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反會被淘汰嗎?


與其問「單反會不會淘汰」,不如問「中畫幅以下,民用級以上,准專業級以及低成本專業級相機會如何發展」。傳統的單反,這裡特指狹義的反光鏡結構的可換鏡頭相機,一定會不斷變化,即使反光鏡結構被徹底改革也不意外。然而就算是「淘汰」,也是保留長處的迭代,而非砍掉一切從零開始。

說「有旁軸就不要單反」的,是完全不能體會單反的意義。所見即所得是強烈的需求。旁軸能變焦?旁軸能移軸?說得再簡單點,旁軸能景深預覽?都別提光微距像差都能把你剁成肉臊了好不好。

膠片能不能所見即所得?能。大畫幅相機就是這樣,首先通過對焦屏取景並對焦,然後關閉鏡頭,插上膠片盒,曝光。但是流程複雜設備繁冗,我們要便攜。可以說至少在 135 上,單反已經是最理想的結構。

那麼數碼感光件可以真正做到 WYSIWYG,數碼單反還有意義嗎?有。雖然長遠來看它有充分的過渡性質,但是就算拋棄反光鏡的結構,鏡頭群、圖像處理技術乃至製程工藝都是可以在新產品上發揮作用的。

現階段的單反會不會淘汰,長遠來說一定會,雖然可能至少要等到價格合理的全幅單電上市。准專業級相機的市場很小,只要能保證功能與畫質同時壓住價格,數碼單反取代膠片單反的戲碼一定可以重演。


聽說過蠟燭經濟嗎?

在電發明以後,電燈普及以後, 很多人就很自然的以為蠟燭肯定會消失。但實際上蠟燭這個產業並沒有消失,甚至可以說,電燈不能完全替代蠟燭,蠟燭反而能完善停電後電燈的不足。

沒人想過生日蛋糕上插一個燈泡吧。

石英錶的出現,很多人也以為機械手錶到頭了。可實際上,現在機械手錶的市場依舊很大。

前幾年的智能手錶熱,傳統手錶要被淘汰的言論還溫熱呢。

單反會被淘汰嗎?

當然不會,因為單反就是為了淘汰中低端旁軸而誕生的。

可現在高端專業旁軸依舊有一群狂熱的死忠,都快百年了,也沒見旁軸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所以,我可以打包票說,未來五十年,單反都不會淘汰掉。

只會不斷的讓出中低端的份額。

而且這個份額讓出來不是直接讓給微單,很大一部分,是讓給手機。

很多人想問題都是有你沒我,其實這個世界的發展,從來都不是極端的。

什麼時候心中能存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還能合理的做出自己的判斷,

什麼時候,就算真的成熟了。

可惜暫時現在的網路世界,依舊充斥著各種幼稚的聲音。

我今天寫完這個回答,希望大家記住一個名詞。

記住,蠟燭經濟。


經過我的認真反思,我決定修改一下原答案,可能描述得會更好好理解一點。

單反會不會消失,我們可以參考其他的物品來推測一下:

比如鋼筆出現了,毛筆也沒有消失,而是變成了一種文化工具,承擔著傳承歷史,顯示文化底蘊,交流藝術的工具。

水性筆出現了,鋼筆並沒有消失,很多人還是喜歡硬筆書法的質感和厚重感,高端鋼筆近年來也成為商務交流,禮品饋贈,紀念收藏的理想選擇。

石英錶出現了,機械錶並沒有推出歷史舞台,相反機械錶作為製表大師匠心和靈氣的體現,成為了無數高端人士的心頭愛物。

電子錶出現了,石英錶並沒有被完全取代,而是作為「精準」,「便捷」,「輕質」和「容易保養」,而且具有「商務價值」而被商務人士廣泛使用。

各種方便的現代服飾出現了,漢服近年來也被各種熱愛傳統文化,致力于振興和向大眾宣傳推廣傳統服飾的有志人士所推崇,現在漢服更多的是用於展示風采,傳達文化信息,增強民族自豪感而存在。

胸罩出現了,傳統內衣並沒有消失,而是作為展示性感和個性的服飾,受到各種潮人的喜愛和追捧。

所以題主,單反本來就是作為比較小眾的創作工具,需要單反進行工作的也只能極少一部分人,所以攝影工具發展得再迅速,單反還是會作為有特殊需求人群的必須工具而保留下來。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其實我還是比較喜歡原來的答案:

——————————————————————————————————————

鋼筆出現了,毛筆沒有消失,被作為裝逼工具保留下來……

水性筆出現了,鋼筆沒有消失,被作為裝逼工具保留下來……

石英錶出現了,機械錶沒有消失,被作為裝逼工具保留下來……

電子錶出現了,石英錶沒有消失,被作為裝逼工具保留下來……

西裝出現了,漢服沒有消失,被作為裝逼工具保留下來……

胸罩出現了,抹胸沒有消失,被作為裝逼工具保留下來……

所以題主,你認為本來就是用來裝逼的單反會消失嗎?它會被作為裝逼工具保留下來……


單反這種相機不會淘汰

但是,你手裡的單反會淘汰
因為他會老化,會沒有零件,會沒有電池
雖然很多年了,木頭機器還是有人用


我覺得,在技術層面上,單反相比其它相機的優勢有:
1 光學取景器的毫無延時的所見即所拍,尤其近距離拍攝優勢最大
2 反光板通過分化一部分光線進行相位檢測對焦,速度最快
3 適用於各種鏡頭,有最龐大鏡頭群,旁軸相機在長焦鏡頭方面明顯無力

