各歸各,形成了6個短片。
然而說實話,在情節上來說,每一個都是平庸之作,無新意無驚喜。
也許是導演自知六個故事在情節上的硬傷,才琢磨出這麼個混剪的方式出來,老實說,簡直是活死人肉白骨,一下子就牛逼了。


這個問題問得有趣,我想反問一下題主:請問您自己是如何感受的?

很多年前我在一家媒體工作的時候,曾為一個專欄寫過樂評,也就是聽CD,然後評論一番。一次,我交稿之後,編輯要求我把那張碟以及一整套隨碟而來的的宣傳資料給他看看。他後來把那些東西還給我的時候說:你確實是自己去聽去感受的,不是抄宣傳冊糊弄我。

我當時的想法:聽歌這種事兒,感受都是自己的,都是各個不同的,我上哪兒抄去?(現在回首,我當時確實夠傻,不知道商業寫作的秘訣。)

回到電影《雲圖》。作為一部電影,完全是由觀眾評判的。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兒。

《雲圖》,就像理查德·林科雷特的《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和《午夜之前》三部曲,不是什麼人人都喜歡,用不上「廣受人民群眾歡迎」 這樣的說法。

所以題主去找了一篇批評的,我這裡也剛好有一篇讚揚的,請看:

譯言精選-《雲圖》:21世紀最先鋒的史詩電影


最近不知為什麼,這個這麼早的問題及答案突然多了些關注,然而也讓我看到了許多說這電影不知所云的聲音。

很不爽啊(???????)明明是我心中覺得神作的電影,但想說服別人是很難的,因為我影評的功底實在太差了,況且還是這麼個容易把人繞進去的電影,況且很早以前就有很多寫的很好很仔細的影評了。

話說知乎內就有很詳細的分析啊,你們都不帶看一眼的嘛?去看一眼那個【雲圖到底講的是什麼】的答案好不啦?

另外我並不認為這個電影好在傳達一種世世代代大家都在反抗的精神,這種最多只能算一種基本的主旋律,它最打動我的還是裡面關於輪迴的設定,導演非常精巧的利用一人飾演多角色來表現這一主題,而且每個故事之間都是有所聯繫的,你可以從新的故事裡找到舊故事裡主角留下的痕迹以及造成的影響,並且還有胎記的設定,簡直像六神合體或者黑暗大法師好不啦,完美主義收集控表示一本滿足爽歪歪呀!

這種結構一般電影只拿出其中三個故事來講,並且給講圓了,就算神作了,而雲圖不僅一次講了六個,還都給講圓了,還保證了節奏,還只要認真看下去就不會覺得不知所云,還把這麼龐大的信息壓縮在一部只有兩個半小時的電影里,裡面還穿插著必須二刷三刷才能發現的數不勝數的小彩蛋,憑什麼不能算神作?

建議所有覺得看不懂的看一下下面這張我從匿名用戶那裡拿的圖,再重新仔細看一遍片子,看完後再對照高票影評對照一下每個角色做了什麼,對後代產生了什麼影響,他輪迴成另一個人的意義是什麼,我懷疑很多表示看不懂的都是臉盲(???????)


以下是好早以前的原答案(???????)


超喜歡這部電影,心中非常推崇的神作,但跟搏擊俱樂部不一樣的是,我沒辦法去跟人推薦,因為這個電影的確很繞。我很擔心別人看完後一臉懵逼的表情,但是如果靜下心看完,再結合裡面一個演員分飾很多角色的分析,理清楚整個時間軸以及內在邏輯,就能感受到一種非常爽的契合感,就像一堆齒輪各自運轉,但在同一時間點分毫不差的完美咬合,直接顱內高潮!


