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的孩子看不起保潔阿姨,怎麼辦?
跟朋友一起吃飯,聽他說了個事兒:周末在家陪五歲的兒子看動畫片,家裡請了個做清潔的阿姨正在打掃房間,兒子吃零食把碎渣弄得滿地都是。朋友看了很不高興,教育兒子說阿姨才掃過地,他這樣是不尊重阿姨的勞動成果。沒想到兒子的話令他震驚:「你給她錢不就是讓她掃地嗎?我為什麼要尊重一個掃地的啊?」當時清潔阿姨就在旁邊。朋友是又驚又怒又尷尬,趕緊給阿姨道歉,還讓兒子也道歉,沒想到兒子還死活不肯。最後朋友狠狠地把兒子罵了一頓,還禁了他一個星期的動畫片。因為朋友和他媳婦工作都很忙,平時大部分時間都是爺爺奶奶在帶小孩兒,他也知道自己的父母比較勢利,但沒想到對小孩兒的影響這麼大。現在朋友很著急,他自己也知道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畢竟小孩兒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的時間更長,所以想尋求一個能夠改變小孩兒思想的辦法。
----------------------------------------------------------------------------
看到有人有疑問,我就補充一點我所知道的的背景:
我這朋友對勢利是最最深惡痛絕的,這跟他父母,特別是母親有關係。因為母親的勢利他曾經被迫和交往數年的女友分手。原諒我不能說得更詳細,畢竟涉及他人的隱私。
「來,孩子,爸爸跟你商量件事情好不好啊」
「好啊,好啊」
「你不是想買Xbox one嗎?」
「嗯嗯嗯!」
「哪這樣好吧?爸爸同意給你買,但是這錢需要你自己掙!你不是不喜歡保潔阿姨嗎?反正這筆錢都要出,地都要掃,不如你來做。我們家以後掃地的任務呢就交給你了,一天一次,一次爸爸給你八十塊錢,等你攢夠了,我們就去買Xbox one」
「那……我試試看?」
第二天,這娃子拿著掃把呼哧呼哧地掃,突然跑過來找我興師問罪:
「爸爸!你為什麼看球賽的時候把瓜子皮吐的到處都是?」
「我可是付給了你錢的……為什麼不能吐?」
「付了錢也不能吐,我掃地多辛苦!」
我希望可以讓孩子怒吼出這句話:
換位思考是個很難的事情,到了三四十歲還不會的大有人在。怎麼教孩子換位思考?讓孩子真的換位試試看。孩子缺少抽象思維能力,卻具備遠超大人的具象思維能力,通過這個方式,讓他設身處地的感受保姆的生存狀態,感受苦,感受累,感受別人的惡劣態度,才能真正教他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少說教,多行動。孩子不喜歡說教,也很難理解說教,但是他們可以理解行動。
我爸用行動教會了我很多,我很感激他。
大概七八年前吧,我曾經在一家外企做事。
公司對洗手間衛生要求挺嚴格的,基本每時每刻只要沒人,保潔阿姨都要負責洗手間保證乾淨。所以經常一不留神就能在洗手間碰到阿姨在裡面幹活,其實做為一名男士,也有一些小尷尬的。
有一次又在洗手間遇到一個正在清理中的保潔阿姨,看到我進來,眼神有點尷尬,可能是剛參加工作的。
跟我打了個招呼,自嘲的說了一句,要是讓我兒子知道我在外面洗廁所,他難過都要難過死了。
那一刻,我一個快30歲的男人,都一下子差一點哭出來。
因為我想到了我媽媽也非常的愛我,如果小時候我們家也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我相信她也會為了我做很多委屈自己的事情的。
回到問題,我覺得我們要從小教育孩子善良,不用故意說人人平等,工作確實分好壞,但是社會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高高興興的去做那些表面高大上的工作。為什麼那些辛苦的不上檯面的工作,照樣有那麼多人委屈自己去做,那都是因為我們對家人的愛。
另外別從小教育孩子今天不好好學習,明天在馬路上掃大街就謝天謝地了........
我覺得有些人的想法很奇葩,
因為保潔這份工不怎麼好,所以尊重保潔就是偽裝,反而孩子說出真相,這什麼狗屁邏輯。這就好比把退休老人送到山裡去,反正不再是勞動力了拖社會後腿。
這種人就是題主說的勢利的人,勢利的人只有價值判斷而無道德判斷,並且他們會告訴你這世上只有價值判斷,你們的道德判斷都是虛偽的,因為他們害怕道德判斷會撕下他們的虛偽,揭破他們的自私。
那麼道德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因為天黑路滑社會複雜,天道好輪迴早晚輪到你。
我們給老人讓座,因為我們終將老去,並不是為了什麼虛偽的面子,有一天我們腿不行了我們也想有個地方坐著。
所以職業無貴賤的目的是消除職場歧視,並不是美化掙錢。你的小孩也許不會幹清潔工,但是他會不會遇到職場歧視,因為性別,因為學歷?會不會遇到地域歧視,南方猴子北方豬?會不會遇到種族歧視,你是個亞洲黃皮你怎麼沒成數學家?
