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視頻網站何時能實現盈利?

各大視頻網站在這片紅海中已經廝殺很多年了,何時是個頭? 視頻網站的帶寬投入,加上日益被規範的版權帶來的巨額版權費用問題,視頻網站們成本實在太高了,而且目前仍急劇上升,另一方面,其盈利模式的持續單一(僅廣告模式),僅靠不斷延長廣告展示時間來盈利的模式,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盈利問題、相反卻帶來了日趨下降的用戶體驗,付費會員的機制也都還沒做起來,各大視頻網站現在都還在賠錢。有關視頻網站即將進入類似於團購網站們千團大戰,相繼被洗牌淘汰的狀況的言論早已有之,現在只不過是從春秋打到戰國。可能的盈利轉機在哪裡?是版權費用降低?還是自製視頻做起,份額更大?付費會員做起來?溫水煮青蛙式的加長廣告時長?廣告主對視頻廣告更認可,提高單價?


新的商業模式確立之前,幾乎不可能。

有個段子,說有個人偶然發現在青蛙後面拍掌,青蛙就會往前跳動,但是在青蛙的面前拍掌,青蛙卻一動也不動,因此他開始懷疑青蛙的聽覺可能是來自於青蛙的後腿。

為了證實這個假設是否正確,於是這人便買了一百隻的青蛙來做實驗,同時為了減少實驗的誤差性,所以他買進包括各種品種的大大小小青蛙,然後切除它們的後腿。 最後他的結論是:切除了後腿的青蛙,再用力地大聲拍掌,青蛙都因為聽不見而不會跳動。

這個故事所嘲諷的偏執精神,很不幸地現在正悄悄蔓延於現代企業,而其中操刀做實驗的人很多都是那些互聯網的朝聖者。

不過好在經過多年嘗試,視頻平台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都非常重視新的內容形式和變現模式。這也帶來新內容平台的方興未艾。「抖音」、「火山」、「奶糖」等短視頻平台都是一夜成名,而陌陌、映客、YY、花椒等近20家直播平台也上線了短視頻板塊。說到底,都是往新的方向去賭,看能不能有新的贏利點。

如果看騰訊的第二季度財報,數字內容的收入於本季持續快速增長,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影響:

  • 直播內虛擬禮品銷售;
  • 視頻訂購;
  • 音樂服務訂購。

這三個項目的強勁表現所推動。

依照財報的說法,可以試著推論:騰訊的「視頻訂購」表現應該不錯,使用者加入會員,然後付費、變現,理論上似乎也是行得通的。

財報內還有一欄「網路廣告」,指出:

網路廣告業務實現55%的收入同比增長。就媒體廣告而言,移動視頻觀看次數增加,以及騰訊新聞的信息流增加對第二季的收入同比增長作出主要貢獻。優質的內容(尤其是若干授權電視劇及自製綜藝節目)吸引用戶到視頻平台,並使廣告收入大幅增長。

這樣看起來,騰訊的公式就是:

用優質視頻內容圈住平台上的觀眾;

成功聚眾之後,就可以產生流量。擁有大量流量,就能拉到很多廣告;

最終,由「廣告主」與「觀眾訂閱」兩路收入,形成良性循環。

那麼,騰訊視頻已經成功變現了嗎?

並沒有。

劉熾平在回答電話會議提問時,說了句大白話:

就目前而言,在線視頻業務的凈虧損正在擴大。

在線視頻業務是否成功,有幾個觀察指標,其中像是付費率(也就是用戶付費收看)、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必須達到自身損益兩平的門檻。所以,從「在線視頻業務的凈虧損正在擴大」這句話,可以推論出「視頻用戶付費」這一塊目前並不好。

所以,支撐內容的收入,最終還是靠廣告;但要注意的是,「內容成本」是否會成為「拖累廣告」業務的重擔?

騰訊的首席戰略官James Michelle在同一場合說:

不同的季度,在內容投入上也有多少之分,因此視頻業務收入自然會有不同;我們之前提到過,第一季度重點是提升訂閱用戶數量,而第二季度的投入主要是在內容方面。因此,第二季度訂閱收入比上個季度有所增加。在優質內容的支撐下,短視頻廣告收入環比出現增長。

所以意思就是:第一步先「圈人」。圈住粉絲之後,第二步就是「綁人」,就是用優質內容綁住粉絲,讓他們不要跑掉了;把人綁住,付費率就會增加,廣告也會增加。

那麼接下來,我們得好好想一下,要花多少錢「綁人」,也就是「視頻成本」的問題。

根據財報的「成本」部分指出:

網路廣告業務2017年第二季的收入成本同比增長76%至人民幣63.07億元。該項增長主要由於視頻內容(尤其是自製視頻內容)投資及攤銷的增加。流量獲取成本等其他成本也有所增加。

意思是說,靠投資優質視頻內容拉廣告變現,成本是很驚人的。

既然這樣,騰訊又有很多社交平台,想要省錢,方法很多啊,何不利用便宜又大碗、滿地都撿得到的UGC(用戶貢獻內容)短視頻賺錢呢?劉熾平的解釋非常有意思:

用戶原創內容早已出現在中國許多不同的平台上,我想每個人都看到了這種趨勢。整體而言,我認為這種趨勢對激發用戶參與度肯定是有幫助的。

但從這種內容中獲取廣告收入的難度稍大一些,因為短視頻通常相對較短,所以,如何在用戶體驗和商業化上實現某種平衡,確實是一個難題。如果你十分在乎用戶體驗,那麼只會在短視頻中插入數量有限的廣告。

簡而言之,就是UGC影片長度太短、且品質不穩定,無法持續性的規格化量產,導致用戶體驗無法持續穩定,所以商業價值就低。

就這個部分,我會推斷:UGC的商業價值,到了這一步,基本上已經是判了死刑;能延伸出可量化商業價值的視頻,只有PGC(專業人士貢獻內容)。

劉熾平是支持PGC的。他認為:「購買的連續劇及自製綜藝節目相當成功,為視頻平台提升用戶活躍度及廣告收入」,但他也難言何時可達收支平衡,看來仍然需要一段時間。

財報中也說:

鑒於目前騰訊在各種視頻版權上已經存在很多合作,以及騰訊具備持續採購這些版權所需要的財力,可以預估廣告業務還將會有持續性的增長。

這段文字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們手上有一堆好的內容、好的IP,加上我們還有大把錢可以燒,又可以靠廣告賺回很多錢,這可以養我們的視頻。」

既然說,建構在視頻上的「廣告」有賺錢,那又怎麼能說「視頻業務」不賺錢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好好推敲劉熾平在這會議上講的一句話。

他提到,所謂「廣告業務收入增長」,主要是因為「廣告定位技術」大幅提升,這使得騰訊可以上調廣告報價。所以,這裡講的「賺錢的廣告」,指的是各種各樣會出現在各種頁面的「顯示型廣告」與「成效廣告」。

