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兒子快三歲了,沒有刻意的讓他去學習什麼,只是盡量讓他玩的同時,慢慢的學習了解這個世界。現在身邊的小孩都上早教班,我對這個沒什麼興趣,也看過關於不要過早開發兒童智力方面的文章,所以早教班不考慮。現在想培養下孩子的創造力或者發散思維能力,不知道合適不?合適的話針對兒童有哪些不錯的方法?
想提高孩子創造力和發散能力的家長我相信他們最終需要的應該是能讓孩子以後在社會上能更有辦事能力,有更多的朋友,賺更多的錢,生活更幸福。那麼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和孩子思維和創造能力有關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其實就是讓孩子能遇到一個問題想出更多的解決方案。如果我們的孩子以後能對一個問題想出比常人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考慮事情更為周全,那已經是能力非常棒的人了。
我在其他相關問題上也在嘗試給家長們一個這樣的概念:
1.孩子能力的培養來自於日常生活
2.簡單的幾個技巧就可以讓孩子變得出眾和與眾不同
3.若要孩子有創造力,就不能在教育上給孩子框死,不框死就意味著對於具體的每個問題,就沒有正確答案。
家長們如果認同以上的三個概念,就繼續看我下面幾個實際的方法和技巧,如果不認同,就不要往下看了,以免浪費自己的時間:
1.成人般平等的溝通
獅子老虎對於自己的孩子雖然也一樣會舐犢情深,但是對於孩子犯錯或者日常的捕獵都不會手下留情——你看我做一次,然後你自己跟著做,我不會給你講道理(不會說話),我可以幫你演示幾次,但是你只能靠你自己。如果你犯錯,或者冒犯我,我會像對待其他冒犯我的動物一樣威懾你!
所以這個概念裡面包含了兩個與孩子日常溝通的方向:
①平時要像與其他成年人一樣跟孩子針對一個問題或者一項技能去平等溝通,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就包辦代替,做的不好可以再來。
②無理取鬧是不被允許的,因為這樣會佔用父母的額外時間,孩子是珍貴的,但是父母的時間和精力也是不能過分剝奪的。我懲罰你,是因為你冒犯了我,而不是因為我覺得你該怎樣怎樣做但你沒這麼做(只要他不傷害任何人,盡量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
所以這種平等是以家長為中心的平等,而不是以孩子為中心。這樣可以較快的影響孩子儘快脫離「自我為中心」的階段,提高情商的發展。
2.由封閉式問答向開放式問答逐漸轉換
孩子小的時候要用封閉式問答來問問題(就是只讓孩子回答是或不是,例如:你想不想喝水?答案就是想或不想。),而孩子大了之後(大概從6歲開始),就盡量用開放式問答詢問孩子(例如:你對這件事情是什麼感覺?答案會是各種各樣的),這樣就能讓孩子多去實際思考這個問題,而不是等著家長提供答案自己來選擇,這時候孩子的發散能力就上升了一個層面。
有很多家長會問我這個問題:那什麼時候才能問孩子開放性問題呢?答案很簡單,當家長嘗試詢問開放式問題是,孩子如果很難回答,或者直接說:「不知道」,那就立刻轉為封閉式問題來問ta。如果孩子準備好了,Ta自己會想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的。
3.時刻用以解決問題為中心(I Can Problem Solve,ICPS模型)的精神進行溝通對話
當孩子面對了挫折和挑戰的時候(例如人際關係交往、學習成績下滑、彈鋼琴遇到了困難),家長出於對孩子的關愛往往會立刻跑過去撫慰孩子,並立刻給孩子提供一個自己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案幫孩子去解決問題。
研究證明還有更好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提高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問答技巧,下面我來介紹一下具體步驟,為了更好的講解這些步驟,我以一個具體的事例來做例子:
假設:孩子在一次演講比賽的海選中落選,心情十分焦躁,在車上就表現出了失落,眼淚在眼圈中打轉
第一步.共情
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或者挫折時可先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安撫,可以說類似這樣的話:「我很理解你現在的心情」,「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很著急?」,」媽媽/爸爸小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這樣做的原因是:可以拉近家長與孩子的心理距離,並為讓孩子信服你下面的話做好鋪墊.
第二步.描述事實
孩子經歷失敗或者挫折時,很多家長可能會傾向於誇張或者失實地去鼓勵和誇獎孩子。比如有的家長可能會說:」你已經做的很好了!我覺得你說的很棒呀!「這時候孩子其實經常會產生質疑:」那為什麼人家能選上,而我選不上呢?「。
所以這種鼓勵效力是很低的,也是沒有針對性的。
那麼更好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在共情之後,家長跟孩子一起面對事實:」確實,這次演講比賽我們確實有些地方講的不是很好。「;」確實,我們是落選了,沒被選上肯定是有原因的。「
第三步.尋找亮點
任何人做的任何事中都會有亮點,關鍵是要找出來。直面事實之後,家長不能忘記去尋找孩子演講比賽中的亮點,以便下次保持。家長可以直接提出孩子這次演講比賽中的亮點:」雖然我們沒被選上,但是我覺得你這次演講中聲音非常洪亮,而且很有氣勢,當你最後做結論的時候,我看到有幾個評委還為你點頭呢。「
第四步.尋找問題,放眼未來
如果第三步效果較好,孩子安靜了,可以再說一句:」失敗不要緊,誰都失敗過,關鍵是我們要尋找失敗的原因,下次就會進步,總有一天我們會做的更好。「
這次不管輸贏,已經過去,我們的目的是要在下一次做的更好,因此要問孩子下面的問題
」你覺得下次演講比賽中,有哪些方面你需要做的更好的嗎?「
經過耐心的啟發和詢問,我們期望的狀態是讓孩子能將注意力從失敗中轉移,讓孩子放眼未來,為下一次競賽做準備。如果這時候孩子的情緒還是很躁動,不妨可以先讓Ta自己安靜一下,過一段時間等孩子平靜了再開始第四步。
第五步.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
原因在第四步找出來了,那麼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要來了,就是鼓勵孩子自己思考解決方案。
家長可以用:「為了我們下次演講能做的更好,你覺得現在要準備做什麼呢?」這句話來打開孩子的思路,讓孩子思考具體的實操方案來完善自己的演講技能。
注意,這一步中,如果孩子願意去說,就盡量讓孩子說,並且要多問:「還有嗎?」這句話,盡量讓孩子對每一個問題提出3個以上的改進方案,剛開始會很難,要慢慢誘導,但是一旦形成習慣,那麼孩子的創新和發散思維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試想,如果沒遇到一個問題就能較快的思考出三個解決方案的人,哪個老闆不喜歡呢?)。
每個問題都沒有完美的方案,所以每個方案都要分析利弊,比如要花的時間、效果會不會好、會不會佔用別人的時間和資源,有多大幾率能堅持住等等。只要在道德和其他基本準則允許的情況下,家長都不應該干涉孩子的思考和對方案的分析,就算你認為這個方案不完美,可以先不說,讓孩子自己去嘗試,然後去完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如果每個方案都是家長幫忙想出來的,那麼孩子以後長大就是另外一個你,就很難青出於藍勝於藍了!
第六步.制定計劃,監督實施
下面就是將孩子的解決方案具體化了,制定計劃,這個計劃中要包含具體的實施時間、獎勵辦法和懲罰辦法。家長和孩子都要雙方同意這個計劃,家長具有監督和實施懲罰的權利,而孩子有提出修改和商議的權利。
這裡要注意的是,家長不能在計劃制定完畢之後有所妥協,要給孩子一種契約感,這是社會生存法則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意識。
以上就是簡要的幾個步驟(不過為了詳盡,還是說了很多),還請家長們分享自己的看法,多批評指正。當然,真心希望能幫到題主。
相信每個父母 / 老師對於這個問題的切入角度都不盡相同。前一陣子,我在公眾號中分享了一節關於《 如何培養孩子的審美及對美的創造 》的公開課,從美育的角度談到了父母對兒童創造力和審美能力的開發,或許可以給各位一些啟發。
「 首先,我們談一談什麼是 美育 ?」
美育是近年才比較熱的一個辭彙,我們把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稱為美育。
鑒賞美涉及到人的審美能力,對審美落到生活中,就是為什麼她選的窗帘比我家的好看,她家的碗也好看。哦,只是因為她是設計師,審美才高嗎。其實並不是的,很多非專業人士一樣有鑒賞美的能力。
「 學會鑒賞美之前,先了解為什麼需要美?」
那關於美這個事情,我們為什麼需要呢?其實是出於一種本能。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人有能依靠知覺把外物形態改造為完美、簡潔圖形的能力,這是機體的一種能動的自我調節的傾向,是一種生理「需要」。
當視域中出現的圖形較對稱、規則和完美時,這種需求就得到了「滿足」。也就是為什麼網路上那些所謂強迫症救星的圖片那麼多人喜歡看。
通過視覺組織圖像進行表達,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潛在能力,並不是少數「天才」專有的能力。所以簡單得說,你創造的美只要符合一定規律,就不會太糟糕。而且這種規律是可複製的。所以其實要想學習審美,是要去了解一些美的規律,到底美的規律有哪些?