隨著技術的進步,挑戰單反的主要有兩種,一是sony的半透反光板技術,二是無反相機。
最近隨著cmos植入相位檢測對焦點技術以及佳能70D帶來的雙像素cmos實現的相位檢測,上述相機在對焦能力上大有超越單反趨勢。

所以,現在單反唯一保持優勢的就是那個沒有延時的光學取景器。

雖然單反的挑戰者們有高清的電子取景器EVF來提供近似單反的取景體驗,EVF還有暗光下的優勢,也可以提前看到照片機內處理後的結果。但是,EVF的延時還是客觀存在,這個延時雖然在平時可以忍受,但使用過單反的人肯定嫌他不爽,它也無法很好地勝任在複雜光線下抓拍的體育和紀實攝影。

所以我認為,目前看來單反的優勢就在於明亮清晰無延時的取景器和暫時遙遙領先的鏡頭群。

在目前的市場上,消費者在選擇一台高畫質相機時已經不像過去,有了微單等多種選擇,但是單反取景器帶來的巨大優勢,在某些攝影領域是不可代替的,所以,儘管市場佔有率被微單和高畫質便攜機瓜分,但單反不會消失!

即使在入門消費市場上,單反也不會消失,因為單反等於專業這個印象根深蒂固,人們都想要面子。這就是我向好多人說微單更適合您而被嚴厲拒絕的原因。


淘汰是淘汰,滅絕是滅絕。

135膠片沒被淘汰嗎?必須已經淘汰了。

135旁軸沒被淘汰嗎?必須已經淘汰了。

135單反沒被淘汰嗎?已經差不多了。

恰恰是最大數的民用,單反已經被淘汰的邊緣了。你覺得支持雙核對焦的佳能liveview模式是單反嗎?是妥妥的無反啊!

只不過,在很多人眼裡,分不清無反和單反的區別。


噴氣式好先進!——螺旋槳照樣飛

晶體管好便宜!——電子管照樣暖

動鐵好細節!——動圈照樣全面

數碼媒介存儲量好大!——模擬照樣連續

太空梭好高效!——火箭照樣射

薄膜鍵盤好便宜!——機械鍵盤照樣咔噠

打火機好方便!——火柴照樣刺啦

渦輪增壓好動力!——直吸照樣線性

電子琴好準確!——老鋼琴照樣調音彈

的確良好結實!——純棉照樣舒服

石英錶好准!——機械錶照樣貴

LED好省電!——燈泡照樣復古

GPS好精準!——指南針照樣用

智能手機好強大!——保安照樣對講機

數碼相機好方便!——膠片照樣有味道

單反所見所得!——徠卡照樣買不起

比特幣好完美!——金價照樣上漲

彈夾手槍射速好快!——左輪手槍照樣不怕臭子

西醫好科學!——中藥照樣喝

合成材料好容易造型!——實木照樣貴

圓珠筆好便宜!——鋼筆照樣有人燒

充氣娃娃飛機杯好舒服!——老婆照樣娶

歡迎補充


首先我覺得單反如果失去了市場的主流位置,或者從一個被大眾消費的產品變成了相對小部分人把玩的產品就可以理解成被淘汰或者正在被淘汰。

然後,我認為討論這個問題得從系統最特殊的特點來分析,從ccd/cmos群,鏡頭群等其他方面切入這個討論的意義的都不大。 畢竟有些現在單反的優勢,並不是其特點賦予的,所以這些優勢也能夠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而在短時間內消失。

單反特殊的地方在於其取景系統。 排除商業運營等因素,當年讓單反成為主流的是單反能夠比旁軸相機更準確的取景。 但是隨著電子取景器EVF的成熟,單反的最大的特點的優勢幾乎不復存在了。 儘管現在單反取景器依然有著比EVF明顯的優勢---零延遲,但是這個優勢並不能讓其繼續把持主流位置甚至生存。畢竟EVF的優勢非常明顯,所見即所得。 單反雖然能夠達到100%取景(少數機型),但是單反的取景器能直接反映曝光後的效果么?能反映白平衡么? 色彩呢?數碼變焦呢?(Sony的nex-6能夠在只損失圖片尺寸的前提下在1~4倍區間內連續的數字變焦,意味著假如用戶只有一枚50mm鏡頭,卻能夠在捨棄圖像尺寸後得到50-200mm的焦段)。 此外,單反取景器極暗處的表現也不如EVF。而且,沒有了反光板,五稜鏡,EVF的系統能夠顯著的減小相機的體積和重量,同時減小法蘭距,給鏡頭介面的設計更多空間。 以上這些優點都是EVF這個特點所賦予的。 與此同時,EVF的缺點並不是非常突出。 隨著電子晶元計算能力的提高,EVF延遲是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降低的。 EVF確實更耗電,但是到目前為止還不能算大問題,更像是個小不足吧。 相比於EVF的唯二的「大」缺陷,單反的光學取景「缺陷」更多吧。 我覺得,EVF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其要取代傳統單反成為市場主流。

