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為什麼要融資上市?

其實這是我們某門課期末考試的一道題,想聽些教科書標準答案以外的新東西,請各位不吝賜教!


既然是教科書外,我就從工作經驗講講企業IPO的原因吧,分享我以前和一些打算上巿的企業的客戶想法,地點不限於中國,由於涉及企業商業機密,恕我不能太明指。

上市為了錢這點很多答案都說了,我就寫點和錢沒什麼關係的。中國的股市讓很多人失望,但這個世界不全是圈錢的人,無良的企業。

1 二代不行
一台灣客戶,創始人60多了,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不肯接他爹的生意。老爺子尋思找一家更大的企業來收購或把公司上市。後來考慮到怕收購的公司會減員或辭退一些老臣子,還是選擇上市,找職業經理人再接手然後他自己再慢慢淡出管理層。上市的不一定都是圈錢啊,同學們,我遇上二代不行的還真不少。創始人反而不捨得把公司上市的是真的有。

2 創始人分歧
一科技公司,有兩個創始人A和B,公司發展到4億左右銷售的時候兩創始人對公司的產品方向產生很大的分歧,兩人試著調整,最後還是不行。B決定退出,自己去搞,但是A沒有現金買下B的股份,於是B找了一些投資者,但是投資者不同意只投資讓A全權決策,且B對估值也不滿意(B想要套現自己做),進入死循環,於是決定B賣一部分股票給A,先不拿錢,分期償還,一部分比例拿去上市,然後B在市場上把最後部分套現。

3 自證清白
全球前幾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在全球除日本和美國外都得很好(估計都猜得到是哪一家,但我也是不想提名字,不過它家這件事媒體有許多報導,也不算是我先透露的),但由於美國一直以創始人軍方背景會對美國國家安全有威脅為由,阻止它的產品進美國。於是,公司高層曾經有想過把公司在美國或其它大的交易所上市,自證一下清白,後來覺得就算是這樣人家也未必鳥你,於是作罷。(這個和某行ECM部門討論時我有在場,不是「聽說」)

4 監管和市場認可
由於反洗錢和國際一些公約限制,很多發展中國家的非國有企業連開個離岸賬戶都要找律所去作驗證,很麻煩,所以很多印尼菲律賓的公司都去新加坡上市,這樣公司的治理情況和公開資料就等於有第三方的驗證,別的不說,開個戶就容易多了。中國的公司在國際上相對好一些,但是有些領域還是對中國企業的公司治理不信任。浙江一個公司的老總就覺得受這些歧視很憋屈,在丟了一張大單後,決定去亞洲某大交易所上市,請了四大之一的會計師和一家知名的律所來做這單IPO,承銷行是誰就不說了,總之,如果不是為了這樣的原因,他是不會願意上市的。

5 為面子
中國南方某三四線城市,是知名的玩具工藝品生產基地。然後有一家玩具企業首先在A股上市了,然後在小城鎮上一下子牛B了,一下子風光起來了,一下子和其它差不多大小的公司就拉開三條街的距離,連他們家幫忙的阿姨去市場買菜時都倍有面子。於是乎剩下的差不多的公司就不淡定了,開始問怎麼能上市,然後有兩家券商一年多內在這個縣級行政區就搞了3單IPO。(我當時所以在金融機構沒有A股的承銷牌照,因為是我的家鄉,有些認識的人介紹,我友情被諮詢了一下)

6 說個段子
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合伙人》里黃曉明為什麼最後決定要去美國上市么?你以為是兄弟情么?還記得電影一開頭,他被美帝拒簽了多少回么?同學們啊,在美國上市的非美國公司董事都可以拿到10年的無限次數的簽證,且只要公司一直在,可以一直續啊,胸中一口惡氣終於出了有木有?從此簽證官都可以不用鳥有木有?從此美帝隨便進出有木有?
(這雖然是段子,但是美國最近在徵收美國籍富豪在海外的資產的稅,確實有些人已經在想可以用這招,又能呆美國又可以保留自己的國籍,對於有些人的資產而言,稅比上市成本還要高。)

好了,說完了,歡迎拍磚。


想聽些教科書標準答案以外的新東西?沒問題。

公司為什麼要融資上市?

其一,公司為什麼要融資?
a. 為了擴大公司
b. 不為了擴大公司
為了擴大公司的融資,其後會把融資主要用在擴產、合理併購等等方面。例子很多,就拿個賣土豆的攤位來說吧:
我的土豆攤位融來了5000萬的投資,我把錢用在收購整條街道的土豆攤位上,或者收購本地區的所有土豆地。這些投資的目的是使自己在競爭中壟斷更多的資產,為以後的發展做準備。

而不為了擴大公司的融資,則會把融資用在高價收購資產、高價收購專利等方面,達到公司利益輸送的目的。
還是我的土豆攤。我用5000萬去購買我弟弟的煎餅攤,而這個煎餅攤其實只值1萬。儘管如此,我會聲明這個煎餅攤使用了「不可替代的技術」,來生產「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煎餅。這就是明顯的利益輸送。

其二,為什麼要上市去融資?
a. 公司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去融資
b. 公司不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去融資
公司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去融資的情況下,仍然選擇上市融資,可能的條件是:
1. 公司的其他融資成本較高。比如公司評級不高,銀行可發貸款較少或帳期較短。
2. 公司需要上市平台。其背後的集團需要一個上市融資的窗口等等。

而公司不能通過其他渠道去融資的情況是,公司此前的資本運作導致其他融資渠道被堵。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風投或Pre-IPO私募介入過深,同時又不願意轉手的情況下。

不知道夠不夠新?