這裡有部電影可以介紹給大家,BBC 的《 何為美 》,電影探索藝術中美的概念。
( BBC紀錄片丨《何為美》)
「 不同階段的兒童,怎麼引導才不會扼殺 TA 的創造力」
我們說回孩子,抽象能力是有各種不同層次的,嬰兒出生一個月內開始能將母親的形象從環境中區分出來,這便是進行了初步的視覺抽象。處於象徵期兒童的繪畫,把物像用抽象符號表現,這種將複雜物像的外部形態進行簡化和組織的過程,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兒童大腦的視覺思維活動。
所以在小孩子剛學會拿畫筆,說畫一個媽媽,然後就畫了個圈,這就是一種抽象能力,而不是我們以為的亂塗亂畫。
( 畫家 Ruth Oosterman 2 歲女兒繪圖丨Ruth 改造後 )
反倒是長大以後,我們開始臨摹,開始追求技巧,在這個過程中對抽象能力的培養反而是少的,也是前面提到的一個現象,為什麼有些藝術生,能臨摹,但畫不了自己的生活,就是這種抽象,對複雜物像的外部形態進行簡化和組織的能力沒有被培養起來。
所以,我們兒童繪畫的高峰期並不是在 8 歲,而是在 5 歲、6 歲。因為這一時期兒童的認識發展不受真實生活約束,無論在造型表現方面、色彩運用方面或畫面空間表現方面,兒童一概按自己的主觀認識去畫。因此,他們的繪畫常表現出具有非凡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 英國自閉症女孩 Iris Halmshaw 5 歲作品 )
所以在孩子 5 歲、6 歲 這一階段,父母要做的是:
- 滿足和支持他們的繪畫意願,引導和鼓勵他們的微小進步。
- 通過與孩子的交流,了解他們的思考,學著去看懂他們的表達。當孩子,做一些塗鴉的時候,不要去呵斥他,家裡有條件可以給孩子多一些的繪畫工具,比如黑板漆的牆,畫板等,在沙灘上一樣可以畫畫,用顏料能畫,用自動鉛筆也能畫。家長需要知道的是,並不是在畫板上正兒八經畫了顏色,才叫畫。
( 英國天才小畫家 Kieron Williamson )
6 歲以後呢,家長可以做的是:
- 經常帶去戶外搜集繪畫素材。出去畫畫大自然,創造美術活動環境。
- 嘗試各種材料,各種技法。
- 開展家庭繪畫展覽,用孩子作品布置房間,讓孩子體驗成就感和創造的樂趣。
- 經常參加美術館、博物館,尤其是一些名畫,試著講一些畫作背後的故事。
「 學畫畫對孩子到底好不好?」
孩子開始學畫後,可能家長已經著急想去評判孩子的畫的好與壞了。包括和其他家長比,這個時候,你也可以分享給他們。一幅畫的好與壞真正的決定因素。
我們除去一些一心想走藝術之路,必須跨過應試美術這一塊的孩子。
對大多數人來說,一幅畫的好與壞,真正重要的是——
兒童畫:是否畫出了自己頭腦中的情感意向,並能將對象的氣質、特徵通過形象表現出來,使 TA 腦中的情感「明朗化」。
大人的藝術:作品裡是否有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並且這個情感和思考是真摯的。
( 畫家 郊縣天王老田丨日常夫妻逗趣 )
有很明顯的一個例子,最近大紅的老田和他的老婆高麗麗。
大家看他的東西都會會心一笑,能說這畫風粗糙就不是藝術么?所以啊,藝術不是技巧的事業,而是心靈的事業。要學藝術,必須懂得用「情」。
所以藝術的工具是次要的,包括讓孩子學什麼畫,這也是其次的。
重要的是,這個班的課程設計:
1.課程設置是否有利於開發智慧,孩子好像越來越善於思考了;
2.是否能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變得越來越喜歡畫畫,喜歡觀察生活;
3.能否讓孩子學會掌握探索的方法,並逐漸有獨立創造的能力;
4.課程設置能否助於孩子知識點的記憶,而不會說,老師教的都忘記了。
「 父母在孩子學畫畫時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孩子天生就有童心,這個童心能成就其藝術造詣。這是兒童本來具有的心,不必父母與老師教他,只要大人不去摧殘它而培養它,就夠了。
但像前面那條 「 經常參加美術館、博物館,尤其是一些名畫,試著講一些畫作背後的故事 」就需要我們父母努力了。
相信大家也見過這樣的場景,在美術館,大多數人都是趕時間似的在各個展廳快速遊走。有時還會聽到有些父母對孩子說,我帶你來熏陶熏陶,你可好好看,孩子一臉懵,看什麼呢。
但偶爾也會有媽媽帶著女兒,在一個作品前細細講展品的來歷,有時還能吸引邊上的人旁聽。那個小女兒當時一定覺得自己的媽媽是最厲害的吧。媽媽的背後一定閃著光芒。
甚至有時候這個角色會是爸爸,這時就更了不起了。
------------------------------------------
在公開課中,還有一個視頻,分享了一個可以與孩子互動的小遊戲。
如果有興趣的爸爸媽媽,可以搜索我的公眾號:樂宇略。在歷史消息中查找文章《 如何培養孩子的審美及對美的創造?丨HOLO 分享課回放》,便可以看到。
用更有趣的方式和孩子溝通,讓生活更充盈,成為那個讓孩子驕傲的爸爸媽媽。
要回答這個為題還得先提兩個問題。
1.孩子的性格(外向還是內向?),9大智能領域中(霍華德 加德納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論」,本來是8現在多了一向9:靈性智能)有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傾向?——即,孩子喜歡什麼?
2.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在哪裡?——即,孩子心理身理髮育到了什麼程度?
(了解我在說什麼的各位可以到下面的分割線下觀看正文)
為了讓大家能根據自己孩子的自身情況出發,採取更加可靠有效的方法,為大家補充一下這兩個問題以及其選項的具體解釋。
問題1.首先,孩子的性格來講,內向的孩子喜歡玩的必然和外向的孩子喜歡玩的東西不同、方法不同、學習和吸收的方式也不同。
內向孩子——更加在意自己內心的感受,對於輔導者(家長/老師)的評價也會在意,但是往往是稍後於自己感受的。
外向孩子——更加在意輔導者(老師/家長)的互動與評價,他們喜歡交流,喜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喜歡快速地接收到回饋。
這兩類孩子的學習方式:前者一個趨向於1對1,安靜無擾地自由探索模式。而後者,為他們提供學習小組(注意水平不可相差太遠),有問有答的互動型學習方式會更適用。
其次,霍華德加德納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論中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有天賦的,有自己擅長的部分,基本上能概括為9大領域:語言、數理邏輯、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內省、自然探索、存在,共9大領域。(具體領域包涵的內容請百度百科)目前在上海地區,多元智能理論在幼教中廣為熟知,並積極地與活動課程編寫結合,已經運用到日常的教學中來了。有許多的測試方法也能比較簡單地測試出目前階段孩子的哪個領域內表現地較為突出。
分享一個測試的鏈接吧。YOYO老師育兒研究日記
問題2.YOYO認為,所有超過孩子目前認知範圍與可掌握範圍的教育都是無效的,也許暫時孩子們通過了機械記憶或者其他方法記住並「掌握」了一些知識,也是無意義的。特別有些超過孩子身心理發育程度的內容的強行實施,會造成對孩子大腦和心理的傷害,兩者都是很難逆轉的。
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在哪裡呢?
這需要每個家長對孩子的了解,並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表。(多少多少個月能會做什麼了,那麼下一步可以做什麼了)跑之前必然是姍姍學步,除非你家孩兒是哪吒是吧。
這張表在各大育兒網站都能找到,搖籃網、丫丫網等。
了解了這些之後,我們再來看如何培養創造力和發散思維這個問題。
——————————————————————————————
創造力和發展思維是兩回事,但是他們的建設方法差不了多少,就像吃一顆蘋果能補充維生素還有水分,同時肚子也不餓了。
老外為啥比我們有創造力,發散性思維更強?
