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葯裝在膠囊里,有的不是?都設計成藥片,不就省的用膠囊嗎?


照抄《藥劑學》教材上的

膠囊劑的優勢有
1.生物利用度高:膠囊劑製作時不像片劑需要加入粘合劑,在胃腸道中溶出快,容易吸收。
2.可提高藥物穩定性:對光線、潮濕、受熱敏感的藥物可裝入膠囊,使藥物免受光線、水分等作用。
3.形態可調整:一些粉末狀,顆粒狀的藥物,可封裝於膠囊中(像以前的康泰克膠囊,裡面是不同顏色的微丸,有的速釋有的緩釋,達到12小時的效果,真不是廣告~)一些液態藥物難以製成片劑可製成軟膠囊,如維生素E
4.可達到緩釋、控釋、靶向釋放作用。
5.可掩蓋藥物不良嗅味,使用依從性好


早上看見這麼多贊真是嚇著了,這個答案是做溶出時候寫的,包括幾次修改都是在實驗的間歇進行,所以並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出現不斷的修改和反覆也是因為左右腦一直在互博,其實這個答案是有缺陷的:

1. 我承認我腦子有點亂……

2. 雖然我到藥廠做過中試,但是並沒有通盤考察過一個葯真正大生產的過程,我的思路更多是從一個研發人員的思路去考察,我的客戶即藥廠們要考慮的很多實際因素我是不太注意的。

3. 隨著材料和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功能都可以在片劑和膠囊上同時實現,也就是說這些功能不再是膠囊的獨特優勢,如快速釋放、腸溶、對光敏水敏藥物的保護,用片劑也可以實現,這就是寫答案時候一直讓我很糾結的地方,也就是說現在膠囊的獨特優勢已經越來越少,那為什麼還要用膠囊呢,一方面是可壓性差的影響,另一方面還有企業自己的考慮,比如對現有生產線的利用,在膠囊這一劑型有足夠的生產經驗,需要用膠囊這個劑型避開專利申報到更高類別的新葯……在這些方面我的考慮並不周全。

所以歡迎大家對這個問題和這個答案繼續討論,如果能讓大家對藥物的製劑有一個更全面更清楚的的認識,能讓大家(包括我自己)知道我們在選擇一個劑型的時候需要考慮些什麼(而不是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這個答案就算沒有白寫吧。
---------------------------------------------------------分隔線-----------------------------------------------------------------------
藥劑書有時候也很扯淡……

最簡單的原因是省事更省錢~題主不要以為成了片子是省了膠囊好像佔了便宜,其實普通片子和普通膠囊比,片子更麻煩。要做一個常用的片子要經歷這些步驟:藥物和輔料稱量,然後混合,然後用粘合劑和潤濕劑(就是水啊乙醇啊)做成個麵糰(當然比麵糰要干要松,打個比方而已),然後要麼用一個固定孔徑大小的篩,用麵糰往下擠,擠成很多小顆粒,要麼用旋轉的刀片把麵糰切成很多小顆粒,然後拿進烘箱里乾燥,然後拿出來壓成個片子;但膠囊就不用這麼麻煩了,藥物輔料稱量完了混一混,然後就可以送去灌裝在膠囊裡面了,灌完了那就是膠囊了,再拋光一下就搞定了,這省多少事省多少機械啊……所以普通膠囊的優點就是簡單。

有些藥物加上輔料以後是不好壓成片子,要麼一直很松,用大力壓還是不行,要麼暫時成了片子,放一會兒自己就把自己崩裂了,還有的特別容易黏在沖頭上,總之就是可壓性太差了,就考慮裝膠囊里。膠囊裡面有時候裝進去的是微丸(就理解為包著葯的小丸子吧……)國外已經實現了微丸壓片可是國內這個工藝大生產還比較難,所以用膠囊就簡單多了。

還有一些液態藥物要是想簡單服用就做個軟膠囊攜帶方便。

還有的藥物確實和藥劑書上說得一樣,有些藥物是對光敏感對有些藥物是本身就味道難聞不好吃,用片子這個劑型的話就要再給包層衣……當然也可以解決,就看廠家考慮廠子的生產和成本問題了。

