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永遠的 0》?
比如「壞事都是陸軍乾的,海軍是好人」之類的。
話說日本當年告訴國民「鄰居都是壞蛋並且無能的人,美歐白皮都是想害我們的,鬼畜登陸後就會殺掉所有男人」,國民不會支持戰爭才怪把 『永遠の0』預告視頻
其實,永遠的0是不是反戰片,看看原作本人的一貫思想主張不就知道了?
永遠的0原作者百田尚樹,知名大右翼,安倍晉三的好基友。
其著名言論有:
1. 擔任日本放送協會(NHK)經營委員的百田尚樹為2014年東京都知事選舉候選人田母神俊雄助選時說,南京大/屠/殺是1938年蔣介石政府作出的宣傳,「為何世界無視這一點?根本就沒有這回事」
2. 他也形容,二戰末期美軍對日本實施的東京大轟炸是「悲慘的大/屠/殺」,東京審判「就是為了對此加以掩蓋
見百田尚樹 wiki百科
「日本兵による犯罪は少數あったものの、日本軍による「大虐殺」はなかった」とする久保有政の説を支持している
其支持久保有政的關於:日本兵犯罪僅是少數,日軍的大/屠/殺並不存在 的主張。
公認的左翼動畫製作人 宮崎駿在永遠的0上映後,指責其在電影中捏造戰爭神話。「今、零戦の映畫企畫があるらしいですけど、それは噓八百を書いた架空戦記を基にして、零戦の物語をつくろうとしてるんです。神話の捏造をまだ続けようとしている。『零戦で誇りを持とう』とかね。それが僕は頭にきてたんです。子供の頃からずーっと!」
這樣的作者的原作改編的電影是反戰電影的說法,給我一個理由相信先?
其實與其說是反對戰爭,不如說是浪漫化戰爭。
我也奇怪,永遠的零坂上之雲這些日本拍出來激勵本國那些宅男的電影對宅男們沒啥作用
反倒激勵的一大堆中國的年輕人表示要回復黃種人榮光,趕走白皮,共建大東亞共榮,啊不是,大東亞和諧社會
當然建設的主題就不是日本了···
一股濃濃的暴發戶老大定下了計劃結果原來的老大逆襲後覺得哎吆,你這計劃不錯啊···首先定義:此片不是反戰片,也不像排名第一的張志浩的回答那麼好,反而我感覺此片敘事絮絮叨叨的,大段大段的板起臉說理,看起來令人厭煩,從電影藝術上說,此片有很大問題,難道日本電影是沒有剪輯的?
日本電影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多次強調過的,請看我這個回答近幾年韓劇、泰劇在中國都很火,為何日劇卻在中國火不起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去看看,非常之搞笑,有些日劇迷居然認為日劇太高端所以陽春白雪,看的我差點吐了,HBO都沒說這個話日劇扯這個蛋。
唉,拍電影也好,拍電視也好,都不是演舞台劇啊,電影電視是反映現實的,日本的電影電視演員太多來自於舞台劇了,動不動舞台劇的壞毛病都出來了,憤怒或者害怕就是聲嘶力竭,表達溫柔就是眼含熱淚,還要背身對著情侶,媽蛋,日本人能正常一點嗎?為什麼我看美國片認為美國人都還挺正常我能理解他們感情的,同為東亞人,為啥我就不能理解日本人到底想啥?
還有,居然坐在飛機駕駛艙里互相喊話的鏡頭,你是要拍抗戰神劇么?在那個高的高空還有飛機引擎轟鳴聲,還隔著2個罩子,你們居然能互相說話,你們得有多神啊?當然,不但是此片,好多日本片子都是這樣,不知道到底日本人有什麼毛病。當然我不是什麼電影評論人,我沒辦法去評價這種片子質量的好壞,單從關於反戰這個題材說一說。
我個人覺得,反戰片不能胡亂定義,你不能把一個戰爭片加一點人文情結,小資情結,或者是一點思鄉情結,就稱呼其為反戰片, 我覺得很搞笑的。而對於日本來說,更是如此。有一個核心問題必須要搞清楚:
反戰片不是反戰敗片
--------------------------------------------------------------
OK,日本拍的所謂的反戰片有什麼問題呢?日本拍的反戰片絕大多數是美軍對日本平民和軍人造成的傷害,就被冠之以反戰片的名義。
這種反戰片的邏輯是有問題,所以很多人去看什麼《永遠的零》也好,《男人們的大和》也好,(每次看有人說男人們的大和是反戰片我都想笑)《硫磺島家書》感覺都怪怪的,感覺和德國人拍的不一樣,因為這種片子的問題就處在於,他給予了觀眾兩個選擇:
1 我們遭受的苦難是因為戰爭
2 我們遭受的苦難是由於我們戰敗
很明顯的問題。
日本產的一系列所謂的反戰片很明顯的一個邏輯大家都可以看得出來:日本為什麼要反戰?不是因為日本人意識到日本發起的戰爭給他國人民造成的傷害,而是日本人意識到,日本發動戰爭以後,由於盟國的反擊導致日本人的傷害。這也正是為什麼日本人拍了一堆太平洋的片子,而較少拍和中國戰爭的片子,注意,我說的是較少,不是沒有。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在考慮「反戰」這個標題的時候,它是具備強烈的道德意義,道德反思。我舉一個現實的比方:
1 我不去殺人,是因為我不忍看他人悲慘的樣子,我不想讓別人和別人的家屬體會被殺的痛苦,。
2 我不去殺人,是因為我不想觸犯法律,導致我自己被殺。
這兩種思想造成同樣的結果,就是我不會去殺人,而在道德層面,兩者差距甚遠。第二種的思想實際上是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思想,不殺人僅僅害死因為自己的利益會受到同樣的傷害,並且為了避免這種傷害,所以我不去做,但是如果我能逃脫法律制裁呢?說不定可以……對吧?