看過一周了仍舊十分令人回味,我想正如三位導演所說,這是一部外表包裝成商業大片但內核十分文藝的電影,它本身也是幾位導演(也是製片人)親自去世界各地一百萬一百萬地拉投資排成的,可謂大投資的「獨立片」(因為它不是幾大製片公司投資的,華納只是負責發行)。
電影里有六個故事,其實每個故事都很簡單也談不上十分精彩,全部都是圍繞愛,救贖,自由這幾個基本中心展開的,發生在跨越幾百年的不同時間段里。故事本身是互相有一些聯繫的,但這部電影最厲害的地方還是使用了同樣的演員在不同的故事裡飾演不同的角色(不管是主角還是醬油,都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下),體現好萊塢的化妝功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讓整個電影給了人一種萬物輪迴的「命運」的感覺,看完電影,會讓人感覺這兩個字既神奇,又無處不在。
電影拍攝本身的水準也非常高,熟悉幾位導演的觀眾也知道他們的執導水平一定會給故事錦上添花的,特效不是今年片子里最炫目的但跟片子融合得很默契。湯姆提克威還適度地進行了炫技,爽(預告片裡面有一個房間里都是飛起來盤子的鏡頭,那個故事就是他拍的)。而且跟原著不同的是,故事的講述被剪輯交叉在了一起,所有人物命運的推進都放在了一個水平線上,比如故事的轉折點,全部被剪輯到了一處,會一下子讓人提起精神來的。片子本身確實是有點長不過順利看下來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至於是不是超級神作,要看自己的感覺最重要啦,但這的確是一部「有野心」的作品。


I saw the Tykwer / Wachowski film last night, it is not one of their best. It lacks a cohesive structure. You know, you get
the feeling that they"re not absolutely sure
what it is they want to say. "Course, I"ve
always felt Tykwer was essentially a ... a technical
film maker. Granted, Run Lola Run was a great
film. Great in its visceral energy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 I admire the technique and the chutzpah, but it doesn"t ... it doesn"t hit me on a gut level.

只想說,Woody Allen 這段話真是萬能……


電影版的雲圖從出來那天起,爭議就非常大。它的野心以及原作粉絲對它的期待,與市場的冷遇和評論界的尷尬失聲形成鮮明對比。

真正的問題,其實出在原作本身,原作的結構根本就無法改編成商業電影。早在小說出版之初,所有人就異口同聲地說,這就是那種無法拍成電影的文學,證明了文學的獨特價值。

而製片廠和導演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他們的嘗試,也以毫無意外的失敗告終。大家並不感到悲傷,只是覺得人生很無趣,這個世界果然是沒有奇蹟存在的。

(這個作品沒什麼劇透不劇透的,我就直接說劇情了。)

原作小說的思路,是從6個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故事中,找到人類社會的相似之處,從中揭示某種共通的真理。因為這個目的,它選的6個故事,無論文體還是故事類型都天差地別。作為核心的是反烏托邦社會中人造人爭取人權的故事,而圍繞它的五個故事包括:星際時代,廢土原始人幫助回歸者;現代,年邁的出版商逃出養老院;冷戰時代,女記者報道核電站違規;大蕭條時代,同性戀作曲家自殺;19世紀,一個美國青年幫助黑奴爭取自由。

如果把小說拆散,單獨看這6個故事,除了人造人篇稍有新意外,其他5篇都相當無趣。原作用特殊的結構連接故事,並通過提煉統一的主題來升華,使得零散的6個故事成為有機的整體。這也是原作最受讚賞的優點。而到了電影里,這個優點一下子就變成了無法彌補的缺陷。

很明顯,6個故事的風格完全不一樣,至少跨越3種完全不同的電影類型,而對一部商業電影來說,保持風格的一致性非常重要,而把幾個完全不同類的電影剪接起來是連小學生都不會犯的大忌,而片商卻偏偏要挑戰這個不可能。可以對比類似結構的《巴別塔》,除了日本JK稍顯獨特,幾個故事的氛圍,表現方式都是一致的,即使這樣,仍然顯得曲高和寡。

小說讀者早就習慣了各種奇怪的文學實驗,比如《寒冬夜行人》啊,《尤利西斯》啊,《JDC》啊(咦)。因為書籍的閱讀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而且可以是碎片化的,讀者有充分的時間在兩種風格之間切換思路。說白了,商業電影,講究的是一氣呵成,而且還不能讓觀眾厭煩,《藍白紅三部曲》風格夠統一吧,你連著看下來試試。

