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爸爸去哪兒》?


《爸爸去哪兒》電影版就是把客廳放大搬到了電影院,幾十個家庭一起看一期電視真人秀節目。

在我看來,某種程度上它的確跟傳統電影沒什麼關係,從創作動機、前期拍攝、後期製作和宣傳推廣都是一個獨立閉環,傳統故事片創作從這部「記錄片」電影中借鑒不到什麼。

所以,咱就別聊這電影本身了,它就是一個電視節目,跟之前電視上播的《爸爸去哪兒》,除了這次換到一個場面較大的野生動物園之外,其他沒有什麼大的差別。

我自己就這部電影感興趣的點是「影院社交屬性的勝利」,而且它的市場爆炸跟微信紅包的引爆有著眾多可類比相似點。

「電影院」除了放電影之外,可以看足球決賽直播,可以看明星演唱會,還可以做跨國首映活動直播,當然,也可以放電視節目,只是這次這個電視節目走了個報批立項手續,以紀錄片身份得以進入院線市場賣票公映。

這個角度跟微信紅包爆炸有著類似的核心原因,就是觸發了「社交化」。
支付寶的紅包被微信紅包絞殺最根本一點之一在於微信的「社交強關係」,反觀《中國好聲音》和《爸爸去哪兒》兩部電視節目大電影,後者引爆在於眾多經過計算的因素觸發成一場「家庭觀影社交事件「。

1、時間點
微信紅包在春節前兩天推出的時間點拿捏;《爸爸去哪兒》電影版在電視版煽情大結局結束後一個月,剛好一個密集宣傳期的跨度,可以保持升溫,而這一個月,除傳統電影傳統宣傳渠道之外,湖南衛視用密集電視廣告轟炸了整整一個月,整體市場推廣投入媒體價值上,近期估計也只有《大鬧天宮》可以與之比較。
春節這個時間點,實在太適合微信紅包和《爸爸去哪兒》,特別是後者,春節+寒假,春節檔家長放假,寒假學生放假,為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集體觀影創作客觀條件。

2、人際關係的遊戲化
紅包放到了微信上,就成了一個遊戲,朋友、家人、同事,各種關係有各自的玩法。
《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則是直白的把經過搬演的「真實」情感,通過一系列遊戲任務,直接從小熒屏搬到大銀幕,而核心目標觀眾都非常清楚自己來消費的是什麼,從這個角度,它勝出了絕大多數國產商業/類型片。

3、渠道創新
觀察微信5.1版本開始推出「我的銀行卡」後,服務內容不斷的豐富,就是移動社交平台與金融跨界的結果;
《爸爸去哪兒》就是通過一檔「事件級」火爆電視節目再次激活了「電影院」這個傳統渠道。
這次《爸爸去哪兒》引爆電影市場最高興的除了湖南衛視之外,應該就是全國院線經理和影院經理了,因為一部「紀錄片」,全國影院終端辛苦工作的同仁們過了一個好年。

電影院,並不只是用來「嚴肅地」來看「嚴肅的」電影的。
今天下午,我在青島華臣電影院,比較大的廳,90%以上上座率,觀眾們可開心了,家長和自己孩子們全程互動,邊看邊聊,第一次你會發現,大家大聲討論不會招致其他觀眾反感,因為我們不是在看一部「電影」呀,因為有誰會在家裡客廳正襟危坐看一個家庭真人秀呢?
然後,片尾主題曲響起,基本差不多小朋友觀眾都在跟著大合唱了。

請問,這種現場互動和觀影效果,最近幾年有哪一部賀歲電影可以做到?
(突然腦子裡閃現了《洛基恐怖秀》,那個倒是全程台下和台上互動,成為cult film影史經典)

結論:
1、《爸爸去哪兒》本質不是一部「記錄片」電影的成功,而是「爸爸去哪兒」這個文化品牌的成功,最終收益最大者應該是第二季的電視節目和湖南衛視;

2、一個文化品牌從別的傳媒渠道攻佔電影媒體渠道,需要精心策劃、測算和執行,不是每個成功的文化品牌,必然會有一個對應的成功的「大電影」產品。
《中國好聲音》大電影就真的一定做不好嗎?或許能,但之前那部反正是做敗了。

3、任何質疑《爸爸去哪兒》電影版的言論(比如:「根本不是電影」等)都是一種應急性恐懼反應的表現,因為電影院居然被這樣的內容給瘋狂佔據了,傳統電影人自然會有不安全感和抵觸感。
我能想到的就是,當一家互聯網公司,也可以拍電影,又可以做電視,據說他們馬上要做。。。
那電影院只要能賣出去票,銀幕上放的是一檔電視節目又有何不可?或者說,你又能怎樣?
而且,隨著中國精明商人越來越多,這樣的成功的案例不會是個案,所以我會建議」傳統電影人「,還是勇敢面對現實,有功夫質疑《爸爸去哪兒》,還不如先去把自己拍的電影的故事說明白,對得起觀眾為你付出的那張電影票錢。
因為,就我現場觀察,《爸爸去哪兒》電影版的絕大部分觀眾對於掏錢買這張電影票,還是很滿意的。


最後,對我個人,之前我從未看過《爸爸去哪兒》電視版的任何一集,只是中間瞄過幾次,每次不超過1分鐘,每次沒明白上面這些家長和孩子在幹啥,只是看了一些網路評論。
所以,對這次電影版我基本是零預期進場,整個過程,還算能接受,我真沒關心它是不是一部「真正的電影」,有很多處,它能打動我。