因為他們的教育體制和我們不同(這個在今天先不討論),這就導致了學校教的方法和家庭學習氛圍的不同。
YOYO認為現在的天朝已經頗具時尚開放的態度,新一代的一線教育者們(老師?錯了,是家長)向西方學習,要求使用最時尚最新潮的教學思路來「解放」孩子的童年與學習!這是非常非常非常讓人興奮的!
這種「解放」分為主要思路和具體方法。
主要思路:
第一:解放家庭。家庭氣氛必須是和諧的。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奶奶愛爺爺,外婆愛外公。這種濃濃的愛的氣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大腦首先考慮的是「安全」——其次才是學習等其他的事情。要想思路活躍創造力好,爸媽相愛又愛寶。當然也不是在孩子面前就裝的一團和氣,真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來。
第二:解放態度。「智力是一鍋食材豐富的燉肉」。別把目光放在孩子就單一問題上表現出來的結果上,心情、天氣甚至是你的一個表情,都會影響到他的表現。別虎視眈眈地評估孩子的能力,9大領域裡挑個他感興趣的,才能大大地增加他智力發展的可能性。對的,只是可能性。
第三:解放方法。方法是試出來的,為孩子挑選適合他的學習方法並不是家長一定要做的。但是。你不能阻止孩子去探索。即,如果你喜歡邊唱歌邊寫作業,別攔著。如果你的孩子把糖果撒到地上,擺弄著玩耍,千萬別攔著。他就是在進行投入地探索學習,他有他的學習風格。
關於學習風格的測試鏈接。YOYO老師育兒研究日記
具體方法:
1.畫畫——每個孩子都有塗鴉迷戀期。對於在紙上留下痕迹的誘惑是無法抵擋的,這是一種自我表達也是一種極複雜的頭腦練習。當然,同時也能訓練手部小肌肉的發育。切勿抓著寶貝的手,強行灌輸一個笑臉、一個小兔子等只有大人理解的簡筆畫。孩子會吸收,但是換來的是失去「創造力」、「發散思維」能力的代價,可是絕對划不來的。
2.泥塑——一切立體構建的活動。YOYO覺得比起樂高、漂亮色彩的輕質彩泥,髒兮兮臭烘烘的泥巴絕對比他們好太多了。泥巴的可塑性和樸實是孩子們探索「形與空間」絕佳媒介。去除一切華麗的限制思維的創作媒介,孩子們會給我們驚喜。同理,白紙、沙、紙板箱,都是絕佳的玩具。
3.多說話——成為話嘮吧爸媽們。要多說話,同樣的話說好幾遍,沒關係。語言絕對是細緻思考的前提條件,孩子們在不會說話的時候可能會思考白天見到過的圖案和景象,但是更高階的道德、因果、邏輯層面的判斷和思考必定是要有語言基礎的。所以說給孩子們聽更多的話就是給提供他們練習思考的積木。會說話,才能任性地思考。
4.想像遊戲——過家家,情商訓練的最佳方案。YOYO覺得過家家的玩具越多越好。但是玩具的附加屬性越少越好,比如一個普通的娃娃比一個穿著消防員服裝的男性玩偶的戲路要寬……有具體樣式的娃娃和具體功能性的小汽車也許會降低孩子想像力的發揮哦。
5.你站邊去——家長的參與盡量無痕無感,但別走遠了,你還是要在邊上陪著噠。家長的這種護航式的陪伴一能給孩子安全感,二能給孩子一種很重要的支持。孩子看你了,笑一笑,表示關心,如果孩子叫你過去,別真的坐下來參加,淡淡的參加一下,在孩子投入的時候懂得適時退一步,他們才能有舞台去綻放哦。
6.讀繪本
7.體能項目
8.自己發明遊戲
……
具體方法注意事項:
具體的內容要根據孩子的興趣點要有變化。同樣的繪畫活動進行起來,內外向孩子的學習喜好、學習風格、繪畫的主題引導都需要變化。
以上。歡迎補充。
另外,把糖果撒地上玩的可能有點不衛生,而且也是需要及時教育的。特此修正。家長可以利用孩子對糖果的喜愛給他編個遊戲,約定好要在桌面上進行。
補充:內個,有熱心的朋友告訴我,其實有個pad遊戲《糖果邏輯》和我說的「撒糖果隨便玩」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控制時間不傷眼的前提下,推薦下來玩。:)
謝邀。
這方面的理論很多,相信您也不太想學習太枯燥的專業知識,我們就來聊聊實踐方法吧。
1、美術創作。您孩子正處於塗鴉期,對塗塗畫畫很感興趣,不要拘泥於創作的方式,沙地、牆壁、沙發、床單可能都是他的靈感之光,也不要糾正握筆姿勢,這個年齡由於手部小肌肉還沒有完全發展,是不可能正確握筆的,如果要選擇的話盡量選用油畫棒之類的畫筆,淘寶上還有可洗的,非常方便。
泥塑、紙工也很好,把油泥搓成團再拍成餅,會讓寶寶樂此不疲地玩好久,彩紙裁成條卷一卷,就是漂亮的花,這個階段的孩子行動走在思維的前面,不要問他想幹什麼,等他完成了,他才會知道自己乾的是什麼。
要是怕臟,給他穿上護身衣,防水的更好,或者給整面牆上貼上大紙,想怎麼畫就怎麼畫,行動不受拘束了,才能談思維。
2、交流。和家長的交流,同伴的交流,社會的交流都很重要。家庭溫馨,爸媽和睦,孩子才能有積極健康的心態。平時多跟孩子講話,不要因為他小就用疊詞,貓叫咪咪,狗叫旺旺,聽著可愛,實際上壓抑了心理的成熟度,特別是孩子的大名要叫起來了,姓名可以影響個體對自我的認知,講話時不要不自覺地用可愛嗲嗲的語氣,請用正常平等的口吻交流。
多讓孩子出門,所謂出門倒不是說要出遠門,小區里、鄰居家轉一轉也很好啊,和不同的人交往、交談,接觸這個世界,適應這個世界。
睡前交談很重要。開始時,可以是讀一些故事或繪本,慢慢過渡到讓孩子自己說,說什麼都可以,一個小故事,和小夥伴的約定,小小的願望,不要隨意打斷、反對、駁斥。傾聽是一個好習慣,傾訴同樣也是。長此以往,你會發現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會越來越多。是的,我說的是信任,不要小看信任,很多孩子對家長是沒有什麼信任的,這點很重要,它會扶持孩子走過懵懂的童年躁動的青春,甚至在成年後也會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3.興趣。每個人的興趣都不一樣,孩子的興趣再千變萬化都離不開遊戲。遊戲的種類很多——建構遊戲(用你能想到的任何東西構建成型)、角色遊戲(扮演類遊戲,比如過家家、當司機、做廚師)等等孩子都很喜歡的,當然你也可以到網上找一些有趣的親子遊戲跟孩子一起玩,會更有樂趣。
我很贊同你的觀點,不要送孩子到一些早教班去,孩子現階段的任務就是玩,在玩中探索,在玩中學習。
ps:現在很流行賞識教育,個人感覺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是非對錯是客觀存在的,不能用幾句輕飄飄的話就糊弄過去,遇到問題,請蹲下來,用清楚而堅定的口吻告訴孩子。
備註:看完本答案,如果再結合我在知乎中對下面這個問題的回答,能更好地理解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712976/answer/139821407
一盆一流的菜湯,往往比一幅二流的畫作更具創造性,這種創造性,既體現了創造性的烹飪才智,又飽含製作菜湯時良好放鬆的心情、敏銳的感知以及純真的狀態
一. 支撐創造性發展的兩個基石
- 創造性的才智
- 創造性的人格傾向
- 它們是動態的二重奏,無法準確地區分哪一個對創造性貢獻了更多,就如同樓梯的一組台階中,你很難說這個台階是樓梯的一部分,而上面的那個台階不是
- 相對於創造性來說,沒有才智的牽引,創造性人格只是一個躲在暗處的影子;而沒有創造性人格作為烘托的背景,創造性才智也頂多是偶爾的靈光一現或虛晃一槍,很難轉化為持續的創造性行為
▲ 所以,離開才智談創造性,或者離開人格談創造性,都難以獲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題主可以從以上兩方面,有個宏觀的把握。針對這兩方面,我粗淺地談一些私人看法,供參考
二. 首先談談創造性人格傾向或者特徵 備註:人格或者說創造性人格傾向的養成,是一個宏大的話題,一個短小的答案,是完全Hold不住的,所以我簡要描述創造性人格的一些重要特徵,目的在於引發讀者結合自家情況進行相應的思考:怎麼才能促成孩子創造性人格的形成......
