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名校和普通本科學校有本質區別嗎?

就大陸來說,清華北大之類的一線名校和普通本科是否有本質區別(注意是教育的本質,您也可以先給出您定義的教育的本質)?不能參雜學校的名聲對找工作的影響,或者個人名譽的影響。可能我問的比較廣泛,您也可以給出對目前本科教育的看法。


在國內的層面來說,區別很大,說說我的經歷吧。我中學上的是我那個省最好的一個中學,升學率極高,學業壓力也不重,高中的時候就有各種社團活動,是我記憶中最快樂的三年(雖然我的成績一直越來越爛)。話說我高中,相對我那個省來說,富二代真是多啊!現在的高中同學,大概一半在國外吧,另一半裡面,1/4國內讀研,1/4在金融機構工作。我的親戚也不少富二代,情況大抵類似,國外名校畢業——然後去銀行工作,世界各地旅行。話說今天發現知乎上火紅一個大美女,原來也是我中學那一屆的。

高考很糟糕,當時腦子發熱,高中也就化學學的好點,於是上了一所211,不是985的重工業大學的化工系,其實那分數也沒得選。學校雖然在某大城市,不過是它的郊區,和農村差不多。男女比例5:1,同學也大多來自農村,在這裡我見識了中國最貧窮的一部分人,剛開始給我的震撼是相當大的。我的室友,有的來自國家級貧困縣,上大學是他們第一次出縣城,買不起手機電腦,甚至高中電腦水平僅限於開關機。一天生活費不到10元,但他是他們縣中學高考狀元。

我不太同意有的說法,上了普通大學,理想就一定得是老婆孩子熱炕頭。

他們或者我們理想不一定只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只是沒有可以有理想的那個平台。

他們有他們的理想,而且也很偉大。只是他們沒有一個平台。大學裡最重要的課程或許就是英語,然而對於我的一些朋友,他們來自不考聽力的地區,甚至是青海,甘肅一些貧困縣,那裡英語教學質量能如何保證?自然大學主要精力就是放在學英語上。

我也不太贊同所謂普通大學學生就不努力。我這個學校里,也會有很多學生,每天熬夜14,5個小時。另外一個系的一個同學,是清華的落榜生,每天只睡4個小時,後來拿了斯坦福的全獎。確實會有很多同學墮落,這只是個比例問題,你所處的環境是你願意相處的,哪怕在三本,也會有與你志同道合的。

在普通大學,更大困難就是你所獲得的信息量,資源遠遠落後。比如在名校,很多人會選擇出國。可是在普通大學,你連出國的概念都沒有,我是到大三下學期才開始準備GRE,TOEFL的,當時為時已晚,後來又去參加中科院的保送考試,沒有考上,很慫吧。最後選擇本校研究生保送。

當你準備出國考試的時候,會有一群人投來怪異的目光,他們印象中,出國就是富二代乾的事情,甚至會有些閑言碎語。

在名校,會有很多實習機會,就算沒有,你也會主動追尋。然而在普通學校,你所謂的實習,可能就是大一暑假去工廠做一把鎚子!

研究生期間,見識的同學所經歷的貧窮困難更多。我的同學,很多來自山東,河南,河北的考研基地,每年新生介紹會上,都有人靦腆地說,這是他第一次出遠門。相比他們,我就是高富帥了。現在不少抨擊考研基地的,大抵指他們大學不過是第二次高中,不過我是很欽佩他們,上述三省,高考的升學率都是極低的,中學的時候,他們沒有各種輔導班,悶在自己的學校里一個勁兒爭取那1/100的名額。他們的平台就很低。然而沒有一個平台,他們連做夢的資格都沒有,他們也是在踐行自己的理想。科研的時候他們也很努力,也很有創造力。我上一屆師兄,從一個三本學校考來,現在去了德國一個著名大學。還有些同學,來自工作崗位,甚至有人已經三十歲了才考研。一邊考研還要躲著老闆,防止丟了工作。


有人說到學風,是的,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我要感謝我的室友,我大學班上三個保送研究生,全部出自我這個宿舍。我大一的同學,就是上文提到,去了斯坦福(後來轉專業了)。相比別的宿舍,有的可能整天就是Dota,如果你不幸落入那種環境,當晚上想學習,想看書,你的室友在大吼大叫,困難只會加倍,更有可能被「同化」。經常可以看到新聞里,某個普通大學,一個宿舍都考上研究生,這是很正常的。


還有一個問題,你所處的環境,你的氣質,會變的很土氣。

我的大學,戀愛率很低,男的太多了,又窮。沒有什麼旅行之類,所謂畢業旅行,去附近山區農家樂一趟而已。去市區玩的時候,永遠比別人多穿兩件衣服。聚餐都是在街邊小飯館,抽煙喝酒說髒話。我周圍幾個來自貧困地區的同學,直到大學畢業,沒有進過電影院,沒有吃過肯德基麥當勞。Dota也是必備的生活,很多人的確淪落,配一台2000多塊錢的電腦成天打Dota,WOW,天天讓別人帶點炒麵來宿舍。

你不知道什麼是名牌,現在最新的IT科技是什麼。或者你那個圈子裡追求的生活,就像非主流一樣,某種意義上庸俗不堪。

另一個問題,即使你的成績很好,你的綜合素質,能力也會遠遠落後,實踐機會很少。


沒有那麼多講座,沒有那麼多科研機會讓你發SCI。沒有音樂會,社團少的可憐,沒有歷史悠久的校園,沒有美麗的女生,沒有幾個交換生名額,沒有什麼實習機會。什麼人文素養幾乎顧不上,有的可能就是一幫屌絲吹牛逼......在普通大學裡,也有些寂寞的學生,悶在圖書館的角落裡里,讀完了一套套落滿灰塵的名著,然而有什麼用呢?沒有人會和你談論這些,讀這些書也無法幫你考研和找工作。所有你讀過的書,只有你自己知道。

在師資方面,就像樓上說的,你的老師是講課的,名校老師是寫教材的,頂級名校老師是教材里的人。

至於別的活動組織能力,口才,交際能力等等非功利性的能力,差距更是越來越大。相比之下成績的差距到不是那麼明顯。
我大二參加過一個物理競賽,成績比很多名校學生好,然而我永遠無法在知乎上很好的解答一個問題,這就是差距。

你會很自卑,你交往的圈子會很局限。

我的人人里,慢慢變成了留學生的天下,學霸晒成績,美女曬世界各地的旅行照,別人進了頂級外企,你還在愁能不能去國企混口飯吃。我高中的死黨,在澳洲,在英國的,會跟我訴說在國外生活的艱辛,問題你無法理解,他們能買車,為什麼艱辛最終,複雜的感覺讓你很自卑,關閉人人,不上微信。別人談論的事情,你會變得敏感,如果有人批評中國的教育制度,也許你會覺得他在暗諷你。漸漸與上層圈子隔絕,你沒有很好的社會關係,你和名校的學生,生活在兩個世界裡,這都是不足之處。


我很贊同樓上的一句話,名校讓你坐上軟卧,普通學校讓你坐運豬車,雖然說我們是豬有點不好意思。就算你倆同時到達目的地,洗乾淨,人家的記憶是旅途美景,你的記憶是旅途的煎熬。

每年回家,都會碰到過去的朋友,鄰居,他們大部分是本科,研究生就去了國外,自己努力的不少,也有些依靠父母。氣質,見識,能力遠遠超過我,會夾雜著英語說話。在這種環境下,人會很自卑,羨慕嫉妒恨,各種心理。有時候他們也會問我,你現在在哪個國家,你怎麼不出國?我也很想出,不過在這個井底,只有慢慢來罷。

我不是一個很努力的人,我智商也不高。我不抱怨我的環境,我相反很慶幸,我相比我的大學同學,生活條件,起點高了很多。如果中國的教育資源平均,我可能連三本都考不上。

如果說普通大學就應該是沒有理想去改變世界。真是這樣,理想最終會被一群有理想的人壟斷。然而區別是,就算你實現了你的理想,你也永遠失去一段在名校的經歷,無法買來。

=================================

看到樓下有人說看哭了,我也不知道我這個回答有那麼煽情么?回想我當年剛來大學確實如此,很失落。不過7年了,現在早就無所謂了,想想問題都出在自己身上,自己有不足就要勇敢承認,也不用找太多借口阿Q,就像很多人說北京上海的學生起點高,佔盡優勢,但我要說,他們也有很多,在一個高起點上,比你我更努力。

我不比別人聰明,我也沒別人努力,天朝家庭條件比我差的千千萬,我有啥好抱怨的。

===============================


看到有人私信我給我鼓勵,其實客觀來說我個人情況還不錯。我更多寫的是我的一些同學,從最偏遠的農村小縣城,從那些名字都不被大眾所知的人口大省二本三本學院考研來的同學。就我這個學校而言,如果一個新來的本科生看到我的文字,一定會說我很矯情。這幾年來,發展變化進步很大,新生們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和我當年那一屆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
沒想到一個多月沒看,還收穫這麼多關注,感謝。我並非說成功,名校與普通學校當然不能決定是否最終「成功」,何況成功的定義千差萬別,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成功」,但是若是否認區別的存在,那便是自欺欺人了。我也並非把責任全部推卸到環境或是制度上,名校里也有很多付出了艱辛努力,來自寒門的學子,更有很多在自身優越的條件上加倍努力的人,自身的不足不能否認,無論是能力,努力或是智力等等,但還是那句話,既然分出了「名校」與「普通學校」,那麼這裡談的區別還是客觀存在。

==================================

點贊過千,不勝榮幸。細細再次思考這個問題,到底何為「教育」本質。或許專業知識並非重要,畢竟網上隨便就可以下載到名校的教材和公開課。那差距或許就在傳授知識以外,比如和優秀的人交流互動,各種活動,人文素質,精神的熏陶影響,這也是種廣義的教育吧。

一線名校,和普通本科之間,在我國可能還有個層次,既具有專業特長,但綜合實力並不強的學校。這也是遺留問題了,這類學校,專業不錯,就業很好,但綜合素質的培養則不如「一線名校」。

有幾點感悟,一家之言,自然見解不同。

一是大學,現在大學自然大家不如民國時期的多,離國外更是相距甚遠,但在這個「新中國」里,畢竟受教育的機會還是比民國多。也認識些外國人,知道西方的職業教育的優秀,中國很多"university"不過是"college",但這又怎麼樣呢?畢竟普通人,他們也需要教育,甚至是個平台實現更高層次的理想。這也是名校和普通學校承擔職責的區別吧。如果資源有限非要做出選擇,也許更該考慮這些沉默的大多數。

二是成功,何謂成功,個人認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即可,農民種地,工人做工,做好既是成功,都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學校又能決定你的成功嗎?做好即可,甚至做不好,又有何不可?


