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女兒在外很乖,在家卻是小霸王,家長應該怎麼辦?

平時我們夫妻工作忙,而且我長期在外地工作,主要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平時老人也沒有過度寵愛,現在脾氣非常壞,不聽話而且說不得打不得,甚至用自殘行為來反抗。我們各種辦法都嘗試過,現在沒招了。
但是去了幼兒園後老師說她非常乖,我承認自己是個失敗的爸爸,請大家幫忙給點建議


我深知,在這種情況下,給家長帶來困擾的因素,未必只是這種情況本身,更有這種情況所展現出來的「行為規則的矛盾」——在不同的場合與人面前,為什麼我的孩子表現的不一樣。「暴躁」和「時不時暴躁」和「不同場合時而暴躁時而不暴躁」給家長們帶來的困擾是不一樣的。擱在您的身上,就算情況調轉,在家裡乖乖,可是在與他人交際的時候變身小霸王,恐怕您也一樣鬱悶。
行為缺乏一致性和連貫性,這一點,甚至比「小霸王」這件事本身還讓家長苦惱。
脫離你的具體情境來探討和建議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我掃了一眼眾多答案,有沒怎麼問情況就推薦書的,建議心理諮詢的,建議和孩子「好好談談」的,甚至還有建議體罰的,如果你想採納,請一慎再慎。
看我下面說的話也請一慎再慎,我並不比提出其他意見的知友們更了解你的家庭與你的孩子。
我覺得,問題不在情緒本身——誰家孩子還沒點兒性格呢?這個倔一點,那個皮實點,這個可能愛顯擺,那個有些太嬌氣。上周我講完課,兩個家長同時站在我面前跟我聊自己的孩子,左邊的擔心自己孩子太活潑,影響以後學習,右邊的擔心自己孩子太內向,耽誤以後人際交往。我在簡單確定倆人的孩子應該都沒有臨床上的問題後,說你倆都回家好好帶孩子吧,都是好孩子,沒事兒。退一步講,就算有的情緒和想法出格了,大人介入,我們幫著孩子改就是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在於情緒表現的不可預估或者不一致性。這是我看來當下更應當著力解決的問題。縱然是個孩子,做事兒標準也不能太信馬由韁,待人接物想起哪出是哪出這讓人民群眾怎麼接受得了。不區分場合與環境,好的行為不能一以貫之,標準和底線一天一變,愛好與厭惡日日不同,昨天的雷區卻能成為今天的話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更有甚者見人說鬼話見鬼說人話——家長如何扛得住。
有人發私信給我「我家孩子明明會二十首古詩,每次叫他給客人們背,明明會就是說不會,進而不背,好苦惱。他為什麼要故意騙我,讓我下不來台?」
咱們不討論與評價這事兒,咱就說孩子「沒來由的」行為與家長「有根據的」期望的落差,挺讓家長們苦惱
至於這個問題的視角,我覺得不外乎下面我將提到的兩種。

  • 追求真實的情感體驗。在幼兒園裡「乖乖」為什麼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與讚許?因為這件事兒是「對」的。與人為善嘛,在社會群體里「乖乖」,大家nice的相處,多好啊。現在回到家,變身小霸王,應該嗎?我想就沒那麼多人會認同了。家庭也是社會集群,也應該nice地相處。家長們的錯誤想法在於認為孩子「逞了威風了」,「當了老大了」,「把全家人都制服帖了」——「爽了吧高興了吧?!」其實不是的。孩子當小霸王的時候,也憤怒、也哭號、也彷徨不知所措進而用自殘要挾家長——他/她也不爽。如果你不能理解,我問你,你的老公/老婆跟你吵架,罵你說:「你氣死我你就高興了是不是!」你真的是那麼想的嗎?你真的好高興氣死你的伴侶嗎?你不是的。對孩子也一樣,他當小霸王的時候,他也難受,他也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家長不要以為孩子是為了當小霸王有快感而當小霸王。所以我們說,這種情感體驗——不真實,這是一種雙輸的情感體驗,在當前的情境下,孩子本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感受,而且這種情緒感受還是個負面的。這麼一來,問題簡化了——該高興高興,該難過難過,恐怕很多孩子還要學習這一點,縱然是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2009年我在貴州山區里支教,帶初二的孩子們排了一場話劇,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大家都高興——雖然那是我見過的台詞最生硬,表演最浮誇的話劇。這就叫該高興就高興。2013年我給某個國企培訓,有一個下午講心理劇,有個學員不參加,還在旁邊冷嘲熱諷其他參加的學員,我盛情邀請他參與進來,他說「我才不要和你們一起當神經病」。對他來說,參與心理劇或許並不是個值得高興的事兒,但起碼我沒看出來有什麼值得生氣的,這就叫做不該不高興的時候,偏偏不高興。很多孩子,由於種種的原因,情感體驗不真實,有可能是因為對社會規則不了解,也有可能是有創傷,還有可能是錯誤引申了家長的話語。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大聲嘲笑著街邊的乞丐——這種情感體驗就不太正確——他的母親斥責他,孩子說「灰太狼每次倒霉灰溜溜,羊村的羊就是這麼說他的。」你應該有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式,一進家門就變成「小霸王」這種事兒,可能不是一個壞習慣或者壞情緒的事兒,這可能是一個錯誤解讀情境導致的問題,在解讀情境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關注到孩子的情感體驗與當下情景匹配不匹配,而非直接探討情感體驗本身的對錯。
  • 到了要做思想工作的時候。恭喜,你家孩子已經過了需求的溫飽層面,正式進入了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階段。在這裡,吃喝什麼吃喝多少穿幾條秋褲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我敢打賭,「小霸王」情緒的爆發八成是源於家庭生活中關於一些具體決定的矛盾,就算在家裡,孩子也不會自始至終無事生非地「小霸王」。的確,如果你看過在幼兒園時期,孩子最應該學到什麼? - 葉壯的回答這裡面我的答案,你就會對3歲孩子個體覺知與心理成長有個脈絡的把握和概括的了解。所以,自我啊成長啊這裡我就不談了,我想說明的就一點——到了重視思想工作的時候了我親愛的同志。我們為什麼要開會?所有回答「解決問題」的人肯定會覺的開會是個沒什麼意思的事情,尤其是一些一開一天兩天的會。開會不解決問題,起碼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哪怕你在外企,例會過後你也是領著自己的事情回工位處理去了,例會讓你知道你幹什麼,你團隊其他的成員在幹什麼,讓你的主管知道你在幹什麼,例會本身不解決什麼工作實際問題。開會更重要的功能是「統一思想」,不讓這個組織的能量因為個人與個人的差異造成無謂的輻散和損失。有的人家籌備婚禮都能把婚事籌備黃了,聽說過吧?就是因為還沒有統一思想就想解決問題,造成風俗的衝突,親家的不解,未婚夫與未婚妻之間的不睦——然後婚就甭結了。你家裡是不是還在有意無意的把孩子當作一個吃了睡睡了吃的Infant看待?其實人家早就是產生自我觀念的大人了——縱然這個自我觀念極不成熟,那也是自我觀念。舉個不恰當的比喻,你們家所有大人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思想已經高度一致,日子過得有條不紊——你們是這個家裡的主流執政黨。你們家孩子那就是新興的在野黨啊,在沒有把他拉進自己人圈子的前提下,他不跟你死磕他跟誰死磕去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沒拿人家當自己人看,老跟玉皇大帝看待潑猴一樣看人家,你就不要怪罪人家大鬧天宮。

