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報表迅速地找到經營的特點所在?
問題來自於立志於做 finance analyst 或者 controller,剛畢業的第一份工作是選擇大公司的財務部門還是四大呢?裡面MrToyy的回答。
@郭亞凌在微博里也說:首次在倫敦路演,感覺頗深!在金融投資領域我們與發達國家差距太大了,拋開這些金融巨頭的資金規模優勢不說,僅其投資理念及對財務數據的熟練應用就讓人佩服。僅簡單依據過去的財務數據,就能推測出一家完全陌生行業和公司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真是不簡單。求教投資界與財務界人士,如何從報表中看出這些抽象的東西
單純通過財務報表是很難推斷出一家公司的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的。如同以上諸位所說,一份真實的財務報表能準確反映一家企業的經營特點。而具體的經營模式需要專業人員對於某些行業長時間的浸淫,並結合該企業的經營特點推斷出來的。我所認識的世界級投資機構的高級管理者們,有的不僅是多個行業的諸方面之了解,還有對各國的政策和法律的熟悉,結合他們對於公司治理的經驗,藉助一些關鍵性數據,不難推測出一家公司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
關於正面的財務分析,@Cody 的答案已經提到了不少。基於剛好認識中概做空風潮中一些中方的調查機構,我可以結合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段子,說說如何從財務報表中判斷一家公司是否有問題。純粹一家之言。
東南融通和毛利率
中概股做空風潮中最大的戰利品東南融通(LFT),在同業機構的平均毛利率只有35%~45%的行情下,連續幾年超過60%的毛利率顯得十分扎眼的。當然類似蘋果這樣的高科技公司或者輝瑞(雲南白藥?)等一些醫藥企業,由於擁有絕對的技術優勢和專利優勢,能夠在價格和成本上擁有極高的主動權,擁有很高的毛利率並非無稽之談。
實際上香櫞(Citron)在2011年5月份的有力報告之前,曾經連續一年在東南融通季報發布後撰寫報告做空該公司。因此,差不多在11年4月前後,我特意致電了一些東南融通的客戶。實際上由於技術上的優勢和領先的服務系統,當時東南融通的報價比其主要競爭對手宇信易誠等要略高一些,但並不具備有絕對優勢。因而香櫞所攻擊其毛利率存在問題算是找到重點了。
接著,由毛利率衍生出來對於東南融通的進一步調查中發現,東南融通的員工平均成本遠低於同行業的競爭對手。我的一個朋友當時剛好在東南融通擔任中層幹部,通過他的渠道了解到,東南融通在招收大學畢業生時的起薪在同業內算是具備競爭優勢的。在此基礎上,擁有8000人員工規模的龍頭企業的平均用工成本低於同行業的其他對手,顯得不合常理。進而便有了關於東南融通員工僱傭方式的質疑。實際上中國軟體服務和外包業界,在員工僱傭時都會採用類似人事外包的政策,藉此降低人員的服務成本。而東南融通的問題在於,他將自己的員工外包給了和自己處於同一家大樓的另一個軟體企業。而這個軟體企業的股東結構和主要客戶與東南融通並無二致。於是,重大關聯性交易未披露的行為,已經讓東南融通在投資界的信譽喪失。當然,東南融通管理層對於做空機構的質疑,暴露出很多經驗的不足,讓他們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步履維艱。
接下來幾個月,管理層在與審計公司的溝通和應對投資者關係過程中犯下了許多錯誤,導致他們的新業務接納幾乎停滯。而此時,作為壓垮東南融通的最後一根稻草,另一個此前做空機構並未提及的財務數據——應收賬款周期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由於東南融通和很多銀行以及保險界巨頭的服務合同,都是以年度為單位,因此他的應收賬款周期相對同類企業要略高几十天。而正是這略高的幾十天,導致東南融通在做空爆發之後,根本無法及時的收回應收賬款,使得支付幾千人工資和獎金的現金流面臨極大壓力。大致在8月份的時候,我再從我朋友處知悉,該公司的許多團隊已經有數月沒有及時收到工資,大量的核心人員紛紛醞釀跳槽。大致在9月份的時候,除了少部分人員被轉移到關聯企業之外,大部分的東南融通工作人員離職,彼時距離公司被香櫞大手筆做空不過4個月,而該公司在其時賬面上仍然有近10億的應收賬款沒有收回……