這裡面涉及到兩個概念,即融資和上市,讓我們先來理理這兩者之間的邏輯辯證關係。

其實根據我們財經欄目的觀察和調研發現,目前市場上許多人對上市這件事有著十分魔性的認知,小A覺得上市前融資輪次越多越好,小B認為上市後就是為了圈錢,小C覺得IPO的速度越快越好,小D認定像老乾媽那樣堅決不上市的企業才是好公司······


在此,我們先來就融資和上市的整個過程做個簡單說明:

1,二者有關係說明:

從創業初期到最終實現IPO走向二級市場,所有的步驟都在這兒了,先看圖:

圖片來源於網路

1)先從公司創業期的融資說起:一般來說,我們經常聽到的就是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簡稱為VC)和天使。

天使:企業剛剛開始創立,進來的是天使。這個階段,大多企業基本還是賠錢的。

VC:傳統來說,這也基本已經盈利了,才會引入VC,但現在好的項目也不一定,例如近期的知乎和摩拜。因此,當前階段還是有一定風險的。所以叫風險投資。該過程可能有多輪,也就是我們常聽的A輪、B輪、C輪和D輪,每輪可能有一個領投,多個跟投。

2)上市前的融資:企業上市,也就是IPO(暫且先這樣理解),這個階段經常聽到的是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簡稱為PE。上市代表有巨大盈利空間,這個階段的PE可以說是來分蛋糕的,也叫Pre-IPO。對投資方來說,此時的投資有一定保障,但不代表沒有風險。

3)上市後的融資:公司上市,也叫IPO,即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指企業通過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向投資者增發股票,以期募集用於企業發展資金的過程。股票上市後融資差不多就是在二級市場交易了,但也不排除一級市場。

2,二者無關係說明:

以上等於是關於公司上市的完美髮展過程,但我們知道,實際情況可以比上述複雜的多,也可以是簡單的多,所以有時候融資和上市也就沒那麼大的關係了

1,從某些方面來看,融資和上市的目的相同(要錢),但二者並不存在遞進關係。

2,融資數輪說明企業被看好,未來有不錯的盈利。但IPO(上市)除了考察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盈利能力,還會看關聯交易,內控,資產完整等多個方面。拿有些機構來說,融資已經到VC的D輪,但關於商業盈利模式還是被一群人不看好;

3,能直接IPO(上市)的公司,廢話動作都不多,融資越多代表被分掉的股權越多,如果這是一家能持續盈利的公司,誰願意呢?有錢的實體大老闆們就不愛和諧彎彎繞繞,直接上市;

4,上市前的多輪融資都不是公開募股,雙方洽談好投資人以資金換取股份,合作愉快,如知乎獲得今日資本領投的D輪融資;上市後就是公開募集資金,股民或機構按股票價格買入,有時候不以企業的意志所轉移,典型如去年年末的格力,董女士直接發飆。


好了,關於融資及上市的概念基本上理清以後,下面就題主的問題分兩個點回答,即「公司為什麼要融資?」以及「公司為什麼要上市?」

1,公司為什麼要融資?

1)缺錢

缺錢是大多數公司進行融資的客觀存在原因,尤其是互聯網公司,更尤其在剛剛起步的時候。

對於小型公司或個人來說,你有一個新研發出來的產品或者一個idea,你堅信這個產品一定能火甚至能帶來一場革命,但是致命的是你沒有錢,沒有資源。那麼你必須得融資,首先你得先出一個商業計劃書(BP)或者一個產品小樣(DEMO),將你的想法或產品完美展現出來,去融資平台找天使投資人或者投資機構,典型如李開復、徐小平等;拿到天使輪,那麼當上CEO,迎娶白富美暫且不提,也算事踏上人生巔峰的一大步。

2)拿資源

對於一些不缺錢的公司來說,依然選擇融資就是看中了投資人或團隊背後的各種資源。哪怕想BAT,TMD這樣的大公司,背後都是有著強大的投資團隊。業界比較有名的紅杉資本,其在中國投資的企業,有好幾百家,比較有名的有:360、京東金融、萬達集團、高德地圖、麥考林、阿里巴巴、途牛旅行網、創客工廠、今日頭條等;投資方給這些公司帶來的絕不僅僅是資金,背後還有各式各樣的資源,各式各樣的幫助,然後強強聯合,撬動槓桿。

3)推廣效果

首先,1000萬的推廣和一個億的推廣,像大小石頭砸向平靜的湖面一般,激起的效果是不同的。哪怕是不缺錢大公司,典型如滴滴、優步等,前期都砸了多少錢,拿一個新的「共享經濟」的概念去衝擊市場,沒有融資根本活不下去;

其次,在上市前較好的融資效果有利於提升公司的整體形象,強大資本的進入利於提高上市時的股票發行價格,也能讓股民增加對公司的信任度,心甘情願地買入高價格股票。

4)降低滅亡風險

在大談人生理想時,我們尚且可以大喊一聲「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但經營公司的老闆永遠是把「活著」放在首位,無論是體面活著還是苟且活著。2016我們歷經了資本寒冬,一段時間內,創投圈裡都哀嚎聲一片,在這段艱難的時間,獲得一筆融資,賬上還有錢,才有熬過這個「冬天」的資本。

5)有利於上市

尤其對於互聯網科技企業來說,上市基本上是他們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從上述的幾個點可以總結,上市前的私募可以孵化公司產品,擴大生產規模,提升公司知名度,獲得公司發展的各種資源等等,這樣一步一步,公司實現上市目的也就順其自然,另外,上市前融資可以獲得上市所需的各種資金。

2,公司為什麼要上市

1),站在公司的角度

首先,股票上市發行後,公司估值迅速成數倍提升,企業價值在資本市場中也迅速提升,有利於公司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達到盈利效果,這樣又會達到提升股價的效果,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多方共贏;

其次,上市有利於規範公司的規章制度、組織架構,有的甚至是對公司進行徹底的改頭換面,打破傳統管理模式和經營機制,公司受公眾監督,有利於科學化管理,對公司發展來說大有益處;

再者,擴大知名度,增加在同類競品中的優勢,獲得消費者的信任,買你的產品也更加放心一些;