劉熾平還提到,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積極因素,比如廣告庫存的增長,總體流量的增長也是。

所以,是圍繞在視頻業務周圍的東西,例如內容帶來的巨大流量,帶來了廣告機會;但不是在於如「訂戶」之類來自「視頻業務」本身的營收。

另外,目前大家開口閉口的所謂「內容營銷」,在騰訊的整體獲利佔比根本是微不足道,小到無法支撐內容成本的顯著比例;而真正養得起內容,使其獲利的廣告工具,是廣告投放技術。但這靠的是背後強大的硬體技術;至於視頻內容,包括「內容營銷」,也只是用來圈人的鉤子。

這並不是騰訊一家的問題。百度去年為愛奇藝總共補貼了78億,而且這個數字今年還不斷增多;百度第二季度的內容成本,已經上升到31.12億元。雖然在營收方面,愛奇藝第二季度的收入超過10億,但在運營利潤率上,愛奇藝使得百度 2017 年第二季度運營利潤率降低了11.5%。

那是中國市場的情況。我知道有很多人會想,看看人家美國旗艦級的視頻供應商Neflix做得多好,他們也不行嗎?這時候,或許我們該看看他們的數字。

Netflix全球訂戶突破1億人,上季營收增加32.3%至27.9億美元,超越華爾街預期,凈利也增至6560萬美元。分析師指出,這顯示Netflix砸錢生產原創內容的努力有了收穫、而且原創內容引擎的運轉動能比人們的預期還強。

Netflix貌似是BAT用吃奶的力超英趕美也永遠達不到的門檻,但Netflix財報背後卻有兩個問題:

一是訂戶看影片的時間變少;

二是「燒錢」速度比特斯拉還快。

彭博財經新聞的專欄作家Shira Ovide,發表了一篇標題為《Netflix』s Money Pit Is on Fire 》的分析文章,就指出Netflix燒錢速度太快:Netflix在6月底止的過去一年以來,自由現金流為負21億美元,未來三年還將支出逾130億美元生產娛樂節目;相較之下,特斯拉在3月底止過去一年以來的自由現金流,則為負16億美元。

說到這裡,我大膽猜測,內容(尤其是視頻)大平台想獨立存在,如果光靠銷售視頻內容就想獲利、並且而且拒絕供應內容(包括視頻和內容營銷)以外的其他服務,基本上是不可能活得下去的。

當然,它會有錢進來,但是無法讓經營者達到兩平門檻;而且,為因應市場上旗艦級製作品質的競爭,內容成本只會不斷增高,導致虧損速度變得非常快,所以經營者終究也得在錢燒光之前解決兩件事情:

  • 投資方會開始注意內容成本墊高的風險問題,不會再任由製作方任性下去;
  • 找到另一個可匹配並行的營利產品與策略,以達到商業產品與內容產品並行。

在目前的BAT版圖下,「視頻內容」其實都只是一件「重要的附屬品」:

  • 阿里:新零售的鉤子(購物)
  • 騰訊:場景的娛樂套件(社交)
  • 百度:搜索+信息流+廣告的配套產品

內容變現,玩的還是「規模經濟」;現金大、平台大、流量大,才有機會進入所謂的「頭部市場」,也才有變現機會。大型平台的生意貌似欣欣向榮,但最大的潛藏危機,是內容成本讓你入不敷出,收入只是杯水車薪。

「互動率」將會是一件重要指標;不過話說回來,高互動率雖然是一項重要的評估門檻,但也難以保證獲利(事實上,就算騰訊的情況也並不理想)。

視頻不能再是平台單一產品,只能是「one of」(產品之一);僅僅依賴視頻取得營收而期望獲利,其實是很危險的。


謝邀。

首先我想廢話兩句:其實我本來是不打算回答這個問題的,因為命題太大。要麼說得太空泛大家覺得我在裝逼,要麼說得太膚淺,大家覺得我在裝神。

但這幾天不斷有人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我還是決定厚著臉皮來試試,不過各位完全可以把這個回答當成沒什麼邏輯的網路閑文來看看。

特別提醒:如果您不是對這個行業真正感興趣,如果您只是一個圍觀看熱鬧的憤青,那麼下面的洋洋洒洒xxxx字還是不用看了,看也是耽誤時間:這個回答會比較長,您也不會懂。


特別提醒2:本文允許轉載,但嚴禁對下面文字做任何增刪改,並且在轉載之前請先與我取得聯繫和認可。我不希望我的文章成為微信公眾平台和微博公眾號的營銷工具。

1. 誰盈利了?

把眼光放長遠點看全世界範圍的網路視頻服務商,真正實現盈利的其實不外乎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幾家:Youtube、Netflix、Hulu等等。而盈利模式相對於國內環境來說,也是異常簡單:廣告、內容、個性化服務等增值業務。

為什麼Youtube能依靠廣告作為主要盈利手段?因為他後爹是Google。Google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流量以及AdSense等方式向Youtube提供大量流量,從而使得這樣的盈利模式在Youtube上是行得通的。

那麼Youtube等網站是不是僅僅依靠類似Google引導流量的手段就賺到大筆廣告費了?別忘了,Youtube是全球最大的UGC內容提供商。2013年5月,用戶平均每分鐘會將超過100小時的視頻內容上傳到Youtube。換句話說,Google的搜索引擎只起到了幫助外圍用戶挖掘內容的作用,真正吸引用戶訪問Youtube,最終能將用戶流量轉化為廣告收益的還是內容本身。

Netflix和Hulu等盈利模式類似而與Youtube不同。它們都是圍繞內容服務本身來做的,也就是付費內容收看,只是在具體的服務上有些差異化而已。

因此可以基本總結出,網路視頻服務提供商的盈利模式,基本上都是基於互聯網流量到廣告變現,以及提供稀缺內容資源這兩種。

2. 國內是什麼情況。

優土盈利了,可喜可賀。但優土是否能持續盈利,以及是否能保持持續平穩增長?有待觀察。況且國內大大小小這麼多視頻網站、網路視頻服務商,又有幾家能變成優土?

百度視頻似乎可以複製Youtube的模式,但眾多UGC用戶中,有多少人在上傳視頻時會首先想到百度視頻?有多少UGC內容生產者從百度視頻這個平台得到了分成?