===========================================================

這篇答案寫了將近一年,也刪了幾個月,現在還是恢復吧,畢竟是當時的想法,也許不招人認同。所以評論里罵聲不少。現在已經離開了那座大學,14年是我境遇變化很大的一年,混的還不錯。在那座大學呆了七年,也見證了不少變化,剛上學的時候,iPhone一代才發布,中國還沒有幾條高鐵,很多人說的網路學習對於連電腦都不熟悉的人來說也不可能。不過那會兒上Facebook和Youtube不需要翻牆,天空也比現在藍,大一時候沒電腦,手機不能上網,是每個夜晚一起聊天打牌打架過完的。這篇回答寫的是5年前的生活。甚至寫的不是我的學校,現在我那的本科畢業生也是遍布全球,開學的時候送學生的家長開著豪車。如今即使是很多過去認為貧窮的地方,現在去看,也是遍地大商場,豪車。

我寫的是一些見過的人,他們來自那些名字都不被人熟悉的地方。我只是個看客,我看到的人,有人從所說的D絲變成了高富帥,也有人,從高富帥變成了D絲,有的人的青春能寫成小說,也有人只能用一句話說完。

我也沒覺得文中寫的「高大上」的人真的高大上,我只是陳述在一些特定境遇下的心情,我是俗人。我這裡寫的不是牛人。

告別知乎了,在這裡看了很多答案,很耗時間,也經常撕逼大戰,很多人也是如此吧。而且知乎的答案也越來越不接地氣,大牛們能收穫10000個贊,而有的人的回答所有數據也許是0,當然他也寫不出什麼,他的頭像甚至只是一條灰色的狗,就像他的青春一樣。我的答案,或許僅僅是一部分那些默默無言的人的感想。越來越覺得,中國的社會無比複雜,13億人,人與人之間又是越來越陌生,漸漸撕裂成一塊又一塊,窮與富,文科理科,文藝青年與二逼青年等等等,就像知乎里的那些大牛,他們20歲的青春,和在工廠里的20歲青年的青春,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不是社會的錯,這根本就沒有錯,這只是現實,彼此之間,我們同一種膚色同一種語言,卻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很多人能改變,也有很多人無法改變。也許這個問題不僅可以是一線名校和普通學校的區別,也可以是所有和你一樣年齡的青年的區別,他們可能沒上過學,在當兵,在工廠,在飯店,在經營自己的事業等等。這也許不僅僅是學校的區別,而是不一樣的青春

2016年4月

答案兩年前刪除了,既然已經又被人貼出來,索性恢復吧。

答案是三年前寫,如今我在海外一所不高不低的學校,經歷很多,業餘時間也會幫朋友的留學公司給國內幾所中學的出國班的家長做些留學諮詢,如今的朋友圈大了很多,各行各業,高校圈,教育圈的朋尤其不少,從世界頂級名校到普通學校,從學生到教授,國內外的教育是我們常聊的話題。看到這篇文字覺得可笑,又有說不出的感受。想寫很多,卻無從提筆。


再補充一些感想,寫於16年8月,已經快4年。

入學難度大,並不代表學校教育質量高。美國3億多人,申請學校時候拿幾個offer並不罕見,上藤校花費的努力,也許並不比進入一所國內普通大學多在哪裡——畢竟我們有那麼多人口大省,上學都是萬里挑一。然而關鍵的思維差異在於,上學的目的。學校教育的本質,如今我的思考在於1.教授學生知識;2.培養學生思維方法,處理,研究解決事情的能力;3.提供學生一個優良的人際,信息環境,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讓其自我發展。這些,不是一個簡單的入學考試能夠衡量的。

現在在海外某大學,排名雖然不是很高,但理工和商科也是世界頂尖,學生夏季學期都會有四個月的實習機會——無論是進入實驗室還是進入大公司,得到的鍛煉機會遠比我當年那所普通學校多。留學生里當然是水平層次不齊,有學霸也有學渣,也有個別人是國內普通學生所鄙視的——花大價錢進入海外名校的土豪,甚至在我現在還算熟悉的幾所世界TOP10學校里也有,然而我覺得在教育產業化的今天,這也是種不錯的模式——通過招收土豪學生以及他們的捐款,獲得收入,補貼軟硬體建設,教學科研以及貧困而努力的學生。


為什麼會有人花大價錢讀MBA呢?除了課堂以外的知識,便是收穫了廣大的人脈。長江商學院,馬雲的西湖大學,乃至各地領導幹部上的中央黨校,莫不如此。同學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筆財富,相比之下,書本上的知識,都是放在圖書館裡,網路上,可以輕鬆獲取的——沒有老師和同學,自學轉專業的屢見不鮮,到了大學,不會自學恐怕說不過去了。而同學,老師的財富,則不是廉價而免費的。到了研究所,碩士博士,跟對老闆有多重要大家也都清楚,某種意義上說,研究生期間一個好的導師和課題,與你個人的努力重要性不相上下。而名校教育中,思維,處理解決事務的能力,研究能力,更不是能寫在書本之上。普通學校也許培養了一個馬雲,然而你也要看到,名校培養了更多的劉強東,那麼多頂尖的科研工作者等等。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批掘金潮的褪去,GDP增速放緩,也就是說,錢不好賺了,學校教育將逐漸成為社會流動的主要階梯。


當然也不必自怨自艾,套用知乎現在流行的結論吧,改革開放初期和信息時代創業的浪潮已退,改變自身處境也許不是一代兩代能完成的,這才是新常態。在海外遇到太多生活在底層的中國人,無非是從一個階層換入了另一個階層的底層。然而記得今年希拉里演講里,美國的哪個高官站台時演講到,自己的父母是移民,來美國開洗衣店為生,如今自己成為了美國的某個部長。


普通大學的學生,通過努力可以在大城市裡獲得立足之地。就如我現在再回憶我曾經的大學同學——農村孩子,農村戶口,也許工作在三線小城,當個默默無聞的工程師,然而相比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而言,他們的孩子便有了希望。


一線名校和普通本科學校有本質區別嗎?
有。
但是也沒有。

答主是南京大學本科 + 北京大學碩士,在知乎這種卧虎藏龍的地方是不敢拿大的,而且比起來我那個本科某二本學院 + 北京大學碩士 + 牛津大學博士的同學來說,我的經歷也算不上有趣。
其實我覺得關注這個問題的大多數同學關注的問題本質上是「作為一個普通本科學校出身的學生,我怎樣才能有可能和一線名校的畢業生競爭?」
因為可能從這個角度回答能對大家有更多實質性的幫助。

看到高票的很多回答里很詳細的比對了兩類學校的各種區別,包括學習的習慣、師資力量、信息傳遞的速度、學生的眼界、同學的層次等等,坦率的講我覺得,當你站在仰望名校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可能你看到的反而不是全部的真相。
實際上名校的圖書館雖然好但是很多學生都不會去;老師雖然有名但是課不一定好好上;逃課和代點名簽到的事兒一件也不會少(說不定還有過之而無不及);也是考試前1個月才開始突擊K書;同學雖然以後會發達但是你也不知道誰會更牛逼——現在大家聚在一起開玩笑還經常說,當初那誰誰追你咋不答應,從了的話現在還加什麼班?!
PS,我觀摩北大圖書館門口那隻號稱世間絕無僅有的雄性石獅子的次數比我去圖書館裡面看書的次數多多了——這是個很污的段子,網圖一張,請大家自尋亮點▼

至於為我為啥喜歡這隻石獅子……我覺得它是這個時代為數不多還能充分體現年輕人自由民主和求真務實精神的了——這也算是一流名校和普通本科的區別吧,估計在各種總菊的淫威之下,這石獅子也就北大敢放,一到寒暑假扎堆的小朋友來北大旅遊參觀,也沒個家長舉報投訴什麼的_(:3」∠)_

至於為我為啥喜歡這隻石獅子……我覺得它是這個時代為數不多還能充分體現年輕人自由民主和求真務實精神的了——這也算是一流名校和普通本科的區別吧,估計在各種總菊的淫威之下,這石獅子也就北大敢放,一到寒暑假扎堆的小朋友來北大旅遊參觀,也沒個家長舉報投訴什麼的_(:3」∠)_

言歸正傳說說區別。
當我在讀本科 + 研究生的7年時間裡,我是不知道所謂名校和普通本科的區別的,要說區別也是有的,我普通本科的朋友基本都比我好看。(玩笑,勿當真)
也只有到現在工作快滿5年(包括研究生在讀期間創業2年),和各種各樣的人共事過,有來自名校的、來自普通學校的。從一個職場人的角度,我也更願意和名校畢業生共事,如果各方面條件允許,無疑我會在招聘的時候選擇名校畢業生。
因為知識基礎?因為學習習慣?NONONO,這些只是表象而已,我最認同的,是在名校學生身上經常能夠看到的能夠持續激勵自己的能力,比小強還頑強的堅韌和自信。

剛剛在北大讀書的時候,實驗室老闆曾經和我說過是:「我就喜歡北大清華的學生,特別有自信。」
然後他又繼續解釋說:「因為成功是一種習慣,北大清華的學生會認為,我如果做不到的事情,別人也做不到;別人如果能做到的事情,我肯定能做的更好。」
然後我就掀桌了(╯‵□′)╯︵┻━┻:「那我呢?」
他馬上改口道:「南大也很牛逼啊,清華北大南大,你看我們TOP3佔全了。」

今年在國內上映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年級倒數第一的美少女沙耶加在補習班的坪田老師的鼓勵和幫助、媽媽和朋友們的不斷支持之下考入慶應義塾大學的勵志故事。(【百度知道】應義塾大學亞洲排第23位,低於中國的北京大學12位、清華大學的16位,高於國內其他院校。)
可能和很多同學所見不同的是,這部電影讓我淚目的點在於我看到了命運是可以如何寬厚的對待一個人,沙耶加是何其幸運的遇到了坪田老師,又擁有那麼善良勇敢的媽媽和貼心友善的朋友們。
無論是沙耶加遇到坪田先生,還是矢島勇介遇到櫻木建二(《龍櫻》),亦或是神田和美遇到阿久津真矢(《女王的教室》)——這些「好運氣」在現實世界裡,被一個普通人撞見的機會幾乎為零——尤其在大家成年以後,願意盡心竭力的激勵你、幫助你的人,可能再也不會出現。
你沮喪到哭泣,也不會有人真正的關心你,大家都很忙;你覺得遇到很大的難題,也不會有人真心鼓勵你「你可以的」,最多也只是面子上客套一下;你真的覺得做不下去,那你隨時可以放棄,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時間和金錢,還有一樣極為珍貴的東西就是正能量,這世界上的大多平凡的人恰恰都是需要別人不斷的輸入正能量才能往前走的人。
每個人都希望生活中有「明燈」,給予希望、給予鼓勵、照亮前行的道路的人;但是真正的強者是「自發光體」,他們照亮自己的路,也照亮別人的路。
可能對於同學們來說,你很難理解這種孤獨感到底是什麼,所以請你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走在黑夜裡的一條看不到一點亮光的夜路上,你並不確定你會不會走得到目的地。

讀高中的時候同學們討論往年的高考卷子難不難,當時老師是這麼說的:「考卷難與簡單其實對你們都沒有任何影響。卷子簡單,人家都考滿分,你差一分,你就落榜了;卷子難,人家都考50分,你考了51分,那你就上榜了。因為高考本質上是一種選拔機制。」
後來我慢慢的發現,其實豈止是高考,人生中非常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和別人在較勁兒,都是一種選拔機制。
我能拿到這個學校的OFFER嘛?我這個實驗會有正確的研究成果嘛?我這個創業項目能成功嗎?我追這個妹子能追上么?——最難的並不是開始的時候決定要做這些事情,而是你已經在這條「夜路」上摸黑走了一段,你並不知道目的地有多遠,你也不知道目的地是不是早就被別人佔了;而且你走的越遠,你越疲憊,你心裡就越慌,你就越想放棄。
如果你不夠幸運,沒有人給你點一盞燈,你就只能給自己點上一盞燈:

「我是清華北大的,我要是拿不到OFFER,那誰能拿得到?」
「我是清華北大的,這個實驗要是我做不出研究成果來,那別人現在肯定也還沒做出來呢,沒關係繼續努力。」
「我是清華北大的,類似的創業項目但凡有人能做成功,那肯定也應該是我。」
「我是清華北大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長得帥,這個妹子我一定能追得到。」(亂入)

所以很多人認為失敗和放棄的人是在最後一刻放棄和失敗的,其實不對,失敗和放棄都是在半道上發生的事情,甚至是旅程沒有開始之前就發生的事情。
就說說和我合作過的前端工程師們吧:

優秀的人會和我說,你想要什麼效果描述給我,我來研究怎麼做;
一般能用的人會和我說,有別人這麼做過的嘛?把案例找給我,他們能做我就能做;
特別讓人鬧心的會和我說,這個太難了,這個做不了,你幹嘛要做這個?有意義嗎?

