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感」是如何產生的?
「廉價感」產生於「僅適用於短時間」,即,一切設計細節、材質、手工給人綜合感覺是:這是設計來隨便用用,很快就可以拋棄的。廉價的東西外觀是迎合時下流行的,用料是便宜不耐用的,做工是粗糙的,一看就知道用不長久的。
而昂貴的東西,從設計開始,就是為了「打敗時間」。為了長時間不落伍,外觀設計高雅、經典、諧調,用料考究成本高昂,做工精湛細緻,每一個細節都在無聲地傳遞一件事:我可以用很久,很久。- 以下內容多圖,手機用戶慎入 -
首先感謝好多朋友對於這個題目的關心和關注,在答題的這幾天中,收到知友們大量的贊同與感謝。個人以為並不是我的答案有多正確,只是多舉了一些例子,所以給很多朋友造成了專業的假象而已。在此先謝過大家。同時,也對自己答案表示深刻的不贊同與反思。
初見此題時,曾信心滿滿的自認可以回答,但是在這幾日不斷的整理思路與條例的過程中,發現在看似簡單的題目背後,其實又很難判定的各項標準。於是決定在今天就此題做一個完全的了結,望各位理解。題目最後幾個例子由於時間的關係,就不再上圖了,也望諒解!
本題的最大難度在於,「廉價感」一詞,與通常我們所說的「粗糙」、「便宜」等形容詞不同。它是一個難以量化的心智形容詞。而且幾乎沒有統一的判別標準可言。一輛4萬元的車,我們可以說是便宜的車,但是鮮有人說是廉價的車。我們會說廉價的愛情,但是不會說便宜的愛情。
其實我個人是基本同意@安雅的回答的,但是看到安雅答案評論區中,各位對於「廉價」一次的概念爭論不下,並且有些朋友言語我認為實在缺乏涵養。所以在此也望各位冷靜的對待自己和別人的觀點。我認為,來知乎,學習其實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我們可以聽見很多不同的聲音,了解到許多和我們不同的思考方式,我們沒必要一定要所有人都認同我們啊。所以,我還是再次強調,我希望部分知友對自己的言行適當的控制。
回到題目。廉價一詞,其實其中包含了「便宜」、「粗糙」、「低劣」等等好多好多的詞的綜合屬性。一定要界定含義的話,恐怕還需要代入到特定的語境才能去解釋。所以,以目前題目的寬泛性來說,我也無法假設每種條件進行論證。
以下內容為初期答案,在這裡就不再修改了,希望大家帶著懷疑審視的眼光去判斷,大不了就當作學習了一些基礎的設計類知識罷了。
此題因需大量舉例,暫定,分數日完成答題,各位可持續關注。
內容較長,已將關鍵點加粗加黑! 以下所有觀點與舉例,僅從視覺層面出發。
所謂「廉價感」一詞,必是由「高貴」、「昂貴」等感覺襯托出來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貴,什麼是廉價?這個感受雖然是根據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以及見識所決定。但同時,更是被一種常規的社會認知而決定的。
大酒樓是高檔、路邊攤是廉價;
有穿山甲的大酒樓是高檔、沒統一制服的大酒樓是廉價;
擺放了戶外冷氣機的路邊攤是高檔、連個擦嘴紙都不提供的路邊攤是廉價。
......
看到了沒?高檔與廉價的感覺是通過和同品類的比較,以及和我們心智中對於事物認知的對比而得來的。
汽車,在我們的社會認知屬性中為高檔產品。
但是同為汽車,在於同品類對比後,里見高下。
即使你沒喝過VOSS,但是和娃哈哈放在一起,貴與便宜立見分曉。
近幾日在與新設計師同事培訓中,多次提到這個問題。下面就具體內容進行講解。
造成事物「廉價感」,可總結為如下兩點:
第一點:(這一點我會說的詳細一點)
那就是該事物具備了與最主要功能特性極度不合的成分
任何事物(用品也好、設計也好)之所以給人帶來廉價感,是因為該事物具備了與該事物最主要特性極度不合的成分。(這一段話閱讀起來會比較繞口,下面會有例子舉出)
我們再來看看,到底什麼是事物本身主要功能。以及為什麼與之不合後,會帶來廉價感。
舉例說明
例子一:
一套西服,用作出席重要場合。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給使用者足夠的商務感、品質感,而非簡單的附體感。而什麼方面可以反應出商務感和品質感?我國當代著名芮成鋼吐槽大師@葛巾老師曾經說過「面料」。
所以,當一件西服的基本功能屬性被打破了,面料皺皺巴巴時,那麼一切的剪裁與版型都會煙消雲散,因為面料是否高檔是西服的基礎屬性!