的確,單反是現在的主流,C/N都在優先發展單反,而且用戶擁有長時間的使用習慣並持有大量的鏡頭。但是這並不能幫助單反繼續生存。拿例子說明,和單反最相似的,CD唱片系統。CD有著太多的優勢:相對較小的體積,絕佳的音質,成熟的技術,低廉的成本,廣泛的出版商和嚴密的版權,以及曾經大量的用戶。時至今日,HiFi愛好者依然在聽CD,CD收藏者依然在買CD,出版商/歌手依然在製作CD,但是CD系統已經不再是主流了。 就算CD系統的音質再好,失真再低,信噪比再高,就算CD收藏者家裡依然有5000張CD,那又怎麼樣? 當我們審視完現在還在使用CD的用戶比率後,我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CD系統被淘汰了。 現在的中國,歌手唱片周銷量過萬就能當銷量冠軍! 一周銷量上千就能進前十! (數據來自中國信諾榜最新榜單 | Sino-Chart 信諾榜)現在哪怕是開車的人(雖然CD系統已經組建好了),也都開始從CD轉為AUX IN或者直插USB/iPod了。 儘管CD的音質優勢依然明顯,但是這並不能夠讓CD繼續主流下去。 更不用說即便是CD愛好者,當他能夠在像美樂網這類能夠完全免費在線獲得幾乎所有唱片的資源時,他也會顫抖的。。。 (ps,我也是最近才發現這個網站,它收錄了大多數歌手的幾乎所有唱片,EP,演唱會。。。 不只是華語的,還有英文的,日韓的,甚至交響樂+輕音樂。。。。全部免費聽! 而且可以標紅心,用隨機電台! 裝了手機app後能夠在手機上聽紅心,甚至緩存100+首在沒有網路時聽。。。 )

跑題了, 再舉個例子。 黑莓手機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設計精良的全鍵盤,這一度是黑莓的招牌。儘管全鍵盤打字更快,手感更好(參見09年某期微型計算機GEEK,有過比較正式的測試),但是黑莓現在的主打產品也是沒了全鍵盤的Q10。

其實同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很多,儘管我現在在一台台式機上打字,但是早在05年的美國,筆記本電腦的同期銷量就已經超過的台式機。(PC milestone--notebooks outsell desktops) 總而言之,單反的特點決定了它的命運;不斷發生的事實給了我們經驗,並讓我們有能力去預測,單反會逐步失去市場,然後走向被淘汰。


十幾年前有過類似的問題
依稀記得當時大家都在問:膠捲會被淘汰么?


說到底淘汰到底是個什麼標準呢?
完全從市場上消失?
主流廠商(如佳能尼康)不再生產新型號單反?
性能被無反超越?
市場份額被蠶食?

如果是第一點作為淘汰標準那隻能說不可能,時至今日旁軸相機和膠片機依然擁有穩固的使用群體和專業級市場,即便單反會脫離主流但也不可能消失,依然會有大量追隨者繼續使用。

第二點的話並非不可能,至少就目前而言佳能已經開始注重無反市場,甚至將自家單反的部分優秀技術放在無反上,而尼康也在最近宣布會發布無反,雖然近五年內兩家的重心依然會在單反上(鏡頭群,閃光燈等配件的綁定),但是趨勢上來說,無反確實有可能成為兩家下一步的戰略市場,但也不排除會出現死守單反或兩者並存的可能性。

第三第四點一起說,因為這兩點都是進行時 ,先說性能,目前全幅相機里畫質第一的是作為無反的r2和單反的d810,兩者在高低感領域分別拔得頭籌,其他相機(包括佳能新旗艦5d4和索尼a992在內)均與兩者有一定差距,而d810具備的良好寬容度和作為單反自帶的續航和手感優勢也是無反最強畫質機a7r2比不上的,但是同時a7r2卻又具備著遠大于于d810及主流單反型號的像素,以及五軸防抖和人眼識別功能令r2的成片率較高,綜合來看兩者都是異常優秀的機身,難分高低;而一直被用來衡量相機廠商專業程度的運動機也因為索尼a9的面世而打破了單反壟斷的現象,就目前的數據和我個人的使用體驗來說,a9在性能的均衡性和橫向追焦方面較大程度高於佳能1dx2,略優於尼康d5,但是在縱向追焦方面與兩者持平,低光下追焦略弱,但總體來說三者處於一個級別,而為人詬病的續航問題也因為新電池的緣故改善,我在使用手柄的情況下可以使用11個小時,比較符合專業級領域,所以綜合看來,無反在性能上已經不弱於單反,而且由於感測器的高度集成功能和無反光板的先天優勢,使得同價位的無反在性能上往往優於單反。而性能也在市場上得到了反饋,目前無反代表的索尼在全幅機的銷量已經超越了尼康,而且這是經歷了去年熊本地震的負面影響的前提下,當然無反依舊有如下的缺點:
1,總體手感略差,雖然這個摸習慣了就無所謂了,但是總有人黑這個,姑且寫上吧。
2,鏡頭群,或者說是超長焦鏡頭群,這也是索尼a9在運動紀實體育領域最大的障礙,這其實是目前最大的問題。
3,總體續航,雖然a9確確實實做到了續航的大幅度進步,而且還有a7r2那樣可以邊充電邊拍的相機,但是就整體無反領域來說,續航依舊是個大壁壘。
4,耐用性,傳統單反由於大量光學結構和機械結構導致其體積巨大沉重,但相對的耐摔性等方面比較好,而無反大多將技術集中於感測器等電子元件,雖然總體來說也不容易壞,不過在極端環境和意外情況下整體耐用性還是略低於單反。