中國生物和應收稅金
另一個有趣的案例是中國生物(CHBT)。導致該公司進入做空名單的關鍵性財務指標是應付稅金。實際上該公司在財報中反饋的數字一直中規中矩,公司處於轉型階段,營收和利潤雖有下滑,但每年仍然以較為穩定的速度增長。但公司寫在財報上的應付稅金總額,在其他數字中顯得過於巨大。根據做空機構的計算,這一數字應是該企業6年半應交稅金的總額。中國的稅務機構顯然不會為了支持企業而六年不收稅。
藉此,不難推斷出這家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長數字是有問題,多半存在虛增的現象,而公司的審計也不知道哪裡來的靈感,在Balance Sheet中難以抹平的數字,統統丟到應交稅金裡面。當然,問題一暴露,他們的其他數據的不合理性隨之浮出。與他們增勢喜人的營業收入相比,該企業的的營銷費用的增長有點過於小氣。如果是聲名在外的產品倒還好說,但雙金牌營養品當時在市面渠道已經很難看到。旁觀者也應該很難理解,一家公司在產品的市場越做越差的情況下,完全不用增加渠道投入和營銷費用,他們的銷售收入還能繼續增加。從市場營銷的層面而言,該公司並沒有神級運作出現,最後也只有得出作假一說了。這家企業在中概股做空風波中名聲不顯,但是從他們被做空,到徹底退入粉單,統共也沒花兩個月。(我剛好認識做空CHBT的一個關鍵性機構的研究員)
嘉漢林業的世界級造假水平
做空風潮中,級別最高的企業當屬嘉漢林業(Sino-Forest), 該公司最高市值達近百億加幣。從現在看來,陳德源先生和他的企業所創造的龐氏騙局,其水平之高明,手段之精巧,在世界資本市場歷史上也鮮有能及者。
當時做空機構研究這家公司的切入點,算是在研究其他行業時較少用到的兩個財務指標:生物資產估值和投資活動中現金流量(Cash Flow in Investment Activities)。通過計算嘉漢林業在財報中披露的這兩個數字,很容易得出該企業在近幾年投資購買林業資產時,存在明顯的資金缺口。正常人多半也不會認為政府在賣地的時候給公司打了折扣。做空機構循此路線往下進行了實地調查,發現了這家公司的諸多資產都被稱為「活立木」,但實際上,嘉漢林業並不具備這些活立木林地的產權和使用權。或同時,在嘉漢林業的經營活動中,經常性出現的所謂林業中介(AI),最後也被查出是極不規範的關聯交易或者虛假交易。(某種程度上是轉移資金的必要手段)。最高潮時,數十家調查機構的人員湧入該公司的各個林業資產所在地,拿到了一系列無可反駁的證據。該公司在接下來一周的股價崩潰能夠名垂青史,股價從25加幣跌至零點幾加幣,市值縮減數以十億加幣計,該公司甚至讓資本市場的傳奇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血本無歸。
順帶說幾句關於生物資產估值在中國的有趣故事。當時有另一家在歐洲上市的類Sino-Forest的企業要被做空,切入點也生物資產估值存在問題。為證實此事,我特地找到了為該企業做生物資產估值的操作人員,來自一家世界級房地產和資產評估企業。他轉述的生物資產估值的流程讓人啼笑皆非:
a.公司委託進行估值;
b.他們的人到達其中一些林地;
c.公司人員告知他們土地面積;
d. 他們在附近走上一遭,花費一小時
e.參考林地的市價進行計算;
f. 寫報告,
而那塊林地保守估計近萬畝,即使是開車繞一圈,一天都不夠。更何況多數林地在荒山野嶺,如要細緻測量,十幾天都用不夠。
不過後來關於這家企業的做空報告並沒有現於市場。據我所知,當時包括做空機構的調查員和該公司的審計事務所,都派人前去實地考察,以辨真偽。很多到了現場的人員,後來都收到了當地的派出所的茶宴邀請,相關部門還致電他們的家人進行問候。
小段子:衣服品牌的存貨周轉快過奶茶店
還有關於存貨周轉周期的一個小段子。有兩家服裝企業赴美上市之初就被做空機構盯上。這兩家來自東南沿海的中國服裝品牌有個共性,他們的存貨周轉周期之短讓人驚艷。根據計算,最快的一年他們的存貨周轉周期大約2天。我記得當時的說法: 作為一家服裝品牌,他們的存貨周轉甚至快過大街上的奶茶店。只可惜這幾家企業股價上市後便跳水,直到現在也沒見他們漲回去,做空機構在沒有充分做空空間的情況下,並沒有施捨以更多的關注。
總結
上面說的幾個段子還都真真切切發生過一遍,而外媒對於中國上市企業的財報水平的看低還真有憑有據。當然比之財務數據,真正讓做空機構取勝的還是大量的無可反駁的事實和證據。