1. 感知
- 回憶一下國王的新裝那一個童話故事,這裡所指的就是這麼一種類似於孩子看到國王沒穿衣服的感知,可以看到新鮮的、天然的、具體的和形象化的事物,也可以看到屬類的、抽象的、儀式性的、分門別類的事物
- 這種感知能力,使孩子能生活在「 更加真實的」 世界之中,而不是被限制在由陳規、一成不變的觀念、集體無意識等等充斥著的「虛擬」世界中,這種過度的虛擬性會阻礙創造性,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成年人的表現一樣
▲ 因此,要激發創造性人格的發展,就不能用陳規、一成不變的觀念等等去束縛孩子,引導他穿透表面看到真實『,鼓勵他感受真實,表達真實,敬畏真實
2. 保持純真
- 與一成不變和陳詞濫調迥然不同的是,具有創造性的人格傾向,是自發的、輕鬆自然的、純真的、自如的,保持純真的人格特徵,能更自由地去感知
- 幾乎任何一個孩子都能夠更自由地去感知,而不帶有「應該是這樣、必須是這樣以及一直是這樣的先入為主的看法」,這種先入為主的僵化性人格特徵,必然阻礙創造性的發揮
- 這種「孩子氣似的純真」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能,但隨著成長,大部分孩子的這種潛能會被一成不變或者陳詞濫調抑制、埋沒或者遺棄,只有少部分孩子繼續保持著這種純真,並與成長中的經驗相結合,形成「第二次純真」-----這是成年後迸發創造性的重要保證之一
▲ 保持純真並不需要刻意去培養,可以培養的純真,那不叫純真,那是矯揉造作。讓孩子保持純真,只要不阻礙他這種與生俱來的潛能就好,不要用「應該是這樣、必須是這樣以及一直是這樣的先入為主的看法」去束縛孩子的思維和創造性即可
3. 對未知事物的好奇
- 另一個使創造性成為可能的人格特點,就是保持「好奇心」
- 與純真的孩子氣一樣,好奇心也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能,但隨著成長,大部分孩子的這種潛能會不同程度地被抑制、埋沒或者遺棄,只有少部分孩子能繼續保持,並與成長中的經驗相結合,形成「第二次好奇」-----這也是成年後創造性的重要保證
▲好奇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潛能,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確保安全下的自由探索的人文以及自然環境,儘可能通過做或者演示,而不是言語來回答孩子「為什麼」之類的疑問
4. 表達
- 表達更加自然,行為更少受到約束和限制,更少停滯和自我非難,這源於孩子發自內心地接受與承認「真實的自我」-----不僅包括好的自我,也包括缺點與不足
- 在接受自我的基礎上,這些缺點與不足所導致的內疚、羞愧、懷疑、焦慮,更容易轉化為改善的動力,而不是佔據孩子內心並毒害他的心靈,這些毒害容易導致孩子低自尊、敏感而多疑、撒謊、自卑、退縮,並隱藏自己的表達
- 這種不受鉗制、不懼怕別人奚落而表達想法和衝動的能力,被證明是創造性的一個非常基本的人格保證
▲父母必須接受「真實的孩子」,而不是非要他成為理想中的孩子後才去接受,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接受自己。對自己接受越徹底,表達才會越自然,越不受鉗制,越沒有懼怕,越少停滯和自我非難。
▲接受「真實的孩子」顯然是一個「基於心理健康的技術活」,對父母的養育要求比較高:
1)這一方面要求父母首先得接受真實的自我,這樣才能避免將自己身上的缺點投射到孩子身上;
2)另一方面,接受真實的孩子,絕非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視而不見,而是帶著以問題為中心而非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協助孩子去糾正錯誤行為,但不否認他的人格;
3)與之相對的是,父母以自我為中心而非問題為中心的做法,比如欲讓孩子改善之前,總是先讓孩子感覺更糟的做法,比如埋怨、呵斥、羞辱甚至懲罰,這不僅不接受孩子的錯誤行為,連孩子的人格也否定了,這就不是接受「真實的孩子」,而是接受「理想中的孩子」,換句話說,這就是有條件的愛,而條件就是:你必須符合我的理想,我才愛你
5. 「要麼不是、要麼是」的非此即彼的「二分法」的消解
- 當感受到:責任同時也是快樂,工作同時也是消遣,利己同時也是利他等等的時候,責任與快樂、工作與消遣、利己與自私等等,就不再相互對立,而是殊途同歸了------這就是人格發展中非此即彼的二分法的消解
- 不管孩子將來從事藝術工作、理論研究工作,還是生活中的其它職業或角色,正是這種非此即彼二分法的逐漸消解,他才能將無數的令人迷惑、遊離的、不連貫甚至相互矛盾的事實碎片,拼湊出一個整體
- 創造性部分依賴於這種基於二分法消除的整合能力,因為創造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構建、合成、統一和綜合的過程
▲有的養育者一輩子都似乎沒能達到二分法消極的人格高度。比如:養育孩子,總是在兩個極端之間擺盪:要麼溺愛,要麼嚴厲。好像除此之外並無可以融通、消解這兩種極端對立的養育方法
▲孩子的二分法的消解程度,主要以父母為榜樣而受父母的影響很大,偏執、極端、非此即彼人格特徵的父母,很難養育出一個二分法消解的孩子,換句話說,很難激發孩子創造性人格的形成
6. 沒有恐懼感
-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由於恐懼而將他們內在的大部分東西隔絕起來,他們逐漸抑制自己、壓抑自己、隱藏自己,他們譴責自己較深層次的「自我」,並不接受真實的自我
- 還有一種恐懼感來源於「避免失敗的動機」大於「追求成功的動機」,來源於成就動機的「外部定向」而非「內部定向」,來源於被過度地貼上標籤或者失敗後的批評、嘲諷甚至羞辱,來源於「習得性無助」
- 而具有創造性人格傾向的孩子,追求成功的動機總是大於避免失敗的動機,並形成了穩固的成就動機的內部定向,這讓他更關注於過程,更以問題為中心而非擔心自己失敗、做不好、得不到表揚為中心
▲因此,一方面讓孩子「感到安全」。在如何讓孩子感到安全上,近年來逐漸成為發展心理學的「顯學」------依戀理論------介紹了根本的方法。感到安全有兩個主要的方面:一是生理上不受威脅而感到安全,二是情感情緒上不受威脅而感到安全。
▲另外:
1)關於如何激發孩子追求成功的動機大於避免失敗的動機,可參考阿特金森(Atkinson)經典的成就動機理論;
2)關於成就動機的內部定向還是外部定向,可參考蘇珊?哈特等(Susan Harter)的理論
3)關於習得性無助的避免或者修復,可參考卡羅爾?德維克(Karol Dweck)經典的習得無助理論
三. 發散性思維、或者思維靈活性的培養方法
備註:
- 這個方法,參考了鮑爾比依戀理論以及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原理,並經過諸多的實踐,可放手一試,我將其命名為「印證式傾聽(共情)---導入失衡---順應」
- 該方法能非常有效地激發孩子的思維靈活性,培養他的發散思維
- 同時,如果父母正被無法與孩子溝通下去或者每次溝通都充滿無力感所困擾,該方法也非常值得一試
- 實際上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機械死板的方法,以上方法也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往這個方向去思考,具體怎麼做,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予以調整,也許這樣你就能想到比我更好的方法,因為了解你孩子的是你,而不是我,講真
下面舉一個案例,來大致演示一下這個方式:
一)第一步:印證式傾聽(共情)--- 托著孩子的安全感,為高質量的對話得以進行而打下良好的基礎
......孩子:媽媽我不知道作文寫什麼,怎麼辦啊!
......媽媽很誇張說:你正在犯愁,不知道寫什麼!
- 差不多就是去重複孩子的話,不過並非機械地重複,而是帶著將心比心的方式去感受孩子的感受------這就是「共情」
- 人際溝通大體上三種方式:談事實、談看法(或講道理)、談感受,溝通雙方一定要合拍。在親子溝通中,最怕的就是:孩子想和你談感受,你卻和他談看法或者事實。比如上例:
- 看看上例的右列:孩子想和媽媽談感受------「......怎麼辦啊!」,媽媽就和他談感受------「你正在犯愁,不知道寫什麼! 」
- 再看看上例的左列:孩子想和媽媽談感受------「......怎麼辦啊!」,媽媽卻和他談事實或看法------「你想想這兩天發生了什麼事情? 」,就像左列一樣,最後以非常差的談話效果收場,這種情況下,別說激發孩子的創造性和發散性思維,甚至可能連對話都難以繼續下去,因為,如果生活中經歷多次的孩子想和你談感受,你卻和他談事實或看法(講大道理),慢慢地,他將向你關閉情感感受的大門,並覺得和你談話------沒勁!