至於溶出快這個問題現在的工藝條件下已經不是首要考慮的了,片子確實需要崩解釋放,但是膠囊也需要膠囊殼的溶蝕啊,更不用說咱現在更多的輔料都能幫我們進行直接壓片(混一混,直接送去壓成個片子),5分鐘釋放100%已經不難做到了;至於緩釋控釋靶向,這好像不是膠囊人無我有的特殊技能吧……
-------------------------------------------------------分隔線---------------------------------------------------------------------------
補充一下,下面有同學提醒我避免胃刺激採用腸溶膠囊,這確實是靶向(一開始靶向我想複雜了),也是提高藥物服用的順應性,但是這也不是膠囊的特有技能。於是在這裡補充說明一下,再進行各階段性總結:第一,省事省錢,較少步驟;第二,有的藥物和輔料要壓片比較困難;第三,提高藥物服用的順應性(吃著舒心~包括一些難聞難吃、一些腸胃刺激的藥物、液態藥物製作軟膠囊,其實總結到最後都可以用順應性這個吃著順心吃著方便的指標來概括),;第四,提高一些光敏或者水敏藥物的穩定性;第五,簡單的靶向作用


其實最多點贊答案最不專業,後面的答案都很好,總結一下就是,用藥根據不同的緩釋控釋或對分解有時間上控制時,會涉及以上各種劑型,為了達到保護主藥物達到合適的吸收部位才釋放藥物,使藥物的分解速度保持恆值,以達到一劑葯的治療效果穩定,不會出現一會藥物濃度過大身體副作用過大,或藥物濃度過小失去了藥效


不謝邀。
為啥做成膠囊而不做成片,或者為啥做成片不做成膠囊,是從開發之初來考慮的。很多藥品在早期開發階段包括(0期臨床,1期臨床),都是以膠囊形式存在的,這個時候考慮的是安全性,初步的人體吸收分布代謝情況。根據前期的數據來決定是做膠囊還是做藥片,實際上,大部分口服藥,都可以做成膠囊和片劑。無非是難度大小,因為有些API的性質特殊,不能做成顆粒,或可壓性差。
做成片子有很多好處,比如說避免藥物釋放過快(做成膠囊其實也可以),方便攜帶,方便吞咽,在沒有水的情況下,患者體驗方面,藥片比膠囊好,容易吞咽,也有認為更壞--沒包衣的味道不好。

