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用戶來說,「免費」的定價模式真的好嗎?
越來越多的服務傾向於正版免費,而轉從其他渠道獲得收入,但這真的是「免費」嗎,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往往把盈利轉嫁到實際物品或服務提供商身上,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免費」幾乎是不存在的( 例如廣告)。但是實際物品提供商又把廣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結果是用戶的線下消費在無形中為自己及他人的「免費」買單,這樣看來,所以免費是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對用戶來說,這是好的模式嗎?
我對免費與收費服務的區別和界限困惑過很久,然後看到了一句令我茅塞頓開的話:
如果商家為你提供免費服務,那你就不是他們的客戶,而是他們的產品。
看明白了這句話,再看那些免費服務,就豁然開朗了:
谷歌和百度做搜索服務,使用搜索服務的幾億人就成了一個成功的產品,廣告主花錢實際是在購買這個巨大「產品」面前的曝光率;
電視台做各種各樣的節目爭奪收視率,觀眾就是產品,用節目吸引人氣並劃分出觀眾的年齡、性別、愛好,然後同樣將這些分門別類的觀眾賣給合適的廠家,讓廠家在他們面前展示自己的商品;
但是如果你收看付費頻道,那你就成了客戶,首先不必被廣告困擾,其次,電視台對你的態度從「吸引、分類」變成了「服務、滿足」;
網遊的免費玩家,只需要給他們一些很初級的樂趣就可以,然後通過對樂趣的限制,吸引他們中的一小部分升級為付費玩家(客戶)。而大部分始終免費的玩家,實際是被打包成一個巨大的「陪太子讀書」的團體,供付費玩家們殺戮、領導、指揮;而且,付費少些的人同樣要陪付費更多的大太子們讀書;
對大型商場而言,顧客不是直接客戶,商鋪租戶才是,顧客實際是他們提供給各商鋪的產品,招攬到適合商鋪類型的顧客才是他們的目的。所以,找准商場定位、招攬合適的商家進駐、針對定位進行宣傳、甚至免費冷氣、班車、座椅、公廁這種小事,都是為了儘可能給商鋪提供更多客源。
回到題目中來。免費是好事嗎?這個無所謂好壞,免費是種商業模式,關鍵看免費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希望免費用戶升級為真正的付費客戶,那就會提供有限的免費服務,同時採取各種方法篩選出願意付費的用戶,並吸引他們升級;
如果免費用戶只是純粹的產品,真正的客戶是另一群人,那就會通過免費服務儘可能多地吸引「真正客戶們」想要的人,篩選掉無用的;
如果兩者兼有,就要分別考慮,如何能達到兩者的平衡;如果營銷方式有誤,可能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覺得不好用,但付費就能變得好用,那就是商家希望你付費;
如果覺得不好用,你選擇離開,那就是說你屬於商家希望篩掉的那部分用戶:不願花錢,同時也沒有作為產品賣給真正客戶的價值;
如果又免費又好用,那你和商家其實是各取所需的雙贏關係,也正是他們期望的。
幾個月前我寫了這篇 B2B的免費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和這個提問有很大的聯繫,轉過來回答一下。
----------------------------文章開始了--------------------------
易到用車的周航是我特別尊敬的創業家。在過去的一兩年打車軟體的補貼大戰中,我每次見到他都能從他淡定的面容後面感受到愈發的緊張和壓力,他也承認,對行業中激蕩起伏的競爭,每天都似翻江倒海般的不安。但無論優步和滴滴怎樣奮不顧身,易到幾乎沉寂了整整一年多時間。我佩服他的淡定,但同時也為他捏把汗。
終於,當易到牽手樂視以後,航叔出手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充值返現,贈禮抽獎,絕對豪情出演,和去年的補貼對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瞬間,我從Uber背叛,在易到賬戶塞進了5000塊,加上補貼就是10000多,足夠我用一兩年的了,還樂呵呵地抱走了兩台樂視超級手機。選擇那款專車軟體?我左思右想,前顧後盼,也沒找到別的原因,基本就是誰便宜就用誰啊。我突然覺得一年前和航叔辯論是Uber還是易到的叫車方式合理根本就是扯淡,現在任何一款叫車軟體都足夠好用了。當產品同質,信息對稱,情懷退位,剩下來就是慘烈的價格戰。