- 為什麼建議要誇張地去共情?因為最佳的共情狀態,就是你好像被孩子感染了,就像上例那樣,被孩子不知道怎麼寫作文的憂愁感染了,所以,共情做得好的話,孩子就能從你的共情中看到憂愁,但這樣就容易出現了這樣的結果:孩子的憂愁,引發了你的憂愁,這樣會讓孩子感到你雖然感受到了他的感受,但你卻也因此而憂愁,這樣一來,憂愁對憂愁,雙重憂愁疊加,孩子反而會承受進一步的情緒壓力,他甚至可能在憂愁對憂愁中,看不到解決的希望而產生更大的憂愁甚至絕望
- 所以,很誇張這種方式,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一方面讓孩子看到,媽媽感受的是他的感受,而不是媽媽自己的,所以就不會出現憂愁對憂愁而讓孩子感受到更大壓力的情況。另一方面,也讓孩子看到,媽媽將他的這種憂愁,他暫時無法處理的憂愁,轉化調節為一種誇張甚至搞笑的方式,重新呈現給他,這樣一來,孩子就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關於憂愁是可以調節、以及怎麼調節的示範。當然,如果你覺得要做到很誇張有難度,甚至覺得難為情,也好辦,那就很溫柔地進行共情,效果一樣
▲特彆強調:在印證式傾聽(共情)的時候,絕對不要給孩子預設方案,原因如下:
1)不是講好了要激發孩子的創造性和發散思維嗎,你都給他預設了方案,還怎去去激發?比如上例左列:
......媽媽:你想想這兩天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顯然就是預設方案!雖然是在問孩子,但是卻是將孩子思路限定在一定範圍內並將他的思路往設定好的方向引
2)剛剛講過,孩子此時給你談不知道怎麼辦的感受,你就和他談感受,他需要你感受他的感受,以此來讓他感到安全,而不是當他想和你談感受的時候,你卻和他談事實或者談看法
3)另外,一定要充分等孩子講完他的感受,他的顧慮,你傾聽就好,一邊傾聽,一邊共情,如果你迫不及待地中途打斷,那麼談話將很可能以失敗收場 4)這種迫不及待,深刻揭示了父母具有以自我為中心而非問題為中心的人格弱點
二)導入失衡---在印證式傾聽(共情)托著孩子安全感與歸屬感的基礎上,忽然讓孩子的思維處於失衡狀態
......媽媽鄭重地說:你知道媽媽有什麼擔心嗎?
......孩子:你擔心什麼?
......媽媽鄭重地說:媽媽擔心你正在對自己失去信心! (說出真實的顧慮,讓孩子的思維處於失衡狀態)
......孩子:......
在兒童思維認知研究領域,百年來無人出其右的 讓?皮亞傑(Jean Piaget)在其代表作《發生認識論原理》中,描述了:
- 當孩子思維平衡被打破,本能地會產生重新獲得平衡的動力
- 而重新獲得平衡的過程,就是「同化」和「調節」的過程
- 當通過同化和調節建立新的平衡建立後,孩子就產生適應,這種適應的本質就是智力的創造性
▲因此,大膽地引領孩子的思維處於失衡狀態,不要擔心他的安全感受到威脅,因為之前的印證式傾聽(共情),已經為他的安全感打牢了基礎,所以,你通過將你的真實的顧慮言簡意賅地說出來之後,當你感受到孩子神情、姿態、眼神中那怕出現絲毫的遲疑、迷茫或者其它不平衡狀態的線索,就即刻引導孩子進入下一步:順應
三)順應---在導入失衡的基礎上,激發孩子重獲平衡的動力,然後通過調節和同化,產生新的平衡和適應,這種適應的本質就是智力的創造性
......孩子:……
......媽媽(即刻邀請孩子參與進來,讓他成為解決問題的主角):讓我們一起來想辦法……
- 此時盡量鼓勵孩子想出更多的方法,越多越好
- 如果孩子實在想不到,那就暗示給予支持,從多角度進行暗示,角度越多越好
- 最後和孩子一起挑選一個相對最好、最可行的方法
- 然後予以認真執行
- 如果在執行的時候,再次遇到阻礙,那麼就針對新問題,再次重複一次「印證式傾聽(共情)---導入失衡---順應」......
▲「印證式傾聽(共情)---導入失衡---順應」是一個全新的方法,並不一定保證每次都能順利進行,因為不僅你需要適應這個新方法,你的孩子也同樣需要適應的過程,但如果堅持,總有一個時刻,你會發現這個方法所蘊含的巨大價值:
- 親子對話越來越流暢、越來越以解決問題為中心
- 孩子的思維靈活性與創造性越來越強
- 孩子的挫折忍耐力越來越高
四. 總結:
- 創造性由才智和人格共同推進,兩者缺一不可
- 需要協助孩子發展創造性的人格傾向
- 同時運用科學的方法,來增強孩子的創造性才智,本答案介紹了「印證式傾聽(共情)---導入失衡---順應」供參考
以上。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或者發散思維能力,在3歲左右能做的,主要是保護。保護孩子的(可能的)創造力,好奇心,對孩子有耐心,及時對孩子反饋。
建議稍微了解一些兒童的生長發育基本規律,及時的給予孩子適齡的指導。
各種創造力和發散思維的伸展,多半都要基於紮實的基本功。孩子小時候可以考慮多進行各種各樣的拓展和體驗。
孩子的創造能力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有先見之明的家長都會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幫助孩子開發創造力。
有些家長會認為,自己平時工作很忙,根本沒時間去研究如何提升孩子的創造力。
其實,是家長們把「創造力」這個詞想得太過複雜了!想要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做到!比如:
1.在講故事時引導孩子
家裡的孩子都愛聽故事,故事不僅可以讓孩子認識更多的新事物,還能擴展他們的想像空間。
當孩子聽完故事後,家長們可以嘗試引導孩子根據故事的內容發揮想像。
例如在講故事時只講上半段,下半段可以問問孩子可能會發生什麼;也可以說出故事的開始和結尾,讓孩子補充中間的部分,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可以把孩子的幾樣玩具湊在一起,讓孩子根據這些玩具去編一個故事。
也可以在給孩子講完故事後,讓孩子把故事裡的情節表演出來。
諸如此類的做法,既能發展孩子的創造性,也能增進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2.換種方式玩遊戲
遊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家長們稍微改變一下遊戲的方式,就能幫助孩子提高創造性。
如果家裡有個愛畫畫的孩子,家長可以設計好背景或者提供一些點線面,然後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完成一幅作品。很多兒童藝術家都是這樣養成的!
也可以利用家裡的廢舊物品讓孩子自由搭建,並鼓勵他們換不同的造型。
3.讓孩子加入家務勞動
家裡的每項活動都有可能成為教育孩子的輔助工具,家務勞動便是如此。
平時包餃子的時候,孩子們都會想要插手,這時候家長們可以不阻止他們,給一塊餃子皮讓他們自己玩一下,又不會有多大損失。
在打掃衛生時,也可以讓孩子加入進來。地面上有張廢紙,讓孩子弄出去,看他怎麼弄,不要一開始就說讓他用掃把掃,也許孩子有更好的方式呢?