其實在美國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的財報水準已經不算低了,如果有人有興趣詳細分析中國創業板上各公司的財報,還有更多有趣的數字貽笑大方。當然,中國融資融券市場遠沒有美國做空市場這麼發達,而中國企業在財務規範化方面實在任重道遠。(當然中國股市的實質大家心中有數)。
回答和問題可能有些偏離,不過,既然有心者能從財務指標中推斷出公司運營中的問題,那麼在對於企業治理和行業知識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推斷出企業的運營模式甚至管理方法,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情。而實際上對於很多頂級機構的投資管理者而言,並不存在完全陌生的行業。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專精的領域之外,不斷閱讀各行業各類企業的上市文件相信是很多用功的從業者的必修課。而要做到深入淺出,大巧無工,大量的實地考察,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專家詢問都必不可少。看似在會談時他們在短短時間就能夠推測出詳盡的消息,在台下的功夫還真不是幾句話能夠解釋的完。當然,如大多數行業一樣,這裡也有所謂天賦的存在。
PS:第一遍的邏輯太混亂了,就又花時間重新修改了一番……這是一個好問題,拋磚引玉一下。
一般對陌生的公司,第一印象我是看三個,資產負債表,主營業務佔比,毛利潤。
資產負債表能夠很直觀的看出一個企業的業種,負債大的一般屬於偏工業一類,負責小的偏服務一點,當然也不排除外包的模式。
重公司容易受到行業周期和季節性因素的影響,所以對於節氣和宏觀經濟特別敏感,而且有很多隱性成本是可以通過操作會計手段或者利用會計規則來隱藏的,比如有些重公司名義上盈利的,但是實際上減去這些無法在報表中體現的成本後,其實是虧損的。
主營業務佔比反映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般主營業務佔比較高的,都在行業裡面數一數二,主營業務佔比較低的,說明公司經營重心不夠,估計有錢不知道幹什麼,哈哈。而且有時候,有的上市公司會通過其他業務收入來把財報裝飾的漂漂亮亮~(我會隨便亂說,人人網上一季度盈利是靠陳一舟炒股賺的?)
毛利潤,毛利潤體現了公司的產品競爭力,也從側面反映了整體行業的競爭環境,你看那些快消品公司普遍毛利潤都不錯,而我們電商,一群人都在刀尖上過日子。毛利潤越高說明產品溢價越高,不可替代性越強。當然也有可能通過壓縮成本,薄利多銷提高毛利率,不同行業邏輯方法不同。
接著,我會看收入增長比和凈利潤增長比,這兩者的增長比會反映公司的整體發展水平,環比數據比同比數據更直接,後者有滯後性。
然後分析,是處於高速發展期,還是低速發展期,還是平台期,衰落期。也可以拉長時間周期(就是多找幾個季度報表),來判斷公司的上下行周期在哪裡,是否受到較大的節氣因素,以及跟同行業其他公司比較,來毛估公司在行業內的發展速度。總之,收入增長比和凈利潤增長比要體現作用,需要縱深兩個方面來比較。
接著,還要看三費,研發費用、管理費用、營銷費用。這三者直接影響了公司的凈利潤,所以很多時候有的公司喜歡在這裡面搞名堂。研發費用要看能不能轉入資本,什麼時候轉入資本,那很有可能出現公司的業績拐點。管理費用要拉長來看,是否均衡,如果出現較大變動,可以多看看新聞,是否公司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變動,否則內部管理可能出現了問題。營銷費用,要看跟研發費用是否合的上拍,一般是負相關關係,拉長來看,是波動性的還是線性增長的, 如果營銷費用持續增高,說明這個公司產品粘性不夠,必須要靠銷售推動。
接著還有,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和庫存周轉天數,這兩者在零售行業中特別重要,天數小說明周轉快,上下游都配合的很好,供應鏈管理上佳,如果天數大,很有可能出現了下行的經濟周期,或者管理水平下降,甚至公司出現負面新聞或者被其他產品替代等等。
