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思源黑體 (Source Han Sans) 字族?

開源字體 Source Han Sans(「思源黑體」)由 Google 和 Adobe 合作開發,Apache 2.0 許可。

思源黑體這一字體家族有七種字體粗細,完全支持日文、韓文、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這些全部都包含在一種字體中。它還包括來自我們頗受歡迎的 Source Sans 字體家族的拉丁文、希臘文和西里爾文字形。總的來說,字體家族裡的每種字體粗細總共有 65,535 個字形(OpenType 格式支持的最大上限),而整個字體家族的字形個數接近50萬。這個字體家族是通過開源方式提供的,,數量、開發規模和價值之大堪稱史上之最……

The Typekit Blog
GitHub


第一次獲得了這麼多贊同,謝謝各位。一直以來想好好重寫一遍這個答案,但是一直沒有時間,時隔近一年終於下決心來完善這個答案,也算是了結了我自這套字體發布以來的一個心結。
2015 年 4 月 12 日大幅修訂。
2016 年 4 月 8 日大幅修訂。

------
下面從以下兩個方面談一談這個字體:
一、設計和意義
二、在幾種軟體中的應用

一、設計與意義

關於這個字體的設計,其他的答案已經解說得很詳盡了,我就不在這裡班門弄斧了,只想摘出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幾點:

  • 如果說以中易黑體為代表的黑體是「經典黑體」,以微軟雅黑為代表的是「現代黑體」,那麼思源黑體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冬青黑體與華康黑體(據說 Droid Sans Fallback 也是基於華康黑體)也大致處於這個位置。思源黑體沒有冬青的喇叭口和小塚的襯線,更幾何化,更容易搭配,Adobe 和 Google 如此設計,應該是為了與 Source Sans、Noto 系列、Roboto 等字體一起使用。與 Helvetica、Arial 等常用的無襯線字體搭配也不在話下,可謂是一款百搭的字體。(感謝 @許瀚文 和 @梁海 的答案)
  • 思源黑體也許是質量最高的開源漢字字體。這不得不感謝 Adobe 和 Google 的貢獻。[注1]
  • 基於以上兩點,再加上它有相當齊全的字重,自它問世的那一刻起直到現在,我們看到了無數的設計師趨之若鶩。儘管思源黑體被指質量還不夠高,但是它是開源而免費的(Apache 授權許可 2.0,1.002 版後改為 SIL 開源字體授權 1.1),這一點就足夠很多人瘋狂了,設計師們再也不用給方正和漢儀授權費了!因此使用它的設計越來越多,某些企業甚至把它用作了 VI 字體。

  • 思源黑體的「完全體」是一個填滿 OTF 字元(glyph)數上限(65535 個),覆蓋簡繁日韓字型的宏偉工程。而它的簡體中文子集[注2],有 30888 個字元,比 GBK 字體(比如方正的 22026 個)和 GB18030-2000 字體(比如中易黑體的 28562 個)都要多。除了一些國標碼未收錄的符號外,它還支持教育部於2013年頒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的所有字[1],這部分字主要是一些類推簡化字,和常用字位於不同的平面(Unicode Plane)。即使這不是一款開源字體,收錄這部分字的意義也非常重大。

▲ 你們還記得高中語文試卷上的「輮以為輪」和「二噁英」么?

▲ 你們還記得高中語文試卷上的「輮以為輪」和「二噁英」么?

  • Github 上的「源碼」是 CIDFont 格式的,Adobe 只提供了編譯它的一套開源工具,而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去編輯。Fontforge 打開 CIDFont 和 OTF 都無法正確生成字體,也無法轉換成 name-keyed。[2]
  • 「Source」是 Adobe 公司的商標,為了避免風險,日本的修改版字體都沒有使用帶有「Source」的名字。
  • 思源黑體有一些比較特別的設計,比如西文、數字、標點(當然這是繼承自 Source Sans,參見 @劉峰 的答案),筆畫的轉角處理等等,可以作為識別思源黑體的重要標誌。

(即使是同樣地區的寫法,對細節處理也各不相同,interesting……)


二、在幾種軟體中的應用

I. Windows
在 Windows 下使用思源黑體是非常慘烈的,原因如下:

  1. Windows 完全不支持 OTC。
  2. Windows 的 GDI 渲染器對 PostScript 曲線的 OpenType 字體支持很差,不支持 ClearType 次像素渲染,只能以灰度抗鋸齒渲染,而且顯示效果非常模糊。
  3. 絕大多數 Windows 軟體仍在使用稱為 font style linking 的過時技術,以 Font Family name (Name ID 1) 識別字體家族。思源黑體這樣的現代化字體用 Preferred Family (Name ID 16) 記錄字體家族名稱(因為 style linking 只有四種變化,滿足不了需求),而 name ID 1 各不相同。這就導致思源黑體的每個字重在 Windows 的字體列表中都顯示為「獨立」的字體,用戶亦無法通過 Ctrl+B 或者 HTML & 標籤這樣簡單的方法調用真正的粗體。(感謝 @梁海 的評論)

