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y Ive 推動 iOS 採用扁平化設計(Flat Design),這會有什麼影響?

Apple Design Teams Get Cozier

Some suggested that in Apple』s next mobile operating system, Ive is pushing a more 「flat design」 that is starker and simpler, according to developers who have spoken to Apple employees but didn』t have further details. Overall, they expect any changes to be pretty conservative. For the past few years, Apple has unveiled versions of its mobile operating system in the summer.


先贊同一下@陳粲然的回答。
看了一圈答案,首先發現大家對skeuomorphism的定義都存在不同的理解。

一,什麼是skeuomorphism?

Game Center和Music一樣,有標準的iOS控制項(Tabbar,Navigation bar等),類似的還有飽受指責的Find my friends等。

Game Center和Music一樣,有標準的iOS控制項(Tabbar,Navigation bar等),類似的還有飽受指責的Find my friends等。
這不叫skeuomorphism!我不知道叫什麼,我管它叫「主題化」,也就是很多人喜歡用鄙視的口吻說的「視覺手淫」!

上面兩個App才是真正意義的skeuomorphism。

上面兩個App才是真正意義的skeuomorphism。
iBooks和Passbook沒有傳統的iOS交互方式。
iBooks在一個真實的書架上擺上書籍,Passbook的排列則模擬真實的錢包中的插卡方式,這些交互行為都是在模擬真實世界中的用戶行為。
其結果就是,即使沒有傳統的iOS交互和引導,用戶也能夠很快的明白這些東西怎麼使用。
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兩者,左邊有很豐富的紋理,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過分的質感,而右側雖然在卡片形狀上有模擬真實的優惠券,但是其質感幾乎是完全弱化的。
包括@陳粲然提到的Android的計算器,也屬於skeuomorphism,
所以skeuomorphism和紋理質感等無關,請不要再混為一談!
同理,Flat Design也不是簡單的把質感去掉就好,必須配合交互層級的Flat化,不然就會和Outlook 2013一個樣。

二,來說說這種「視覺手淫」吧。
既然知道了什麼是skeuomorphism,那麼其實大家最多反對的並不是skeuomorphism本身,最大的聲音其實來自對Game Center,Find my friends這種質感的「過度模擬」。
Game Center的質感目的是給人帶來玩遊戲時候的趣味性,挑動用戶使用Game Center和朋友間比賽的慾望。
Find my friends的皮革質感目的是為了增加App給人的親和力,而不是類似設置界面的冰冷冷的感覺。
它們的配色,質感的確是"視覺手淫",其目的就是營造用戶看到界面時候的感覺,請你們不要想太多,它們的目的不是映射現實生活中的使用方式。
既然這是一個視覺部分的問題,則難免會出現審美疲勞的問題,尤其是當大量「去質感,扁平的視覺風格」興起的時候,而iOS的視覺風格更是延續了幾年之久的情況下。

補一句,持抵制這種「視覺手淫」設計觀點的,大部分都是IT從業者和設計人員而已,是很小眾的一部分人群,當然這不妨礙我們期待iOS可能會有的改變。
儘管我認為,去質感的設計實在是浪費了Retina這塊屏幕。

三,Jony Ive對iOS的影響。
我的看法是會有影響,但是不大。就和昨天更新的Podcasts一樣,把一些成舊的skeuomorphism去掉,但是整體上的視覺風格並沒有靠近Android或者Win 8那樣完全的無質感。

最後貼一篇文章,原Apple設計師Mantia對skeuomorphism的看法:
Mantia ? 「Skeuomorphism」

--------------------------------
更新一下,iOS 7正式發布也過去幾個月了。
Ive 的介入讓 iOS 的扁平變得徹徹底底,這是之前實在是沒有預料到的,被打了臉哈哈哈。
所以現在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了,不僅是影響到了,而且影響甚大。


蘋果現在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並不是設計應該擬物還是扁平化,而是 iPhone 和 Android 在使用體驗上已經沒有雲泥之別。雖然毫無疑問 iPhone 更好,但就像柳傳志的比喻,兩隻雞站在一起,別人不在乎誰大一點,鴕鳥和雞在一起,差異才顯現出來。現在 iOS 和 Android 的關係不是鴕鳥和雞,如果不能保持這種懸殊差異,你憑什麼產品貴那麼多?

想徹底的提升 iOS 的體驗,需要大破大立。我覺得以前 Scott Forstall 的團隊其實是求穩的。

模仿 Dieter Rams 的產品固然不錯,但這有什麼難的?稍微有點才能的設計師都能做。這是以前 Scott Forstall 率領的 iOS 的設計團隊做的事情。

能做出新時代的、達到 Dieter Rams 水準的、創新的設計,才是牛逼。這是 Jony Ive 率領的蘋果工業設計團隊做的事情。

現在 Scott Forstall 走了,Jony Ive 全面整合設計團隊,怎麼可能讓他來湊合以前的水準?