這種第二類型的所謂的反戰片,不是反戰,而是反戰敗,無論是太平洋戰爭的軍人所遭受的苦難也好,日本本國所受的轟炸也好,日本廣島和長崎受到的原子彈轟炸也好,他們統統都有第二種解釋:我們遭受的苦難,是因為我們戰敗了。
------------------------------------------------------------------------------------
更多的,還有細節問題,我們以後探討,下面講述:德國人教你拍反戰片。
隨後舉個例子。1993《決戰斯大林格勒》,德國人反戰片最大的特徵是絕不迴避自己的暴虐,哪怕是斯大林格勒這種基本上屬於戰士的戰爭裡面
這個鏡頭是一個蘇聯媽媽失去了自己的小孩,小孩的屍體放在平板車上,媽媽悲痛欲絕
這個鏡頭是德軍逮捕了一群所謂的援助蘇軍的平民,其中一個是小孩,要把他們全部槍斃
軍人們槍發抖,幾乎扣不下扳機。這個軍人就和這個小孩用目光對視
把小孩殺了以後的表情
殺光所有人,還要一個一個的補槍。
德國人燒光了蘇聯人的村子,把他們全部趕了出來。
傷兵悲慘的呼救,沒有足夠的醫療人員,很多傷兵就像倒垃圾一樣倒在路邊
一旦有運輸機把傷兵運倒後方,所有的傷兵都向殭屍一樣湧向飛機,每一個人都試圖扒著飛機離開這個詛咒之地,傳說中的德國士兵的意志如何如何堅強,蕩然無存
德國士兵的形象:抽煙,臉上胡七八糟的不知道是啥,骯髒的破爛軍服,也不知道幾百年沒洗,頭髮凌亂,由於長期戰爭臉色疲憊萎靡。
每天在這種又臟又臭,混合著屍體,血,老鼠,以及不知道什麼亂七八糟的玩意的地下水道戰鬥,
由於長期缺乏食物,這個賤士兵說,今天聖誕節,如果你們求我,就發給你們一片麵包當禮物
所有的士兵,包括這個主角都求他
這個賤士兵就跟喂狗一樣的把麵包撒到自己戰友身上,戰友們都像狗一樣哄搶著一片麵包。
終於戈林同志給空投了,趕緊連滾帶爬的搶啊! 說不定有吃的可以多活一天了!
居然全TMD是勳章!前線的戰士都要餓死了,像狗一樣搶東西吃,希特勒毫無感覺,納粹上層毫無感覺,居然還要鼓吹什麼榮譽!他們能稍微體會哪怕那麼一點點前線人的悲慘嗎?他們不會,他們只會讓你們去送死,像狗一樣生活,狗一樣的被殺,然後死在不知道一個什麼樣的骯髒的角落裡面,等著屍體慢慢的腐敗---------這就是他們想要的戰爭!誰會替這種人賣命?
每次看日本人拍所謂的太平洋戰爭題材的反戰片,看著帶有文藝性的主角,男人乾淨帥氣的軍服,女人哀怨的眼神,高科技的零式飛機,夢幻般的空戰……
兩國的電影看完了你回發現,二戰時期的日本物資看起來好像比德國好得多呢,日本人至少比德國人愛乾淨,軍服更好看,軍人更帥氣,帶有文藝性的主角,男人乾淨帥氣的軍服,女人哀怨的眼神,高科技的零式飛機,夢幻般的空戰,而且更不怕死,更有英雄主義。哪怕是死,也是這種堅毅的眼神,高大上外加帥氣德國士兵臉孔扭曲,天天在骯髒不堪的地方爬行,泥巴,污血,甚至內臟濺了一身,隨時被蘇聯人一槍幹掉,像條狗一樣就掛了,傷兵太多來不及處理,就像垃圾一樣扔到路邊,每個人天天哀嚎著要逃離戰場,戰爭把人都扭曲了,殺戮,強姦,放火,臉上每天都是灰塵,血,亂七八糟的東西,戰壕足弄的整隻腳發黑,被逼的發狂的戰士是被自己的戰友親手擊斃的,扔反坦克手雷被打掉半個身子,被打傷的德國士兵被T34碾成肉餅。德國人的戰爭沒有英雄,每一個人都像狗一樣逃離戰爭,能活著都已經是很運氣了,還談個J8的英雄。
更倒霉的是:德國士兵前線打仗,後方的老婆居然跟法國佬跑了,尼瑪!
如果讓你選擇,你想加入那一場戰爭??