我目前合作的一位很優秀的工程師是這樣的,他不但會妥善的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而且為了防止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他會多做很多其他的工作;很多困難的需求他都積極地表示可以努力嘗試一下,而且基本上都給出了令人非常滿意的解決方案——對了,他並不是來自於所謂的名校。

其實吧,名校也會被碾壓的很慘的,反正我是親眼目睹過一次。
2010年暑假我本科畢業提前到北大加入上一屆學長學姐們的比賽項目(花旗杯金融信息系統大賽,那幾年感覺挺牛逼的不造現在如何了),初賽在9月份結束;11月決賽的時候,師兄師姐都離校實習了,所以只有我一個設計師整整一周在實驗室通宵熬夜憋PPT。
決賽的10個團隊除了北大以外,最好的應該就是武漢大學了,其他的不好意思我真的是沒什麼印象。
雖然我的PPT做的非常好看(一開場就有評委老師小聲驚呼PPT太好看了),BUT我們的兩位主講學長學姐因為準備時間不足,英文的Presentation竟然是拿稿子念的——據說還有一些核心的工作實際上沒有來得及做導致在QA的環節被評委老師問出來了(反正我也聽不懂),但是總而言之就是三等獎,墊底的名次。
後來我們才知道一等獎的團隊為了這個項目已經準備了整整一年多,而我們北大的TEAM,初賽準備了兩個月,決賽遠程斷斷續續準備了2周,最後大家能從北京上海杭州的實習公司聚在一起準備決賽的時間僅僅2天。
領隊老師後來對學長學姐們說:「對於他們來說,一個花旗杯比賽的一等獎可能就是他們唯一的出路,所以他們非常珍惜這個機會,他們是在背水一戰。而你們呢?你們面對的選擇和誘惑太多了,決賽前一周你們還在忙著各自在IBM/阿里/百度的實習,所以人家贏你們贏的非常公正。」
通過這件事情我想說的就是,一線名校和普通本科學校真的也沒什麼本質差別,名校慫起來也是慫的。

可能名校最核心的優勢就是特別能熬,特別能忍,特別能拼,但是普通本科的學生如果有這種品質,自然也不會輸給一線名校。
因為不懂的你會去學,不會的你能去問,不足不好的你會去改,除了目標以外你不會在乎太多東西——而所有的膽怯和放棄本質上都是因為你真的太擔心「我付出了這麼多會得到我想要的結果嗎?」——所以如果你確信「如果我成功不了,別人肯定也不行,那我怕什麼?」,這樣的話,什麼情商智商學習方法都不會成為你的阻礙。

我第一次創業的時候曾經項目陷入了一個低谷,3個月發不出工資,已經從北大碩士畢業的我在超市裡買東西的時候要算價錢看看我能不能買得起,一走了之的事情不是沒想過,但是就是覺得人生第一次創業不能以這樣慘淡的失敗告終。特別是當時我先生也和我在一個團隊里,我覺得,特別是對於一個男人來說,一定要習慣「成功」,不能習慣「放棄」。
於是兩個人相互扶持走過那3個月,項目也拿到了第一筆將近100w的收益,第一次的創業,於人、於事,最後有了一個相對完美的結束。

另外我想說說我在開頭提到的我的同學,本科來自於一個特別普通的二本學校,碩士在北大,博士本來打算考劍橋,在家準備了很久,卻收到了導師的拒信;最後被牛津發了OFFER——嗯,他說起來風輕雲淡的,但是我光是聽他說都能感覺到那種巨大的壓力撲面而來。
好像他還在知乎上回答過類似於「學渣是怎麼變成學霸的」這個問題。

最後,大家喜歡名校的學生本質上是因為他們是一群自己會努力往前跑的人,不需要別人的鼓勵和督促。
但是這種品質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
祝願大家都能變身學霸實現自己的夢想~
另外碼了這麼多字,如果你能點贊的話我就更開心啦~~~


——————
統一回答一下評論區的一些問題:
1. 眾望所歸的石獅子:
雖然我是已婚少女,但是來戳窗戶紙也是蠻害羞的(畢竟小朋友還是挺多的),只能提醒大家一下往該打碼的地方關注關注。
我是只有在北大見過這麼有「雄風」的雄獅子,當然也不排除其他地方也會有。然後大家千萬不要打妖妖靈舉報我啊∑( ° △ °|||)︴

2. 關於比賽的事情:
首先我並沒有說學長學姐選擇好好做實習對他們是錯誤的,但是要參加比賽同樣也是他們的選擇,知道自己同時做兩件事情做不好,就應該擇一而做。
而且比賽這事兒不僅耗費了他們自己的時間精力,也大把的耗費了他人的時間精力(包括我的、帶隊老師的、甚至學院領導的),這個我在評論區的回復里說的很詳細,就不贅述了。
但是我看到評論之後我還是非常震驚的,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名校畢業生在大公司里是「慢慢升職」的,而普通學校的畢業生是在小公司里是奮鬥?而且付出和回報非常不對等?

說件小事,2014年底我做UI設計就不用Photoshop了,改用Sketch了。(兩者的區別大家可以百度一下)
我找我們公司的前端工程師說咱以後就用Sketch做設計,我出圖效率高,你切圖效率高,所有元素尺寸間隔數據非常清晰,可以最高效的完美還原設計,我跟你們主管申請給你換個效率高的MAC(Sketch只有MAC版本)。結果人死活不願意,說我不要MAC我就要用Photoshop。
後來和一個本科學長的團隊短期合作,我說給你介紹下Sketch,這樣方便你們還原我的設計圖。學長立馬錶示太贊了,直戳痛點,然後二話不說給前端工程師全部換了MAC,還問我是不是盜版的不好用咱得去買個正版。
實際上我看到名校和普通學校的畢業生最大的區別也就是在上述這一點上,前者更關注的是核心目標,後者更關注更多亂七八糟的東西(我一直是用這個工具的、我一直是用這個方法的、這個東西我以前沒做過所以我不會做、這個東西我以前沒用過我不喜歡它、這不是我的事兒、這個事情的主要原因是別人造成的我無能為力、你提的這個方案我覺得不好但是我也不會給你啥有建設性的意見的、這事兒放著就放著反正你不急我也不急,等等)。
而名校畢業生的奮鬥一點兒都不比普通本科的畢業生來的少。

另外比賽失敗這事兒為啥有人說我在秀優越?
不覺得丟人么?
你北大來了,你也就是陪人玩的,然後你說你之所以輸是你沒盡全力,有意思么?
究竟啥三觀才是正確的?
我認為,自詡為一線名校就想當然的能夠輕鬆碾壓其他學校的學生,哪怕自己不付出努力,這種想法是對於自己也是對於他人的羞辱,這打臉打的特別好,這次打臉我一輩子都記得。

3. 普通學校的逆襲:
如果你對你的本科學校不滿意,咱最多忍4年,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
A. 答案頭尾說的那個逆襲到牛津的同學咱就不說了;
B. 我在北大見過本科二本的,本科學獸醫的。對了,二本的同學還帶隊贏過保潔營銷大賽,上過《非你莫屬》,雖然我個人非常不喜歡這個節目;
C. 我表妹,本科三本學院,前兩年在南大的碩士考試中專業名列前茅,這小妮子也是我的驕傲;
D. 我現在同齡的同事,普通本科畢業後直接工作,是與我合作過的最優秀的程序員之一,薪水不比我低;
E. 前幾屆的南大人都知道,我們在浦口和三本的金陵學院在一起,我和金陵學院的一個姑娘家是前後樓的鄰居,每周日晚上一起結伴回學校。姑娘宿舍有個女生為了考南大研究生天天挑燈夜讀影響姑娘睡覺,導致姑娘的媽媽護犢心切:「三本的還想考南大研究生,想得美!」
後來有次幫姑娘上課代點名簽到,見到了她宿舍里的人,挑燈夜讀的女生是個胖姑娘,說是長得一般可能都算是恭維,我真的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女孩子是怎麼抱著一個信念死守了4年,無論周圍的人如何輕視和潑冷水。
後來本科畢業的時候,我問姑娘,我說你們宿舍那個女生考上南大研究生了么?她說,考上了,開心的在宿舍哭——這是我畢業的時候聽說到的最好的一件事情,來自於一個和我只有一面之緣的女生。

最後我想說的是,成名不一定要趁早,大器晚成的人多得是。
王凱最近在某次頒獎禮上說:「最感謝自己,這10年沒有放棄。」
但是,習慣優秀一定要趁早。
這裡咱們說的風輕雲淡的,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可是要知道真正的煎熬從來就不是能夠說出來的,所有逆襲正是因為難,所以才會不凡。
我只是在這裡呈現一種可能性。
而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


感覺看到了自己的辛酸史有木有。普通大學和一線院校的區別,真的是屌絲和白富美的差距,這種差距體現在方方面面,無時無刻,但這不表明普通大學無優秀人才。
排名第一的答案說的很具體了,我用自己的例子來說說什麼是差距。天津非985大學,北大,墨大加上自己校外實踐的經歷,希望能給高考學子們啟發。。別走我的路。。。

我打小長在天津,人人流傳了一句話說的對,天津學生在大學裡永遠是那個不學習的。高考也是馬馬虎虎對付過去,考上天津一非211非985的普通院校,當然在天津人眼裡無所謂了,一開始我也以為挺好的,後來發現真的不是一個層面的。

  • 師資

普通院校的負責老師少之又少,上課對著PPT念,PPT丑的不能忍,考試範圍水的不行,最後軟體工程這門課給我印象太深了,不用怎麼上80+輕輕鬆鬆。畢設做了iOS,整個計算機學院的老師都問不出來什麼問題,水不是一天兩天的。

而我南開的閨蜜告訴我,他們連考大學語文都要出靈活性問題,比如「這一點老師上課用的什麼方法結構去講的」,當時我就虎軀一震。而我最後去北大參與學院組織的暑期課程時,看到北大的老師講課的方法和細緻,為同學答疑解惑並且邀請高管做講座,不僅懂計算機還特懂周易,說著用戶體驗聊到了周易那是怎樣的情懷,當時我虎驅變成了震動檔。到了墨大之後,上課請企業高管講怎樣完成IT流程,老師熱心為你答疑解惑tutor跑到你身邊看你做的對不對,教育體系非常完善。而布置的作業靈活性更是強了,找bug,做遊戲,挑別人代碼毛病,給別人出演算法題,我虎驅已經不想動了。

  • 學習氛圍

每個學校里都有學霸,拋開最高分(骨子裡熱愛學習)和最低分(課不上要退學)的情況,普通大學的學習氛圍就是個渣。宿舍女生天天淘寶聚美,男生成群結隊dota吃飯喝酒,上課不來家常便飯,幾乎四年沒怎麼做過作業,說是去自習基本都是搞對象,圖書館借書率少之又少。想找個共同努力的人太難太難,基本大三大四我都是形影單只。。

後來發現,一等院校不是這樣的。學生們天天有自己的規劃,學習認真學,打代碼毫不含糊,校外實踐積極踴躍,圖書館周末也是滿的。別說什麼學習無用,大學裡學不到知識,別給自己的懶惰找借口!!!

  • 資源實踐

這個最為重點,也是我這幾年感觸最深的地方了。普通院校請不來優秀教授來做講座,招聘會沒有大企業,合作企業更是普普通通,想去埃塞克做志願者?對不起學校沒有。想看看聯合利華什麼時候宣講會?對不起去南開天大吧。

大二的時候去花旗面試,千里迢迢跑到北京發現周圍的人操著流利的英語穿著西服熱情的打招呼,我的心裡有一頭草泥馬輕輕拂過,北大人大算什麼,還有海外學子。到了北大上課,全班只有我一個非985的。現在在墨大,浙大在貓本都有校友會。。你覺得呢。。

後來發現不僅是學校的差距,天津和北京都有巨大的差距。想做互聯網在天津的院校根本沒有好的實習機會,從大二開始混北京,來回城際票都不敢細算。而等我大三大四去互聯網企業實習面試的時候,發現都快被北郵人佔領了,這能比嘛。。

  • 升學

南開的閨蜜保研到清華,而我們學校保外名額還要自己跟升學學校爭取。這是一個量級嗎?

再說我的辛酸史,申澳洲時發現澳洲認985和211,雙非學校平均分要求85,而985隻要75。

這就是輪迴,這就是債,高考落下的你得拚命補。你以為只差著工資和名氣隔幾年就能賺回來?事實上差的是見到優質資源的機會和自身的眼界啊!說了都是淚!都是淚!!!