其實整理下來,無反和單反早已經處於一個同台競爭(約兩年前),互有勝負的局面,而且就佳能尼康這兩大單反中流砥柱的態度以及索尼在感測器研發領域獨步天下(從手機到中畫幅)兩點來看,無反確實會接替單反成為下一代的主流,單反也勢必會在相當程度上淡出市場,但要說徹底被淘汰?那是不現實的。


自A9發布以後,頂級無反對比入門級單反,已經在對焦上望其項背,追上也就是這幾年的事了,雖然價格上仍然性價比過低,但其便攜性與可玩性確實比較好。
A9發布以來,無反在操控上已經能達到類似100D等入門單反的操控水平,值得肯定。
A7S2以來,無反在視頻性能上已經可以與5D2甚至5D3相媲美 ,但實戰經驗仍不如拍攝過多部好萊塢大片的5D3,遑論視頻性能出色的5D4。
無反電池系統仍然是通病,以A9為例子,開機二十分鐘就會耗盡電量,通常一塊電池只能拍攝70-80張照片,對比主流單反3位數,旗艦機4位數的續航,仍然是有不足,即使使用外掛手柄,也不足以勝任新聞拍攝的情況,所以索尼在新聞旗艦上的研發實乃滑天下之大稽。
無反取景延遲,快門時滯都長的要命,以A9為例,其120FPS的刷新率只能保證1/120秒前的準確性,對比單反完全沒有的取景延遲,可以說是慢的要死了,而快門時滯將這緊趕慢趕的一點刷新率消耗的一乾二淨,而單反從發現到拍攝,中間的時間絕對為零。保證能抓到任何想要的東西。而在各種複雜光線情況下,無反更是輸得一塌糊塗,強光下,單反可以頂著刺眼的光看到亮部細節,而無反一片死白,夜拍的時候,單反可以如實反應環境亮度,而無反則是比環境亮度又亮噪點又多的渣畫面。
無反相機的畫質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眾所周知,先進的五稜鏡/五面鏡反光板取景系統能有效提升畫質,apsc畫幅的單反在畫質上要遠遠優於全畫幅無反,而經過五稜鏡反光板加持的全畫幅單反,畫質在哈蘇X1D 富士GFX等廉價中畫幅無反之上。
單反相機的鏡頭群更是碾壓無反的一個重要部分,任何一家單反都有著龐大的原廠/副廠鏡頭群支撐,而無反可用的原廠鏡頭早已少的可憐,焦段不全,大三元沒有,副廠更是不會為無反提供任何鏡頭,而通過轉接環,無反那剛剛趕上入門單反的對焦將不復存在,而本來就沒有反光板五稜鏡加持的畫質,又在轉接環的影響下更加降低,眾所周知,沒有鏡頭就沒有相機,無反根本不能勝任可換鏡頭這一定義。

綜上所述,單反是世界上最牛逼的相機系統,沒有之一


肯定會的,看多少年了~
-----------
下面是認真的。
我覺得無反光鏡可換鏡頭數碼相機才是前途。
這個反光我的本質是使人眼的視野與感光區的視野相同,其它的都是附屬。
現在都數碼化了,把感光片的圖像傳到顯示器上觀察與直接光學反射的區別已經不大,甚至會更有優勢,留著幹嗎呢?無非是商業利益考慮的技術保護罷了。


我認為單反暫時不會被淘汰,沒有相機其實被淘汰過,很多相機不過是停產了,但基本所有相機機現在都還在做。香港還有專業的針眼木質相機定做。

要說淘汰,什麼是淘汰?
是根據相機型號之間和廠商之間的對比,甚至很多時候淘汰在不同的品牌之間都不適用。
好比 我說:5D2被5D3淘汰了,不深究的話是個合理命題。但是我說5D3把尼康D800淘汰了,不少尼康黨就要跳出來拍我了,畢竟鏡頭工藝和著重點就不一樣,區區一個機身不能代表全部。再假如吧,我說5D3的效果已經秒殺各種旁軸機了。看起來能唬很多人,但是專業的都知道,這是磚家言論,low爆了。
單反出生的那天起就不可能淘汰旁軸,也從來沒有過 淘汰旁軸,單反在想要獲得旁軸的銳度上是無法超越的,假設鏡片打磨工藝一樣的情況下,相機結構就已經決定取景到顯像的光距上,旁軸比較短,光走的越短,就越保真。
這裡所謂的光距就是景被以光的形式捕捉後,從光轉變成景在顯像板上成像之間光所走的距離。

! !