不久前 Ive 接受採訪時曾經說,他的設計方法是,先打破以前的框架。比如,說設計一個飯盒,那他們先要把「盒」這個概念抹去,只想這個器皿最佳的使用方式和設計形式。我覺得最近蘋果所採用的扁平化設計思路不外如此:提到音樂,不要只想到音符或 CD,要想想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更創新的方式來呈現它。

他能不能成功,不知道。

但永遠別忘了 Dieter Rams 設計十誡的第一誡:Good design is innovative.

擬物的設計,在今天一點兒都不 innovative。


謝謝邀請。
先說下我對事件的整體理解:安定團結,撥亂反正
下面具體解釋。

1. 剛看標題這麼聳動,我對來源有點懷疑。查到原文(Apple Design Teams Get Cozier)後,發現文章主要說的不是扁平設計,而是團隊整合的問題。
簡要複述:

  • 工業設計團隊會更早、更頻繁的和人機界面(iOS)團隊通報設計進度(八卦:之前工業設計團隊都是用自己的軟體開發人員做模擬界面的);
  • Jonathan Ive和iOS團隊的頭兒Greg Christie一起參與人機界面新設計評審;
  • Ive和Christie相處不錯;
  • Ive在推進更簡潔(starker and simpler)的、更扁平的設計理念,可靠細節沒有,但估計結果會很保守;
  • Craig Federighi領導下的iOS和OS X團隊整合很慢,目前蘋果有兩個calendar團隊,是否整合很多人在觀望。

翻譯一下:
在Ive升遷後,他的子弟兵工業設計團隊向iOS團隊主動示好;同時Ive介入iOS界面設計,既與iOS的新頭兒和諧相處,又能推進自己的設計理念;相比之下,同樣權責擴大的Federighi的整合就不見進展,導致人心不穩。
它表面上是對Ive的肯定,但Ive執行的是Tim Cook的方針(軟體、硬體、服務無縫整合),所以文章的核心意圖是對Cook進行有保留的肯定,為蘋果公司唱好
Jobs死後,人們(可能包括不少蘋果員工)對蘋果的定義還是單核心驅動的創新公司。Forstall在公眾眼裡是或者說可能成為新的單核心,所以他的離開是蘋果公司的利壞消息。
但Forstall顯然不是Jobs。Jobs跟A級水平的人合作時,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對方的能力,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從之前爆出的消息看,Forstall在高層屬於「眾人嫌」。所以說他最大的缺陷是和A級水平的人合作的能力(Jobs選擇了Cook很有可能也是從這點出發)。
Cook的蘋果體系,是多核驅動的業務公司。一方面分散權力,將公司決策機制由獨裁向共和轉型;另一方面,蘋果公司的目標始終是通過為用戶創造最大價值來獲取最大利潤,只是Cook更擅長業務運營,而Jobs更擅長產品創新。
這個體系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為了實現它,Cook眼下有兩大任務:補缺團結。在公司還能持續賺錢時,補缺不是很急迫(Cook這事兒也幹得不太好);所以現在Cook把管理團隊的安定團結作為重要任務,這也是少數Cook可以作為利好消息放出的內幕(現在大家對蘋果掙了多少錢已經沒有感覺了)。


2. 先說下我對「扁平化」設計的理解和對未來的推測。
拋開「給讀者他們想要得到的新聞」這一出發點,我認為Ive介入OS設計後產生的實際效果,很可能比「扁平」這個詞給大家帶來的預期要小。
理由嘛,第一當然是iOS已經擁有了超大用戶群體,保守不是選擇而是必須,除非有非常大的意外(用戶流失嚴重、負責人精神狀態異常等),Ive不可能激進改變;第二則是,iOS已經夠扁平了
這裡說的扁平,是交互意義上的。iOS剛誕生時,沒有蓋在上面的通知中心,也沒有多任務切換,文件夾里的圖標都是平鋪陳列排列,系統只有一個深度。從多任務切換的實現也可以看出,iOS是盡量避免增加深度、保持儘可能扁平的。(反觀草台班子Android、富二代WP、MeeGo,都是一上來就有不止一個深度)。
人們反對的,是iOS逐漸爛熟之後視覺風格的不一致和部分系統應用界面的無必要繁複(這種簡繁並存的混亂會進一步強化繁複的感受)。
但是,iOS視覺風格的非扁平化,我認為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除了前述幾位所說的Jobs的個人追求、對輕度用戶友善之外,這還是一個情感化設計的範例。為了減輕用戶的認知負擔,iOS選擇了最扁平的交互架構。如果視覺風格也採用扁平化,那麼在用戶手中的設備就真的成了一個薄片。人很難對這樣一個徹底的平面投入感情,因它對「腦中之手」激發的觸感比有厚度的東西要少得多。(回想一下,很多人會珍愛本子,卻很少有人珍愛散裝紙。)
iOS默認桌面好似一片無垠空間中整齊擺放著幾個水晶飾物,跟如同掛滿自動信息牌的牆的WP比起來,普通用戶更容易對哪個產生感情一目了然。
所以,iOS7的「扁平化」很可能是減少/簡化底紋、減小動畫幅度、取消狀態欄半透明這個級別的。

最後說下為什麼Ive的選擇是撥亂反正。
我認為iOS app的設計有逐步走上邪路的風險。這個邪路,是指「在平面中模擬真3D」。
由於iOS視覺風格目前在主流手機OS中最繁複(也可以說「精美」),「過度設計」在iOS開發者的腦中閾值逐漸升高了。就是說,一個交互選擇,出現在其他手機上可能被大家說「這麼複雜」,在iPhone上出現則可能被視作值得效仿。在平面中模擬真3D就是這樣的例子。
為什麼在平面中模擬真3D不值得效仿?