這個病不需要告訴小孩什麼是道德判斷什麼是職場歧視,就好像大夫不需要告訴你醫書怎麼寫的,只需要給你開方子。
讓你的孩子體驗一把歧視——
不是瞧不起阿姨嗎?好,今天阿姨不要給他做飯。
為什麼?你沒有錢,阿姨的錢是我出的,所以阿姨只給我做。
我的錢就是你的?並不是,因為你小,你只是個小孩,你弱,你沒勞動能力,你只會吃喝拉撒。
我就是擠兌你,擠兌你吃飯都吃不上。
還不好病?今晚上不準給我住屋子裡。不準洗澡,浪費我的水電費。
早晚治到他說爸爸我錯了媽媽我錯了,好,為什麼。
巴拉巴拉說一堆,伴隨抽泣。好,告訴我,你被別人擠兌時,你什麼感覺。
不舒服,被孤立,想哭,覺得爸爸媽媽很討厭。好,那你擠兌阿姨的時候,阿姨是不是也有這種感受?如果你在學校,別的同學擠兌你,你怎麼想?你長大了,別的人擠兌你,你怎麼想?
想明白了,去給阿姨道歉。
吃飯,洗澡,睡覺。
一個朋友家的小孩,家境很不錯。他家裡有保姆,但是他的房間、東西保姆不會給他收拾,必須要自己動手。他父母說我們請保姆是因為工作很忙,而你要靠自己,並且要尊敬保姆,同時父母也在言傳身教。我們發現這個小孩很懂禮貌,相當樸實,比起周圍的小孩子性格感覺上要好很多。
1. 言傳身教: 如果小孩旁邊的人不能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無解。實際上這裡要求的不僅僅是父母,小孩會跟著身邊的人學。
2. 設立底線: 涉及形成品行的行為,必須有紅線,例如禮貌,例如是否說謊。再有問題時及時指出來,有些原則不能妥協。
什麼是底線?例如剛剛我看到的一幕:一家人帶著小孩在地鐵上,一上來小孩說想坐,旁邊立刻有人起來給小孩坐上去,家長要小孩說謝謝,但小孩大搖大擺,坐在位置上看都不看一眼,然後家長就再沒說什麼,開始逗小孩玩了。這就是沒有底線。
提問補充里的情況,家長是一定得讓小孩認識到錯誤的,家教問題。
----
在知乎里回答的問題集合:
索引 - 知乎專欄
題主,你知不知道人越強調什麼就越在意什麼這個道理?你朋友的小孩勢利,毫無疑問就是這孩子的親人對她潛移默化影響。
我一個姐的女兒才五歲,人精,小勢力一個。能從別人的衣著、打扮、車看人下菜。打扮好的,阿姨叔叔嘴叫一個甜,打扮不好的,小丫頭尊口不開,翻翻白眼,扭臉自個玩自個的去了。我姐也跟你這個朋友一樣說自己多次因為這個問題教育過孩子,別人都附和我表姐,說孩子精,自己這樣的。
只有我說實話打她的臉。我問我姐,你是天天一個公平友愛掛嘴上,你怎麼背地裡說你婆婆的?你閨女一點點大時,你婆婆從農村過來照顧她,你面上熱情,嘴巴怪甜,背地裡你跟你媽左一個農村老太不會穿衣服大街上買個菜都被賣菜的嫌棄,右一個婆婆眼壞了一隻,樣子怪滲人的。你以為你閨女小聽不懂,小孩會有樣學樣的。你閨女勢力看不起人,都是你這個當媽的沒教育好,沒做好榜樣。你還在這裡裝無辜。
所以,幾歲的小孩就像一面鏡子,一個小孩的素質就是他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素質投影。這是真理。
言傳身教,父母以身作則,遠勝於大道理。還有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別拿忙當借口。最後我要說真攤上勢利的爺爺奶奶,你又說服不了父母改變,又沒時間陪伴教育孩子,請把孩子送全托,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了。
家長教育不了的,由你學校教育,這是上半句。這也是好多不太負責任的家長常掛嘴邊的話。做為曾經的教育工作者聽太多家長的忙,所以,我想替所有以忙為借口的家長補全下半句話,學校教育不好的,社會替你教育,社會教育不好的,法律替你教育。
最後,我想說孩子多麼可愛,家長請抽出寶貴的時間好好陪他們成長,給他們做好榜樣。
謝謝各位的支持和厚愛。感恩諸位對我的謬讚。小時候家裡有個保姆,是個中年婦女,她家裡經歷了許多天災人禍,不得不背井離鄉來打工,身上就帶著一張家裡的照片,想家就看看。
父母對她很好,讓她同吃住,她對我和姐姐們都很好,那時候我不懂事,她可謂是逆來順受。
