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99 年《寶蓮燈》後,為什麼感覺後來的熱門國產動畫沒有了當年的轟動,也沒有那麼令人回味?

正好15年了,這部動畫的許多台詞和畫面至今還記得。後來的國產動畫再沒有這種感覺了。(動畫我看的並不多,只是覺得後來比較熱門的動畫沒有了當年那種回味的感覺)


好問題。
不得不提《我為歌狂》和上美。

乾脆仔細梳理下2000年以來的一些事情吧。

傳統意義上「給力」的中國動畫,大多都是上美做的。比如《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沒頭腦和不高興》《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環遊地球80天》《天書奇談》、《哪吒鬧海》《隋唐英雄傳》、《大英雄狄青》、《我為歌狂》、《鴨子偵探《十二生肖》《大耳朵圖圖》《東東》、《魔鬼晶元》等等。


*其中加粗的是有豐富且優秀劇本的青少年向作品*(如《隋唐英雄傳》2003),下劃線是傳統中國學院派*(水墨技法、分鏡等等)作品,斜體的是幼兒向作品*(《大耳朵圖圖》,至於《東東》,個人感覺倒是針對年齡面很廣)。至於《鴨子偵探》,那個是中加合作的。

@zilch@孟德爾 關於上美的歷史和現狀我也是局外人,有錯請指正。

提起上美,往往是讓人唏噓的。60年歷史,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藝術上成功,商業上失敗。


*****

一、一九九九

1999年的《寶蓮燈》是上美在動畫電影*(劇場版)上的出色嘗試。僅僅從數字上說:1999年票房2900萬,蟬聯冠軍直至2008年才被《風雲訣》打破。*(補充:吊打同期Disney動畫《花木蘭》,《花》在華票房只有1000萬,商業上也徹底失敗。)

1、1999年8月《寶蓮燈》票房最終達到2900萬元,超過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動畫片《花木蘭》(1000萬元)。這是國產動畫片票房的最高峰。

但作為商業電影,《寶蓮燈》是失敗的,只能算是收回成本。
作為一件藝術品,《寶蓮燈》是不討喜的,這決定了未來3-4年上美的道路,間接影響了接下來10年中國動畫的發展史。

*(接下來我有部分引用 梧桐樹 在豆瓣的影評)

  • 為什麼《寶蓮燈》商業上是失敗的?

由國家一級動畫設計師、導演常光希執導,著名電影導演吳貽弓擔任本片藝術指導,著名作曲家金復載任音樂總監。該片總投資1200萬,歷時四年後才露面。全片前後共有超過300位工作人員參加製作。總共繪製逾150000幅動畫畫面、2000餘幅背景,鏡頭2000多個全片人物近50個。在各個環節上都採取了與國際接軌的動畫片製作方式,尤其在音樂製作一項上,更是破天荒打出了令人驚喜萬分的」全明星戰術」。為了讓精美的電影畫面得到最佳的聲音詮釋,美影廠決定邀請中文歌壇的巨星級人物擔任片中三首主題歌及插曲的代言人。

1999年的1200萬絕對是史無前例的大手筆*(唯一可以比擬是1965年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投資100多萬拍攝的《大鬧天宮》),更況且,在我國還有一種沒法簡單衡量價值的東西,叫做「關係」。為了《寶蓮燈》,上美算是把積攢半個世紀的「關係」都用了。


當時上美影的狀況是:

  1. 沒奶,剛剛緩過勁來

90年代,美影廠迎來了更艱難的體制改革時期。原本美影廠享受撥款,國家定價收購、限量生產,每年40本左右,動畫片是10萬元一本,木偶片八九萬元。而90年代起,這個統購統銷製取消了。美影廠斷奶了。

「直到1995年上海美影廠與上海電視台合併之後才有了改善,待遇提上去了,也就沒人走了,慢慢穩定下來。」朱毓平告訴記者。

2.人才已經流失

1990年7月到1992年年底,胡兆洪任美影廠副廠長,經歷了這一過程。「眼看著一屋子一屋子畫動畫的人走了,他們正是幹活的人。原創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3.央視不是媽

2000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和中央電視台動畫部被確定為一南一北兩個動漫主幹基地。雖同為主幹基地,央視動畫部與美影廠待遇完全不同。美影廠作為企業要自負盈虧,而央視動畫部獲得國家資金支持其製作動畫片,並享有央視這個播出平台。

但在1999年,形式已經明朗的情況下,不止上海電視台*(已經跟上美合併),央視也參與了《寶蓮燈》的宣傳。央視是有自己親兒子的*(原央視動畫部,現央視動畫有限公司,國家資金支持,其前身製作了《夢裡人》、《西遊記》,後來製作了《哪吒傳奇》),雖然大家都是「主幹基地」,但幫乾兒子干(動詞)自己親兒子總不是一個事,雖然央視也參與了《寶蓮燈》宣傳,但只是收錢辦事,其密度明顯低於親媽上海電視台。*(一個顯著證據是2900W里,上海票房就突破500W許多。)

雪上加霜的是當時上海給各地院線放映的膠片被翻印,導致盜版飛快流出。比我大的人應該都有點印象。

1200萬投資,動用無數關係,大牌歌星+CV,4年。最後收回2900萬。雖然看上去已經翻倍投資了,但是實際上「關係」可是不可再生資源。大牌看你上美的招牌,願意低價陪你玩一次,乾媽也勉為其難幫你做做廣告,玩一次可以,玩票嘛,次次玩你開玩喜嗎?

所以,商業上是勉勉強強的,是不成功的。

  • 為什麼藝術上是不討喜的?