我沒法評論易到和樂視的汽車生態戰略,我認為它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但汽車就是汽車,手機花兩年能夠實現的改變,汽車就是需要五到六年。這個周期讓我想到自己所在的企業軟體行業,同樣,企業軟體產品的成熟度發展也比行外人想像的慢得多,然而這一切正在試圖被我的同行們改變。
我已經無數次被勸說要徹底「免費化」明道。用免費交換獲取用戶的速度。其實,明道一直有免費版本,也有收費版本。坦率來說,我們始終不相信應該徹底免費化一個企業軟體產品。如果自己不相信,自然不會隨意跟進。但在中國的SaaS領域,隨著20億左右的風險投資和BAT廠商的進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模仿消費產品,用所謂的徹底免費,終生免費,乃至補貼獲客。
軟體產品免費本身並不奇怪,但奇怪的是,免費產品還需要銷售人員「送」出去,還需要一對一盯人使用,否則銷售人員無法拿到「提成」,免費的商業模式也沒什麼奇怪的,奇怪的是,為了讓企業用上免費的產品,銷售人員還需要「賄賂」經辦人員,送上精美的糕點和廚房裡用的炒鍋。如果你在路上看到有人背著一口鍋進商務樓,他很可能是我們行業的弟兄。
SaaS產品收費的確有難度,但更難的是苦求用戶免費使用。在令人尊敬的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釘釘產品上,運營人員毫不掩飾地用紅包,卡券誘導企業用戶全員安裝,點贊賺錢。用金錢直接交換用戶,這可是比打車的補貼還要直接了當。有人說,這個真是看不懂。這有什麼看不懂的?給用戶發紅包,只不過希望競爭對手早日出局而已,難道它是因為對客戶真誠的愛?
實際上,無論一個SaaS產品是收費還是免費,客戶最大的成本都不在於此,真正的投入是部署和使用的大量時間和精力,用戶期望從使用中得到更大的回報。所以,我始終相信,免費與收費之爭的結果並不重要,最終的分水嶺只會在產品和市場的匹配度上。一個持續迭代改進的軟體產品,如果能夠得到大量付費用戶的捶打,一定會越來越好用,越來越和市場的主流需求契合,只是這個過程遠不如紅包獲客來的簡單爽快。雖然在表面光鮮的註冊下載數字背後,是極其慘淡的用戶留存率。
高舉免費大旗的廠商教育市場:「免費」是高維度的打擊,收費的產品完全不在一個競爭級別上。但「免費」兩個字和高級、高尚毫無關係,更加不是什麼驚天創意的商業模式。多少年來,Shopping
Mall都是讓你免費進場吹空調的,我們也沒有誇過他們高尚;百度當然不會為用戶的搜索收費,但是它也一樣會墮落得讓人搖頭。一個企業軟體徹底免費,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如果它僅僅是據此將競爭對手趕盡殺絕,然後開始收費,這已經是最高尚之舉。
我寫這些,已經冒了職業生涯的很大風險,這分明就是一個愛吐槽的抱怨鬼CEO么。別人有本事免費,你做不到,為什麼要說風涼話呢?免費的是最貴的,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用戶的確今天少花了錢,消除了採購流程,得到了實惠。一個主打收費的產品用戶量的確不可能和全免費的產品抗衡,這個現實橫亘在我們的面前,無法迴避。
所以,我又想起航叔的回馬槍式的補貼推廣,甚至我覺得他是有點報復性的。他當年反對補貼的觀點和言論可是和我今天的吐槽如出一轍。
故事沒有結束,專車市場也一樣。
「如果你在免費的使用一個服務,那麼你不是客戶,是產品。」
「如果你在免費的使用一個服務,那麼你不是客戶,是產品。」對互聯網而言,免費很好。
- 往大了說,沒有免費服務就沒有今天的互聯網。
- 往小了說,Gmail、Facebook、QQ等服務對大多數用戶而言就是真正免費的,而且品質極高。
「享受免費服務一定會以其他方式付出代價」(貪小便宜吃大虧?),這樣的觀點對互聯網服務並不一定成立。
免費服務的經濟基礎- 很多互聯網服務在規模足夠大之後,邊際成本近似為0,也就是說增加1個用戶幾乎不增加運營成本,這使得「少數人買單,多數人免費享用」的免費模式成為可能。
- 並不是所有服務都適用免費模式,邊際成本不夠低的服務如果號稱免費可能是不靠譜的,比如免費遊戲加速器。
免費服務的品質
- 服務的品質高不高和是否免費沒有必然聯繫,免費服務的品質可以很高甚至做到頂尖,比如google的搜索、郵箱、地圖。
- 有些服務只有免費才能做好,比如Facebook、QQ、微博,這類服務的共性是人越多越好用。
(以下一些回答系對應修改前的問題)
- 免費是否不利技術進步? 一種服務如果已經只能做成免費,那麼免費非但不會影響技術進步,反而會迫使開發者投入全力不吝使用最好的技術去改進服務以爭取更多的用戶。
- 免費午餐不但真實存在,而且味道可以很不錯
收費服務會不會更好一點? 更利於技術進步?