突然想起2009年1月,在北京萬達CBD影院,我拉了當時籌備新片一票主創(導演、編劇、導演組等等)五六個人去影院請大家去看電影,結果撞上《游龍戲鳳》在那裡辦首映,被熟識的寰亞當時老總撞見,問我你們是來看我們新片的嗎?當時,實在是太尷尬了,我只能老實交代:
其實,我們是組團來看《喜羊羊與灰太狼》的。。。

不知道為何,看完《爸爸去哪兒》走出影院時,我腦海里出現了上面這一幕。


《爸爸去哪兒》是按「紀錄片」在廣電總局備案的。
紀錄片也是電影。(當然,按照嚴格的「紀錄片」標準來看的話,本片其實就是一期電視節目。)
所以,它應該會打破中國電影市場上的紀錄片票房記錄。
之前有很多國產紀錄片都在努力試圖在市場上獲得突破(包括12月上映的《千錘百鍊》),雖然突破口是被這樣一部「電影」打開的,會令很多紀錄片創作者「呵呵」,但對整個國產紀錄電影來說,還是應該抓住機會讓更多人知道,紀錄片也可以很好看的!

中國電影市場上的紀錄片票房最高記錄,應該是法國紀錄片《海洋》,票房大概是七千萬左右(具體數字我記不清了,有知道的可以補充)。如果我們把MJ演唱會《就是這樣》(This Is It)也算成紀錄片的話,那麼冠軍有可能是它(票房貌似超過八千萬了)。


不評價,我願意被圈錢,你們愛咋咋地

知乎日報和這個問題的很多回答和評論充斥著這種愛咋咋地的看法。這種言論眼不眼熟?這和《小時代》上映時粉絲的評價一模一樣啊。

《爸爸去哪了》宣傳時已經明確告訴你這是個加長版升級版的綜藝節目,賺的就是粉絲的錢,喜歡看的人自然樂意,沒看過電視節目的人不在這個電影目標觀影人群內。這和《小時代》同理。具體的說,本片和《小時代》的共性在於排他性。尤其是類似《小時代2》,即本片很難吸引除了粉絲群體以外的人觀影。可以想見,如果一個觀眾沒有看過綜藝版的爸爸去哪了,他幾乎不會主動到電影院去觀影。即使是在電影院不知選擇哪部的觀影的路人(沒看過綜藝節目),面對《大鬧天宮》《澳門風雲》等片的競爭,《爸爸去哪了》也不會是第一選擇。之所以兩部電影的輿論環境不同,那是因為《小時代》粉絲群體多為90後,難以在線上線下的媒體掌握話語權。而《爸爸去哪兒》粉絲群體比較廣泛,而且作為綜藝節目本身質量過硬。


雖然《小時代》粉絲宣稱這不是一部拍給高冷影評人的電影,不過只要在電影院上映,就應該接受從電影角度的評論。《爸爸去哪兒》同理。作為紀錄片,也可以從剪輯,攝影,配樂,音效等多個角度評論。「好笑」「歡樂」這種詞是不能作為評價電影的標準的。

順便值得一提的是,前面幾個高票答案顯得莫名其妙。

「我們拍攝過程很辛苦」「素材量巨大」

哪部正常電影不是「素材量巨大」「好多精彩鏡頭都要捨棄」?而且你們才拍五天,素材量就巨大,攝影師就喊辛苦,我猜這位攝影師以前沒怎麼拍過電影,是電視節目的攝影師,才說出這種話。
從第一個回答真看不齣劇組哪裡辛苦了,不就是拍的時候跑了點路,出了些小意外(裙子掉下來這種)如果這也叫辛苦,那真正拍電影的同行該全累死了。我可以這麼說,哪怕是所謂的富二代這三部爛片,劇組也會比這部電影辛苦地多得多得多。

這片子註定了不是我們熟悉的傳統意義上的電影,作為一部新的電影形態,它充滿了開放性和參與感,失去傳統電影導演對敘事結構的控制,換句話說,他的文本性消失了。

它就是個加長版綜藝節目,真不用往臉上貼金。


----------------------------------------------------------------------------------------

簡短小更新

大年初一市場真瘋狂,票房大盤超2.6億狂破紀錄。《大鬧天宮》和《爸爸去哪了》分別打破影史3D,2D的首映日紀錄(原先紀錄分別為《鋼鐵俠3》12178萬和《私人訂製》8080萬)。其中《爸爸去哪了》8800萬的票房估計亮瞎無數人雙眼。恰逢歐洲市場淡季,票房低谷,北美市場正撞超級碗,本周末全球周末票房冠亞軍應該都是國產片。