恕我直言:所有的反映太平洋海戰的片子基本都屬於裝B行為,都不能算反戰片,日本人最暴虐的行為不是在太平洋和美國人來個飛機大戰,擊沉航母,而是反映在被侵略的國家,例如中國,朝鮮半島,東南亞各國的殺戮平民,強姦,放火燒掉整個村子,731部隊的人體實驗,虐待戰俘…………上面德國人所干過的暴虐行為,日本人一樣都沒少干,問題在於:
你看過幾個日本電影反映過上述的行為?
----------------------------------------------------------
先說好:我不是什麼戰爭販子或者主張報復日本,或者認為日本現在還在搞軍國主義之類的,反而我認為日本現在並沒有搞軍國主義,可以看這個
怎樣看待央視 2014 年 1 月下旬大規模地報道「日本右翼否認侵華戰爭罪行」?
我的回答,都要被愛國青年罵出翔來了,不過我不會關閉評論,隨他們罵
我認為,日本沒有認真反思二戰,至少沒有像德國人那麼認真反思二戰,和日本人現在並沒有搞軍國主義,這兩件事是並存的。
日本現在不搞軍國主義的原因很複雜,有美軍的佔領,有自身實力的衰弱,有中國俄羅斯韓國崛起的遏制,還有日本大環境的變化,國際環境的變化等等,這些問題是客觀因素。它現在不搞軍國主義,也許是自己真不想搞,也許是客觀原因約束不想搞,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現在確實沒搞軍國主義。
而日本對於二戰的反思,關於二戰真正反思的片子是有的,比如說《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皇弟》,但是更多的是類似於什麼《大和號》、《吾為君亡》、《暴風》《山本五十六》,最離譜的是《自尊命運的瞬間》,東條英機完全是高大上的節奏,影片裡面東條說的好:
如果日本承認侵略戰爭的罪行,「將為日本埋下禍根」,日本將被視為「最壞的國家和民族,我將愧對日本的子孫後代」
東條英機短鬍子行軍力殺氣騰騰的海報:鬥爭仍未結束,給人的感覺是:是不是欠揍了想再來一場?
估計這片子在德國,給希特勒弄個納粹禮,再來一個「鬥爭仍未結束」的海報,導演怕是要被扔進監獄了。
PS:這個片子的試映在繁華區銀座的東映公司總社大樓電影廳進行的。我對日本人反思二戰基本已經絕望了,而這個片子東條所要表達的如果日本承認侵略戰爭的罪行,「將為日本埋下禍根」,日本將被視為「最壞的國家和民族,我將愧對日本的子孫後代」這個觀念,在日本絕不是一兩個人,而是有相當大的群體,這個群體大到都不能用一小撮右翼來形容。說真的,藝術角度來說,渲染戰爭的恐怖的確有效果
但是就實際操作來說,渲染勇敢和樂觀精神是有效的,當年老毛對於宣傳工作也是這麼指示的。
同時英國和俄國,也是一樣
俄國人可歌可泣——他們甚至能夠接受悲壯,而且是樂觀的心態看待這些事兒,不愧是戰鬥民族。
英國人幽默頑強——痛苦的時候也不忘和敵人開黑色幽默(還是官方的),被轟炸的時候一樣聽歌看戲,幾乎沒法睡覺的飛行員一樣插科打諢。
他們的影片也是一樣
俄國人的戰爭片殘酷真實,但是一上手風琴,大家突然覺得「哦,這就是過日子嘛!「
我們都可以毫無例外的發現,蘇聯的戰爭片就有生活化的特點,好像戰爭片是血腥,但又不像很多國家的戰爭片,反而有一種家庭劇的感覺。
真強大,打仗就是過一個特殊一點的日子,作為一個戰爭長者,他們身經百戰——不就是啃鋸末黑麵包嘛,反正我們能贏,你們要輸。
英國人同樣如此,他們拍的海戰片,突出紳士風度,顯示出了大無畏的氣概,一邊冷冷的幽默,一邊把敵人搞死,透露出一種日不落帝國的驕傲。
就算是表現出」臨死前最後一發炮彈「,英國片也往往會加上一種冷幽默處理——中國是體現交黨費,英國人是體現」雖然我死了,但我依然是效率1400的大神「。
而中國的特色,實際上也是加強渲染勇敢樂觀,實際上勇敢加樂觀,必然是要有很強的獻身精神的。
中國因為成為現代國家的歷史不是很長,組織性也一直不好。
所以說對於勇敢和樂觀,往往是比較直接的表達,但也形成了一些特色,比如說亮劍什麼的就可以體現的出來。
那是一個國家以前很強,但是後來被欺負了,現在認識到復興之路不容易,但是因為有」老子第一「的經驗,所以覺得自己肯定能成,是樂觀的。
所以中國片子就是」老子罵街老子沒素質,老子一樣把你干趴下「的氣概——實際上這是老毛給中國的。
這充分體現出了強國的必須的特質。
什麼這屆人民不行?人民杠杠的。
日本呢?