不贅述。
請看:
douban.com 的頁面

「《寶蓮燈》:有中國特色的動畫大片救贖之路」

1999年,上美的狀況是——終於搞清了自己徹底沒奶了,人才要跑光了,親媽只在上海管用,乾媽愛理不理的樣子,製作的產品是商業動畫電影,沒錢會死的。

還好,在賬面上看,從1995做到1999年的《寶蓮燈》是賺錢了的。
因為關係,上美那些國字的七大姑八大姨說不出:「沒錢滾蛋」。但是的確有人說過「沒錢滾蛋」*(註:都市傳說,未考證)。

《寶蓮燈》不但繼承了細膩的中國傳統特色,同時也具備了十足的現代感。片頭三聖母和劉彥昌相會的一場戲就首次採用了電腦三維特技。由名振業界的香港先濤(CENTRO)數碼影畫製作有限公司承擔該製作。

比如你會覺得開場那45秒特別牛逼,因為是個不錯的團隊做的,後來因為經費的問題(你懂的)他們撤出了。

二、二〇〇一

更作死的是,2001年,上美重新入了TV動畫這個大坑,做出了《我為歌狂》。

《我為歌狂》總投資2000萬*(由上美和上海電視台聯合投資,1999年開始策劃)。

@薛康 覺得每集投資怎麼樣都達不到30萬。這個我也是同意的,至少作畫不可能有30W的預算。畢竟2001年的30萬RMB,完全可以做出不輸給現在里番動畫流暢度的作品了。至於這個錢是被皇軍剋扣了*(投資分兩部分,上美和上海電視台,中間也有各層人物),還是拿去疏通關係+買音樂了,我不發表評論。


首先強調一下,《我為歌狂》不是神作,那個作畫用「Flash」來形容也不是不可以。但《我為歌狂》之所以重要,主要是以下幾點:

  • 題材的特殊性

音樂、青春、校園早戀就不說了,看看當時央視的報道吧。

作為青春題材和模仿「日系」思路,這樣的比較和宣傳是良性的,真正看過《我》和《灌》的人也只會承認他們僅僅是都是青春題材而已。

《我為歌狂》的出現,其實是勢所必然的。日本動畫片《灌籃高手》被引進之後,青春勵志這樣一種新鮮的主題給國產動畫業界以及輿論界、教育界帶來了無可迴避的巨大衝擊,一夜之間,人們突然發現,原來動畫片還可以這麼拍!原來動畫片的題材類型,不但不是兒童藝術這個單一的概念可以涵蓋,而且也不僅僅是用魔神打鬥、科幻戰爭那些東西可以概括的!原來動畫片還能夠吸引已經進了高中甚至大學的觀眾,為之感動,為之震撼,為之入迷而風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動畫工作者們自然會產生「拍攝中國自己的青春勵志片」的想法,而《我為歌狂》就因此誕生了。
  應運而生,本是好事。而且在選題方面,《我》的出現具有相當大的積極意義,因為她的出現,第一次徹底打破了大多數國人心中「動畫片只是少兒節目」的陳舊定見,使得國產動畫片朝著青春化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不論這是多麼蹣跚的一步,它畢竟是開創性的。同時,《我》大大方方地聲明自己是模仿《灌籃高手》,並且敢於在動畫片中涉及青少年的朦朧「愛情」等做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即代表中國動畫界第一次公開表明了對日本動畫片的肯定和要學習的態度,這無疑也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但是,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有了學習的態度,還得講究學習的方法才行;還有,學習的心態和目的,也都非常重要。《我為歌狂》雖然有心開創一種不同於以往國產動畫的全新風格,但無論是在藝術還是在商業上,她都毋庸質疑地選擇了走捷徑的摹仿路子——這其實也是她當時所處的地位和環境、以及主觀客觀多種因素的合力使然。
——引自2005年《動漫產業》雜誌

《我為歌狂》在宣傳時大方承認自己受到《灌籃高手》的影響,面對媒體毫不避諱,「代表中國動畫界第一次公開表明了對日本動畫片的肯定和要學習的態度,這無疑也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註:《寶蓮燈》雖然吊打《花木蘭》,但當時業內對《寶蓮燈》是有批判聲音的,認為《寶》學習Disney會失去的自己特色。也因這些原因,上影在《寶蓮燈》上映前後從沒正面回應過「吊打迪士尼」、「學習迪士尼」的話題)


但是這種宣傳也給《我為歌狂》收回投資埋下了極其巨大的隱患!直接造成了其商業上的失敗!

宣傳定位上的失策

  商業宣傳(廣告),用一句俚語來說,就是要「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這從原則上來說並沒有錯。但是,如何「誇」、「誇」到怎樣的程度才恰倒好處,卻是一門大學問。顯而易見,《我為歌狂》的動畫片之所以受到眾多觀眾的批評和指責,根本原因在於當初作宣傳的時候,沒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定位,換句話說,宣傳中把《我為歌狂》誇得太好,給了觀眾一個過高的期望值,因而,當觀眾們發現《我為歌狂》動畫片這件商品的質量(即其各方面的觀賞性)嚴重背離那個期望值之際,他們自然而然地會產生「被欺騙」「上當了」的感覺,而開始對其大加批評。筆者以前也抱著極度不諒解的態度,認為它「根本就沒有按照青春動畫片的藝術規律和基本要求來做」。
  然而,事實上就在日本的動畫片種類里,也的確存在著一種低成本、製作簡單的青春動畫類型,它不以精妙細緻的寫實繪製取勝,而依靠清新、純美的情感故事以及天真可愛的幽默橋段來贏得觀眾。而在這類動畫片中,《我為歌狂》許多受到批評的「偷懶」手法都是允許的,甚至也都是被大量使用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歌狂》仍然獲得了部分小觀眾真心喜愛的原因之一。
  那麼為什麼大部分觀眾會覺得《歌狂》的動畫製作「簡直差得叫人無法忍受」呢?這其實是因為在當時,被拿來作《我為歌狂》參照物的是《灌籃高手》,而《灌高》偏偏是一部以精細寫實風格見長的體育動作動畫片!這樣一來,製作簡單、還在摸索中的《我為歌狂》就無可避免地處於絕對的弱勢了——看慣了《灌高》那種幾乎在每個細節上都生動入微的動畫風格,《歌狂》的生硬、獃滯自然就相形見絀,成了「不可饒恕的缺點」——而更重要的是,《歌狂》的宣傳口號又恰恰是「中國版的《灌籃高手》」,換言之,她是自己去拉《灌高》作榜樣,以給了受眾過高期望值的。於是乎,「自吹自擂」的「罪名」坐實,觀眾們也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然而,如果《歌狂》當初能夠把宣傳定位放到一個相對合理的位置,那麼又會是另一番光景了——可以想見,若《歌狂》在宣傳中不去「高攀」《灌高》,而塌塌實實地把自己的位置擺在恰當高度的話,那麼她播出後所招致的抨擊會大大減少,而她的價值也會受到更多的肯定和認同,這對於其在商業上的發展也大有裨益。