我能想到的,暫時是這些。你可能會指摘我沒有乾貨,沒拿出個具體方案來解決具體問題——沒錯我就是沒有提具體做法,我對問題的提出者不了解,我對他的家庭不了解,我對他的子女不了解,我甚至沒有從題目中得到太多「小霸王」行為的具體表現——那我不能妄斷這一對具體的父母該如何具體地對待他們具體的孩子。

但有一點我想我可以說,武志紅老說「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很多人誤解成了「家裡講情就行了,不用講理」,謬矣。

家是要講理地講情的地方。


我註冊知乎是為了回答英語學習方法方面的問題,兒童心理學完全不懂,下面的答案都是我自己育兒中的體會,加看一些書後的心得,心理學方面建議看@葉壯的答案。
—————以下原答案———————
根據題主的描述我只能猜測是兩個方面出了問題:
一是碰到了孩子的第一逆反期;
二是碰到了孩子的規則敏感期。

這兩個兒童心理和您自身陪伴少的問題相結合出現了很嚴重的後果。我的孩子也進入了這一時期,就結合自己的體會啰嗦兩句吧。


1、第一逆反期

一般出現在二歲半到三歲。其它答案也說了,這時孩子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不願意聽從別人的指揮行事,甚至通過否定家長的命令來表達自我。由於表達能力有限,在家長強迫孩子就範時,會用哭鬧來表達表緒,嚴重的會出現自殘行為。
就題主的說法,您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要足夠重視。可以試著從下面幾個方面來改變:


首先,要明確一點,孩子是沒問題的,問題在家長。
從您的問題來看,您說的都是孩子的問題,想讓孩子變成好孩子,對於自己的問題根本沒有認識到,對於打罵絲毫沒有反思。這是問題的根源。天下沒有壞孩子,只有壞家長。您要從現在開始認識到只有父母從內心深處反思自己的錯誤,才能夠改變現狀。要認識清楚,問題在於家長而不在孩子,要改正錯誤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

其次,好孩子不等於聽話的孩子。
很多家長都把孩子乖不乖做為判斷孩子好壞的標準。誇孩子,批評孩子都會用是否聽話,乖不乖來做判斷標準。這種想法不但錯誤而危險。
一、家長要認識清楚,孩子做為一個人,他和您只有年齡和能力的差別,沒有人格和等級的差別,家長和孩子應該是平等的,而不是從屬關係。要像尊重父母一樣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孩子不同意您的安排,只要不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破壞,沒有必要非按您的意願來。做到這條很多衝突根本不會發生。
比如,如果我想讓孩子去小區遊樂場玩,但是她路上對草叢裡的落葉感興趣,我不會讓她別玩了,趕緊去遊樂場,我會看著她玩,哪怕玩兒一上午我也不會說什麼。帶孩子出來玩是目的,玩什麼不重要,家長認為遊樂場更好,但這是家長的認識,孩子才是玩兒的主體,所以玩什麼孩子說了算,她覺的開心才是好壞的標準。
再比如,我的孩子有段時間喜歡躲在窗帘後面,這是空間敏感期的表現,由於窗帘很臟,外婆提出反對。我的解決辦法是連夜把窗帘洗乾淨,問題就解決了。


二、一味追求聽話,抑制了孩子的個性,而且會造成嚴重後果。
聽話的孩子自我意識會被壓抑,長大後有些會變的唯唯諾諾,沒有主見,有些會變成討好型人格,把別人的評價做為自己行為的價值判斷標準。
此外,前段時間很多小孩被騷擾,很多都是通過「你不聽話你爸媽就不愛你了」這樣的威脅達到目的的。除了社會問題不講,家長是不是也要反思下自己的教育。
就我的孩子來說,除了靠訴她背心褲衩蓋著的地方別人不能碰,我從不會說「聽話才是好孩子」一類的話,也不會用和乖,聽話來讚美她,我只給出她行為本身好壞的判斷。

最後,要建立規則。
尊重孩子,不是說就完會隨著孩子來,孩子出現打人,半夜大喊大叫等行為還是要制止的。但是什麼行為正確,什麼行為錯誤,要事先說明白,形成像法律一樣的條文。
比如,我的小孩出去玩,我很早就給她講過規則:只能一個人玩的玩具,誰先佔有誰先使用;別人佔有要學會等待;別人玩具要得到別人同意再玩等。到現在她遵守的很好。家裡的規矩,比如洗手,不摸電門火苗和鍋,不翻大人的抽屜和包,也都從小就說好的。
如果碰到孩子做了一件事先沒說明過的錯事,不要怪孩子,要跟孩子新建一個規則,說出這樣約定的原因。
如果孩子已知規則,無心犯錯,比如尿褲子,不要罵孩子,而要平靜的說下次要注意,然後表現出關愛。如果孩子故意犯錯,在三歲以上可以懲罰。我的懲罰是懲她看電視,比如上次故意把飯倒地上,而且是屢教不改,我就讓她坐沙發上看電視,不許看書,不許干別的事。孩子情緒很低落,以後再也沒犯錯。這招順便讓孩子不喜歡看電視了。
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除了打罵,懲罰孩子的手段是很多的,可以是很無害的,家長要多動腦想方法,打罵真的是最懶,最無能的方法。

2、規則敏感期
孩子有一段時間會認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按規則運作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按順序,完全不變的重複,稍有不同就會要求重新來,不滿足就會哭鬧。比如我的孩子睡覺前,怎麼脫衣服,怎麼上廁所,怎麼抱上床有嚴格要求,如果沒做好就必須重新來一遍。
這是孩子心理成長的必經階段,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有耐心,要盡量滿足孩子要求。
從題主的情況看,孩子接觸少,很多規則您不清楚,改變了她的習慣,可能這種情況也會引起孩子反抗,表現出來就是不聽話。
我建議您多了解一下孩子以前的習慣,盡量按孩子要求來,如果實在沒有條件滿足,要事先說明,培養新習慣。這時不是要強迫孩子就範,而是要開動腦筋想辦法,用講道理,講故事,做遊戲的方法,讓孩子自己上鉤。
比如,前幾天我孩子換了冬天的被子,死活不蓋,我就指著上面的老鼠說,這是mouse波波,她要陪你睡覺,你要照顧好她。因為她以前看過關於老鼠波波的動畫,看過陪mouse睡覺的書,所以很開心的同意了。
這種方法也適用於孩子逆反時問題的解決,比如我孩子不吃飯,但又不能不吃,我就跟她講,你的肚子里住了很多小精靈,他們要吃飯喝水才能有力氣做遊戲,為了小精靈一定要吃飯。自從說了這個「道理」吃飯問題就解決了。
所以家長要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強迫孩子是最笨,最沒用的。
另外,家長讓孩子做任何事情事事先說明,比如帶你洗手吧,我們要吃飯了。不能抓住孩子就去做。