要想優雅地在 Windows 下使用思源黑體,就得一一攻克上面幾個問題。

  1. 無解,但是用 Region-specific OTF 版或 Language-specific OTF 版表現都很好。
  2. 用 MacType 或者支持 DirectWrite 的軟體(Firefox、Chrome、Office 2013 及以上……)。注意 MacType 要打開 Hinting 和 Auto Hinting,而且不能使用帶 Light 字樣的渲染模式,這樣才能讓字體內置的 hinting 生效,否則所有 PostScript 曲線的字體看起來會非常粗。
  3. 修改字體屬性,讓它支持 style linking 即可。建議採用 Language-specific OTF 版(如 Source Han Sans SC)。需要的工具有 Adobe OpenType 字體開發套件和一個好用的文本編輯器,步驟如下:

2016 年 3 月 3 日,Adobe 給出了編譯 style linked 的字體的命令,但沒有提供相應的編譯好的字體。此教程是為了方便不想重新編譯字體的用戶(比如我),基於 1.004 版本。


首先,用 ttx 把 head、name 和 OS/2 表提取出來:

ttx -t head -t name -t "OS/2" SourceHanSansSC-Regular.otf
ttx -t head -t name -t "OS/2" SourceHanSansSC-Bold.otf

然後使用文本編輯器修改 ttx(下面給出的片段都是修改完成後的)

對於 Regular (SourceHanSansSC-Regular.ttx):

  • 刪掉所有 nameID="1"或者"4"的 namerecord 節點中的「Regular」(這裡給出兩處,一共六處;四處英文,兩處中文):

&
Source Han Sans SC
&

&
Source Han Sans SC
&

對於 Bold (SourceHanSansSC-Bold.ttx):

  • 刪掉所有 nameID="1"的 namerecord 節點中的「Bold」(這裡給出一處,一共三處;兩處英文,一處中文):

&
Source Han Sans SC
&

  • 將所有 nameID="2"的 namerecord 節點由「Regular」改為「Bold」(這裡給出一處,一共三處):

&
Bold
&

  • macStyle 節點改為:

&

  • fsSelection 節點改為:

&

最後把 ttx 合併回 otf

ttx -m SourceHanSansSC-Regular.otf SourceHanSansSC-Regular.ttx
ttx -m SourceHanSansSC-Bold.otf SourceHanSansSC-Bold.ttx

把新生成的文件改回原版文件名,安裝即可。


Word 中的使用效果:


軼事:

  • IE 下完全無法看到這個字體,無法設為簡體中文的默認字體(和冬青黑體一樣,可能是 Code Page Range 的問題);Chrome 無論使用 DirectWrite 還是 GDI,字重都是分離的;Firefox 使用 DirectWrite 字重不會分離。
  • Windows 的標準字體選擇器(比如記事本的)和控制面板的「字體」文件夾會把不同字重識別為一個字體家族。

  • MS Office 除了有字重分離的問題,也不支持除了連字以外的 OpenType 特性。
  • Adobe 系軟體對自家親兒子的支持很好,TypeKit 也提供了免費的 Region-specific OTF 版[3]。但是 Photoshop CC 自某個版本開始,所有的字體都會把變種在字體列表中單獨列出。Adobe 論壇上怨聲載道,他們卻沒有任何想改回去的意思。[4]

II. Android
這部分內容已經獨立為這篇回答,並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煩請為這部分內容點了贊同的知友將贊同給到那邊。:P )

III. iOS
作為一個狂熱的思源黑體愛好者,你怎麼能放棄讓思源黑體攻佔 iOS 呢?那可是長得連 Apple 自己都分辨不出來[5]的蘋方家族的領地啊!

拋磚引玉,寫寫我自己使用過的替換步驟。

所需材料:越獄的 iOS 設備一台(在 Cydia 中裝好 BytaFont 3)、Adobe OpenType 字體開發套件、思源黑體(推薦 Super OTC 或者 Language-specific OTF 版,因為最後還是要組合回 OTC)。

1. 從 /System/Library/Fonts/LanguageSupport 提取 PingFang.otc。
2. 分離 OTF

otc2otf PingFang.ttc

3. 提取 TTX(Windows)

for %i in (*.otf) do ttx -t head -t name -t "OS/2" %~nxi

4. 準備好思源黑體的 OTF,把它們改成和相應蘋方相同的文件名,如

SourceHanSansSC-ExtraLight.otf -&> PingFangSC-Ultralight.otf
SourceHanSansSC-ExtraLight.otf -&> PingFangSC-Thin.otf
SourceHanSansSC-Light.otf -&> PingFangSC-Light.otf
SourceHanSansSC-Regular.otf -&> PingFangSC-Regular.otf
SourceHanSansSC-Medium.otf -&> PingFangSC-Medium.otf
SourceHanSansSC-Bold.otf -&> PingFangSC-Semibold.otf