普通學校里的老師是講教課書的人,一流名校的老師是寫教科書的人,頂級名校的老師是教科書里的人。


怎麼說呢。
本科不是在內地上的,本來沒什麼發言權的。
但是吧……這事兒……你得這麼看。

我初中大概是帝都top 20,當然以其「學風不正」而極為出名。初中很多同班同學,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面熟了,因為是一起打競賽出身,北京市各個培訓學校天天見。我們那個學校當時的高中班有傳說中的全班保送級的全國理科實驗班(現在好像取消了),實驗班去top 2的光是保送和自主招生加一塊兒兩隻手都數不過來,你要是說高考你去個人大都不好意思抬頭。
那時候我們初中給我的印象就是:好的大學似乎應該是我們初中這樣。老師上課照著大綱講是沒錯,但是留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的空間。我們語文老師甚至鼓勵我們寫詩寫小說,政治老師上課念完課本之後跟我們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英語老師直接推薦我們看原著;其實我們最下狠心的是數學,只不過我數學太爛加上跟老師關係不好,都選擇性遺忘了,我們班當時數學競賽搞得如火如荼,我就在旁邊干看著然後寫我的小說——沒人說什麼,寫完了他們還管我要了看呢。
我大概初二的時候就跟著師兄們(沒有師姐)一起練OI,他們用C我們用Pascal,一幫十四到十六歲的小孩跑到不是北大就是同濟的POJ上刷題(因為年代太久遠實在想不起來了),跟本科生比AC數量,高中組裡AC數量超過本科生的都有。我初二初三兩次過了NOIP的筆試,但是因為演算法實在太坑爹所以上機太弱總是進不了北京市隊。初二下學期的時候,幾個好基友組了個團找老師來培訓物理競賽,每周五晚上兩個小時的課,費用大家平攤。全都是實驗班的同學,一個教室里二十多個人。後來到了初三衝刺的時候我和其他三個朋友一合計專門又找了另外一個老師來培訓,最後我們四個人裡面兩個二等獎一個三等獎,我沒拿獎,不要在意這些細節。
當然也是背景問題,我們班的很多同學除了是競賽進來的以外,家裡的背景也都跟大學有關,P大的教授中科院的工程院的研究員不在少數,除此之外,還有帝都其他院校的教授、某些高精尖研究院的研究員,甚至是外交部的工作人員。在別的學校有人連英語都鼓搗不清的時候,我們班已經有人已經開始往德語和日語進發了;新華書店當時滿櫃檯擺的都是《那小子真帥》《夢裡花落知多少》的時候,我們班的大眾讀物是《醒世恆言》《紅樓夢》。高中時我離開那個學校了,但是和同學們定期聚會,也互相發最近的寫作習作,我看著我的同學開始讀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中譯,開始打各式各樣的競賽,開始買大學課本準備熟悉專業,開始跟著家裡進實驗室參觀,開始看莎士比亞的原著,開始慢慢背GRE,然後他們什麼都不耽誤,該高考的高考,該SAT的SAT。在他們看來,這些不是裝逼,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高中是個「不以成績出名」的重點學校;每年去top 2的兩隻手大概能數出來,各大學校保送和自主招生都不給我們學校名額,因為我們學校並不以成績出名,沒誰需要保送和自主招生的——甚至P大在我校開招生會的時候,我媽去替我問(我當時忙別的),結果被P大招辦的人甩了一臉說「你家孩子什麼成績就想上北大」。別問我到底怎麼考過去的,這是我人生的痛之一。我到高中之後,大概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去適應這個學校。當然,一開始除了萬惡的食堂和午間不許出門規則以外,我還是沒有什麼特別不適應的。
老師自然很用心;如果說我們高中只能挑出來一項好處,那麼就是老師的教學很清楚並且太盡職盡責了,他們把每個點掰開揉碎了,生怕你聽不懂他們在講什麼。但是除此之外,除非你是優秀到讓老師覺得「卧槽你真的太牛逼了我一定要把我會的全部教給你」的人,否則基本上什麼都不會多講,因為讓學生們完全明白自己講的什麼並且在高考里能應用到已經讓他們足夠心力交瘁了。我高二第一學期才過了一個月,就跟我的生物老師說「我要去參加春季的生物會考」,他問我「這麼早,你準備來得及嗎」,我的回答是「我初二的時候這些東西就全會了,考出來不是優我吃桌子」。
但是老師好並沒什麼特別大的用處。入學之後,很快我就發現我的同學在下課的話題基本上是季節性波動的——夏天的時候是超女,冬天的時候是芒果台的電視劇,當時《又見一簾幽夢》播得火的時候,我感覺我們班是個人都在看,甚至有人不寫作業的原因是「昨晚上追一簾幽夢來著」。當然,像初中一樣,也會有人把閑書帶到學校里來,我也依然默默看著我的法語教程,但是高二的一天我同桌(男,特地要說,男)突然跟我說,「夏,你看沒看過《泡沫之夏》?我之前看過她的《會有天使替我愛你》,都感動哭了。」我當時忍住了沒把我手上的詞典拍他腦袋上去。上課的時候,打瞌睡的也有,偷偷玩手機的也有,下課了文科班女生打作一團罵作一團是常事,有些妹子賢德淡藤每天就想著放學後如何去對方的博客上罵街。在他們看來,這些不是浪費時間,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然我就不說他們到了高三是怎麼後悔自己高二沒聽課的了。
我們那級出了我們高中有史以來第一個以NOIP保送的學生,以及幾個理科獎的全國賽省區一等獎(夠保送資格),外加一個奇形怪狀爬著的我。我們老師當時說,「你們幾個人簡直可以在校史上濃墨重彩地記一筆功了」——但是當時我想的是,這在我的初中,可是家常便飯,真正的家常便飯。

這可還是中學。
這可還是帝都的中學。
這兩個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也就差著當年帝都中考的20分,比高考的分差低多了。
更何況這還是老師要強制管著你學習的時代。
你放到大學裡——沒有老師管,你愛怎麼玩怎麼玩,每天泡圖書館紮實驗室聽公開課跟所有老師混臉熟搶交換名額去國外騙推薦信考GRE刷托福無所謂,隨便翹課宅宿舍里打遊戲去夜店找富二代混白天躲在宿舍里睡覺一周換一個男朋友達成百人斬也無所謂,沒人逼著你,你想怎麼過就怎麼過——然後你跟我說沒差距?
差距大了去了。

更何況,你在「一線名校」里,面對的是我的初中同學;在「一本普通院校」里,面對的是我的高中同學。你覺得就我剛才描述的那些環境,哪些人會更有社會目前認可的好的前途,哪些人會更讓你有壓力,哪些人會催得你也更想去拼個所謂好的前途?
別著急,用膝蓋想。

就算是離開了高中,到了大學,甚至到了別的環境里,也都是一樣的。
一線的環境里,是你不走整個洪流也會推著你走;普通的環境里,是你想走就得扒開你面前站著不動的人再走。
你都可以走,只是走的速度快慢,自己用的心思,還是有差別的。

————我是收尾的分割線————
本科的時候,因為個人原因,一直和P大很多人混得很近。其間偶爾能遇見幾個奇葩,但也不乏像我初中同學那樣讓我眼睛一亮的人,以至於我的所有ex和男友都是P大的因為實在是太和他們的人談得來了。我一直跟別的朋友說我的大學生活是兩部分,一部分是在P大,另一部分是在我自己的大學;我自己的大學教會了我專業知識和如何在陌生環境里生存的技巧,而P大的朋友們教會了我如何理智地論辯、批判地看待事物,以及「想和你覺得聰明的人聊得來,你應該讀什麼書,做什麼樣的事」。
到了出國之後,再一次混雜到國內來的留學生的洪流里時,我又一次見證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的說法。當某些同學在facebook上死纏爛打要我把回家考試答案發給她們的時候,當某211出來的同學竟然把一篇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當成自己的paper交上去的時候,當某些同學前半天教訓我「你申得上PhD嗎」後半天哭喪著臉問我能不能幫她挑學校改PS的時候,當某些同學進門直接坐在你床上拿著你剛擰開的飲料對著嘴喝的時候,當某些同學因為遲到而讓全班二十來號人一起等著她一個參加最後的期末考試時,我心裡對某些國內「普通本科院校」的評價只能幻化成三個大字:
呵呵後。(請閱讀者自行把它放大到72號字加粗)
連基本的社會化步驟都無法完成,也教不會學術知識和方法,這樣的大學有和沒有也沒什麼太大區別。

是的,在我看來,大學(以及泛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兩件事情:其一,是給喜歡學術的人必要的學術知識和端正的學術態度,給需要技能的人實用的工作技能(如英語、基礎計算機、統計數學),給兩者同樣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二,是讓在相對封閉的環境里生長起來的高中畢業生可以初步社會化,適應多人的環境,分清需要獨立工作的場合和合作工作的場合。

大學可以不教你吹牛逼泡妹子,可以不教你穿衣化妝,可以不教你想方設法找借口請假,可以不教你如何開五人黑打Dota,但是它應該教你如何組織、撰寫論文,如何查資料,如何有理有據地說服別人而不至於把辯論變成罵街,如何與不太熟悉的人及熟悉的人在限定大小的環境里同吃同睡共用設施、在尊重別人的習慣和空間的同時維護自己的權益,教你至少要在小組工作里分擔一定的任務而不是給別人拖後腿,教你至少獨立完成自己的作業,不要等到到了ddl之前圍追堵截其他同學。

我一個基友,和我同在一個本科一個系裡,剛上大學的時候熱愛抄作業,結果抄了第一次大論文就被老師抓住給了個D,從此學乖了,寧可自己寫只有C+也不再問別人借一頁抄。大學至少應該有這樣的態度,要讓學生認清抄襲和作弊是錯誤的(馬哲等「無用課程」再議),敢於對自己學生下狠手制止他們學術不端的行為,否則你還不如不辦。

我的那些同學,有些已經自認為是自己本科學校里的人精了(比如某位在facebook上要求我發答案的女生,她的說法是「我懶得和其他同學交流,因為他們都不如我」),卻連這些都沒有學會。那麼那些所謂「不如他們」的同學,我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樣子。
就算中國的高等教育再怎麼整體性崩塌,起碼P大還能教會一點東西呢。

p.s.我當年逃走的原因就是懶得學馬哲,嗯。

p.p.s.我最後說的是出國留學深造,是出國留學深造,是出國留學深造。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遍。至於其他方面,平時聊聊興趣愛好啊、一起爬個山鑽個隧道什麼的,我管你什麼學校畢業的。我媽專升本都沒過,那又如何,她還是我媽,她還是個牛逼的製圖員,她敢在高速上開到110km/h,她炒的麻辣香鍋就是比我自己做的好吃。


根據我近兩年來的面試和用人經驗,我換個角度來回答:
人與人之間生來就有賢愚美醜的區別,就算不考慮家庭背景,單論個人素質(眼界、談吐、基礎知識、耐壓能力、個人規劃、聰明程度),根據我統計的200多個國內畢業的面試者的樣本,我的結論是:
國內重點大學優於一本二本;一本二本優於三本大專;三本大專優於其他。


所以,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最本質的區別,就是通過高考分數,把不同級別的學生錄取到不同等級的學校里。

1996年在冊出生人口總數為15224282人,參考高考人數為939萬,一共有120所一本,750所二本院校。(如果有人質疑演算法,我們也可以統計1994-1996年的出生人口總數,以及高考人數總數,錄取總數。我只希望說明趨勢,而不是精確數據)
其中,公認的分數線最高的十幾所名校,約錄取5萬人,占同齡人的3.3‰,占高考生的5.3‰。
985高校有38所,約錄取15萬人,占同齡人的1%,高考生的1.6%。
一本院校120所,約錄取50萬人,占同齡人的3.28%,高考生的5.32%。
二本院校750所,約錄取300萬人,占同齡人的20%,高考生的32%。

恩,大學本身沒有本質的區別,區別在於高中時,通過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通過高考分數這個門檻把區分生源。這對分數接近門檻的考生並不公平(離名校、一本、二本只差一點),但是對於龐大的群體數量而言,這個門檻基本上體現出了能力上的差別。世界之大,總有人比你牛逼,但是只要你能跟上牛人的腳步,那麼你在別人眼裡也就是牛人。

所以,如果哪些同學不喜歡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那麼就需要拿出行動來,學習,鍛煉,開拓眼界,心懷高遠,執行有力;離開自己現在所處的渾渾噩噩的群體。


當然,我說了也不會有幾個人去做,因為真正有毅力恆心的,已經是同齡人中1%的佼佼者了。但是,只要你努力了,你的未來就會比你不努力的時候強一點。


都是上學,念的好就是1460天,念的不好就是一紙文憑而已.

百度百科給的定義為:

一本大學可以說是「重點大學和普通1本大學」的別稱,也可以定義為由國家政府直接撥款扶持的本科大學。同理,二本大學多數是由省級政府撥款扶持的本科大學。而三本大學多數是由個人或企事業撥款扶持籌建的本科大學,自行管理的本科大學。
本大學的財政直接來自國家,因此師資力量是最強大的,獲得一本大學的學位後,在社會上參與工作競爭等都有優勢。這就是為什麼一本院校備受考生的青睞的原因。

蔽校校長邱勇校長說:一流的本科教學是一流大學的底蘊。。。。坊間也有傳聞: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碩士生,三流的博士生(雖然不一定完全認可)!