——引自2005年《動漫產業》雜誌

*

  • 對產業鏈的巨大鼓舞和拉動作用

產業鏈是上美在《寶蓮燈》商業上失敗之後才學到的。《我為歌狂》主要是周邊和音樂。

音樂:

光談音樂的話——2001年的《我為歌狂》可以跟那一年*(2001)的日本新番一戰。

這是很強的戰鬥力了,畢竟是TV動畫比TV動畫,對於上美來說,沒有電影熟悉。

當年日本新番列表:

ARMS神臂
  棋魂
  地球少女Arjuna
  漫畫派對
  電腦冒險記
數碼寶貝馴獸師
  厄夜怪客
銀河天使
  花右京女侍隊
魔力女管家
  魔法戰士李維
  NOIR
  小魔女Doremi
  通靈童子
妹妹公主
  逮捕令
網球王子
  星界的戰旗
  小小雪精靈
  X (漫畫)
  少年足球
  幻影天使
彗星公主 (動畫)
  戰鬥陀螺
最終幻想:無限
熱帶雨林的爆笑生活
  破壞魔定光
神鵰俠侶 (動畫)
  聖石小子
  超能奇兵
足球小將

我沒有誇張。論作畫,《我為歌狂》連日本1990年的作品都打不過。論劇情,有人吐槽Ta抄襲偶像劇,韓流殺馬特,但跟廢萌和蘿蔔片比還是勝一籌的,打平。論音樂,那還真是贏了。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 我為歌狂 原聲音樂全記錄

當時上美用的歌手是剛出道一年的胡彥斌。不得不說,《我為歌狂》徹底捧紅胡彥斌,而胡彥斌的9首曲子也是給《我為歌狂》帶來了靈魂。

作為音樂題材的動畫片,音樂無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9首原創歌曲異彩紛呈,成為動畫片的點睛之筆。上海藝風音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上海新星座音樂製作有限公司共同承擔了《我為歌狂》的音樂製作工作,藝風簽約歌手胡彥斌——這個被日本音樂教父小室哲哉欽點為「最有潛力」的18歲新晉歌手,首次加盟動畫片創作即演唱了6首風格迥異的歌曲,激情四溢的高亢嗓音、嫻熟的歌唱技巧加上同齡人的細膩感受,使他異常輕鬆而又近乎完美地演繹出歌曲的不同內涵。藝風簽約組合「靈感樂隊」優美的和聲配合和具有穿透力的演唱,令人為之眼前一亮。兩首女子樂隊演唱的歌曲也由藝風公司歌舞組合「五彩精靈」擔綱,彷彿演繹自己的學生生活,她們的表現同樣得心應手。挾一股《我為歌狂》的強勢狂風,大型電視動畫連續劇《我為歌狂》原聲歌曲全記錄已經正式登陸。

2000年以17歲的年齡推出個人首支單曲《瑪麗蓮夢露》,並配唱中國動漫電視劇《我為歌狂》相關歌曲,憑藉該片音樂大碟60萬的銷量成為學生一族喜愛的歌手[6]。

60萬的銷量著實恐怖。

周邊:

如果一個熟悉各種日本商業劇場版的觀眾,重新去看《寶蓮燈》的話,TA往往會感到一種怪怪的感覺——不是指作畫、音樂、CV等等,而是一些細小的地方。

比如:

  1. 沉香的斧子光禿禿的,沒有花紋,也不酷炫狂拽屌。
  2. 神燈不能變形,不能合體。不能換花紋。
  3. 人燈合一之後沉香沒有換衣服換造型。
  4. 太太你好漂亮我喜歡你啊,乳量prpr。
  5. 話說那個斧子到底有鳥用?

如果讓日本B社來運營,估計會變成這樣:

  1. 沉香的斧子要改的酷炫。配合做玩具,出兩個版本,一個是變身前,一個變身後。
  2. 神燈要可以變形。最好可以和斧子合體。出幾個版本的玩具,不同花紋。
  3. 重新設計沉香的衣服。賣衣服。賣兩個版本的。
  4. 推出限量版的太太手辦。不同的衣服不同版本,還有超限量可脫版本。
  5. 把後續改編權賣給文庫或者遊戲公司。

《寶蓮燈》之所以會在商業上失敗,是因為《寶蓮燈》的模式是學習迪士尼的,而迪士尼擁有全球的放映市場和強大的控制產業鏈的能力,即使在中國《花木蘭》票房只有1000萬,還有其他國家可以補貼;而《寶蓮燈》的問題是, 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票房 根本沒有這麼大的容量。按照投資1200萬*(還動用無數關係),2.5倍收回成本來看,3000萬才能收回成本,2900萬票房只能算是勉勉強強。算上「關係」這種無形資產,我覺得票房要上5000萬才能算賺了。

2000年左右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票房,我舉幾個例子你們就懂了:

1997賀歲:《甲方乙方》投資600萬元人民幣,最終獲得了3600萬的票房。
2001賀歲:《大腕》 3500萬
『最主要的是春節期間國外大片登陸,使得《大腕》也面臨很大挑戰,因此這部片子要實現4000萬的票房是不可能的。』

動畫片拿到2900萬票房,已經跟《甲方乙方》一個檔次了,還是虧錢。想要5000萬票房?做夢吧。


因此,《寶蓮燈》票房雖高,但預算也高*(是《甲方乙方》的兩倍),這麼玩下去就算3000多萬票房也只是不虧本而已。於是上美痛定思痛,準備改變思路——票房和電視台轉播費不能是大頭!大頭還是得賣周邊!


上美一出,給《我為歌狂》造勢,頓時拉動了整條產業鏈,力道之大,甚至還可以牽動日本的一些大公司。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給你們看看新聞截圖:


擴展閱讀:【國產動畫評論】《我為歌狂》芻議(《歌狂》評論五)
douban.com 的頁面

未完


1.我和我的同學畢業後已經沒了夢想,出去只會找最賺錢的崗位。
2.如今動畫類的培訓學校已經大量與藍翔和新東方看齊。
3.廣美做的短篇動畫非常好看,我說了有幾個人會去看?
4.中國人普遍認為動畫是做給小孩子看的,動畫公司領導廣電領導們也是這麼想的。
5.沒有出色的動畫片導演。
6.國家對動畫產業的支持和袒護實際上是害了這個市場,沒有日本和美國動畫片的競爭,只需要拿齣動畫片時間就能拿錢,你說有幾個認真做?