迅雷和搜狐應該是國內最先嘗試付費內容觀看的企業。迅雷其實一直保持了盈利,但它的盈利模式雖然表面上看來是「內容增值業務」,實際上則是將迅雷看看會員和迅雷下載特權會員兩種服務綁定到了一起。近期迅雷清除盜版行動造成的會員流失、付費率大幅降低就是最好的例子。

搜狐提供了不少正版美劇等稀缺內容資源,前期也確實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但遇到的問題跟迅雷在實質上是類似的。

付費觀看模式在國內到底有什麼問題?首先是用戶習慣。國內用戶一直以來都幾乎沒有為內容付費的習慣。無論是軟體、視頻、音樂還是出版物,由於國內用戶的版權意識薄弱等原因,而導致盜版現象傷害到了整個文化產業。這樣的現狀,期望依靠幾家互聯網企業在十來年的時間裡面打個翻身仗,重新培養用戶習慣和消費理念,是非常不現實的。無論怎麼燒錢,這條路必須堅持走下去。但這是一場持久戰,越早堅持不下去的企業,也就會被越早淘汰。

那麼目前眼下能看到的靠譜的盈利模式,就只剩廣告了。優土為什麼能盈利?一方面是UGC+原創內容+稀缺視頻內容為它帶來了足夠的互聯網流量,以至於其有機會將流量通過廣告變現。另一方面,優酷上現在最長的片頭廣告是多少秒來著?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又重新回顧了一下去年參會的錄音,當時古永鏘就表示優土發展戰略的大方向其實就是多屏化+差異化+規範化;而在他之前發言的張朝陽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其中規範化就是指網路視頻行業乃至整個互聯網環境中,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正規化,是一個長期培養用戶習慣和觀念的過程。而差異化,主要就是指依靠UGC、正版影視作品等方面實現細分市場用戶的聚集,最終實現廣告收益以及結合第一點實現付費內容觀看的遠期目標。

從上面的分析看,目前優土基本上是按規劃在走,也從中嘗到了一些甜頭。但這樣還遠遠不夠,如果要盈利保持增長,則必須要抓住新的增長點,否則在互聯網環境的高速發展下只有等死。

3. 移動端網路視頻,新的增長點。

2013年,美國的移動端廣告市場大約是160億美元,其中必定有移動視頻行業一杯羹。

對於國外而言,3G網路、智能終端、用戶使用習慣等方面的發展要遠遠早於國內,因此對於國內市場而言,這塊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也就成為了各家當前爭奪最激烈的地方之一。

對於國內移動互聯網市場來說,最大的瓶頸在於移動網路建設在2003~2010年左右時期的緩慢發展。當西方發達國家在2003~2004年大規模建設3G網路的時候,天朝居然才逐漸時興手機上網,並且高昂的數據通訊費讓這部分先富起來的人也只能平日看看wap網站新聞或者收收郵件什麼的。2005年左右,國內用戶,並且主要是年輕用戶才逐漸有了使用手機上網的習慣,而這部分用戶用手機上網,主要是下載些Java遊戲、看看小說之類的,而此時國外已經逐漸開始流行移動互聯網視頻了。(廢話兩句:作為國內最早接觸智能手機的用戶之一,我非常清楚記得在學生時代,使用Symbian系統,憑藉10元包月的移動EDGE流量套餐,依靠騰訊的某款視頻軟體,在緩衝幾乎一上午之後,能在午休+下午第一節課的時間內看一部電影)。

別的不多說,看看到現在為止,多少人的iPhone左上角還一直掛著個字母E?

又有多少網站或App,在Youtube已經實現4K流媒體的時候,還把720P 1.5Mbps叫做「超清」?還搞出來個1080P ~2Mbps的「原畫」概念?

經過3G網路在國內的慢熱階段之後,加上中移動在3G時代憋屈了太多怨氣,最近一兩年突然火爆起來的4G網路成為了引發移動端網路視頻、移動端廣告的導火索。

如果把國內的移動網路資費跟國外接軌比較,依然坑爹。但相較於幾年前而言,原本每月只有1GB流量的3G套餐,在近期可以以同樣價格獲得5GB左右的流量,對於移動端用戶習慣培養而言還是有非常大的正面作用的,至少我不再會因為每天看幾段幾分鐘的視頻而擔心月底只能換號跑路了。

當然,移動端網路視頻的市場雖然很明顯就擺在那兒,但也不是胡亂切一刀就能有肉吃。愛奇藝在移動端網路視頻方面做得還行,搜狐什麼的也不差,終歸也是依靠內容為吸引力的。

之前知乎上有人提問說豌豆莢也想來湊一嘴,做什麼移動端視頻搜索,被我當場判了死刑。當時也有人為豌豆莢的市場行為解釋,說什麼只要把控住用戶入口就行了,結果現在果然也看不到豌豆莢在移動端網路視頻這個細分市場上有多大作為,這就叫虛假需求,不外乎也就是演給投資人看的。

所以,這塊新興市場,如果沒有一匹黑馬用讓人眼前一亮的業務模式來攪局,基本上能斷定最終市場依然會被大家熟知的這幾家行業老大瓜分。

4. 成也樂視,敗也樂視。

我可以很坦然的承認,我確實很不喜歡樂視這家公司,然後是小米(雖然目前暫時沒小米什麼事)。

如果樂視從一開始就堅定不移走版權、內容、原創路線,那麼我現在一定會很佩服它。可惜,這些字眼更多是淪為其在資本市場的道具,而不是成為它的主營業務。

其實樂視當初是有機會破局的。這個局就是指國內用戶觀看電視電影的付費習慣。通過將收視費與終端綁定,而這個終端又並不是快消品(電視、盒子),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用戶可能會選擇在2年之後繼續續費。

但從目前看來,樂視很可能不會堅持走這條路,至少走得不那麼堅決:既然忽悠就能賺錢,為什麼要選擇更累的路?這樣的想法阻止了樂視成為一家能顛覆行業的、讓人敬佩的行業領軍企業。作為對比,看看搜狐在網路視頻用戶中的口碑便可知一二。

當然,這些企業無法堅持走這條路,有很大一部分責任是要歸咎到廣電總局身上的(它上面是誰我就不多說了,其實它也是身不由己)。如果廣電局將電視屏幕這個入口放開,讓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其中,可能各家的盈利狀況、市場環境、用戶習慣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在近期只是奢望,國內xx大環境就不允許這樣的政策出現。作為曾經的圈內人,加上近一兩年在知乎看到的種種現象和情況,我表示充分理解和支持國家政策(這不是什麼假愛國,也不是什麼個人利益,事實如此,只不過大多數人根本沒站在另一層看過這類問題)。

即便有上面這段文字,我依然認為廣電總局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在國家利益和市場利益之間找到一個相對平衡的點(電信、移動、聯通三家公司開展IPTV業務已經能在一定程度上證明我的觀點了,只不過它們都是國有企業而已)。

如果有那麼一天,國內出現一家或者幾家公司,能完全做到樂視對外宣傳的路線,也就是堅持內容服務、增值業務服務、個性化服務等盈利模式,如果樂視影業能出些真正的好片子,如果xxxxxxxx...........目前來看,優土有這個潛力,愛奇藝有這個潛力,搜狐自然不必說,甚至迅雷如果能堅持下來,也會有所斬獲。