* 以上為反面教材
* 正面教材
看到了沒?這就是好多人吐槽的材質問題。其實在材質的背後,隱藏著的,是與產品本身特性極度不合的成分。所以,不能簡單的歸咎於材質的低端。
例子二:
看看下圖,布面料,但是為何感覺不低端廉價?因為布本身就是布鞋的基本屬性之一。
例子三:
上圖為山寨ios,下圖為正宗ios。由於僅僅看圖,我們不能直觀的看出兩者區別。
這個例子,我是要說明,為什麼看起來,同樣外表和材質的產品,卻會慢慢的體會出「廉價感」?
其實還是可以歸結於我提出的第一點。智能手機的基本屬性是影音化與電腦化。那麼也就是說,越接近影音化與電腦化,則越能夠讓人心安理得的接受。反觀山寨IOS,他們的工作重點只是為了強行的模仿ios的外表。
造成第一種「廉價感」的,多為人為因素,多在於產品的生產者與開發者對於產品本身定位以及基本屬性認識的不透徹。也就是本問題中,有些知友回答到的,過分的商業化(過分的商業化在於過於看重銷售方面,而忽略對於產品本身的思考)。
看看滿大街的山寨手機,之所以感覺到廉價,就是因為產品從最初設計開始,設計者就本末倒置的將精力花在了不該花的地方。
第二點:
距離感
我們都會對身邊每日接觸到的事物產生各方面的疲勞感,這樣的疲勞感雖然不會直接的帶來「廉價」這個感覺。但是一旦出現了一個基本功能屬性與之完全一致的產品時,我們會因為對舊事物的疲勞感,而產生「廉價」的感覺。
在前面的舉例中,我首先為大家分析了,所謂「廉價感」到底是什麼,以及我們為什麼會感覺到某些產品「廉價感」,還有造成「廉價感」的癥結在哪。接下來,我在來講一下,在設計中,我們如何避免」廉價感「。
例子一:
我首先想起的,是好些年前給學生的一個命題設計。
某日我讓學生以奧迪為對象,設計一款新品海報。所有信息廣告語之類自行查找。
某同學海報上赫然大字寫著「奧迪汽車,飛一般的速度」!這廣告語山寨嗎?廉價嗎?為何會山寨且廉價?
因為脫離了產品本身的基本特質。一輛車,奧迪車,對於中國現階段社會消費水平來說,本來就是一個高檔且貴重的產品。那麼我們再來看看購買貴重物品的人群對於貴重一詞的定位如何?速度一說難道真是他們的G點嗎?即使速度可以成為他們的G點,那麼「飛一般的速度」是否可以說的更加藝術化?例如「他在空中的經濟艙,我在我的公務艙」?
因此,在設計中造成廉價感的第一原因為:粗糙的文案表達水準(其實也是設計者對於產品認知的不清晰,還有設計者本身的文化素養)
例子二:
我特意找來兩組色調極為相似的廣告圖來進行比較,我們自動忽略品牌,我們會覺得哪一個高檔?
毫無疑問的球大叔啊!(我知道有人會說,因為球大叔的影響力。信不信我PS另一張臉,還是D家的更高檔?)
那麼造成D家高檔的因素是什麼?
答案:人物的表情
我忘了是哪位模特說過的一句話,給越高檔的品牌拍攝廣告時,表情就越要做的苦大仇深!
例子三:
上下兩圖均為渣渣的設計,但是也會有高檔和廉價感的心理暗示。
其癥結就在於字體的選擇。相比下圖,上圖的字體更顯低幼化,低幼化在對比後的心理暗示,就是廉價感。我們回過頭再看看周同學的表情和球大叔的表情對比吧!你是否明白了些什麼呢?