然後還有稅,稅金跟收入是否匹配,有沒有補貼,這個我了解的不多,等待高人解答。接著還要關注一下,長期待攤和遞延,這個可以通過操作手段,來提高凈利潤。還要關注無形資產和商譽,有的公司在這兩個會計目錄上注水,然後給人一種資產負債表很健康的感覺。
最後,說了這麼多,其實我自己也沒做的這麼細緻,大部分都到第二三步就結束了,因為我發現個問題,似乎好公司都不需要看報表,而壞公司看了報表也沒用。我更關注公司產品端實際體驗情況,以及一些八卦消息,別小看這兩樣,有時候這比數字准多了。
最最後,不同行業的公司,對數字使用的解讀邏輯是不同的,還是要靠報表外的內容來保證分析的方向。
期待更多審計大牛,財務大牛解答,呵呵。問題很好,說明樓主在思考。
問題不易回答,因為財務分析本身是個「因地制宜,隨需而變」的命題,不容易有一個100%完美的確定方法和框架來包容所有目的的分析,至少需要一本30萬字的書才能夠滴水不漏的面面俱到。我嘗試著做一個概括性的回答吧。
在回答主要問題之前,先針對前面幾位的回答闡述一點看法:
1:財務分析是財務、會計和投資的基礎,一般而言是公司財務或四大做過一段時間後的轉型,需要一定的會計和財務基礎。基礎越牢固,分析的效果就越好,價值也越大。當然也不排除擁有天才智慧的人能夠一眼看出財報中的價值亮點。但大概率角度,做過越多的財務工作,越知道報表是如何做出的,也越能更快更有效的進行分析。
2:財務分析是依行業不同而不同的。不同行業差別巨大,所以沒有統一的分析法來涵蓋所有行業。比如金融業是高負債率行業,零售業就是低負債率的行業。網路IT公司是輕資產,製造業大多是重資產,等等。所以分析方法需要隨」行「而變。
3:通過一份企業公開披露的完整財務報告或審計報告,是能夠看出企業的經營特點、優勢劣勢及基本的商業模式的,這點無需置疑,否則財報的基本價值就喪失了。比如汽車主機廠的庫存周轉率都很高,因為其大多採用了JIT的商業模式。比如重型機械製造商的壞賬準備都較高,是因為他們大多採用融資租賃的商業模式。有的公司靠高毛利生存,有的公司靠高槓桿,有的靠高速的周轉率,各有各的模式。仔細的分析財務報告,是一定能夠看出端倪和輪廓的。很多PE包括Pre-IPO或IPO定向增髮針對的機構投資者們,比如巴菲特等人,一定是通過財報來篩選其備選的投資企業的,所以財務分析是投資的基礎風向標。
4: 中國的財務報告的確較歐美企業分析價值較低(僅針對上市公司),但主要原因並不是中國公司會較多的弄虛作假。因為作為財務分析者,會很容易的找出財報中弄虛作假的地方而放棄對這家公司的深入分析。
中國財報分析價值較低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財務會計水平職業規範程度較低、嚴謹性差,在會計處理上的隨意性太大(非故意作假)。所以同樣的公司,連續若干年的財務數據可比性程度就降低了,同行業內公司的橫向比較價值也降低了。同樣是500萬的研發費用,其實質可能南轅北轍,去年和今年可能也差別較大,這就是現狀。
下面進入正題,概括性的說一下如何從報表中看出企業的商業模式這些抽象的東西:
1:財務分析的目的和動機很重要。
- 債權人的關注點,從高到低依次是:資本結構--》流動性--》成長性
資本結構顯示了當前時點的企業債務風險;
流動性顯示了企業曾經一段時期的資金營運情況,以此推斷未來一段時間內企業的現金流情況;
成長性考察未來和企業進一步合作可能達到的規模和程度。
- 投資人的關注點,從高到低依次是:(戰略)成長性--》盈利性--》流動性
投資人最看重未來的收益是否增值,所以成長性和未來發展的產業空間是其最關注的,這與企業戰略緊密相關。其次是盈利性,比如毛利率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的門檻和投資人的」護城河「。流動性, 前兩者保證的基礎上,確保有足夠的資金。能適時的進行各種方式的融資。
- 潛在投資者的關注點(與樓主的問題相關性最高):核心競爭力。
(在這裡要補充一點,大多數規範的機構投資者都有自己的專業行業投資區域,其背後也擁有一個很強的行業分析團隊,對行業的情況和營運非常熟悉。所以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財務分析,其針對性就非常強)
2:潛在投資者分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方法
- 財務報告分析與推測
- 通過盡職調查將財務分析與推測進行驗證