另外,我不是《每周影評》那兩個怪蜀黍中的任何一個啦 = =


我是<爸爸去哪兒>的腦殘粉。
如今的院線電影讓我覺得好看的只有一個理由,就是我花的錢和我的用戶體驗成正比!
這就好比古代逛窯子,讀書人喜歡綠茶婊,殺豬的喜歡老娘們兒,各有所好!同樣是花錢,如果我無法達到我的期望值,那我總會感覺自己才是被花錢操的那個人。
<小時代><富什麼玩意兒圖>就讓我心疼了錢包許久,雖然是別人請客,但這兩部電影票價加起來足夠讓對方請我吃頓好的了。
但是<爸爸去哪兒>是我請別人去看的,我依然覺得值回票價。它不算電影,只能算是一件商品。所以我看得時候,並沒有正襟危坐,我還在電影院和朋友邊看邊說,整個電影院也沒有小孩哭,大人打電話等情況出現,甚至在電影結束後,很多人都不願離去,在討論cindy唱歌跑調,哪個是葉一茜唱的。
這是我第一次在電影院看電影時肆無忌憚地說話,也第一次看到75%的觀眾等著片尾曲唱完才離開的場面。
其實<爸爸去哪兒>中有些設計並不是都引起大家的共鳴,就像kimi一直哭,我覺得很好笑,更覺得可愛,但我周圍的一些人嘟囔著:他怎麼又哭啊!天天說出那句:玩兒不是最重要的,朋友是最重要的。全場竟有人自發性的鼓掌。而有的人覺得他有些作秀。
突然不想寫了,用一句話總結吧:千金難買我樂意!


我第一次在看完廣電綠底兒黃龍、天娛蹺蹺板七綵球、光線機械風片頭之後,沒被接下來的影片難看哭。


從之前的《爸爸去哪兒》大電影橫掃7億票房,到現在的《奔跑吧!兄弟》票房持續飆升,綜藝電影的成功引起了廣泛熱議。自馮小剛在節目錄製中公開炮轟綜藝電影開始,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捲入這一場論戰。

我這裡有兩種觀點,希望看了以後對你有所幫助。

http://ent.sina.cn/film/chinese/2015-02-12/detail-ichmifpx7821666.d.html

http://xw.qq.com/iphone/m/view/37588c655ca22f7ca1664a2b211188ff.html


對於這樣擁有龐大粉絲群的欄目,如果放著不開發相關產品才是錯失良機吧?作為一個業內創作者,真心覺得雖然此片是純記錄片形式,中間還穿插若干廣告,但賣點仍是孩子與家人間的互動,觀眾之所以願意買單也是因為這點。這和好的電影真實動人的道理是如出一轍的,只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相比起來,爸爸去哪兒要比一些流水線作業的跟風電影走心的多,至少孩子是不會騙人的,觀眾看的就是童真童趣。千萬不要懷疑觀眾的智商,如果這些孩子不真,不可能有那麼多人喜歡,話說每年中央台光晚會上推出的童星就大把抓,也沒見哪個有這樣的效應。所以眼紅說風涼話的人為什麼不自檢一下,想想這節目的優勢在哪裡,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簇擁,這都是作品暢銷的秘訣所在。


++++++++++++該段為吐槽,與回答無關,可跳過++++++++++++++++++++++
作為營銷狗,深知同行的辛苦。
甲方不懂,甲方是大爺,甲方要求不合理等等等等。
也知道為了完成KPI,壓力山大,找段子手、找KOL、找紅賬號都不算什麼,什麼多平台推廣更是必須的,之前也不過是微博微信BBS豆瓣,現在開始染指果殼、知乎了。
我沒有確鑿證據說現在高票的答案就一定是公關稿,不過相信大部分知友的智商還是足夠的。
作為一部還沒上映的電影,點贊的同學們,你們看過電影么?你們只是為了點贊對么?
(評論中有人說:為第一名點贊是因為喜歡《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與是否已看過電影無關。」大概真是如此,知乎的贊也淪為跟微博一樣的風氣了,名人贊、跟風贊、長篇贊。
btw,目前這篇答案從又被點了好多贊,其中似乎也能看到殭屍號的影子。經提醒,目前票數最高的那位的主頁看了一眼,就什麼都明白了
即便這篇文章絕對算得上好的公關稿的範例,即便現在是最高票的回答,即便寫得感覺的確很真誠,即便我相信這背後可能也不知道改了幾稿花了多少時間。但是,求求你們,放過知乎吧。
========================這段講點跟電影有關的============================
我該說點跟電影相關的了。
按照現在最高票的回答,《爸爸》電影劇組大約等於5個《等風來》劇組,可惜滕華濤顯然連《等風來》都hold不住的。
根據這麼多年的觀影常識,我是不會花錢去電影院看的,什麼時候上視頻網站了,可能會點開看一眼。
原來的想法是:不過怎麼說製作團隊也是有些底子的,相信質量應該會比《小時代》高一些的。
不過現在的高票答案告訴我:《爸爸》本來是個電視節目,拍成電影也是真人秀電影,「真人秀」就意味著,你鏡頭裡這群人完全是即興的,沒有人按照劇本來。在好萊塢都沒有過先例,國內的電影人更是誰也沒拍過,誰也沒把握能做成啥樣。再加上電影的主演是孩子和一堆動物,這兩種是電影圈公認最難拍的。
以目前的製作陣容,以及號稱的拍攝難度,和拍攝時間(傳聞中的五天),我還真不相信能超過《小時代》的質量了。
票房更不敢預料了,致青春、小時代都那樣了,你還能指望爸爸去哪兒真的遇冷?即便有好聲音這樣的先例,我還是相信《爸爸》的票房不會太難看(修改回答的時候,票房已經破四億了),快樂到家還1.55億呢。(此處感謝 @雒凱瑄 指正)
正在修改答案的時候,身後兩位女生在討論:「我們放假去看《爸爸去哪兒》吧!」「好啊好啊,一定很好玩!「」好期待!」這大概就是大家的反應。
反正我是不會去看了。但花個幾十塊,看得挺開心挺投入的樂呵樂呵,即便樂呵完了什麼也沒留下,也不算太不值吧。
但這種電影,終究不算一部好的電影,相信也不會給中國的電影行業提供太多正面的借鑒。現在所希望的就是不要因為這部電影,而讓更多更爛的跟風「加長版綜藝節目」妄圖撈一筆。
PS:今年春節檔怎麼連個好片都沒有!《大鬧天宮》也是爛到爆了,不過,好歹是部電影吧。
=======================================================
好吧我相信我們公關狗營銷狗們是不會放過知乎這麼好的高質量內容平台的,反正我是點了反對+沒有幫助了。
但願我還真是「婊子眼裡,沒有什麼是不賣的」。
請摺疊。