我不懂事發展到巔峰的時候,在她不在時撕了她的照片,在她床上尿尿,她回來看到了,哭了,而年幼的我也許有些許悔意,但是固執的覺得我擁有更高權利。
我媽回來的時候知道了這些,她想揍我但是被保姆攔住了,然後那個晚上我媽手洗了保姆的床單,把照片一點一點拼起來,讓我全程在旁邊看,我哭著認錯了她也沒停下,一宿沒睡。
做完這一些事情之後她給我講了很多保姆對我很好的細節,問了我兩個問題。
媽媽替你承擔後果你難過嗎。
你覺得別人比你不需要尊重嗎。
我不記得我的回答是什麼了,但是一直記著這兩個問題。
—分割於15.5.10中午—
看到評論說幾句。
q1:你媽之前怎麼沒教你。
a1:第一,我父母生意上比較忙,沒時間。第二,父母對傭人們很好,傭人們對我父母懷有感激以至於忍受著我的胡作非為。第三,誰有特定的先見之明呢。
q2:真想打死你/要是我肯定揍你。
a2:假如當時保姆沒攔住我媽,然後我挨揍了,大概我會在父母不在的時候對保姆變本加厲的欺凌。這其實是我寫這個的主要目的,教育應該因材施教,打罵永遠解決不了問題,我小時候對傭人沒有親情,有感情也覺得凌駕於他們之上,幸而我母親的引導和老保姆的幫助才得以理解並愛他人。
謝謝大家的贊以及對我老媽的稱讚,天下父母都很棒,母親節快樂,鞠躬~
—分割於15.5.17夜晚—
看到好多人問保姆阿姨現在怎麼樣,我簡單說一下。
阿姨後來因為家庭原因不得不回老家,她有三個孩子,只有小兒子沒有生理疾病。小兒子很努力,之前阿姨和我媽通電話的時候說去了美國留學搞科研,算是不錯的結局。也許暑假會去探望他們。
記得之前辯論賽有過一個辯題,大概是窮養好還是富養好。顯然的是,教養最好。
q:「為什麼不直接說阿姨?」「傭人一詞毀了答案」「傭人可見答主還是很壞」等評論。
a:第一,管家和司機是男的,我也曾做過一些對不住他們的事,幸虧無傷大雅,這便不談。第二,這只是個職業而已,沒有任何不尊重。當初主席總理稱時傳祥掏糞工難道是在侮辱他嗎?因為自己的偏見而對別人有強迫規範是很不禮貌的。
希望能理解一下我的答案再對我進行評論,謝謝了。
我老闆跟我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我的女老闆之一,溫柔美麗,是我們製片人,家中頗有些資產,住在順義中央別墅區,丈夫為某地產行業先驅,總之是妥妥人生贏家。她懷孕時,朋友介紹了一位住家保姆,從此在她家一住下就是五年。
她的女兒目前已經四歲多,她一直告訴女兒,家中負責保潔和清潔的保姆是「姑姑」,女兒也喊這位保姆為「姑姑」,並且家人在對待保姆時,只是就事論事,不涉及人格和地位的頤氣指使。
總之還幫了這位保姆很多忙,她也一直覺得女兒跟這位「姑姑」相處融洽,並且女兒跟「姑姑」在小區里漫步遊玩時,「姑姑」也真的覺得自己是孩子的姑姑,竭盡全力照顧和幫助孩子,從未有過不尊重或者不體面的現象。
所以題目所說的孩子不尊重保潔阿姨的行為,其實也是對大人行為的一種模仿。是爺爺奶奶讓他明白了,有錢的人和沒錢的人,是可以區別對待的。
不過非常不幸的是,這位姑姑後來被我的女老闆辭退了,原因是女老闆的父母來家中小住時,姑姑先天覺得爺爺奶奶這一波才是房子的主人,對外公外婆很怠慢,或許是真的把自己當成了姑姑,吹鼻子上眼把外公外婆當客人,是來家裡做客和玩的,所以來小住一陣,她是房主,有時候還帶自己的保潔阿姨朋友來家裡做客,干擾了家庭正常生活,讓我老闆忍無可忍。這位保姆在長達五年的工作中,真正代入了自己是一家人的事實。
於是我老闆閑聊時說,下次找保姆,還是要分得清楚一些…畢竟她們的素質真的不高,不太能正常分得清別人的好意,孩子也大了,不擔心什麼了。
想想也是無奈。
---
最近杭州大火,又翻出來這個答案。不禁唏噓。待人好不是錯。但升米恩斗米仇。人和人的邊界一旦模糊,貪慾和嫉妒就會滋生。
【平時大部分時間都是爺爺奶奶在帶小孩兒,他也知道自己的父母比較勢利……但是畢竟小孩兒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的時間更長,所以想尋求一個能夠改變小孩兒思想的辦法。】
趕快把孩子接回來,跟老人隔離開。
你以為孩子只有這一個方面會被影響嗎?
