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國內園林景觀是建築的陪襯嗎?
我從事景觀行業,我認為建築、規劃、景觀三者地位是一樣的。但是除市政公園純景觀的以外,好像在有建築為主體的項目里,都是建築先立起來,回頭再找設計單位來弄弄周邊廣場、景觀啥的,既然回頭還是要園林景觀的,那我覺得說明園林景觀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為什麼一開始就不一起推進?為啥園林景觀感覺上就是一個陪襯的尷尬地位?
一個留學狗分享下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景觀是建築和規劃之間的粘合劑
建築是positive space 規劃是outline
景觀所做的就是就是把之間的negative space 運用得更好使得整體功能風格統一 並且對審美和環境有著一定的積極影響
人其實很挑剔
太過工業化的地方 單純的建築 會讓他們想逃 逃到野外 逃回自然
但是 現實狀況是 過度城市化 大家在真正自然裡面基本半殘
大家就晃悠晃悠找個折中點 那就是人為的設計在自然的基礎上的景觀
這是我個人覺得景觀的真正定位
一個平衡點
我現在在美國讀美本大三 學校今年DI排名第八 就不說是哪一所了
如果你說就美國而言 我並不是這麼覺得的 景觀獨立的體系和大眾對景觀的了解已經很完整了 人們知道他們是需要景觀設計去美化生活的去增加可能性的
規劃類沒法做到景觀這麼細緻
材料circulation 小功能的分區和生態方面的考慮都是不會過度思考的
建築的孩子真的是活潑可愛
就像被保護得很好一樣
在小小的空間里不斷鑽研出不同的可能
在本科階段的建築學生
基本是不願/不屑於 考慮周圍環境的
你們可能看到過很多很modern的建築建在農村裡面的樣子 覺得設計師標新立異太有想法了
單看是美的 一旦遠看 和旁邊的景緻相結合
就變得可笑起來
什麼東西其實都是一個整體內的一部分
無法分割 如果不顧周邊環境 就是一個失敗的設計
景觀設計師的選擇 其實也是註定一個空間的設計是否成功的很重要的因素
國外的景觀跟國內的園林景觀差距還是很大的 從思想上和定義上 國內至少落後了二十年
國外的景觀考慮的更多的是 人們需要什麼 什麼合適這裡 這裡的歷史文化和周圍環境還有居住的人怎麼去跟這個新的景觀融合到一起 一切是融合 我覺得我還有很多沒有悟出來的 是一門很深的學科 值得去探索
但我在國內設計院暑假實習的確顛覆了我對國內景觀的看法 設計過程和我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同 不再關心太多的周圍 而是一個特定的場景 早早就準備好所需要的小部分細節 例如 大學教學樓前面的廣場 椅子 垃圾桶 路燈 停車空間 只要看到是類似案例就往裡面塞 設計呢 不考慮歷史文化名 學校的積澱 哦 看起來吊就好了 先上網找意向差不多就先抄抄 就隨便放點小品 樹你知道怎麼放好看嗎 三顆三顆的放 設計你知道怎麼畫嗎?