雲圖最後呈現的樣子,是在米其林三星餐廳里吃飯,先是一道法式前菜奶油西芹,開胃湯是土耳其茄汁扁豆湯,之後是韓國部隊鍋(輔料SPAM午餐肉),正餐是四川火鍋(微辣),再來雙人份情侶冰淇淋塔(美式),再接正宗北印度咖喱飯(全素),最後用瑞典菜收尾。這當中每一道菜都是大師級水平,但是結合到一起,就是請文明用語。

導演自己也知道情況不妙,所以在音樂上下了大力氣,想要用音樂調動情緒,控制節奏,但是用同一個基調的音樂配合這6種完全不同口味的故事談何容易,我相信他一定是用盡了畢生功力,但最後結果也只是事倍功半。

我不太同意那種「如果讓某某來拍就能成功」的說法,目前為止,最擅長用音樂強行連接故事統一氣氛的導演是諾蘭。而以諾蘭過往的表現,他來拍雲圖100%會失敗,進一步說,雲圖這個奇怪的結構,簡直就是專門為了摧毀諾蘭的技巧而存在的,我很慶幸當年不是他來接手這個項目。


其他的不了解,不過這六個故事的時代背景把我嚇尿了

其實做成遊戲似乎更有發展前景,像鬼武者3那樣不同時代實行互動


電影院燈光一亮,晃醒了我旁邊熟睡的大姐,惺忪著說:完啦?哎媽呀,總算完了。
先從法律角度說吧,中國要儘快出來電影分級制度,不然這種帶有明顯暴力,色情,兇殺的片子確實不適合青少年看,
完事兒我還真就膽怯的問了一下周姐她姑娘,我說你看懂了嗎?她說看懂了。我說好看嗎?她說不好看。
看沒看懂呢?這不好說,我跟她不熟,說看不懂太跌份,就說看懂了吧。但問好不好看她就實話實說了,不好看。13歲的女孩,
正是看帥哥,看美女,看浪漫愛情故事來勁的時候,這片給一個13歲的孩子看,的確太枯燥,而且起到了很差的示範作用,
《雲圖》在北美被評為R級(限制級),即17歲以下必須由父母或者監護陪伴才能觀看。
也就是說,該級別的影片包含有「成人」內容:較多的性愛、暴力、吸毒等場面和髒話。
我挺為導演捏一把汗的,電影這麼拍簡直就是玩票,雖然現在下定論早了點,從票房上來說,他可能贏,也可能輸,因為大部分觀眾,無論國內國外,都不見得能看懂,因為看這個電影需要有知識儲備,這跟看007系列可大不相同。典型的好萊塢電影就是不需要知識儲備,誰都能看懂,但這電影需要起碼得看過一些獨立電影和歐洲電影。

影片製作也就是電影內容本身以外的故事太多了,我就不多說了,說一個有意思的吧,導演拍《黑客帝國》的時候是「沃卓斯基兄弟」,看《雲圖》簡介的時候百度上寫的是「沃卓斯基姐妹」,原來其中一個做了變性手術,這也一定程度解釋了影片當中同性戀橋段的由來,玩笑。

好了說影片內容,這電影看一遍,誰要說看懂了,我猜測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看過小說原著的,另一種是很少看電影的人,
凡是看過點電影,特別是看過很多好萊塢標準大片的,比如《變形金剛》《蝙蝠俠》這類的,基本看一遍是看不懂的,因為好萊塢電影敘事是有套路的,人一旦習慣這種敘事方式,突然給他換一個,未必能接受,這個電影說看不懂,不是看不懂的,都不是看不懂故事本身,六個故事都非常簡單,看不懂的是六個完全不同的敘事手法:

第一個故事 ,亞當·尤因的太平洋日記 -----1849年南太平洋群島,
在這部分故事中,作者採用了「日記」形式,而故事的類型則是歷險小說。亞當的日記在中途莫名中止。

第二個故事,寄自西德海姆莊園的信 -------1936年英國劍橋
在這部分故事中,作者採用的是「信件」形式,而故事的類型類似於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刻畫主角情感墮落的歷程。

第三個故事,半衰期——路易莎·雷的第一個迷 -------1975年
在這個部分,作者採用的是「小說」的形式,而故事類型則是間諜式懸疑小說。

第四個故事,蒂莫西·卡文迪什的苦難經歷 ------- 2012年
在這部分,作者採用的是「自傳」形式,故事的類型是驚悚小說。

第五個故事——星美的救贖 ------- 2012年
在這段里,故事採用了「問答口供」形式,類型是典型的科幻小說,基本可說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及奧威爾的《1984》綜合下的反烏托邦主義諷刺小說。