3:財務報告分析與推測
1)分析邏輯主線是最重要的
各種財務分析指標會很多很散亂,如果沒有一個邏輯主線把它們穿起來,會非常無序,且分析結果會很膚淺。
以邏輯主線入手,作為企業財務分析的核心。沿著核心主線從頭至尾水落石出後,在此基礎上會發現其他的問題或亮點,再以這些問題或亮點為基礎,開發分析支線。
比如,我常用的分析邏輯主線:- 如果公司主營業務增長超越行業平均水平,是什麼支撐公司在近幾年一直保持這種對市場的侵蝕? 公司是如何處理:現金流的緊張、供應鏈的高效、競爭對手的擠壓、新客戶的開發、產品定價這些在業務超長增長情況下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的?
- 如果公司的產品的毛利率水平超越行業均值,是什麼支撐公司能保證高毛利的?高售價還是低成本?如果是高售價,是什麼支撐企業的?專利還是品牌?能持續多久的高售價?如果是低成本,是什麼原因?公司能否持續?行業內競爭對手為什麼不能保持高價和低成本?客戶為何容忍它的高價?
- 等等。
2)在分析主線的基礎上,擴展支線
比如,在分析一家公司主營業務超長增長的同時,你發現公司的擴張速度非常快,固定資產及無形資產的投資速度都非常快,你發現當前企業的主要融資方式是抵押貸款,這使得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上升速度也較快。這樣就會隱含一個問題:一旦公司業務增長速度降低或停止,那麼這些急速擴張的產能不能充分利用,會造成償債時的流動性危機(光伏產業現狀)。所以,你在此必須擴展一條支線,單獨分析未來企業的流動性情況,對此作出分析性的預測。
3)分析邏輯是靈魂,在分析主線與支線充分的擴展是骨架,各種財務技術與指標的運用只是其中的血肉。三者合一,才是一個完整的企業財務分析。
具體的分析技術展開,著實需要一本書的功夫。但的確,通過深入的財務分析,可以看出公司營運的很多抽象細節,發現風險和價值,是值得借鑒和參考的一門專業性較強的技術。我相信在未來中國金融市場逐漸開放,金融工具增加,併購與投資熱潮越來越洶湧的條件下,這門財務分析技術會取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想起一次在fidelity的宣講會上做的遊戲,給你三張表20年的歷史數據,來猜測是哪家公司。這個遊戲的思路一般如下。
1.看財務年度的起始時間,國家稅率,公司規模基本對於所屬國家能有一個判斷。
2.從revenue,profit的變化幅度來判斷是周期性行業還是防禦性行業。
3.接下來就是從leverage等來判斷是製造零售還是金融行業。這樣基本上能把公司所屬行業看個七八分准了。
4.通過margin來判斷公司在所屬行業中的品牌價值
5.通過inventory,周轉率來估計產品類型
6.通過增長率,RD來看判斷發展階段。
強大的分析師真能綜合以上信息在五到十分鐘之內通過三張表猜出是哪家公司。我的觀點是功夫在報表外。
分析師都是精於自己分析的行業的,多半有該行業的專業背景。如果要詳細分析一家公司,僅僅從報表上甚至公司的所有公開資料上看幾乎不可能,因為提供的信息實在太有限,而且沒有微觀的和負面的內容。比較有價值的一是公司自己的Presentation,Meeting,投行組織的Investment Forum,即便不參加網上也有。二就是分析師自己要做的事了:從各種渠道採訪業內人士,採訪公司管理層,還要特地坐飛機去參觀公司的工廠,當然還要了解競爭對手。
對於經營特點,有的特點是不太重要的,比如有的企業樂於對外公開信息,有的企業就很封閉。有的企業喜歡依靠收購擴大業務,有的企業從來不實施收購,但這些並不會直接與企業的經營狀況掛鉤。對於大企業而言,差異在於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力,而只有投資決策會對此有較大影響,也就是企業如何分配利潤,分配失誤了,以前的利潤就浪費了,而且沒有能夠找到未來的利潤增長點。
但是,企業的決策是否正確很難在決策伊始看出,我們可以說一家公司經營策略激進,但不好說激進的結果如何,雖然創富的例子很多,但全盤失敗也有可能。分析師需要從客戶渠道跟蹤,搜集第三方做的調查,工作相當繁雜。