  • 手機屏幕作為交互界面,完全沒有深度這個概念,模擬真3D中的所有的操作,都更加不自然;
  • 非遊戲類app,現有的模擬真3D操作多是與界面無關的語義系統,必須加以解釋,由用戶記憶;
  • 模擬真3D界面還必然有多於一軸的界面切換,把更多不必要的記憶負擔加到了用戶頭上。

我並不反對3D界面,但堅決反對用現有觸屏做3D界面的輸入設備。類似Wiimote、Kinect之類的設備比一片大猩猩玻璃強出不知多少倍。在平面中模擬真3D並非不應出現,作為交互試驗未嘗不可,但絕不應成為手機交互的主流。
(插一句:我認為應用的多層化是適合現有手機硬體的交互選擇,即多個平面分屬不同層次。Clear的複雜度是普通人認知負擔的極限。)
如果任由iOS在繁複的道路上前進,除了在平面中模擬真3D,還可能出現其他看似精妙實則有害的設計潮流。有害是指影響用戶使用,導致傷害開發者,最終傷害生態系統。
所以適當簡化視覺風格,有效傳達「保持簡單」的信息,是一個撥亂反正的措施。

PS:寫完發現之前抗議呼聲最高的podcast最新升級已經開始體現這種扁平化了,大家可以用用看看。


首先我要感謝蘋果帶給我們這麼高標準的,通用的,簡潔的,精美的視覺體驗...
擬物化是在圖形界面上虛擬現實世界的心智模型,主要解決的是視覺識別和情感延伸問題,一方面是圖形的擬物化,另一方面是結構機制的擬物化(模擬現實世界的物理性,如慣性)
我認為蘋果斷然不是要走微軟那種極端的路線,所以不要提及扁平化就和微軟混為一談,但輕量與扁平是必需的,這是人類審美的需求,代表現代製作工藝的精細化,所以我覺得接下來蘋果會在視覺上作細微的調整,弱化漸變,減少陰影的使用,創作更有現代感覺的紋理質感...。
關於信息的扁平化也很認同上面的觀點,這是蘋果系統現在具增值的改進空間,這是最值得期待的部分,例如使用更好的利用鎖屏界面,下拉通知欄發揮更多的作用,優化APP的信息的信息層級結構...


問題不在於外觀的擬物化還是扁平化,問題在於交互方式。

擬物化的確不是一個長久之計,為什麼隨著技術進步,我們仍舊要採用舊的交互方式?而且是在新的物件上「模仿」舊物,不管是其外觀還是其交互方式。當絕大部分物件都被顯示屏代替,難道你還需要高光效果?難道你還需要添加陰影?擬物化也許只是一種過渡,它讓人們從相對意義上的具象物體過渡到一個「具備一切功能」的抽象物體時不至於太過不習慣,但這和人文主義無關。

扁平化設計是適應現今越來越多的屏幕設備的一種設計理念,它是擬物化設計的繼任者。因為,我們已基本完成了過渡。

當一個小孩抱著雜誌,抱怨它是一部「壞了的 iPad」,我們還會認為我們的新生代非常需要「擬物化」所代表的交互方式嗎?

喬布斯說,看一個產品是否成功,只要把它交給一個小孩,幾分鐘後,你就知道答案。

但是,當時的小孩,他們之前從來不知道什麼是 iPad,從來不知道這個世界上也許存在著另一種可以讓他們完成一件事的方法。所以,當他們看到屏幕上幾近真實的開關、按鈕,他們會本能的去點擊,去操作。

只是我們的新一代還會不知道屏幕操作是一種什麼概念么?不要忘了,我們點擊開關、按下按鈕、翻動書頁,其實都是從零學起的。

所謂「扁平化」,也許正在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真實實物」。

擬物化不會消失,它是另一種審美,另一種觀念。


最後,「調整圖標每一個像素的細節」在扁平化設計中仍然適用。這與擬物化還是扁平化無關。

畢竟,注重每一處細節是絕對沒錯的。


我覺得很多人都沒有理解「扁平化」(Flat)和「擬物化」和skeuomorphism的概念,這也是我為什麼不主張把這兩個詞做翻譯的原因。如圖所示,很多人都會認為左邊是「扁平化」設計,但實際上以下兩張圖都是skeuomorphism設計,也就是很多人所說的「擬物化」(實際上這麼翻譯並不準確),skeuomorphism強調的是對實體設備在操作模式(信息獲取方式)上的模擬。設計風格的扁平和軟體設計上的所指的扁平化並不是一個概念。微軟的Windows 8是真正的Flat,你會發現他不僅僅是設計風格的扁平,flat最好的理解應該是「極簡化設計」,即強調利用最輕量、簡單的設計來傳遞核心信息,強調通過對視覺焦點的引導來讓用戶快速地完成操作。當然,為了去處那些冗餘的設計(例如模擬質感、外形等),flat的設計往往都是一個平面結構,所以往往讓人誤以為平面型的設計就是flat設計。不知道蘋果會不會做相關的嘗試,還是十分期待的。我寫過一篇「skeuomorphism」還是「flat」,蘋果和微軟為何選擇了截然相反的設計風格?,歡迎指教。