想一個現實的東西把它抽象化放進這個空間里就好啦
但是為什麼呢??這些東西與這個設計本身並沒有直接的聯繫啊…
一天設計出來的東西 東拼西湊的設計 配上網上找的「國外」意向圖就哼哧哼哧的拿去騙甲方了
實在太可悲了
設計周期短 沒有真的用腦去思考
一心只想多唬點錢 還是一個屢屢獲獎的大企業
都是北林 華南理工之類的好學校的畢業生 到底發生了什麼啊
真的把我嚇的不輕
國人這點上真的太浮躁了 真的 看得我真的很心揪
如果大家繼續這麼做的話
的確 園林景觀在中國的地位 永遠 上不去的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專業被別人看得起
請先認真負責 深思熟慮的去做設計好嗎
只能說是在你所處的公司,或者....大環境是那樣的。
而有的國家已經離開這樣的狀態了,比如你去查查美國的「新城市主義」: 城市被作為有生命整體來進行規劃、設計、建造。每一個部分都很中央,當然包括建築、景觀、道路....等等。而這些細節,組成的整體,將為生活其中的人們形成更好的鄰里關係、更健康的生活....等等提供可能性。可以想像,在這樣的城市裡面,景觀絕不是陪襯。
ps,我不專業,但是感興趣這個話題,而且昨天剛好讀過相關的文章看格局吧,比如我們作一個風景區開發帶旅遊地產的項目,你說建築放在裡面占幾成?你的設定是民用公建項目,在有限的城市用地里,當然是先保證功能和價值了(從經濟角度上講)。所以你的提問等於你要的答案,相當於在問「為什麼雞隻能生雞蛋」。
樓上的回答多是開發商的角度,合情合理。就連產生這類結論的思考方式也合情合理,因為這幾年房產項目紅火,各位主要是在和開發商打交道,好比你一直住在雞圈裡,當然也會覺得天下的鳥都是生雞蛋的。
但是現實又是另一回事,因為還有使用者角度:環境舒適度、城市景觀的識別度、交通可達性、社區的多樣性、開放空間品質,這些因素都在影響著一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對人才的吸引,沒有人才就沒有經濟、沒有居民、沒有稅收,沒有中、低收入階層為高收入階層提供服務,沒有高收入階層投資更新城市形態,管你曾經有多牛*的房價。城市裡沒有人最後會怎麼樣?底特律。
什麼?你說北上廣港漂?這點上面有個仁兄說到點了,現在還是大家求溫飽的時代,所以才有20幾人擠個4、50平的都市傳奇,對環境品質的要求也沒那麼高。同樣的傳奇在歐美(其實主要也就是美英法幾個,其它小國控制還算有序)也發生過,後來……後來,人們開始討論一個叫作「後城市化時代」的事情(此處省略上萬字,請百度之),總之那不是造一堆漂亮建築就能解決的問題,使用者(也就是城市居民)覺得上班不方便、購物不方便、出行不方便、開車老堵心、房價高、辦公租金高…………於是就搬走了,去郊區或者別的城市,城裡空了很多漂亮而昂貴的房子。開發商解決不了,建築師解決不了,因為他們都只能在有限的用地里捉摸自己那點事,最後就讓規劃來解決,景觀也是在這個時候起變得重要的,公共空間、綠帶、河道再造、濕地保護、棕地復興、後工業景觀等等現在依然時髦的景觀都是從那時候開始的。這事兒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從那時候到現在,我們國內還依然覺得沒房子住……
當然,人家在那時起就開始城市復興規划了,再算上城市規劃的歷史,樓上那位說規劃學科才十幾年歷史的仁兄的世界史觀應該等同於中國史吧。
總之,只要是人辦的事,到最後都會過度,開發商和建築的紅火是符合當前經濟規律的,按照現在急速攤大餅式的城市蔓延趨勢和人口負增長、人口老化這一客觀情況來判斷,我國未來的「後城市化」問題也是必然會出現的。所以,少年,莫要悲傷,試問保護優質農田、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環境品質、開發旅遊產業,吸引人才等等「後城市化」課題里哪一項是建築能主導?接下來該準備些什麼,不用我說了吧。
城市的問題,不是建築能解決的。
(PS:本人自從業來就一直作市政景觀、風景區項目,很少深入參與到單獨的房產項目,動輒按平方公里計的面積里什麼都有,所以觀點不同,所以你也可以當我是只鵝,相比於上面說的雞。)我在國內學建築設計去法國交流學了一年景觀。。
我原先也覺得景觀就是個邊緣,我們做設計也經常在最後要交圖的時候再搞搞總圖我會亂說。。法國這邊我所在的院校是非常注重生態格局的景觀教學,沒有什麼做小品之類的項目,我們所面對的都是很大地域的生態格局、城市發展問題。這樣的景觀是為很大地域的長遠發展考慮的。感覺景觀師就像心理醫生一樣,我們要花很長時間一點點找出基地的童年、他如何成長、他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然後我們再為他指明一些不能犯的錯誤或是一條可能更順利健康的路。
國內一直比較缺乏這樣的景觀考量,只關注一個個分散的小項目而在大的地域上的決策失誤對一塊地域來說很可能是致命的。
不過我是學生的,不是很了解國內的景觀工作內容具體是什麼。。
自己有一個血淋淋的例子也許能從某種角度反映某種未來(或當下)的趨勢:
俺是風景園林的碩士背景(MLA),工作幾年後辭職,現在在讀建築系下面的城市設計碩士(Urban Design in March),有一點悲催的是,當初是想學點不同的東西想來學學建築,但來了發現這邊在做可持續、生態方面的研究……跟俺以前在園林學院做的差不多。
不是結論的結論:
建築人早就不認為自己只是蓋房子了,如果景觀屆同仁們還一直認為景觀就是做廣場、市政、公園,就像頂樓列的那些法規條文里說的那樣,景觀確實是建築和規劃的陪襯,也沒啥好自卑的,這是社會角色分工不同而已,你嫌掙得少就轉行去做規劃和建築,或者乾脆做管理(甲方)。
但是,這些法規以前適用,現在適用,10年後適用嗎,100年後適用嗎?