說到這裡我想再多說幾句,題主要教育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要鼓勵孩子通過語言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並且陪伴孩子體驗內心情緒控制和轉變。
我從很早就教孩子sad, angry, happy, disappointed, shy等情緒(我平時多用英語和孩子交流),告訴她每種情緒的表情,在遊戲中設計環節,然後我主動表現相應的情緒出來,並且用語言,動作把情緒表達出來,並且語言直播我內心控制轉變的過程,孩子就會模仿。孩子情緒會用語言表達了,控制力強了,就不會選擇用自殘等行為表達。
有一次我帶孩子去照相館取照片,我提前說了帶孩子去,她也很樂意,走在路上孩子對我說「爸爸我感覺我要害羞了」我明白她是為見陌生人而感到壓力,就說「寶寶,不管你害羞也好,不害羞也好,都是好寶寶,爸爸都愛你。如果你打招呼,大家也會回答你,如果不打招呼也沒關係」我說完以後孩子沉思很久,我沒再說什麼。結果那天孩子向每個人打招呼,說再見,回來路上一直說我「我剛才說hello, bye啦」,我也表揚了她的行為。

最後,我想問題主,您的孩子在幼兒園是否開心?也許是我想多了,我只看到您說孩子在幼兒園很聽話。但這不是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好的指標。孩子在幼兒園感覺到放鬆,沒有壓力,開心玩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活潑開朗,才是判斷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好壞的標準。如果她不活躍,只是聽話,我覺得這是有問題的。
您可以觀察一下,然後再下結論,如果不適合,就要改變,這又是一個長篇回答這裡就不說了。


看了 @葉壯老師的文章我還是比較贊同的,不過我還是想提幾個小方法來跟題主分享,希望能幫到題主。本人不專業,不厲害,經驗不足,但有些心得。所以也請題主看我的話的時候也一慎再慎,不要盲目跟從,理性對待自己的教育。

首先,你不是個失敗的爸爸,只是太少的陪伴孩子。這是你在教育上的失誤,但是不能過度內疚,因為內疚的氣場可能不需要語言和行為就能很快被孩子感知到,並在家裡利用父母的這種內疚而在家更加地頤指氣使。

其次,孩子需要的往往是關注。所以什麼時候給關注和什麼時候不給關注,這個時機很重要。

下面我簡要分析一下題主題目中的對孩子的敘述:
1.在幼兒園很乖:
幼兒園孩子很多,如果表現不好一般會被幼兒園老師漠視甚至是批評(幼兒園虐童事件頻出,被打也是有可能的),因此,在幼兒園裡如果要能獲得更多的關注,比如:幼兒園對於聽話的孩子經常是:」大家要向XXX學習,我看還有誰比XXX還要聽話的?」;「我看還有誰比XXX吃飯還要安靜的」……因此更乖巧的行為可以引起老師和同學更多的關注,因此您的女兒選擇了在幼兒園裡很乖。

2.在家裡很霸王
①爺爺奶奶
您說爺爺奶奶沒怎麼驕縱,我們暫且相信,因為我沒見過,所以不下定論。但是一旦孩子霸王起來,應該可以讓好脾氣的爺爺奶奶更加的聽她的話。所以,霸王行為可以因此獲得更多的關注,讓爺爺奶奶都圍著她轉。


②父母
不受隔代親的影響,父母自然可能會對女兒更為嚴格一點咯,所以回到家裡看到孩子霸王,便開始教育,不認可這樣的行為。當孩子第一次將霸王行為用在父母身上發現沒用的時候,出於焦慮或者急躁的心情,開始做出打自己的腦袋或者摔東西等一系列的「自殘行為」。這時候由於長時間不見女兒,父母內心的內疚、寵愛和嚴格的內心錯綜複雜,百感交集,於是開始比較溫柔的教育孩子:「你怎麼能這樣呢,你這樣不對!」亦或者父母開始因為害怕而不知所措,先將孩子剛才的錯誤放一放,先去制止住孩子的這種嚇人的行為,然後用語言說教她,這時候語氣也開始降低,聲音也溫柔了起來。
於是孩子發現,原來利用自殘行為可以引起父母更多的關注和更溫柔的語氣,還能躲過訓誡。


綜上,我的總結是:
1.幼兒園裡,表現乖巧→獲得關注
2.爺爺奶奶,霸王行為→獲得關注
3.爸爸媽媽,自殘行為→躲過責罵→獲得關注
所以,後兩點中,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的行為恰恰強化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懂了嗎?如果我的猜測沒錯的話,那就說明您的孩子很聰明,她調戲了她周圍所有的大人!

所以,您的孩子心理上沒有任何問題,關鍵是行為習慣的修正,現在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1.儘快將孩子接回自己身邊
隔代親是我們中國家長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再理智的爺爺奶奶也都多多少少都會有那麼一點溺愛的傾向,至少在我的諮詢案例中,爺爺奶奶幾乎是溺愛的代名詞。當然還有另一個極端的,就是過分漠視和嫌棄(重男輕女)。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認為任何借口都不能逃避不養育孩子的責任,我知道你們一定有自己的難處,但是我相信儘管再難,孩子在父母身邊才更容易健康成長。


2.少說話,多設定規矩:安靜座椅
孩子一旦開始霸王行為或者自殘行為,不要說太多道理,女兒已經三歲了,基本上原則性的道理都懂了,不用做太多解釋,而是在警告一次不奏效的情況下,給與特定的懲罰。經過科學家實驗驗證比較好的一個方法就是在家裡設定一個安靜座椅。就是在客廳設定一個安靜的角落(確定沒人打擾而且能比較方便觀察孩子的動靜),擺放一個椅子。跟孩子說:「只要你不聽話,就自己去那個椅子上安靜的坐一會」(就這一句話,其他不用多說)。


然後只要孩子不聽話,就堅定的記住,一定要堅定和不遲疑的)將孩子放到那個椅子上,讓她自己安靜一會。不說話,不可以看她,不給與任何安慰的肢體接觸,但是就是不允許她離開,開始打自己的話就說:「如果你打自己一下就要多坐10秒鐘!」