總之,報表以外的東西才是重點,報表只是一個籠統的東西,相比之下我更關注的是行業趨勢和消費傾向。比如PC行業不景氣,想都不用想,Aluminum Capacitor大廠的報表肯定不好看,不會有一個倖免的。Memory投資吃緊,Memory Tester廠家的日子自然也不好過。所謂的創新精神,也不是一脈相承,Nintendo創新了幾十年,現在還不是落後了。也有人說Nintendo過去的經驗可以確保未來打翻身仗,但是信之者寥寥。
目前大部分的答案都是偏生產工商企業的吧,很少涉及銀行等金融企業的,但是銀行和一般的企業有著很大的區別,沒有存貨,沒有銷售,因此工商企業的部分指標對銀行來說是沒有意義的,那我就如何從銀行的財務報表看銀行的經營特點來說吧。
正常的銀行財務報表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股東權益變更表,除了看這四張表,報表的附註、年報的正文同樣需要結合來看,這和一般企業是一樣的。
一、規模指標
主要是總資產、總負債、存款總額、貸款總額,尤其是總資產,這些都能告訴你這個銀行有多大,大概在銀行業排在什麼檔次。「大而不倒」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風險來臨面前,大銀行往往比小銀行堅持得更頑強一些,應對機制也較為完備,政府為了公眾影響也會出手救助,等等原因。同樣,還要關注資產的增長速度,與同業的比較,最近幾年,銀行業資產的平均增幅都在每年15-20%區間,個別年份比如08年還出現了20%+的增幅,銀行業的競爭還是擺在那裡的,不進則退,如果某家銀行的資產增幅低於行業平均,那就得分析原因了。
二、資本充足
兩個銀行業重要指標,資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說得簡單一點,這衡量的是銀行抵禦風險的能力。一般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在10-15%之間,現在好像很少看到有小於11%的了,核心資本充足率基本在8-12%之內,低了說明抵禦風險的能力可能不足,但是太高則懷疑資本是否被充分使用。
三、資產收益
比較好的指標是加權凈資產收益率,當然如果有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加權凈資產收益率那就更好了。這個指標和工商企業差不多,說得是凈資產能產生多大的利潤來。一般銀行在15-30%之間,低於20%的就要去查原因了。有的銀行還喜歡用經濟增加值(EVA)或者風險調整資產收益(RAROC)來衡量資產的收益。鑒別銀行的利潤實不實,可以看銀行繳納的稅款和非經營性損益,稅務部門對銀行的財務尤其是稅前利潤是看得很牢的,而非經營性損益則會對資產回報的可持續性產生疑問。
四、資產質量
主要就是不良貸款率,前提是該銀行五級分類準確。不良率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都是十位數,近幾年隨著剝離給資產管理公司、城商行改組、貸款規模擴大等原因,逐漸控制到了3%甚至1%以內,這兩年不良率略有抬頭。
五、成本約束
主要是成本收入比,這個指標說的是銀行控制成本的能力,一般銀行在30-40%之間,個別成本控制好的銀行可以壓到30%以下,記得最好的好像可以到壓到25%,如果過高也得去查原因了。
以上這些,可以說是我看銀行報表的主要數據和指標,這樣就能夠簡單地判斷這家銀行是關注規模擴張還是偏重利潤增長,是長於風險控制還是善於成本收縮,當然如果能同時兼顧各方面那就太難得了。至於存貸比(一般就是60-70%的水平,低於60%可能放貸能力不足),撥備率(其實我很不理解180-300%的撥備率有啥意義),凈利差(2-4%左右的水平),風險集中度(最大單一客戶貸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貸款向下遷徙率,流動性比例(這個比例和存貸比將來可能會被流動性覆蓋率取代,而後者是巴三倡導的新的監控流動性風險的比例),都可以作為次要的輔助指標。還有,有些指標曾經不重要,但不是以後也不重要,比如近兩年同業業務和表外業務被盯上了,那麼買入返售佔總資產的比例、表外項目的規模也值得關注。如果有銀行的分部、分區域數據那還可以進一步深入分析。
其實,區區幾百幾千字是很難把銀行的財務報表分析出來,但是至少大致的輪廓有了,銀行業的年報不管是質量還是數量上是比普通行業略高的,沒上市的很多銀行也都會主動披露。(讀過幾百份,7個GB的銀行年報的我會說出來嘛!)