某樓里有一個說法:
景觀這個專業就是在建築和規劃的狹縫中生存的專業。更糟糕的是,這個狹縫越來越窄。
俺既不同意也相當同意。
我覺得你已經認識到問題的本質了,只是沒有看透那一層紙或者什麼的。就用你問題說明裡的話來解釋吧。
『……在有建築為主體的項目里……園林景觀……就是一個陪襯……』
似乎在知乎想要收穫多一點贊同,就得要長答案……我是虛榮的人,我寫。
你的第一句話『建築、規劃、景觀三者地位是一樣的』是錯誤的。
規劃一詞在具體實踐中涵蓋了三層意思,總體規劃(總規)、控制性詳細規劃(控規)和修建性詳細規劃(修詳)。前面三個詞從左到右層級逐次降低,深度逐次提高。總的說是左邊的規劃指導並約束右邊的規劃。到了針對一個具體項目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基本就和建築或者景觀(看項目類型定主導專業)的總圖差不太多了。
到控規為止,規劃的層面是超然的,你不能在規劃成公園的地上建住宅。當然也不是絕對不可以,就是得先作規劃修改,所以什麼事情都是從規劃開始的。你可以認為規劃是基礎,因為沒有規劃就沒有後面建築或者景觀什麼事了;你也可以認為規劃是上位的,因為建築或者景觀都得作符合規劃要求的東西。但是規劃不管你到底把這個東西弄成什麼樣子,他只看技術指標而不負責具體實施。
景觀和建築,也不是完全平等的。拿商品住宅做例子,我們還少算了一個室內專業(毛胚交付的房子你也得做樣板房和公共部位室內裝修啊)。在這種項目上,客戶買的是房子也就是建築。景觀好不好只是售價在12k還是15k的問題。你只有景觀特別漂亮草地,你賣什麼呢?那既然賣點是建築,為什麼不是建築佔主導地位?沒準精裝交付項目上室內的話語權也比景觀大。
但是做個公園,那景觀說了算。你要亭子就給你座亭子,要攢尖頂就攢尖頂,檐口要起翹就起翹。因為這個項目吸引人的地方是植被的配置、水域的設置,人行流線的趣味等等。建築配合你作小品建築好了。
之所以幾個專業僅在人格上平等而在具體事務中分主從地位,是因為:
1、設計就是一個面對無數選擇,判斷其價值,從中挑選出儘可能價值最大的選擇,而捨棄其餘的過程。
2、如果景觀和建築掐架,各自有各自的觀點,分開看都成立並且對項目確實有提升,但是兩者矛盾。又是很堅持那種,這種架一旦掐起來那就勞命傷財毫無底線了。所以根據不同項目讓不同專業佔據主導地位,其他專業只是提供各自的專業意見供主導專業參考,讓他判斷。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啊!