這是個娛樂節目,娛樂化的回答一下。

《爸爸去哪兒》是電視圈向電影圈的逆襲。

傳統電影界是這樣做產品的:
首先電影本身有一套完整、科學、嚴謹的創作理論,主創人員依據這套高端的理論、也要結合自己的情緒,精心設計一部作品原型。然後攝製階段的組織流程高度工業化,無數精細的崗位組成龐大的團隊,按照進度表各司其職的推進,經過幾個月緊張拍攝,「咕咚」下出來一個蛋,就是電影作品。這個作品應該非常精緻、考究,細節設計得很完美。

《爸爸去哪兒》是這麼做產品的:
首先沒有一個故事,這光這一條就夠要命了,馬上就要做產品了,還不知道要做什麼呢。
攝製過程肯定也沒法精密安排了,有啥就是啥吧,攝製肯定夠隨意的。
剪輯應該很細緻,但粗加工的時候都沒有規劃、精細打磨也改變不了這個產品的根本風格。
最後做出來的產品,根本就不是一個電影。
其實熟悉的觀眾能一眼看出來,這是電視界很普通的真人秀節目。

觀眾似乎很買賬。
用戶喜歡完美雕琢的蘋果手機,但是也喜歡參與感強烈的小米手機。產品不是根本,好的體驗才是。
看《爸爸去哪兒》的時候,觀眾和Angela、Kimi、天天在一起歡樂感動,觀眾和演員更貼近。觀眾不需要仰望走紅毯的超模,而是看蹲在床上幸福得發愣的張振鎖,這種生活化的體驗是傳統電影中看不到的。
《爸爸去哪兒》借了電影屏幕,去售賣更生活化、平民化、交互感更強的娛樂體驗。這是典型的真人秀產品,也是典型的電視圈思路。

電影圈和電視圈都能從這個產品中學到很多東西。


日前有記者採訪澳門風雲編劇兼導演王晶爸爸去哪兒是否對澳門風雲造成票房壓力,王晶則避而不談,聲稱爸爸去哪兒不是電影,沒有必要討論。
截止2月7號為止。爸爸去哪兒票房逼近五億。
對這部所謂的「電影」。互聯網評價褒貶不一,當然我們必須把這裡提到的所謂觀眾評價劃分為不同人群。在這之前我們必須要來討論一下么是電影,如下:電影(film,亦稱映畫)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畫面。是一門可以容納悲喜劇與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
同時我們再來看一看,爸爸去哪兒的定義,如下《爸爸去哪兒》是中國湖南衛視播出的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真人秀的解釋如下,真人秀(也稱真人實境秀、真實電視,reality television)一般是指以電視傳媒為介質,通過舉辦某一類別的比賽活動,以從多名參賽者中選取最終獲勝者為目的,同時有著豐富的獎品,可以獲得廣泛的經濟效益的電視節目。
電影,與電視節目,從來都不是可以相提並論並駕齊驅的事物。一部電影有其必要的製作過程,前期準備,後期處理等,而電視節目,尤其是真人秀節目,毫無劇本可言,基本的起因經過結果,連高潮都木有!!!小說的基本要素都沒有,要如何和電影進行對比。爸爸去哪兒能獲得怎麼多的關注又或者熱議當然要歸根於票房以及先前引進韓國電視節目所積累的口碑。芒果台通過其密集的宣傳,在收視率占統治地位的優勢和節目的好口碑。用五天的拍攝時間,完全照搬電視節目的套路,搶先在大年初一在全國影院上線。首日上映就得到了9000萬的票房。現在看來似乎是成功的範例,時間短,收益大,口碑好與壞先不加以評價。像這種由電視節目進入影院的情況也並不是首例,一年前火紅一時的中國好聲音,在2013年12月27號也進軍了電影市場,當然你可能根本沒聽說這事,幾百萬票房便是草草下線。老牌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也殺進電影市場分一杯羹。快樂回家,也得到了1.58億的票房。當然我只是一個沒看過多少電影的普通觀眾,但是也不能阻止我給這些電影貼上爛片的標籤。有網友驚呼中國電影的未來該走向何處時,觀眾卻依舊買單進入影院對著一部電視節目品頭論足。而在背後潸然淚下的,只有那些為中國電影事業奮鬥的電影人們。
我想可怕的不是導演的片子拍得如何,而是我們的觀眾,我們的觀眾究竟是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一部電影或者買單與否。當九把刀之道的那些年爆紅後颳起一陣青春風,致青春,小時代等影片層出不窮。作家,演員之類的人跨界演出,給了中國市場一個錯誤的示範,有想法的導演,沒有資金投入,有資金的投資者,只願意拍商業片。廣電總局的審核要求向來不明確,導演也不知道為什麼就無法通過,通過了觀眾也不一定贊同你的作品。有時候我不禁覺得,我們的觀眾,才是將中國電影推向深淵的始作俑者。有內涵有思想的電影得不到肯定,賣肉搏笑秀下限的電影反而大行其道。我們的中國導演,到底是在怎樣的環境下成長。
所幸一直有些導演,像香港電影代表王家衛,十年磨一劍方有一代宗師。像第六代導演代表寧浩,歷經四年才見無人區。或者他們可能沒有得到太高票房的認可,無人區的2.2億,一代宗師的2.9億,但他們卻是中國為數不多願意靜下心來做電影又不被商業化的電影人。有人說,王家衛電影的每一個畫面,都可以當成海報壁紙,當然有些誇張成分。不過諸如春光乍泄或者一代宗師,每一幀的畫面,造型設計,不規則的畫面構圖和艷麗但冷漠的色調運用,都是導演自身的體現。誠意,大概說的就是這樣。
我的確覺得爸爸去哪兒圈錢並且不能當成電影看待。當然很多觀眾會說,好看就行,開心就好,我就是買單。人類之所以是人類,就是我們有審美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在我看來唯快樂論如果成立,那麼蒼老師的電影直接可以在電影院里上映估計男同胞也能點個好評。電影就是電影,有其自身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特徵。一部電影,如果觀眾單純用好笑或者好看來當成自己買單與否的標尺,那我也只能呵呵了。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如何把故事講的好看,都是我們要學的東西。
不過單單用一部電影來斷定中國電影的未來如何未免武斷。倒不是簡單的因為廣電以及觀眾的原因,電影的投資者,導演們的迷茫。中國電影走到今天到底應該用怎麼樣的方式來完成自身的蛻變或者轉型。或許電影人都需要靜下心來思考,當一部電影的好壞與否評價不再用攝影手法鏡頭劇情造型燈光等標準來衡量,反而出現大量好笑就成的唯快樂論來反駁觀眾的質疑,那麼我們是否有理由相信中國觀眾心中對電影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當然導演也有責任,通過他的作品來提高和感染觀眾們的審美情趣。或許有一天,我們真的可以看到中國電影走向國際。
共勉,或許我沒辦法對每一部我認為的好電影買單,但是,我至少可以當一個有自己想法的電影觀眾。
但願中國電影越來越好,以上。