! !
單反光距

! !

! !
旁軸光距
然後注意玻璃,旁軸里鏡片比單反少很多,所以折射相對少,保真度高,但是對於鏡頭控制光圈產生的空氣感就不如單反,總之單反是有他自己的特點旁軸不具備的。
空氣感嘛就是日系攝影喜歡強調的,吹空氣感不是一味的大光圈(其實很多時候光圈到F4就可以了,再開 一張照片60%的東西你都認不出來是啥,就失去它的意義了,那隻能叫一張圖)。對相機的鏡頭,相機類別還有兼容性都是有要求的。


這是單反的效果,50mm F4,就是有層次感,主次明細,內容可辨,純最低表配,效果不錯。

這是旁軸 F5.6 明顯銳好多也平好多。背景模糊的感覺和單反有區別,整體上單反的比較柔和,主次清晰,旁軸比較具有衝擊力,因為細節和銳度高,每條紋理之間對比都大。

這是旁軸 F5.6 明顯銳好多也平好多。背景模糊的感覺和單反有區別,整體上單反的比較柔和,主次清晰,旁軸比較具有衝擊力,因為細節和銳度高,每條紋理之間對比都大。

實際上目前大師選擇還是哈蘇(中畫幅單反,哈蘇是個特例,這要扯到鏡片的打磨技術,我們必須分開講),萊卡 - - 所以旁軸還是毫無疑問的高端,哪怕在當代,不僅沒被淘汰,其實逼格最高。

各種格式的相機有他自己的閃光點,就會有特定的攝影師,自然會有好作品,進了市場就不算被淘汰過。只要人類不出個什麼新的攝影技術能夠把所有單反的特點都囊括還能引入新的特點就不會。

單反的產生的最初因素就是為了偷懶,因為旁軸看到的東西和實際拍下來的東西理論上是無法達到一致的,畢竟旁軸靠校對,單反多一塊鏡片,看到的是什麼,拍下來的就一定是什麼。
以前不是人人都是攝影師,雖然相機在很多國家那個年代就已經很普遍了,但是攝影師是個苦逼職業,屬於中產階級才能起步從業,還發不了大財,中畫幅,大畫幅已經變成了純藝用具(被Ansel Adams 和Minor White這樣的人在美國扛來扛去拍大全景),已經基本沒人去拍8X10的全家福了,120也被升格為稀罕的老專業玩意,因為相機已經上了生產線。但是攝影師還是被極其廣泛的需要,畢竟當時沒有智能手機。至於材料商那個年代很多還是教育機構,而且他們屬於和攝影師站在一個階級的,有業界良心(比如Arista edu當年拯救了美國西岸很多的掃街大師從蕭條里走了出來,能夠在領麵包的日子裡還有膠片和顯影液等等),所以作為攝影師想堅持夢想走廉價路線還是相對可行的。單反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孕育的。因為攝影師還像是一個社區群體,他們的知識是可以選擇不對外的,就算到後來老單反普及了,需要 顯影,放大印製,高清(升畫幅),DIY,商業用片,他們還是要回到攝影師那裡拜託幫忙,工作室也逐漸多出了個作坊,或者乾脆整個工作室就變成了作坊。。可以說那時的攝影師在城市裡想立足的都是現在圖案設計師的前身。單反就一直屬於家用,工作室用,還有就是記者也開始用單反,畢竟容錯性強,而且配件多,可兼容的器材也更多,這一個特點一直到現在數碼時代也沒有改變。不過那個時代的攝影師大都希望有一個好的羅萊或者施耐德的中畫幅,並且願意花大錢去買來用或者收藏。我覺的一個好相機就跟真金白銀沒有區別,只要你知道如何愛惜。

說道單反,不能不談談島國。
日本把相機弄上了生產線後歷史性的解決了相機量上的問題,他們看老美政府出各種政策鼓勵人民掃街想用藝術拉動經濟,很是坐不住,不過日本攝影師很爭氣,上世紀末把日系攝影抬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我雖然不是日系色彩的粉,但是我非常欣賞他們黑白的理念,高對比,極荒誕,衝擊力強,不斷的在推攝影的邊界,飽受爭議。
Tomoko in Her Bath, Mother and daughter with Minamata Disease, Japan. Copyright: Magnum Photos(版權所有,馬格南)

Moma里的常駐日系大師作品。

Moma里的常駐日系大師作品。


「Sisters, Tsukudajima, Tokyo,」 1955 Courtesy of Tokyo Metropolitan Museum of Photography
充足的空氣感!