另外,只有少部分膠囊,是直接原輔料混在一起的,大部分需要制粒(丸)。
~~~~~~~~~~~~~~update~~~~~~~~~~~~~~~~
另外實名反對所有抄藥劑書的答案。


題主你是在扯淡嗎
一般只看不答
這回真忍不住了
膠囊和片劑的區別是根據藥用部位區分
有的葯 在小腸吸收時藥用價值更高 這時為了不讓它在胃部就被吸收了 就得在外包裹膠囊 使它能夠到達小腸時 膠囊被吸收 藥物釋放
另外 不同的葯由於成分不同 副作用不同 為了使藥效增大 而副作用變小 根據情況做成膠囊 片劑 注射液 含服片等等


有的葯很容易被吸收分解,但是它需要進去腸胃道吸收才有作用,或者是作用更好,這樣就需要膠囊,防止藥物在到達他需要的地方之前里被酶分解。


省不省都不是重點-_-||關鍵還是看藥物的性質還有需要釋放(吸收)的部位來設計劑型的。

我看到有答案說國外用膠囊比較多,片劑比較少。反了。在美國,歐洲大部分劑型都是片劑,他們劑型都相對單一,反而是中國,劑型分類最多了。具體原因不清楚,你可以查看相關藥典進行證實。(萬一我記錯了給我指出來哈~)

其實片劑就已經可以適應大部分藥物的設計需求。我舉一些例子:見光分解的藥物,我們可以在包衣液中增加鈦白粉(遮光劑),來增強藥物的穩定性。需要在腸子中釋放的藥物,也可以從包衣液著手,市面上有賣專門的腸溶包衣液。具體釋放效果,需要看不同的釋放介質中的釋放數據進行分析。需要在胃中吸收的一些胃痛葯等,我們可以添加一些崩解劑,做成速釋製劑。水敏的藥物可以選擇干法制粒,也可以直壓。當然,說得很簡單,實際上工藝遇到的問題很多。

所以很多答友說的片劑存在的問題,比如說片劑會在胃中崩解而膠囊才可以在腸道吸收,在現代工藝中都已經不是問題了。這是可以設計的。

另外片劑要考慮的問題,主要是制粒效果,粒徑分布,水分,混合均勻度,可壓性,包衣的外觀。這些可以通過調節輔料,加水量,加水時間,制粒時間等進行調節。當然,也會有怎麼調可壓性就是不行,還粘沖澀沖叮叮噹噹的,片重差異就是很大的藥物。。。。嗯,正常,研發是漫長的過程-_-||

膠囊,也分非功能膠囊和腸溶膠囊的。內容物一般是混合的粉末(我只在學校做過這種,市面上沒見過-_-||),顆粒,微丸。工藝成分最多的當屬微丸。因為微丸表面包了一些功能性的包衣液,也可以達到緩釋控釋增加穩定性的作用。個人感覺膠囊比片劑簡單一點吧。但是,這個不是重點-_-||

重點還是藥物的性質,作用部位,吸收部位來決定的。越簡單確實可以降低企業成本,但是這個並不是首要考慮的。質量才是最重要。

不然你又會問我為什麼不做成注射劑啊,為什麼不做口服液啊,為什麼不做成沖劑啊-_-||

有什麼疑問,歡迎指出,交流,謝謝大家!


好多年前學過,某些製成膠囊葯的原因是,膠囊的原料不會被胃蛋白酶消化(即膠囊不在胃部停留)而直接到小腸,也可以避免對胃的傷害。


快來贊我!!!我是手機手寫的答案( ??_? ?)
膠囊分很多種,除了排名第一那位知友說的膠囊殼直接填充粉末,相信我們也見過有的膠囊殼裡面不是粉末,而是圓圓的球形微丸,這些丸子可以看成是一粒一粒小小的藥片,如果現實中要吃那麼小的藥片那麼就要吃好多粒,所以把要吃的好多粒「藥片」裝在膠囊殼裡面就變成了膠囊。

所以,問題出現了,那為什麼不直接做成藥片呢?那要看跟藥片相比最根本的優勢了,微丸膠囊一般是比較略為"高端"的藥劑,普通的藥片一般吃了藥物製劑就在胃裡面快速溶解起效了,這樣藥物在胃裡的濃度比較高,會容易使人有副作用,為了避免副作用,所以有人把藥片做成具有緩慢溶解出藥物的功能,人體邊吸收藥物邊溶解,胃裡面的藥物濃度就能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而這種藥片就叫緩釋片了,緩釋藥片比普通藥片要更安全。

重點來了,還有的緩釋片含的藥量很多,你原本的藥片一天吃三次,吃緩釋片你可以一天吃一次,緩釋片常用在精神病類藥物,一天一次,防止病人忘記吃藥。 緩釋片出現質量問題而導致藥物過量溶解在胃腸道中,導致人體不適,甚至出現"中毒"癥狀, 膠囊把緩釋片中藥物的劑量,變成了許多個小"緩釋藥片"裝在膠囊里,這樣即使有個別小"藥片"出現質量問題也不影響整個膠囊裡面藥物整體緩慢釋放溶解的趨勢,所以膠囊比起緩釋藥片更加安全。
注意:吃膠囊不要把膠囊殼打開,更不要把膠囊里的小丸子碾碎,否則吃藥的副作用會很大。
以上藥物的安全性:普通片<緩釋片<膠囊(微丸)


所有劑型裡面,片劑是成本最低的,膠囊劑成本也比較低,製成膠囊的主要原因是,不能製成片劑,製成片劑,製成片劑可能,味道難聞影響患者服用(大部分中成藥),或不利於保存。膠囊可以掩蓋藥物不良反應和便於藥物儲存。