有種東西叫做協調同一。在建築還沒有提報、定案的時候,你景觀搞什麼呢?挖個水池結果建築改總圖布置了,你水池的地方多了一幢住宅。你要是勁頭大你這麼做不停的提報單獨的景觀方案業主很歡迎的,只要你不多要設計費。
等建築定案了,建築布局、風格都確定了,景觀在進行設計比較有效率。
我現在還是一個在讀學生,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想談一談我對這個問題的想法。關於建築和園林的關係,下面這段話摘自《靜謐與光明》,這是路易斯康自己的話:
「
園與室
設計一座紀念堂,我從一室,一園開始,那是我所擁有的全部。為什麼選擇一室,一園作為出發點?因為園是自然的個人採集,而室是建築的肇始。
園和自然有關,把自然納入一個由人所選擇的地點,以特定的方式安排供人使用。建築師變成自然的擁護者,抱著對自然最崇敬的態度去做每件事,卻完全不模仿自然,也不自認為是設計者——倘若他模仿自然的方式,就像鳥為樹撒種子一樣。然而,在種樹時他是一個人,一個有選擇,有意識的個體。
室不僅僅是建築的起點:它是個體自我的延伸。
」
在康的概念里,建築表達人對於自身的感受,園林表達的是人對周圍世界的感受。
一個人必須擁有這兩方面的感受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所以我覺得一塊完整的場地,也應該比較好的同時表達出設計師對這兩方面的感受。
我還沒有走上工作崗位,但是也大概聽說過題主描述的情況,作為一個學生,我也希望盡我所能保持對於這件事情的理想化的期待。
景觀做的好,成本也就高了,小開發商不會在這一塊兒投入更多的資源.三線城市反正不愁房子賣不出去.
作為城市規劃從業者,我從城鄉規劃的實施管理的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國城鎮規劃實施管理實行「一書兩證」的制度,即《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基本上常規合法的城市建設都需要走這樣的規劃審批程序。
接下來展開說說。
一、【選址意見書】
建設項目選址的意義很重大,略過1000字。審查要點包括了:
1)該項目是否根據相關規定申請核發了選址意見書;
2)建設主體是否符合法定資格,申請事項是否符合法定程序,申請材料是否齊備等;
3)建設項目擬選址地點、用地規模、性質是否符合城市總體規劃、所在地段控制性詳細規劃等要求;
4)建設項目選址是否符合相關保護控制和四線管制要求: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遺產等控制要求,機場、微波通訊、氣象探測等凈空要求,軍事設施和其他特殊用地等保護控制要求;規劃道路紅線、河湖水系藍線、公共綠地綠線、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紫線以及市政管道通道和交通走廊的退讓要求;
5)建設項目是否符合環保、衛生防疫等相關主管部門的管理要求;
6)建設項目選址是否符合城市防災和公共安全等要求;
7)建設項目選址是否妥善處理與相鄰地區關係;
8)其他特殊要求。
選址意見書包括的內容:
1)建設項目的名稱和用地性質,建設單位名稱,建設項目依據,擬選址位置。
2)擬建設用地面積和建設規模。
3)建設項目符合城鄉規劃的要求。
4)附圖應當在地形圖上標明建設項目選址範圍和有關控制線。
============================分割線甲==============================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是從規划上許可用地的法律憑證,保證建設用地按照城市規劃實施,是建設單位辦理土地使用權證的前提。
以劃撥方式獲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在取得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發的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之後,建設項目經有關部門批准、核准、備案後,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送審建設工程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或者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總平面圖,申請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以出讓方式獲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在簽訂國土使用權出讓合同後,應當持建設項目批准、核准、備案文件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申請領取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審查的要點:
1)審查建設主體是否符合法律...(略...過...500...字)
7) ...法律、法規、規章中要求審查的內容
擬定規劃條件的內容:
1)用地情況:包括用地性質、邊界範圍(包括代征帶路及綠地的範圍)和用地面積;
2)開發強度(規劃控制指標):包括總建築面積、人口容量、容積率、綠地率、建築高度控制等;
3)建築退讓與間距:建築退讓「四線」紅綠藍紫,建築間距、日照標準、與周邊用地和建築關係協調;
4)交通組織:包括道路開口位置、交通路線組織、主要出入口、與城市交通設施的銜接、地面和地下停車場的配置;
5)配套設施: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市場、管理等公共服務和給水、燃氣、電力、電信等市政基礎設施;
6)城市設計:建築形態、尺度、色彩、風貌、景觀、綠化以及公共開放空間和雕塑環境景觀的要求;
7)公共安全:防洪、抗震、人防、消防;
8)其他特殊要求:需保留的建築和遺迹、名木古樹,地下空間開發和利用,其他特殊審批程序要求;
其中,規定性條件包括了:用地範圍、土地性質、開發強度、綠地率、建築間距、日照標準、交通組織、公共設施、四線管制、公共安全等。其他例如環境景觀、城市設計都屬於指導性條件
============================分割線乙==============================
三、建設項目規劃與設計方案審查
規劃與設計方案的審查既不屬於行政許可,也不屬於行政審批,而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之前必須進行的技術審查。
建設項目規劃與設計方案包括了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建築、市政管線、市政交通等單項工程。
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審查要點:
1)方案編製單位是否具備相應的規劃設計資質;
2)方案的圖件是否符合出圖手續,方案的說明是否與圖件一致;
3)規劃方案的各項指標是否符合規劃設計條件的要求;
4)居住區的配套設施是否符合有關的規定,布局是否合理;
5)建築間距、綠地率、停車位等方面符合有關法規的要求。
建築工程規劃設計方案的審查要點:
1)方案的設計單位是否具備相應的設計資質;
2)方案的圖件是否符合出圖手續,方案的說明和圖件是否統一;
3)方案的總平面是否符合紅線規定的範圍及建築物退紅線的要求,是否符合建築物間距和消防的要求。交通出入口、綠地和室外停車場的布置是否合理;
4)設計方案是否符合規劃設計條件提出的有關容積率、建築密度、建築規模、建築層數、建築高度、室內外停車數量、綠地率、安全衛生等技術指標的要求;
5)建築和地下停車場的出入口布置是否符合合理交通組織的要求;
6)建築與城市市政工程介面是否符合規劃要求;
7)建築的藝術性以及和周圍空間環境的協調。
============================分割線丙==============================
四、【建設工程規劃許可】
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是建設工程符合規劃要求的法律憑證,是建設單位向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施工許可證的前提。
審查要點:
1)建設主體是否符合法定資格,申請事項是否符合法定程序,申請材料是否齊備;
2)建設工程施工圖設計圖紙是否完備,設計深度是否達到規範和規定要求;
3)建設工程施工圖是否符合規劃條件;
4)建設工程施工圖是否符合經審查通過的建設項目規劃與設計方案;
5)建設工程施工圖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技術規劃和地方相關技術規範。