3.合理漠視
「合理漠視」是我在心理諮詢中發明的一個詞,就是叫家長如何在特定的情況下適當剝奪給孩子的關注,以達到不強化孩子不良行為的目的。

具體操作方法是:但孩子因為無理取鬧而哭鬧、假裝自殘或者霸王行為的時候,自己轉身就離開,不給與任何反饋和回應(包括眼裡的訓斥)。而且在您這個案例中還要包括不允許爺爺奶奶在這個時候靠近孩子(但是要在旁邊偷偷觀察孩子的行為,以防發生不安全事故)。如果孩子停止了哭鬧,則立刻回來,誇獎孩子不哭鬧並繼續與孩子做哭鬧之前的事情,當做什麼都沒發生。

廢話連篇就說那麼多,如果題主認為我說的有點道理,那我就太高興了,真心希望能幫到你們。我愛孩子,但更愛家長,我希望的是我接觸的所有家庭都全家幸福,而不光是孩子一個人。


葉壯老師已經說得挺齊全了,我只能說說我的想法了。
首先,不寵愛不代表就能理解和幫助孩子的情緒發展了。而題主的簡單描述來看,排除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可能存在的問題外,孩子本身在情緒的控制和與他人相處的能力方面發展不完全。
而一般來說,會用孩子不聽話,脾氣非常壞這樣的描述來說,父母本身已經將問題的根結定義在孩子身上了。

而說不得打不得這種也從側面反映出題主教育的育兒技巧比較單一,而且主要是以父母情緒宣洩的方式去試圖激起孩子的高度喚醒狀態,但是很不幸,這孩子的應對模式完全與題主的方式相剋。都用到自殘的方式,這基本上是絕大多數使用這類方式父母的底線了。

其實葉老師說他不出乾貨的原因也很簡單。這個方法需要題主轉變思想。首先從自己身上出發,不要被孩子的狀態牽著走。孩子依靠的是本能,而這種本能她不可控制,但會激發父母對待她的方式。而現在孩子的本能和父母被激起的方式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那作為有更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家長要去改變這個循環,讓其轉向一個積極的方向。而這個過程可以說是艱苦漫長的,因為依靠的是家長的自覺去改變自己的本能的情緒反應,而且還需要去找到一個積極的方向。

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建立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而轉變一個不良的親子關係則是一件更為辛苦的事情。作為一個旁人,我只能說你要為你的孩子在做一個好父母的道路上好好加油了。


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會很多人不同意,但是我還是要說出來。

首先。你不是一個失敗的爸爸。孩子的問題,是最容易引發聖母情節的,沒有之一。通過站在道德制高點,職責父母教育失則,然後指手畫腳出謀劃策,是很容易的,但卻也是最沒有實際幫助的。這樣的回答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導致父母的愧疚自責,導致父母壓力增大,反而會增加解決問題的難度。因為這樣的回答忽略了一點,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異不亞於成年人之間的差異,甚至更大(成年人還至少遵守相同的的行為準則和類似的生活背景經驗。所以,任何用舉例來論證的的教育方法都是耍流氓。

實際上,除了一些基本常識,譬如不能虐待孩子,不能走極端....這個世界上很少有被科學證明有效的,能夠適用於每個孩子的教育方法。近幾年,我國興起了各種科學育兒的理論方法,恨不得把傳統的家庭教育批駁的一無是處。但是請注意,這些所謂方法早就不是第一次在世界上出現了,發達國家從50,60年代起就流行了。但,如果這些教育方法,書籍有用,那麼發達國家這麼多年,新的一代人應該遠遠優秀於老一輩?事實如何,請自行搜索。

(有的人會說,我就覺得有效啊?恩,那麼我只能說,你很幸運)

我的孩子也很頭疼,我以前也是學習各種理論,恨不得把自己搞成兒童教育專家。可是屢屢失敗,然後自己也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父親...可是後來仔細觀察和回想發現,1,指望孩子按照專家預測的,你的方法變了,他就會慢慢改變,這是很幼稚的想法。2,孩子的問題,其實出生第一天開始就可以看出端倪。譬如我家那位,出生當晚是沒睡覺只哭的,出生3個月把肚臍都哭到突出3cm高,這些都是日後性格的一個早期反映。而相信專家說,性格不好是因為教育方法不對,現在想起來真是糊塗死了,迂腐死了。

先看這個
有哪些看似荒謬,其實很科學的理論?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一方面,也許教育方法在決定孩子的行為(缺乏證據,),另一方面,孩子的天生性格也在反過來影響父母的教育方式。簡單地說,有的孩子就是欠揍(還是盡量不要打,儘管欠揍)。那種一味歸咎於父母的說法是在走極端。而不身處其中,上來就譴責父母不是人的,更是典型的聖母。就此,我是深深理解和同情題主的。

-----------------------------------------------------------------------------------
再來回答為什麼會有不同?

孩子在學校和家庭的表現不同是太正常不過的了。試問,作為成年人難道你在單位和家裡一個樣嗎?我們自己在外人面前表現和自己家裡表現都可能有天壤之別,為什麼不能理解孩子的變化呢?
所以這跟高票答案中提到的「行為缺乏一致性和連貫性」沒有半毛錢關係。純屬正常。

現在只是說,僅僅是你夫妻和她的親子關係緊張而已。不要看太嚴重了。所以你要有所改變,也只是改變這種親子相處的關係而已,跟你女兒未來的性格什麼的沒有半點瓜葛。我女兒其實跟你的女兒很像,但我們可重來沒溺愛過。慢慢摸清規律,總結經驗會好點,但千萬別指望迅速解決問題,做好持久的準備,更不能放棄教育。

--------------------------------------------------------------------------------------
該怎麼辦?

首先要理解,你女兒的情緒反應就是這樣,沒有立竿見影的辦法,她受罪,父母也不好過,所以基調是悲傷的,可憐的。父母有時候很生氣,但是請在可以的時候用憐憫而不是對抗的眼光去看待她。不要讓她走上極端。這些是可以做的。

任何時候要想辦法創造環境讓孩子冷靜下來,恩,我家那位有時候得需要幾個小時呢(別的孩子一般10分鐘)。不要急於教育和愛撫。當然,你的孩子也許不適用,你只能試試。

有的人生下來就註定要比他人折騰和傷心。父母作為人類,能力太渣,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所以,有時候就是一個悲劇,儘力而為,問心無愧,不要想多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看了一下高票答案,就是葉壯老師的回答。作為知乎新人,我斗膽在這裡說一句,回答的很專業,但是對於育兒的幫助非常有限。

鄙人不才,並非專業的心理學科班出生,但是學習和工作的領域是兒童相關,關於這個#孩子在家像霸王,出去很乖#問題,在我工作中無數次被家長問過,今天借著知乎,我來一次性講完。(話說,我很喜歡用一次性講完這個詞,因為我真的很煩一遍遍講重複的問題)

我們從腦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

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美國一位非常偉大的臨床心理學家愛爾絲博士根據常年的研究提出一個在兒童領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感覺統合」概念。(個人認為,這個理論對於兒童的貢獻不亞於蒙台梭利女士的敏感期)