- 收費服務通常「你能買到的都不是最好的」,收費服務往往採用擠牙膏式的改進、階梯式的服務品質(如運營商的套餐)來保障利益持續最大化。
- 收費服務的服務商更關心如何用現有技術或設備賺更多的錢,而不是整天琢磨如何提供最好的服務。
- 收費服務也未必有利技術進步,有點諷刺的是,成熟市場的收費服務商更多扮演的是新技術的阻礙者,而不是積極的推動者。
- 並不是說收費服務是邪惡的,很多服務目前只適合收費模式,但收費並不意味著更好,也不一定更「進步」。
免費午餐的代價如何?
- 請這麼多人吃飯,少數買單的人是不是要虧的吐血?
- 免費服務用戶的買單行為,以google搜索為例就是用戶點擊廣告:1次廣告點擊會為google帶來1美分~若干美元不等的收入,而google平均每100次搜索行為中大約只有1次廣告點擊。也就是說每1個人買單(點擊廣告)夠其他99人免費使用搜索,同時能讓google活的不錯可以繼續免費提供強大的搜索服務。
- 為什麼買單成本如此之低? 因為google的搜索服務可以做到極低的邊際成本,所以平攤到每個人頭上的成本就是很低,典型的情況是:1000次搜索中有10次廣告點擊最終形成1次消費,整個體系就足以良好運轉。
- 我點廣告後在淘寶消費了,我為廣告費買了單,還為其他人免費使用服務買了單,是不是虧了?
不想為其他人買單可以不點廣告,不想為廣告費買單可以只挑不投廣告的商家消費、不買任何品牌的商品,這樣是不是就賺了呢? - 「看起來免費,其實你被人賣了」 是的,對以廣告為主要收入的互聯網服務來說,用戶確實被「賣給了廣告主」,但這並不意味著用戶利益受到傷害,除非認為:看廣告→主動消費=利益受損,這算什麼邏輯?
- 不點廣告的人真的沒有付出任何代價嗎?
- 還以google為例,很多用戶從來不點google廣告(我就是),google並不會因此難以為繼或者降低服務品質,也不會逼著我們這些永遠跑過去蹭吃蹭用的人說:再不點廣告不讓你們用了!我們也無需為自己的蹭吃行為感到羞愧,Google的商業模式決定了他不需要所有用戶為自己直接貢獻收入。
- 「我視線內要忍受廣告的存在」這難道不是代價嗎? 這是代價,但不覺得這比起從google服務獲得的便利來講很微不足道嗎。而且google很「傻」,以至於將廣告和搜索結果明顯區分開來以便於我們長期無視他們的存在。
- 至於出賣用戶隱私數據,這隻和服務商的職業操守有關,收費的服務商一樣無法保證用戶數據安全。
互聯網產品和傳統產業不同,成本隨用戶的增長而降低。只要這個曲線不改變,商業模式就沒有本質的區別。
換言之,如果你買的服務不是專屬於你、具有獨佔性的(譬如針對企業的定製 ITO ),你,始終是產品的一部分。
在一個「養豬吃肉」為統治性商業模式的互聯網環境下,你花錢買的,不過是高端版豬食而已。抄段子的人最好弄明白原作者對比的是什麼。
看著被頂得最高的回答,說的貌似免費像是陰謀一樣,若是把所有免費互聯網產品收費,看你們又要爆出怎樣的陰謀論。
大體上有兩種「免費」,一種屬於產品競爭模式或者商業模式,讓用戶免費使用服務,但通過廣告或者其他增值服務獲取商業利益,另一種則是由大量有理想主義情結的程序員促進的免費,即開源軟體(當然具體情況要看其遵守的協議內容),這兩種免費都和服務或者產品的品質沒有必然聯繫---兩者都有影響世界的產品/服務(例如Google和linux)。前一種免費我欣賞,後一種免費我尊重。
我之前做的一張圖,大體解釋了免費這樣一種商業模式。
免費分很多種,其實大多數我沒有接觸過,我淺談一點,互聯網的免費並通過廣告盈利的時代
現在互聯網幾乎完全是免費的模式運行,當然不是真的免費,而是通過廣告獲取收益,凡事必有利弊,我先說不好一點,自然影響視覺效果為首(不想說用戶體驗,實在被說的太濫了),其他就不談了,我主要說免費的好處
首先的好處自然是互聯網企業可以更輕易的獲得大量用戶,其次在於,廣告可以起到類似於稅收平衡作用,例如最為廣泛的電子商務廣告,普通人和有錢人看到廣告的次數和數量是大略一致的,當普通人點入廣告後受限於經濟能力,購買的可能性更低,而有錢人則購買的可能性更高,這樣有錢人就為互聯網付出了更多的經濟上的投入(可能有人覺得點入廣告的收益是固定的,有錢人付出的錢是給了電子商務網站,但其實是相同的,電商有了錢才會加大廣告的投資,資金是迴流的)
免費服務讓這個社會根據自己的能力付出了相應的付費效果(同樣的服務,普通人付的少,有錢人付的多),個人認為益處遠大於弊處(最主要的是百度的競價排名和假藥廣告之類的)。
大多數免費都是如此,但也有例外,例如網遊,免費加道具收費會導致遊戲失去平衡,要小心控制,殺毒行業也是,大家都免費之後,可能陷入營銷戰爭,而忽略技術研發。但總體而言,免費的益處遠遠大於弊處
反對目前的高票答案,免費服務的用戶不是產品。用戶本身也無法直接被出售。
用戶不是產品,那是什麼呢?