5. 另一群主力隊員。

國內各大廣播電視機構、電影製作發行機構以及三大運營商。

上面已經說過,要不是廣電總局和工信部之間掐架,運營商與電影電視機構聯手的實力是異常強大的。

無論用戶如何不願意接受,或者如何選擇性無視,當今國內最優秀的視頻內容,幾乎全部出自傳統電視電影機構,也就是大家都不待見的電視台和電影製片公司。他們手段夠專業,理論上講對文化和藝術的把握度更高,目前來看也足夠有錢,政策上也有非常利好的扶持;作為內容原創而言,這幾乎是一個完美的環境。

回想很多年前,我家人中有不少在「xx省電影公司」這樣的單位工作,而當時電影市場萎靡,以至於他們不得不辦理內部退休或者在外面找點其他業務謀生。而現在,電影的審核、發行不再由所謂的電影公司把持,國家將更多權利下放給各院線和發行機構。當這部分以市場為驅動的公司/機構把去電影院看電影的行為被重新打造成一種高端娛樂消費,並逐漸被絕大部分人接受後,市場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

類似情況還出現在數字音樂市場。百度的盜版音樂策略確實讓它贏得了用戶,但真正賺錢的卻是移動的音樂基地,業務嘛不外乎也就是彩鈴。

因此我有非常充足的理由預測,如果將這種類似的模式複製到網路視頻行業,一個健康的、皆大歡喜的市場氛圍的出現就絕對不是意外了。但這種情況在國內依舊有一個比較要命的前提條件:要麼將制播分離的改革執行得更加徹底,進一步將內容製作方的廣電基因弱化;要麼是有一群有志之士別奔著國企之類的鐵飯碗去,三兩成群脫離體制,自己創建有能力生產優質原創內容的獨立內容製作公司。

剩下的事,就是與電信運營商和互聯網公司合作,將優質、差異化和稀缺內容真正與互聯網緊密結合。如果這樣的模式都還看不見開花,我自己都會找一堵牆撞死。

而現階段嘛,大家稍微打打政策的擦邊球不是絕對不可以,別像樂視這麼傻非要螳臂當車就行了。

6. 還有技術服務。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平時偶爾能記起豪傑超級解霸?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平時播放視頻是使用的暴風影音?

作為行業發展的基礎,技術提供商的角色雖然在幕後,但一定不可缺失。

做網路視頻,不一定非要充當那個門面。國外Netflix已經實現H.265編碼4K視頻的流媒體播放了,國內的相關技術在今年初才有了可以商用的曙光(並且還不是互聯網公司搞出來的,而是傳統廣播電視系統集成商和設備商)。

依舊是去年,在聽完各位大佬的大道理之後,我選擇了「移動產業論壇」話題小組的分組討論(因為大概已經知道傳統互聯網公司的戰略,所以想聽一下傳統技術提供商有什麼規劃)。參與者包括暴風影音CEO馮鑫、TD產業聯盟秘書長楊驊、還有個PPS(現在屬於愛奇藝了)的什麼高管(忘了名字了)。

這部分公司的戰略基本上就是充當技術提供商的角色,畢竟在市場的推動下,實現更節約網路帶寬及流量,更高清晰度的技術需求是源源不斷的。而暴風、PPS在視頻編解碼及P2P方面的技術優勢,以及TDD(雖然事實上它依舊不如FDD)在移動網路方面的技術優勢都能為前線的,技術背景並不深的內容服務提供商帶來直接或者間接的競爭力和利益。

7. 總結


你看,其實這個市場要實現良好的盈利環境,突破口確實是不少的。但這個市場的培養不能僅僅依靠某一方或者兩方,而是所有環節共同努力的結果。

市場氛圍+用戶習慣+技術支撐+差異化內容+個性化服務+增值業務,這是一條產業鏈。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或單位有能力通吃產業鏈上下游,因此只要找准自身定位,通過與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配合,國內網路視頻行業要實現整體盈利並不是一件堪比登天的難事。

又要回到老話題了:大家可以盡情批判有關部門和相關單位,也可以唾罵優土騰訊等公司無處不在投放煩人的小廣告和彈窗,但請在發飆之前先想一下,自己在用各種x播、xx影音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自己這樣的用戶群對整個行業產生了什麼悲劇影響?

最後,歡迎理智友好評論,各路無腦黑,泛酸水的,一律正面還擊+拉黑,屆時歡迎舉報。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是個三年前的問題。

一個三年前的問題,到今天仍然有探討的必要,可見視頻網站實現盈利有多難。當然各視頻網站也不必絕望,畢竟現在已經進入付費時代,儘管付費也不代表絕對盈利。

國內視頻網站何時能實現盈利,不妨先來看看迄今為止,也就是2017年年初時各大視頻網站的現狀。


一、基本盈利模式

放眼世界,網路視頻服務平台想要實現盈利,目前仍只有兩種方式:

1、「流量-廣告」。

2、通過稀缺性內容吸引付費觀看。

要通過廣告盈利,就得保證網站流量,而保證網站流量,就要保證網站內容資源足夠強大,購入資源的成本與廣告時長決定盈利空間;付費始於網站自製,而如若依賴付費創收,那麼就要保證會員收入高於自製成本。


二、主要成本支出

1、成本最高的仍是版權。

據媒體報道,2011年,視頻平台購買一集電視劇的價格最高為100萬,當年優酷全年虧損1.72億,愛奇藝虧損5億;而到了2016年,年初的《羋月傳》是單集300萬,暑期檔的《幻城》單集上漲到400萬,明年的劇王候選《如懿傳》,相傳單集價格已達到900萬。

在缺乏獨播劇集、哄搶熱門資源的背景下,各家的虧損數字也在一起跳動

愛奇藝已連續三年處於運營虧損狀態,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別虧損7.43億元、11.1億元、23.8億元。根據財報,其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內容成本的增長:2015年,愛奇藝內容成本較2014年增長了136%;2014年較2013年增長了135.7%。騰訊有社交、有遊戲,阿里有電商,持續為視頻業務提供支持,愛奇藝背後的百度卻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12月底,有消息稱,愛奇藝計劃2017年在美國或香港IPO,預計募資10億美元。

搜狐的張朝陽曾經說得很直白,「從以前的盲目在頭部劇購買,投入上億元購買一部劇,這簡直瘋了,而且廣告根本達不到!這種東西是瘋的,必須走向自製和收費,走向Netflix模式。」在他看來,這樣才能把搜狐視頻從燒錢的死循環中撈出來。

各大平台也的確這樣做了。為緩解版權購買帶來的壓力,以及提高內容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各大視頻平台均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發力內容上游,如合一影業、企鵝影視等。2016年,各大平台均有代表性自製劇播出,愛奇藝的《老九門》、騰訊視頻的《如果蝸牛有愛情》、搜狐視頻的《法醫秦明》等,都取得超高播放量。


2、自製劇的成本水漲船高。

由於越來越多傳統製片公司開始轉向網劇領域,自製劇也開始擺脫low、製作粗糙等標籤,達到甚至超過傳統電視劇的水準。

誕生於2012年的元祖自製劇《屌絲男士》,第一季製作成本每集在30萬左右,而2016年,已經有不止一部超級網劇單集成本超過500萬。

2017年,愛奇藝計劃打造200個頭部內容,投入超百億;

騰訊視頻集齊《三體》等二十幾個大IP項目,自製投入將有九倍增幅;

優酷也發布了3+X劇集策略、6+V綜藝矩陣。

這些策略背後,都是嘩啦嘩啦的銀子聲啊!