例子四:
STARBUCKS與COSTA的主要配色一個是墨綠,一個是深紅。通常在較為貴重與高檔的設計中,深重的顏色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深重的配色雖看起來缺少活力,但是卻補充了穩重感。大家自行翻看NIKE和好多國產運動品牌海報的色調,近幾年很多國產品牌海報色調也開始往深重化方面發展了。
因此,在設計中造成廉價感的第二原因為:不嚴肅的素材選擇(其實也是設計者對於產品認知的不清晰,還有設計者本身的美學素養)
通過這幾日答題中的思考,我個人對於造成廉價原因的總結就是:
用沒用料,決定了是否便宜;
用沒用心,決定了是否廉價;
為便於查看,所有答案都在個人收藏夾內( ENO[觀點與成長]ENO[美學與穿搭]),希望幫到需要的人。
曾經和很多人討論過這個話題。
廉價感的最大體現就是在於忽視細節。而細節決定成敗。
奢侈品為什麼貴?那是因為他們在意很多一般人不會在意而且覺得完全不必要在意。的細節,並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去實現這些細節。
比如機械錶,無論是三問陀飛輪還是萬年曆,二十塊的電子錶都可以做到了。為什麼要做黃金套筒?為什麼要做鏡面倒角?為什麼要做那麼多種樣式的打磨?
100支的襯衫面料看起來比80支就多20支,但那就是一個躍升。美麗奴羊毛和羊絨的纖維粗細就差幾十微米,但做出來的西裝那就是本質的不同。
很多人說日本人的東西精緻,就是因為在細節上它們扣到了極致,韓國產的東西,樣子上很美麗,但細節上,就出賣了它本質。
當你非常在意細節時,或者把一個細節特意放大時,哪怕你是工業批量化產品,也不會給人產生廉價感,蘋果就是一個例子。國譽東大,百樂雖然便宜,也是如此。
當你不在意細節時,就算你的東西賣得很貴,仍然掩飾不住廉價感,比如放大後IWC機芯上的毛刺,三星手機在硬體上做得不錯,但UI上的設計由於細節上的缺失,仍然還是有濃郁的廉價感。
品牌的力量還是不容忽視的,分享一篇好文,原標題:標誌若只如初見
本文來源: 當標誌還沒遇上品牌的尷尬
在我的眼中,標誌就象一個初長成人的少女,你可以說她漂亮,清純之類的,但你很難說她風情萬種,迷倒顛狂眾生。 而只有成為品牌後,這個標誌才具有後者的魅力。
標誌與品牌的這種區別,客戶往往分不清,所以作為一個標誌設計人員,你經常會聽到客戶向你說,我喜歡耐克/蘋果/…/的 那個標誌,我希望你為我設計的標誌也能有這種風格,「象它們那樣簡潔、大氣」。而令設計人員經常感到委屈的是,當你設計了一個自認為有象客戶所提到的那種 標誌的風格時,也自認為「簡潔、大氣」,客戶卻一點都不認同。有人認為是溝通上的問題,這個答案似是而非,客戶已經明確向你說了,就要象「耐克」那樣風格 的標誌,客戶喜歡某種風格,並且提出了一個參照物,可以說,在溝通上已經沒有太多灰色地帶了。其實出現這種問題,仍然是客戶混淆了標誌與品牌之間的這種區別。
而讓我寫這篇文章的其實最近也有一個客戶,他需要一個標誌,而他是生產電子產品的。他自己非常努力地搜集了幾乎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電子產品標誌,然後整齊地插入WORD中,就一句話:我喜歡這些標誌,請您參考一下!
每次聽到客戶這些話,我都希望時光倒流五十年,讓自己生活在一個還沒有這麼多「著名品牌」的年代裡。但是,就算真的讓你生活在諸如耐克,蘋果這些標 志誕生之前,你就真的感覺幸運嗎?假如你當時就設計出上圖這個標誌後,客戶就會欣喜若狂嗎?實話說,上面這個標誌也挺好看,但要客戶點頭給錢,那卻不一定。
在今天,他非常喜歡這個紅色標誌,因為,當他看到這個圖案時,他腦海里想的都是那些流汗的NBA球星,蒙太奇式的跨步上籃的慢鏡頭,那些專賣店中的球鞋,甚至那句JUST DO IT,都讓他感覺充滿力量——因為這個標誌,從灰姑娘終於成為了品牌了。
標誌與品牌的區別,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但你要向客戶解釋這些,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這種解釋往往還會讓客戶誤 解是一個借口。畢竟,客戶希望自己擁有一個象耐克那樣的標誌,也沒有什麼錯吧。上面的這個蘋果標誌,如果是你第一個設計出來,圖案當然很特別,但客戶認同 的機率會有多高?
標誌與品牌的區別,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但你要向客戶解釋這些,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這種解釋往往還會讓客戶誤 解是一個借口。畢竟,客戶希望自己擁有一個象耐克那樣的標誌,也沒有什麼錯吧。上面的這個蘋果標誌,如果是你第一個設計出來,圖案當然很特別,但客戶認同 的機率會有多高?