免費服務的用戶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幫助商家一起生產產品的員工。
對,你不是產品,而是員工。你沒有被物化,你仍然是人,對不起我一激動連字都寫歪了。
微軟的每個員工在工作中都可以免費使用微軟產品,並非因為他們本身是產品,而因為他們是員工。
自由軟體的用戶們都可以免費使用自由軟體,並非因為他們本身是產品,而是因為他們本身是員工(無論是對開發,還是對測試,還是對軟體推廣,都是有貢獻的,而這種貢獻,本身就是自由軟體社區所需要的產品)
各位可以很簡單的思考:你當然可以免費的使用你公司提供的生產資料,因為,你是公司的員工。公司必須免費給員工提供生產資料,因為希望員工生產出其他的產品,讓公司獲利。
所以,免費服務並非是因為把你當作產品,而是因為在你使用這個服務的過程中,能夠生產出另外一種「產品」,這種「產品」可以被商家獲利,所以商家需要免費提供服務給你。
現在來剖析高票答案所說的幾個例子吧:
1,谷歌百度做搜索服務,好吧這個要分開來看。做搜索服務,是為了讓互聯網的信息更好的流動。越多的人使用,互聯網就會被創造的越多,被開發得越多,被互相鏈接得越多,實際上,用戶對搜索引擎的搜索行為,以及點擊行為,本身也為搜索引擎貢獻了數據。——換句話說,搜索引擎的用戶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製造了「更繁榮的互聯網」,以及「關鍵詞搜索趨勢」,「關鍵詞點擊率」等產品。——有了這些產品,能夠讓搜索引擎更好的服務於廣告商。——所以搜索服務的免費用戶實際上也是幫助搜索服務一起完善這個搜索引擎的員工,他們是產品的生產者,而不是產品。
2,電視台爭奪收視率為了賣廣告?這個更赤裸裸了,「收視率」本身就是一個產品,或者說服務類產品,免費用戶是製造這個產品的「員工」。很公平的說法。
3,網遊的免費玩家是什麼。我之前見過一個統計,說免費網遊的付費玩家只佔 15%,而這 15% 中大部分只是輕度付費,50% 的付費來自十分之一(也就是 1.5%)的客戶。——換句話說就是 1.5% 的客戶完成了 50% 的付費。——那麼你說,另外 85% 的玩家是不是毫無價值?當然不是,這些 85% 的玩家幫助這款網遊本身成為更好的遊戲。而他們很多人的身份可能都更象是開發這個遊戲的員工。其中有些玩家只是供應了這個遊戲的知名度與口碑,有些玩家更是發文章,寫攻略,建論壇,組成圈子,QQ群來宣傳,甚至給遊戲提bug提建議,這些玩家同樣創造了這個遊戲的生態,完善了這個遊戲。這很多事情,如果沒有這些玩家,都是需要產商專門請人去做的,甚至對於人氣不旺的遊戲,必須會請大量的員工專門陪土豪玩。大多數免費玩家的角色實際上就是員工。
後面的就不一一分析了,大家可以自己輕鬆的推舉出,免費服務的用戶或多或少的在不知不覺中生產出了一些產品,而這些產品往往就是提供免費服務的一方所需要的。
當然,還有一些商家並不是這麼想的,他們把免費服務做得非常難用,你必須付費才可用好用,多半是因為這些商家沒有想通,根本就沒有找到合適的模型讓自己的免費用戶生產出自己需要的產品。這個時候,免費服務起到的只是付費服務的「試用版」的功能。這種情況雖然與我所論證的情況完全不同,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用戶也依然不是產品,而只是某個「待發展的潛在客戶」。
結論:免費服務並不是什麼陰謀論,而是一種各取所需的合作,你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了員工,跟你的公司免費提供給你辦公用品讓你辦公是一樣的道理。
作為一個沒有付費渠道的人,我覺得免費用著挺好的。要是我家樓下的手機店可以給App Store賬戶充值,我會很願意買點正版軟體的。
排名靠前的回答都著重論述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免費模式」的意義、出發點。而對於題目所提及的「對用戶好」這一點上,沒有過多展開。最近看《怪誕行為學》,有專門一章陳述「免費的威力」,在此摘抄兩段以供參考:
免費的東西讓人感覺好,這不是什麼秘密。原來「零」不僅僅是一種特別的價格表示法,他還能喚起熱烈的情緒——成為一個非理性興奮的來源。如果某商品從50美分打折到20美分,你會買嗎?有可能。如果從50美分促銷為免費呢。你會不會爭著伸手去拿?肯定會!