渲染勇敢,但是現在的片子不樂觀了。
看似好像沒什麼問題,不夠」強「,但實際上之前日本的戰爭片,尤其是70年代的戰爭片,大多數都是渲染戰爭的恐怖。
實際上什麼反思罪行根本就是沒邊的事兒,只要對方覺得戰爭好可怕,那就不是一個威脅。
很顯然,現在日本開始淡忘戰爭的恐怖,而這往往是因為日本人開始變得越來與激進的前兆——現有策略已經不能打破生活壁壘,必須想想辦法。
至於德國
雖然也是老牌強國,但是基本上還是屬於裝逼不成反被操的類型(總體上還是輸的多),而二戰又把很多東西給廢了,而且德國自己內部很穩定,現在又因為加入北約沒有很強烈的軍事需要。
所以各種戰爭好恐怖。
看似好像」很有文化「」很真實「,但實際上,這也就說明這個國家真的被閹割了。
日本雖然二戰吃了敗仗,看美國人像看爹,但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人家只是棍子被切掉了,蛋蛋還在。
而且日本人從歷史上看就是吃海鮮長大的,八爪魚一樣,切了一根還能再長出來。
所以永遠的0,反映的是日本人開始對現狀已經十分不滿,而且已經開始認同激進手段了,只是因為戰爭很可怕很殘酷,所以還在」敲算盤「而已。
簡而言之,很可能日本年輕一代,已經把戰爭看成了一種比較殘酷但是又比較」屌「的東西。
就和中國一樣。
這顯然不是什麼好事兒。我覺得觀眾們都太急於貼標籤了,以至於給我的感覺是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戰爭電影:反戰的和美化戰爭的。
這部電影引發了爭議。電影初看起來不像在美化戰爭(當然有些人說影片的戰爭細節避重就輕什麼的,暫且不表),但你說他反戰吧,正如很多人提到的,影片中也沒有一個人明明確確地責備戰爭。
所以以世界上只有反戰片和美化戰爭片子的二分法進行歸類的話,我們很難準確的描述這部電影。
說說我在電影中看到的是什麼吧。我認為,這部電影是平民視角的戰爭。
戰爭使人失去人性,不僅是指對敵人的獸性,也有狂熱之中所喪失的,人最天然的本性。
宮部一開始被前幾個戰友稱之為膽小鬼、海軍的恥辱,宮部的孫子是失望而且有些瞧不起的。後來,我們都知道了,這個「膽小鬼、恥辱」是有一個軍國主義狂熱的背景的。
與捨身娶義的狂熱相矛盾的是,狂熱過後卻有很現實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牽掛的東西,而軍國主義的狂熱要求每一個人忘記這種牽掛。
宮部做不到,所以他是「膽小鬼」。在狂熱的集體中,個體是身不由己的。
但是,這正是一個普通人最自然的本性。一個是求生,不過我們最後知道,宮部也已經超脫生死了。更重要的是牽掛著的妻兒。這是狂熱的軍國主義也沒能抹殺的宮部的人性。
所以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我的理解是,這是一個在集體狂熱之中,保持清醒人性的普通人的故事。他確確實實是個普通人,他有著再正常不過的人性,不過在軍國主義氛圍下卻成了個不普通的人——或者說,「膽小鬼」。
那你說這是不是有把戰犯洗成受害者的嫌疑?對不起,我不知道。這不是這部電影的討論範疇。我覺得討論一部電影的價值觀,不能因為它沒有什麼,就說明了一些什麼問題,我只能根據他有的去談談它有什麼。
他是不是美化戰爭?我實在看不出影片中的戰爭哪裡浪漫了,只感到戰爭的可怕和殘酷。要是哪個觀眾走出影院,會覺得做這樣的軍人非常浪漫非常酷,我倒是很有興趣了解一下他的思維邏輯。
反戰?請忘掉這個標籤,這部電影不關乎對戰爭(尤其是二戰)的一種表態,這部電影只關乎人性(至於片方是有意無意,那就不是我能知道的了。)
本來出於對日本文化的嚮往對這個民族好感無限簡直都要變腦殘粉了,但是看了《永遠的0》以後立場又開始搖擺了,或者說開始變得理智了。
影片中卻缺少對戰爭性質的評價,主人公明確表示了對生的嚮往但沒有傳達出對戰爭的厭惡,影片中其他幾個存活下來的老兵也沒有明確地表達對戰爭的控訴,而僅僅只是表達了對特攻行為的批判。對於主人公在當時環境下的堅持想要活下去並保護學生的事迹,愛好和平的人可以理解為這是在控訴戰爭對人性的摧殘,而好戰的人也可以理解為崇高的武士道精神。不管導演有心還是無心,這確實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為二戰時候日本發動戰爭行為洗地的效果。或許是導演出於票房因素而刻意逃避了對本國二戰行為的評價,但如果客觀地評價日本二戰行為會給票房帶來影響,這就正好說明了日本民族對戰爭尤其是二戰的態度任然是十分曖昧的,沒有深刻認識的。
其實從日本的藝術作品我們不難看出歷史上的大和民族是一個十分尚武的民族,這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釋日本為什麼一直沒有承認二戰自己犯下的過錯,因為二戰中日本士兵的行為是符合當時他們的歷史觀念民族精神的,否定二戰即是否定自己的民族精神,及是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的拋棄,所以反思戰爭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相當難的舉動。
不過政治立場的曖昧並不能掩蓋這部電影題材切入點的優秀,在戰爭洪流下嚮往生的士兵波折的命運,拋開意識形態來說,這確實是一曲對生命和人性的偉大讚歌。
一家之言,不喜勿噴,可以討論,切勿激動。感謝 @李建秋的回答對我的啟發。中國人反戰是為了自己死去的同胞。日本人反戰也是為了自己死去的同胞。
有的日本人從來不認為這是他們主動參加二戰又瘋狗一樣打仗的報應。他只覺得他沒有決定參加過二戰所以他周圍因為戰爭有了什麼損失就是戰爭的錯。
比如東京空襲。誠然從人道主義來講,空襲是不對的。然而,美國空襲isis現在有人反對嗎?