  • 1:好學校,是一筆無限的財富

筆者小學是在貴州最為偏僻的鄉村小學上學,我記得當時讀小學的時候,1,2,3年級三個班在一個教室,一個老師輪流上課;初三之前是在鄉鎮中學念書,母校一年考上兩個重高就已經謝天謝地了;初三在縣城的私立中學上學,我記得08年的時候,學費就已經是一年10000人民幣了。第一天進校的時候,自己真的是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感覺自己和當時縣城的同學無論在視野還是在學習能力方面都有較大的差別;高中讀的是省第二的中學(雖然好像有爭議),進校那一刻,感覺自己又徹徹底底被洗禮了。。直到進清華那一刻,真的感覺自己可以說是三觀到N觀點都接受到完完全全的刷新與洗禮。。。。。
當走到越來越多的優秀的人聚集的地方,會發現自己逐步會被影響,逐漸同化。就比如在學校,周圍的人都不說牛話,大家很少講一些低俗的東西,大部分人都屬於那種積極陽光的,潛移默化,逐步的會影響,發現養成習慣之後,自己就逐漸變成和大伙兒一樣了。。。。。反之亦然、、
高中小夥伴經常開玩笑:你可不敢和身邊的同學鬧彆扭哈,沒準過幾十年之後,你曾經欺負過的就會是國家一把手了。。。。。。當然,這個玩笑本身有一定的誇大性,但是有很大的實在性,比如我們一般存在「清華幫」、「北大幫」之說,試想一下,在某個部門或者是某個單位遇到一個曾經和你一起在園子里生活的小夥伴和一個完全沒有如何交集的人,你會選擇誰?

  • 2:一流學校,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價值觀與處世觀

非常喜歡系裡一個老師的一句話:我希望大學帶給諸位的不是學會多少,也不是掌握多少專業知識。而是教會各位處理一切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東西,教會各位自知,自信。。。。前幾天高中同學聚會,一位高考成績還不錯的同學,在天津某大學上學,好像在畢馬威任職。聚會的時候,談起他們有一個上司是清華土木系的研究生學姐,那同學就表現出極度的崇拜,感覺和那種追星的感覺一樣,當場就感覺那同學失態了,氣氛極其尷尬。。。。但是換句話說,對於大部分清華畢業的孩子,遇到比自己很牛逼的人時候,我想大部分人會這麼想:哎,確實牛逼哦,,要是給我這樣子的一個平台與時間,能不能做到更好呢?比如上次,在學校裡面偶遇王小川,當時的感覺是,艾瑪,著名師兄,著名校友哦。。。。僅此而已。。。。。可能這就是我的大學帶給我的東西吧。
現在每年回家會有三次聚會。大學聚會,大家談政治談學術,偶爾玩的遊戲是三國殺。。。高中同學聚會,大家談八卦,無非就是誰和誰在一起了,大家各種打麻將;初中同學聚會,大家直接干白酒,談的最多的是如何養家糊口,如何逃稅漏稅。。。。。。幸虧小學同學聚不起來,不然真不敢想像其場景。。。

  • 3:名校,對本科的要求會高很多很多

如果我沒有記錯,我們學校每年退學(包含被留級) 的應該接近百分之十,班上就退了好幾個。。。本科期間,考試從來沒有遇到過選擇題或者是填空題,考試從來沒有老師劃重點,一般期末老師會出奇一致的說:同學們啊,我所有的課件都是重點,大家好好看看就好,考試不會難的哈。。。。
筆者開始壓力比較大,大一基本上每個周末都跑圖書館和自習室,經常熬夜到凌晨四五點。。。。大三上學期,期末壓力比較大,複習了一個半月,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是三點睡覺,早上八點起,中午趴十五分鐘,,,這也練就了加班熬夜不怕的優秀品質哈哈哈
我們學校不允許補考,掛了就重修,,。。。上次居然聽說有的學校可以刷分,就是一門課可以修幾回。。算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 4:好一些的學校,課外的渠道與活動會更多

一般比較綜合或者是比較有名的學校,會組織更多的學生活動,會有更多的渠道給大家增加各方面的東西。。。我們學校有200多家社團,只有你想不到,學校同學想不到的。。。。比如什麼:桌游社,滑雪社什麼的,,自己對哪方面感興趣,學校都會給你提供一個更好的平台。。。
好的學校,可以和更多牛逼的角色接觸,,,我們學校除了第一周和最後的考試周之外,一般一周會有10個講座左右(沒有具體統計),也是沒有你想不到,只有你沒有時間去而已。。。。
通過這些東西的接觸,無論是認識還是個人視野,都會得到更好的提升吧。。。

  • 5:好一些的學校,可以給你提供更為開闊的平台

好的學校一般比如創業機會,實習機會什麼的,都會更好。。身邊幾個同學,覺得本專業太乏味,紛紛轉行,一個熱能工程的,自家在搞私募基金,做得有聲有色;一個材料系的同學,在互聯網公司實習,一天300.。。。。
在較好的學校,會有更豐富的校友資源,同時國家與社會也會更加重視,自然而然,提供給學生的可能性就更大。。。。。

但是,名校也有很多的問題,因為擁有名校的光環,很多名校畢業的孩子會帶有名校的光環,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
如果有機會去較好的大學,那就不要猶豫;如果要去,那就好好加把油;沒有去的,也無所謂啊,自己做好自己,練好自己的本事,行行出狀元呢,對吧?


藝術類:《致青春》
普通本科:《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國內一線:《中國合伙人》
常青藤:《社交網路》

Got it?


不是211也不是985的一本,你們能想像畢業典禮校長演講的題目是「你們這群屌絲需要逆襲嗎」,然後內容就像網路用語彙成的春晚小品。那一刻,自己坐在掌聲如雷的學生席里真是快哭了,哪怕只是講講真善美呢


(最後有不定時更新……這個回答會被我寫成奮鬥史么?囧)
半夜看到這個題目,深夜手機黨從床上彈了起來,決定回答這個問題。
——————————
在《交大生存手冊》開篇是這麼寫的:各位同學們,在本書的開始,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大家一個消息。國內絕大多數的本科教學,不是瀕臨奔潰,而是早已崩潰,在此,我無意爭論是否復旦、中科大、或者清華、北大是否比我們奔潰得更少一些——這種爭論是沒有意義的。我只是看奧了無數充滿求知慾、激情、與年輕夢想的同學們,將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滿希望與信任地交給大學來塑造,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
這也是我在這段偏激片面的回答之外想要表達的。
是,大學最重要的目的當然是成為想成為的人,追求你的夢想,規劃自己的將來。而不僅僅是學習。
——————————
所以,推薦看完這個回答的人去看看@Abigail Zhou 的答案。
說實話,她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我衝擊。
確實是,在不同的壞境里,眼界和想法有差距。
確實是,大學不能只追求學術,而是要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並無孰是孰非之分,只是提供不同的角度和思路。

我只談學術方面的區別,當然,前提是,不能以學術論英雄。
——————————

區別么?當然!!!

本人今年大一,也是一個曾經有名校情節的妹子,因為高考的挫敗,雖然過了湖南一本線20多,但是因為想要理轉文及來北京所以現就讀於北京一所普通二本(具體是什麼就不透露了,畢竟是我的學校)。來北京第一個去的是故宮,第二個北大,第三個清華……平時對各大學也比較關注,所以,我來深入淺出地談談我的想法好了。

1.淺層的區別:學風、環境。這也是我比較不待見自個兒學校的一點,周圍的人,大部分都沒有什麼想法和追求,碌碌無為地混日子,男生們討論遊戲、妹子、吃穿等等。女孩子們討論穿著、打扮、漢子、電視劇等等。平常朋友圈裡的主流是各種秀美食,秀吃穿,秀去哪兒玩了。點贊數非常。(並沒有說這樣不好,只是只發這種就不對了嘛~)難以找到有共鳴的人,發個「你好哇,李銀河」沒人知道,分享各種學習資源也沒有人看。而且最近學校要求早讀,招來罵聲一片,好吧,好歹實行了。結果每天早晨來的人稀稀拉拉的,最讓人不爽的是,來的人往往是——左手拿著早餐,右手拿著手機,一邊吃一邊悠悠地看。早讀沒有任何聲音,除了間或有微信的通知聲或者振動聲。……你們能想像嗎?一個大學,早讀,沒有任何聲音除了微信的提醒聲或者手機的震動聲……因為大家都不讀書,真正想讀的人只敢很小聲的讀,我每次也都是冒著被歧視的危險大聲讀,企圖聲援那些想讀而不敢讀的人......那真是我對自己的大學最絕望的場景。自習室里真正認真的人很少,很多人帶著手機來這玩,或者帶著電腦來這裡看電影……來自習室只是為了圖個心裡安慰。前陣子舉辦英語單詞競賽,我高三基本130+英語底子尚可,題目挺難,看著題目,基本上百分之三十的詞不認識,考完一陣發虛,畢竟此前從未被英語虐過,結果後來100分的題目考了60多居然還是二等獎。哎,競爭力何在啊。只能默默告誡自己不能跟學校的人比了。。。反觀清華北大,一直有關注一個上北大的文科狀元,微博上發圖說,複習到很晚出自習室,發現對面的樓里全是人,想起了高三時光。〒_〒這才是好大學啊T_T,我眼淚流不幹了……
2.人。其實這個點和環境有重疊部分。不過還是說說好了。我的同學基本不關心將來,無論是家裡條件好的,還是家裡條件差的,有的一天到晚只關心打扮各種淘寶化妝,有的可以天天不出門看各種劇,有的甚至可以在寢室睡一整天……我想用四年時間走遍北京,好好領略百年帝都的風華,於是計劃每周花半天從北京任意一個地鐵站下來,然後到處瞎逛,都沒有人願意陪我去(所以我只好自己去了)……她們寧願在寢室半天覺=_=……清北的學生我就不說了……整體素質差別很明顯啊……
(更新:這一點有人批評我judge我的同學,而不是伸出援助之手。我必須解釋一下,我並沒有看不起鑽研學術以外的事業的人,學習真的不是唯一的路(但是是一條相對好走的路),而是我所在的這個環境,事實就是大部分人都沒有什麼追求,只是在混日子而已。所以當我在沒有任何聲音的早讀只能稍微小聲一點兒讀英語的時候,當我想和別人討論專業知識卻沒人願意的時候,當我發個關於學習的資源卻被人嗤之以鼻的時候……我的心情確實是很悲涼的。如果我的同學真的是找到了比好好學習更好的事業的話,我絕對會伸出援助之手的。現在我每次看到知乎上的好的資源都會分享到班群,也不管有沒有人看。比如我還會把瀾心關於化妝的回答分享給我的舍友。就是這樣。有時候集體的活動我會很樂意參與,也玩得很開心,譬如大家陪我在寢室里過我的18歲生日,雖然沒有家人在身邊,但是還是覺得很開心。然而大部分時候我還是只能一個人背著書包在校園裡穿穿行行。我也並沒有抱怨環境的意思,而是實實在在地說本科之間的差別,最大的差別還是環境和人)
3.這個只是說學習這一單方面:學校學業要求程度及老師的客觀水平。就這個而言,我們學校課很少,我大一,基本有三個下午沒課,加一個早上不上1.2節,再加雙休沒課,作業也很少……真是閑到家了,(不過可能也跟專業有點關係),然後我同濟土木系同學基礎知識要學理化生英外加記混凝土類型和繪圖bulabulabula……北郵的同學作業一堆,有時周末也要上課……北大就更不用說了,前陣子光華管理周六從早到晚連著上了13節數學課(不愧是北大-_-||)……

4.視野。這個是因為環境和人的差別所導致的最終後果。
這一點,@Unistar的回答顯然說得比我更好。他的回答真是讓我有「邊哭邊贊」的感受(心裡流淚啊~)
一流學校和普通本科學生之間眼界的差距真的是太大了!