注意:
(1) 蘋方有兩個極細字重——UltraLight 和 Thin,由於出現的頻率不是很高,加上漢字搭配西文時可以稍細一點,大抵可以都用思源的 ExtraLight 代替。蘋方的 Regular 可以依個人口味採用思源的 Regular 或者 Normal 代替。
(2) 思源並未正式提供香港字形,故香港字形可以先用台灣字形替代。
(3) 蘋方有大量帶點的隱藏字體,本質上和不帶點的對應字體相同。基於這一條和上一條,一個 OTF 要複製至少兩遍。

5. 把蘋方的 TTX 複製過來,與思源的 TTX 合併(Windows)

for %i in (*.ttx) do ttx -m %~ni.otf %~ni.ttx

6. 把這些 OTF 改回原名(理論上可選),合併回 OTC(Windows)

otf2otc -o PingFang.otc .PingFangHK-Light.otf .PingFangHK-Medium.otf .PingFangHK-Regular.otf .PingFangHK-Semibold.otf .PingFangHK-Thin.otf .PingFangHK-Ultralight.otf .PingFangSC-Light.otf .PingFangSC-Medium.otf .PingFangSC-Regular.otf .PingFangSC-Semibold.otf .PingFangSC-Thin.otf .PingFangSC-Ultralight.otf .PingFangTC-Light.otf .PingFangTC-Medium.otf .PingFangTC-Regular.otf .PingFangTC-Semibold.otf .PingFangTC-Thin.otf .PingFangTC-Ultralight.otf PingFangHK-Light.otf PingFangHK-Medium.otf PingFangHK-Regular.otf PingFangHK-Semibold.otf PingFangHK-Thin.otf PingFangHK-Ultralight.otf PingFangSC-Light.otf PingFangSC-Medium.otf PingFangSC-Regular.otf PingFangSC-Semibold.otf PingFangSC-Thin.otf PingFangSC-Ultralight.otf PingFangTC-Light.otf PingFangTC-Medium.otf PingFangTC-Regular.otf PingFangTC-Semibold.otf PingFangTC-Thin.otf PingFangTC-Ultralight.otf

(好吧我不知道用 Windows 的 cmd 怎麼優雅地得到這一長串參數)

7. 把 PingFang.otc 複製到 iOS 設備的 /private/var/mobile/Library/BytaFont3/SwapMode/Chinese/思源黑體.font 目錄下(不存在則手工創建),打開 BytaFont 3 —— 替換模式 —— 中文 —— 思源黑體,大功告成!

效果

以上是自己的一點拙見,一定漏洞百出,請各位不吝賜教。


後記

@farter yang 告訴我[6][7]:

Noto是「No Tofu」的簡稱。在Windows等系統中,無法顯示的字元變成方塊「□」,日本慣稱為「tofu」,即「豆腐」之意。因此Noto的開發宗旨即為消除所有無法顯示的字元,實現「No Tofu」的目標。

所以說我中槍了……

不過還是希望這種「豆腐」能越來越少吧!ヾ(???′ )


注釋
[注1] Adobe 還為 Android 提供了新的 OTF 渲染引擎。這裡想感嘆一下單靠開源社區的力量在商業公司面前還是太過薄弱,文泉驛為了補齊 Droid Sans Fallback 花費了很多時間,Google 突然發布 GB18030-2000 的 Droid Sans Fallback 讓貢獻者的勞動瞬間變得不值一提。中文開源字體發展這麼多年,幾款高質量的字體幾乎都是靠抱商業公司大腿得來的。
[注2] 此處特指 1.000 版的 Noto Sans S Chinese Regular。

參考資料
1: http://googlechinablog.blogspot.com/2014/07/googlenoto-sans-cjk.html
2: cidmap parsing problem for Source Han Sans · Issue #1582 · fontforge/fontforge · GitHub
3: http://blog.typekit.com/alternate/source-han-sans-chs/
4: Typefaces by family gone???
5: 如何看待 OS X 和 iOS 的全新中文 GUI 字體「蘋方」? - 中文字體
6: Noto - 維基百科
7: Google Fonts Noto Sans


竟然有人點我回答這個問題,嚇我一跳。
我不太想評論這套字體的造型,如同梁海所說,縱然假名與漢字是西塚小姐的設計,但為了符合華人地區漢字標準,尤其是台灣教育部方體那吹毛求疵的要求,我想多數筆畫的特徵都被妥協了。甚至還比較像是常州華文的設計。
(這不是說設計不好,只是我想中文的部分已經比較脫離原始設計concept,評論意義不大)