3、另一個普遍被忽視的成本是技術成本。

視頻網站的存儲和帶寬費用令人咋舌。

為了容納足夠多的用戶同時在線收看,視頻網站必須不斷增加伺服器帶寬。比如,要同時容納2000個人在線觀看,100M的帶寬一年的費用約為1萬元,對視頻的清晰度要求越高,在帶寬上的花費越高。

以優酷土豆為例,在其2014年財報中,帶寬成本就已達人民幣9.173億元,占公司凈收入的23%;愛奇藝2015年成本與費用達到76.7億元,較2014年的39.83億元增長92.8%,其中寬頻成本的增長高達80.5%; 2014年較2013年的帶寬成本增長也高達75.6%。


三、目前視頻網站存在的困境

1、首先是「流量-廣告」模式下的高版權成本。

雖然有Youtube與Hulu為榜樣,以內容導量的廣告盈利模式儘管值得效仿,但由於國情不符,各大網站的版權價格之戰在所難免,致使內容成本的提高壓縮了收益空間

Youtube背靠Google,大量的互聯網流量通過其搜索引擎被導向Youtube,與此同時,Youtube所擁有大量的UGC資源也是其最有吸引力的因素;Hulu最初由美國三大廣播公司共同投資創立,天然具有內容優勢(方便爭取大量正版資源),力圖成為「互聯網上節目數量最多最全,提供一站式服務的視頻商店」。通過精準、強互動、個性化的廣告營銷模式,Hulu一度以1%的視頻流量,佔據了美國33%的視頻廣告市場,神奇地實現了創辦後第一年即盈的「傳說」。

而國內視頻網站最初大多以UGC起家,內容靠網友自發上傳,某一時期又不約而同轉而購買正版資源、扶植PGC,嘗試以不同內容吸引流量,類似Youtube模式與Hulu模式的結合。不過,由於國內大部分視頻網站(芒果TV、中國藍TV等除外)不具有Hulu天然的傳統媒體基因,且國劇制播方式與美劇相異,視頻網站的版權戰最終只能導致價格一路走高,彼此騎虎難下。


2、其次是付費模式下的會員收入與自製成本無法持平。

在版權之戰陰影籠罩下,盈利的希望更多的投向了付費,但如果說付費能扭轉局面,顯然還言之過早。


2.1 會員付費模式發端

付費發端於Netflix的大熱美劇《紙牌屋》及其背後「大數據神話」。Netflix以在線影片租賃業務發家,進入21世紀後,實體碟逐漸被淘汰,Netflix於2007年轉向了流媒體業務。但由於進入得晚,不管在UGC還是版權內容方面都難以出頭,直到2011年他們才找准位置,發力自製,於2013年推出《紙牌屋》。

該年,Netflix收穫了約1000萬新增用戶。《紙牌屋》的成功震撼了當時還在高價版權採購中苦苦掙扎的國內視頻網站,間接促成了2014年網劇元年的到來。


2.2 國內付費模式崛起和發展

2015年7月,愛奇藝《盜墓筆記》對會員開放全集,成為全網首部收費自製劇,騰訊視頻緊接著通過電視劇《華胥引》與自製劇《暗黑者2》進行了試水。同期,網大《道士出山》以超高的投資回報率引發關注。自此,網劇、網大雙管齊下,版權內容加持,各大視頻網站紛紛開展了付費模式的探索。目前已衍生出會員開放全集、會員搶先看、會員獨享周邊內容等多種玩法,以及面向會員拋出各種線下福利。

優質內容的「拉新」效應明顯,吸睛更吸金,網民接受付費的設定要比想像中快很多。《2016年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中顯示,網路視頻的付費觀看行為趨向常態化,付費用戶比例劇增108.8%。

曾有人預想,會員付費收入有朝一日能夠與傳統廣告收入分庭抗禮。2016年各平台的頭部自製內容已經做到了這一點,如愛奇藝的《老九門》、搜狐視頻的《法醫秦明》,付費收入的佔比已經超過50%。相應的,各大視頻網站的會員數在一年內實現了成倍的增長


2.3 2016年是否成為了贏利拐點?

2016年6月後,各大網站先後突破2000萬會員量,但付費會員的爆炸增長,很大可能是由於基數太小,2000萬會員未必能成為視頻網站的盈利線。

2016年6月,愛奇藝率先宣布VIP會員數量突破2000萬。

然而,在2016百度財報中,愛奇藝的表現並不出色。根據百度公布的2016未審計Q2財報,百度第二季度內容成本為16.99億元,在百度總營收中所佔比例為9.3%,其核心成本主要是愛奇藝的內容成本。但在第一季度中,百度的內容成本還只有13.82億元,在總營收中所佔比例為8.7%。相較Q1,愛奇藝的內容成本上升了3.17億元。

第二個喊出VIP會員超2000萬的是騰訊視頻。

在騰訊2016年Q3財報中,其收放增長主要來自網路遊戲的增長,對於視頻平台,僅是提到「視頻付費用戶數量的顯著增長」,並未透露更多的付費會員、成本及盈利的相關信息。可見,付費用戶數量的顯著增長,所帶來的收益或許並不值得一提。

接著,合一集團總裁楊偉東宣布優酷會員已突破3000萬。

如果說愛奇藝和騰訊視頻可以效仿Netflix,優酷則最可能效仿Youtube,作為擁有中國最大量UCG、PGC資源的平台,將自己獨特的資源轉換成流量再通過廣告變現。然而,優酷最終是被阿里收購,而非搜索引擎百度,導致這種效仿失去了依託。

但轉型後的優酷似乎也無意走這條路。2016年,優酷先是與德雲社簽署獨家戰略合作,之後拿下了現象級綜藝《極限挑戰2》、暑期爆款《微微一笑很傾城》等優質資源的獨播權,布局頭部內容。