很快你會發現「看不起保潔阿姨」這個問題在孩子的諸多「毛病」里根本排不到前面
有的孩子爺爺奶奶還是適合帶孩子的,比如我家,哈哈
(不看原題目就來指責的概不回復)
看了那麼多答案,道理大家都講得差不多了。
先假定孩子的爺爺奶奶有錯,但是樓主朋友請從自己的問題入手好嗎。孩子是自己的,別人有責任不是自己沒有責任的前提。
首先,發現孩子做錯事,如臨大敵,有「完了這孩子怎麼這樣回答我」的想法,平時不陪伴,出了問題狠罵+狠罰,方便快捷,可惜孩子不是待處理的任務,沒法用快捷方式解決。
其次,樓主朋友是否能接受 「孩子這麼回答家長,有他的原因」 這個客觀事實?不基於這一點來溝通,樓主是拿自己和孩子的關係開玩笑。
從孩子的回答中看到的是他理解僱佣關係,忽視的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的關係。很明顯樓主朋友想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但是樓主朋友的反應是不是用尊重孩子的方式來教育他呢,「我用殘酷的方式告訴你要對別人溫柔」,是這個意思嗎?
剛剛看到一個帖子,關於幸福課一:一條河的上游和下游 - 幸福課 - 知乎專欄
關於不尊重阿姨這事,好比樓主朋友在下游撈落水的人(看這情況撈不撈得起來還是另外一回事),解決上游的情況才是王道。
我的建議是:樓主朋友必須花時間陪伴孩子,不管每天多長時間,只論能堅持多久。
我現在都記得小時候父親陪伴我、給我講故事,帶我放風箏,教我滑旱冰,我父親是醫生,後來長大聽我媽說起才知道當年我爸經常值夜班根本沒有時間多管家裡的事,然而為什麼我完全不知道老爸很忙這件事?當然我也記得他打我罵我,我想說的是沒有一個家長是完美的,但是家長的陪伴和用心孩子不管多小,都感受得到,並且會影響他的成長。
建立關係的前提是陪伴、花時間相處。建立了彼此的聯繫,才有資格去溝通,去影響,孩子不是機器,你永遠無法用複製粘貼的方式讓他明白一個道理,這與道理本身對錯無關。
讓他去做家庭保潔。不做的話,飯就只有主食。
小資習氣不能慣出來。
其實我挺討厭童年無忌這個成語。就如一個赦免牌。
我自己還沒有小孩,只能按照我現在的想法說話,
小孩子有時會冷不丁的對大人說了重話,家長大多會說,「小孩子不懂事,你不要介意啊」
當事人一般過後就會忘記不會介懷,畢竟是小孩嘛。但當下一定還是會受傷吧,即使是一個小孩不經意的話。
不懂事和真心表達他們的想法是兩碼事。
看不起保潔阿姨,看見不如自己的就貶低,看見不漂亮的大人就說,阿姨叔叔你真丑之類云云,他們說的是他們想說的,只是淺表的說話,沒有更深的含義,小孩有簡單也有複雜的,因人而異。不能說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真無公害的。
家長從小最先該教育孩子應該是學會尊重。尊重他人,他物。而家長本身傳達給孩子是勢利世俗的表現,也別怪孩子是這個模樣。
五歲已經是非常需要教育的時候了
的確 小孩子真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太大了
我弟弟今年七歲 我們家每周周末有個阿姨會來家裡做一次大掃除
每次阿姨按門鈴我弟弟會主動去開門 並且會跟阿姨問好 然後通知大人 爸爸媽媽姐姐 阿姨來啦
他的態度很像我們家來了一個客人
這來自於我們家都對這個阿姨非常客氣 我周末在家的話會睡懶覺 但是我爸會看著時間把我叫醒 說人家快來做衛生了你趕緊起床把你的狗窩收拾一下 阿姨在家裡做衛生的時候我爸爸會過個十幾分鐘關心一下要不要喝杯水之類的 然後配合阿姨的工作 這就是題主說的那個場景
小孩子其實有時候玩起來很投入 比如阿姨剛擦過的地 我弟弟就滑著他的滑板車過去 一道黑印 我會立刻叫他過來自己看看地上的印記 然後叫他自己拿抹布過來擦 這時候阿姨肯定會勸啦 我就會讓弟弟跟阿姨道歉 他就會明白 他讓阿姨又要重新做一次擦地這件事
其實小孩子心裡都有數的 這樣的事有過幾次他慢慢就不會這樣做了
家教非常重要 就像成年人所說的
一個人的素質體現在他對待服務人員的態度
同理可證這道題 嗯