但這套字還是相當重要的。畢竟是 Adobe 的產品,Dr. Ken Lunde 的全力投入,使這套字體的技術含量相當飽足。
舉凡 OTC 的實作,如何在 OTC 裏包裝多套跨地區的字體,擁有不同 cid mapping,但共用同一份 CFF。如何應用 locl 資訊,在 Adobe applications 裏配合語系調用不同的 glyphs 與 opentype features。(像是省略號,通常他是在中間的,但設定為英文,就會跑到下面去了)

另外,這字體不愧是 Adobe 產品,果然充分支援日本 IVS/IVD。
又因為他是開源,可以合法取得與改造、拆解。對我們技術人員來說,簡直是最好的教科書。幾乎 Adobe 所有最先進 OpenType 技術結晶,都可以從這字體檔案找到。以後有任何 CJK font 的技術問題,可能都可以從這裡找到答案或線索。

我想對於整個業界的技術進步,是會有相當價值的。

另外,動員這麼多地區公司一同合作,對於各地區文字習慣充分關注,這個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對,我是針對方正、中易跟華文系統字裏那堆醜陋無比的假名說的。)


謝邀。並依梁海意見修正資料部份。
-----
Source Han Sans,思源黑體,是Adobe跟Google合資開發、聯同日本Iwata、常州華文、韓國Sandoll選取65,535將OpenType格式支援上限完整填滿(感謝梁海提點)的史詩式巨案。這字體家族還備有七個字重、每字重檔案大小達16mb,能在TypeKit上選成WebFont使用(對不起,這裡為謬誤,該暫時只可以下載使用,TypeKit並未有提供任何WebFont選項)。思源黑體是集設計素質、完整字數(對國內使用環境特別重要)和泛用性於一身,是競爭力十分強的一套新設計。

為大家解構思源黑體的設計。
--
字面率、結構取向、字間距


思源黑體是重心置中、字面稍大的現代黑體。它空間取向均稱,以一般用家們耳熟能詳的字體去比喻,則可以歸類成蘭亭黑、儷黑一類中宮外放,給人感覺較輕鬆友善的現代黑體,與黑體-簡走相反路線。

從內文字字型大小去看,則發現思源黑體的字間距雖然比我們在iOS常見黑體-簡要窄小,卻比雅黑、蘭亭黑要多一點空間,就跟冬青黑體一類日本西來的漢字字型同出一系。

個人意見,感覺現代、字面率較大而又備有一定字間距空間的字體適合電子閱讀環境。思源黑體結構風格既現代,也備有一定間距空間,設計定位剛好在於黑體-簡、雅黑之間。從應用設計師、網站設計角度看,iOS提倡的、引起的平面化使用環境,便必須要有感覺現代的字體配合才沒有違和感。思源黑體的出現為我們中華地區用家這感觸良多的問題提供一個絕佳的解決方案。
--
字重

思源黑體七個字重,基本便解決了中港台多年來電子閱讀、網路環境用的字體字重不夠而設計被逼多利用資訊層級(information hierarchy)作資料分級分類的應用問題。

思源黑體七個字重,基本便解決了中港台多年來電子閱讀、網路環境用的字體字重不夠而設計被逼多利用資訊層級(information hierarchy)作資料分級分類的應用問題。

除了兩個字重極端字重(Extreme weight)ExtraLight跟Heavy外,思源黑體亮點更在於Normal跟Regular。

或許網友會問「這個極相像的字重他們推出來幹嗎?」。給大家提示:Normal用在光亮底色網站壁紙,Regular則用在暗色、黑色壁紙上;或Normal用在iPad app上,Regular用在iPhone app上。

換句話說,Normal跟Regular是要互作光度補償的字重,背後的思考方法十分新穎。

基於屏幕的像素密度不同,同一字重的字體在不同屏幕上粗度就會有字重分別,白色底色跟黑色底色造成的光暈效果也是一樣。Normal跟Regular兩個字重剛好可以互相補足解決上述問題。
--
筆劃


思源黑體的筆劃設計(上)基本就是砍掉襯線的小塚黑體(下),從思源黑跟小塚的直勾設計近乎完全相同可見一斑。

Adobe於東京的字體設計團隊,特別是西塚涼子小姐的努力更多在於假名上,跟小塚黑的分別很大:

上為思源黑下為小塚黑,可以看到思源的假名字面率相對較小、Counter較小的設計是考慮到跟Source Sans拉丁字母的配搭。

上為思源黑下為小塚黑,可以看到思源的假名字面率相對較小、Counter較小的設計是考慮到跟Source Sans拉丁字母的配搭。

思源黑體跟小塚黑體的比較

思源跟小塚比較,思源多出了Normal這個字重,至於原因之前已經有解釋過。然而比較下,以Adobe、Iwata對於字重的注重程度,留意到思源的字重,就算是名字、取向接近,思源的字重還是稍稍重一點。這不知道是對於小塚的原有字重更新?還是為了更適合在屏幕上使用?不得而知。但是以內文去編排的話會跟小塚有分別,這是必定的。

相對小塚,思源黑的細體沒有太細。他可以做到細的感覺,但相對小塚它無論在我們普通的LCD屏還是Retina屏上還是一套易讀易認的細體,加上先前說過Normal跟Regular的新穎設計,足證思源的價值所在。

至於之前說到,思源取向針對網路開源市場,則發現我安裝漏了ExtraLight字重、而且看回Adobe的原文有為印刷市場思考推翻了。

另外附上思源黑體Light跟小塚黑體Light的結構比較:


結語
思源黑體在今早才發布,所以這篇大家大家可以當成搶鮮文,在率先欣賞、使用思源黑體時可以有一個參考方向而已。說不定日後多加使用、多看各位設的大作後觀感有變也不定。

然而這一刻,我會建議知乎、或各大國內網站、電子閱讀產品商可以開始測試思源黑體可用性。因為備有六個十分好用的字重、免費、兼齊集簡化字型的專業字型在現有市場上很小。由素人設計、並為國內電子閱讀市場貢獻良多的文泉驛字型檔已經完成歷史使命,在大眾逐漸適應思源黑體後可以光榮退出舞台。