以上,就是實實在在的普通本科和清北的區別。
——————————

然而,以上所說的這樣都不是一個大學最重要的東西。
私以為,最重要的是人,是你周圍的同學,是教你的老師。
你的同學追求什麼。你的老師教給你什麼,他們對你的影響才是最重要的,也是一個大學的意義所在。

——————————
PS:其實很多普通本科都有牛人。我執意來這個學校就是知道有一個高我幾屆的學姐在這個學校就讀,參加過哈佛尼森模擬聯合國,參加過CCTV希望英語風采演講大賽還獲得了成功,大學參加遊學計劃申請到了最高獎學金去過了五大洲,大四以全額獎學金去瑞士交換,出來直接在跨國公司百萬年薪。
再者,好的學校也有渣渣。
所以,大學的壞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可避免,但是無論如何還是要靠自己。
永遠不要被「同化」,這真的是個很恐怖的詞。
與諸君共勉之。
———————————
@孫雅君學姐評論里指出了我回答的一些問題。確實提得非常好,所以我現在就著學姐的問題來補充一下我的答案。謝謝學姐。也祝學姐平安夜快樂~一起努力哦~
第一,不該主觀地從表面看來就認為別人不努力。
我的解釋:嗯。術業有專攻。每個學生都有很棒的一面,有的人擅長主持,有的人唱歌進了全國級的比賽,有的人寫小說發表在網上,有的人做兼職養活自己不哪父母一分錢……這些人,每個學校都會有。這些句子也是常見的勵志文章里會出現的道理,當然懂。我所說的是普遍水平。
第二,不要抱怨學校。
我的解釋:嗯,我還是發自內心愛我的學校的,畢竟它給了我棲身之所,也讓我遇到了很多友好的同學和老師,給了我實現理想的平台。而且,我們學校的圖書館真的很棒啊~
回答問題的時候我確實挺噴,但是這是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分析我們學校差的地方,事實就是如此啊
也請大家不要猜測我的學校,我會內疚的,總之是普通本科就對了
第三,大學的好壞和成就不是以成績來衡量的。
我的解釋:嗯。我在怎樣讓自己每天被考試上課玩電腦充斥的大學生活變得充滿色彩和希望?這裡是這麼描述我的大學生活的:

大學生活真的可以很精彩啊。
以我為例,本人來自湖南,現在北京讀大一。
我是過了湖南的一本線20多分但是讀的是北京的二本,因為專業選擇和一心想來北京。所以我的環境和你很像。早自習基本沒人來,來的人也只是坐在座位上一邊吃早餐一邊看手機,基本上沒有書聲琅琅的時候。女生們關心的除了電視劇就是購物和美容。

而我在這樣的環境里,一直在努力著不被「同化」,你知道「同化」么?一個極其恐怖的詞。

我每天認真的學習專業課,立志拿一等獎學金。我加入了系和院學生會,經常有活動忙得不亦樂乎。我加入了勤工儉學項目,每周有固定的時間查宿。我參加了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文學社,學生電視台心理社,話劇社(因為耽誤的時間太多退掉了)。除此之外我喜歡文學和電影,每天都因為看書的時間太少而發愁,因為畢竟學習是第一位的,看電影更是奢侈的享受。

我還給自己訂了一個瞎逛北京計劃,每個周末花半天一個人瞎逛北京,希望四年把這個城市看遍,第一次出門就認了一個妹妹,第二次碰到了很不錯的舊書攤等等……

我周六上午還有選修課,公關禮儀

除此之外我還訂了《南方周末》和《文苑》

我還在想辦法為了做交換生學好英語每天早起晨跑晨讀

我還得抽出時間練字,寫日記,看新聞,看微博知乎上空間……

我還想兼職什麼的暫時沒找→_→怕簽了協議又沒時間就慘了……

偶爾也參加玩的活動(參加過模聯也參加「尋寶活動」,前者拿了最佳立場文件,後者拿了第一名收穫一輛自行車),和室友出去吃自助,和室友半夜嘮嗑……

我現在最大的感受就是——時間不夠用!!
希望能儘力度過有意義而開心的生活。現在覺得還好……所以,我真的無法理解你說的大學生活,無聊?
你看我即使沒戀愛也還是過得很精彩啊……
生活這種事啊,樂趣多的是,要靠自己發覺。
有趣,也是一種本事。

————————————————

PSPS:大學對個人的壞境影響絕對是潛移默化的,這不可否認。

但怎麼過,絕對靠個人。

就是這樣,只要選擇好一條路(可不僅僅是學習~),然後儘力走下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就好了。

其實,我還覺得學校的好壞有利有弊,就像「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一樣。即使是在一個不那麼優秀的學校,一旦你出挑,就很有可能享受到這個學校最好的資源。而在強手如雲的高校里,資源爭奪就激烈多了。

所以這種事,還是看淡一點,隨緣吧。

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希望將來回憶大學四年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
2014.5.28更新:
嗯,現在是距離期末考不到一個月的大一下學期。
看到宿舍樓下的告示「為了即將到來的學弟學妹們,請學長學姐們配合宿管老師調整宿舍的安排怕!」覺得有點惶恐,終於……我也要被人叫學姐了。
現在回頭看半年前的答案,覺得自己還是沉穩了蠻多了,放棄了很多事情和活動,但是那股奮鬥在勁,還在。
還是來更新一下吧。
在答案貼出之後,受到了各種批評,但更多的還是鼓勵。很多人說從我身上看到了當年努力的影子,也有同班同學同學說我身上就是有一股勁。
總之,對於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要求是無止無盡的。

簡直可以把這個答案當成我的奮鬥史了,哈哈。成不成功倒無所謂啦,努力是一定的,希望能鼓勵到別人,希望自己能為這個世界這片土地做些什麼也是一定的。
彙報一下目前的情況吧,這一學期選了四科選修課,其中兩科在周末,所以周末只有一天的時間。我早就放棄了周末一個人游北京的計劃,這一學期基本沒有怎麼出過學校,因為實在是太忙了。
周末光睡個午覺,寫個作業就已經沒有剩下的時間。周日的下午簡直像高三那樣,兩天的假只放一個周日下午,格外珍貴。
學生會,下一學期準備退了。上面提到的很多活動和項目這一學期都退了。社團,這一學期接過了文學社,有點忙,但也還行,開通了一個微信號,盡量每天按時更新。我的推送,專業課老師也會轉到朋友圈的,然後偶然幾次,系裡的老師還在專業老師轉的我的推送下面點贊了。老開心了~~~

已經做好的規劃是,大二繼續好好學專業課,學好英語,過托福,大三交換,大四考研。
也明白自己將來的職業範疇大概如下:研究傳播學,做記者,廣告文案,學電影,文學……諸如此類。
前陣子參加演講比賽的時候,有個男生評價我們學校有一句話我深以為然——free style。我們學校雖然沒有那麼好,但是課業輕,作業少,確實是很自由。
我很享受現在的大學時光。真的很自由,而且我敢擔保我沒有浪費時間,我睡午覺睡得很少,即使是睡,也幾乎沒有不定鬧鐘的時候。可想而知有多忙。
這一學期幾乎每天晚上跑自習室,學英語,學專業課,看書……很充實。還認識了一個閨蜜,我幾乎以為我要在這個學校孤獨一輩子了……她出現了,真好。後來認識了更多的優秀妹子,我們組成了一個小團體,人稱「自習室五霸」。哈哈,我取的名字。
夜晚的記憶,有時是和朋友談笑著離開自習室,有時是自己一個人,左手電筒腦包,右手熱水壺,外加一個單肩包,在快要熄燈的樓道里,風風火火地離開。
對了,我還發現我們學校的圖書館有一個叫做「館際互借」的項目,可以免費借到北京幾乎所有高校(北大清華中青院到海跑)圖書館的書,包括國圖。實在是太幸福了。
頓時有一種想在這個學校呆一輩子的感覺(哈哈~),並且為享受這個待遇的時間只剩三年而感到憂傷。
老師布置的論文,2000~2500字或者3000以上,同學們都一個下午解決好幾篇。我看了《How to be a straight-A student》(《如何成為尖子生》),決心按照上面說的「常青藤的尖子生寫論文的方法」要求自己,於是看了很多論文,看到要吐。因為以前是理科生,寫歷史方面的論文很吃力,很多歷史事件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一個個查,一個個標記,整理。終於要開始寫了,又開始懷疑自己,我這麼辛苦是為什麼呢?文科的學習不像理科學習那麼立竿見影。看了很多參考資料,自己寫得時候還是覺得不確切。於是開始懷疑自己這麼認真會不會有用。不過,「但問耕耘,莫問收穫」。就這麼認真下去吧,我又不急。
這一學期還報了一些志願項目,做義工啦啦啦。比如,這個端午節我要去給小朋友講屈原的故事啦&> &< 下一個學期,繼續認真,繼續學好專業課+看電影+看書+學英語。認真考慮考哪個方向的研啦。
P.S.最近看一篇很棒很棒很棒的文章《壓抑的勝利——張曼菱》。推薦一下,是張曼玲在北大的演講稿,寫得太好了。
正在努力按照張說的,培養一種「穿透力」,穿越眼前的環境,明白,這個世界有多大多美好,(我還沒有看過所以要努力),比我厲害的人還要比我努力的事實(雖不能至,但不放棄)。


隨便寫點。
高考的時候運氣不錯進入了一所不錯的大學,也有挺多從北大清華過來的交換生。混著混著大家也都成了朋友。給我的感覺北大清華(但不限於,很多學校的學生我沒長時間的接觸過,也就不在這裡討論)非常的專業,也非常具有獨立工作的能力。他們會在活動的時候全身心的投入,哪怕這件事情跟學分毫無關係,但他們也會迸發出極大的熱情,然後靠最後的一段時間突擊(並不是平時不學,而是平時學的不錯,在最後總結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又會對題目有深的領悟)拿到一個A甚至A+,確實讓人羨慕嫉妒恨啊。

書歸正傳,關於一流的大學,在我看來有兩點非常值得羨慕

一是雄厚的資金和高水平的老師,在我看來好的導師更重要,因為本科生大部分還是以讀書學知識為主,好的導師帶來的不僅是最先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研究的方法和對很多事情的領悟——起碼是在科研上的領悟,對申請上的領悟,更深的是對人生的領悟,對事業的領悟。當然你不去跟導師長時間的交流是沒有辦法了解他們對事情的真實的想法,但最最起碼你有這個資源,怎麼利用就是自己的事情了。而且如果你能要到他們的推薦信(這不見得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越負責的老師,他的推薦信不是那麼好要的),對申請的幫助不可謂不大。當然,如果你的能力夠優秀,大學出文章也是可能的事情,這時候資金等優勢就會顯現出來。
(我看題主寫的是普通本科,而且我也沒有研究生的經歷,在這裡科研的部分我就不做評論了)

二是同學之間的幫助。坦白說在接觸他們之前我也有高分低能的偏見,但真正接觸之後,我才發現這很可能是一些考不過人家的人的一些自我慰藉罷了。其實高分本就是高智商的體現,優秀的基因大概不會單選擇卷子這一個方向閃光吧。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我剋制力使得他們既能事半功倍,又有豐富的時間去保證學習的內容。這裡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的一個朋友從清華來,早上圖書館開門背著就進去,晚上閉館才出來。中間需要去上課,參加活動,到點就去,結束就回圖書館上自習。 我不覺得他的生活單調,實際上他參加了多個社團,但是學習效率非常高,而且每點時間都不放棄。玩就投入的玩,學就投入的學。而且跟他一起自習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我覺得還挺受益匪淺的。

另一次是在中午吃飯之後閑聊,一群人就開始圍著桌子在「深入的」(我是個聽客,但感覺很深入的樣子(笑))聊關於國際經濟的發展趨勢和地域的影響的話題。這些人一個讀工程的,一個讀經濟的,一個讀數學的,貌似還有一個讀建築還是土木的。討論的熱火朝天,而且是有數據支持的那種討論,實在是讓人佩服。

但是——(但是神馬的我最喜歡了)。

但是我並不覺得這樣的環境適合每一個人。原因很簡單,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寧做雞頭不作鳳尾。我很難想像自己在一群這樣的人周圍如何生活下去——別人「隨便」就考的比你高,活動比你強(簡歷豐富),申請的學校比你好,工作工資比你高,這得面對多大的壓力。沒有真實的數據我並不想點名,但是貌似中國跳樓最多的高校也就在最著名的那幾所之間。更何況能考進去的學生在各地區(起碼是以省為單位)都是佼佼者,但到這裡發現自己的能力顯不出來了,落差肯定是不小的。

我記得一清華的哥們跟我講說,千萬不要追清華的女生,因為無論你多優秀,你會發現總有一堆比你優秀的男生在追同一個人,於是這女生的要求一定很高的(原話,免責聲明)。當然我覺得這跟在清華女生是稀缺資源有關係(笑),但也反映了在清華,競爭的殘酷性和普遍性吧(笑)

============

坦白講,關於教育的本質,我不知道具體應該指的什麼。古人把「仁」作為最核心的價值觀,如果教育的本質是為了這個目標,我覺得這是一輩子的事情,大學是個重要的階段,但僅僅靠大學的教育遠遠不夠。現在大家比較常提到的,我覺得似乎應該是成功吧。但成功的定義又該如何來下,怎樣去下,由誰來下。這一系列的問題我並不覺得在大學就能找到對應的答案,更無從說很好的解決了。於是我只好列舉一些我看到的情況,至於對問題的答案,只好憑各位看官自行取閱了。