不管怎麼說,日系攝影師一筆精神文明財富- - 而且基本建立在35單反帝國之上,因為是近代才開花,從賓得,還有瑪米亞,富士開始,到現在的佳能,軍轉民的尼康。從膠片到數碼,35mm單反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已經被島國一手遮天了。現在日系依舊橫行,其實插畫就好比是日系攝影的紙上版本,需求和前景都不錯。

現如今
單反已經成了相機的主流,根據攝影師需求的逆天功能也陸續出現,現一個專業的數碼相機基本也可以當錄影機用。商用方面單反必須具有絕對優勢若干,而且商用是現在推動攝影業的主動力。特別是當代的數碼單反具有各大相機中最高的容錯性,完美的把攝影從一個職業變成了平民休閑,然後智能手機再推一把。過度平民化的結果也許就是專業的終結或者轉型。。這年頭,因為才能被資助的攝影師已經很少很少了,而且這類人的相機選擇是得心應手,符合自己的創作風格。但是主流相機的消費者購買的是單反,微單,他們絕大多數並非「科班出生」。一般就是拍拍玩,出去旅遊好留個腳印,這都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相對而言這類愛好者對相材的需求基本為0,一個默認鏡頭用到換機器,閃光燈都很少或者從來不用,或者當初沒有買。
所以廠商對於相機消費者的定位稍微高端一點的就必須集中在商業攝影師身上。這也是大家熟知的影樓,婚慶,藝術照,滿月照,旅遊照等等。這類攝影師是推動器材進程的主流人群,也是消費者。他們的特點是自己賺的相對而言比較多,但是在器材上的投入比其他各行各業都大,對攝影的效率很在意。(藝術和效率之間在我看來沒什麼直接關係,所以我個人從來不會刻意改變攝影的節奏,因此我常掃街,掃街是一個人和周遭的事,與他人無關)。效率體現在器材功能的繁雜上,這一切的繁雜就是為了提高容錯性,增加總產量,加強對效果的控制,並縮小對空間的需求。如何減少後期的時間。就好比手機當年就是手機,後來卻成了遊戲機和小筆記本電腦加攝像攝影機,所有數碼相機現在都能攝像,大多數效果很好,並且自帶修正,在曝光和對距方面已經達到了全自動的水準。連拍,自動閃光燈校準,立即成像,格式轉化,一閃多張等功能已經變成每台數碼相機的最低要求。然後各大公司又都在自己的產品上下功夫,發展特色並且擴張周邊配套產品。這些公司目測基本全是日企,有少數的歐美企。比較過分的是日企的原則從來就是最好的不出口,攝影相材也不例外,所有日本的相材品牌只有在本土才有極低溫組裝和6年保修的待遇,出了國門到世界任何其他角落組裝都沒這個保修,因為不是他們本土的組裝技術。所以要真的把單反玩出至尊逼格,就為這組裝君還要走趟扶桑呢。
總之這類攝影師的要求和傳統攝影以及大眾攝影有所不同,而且非常燒錢,看起來也非常高端,因為設備全,燈光亮,鏡頭長,各種金圈兒紅圈兒在碩大的機身,三腳架還要到處背。

經常還有燈。

經常還有燈。

總之全弄下來是需要做預算的。

總之全弄下來是需要做預算的。
單反方面就這個群體的需求就已經很恐怖了。加上公眾視野對於攝影的定義以及各種看法其實還是被誤導的很厲害,比如設備又大又長就是好的,所以我經常碰到一類問題,比如我一朋友的朋友知道我懂點攝影就問我買什麼相機看起來比較專業,我就給搜萊卡給他看,結果他很嫌棄了看了看我,質疑我這麼多錢就買這麼點小一個相機。其實也不怪他,佳能的大炮廣告都上中央台了,在單反鏡頭方面專業性越強,價格一般相對較高,專業性強的鏡頭難免不是特別長就是特別寬,總之就是醒目,體積大。一般出現在大眾眼前的廣告也都是單反,大炮,打鳥,各種極限至尊逼格攝影,漸漸的大的鏡頭就是貴的,貴的就是好的,為什麼好,因為鏡頭很貴。。。很大。。。
這類用戶也把單反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單反的優勢從35mm到120都是各種附件,各種換,留得機身在,鏡頭取景器隨便換,其他類別的相機都做不到。換一換又是個好漢。


感受一下,一個原理其實。

感受一下,一個原理其實。

老膠片單反大概結構一致,但是是吃膠片的,本身沒有顯像板和極其複雜的電路,但是由於當時的相機材料還是全金屬機身,老單們基本都是實沉貨,很有手感,雖然會被人抱怨很笨重,但是還是很有特點的一族。而且現在老單反也沒被淘汰,神器依舊在,對膠片情有獨鐘的攝影師和收藏家讓經典的老膠片單反價位仍舊有些,遙不可及。基本新的光機身就差不多4000RMB了。收藏版就不談了。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因此現在大眾攝影的愛也很集中在35mm數碼單反這個領域,很多老一輩攝影師都見證了這種快得似畸形的發展,2000年的時候,數碼相機才剛被普及,很多廠商還在為精準的自動化絞盡腦汁,但現在已經太成熟了,開發方向從基本數據開始往產品功能,特性上面走。比如索尼現在高中段單反的數據有點變態,他們是首家在2014年就把全幅單反價格壓在1000刀以下的公司,大家可以想像一下7000RMB就可以搞個大傢伙,還是全服的單反(和5D3是一個規格的)。格式對的話可以放成海報的。尼康優化了色彩,佳能出了更銳的鏡頭(基本都是給自己的品牌缺口上添磚頭)。
90年代雜誌絕大多數還是膠片,以前很多攝影展和競賽都不讓數碼參加。但是基本都在單反的浪潮下早早投降了。要我說單反還要熱很久,圍繞他的產品也會越做越好。老單反沒被淘汰,還是有很多人堅持在用,只是單純的喜歡日系和膠片,在國內這樣材料不好搞的地方很值得尊重。如果不是現在網購發達很多這類的攝影愛好者都得停。不乏拍的特別好的。