部分資料解釋來自網路,如有出錯,還望指教。


------------------------------------
對以往一成不變的電影市場造成了衝擊不說電影人也應當進行思考。只是這種所謂的電影,是否會煽動中國電影行業的投機性,我們也不得而知。過多幾年,重新回頭看答案就出來了。


電影的類型有很多,此片也的確在合適的時間,針對合適的人群,打了一場漂亮戰。但我依然不認為這是一部「電影」。就這樣。


1.電視節目特別版,不像電影
2.製作很用心,笑點淚點都有
3.會賺很多錢,且不是坑
4.國產電影史上的奇葩


作為《爸爸去哪兒》電影片場被逼瘋的人之一講講親身經歷


先自報下家門,我是電影《爸爸去哪兒》攝製組的,親歷了電影拍攝的前前後後,對這個電影也算是摸得一清二楚。節目這麼熱,我也來說說電影的拍攝,爆一些大家看不到的事。

首先說明兩點背景:

1、你們說對了,電影的確是因為節目受歡迎而起意拍的。除了芒果台,出品方還有天娛和藍火參和。說是三家想趁機賺錢也沒說錯,換成哪個台哪個公司都一樣,不會有人閑的沒事幹做賠錢的買賣;

2、為啥是滕華濤、林妍和謝滌葵。謝導不用說了,節目總導演,滕導和林導是多年的合作夥伴,他倆的主要任務是要提升電影感。片場林妍主要負責電影拍攝期的前場拍攝,還有機位布置、聲音,包括後期的製作,確切來說,就是負責電影生產。而且,滕華濤導演去年下半年還低調地做了奶爸,當時他在朋友圈曬出女兒新生照片的時候,我還在想,滕導是多麼適合導一個親子題材的電影啊,沒想到這麼快就被天娛龍總拉下水了……不得不佩服龍總的眼睛好毒……

都知道《爸爸》是一個肯定賺錢的生意,但是實操起來可沒那麼簡單。接下來說下我理解中拍這部電影最讓人作死的地方。

《爸爸》本來是個電視節目,拍成電影也是真人秀電影,「真人秀」就意味著,你鏡頭裡這群人完全是即興的,沒有人按照劇本來。在好萊塢都沒有過先例,國內的電影人更是誰也沒拍過,誰也沒把握能做成啥樣。再加上電影的主演是孩子和一堆動物,這兩種是電影圈公認最難拍的。你懂的,拍攝時間短,近乎一次成型,不可能為一個鏡頭一遍遍拍……所有這些《爸爸》電影都佔全了。