四月,合一正式成為阿里旗下全資子公司,甫一合併就為阿里2016年第一季度帶來了1.52億元的虧損。當然阿里爸爸不在乎這點小錢就是了。

其實樂視本來是最有希望通過付費獲得增長和正收益的公司。

樂視將電視、盒子等播放硬體與平台綁定,同時獨家播出優質內容,這的確是一條破解中國用戶不習慣為互聯網付費的好方法,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用戶對視頻平台的期待,選擇持續付費的可能性非常高。當年《太子妃升職記》一劇的爆炸性成功,也說明樂視在內容篩選與製作方面已開始積蓄人才與經驗。然而,這條路畢竟堅持走下來有些辛苦。2016年下半年的樂視整體情況,不說也罷。

總之,2016年的確是視頻平台付費用戶爆炸增長的一年。但我們仍需看到,爆炸式增長的前提是之前的基數很小。即便達到數倍增長,在視頻平台用戶中的佔比仍然很低。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愛奇藝與優酷的用戶數量如下:

即便是達到2000萬付費用戶,也僅占近1.5億日活躍用戶總量的10%,相對於為維持上億用戶觀看所付出的成本,收費服務奔跑得還是慢了一些。


四、總結:2016革命尚未成功,2017同志仍需努力。

放眼世界,解決成本「貴」的辦法,除了收費,就是廣告

然而廣告是不能無限延長的,目前一些視頻網站的貼片廣告已長達90秒,極大地損害了用戶體驗。一些用戶為了避免看超長廣告而選擇成為付費會員,但這種迴避式的付費行為一般都無法長久保持。

視頻網站何時能實現盈利,前途仍不明朗,但可以確定的是,付費時代的到來,使視頻網站為了盈利之戰而進入了下一戰:差異化。

半靠廣告、半靠會員,何時能追平甚至實現盈利,仍是未知數。龔宇曾說過,「如果停止投入,立刻可以盈利」,但在這輪頭部壟斷地位的大戰中,盈利對於視頻網站可能遠遠沒有獲得流量與粘性更重要。騰訊在其2016年Q2財報中將這種想法表達得很清楚:「通過進一步投資電影╱電視劇工作室及騰訊的自製項目以鞏固騰訊網路視頻業務的上游影響力。」

因此,在2016年所實現的2000萬付費會員這一目標不過是新一輪競賽的入場券,這次競賽的焦點是內容的差異化,實現從資源求全向資源求優、求獨的過渡。

想當年,Netflix認識到自己燒錢無望,將天平不斷向自製傾斜,在版權方面「壯士斷腕」,選擇了收緊。國內視頻網站總有一天也要主動或被動地做減法,找准自己定位,探索自身的差異化氣質,嘗試不同的商業模式。


從目前來看:愛奇藝在網劇、網大方面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市場佔有率,爆款版權與優質自製強勢拉動付費,對影、漫、游聯動興趣不減;騰訊視頻發力內容上游,追求項目主控與同一IP的多元開發,內容反輸電視台有望成常態;優酷講究一魚多吃,熱衷於實現大劇先網後台播出,同時將內容與電商打通;樂視視頻信仰生態,有硬體為基礎;搜狐視頻側重自製,題材新穎,定位精準,通過季播模式進行IP的長線孵化。

可以說,各家打法已經逐漸在分化,但內容方面的差異並未明顯拉開,還不足以讓吃瓜群眾產生品牌認知。網友還是在跟著熱播內容走,並未對哪家視頻網站有特別的忠誠度,甚至對於裝五六個視頻APP感到厭煩。

如果沒有長期的優質內容的吸引,在中國視頻平台多採用多種時間長度付費制度的方式下,會員的付費行為便很容易中斷。可以說,在中國上億網民的市場背景下,吸引到幾千萬付費會員倒不是太難的事情,真正艱難的,是如何把他們長久留住


期待2017!


謝邀,我認為這是個世界性難題,答案價值上百億,目前地球上還沒人知道.
-----------------------------------↑回答完畢↑----------------------------------------
底下都是扯淡↓

視頻網站的帶寬投入,加上日益被規範的版權帶來的巨額版權費用問題,視頻網站們成本實在太高了,而且目前仍極具上升,另一方面,其盈利模式的持續單一(僅廣告模式),僅靠
不斷延長廣告展示時間以謀取盈利的模式,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盈利問題、相反卻帶來了日趨下降的用戶體驗,付費會員的機制也都還沒作起來,各大視頻網站現在都還在賠錢

1.如果要說天朝視頻網站太弱不夠典型,那就看看國外,你管和nico這樣的網站,也主要靠廣告(包括那個NICO通販在內),想找到盈利超過廣告的門道來,那絕對是世界級難題了.
不過怎麼打廣告才有效並不是一個世界級難題,NICO和你管這方面都是專業的,中國的網站畢竟還圖樣,桑泰乃衣服,所以才會虧那麼多,這個就不展開了,總之如果按基本法打廣告的話,可以不用延長展示時間而且不影響體驗,NICO在這點上就做得十分好.
2.賠本賺吆喝都是暫時的,反正資本很相信在線視頻這塊蛋糕,正在不斷往裡砸錢,他們又不是傻子,這隻能說明他們在可預期的未來看得見盈利的希望.
3.我不得不打廣電的黑槍,本來電視APP是個很好的想法,做得好的話能提早實現共產主義,可惜中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不要低估中國商人的算盤,只要不怕流失不買單的觀眾,商人們能想出12450種盈利方法來,可惜現在人不夠多所以他們怕,但是說不定哪一天他們就不怕了.


很難。要問什麼時候賺錢,得看看那麼大的廣告費用,但是錢都燒到哪兒去了。

截止到目前為止,坐擁十億用戶的YouTube在2014年總營收達到40億美元,但依舊尚未向Google貢獻任何盈利。視頻網站的投入太大了。

號稱國內網路視頻網站第一大的優酷土豆集團2014年的財報顯示,全年凈虧損為8.86億人民幣,凈虧損同比擴大(2013年為5.8億人民幣)。另外,有數據顯示,自優土2010年上市到去年6月,3年半的時間裡總虧損高達17.71億元。

一方面用戶忍受著超長的貼片廣告,視頻網站卻又頻頻虧損,賺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

深不見底的版權費用

我問了幾個視頻網站的使用者,他們都跟我吐槽:

「一分多鐘的開場廣告,中間插播廣告,結尾一二十秒的廣告,看完才能點播下一集,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一點點的增加時長挑戰耐心,但是我他媽又不得不用它。」

目前,視頻網站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VIP會員和廣告,所以,為了快速彌補版權支出的高額費用,最快速的辦法就是增加廣告時長,甚至不惜影響用戶體驗。這時,如果用戶叫喊,視頻網站會馬上跳出來無辜的說,「沒有辦法啊天王老爺們,我這版權實在買的太貴」。


那買版權究竟有多貴?