我用一句話來解釋「感覺統合」:你通過你的感官接觸到信息,然後傳導到大腦,大腦做出判斷,指揮你的感官做出反應。可以這麼說,我們人一生當中所有的行為都是一次次「感覺統合」的過程。你看到前面有車(信息通過眼睛輸入大腦),大腦判斷如果保持現在的車速你將要撞上它,大腦給你一個指令告訴你要剎車,然後指揮你的某隻腳(原諒我這個左右都不分的重度感統失調患兒)踩下剎車。這就是一次感覺統合的過程。

很多家長非常愛說:我孩子很聰明,就是太粗心。我真的不忍心打擊你,學習成績不好,根本不是「太粗心」造成的。孩子會把+號看成÷號造成做題失分,完全是因為「大腦功能不發達」造成的。因為在眼睛看到,大腦判斷,指揮做題的「感覺統合」過程中,大腦發生偏差,所以造成錯誤。

現代兒童都存在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感覺統合失調」現象。

寫到這裡,一定有人會說,大姐,你說了半天,和題主的問題有半毛錢關係!?當然有啊!因為,一個孩子在家「脾氣暴躁」在外「軟弱服從」就是經典的「觸覺失調」的現象。

哇哇,什麼是觸覺失調?

觸覺才是人體最大的學習器官。(參考那個瞎子兼聾子的海倫凱勒)。對於兒童而言,觸覺的學習作用顯得格外重要。見過孩子剃頭髮,洗澡,穿新衣服,換鞋子,進陌生環境等等時候哭的像殺豬一樣嗎?這就是一個觸覺失調的孩子的表現了。TA的觸覺過分敏感,接收到信息過分大量,造成大腦壓力,從而表現出來各種行為偏差。「在家脾氣暴躁,在外軟弱服從」就是行為偏差之一。什麼?想知道為什麼觸覺會失調?為什麼失調以後會有這種神奇的表現?恩恩,如果有超過20個贊,我就來更新。

所以,題主,請問,你的孩子是否剖腹產?1歲內是否沒有做觸覺學習?是否還有我前面提到的現象?如果答案是「三連是」,恭喜你,你家孩子是典型的觸覺失調的孩子啦!怎麼辦?恩恩,我當然有方法。

我們從家庭教養環境來分析這個問題:

孩子所有的「行為偏差」都是和TA所生長的環境息息相關。一個孩子為什麼在家特別脾氣暴躁,在外面卻很乖巧(有時候不一定是乖巧,而是軟弱服從)

一個孩子脾氣暴躁的成因:

1 家庭成員有暴躁的樣板(這個好理解,不做過多解釋)

2 家庭代養方式是溺愛+苛責

一句話定義溺愛:幫孩子做TA本該自己做的事情

一句話定義苛責:不讓孩子做TA本該自己做的事情

哈,我知道你們肯定蒙圈了。我舉個例子:一個一歲半的孩子把你家的抽屜全部翻開,裡面東西全部搞出來,弄得整個家裡亂七八糟!(你怎麼回事!這樣不對!此為苛責。因為一歲半的孩子翻抽屜完全是生命的召喚*請參考蒙台梭利女士的敏感期*)一個兩歲的孩子在自己慢吞吞的穿衣服(寶貝,媽媽幫你穿。此為溺愛。因為穿衣服是兩歲的孩子自己想做也該做的事情)

當一個孩子長期被溺愛和苛責的方式並行教育的時候,孩子會變得非常暴躁。因為特么的TA想做的全都做不了!你說TA能不暴躁嗎!啊!

一個孩子在外乖巧抑或軟弱服從的成因:

1 溺愛的家庭教養環境,造成兒童自信心喪失,在外不具備自我表現的能力,於是展現出來比較乖巧,聽話,不「惹事」的狀態。

自信心的形成絕不是你給孩子買高檔玩具,你天天對孩子讚不絕口帶來的(這樣的教養方式往往養出一個外表張揚內里自卑的小孩)。自信心的形成完全是有賴於孩子「自己的成功體驗」說人話就是,自己事情自己做—然後獲得一定的回報(瓶蓋打開了,吃到裡面的東西,或是別人的讚美等等)。一個在家被溺愛的孩子就是被剝奪了自信的機會,所以在外表現得乖,聽話。因為他們沒有自我表達的勇氣。

2 缺乏社交環境的教養模式導致兒童在外不知如何自我表達

我打個比方,現在的你,無論在地球上多能,多厲害,把你放到一個都是外星生物的星球上,你鐵定聽話得不得了,乖巧得不得了。為何?因為你沒有和外星人打交道的經驗啊,你不知道怎麼樣和外星人說話,玩是合理妥當的啊!你害怕自己一個不小心招來殺生之禍。對吧?同理,對於一個幼兒而言,如果長期在家呆著(這就相當於地球環境),偶爾帶到外面去(這就相當於外星球),TA必然表現得非常安靜,乖巧,聽話,順從。因為TA對這個外界環境缺乏掌控力。所以,還是乖乖的比較好。

而題主的描述是:老人也沒有過分寵愛。對此,我真的,真的忍不住,要呵呵呵呵。因為我長期和家長打交道,我實在太了解家長的說話方式了。如果他們說:我們沒有溺愛孩子。那麼他一定溺愛孩子。題主說:老人也沒有過分寵愛。那麼,就等於說,老人其實已經非常寵愛孩子了。(從我們這些兒童教育從業者的角度來看)。

同時,老人帶孩子喜歡把孩子帶出去社交的,真的,挺不多見的。。。

所以,我考慮題主的女兒社交環境不夠多,自信心不夠強。

我們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對於任何人而言,安全感都是一個人探索外部環境,展現自信的基礎。心理學家就做過實驗,發現那些親子依戀安全型的孩子能夠更好的和陌生人互動,也更願意去探索外部環境。這裡說的親子依戀安全型就可以理解為這個孩子的安全感高。

而一個孩子的安全感是如何構建的呢?是在這個孩子生命的頭三年裡面有來自於代養人高質量的互動而建立的。舉例:當嬰兒啼哭的時候,代養人是否有及時作出回饋?(近年來居然有很多育兒理論是,孩子哭了別理,不哭了再抱,這樣他就知道不哭的時候才討人喜歡,他就會很少哭,就會好帶。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理論的時候,我真的差點暈過去。在我看來養孩子完全是一次「靈魂覺醒」的過程,如果你想簡單省事兒,你生孩子幹嘛?!)如果代養人對於孩子的需求的回應存在冷漠,有時回應有時不回應的情況,那麼這個孩子的親子依戀關係一定不是安全型的,也就是說這個孩子的安全感不高。那這樣的孩子一旦到了外界環境,要不然就是拚命要回家,要不然就是畏手畏腳,不敢表現。