日本人面對東京空襲,他們說,哎呀好多平民死了呀,我們不要再打仗了,戰爭真不是好玩兒的。
想想他們究竟是為什麼死的。不是戰爭,而是因為你們參加了戰爭。
看了一些知友的答案。我有點遺憾。
請問某些朋友,你們在侃侃其談電影的基調和思想時候,有沒有看過原著呢?有沒有了解百田尚樹此人呢?自己去看看百田的行徑吧。試問一個在公開場合談論南京大屠殺是子虛烏有的人,怎麼寫出反戰與反思的書呢?又是怎樣能背道而馳改編電影呢?
真的,真的真的,好好想想。
呵呵,永遠的零,在我看來,就是為了將神風特工隊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政治叫囂品!醒醒吧。《永遠的0》根據百田尚樹的小說改編,立意是反戰,講述的是一個零戰飛行員為了家庭消極避戰,積極求生的態度,然而最終選擇了成為特攻隊成員的故事。
這部片子的爭議就很大了,我在看的時候也是總覺得彆扭。之後再反思的時候覺得電影因為表現手法的不同,脫離的反戰的本意,變成了反思戰爭。有人問這有什麼區別,在我看來,前者是在思考,我們為什麼要打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帶來到了怎樣的傷害。後者是在思考我們為什麼打輸了這場戰爭.......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戰略戰術方面探討舊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錯誤,宮部在參加轟炸珍珠港時提出了沒有轟炸到航母,宮部在中途島海戰中明確指出南雲忠一炸彈換魚雷的錯誤。
- 指出了當時軍人不珍惜生命的思想,宮部多次在認識的人里要求他們有求生的勇氣,而不是急於「玉碎」。
- 指責了軍部錯誤的戰鬥方針,也就是特攻行動。認為這不是戰爭,而是送死。導演通過景浦(混黑道的那位)的口指出,即使九死一生的戰鬥也可欣然赴死,但十死無生根本就不是戰鬥。
在此,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內容主要導演是在反思日本為何輸,而不是反思為何打。
還有幾點可以挖掘:- 當一開始得知祖父是個常常逃避的懦夫的時候,健太郎和姐姐第一反應是羞愧,甚至健太郎自己對祖父失去了尊重。
- 健太郎和朋友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在特攻的認識上。朋友認為是恐怖襲擊,而健太郎極度不滿離席。同桌的人還有表示對這段歷史毫不知情的。
- 在得知特攻明明就是送死,但是仍然有不少人主動承擔這個任務。「沒有一人是被逼的」。
綜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矛盾體,感覺導演既在批判特攻行動,又在肯定特攻。這就是我彆扭感的來源。在我看來,導演高度肯定了那些敢於赴死的戰士,但同時提出要珍惜生命,只有更多的人活下來,我們才有再起的資本。
再說說最後的結局,宮部思想轉變的過程。這應該是點題的地方,卻變成爭論最大的地方。按原著小說中,宮部因為太多他教導的青年飛行員執行特攻死在戰場,心中有著深深的負罪感,最後無法承受這份罪者,選擇自殺,也就是加入特攻。但是重點是電影里把這個問題留給了觀眾!這就留下了另一份解讀的空間。這就是宮部最後終於從一個只愛家庭的丈夫變成了一個愛國家的男人,從懦弱走向了勇敢。宮部終於認識到即使活著回去,也沒有面目面對妻子,所以選擇加入特攻。
當松乃說「他兌現了承諾,你(あなた)就在這裡」,あなた在日語里有」親愛的」意思,就是大石替代宮部完成承諾,給松乃幸福。側面反映,即使戰死殺場,家裡的人也會有幸福的。結局說不上喜劇,但也算圓滿。宮部選擇了自殺,自我救贖。這個救贖到底是背負了害死學員的罪,還是從小愛變為大愛的勇氣。就靠觀眾來解讀。
說實話,這在日本是個很討巧的手段,因為日本觀眾難免有左有右。但是在中國無疑是很找打的行為。因為作為反戰題材的電影,沒有從根本上否定戰爭的錯誤,而是在反思為何打敗戰鬥,無疑是帶有政治意味的。在知乎寫影評真不行,這不是一個寫影評的地方,連豆瓣還不如。
大概對於日本拍攝的二戰戰爭題材電影,只有一條讀解的角度,是否反戰,是否懺悔。只要反戰了,懺悔了,多爛的電影都會被捧起來。
電影就是電影。是否反思戰爭,是否反思歷史,要承擔起責任的是政治家。人民做人民的事情,電影人做什麼樣的事情是電影人的事情。而在這裡,人人都必須深陷在政治中,政治正確與否是唯一的標準,大概人人內心深處都想當毛太祖。
我在我的播客硬影像裡面說過這個電影,《永遠的零》不是一個反戰的電影,也頗為婆婆媽媽,她想表達的意思大約也只有「一些為國家捐軀的人,沒有被好好記住」這個主題而已。在電影的手法和思想深度上都不算太好。日本的二戰電影在如何處理主線人物,如何處理敵人,如何處理前線後方關係,如何處理政治決策的上層人物和底層士兵上,在編劇技巧和電影鏡頭語言上都有其特點,值得影評好好總結。
關評,沒啥好聊的。
關閉評論啥的實在是一類人的共同特徵啊!