最後,上市後,獲得持續融資的能力,能獲取大量低成本資金,不用歸還,用來做企業想做的事。企業資金短缺了,可以通過增發的手段段時間內獲得大量的資金,用於緩解公司短期困境。

2)站在創始人及投資方的角度

無論對於投資人還是創始人來說,股票上市後,企業估值提升,股東憑藉手中的股份都實現了手中資產迅速增值。並且上市後,股票的流動性從以往較低的狀態迅速轉換成無限制性的快速流通,直白的說,通過上市可以簡單地將手中的股票折現,對於創始人來說,實現個人財富的巨大增長,對於投資人來說,套現的巨大收益再轉向下一個投資目標,這就是槓桿賺錢,普通人口中所謂的錢生錢。

3)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

地方政府推動企業上市已經成為普遍的一種現象,具體的例子有很多,為了地方經濟,為了地方品牌,為了地方人民,為了地方綜合競爭力等等,大家都明白,具體就不說了。

4)站在普通人的角度

普遍來說,求職者更願意去上市公司上班,消費者更願意購買上市公司的產品,大眾更喜歡談論上市公司的情況······


最後,雲掌君總結一句,資本市場本就是一個大魚吃小魚的競爭法則,縱觀歷史,世界知名大企業,幾乎都是通過上市融資,進行資本運作,實現一次又一次規模的裂變,躋身世界500強,被敬仰,被談論,被模仿!


----以上-----


還是仔細看了前面的回答,這個問題本身很簡單很直白,在下這隻三腳貓也不想說什麼了,結果不看還好,除了@李淼說的很有道理以外,其他的(不好意思)離題的人多,清楚的人少;@黃欣,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很多次了)。。。@笨笨尼,公司好會有更多人買他的股票,讓企業有更多資金髮展主營事業?難道我買某上市公司100股就給了該公司100股的錢??

一句話,融資是融資,上市是上市,融資可以不上市,上市可以不融資-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概念
上市只是提供一個股票可以公開交易(轉讓)的平台,增強股票的流通性,方便對公司進行定價

融資則是-要錢,可以找銀行借,可以發債,可以找戰略投資者定向入股,可以公開募股 等等

舉個例子,IPO叫做首次公開發行,這只是融資行為,和上市沒有關係,但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一般受限於公司法/證券法,必須選擇交易所上市交易,從而使得股票可以流通,成為公共公司。所以,國內的招股書-叫 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 招股說明書,說明的是兩個問題-首次公開發行,這是融資;並上市,這是上市,兩碼事,千萬別混了,謝謝。。。


我希望能回答好這個問題。

公司上市的原始衝動是因為股東要賺錢。

200×年某製造公司開始創業,註冊資本A億元。之後依靠併購發展成為4家子公司,凈資產逐步達到了4*A億元。201×年做了一筆蛇吞象的大併購,凈資產突破了10*A億元,銷售額從B億竄到到了5*B億。

這時創始人發現,當年投資A億做的公司,現在如果上市就值120×A億,於是他想都沒想,立刻上市。上市成功後,實現了30%股份的套現,身價暴漲。

這就是本能對金錢的慾望與衝動,就如男女之間的本能衝動一樣原始。

那些為了拓展業務、擴大規模、投資新項目、增強競爭力、引導行業等等那些招股說明書中的秀美措辭,不過是這原始慾望的遮羞布罷了。

即便是為了擴展業務進行新的投資,也是為了下一次增發下一次更大的套現做鋪墊罷了。

真相就是這麼簡單,往往無需太多的措辭和故事來填充。

但這樣的簡單又無懸念的回答在知乎很難被高票。

呵呵。


這個不妨拆成兩個問題,即為什麼要融資以及為什麼要上市。

一,為什麼要融資

關於融資,作為成熟且極具規模的股權融資平台、最廣大創業者全程陪伴的融資專家,關於為什麼要融資以及具體操作方面,我們出過諸多文章以及知乎live專題,

*創業融資成功守則

*風險投資機構(VC)是如何判斷一個比較早期的項目是否值得投資的?

*2016年天使投資人打死也不投的創業黑名單

*如何寫好商業計劃書?

*對於創業者來說,風投選擇人民幣基金還是美元基金都有哪些需要考慮的關鍵點?

請感興趣的夥伴點擊閱讀或者關注以太資本微信號(ID:xuetang2014)獲取更多創業融資行業乾貨。


為什麼要上市

接下來,我們來重點探討企業的上市問題。


1、募集資金。

首先,上市本身可以使得企業補充大量資金。

其次,上市可以優化企業的財務結構,使得企業未來可以更大規模的進行債務融資。

最後,上市可以補充資本金,降低企業的財務槓桿,減輕企業的現金流壓力。特別是對於毛利較薄,財務支出在不變成本中佔比較高的企業而言更是如此。


2、品牌優勢。

上市與否對品牌的溢價有深刻的影響,上市公司通常在商務合作中更佔優勢。

一個典型案例是,上市與否,會對企業的商譽有重要影響。很多企業一聽對方是上市公司,第一時間對於對方的企業實力,品牌等便會有一個直觀的判斷,之後的商務合作也願意做更多的讓步;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在金融緊縮周期,上市公司獲得銀行支持某些時候會變得更加容易。原因非常直觀,在擴張周期,企業業績向好,資金需求旺盛,還款能力強,此時資金方處於寡頭對多頭的局面,備選對象較多;而在緊縮周期,由於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足夠的風險對抗能力,也缺乏足夠的外部增信能力,因此金融機構往往不敢給這些客戶放款,進而出現「企業沒有資金需求,銀行求著企業貸款」的現象。事實上類似的邏輯在早期投資市場也成立,資本市場寒冬來臨之時,往往就是頭部項目更受追捧之日。