所以有一次 也是不情不願的道了歉 然後他去搭積木了 我過去把他搭好的推倒了 當然 他委屈了
我哄了半天說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好了之後我問他 你辛苦做好的東西被破壞了你開心嗎?他說不開心 我說對啊 所以你看阿姨做衛生是不是比你搭積木還辛苦 你這樣子破壞了她也很難過 他似懂非懂 但我覺得真的 小孩子心裡有數的
謝邀 還是父母的問題 自小家裡有阿姨 父母明確規定過 我沒有給阿姨下命令的權利 現在的阿姨在我家20年了 每次回家她在廚房準備吃的 我都會去幫她 我不急著走的時候 每次就餐結束都是我洗碗
職業不分高低貴賤 不違法不犯罪都是令人尊敬的 對比自己弱勢的人的態度 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家教和修養我想說,這件事,曾經就發生在我身上。
我小時候,因為父母做生意,很忙,所以平常我們家小孩都是請別人幫忙帶。
我弟弟從幼兒園就開始住校了,而我小時候跟爺爺奶奶住,長大一點的時候才被接到爸媽所在的城市。
然而,就算這樣,他們也忙得沒有時間親自照顧我們,周末的時候把我們姐弟倆鎖在家裡,平常我弟弟住校去了,為了照顧我,我們家一直請了保姆(大部分是我們老家的親戚),接送我放學,為我燒飯。
和很多人想的相反,我那時雖小,但自以為是很懂事,很成熟的
三年級的時候,我們家保姆又換了,20歲左右吧,是個很年輕的女人,也是我們的親戚。
我爸媽告訴我她是我姑姑,而我嘴上雖然叫她姑姑,心裡卻想:不就是又一個新的阿姨嘛。。
當然,平時,我一直是表現的很有禮貌的。
但是那一天早上,我因為又一次睡過了,被姑姑很是訓了一通,
因為不服氣,加上快要遲到的焦慮,我當時坐在姑姑自行車的后座上,嘟囔了一句:
「你不就是我們家的保姆嗎,有什麼資格訓我?」
當時風很大,姑姑好像一直沒說話。
後來那天晚上,我被晚歸的媽媽從睡夢中搖醒,她告訴我:
姑姑哭了。
她接著對我說:
「她是我們的親人啊!你知不知道你這麼說,她有多難過。」
那天晚上我難過的睡不著,因為
「姑姑因為我哭了,她很難過」
其實,我的親戚觀念很弱,直到現在,我都沒有把姑姑當做親人過
但僅僅是知道她很痛苦,就足以讓我覺得很痛苦了
----------------------------------------------敘事結束的分割線--------------------------------------
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很大,它使我再也不敢輕易藐視別人,因為我知道:
他們會很難過的。
人是有同理心的
我們會為電視里的悲歡離合哭泣,也會為他人的悲慘落下眼淚
這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悲傷
僅僅是小時候幻想姑姑哭泣的臉,就足以讓我徹夜難眠了。
所以,我覺得,所謂怎麼辦,就是要讓小孩儘快知道:
「你這麼做,他有多麼的難過」
讓他明白那份心情,而不是道理。
謝不喵~
PS. 我是一個每個問題都認真回答的好孩子,求關注~
-----------------------------------自我安利的分割線-------------------------------------------------
日本舍友總是發表辱華言論,我應該如何帶有大國風範的駁斥他?NEW
如何快速背下古文,又快又準確?
美國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博物館?(西雅圖和夏威夷)
如何瘦小腿?(人氣TOP)
日本到底有多好?(看這篇看這篇看這篇。。。。答主的心血)
女生對男生很好很好 為什麼男生覺得無趣?想分手?
中國人在舊金山買新房子為什麼不入住?
這個案例的孩子絲毫沒有「勢利」的問題!反而家長有「濫貼標籤」及「權威壓制」的心理問題!題主朋友那些「震驚」「深惡痛絕」完完全全出於腦補和無知!!!
這麼多答案里故事多分析少,我從兒童心理學方面講些乾貨!