另外 根據以上信息我們可以發現 flat的設計風格實際上和skeuomorphism是完全可以共存的。



Jobs 喜歡擬物化設計不是沒有源頭的,擬物化帶來豐富的暗喻,讓幾歲的小孩子或者 70 多的老人都可以輕鬆的操作移動計算設備。

好的擬物化設計,例如拖拽列表的橡皮筋效果, iBooks 的書櫃,書籍的翻頁效果,便簽的淡黃色掛線紙,翻牌計時器,都在幫助用戶理解界面的功能。

並且,所有這些設計使用的都是人類設計史上久經考驗的經典。 MONDAINE 的錶盤超越了半個世紀的時光, dribbble 上的設計師也許可以拿出個「更漂亮」的來,但是,沒有經歷時間的考驗,誰又敢說就此超越了?

現在很多人反對的,其實是「過度」的擬物化。但是「度」這事,是很扯淡的東西。你不能說度的拿捏是虛無縹緲的。但是,多一些或者少一些好?基本無法討論。也正因為如此,與其說反對「過度擬物化」是風格之爭?他其實更像是權力鬥爭的大棒。

現在很多人反對的,其實是「過度」的擬物化。但是「度」這事,是很扯淡的東西。你不能說度的拿捏是虛無縹緲的。但是,多一些或者少一些好?基本無法討論。也正因為如此,與其說反對「過度擬物化」是風格之爭?他其實更像是權力鬥爭的大棒。

而 Jobs 終其一生,其實都在做這一件事:就是把最先進的科技,用最直白而淺顯的手段表現給所有人。

所有人!!!不僅僅是科技 Geek ,審美裝逼犯,或者名校畢業生。還記得 Jobs 在家庭聚會上教一個小男孩用 Macintosh 畫畫的段子嗎?

這種"大愛",讓 Jobs 的產品超越了很多更專業的設計者。另一個原因也許是 Jobs 並沒有太多做為設計師的自戀或者自負。

優秀的扁平化設計並非不美,但是需要一些審美能力和更多的想像力。我相信以喬布斯的悟性,不會不了解這種美。但是,難得的是他可以做到"降級思考" : 回到一顆童心當中去選擇 iOS 的設計風格。 - 這是一種「無我」的境界,只要夠淺顯直白,讓所有人都在一瞬間意會?那麼抄襲也無妨。被「專業人士」詬病為「不現代」,「不革命」,「不極簡」,也無妨。

據說, Ive 是最懂 Jobs 的人。不過,當我三歲的侄子再也不能一眼看懂 iOS 界面的時候?我看誰還有臉說這句話。 - 而如果 Ive 能以新風格做到?比如在足夠可傳達的基礎上降低擬物化的逼真程度?那又何樂而不為?


無論這個消息的真假,首先都要恭喜微軟,在土鱉了這麼多年之後,第一次真正開始引領設計潮流了。

個人覺得一種新潮流的出現,本質上無非是因為「看膩了」。繪畫上,看膩了洛可可之後,出現了動感不規則的巴洛克,看膩了巴洛克之後,又開始回歸平衡和秩序,出現了新古典主義。。。延伸到建築上、服飾上、設計上,仔細想想你會發現,人類總是在喜新厭舊,反感一成不變的風格。

蘋果在主導市場這麼多年後,其擬物化風格也引領了UI設計好多年,擬物化浪潮一波接一波。到現在有好多設計已經發展到死扣細節,死扣質感,把每一個icon的真實感看做終極目標。我想,總有一天這種風格會盛極而衰的,只是時間問題,起碼我已經「看膩了」。

所以Jony Ive 想要推動 iOS 採用扁平化設計,也並非不可想像。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我想看看蘋果能達到什麼樣的造詣。畢竟,扁平化設計只是一種趨勢,能不能全面流行還真不好說,微軟的metro風格就有一大幫噴子(我自己就是win8的噴子)。

從設計難度上說,我認為扁平化設計要遠遠超越擬物化設計。人類藝術的趨勢是從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前一個抽象是因為沒有掌握透視等繪畫原理所以畫不像(如史前山洞中的壁畫),後一個抽象是對具象事物形態、色彩的高度概括和提煉。現在這個階段,抽象畫是比具象畫更高階更具難度的。映射到設計上,扁平化就是對具象事物的高度概括提煉出來的線條和色塊,比照著實物扣細節困難好幾個檔次。所以做出優秀的設計很不容易,起碼我用了這麼久WP系統,設計出色的APP沒有幾個,大多數還只是停留在更換壁紙這種最低級的階段。