第六個故事——思路剎路口及以後 ------- 2144年
這段中,故事的形式是「口述歷史」,類型則是帶有魔幻寫實意味的奇幻小說。
除此之外,這畢竟是一部電影,還必須要摻雜平行敘述,交替敘述,而且裡面還有反高潮,反傳統敘事。

也就是說,這部電影如果被切成六部分,那麼這六部分將會劃入不同的類型電影。
電影就是講故事,你跟不同身份的人交流的時候會用完全不同的語氣和思維方式,比如跟父母說話,跟姐妹說話,跟領導說話,跟下屬說話,跟愛人說話,跟陌生人說話,現在把這六個人一起叫過來跟你說話,而且聊得還不是一個事兒,一個問你你今天餓不餓,一個跟你訴苦,一個批評你工作沒做好,一個被你批評,一個告訴問你今天晚上吃什麼,一個問你洗手間在哪。很多人會看著彆扭。也正是風格迥異的原因,影片是三個導演合作,其實算兩個,沃卓斯基姐弟和
湯姆·提克威,兩個風格截然不同的導演在一起完成一部偉大小說的改編。《雲圖》原著曾因其因宏大的故事體系、反傳統敘事結構被譽為「不可改編」的「未來史詩」。誰都知道這是好故事,問題沒人敢拍,因為大家都是類型片導演,沃卓斯基是拍科幻的,提克威是拍藝術和敘事的,這片要拍好,我不覺得非得是他們三個,但肯定得是兩種類型導演合作拍攝。當然,如果讓我選的話,我也選這三人,因為這種拍這種電影,對導演把握和改變劇本的能力要求相當高,中國眼下是沒人能拍,將來我希望有能拍,但最重要的,我也希望有人先寫出這麼大容量的小說。
這部電影的容量太大了,我能記住的包括老年人問題,同性戀問題,名人晚節不保問題,克隆問題,種族問題,
人類未來問題,天才問題,核武器問題,任何一個問題都足夠拍一部電影,而事實上也確實是比比皆是。
影片的整體敘述式反傳統敘事,如果你看過一定電影的話,你會覺得非常的壓抑,胸中一口氣到最後也沒出來,憋著一種力量,撒不出來,你看男同性戀其實挺善良的,照理,
是不是也要宣揚一下自由和人人平等,歌頌一下呢?或者詆毀一下?沒有,導演根本沒表達對同性戀的態度,這兒憋口氣。
比如那個白人救了黑人,照理說,是不應該宣揚好萊塢的普世價值觀,人人平等?又沒說,白人船長還要射殺他。此處又憋口氣。
看那被追債的老頭靈機一動,說兄弟也是不好惹的,照理,是不以為下面要表現一下老人不老,人老鬼精,反制服一下呢?沒有,這事兒後邊根本沒提了,後邊的敘事跟這事兒幾乎一點關係沒有,再憋一口氣。最後說那克隆人,終於發表了一段普世價值觀,照理是不是得那個檔案員被感動,最後放她走?沒有,被殺了,就這麼被殺了,好萊塢式的奇蹟沒有出現。最後的最後,照理是不是得把這些故事串聯起來呢?沒有,根本沒有。照理天才是不是最後應該死後音樂被流傳呢?沒有,他沒有成為像卡夫卡那樣死後成名的英雄;照理是不是……沒有,都沒有,啥有沒有,這根本不是科幻電影,太真實了,真實的讓我心驚肉跳。當人種發生問題,同性戀,人不善待自己的父母,跟自己的兄弟反目,弟弟給哥哥帶綠帽子,那個水手的貪婪,克隆人的問題,你會發現每一個故事裡都充滿了罪惡,為什麼要把六個故事放在一起寫?單純是為了創新,顯示自己牛逼?不可能,以作家的智慧不可能幹這麼不著調的事兒,我覺得他想說,人類從誕生到今天,一直在面對著各種各樣問題,這是人類的本性所致,而最終人類的命運一定走向毀滅,這是讓我最為絕望的地方。