…………… …………… ………………………… …………… ……………
如果孩子真的存在勢利問題,家長怎麼引導,我放在第3大點裡,前兩點先說說:題中個案無法證明孩子確有勢利問題,但家長的誤區清晰可見。
1、正確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孩子的內心是出於怎樣的意願去做出「亂丟」這個行為的呢?有如下幾種可能:
1.1.孩子沒留意吃小食品時掉下的渣,沒意識到掉渣不對,也不知道怎麼做可以既能吃又不掉渣(正如 @劉茗茗 所說,可能孩子眼裡心裡腦海里全是小食品,沒有渣,沒有打掃,也沒有阿姨)。那家長指出「渣掉地上了臟臟」,然後拿個桶放在孩子面前,告訴他吃東西的時候盡量讓渣往這裡面掉,就可以了。
1.2孩子急於玩下一個遊戲,於是把手頭暫時不感興趣的食品袋亂丟先。那家長可以買幾本類似「玩具不玩送回家」的繪本,幫孩子建立「歸位」的意識。
1.3.孩子喜歡「拋擲」的感覺,或者喜歡一大把瓜子殼啪啦啪啦落地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由衷地興奮。這種情況你甚至可以陪他一起玩「打雪仗」,玩過癮了,盡興了,再和孩子一起打掃,「收拾戰場」。這種情況下,理解孩子,接受小小的髒亂,接納孩子無傷大雅的「體驗」行為,是最好的選擇。
1.34孩子心情不好,發脾氣。——關注引起孩子負面情緒的事件,有時確實情有可原,喜歡的玩具被送走,想說的話被打斷,承諾去哪玩又反悔,被小朋友欺負……那麼家長要道歉或給出足夠的安撫。
有時是對某件客觀存在的規則不滿,例如被限制看電視的時間,那麼——注重引導孩子怎麼去感受、表達,自我疏解情緒,可是貫穿整個養育階段的重要課題。
1.5.孩子體會對大人的控制感,比如罵一句髒話能讓大人氣急敗壞,亂扔垃圾讓阿姨一臉不快嘟囔地去掃地。如果是這樣,不是「勢利」的問題,而是典型的缺愛家庭孩子的特殊癥狀。這家的大人平時心理狀態肯定是不健康的,也肯定沒有營造一個讓孩子充滿被愛的安全感的環境,需要家長非常慎重的去反思,是否給予的「有效陪伴」和「親子溫情時刻」的時間太少,指責批判太多了。
1.6.孩子因為「我看不起阿姨」,想著「我不要尊重阿姨的勞動成果」,所以亂丟——咦?這是個什麼鬼?
所以現在大家看明白了吧,家長的指責根本莫名其妙嘛!
父母都想在教育中為孩子積累更多的人生籌碼,期盼他們能更快更早地與社會規則接軌………這種殷切之心,不知不覺就超過了孩子的現有認知水平。對5歲孩子來說,父母拿個桶放在孩子面前,告訴他吃東西的時候盡量讓渣往這裡面掉,或者父母指導他拿抹布掃把,都比說一百句「要尊重阿姨勞動成果」,要直觀、好理解。
2、正確理解孩子說出「我為什麼要尊重一個掃地的啊」的原因。
沒錯,「勢利」是不對的,對家政人員有優越感是知乎眾所鄙視的,但不要因為這個就急於判斷。
跳過這層煙霧彈, @伯倫 的答案才是真正中肯。他直接給出論點:「孩子亂丟東西之後家長的應對方式失當,才引發了這句話「,解釋的話不多,所以仍然有很多朋友認為,不該忽略孩子心態有問題。但事實真的只是家長的問題。
2.1.大人批評說,「你這樣是不尊重阿姨的勞動」,孩子陷入兩難————
一是承認家長下的定論,「我是因為不尊重阿姨所以亂丟的」。可明明不是怎麼認呢?
二是為自己辯解,但5歲孩子能有什麼論辯技巧。你說我不尊重阿姨,我就說阿姨就是雇來掃地的,不用尊重。
如果孩子這樣辯解:「我扔東西的時候,心裡並沒有考慮到後續打掃的問題,更沒想到阿姨會因此事覺得不被尊重,所以你批評我不尊重阿姨是不恰當的」,那就得體了。但5歲孩子能說出這番話嗎?
2.2.正如 @伯倫 所說,家長用了「移情」策略,想讓孩子通過對阿姨的負罪感改變行為。但在這裡用移情策略是非常不妥當的。如果孩子打小夥伴,你說小夥伴會痛會傷心,這是正確的移情策略,孩子會理解同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可阿姨不過就是再花幾分鐘掃個地,並且掃地本身是阿姨的職責,小朋友自己代入完也不會覺得有啥好難受的啊!
對,這不是再花幾分鐘打掃的問題,此時有種心理上的不適,我懂 。
比如,老師不小心碰倒作業本,指定某同學幫著一起撿沒問題,但我中學一老師,經常故意推翻作業本,叫調皮學生去撿,至今全班想起來都覺得她特變態。區別就在於這種「故意」 。家長試圖讓孩子認識到:他亂丟,將導致阿姨多掃地,還將導致阿姨感覺到不被尊重,所以他不該亂丟。
但5歲孩子怎麼可能理解這麼抽象迂迴的指責啊!!!!!