這篇特別以簡化字寫出,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國內朋友對思源黑體作取捨。


很高興 Source Han Sans / Noto Sans CJK(下稱 SHS;我不喜歡「思源黑體」這個名字)終於發布了。

  • SHS 這個項目是由 Google 委託 Adobe,並聯合日本 Iwata(主要負責字符集擴充)、中國常州華文(SinoType;主要負責字形的中國大陸標準與台灣「國字標準字體」本地化)、韓國 Sandoll(主要負責韓文設計)共同完成的。這項目的規模在 CJK 領域應該也是史無前例的。
  • Google 方面的需求是製作一款覆蓋四個 CJK locale 的 pan-CJK 字體,與 Noto 搭配用於 Chrome OS 等場合。
  • Google 方面的產品經理肖湘曄很早(一年前)就聯繫到我們希望得到一些中國大陸/簡體中文方面的反饋,於是我聯繫了多位文字設計愛好者,組成了一個鬆散的團隊——我們簡體中文方面的外部反饋者包括:陳立凡(Rex Chen)、杜欽、劉慶(Eric Liu)、厲致謙(colourphilosophy)、錢爭予、江疆(jjgod)、張米笛(張彌迪)、甪戌(Luxu),以及我,另外在項目末期 RC 階段沈逸磊(小明)參與了字形標準的反饋。項目一直是在保密階段,直到今天正式發布。非常感謝湘曄的耐心溝通。
  • 大家已經看到了,SHS 是基於 Kozuka Gothic(小塚黑體)的。相比 KG 來說主要的變化是:
    • 擴展字符集(字符集的圈定是根據中日韓各地的國家標準要求來做的,並不追求覆蓋 Unicode)並設計本地化的字形變體。
    • 對 LCD 屏幕顯示效果優化。
    • 移除 KG 標誌性的襯線。
    • 移除過於細微的筆畫間隙。
    • 字面大小與縱橫比有微調。
    • 筆畫彈性顯著增強。(看 Julius 答案的對比圖中「思」、「黑」二字的幾處點。)
    • 考慮與 Source Sans 及 Noto Sans 的協調。
  • 實話說,我覺得 Kozuka Gothic 是一款略糟糕的字體。你很容易被它鮮明的設計風格吸引,但仔細觀察就會看到它簡單地繼承了 Kozuka Mincho(Kozuka Mincho 是很優秀的字體)的骨骼而缺乏對黑體字形的優化,許多筆畫都疲軟不堪,間架結構也常常不均衡。SHS 項目基於 KG 來做其實是比較遺憾的,儘管 Adobe 對 SHS 做了大量優化而使其質量相比 KG 有了飛躍,但還是能看到來自 KG 的一些不良影響。如果這樣的一個項目能基於 Hiragino Kaku Gothic……嗯……
  • 如果冬青黑體的質量算是9分(離10的距離主要在本地化不完美的字形結構上,日文原版 Hiragino Kaku Gothic 能有9.5分),SHS 簡中的質量我感覺是7.5至8分吧。當然及格,而且很不錯了,但設計水平真的還難說是優質。
  • 另外,SHS 在普通人眼中恐怕不太容易和微軟雅黑/方正蘭亭黑以及冬青黑體區分。因此可以預料到會有無盡的醬油眾調侃它和上述兩個設計太像。
  • SHS 是個 multiple master 字體族,很容易生成這麼一大堆字重,但你會發現設計最理想的是最細的 Extralight 與最粗的 Heavy,中間的字重問題比較多(比如各種若即若離的筆畫間隙)。在 Regular 附近的密集字重配置有助於和西文字體的黑度搭配。Julius 提到的「光度補償」,不一定是本意,但的確是個很不錯的用途。
  • 另外,儘管開發上是個 MM 字體族,但因為 Adobe 似乎沒有釋出 masters,不知我們原本指望的能隨意 interpolate 來調配字重的事情會不會有些困難,不知 Extralight 和 Heavy 這兩個 instances 還保留了多強的兼容性。
  • 和冬青黑體的情況類似,這樣本地化做出來的簡中字體會有不少不理想的結構。一個例子:早期版本中,「的」字和日文共享一個 glyph,而 KG 里「的」字的設計是典型的日本字體設計理解,結構在簡中用戶看來是很奇怪的。在我們再三反饋下,華文再次修改了這個 glyph,目前的效果可能算不上理想(受限於這款字體的整體設計,左側的「白」是沒辦法兩豎都出頭的),但應該是可用了。類似的問題必然還有很多。
  • 華文做的字形本地化工作不錯。不過,如果比對冬青黑體,你會發現華文不太尊重原字形……在冬青黑體中,漢儀團隊同樣實現了對日文字形的本地化處理,但他們對於原字形的各個部分是能不動就不動的。而華文大致是,呃,只要有字形差異就重畫整個字。當然,華文的做法理論上能避免日文原字形的一些不適合簡中字形的結構被繼承,但似乎華文的設計師對 Adobe 的原型設計的理解並不太夠,設計風格差別有點大。Adobe 新聞稿中的那個「骨」字很典型,注意下半部分在各地字形間的寬度差異。
  • Adobe 沒有找台灣的公司來做「國字標準字體」的本地化,希望華文的工作能滿足台灣用戶的要求吧……
  • 實際上,SHS 的繁體中文版用「國字標準字體」僅僅是受限於國家標準。設計師們普遍還是青睞非「國字標準字體」的繁體中文字形。既然 SHS 是個開源項目,台灣與香港的朋友們可以著手啟動「非國字標準字體」的 SHS 繁中版本項目了。
  • 不少朋友提到文泉驛。文泉驛正黑與微米黑的使命確實完結了。但既然 SHS 的簡中版本還有不少細節不盡如人意(比如簡中版里那個逗號的設計……我們儘力反饋了,但這個問題對 SHS 的設計師來說不是很明顯,儘管嘗試了修改但也收效不顯著),我們何不基於 SHS 簡中來啟動一個新的文泉驛項目?這才是 SHS 開源的價值啊。
  • 技術方面:SHS 的65535字形數是受限於 OpenType 技術的。要在65535的字形數上限下提供四地字形真的很困難。到項目後期已經在精打細算每一個字形了(比如早期版本中受國標誤導有一個簡中的單橫「¥」變體,後來我們反饋說沒有必要,於是小林劍很高興我們又釋放了一個字形的空間……)。具體的 Unicode CJK Unified Ideographs 覆蓋數目我不記得看到過數據,需要詢問一下——但肯定是遠小於六萬的(CJK Unified Ideographs 在當前版本 Unicode 標準中已經接近七萬五千了,到 Unicode 8.0 會突破八萬)。Unicode 的 CJK Unified Ideographs 是個可怕的雜燴,期待一款字體支持它們全部實在很沒意思——因為有各種地區字形變體的問題,僅僅是覆蓋碼點並不實用。另有一些項目(比如花園明朝)在做覆蓋 CJK Unified Ideographs 的工作,我個人並不太關心專業水準的漢字字體能全方位覆蓋多少 CJK Unified Ideographs。生僻字的顯示應當由專門的字體來處理(比如我們完全可以以 SHS 為基礎做個像花園明朝一樣的項目),而不是在日常使用的字體中過分期待。

先寫這些……


手機上沒法仔細看,但光「沒喇叭口」、「開源」、「磅重齊全」三點就已經讓我開心得想裸奔了都


@梁海 和 @dqin 在最新一期 IT 公論裡聊了他們對思源黑體的看法。二位都參與了思源的內測,有很多一手乾貨,歡迎收聽:

IT 公論 #88: 思源黑體(Source Han Sans)——史詩級中日韓新字體誕生



提供一些Android L上的效果圖,供參考
字體替換方法請移步以下鏈接

biuankheinom - 修改安卓字體續篇:針對4.0(ICS)修改字體
泡泡龍 - 原創 Hiragino Android 冬青黑體 安卓版 配套粗體【更新4.4配置文件】

知乎

知乎

Amber (Pure Black Theme)

Amber (Pure Black Theme)

一刻

一刻

知乎日報

知乎日報


Wikipedia

Wikipedia

Walkman

Walkman

Pocket

Pocket

Google Maps

Google Maps

Weico

Weico

Google+

Google+


很興奮,終於有一款7個字重的全能型中文開源字體。這是我們的福音,也是中文歷史上的一個大事記。迫不及待的試用了一下,主要有幾點讓我高興:

1,標點的優化!