想到了繼續補充


第一的答案好長,沒太有耐心看,也不知道是否回答了題主問題。這種老問題類似的我就不多講了,整體概括下,能讓大部分人看明白就得了。

------------------------------------------------------------------------------------------------------------------------------

我先說下題主的問題,寶蓮燈當年所謂的轟動,也就是在中小學家裡有電視的孩子圈中的轟動。大多也都是看的CCTV-6,有幾個是去電影院看的?而所謂的回味更是也只限定那麼一小部分人,你問問現在40歲以上的非動漫從業者,有多少看過《寶蓮燈》。所以《寶蓮燈》算不上轟動,只是在20——30多歲的一代人里有不少人知道它,記得它。


用多種數據去衡量,《寶蓮燈》也遠不如現在的《喜羊羊》、《熊出沒》,甚至已經掛掉的《藍貓淘氣三千問》轟動。至於回味這東西,10年以後你看有多少人回味《喜羊羊》和《熊出沒》,現在回味《藍貓淘氣三千問》的已經不少了。「回味」只是每一代人心中的一種情懷。


那年代的動畫說到回味,《寶蓮燈》能比得上《七龍珠》、《足球小將》、《名偵探柯南》、《灌籃高手》、《聖鬥士星矢》嗎?只是《寶蓮燈》有國產的情懷在那,論影響力《寶蓮燈》遠遠不如上邊說的那些。當年才有多少國產動畫片,現在每年又有多少爛片。非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寶蓮燈》無論質量還是故事都是精品,但商業上完全說不上成功。上美等想轉型應對新的自由市場經濟,嘗試了,但失敗了。


之後大量日本歐美動畫外包湧進來,那時RMB對外匯率不高,但在國內購買力強,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動畫外包基地。當時做動畫的是真有錢,05年以前做動畫的月薪過萬的常見,數萬元的也有的是。那時用日元、美元換人民幣發工資。中國動畫市場本身又不景氣,也沒個有擔當有能力有眼光的領頭人。大家自然而然都投身進做動畫外包的行業去了,因為那裡起碼有很多錢賺。誰能想像,那時做動畫比做遊戲賺錢。之後人民幣升值,國內又兩個4萬億一個一個下去,人民幣購買力無可避免的降低了。想想以前煎餅果子才1塊五,油條都是2塊多一斤。


對於日本歐美等動畫發包方來說,人民幣升值,就相當於他們手裡的外幣貶值了。他們需要花更多地錢請中國人做動畫外包,而中國做外包的也不好過,同樣的人民幣卻買不了多少東西了。如果外國發包方不提價格,那這邊也賺不了幾個錢,所以漸漸也都做不下去了。


萬般無奈之下,發包方漸漸的自己國內吃一部分,再有的轉向泰國,韓國,朝鮮。對,你沒看錯,就是朝鮮。朝鮮動畫外包是由政府在外經貿區統一接,製作質量雖然一般,但優勢就是便宜。賺的錢的大頭還是會被朝鮮政府拿走,能給到畫畫的朝鮮人很少一點。一月換算成人民幣,能掙個500塊就不錯了,但要知道每月500RMB收入,在朝鮮就可以過的很滋潤了。日本、韓國動畫外包也沒那麼貴,都是吹牛逼多貴多貴,實際上同質量可以說比在中國做都便宜。在日本、韓國,做動畫的也不是多麼高薪的職業。吐個槽,國內那個PV大廠接國內可比接日本貴,欺負那些自以為內行的外行不懂行情罷了。中國當年多少做國外動畫外包的公司都垮了,當年偌大的紅鷹都稀稀散散。最後那批動畫人沒賺錢外包做了,國內也沒太多東西可做,更別提賺錢了。再加上很多年紀也大了,要麼混進大學去當老師,要麼轉行,或者乾脆退休。


而《寶蓮燈》算是咱這代人印象中看到的最後一部國產精品動畫,所以印象深刻,總有種情懷環繞心中。但過去就過去吧,中國動畫市場沒朝陽起來,動畫生產力也在那時候斷層了,空白了。這些都是事實,再怎麼懷念過去,也改變不了什麼。作為觀眾,只需要抬起頭,看看我們這一代動漫人是否能做出讓你們喜歡看的東西吧。


題目本身立論有問題,《寶蓮燈》本身也沒有什麼值得回味的。
99年我在上初中。《寶蓮燈》上映之前至少半年就在上海各電視台展開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張信哲、李玟、劉歡的三首歌曲幾乎每天在電視里翻來覆去的放。你可以想像08年放奧運歌曲的那種頻度。
這對當時我們這一代青少年形成的期望值有多高你知道么。
然後我們學校安排看了,電影開始時,漆黑的放映廳一片歡呼。
結果呢,放到一半,很多人已經想退場了。
能讓小孩覺得坑爹的動畫電影,當時還真的不多見,畢竟當時還是看迪斯尼之類的多。
為什麼坑爹,整部片子還沒有之前的預告好看,片子的節奏反映了當時對商業片的劇情把控能力的低下。從開頭到高潮的劇情無聊地讓人想睡覺,即使是劇情高潮也很乏力,沒有任何爽快感。
當時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差,後來知道好萊塢商業片是幾分鐘一個劇情橋段,幾分鐘一個小高潮都計算好的,讓你不會產生「這一段都好無聊啊」這種感覺,才明白寶蓮燈為什麼這麼失敗。

但是很神奇的是若干年之後,在網上,《寶蓮燈》啦,著名Flash動畫片《我為歌狂》啦,這些當時評價都很差的作品,居然成為了公認的佳作,甚至神作?神作什麼時候這麼不值錢了?