============================分割線丁==============================
五、建設工程竣工規劃驗收
竣工規劃驗收是在建設項目竣工後城鄉規劃主管部門進行的建設工程是否符合規劃許可的檢驗,主要是對建設工程是否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及其附件附圖確定內容進行的建設現場審核。
雖然這個環節不屬於行政審批或者行政許可,但是卻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一旦不符合要求,規劃主管部門將對建設單位發放《不予規劃驗收決定書》,轉入違法建設查處程序。
審查要點:
1)建設工程是否超出用地範圍;
2)建築物的布局是否符合經規劃部門審核通過的規劃設計方案和建設工程施工圖總平面;
3)建築物、構築物是否超出建築工程紅線範圍或發生移動;
4)建築退讓、建築間距、日照標準、與周邊用地和建築的關係協調;
5)根據建築內部結構和平面布局判斷建築使用性質是否發生改變;
6)建築立面和沿街界面是否符合經規劃部門審核通過的建築設計方案及施工圖;
7)建築層高和建築高度是否符合經規劃部門審核通過的建設工程施工圖;
8)總建築面積是否超過規劃條件和經規劃部門審查通過的建設工程施工圖總面積;
9)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市場、管理等配套公共設施是否按照規劃條件和規劃設計方案建成;
10)給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電信等設施管線是否配置到位並與市政管線相銜接,消防設施是否符合規定;
11)綠地率是否達到規劃條件規定的指標,綠化是否已經實施到位;
12)道路開口方位、地面和地下停車的配置以及停車位數量和比例是否符合規劃條件和規劃部門經審核通過的建設工程施工圖;
13)需要保護的山體綠地、河湖水系、歷史文化遺存、古樹名木等是否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
14)需要拆遷建、構築物和臨時設施是否已經拆除到位;
15)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的其他相關要求。
操作要求:
1)總平面驗收:建築數量、位置、建築退讓、建築間距以及相鄰關係是否符合規劃條件和經規劃部門批複的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總平面;
2)建設單體驗收:建築性質是否符合規劃條件,是否存在改變建築性質的情況;建築基地面積、總建築面積是否與規劃部門審核通過的建設工程施工圖一致,是否擅自加建或者改造利用設備層、增加地下商業面積;建築層數與建築高度是否符合經規劃部門批複的建設工程設計方案和建設工程施工圖,重點檢查建築層高是否突破,設備層高是否超過施工圖和規範標準;
3)配套設施驗收:規劃條件要求配建的幼兒園、衛生站、社區管理用房等公共服務設施和消防栓、垃圾收集點、公廁等市政實施,以及配建的小區綠地、代建綠地是否符合實施,規模和位置是否符合要求;機動車出入口方位、地面和地下停車位數量是否符合規劃條件,是否符合經規劃部門批複的建設項目施工圖;
4)指標複核:複核容積率、建築密度、綠地率等。
============================最後一條分割線==============================
列舉了這麼多相關法律法規的條款真是蛋疼啊呵呵。不難看出,現階段城市規劃管理審批當中的工作重點,說白了其實就是控制建築的面積高度性質等等。在一書兩證的審批程序中,對狹義景觀的定性要求都寥寥無幾,可以定量的僅僅是一個綠地率的指標。法律法規都不管,建設單位吃飽了撐的從好不容易搞定的貸款當中拿那麼多錢來打造景觀。
如果建設單位姿態足夠高,目光足夠長遠,對建設項目的品質相當注重,在對付建築設計施工審查一系列問題的同時,還有足夠的精力物力財力來打造景觀,那我相信,他們一定是不差錢。不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樣的建設單位應該不多。
看到有知友提到的AECOM,我和他們也打過交道,EDAW的景觀規劃確實做的很不錯,我看了滿滿的感動,領導也留下了熱淚,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帶不來GDP,即使從長遠的角度看能夠增加區域活力,帶動地區發展,提高環境質量,吸引更多的投資,那也是在放屁。也許有一天,整個社會都不在討論吃不吃的飽的時候,再來討論吃什麼好吧。