4.生活中設置點小障礙,創造教育機會
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是開發創造力的極佳辦法。
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的小障礙都可以。比如吃飯時少拿一雙筷子,然後問問孩子怎麼辦,這種時候可能有些孩子會知道再去多拿一雙筷子,但也有孩子會回答說「我先吃完再給你吃」。
如果地板上有水,也可以先問問孩子要怎麼辦。孩子們可能第一個想到的不是用布擦乾,他們可能說用風扇吹乾,或者是像電視裡面那樣用海綿吸干。
孩子創造力的培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並積極地為孩子設置一個幫助提高的環境。
玩大量電子遊戲
這是一個幫忙做決定的問題。
創造力、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人際智力、音樂能力,等等是非常虛的東西,定義的很不清楚,學術界爭論的不是很清楚,很多商業早教機構打著培養這個或者那個能力的旗號。
因為旗號已經夠多了。
比如有這樣的理論,
1、孩子0-3歲決定了孩子是不是一個天才。有的甚至說,孩子的早教在娘胎里就開始了。但是不得不說大部分孩子真的是不是天才,雖然有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如華生說,給我任何一個孩子,我都可以通過刺激反應把他培養成畫家、科學家、詩人、企業家。
但是現實世界人們往往沒有那麼好的條件不會在娘胎里就開始放莫扎特的音樂,不會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去訓練接觸各種兒童博物館
而且即使有大部分家長也不會科學的方法所以即使有錢有資源未必能培養出天才出來
能像孟子的母親一樣的很少。
工業現代社會讓孩子與家長接觸的時間更加的少,大部分家長光應付工作已經更頭疼了,別說提高自己的素質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知。能多陪陪孩子已經非常的不錯了
2、0-6歲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這句話應該是出自精神分析,他們認為呢歲孩子與父母親的打交道的方式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性格。
比如小的時候孩子與父母缺乏互動,長大了可能一生都在追求別人的認可和眼光。
小的時候被父母管的太嚴 ,沒機會探索外面世界的 ,長大了會過多地在人際關係中糾結中糾結,而很少能夠投入到事物的探索當中.
大概是依戀與探索,是一對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東西,依戀過強,對外界缺乏探索 ,依戀無法滿足 ,長大了就容易缺乏對他人的信任 。
當然這個理論與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沒多大關係,但是我感覺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也是有內容的 ,科學上的、生活上都能夠劃在其中,明白了生活中的傳統和限制,才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創新,這也是創新的本意。如果千篇一律,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那就不叫創新了 。
創新在外界看來是一中思維,但其實很多時候是一種內在的性格 。
最近在聽北京師範大學何克抗教授的博士生課程--教育創新理論其中前幾天26講都是創造性思維理論
他結合斯滕伯格等老一派的心理學家的創造性思維理論得出自己的一個新的創造性思維理論『
他認為創造性思維應該分為兩個部分, 一個是隨意創造思維,一個是非隨意創造思維。
隨意創造思維是沒有目的沒有計劃的創新 ,做出的東西可能沒有多大價值 ,但是很可能轉化成非隨意性創造 ,比如牛頓被蘋果砸到 ,那一會的思維可能也是隨意性的 。
但是後來變成非隨意性創造 ,非隨意性創造性思維就是有目的的經過的計劃的創造 ,做出的結果事前所未有的 。
何克抗教授的創造性思維理論有點小複雜 ,結合了心理學、教育學、神經學 ,自己構建了一個DC模型 , doule circle 一個完整的創造性思維需要經過,潛意識探索,顯意識激勵 ,顯意識檢驗等等 。
另外他對思維進行了一個新的定義;
以往的心理學家認為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客觀屬性極其關係和內在規律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應 。
他認為還應該加上能動的反應 。
當然老一派的教授堅持的理論出發點基本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 。
就像他的創造性思維的三大組成部分 時間邏輯思維 、形象思維、直覺思維 ,都是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的 。
當然他的理論並不只是純理論 ,也做了不少的實驗 ,從94年開始 ,我剛好一歲時 ,在深圳廣州一些最好的學校 、最差的學校都有實驗 ,涉及的學科有語文數學英語等 。
最有成效的是語文 。
他反駁了皮亞傑的部分理論 ,認為小孩兒歲以前其實已經有了初步的邏輯思維 ,因為小孩子到五歲差不多有了3700個辭彙 ,而且大部分是名詞 ,這些名詞本身就是概念 ,邏輯思維的材料就是言語概念 ,這不就是有邏輯思維的最好論證 。
所以他做的教育實驗室 ,把4、5年級的語文教學內容提前 ,改掉以前 ,先識字、再閱讀、再寫作的教學順序 ,而是把一二年級的學生一節課一半用來學習字詞 ,另一半用來課外閱讀 ,成效也很明顯 ,很多學生到了3年級的時候 ,差不讀閱讀了90多萬字了 ,而且能寫出3、4百字的文章 。有的甚至開始寫的小說。
問: 兒子快三歲了,沒有刻意的讓他去學**什麼,只是盡量讓他玩的同時,慢慢的學**了解這個世界。現在身邊的小孩都上早教班,我對這個沒什麼興趣,也看過關於不要過早開發兒童智力方面的文章,所以早教班不考慮。現在想培養下孩子的創造力或者發散思維能力,不知道合適不?合適的話針對兒童有哪些不錯的方法?
這是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很多朋友提供了詳細和專業的回答,具體點擊頁尾的"原文鏈接"查看。
下面是我的個人觀點,可能有些偏題,但我認為清晰地界定問題,比回答問題更加重要。至於說具體有哪些辦法來"培養兒童創造力",我們把"創造力"分解為幾個因素後,分別從這些角度來培養孩子就可以了,網上的相關資料非常多,可以學**借鑒。
在知乎看到不少人問,"怎樣培養兒童創造力"?
我有些困惑,這好比是問,"怎樣培養兒童駕駛飛機的能力"。兒童長大**後,當然有機會去學駕駛飛機,但是,這是一種未來的可能性,顯然,孩子小的時候不太可能去培養他"駕駛飛機的能力"。
怎樣培養孩子"駕駛飛機的能力",這後面的"真問題"或許應該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一些素質,以便將來孩子有更大可能(或更好的準備)去學**駕駛飛機"。小時候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強健體格、學好理工科目、不要近視眼,這樣他長大了去當飛機駕駛員的幾率大一些。
同樣,"怎樣培養兒童創造力"這個問題,或許這樣問更恰當,"孩子應該培養一些什麼素質,怎樣培養,將來孩子會比較有創造力?"
關於創造力,近代出現了各種研究和理論。基本上,現代關於創造力的研究都將創造力進行了祛魅,把創造力分解為可觀察記錄、可複製學**的一系列思維和行為模式,而不再把創造力看做是一種神秘的現象,不再把創造力歸屬於一種只有天才人物才具備的特質,也不再把創造力簡單等同於一種"啊哈"式的靈機一現。
在進一步討論"怎樣培養兒童創造力"之前,應該了解,很多創造力研究理論將創造力歸為一種社會現象。舉個簡單例子來說,雖然愛因斯坦在發現相對論的過程中,他的個人學識、想像力、靈感等等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歸根結底,相對論是在當時整個歐美數學物理的發展、相關實驗出現的基礎上,在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下出現的,也就是牛頓所稱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人誇張地說,至少狹義相對論是"水到渠成",換個人也很快能被"發現"。同樣一個族群的人,在不同的社會裡,會表現出大相徑庭的"創造力",就是因為在不同社會裡,其促進或阻礙"創造力"的制度、文化、學術/商界等因素有很大的差別。"創造力"很大程度上並不屬於個人,而是一種社會文化特質。
拋開外界因素,什麼造成了有利於創造力發揮的人格特徵,這些有無可能在兒童時期加以培養,又怎樣培養,我想這才是的"怎樣培養兒童創造力"這個問題的正確問法。
創造力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創新的過程也非常複雜。就拿最普遍的學術領域的"創造力"來講,像是科學家、音樂家、作家、畫家等等,一個創新的過程,大致包括了發現/界定問題、深入探索、找到新思路/創新方法、驗證新思路/方法等這麼幾個步驟。
"創造力"強的人,一般來講比常人擁有更大的好奇心/興趣,來探尋和找出有價值的"問題",然後耗費巨大的精力投入其中進行探索(智力和體力上的),而且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能站到這個領域的"前沿"或"邊界",用常人所沒有的新的視角和模式來探尋問題的解,最後找到新思路或創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總結下來,擁有創造力的人,比常人有更強大的:
1)好奇心/興趣
2)站到領域"前沿"或"邊界"的能力
3)能發現新問題的能力
4)能堅持長久工作的專註力、毅力
5)想像力、多元視角、並行思維