我只能認為他們說的不是動畫,而是情懷。。。


《寶蓮燈》後,為什麼感覺後來的熱門國產動畫沒有了當年的轟動,也沒有那麼令人回味?
首先,先不談國內動畫行業的情況。
1、你真的支持了嗎?
大家觀看《寶蓮燈》是在電視上看的?還是在電影院看的?他們是否真正的支持的。如果你在電視上看的次數大於影院,有誰會白做一部精彩的動畫給你們看。
2、是動畫變了,還是你變了。
伴隨著大家的成長,你不會在去低頭留意地上的螞蟻,腳邊的蛐蛐,也不會沒事兒的時候看看夜晚的流星...,枕邊的漫畫書是不是也換成了人脈手冊和發財攻略。動畫也一樣,你不會珍惜每天晚飯時間的電視,而且,時代變了,動畫的陣營早就轉移到了網路上,你要不勤快的追劇,好東西你是看不到的,美劇、日劇、動畫都一樣,韓劇例外。
3、你真的愛嗎?
動畫行業現在的狀態有它的原因,如果你真的熱愛動畫,關注動畫,你會發現每年國內外的動畫都有驚喜和突破,全世界的動畫人這些年可都沒閑著。


居然沒人提最根本的原因,99年的時候離全民動漫時代還遠得很,大規模看日漫這是02年寬頻普及以後的事了。那年代也就看看電視台譯制的動畫,有錢家裡還不管的孩子才買得起大批盜版漫畫。出個大製作寶蓮燈自然火了。


以下映前分析發佈於「影易場」(微信號:yingyichang2016)

自1926年萬氏四兄弟製作出中國第一部動畫《大鬧畫室》以來,中國動畫已經走過了90年的光陰。


從民國年間的初試啼聲,到上美廠建立前後的全面發力,再到「改革開放」掀起的新一輪高潮,直至新世紀初的長期低迷,中國動畫走過的路徑映射出了產業發展的風雲變幻。


下文將以動畫影片為闡發重點,並側重於傳統手繪動畫的表現形式。



【初創期】

提及中國動畫事業的發軔,就不能繞過萬氏四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上
世紀20年代,萬氏兄弟以位於上海的長城畫片公司為據點,展開了對動畫技術的研究和攻關,並在1925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動畫廣告片《舒振東華文打字
機》。隨後一年,經過多次的試錯和改進,由真人和動畫合演的《大鬧畫室》誕生了。該片由萬古蟾扮演的畫家和墨水瓶中跳出的紙人組成,雖然片長只有12分
鍾,但這足以成為中國動畫的開山之作,萬氏兄弟也以第一代開拓者的身份被載入史冊 。


隨後數年萬氏兄弟又接連製作了《一封書信寄回來》《紙人搗亂記》等動畫,據記載在上映後引發 了廣泛的關注。但遺憾的是這些作品都已散佚,現存最早的動畫短片是1933年出品《神秘小偵探》,留存七分余鍾片段


在1935年出品的《駱駝獻舞》中第一次實現了動畫和聲音的融合,成為國產動畫中新的里程碑。截至抗日戰爭爆發之前,萬氏兄弟共繪製了近20部動畫短片,並參與了多部真人故事片中插繪動畫的工作。



日軍進犯中國之後,除老四萬滌寰留守上海改營照相外,其餘三兄弟跟隨國民政府來到重慶,在敵後創作了諸多鼓舞民眾勢氣的動畫短片。而在此時,由美國迪斯尼
出品的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進入中國放映,引發觀眾熱烈追捧。萬氏兄弟受此影響決定投拍中國自己的動畫電影,並在一年半的潛心創作後完成了
《鐵扇公主》——這不僅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有聲立體卡通,也是世界上繼《白雪公主》、《小人國》和《木偶奇遇記》後的第四部大型動畫藝術片,奠定了中國動畫當時的先進地位;同時該片啟發了日後的動畫大師手塚治虫棄醫從畫,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但隨著抗戰深入和內戰爆發,中國動畫事業轉入靜養期。

【輝煌期】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可考的動畫作品是1950年的《謝謝小花貓》,由於其帶有較濃烈的意識形態色彩,暫且按下不表。


在1949年萬籟鳴和萬古蟾遠走香港拍片,但在50年代中期雙雙返回上海,加入當時尚在籌建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第一任廠長特偉的帶領下,中國動畫迎來了新的高峰。


在1955年萬籟鳴和王樹忱合作推出了《野外的遭遇》,而同年的《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則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並首度在國際上獲得嘉獎。隨後一年由特偉和李克弱聯合導演的《驕傲的將軍》則突破了過往人物造型的局限,塑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鮮明的臉譜形象。



段時期成為上美廠創作和創新最旺盛的時期: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第一部摺紙片《聰明的鴨子》等等。而萬籟鳴
早在抗戰時期就已醞釀的《大鬧天宮》此時進入了真正的製作周期,並在1961年推出了上集,轟動全國。該片不僅摘得第二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
(第一屆則歸屬《小蝌蚪找媽媽》),同時斬獲1962年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短片特別獎等國際獎項。三年後《大鬧天宮》下集也最終完成,由此成為了中國動畫史上難以逾越的巔峰


但在1965年《草原英雄小姐妹》之後,文革如星星之火燒遍全國,包括中國動畫在內的文化事業就此陷入了停滯。


中國動畫及上美廠短暫而輝煌的十餘年結束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水之隔的日本在1958年拍攝了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白蛇傳》,兩年之後手塚治虫首部聯合執導的動畫電影《西遊記》亦完成製作,由此日本動畫進入了高速的發展階段。


【回暖期】

文革開始之後,中國動畫很長時間沒有作品產出,有據可查的第一部「破冰之作」是1972年由嚴定憲導演的《放學之後》,可想而知該片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此之後中國動畫製作漸漸豐富起來,上美廠的《萬噸水壓機戰歌》和西影廠的《不差半分毫》等作品均緊扣革命主題,同時也為動畫人才的培養續上了檔。


隨著「四人幫」被粉碎,中國文化事業終於迎來了春天的氣息。此時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品,就是1979年由嚴定憲、王樹忱和徐景達執導的《哪吒腦海》。該片不僅是中國第一部寬銀幕動畫片,同時獲頒重新恢復舉辦的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和眾多海外獎項。由此上美廠再度迎來多產高質的時期。

中國的動畫長片也進入成熟期,根據《平妖傳》部分章節改編的《天書奇譚》和歷經三年零四個月製作的《金猴降妖》是其中的佼佼者,另外諸如《三個和尚》、《九色鹿》、《西嶽奇童》等經典作品也是層出不窮。


不過在90年代到來之前,這股回暖之勢突然中止了,部分原因在於上美廠的製作重心轉向了電視動畫系列,但自此之後中國動畫長片便陷入了更長時間的低迷。


與此同時,以1985年吉卜力成立為起點,日本動畫電影開始在本土的商業成功之外獲得國際矚目,而宮崎駿更是以一己之力將凝聚東方神韻和飽含環保深思的長篇作品推向海外,並以一座奧斯卡最佳動畫小金人登上西方主流榮譽殿堂。中日兩個動畫大國漸行漸遠。