綜上,如果ios真的開始往扁平化轉變,那麼請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提供個新的角度。

不論蘋果的 UI 設計風格朝哪個方向走。有一點是蘋果永遠不可能放棄的,就是給競爭對手帶來的被動地位。

擬物給手機廠商帶來多大的包袱?擬物化設計要想達到效果需要一流的顯卡、一流的屏幕、充足的內存,間接的還要有充足的電量。這些都是近幾年手機廠商在疲於奔命的。而蘋果憑藉先發、垂直整合和封閉硬體,牢牢把持著絕對的優勢。可以說,一套除了拔高設計門檻,還要帶來更高綜合硬體要求的 UI 風格,是蘋果競爭優勢不可拆分的一部分。

這一點蘋果自己清楚,競爭對手也是清楚的。所以聰明的競爭對手,是一定不會用自己的短處去和蘋果死磕到底。Metro UI 其實是在這個戰略背景下被抬出來的。 Metro 最初用在什麼屏幕上的?電視機屏幕。在一個像素點壞了就讓人以為是蒼蠅屎的屏幕上,在一千個家庭就有一千種電視機的屏幕上,Metro UI 都能勝任。說明 Metro UI 對屏幕質量和尺寸變化的適配能力是奇高的。這種風格對於 Android 和 WP 的廠商授權,無法控制硬體水平和規格模式簡直是諸葛亮的東風。

所以,表面上看是設計師們在吵架的 UI 風格之爭,其實是改變產業格局的重要戰場。而蘋果,腦袋再進水也不會放棄自身的優勢,替競爭對手取推廣高度扁平化的設計。所以不管 Jony Ive 如何領導蘋果 UI 風格的轉型,一定會把握好一度,不能讓其他廠商輕鬆便宜的跟上來。


最近剛讀過一篇博客 Flat Design is Content Driven ,引用一段話

「Beyond the visual flatness, what both Windows Phone and Android have in common is their focus on content. The visual simplicity of flat design is an effective way of moving the focus from the UI chrome to the content.」

「內容為王」的時代,移動應用設計應當更多關注內容呈現和用戶操作的效率,尤其是效率類的生產力應用,需要短時間集中精力在內容本身上面。UI的擬物元素會干擾視線,分散注意力。去擬物化、扁平化逐漸成為新的設計趨勢,除了一定程度受到WP和Android的帶動外,更多是內容驅動的。

另外再說一下我個人對Skeuomorph——擬物設計的愚見:擬物除了模擬真實物體的物理外觀、材質帶來的質感外,更廣義來說,應該也模擬、抽象真實物體的概念。比如iOS的邊間回彈,就是真實物體具有「慣性」這麼個物理概念;比如很多應用的側滑邊欄,英文叫「Drawer」——抽屜,我覺得非常形象:抽開來(側滑),找到你想要的東西(一般側邊欄是導航功能,是入口);再抽回去,而這個設計本身並沒有去模擬抽屜真實的外觀,只是藉助這樣一個概念。所以我覺得,做設計時,對擬物的理解應當更深入一些。

其實很多應用的擬物UI完全是沒有必要的,比如iPhone飽受詬病的Find My Friends,那精緻的皮革,卻怎麼也無法對應到這個應用承載的功能。類似應用還有很多。蘋果自己在桌面端的擬物設計也有很著名的失敗案例,請看極客公園的一篇 蘋果的擬物化設計之過 的文章中有提到:

QuickTime 4 發佈於喬布斯回歸之初的 1999 年 6 月。正值大幅蘋果公司大幅革新電腦外觀,著力吸引首次購買電腦的新用戶的關鍵時期。當時的設計師就認為如果在軟體界面上模擬真實世界中對應物體的外觀和操作方式,則這些從未接觸過電腦的新用戶無需太費力就能學會電腦系統的操作。在這樣的思潮下,QuickTime 4 取消了沿用多年的音量控制方式,而是採用了和現實生活中的播放設備一模一樣的滾輪式音量調節旋鈕設計。

事實證明,這樣的設計是失敗的,QuickTime 4 正式發布之後,新老用戶紛紛出於各種原因表達他們對新音量調節旋鈕設計的不滿:

  • 老用戶們抱怨的原因是,傳統風格的音量控制滑塊消失了,他們過去已有的經驗無法繼續適用於這個新的界面。
  • 新用戶們也並不買賬,他們中的很多人面對這樣的界面則根本無所適從,很多用戶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旋鈕狀的界面部件是用來控制播放器音量的。他們並沒有在這個旋鈕狀部件和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旋鈕之間建立對應關係。
  • 新老用戶都表示,當他們發現這個旋鈕是用來控制音量的之後,他們感到用滑鼠來控制旋鈕的操作極為不便。

面對用戶的諸多不滿,蘋果公司不得不改變了這樣的設計。在後續的 QuickTime 5 中,音量調節部分變成了常見的左右拉動式滑塊,這一改變獲得了用戶的好評。

啊一不小心說了好多話(貌似引用的比較多= =),最後說幾句。我平時主要用Nexus 4(Android 4.2)和Lumia 800(WP7.5)兩部手機,自己也是大推Holo和Metro UI的粉絲,不過偶爾看看老媽的iPhone、老爸的iPad那些精緻的擬物元素恰到好處的應用,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多樣化的樂趣,如果大家都扁平化了,世界也就無趣了。