這種品牌優勢,在人才招聘當中也表現的非常明顯。儘管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薪酬對於同行業而言並沒有很強的競爭力,但考慮到職業穩定性、品牌溢價、發展潛力等因素,上市公司往往在人才吸引方面有更大的主動性和迴旋餘地,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源源不斷的輸入動力。


3、優惠政策

政府方面,上市公司可以獲得很多地方政策的扶植。比如稅收、項目審批方面的優惠,甚至還能獲得專項的政府扶植資金。這是因為,上市公司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是主要的創收來源,地方經濟的主要引擎和就業的主要渠道。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幕是,當上市公司處於經營乏力、管理不善之時,一些地方政府會出面協調金融機構和地方企業,幫助上市公司度過難關,而普通企業就很難有這樣的待遇。


金融機構方面,上市公司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加有效的獲取金融資源。一方面,企業能夠上市,往往意味著其行業地位、經營業績、財務數據等相較而言都比較有競爭力,自身業務和財務的抗風險能力總體而言強於一般企業;另一方面,上市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由此造成的信任成本問題;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商業信息和信用體系還有待完善的國家,由於企業上市後需要定期按照監管要求做信息披露,並接受審計機構的審計,因此其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相對而言都是更有保障的,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也有效的降低了風險。

此外,上市公司還可以做股權的質押融資。對於一般企業而言,由於其股權缺乏流動性,沒有活躍的交易及有效市場報價,因此金融機構無法判斷一旦企業違約處置其股權是否可以收回成本或挽回部分損失,因而不接受股權質押。但上市公司的股權在二級市場上有活躍交易和報價,因此一旦發生違約,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在二級市場委託出售等行為有效控制風險,對於上市公司而言也進一步拓寬了信用手段。

當然,是否上市,也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揚子江葯業、華為等著名企業目前為止都沒有上市,其中有企業多年積累的制度、文化以及股權、稅收等多重因素;個別企業由於上市合規成本較高,或者其業務不被資本市場看好,也未必適合上市。


總結來看,對於多數企業而言,上市雖然不是最終目的,但卻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創業者奮鬥取得階段性勝利的重要標誌。因此「到納斯達克敲鐘」才會成為如此多創業者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而由於高科技領域競爭壓力大、節奏快的特徵,絕大多數成功的高科技公司,無論是國外的蘋果、谷歌、Facebook,還是國內的BAT,都離不開資本的助力和推動。我們很欣喜的看到,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正在逐步擯棄對資本的「天使論」「妖魔論」,以一個愈發客觀、開放的心態與資本市場對話,通過資本的助力,實現了僅憑內生積累不可能達到的高成長速度;遺憾的是,我們也接觸過一些自身素質較好,項目質地優良的創業者,由於對資本的偏見、恐懼或敵意,抱著小富即安的態度固步自封,最終喪失了時代賦予的機遇。


在這個創業公司成功周期越來越短、創業門檻越來越高、創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年代,創業者理應在搞好自身業務的同時,積極了解資本市場、借力資本市場,將產業能力與金融力量整合起來,打好組合拳。而以太資本也希望能夠在這個過程中,以更加專業系統的服務,服務和幫助到更多的創業者和投資人,讓資本助力創業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感謝以太資本 | Ether投資副總監青格爾 @frank小青提供內容


看了幾位朋友的點評,我將內容重新整理排版一番,以便閱讀。

一. 企業借錢目的:
就目的而言,作為一個理性的企業管理者,一定想清楚這些錢向誰借,借多久,借來花在哪兒,何時以何方式回報給投資者多少?從不同發展階段來看,有以下幾種目的:
1. 初期階段:通常需要種子資金,所謂的天使、孵化等等,都是滿足這類企業的需求。簡單了說,就是哥兒幾個有個好想法,需要一筆錢來把這個事情先做起來,先滿足研發、生產和基本經營的基本運作。國內外需要天使VC、天使基金就關注這些階段的企業。但現在隨著市場的不斷完善,「天使」對初期階段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預測和審核越來越嚴格。
2. 中後期:這時候企業在生產經營等各方面已有一定規模,生產能力和銷售量已經佔據一定市場份額。企業的目標不僅僅想滿足於現狀,希望能在行業中佔據更大份額,拿出更多核心競爭力的產品。這時候企業是需要更大的資本力量去推動這些事情的實現。比如花錢買更多土地、生產設備、聘請更多國內外專業技術人才、推廣產品的銷售渠道成本、宣傳費用、公關費用等等。諸多國內的PE都會盯著這樣階段的企業。
3. 上市階段:大部分「優質」行業企業的投資者願意把這些企業送上發審會、通過審批最終在公開市場募集資金。上市融資的回報率按行業不同,回報率通常是若干倍的增長,舉個例子,醫藥行業企業上市的市盈率通常在70~80倍,金礦企業上市的市盈率都會超過80倍。所以說行業也很重要,行業差別直接導致企業在A股、高科技板、創業板等板塊的市盈率差別。
4. 上市後階段:很多企業在上市後由於各種原因依然需要大量資金髮展,這時可通過定向增發、股權質押、大宗交易等手段獲取資金。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本世紀初用友軟體大量定向增發融資。

二. 企業借錢渠道:
在中國民間對企業融資的渠道有喜有憂,甚至憂愁遠大於歡喜。先說說中國資本市場的概況,中國是典型的以銀行為核心金融機構的金融市場,加之銀行總行制度,這使得90%以上資本聚集在銀行體系。