.....
多數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費使我們忘記了不利的一面。免費給我們造成一種情緒衝動,讓我們誤認為免費物品大大高於它的真正價值。為什麼?我認為是由於人類本能地懼怕損失。免費的真正誘惑力是與這種懼怕心理·聯繫在一起的。我們選擇某一免費的物品不會有顯而易見的損失。但是假如我們選擇的物品不是免費的,那就會有風險,可能做出錯誤決定,可能蒙受損失。於是,如果讓我們選擇,我們就盡量朝免費的方向去找。
....
免費同樣適用於時間領域。我們花在一件事上的時間,說到底,是從另一件事上轉移過來的。
...
免費(這裡意思等同於「零」)還會影響我們購買食品。.......假如你在一家酒吧,正和朋友們愉快地聊天。一種牌子的啤酒是零卡路里的,另一個牌子是每瓶3卡路里的。你覺得喝哪一個牌子才算真正的輕淡啤酒?即使兩種啤酒的卡路里含量的差別微不足道,零卡路里啤酒給你的感覺是,它才是正確的選擇,才有益於健康。喝著它,感覺真是太好了——服務員,再來一盤炸薯條!
從作者的觀點看,免費模式對於用戶來講最大的壞處在於使消費者(用戶)忘記了交易本身對於自身的損失,這一損失如:搶購免費商品所損耗的個人時間、精力、整理閑置商品的風險、陷入購買圈套的風險等等。
更多參考:怪誕行為學 (豆瓣)
A Beginner"s Guide to Irrational Behavior (作者在Coursera的在線課程)
在做免費策略時需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雖然免費,但產品質量必須過關。越是免費的產品,用戶進行選擇的成本就越低,那用戶拋棄的成本也就會更低。二是要時刻謹記免費才是最昂貴的。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進行免費策略,這要因產品、資源、時機而定。
免費生財,首先,需要充足的資金,否則企業無法繼續運行。
其次,經營者需要有前瞻性,明確到底哪方面可以賺錢,做生意不是做慈善,盈利才是第一目標。如果只是盲目地選擇了免費策略,而無法找到獲利的地方,那你永遠無法獲得成功。當消費者把免費變成一種習慣時,想要收費就很困難了。所以不要輕易嘗試免費策略,雖然在互聯網時代,免費商業模式早已泛濫,但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免費也是有門檻的。
免費模式門檻一:規模,免費模式如果要做到交叉補貼,就需要有一定的規模,沒有足夠大的規模作支撐,就無法吸引更多的付費人。
免費模式門檻二:優質,免費的服務不等於低質量的服務,免費的產品也不等於低質量的產品,免費的服務和產品要比付費的還要優質,才可以讓用戶信賴你。
免費模式門檻三:資金,要達到交叉補貼的目的,就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作支撐,否則實行免費模式只會讓失敗來得更快。
互聯網不是免費,人們創業也不是抱著免費的目的去做,而是要從互聯網的免費思維中找到付費的思維。
@蘇莉安 回答的意思基本到了,但是舉例還稍微有點混亂,我這裡再仔細地闡釋和分析一下。
依靠少部分付費玩家賺錢的網遊,他們的商業模式是Freemium,即免費模式(Free+Premium=Freemium)。先通過提供免費的遊戲(Free)吸引大量的用戶基礎,再推出享有更多功能的付費增值服務(Premium)以盈利。這種模式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呢?是的,很多正版軟體都會提供30天免費試用版或者免費的功能受限版(lite version),就是爲了吸引用戶之後再收取正版授權費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商業模式叫作Two-sided market,雙端市場。想像一個雙埠網路模型,埠兩端分別是兩類不同的用戶。在這裡,商家作爲一個中介平臺,將兩類不同的用戶連接起來,從而創造價值。淘寶就是一個典型的雙端市場,