大部分是,小部分不是。這是由我國的建設階段和景觀的屬性決定的,基本需求都還沒解決,如何在作為環境補充的景觀上雕龍畫鳳?景觀設計能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
但具體還是得看項目定位和資金分配。其實在國外,景觀師比建築師好找工作的,賺的也比建築師多。溫飽問題沒解決國內還是只管搞建設啊,環境問題社會凝聚力什麼的不過隨便一扯,太浮躁了。其實建築規劃景觀三組鼎立城市才能健康發展。另外不太贊同題主把傳統園林和景觀混為一談。園林最開始是為修身養性而建,偏小資偏藝術多,景觀是和地理學生態學社會學各種聯繫通過技術手段和合適的表達方式解決生存環境社會問題的。
嶺南建築學派將傳統園林融入現代建築。
從一個酒店的融入、一個大學校園的融入到一個城市的融入。
20世紀引領全國,21世紀接著引領亞洲、一帶一路。
60年前就有先見之明,30年前就遍地開花結果。
融合,從商、周或更早就是田園詩意。
千百年來,家庭,家庭,沒有庭院家就不完整。
住建部及時將園林景觀專業調回一級學科,畫院和民間也冒出了不少新文人畫。
土地滋養了華夏數千、萬年,自然的秩序總是
回歸到華夏的第五大發明。
………………
嶺南建築學派 亞洲的嶺南 - 知乎專欄
第五大發明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 知乎
A 作為從業人員,你察覺到了景觀在學界和實踐領域的尷尬之處。三位一體的概念首先在國外開始興起,國內最早是同濟的劉濱誼在構建這個體系,之後的吳良鏞先生也在人居環境中倡導其三位一體的系統,但是這僅僅是景觀人員的一種職業道路的理想而已(任重道遠,但是將來的趨勢無疑是三位一體的,只是現在來說,景觀的地位實在太尷尬了)。
B 雖然規劃專業最早是從景觀中分離出來的(1925年吧,哈佛的城市規劃從景觀中獨立出來的),但是景觀在整個建設浪潮之中發揮的效力實在有限,大量的工程建設和城市發展為規劃提供必要的條件。其實一個小區的開發,最早是做的控規的,確定容積率和用地紅線等等,建築也是在這個法則之下進行設計的。景觀由於沒有法規上的明晰性,導致一個尷尬的角色定位。
C 景觀的在學界的理論研究比建築至少落後30年,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提出了景觀都市主義之類的概念,但是換湯不換藥,沒有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景觀的發展的根基就非常的薄弱。
D 其實城市的無序蔓延、生態問題、文化危機、身份認同等問題的確為景觀提供了相應的話語權,這也是為什麼景觀會重獲新生的原因。
E 其實,我對三位一體的發展態勢是持有消極態度的|:理論建設極其薄弱,僅僅是抄襲人文地理、建築和藝術等領域的理論體系;實踐項目能以產生社會效應和共識,對整個城市空間發展的影響相對較小;法律建設滯後,並與規劃相互疊加;學院派的氛圍一片沉寂;教育基礎的鬆散與零碎等等
F 當然,景觀這幾年的勢頭非常的迅猛,必有其社會原因的,只是若不解決基礎問題,景觀終究還是鏡中花水中月的。
PS:將landscape architecture分為設計和規劃兩個層面是解決問題的可行性的一種方法,當然還有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要解決的。
20世紀無疑是建築和規劃的天下,那麼21世紀的景觀能否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呢?!
並不啊!!!
並不啊!!!
並不啊!!!
景觀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是什麼?簡直就是美女含情脈脈的眼睛啊!
說完我覺得這話有點肉麻
這幾年來走了一些城市,建築大差不差吧(除了保護建築),規劃也很有套路,就算是重慶那樣的3d魔幻城也並不是不可以仿照的。
但一個城市在景觀上的風貌最讓人忘不了,最最最low的哪個城市比較特別的採用了什麼樹種我還是能感受出來的。我不是學景觀的,但是我還真的是挺好奇的為什麼景觀比建築和規劃更容易塑造出地方特色,是那種能讓人感受出來的特色,不是比如什麼仿古建築參照細節的那種生硬的特色。
所以我真的覺得景觀還蠻重要的
也可能是因為規劃是做幾個專業的相互統籌安排?這個問題,嘿嘿嘿,看你在那個級別了。