面對不同類別的企業,融資難度差異很大,故而方式和渠道更會多元。
1. 上市:第一段已說明。
2. 非上市企業:
2.1 私募基金
企業可託管某投資機構發行一支或若干支滿足資金需求量和周期的基金,代價為支付給投資機構基金管理費用和渠道發行成本,其中的發行渠道中最大的莫過於銀行,國內私募發行基金和信託一樣,藉助銀行強大的優質客戶和金融界信譽度,銀行當然成為首選和優質的基金募集渠道。手段就是將整個所募集的資金「證券化」,分成若干「小包」由投資者購買。這個過程可用賣豬肉來形容,假如一頭整豬1萬塊,要讓一個買主來接受,一來可能他吃不了這麼多肉,二來短期內可能對一位買主的資金支出會是一小部分負擔。而把這頭豬切成100份,賣給100個客人,這樣每個客人的承受力會均攤,在金融上講這就是分散了「風險」。這裡面有個關鍵差異就是,切成100份以後,每份的價格可不再是100元,通常來講會是110或120等等,大家想想在超市買豬的各個部件是不是這個道理。
2.2. 信託
其發行過程類似私募基金,主要差別在於,私募通常由投資機構發行,而信託通常由國內的信託公司發行,並且信託的發行成本很高(通常要20%左右),比如企業要募集1億資金,那額外需要支付給信託公司2千萬左右的財務諮詢及發行渠道成本。
2.4. 銀行貸款
這是老話題了,銀行貸款分抵押和質押貸。質押通常是指企業擁有貸款行的票據、銀票、存單等等價物去獲取銀行貸款。抵押說白了就是房產、各類所有權等等,但抵押率通常在60%~100%之間不等。
銀行貸款的基本特徵就是周期短、需要連本帶息一年內還清,一年還完後再借給企業;銀行貸款利率通常在國家基準貸款利率上浮15%~30%之間。對於那些有大量固定資產投資的企業來說,這是很被動的,1年後企業借的錢都在大機器、土地上,拿什麼還銀行,故而對不同類別的企業,選擇銀行貸款需要考慮流動性。

綜合起來看,銀行無論從資金量還是各類基金、信託的融資渠道來看,都擔任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所以說,在中國要融大量資本(在非上市情況下),一定和銀行有掐死萬縷關聯。

但各種渠道各有利弊,我國商業銀行的現金是非常強大,但如果您站在中小企業的陣營,目前吸引他們的貸款基本上是天方夜譚,而且一旦借給你,他們的貸款周期也是比較短的,由此而產生的過橋貸款的企業也此起彼伏,這個話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單獨聊聊;二是考慮從PE那兒拿錢,私募是什麼,兩個特徵,一是他有收集資金的渠道,二是他需要考慮被投企業的潛在市場價值,簡單說就是您是否值得他們花錢扶持,中國的大部分PE都是瞄準Pre-IPO的,說白了就是搭便車。包括考量您的商業模式以及對實業企業領導者的認可度。總之這個門檻也不是很低,並且還有兩點可能的不利因素:
1. 可能就是高利貸,PE要求的回報率一定高於銀行利率,想想人家也不能白忙乎吧,咱作為企業能在短期內本息支付的情況下又達到我們預期的盈利,給自己資產負債表的最右端保持較高的E值嗎;
2. 別人看好您的企業,沒準還看好您的人呢,他們瞄準的是未來此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是否值得全部買下或高股份比例的拿下您,這時候實業企業家心裡的滋味怕又是另一個味道了吧。但是很多不錯的互聯網企業依然選擇了PE並且獲得成功,或許是因為他們在合適的時間段合適的雙方信任度下早就了彼此的夢想和贏得了各自的利益。最後一種就是上市,上市是什麼,借大眾股民的錢來花,這一下子企業借錢的面兒廣了,那從理性上來說,您說這對公司的考量能輕易而簡單嗎?其他融資渠道:有個很鐵硬的爸爸,得,剩下的事難辦嗎?


三. 就企業自身的狀態說說,融資上市是否最佳選擇?
既然銀行貸款有各種難度,無論它是難以借入還是借入後屬於一夜情式的恩情,總之對非國營企業來說或許都存在各種苦惱。而PE又有一些特殊性,不是所有企業都能看到從PE那裡很強的溫暖,很多企業開始考慮將目光轉移到上市,畢竟隨著證監會政策的逐步改進(請注意,一定是逐步但並非放鬆),好歹咱也能報上名去爭取一把,能不能成再說,如果成了咱的收益總大於損失吧?但是,就像剛才我所說,向那麼多人借錢花,咱至少得像點樣才有那資格吧,啥資格呢?我覺得起碼得自己琢磨琢磨這麼幾件事兒吧:
1. 自己的贏利模式和生產、銷售能力是否能夠提供相對健康的現金流入,換句話說投行的人來看咱的報表時,對提出的這幾個問題回答起來得有些底氣吧,比如您的主營業務在這幾年真的是持續穩定增長嗎?扣除管理費用和經營費用後的凈利潤支撐得起咱再投資的折騰嗎(投入新研發如果有的話、拓展銷售的成本,也包括公關打通各層關係的成本)?最後總不能讓真實的財務槓桿(負債/股東權益的比例)持續高得連自己都睡不好覺吧。
2. 上市了受到比以前更加嚴格的監控監管,咱以前是否存在一些「不太地道」的經營手段致使我們有如此「可觀」的現金流入,這些美事兒在上市後還能大膽放心一如既往的辦下去嗎:)? 打個或許不當的比喻,一個病得不輕的人去醫院,主治醫生決定收他之前怕是對家屬得另有說辭吧。前面兩件事兒基本有譜了,那接下來該考慮上市融資的準備了,請投行做扶持,一家還是兩家,國內還是國外,對此行業是否熟悉,在要上市的版塊是否做過同行類似的扶持,這有助於人家是否能將您包裝得更「地道」吧。還有最重要的,監管部門那兒最近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對此行業的風向標如何?別忘了,所有環節里,他們是唯一能說「不」的主兒。