「買家」和「賣家」是這個市場中兩種不同類型的用戶,淘寶提供一個平臺使兩者聯繫起來。雙端市場的一個重要特性是交叉網路效應(cross-side network effect),即其中一類用戶的增加,會帶動另一類用戶的增加。比如,淘寶中的「買家」多了,「賣家」自然會隨著增多,而「賣家」增多以後,由於供應增加價格降低,也會造成「買家」進一步增多,形成了正反饋的網路效應。
因此,在雙端市場中,商家完全可以爲一類用戶提供免費服務,來吸引另一類付費用戶的加入。
舉幾個例子就很容易理解了。- 信用卡市場
信用卡市場中有兩類不同的用戶,持卡人和商戶。若使用某一種信用卡支付產品(Visa,MasterCard,AE)的人多了,支持這種信用卡消費的商戶就會增加。同理,支持某種信用卡消費的商戶多了,相應卡種的持卡人也會增多。每筆支付的手續費由商戶支出,而對於持卡人免費(商戶通過商品價格轉嫁給持卡人另論)。
- 百度、微博推廣
使用百度搜索業務的普通用戶這麼多,如果你是廣告主,願不願意爲這個平臺砸錢做推廣呢?爲普通用戶提供免費服務,吸引廣告主來砸錢。使用免費服務的普通用戶都是下金蛋的雞。微博是同樣道理,360拼裝機量也是這麼個意思。
總之,對於Freemium模式,付費和免費用戶都是同一類用戶,商家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吸引用戶付費。對於Two-sided market模式,商家爲一類用戶提供免費服務,吸引另一類付費用戶加入。實際中這兩種模式經常會同時使用。
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是個很大很大的課題,這裡我只能拋磚引玉待高人解答。
如今的網際網路企業都在努力創新,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對於我們普通用戶而言,應該尊重網際網路行業裏的商業模式,各取所需,達到雙贏。
越來越多的服務傾向於正版免費,而轉從其他渠道獲得收入,但是真的有免費么,它對消費者真的有利么?
有利有弊,服務商可能通過出賣你的行為數據賺錢,不知道你介意否。意思就是,你以為你穿著衣服護著隱私,其實人家什麼都看到了。
例如網路遊戲,現在免費道具收費網遊和wow點卡式,哪個更公平,投入更少?
收費模式不一樣,沒有絕對的公平,有錢人可以通過現實社會的財富輸入到遊戲中變成遊戲中的財富和榮譽。網路遊戲里給你的幻覺就是,可能花100元買個裝備就能改變不公平的局面,爭一口氣,其實都是徒勞,一群人鬧得歡而已,遊戲商開心數錢。有帖子說過,遊戲商專門會招人激化群體矛盾或者裝備的不平等,來刺激消費。
再如殺毒軟體,不再比拼其殺毒功能,而聚焦於營銷手段以及從其他渠道獲得收入的能力,事實上削弱了技術競爭。
殺毒功能本身都是次要的,要讓用戶感到有用,特專業,才是重要的。在中國若技術上無保護的話,你抄我,我抄你,有什麼區別?面對國家支持的黑客,你那每年交268元的專業防火牆還有用嗎?
此外,由於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往往把盈利轉嫁到實際物品或服務提供商身上,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免費」幾乎是不存在的( 例如廣告)。但是實際物品提供商又把廣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結果是用戶的線下消費在無形中為自己及他人的「免費」買單,這樣看來,免費是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是提供了方便,讓消費者更快的接觸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你說廣告促進了消費,可能消費者原來不想買,這本身就是廣告的作用不是嗎?如果各個環節沒有人付錢,這個商業模式怎麼運行下去呢?有多少人願意為當初互聯網開荒獻身呢?