個人感覺

如果直接在現有iOS上改革,註定被萬人罵.
蘋果之前一貫的策略都很對,就是不輕易做大幅度修改,當一個產品成功後,整個產品線向這個方向靠攏。

所以,蘋果需要一個新的產品。
目前傳說中的兩個新產品,一個是iWatch,一個是iTV

Apple TV其實一直都是扁平化設計的,如果你進入Apple TV的照片流後就會發現,這丫跟Win8不是一樣一樣的么。但是Apple TV一直不能融入大眾,基本原因我覺得還是各種版權問題,導致這個產品不能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產品。

iWatch 其實可以用之前的ipod-shuffle來看,屏幕尺寸小,可能都是單一界面,所以採用扁平化設計的可能性極高,但是這個產品和其他產品線差距有點大,所以預計即使成功,也不大可能全體產品線都移植到扁平化,況且蘋果移植有自己所謂的節操,那就是鄙視微軟……

個人覺得喬布斯之前的成功在於用戶生態環境的建設
而且重點是,環境不會總變。

用戶是一群奇怪的東西,iPhone5出現之前,他們就希望iPhone變尺寸,變材料,可是變了以後卻又吐槽一片,所以,老喬最牛逼的還是執著,哥覺得怎麼靠譜就怎麼干,你們愛用不用!


信息對於用戶扁平化,容易理解,這是個值得稱道的事情。圖形效果的「扁平」與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只有針對不同情況和流行趨勢的看法。

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的「擬物化設計」,讓用戶看到生活中的物品,從而很簡單的了解app的功能,應用在某些地方這就是一種扁平化。至於說同樣是一個地圖的圖標,Google Map圖標沒有明顯的高光明暗,某個地圖圖標有高光顯得很圓滑。他們都擬物了地圖,扁平了圖標所含的信息。圖形效果只是美感和顏色漸變的流行趨勢罷了,跟「扁平化」這種設計思潮級別的概念不沾邊。

如果這麼看,你就會覺得Metro UI反倒不是扁平化,把真實世界的意向,都抽象成色塊,也許對設計師來說更前衛理性,但實際理解起來層次很深。圖形扁平,意義並不扁平。

總結一下:
圖形「扁平」,表意未必扁平。圖形凹凸有致,表意未必不扁平。多問幾個為什麼,拒絕二元論。讓用戶一看就懂,易於理解,這種扁平,是交互設計不會改變的追求之一。


我觀察了一下我身邊的人們,單純就最近的podcast更新來說,程序員這類人都在叫好,而普通人都在扼腕嘆息。
擬物化這種東西到底是什麼,這個東西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有人覺得這是一種優雅的代表,有的人認為這看起來像一坨翔。
但是這個東西真的就是我們看到的樣子么?我認為擬物風格,是一種親切、優雅的象徵。它拉近了人們對於設備內的世界的親切感。我們在看蘋果的界面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會想起身邊的事物,無論是日曆還是圖書,一切的一切都傳達出「我們的世界不僅僅是數碼化的,而是真實的」這樣的訊息。 請不要忘了,80年代的時候喬布斯就說過他要把電腦變成「書一樣的東西」。


我想說「是時候了」,我很期待改變,但不報太大期望會有什麼「驚人」。一看到 iphone 那或亮晶晶或細節栩栩圖標堆在一起就覺得「真擠」。再不改變一就對不起他拿到的那個爵位了。

2009年 Google推出 chrome 時 我就臆測 chrome 的 UI 才是未來的主流,你看改版後的這個 chrome 圖標多牛呀。蘋果的擬物,和微軟的大膽啟用的 Metro 是兩個端。Google 卻在這兩個端的連線上靠近 Metro 端的黃金分割處的地方打下樁子,2012年最終呈現個統一大業,我覺得各個應用界面基本都很受用。

微軟這傢伙確實不賴,自從 zune 開始在視覺上做了最牛的嘗試,就連企業 logo 都敢鑄成方塊。如今盛行的 Infographic 大多採用的是單色圖形+文字。微軟敢把這玩意用作如今最重要的交界(界面)。試試 SkyDrive 還不賴。

為何我認為 iphone ui 應該改變了 ?
我認為信息和擬物是存在一種平衡,一個屏幕面積不變,信息只能一層一層堆在一起,然後在一層一層地剝離出屏幕傳遞開來。當我們的手機里的應用越來越多與日常生活聯繫愈來愈緊密,不再如前方向從屏幕獲取,這個屏幕可看作生活信息傳遞交流的維度交界,信息雙向交流在這個界面佔有的比重更大了,而來自屏幕單方面的情感和視覺需求(這是擬物/擬物機理重要的兩方面需求)在這個交界被排擠。iphone 的 UI 改變是必須的,如若這一兩年不變後果「不堪設想」。
推測,圓角會變小。
==
關於 李楠 「當我三歲的侄子再也不能一眼看懂 iOS 界面的時候?」 我認為這個不是擬物存在的盾牌,偏激點反對論據就是,三歲小孩看不懂字看得懂圖案,下面一句是「難道要用圖案代替文字嗎」。當然這個偏激根本就不是論據,我想說的是這個小孩子的論點根本和擬物關係很小很小。iphone 設計的時候也不會考慮三歲小孩子如何用手機。我還有一點就是我上面說的,你說的例子是不經常用手機的用戶是單方向的獲取,而不是常用手機用戶的雙向高密度的信息流通。