也許你看慣了黑體,華文細黑,方正蘭亭的方逗號,方引號,方問號點...從來沒有問過,為什麼是方形的? 中文裡面從書寫上是絕對不會有方形的。Noto San Simlplified Chinese 終於改成了具有中文情懷的原點。逗號,問號,分號,引號,突然發現這才是我們的文字元號。當然標點還有更多的細節:句號環形更大,@符號更加緊緻,優雅,符號*符號更加有韻味些。

2,中文字身的一些細節!

就「永」字來看:抬頭一點的拉長和筆畫的走勢更加具有書寫的韻味,橫撇的拐角處理,相比較方正蘭亭黑和黑體覺得更具有書寫細節。

在看下「情」,從字體的專業角度來講,Noto Sans Simplified Chinese 的中宮介於蘭亭的開和黑體的緊之間。整個字面既不像蘭亭撐的很滿,也不像黑體一樣很緊縮。這一點可能是因為這款字族要考慮到屏幕的閱讀體驗而設計。


3,英文比Droids Sans 更加完美

方正蘭亭的英文就不說了,基本就是Helvetica的複製。沒有任何的人文主意情懷,生冷,現代,冷漠。我不知道這對於一個有情懷的人來說除了表達和平還能用在何處。而Noto Sans Simplified Chinese 的出現讓我興奮了,抬頭挺胸的a,圓點的i,帶尾巴的l,優雅無比的g.當然跟Droid Sans比起來也可以看出谷歌在投入這款字的時候對於Droid Sans的延續性也是較為看重的。Noto Sans Simplified Chinese的英文比Droid Snas比起來更加輕量,小寫「l」的尾巴顯得更具有書寫的人文情懷。

4,數字「1」的變化

Noto Sans Simplified Chinese的數字「1」史無前例的加入的下沉線,這跟其他的幾款字具有顛覆性的差異。這也是我個人理解的加入人文情懷的Noto Sans Simplified Chinese一大明顯特徵。還有數字「7」站的更加直挺。數字「8」雙環的筆畫不連接處理也是很特別的。

總之,我覺得我以後會把這款字族作為我的無襯線字首選,我不在需要為一款中文字單獨配一個英文字,或者單獨配一個數字字體。我覺得Noto Sans Simplified Chinese是一款將這三者完美的結合體。


我才發現思源就是小塚黑體,所以之前很多人邀請我回答,我選擇了沉默。我之前看過一個有關於日本字體版權問題判決書,小塚上庭作證了,並且陳述了他們團隊的創作過程。1997年寫研把森澤告了,說他們抄襲,從初級法院打到高等法院,打了幾年時間,雖然寫研輸了官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後者能借鑒的東西更多了,而且他們是一堆人幹了幾年,老實說吧,黑體字這玩意就是我抄你,你抄我,你也可以說這是傳承,一把刀一堆人磨了幾十年,你說能不鋒利嗎?這字差的地方只有部分簡體字,畢竟簡體的黑體磨得不夠長時間,人也少。對於大眾來說,你們喜歡不喜歡我的「潤黑」我也沒啥,這字是我構想出來的,我覺得它是最牛逼的。像做思源的字體設計師,我們也沒必要去跪舔,A拿了B的改的,B拿了C的改的,C拿了D的改的,這種事情多的是,誰又能查個明白?誰會承認?至少我覺得字體設計師跟大眾是有極大的鴻溝的,你沒做過那玩意,你永遠也不知道那玩意是怎麼做出來的。

黑體字的情況有點像書法界所說的「楷書是漢字書體的終結」。也就是說,此後不會再有新的書體,當然,這是毛筆作為書寫工具的前提。

建議各位同學去看一下字體設計師徐學成寫的一個重要的備忘《值得載入活字印刷史冊的兩件事》,你就會知道,簡體的設計遇到的困境了。


我對字體不了解,但對如此興師動眾的思源字體產生了好奇。看回答的重點普遍在審美上,那美學上的事情我就不討論了。查查資料,發現還有其他很牛逼的地方:

  1. 風格統一,思源字體在雙語或多語言環境中,不同語言的文字保持著統一的設計風格。解決了字體風格亂入的情況。
  2. 體貼細膩,每一種語言都最多包含4種版本的字體設計。以漢字為例,根據不同地域的書寫閱讀習慣,思源字體有大陸版本、香港和台灣版本、日本版本。注意,這不單單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區別。
  3. 輕巧,大小基本是其他CJK字體的一半。為了適應移動開發,還可以單獨下載其中單一的字體。大小一般在5M左右。
  4. 辨識度高,在移動設備上,即便是字體被縮放很小,也仍具可讀性。這才是設計的精髓!
  5. 免費啦

Adobe releases free font: Source Han Sans
總結,這套字體不單單是出身好啊。長得好,活兒好!是字體中典型的高富帥……其他的怎麼比


作為開發ui庫的程序員,最近做了測試(目的是為了開發UI框架引擎),我的測試結果是,思源字體是目前我見到最為優秀的字體,夠正,一點不模糊,其效果
幾乎接近手機顯示效果(電腦顯示效果一直認為因為是dpi問題所以差,其實我最終得出結論,並非如此)。我在windows(win7
winxp)上和火狐上同時做測試,測試了文泉黑體,微軟雅黑,思源黑體,最差就是文泉黑(linux渲染差我懷疑是用了類似字體),發虛明顯,而微軟雅
黑明顯壓扁,變形。渲染微調很重要,就窗體程序來說我用的是mactype,當然,默認參數不行。實際上我程序渲染用的
是agg(c++的一個跨平台圖像渲染庫),使用灰度渲染(rgb渲染其實就是灰度部分加色邊,效果是失真),其效果在pc上極其出色,根本不是微軟雅黑
之流可以比較。


我個人其實不太喜歡l低下的彎曲(寧願讓I有上下兩橫都好些)和g的閉合尾巴設計。
其實在小字型大小下那個g的尾巴反而使整個字母不易閱讀。小寫l的風格和底部沒有彎曲的i又不是搭配得很好。


在下斗膽提出思源黑體既不實用也不美觀。為了落後的顯示技術做出反視覺的妥協,該字體被技術綁架,服務的是技術,而不是人眼。

1. 思源黑體用於正文易辨性差。其字體的筆畫寬度過於平直,長短過於單一。當出現橫筆畫密集的字元,容易造成視覺錯覺。長時間閱讀會引發視覺疲勞。

2. 思源黑體的極細體的邊旁部首比例失穩嚴重,缺乏漢字穩重的美感,很難用於標題或其他裝飾場合。

3. 完全去除筆畫的粗細變化,也去除了音律的節奏。表面上是迎合現代口味,其實只是放大現代主義呆板機械的缺點,喪失了變化的美感。這是一種審美的倒退。


中小字型大小(比如14px)的粗體橫向筆畫與縱筆畫劃粗細不均勻,看上去比較醜陋(比不上雅黑)。非粗體效果挺好。比如下圖的紅框里的粗體。


我只想說一點:「你」字中,「冖」和「小」是連在一起的。而我見到的其他字體,以及我自己和見到的別人的書寫,都沒有這麼做的。我不知道從規範角度是否正確,至少我認為是不美觀的,甚至是覺得是整個字體的敗筆。而「爾」字,又是分開的,這讓人感到疑惑。
Noto 字體(NotoSansCJKsc-Regular 1.004)與 Windows 10 系統上常見無襯線字體對比:


從上至下依次為:Noto 字體、華文細黑、黑體、微軟雅黑 Light、微軟雅黑。


我最近開發網站用了這個字體,感覺在firefox上的效果非常差


我在chrome里用了noto字體,但發現很多頁面顯示會出問題,表現有時有字元消失、整頁文字都變空白等(尤其是縮放網頁的時候);包括gmail、dell官網。
字體選的是noto sans regular。
是字體問題還是網頁設計不標準?
另外noto sans和open sans有何區別?


顯然大家對現有的黑體有些審美疲勞,出一款新黑體顯然讓人為之一振。
但是……單就字形上講……還是小冢黑體的風格,在我認知上,是介於傳統黑體與現代黑體(蘭亭黑)之間的。
對於不喜歡大中宮的人來說是個福音。筆畫的優化也很到位。但是對於我這種現代感愛好者來說,還是不對口味。
大家讚不絕口的CJK字符集方面……我還是得致敬XHei的作者。當然谷歌和Adobe是專業的,也沒差。
另外假名方面,只有新ゴ的大中宮假名能夠滿足我的需求,所以SHS不敢嘗試了。


推薦閱讀:

設計中文字體比設計英文字體難嗎?為什麼?

TAG:Adobe | 字體設計 | 谷歌 (Google) | 如何看待/評價 X | 思源黑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