網站最初需要廣告支撐,廣告金主關注廣告曝光量,發現曝光量與網站點擊量有直接關係,所以點擊量成為網站一項主要指標。軟體最初需要內置廣告,廣告金主關注廣告曝光量,發現曝光量與軟體裝機量有直接關係,所以裝機成為軟體一項主要指標。
所以我覺得互聯網早期業務免費是由廣告這種模式決定的。
現在互聯網有多種盈利模式,不一定非要靠廣告,但免費這種形式保留了下來。
我覺得現在有關互聯網業務已經達到完全競爭狀態,可能是不免費不行,與傳統行業不同,一段程序或者代碼就能提高效率,有些地方純靠腦力,實在是發展和進化的太快。
免費其實是一種傾銷,但互聯網業務多為服務,只要你用了,並且長期使用,就會產生行為慣性,肯定會收費。關於收費怎麼收,向誰收,是個問題。
免費意味著你要付出其他代價
對你來說 好不好完全取決於你免費得到的和你要付出的究竟哪個更多而已
如果商家為你提供免費服務,那你就不是他們的客戶,而是他們的產品。
這句話看起來挺唬人 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兒
甚至有人提了拓展問題。。。我無法理解。。。
反對最高票。
【用戶】不可一概而論。
有些用戶時間成本低,資金成本高。比如天天無所事事卻價格敏感的用戶,免費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好事。有廣告就有廣告唄,看了也不多啥少啥。
還有一些用戶時間成本高,資金成本低。比如公司高管,他們寧可花錢買凈版產品,也不願意在沙子里找米粒兒,在廣告里找想要的內容。
這裡從一個廣義的視角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免費,是一種好的定價模式嗎?不,它是一種市場精心選擇的定價模式。
01 價格與免費
通常理解中,價格是得到某樣東西要付出的成本。那麼,為什麼要付出成本?
大家會說,因為生產這件東西需要成本。
可是支付的價格通常高於生產這樣東西的成本。比如,一本書,它的各種成本累加起來,可能只要10元;而消費者卻要支付20元去購買這本書。
在經濟學家的眼中,價格是調控資源分配的一種方式。
這種方式被應用在市場經濟的大多數領域。Iphone手機、電腦、車子、耳機、糧食、蔬菜、水果、股票,這些都需要付錢才能得到,也只要付錢就能得到。這些東西如何分配,取決於誰付得起錢,其他一概不論。
也有很多東西的分配並不取決於價格:
- 比如上海和北京的戶口,上海戶口採取積分制,而北京戶口則採用配額制
- 比如搖號的車牌,採用的是隨機模式
- 比如某些地方的廉租房,採用排隊模式
- 比如上北京大學,採用考試模式
這些東西都沒有明確的價格。這些東西都可以說是免費的。
這裡是不是感覺稍微有點不對勁?
02 稀缺
我們面臨這麼一個問題,資源是稀缺的。資源是稀缺的,意味著資源的數量不能滿足所有需求:
- 上海戶口今年只有1萬個,但有10萬個人想要
- 書只有10萬本,但有100萬個人想要
- Iphone手機只有10億台,但是有50億人想要
- 北京大學只能容納2萬個學生,但是有10萬個學生想要
因為稀缺,我們需要一種機制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到不同的需求人或需求場景上去。
那麼,價格模式、排隊模式、隨機模式、積分模式,哪一種最好?
03 分配模式的作用
不同的分配模式,帶來了人們不同的行為。
舉一個香港房子的例子,香港的房子有兩種分配方式:
- 在自由市場,以價高者的方法來分配房子。付得起而又願意付出夠高的房價或者租金的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喜歡的房子;不論他的年紀、相貌、學問、政治身份多好,付不出錢就沒法得到。
- 在香港大學,老師的房子以計分的方式來分配,系主任6分,結婚了6分,每增加一個孩子增加6分,工作每增加一年增加6分,這些加起來的總分數,就決定了房子分配的先後順序以及分配到的房子的面積大小;不論一位老師有多少錢、學問多出眾、研究成績多好,分不夠,就分不到房子。
分配的制度不同,兩個系統中人的行為會相應改變。自由市場下的人會努力生產賺錢、節省費用;而港大的老師會早早結婚、多生孩子、在港大熬資歷。
04 分配的目的
一種分配模式可以將稀缺的資源分配給不同的人,並且調節人們的行為。
判斷應該選擇哪種分配模式,則取決於希望實現的目的。
從促進社會財富或收入增長的目的來說,除了價格模式以外的分配方式都會產生浪費。
- 按配額來分配,就有了走後門的行為
- 按順序來分配,排隊的時間就被浪費
只有在價格模式下,沒有浪費。
人們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去努力生產,創造更大的財富。這個過程也會促使那些稀缺的物資變得相對不那麼稀缺。比如,如果iphone手機的需求很大,那麼就會抬高iphone手機的價格,iphone手機價格高了之後,就有了更大的利潤,生廠商就願意生產更多的iphone手機,就緩解了iphone手機稀缺的局面。
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本質是價格調節機制。所以,在大多數場景中,價格模式是最好的分配機制。
但這僅針對商品的供應量可以增加,或者稀缺資源的利用率可以提高的情況,並且目的是實現社會財富的增長。
對於一些人為製造的稀缺,比如土地的供應量、車牌的數量、房子的配額、大學的入學名額,市場這隻手也會失靈。並且,在這些情境中,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並不是目的。
那麼,在互聯網產品的場景中,分配的目的是什麼呢?