而題主的女兒是長期和第一代養人(媽媽)分開的。一個幼兒在頭三年里和母親長期分離,這樣的孩子要成為一個安全感高的孩子,除非TA的代養人(題主的岳母)是一個非常非常懂得兒童,非常敏感細心的照料者。但是,據我觀察,現在的老人帶孩子的標準就是:別生病,別磕著碰著就可以了!哎,孩子是一個生靈,不是一個瓷娃娃。孩子要的是高質量的親子互動而不是餵飽穿暖那麼低級。

所以,我考慮題主的女兒非常缺乏安全感。

以上回答的都是關於孩子為何在家脾氣暴躁,在外聽話乖巧的成因。

接下來,我想說說關於孩子自殘的問題。因為這又是一個大話題,我只簡單用一句來表達:所有自殘的孩子都是情緒管理能力差的孩子。(其實,我特別想說,情商低,但是,我忍住了。哦哦,對不起,還是沒忍住。)。自殘正是情緒管理手段一塌糊塗的表現。但是孩子情緒管理能力一塌糊塗,和孩子本身沒關係,也不是孩子天生就情商低。而是父母的教育手法非常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這個真的,話題太大。

今天就先寫到這裡吧。我是Shirley,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我。

http://weixin.qq.com/r/ckjcxEjEgxX8rQyn9x1g (二維碼自動識別)


看了知乎上的回答有從情緒、規則、自我意識關鍵期、隔代教養、父親的作用、教養方式來解答,已經挺全面的了。作為補充,我想從個人經驗給出一些看法。

「孩子在外很乖,在家卻是小霸王」,我小的時候就是這種在外面很乖,在家很不聽話的那種。

雖然不霸道,但是就想跟爸媽對著幹得那種。讓我吃飯,我偏不吃。讓我睡午覺我偏偏不睡午覺。反正就是大人讓我往東,我偏往西的那種。

「孩子在外很乖,在家卻是小霸王」的這種現象通俗話說就是「窩裡橫」

「窩裡橫」的具體表現就是在外很乖,在家很不聽話,和父母對著干。在我們的身邊,不難發現有很多「窩裡橫」的孩子,甚至有的人成年之後依然如此。為什麼我們常說「窩裡橫」,而不是「窩外橫」呢?

人的很多行為是習得的,人天生就有一種「趨利避害」的傾向。

因為就連3歲的孩子也知道,「窩裡橫」是安全的,「窩外橫」是不安全的、行不通的。「窩裡橫」的孩子,憑藉家人對自己的喜愛和包容,知道家人不會拿自己怎麼樣,於是無所不為、蠻橫不講理。但是在外面,孩子會發現自己的蠻橫不講理是行不通的,在學校每個孩子都是爸媽的寶貝,只有表現出乖巧才能贏得老師的喜愛。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父母管得過多,讓孩子形成逆反心理。

這裡管得過多分為兩種:一種是父母管得過於嚴格,孩子感到壓抑,用「不聽話」、「對著干」的方式來反抗父母的「專制」;另外一種是父母事無巨細地代辦了本來屬於孩子的事情孩子想要反抗來爭取屬於自己的主動權。像我小時候的情況的話,就屬於第一種。最後一種情況是家長管得過於嚴苛,孩子內化認可了家長的這種做法,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會用這種「自殘」的方式來懲罰自己。

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去外婆家,一到周末就想去。但是爸媽有時候沒空帶我去。有一次我實在很想去,但是爸媽有沒空帶我去,然後我就一個人偷偷地去了外婆家,因為是偷偷去的(害怕跟爸媽說了之後就不讓去),結果當爸媽反應我「不見了」之後,就挨個親戚打電話(那時候外婆家還沒有電話),幾經輾轉,終於找到了。但是爸媽並沒有太多說我,只是讓我以後不要不說一聲就跑出去。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我又偷跑去外婆家了(實在不知道那時候外婆家對我吸引力是有多大),這一次爸媽找到我之後,可想而知會有多生氣。我自己也知道是自己做的不對。這次爸爸出面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嚴肅地跟我說可以容許我第一次和第二次,但是絕對不能有第三次。還跟我說以後如果你真的特別想去外婆家,一定要跟爸媽說,如果我們有空,一定會帶你去的。自從那次之後,我再也沒有做過這種事情。


通過這件事情,我會有兩個發現:

  1. 規則的重要性
  2. 父親的作用。

如今我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了,回想起我小時候的經歷。我會特別注意對孩子的教育。拿我們家大橙子來說,他三四歲的時候跟你的寶寶一樣,在家愛特淘氣,不聽話,是家中一霸。

由於前車之鑒,所以我跟孩子爸爸商定好,要樹立家規,尤其是從小就讓孩子知道自己無理取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教育孩子學會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需要,如果是合理的,爸爸媽媽會滿足你,如果不合理的需求,我們會拒絕孩子,並告訴孩子拒絕的理由,以及雖然爸爸媽媽拒絕了你的要求,但是爸爸媽媽依然愛你。在樹立規矩這一點上孩子爸爸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家大橙子雖然依然淘氣,但是他很清楚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從題主提出的問題來看,孩子已經用自殘的行為來反抗打人,可想而知這種問題已經很嚴重了。但是作為家長,或許題主你首先要做的不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而是先應該去了解您的孩子,只有了解了孩子,清楚孩子產生這一行為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去解決。

我個人的建議是多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多與孩子溝通。所以儘可能多的陪伴孩子吧。即使不能多陪伴孩子,也要多與孩子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

碼字不容易~~~~支持橙子媽的點贊哦(*^_^*)


引用 @屈竟通的答案,覺得有道理請進這個答案點贊吧。
鏈接:為什麼小孩會不聽父母教導,但是聽老師教導? - 屈竟通的回答 - 知乎

表面上是聽老師的話,實際上是聽同學的話——也就是從眾。

如果你把孩子交給家庭教師,看他還會不會那麼聽話?

剛進學校
一開始是相對聽老師話的,原因包括:
1. 人生地不熟,低調和服從是安全的生存策略。
2. 那些不太聽話的,在校門口被父母威懾了幾句,暫時乖乖的。
3. 老師個頭大,聲音響,又佔據講台高地,肯定是個厲害角色。

進學校後
在家裡,混了幾年,父母招數使盡,孩子已經吃定,怎樣欺負父母都是安全的。但是到了新環境,生存本能會讓人控制性子,以免引起大型同類的注意,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潛在的危險。學校就是一個新環境,老師和高年級學生就是大型同類。槍打出頭鳥,只要同齡人中沒有出現反抗並且成功制服老師的情況,就無法確切地估計老師的真正實力,所以誰都不會輕易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久而久之,就習慣聽老師話了。

這是過程分析,而根本的客觀原因,是父母沒有資源分配權,老師有。老師講規矩,能落實,可以將資源傾斜到你同學身上去,你還敢不聽話?不聽話就是幫助敵人,不聽話就是自殺。父母呢,是冤大頭,賞罰不明,威信難立。結果隨便你們怎樣折騰,所有的資源都逃不出我的魔掌,除非你們給我生了個弟弟。

下面是我的結論

解決辦法:生個弟弟。


試著答一下。有一點不知道題主考慮過沒,三歲其實跟青春期一樣,是人生兩次逆反期之一。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有了主體我的意識,開始爭奪自己的話語權,爭取自己的自主意識。體現在日常就是想要擺脫父母的支配,產生自主支配的想法。比如,可能有的小姑娘這個時候就開始想要自己決定穿哪件衣服之類的,而不再是家長給穿哪個就穿哪個。

家長最好有這個心理準備,這個年齡的孩子其實更多的是想體現自我的意識,證明他跟你們一樣,是「大人」了。

還有就是,注意到題主說到孩子學會用自殘來威脅……這個,不太好說有什麼後果,但是如果題主試試採用民主的方式教導會不會減少孩子的極端行為呢~~比如,你就讓他當大人,讓他做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用成人的意願替他做選擇,如果結果不好,我想他知道之後也就不會再做了吧?