潑了一些冷水,好像左躲右閃向誰借錢都不那麼容易,那為何企業還要融資上市,我想對於一個存心正面積極發展的企業來說,上市有如下的積極意義:
1. 想想您的企業在A股或是任何一個版塊天天被喜歡關注你的企業或個人關注,對提高在行業的威望是大有幫助的。
2. 畢竟能融來錢,如果有合理的花錢計劃、合理的運營模式,這就是「雪中送碳」,一個不斷發展的企業是需要積極資金的扶持。
3. 雖然在我國還不像美國的資本市場,他們是二級市場融資佔據最高融資者融資渠道的比例,因為他們的資本市場更多以二級市場為主導,銀行也是各州獨立經營,沒有強大的總行概念。這樣融資者和投資者就講更多的精力和希望投放在證券市場,我們是否也在學習借鑒這個說不好,但股票市場對於投融雙方來說都有一個更廣闊的交易平台。二級市場投融資或許是國內資本市場趨勢之一,但金融永遠服務於政治,我們有待觀望。

總結一下所述,對於有條件上市並且對比了各種融資渠道優略的企業來說,上市有他積極的意義,但是任何事情都是要看大環境和自身條件的,畢竟上市的根本目的之一是讓借來的錢花到地方、花出盈利來,這樣怎麼花都是需要好好思量的。


先大概說一下:
作用:上市時能夠募集發展資金,後期募集資金更容易。
===========分割線=================
IPO的英文含義是: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翻譯過來就是首次公開發行,或者是首次公開募股,在中國就是上市了。所以,我們一般提到IPO就說上市了。

我們從字面來理解一下IPO的意思,首次當然是第一次了,光良有一首歌《第一次》,大家可以回味一下。公開意味著是面向所有人的。一般來說,稱公開前(發行)的市場為一級市場,公開發行後(流通)的是二級市場的。募股其實就是出讓股權換取資金。

連起來看看,首次公開募股,就是第一次面向公眾出讓股份,獲取資金支持。

通常在發行股票前,企業已經進行了多次融資活動,但這些都不是公開募股,比如天使投資人,風投基金等通過自己的資金換取企業的股份。所以,這裡加了一個「首次」以與以往的募股進行區分。

這裡,以國內某非常知名銀行為例,該銀行可以說是炙手可熱,我們看看他的發行上市資料。

國內上市審核非常嚴格,又沒有相應的的退市機制,因此導致殼資源非常昂貴,前些年很多人專門買垃圾股票,然後慢慢拿著。由於沒有退市機制,這些股票並不會被清零,但是,有朝一日,某個企業(該企業的微信公眾號:yuanmu8)想上市了又不想忍受IPO漫長的周期,嚴格的審核,就會通過借殼上市的方式來上市。簡單講,他們跟某個已經發展得不行了的上市企業進行利益交換,完成自身的上市,關聯方退市。上市後,垃圾股票價格自然會被炒起來,買垃圾股票的人利用這種方式自然也就賺了不少。

上市,自然是風投、創始人套現離場的好時機,但是,上市後企業融資並沒有結束。同樣剛才的那個公司,在上市後完成了多次增發募集,每一次的募集額都不少。

我們可以將首次公開募股的募集額和上市後歷次的募集額對比一下。大概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


所以,後期的增發募股實際上也是對上市公司的激勵機制,公司要想繼續增發必須要靠自身的業績來保證。從另一個角度講,凡是上市公司,都會萬分珍惜自身的殼資源,會拚命地保殼。出於發展地方經濟等原因,地方政府也會在本地上市企業遇到發展瓶頸時,對上市企業給與一定的支持,和他們一起共渡難關。從這個角度講,殼資源也是重點保護對象的。

IPO開放,自然需求的資金就多了。通常我們認為,投入到股市內總資金基本是固定的,尤其是在市場低潮期,基本不會有新資金入場,那麼此時發行新股,就必然會對股市造成衝擊。所以,為了維護市場穩定,國內進行了對此的IPO暫停以避免對市場的衝擊。

===============彩蛋================================

在2013-12-31日,上述公司進行了增發。

請注意,歷次IPO暫停有個時間段:

2012年11月3日-2014年1月空窗期:14個月。

意味著,IPO暫停,增發是不受影響的。

===============================

由於各種被營銷號惡意轉載,我只能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歡迎大家關註:yuanmu8


既然不要教科書上的東西,那套話不說了。證券市場是未來現金流折現的機器,可以把未來的收益通過市盈率這個槓桿提前兌現。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沈南鵬創辦攜程,通過攜程的上市將未來收益折現,創辦如家酒店,如家上市後又有了後來的分眾傳媒,到後來的紅杉資本。股權投資是一種無法撤回的投資,除非是公司破產清算,但上市使得股份方便了流通和轉讓,進而使得投資得以退出。除了戰略投資者以外,每個投資人的目的是獲得投資收益而不是獲得投資對象的控制權,如果沒有有效的投資退出機制,那麼投資就會變得只進不出,這變很大程度上影響投資的積極性。上市也許是為了低成本獲得資金,為了套現,但是實質上是為了投資的順利退出。有了退出機制,前面的投資才有熱情,才會積極,這個對企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都在說上市公司圈錢,股東套現,但從這個層面上看,套現,圈錢,是有其存在意義的。總之,上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將未來收益折現,使得投資退出。


推薦你看《超級金錢》這本書。其實這個書名就回答了你要問的問題。沒錯,上市就是獲取超級金錢。問什麼把上市說成超級金錢呢?原因在於這樣得到的錢與我們平時做工作掙得工資不是一回事。當然,不都是蒙錢,儘管蒙錢的實在不少。