但並不是說原來的那些品牌的圖案都不怎麼樣,只是說它還沒去到多有價值的地步,就象在殼牌標誌之前,你幸運地給你設計 出上面這個標誌,其實客戶認可的機率還是挺高的。唯一的差別,只是,上面這個標誌,也僅僅是漂亮而已,與名稱挺相配的,但你的腦海並不會有太多的想像空 間。如果勞力士(ROLEX)從來沒有採用過這個皇冠,而是你為東莞某家休閑中心設計的標誌, 標榜其五星級ISO服務,當 然沒有任何問題,客戶可能提的要求就是「這個皇冠能否修改得再漂亮一些」。如果還要說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如果你手上戴了一個勞力士手錶,你可能會經常 有意無意地捲起衣袖,但你只會將東莞的這家休閑中心的卡片偷偷藏好。
如果勞力士(ROLEX)從來沒有採用過這個皇冠,而是你為東莞某家休閑中心設計的標誌, 標榜其五星級ISO服務,當 然沒有任何問題,客戶可能提的要求就是「這個皇冠能否修改得再漂亮一些」。如果還要說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如果你手上戴了一個勞力士手錶,你可能會經常 有意無意地捲起衣袖,但你只會將東莞的這家休閑中心的卡片偷偷藏好。
其實就算是同一個產品,如果是在不同的文化區域中使用,同樣會讓人有一種「若只如初見」的感覺,如果一個西方人看到中國的可樂罐上那幾個「可口可 樂」的中文字時,他的感覺肯定會產生變化,就象一個中國人,看到下圖時,是否會感覺右邊這瓶可口可樂的這個品牌在你腦海里一下子蒸發了幾十億美元?
一個標誌,在持續的與消費者接觸中,通過各種有效增值的廣告及宣傳戰略,產生了價值及某種「性格」,缺少歲月的沖洗,一個標誌,只能是一個標誌。回到題目,如果「標誌若只如初見」,那納蘭性德的另一句詞也剛好可以配對:「當時只道是尋常」。
原作者:LOGO設計在線:發現美,探索美,創造美。logosky.net專註logo設計,標誌設計,VI設計,設計教程,標誌評論 陳漢聰 原文鏈接:標誌若只如初見 本文鏈接:當標誌還沒遇上品牌的尷尬 聲明:本站原創文章可以轉載,請註明來自標誌共和國Rologo.com 歡迎光臨:Rologo 標誌共和國 —— 專註Logo設計的討論網站。
本文來源: 當標誌還沒遇上品牌的尷尬
產生於將就
廉價的東西建立在,工藝製作成熟,生產線快速簡單,材料成本低等優勢,致使出售價位低,面向消費群廣泛,久而久之形成的審美疲勞而形成廉價感~
不過我想說一下,廉價的未必是低劣的不獨特、不精緻、沒內涵、沒出處的東西都有廉價感。
基本同意 @eno-one 的回答,不過既然已經關了評論,想補充一些也只好這麼補了。
其實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品牌會用自己的品牌光環掩蓋產品的廉價感,但事實在產品設計之初,就是為了低成本量產而賺錢的,這種現象在奢飾品行業非常普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李磊 帖子里那個LV的面料花紋、還有梵克雅寶的四葉草之類的。在剛出的時候的由於品牌效應以及其一貫品質,大量不了解實際工藝的消費者可能並不覺得如何,甚至覺得十分推崇。但由於利潤空間大仿製難度低,很快就從高到低端一路被仿過來了。最後導致連帶原作的直觀價值感受也下降了。絕大多數設計都依賴於設計者本身的 Skill Set,
可以想像成一顆技能樹,底層是基礎技術,高層是設計理念,
從基礎開始一點一滴積累上去的,
作品通常能覆蓋這棵樹上被用到的節點。
如果作品體現出,其設計者的技能樹
--&> 一個節點也沒有,那是外行塗鴉。
--&> 只有技術節點,那是初學者炫技。
--&> 節點飽滿均勻,那是大師成熟作品。
--&> 擁有別人未曾擁有的節點,神作。
就是一個東西,你明明能做的更好,但卻搞了這麼個玩意。
不管是選材、做工、體驗各方面來看,我都沒有看到「用心」,看到的都是「敷衍」。
而隨之而來的感覺,就是『不信任感』。
擔心沒多久就壞了、擔心基本功能也不足、擔心未知的問題出現、擔心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與之相對的一個詞,在我看來是『經典』。
也就是說,一件產品、一個理論、一首歌,當放它10年後,你有了需要還是會放心的選擇它。
『經典』打敗的是時間,靠的是用心營造的『可靠感』。
松下幸之助曾經講過,『一切經營活動的本質,就是與消費者之間建立起一種信任的關係』。
不請自來弄一發。
深究「廉價感」的產生原因其實是關乎很多門類學科的問題,但簡單的說僅是人覺著不值錢帶有貶義色彩的一種感覺,討論一種感覺是怎麼產生的,會簡單很多。