說到這兒插一句,《爸爸》電影宣傳期間辦過幾次活動,每次發布會之前都精心設計了不少東西,但是孩子一出來,就滿場跑什麼話都說,把工作人員都嚇尿了。比如天天在第一次發布會的時候說「Cindy是老婆」(赤果果的佳偶天橙),就讓大人們特別緊張,張亮當時也嚇壞了,只能趕緊說「都是朋友」。不過,作為親歷過片場的人,在發布會上都笑而不語——這才哪兒到哪兒啊?孩子們在每天的表現那才是前所未有的大考驗。比如Cindy在河邊跑著跑著的時候,忽然裙子就掉了,還好穿著打底褲。攝像師也一時驚呆不知道怎麼反應才好,只好如實地記錄下來……後來這段就出現在電影里了。雖然現在觀眾看著這些是歡樂,但在片場那都是大驚嚇啊。

既要拍出有品質的作品,還要面對以上難點,第一批被逼瘋的就是滕監製和林導。而謝導還作為「前輩」,講了節目拍攝時各種有的沒的突髮狀況,這也是一針驚嚇劑啊。

兩個被逼瘋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大量討論和預判,把難度想像到無限大,儘可能地預計片場出現的可能,原則是孩子往左,就用左邊的方案,孩子往右,就用右邊的方案。另外,大全景、航拍,包括帶軌道的移動鏡頭,這些也要備齊。比起普通電影,《爸爸》特寫少,中景多,野外感比較強。

《爸爸》電影片場總共有23台攝影機,470個工作人員,對普通電影劇組來說是相當龐大的,而且23台攝影機僅僅是拍攝戶外環節的,五對父子房間里還藏了三四台攝影機。這樣的攝製規模,普通觀眾聽起來是沒有概念的,那麼我們以滕華濤、林妍剛剛拍攝完的電影《等風來》為例。《等風來》劇組有四台攝影機,有100到130個工作人員。這個配置是一個電影劇組很標準的規模。於是《爸爸》電影劇組大約等於5個《等風來》劇組。也算的上是大手筆了。

《爸爸》之所以需要這麼多人這麼多設備,是因為真人秀電影拍攝的坑爹性,劇組有幾隊人同時待命,相當於五個片場同時開工。所有我們這些人工作人員在開機的前三天做了一個內部演練,相當於天宮上天前的「模擬發射」。做了各種準備和「模擬發射」,真正按下開拍「按鈕」後,所有人都還是凌亂到不得不愛了。


《爸爸》電影在長隆野生動物園封園拍,除了村長、五個家庭、470個工作人員,還有幾萬隻動物,每次轉場,都是浩浩蕩蕩的一大堆人馬。而在拍攝的時候,每個跑動的孩子後邊都跟著一長串攝像師,而且拍電影要求比電視高,工作人員是亂入不得的。跟拍Cindy的最苦逼,「風一樣的女子」總是追著各種動物跑,攝影師扛著幾十斤的設備也只能緊跟在跟在後邊,連後兩輩子的繩命都得用上才跑得贏。片場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爸爸們還沒聊完,一群攝像師就跟著孩子們跑遠了。然後爸爸們一邊跟著走過去,每個爸身後又跟著一串攝像師。然後還有一群其他職位的工作人員舉著手機跟著跑過去,邊跑邊拍照邊壓低聲音說:Angela好萌、林志穎好帥……所以每天片場都是這麼浩浩蕩蕩的。

這種詭異的局面一般從凌晨四點半開始,因為導演要求拍到小朋友、爸爸全部睡著,所以晚上十一點以後我們才能收工。

本來導演應該是組裡比較有范兒的,都是那種坐在監視器前戴著耳機,然後抽著煙喊「卡」。但《爸爸》的謝導林導在現場跟場記似的,基本淹沒在人海里,跑來又跑去,在五個拍攝組之間「暴走流竄」。我印象里我沒怎麼在劇組見過林妍,因為她在流竄作業,而且只要一開鏡,我熟悉的幾個哥們也都是轉眼間就飛奔出幾十米遠了。估計可以給咱們國家的田徑事業做些貢獻了。

大家都知道《爸爸》沒有劇本,只有執行任務的腳本,又同時有五個拍攝中心,而且電影必需有情節推動,有起承轉合,還要在結尾達到情節高潮……面對這些要求,林妍只能向節目總導演謝滌葵請教,沒想到謝導特淡定地說:「我們都是這樣的。」於是繼滕監製和林導之後,攝影組跟著就瘋了,只能大量地拍、什麼都拍、不問內容。當然連帶著剪輯整個團隊也瘋了,要從海量的素材里找線索、拉出線來。後期的機房都是24小時的,把椅子拼在一起就當床了,剪輯師都是沒日沒夜的干,餓了吃口飯,干累了歇會,甚至都不太知道當時是幾點。

跟林妍聊天時她說過,這是她拍過最難、最神奇的電影。當然也不意味著完全「瞎」拍,導演們帶著所有團隊提前給影片做了劇情規劃,拉出來的主線是在90分鐘里,既有讓大家盡情歡笑的時間,也有讓大家回憶第一季節目點滴引發感觸,最後還要留給了觀眾暢想未來、暢想下熊孩子們長大,暢想自己有baby……

跟工作人員的高強度工作和緊張兮兮比起來,五個爸爸和孩子狀態都是很放鬆,enjoy這次旅行和拍攝的。畢竟,這裡是長隆野生動物園,早上起來推開小木屋的門就有好多動物,看著長頸鹿、小老虎、大熊貓,有時候我們自己都忘了還拿著機器呢。看得出來,林志穎和Kimi都特別喜歡動物,但因為小志要保持那種偶像明星的范兒嘛,所以一般摸摸動物都是比較矜持的,但Kimi就是特別特別奔放的各種跟小動物玩。Angela看見小老虎就跑,把我們都逗得跟嚼了炫邁一樣——笑得停不下來。