看看這句「那麼,為什麼電影的主人公會像英雄一樣,駕駛著零式特攻機沖向美軍的軍艦一去不復返呢?這不是和我剛才說的矛盾了嗎?我對這部影片的解讀是,促使宮部大藏放棄生的意願去沖向敵艦的,並不是軍國主義不散的陰魂,而是正相反,是對戰爭的懺悔。是的,宮部大藏並非戰爭的發動者,但是一群群無知的孩子就是通過他這個飛行教官的手送上戰場,在戰場上粉身碎骨的,他受不了這個負罪感,最終決定以死謝罪。」
-----哎馬您要自殺要贖罪要懺悔,用的方式就是-----自殺撞死別人啊?這太逗B了吧!
給@張志浩 點贊的都是什麼人啊?
@李建秋 的答案值得商榷的地方著實有點多。
首先,這部電影是反戰片嗎?當然不是。
可問題是人家也沒說自己要反戰。
咱們因為歷史原因,下意識就認定了日本文藝作品,只要是二戰背景就一定要反戰,否則就是美化戰爭,就是為戰爭招魂,就一定是軍國主義的臭垃圾。
這個觀點不一定錯,日本確實有相當一部分文藝作品存在美化戰爭的行為,但是具體到這部《永遠的0》上來看,說它在美化戰爭也許是一種視角的刻意偏頗。「這是一部反戰敗片,不是反戰片」,排名第一的這個結論過於粗暴了。
《永遠的0》壓根就沒有著墨在反思戰爭這個點上,然而也絕對沒有美化戰爭。最直觀的表達:無論是毆打宮部的少佐、還是將宮部視為懦夫的軍人群像,難道不都是作為「反面」角色在出現嗎?
被武士道洗腦的軍人們才是戰爭,導演可沒有美化他們。一直被美化的男主可是站在他們的對立面存在,美化軍國主義者的對立面難道也叫美化戰爭么?有些人看個電影都看成了個囫圇,真的可憐。
再說回到導演「美化」男主角的問題,全片的基調就是大時代背景下人的悲劇,既然視角放在了「人」上,那麼用反戰思維來批判主角表現出來的影片內核就明顯錯了。
宮部是一個人,一個還沒有被武士道洗腦的軍人,在他眼中家人才是他的牽掛和精神支撐,什麼戰爭勝負他壓根就不在乎,這一點在他「避戰」這行為上表現得異常明顯。正是由於他的「不合群」,讓他在大時代背景下的悲劇色彩愈發濃烈,也讓生活在和平時代的觀眾跟被時代無情碾壓著的主角隔空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我覺得這種共鳴跟國籍真心關係不大,如果硬要塞給他一個超越時代超越他身處環境的「反戰」大局觀那才是可笑。更何況哪怕是在德國,國防軍跟黨衛軍也是有本質區別的,主角是一名軍人,用現代人的眼光去批評一個二戰的軍人不應該殺敵,未免有點不合適。
結尾男主撞向航母的笑容,包含了很多意思,是一個正常軍人成功執行了任務之後的笑容,也可能有他最終解脫了自己的笑容,也應該有保全了一個有希望的年輕人生命的笑容。單純的理解為他是個軍國主義戰犯,那前面一百多分鐘算是白看了。
事實上全片幾乎完全沒有說戰爭本身對錯的問題,全部發力點都在個人與時代的衝突上,而正是這個」沒有講戰爭對錯「,成為了」政委影迷「眼中的原罪。讓跨越時空的「政委影迷「暫時放下高覺悟,跟隨影片的視角凝視「宮部久藏」這個人以及他代表的被時代永遠留在了二戰的一代人確實有點難。
不用拿《我們的父輩》來做例子,如果創作全部要遵循模版,否則就是「政治錯誤」,那就是全球樣板戲的年代了。《我們的父輩》著眼點在戰爭本身的惡劣,讓人變成野獸。《永遠的0》也有戰爭改變人性的描繪(神風本身就是扭曲人性的代表),但是讓主角在最後堅守了人性,沒有變成努力培養自殺機器的教官。兩種完全不同的立意放在一起比較略有些不恰當,就好比批評一個踢了場好球的孩子為什麼不學隔壁小孩考一百分一樣。
片尾外公說:」那個時代,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故事。「
難道故事只包括日本嗎?片中對生命對家人的珍惜難道不是人性的亮點么?主角換成了日本人就不應該擁有這個人性,有了就是在「美化」戰爭?