2013-09-29
半年之後,官方答案揭曉。牛。

Jony Ive And Craig Federighi Talk Design, User Experience And Touch ID

Ive 接受採訪時的原話

One of the things that we were interested in doing is, despite people talked about this being 「flat,」 is that it』s very, very deep. It』s constructed and architected visually and from an informational point of view as a very deep UI, but we didn』t want to rely on shadows or how big your highlights could get. Where do you go? I mean, there is only so long you can make your shadows. It wasn』t an aesthetic idea to try to create layers. It was a way of trying to sort of deal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information that existed and to try to give you a sense of where you were.


2013-03-22
「Apple TV其實一直都是扁平化設計的,如果你進入Apple TV的照片流後就會發現,這丫跟Win8不是一樣一樣的么。」 其實我也很好奇蘋果扁平化的UI如何做差異化。


從一個設計師角度,他可以很激進,但是從市場角度,卻是大忌。因為總有人喜歡扁平化,總有人喜歡擬物化,而大部分人則是兩個都喜歡一點,所以採取中間策略是最好的。

因此,作為一個廣譜性的移動終端,如果蘋果聰明的話,不應該這麼激進,肯定是取一個平衡,就像現在這樣。


我隱隱感覺ive搞UI要出杯具!


起碼現在Coverflow被砍了證明apple正在推動新一代的視覺和交互風格。
apple的軟硬體都是配合的,
例如OS X,彩色MAC時代就是彩色界面,金屬MAC時代就是金屬風格,
又如iOS,3.X的樸素背景和3Gs手機外觀就很搭調,4.X~5.X為了搭配玻璃外殼增加了半透明效果,6為了配合金屬unibody又有意識的向磨砂金屬回歸。

所以下一代產品沒出來談外觀就是耍流氓。從fashion上來說,從黑白回歸彩色設計也是有可能的。

================以下是2013-11-30的更新================
Apple 2013年的產品已經全部披露,估計手快的已經入手了吧?

從最新發布的5s和5c來看,5s和5其實一脈相承,繼承了unibody機身以及源自4和4s的倒角,又改進上色工藝,使用合金本色作為產品顏色,亮點在於Home鍵去掉了中間的圓角矩形,對於Jony Ive來說,是對他圓控本質的表露。

而更值得關注的,其實是5c,iOS7討論最多的圓形信號指示器,和機身下部揚聲器與Mic開孔遙相呼應,5種顏色及對應的專屬壁紙彰顯了Ive親兒子的身份。相比之下5和5s的過渡就略顯生硬。


現在回過頭看看iOS 7的icon曲線,是不是和5c機身圓弧過渡有異曲同工之妙?

圓形參考線已經接近外框圓弧,並且圓弧接近相切造成的視覺壓迫力和張力,和5c機身的曲線過渡加上顏色的侵略性,總體構成了躍動和活潑的統一體驗。


來自

來自Hi-iD的分析

iOS 7 的圓角圖標是怎樣一個圖形?
Apple 提供的 iPhone 5c 圖紙所示背部的布面方式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要如此分割?

iOS 7的扁平化只是一個表象,更深層次的的是為了突出圓弧以及圓弧律動:


重複播放從符號更改為文字,使得文字曲線之美得以彰顯(不過中文字體就是個大坑
去掉符號看似造成認知上的困惑,但是和 Mac 鍵盤上去掉shift option control等鍵符號。這種趨勢其實是一直呼應的。
難以解決的是屏幕上的菜單顯示,OS X 10.9裡面仍然保留了符號作為菜單快捷鍵指示,如果全部換成文字簡直是一場災難,不過 Ive 對 OS X影響力有限,目前只能從iCloud和iBooks的圓形扁平圖標看出一些端倪。
如果Apple會出可穿戴式設備,我猜想圓形應該是主要的設計元素(不過要是像iMac的圓滑鼠就太坑爹了,Apple 靠滑鼠和圖形界面發家,滑鼠卻是被詬病最多的,要不斷突破設計太難了,好用設計不新,新設計不好用,為了美學不肯妥協的宿命吧

認知完整性
這個和Apple以來的設計方法一脈相承:同時多種方案向前推進,但是由Jobs一人匯總決策,保證內在邏輯和外在的統一,即功能和形式的統一。
雖然iPhone的外觀很簡潔,軟體界面卻非常立體或者傳統意義上的擬物,但是合在一起並不覺得突兀,因為軟體的邏輯是簡潔的,符合「一個」人的認知。