來一張尼康小全家福,請注意小字。
還有很多人在把一些「淘汰」了 的技術,格式等重新復活,比如lomo就一直沒死,大家都能吃飽穿暖後還迎來了第二春,深受廣大純藝攝影師深愛,他們拍照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隨機元素。相機類別很多格式很多,品牌就不談了,跟打仗一樣。一個攝影的類別和相機類型我覺的是不會被淘汰的,因為總會有需求。但是產品上的淘汰是存在的,就跟我開始說的新一代換舊一代,除此之外就是完全功能相同的產品但是出現了數據上的壓制。比如海鷗雙反和羅萊的雙反比較,一個成了藏品,一個成了槽點。(我個人對海鷗有陰影,海鷗粉多包涵)


我覺得會。前面有答案已經指出,單反現在的兩大優勢是光學取景器和成系統的鏡頭群。鏡頭群的話轉接環是個短期內的過渡方案,不細說,重點說一下光學取景器。
事實上,如果不考慮習慣因素,我們為何一定要把眼鏡湊到那麼一丁點的窗口進行觀察拍照呢?當自動對焦技術還未出現時,這樣做是因為取景器有塊玻璃(磨砂或裂像),需要通過這塊玻璃進行對焦,所以光學取景器缺不了。自動對焦技術出現後到影像的數碼革命前,不需要通過取景器對焦了,它只承擔了取景任務。人們便希望它儘可能清晰,明亮,以至於美能達相機將大而明亮的取景器作為一大賣點。數碼革命後,在手機和卡片相機上,都是屏幕實時取景,也即出現了兩種取景方式。
對比來看,屏幕取景明亮,夠大,顯示信息量更多,而且相比光學取景器更接近「所見即所得」,不足之處在於卡頓(已基本解決),弱光顯示等,僅限於一些特定場景會有不足。
此外,單反的劣勢在於機械結構的存在及其帶來的體積、震動和耗電問題。反光板,機械快門都存在一定的使用次數,相比電子化比較完全的微單是有先天劣勢的。反光板以前還有個機震的小問題,耗電也很容易理解,都不展開了。
因此,單反與微單,更像是一個老人和一個小孩,前者仍有實力但已夕陽日暮,後者正在成長但發展方向也並不確定。消費類電子產品,在同等性能下小型化,電子化是趨勢,單反也不能避免。


瀉藥,我以最簡單的方法回答您。

首先,如果是尼康佳能這種大黑粗的單反會不會淘汰,我個人覺得在民用領域淘汰是遲早的事,可換鏡頭相機越做越小,越來越好用,甚至不排除手機以後也能拍出專業級的照片。

但是單反不會淘汰,也正因為龐大的體積,體積允許下,最新的無法做小的最前沿的技術,都會被運用到能支撐體積的單反中去。畢竟人類對光學的探索很有限。


不請自來

我們也不用去歷史的故紙堆里給自己找佐證了,就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無反相機的出現確確實實對單反的佔有率構成了一定的影響。

我們把兩者放在一起比較的話,不難發現,目前單反僅存的優勢無外乎以下幾點:

  1. 獨立的對焦模塊,擁有更好的追焦能力
  2. 續航能力強
  3. 光學取景器在某些場合下看起來更舒服
  4. 鏡頭群較大(僅對佳能尼康的單反而言)
  5. 較大的體積手感更好

而無反相機自從A7系列問世以來對專業級市場構成了一定的影響,隨著A9的發布,連單反一直把持的體育新聞領域也被插了一腳,我們再梳理一下無反相機目前存在的不足:

  1. 電池續航能力較弱
  2. 體積小,手感欠佳
  3. 鏡頭群不是太多,缺少600mm、800mm這種大炮鏡頭
  4. 對焦點儘管多,但都只是線性點,缺少十字點
  5. 光學取景器在極少情況下會讓人覺得不舒服

那麼不難看出,如果廠家增大無反體積,便可以解決手感和續航問題,或者電池技術有了新的突破,續航問題也能解決。隨著科技進步,CMOS的先進程度肯定會與日俱增,那麼也就是說只要刷新率足夠高,上千個十字對焦點也不是做不到(三星的NX1已經在APS-C上做到十字點了)。而鏡頭群只是時間問題。

使用了全畫幅堆棧式CMOS的索尼A9,標誌著當今無反相機的頂峰。

隨著電子技術發展至今,單反相機中電子元件能決定的項目越來越多,就目前來看,單反和無反唯一的區別僅僅在於單反可以用光學取景器,而且在光學取景器下有獨立對焦模塊。

比如佳能霸霸剛發布的6D2和200D,這麼看是兩台單反,這沒錯。

燃鵝,開了實時取景功能之後,就是兩台無反了呢,而且得益於佳能的全像素雙核CMOS技術,這兩台相機用實時取景對焦速度還真不比市面上的一些無反相機慢,由此可見,佳能為了無反相機,也在做一些技術儲備,並且在單反相機上做了一些新技術的實驗。

那麼,隨著時間發展,科技也在進步,單反還真能守住自己的一畝八分地嗎?