舉個例子來說明。
(圖來源:百度)
(圖來源:百度)
最典型的是塑料,一提到塑料「廉價感」是油然而生的,汽車的內飾塑料用的太多就賣不出好價錢,一款手機的後蓋是塑料還是其他材質往往決定這款手機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
塑料是現時代很多材料最好的替代品,因為一個重要的原因:便宜!合成容易,加工容易,還輕!運輸的成本又低。但是俗話說:便宜沒好貨。在我年幼時期,長輩買塑料製品都要問一問能用多久,至今我爸踩壞人家地攤上賣的塑料盆的畫面還歷歷在目,質量問題一直是塑料至今都擺脫不了的陰影,儘管現工業技術水平已經把塑料的質量做的很好了,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塑料就是不值錢的!
我是做室內的,以傢具的例子進一步說明下這種感覺的產生原因。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圖來源:梵幾官方網站)
(圖來源:梵幾官方網站)
現在市面上木製作傢具又被炒的火熱,老祖宗留下的榫卯工藝被時代壓抑許久終於又能重新回到市場中去,這是件很好的事情,一個時代衣食不愁的時候精神領域的東西才會蓬勃發展。人們開始精益求精,在浮躁的社會心態里尋求沒有塵囂的安寧。為什麼會這麼說,是因為人們開始等得起,開始付的出,不管是金錢也好,還是時間也好。俗話說十年樹木,一件實木傢具從備料開始就已經展開求精的過程,不用一個鐵釘就可以把傢具的零部件組合一起這註定和現代傳統工業背道而馳,一把榫卯木作其實是時間的沉澱,其價值可見一斑。
反觀塑料,一把塑料製品被機器拉出來都是分分鐘的事情,想得到,太容易了!所以,廉價感不一定和錢有關係:一個包子就賣1塊,誰都買的起,但是百年的招牌,限量100個,大早你得排著老長的隊就為這1塊錢的包子,比起KFC,後者廉價了。一姑娘,追了三四年,也有傻的從中學追到工作也不願以放棄的;再來一姑娘,一追就到手,沒過多久這男的就劈了,為什麼?廉價了嘛。(原諒我盡舉些不恰當的例子,控制不住我記幾啊)
以上畢,謝觀。耗費時間,精力都少而出產的,且沒有聰明的靈感賦予靈魂的,註定會被很快丟棄的東西。
人也一樣ˊ_&>ˋ
「廉價」這個詞有明顯的貶義,它不等同於「價廉」,不是對事物的交換價值的判斷,而是對事物本身價值的評價,價高的東西有時我們也會形容它「廉價」。
「廉價」可用來形容的事物必須是在利益交換的環境下,我們不會評價路邊的石頭「廉價」,當石頭被用來做利益交換時,才會評價它是否「廉價」。除了物品,人們還常用」廉價」去形容人在社會交往中涉及利益的行為和關係。
品質差的東西常會被認為「廉價」,但又並非任何我們感覺品質差的事物都會給我們廉價感,比如從沒有編織經驗的女友花了很多功夫給男友織的圍巾不好看,手工還粗糙,但不會給人「廉價感」。
關鍵在於「成本」。 這裡的「成本」為廣義,包括「財物,時間,勞力,感情,精神」等一切可視為投入的東西,這些投入有些可以度量,有些無法度量。 「廉價感」本質上產生於以「成本」來衡量事物的價值,並認為其成本遠遠低於應有水準。這種感覺完全是相對和主觀的,受人自身心理和認知水平,價值觀,所處宏觀和微觀環境,所掌握信息等的影響,但總的來說,也有一些特徵和規律。
1、不同人對成本的各個構成部分所賦權重不盡相同,但比起經濟上的成本概念,人們產生廉價感時,常會對非物質的成本有更多偏重。手工不好的女友所織圍巾之所以不會讓人有「廉價感」,就是因為人們看重其中投入的非物質成本。類似「禮輕情意重」,「有這份心就好了」的說法也是表達人們在評判事物的價值時更看重精神投入。當然,一個自然的結果是,財物也會成為衡量精神投入的一個指標。
2、大部分情況下,無法直接觀察到成本,而只能根據產出(如產品,服務)的特徵來間接推斷。這是一個綜合評判過程。比如對某產品,觀察到其一些特徵,其中某些特徵會讓我們對成本的高低做出判斷,最後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判斷結果。但這個過程並不會嚴謹地遵循某種演算法,比如加權平均,而是可能非常情緒化,不」理性「,比如一個細節就會導致全盤否定或全盤接受。
3、對「廉價感」影響最大的是那些直接刺激人感官,容易被觀察到的特徵。通常來說,平衡,精細,諧調,別出心裁是不容易做到,讓人感覺需要花費心力的,相應地,散漫,隨意,粗糙,不諧調,大眾化就讓人感覺沒有花費心力,容易產生「廉價感」。產生於重複。
XXYQ。No._095【傲慢與偏見—東南亞之旅後的時代觀】
Prejudice let you can"t accept me ,pride let me can"t love you.