神馬叫不尊重阿姨?讓阿姨掃地=不尊重阿姨?
噢,阿姨不掃地=尊重阿姨。
可是我們花錢請阿姨掃地了啊!那麼我們肯定不用「尊重」阿姨了啊了。
看。這就是孩子的邏輯,多單純,和勢利有半毛錢關係嗎?
A事件(家長錯誤歸因、錯用移情策略、錯用抽象批判語言、情緒失控)引發的對抗和爭吵,導致語言組織能力弱的孩子爭吵中說出了B話語,並不能作為C判斷(孩子「看不起家政人員」)的充分理據。簡單比方:有人冤枉你偷東西,你火氣上頭說句:去死,不能說明你暴戾成性。
3、看完前兩條分析,有人問:孩子吃東西掉渣難道不能糾正嗎?儘管孩子出口傷人難道「情有可原」就放任不管了嗎?儘管本案例不能作為孩子有歧視底層階級心態的佐證,但如果孩子在其他情況下也表露出這種心態,又該如何引導呢?
回答這三個問題,我先談兩個原則,再回歸到本案例進行分析:
3.1孩子犯錯後,家長開口前,首先要注意自身的情緒。
很多家長會走入一個誤區,以為立刻嚴厲地訓斥孩子,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就會學的更認真,印象更深刻。事實證明這樣的效果並不好,情緒是智力的守護神,情緒不好,新規則哪裡學的好呢?孩子沒有惡意卻被兇悍指責,委屈的情緒上來了,全盤不接受也是可能的。
人之初,性本痴,蒙昧所以不辨是非,無知所以傲慢自私,孩子的自發表現與社會標準不符合,本是成長中必然頻繁出現的。但很多家長沒有這個認知,每當孩子出現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的「錯誤」行為,這個時候父母會有一種「挫敗感」, 失望、不快、甚至突然為孩子人格善惡、未來處事等產生深深的焦慮。
怎樣處理這種負面情緒呢,很多家長的做法是指向孩子。噼里啪啦地說一堆大道理,然後希望孩子知錯就改,還要態度誠懇,就算語氣凶也要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這樣父母的心情就會好起來。
這實際上就是通過訓斥與強迫控制他人行為,來撫慰自己的情緒。在同事朋友犯小錯時,我們通常能注意到「提醒時保持氛圍溫和、言辭中不傷對方自尊」,知道應該就事論事,不帶著情緒攻擊對方人格。我們知道劈頭蓋臉的指責,只會引發對方的強烈反彈,無助於對方接納自己的意見。但面對自己孩子時,卻往往因為孩子做錯一件事,說錯一句話,而帶著強烈情緒去指責批判他。(注1)
成年人生氣而扭曲的臉龐會令孩子害怕恐慌又委屈,發脾氣只會轉移孩子在分辨是非上的注意力,增加孩子改錯的難度。更何況,我們理直氣壯指責孩子做錯的事情,有時候並不經得起推敲。(注2)
3.2、讓孩子知對錯,並不意味著要使用「 「批評」「懲罰」的工具。總原則是:「溫和對人,堅定對事」。
本案例里,排除上述的「鬧脾氣」「體會控制感」等可能之後,孩子的問題就是:「不知道怎樣做能不破壞環境」,父母可以鋪張報紙在孩子面前,指導他怎樣吃東西時不破壞衛生。5歲孩子吃東西不掉渣很難,但讓他不掉到報紙範圍外還是能做到的,如果還是故意調皮搗蛋,就伸手把食品袋抓過來,問他要收起來,還是好好吃。
必須提《讓孩子心悅誠服》書中兩個案例(楊傑著)。一個孩子常常很大聲關門,把別人嚇一跳,還常常自己先進屋就把門關上,把其他人關在外面。爸爸說他不禮貌,不懂為別人考慮,媽媽持不同意見,她說:「我從來不為沒教過孩子的事情責備他!」(注3)。媽媽讓他不斷地體會,比如讓孩子反覆練習關門,讓他體會多大力氣是合適的。把父母關在門外,那就敲開門,把孩子叫出來,鎖上門,再重新開一次。重新演示一遍,孩子就懂得了。不需要任何的批評和責備,在平和的心境下,孩子就學會了為別人考慮。
許多朋友一起出去玩,吃飯的時候,孩子拿起菜單就一直點菜,並不徵求別人的意見,媽媽覺得不妥,簡單制止孩子,拿過菜單很有禮貌地請其他人點菜,沒再多說什麼。回到家裡,媽媽詳細和他說緣由,告訴他每個人口味不同,大家各點一些都能吃到喜歡的菜。這個孩子就非常坦然地問媽媽:「我這樣做不對,是嗎?我以後會注意的。」