首先題目我變成「公司為什麼要去上市」,然後來補充幾點沒被說爛的吧(說爛的包括融資、品牌形象、股權激勵、融資渠道等等)。需要說明的是,每一條理由都不是普適的,僅是適用於某類企業。
1、股東獲取股票的流動性溢價
公司目前股東持有的股份流動性比較低,價格也比較低;上市後,過了鎖定期就變成了無流通限制的流通股,可以很方便的出售,由於其流動性的提高,股票的價格也比上市前高不少。這樣就提高並且有更加便利的途徑實現股票的價值。
因為這個原因,一方面大股東有上市的動力,一方面,VC、PE也會促使公司去上市以實現投資收益。
2、地方政府推動
具體可搜索一下萬福生科的例子,老闆本身對上市不感冒,地方政府政績需求,動員、要求他去上市他才去的。
除了動員民營企業外,地方政府也會對當地的國有企業進行梳理,要求有條件的國有企業上市,上市了也是當地國資委的政績。
3、避免被兼并風險
過去一些年,國務院國資委大力減少央企家數,並把央企從180多家減少到120多家(大概數字),在這個背景下,部分央企為了避免被劃轉、兼并的風險,也積極謀划上市。


我入市七年了,對這塊比較了解,分享下經驗。
公司上市了,可以獲得比較高的知名度,信任度,會有很多私募公墓之類的找上門給錢。
一般公司的股票是不值錢的,但是上市了,就可以拿這些股票去股權質押,就可以融到錢了,還因為是上市公司,哪怕再差也是個殼,A股一個殼值30億,所以公司再爛也之前。
上市後想要錢,還可以搞個定增呀!發行一些股票,股價便宜點,就有人認購,公司高管如果缺錢了,直接到二級市場拋售一些股票就行了,生活壓力就小了,也不需要公司掏錢。
上市融資這麼多好處,幹嘛不上市融資?

http://weixin.qq.com/r/ej9aQk7E-BODrQoh92po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掙錢的產業不用上市,上市都因為拿回本金周期太長。


有些事情,最開始是有目的,做的人多了,最後就成了必須。

比如,你每年雙十一都會準備搶購屯一批自己用不上的東西。又比如,你旅遊總會去那些固定的線路、做那些到此一游的事情。

上市可以說是一件類似的事情。

由於中國長期的資本壓抑,上市是企業家(資本家)發展壯大企業/獲取廉價資金/套現享受生活的少數可行選擇,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上市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企業家群體的一種「必須」文化。

舉幾個例子:

1、有個西部省份企業,老闆在當地頗有政治地位,年紀也不小了。這個企業老闆一心就想著上市,已經前後換過三個保薦券商了。但是,這家企業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我們在經過一番密集的盡調,初步掌握情況後,我和另一個同事在一個夜晚去老闆豪華的辦公室,和他聊業務。老闆興高采烈,拿出企業的各種資料,講企業的發展,講自己上市後的鴻途抱負。出來後,我和同事直接去找了董秘,坦白告訴他上市不可能。董秘聽完沉默半響,說他理解我們的意思,但是不要當天和老闆再講了,怕老闆太失望,晚上血壓又上去了。這個企業當然最後還是沒上市。

2、另外一個企業要更讓人唏噓。這個老闆對上市異常執著,其實到今天我也沒明白老闆掛牌是為什麼。但是這個過程中他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和自己的太太離婚了。但是企業掛牌後,沒有進行過任何的資本動作,這也不是一個很有題材的公司。

3、還有更加志存高遠的企業家。常常能見到的情況是,也許企業家有不錯的技術或產品,但是沒資金,沒廠房,一切都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這個時候他已經很認真的和你談要上市的準備和問題。這個時候,你能在這種企業家眼中看到的東西往往就很多:狂熱、信仰、狡詐......


融資上市不一定是一個有你就有我的過程,融資和上市可以是兩個單獨的概念和過程。上市是為了加強股票的流動性,是公開交易的平台;融資是籌集資金的一個手段而非目的,錢可以通過入股和公開募股來籌集。融資上市實際上是「將公司的全部資本等額劃分,以股票形式上市流通,公開發行,由投資者直接購買,短時間內籌集到巨額資金。」這麼一個過程。

?為什麼公司要融資上市?

我們從公司融資上市後的優點來看。

?籌集資金。能較快籌集所需資金,籌資金數額較大,企業上市後的PE倍數能使個人財富倍數增長,大量籌集到社會資金並轉化為資本,使企業和個人資產快速增值。股票發行上市後,企業價值會在資本價值上得到提升,對中小企業的管理者來說,通過資本市場既可以得到資金擴大再生產,又可以使股權大大增值和實現股權貨幣化。

另,所籌資金具有永久性,且能維持持續融資的狀態,解決企業資金短缺的問題。

?上市效益。提高企業的知名度,為企業帶來良好聲譽,甚至可以從無形中提高股價。企業上市,可以使股份成為流動的價值,增加股東資產的流動性。

?對企業而言,加快推進企業上市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通過融資可以加快企業發展,尤其是具備潛力和風險的科技型企業、中小企業。

?對消費者而言,企業規範化有利於增加消費者的信任度。由於上市融資後,企業制度規範化、信息透明化。上市融資除了資本籌集以外,還能帶來競爭力。


融資上市對企業發展的四大好處:
一、可以籌集大量低成本資金,與銀行貸款資金不同,通過企業上市能夠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多方籌集到大量社會資金,並直接轉化為資本,無需歸還,且能持續融資,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發展,與資金短缺之間的矛盾,使企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上市融資還具有便捷、經濟、實用等特點,開闢了一種低成本,效率高的籌資方式。
二、可以促進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並不單純為了融資,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藉資本社會化的契機,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上市即成為公眾公司,受監管,促使企業脫胎換骨,打破傳統管理理念,經營機制等方面實質性的飛躍,建立起適合企業長遠發展的現代企業。
三、可以實現企業和個人資產快速增值,股票發行上市後,企業價值會在資本價值上得到提升,市場交易價格數倍或數十倍增漲,從而使資本實現快速增值。打一個比方,一個中小企業每年盈利500萬元,且經營持續穩健,那麼企業家僅靠生產經營想成億萬富翁,需要20年時間,而通過上市融資,按照目前的市盈水平,企業家就可以將未來30-50年的收益予以貼現,馬上就可以擁有幾億甚至幾十億元財富。因此,對中小企業的管理者來說,通過資本市場既可以使股權大大增值,又可以實現股權貨幣化。
四、可以提升企業知名度和影響力,公司發行上市的過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廣告,發行上市後公司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會大幅提高,更容易被國內和國際市場所認可和接受,也有利於吸引和留住人才,促進企業發展壯大。
總之,對企業而言,加快推進企業上市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1.擴大資產規模。因為上市發布的股票是資本而非負債。
2.上市有一定門檻,能上市說明公司經營得好,能樹立形象,為公司帶來軟實力收益。
3.股市吸金能力驚人,只要玩得動,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由於信息不對稱,虧損首先也是降臨到股民身上,所以公司熱衷上市。
PS:這些不是什麼新東西,就是我所學課本上的答案,但是既然能說明問題,還要找什麼樣的「新東西」哩。