92歲抗戰老兵公開70年前戀情 尋找一日本女教師
我一直認為,當一個人看到別人表現出來值得學習的一面,反思自己差距在哪裡,思考自己要如何努力可以達到也是一種「自信」。反之只琢磨奧運冠軍的膚色、長相甚至牙縫裡的韭菜就開噴的人,都不敢看一眼賽道在哪兒。
最近很有意思,我在微博上轉抗戰川軍將領的家書被人說是五毛,推薦日劇《晝顏》又被人噴精日,當年某次事件的時候也被人狠狠地掛過一次美分的帽子,在ACFUN推溫鐵軍教授的講座也是大大的五毛帽子扣上來。現在我也看淡這些了,摘不下墨鏡的人不可能看清楚這個世界。
戰爭片太容易引起爭議和熱度了,意有所指,鋒芒畢露,好多片子出發點都是不知道是什麼,後來變成不是商業大片就是政治大片。想做的好只能拚命凸顯人性的光輝和脆弱。戰爭讓一開始的經濟政治目的披上了薄紗,在人前若隱若現;打手們面對死亡的恐懼,選擇盲目殘忍的屠殺,不過是最後的替罪羔羊。但最可怕的和難以想像的是每個人本心都住著戰鬥搶掠的種子,只不過是需要些刺激的可能性罷了。
這部片子不是反戰片,是反對戰爭失敗片
日本人覺得自己還沒有敗,有機會還可以再打打!
日本經常拍這種片子很危險,很可能鼓吹神風隊再次出現,假如日本再失敗一次,那就不是「我死了並不影響戰局,可是卻會改變家人的一生」這種含情脈脈的結局了,日本只要再玩火一次,最大的結局可能是日本沉沒!
但是除去這些軍國主義垃圾的東西,日本電影劇情,尤其是處理感情的方法上,依舊甩國產片一大截,敘事方面也很清晰,日本依舊是個重視細節的國家
要是去年沒有《驢得水》替中國電影出頭,我覺得國產電影和國足一個水平!
這部電影可以看出,日本的軍國主義已經在抬頭了!
排名最高那個,說日本反戰片,拍成了反戰敗片,貌似日本反思戰爭的電影都是和美國打的....這不是顯然麽!!你拍反戰片當然得告訴人們戰爭有多不好,你拍一部中日戰爭的,日軍一衝,國軍棄土三千里、共軍背後打游擊,怎麼拍?拍完讓人感覺:哇,我大日本皇軍當年果然厲害,然後得出結論「還是打仗好」?或者「要打就打中國」?
看知乎「影評」真累,讓我不停想起那個高知識分子群里討論萬米高空落下來一滴水會不會砸死人的段子。
為什麼呢,因為同樣充滿了不切實際的意義和裝那啥。
反戰片不是看你藝術深度和堆砌了多少透徹得哲理,相反越這麼做越沒有意義和誠意。
對象是誰?是現代的普通民眾,他們沒有什麼歷史考究,對舊日本帝國時期的政治制度也基本沒有興趣,你為了讓他們別再打仗了應該說什麼?特么的打仗會輸輸了很慘,再愛國也是屍骨無存,妻離子散!而不是你們看從思想深度來說發動侵略戰爭是違背世界的愛與美。講真,這種無力感遠比高票回答里顯示軍隊的殘暴有效一萬倍,德國人的辦法適合陪老太太流眼淚然後看著新納粹。
另外,抗日神劇的杜撰精神我從某些人回答里應該怎麼拍反戰片里體會的淋漓盡致。
表達有缺陷,但觀點很獨到,每個認真看完這部電影的人都會明白它在說生命本身而非戰爭。可惜的是,導演的一番苦心卻淪為民族矛盾與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
今年上半年的日本影壇有兩大現象級事件,一個是舶來動畫《冰雪奇緣》的大賣特賣,另一個就是本土戰爭片《永遠的0》的口碑票房雙豐收。關於前者,平時對影視資訊稍加關注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所耳聞,但後者,人們卻知之甚少。這一方面源於國內日本影視資訊的相對遲滯,另一方面兩國間緊張的關係可能才是根源所在。
《永遠的0》改編自作家百田尚樹的同名暢銷小說,在百度搜索百田尚樹這個名字,最先找到的消息便是其對南京大屠殺的否定,按照國內長期以來的宣傳口徑,這種否認侵華歷史,讚美軍國主義的右翼作家自然要被批駁得體無完膚。不僅如此,《永遠的0》上映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更是在公開場合對此片大加讚賞。儘管不能確認安倍的讚美確實來自真心還是出於政治目的,但他的這一舉動確實起到了所謂一粉頂十黑的負面效果。安倍對此片的褒獎,到了國內自然便演化為對其理所應當的抵制。於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儘管《永遠的0》從未在國內公映,甚至連像樣的下載版都尋覓不到,這仍然抵擋不住所謂專家學者對其一浪高過一浪的批判熱情。
無論在日本還是在中國,《永遠的0》都因為敏感的題材與敏感的上映時期被罩上了一層使其嚴重失卻真實性的外衣,而當人們真正耐心堅持一百四十分鐘,看完這部電影,才發現政客果然是世界上最討人厭的一幫傢伙。