最後想說孩子的前幾年是很重要的階段…如果頭幾年得不到安全感的話,很容易成為迴避型或者焦慮型的小孩,建議多陪陪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


1、3歲的孩子,處於人生中的第一個逆反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有了主體我的意識,開始爭奪自己的話語權,爭取自己的自主意識。體現在日常就是想要擺脫父母的支配,產生自主支配的想法。孩子脾氣壞,不聽話,是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一個外在表現。此外,平時老人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有些老人害怕孩子發生危險,可能會對孩子要求和限制很多,但是3歲孩子又正處於人生中的第一個逆反期,因此他們開始想要擺脫大人的支配,會出現一些不聽話等逆反行為。因此大人的教育方式很重要。
2、心理學家科爾伯格認為幼兒處於前習俗水平,第一階段是服從與懲罰定向,孩子遵從權威,為了避免懲罰,然後進入利己主義階段,孩子會出於自己的利益以及他人將給予的獎勵來作出有利於自己的行為。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很乖,可能是因為服從於老師的權威,也可能是以乖的方式來尋求老師的關注並且避免懲罰。孩子在家中「現在脾氣非常壞,不聽話而且說不得打不得,甚至用自殘行為來反抗」,可能是一種習得性行為,通過這種方式來捍衛自己的利益。從您的描述來看,您說「沒招了」,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大人沒有辦法應對孩子的這一行為,也就是孩子的這一行為「獲勝了」。當孩子發現自己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多次強化之後,會使孩子習得這一行為。
3、老人帶小孩,往往不太關注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心理需要,也缺乏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意識。老人常常覺得孩子吃飽穿暖不受傷就好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是允許的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因此孩子缺乏規則意識。父親對孩子建立規則和人際交往很重要。3歲時建立孩子的關鍵期。因此,需要定規矩,讓孩子知道在家裡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什麼是可以做的。當孩子知道什麼行為可以做什麼行為不可以做。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讓孩子單獨待在一個地方不許動作為懲罰,並告訴孩子為什麼懲罰她的原因。直到孩子承認錯誤,擁抱表達對孩子的愛。一旦規則建立,就要以一貫制的執行,這一點對孩子很重要。
4、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對孩子成長很重要。多多陪伴孩子吧。

更多親子教育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愛哈博兒童之家,ID:iharbor1


她在「外面」比如幼兒園這種專制高壓環境里受到了壓抑,需要釋放。
顯然你孩子是個有個性的娃娃。


這說明孩子完全控制了大人,知道用怎樣的方式來讓大人屈服。而你因為難得回來,孩子媽媽平時忙,當然不會太難為孩子。
所有的憤怒是一種指責,她對你們的缺席的指責。以孩子的年齡還不會表達,所以顯得很暴躁。

越是這樣,大人越要表達自己的思念和理解。你們需要經常電話或微信視頻,寄點小禮物玩具來安慰她。

在樹立規則的時候,不要一味禁止。在說哪些不可以做的同時,也要說哪些可以做,或者給幾個選擇讓她自己選。家庭氛圍寬鬆一些,多一些讚賞和鼓勵。
如果孩子的情緒已經在失控邊緣,你們要提早預判和轉向。

多陪陪孩子吧。


我媽打 我爸護 可是沒用 我媽還是打
我媽讓我跪我爸都拉不起來那種

我媽打完以後和我講道理 然後帶我吃東西 就好了 ( ????? )我是不是太好哄~
不過她平常常常和我講她們工作很辛苦 讓我理解 聽話等等

最後啊 反正我就是成了一個對人不對事的人
對朋友很好 對愛人很苛刻總是要很多


手邊剛好有這兩本書,非常簡單淺顯易懂,尤其是圖解的那本。
電子書,一瓶飲料的錢而已,手機上看也方便。
從情況初步來看,孩子想要吸引你們的關注,關鍵是缺少陪伴及溝通技巧!
希望對你有幫助。其實工作沒那麼重要,孩提時代的陪伴錯過就很難再來。另外的角度來看,如果前期和孩子有比較良性的溝通和陪伴,孩子懂得成人工作的不得已之後,也就不會這麼表現極端了(從自殘的闡述揣測來的,不知當否),頂多表現的是失落等情緒。



幾個故事:

閨女在客廳里推板凳,地板發出吱吱的聲音,婆婆趕緊去阻止她,大聲說:」樓下的人會嫌你!!快快跟我到陽台上來!」閨女跟著就被扯到陽台上,沒見她反抗。
在超市裡,閨女要去摸貨架上的東西,婆婆趕緊上前制止,悄聲說:「人家會嫌你的!」閨女怵然收回手來。
外面來了一個快遞哥,閨女顛顛跑過去要看快遞盒子,婆婆趕緊喊她:」別去別去!人家要嫌你!!「閨女猶豫了幾下,低下頭搓搓腳,不情願的跟婆婆走了。

閨女不到2歲,活潑可愛,教她的東西一遍就會,在家裡的時候大多數乖巧,可是任性起來的時候也是讓人招架不住,我覺得孩子也要有自己的性格,一般是哄哄她,轉移注意力為主。我和老公上班比較忙,一直是婆婆在帶孩子。婆婆是那種非常傳統的中國婦女,特別勤勞善良,恬退隱忍。我很尊敬她,而她對孩子也是愛至深,把孩子交給她我很感激也很放心。我一直覺得閨女性格外向,平時也很喜歡言語,可是有幾次周末我自己帶孩子在小區里玩,好幾位鄰居都來跟我說:」你家孩子很內向哈!從來不見她說話!「我心中奇議,但並未當回事,直到後來觀察到了上面的幾件事。
而在家裡同樣的事情卻是另外一個情景。