沒有看過電影,僅僅從小說的角度提供一點非專業看法

網上對於該書一些「偉大「,」神作「之類的評價,個人認為毫無疑問是過譽了。打個比方,一個廚子按八大菜系,分別做了八道菜擺了桌宴席,但是每個菜都做得平平,能說這是一桌絕世佳肴么。從最後的閱讀體驗來看,雲圖與其說是一本長篇小說,不如說更像一本裝錯了頁碼的平庸的中篇小說集。

雲圖最為引人注目之處,是其嵌套的結構,六個故事按12345654321排列,每一個故事均會出現在後一個故事中。六個故事發生於不同的時代,並且採用了不同的形式,分別是日記,書信,小說,電影,對話和回憶。六個故事的語言風格完全不同,顯示出米切爾相當的語言功底

乍一看,這確實是了不得的作品,但是光有語言技巧和花哨的結構顯然不能稱之為一部偉大的小說,看似精緻巧妙的結構其實沒什麼技術含量,而在情節和立意上,個人覺得雲圖都相當一般。本人的閱讀體驗幾乎可以用「糟糕」來形容

首先,小說中的六個故事並非是六塊組合起來的拼圖,相互之間只有極為鬆散的聯繫,在情節上基本毫不相關。作者在書中用一部雲圖六重奏來隱喻小說,但前者是環環相扣的音樂。而小說只是把六個故事硬拉到了一起,某些故事幾乎不用修改就可以互換位置,甚至讀者自己編幾個故事這麼串起來也很容易。看起來精巧的結構,其實刻意為之的痕迹非常明顯

其次,情節上,六個故事單獨拉出來都不出彩,本人最喜歡作曲家的故事,養老院那個也還成。最讓人失望的是星美的故事,實在是太俗套了。迫害克隆人和集權政府之類,本來就是寫爛了的最需要新意的題材,米切爾居然僅僅套個東方背景就端了出來。剩下的幾個部分都比較平庸。一句話,不好看。

從有限的閱讀經歷,《雲圖》可以讓我聯想到的作品是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有興趣的人不妨一讀——同樣是六個故事,同樣有關時空與宿命的主題,丹西蒙斯在結構上沒玩什麼花樣,可是單獨拎任何一個故事出來看,都是鋒芒畢露,直指人心。合到一塊兒,又環環相扣,渾然一體。反觀雲圖,敘事結構上的苦心積慮,恰恰導致了本來就不抓人的情節經常被打斷。整本書看到最後,第一個故事的前半部分早就忘得差不多了

最後,雲圖的中心思想,大而化之的說,勉強可以的用人性和文明中的醜惡一面與光明一面的交織來形容,然而種族歧視,高科技對人類的異化,核恐懼,未來社會文明的倒退,反烏托邦等等思想,原本就是當今西方極為常見的價值觀,並不是說這些東西不應該寫,而是這本書明顯沒有跳出現有的框框,是一本非常「政治正確」的小說。

原書在立意上缺乏新意,故事又不出彩,只是頗有炫技嫌疑的展現了作者的駕馭文字的能力,外加一個華而不實的結構。說實話,對電影版雲圖沒什麼興趣。影像化或許真的能化腐朽為神奇,但是就本書而言,不看好


我只想問一句,如果每個人都長得像自己的前世而不是像自己的爹媽,這個世界會不會亂套?


我覺得實在不怎麼樣,但並不怪導演和編劇,是我這屆觀眾不行。因為它用的轉世哏,對於部分中國人而言相當土氣一點不高大上;而且這個歷史螺旋上升最終打破桎梏的道理啊,是學過祖國政治課和歷史課耳朵能起繭子的東西,卻花了三個小時慢悠悠地講,我的天,要煩死了;然而看這片子的派頭,明顯感覺到導演編劇得意於自己的陽春白雪,想要觀眾來膜拜的,這就尷尬了,再想想如果他們知道我看這電影的時候是這種心情的話,就更尷尬咯。
但是對於西方國家的人民來說應該比較陌生,被認為比較魔幻吧。反正我是分三次看都忍不住要瞌睡。