傲慢讓別人無法愛上我,偏見讓我無法愛上別人。
——《傲慢與偏見》
乍一看,我的開頭與問題毫無關係,其實我是隨便選擇了一個問題回答,不過剛好和我這篇隨筆論述的東西有某些契合,所以我選擇了它。
如果看完並且能看懂這篇隨筆,我相信這篇隨筆會對你有所益處。
時代觀,可能是人們現在比較少觸及的思考入角。因為時代瞬息萬變,很多人還來不及趕上就已經錯過,更談不上思考。但其實在2016以前大家對世界的觀感還是相對穩定的,只是2016以後估計很多人開始檢視自己的原來對世界的認知了。我最近看一個官階很高的官員在2015年底說對2016的願景還是世界和平什麼的,我想他肯定當時沒有料到剛剛過去的2016竟然是這樣的2016~
2016年對我來說也是值得紀念的一年,因為這一年除了在韓國念書以外,寒暑假期我跑到了中國東南西北很多個省市和東南亞三個國家六個城市旅遊。全部都是自行制定旅行計劃、遊覽重點,自行搞定簽證、訂酒店和機票、門票和找尋當地交通方式。
其中冬季的東南亞之旅某種程度也是刷新我對世界的認知。在還沒有去之前,東南亞在我心中還是一個應該發展得還不錯的地方,去了之後才發現東南亞的絕大多數地方的發展水平依舊停留在中國八十年代百廢待興的狀態里。沒有發展的規劃,沒有完善的基建,沒有成型的教育制度。而且老外進出自由,老外在當地的感覺像極了後殖民時期。
柬埔寨、寮國、泰國三個國家排個名的話,泰國的經濟水平最好也是最富,寮國在中間(在寮國看見的中國實業公司最多),柬埔寨外語水平最好而且通用美金。但是三個國家的貧富差距和腐敗程度是差不多的。其中寮國還有專門抓華人罰款的不良傾向。至於安全,三個國家其實治安水平都很差,幾乎沒人管,所以如果自由行,我建議三四個人一起出行比較穩當。
三個國家,柬埔寨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因為柬埔寨最為貧窮也是最為西方化。那裡導遊會各種外語,而且口音都相當地道。我當時開玩笑說把這裡外語好的人放一半去中國,估計很多人要失業。說到學習外語,我們比她們幸運多了,我們有成型的教育體系提供系統學習外語的機會,有大量的補習班以及大量的網上學習外語的網站和app,但是真正外語學好的人的比例卻很低。
為什麼?因為刀子還沒有架到脖子上。因為只要不出國,在國內,不會外語,你還可以從事很多與外語無關的職業,而在柬埔寨,外語的水平直關係生存的水平,所以哪怕沒有任何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機會,他們還是自學成才了。這讓我聯想起一個人,一個大家都不熟悉的人,香港的著名設計師劉培基。他的那個年代,香港也是百廢待興,大家都很艱苦很貧窮,學習外語需要付出付出高昂的代價,出國留學就更不必講了,但就是那樣一個環境,人們反而會去珍惜學習外語的機會,他最後靠自己自費留學英國完成他學習設計的夢,一個單詞都不會就去了。
柬埔寨的遊歷帶給我最大啟示:
1.大多數國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你今天埋怨的,正是別人翹首以盼的。
2.沒有學不會技能,只有還沒有架到脖子上的刀子。學不會,只因還沒有觸動你的生存。
3.後殖民時期還未遠去,真實的存在於很多貧窮落後的國家裡。韓日雖不貧窮,但是美國的對這兩個國家的影響無異於精神殖民,所有從美國流傳過來的都無條件是好的,以美國命令馬首是瞻。
說說國內,瀏覽器時不時會各種標題黨來給國內的城市搞個排名什麼的,其實真的排出來誰第一誰第二,你又與這座城市有何關係呢?很多人去北上廣深求夢,超過一半的人是無力在當地紮根的,但是大多數人內心深處不願面對這個現實。也有一部分人是被迫到一線城市奮鬥,因為自己家鄉當地環境實在過於惡劣。
這又回到了文章開頭提及的三個字:時代觀。