05 在物質不稀缺的場景下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按照馬克思《資本論》,社會主義國家物資的分配方式是「按需分配」。按需分配實質就是一種免費的模式。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用價格來調控資源分配的社會,這種社會形態能夠最高效地將資源調配到它能產生最大價值的地方,從而促進社會財富的創造。
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之後的社會形態,建立社會主義的基礎是物質的極大豐富。
這七個字非常重要,物質的極大豐富。
物質的極大豐富意味著一件商品,每個人用到他完全不想用了都用不完,比如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很多米,每個人每餐都吃到撐死,也吃不完;而且米的量一直都有這麼多,永遠不用擔心沒有。
意味著,沒有稀缺。
在這樣的情況下,因為供給遠遠遠遠超過了需求,稀缺不再,由供需的碰撞產生價格的價格調節機制反而失靈了。
不稀缺的物質,比如江上之清風,比如山間之明月,比如我們賴以為生的空氣。
比如由於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而產能過剩的產品;比如互聯網上的資訊。
06 互聯網產品的供給決策與邊際成本
互聯網的很多產品,有一個獨特的點:固定成本很高,邊際成本極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邊際成本很低,意味著,互聯網公司增加一個供給,不需要多少成本:
- 互聯網上的視頻,增加一個觀看者,增加的成本,極低
- 互聯網上的信息,增加一個獲得信息的人,增加的成本,極低
- 一個手機app,增加一個用戶,增加的成本,極低
這樣的場景很多很多。
根據供給理論,生產商會一直供應商品,直到商品的邊際收益(價格)等於邊際成本。而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商品的邊際成本極低,那麼它將一直供應商品,直到商品的邊際價格約等於0。
這就是免費模式。這就是互聯網公司的供給決策。這是為什麼互聯網的產品不稀缺的原因。
但是,所有賣家都有一種慾望,攫取用戶的消費者剩餘。
攫取用戶的消費者剩餘的方式有很多,比如:
- 收取會員費,是不是想到了什麼?
- 捆綁銷售,是不是又想到了什麼?
- 讓用戶做一些原本不必做的事,是不是又想到了什麼?
07 當我們成為稀缺
多有趣,最早實現了共產主義的是互聯網。共產主義的背後是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
我們走進了下一個時代,物資不稀缺的時代。當物資不再稀缺的時候,我們就成為稀缺。
每個人都只有24個小時。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我們尚不能增加自己的時間。
在物質的產能足夠的情況下,我們為物資所付出的成本已經不再是金錢,而是我們的時間。時間成為比金錢更為緊迫的制約條件。
注意這種轉變:我開始用錢來換取我們的效率,而不再是用錢來換取物資。
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08 未來模式
過去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物資稀缺的迭代,也就是產業升級、消費升級,這條路會不會有一個終極的盡頭?在部分產品上,一定會有。因為人類的感官能力決定了個人享用的上限。好好理解這句話。
未來的稀缺或許會發生在能夠提升人類自身感知力的領域。只有感知力提升,尋常物用升級之路的天花板才會切開。
免費,是一種好的定價模式嗎?不,它是一種市場精心選擇的定價模式。
用周凱旋2013年的回答做一個結尾吧:
網易有錢
用經濟、投資與財務的知識解釋世間之事
喜歡,你就點個贊喲~
好,希望所有東西都免費。
- 免費的魔力在於人都有害怕喫虧的本能,選了不免費的商品,意味著我們存在一個「錯誤決策」的風險,可能會喫虧,所以從心理上人都是會趨嚮於免費的。 在大多數交易中你都能感受到好處和壞處,但是當某樣商品免費時,你就忘記了它的壞處了。免費能讓我們的情感迅速充電,讓我們感覺到免費給我們的東西實際上要值錢得多。
- 但是免費是一把雙刃劍,它是最大化推廣產品和服務的上佳手段,但如果這並非你的終極目標的話,那麼就會產生反作用。
推薦可以看看《免費﹣商業的未來》一書,有詳細的說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