我們在片場也有不少放風和等待的時間,五個明星爸爸和孩子也是一樣,經常坐在小木屋門口發獃。我看見張亮放空就不只一次,但每次天天都是在外邊跑完一圈回來之後,找爸爸抱抱,然後張亮就恢復到人間的節奏,抱完天天,孩子跑了,張亮繼續放空或者玩手機。我特別後悔沒拿手機錄下來,不然現在隨便在微博發一發,不也得粉絲上萬啊。

片子剪輯的過程特別艱辛,因為素材量巨大,片長有限,好多精彩鏡頭都要捨棄,還因為設備太重、真人秀等性質,好多東西拍時就沒有拍到。片子每剪一次,情結都變化不小。我有時候看素材也會紅了眼眶,想起那段跟明星們遠又近的接觸,想起在片場的日日夜夜。

總的來說,片子的專業性是有一定保證的,我覺得中等水平還是比較中肯的。要論電影情節,那就不自誇了,笑劈叉了都,萌,還有輕溫情。作為一種電影新口味,又是2D片票價,看了應該是不會罵娘的吧。起碼,過節的時候,我們全家老小都會去電影院看的。


帶著一家老小剛看完。
跟電視感受基本持平,只是笑點淚點在大銀幕下會自動降低。
基本滿場,氣氛算是「其樂融融」,結尾開始了大合唱…


《爸爸去哪兒》票房的火爆只說明:
中國電影市場的消費主力永遠是路人,而不是影迷。


我看完了所有的評論然後買票去電影院看了這電影,先簡單說明觀點:這是電視節目製作水準的電影或者紀錄片,如果再有一次這樣的電視節目電影化運作,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去電影院看的。

這個問題的回復有很好的廣告效果,所以俺看完就去買票,其實被摺疊的答案更有消費參考價值。

電影本身的製作比較粗糙,畫面拍攝的精緻程度就沒法提了,看看李安的少年pi一開始的印度動物園是怎麼拍的。咱不是要和3D效果比,爸爸去哪兒的機位的角度和運用都很業餘。這麼萌的野生動物園就沒拍出特別的效果來。更不用說那麼多的鏡頭連爸爸們的腦袋都只拍了半個。
笑點當然是有的,但是也不比電視節目里的多多少,所以娛樂效果也沒因為是「大電影」就有所放大。
插入廣告什麼的就不多說了,比較遺憾的是最後一段化妝舞會的鏡頭完全像是廣告。。。

優點我也沒看到比電視版多太多,不要抱著超越電視版的心情去看就對了。如果是湖南衛視的死忠粉,那這電影必然是好的,反正不會比電視節目差。
高排名的答案有的吐槽豆瓣,豆瓣打分只有6.6。我覺得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接近3萬人的打分還是有說明意義的。
有人說春節是圖個樂呵,這個我也同意。但是能提供更多更好樂呵的電影這個檔期一樣也有,比如冰雪奇緣Frozen,製作精美,笑點淚點都很多。作為一個樂呵,我覺得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也就是一個一般水準吧。
最後,歡迎摺疊我。看到那麼多有消費指導意義的答案被摺疊之後,我領悟到在這個問題下面我的答案必定屬於被摺疊的群體。


綜上,抨擊的核心點就是——這不是一部電影

引申出來各種不就是綜藝節目嘛、電視節目也能上電影啦、圈錢啦、5天製作周期啦等等等等的不再贅述。

從定義上這到底是不是一部電影上面有人解釋的很清楚。從審核角度來說,它是以紀錄片的名義過審的,維基百科:紀錄片是指描寫、記錄或者研究現實世界題材的電影。紀錄片的題材範圍廣范,既包括完全紀實的電影,亦包括了真人秀等節目。

總結來說,這不過不是一部大眾意義上的電影罷了,但是他還是一部電影。至於內容方面給人電視節目的觀感,這也是製作者的目的與興趣所在,但是它本質還是一部電影。

「圈錢」,哪部電影上電影院不是為了賺錢,別說為了夢想為了信念之類的了,中國好聲音里聽夠了,夢想和信念是一方面是你熱愛電影為了電影奉獻身心的表現,但是你在大銀幕上放不就是為了賺錢?然後是「圈錢」,隱含的意思是電影很垃圾,靠著電視節目的熱點炒作一把,但是這部電影真的很垃圾嗎?就算有爛尾嫌疑,但是從起承轉合方面,笑料設置方面算是不錯的了。春節檔看過電影的(重點)罵《大鬧天宮》的基本都是在說他的故事的垃圾,但是抨擊《爸爸去哪兒》很少有說內容差勁的吧,畢竟是以製作精良著稱的製作團隊。

說製作周期短所以是一部爛電影的,邏輯有很大硬傷啊。形成一部好電影的元素有故事、畫面、音樂、人物、剪輯等等,但是不包括拍攝時長吧。。。。。。奧斯卡難道規定了拍攝周期一周以內的片子不能獲獎?