中國家長比較重視孩子智育,這對於第2點和第4點有很大幫助,因為第2點其實是要通過長期的艱苦努力,進入某個領域並達到這個領域頂端的能力,而第4點更容易理解了,在學校里付出艱苦努力認真學**,能培養孩子的這種堅韌不拔的毅力。
社會上的普遍認知,是把"創造力"等同於第5點,一說起培養創造力,就往培養"想像力"上面靠,有時甚至把孩子的"天馬行空"、"胡思亂想"當成是有"創造力"的表現。第5點也很重要,但是對於我們中國家長來說,應該了解到,"想像力"只是"創造力"當中一個部分,甚至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一環。
我個人認為,"好奇心/興趣"是核心和關鍵。如果要展開來論述,可能要另外寫篇文章,簡單來講,需要創造力的工作,一方面需長期和艱巨的努力,另外一方面, 創造性的工作基本上是一種靠"內在驅動力"才能前進的事業,"好奇心/興趣"既是進入創新之門的"第一推動力",也是把創新過程帶到終點的最重要的"燃料"。
講了一堆"理論",就自己的體會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怎樣培養兒童創造力",特別是兩個非常容易被人忽視的方面-興趣和專註力。
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多給他接觸不同的領域,看看孩子在哪個方面(比如多元智能里的哪個方面的智能)比較有特長,在哪個領域比較有興趣。不建議太早把孩子納入一種制度化的學**框架里,比如把孩子送去興趣班學鋼琴、學圍棋、學電腦,孩子表現出退縮後要孩子"堅持",最好是讓孩子各種領域都接觸接觸,如果他表現出特長和興趣,再進一步去學**了解,這樣可能更好一些。推而廣之,如果家長能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形成一種開放的心智模式,對周圍和未知世界保持一種好奇心,將會非常有助於將來形成"創造性"的人格。
專註力可能是興趣的另一面,對於將來形成"創造力"也非常重要。讓孩子有機會體驗一些高度投入、以至於達到"忘我境界"的活動。比如,在孩子非常投入地玩玩具、看書、甚至是打遊戲時,不要輕易打斷,再比如,可以培養孩子玩一種運動,體育運動不僅能提高孩子的體能,而且是一種很容易達到"忘我境界"的活動項目。這種"心流"體驗讓孩子年幼時接觸到,成為孩子幼年的"記憶密碼",對於今後形成有有助於"創造力"的做事和思考問題的模式,也會很有幫助。
另外一點,現在周末兩天,很多孩子是在課外興趣班、補**班當中渡過的,我覺得這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可能是個很大的減分。像上面所講的,過早把孩子納入一種制式化的學**框架里,不一定有利於培養他的興趣。還有,周末被切割成零碎的時間段後,孩子無法全情投入到一項活動中(不一定是課外的活動,也可以是學**),可能會損害孩子的專註力和"內在心智"能力的發展。
至於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這個大家都講的很多,也有很多好的方法,這兒就不啰嗦了。
總之,將"創造力"分解為上面的幾個"關鍵因素",然後分門別類地去加以培養,可能是一種更科學和可操作的方法。供參考。
天生的,謝謝,根據我的經驗,培養了半天基本上都廢了
創新力的形成既需要思維訓練、動手實踐,也需要從根本上進行利於創新的性格的培養,因為漢字文化圈注重「規矩」、「服從」的傳統人格教育——塑造模式對於創新力來說是一種扼殺。《創造力的源頭是自主》(http://mt.sohu.com/20151130/n428977524.shtml )一文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一個普通人如何成為一個「自主創新」的人:「與其說創造力是一種能力,不如說是一種人格。」
我讀此文的感受:每一個自己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別人也都是獨一無二的,自主者對自己、對別人、對客觀事物的感覺都沒有「牆」,TA的感覺是自然流動的,而非淤塞的,因此是真實的——忠誠於獨特的自己,忠誠於獨特的別人,忠誠於客觀事物,所以TA的感覺也是「獨特」的。TA忠實地依循著內心這些獨特的感覺,不被成見陳規框住,無阻滯地找出解決問題的「獨特」辦法,這便是所謂的「創新」。
總之一句話:追隨我心做自己。
謝邀,作為未婚婦女,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回答題主。
PS:就兒童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以我小時候的經驗,我覺得題主可以鍛煉自己的孩子,讓他用數字、文字、字母和圖畫等記錄每天所發生的事情~對啦,比起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能力,我個人更看重如何引導兒童的情愫,讓他們正確表達情緒和控制情緒。
初中時,我交了一個女朋友.一天我去她家玩,突然她媽回來了.她急忙把我藏在了她家廁所。她媽在沙發上坐了一會兒,然後說要上廁所,剛一打開門看見我在洗衣服,然後我說:「阿姨你好,我是你女兒的同學,今天我把墨水濺到你女兒身上。老師讓我來洗乾淨!」
孩子的創造能力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有先見之明的家長都會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幫助孩子開發創造力。
有些家長會認為,自己平時工作很忙,根本沒時間去研究如何提升孩子的創造力。
其實,是家長們把「創造力」這個詞想得太過複雜了!想要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做到!比如:
在講故事時引導孩子
家裡的孩子都愛聽故事,故事不僅可以讓孩子認識更多的新事物,還能擴展他們的想像空間。
當孩子聽完故事後,家長們可以嘗試引導孩子根據故事的內容發揮想像。
例如在講故事時只講上半段,下半段可以問問孩子可能會發生什麼;也可以說出故事的開始和結尾,讓孩子補充中間的部分,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可以把孩子的幾樣玩具湊在一起,讓孩子根據這些玩具去編一個故事。
也可以在給孩子講完故事後,讓孩子把故事裡的情節表演出來。
諸如此類的做法,既能發展孩子的創造性,也能增進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換種方式玩遊戲
遊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家長們稍微改變一下遊戲的方式,就能幫助孩子提高創造性。
如果家裡有個愛畫畫的孩子,家長可以設計好背景或者提供一些點線面,然後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完成一幅作品。很多兒童藝術家都是這樣養成的!
也可以利用家裡的廢舊物品讓孩子自由搭建,並鼓勵他們換不同的造型。
讓孩子加入家務勞動
家裡的每項活動都有可能成為教育孩子的輔助工具,家務勞動便是如此。
平時包餃子的時候,孩子們都會想要插手,這時候家長們可以不阻止他們,給一塊餃子皮讓他們自己玩一下,又不會有多大損失。
在打掃衛生時,也可以讓孩子加入進來。地面上有張廢紙,讓孩子弄出去,看他怎麼弄,不要一開始就說讓他用掃把掃,也許孩子有更好的方式呢?
4.生活中設置點小障礙,創造教育機會
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是開發創造力的極佳辦法。
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的小障礙都可以。比如吃飯時少拿一雙筷子,然後問問孩子怎麼辦,這種時候可能有些孩子會知道再去多拿一雙筷子,但也有孩子會回答說「我先吃完再給你吃」。
如果地板上有水,也可以先問問孩子要怎麼辦。孩子們可能第一個想到的不是用布擦乾,他們可能說用風扇吹乾,或者是像電視裡面那樣用海綿吸干。
孩子創造力的培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並積極地為孩子設置一個幫助提高的環境。
答案來源公眾號:創客超人
http://weixin.qq.com/r/ckyhuWDEhz34rSTa9xlg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通過繪本提高兒童「空間智力」 促進「空間能力」的發展
人的智力共有8種,分別是語言智力、邏輯數學智力、空間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內省智力、自然觀察智力。不過可惜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教育工作中,是不重視孩子的空間想像能力的,而這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中國素質教育的僵化、程式化方式相比西方的動手、動腦、遊戲中開發智力的培養而後得來的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張豐指出,今後將推進中小學STEAM教育納入「十三五」工作重點,加大財政支持。
可喜的是,國家以及家庭教育越來越發現孩子的空間能力的重要性,並把這項能力的培養單獨列為一門學科 -- STEAM課程,而政府相關機構也在大力推進創客教育以及STEAM教育,並舉辦相應的活動以期激發孩子們、新生代的創作激情。 對於孩子將來在科技、工程、數學以及科學領域上獲得的成功,空間能力是一項極其重要的預判因素。它和數學或英語不一樣,它不是學校課程之中的一部分,它更多的是一種基本能力。而空間能力並不是在特定時間段才開始培養的,而是從小抓起,父母還可以通過閱讀「空間挑戰性的繪本」來培養幼兒的空間推理能力,這類繪本包含各種角度的場景、地圖以及空間語言,所輔以的插圖更是顯而易懂、並能熟記、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接下來羅列的一些英文繪本,不僅對培養孩子空間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對於孩子的英文啟蒙也是相對不錯效果!