【低迷期】

進入90年代,中國動畫電影在整體市場的低谷徘徊中未能倖免,竟有10年時間沒有出現過成功的長篇作品。直到1999年上美廠的《寶蓮燈》才打破僵局:該片獲得2900萬人民幣票房,名列年度第5名,力壓同年引進的好萊塢動畫片《花木蘭》。


但這次仿若「迴光返照」般短暫,隨後上美廠便再度陷入沉寂。這時候中國動畫的主戰場在電視上:包括《海爾兄弟》、《小糊塗神》、《藍貓淘氣3000問》等動畫佔據了同期兒童電視市場的主流,同時日本和香港動漫的引進也大幅切割了原有的份額,讓國產動畫電影愈發舉步維艱。


在此期間,曾經輝煌無兩的上美廠幾無建樹,2006年上映的翻拍續作《西嶽奇童》慘遭口碑和票房滑鐵盧,隨後出品的《勇士》和《馬蘭花》也是默默無名。而中國動畫電影的蕭條也可從金雞獎最佳美術片在2000年後的十年間四度獎項從缺可見一斑



以2009年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衝天》為標誌,熱門電視動畫經過改編登上大銀幕的路徑得到印證,《熊出沒之奪寶熊兵》、《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
《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之秘密計劃》等一大波動畫紛紛進軍院線。在藝術領域經營良久的上美廠也按捺不住,以《葫蘆兄弟》和《黑貓警長》為先鋒打入市場,其
中後者還在去年拍攝了續集,但這些作品與市場期待均有較大差距。


另一方面,原創國產動畫電影的市場環境亦在惡化,最典型的案例即是《魁拔》三部曲:2011年上映的第一部僅收穫302萬票房,隨後的兩部續作均在2500萬元上下,如此低迷的成績一度讓出品方青青樹動漫面臨財務危機。這也是近年以電視或遊戲作為改編藍本的所謂「IP」動畫盛行的原因。

依此看來,去年攬下9.56億驚人票房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是否意味著市場轉熱猶未可知,不妨由此為對標來觀察《大魚海棠》的市場前景。


【觀察期】

從檔期的角度看,定於7月8日上映的《大魚海棠》與去年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同步;而同期的《寒戰2》、《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和《搖滾藏獒》相比由《梔子花開》、《小時代4:靈魂盡頭》和《豬豬俠之終極決戰》組成的競對亦不遑多讓。讓我們從數據的角度來一探究竟。



循例先對各個指數作簡要說明:


認知指數:通過對搜索引擎、社交媒體、互動社區、視頻網站、微信公眾號等信源指標的採集,加權計算出對應影片的受眾認知程度,以0~10的數值指代;


購票指數:通過對購票平台、電商渠道等信源指標的採集,加權計算出對應影片的購票預售熱度,以0~10的數值指代。


口碑指數:通過採集各類評分加權計算出對應影片的映後好評程度,以0~10的數值指代。


從認知指數來看,兩部動畫的映前一周數值在伯仲之間,而在反購票指數上《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反倒佔據上風,其中聯合發行方微影時代貢獻頗大。


在口碑上《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在這一階段尚未完全發酵,在上映後一周其數值便突破了9的高位,正是這急速飆漲的口碑旋風令其從第二周開始逆勢上揚。而《大魚海棠》首日起映後已在觀眾中形成分野,其中一家網站在今天之內評分就下跌了近1.5分;雖然其中也摻雜了不少情緒發泄的成分,但這已顯見口碑持續走弱的趨勢。


另外需要指出,《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成功的若干要素具有偶然性,譬如由於資金缺口而尋求朋友圈眾籌最終引發口碑初輪擴散,以及由經年未有國產動畫電影爆發導致的情懷大盛;這些因素的加總才促成了其總票房相比首周飆漲逾10倍的驚人後勁。



前看來《大魚海棠》將在首周收割2到3倍於《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同期的票房產出,但口碑上的兩極無疑將削弱其後期續航的能量。但即便按照翻番的最低比例推
算,5~6億的收成也是自《寶蓮燈》後手繪系動畫的絕佳成績;不論對於苦等12年的粉絲,抑或希冀市場進一步轉暖的從業者而言,這都不啻於一記強心劑。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手繪動畫」「萬氏兄弟」「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等詞條,豆瓣電影相關信息。


原文發佈於「影易場」(微信號:yingyichang2016),國內首款娛樂預測市場應用,歡迎關注!


作為一個習慣於回憶的人,最終我還是來回答這個問題了。

關於轟動,這個問題——每年喜洋洋大電影出來的時候其實也是反覆炒反覆炒,幾乎沒有去過電影院,其次,寶蓮燈時,一代阿宅們還沒被養起來,現在的動畫,其實有點人工分級的意思(幼兒喜歡喜羊羊,但九零後不買賬,火力集中不起來),當然,秦時明月要出大電影的時候,相信期待值還是很高的——從我身邊的人的反應得出,但一個阿宅沒有說服力啊。九零後全民圈裡的除了秦時明月,估計還有十萬個冷笑話之類的,但對於純電視機黨,接觸的肯定是不多的,你讓一個小屁孩去看十萬個冷笑話,估計他只會屁顛屁顛的說:「麻麻我要看熊出沒。」火力集中不起來,自然難有轟動效應,其次是互聯網發達,小時候還去去電影院,現在除非與閨蜜有約(這我也得考慮一下片子類型),否則我一般都會選擇在家坐等,自然沒有當初的電影院成績了。

令人回味這個問題,題主說到:這部動畫的許多台詞和畫面至今還記得。後來的國產動畫再沒有這種感覺了。

於是我終於該繞回我想說的東西了,第一是題主自己說的不怎麼看,這些年越來越宅補得番越來越多之後,我連自己看過哪幾部都快要忘記了,更別提台詞了,但當年那些東西,看一部總有那麼點味道,感覺值得回味,於是我又在看了一遍——這並不一定說動畫的質量一年比一年差,看得多了,記得自然也就混亂了。