2014年底,騰訊發布了一份《騰訊娛樂白皮書》,在這份白皮書的視頻部分,我們對「天價」的版權費用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以電視劇為例,電視劇版權的售賣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分別來自衛視和視頻網站的採購,其中,視頻網站的購買價格幾乎消化掉了大劇的製作成本,衛視的購買成為了純利潤。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國產劇價格飆升:《武媚娘傳奇》150萬一集,總長96集,總採購費用1億4千4百萬(大頭娘娘好貴啊);


美劇相對親民:獨播劇3萬美元一集,非獨播劇則每家2千到4千美金一集;

韓劇價格虛高:2013年前,韓劇單集網路售價不到4千元,從2014年開始,《來自星星的你》約18.5萬,《匹諾曹》則漲到了173萬元每集。

在體育賽事方面,騰訊視頻前不久宣布與NBA官方簽訂一份為期5年的合作協議,騰訊將擁有大陸地區NBA獨家的網路播放權,業內認可的簽約金額為5億美元/5年。


同樣,購買版權的費用,我們也能在各大視頻網站的財報中看出一二。優酷2014年度的財報顯示,內容成本(包含自製劇)為18億人民幣,占凈收入的46%;搜狐視頻的工作人員透露,以「美劇」為特長的搜狐視頻每年在版權上的投入在幾個億,基本佔了總視頻網站運營成本的三分之一。


存儲和帶寬費用令人咋舌


樂視網的一名工程師解釋,直播伺服器的瓶頸一般就是帶寬。


視頻網站、帶寬和伺服器的關係可以這麼理解:


視頻網站是艘船,帶寬是條河,船上的遊客是流量。這艘船要經常上下很多遊客,晚間的時候這艘船根本裝不下爆滿遊客,怎麼辦?視頻網站只能擴大船體規模,同時,人越多,所產生的流量就越多。


視頻網站為了佔有率是非常需要流量的,但是如果流量太大,視頻網站也會撐不住,所以只能不斷增加伺服器增加帶寬。


呱呱視頻在運營的支出上沒有版權的購買,只有視頻的存儲和上傳下載的帶寬費用。他的產品經理大保跟我介紹,如果要同時容納2000個人在線觀看,100M的帶寬一年的費用在1萬左右,對視頻的清晰度要求越高,在帶寬上的花費越高;同時,為了防止斷電導致的內容全線崩潰,視頻網站的內容存儲通常需要租借第三方伺服器,一般視頻網站存儲的內容好幾年都不會刪除,所以需要的空間非常大,1個伺服器只能放兩個硬碟,每個500G或者1T,一年的租借費用在2萬元左右。


就按呱呱視頻的日活在十幾萬到幾十萬來算,每年在存儲和帶寬上的支出都需要3000萬左右。


有著BAT背景的三大視頻網站佔據行業前三,愛奇藝PPS、騰訊視頻和優酷土豆的月度用戶分別達到3.45億、3.37億和3.3億。騰訊視頻移動端日均覆蓋人數達到5012萬。優酷土豆在2014年財報中也顯示,帶寬成本為人民幣9.173億元(美元1.478億元),占公司凈收入的23%,2013年佔比也是23%。


可見帶寬成本一直是視頻網站成本中重要的一部分。


掘金自製劇


為了緩解版權購買帶來的壓力以及提高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幾乎每個視頻網站都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如愛奇藝的「華策愛奇藝影視公司」、優酷土豆的「合一影業」等。觀眾熟知的《十萬個冷笑話》、《屌絲男士》、《萬萬沒想到》等劇也都是出自視頻網站的自製。

樂視網介紹,2015年對自製劇的預算投入占每年人民幣10億元內容投資的30%;搜狐的CEO張朝陽更是表示,2015年投入6個億在搜狐視頻的自製劇上。那自製劇有多貴?搜狐視頻介紹,《屌絲男士》第一季的成本每集在30萬左右,而第二季則飆升到了100-200萬。平均下來,網路自製劇的投資成本每集都超過了100萬,而且正在越來越貴。


在商業合作方面,優酷集團的《萬萬》第一季的廣告收入達到了千萬元級別,建立了「片頭創意+劇中巧妙露出+片尾彩蛋」的商業介入形式。數據顯示,2014年網路自製劇年生產量有望達到1000集。預計2015年,網路自製劇能為視頻網站及相關製作方帶來廣告收入1.8億元。但是這一部分的收入仍舊遠遠不能填滿購買版權和維持運營的支出。


樂視網在去年的財報中顯示,凈利潤3.64億元,幾乎是視頻網站中少有的盈利選手。但是仔細觀察其財報,營收出現暴增主要由於智能終端產品銷量快速提升:樂視終端收入則為27.4億元,同比增長了443.47%。這樣的軟硬結合盈利之路,或許值得單一廣告收入的視頻網站深入研究。


信息量太大,你們慢慢消化。總之一句話,視頻網站真的很燒錢!賺錢還很遙遠。



各大視頻網站現在都是在跑馬圈地的時候,市場大局還未定,未來朝那個方向發展誰也吃不準。所以誰也不想自己在」長身體「的時候,在哪個地方落下,不能有短板,比如,大家都在上英文補習班,你也要上,不是你想上不上,是你不上你就落後。現在優酷也好、愛奇藝也好都在爭先恐後做影業、做網路電視也是這個道理。

之所以大家比這拼著加大投入的原因也是國內視頻網站高度同質化,從內容結構到盈利模式,這種情況下造成的惡性競爭也讓它們容易陷入燒錢遊戲。

例如最近愛奇藝砸了3000萬買了某知名導演還未上映名作的版權,真是能通過貼片掙回來嗎?太難,只是因為這個片子可以增強愛奇藝的品牌影響力而已。他們很多時候根本不考慮眼前的投資回報率。加之有資本的推力,他們就更有些有恃無恐。

我問過龔宇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如果我們現在停止投入,立刻可以盈利。但別人都在投資,你停不了。

以上為我所知,偏頗之處,請諒解


優酷土豆8年首季盈利 「燒錢時代」遠未結束


等到一家獨大的時候,在版權方面才有議價權,這個時候就可以盈利了。當然,樂視是另外一種玩法。


兄弟啊,其他的我不懂,我就懂流量變現,6間房、56網,不都是有美女主播嘛?這是一筆穩賺不虧的生意,是個人都能做,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好。


愛奇藝成功通過《北戰》播放前的前列腺廣告讓我買了vip


什麼!!!5分鐘的視頻前面都插90s廣告了還沒盈利???


芒果台的「心機」你不懂! ! ! 芒果(芒果TV+湖南衛視)一下簡稱芒果,也就是湖南廣電集團

首先關於盈利問題,我們普通人都以為像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三大巨頭賺的盆滿鍋滿。

首先關於盈利問題,我們普通人都以為像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三大巨頭賺的盆滿鍋滿。
但實際上,虧損最少的愛奇藝去年也虧了1.7億,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誰讓三大視頻巨頭背後有爸爸呢,這點虧損算什麼。優酷虧那點錢,阿里輕輕鬆鬆賺回來。

問題來了,沒有巨頭撐腰怎麼辦?