12/27


幹掉室友還讓警察破不了案的,一般發生在名校。


中科大大二路過,關注這問題很久了,看了最近的回答有些東西不吐不快。可惜對別的大學了解不多,姑且憑藉對中科大的了解說說我的看法(為了回答問題勉強也把中科大算一線名校了吧,@蔡智夫@盧星輝 不要笑我T_T)。當然,前提也是「大學最重要的目的當然是成為想成為的人,追求你的夢想,規劃自己的將來。而不僅僅是學習。」

  1. 關於「早已崩潰」:其實我對於崩潰一說不是很理解。中科大在院系調整的時候還沒建校,到現在還是一所比較純粹的理工科院校;也堅持了不擴招,最近兩年的招生人數好像還稍微減少了;可惜八九時被重創,到現在風氣還是諱言政治。所以要說中科大缺少文人氣息所以已經崩潰勉強說得過去;但要說資本和物質入侵倒還沒有,現在辦活動拉橫幅還不能出現贊助商的名字呢,說中科大是倖存的象牙塔之一我覺得是不過分的。但如果說唯GPA論英雄是崩潰,科大又是崩潰得格外徹底的,整個環境最看重的幾乎只有成績一點
  2. 可是就我接觸到的專註學習追求GPA所謂「學霸」而言,他們很多是真的喜歡自己的專業(中科大大部分專業是物理化學這樣的純理科,學渣覺得喜歡自己專業這一點很難得),學術就是他們想要的東西,是他們的樂趣,甚至是他們的全部,高績點就是他們實現夢想(到國外更好的環境做科研)的必要條件。對於他們,科大提供了比較好的資源,無論是機會,師資,器材,還是同行的夥伴。 我覺得不能忽視他們談「大學生活不應該只有學術」,可能因為科大這樣的學霸密度更大我感受更深些。PS:當然除此之外按自己興趣辦社團兼職健身運動辯論唱歌跳舞做得有聲有色的學霸也不少。
  3. 如上,我是很反對「天下烏鴉一般黑」老師都專註職稱不專心教學所以老師無用什麼的。當然前提是更多還是靠自己。好的學校會用各種手段「逼」專註科研的老師多教導本科生,我們院就給每五個人配了一個「導師」,身份從院士到「千人計劃」都有,專門解答學習生活情感規劃等各種問題,可以隨時騷擾,必須定期見面,院里要求甚至精確到建議每學期導師招待學生到自己家裡吃一頓飯。導師都很忙,有時只能中午一點見面(......),但能感受到是真的抱著提攜後輩的想法在幫助我們(嗯可能我的導師略年輕了......),還給我們提供各種資源,幫我們拓寬眼界。同時用心上本科生的課的老師還是很多的,督促讀書強調自學的老師也很多。的確也有編教材的,雖然效果不一定好(喂你線代學不好是自己不用功好不好!!)。 話說現在還有些自稱老一輩科學家「徒子徒孫」的老教授念念不忘華羅庚錢學森那時代學不會就不給畢業的嚴謹學風還以此嚴格要求我們,說起來都是淚啊......
  4. 當然,不是所有「學霸」的目標都是學術,也有些「學霸」是出於各種原因單純以「出去」為目的的,比如出去後轉專業未來進華爾街(現在似乎少了些)。我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妥。於他們,學術只是工具,但目前仍是追求目標的必經之路,而對他們來說科大與一般院校(嗯不敢和清北復交比)最大差別和上邊兩點一樣,就是較好的教育資源了。
  5. 那對於我這樣的不打算嫁給學術也不打算出國的一般人呢,科大和一般院校的差別除了上邊的較好的教育資源還有嗎?有,那就是學風,或者說環境。(上課先未完待續)

本人是重點大學的學生,身邊有埋頭苦學的,也有終日沉溺於遊戲的,我經常到圖書館自習,但是每次不會超過四個小時
看過自習超過8,9個小時的,但是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這些人在一個題目上停留的時間總是過長,解決能力也偏弱,說實在的,我曾經也遇到過這種情況,發獃的時間總是大於集中思考的時間。
個人認為自習的時間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努力,重點在於你的思路是否清晰,是否通過學習讓自己生活問題的能力變得更強了,比如你發現原來你一直無法完成的問題現在通過新的思路很輕鬆的完成了,我覺得這就夠了,長此以往,你絕對會變得非常睿智。
我覺得「學霸」一詞就是對學習狀態的侮辱,如何將附無飄渺的思緒轉換為清晰地思路,如何更快的抓到重點,如何發現雜亂實物之間的規律,如何保證一天天的成長,這些才是更重要的。
你覺得生活一帆風順的時候,危機已經到來,你覺得你很忙的時候,也不一定能得到成長。
你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只有不斷的思考,不斷地對你周圍的實物提出更簡潔深刻的見解,這些不會有錯。
個人認為數學和演算法是好東西,要享受智商被完爆的感覺,這才是成長。


12/21/2014 現在再看一年半前寫的東西,真是。。當時還是太年輕了,見到的人種類太少。如果帶來了困擾,還在此道歉。把之前寫答案的全部刪掉了
----------------------------------------
我之前認為,頂尖大學和一般學校的區別在於最優秀大學鼓勵學生追求自己的夢想,鼓勵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很多留言中也提到這對他們不切實際。一年半前的我認為我是在「啟發」別人 (i.e. there is a right way of doing things, and this people are simply making mistakes)

但在過去的一年半里,我慢慢意識到我錯了。這個只是表象,更深層的原因是不同大學賦予學生不同對風險的耐受度(risk tolerance)——最好大學提供給畢業生的是一個安全網和一個助推器,因此這些畢業生可以追求更高風險,而因此更高expected payoff的活動。而普通大學的畢業生沒有這兩個東西,因此只能選擇風險更小,也看起來更無聊的東西。

怎麼說呢?為什麼最頂尖的大學鼓勵學生追求夢想,不管是創辦startup還是成為總統?

助推器:因為頂尖大學有很多出色的校友,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比如競選州長拉捐款,或者找風投pitch),你們會發現自己的校友很多時候佔據了很顯要的位置,而他們也更容易幫忙
安全網:因為即使他們花了幾年時間失敗了,憑著他們畢業學校的名字老老實實去找工作,絕對不會餓死。
做個類比的話,而相對有資源人家的小孩可以更全面的發展,因為他們有安全網(不成功也不會餓死),和助推器(有時間和錢進行各種不會馬上直接帶來利益的活動)

對於普通大學的(優秀)畢業生來說(不是指考試考的好,在此強調),最困難的應該是剛開始的時候,因為你的學校名字基本不可能幫你打開多少門,也沒有多少校友可以幫忙。但如果你真正優秀的話,工作幾年後大家就會以你個人的成就來衡量你,而不是你的學校。

其實對於普通大學的學生,更可怕的是asymmetric information。以上的描述是假設頂尖大學學生和普通大學學生都了解怎麼樣提升自己,怎樣實現自己的目標,但實際情況是普通大學的學生的劣勢在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當周圍的女生都在說「只要嫁個好老公就好了」,當周圍人畢業的工資除了自己花費什麼都不剩,或者熱衷於傳播小道消息,有人就會認為「世界就是這樣的」,而他們不知道自己還有完全另外的可能。與此同時,頂尖學校的學生可以經常聽各色人的講座,還有各種有意思的教授的課,他們知道這個世界很大,自己有無數的可能,而他們也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這公平嗎?我不知道,只是在描述一個世界,而沒有說這個世界應該怎麼樣。
------------------------------------------
因此,在高考制度下,也就不難解釋貧窮家裡的孩子會更加發奮讀書進入好學校,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確定性(安全網),為什麼有人考上不好的學校寧願去打工而不念大學了。
之前看過一個回答,說富人的思維是做scalable的創業,但個人認為,這是成為富人後才負擔得起的思維,而不是可以讓你成為富人的思維。
個人認為,創業最大的風險不是破產,而是花費了一部分自己生產力最高的時間而一事無成(getting nowhere)。在創業熱潮的今天,我希望大家好好計算一下自己的margin of safety,看看自己能負擔的起失去什麼。


本科後,出國前最後一次見高中女神,村姑的既視感。


特別同意@Abigail Zhou的回答,中國本科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只教書不育人(很多連教書都未必教好了)。很多中國的學生覺得高考結束就是任務完成,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基本沒考慮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不過即使考慮了進去也多半會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導致大學四年就是更放鬆的高中三年,沒有什麼本質的進步。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廣義的教育里有一項很重要,就是社會化。績點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應該讓一個學生在18歲以後開始一直思考,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自己擅長做什麼樣的事情,自己究竟要達到怎樣的目標,過什麼樣的人生。一所合格的大學,即使沒辦法提供很多渠道讓學生能接觸社會,至少也要努力引導學生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所以之前我爸媽的朋友孩子要報志願,來找我諮詢(那孩子成績還不錯,211+985的大部分都還是有戲的),我的意見是,能去一線城市就去一線城市,專業絕對不要挑自己不喜歡的,如果暫時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挑個好學一點的。

我的想法是,他現在還不知道自己要幹嘛,如果挑了個特別難的專業,天天要泡在自習室里還未必有別人做得好,完全沒有功夫去做別的事情,以後要轉行就很困難,一直在本專業又永遠做不了最出色的那群人,自己心裡還不高興。

當然,作為一個學管理出身的,聽多了一堆人的吐槽,都覺得學商科so easy,也沒什麼技術含量,現在更有扎堆之勢。但是我身邊同學院的優秀的人真的不少,而且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都在大學四年里發現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順利轉了行。有搞電影的,有做戲劇的,有做廣告的,有學法語的,有自主創業的。總之,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就什麼都去看一看。在一線城市就是有這樣的好處,你在一個二三線城市,可能就沒多少大型活動展覽,想學個二外或者考證,培訓機構也比較少。

於是就說到一線名校和普通高校的區別了。

1. 資源優勢。一線名校的教育資源優勢不用說了,從人生髮展的角度說,如果學生自己一直在思考的話,有時候一個契機是可以成為指路明燈的。在一線名校的老師比較有見解,可以提供建議;還經常有名人演講和企業宣講,都對學生非常有幫助。

2. 同輩的激勵。在一線名校你可以深刻的感覺到「比我優秀的人還比我努力」,以及「咦原來我們還可以做這樣的事情」。(而且一線名校同學的平均智商真的高出普通人很多,我接觸過幾個清華北大的人深有體會。。。)

3. 對自己的激勵。我覺得很多普通高校的學生之所以渾渾噩噩,是因為他們對自己已經沒什麼期待了。人最怕的就是覺得「就這樣」了。但是如果你在清華北大,會一直有根弦激勵著自己,覺得都進來就不能荒廢。

說到底就是資源+心態。但是說實話,我覺得中國大學教育基本上也都是五十步笑百步,但越是這種情況越是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即使大家都在打瞌睡,你醒得早還是可以做得多。你在跟你身邊的人競爭,也在跟以後的人競爭。

哦對了,上面好像還沒人提過。其實在名校,如果好好經營,還可以擁有很珍貴的人脈。有句話說看一個人混得怎麼樣,看他身邊的朋友,也是有點道理的。

——————————————————————————————
其實我很想偏個題說說在國外的幾年,美國的教育對我的改變的影響的,但是跟題目無關,就先擱置一下吧。


時隔兩年,再次看到這個答案,感慨萬千。看了下我的答案已經排到滾動條的最下面了,依然還有100多贊,評論也有很多人問情況的,說明很多朋友都有著類似的經歷,看看當年的答案,再想想如今混不如意,其實多半和學校無關,和自己有關。畢業後我先在二線省會搞了一年的互聯網,環境比較差你們懂得,自己也不甚努力,每天傻樂,後來公司黃了去了上海,到現在又幹了一年的VR教育,魔都一年,每周跑會混臉熟,越發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眼高手低,心下惶恐,奈何拖延症晚期,每天的計劃都很難完成,只能說,大學裡該看的書沒看,該養成的習慣沒養成,畢竟身處那種環境,除非極度自律不合群,否則還是會不自覺的鬆懈。(見過的幾個牛逼的都是生人勿進,每天堅持做自己事情的類型)
回頭看來,一個好的大學,對個人習慣的養成,成長路線的幫助,人脈關係的提升,資源的調動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我甚至萌生了再去考研混三年的念頭。也是在知乎看到的:最快成長的途徑永遠是名師高徒牛校,高徒自己也能有,但是付出的時間精力不成正比,總會走很多的彎路才能達到別人相同的高度,就像地鐵里,別人都走自動扶梯,你走樓梯,人家站著輕鬆登頂,你得花力氣爬。更何況有的只有電梯。所以在這裡只能希望各位和我有相似經驗的朋友,能在接下來的大學生活里,努力前行,雖然很難,但還是要堅持自己的道路,有機會,找個好老師帶,考個好的研究生。學長只能幫你到這了。