因為人的壽命有限,貪婪卻無止境,說白了,大部分人不是懷揣改變世界的理想,只是缺兩樣東西,錢和耐心。


1. 上市是融資的方式之一。除上市外,公司的融資途徑主要有銀行借款,VC、PE、產業資本的投資款等。如果公司所處產業或募資項目風險較大,或者沒有足夠的資產進行抵押,或者信用不夠,就很難通過銀行途徑借到款。如果公司的融資金額較大,或者前期已經進行了多次非公開融資,那麼PE、產業資本等接盤的可能性也會變小。這些情況下,公司會選擇上市獲取發展所需的資金。


2. 上市之後,二次融資可能會更方便。上市後,公司的潛在投資者會大幅增加。同時,財報的發布與運營細節的公開能夠提升公司透明度,有利於潛在投資者分析判斷。如果公司經營有方,那麼後續的融資會更加的便利,成本也會更低。


3. 更利於開展資本運作。比如收購,因為上市後股票的流動性比非上市時期高,同時市場價格更容易衡量,因此上市公司通過股票去收購企業會更加容易。


4. 知名度提升。有利於吸引員工、潛在客戶等等。


當然了,除了以上這些理由外,上市給創業者、持股員工、前期投資人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利益,也是重要的驅動因素。上市後,原始股的價格能陡然上升幾十倍,甚至上千倍,持有人賣出後能夠極大的改善生活,改變階層,或者直接實現財務自由。這樣的造富效應,讓許多人都渴望公司上市。


還有一個驅動因素,在A股市場表現的尤為明顯。由於IPO管制,市場估值畸形,公司如果上市成功,往往能夠享受到高估值帶來的紅利,比如:增發、質押時可以融到更多的錢;即使主營業務變得很差,也能化身為殼,照樣奇貨可居。由於市場投資風格散戶化,法律制度不健全,公司比較容易通過資本運作來圈錢。講個好聽的故事,沾上些熱門概念就能把印出來的股票換成數量可觀的真金白銀,這樣的誘惑又怎能不讓人心動呢?


遙想2015年5、6月的時候,市場火爆到極點,多數人看到一萬點。彼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風刮遍了大江南北。每個創業的人,都夢想著儘快掛牌新三板、創業板或者登陸納斯達克,從此實現財務自由,成為人生贏家。雖然才過一年,現在想來,卻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覺。


有那麼一個女人,讓你血脈賁張、渾身燥熱,你總是忍不住想去體會她的滋味,每次一想起,就能讓你心跳加速、欲罷不能。

二髮帶你揭開神秘面紗。

(喂!110么)

想歪的請自覺出去槍斃十分鐘,二發才不是那麼不正經的熊貓。

這位女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她叫做「老乾媽」!

不過更讓二發吃驚的是,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居然是一家非上市公司。

面對上市所帶來的財富誘惑,很少企業能夠保持淡定,不為所動。

「真正想做好企業不一定要上市」,「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

發出這番豪言壯語的,不是別人,正是順豐快遞掌門人王衛。

不過今年5月,順豐已經在進行上市的運作了,也算是順豐狠狠抽了自己一耳光。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上市對於一個企業的誘惑究竟有多大。

一夜之間,身價暴漲幾十倍甚至百倍,成為國內top富豪,這樣的機會你能放過么?

一夜之間,數百億資產全部化為泡影,從寵兒變成棄子,這樣的失落你能扛得住么?


憑藉著無數敗家女人們的支持,上市後的阿里巴巴讓馬雲爸爸坐穩了大陸首富的位置。

而另外一位叫做李河君的大叔,曾經也是登頂過首富位置的。但卻在2015年5月20日一天之內蒸發了1167億港元,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然而,有些企業雖然已經是業界巨頭,對資本市場這位豐滿熱辣,充滿誘惑的美女卻保持著「任憑你風情萬種,我卻情有獨鍾,就是不上」的態度,這樣的自制力二發也是欽佩啊!

除了一開始談及的「老乾媽」之外,國內還有一些十分知名的龍頭企業,始終與股票市場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相信「娃哈哈」這個名字伴隨了不少人的成長,從酸甜的AD鈣奶,到王力宏代言的純凈水,很難相信這樣一家飲料行業的巨頭居然是一家非上市公司。

與之相類似的,還有廣州立白集團,作為日用化工的國內龍頭企業,立白在國內民用化工產品方面佔有相當重要的份額。

立白還經常贊助各種綜藝節目,曝光率也是杠杠的!這樣的公司也並非上市公司。

非上市龍頭公司,國內最著名的應該是華為了。作為國內通訊科技的領先品牌,華為有著與蘋果、三星等世界級品牌叫板的實力。

更令人感到震驚的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居然將99%的公司股權分配給了數萬華為員工,自己僅僅持有約1%的股權。

正如二發一開始所說,公司上市有好有壞,不同企業自然有著不同的選擇。但股市應當是一個培育、選擇優秀企業的平台,而不是資本投機者、莊家收割散戶的樂園。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TAG:融資 | 首次公開募股(IPO) | 股票 | 財務管理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