至於感覺這個問題,我小時候看《三眼童子》、《番茄十勇士》之類的也很有興緻,現在回過頭來看,一是會被父母吐槽,二是實在沒有興趣看下去了,有的動畫你覺得它好,一是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二是因為回憶的美化。再比如說《玩具之家》(又名老箱子與小電腦),現在真的表示非常想看卻再也看不到了,可是要真的看起來,依稀記得那粗劣的3D水平,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我心中的經典之一,有些畫面也很難忘記(當然一部分是因為詭異導致的心理陰影……),當年的國產動畫,其實也有幾類,比如《寶蓮燈》、《魔鬼晶元》、《葫蘆娃》之類的可能小時候看的有意思,現在就覺得沒什麼意思了,畢竟時代在進步,這種片都跟不上潮流了(不得不提魔鬼晶元也給我留下了心理陰影[總之小時候留下心理陰影的片還真不少]),另一類如《白鴿島》(日本有EVA),當時看的簡直看不下去,每一集都伴隨著今天晚上會做噩夢的風險,但從現在看來,劇本很神,有深度(白鴿島還是主角便當的一部奇葩)。當然,還有另一種奇葩叫做《蠟筆小新》,小時候看的津津有味,覺得很好笑,等現在……根本不忍直視,看個動畫跟做賊一樣,爸媽看到說:你在看蠟筆小新啊的時候一陣緊張,R18這種東西,小時候實在沒什麼感覺。(想到要補充一下《藍貓淘氣三千問》,給許許多多人科學啟蒙啊,可是現在你回過頭來看,有什麼意思?)

對於答案中批一頓《我為歌狂》表示那是渣作的,至少當時我們這裡並沒有這個反饋,大家還各種談論喜歡哪個角色之類的(貌似小孩子看動畫總是離不開這個話題——長大了就是CP,CP的),總體而言,《我為歌狂》在當時是一代經典,從我為歌狂到秦時明月,我成了徹底的胡彥斌粉,現在在宿舍里還能談論一下這些小時候的動畫,因為小時候資源不豐富,大家看的都是電視,都是這些東西,等到現在你要是跟人談宅圈:天使、炮姐、俺妹,這種就會有一種深深的隔閡感了,你最多只能跟他們談談小時候放的,《光能使者》、《哆啦A夢》之類的。

有人說,好的應該是經久不衰的,說在某個時代好這種就次了。這個就不一定了,《大鬧天宮》、《鐵扇公主》你覺得現在你能看下多少,但這兩部是上美最輝煌,也有可能是中國動畫最輝煌的時刻,手冢老師開始動畫也是受了《鐵扇公主》的影響,在當時,《鐵扇公主》在全球引起轟動,讓亞洲人更多的看到的是希望,亞洲也能做出好動畫,這種就足夠被稱為經典了。

中國動畫的炒冷飯不太好舉例子,太多年沒有看電視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情況,但至少我看電視那會兒翻來覆去放的就這點,舉例子還是拿日本來舉,比如一些經典,幽游白書,對於八零後而言夠經典了吧,而基本上大家都因為畫質原因看不下去,當年只能有這畫質了,沒有辦法,和現在的動畫比,沒前途,再比如說有人看了現在的動畫,回過頭來比幽白,不過爾爾,怎知道幽白也是一名先行者,人把路走出來了,後人覺得那個走出路來的人沒什麼大不了的,差不多就這感覺。

經典有時候確實需要時間和回憶去裝點,但看的少的話,似乎就沒什麼意思了,不接觸更多東西,不形成對比,不能說你心中的那個是最好,只是比較的對象少罷了。

對於有上美情節的我而言,上美本身是一個經典,也是一個悲劇(不服你來咬我呀——開玩笑)。
對於上美的了解,基本上是在偶爾看到這個視頻之後: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創造無數記憶的地方-20110909走讀大中華

花個九分鐘看這個視頻,你可以大致了一下上美有多悲劇,政策之下,上美站不起來,喜羊羊之類的片子多,也就算響應政策吧。

補充:
手塚治虫因中國《鐵扇公主》踏入動漫行業-20110909走讀大中華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夢工廠之路起航-20110909走讀大中華
這幾個是一起的=_=

另外有人推薦《風雲決》,我記得當年《風雲決》的時候,除了全明星陣容外,真沒什麼看點……風雲決當時被噴的挺慘的。

相比之下,最早在喜羊羊圍攻之下站起來的應該還是《秦時明月》吧,題主確實可以去看一下秦時,但因為政策原因,更多好片被腰斬,像這種前期大把大把砸錢砸出名堂的畢竟是少數。網路方面也只能做做月更的泡麵番,但不乏良作,《羅小黑戰記》也不錯呀。

另外推薦《納米核心》,製作精良。

難得寫了那麼多字,怕沒發出去,嚇死了=_=……


說得好像你現在會擠出看新番的時間跑去電影院看寶蓮燈似的……

手機碼字,慢慢吐槽吧:
首先,覺得寶蓮燈回想多好多好的,請再去看一遍。說句不客氣的,這片子看點只是配音和音樂,劇情畫面不過也就那樣,當年覺得好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99年看動畫能選擇的有多少?和現在網路高清下載的沒的比。當年回想叫好一片的《黑貓警長事件簿》跑來現代電影院剛正面的結局大家忘了?我軍確實不給力,但敵方也真的有高達……
最搞笑的是說之後動畫低幼向的,別逗,寶蓮燈自己也是低幼向的好嗎……


為什麼不見大家提起《海爾兄弟》呢!


九十年代之後的國產動畫我從來都黑。寶蓮燈只是那個時候投資較大宣傳較商業化的模仿作品,除了嘗試的態度,沒有再多值得感動。


體制問題,市場問題。

知道為什麼喜洋洋、熊出沒、賽爾號、摩爾莊園之流大行其道?政府支持唄~投資少回報大。

你費盡心血拍了一部成年人向的動畫,結果被廣電局禁播腫么破?