---------------------------------- 一本正經的分割線 ------------------------------------------

看到各位答主要麼是復旦,要麼是211,最差都是個二本,讓我這三本院校的無地自容啊,就也來說下自己的經歷,能力有限各位看看就好。本人大四即將畢業某三本院校,以上諸位院校在我眼中,已經算是一線名校了,所能得到的教育資源,也是我羨慕不已的。我從小就很笨,聽我媽說我5歲才會說話,高中時成績很差,還從高一就沉迷遊戲至今(但我還是很感謝EVE這個遊戲將我這EQ、IQ不到50的人拉回了平均值),一度打算走上藝考生的路線,都已經學了一年的美術了,最後還是轉回傳統高考的路線,可想而知成績有多差,磕磕碰碰的爬進了一所三本院校,除了風景極好以外也就沒什麼的學校。比較幸運的是當時分宿舍把我分到了一個學長所在的宿舍,裡面住著一個藝術系第一和英語系第一(這也是感覺來了這學校比較幸運的一點)在兩位學長的幫助下,順利的渡過了剛入大學的迷茫期,努力的學習各種雜七雜八的東西,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於是在大二也就是兩位學長走的那一年,我成功的混到了本專業第一,順帶達到藝術繫上等畢業生水平(註:這裡是指本校水平,我知道與諸位最低騰訊保本那種水平差太多太多了,我想進騰訊人家一句211就足夠把我打發回來了)
因為和我同宿舍的兩個同屆和我不是很對脾氣,然後我換了宿舍,到了本班的一個宿舍(我們班是屬於計算機系下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這時候才真正體會到了三本學校普通學生的生活,大部分時間不會去上課,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開電腦,晚上睡覺最後一件事關電腦,每天都在遊戲中度過,問為什麼選這個專業,答曰好打遊戲,好找隊友。自此,開始了我的苦逼生活,每天舍友起床,我也起床,人家LOL,我帶著隔音耳機做設計,敲代碼。(為什麼不去圖書館?愚蠢的圖書館插座只有4個,破筆記本電量只頂1小時)但還是時不時會被缺少隊友的舍友拉出來頂杠(自從被強拉進某網遊然後虐暴3個舍友加隔壁宿舍4個之後- -#)索性苦逼的日子沒有過太久,本校的教育資源開始向我傾斜了(很感謝學校給了能給的最好的)首先是可以隨便逃課沒人管了,然後開始安排老師開小灶,只不過我聽課老打瞌睡,真不好意老師,這些我也會啊...接著又接手了省里給的一個項目,雖然也只是個落伍多年的項目(這年頭還用ASP做網站你敢信),但怎麼說,也開始拉團隊了,這時候才發現,本校的學生,大多數都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沒有目標,沒有動力,都想畢業考公務員然後混一輩子(這幾天班群里一水全是公務員相關- -#)好容易拉了幾個人折騰完項目了,最後剩下兩個人加上我總共三個,搞了個工作室準備創業,開始跑單,趕工做海報,做網站各種,然後就開始發現想的太簡單了,一腔熱血逐漸變涼,撐了半年最後還是關了,此時已臨近畢業,回首大學生活頓感迷茫,大學四年,泡過圖書館,打過網遊,擺過地攤,干過兼職,做過項目,帶過團隊,卻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連自己畢業了能做什麼工作都不知道。這時候才真正意識到了和牛人們最大的差距,眼界和思維方式上的差距,看看以上諸位答主的答案,條理清楚,一針見血的指出了關鍵,這種能力是我羨慕不已的,很感謝在我迷茫的時候發現了知乎,在知乎混的這一個多月里,我明白了自己將來想要努力的方向,感謝知乎,從此世上少了一個公務員,多了一個程序猿。
------------------------------------------------------
寫完發現跑題極其嚴重,思維極度混亂,不過好歹還是敲了半個小時,就發出來了,大家將就看看就成。一個在三本院校不甘平凡的人的生活


教育的本質......啊哈哈哈哈哈

當說XX的本質的時候,有兩種說法:
1. 類似於讓XX能夠成為XX的東西。因為椅子有成為椅子的性質,所以椅子是椅子。
除非普通本科不是教育,那麼本科教育也有成為教育的性質。
除非我們能夠說成為教育的性質是不同的,那麼無法去說 A的教育和B的教育有教育本質上的區別。


2. 我們有一個類似於理型世界的東西,這個世界中有一個叫做教育的東西;各種教育都分享了這個原型的一部分.......有的分享的多,有的分享的少(就像柏拉圖去黑詩人和畫家那樣)
理型世界已經被黑的很嚴重的...
但是更大的問題是,我們不僅僅在這裡要良好的定義一個叫做教育的原型,而且還要來一個什麼是『只有一部分的教育』的概念。


3. 反正也不知道在談什麼,我們就假裝深刻吧........
這時候就會說,大學的教育應該.....,應該.....,應該.....;但是.....
但是我不喜歡這樣的用詞呀,這還不如直接說為什麼X的教育比Y的教育看上去糟糕,請深刻的回答。


首先我有一個問題:

為什麼得票高的長答案感覺多是:普通本科學校在哪些地方比不上名校?

下面中科大,北大同學回答的中肯答案沉得很厲害,雖然不確定原因是什麼,但願不是因為「被建構的名校」。

感覺從幾篇普本立場的文章來看,有一種對名校過於推崇,對周遭環境過於貶低的傾向。我擔憂這種傾向是否會導致一種可能——對自己要求過高/盲目崇拜名校生/對周圍一些行為進行過多的judge(評價),以至於影響到人際關係……

好像我們生命之中都存在一種「更好的東西」,支持著我們超越平凡的周遭繼續往前進,如名校對普本,美本對名校。總覺得外界強得不可思議。

如果單純把這些當成自我要求的標準當然不錯,但希望不要成為苦惱——名校和普本的差別沒有那麼大!最關鍵的還是自己的能力培養!

如果能保持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學習新知識、接受新資訊,一直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反思和規劃,可以做得比許多名校出來的同學好多了。

人脈、實習、師資這些是難以改變的,但許多名校同學也並不一定能爭取到這三者。個人的能力永遠比身上光環重要。

先介紹下自己的情況:

目前人大讀書,姑且算是名校?親密的朋友中里有在國內、美國、日本名校讀書的,也有在國內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和大專讀書的。

我覺得自己大概很難回答「教育的本質」這樣的問題,因為目前年紀太輕,人也比較愚鈍,許多學校對我造成的影響也許我無法在短暫時間內明確。

既然問題是名校和普本的區別,那我就著已回答過的普本方面的情況試著回答我所觀察到的周遭環境,希望能對題主有幫助。

本來想試著分:有哪些(和前面幾位回答的)一樣,有哪些不同。但後來發現情況有些複雜,就混在一起寫了……

學風:

從社交網站是很難看進一個人的內心的。

個人感覺在我的朋友圈裡,曬遊戲、去哪兒玩、電視劇的比例還是非常高的,應該能被稱為社交網站的基本需求。其他的話,人人夾雜各種課、考試、作業的吐槽,還有一些「被mark」的優秀學習資源;QQ空間用的人略少,一般似乎在上面還會與各種過去同學溝通感情。微薄一般都是個人趣味的彙集地了。

私以為,社交網站主要承擔的功能可能還是社交。我的一位室友,複習得再苦被分數虐得哭得再慘,也保持著忙裡偷閒上微薄轉幾條段子哈哈哈。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學霸的偽裝,而是其對社交網站功能的定義體現,當思考、學術被認為是一種比逛街、遊戲、電視劇更加「高尚」的行為時,在同齡人中展現出自己每天都在做這些無疑是一種友盡的行為,何況也不可能有人每天都在做這些,再學術的人還有幾個小愛好呢。在這種情況下,社交網站上充斥著大批哈哈哈再正常不過。

在自習,不代表在學習;在學習,不代表在思考。

就自習室來說,我想情況應該是類似的。期末前的上座率都是極高,平時的自習室如果經常爆滿,可能需要考慮下是否是學校提供的自習場所數量太少?據我所知,有一些學校的學生經常被迫長期泡麥當勞自習,或者早上在圖書館門口排幾十米長隊。但並不認為這能直接等於非常勤奮。

在自習不等於在學習,在平時的人大圖書館和自習室中,一眼望去自習的占多數,但刷手機和玩電腦的也不在少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懶惰是長期病,並不是考上名校就痊癒,考不上就發作了。只是有一些先覺者對自己要求比較高,想出各種方法來遏制,比如考前註銷人人,安裝我要當學霸,刷夜……

在學習也不等於在思考。我有一位朋友,成績很好,但幾乎不讀書,興趣點也不在這些事上。對其來說,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機械地背誦、套用即可。(想想高中政治題吧,大學的許多科目也可以做到那樣答,不同的是你可能需要事先查找一些資料,因為沒有政治課本了)

但即使如此,重視考試、多自習多數情況下還是有些益處的。

個人看來,對於考試、學知識來說,只要剋制住懶惰,實現起來也並不是太難。最值得敬佩的是,周遭的同學們平時再憊懶,許多人在考試前都拿出了要麼背要麼死的氣魄。而我在一所三本朋友,在考前則拿出了「我已棄療」和「我已作弊」的氣魄。他覺得為考試複習很浪費時間,對於我的刷夜完全不能理解,並且毫不在意分數。

所以與我一些在意分數、獎學金、保研、排名等所以兢兢業業自習著,時不時「觸發」了興趣點,偶爾有所突破,甚至有所小成的同學不同,他對專業基本是棄療狀態,拒絕走入專業的他現在也還在為做什麼而迷茫著。前者許多最後也不由自主地萌發了對專業的興趣,或者在對專業的學習中,從各種信息中發現了自己的真愛。而後者可能只能通過社會實踐發現了,在沒有長時間大量信息輸入的情況下,也許前者更能使人在短時間內反思自己,找到定位。

我的同學們都在做什麼?

我想我有可能就是@何敏答案中說的在寢室睡一整天的同學,我也一些同學天天看劇。但並不認為這和素質關係很大。

也許之前所列舉的這兩個行為,是因為希望其代表的是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生活有沒有進行很好的思考和規劃。

在我看來,周圍同學普遍具有規劃,最起碼是短期的。

比如為了爭導師,許多人會提前一兩年開始著手準備。

考研和獎學金的爭奪,大家都懂的。

混社團,混學生會,做項目,做實習這些往往是大學裡最能做出成績的部分,也是很多情況下最能區分非學術大牛和普通學生的部分。

這些規劃和思考有不少都是來源於師兄師姐、老師在不經意間傳遞出來的信息。當具備以上條件的人被人認為是大牛時,如「優秀畢業生」獲得者,其他人也都會以此為標準繼續奮鬥。

這可能是名校對普通學校相比之下的一個優勢,因為大家都是好勝心/上進心非常強的一批人,在每天的信息刺激下,多少會對自己人生有更多的思考、規劃。@Unistar在其回答中提及的出國信息,人大出國的非常多,大一時曾經旁聽過大三的課,教室的最後幾排人人一本單詞書。出國講座、交流會每月辦得飛起,不了解簡直不可能。不過可能這與七年的時間變化也有關係~~

在這裡,我並不是很同意@黃明亮 搬運文章中的一些觀點,從其「好學校的學生對自己應該是很嚴格的。勤奮努力,堅韌不拔是他們的標籤。」「如果是牛校的學生,一定是在學習的反覆實踐中發現了規律,悟出了方法的。而普校學生就無法從當中吸取經驗,發現規律。」感覺有點「構建」名校學生的意味。

從我的觀察來看,名校學生的一些行為其實也可以說成是「對周圍發生的事情沒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比如對某些學科的追捧,對某些職業的追求,許多人並沒有思考過自己的人生選擇,只是跟著大部隊走。這種行為本質和一起打lol,一起化妝,一起比身材差別其實也不是非常大。只不過前者更被社會認可。

當然,思考的人永遠存在。比如在圖書館經常發現身邊的軟妹子在讀《鄧小平傳》《公天下》等新書,加入社團認識人生閱歷很豐富很有個性的人。覺得都很厲害。但思考,不是在普本就做不到,在名校就一定能做到的事啊。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大學生 | 大學 | 清華大學 | 985 工程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