把視野再抬高一些,不要再緊緊盯著那一畝三分地的得失,你會發現自己其實處於一個如此幸運的時代。如果零幾年你就放棄了非要在北京闖出點名堂好衣錦還鄉的想法而毅然決然選擇去蘇州杭州等二線城市奮鬥的話,今天你或許已經得到世俗意義的成功了。
除了城市地域的發展變化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創業機會以外,科學技術發展也橫空出世的給很多人提供了意想不到致富的機會。套用薛之謙的一句話:今天的自媒體已經發達便利到足以承載任何一種形式的才華,只要你真的具備才華。
哪怕在一個偏僻的小鎮,在自家裡默默作畫,只要你的畫真的好,持之以恆的把它po到自媒體上,就會有人發現你。而且在不久的將來高鐵也會通到你的家裡,把你以最短的時間把你連接入最近的城市圈裡。一個普通高中生,做一個音樂直播,僅僅是因為聽音樂有品味,把她喜歡的傳播給大家,也能有四十萬聽眾。
隨著高鐵八橫八縱的規劃在現實中落地以及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六大城市群規劃的落實,中國的發展必然是從一線往二線三線城市平衡鋪展延伸,從沿海經濟獨大向內陸平衡擴展。
今天的小鎮青年已經不能與八九十年代的小鎮青年同日而語。因為處於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環境里。我一直覺得九十年代的出生孩子是這個古老的文明古國的寵兒,因為這一代人有機會直接見證這數千年難得一見的時代巨變,見證一切的從無到有,並且有機會在青年時期直接接觸到國家大開放時代廣闊的機會。
如果你關注國外媒體或者到國外旅遊或者留學,你會驚訝的發現當地主流的媒體只要提到中國幾乎都在不遺餘力地抹黑中國,韓國更是如此。這些抹黑對於精英層面的人影響不大,因為他們有大量的機會來往中國(眼見為實),並且這些人接受教育的程度高往往有自己的獨立判斷。但是主流媒體經年累月抹黑報道對於普通的也是占人口最多的中下層勞苦大眾來說卻是致命的,因為他們往往會不假思索的接受這些抹黑的報道而從不會求證這些報道是不是胡說八道。這些外國的傲慢與偏見正是導致這些年西方眾多危機背後的根源。所謂新聞自由,以我親身所見,我是沒見到過的。所有西方主流媒體都是以自己特定的固有的視角在審視世界萬事萬物的,它們的輿論是有明顯的操縱和導向的。這一點看看最近金正男和從前歲月號韓國媒體的表現以及敘利亞危機BBC紐約時報的虛假報道就可見一斑了。
除了傲慢與偏見以外,在國外種族歧視也是很普遍的。這一點和中國民族和平相處的國策和現狀是不一樣的。在此要向所有在海外為國家開拓新市場新形象的同胞致敬。
說了那麼多,只希望看這篇文章的你,認識到時代轉動的齒輪已經啟動了,如果你為錯過了改革開放而嘆息,那今天擺在你面前的將是比改革開放還要開闊數十倍的時代機遇。從前的改革開放其實只開放了沿海,而今天是每個省都要開放。從前的改革開放是靠政策和人口紅利驅動的,而今天地方政府「等靠要」的時代已經過去,今天的改革是靠主動創新來驅動的。科技發展和信息流通帶來的便利給每個人都留了充足機會去致富。哪怕你只是在三線小城開個蛋糕店,你不一定需要門店,你可以在自己家烘培,利用微信而自由收付款和找到客戶的位置送貨上門,你會因為物美價廉的口碑而客戶的朋友圈裡得到更多客源,而不必上街打廣告。
只要有一技之長,並且這一技之長是有益於社會,你可以安心的只做好你自己就能生存。
可預見的未來有以下幾項:
1.普通人接觸外國,比如貿易、旅遊、留學等的機會越來越多,會說中文的老外也會越來越多,但是老外懂畢竟是老外的,我個人還是建議不管你的未來規劃里有沒有外國,學好一門外語對你只有益處沒有壞處,未來的世界是不可避免的英語中文雙向交流的。