不是爛片也不是神作,就是個講述正派價值觀的電影。並不挑戰智力,也不難看,僅此而已。


雲圖給我比較深刻的印象是——創造力往往只屬於年輕人。如果一個人很老了,仍舊創造力爆棚。天天遊走在重大科技成果的舞台上。那麼很可能,他只是攫取了他的年輕助手的成果。
另外一點是,人類的未來,或許很悲觀。人們都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不勝鳥獸蟲蛇。發達了的人們都出地球殖民去了,不知所蹤。他們或許存在,或許早已不在。地球衰敗了,或許是被炸回了石器時代。
人生是輪迴的嗎?這是個哲學話題。一個人扮演很多角色,大概是炫技吧!但本人無感。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劇情完全沒啥吸引力,演員表出來的時候震驚於超神的化妝師……


我有一個在美國的同學已經看了,給我說了一陣。他也算是資深影迷了吧。用他的話說就是通篇很淡,給人一種沒有捏起來的感覺。沃氏兄弟(還是該說沃氏姐弟。。。)把故事略有取捨的做了還原,可以說盡量不留瑕疵,但是影片整體上便缺乏了重點,疏於尖銳矛盾的表現,甚至有時會有「疲於奔命」的感覺。一句話:中規中矩。

2月14日更新【在這個奇怪的日子更新已經說明了一些問題了】

片子已經看過了,看的是無刪節版,發現我這個同學概括能力很強,都說到點子上了。
最早知道《雲圖》的消息是看到那個5分半的宣傳片,對一個宣傳片來說5分半已經很長了,但是這片子居然能把它撐得滿滿的,看完後讓人極為振奮,於是當天就買下了簡中譯版,後來看到網上說這個譯版不好,於是又費了周折買了台版,畢恭畢敬的對待之。
看完以後確實大為嘆服。然後盼星星盼月亮等電影版。
等待期間聽到了我這個美國同學的評論,其實已經有了點心理準備——看完小說就覺得改編難度十分的大。但真正看到成片以後,我還是要為編劇起立鼓掌:他做到了將原著中6個平行發展的故事成功擰成了一股繩,消除了原著里故事之間的疏離感,並通過電影的強項——可具現的意象(彗星狀的痣、著名台詞等)讓這些分立的故事聯繫的更加緊密。雖然這麼做給人以原著小說很不一樣的感覺,但做到這步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編劇做的很好,接下來就看導演功力了。很可惜,沃卓斯基姐弟讓我們失望了。我的美國同學所描述的狀態,正是這兩位導演的問題。可以看出他們竭盡全力想拍出一個中心思想,殊不知真正的故事中心——「六道輪迴」的概念並不需要如此大費周章,此番卻用力過猛,於是拍成了眼前這個造物。
而對於廣受討論的「一人飾多角」我只能說,這個想法非常好,如果能實施好那將為此電影無限增色,然而現實很殘酷,一些妝容很讓人齣戲,不忍直視。只能說化妝師已經儘力了。
但不能否認的是,這部電影的觀影體驗是令人愉悅的。六個故事交叉遞進,彼此之間遙相呼應,配合不同風格畫面的此起彼伏,達到了一部佳作的標準。但很遺憾,它不是神作。

P.S. 這片的配樂很出色,有機會可以找OST來聽聽。其中All Boundaries Are Conventions直接出現在了預告片中,循序漸進的曲調,華彩斐然的合奏,戛然而止的靜謐,讓我在聽OST時熱淚盈眶。
視頻封面Cloud Atlas - All Boundaries Are Conventions(雲圖原聲大碟)視頻


其實電影是不是神作根本沒有必要,憑什麼別人說好的我就不能討厭,別人說不好的我就不能喜歡呢?

回到雲圖,至少對我來說,這片子真的很出色,完全版本看得如痴如醉,當年最愛電影TOP3。6個片段都不算複雜,而這種靈魂轉生之類的設計其實更多還是東方的風格。導演採用的不斷插敘剛開始有些烤腦,但堅持1/3後就絲毫不影響前後劇情的連接了。故事相互獨立,卻隱隱中也有聯繫,里有喜劇,有悲劇,有歡樂,有痛苦,世間百態不斷呈現,讓人回味不已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科幻 | 科幻電影 | 美國電影 | 雲圖(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