掛一漏萬,不足和錯漏請指正!如果只限定在從報表中了解企業經營特點的話,我的建議是仔細閱讀該公司和同業公司的招股說明書,裡面通常會有一個章節比較詳盡地企業經營模式等內容,可以使投資人獲得對企業的一個基本了解。
------------------------------------------------------------------------------------------PS:建議樓主可以考慮去掉「從報表」這個限制條件重新提一個問題,例如「如果了解一個企業?」等,然後邀請投行、PE、律所等各位大佬回答一下,相信會有更多精彩答案。
好久沒上知乎了,今天純屬路過,瞎扯兩句。
兄弟:你在歐美國家看到的狀況和中國國情是千差萬別的!如果把公司比作一個人的長相,西方的財務報表相當於照相機的效果,而中國的財務報表頂多算個工筆畫師,甚至是寫意畫派,多數時候看畫和看人完全是判若「多」人。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在某某某上班,做風險控制和審核的最後一關。
財務是企業的語言,讀懂一家企業,必然需要像一個財務一樣去看待它,數字很重要,資產負債表很重要,權益表也很重要,所有的現象都是通過這些呈現的,因為是貸款的原因,偏重於風險,審核的存在,是因為人類道德的不健全,所以我們必須要避開風險,因此我們更看重企業生存的能力和周期性風險的排除,在銀行貸款全部回收前,保證其有還款的能力。
當然,我們並不高尚,只是因為利益驅使。
權益表和資產負債表可以互證,如果深入的研究企業的財務報表,更是可以看到企業的連續性,市場的競爭,產品的盈利情況,稍微有些財務的知識都知道,資產負債表,只是想像和構造的,好的財務和審計,只是最大的力求其精準,而不能保證其完全準確,因此會計師和審核不同於公司做賬的財務,是需要極大的想像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安然因為財務造假而陷入倒閉,做假賬並不難,因此並不要覺得財務是多麼神聖的一件事情,當然我現在不是說的這些。
中國人數學很好,可是很可惜,在生活當中對於數字卻不敏感。
數字比語言更精確,它是大自然的語言,對於企業更是如此,只需要一個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在專業人眼裡,就可以知道公司運營,管理,生產,研發,市場,營銷,競爭力,競爭對手,庫存,應收,應付,負帳,生產周期,研發周期,市場反響的情況。
每個人都需要財務知識
對於公司的運營,盈利,銷售佔比,銷售成本,研發成本,年度,季度財務報表度可以有些理解,能夠讀懂企業。
我再補充一點,發散思維一下,為何企業的運營情況,是通過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呈現的?
為何應有權益和實際權益的誤差越小,代表其數據越真實,越準確?