周圍孩子圈都在看熊出沒,你一個人和他們聊海綿寶寶,會有共同語言么……

當然不能偏而蓋全,最近有些國產動畫力作即將上市,建議題主去搜一下。

還有,寶蓮燈之後,《藏獒多吉》、《魁拔》水準都屬上流,就算電視版的《魔角偵探》、《三國演義》製作水準也都很棒。不要以為國產動畫都是熊出沒之流……


我記得小學的時候學校經常組織我們集體去電影包場看電影,但基本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電影,大家基本上都覺得蠻無聊的,所以從頭聊天聊到尾,後來終於有兩次是看動畫電影了,大家熱情空前高漲,並且看完後都一致給了好評,這兩部電影就是《花木蘭》和《寶蓮燈》。

這兩部電影都是中國古代的故事或者神話改編的電影,當時身為小學生的我們還不懂電影公司這個概念,所以我們以為這兩部電影是一個系列的,雖說後者不如前者搞笑,但是還看不出兩部電影製作質量上的差別,畢竟作為小學生,不用上課去看動畫片已經很開心了,而且不得不說裡面的三首歌張信哲《愛就一個字》、李玟《想你的365天》、劉歡《天地在我心》的確質量很高,尤其當時張信哲剛剛走紅,李玟還是天后,對於那時候剛接觸流行音樂的我們來說真的是非常經典,所以儘管歌的影響力其實大大超過了電影本身,但是它們也成為我們對電影的回憶的一部分。

當然了,後來長大一點後,我又看過好幾次《花木蘭》,依舊還是覺得這部動畫電影很牛逼,但是《寶蓮燈》後來就沒有再想看過了,因為它的質量的確比《花木蘭》差遠了。但想了想,為什麼這部電影給我們印象很深呢?我覺得大概是因為那時候我們還小,評判標準比較低,見的世面還少吧,《寶蓮燈》是我個人印象中第一部在影院上映的國產動畫,也是我們人生第二部在電影院裡面看的動畫電影,說白了就是代表了那個年齡的一段記憶,一種情懷吧。

至於後來為什麼沒有佳作了,因為我們長大了,判斷能力提升了。二十年後還會有人來提這個問題的,只不過把《寶蓮燈》換成了《喜羊羊》或者《熊出沒》。


題主明明說「如果有,求推薦」,又說1)令人回味2)影響力3)流傳度。

你所說的流傳度和影響力是什麼意思,你不知道的就算是不夠了嗎?

結果人家底下推薦了《我為歌狂》你還覺得不符合要求,真是XX多XX


大英雄狄青也不錯 主題曲很好聽


因為,你長大了


我認為吧,有這麼幾個原因。
1.國家的動畫補貼不合理,動畫行業想的是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得到國家補貼,而不是怎麼做好動畫。
2.國家對動畫一些題材限制太嚴
3.動畫行業所有的創意都是在許可範圍外,至於許可範圍內則完全沒有好的創意,所以不要想再出現大鬧天宮這樣的作品了,因為這是許可範圍內的作品。

作為一個觀眾瞎猜的。


寶蓮燈我是哭著看完的。


你有看過《精靈世紀》嗎?


國產動畫衰敗原因應該從自身和外在從兩方面來分析,首先跟自己比,現在的動畫已經沒有了當初那一份認真,之前看過關於哪吒鬧海的資料,裡面李靖彈琴的動作都是根據真是彈奏的動作來做的,試問細節能做到這步作品怎麼可能不讓人喜歡,包括寶蓮燈雖然我個人已經不太喜歡但感覺音樂、人物、配音都是很用心的,而現在的動畫片好像很難有這份真誠,喜羊羊還不錯,後面會提到。
國產動畫片光跟自身比是遠遠不夠的,跟競爭對手比差距過大才是他衰敗的最重要原因。這裡著重說一下。
1、定位:從火影忍者在網路走紅開始中國已經開始進入全民動畫的時代,動畫片已經不再僅僅是小孩子看的,而中國製作人還沒有轉換過這個觀念,大多數動畫片還停留在大灰狼小白兔的階段,試問我們這些扣腳大漢怎麼在熒幕前看這些小白兔用嗲嗲的聲音講"小朋友要誠實"之類的故事。
2、世界觀的架構:一個長篇型的故事,世界觀是相當重要的,貓和老鼠、兔八哥這樣短劇式可以不需要世界觀,但只靠幾個簡單角色就能沒完沒了演出那麼讓人百看不厭的劇情,需要無比強大的想像力,我至今還沒看到國內有這麼好的作品。而對於一般的動畫,世界觀的構建是非常重要的。提到世界觀就不得不提海賊王,海賊王構建的世界觀無比龐大而又複雜,戰爭、歷史、各種碰撞的思想,各種立場的對決,赤犬、路奇代表的法家色彩絕對正義,青雉和卡普代表的帶有"仁"色彩的正義,路飛的美國派冒險家的海賊,一眾窮凶極惡的霸權海賊,再到唐吉可德"只有勝者才是正義"的咆哮,統統都在這個大海賊時代精彩的上演,如此波瀾壯闊的世界觀大概也只有尾田這樣的大師才能駕馭,而反觀國內,很少有動畫會注重世界觀的架構,這樣就很難給觀眾代入感,進入作者的世界,自然也無法對劇情產生共鳴。唯一讓我欣慰的就是喜羊羊,編劇明顯借鑒了國外動畫的想法,不但給喜羊羊們設計了自己的曆法,給羊村也設計了歷史等等,這就是典型的世界觀架構的基礎,所以喜羊羊能走紅也絕不是偶然。但遺憾的是喜羊羊還僅僅是面向小孩子的兒童動畫,很難引起全民共鳴。
3、劇情,劇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內動畫的劇情,相對於日漫來說不得不承認差距過遠,而劇情最重要的主題思想更是單薄,這跟廣電總局也不無關係,進擊的巨人都已經涉及階級特權等敏感話題,國內動畫還在一味的新聞聯播式,你讓人怎麼不厭煩?
4、對白、配音、畫面等一系列細節的全面差距,一部海賊王能找出一堆的經典對白,讓人讀起來都熱血沸騰,國產的能想起來的就是灰太狼的"我還會回來的",配音方面日本有專業的聲優,國產動畫最多就是找幾個明星來充門面,這專業跟非專業肯定有差距。音效方面據說千與千尋里吃炸雞的聲音都是用真炸雞來配,鬼子的嚴謹態度可見一斑,而咱們國產動畫還有哪吒鬧海時候那份精神嗎?至於畫面,現代國產動畫幾乎沒有自己的風格,完全是仿日仿美,而曾經的水墨和剪紙風幾乎已經看不見了,你用李鬼和李逵去拼怎麼贏?何況日本動漫大多出自他們的漫畫大師原作,中日漫畫家的差距也是動畫人先天的不足。


推薦閱讀:

TAG:動畫 | 動畫片 | 動畫製作 | 動畫產業 | 動畫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