很簡單,體育和野生動物攝影上不能也無法被代替,有人提單單反對焦遭到挑戰,看看一系機身上對焦有多少選項吧,專業方面是無法替代的,同樣,因為結構關係,單反天生適合長焦,微單目前最多也就是專業備機的地位,微單專業化?目前沒什麼前途~大家都在玩復古風呢


從技術角度看,單反做那麼大完全是無奈之舉。
等電池續航短,cmos相位對焦(sony已經有了初步的),取景延遲,無反鏡頭不足等問題解決後,單反基本沒有優勢了。

沒有優勢不代表不會接著賣,廣告宣傳,信息不對稱,用戶愚忠度,以訛傳訛,都是讓商家繼續榨乾你腰包的手段。


單反只是這個時代下最受專業用戶歡迎的一種相機結構,並不是拍攝行為的終極解決方案,所以單反會被淘汰嗎,必然是會的。

關鍵在於單反會在什麼時間節點被哪種新技術淘汰?

往近處看,和單反成像原理一樣的無反最有可能衝擊單反,而且這現象在入門級別的產品線上已經發生了,然而對高端市場的專業單反來說,無反在取景,續航和鏡頭群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也有可能在某個時間單反大廠突然轉向無反產品線,讓歷史進程迅速推進。

往遠了看,全景攝像頭和光場相機也許才是未來幾十上百年之後的相機演化方向,不過對於太遠的未來,目前也只能稍加推測。

人類的造物會越來越簡潔,越來越傾向技術集中,拍照會越來越簡單,未來我們應該關注的也會越來越還原到照片本身,而不是相機。

我相信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沒有幾個會去攀比顏料的產地和價格吧?


單反不會被淘汰,只要光學沒有巨大革命性進步。


首先,要說明淘汰的定義,個人認為還有廠家繼續生產該產品,就不算淘汰。如此說來,攝影領域被淘汰的相機類型只有濕板和小孔吧(這兩者貌似現在只有少數愛好者自製了)。

當年光學的巨大進步,就是指的蔡司的Tessar的產生,以及之後的biogon。前者實現了標頭的小型化和成像優秀的結合,後者實現了長法蘭距下超廣角的實現,兩者共同幫助單反結構確立優勢。

那麼,假設若干年後,單反相機的市場越來越小,各家相機廠的相關產品也越來越少,最後剩下的單反產品線會是什麼呢?
超長焦鏡頭+帶手柄的專業機身,300mm以上的直至變態的2000mm甚至史上奇葩的5200mm,他們基本都是基於各家的單反卡口的,自然是拿來配單反。你說拿來轉接微單?那些上千毫米的鏡頭哪個重量不超過10kg?那個5200mm重量超過100kg,這樣的使用環境完全不需要那一點點輕量化了。
同時超長焦鏡頭的對焦對機身要求更高,現階段的技術條件,單反結構顯然是對焦最好的,沒有之一。同時由於超長焦鏡頭的常用環境是拍攝體育和動物,所以對操控便捷也有相當的要求,按鍵少界面小的想要便捷操控就是胡扯。同時由於需要頻繁的轉換橫豎構圖,手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不需要小型化的前提下,這樣的機身為什麼不延續使用已經非常成熟的單反系統?所以在這個用途上,單反幾乎沒有可替代性。

同時,像尼康佳能這樣的廠家,已經銷售了數千萬的單反鏡頭,培養了大批的老顧客,這個市場是沒理由輕易放棄的。也許對於以前沒有相機的新用戶來說,高端卡片機和微單可以衝擊入門級的單反市場,但是想要那些有著好幾顆單反鏡頭的人改用微單,可能性太低了。如果推動老用戶使用單反鏡頭轉接微單,那麼就有轉接至別家機身用戶流失的風險。所以只要NC兩家的研發能力能夠基本跟上整個相機產業的發展速度,那麼他們兩家的單反產品線就不會被拋棄。


從技術更新的角度來說,未來evf部分替代反光板+五稜鏡取景指日可待了,在反應速度和對焦速度跟上,且價格合理的情況下,evf是有一定優勢的,畢竟少了反光板的機震,對穩定系統降低了要求。但是基於原有鏡頭的卡口基礎,完全替代的可能性不會很高,未來各家會有很久的雙線並行的產品線。


推薦閱讀:

哈蘇相機為什麼那麼貴?
單反入門級和專業級區分在哪?

TAG:攝影器材 | 單反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