NO.1《FLOTSAM》丨(Ages 5-9) by David Wiesner
NO.2《ACTUAL SIZE》丨(Ages 4-9) by Steve Jenkins
NO.3《LUCY IN THE CITY: A STORY ABOUT DEVELOPING SPATIAL THINKING SKILLS》丨(Ages 4-8) by Julie Dillemuth
NO.4《HENRY』S MAP》,丨(Ages 4-8) by David Elliot
NO.5《ELEPHANTS ALOFT》丨(Ages 4-7) by Kathi Appelt
NO.6《KATY AND THE BIG SNOW》丨(Ages 4-7) by Virginia Lee Burton
NO.7《WHICH IS ROUND? WHICH IS BIGGER?》丨(Ages 3-7) by Mineko Marmada
NO.8《PIGGIES IN THE PUMPKIN PATCH》丨(Ages 3-7) by Mary Peterson and Jennifer Rofe
NO.9《FOLLOW THAT MAP! A FIRST BOOK OF MAPPING SKILLS》丨(Ages 3-5) by Scot Ritchie
NO.10《YOU ARE NOT SMALL》丨(Ages 2-6) by Anna Kang and Christopher Weyant
NO.11《BIG BUG》丨 (Ages 2-6) by Henry Cole
NO.12《SHRINKING MOUSE》丨(Ages 2-6) by Pat Hutchins
NO.13《ROSIE』S WALK》丨(Ages 2-5) by Pat Hutchins Macmillan
NO.14《UP, DOWN, AND AROUND》(Ages 2-4) by Katherine Ayers and Nadine Bernard Westcott
NO.15《YELLOW BALL》丨(Ages 1-3) by Molly Bang
在知乎看到不少人問,"怎樣培養兒童創造力"?
我有些困惑,這好比是問,"怎樣培養兒童駕駛飛機的能力"。兒童長大成人後,當然有機會去學駕駛飛機,但是,這是一種未來的可能性,顯然,孩子小的時候不太可能去培養他"駕駛飛機的能力"。
怎樣培養孩子"駕駛飛機的能力",這後面的"真問題"或許應該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一些素質,以便將來孩子有更大可能(或更好的準備)去學習駕駛飛機"。小時候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強健體格、學好理工科目、不要近視眼,這樣他長大了去當飛機駕駛員的幾率大一些。
同樣,"怎樣培養兒童創造力"這個問題,或許這樣問更恰當,"孩子應該培養一些什麼素質,怎樣培養,將來孩子會比較有創造力?"
關於創造力,近代出現了各種研究和理論。基本上,現代關於創造力的研究都將創造力進行了祛魅,把創造力分解為可觀察記錄、可複製學習的一系列思維和行為模
式,而不再把創造力看做是一種神秘的現象,不再把創造力歸屬於一種只有天才人物才具備的特質,也不再把創造力簡單等同於一種"啊哈"式的靈機一現。
在進一步討論"怎樣培養兒童創造力"之前,應該了解,很多創造力研究理論將創造力歸為一種社會現象。舉個簡單例子來說,雖然愛因斯坦在發現相對論的過程中,
他的個人學識、想像力、靈感等等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歸根結底,相對論是在當時整個歐美數學物理的發展、相關實驗出現的基礎上,在寬鬆自由的
學術環境下出現的,也就是牛頓所稱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人誇張地說,至少狹義相對論是"水到渠成",換個人也很快能被"發現"。同樣一個族群的人,
在不同的社會裡,會表現出大相徑庭的"創造力",就是因為在不同社會裡,其促進或阻礙"創造力"的制度、文化、學術/商界等因素有很大的差別。"創造力"
很大程度上並不屬於個人,而是一種社會文化特質。
拋開外界因素,什麼造成了有利於創造力發揮的人格特徵,這些有無可能在兒童時期加以培養,又怎樣培養,我想這才是的"怎樣培養兒童創造力"這個問題的正確問法。
創造力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創新的過程也非常複雜。就拿最普遍的學術領域的"創造力"來講,像是科學家、音樂家、作家、畫家等等,一個創新的過程,
大致包括了發現/界定問題、深入探索、找到新思路/創新方法、驗證新思路/方法等這麼幾個步驟。
"創造力"強的人,一般來講比常人擁有更大的好奇心/興
趣,來探尋和找出有價值的"問題",然後耗費巨大的精力投入其中進行探索(智力和體力上的),而且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能站到這個領域的"前沿"或"邊
界",用常人所沒有的新的視角和模式來探尋問題的解,最後找到新思路或創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總結下來,擁有創造力的人,比常人有更強大的:
1)好奇心/興趣
2)站到領域"前沿"或"邊界"的能力
3)能發現新問題的能力
4)能堅持長久工作的專註力、毅力
5)想像力、多元/新視角、並行思維
中國家長比較重視孩子智育,這對於第2點和第4點有很大幫助,因為第2點其實是要通過長期的艱苦努力,進入某個領域並達到這個領域頂端的能力,而第4點更容易理解了,在學校里付出艱苦努力認真學習,能培養孩子的這種堅韌不拔的毅力。
社會上的普遍認知,是把"創造力"等同於第5點,一說起培養創造力,就往培養"想像力"上面靠,有時甚至把孩子的"天馬行空"、"胡思亂想"當成是
有"創造力"的表現。第5點也很重要,但是對於我們中國家長來說,應該了解到,"想像力"只是"創造力"當中一個部分,甚至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一環。
我個人認為,"好奇心/興趣"是核心和關鍵。如果要展開來論述,可能要另外寫篇文章,簡單來講,需要創造力的工作,一方面需長期和艱巨的努力,另外一方面,
創造性的工作基本上是一種靠"內在驅動力"才能前進的事業,"好奇心/興趣"既是進入創新之門的"第一推動力",也是把創新過程帶到終點的最重要的"燃
料"。
講了一堆"理論",就自己的體會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怎樣培養兒童創造力"。
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多給他接觸不同的
領域,看看孩子在哪個方面(比如多元智能里的哪個方面的智能)比較有特長,在哪個領域比較有興趣。不建議太早把孩子納入一種制度化的學習框架里,比如把孩
子送去興趣班學鋼琴、學圍棋、學電腦,孩子表現出退縮後要孩子"堅持",最好是讓孩子各種領域都接觸接觸,如果他表現出特長和興趣,再進一步去學習了解,
這樣可能更好一些。
讓孩子有機會體驗一些高度投入、以至於達到"忘我境界"的活動。比如,在孩子非常投入地玩玩具、看書、甚至是打遊戲
時,不要輕易打斷,再比如,可以培養孩子玩一種運動,體育運動不僅能提高孩子的體能,而且是一種很容易達到"忘我境界"的項目。這種"心流"體驗讓孩子年
幼時接觸到,成為孩子的"記憶密碼",對於今後形成有有助於"創造力"
的做事和思考問題的模式,會很有幫助。
另外一點,現在周末兩天,很多孩子是在課外興趣班、補習班當中渡過的,我覺得這對培養孩子的"創造
力"是一個很大的損害。像上面所講的,過早把孩子納入一種制式化的學習框架里,不一定有利於培養他的興趣,況且,這是不是他的興趣還不知道呢。還有,周末
被切割成零碎的時間段後,孩子無法全情投入到一項活動中(不一定是課外的活動,也可以是學習),可能會損害孩子的專註力和"內在心智"能力的發展,這些對
於將來的創造力都是很關鍵的因素。
至於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這個講的很多,也有很多好的方法,這兒就不啰嗦了。
總之,將"創造力"分解為上面的幾個"關鍵因素",然後分門別類地去加以培養,可能是一種更科學和可操作的方法。供參考。
MineCraft
1.創造力包括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是目前用來測量創造力的主要方面。
2.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構成因素包括知識、智力和人格。所以開發創造力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您的孩子三周歲,目前這三個部分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但創造力卻不會那麼明顯看到效果,因為創造力歸根結底是要能夠產生新的思想或產品,目前階段基本不可能。您所追求的效果,是使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得更好,為今後的學習、生產、創造打下良好基礎,這樣更為貼切。所謂創造力,在孩提時代所表現出的聰明,不過是大人一時的欣喜,實際意義並不那麼大。而良好的認知能力發展,才是真正創造力的開端。
3.具體而言這個年齡,您需要做到:a.保證充分營養(避免垃圾食品);b.多給兒童身體活動(感覺統合訓練)和環境刺激(多帶出去玩,玩玩具之類);c.充分的關注和愛(避免長時間獨處,無人照料)。這些都是認知良好發展的前提,當然這裡已經沒有提圍生期的情況,因為已經無法改變。
4.兒童的智力和創造力的確很大程度上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是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終究會孕育出一個自信健康的少年。
:
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不需要培養。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他們的世界有無窮無盡的可能。家長要做的是保護好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不去阻止和扼殺。
推薦閱讀:
※在北大清華或者其他頂尖985 院校,到底存在不存在智商被碾壓這回事?
※博士生們都在幹什麼?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一線名校和普通本科學校有本質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