家裡,婆婆在做飯,閨女大鬧廚房,把麵粉撒得到處都是,婆婆大聲呵斥「別弄別弄!再弄我揍你了哈!」我見狀過去抱起閨女,閨女掙扎喊叫,婆婆趕忙喊:「別抱她,別抱她,讓她弄吧!"
閨女看電視,湊在電視跟跟前,婆婆大聲反覆喊她:「回來回來!再不回來我關電視了哈!」反覆喊了十幾聲,同時做出真的要關電視的樣子,閨女回過頭來看看婆婆,婆婆忽然笑了,「怎麼辦!就是不聽話!」言語中竟有一絲驕傲和寵溺,閨女彷彿瞬間接收到信息,回過頭去繼續在電視跟前,並且開始拿手去戳電視上的影像。婆婆繼續大聲喊:「回來回來!再不回來我關電視了哈!」這次閨女根本充耳不聞了。而婆婆手中的遙控器也從未做出任何關閉的動作。

為什麼孩子在外面像小貓而在家裡是老虎,我想這應該是其中一個原因。

把」外人「無限擴大化,往孩子心中注入一種根深蒂固的自卑感和懼怕感。」別人會嫌的!「別人是誰,別人是除了寶寶和奶奶、爸爸媽媽之外的任何一個人,他們都無比厲害,寶寶做任何事情都要看他們的臉色,如果他們」嫌「了,那就是天大的麻煩,任何事情都不能做。我從婆婆的語氣和話語中讀出的是這個信息。
而回想婆婆的種種行為,也是在根深蒂固地踐行這個理論。多麼可怕的誅心!可怕的奴化!婆婆做事情經常會說:「哎呀,行嗎?別人會同意嗎?」「可以嗎?別人嫌了怎麼辦?」即便是自己再正當的利益,再主場的位置,你可以說這是換位思考,為他人考慮,可為他人考慮不是在誅掉自己整個人和心的前提下。
而為什麼我沒有第一時間去制止,作為母親,我必須檢討和愧疚,讓閨女在這種沉重人際倫理中膽小怯懦。
而我更需要承認,因為這種論調多麼多麼熟悉!!!因為從小,我就是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
為父母親那一代人悲哀,也為用了很多年可能依舊沒有完全走出這個陰影的自己心疼。
而,我的孩子,再不要在這種不健康的「換位思考」的魔鬼理論下成長。

新的故事:
閨女在客廳里推板凳,地板發出吱吱的聲音,婆婆或者我或者老公去阻止她,輕聲說:」樓下的叔叔阿姨聽見這個聲音會不舒服的哦,寶寶要不要為叔叔阿姨減少雜訊?寶寶也喜歡安靜的環境對不對?來,我們一起去陽台上玩好嗎?」閨女很開心地去陽台上玩。
在超市裡,閨女要去摸貨架上的東西,婆婆或者我或者老公抱起她,告訴她說:「輕輕地摸一下,寶寶感覺一下這個XX摸起來是什麼感覺呀?「
外面來了一個快遞哥,閨女顛顛跑過去要看快遞盒子,婆婆或者我或者老公喊她:」去看看快遞盒子都長什麼樣子呀?跟叔叔問好,你問叔叔辛苦嗎?」寶寶很自然地跟叔叔打招呼


考慮家中主要撫養人的教養方式為溺愛型,對孩子的過度包辦,不當的表揚,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應,一味滿足和遷就,導致孩子自理能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抗挫折能力差。


在外界環境中容易受挫,得不到關注,又沒勇氣表達,表現為「乖」,其實為退怯,在家中有事事有父母代辦,一切事情以滿足自己要求為前提,不滿則哭鬧不止、情緒失控,家長為緩解孩子的情緒,不得不妥協,進入了衝突、哭鬧、妥協、再衝突、再妥協的惡性循環中,而孩子也從周圍成人的反應中學會了用哭鬧來達到目的,孩子成為家中霸王。


建議:首先,家長應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平時多鍛煉孩子自己做一些事情,當孩子做到,家長應及時表達對孩子認可和鼓勵,如具體的去描述孩子做到的事情或表現,增加孩子自身的成就感,避免類似「你真棒」「你真厲害」等假大空的表揚。


其次,增加孩子的界限感,明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分清楚自己的事情和別人的事情,提高孩子對規則的認識,如在家中胡亂扔東西,打罵他人,可和孩子提前做一個約定,堅定的表明自己的立場,即這不可以做。


再者,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應先去共情孩子,體察孩子當下的感受,即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如果孩子的要求合理,則家長給予滿足即可,不合理則家長需要向孩子說明理由,並堅定的表達自己的態度,不可搖擺不定。


作為幼教老師看過太多這樣的情況。
隔代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老人帶小孩通常都會出現在家裡是小霸王出門在外很的情況。不要說你們家老人不知道寵小孩,肯定是寵的!平時肯定存在著孩子一哭一鬧就依了孩子的情況,也就是說現在孩子已經完全控制了大人,孩子完全明白只要他哭鬧就可以達到目的。老人帶孩子在和外界接觸的時候通常都會出現老人包辦很多的事情的情況,因此孩子缺乏如何跟外界打交道的經驗,對於一個無法掌控的外界環境,孩子當然只能表現得乖乖的。
現在來說一個方面的情況:如果孩子在家裡很乖在外面卻很不乖,多半是因為家長太嚴厲造成。因為孩子在家的時候迫於家長的壓力不敢發泄情緒,所以所有的情緒都只能想外界發泄。當然這是和題主情況完全不同的情形。這已經是體外話了。


這孩子情商很高的嘞


根本原因是她要外婆,不要你,不喜歡你們,她不了解家庭成員關係等知識,在她眼裡,外婆外公才是親人,才是心理上的「爸爸媽媽」,你們只是外人,像獄卒,像教官,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外婆,外公接過來住一段時間,這時候培養感情,然後逐漸外婆外公在這住幾天,回去住幾天,最終達到分離的效果,以上那些長篇大論的育兒,都是建立在你們是原生家長的前提上,記住,你們不是!外婆才是!她小,她從小外婆帶的,她不知道你是她親媽,她也不懂親媽是什麼概念!


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的人,一直到小學五年級。我小學的時候在家脾氣非常差,在學校又很乖。我媽就跟班主任說了。然後小學班主任就一直罵我,說做人不能這樣,一直訓我。那時候我哭的很厲害,但是到初中還是那樣,我小時候沒有玩伴,很孤單,有個親姐姐,我能一個人玩手一整天。我現在工作了,性格已經變了,在外面很正常,臭脾氣也慢慢的在消失。我覺得我就是孤單,沒有朋友,不敢讓別人看到真實的自己,害怕真實的自己會失去別人的喜歡,就不自覺的想要偽裝自己。我看過一篇文章,說孩子在外和在家不一樣是十分正常的事。我現在也這麼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傻傻的,做家長的不要想太多了。我到大學的時候變了很多,主動去改變自己,去和別人交流,交朋友,慢慢的感覺找到了自己,不會像小學的時候那樣。


推薦閱讀:

TAG:育兒 | 幼兒教育 | 家庭教育 | 發展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