還有上面因為《爸爸去哪兒》和《小時代》這兩部電影的粉絲定位而把兩者分為一類的,同時把兩者在網路上評價的區別歸類為《小時代》的觀影者無主流話語權的,這是走火入魔了吧。電影定位不明確不是找死么?《變形金剛》賺的就是漫畫、動畫粉和動作片愛好者的錢,《冰雪奇緣》圈的就是動畫愛好者和女性,就因為這你就把這兩部分到一起了?《爸爸去哪兒》的主要觀眾還是那些小孩子,難道他們就有主流話語權了?

作為團購票才26塊錢的2D電影,夠意思了。就跟B站有個彈幕說的,就當給angela幾十塊錢的壓歲錢了


我花錢走進電影院就是圖一樂呵。神經病才和你在大春節進電影院討論什麼人生哲學,討論這個片子屬不屬於電影,裝逼裝了一年該歇歇了。尤其是看電影人吐槽這部片子真的是,要麼傻,要麼是吃不到葡萄就說是酸的。和去年的《泰囧》一樣,可悲的不是觀眾的審美不高,是中國的電影人一面拍不出好片子,一面說觀眾不懂電影。
而且怎麼這個不算電影了,紀錄片不算是電影?你們不知道大洋彼岸有專門的真人秀電影?


剛剛從電影院下班回家,來回答這個問題。
之前就在關注這個問題,也在等片子上映了之後看過再來回答。

2014年1月31日票房
全國票房2.25億,大鬧天宮1億,爸爸去哪兒9200萬。
(數據來源於網路,等中國電影報數據出了再更新)

這個數據出現的時候,估計很多人都會大跌眼鏡。
但其實這是一場教科書式的勝利。在王義之老師的評析:爸爸去哪兒,電影去哪兒? - 影像志 - 知乎專欄上有更精彩的解讀,在這裡就不做過多的說了。

開始答題。
題目是「如何評價爸爸去哪兒」
既然是評價,就在於你如何去定義《爸爸去哪兒》這部作品。
它是電影嗎?個人認為其實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影,但是確實一項標準的視聽娛樂產品。
而評價一個娛樂產品和評價一部電影完全是不一樣的。
電影可以有它的藝術屬性,而在評價《爸爸去哪兒》的時候,你只能從娛樂屬性上去評價。

我有段時間和人聊天,說:「什麼是電影?」
在當下,電影就是商品,作為商品,它必然需要滿足消費者的某種需求,而電影的娛樂性滿足的是兩類:時間需求與情感需求。

你可以認為《爸爸去哪兒》是一部毫無節操的圈錢之作,但是它毫無疑問代表了國內娛樂產品的一個里程碑。
在春節這個檔期內,觀眾需要的是什麼?
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互動。電影的話題性或多或少都會帶著這項功能。而《爸爸去哪兒》這個商品卻做到了極致。

《熊出沒》《巴拉拉小魔仙》小孩願意看,家長卻大多是半強迫性的陪同。
《前任攻略》家長看的時候會帶著孩子么?

而《爸爸去哪兒》卻毫無疑問讓家長與孩子都得到了自己的情感滿足。家長看到了親子間的互動,孩子看見了小夥伴之間的遊戲。
當影片最後聽到全場響起了小孩們合唱「爸爸,你會唱小星星嗎?」的時候,作為一名旁觀者你會認為《爸爸去哪兒》帶來了什麼?

有人會說《爸爸去哪兒》會將中國電影帶上邪路。
回去說這話的人一定沒有看見影廳中那些40歲以上原本不看電影的人。
在這個只有活下去才是硬道理的市場中,《爸爸去哪兒》毫無疑問對於中國電影有著很深的影響。
1、兒童的觀影習慣。
2、中年人的觀影熱情。
一個影響著未來,一個影響著現在。在觀眾平均年齡下降的現在(數據是憑記憶寫的,有空找找出處)能夠拉動中年人群體走進電影院這對於中國電影市場來說已經是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這個時候談論《爸爸去哪兒》一定會拿來與另一個反面案例《為你轉身》作為對比。
但是兩者從根上是不同的。
《中國好聲音》作為音樂節目,歌是它的核心。
《爸爸去哪兒》作為真人秀,事是它的核心。
更不用說兩者幕後的操作公司水平的差距。
下面附上兩部作品百度指數和微博指數的對比




百度指數與微博指數的絕對值對比已經有所展示,其中更重要的在於數值高峰的時間點已經高峰點事件與作品本身的相關性。
《中國好聲音的》波峰段集中在9、10月份。從11月開始就已經劇烈下降,而作品更選擇了12月底上映。
《爸爸去哪兒》在10月份開始上升,12月份到達高點,之後開始下降,在1月底依然維持了較高的熱度。
上述的數據可以說是馬後炮,但是更重要的一點。
《中國好聲音》的指數攀升來自於第二季的播放,而第二季的人物與《為你轉身》裡面的東西有半毛錢關係。
《爸爸去哪兒》完全可以套用一句話來說」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

如何評價《爸爸去哪兒》?
沒有什麼好評價的,它讓看的人開懷大笑,它讓罵的人痛快淋漓。
當你我在電腦面前為這個問題碼字的時候,它就已經成功了。
未來這樣的產品只會越來越多,也許就此進入真人秀時代也尤為可知。
2014年2月1日


當片終時所有現場的小朋友集體唱小星星時,所有的吐槽都是個屁!

春節不就圖個合家歡嗎?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爸爸去哪兒(湖南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