2.高鐵將改變城市布局和人們出行方式。
3.貨運會從公路貨運變為鐵路貨運。鐵路會改變國家發展模式。
4.私人定製會形成規模。
5.智能機器人將改變產業和人力資源布局。
最後附贈一句自身總結:廉價的好人無人愛惜,廉價的知識無人問津。做人做事反其道而行之,必然成功。很多時候,阻礙你幸福生活的不是物質,而是你窮困的心靈。我見過太多財富心窮的人,這些人把生活過得和闖進狗窩一樣。同時我也認識很多財不富心卻無比富裕的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獨立於天地間,往來優遊自在而不逾矩,是真正的上天的寵兒。@諶斌 的答案最贊,相比之下其他高分答案都似盲人摸象,描繪的只是局部。
有句成語:寧為雞頭,不為牛後。牛後就是廉價,而廉價的反義詞,是寶貴(而非經典)。
二十萬買把吉他跟買輛車哪個廉價?自然是後者,因為前者必須更有品質感和文化附加值。
二百萬買把吉他跟買輛車哪個廉價?更是後者了,這個價位的吉他除了品質和文化附加值之外,更是可遇不可求的藏品。
廉價感產生於對比:耐用的、經典的、奢侈的、稀有的,統統歸於寶貴;易壞的、易棄的、低價的、爛街的,統統歸於廉價。最重要的是,沒有次寶貴,在寶貴面前全是廉價。
比如愛情,百年之前相比貴人們的妻妾成群,糟糠夫妻相扶到老在藝術家筆下是多麼的辛酸和無奈;可是在當下,浪漫和多玩幾個鮮活肉體誰都會,網上直播看都看不過來,相濡以沫白頭到老反而顯得彌足珍貴,在這樣的老人面前,無論多真愛的情侶都是小屁孩。
手機打字,不展開說了。
總有一種廉價使得你的廉價不那麼廉價,也總有一種寶貴瞬間令你的寶貴顯得廉價。行走江湖大家共勉吧?
供求關係,永遠是這樣。
(其他答案提到的是術,我說的是道。)
不同年代的人,不同階級的人,不同思想境界的人有不同的「廉價感」。
總之,你容易獲得的,就有「廉價感」。
我覺得過於繁雜,而且沒有章法是導致廉價感的重要因素。而且這是我能想到的範圍最廣的因素。與這個類似的還有沒有一致性,風格的混搭和雜糅。
其次是通過一定的方法,讓沒有太大的價值的材料變得「高貴」,舉個手機的例子,三星的手機那萬年不變的塑料外殼一直引得很多核心手機愛好者的詬病,其實我覺得,大家都把原因引到塑料這一材料上有些不妥。因為同是塑料,Lumia系列的外形就很深得消費者的心。而三星總是想讓塑料變得不是那麼塑料,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在學校門口小商店裡買的自動鉛筆的筆頭那樣,雖然看起來像不鏽鋼的,但實際上是塑料。
還有就是過於注意某一項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換句話說是想的不夠周到。舉例,我同學以前有一部山寨手機,外殼全部是金屬的,這款手機強調的就是防摔,但是犧牲了外觀和重量,而摔在地上的幾率很小,如果為了一年發生的幾次碰撞而忍受難看的外形和重量,那麼就得不償失了。這是關於硬體的,還有軟體方面的,比如華為的Emotion UI底部的虛擬按鍵(個人看法,花粉勿噴),值得鼓勵的一點是華為考慮到了很多用戶希望虛擬按鍵可以隨時隱藏,但是這忽略了很多用戶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打開什麼時候該隱藏,我希望能做到是要麼是實體按鍵要麼是虛擬按鍵自動根據內容隱藏。而且虛擬按鍵旁邊還有一個箭頭,讓我感覺到了廉價。
總的來說,對於手機這一領域,很多廠商沒有研究到最核心的東西,反而是在為這些功能找退路,不想著怎樣發觸屏做的好用,反而大肆強調「屏幕鍵盤雙輸入」。
用色低齡化,太熱鬧;元素太多,主次模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