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而芒果又恰恰掌握別人求之不得的內容資源。《快樂大本營》,《歌手》等等。

百科時間到:
視頻網站在4G時代(2014年),智能手機普及等條件下飛速發展,越來越掌握話語權,如《奇葩說》,《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後裔》都是由視頻網站帶火的。

當然湖南廣電集團也意識到未來的時代是屬於視頻網站,於是在2014年湖南廣電集團旗下金鷹網(湖南衛視官網)與芒果TV合併,也就是那一年《花兒與少年》在芒果TV獨播意味著芒果TV加速進軍視頻網站。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除了《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極個別節目在芒果TV獨播外,芒果的節目如:
《爸爸去哪兒》(4,5季)播出平台:芒果TV+優酷
《中餐廳》播出平台:芒果TV+騰訊視頻
《真正男子漢》(2)播出平台:芒果TV+騰訊視頻
《我想和你唱》(2)播出平台:芒果TV+優酷
《歌手》播出平台:芒果TV+愛奇藝
《全員加速中》播出平台:芒果TV+樂視
等等(僅已綜藝為例)


看的出來芒果的很多節目是雙平台播出,有人要問了這是?

我們來分析雙平台播出的優勢:
1.其他平台想要播出需要買版權,如優酷買《爸爸去哪兒》,芒果可以賺一部分錢。
2.那為什麼不獨播賺的不更多,錯了,還要考慮節目影響力,與愛奇藝等想比,芒果TV的用戶使用總時長遠遠遠遠低於其他。而雙平台有利於節目的影響力。
3.芒果TV與其他視頻網站都有合作,芒果的內容本身就強,如果全與愛奇藝合作,那愛奇藝還不成王者中的王者了,所以與不同平台這樣可以牽制其他平台。

所以沒有永遠的夥伴,只有永遠的利益。可以想像我逐步強大起來誰還和你們分享。自己多賺點難道不好嗎?歸根結底還是廣電人的存活艱難。
像《嚮往的生活》,《變形計2017》,《明星大偵探》都還是獨播啦!不然我都與他人合作,誰還看我呀。

所以想盈利,就是內容為王,芒果的內容比較強相比其他同行。所以業內預計芒果TV將在明年盈利4,5億,也是國內第一個將盈利的視頻網站,也祝芒果TV越來越好。

最後,不求大家點贊,可以搜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吧:環球fun,可以看一下哈,覺得內容不好就不關注嘍,畢竟新人不容易,嗚嗚~(&>_&<)~,俺什麼才能盈利啊~

我認為他們的廣告模式很有問題,可提升的空間巨大,提升之後或許就可盈利。

目前優酷愛奇藝等的廣告時間都在1分鐘左右,要考慮用戶體驗,再大量增加時間是不可能了,所以提升方向只能在於提高廣告單價了。

提高單價有2種辦法:

1、開放廣告平台,引入大量的地區性企業、中小企業,讓廣告主之間充分競爭,單價能夠大幅度提高。

目前他們的主要廣告客戶只有數十家做全國性產品的大企業,僧少粥多,議價的能力極低。主要是因為他們缺少一個開放性的、便捷的廣告平台。小企業對於新的廣告渠道需要做嘗試、隨時調整,現在想在優酷上做廣告操作起來是很痛苦的,我之前想在優酷上做廣告,找代理商、談價格、選欄目、排期、審核廣告片都花了2個月時間,而且上線後還需要隨時調整,跟蹤每天的播放數據等,現在沒有自動化的平台,只能和代理商打無數個電話,效率非常低,單單這一點就把大量的中小企業排除在外了。

建立一個在線的廣告發布和監控平台在技術上難道很難嗎?

2、針對性發布廣告,提高單次廣告本事的價值。

向搜索引擎購買數據,獲得訪客近期搜索過的關鍵詞,再發布對應的商家廣告,這樣能大大提高廣告的實際價值,廣告主自然也願意出更高的價格了。

另外搞會員制,會員不顯示廣告我覺得這也是非常短視的行為,無異於殺雞取卵。

還有優酷的個人頻道上明明有大量優質又不需要去買版權的內容,卻不知道去挖掘,也是很白痴的。


由於視頻前面的廣告長的越來越變態,所以什麼搜狐愛奇藝優酷樂視我都是付費會員了,而且好多電影電視劇還TM要另外付費。
我覺得已經盈利很久了吧。
不然張朝陽這個雜種敢把美劇前面加一百多秒的廣告。還有其它幾個視頻的雜種,我不知道名字。


繼續燒錢,燒到把對手都燒死了,就可以佔山為王,坐地起價了。


用戶付費的收入,根本支撐不了買版權的花費!
現在很多視頻網站開始介入內容製作,像優酷有很多自製獨播的節目!
我個人感覺國內視頻網站最終都會稱為節目製作和影視製作二合一形態的公司,節目製作依靠流量掙廣告費,像奇葩說,吐槽大會,火影情報局!影視製作掙票房收入,影視製作還可以產生一些衍生品,掙腦殘粉的錢!


謝曉昉:「6年多的在網易視頻的工作經歷告訴我,互聯網視頻項目的成本實在太高。單是伺服器,機房,帶寬等的投入已經能讓很多想做專業視頻網站的老闆望而卻步,而專業的視頻技術要求更是難以跨越的門檻。受到國外Brightcove的啟發, 我覺得可以用我和幾位兄弟多年積累的視頻技術及運營經驗,結合雲計算資源整合的優勢,為更多的國內企業和機構提供低價且專業化視頻服務。讓廣大用戶能利用我們的平台輕鬆實現各類視頻應用,成就自己的互聯網夢想。」 CEO謝曉昉曾任職網易、世紀互聯、藍汛等知名互聯網公司。 ---36kr

現在,我們立志成為:互聯網視頻引擎

答非所問了,看著視頻行業的相關問題,忍不住雞凍一下,摺疊我好了。


廢話真多,簡單講就是流量大,賣廣告,笑哈哈。


有個十月新番叫《一拳超人》在土豆上獨播,這個番是充值了會員才能看的,一個月20塊錢。
然後這個是第一集里的熱門評論

就這三個評論的支持和反對數量上看,還有很多人認為版權就應該是免費的。

就這三個評論的支持和反對數量上看,還有很多人認為版權就應該是免費的。
我只是截取了很小一部分評論,有些評論看了真的心塞。
當大部分人還持有這種版權觀念時,視頻網站就很難盈利。


找個電視台投靠啊,海量視頻資源和行業資源。


推薦閱讀:

TAG:優酷 | 視頻網站 | 盈利模式 | 互聯網盈利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