劑型的選擇考慮到很多方面的因素,根據治療目的、藥物的性質及給葯途徑,以及生產、運輸、儲藏、攜帶和服藥的便利度等諸多因素,會有不同的選擇。
可能去年的毒膠囊事件給大眾造成了心理陰影,但膠囊劑也有很多不可替代的優點。膠囊劑的內容物一般是粉末或者顆粒狀,相比片劑崩解快,起效快;有不良氣味或者口味極差的藥物裝在膠囊里可以遮住味道,減少刺激性藥物的刺激性;含油量大的藥物或者液態的藥物無法製成片劑但可以裝進膠囊。
至於有不少朋友提到的腸溶問題,實際上不算是膠囊的特點,片劑也可以做成腸溶片,如最常見的阿司匹林腸溶片。膠囊劑在實際使用中最大的缺點可能就是吞咽困難,這一點確實不如咀嚼片、分散片、口服液、顆粒等劑型。


1.膠囊分成軟硬兩種,軟膠囊有彈性可以包裹液體,比如液體鈣,這是片劑做不到的。
2.如果是特殊氣味容易引發嘔吐的藥物,不用的劑型處理方法不同:
片劑流程一般是:稱量-混合-乾燥-壓片-包糖衣或薄膜衣,
膠囊流程:稱量-混合-制膠囊。
膠囊機雖然比壓片機慢,但是程序少啊!按照規範的流程,粉體的每一步都要測試並記錄水分含量的,壓片前還要記錄顆粒度,一步步下來也是時間啊。
3.有很多樓提到腸溶片,真心就跟上述的一樣啊,多一道程序,糖衣或薄膜衣改成腸溶衣。主要不是靶向問題,是生產過程的程序問題,膠囊明顯比較省事。
╮(╯▽╰)╭綜上,膠囊還是在某些藥物生產領域有超越片劑的優勢啊!
期待更專業的回答,輕拍╮(╯▽╰)╭


為了控制吸收的時間和部位。有的葯得拖延到腸子里吸收...


看到上面回答說為了腸溶效果的簡直無力吐槽,片劑加個腸溶包衣就完全可以到達腸溶效果!膠囊殼一般都是水溶性的,很少有腸溶型的膠囊殼,大多數腸溶膠囊製劑都是填充腸溶型微丸的。很多膠囊的內容物還是經過制粒步驟的,直接混勻裝的也有,目前比較流行的就是微丸技術了。
以目前非常流行的緩控釋微丸來說。
首先會製成速釋微丸和緩釋微丸(上藥後的外成包衣不同),然後按照一定比例來控制溶出曲線。當使用微丸壓片技術時,需要在微丸加上其他輔料,起到粘合、助流和潤滑的作用,然後壓片。這時候常常需要面對的問題是由於微丸和輔料的顆粒度差異顯著,混合均勻度不好,造成壓片後的含量均勻度不佳。其次,壓片壓力需要精準控制,壓力大了容易把微丸壓碎,影響溶出曲線,壓力小了脆碎度又不行。我們的某個產品次次放大都掛在含量均勻度上了,目前原研專利已經過期,但是沒有一家公司像FDA提交仿製葯的申報資料,可見其技術難度,但是也有這個技術的其他產品成功了的。
如果是灌膠囊,那麼只要按比例裝進去就好了。只要膠囊了能正常溶解,一般溶出不會產生什麼太大的問題。
不過,在檢測方面片劑其實比膠囊要略簡單一些。


有的葯要含著吃或者嚼碎吃是因為口腔和舌頭就可以吸收,藥片是腸道和胃都可以吸收,膠囊只有要到胃才能吸收,避免腸道不適引起嘔吐什麼的。


大部分產品都可以同時做成膠囊或者片劑。具體到只選擇膠囊劑的理由通常有如下幾個:
1. 製成片劑有時候需要大量輔料才能保證壓片不碎裂,膠囊不需要,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服藥體積或者次數。
2. 很多的原輔料流動性欠佳,給高速壓片設備帶來困難。通過灌裝膠囊的設備可以有效繞開此問題而不需要額外工作。
3. 緩控釋微丸可以有效控制有效成分釋放速度,但是微丸壓片容易破裂工藝不易控制,灌裝膠囊的成本和工藝難度相對低。


題主是與藥學相關專業的孩子么?每個劑型是按照主葯的理化性質等等,相反我覺得,膠囊技術含量還有點低,當然啦,不能這樣以偏概全,不是所有膠囊都能改成片劑的,比如藥物含量啊,釋葯速度等等,哪種劑型最合適,是需要根據實際需要來考量的,.


為什麼都是車,有的設計成轎車,有的設計成卡車,有的設計成大巴,說到底,不同的用途決定了設計的結果。


做成膠囊的不會在胃裡吸收 進入小腸吸收
反之直接在胃裡吸收
按藥性決定是否要做成膠囊吧


我曾經作死試過把膠囊掰開泡水喝,後來據說我把隔夜飯都吐出來了……

苦得我都斷片了,至今記不得當時為何要作死~

所以我覺得,大概做成膠囊的是因為味道不好?

還有以前特別喜歡吃的銀翹片,綠色帶糖衣的那種,吃完糖衣之後就是特別苦的內膽,那滋味,真的是內膽啊


推薦閱讀:

新葯從研發到上市需要經過哪些流程?

TAG:藥物研發 | 藥物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