為何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可以相互證明?沒有百分百完全準確的財務報表,所有都是財務人員虛構想像和證明的,這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財務不是表面的和數字打交道,而是和數字背後的真相打交道,這些真相包括企業運營的情況,市場的佔有率,管理情況,營銷成本,需要不停的延伸,是一個不停的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是一直抱著懷疑的心態,直到看見數字,看見真相,並且讓數字證明數字,真相證明真相。
人的道德是不健全的,財務造假這很正常。
數字是真相的反應,但是數字可以虛造,數字與數字之間彼此有聯繫,這是一個邏輯判斷,想像,分析,證明,拿出數據,推理,證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你理解了商業的行為,理解了交易的雙方發生的過程,交易的方式,現金的流動,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財務就是企業的語言,年報,季報,月報,資產負債表,財務報表,利潤表,這些由數據構造的完完全全就是歷史的經營的歷史,發展的歷史。
國內的報表…我個人認為,與運營有關的基本上只有銀行存款這一個帳目的數字是靠譜的。其他科目都有操作餘地?外國公司的報表就可以按照經典方法去分析了。比如最基本的比率,趨勢分析,杜邦分析等等。
當然,要是只想從數字里看出經營特點,個人覺得一個是看企業的流動性是否充足,還有就是看槓桿率。真正想了解經營特點的話還是得多看年報下面的附註,很多有用的信息都披露在下面,比如持有的衍生工具,每個SBU的經營成果等等。就看你需要哪一類信息了簡單。不用那麼裝逼。
看公司名稱,看營業執照,看存貨和預付賬款中的原材料種類,看應收賬款科目明細,你就知道這個公司是幹什麼的了。
再找個標準值一對照,你就可以寫結論了。償債能力如何,發展能力如何,盈利能力如何。
寫完了,念給別人聽,別人一聽和主觀影響差不多,說明寫的不錯。
有了論點後,百度之,選取那些專家的觀點來支持你。放心,對於一家公司,什麼觀點的專家都有。
最後一步最關鍵,精選字體,配圖做表,膠裝彩印,裝訂成冊。
搞定。
我只能意想成是銷售類財務報表。利潤率比較高的一般來說營業額都比較小,利潤率比較低的一般營業額相對大一點,這些都是成熟行業。當利潤率和營業額都高時這是新興行業的初級階段或壟斷行業。當利潤率和營業額都低時這是末落行業。
不贊同前面的回答。我在實際項目中,財務報表是肯定要看的,而且每個公司的財務報表都不同,當然能反映公司的經營特點。說不能反映的,需要思考一下,為什麼不同公司的財務報表會不同?這不同反映了什麼?同一個公司不同時期的財務報表也不同,又說明了什麼?
利益相關:作者為風投公司PE股權投資經理,註冊會計師
作者為北京易孚澤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經理,註冊會計師 公眾號:船山學會chuanshanxuehui小灰灰做投資xiaohuihuizuotouzi
船山學會:
http://weixin.qq.com/r/CTg7Iy7EiHP3rWpA920b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小灰灰做投資:
http://weixin.qq.com/r/hjpBWd3EBYB6rZk692_U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個問題個人覺得有問題,一個分析師首先在特定行業有深刻認知,才能快速從報表中發現問題。一個新手是要找到較牛的行業分析師帶你。報表只是現象和結果,不結合行業,沒有任何意義。
從理論上來說,或者在中國以外的證券市場來說,@Cody的答案應該是沒有問題且比較靠譜的。
國內嘛....比較喜歡@盧可璨 的答案。
資產負債,毛利還有主營業務佔比都有很多「可操作」的餘地。
外國的表比較真,中國的表很假。從財務報表看公司經營其實很難,但是通過一些數據然後與同行業對比可以看出公司在行業的地位。一個簡單的例子,減少稅前利潤的做法就是給私企的老闆發高於市場價格的工資,然後就可以少交稅了,利潤表的每一項都可以粉飾
國家提倡清潔能源,綠色能源,鋰電池概念炒得老高了,最近股市又開始在炒 鹽湖提鋰 。
要看一個公司有沒有做這個,完全可以從財務報表看到。
鹽湖股份這次被炒這麼高可以說是巧合吧
剛好叫鹽湖股份,剛好又是做化工的,就這樣成功的吸引了大批投資者(韭菜)。
......
微信公眾號大投機豬
通過財務報表當然是能看出企業的經營特點的,但前提是有相應的行業bench marking數據作為支撐,比如工程,快銷,租賃,製造等等。
通過對應收,應付周轉率,運營現金流等數據的分析,確實可以得出大概公司在行業中採取什麼樣的經營策略,從而進一步思考公司是否存在壞賬風險,是否有潛在成長性問題等。
我真心不覺得憑著一份財務報表,就能推斷出一個陌生行業的經營狀況,即使有一些這樣的案例,很多也是泛泛一談,或者講一些通行的指標而已。
另外,每個公司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地方,而這些獨特之處很多時候也會轉化成經營方式,最後反映在財務報表當中,財務分析是重要手段,但絕對不能把它當做無所不能的。
國內的報表,搞笑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