隨著iOS的演化,功能越來越多,邏輯上無法簡化,那麼能做的就是界面上的簡化,保證人的認知仍然在可控範圍內,Ive大刀闊斧的改進iOS正是為了保證「認知完整性」。

One more thing,關於Cover flow再談談幾句。
從認知學上來看,Cover flow的好處是視線的穩定性,只需要進行直線搜索就可以索引所有信息,Cover tile + Expand view會造成視線的橫向和縱向的跳動,看起來很沒有理由用一個差的設計取代好設計。

我們來回顧一下一個Cover flow的典型場景:
點錢,當你只有100張RMB的時候,伴隨著快速的翻動,我們計數的同時獲得了擁有財富的快感。
隨著土豪出現,你有1箱RMB的時候怎麼辦?
電影中的黑幫交易告訴我們,綁成捆,然後一層層平鋪裝箱。這不就是最典型的Cover tile么?

同理,Cover tile 大大提升了大屏幕的使用感受。

可以看到為了擴展應用範圍,apple不得不拋棄舊設計,強制培養Cover tile的用戶習慣,我推想iPhone 6會是一個大屏幕設備,而全新iTV可能會沿用iOS系統,並且使用Cover tile作為主要交互手段。

2014年,值得期待Apple給我們帶來驚喜。


其實我覺得微軟和喬布斯的擬物化其實都沒有錯,ive和喜歡ios7的比較浮於表面,不過在現在蘋果潮流時尚的外表下,其實大部分都不明白罷了,俗人總是多數的。
喬布斯為什麼喜歡擬物化來源於他的經歷和禪的歷練,他是一個思考人和大自然如何結合,融洽的佛的思想者。講究人和自然如何融為一體。帶到科技產品上就是擬物化設計了。自然中除了爆炸或者強光很少有純色或者純粹的漸變。這樣才有多樣性和豐富性。試問如果樹和海豚都是只有單色或者漸變如何有世界的有豐富性和多樣性。
而微軟的扁平化設計來自於文字閱讀,拋開別的干擾。就像純粹的白底黑字。在於純粹。
其實你可以想像下如果你的世界只有ios7這種色彩,其實是很不自然的。
喬布斯和微軟其實都來自於對世界和自然和領悟。而ive的風格來源於純粹的抽象和為了扁平而扁平。
一句話,ive和你我是世俗之人喜歡鮮艷刺目的色彩,一如愛逛夜店。而喬布斯是思考和自然融為一體的人。微軟是實用主義者。喬布斯和微軟無欲無求,而你我和ive不過是世俗和愛炫之人罷了。ios7固然酷炫漂亮,而ios6和微軟win8有更深層次的含義。就像一個愛時尚的女人和一個禪師。世俗和不能理解世界的人總是大多數。畫家大多自我,但不代表了解世界和真正融入了自然。畫家多以為自己是上帝,其實我們不過是宇宙一粒沙而已。俗人和ive何嘗不是如此。ios7在於張揚,ios6在於內斂。
其實沒有什麼是乾淨的。法老面具做得再光滑,時間流逝後終究要碎碎點點。所以世界本來的面目就是碎碎點點。你可以造一個10年光滑亮麗的面具,但在之後的900年。它都既不光滑也不亮麗。自然即是如此。一個人再酷再漂亮,終究要變成塵土。喬布斯明白了,所以追求樸素,但你我其實都是怕死和愛酷炫之人。這就是ive和喬布斯的差距。ive是個畫家,喬布斯是個禪宗。


《Jony ive》說:
Jony非常鄙視為了設計而設計,也非常鄙視設計師為了秀技術而設計,擬物化設計就是後者。iPhone的硬體是由Jony設計的,之前的軟體是由Forstall設計的。軟硬體不能統一,這應該一直是Jony的心頭刺。Jony從來都不喜歡擬物化設計。
Jobs掛了剛好一年,Forstall就被趕走。

一個合理的推論是:Jobs剛掛,Jony就在著手趕走Forstall,一旦公司穩定下來,Jony就動手了。對一個不計成本的設計師而言,美學上的不統一大概是最無法忍受的。

扁平化,就是Jony的設計觀念——「沒有設計的設計「——實施後的結果,是Jony軟硬體美學觀念統一的結果。

蘋果的設計部門在建立之初就非常獨立,甚至可以視為一家獨立的設計諮詢公司。現在整個蘋果公司的話語權都在設計部門。其實,可以把蘋果公司視為一家設計公司+各種外圍輔助人員。

但Jony現在還不太會和蘋果的代碼編寫人員交流,所以iOS 7最大的問題不是設計,而是各種bug。但像Jony這樣一個以手工藝人自居,為了順利生產能在富士康一住3個月的人,應該能解決這些bug。

我比較擔心的是,Jony這樣強勢+僅僅醉心於設計,會不會導致蘋果公司的操作系統演化、iCloud改善等其他工作無法得到重視。這才是iOS 7甚至整個蘋果公司真正的隱憂。


推薦閱讀:

TAG:喬納森?艾弗 (Jonathan Ive) | Apple Human Interface Group | iOS 7 | 扁平化設計 (Flat Design) | iOS 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