雖然筆者的日影觀影數量有限,但近年來一些有爭議的日產二戰題材電影倒也看了一些。這裡面確實有「人人公憤」的「招魂片」,譬如著名的《男人們的大和》,仲代達矢片末向大海致以深情的軍禮,足以讓國內觀眾的情緒直接跌入冰點。但這種極端的作品畢竟只是個例,更多時候,日產二戰題材電影流露出的是一種曖昧的情緒,像《盛夏獵戶座》與《沒有出口的海》這種,在這些電影里,你能感覺到導演假借片中人物之口,想傳達出這樣的心聲:戰爭是邪惡的,但捲入戰爭的人們是無辜的。然而,所謂的反思到此為止,更深一步的表達並未出現。於是,它們又被定義為「反戰敗」電影,本質上仍是對歷史的否定。
而到了《永遠的0》,導演山崎貴超越了以往這兩種傳統的觀念。他用一種更宏觀也更博大的視角去看待這場戰爭,那就是人道主義的原則。這種人道主義視角乍看上去顯得過分拘泥於兒女情長,小家子氣十足,缺乏足夠的反思力度。但事實上,歷史終究要靠諸多個體的行為進行驅動,個體的喜怒哀樂,個體的切身利益,才是超越一切的最高存在。電影中的一個關鍵懸念是宮部久藏到底是不是一個懦夫?很明顯,如果按照以往歷史至上,民族至上的觀點來評判,那麼宮部當然是個懦夫,因為他既不敢代表自己的祖國在天空中與敵軍搏殺,也不能高舉反抗的大旗與荒謬的戰爭反抗到底。但僅僅因為如此,宮部就不值得被銘記么?答案恰恰相反,宮部每次戰鬥的唯一理由就是在亂世的戰場上生存下去,因為活下去才能見到自己的妻兒,活下去才能見到日本的明天。這種生命高於一切的理念是導演在電影里從始至終一直在強調的一點,甚至不惜用許多近乎簡單粗暴的口號式台詞將其表述出來,儘管這種日式戲劇表達的老毛病讓人覺得說教感十足,但導演的意圖觀眾並不難窺見。
既然宮部久藏是一個如此熱愛生命的武士,那麼又何以最後踏上成為神風特攻隊員的不歸之路呢?這是影片的另一大懸念,同樣從中也折射到導演在此片中想到傳達的另一種聲音——未來至上。在漫長而殘酷的戰爭里,宮部久藏親眼目睹了太多生命的消殞,無論是身為敵人或是身為戰友,而生命消逝的方式,有時又顯得過於草率荒誕。宮部原本是個對生命充滿嚮往的男人,眼神里總是放射出無限的光芒,然而加入神風特攻隊,眼神迅速變得暗淡無光,失卻了繼續生存的動力。對於宮部這一變化,解釋當然有許多種,可我更願意用宮部在電影里的一句台詞作為答案,那就是他迫切想知道未來的日本會是什麼模樣,未來的日本會如何看待他們這些為國家犧牲的戰士。戰爭期間發生的一切讓他已經意識到這個國家行進在了一條錯誤的軌道上,而作為一名無名武士,他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雙手讓這場錯誤儘快終結,讓更多有希望的人引領國家走上正確的道路。所以,他才會再出戰前主動交換飛機,將生的希望留予他人,因為他知道,他充其量只是為戰爭畫上休止符的人,而非為未來譜寫新篇的人。
總的來說,《永遠的0》是一部視角獨到,製作誠意十足的日本電影。有人會對白組的動畫製作津津樂道,有人會記住南方之星的主題曲,但我記住的是導演極其具有個性的態度,他一直都沒有忘記「活下去」重於一切這一核心理念,這讓電影擺脫了同類作品幾乎無法迴避的對左與右,反思與謳歌,批判與招魂這種二元對立問題的爭論。以一種生命至上的視角超越了過去。而這,恰恰是對面的我們所欠缺的。軍國主義洗白片。
單純作為一部電影是非常不錯的,日本人很擅長拍這種情感刻畫比較細膩、帶著點沉重感的作品。
但即使無關民族立場,也犯不上過高捧它,就那麼回事吧,日本人可能很喜歡。
很多人喜歡先評價電影的政治立場,
猜測導演拍電影的目的到底是為了歌頌、洗地、隱喻還是辯解。
比如,有的左派說,《色戒》美化漢奸,《無人區》醜化警察,《永遠的零》美化侵略戰爭。
有的右派說,《歸來》消解文革,《賽德克巴萊》歌頌愚昧無知,《永遠的零》是反戰電影。
這種評價體系不能說不好。
畢竟觀眾沒有義務去了解電影對應的歷史背景。
有些相關知識欠缺的觀眾看完《永遠的零》以後,
確實可能對神風特工隊產生某種溫情,導致三觀顛倒。
但是,也有一類觀眾,比如我,並不需要通過電影去矯正三觀。
他們可以暫時把宏大述事先放在一邊,
而去關注影片中個體意識的萌發和生長。
一部好電影,至少不能把滿足第一類觀眾當成最高目標吧。
=====================
《永遠的零》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不要糾結於反不反戰的問題,
這部電影只是表現了一個個體,
在戰爭的洪流中無能為力,
卻又努力獲得救贖的故事。
《永遠的零》也算不上偉大。
敘事結構並不複雜,無非是聽幾個老人講故事。
故事本身可以推敲的地方也不多。
主題過於簡單,主角的一句話就概括了:
「我死了並不影響戰局,可是卻會改變家人的一生」。
但電影沒有描寫,有沒有戰友因為主角消極避戰而死,
主角怎麼在戰場上殺人,主角有沒有帶給別人傷害。
這部電影已經做得不錯了。這絕不是一部爛片。
而偉大的作品不僅描寫主角的不幸,也表現主角帶給別人的不幸。
只有充分刻畫悲劇是怎樣由人類本性必然導致的,
才可能產生拷問靈魂的偉大作品。
還以為是GAY片,看了評論原來不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