1、你是底層畫圖的,那你就是個零件。血汗工,做著毫無技術難度的工作,繼續自我懷疑去吧。
2、你在一般設計單位、設計公司工作,那你就是給規劃和建築擦屁股的,人家弄好了你去種種樹就完了。規劃好了,你給文本里寫兩句用什麼植物,用什麼生態技術,4.3.1,4.3.2加起來2000字6張意向圖差不多了。
3、假如你在大的景觀公司,恭喜你,你已經有了一種驕傲。現在行情不好,看你老闆是裁員還是降薪,還是把「情懷」丟掉。
4、最後,你在北上,頂尖設計院,教育背景華麗。那麼,風景園林這個行業是不是陪襯,到底需要和其他行業怎麼溝通,相信你已經瞭然於胸了,能夠站在食物鏈較高層看問題了。
規劃嘛,本來就應該有風景園林參與(規劃院的綠地系統規劃項目,你要說你不會,那你還處在1、2等級拜拜)。
最後,就算現在別人覺得你是陪襯,你也不應該自己這麼認為,你要認為自己比別人第一等,滾吧,不要說自己是風景園林師。
謝邀!我看到的情況和你所說的基本相符,前提是在國內。
這種情況在開發商那裡尤其明顯,光從景觀設計師的職位就可以看得出來:開發商做項目的主要負責人95%都是建築、規劃或土木相關出身,景觀只是配角。從法規上來說,一個項目報批的時候只要建築給出規劃總圖即可,根本不需要景觀出圖。所以,項目的進度就是建築先出方案,接著出初設之後,景觀才出方案。而往往場地內,除去建築之後就剩下一半不到的面積,然後再除去消防通道和地面停車場,基本景觀可做的的面積也就是30%不到。不是配角是什麼呢?因為從前期到後期,建築和法律法規都不重視你,甚至對大多數客戶而言,景觀只是種樹的罷了,有或者無都可以,好或者壞都無所謂。
上學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講,景觀是錦上添花的專業,我覺得國內情況確實是如此。至於有人說國外的情況,我不太清楚,不作評論。
1.因為行業發展的晚,至少大概拼規模還是搞建築的人多吧…
2.太接地氣,雖然在人居環境的發展歷史中曾經有漫長的歷史,但是大眾想到的園林,多少還是多種樹吧…直接導致的後果之一就是整個行業特別是施工方的技術不夠過硬,引用我們老師的話,昨天剛剛在家砌了菜園子,今天就在工地上搞鋪裝了,質量真的有保障嗎。
3.風景園林學到第四年的我還是覺得自己才疏學淺不能擔一方重任,大概是因為學的方面太多,只有廣度沒有深度,所以要讓我來主持整體規劃,還是不敢當不敢當。知識結構如此,難免真正搞規劃和建築的人要嫌棄我們辦事不靠譜呢…
其實風景園林本身就是應該為一個區域的整體規劃服務的,至少是景觀方面,這個規劃是在城市規劃之下,建築設計之上的,只是我們現在too young了呢。
雖然如此可是我還是想吐槽一下最近去過的中國某著名美院的由某個剛拿過某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某高端建築師做的某校區,跟高大上的建築搭配的外環境慘不忍睹…
不要打我我剛入門我的前路還很長(*/ω\*)我真的很想(偏激的吐槽型)回答這個題目.
我學的建築.以及景觀.畢業做的建築.然後轉到規劃來了.
我想和你描述下我在這幾個裡面切換的心態.
首先.建築是直接落地的.所以考慮問題細緻.美觀.實在.然後覺得規劃有點空.覺得景觀有點配合.不值錢.
其次.規劃.是宏觀的,清楚的.多方面思考的.所以覺得景觀是圈塊地填東西.建築是在體塊內擺房子
最後.景觀是浪漫的.所以注重美感.覺得規劃太宏觀.建築太無趣.
結論. 在幾個裡面混的心得:多考慮多方利益.畢竟一個項目是多方的利益最大化.不是為了項目而項目.其實我們的設計原則和美感和其他等等都不矛盾.要自己學會平衡才能讓好的景觀有機會落地出來.
提主您是設計單位了吧,一看就沒有做過施工,一般除過售樓部之外的,住宅區園林與精裝修都是最後入場的,這是應為會存在非常嚴重的交叉施工,房建單位是需要佔用非常大的場地來堆放材料與設備的,還有市政水電沒有安裝好之前做園林也是沒有意義的,園林大部分硬質鋪裝安裝完畢後是不能上重型車輛的。就是從設計層面上來講,建築一般都會給園林留出相應的位置,園林也會顧及建築的風格。一般都不會出現太大的分歧。雖然我所服務的公司擁有建築設計甲級資質與風景園林設計甲級資質,但是並沒有絕對一體設計會給園林提升多少,如果要園林出效果的話,可以在植物質量與品質上調整,或者像宏宇這種土豪一樣房子蓋好園林做好後等2年以後在賣。至於房子賣完就拆園林這種事情頂多是在臨時售樓部出現,在住宅區根本就不可能現在的業主可不是好惹的,開發商更不會在意園林這點小錢。喬木也不是想種就可以種活的。
只要在國內就是陪襯不要再掙扎了好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