孩子犯錯本該這樣溫和地談論,自然地改正。遇到孩子不對的地方,至少要注意三個方面,方法、時機、語言。例如關門,道理講了但孩子老是重犯,但演練之後孩子就會形成「手感」。例如點菜,不在眾人面前指責孩子,而是給兒子做了禮貌的示範,回到家再心平氣和地說,孩子就很容易接受。前十名答案中 @豆瓣不做醬里說到的睡前長談,角色扮演的辦法也非常溫和有效。
如果親子之間充滿了彼此接納信賴的喜悅感,這樣的家庭往往看不到劍拔弩張的「教育」孩子的場景,孩子卻成長得很好。很多人想當然覺得人家孩子天生懂事,其實是家長在指點時不加負面批判,給了孩子大量的愛與理解,激發了孩子巨大的生命能量,孩子便不需要監督催促。他會聽從內心的聲音,追尋自己的人生目標。
3.3回到上述三個問題來。
3.3.1「吃東西掉渣時」孩子最可能的問題是:「不知道掉渣不對,不知道怎樣做能不掉渣」,父母應指導他如何既享受美味,又不給阿姨添亂。5歲孩子吃東西不掉渣很難,但讓他不掉到報紙範圍外還是能做到的,如果還是故意調皮搗蛋,就伸手把食品袋抓過來,問他要收起來,還是好好吃。處理方式還有許多種,A、和阿姨約定一天固定在某時間掃地,不必隨時打掃。這樣一來孩子根本就沒給任何人添麻煩,最多你看著覺得亂罷了。B、如果家長看不下去,或者擔心擔心東西踩臟,可以寶寶說,這裡好亂,和爸爸一起收拾一下好嗎,來……若寶寶能協助收一點兒,馬上給予肯定。C、如果阿姨很勤勞馬上過來掃掉了,家長就帶著歉意說:對不起,小寶胡鬧給你增加了工作量。這三種辦法都符合「以身作則」的教養原理。孩子自然會意識到:「原來我這樣丟會帶來麻煩的後果呀」。
而題中家長選擇了一種最雞飛狗跳的方式將小事化大。他居高臨下地批判孩子,然後逼孩子道歉,生生把一個可能是」孩子不擅于歸位「,或」孩子體會拋灑東西的感受「的小問題,變成了「孩子對不起阿姨」的嚴肅問題。孩子難以理解更難以接受,阿姨大概也不知所措。在孩子受懲罰的後續一個月,倆人相處肯定是非常尷尬的。
3.3.2傷人的話語出口後,家長應該立即向阿姨道歉,例如「張姐對不起,是我們沒有教好孩子」,同時簡單告知孩子這樣說不對,後續再慢慢給孩子分析,等孩子完全理解接受之後,再請他和阿姨說對不起。例如「寶寶,你說這句話是不對的,阿姨做事情很認真,爸爸媽媽都很尊重阿姨」。之後帶寶寶出去散步(抽離現場,並且避免尷尬),邊散步邊好好說,例如:「這個阿姨人很好,碰到她是咱家有福氣,誰誰家都很羨慕我們碰到了這麼好的阿姨」。再如:寶寶,你這樣說,阿姨會很難過很傷心的。再如:爸爸媽媽也都要工作,替老闆打工,幫客戶辦事,阿姨在我們家做事也是工作。寶寶你說過長大了要去開挖掘機(賣冰淇淋、做建築師等等同理),要是你的老闆或者客人因為你幫他工作就這樣說你,你會不會很難過?……等等。現在排位第一的答案 @牧威 說他小時候欺負保姆後,媽媽洗保姆的床單,幫保姆把碎照片粘貼好,他就知道自己真的錯,也是遵循的相同的兩個原則:A,大人要首先向阿姨明確表達歉意,成年人立即表達的羞愧歉意,比孩子當下不情願的表達要更令阿姨感受到誠意,同時也給孩子做了好的身教示範。B、讓孩子真心覺得自己言行的不對,才能真正改變他的價值觀。
3.3.3孩子在其他情景下也表現出不尊重,已經確認孩子有「勢利」問題時,要如何處理。
其實幾個高票答案都說的不錯,從言傳身教入手,從減少隔代教養入手。如果家人每次出外都對服務人員態度尊重,在每次吩咐阿姨做事時都用請求的語氣並且及時感謝。孩子自然就不會處處表現高人一等的膚淺模樣。
家中聘請保姆,說明家人的時間價值,高於僱傭保姆的費用。直白的說,你們家人的時間就是比阿姨的時間值錢。又或者,家裡人都特別討厭做家務,寧願出錢,而阿姨為了生計來做瑣碎的家務,總的來說,因為你們家收入高,掃地變成阿姨的職責,而不再是你的職責。
這兩種觀點是不是一種勢利呢?不是,這只是客觀事實。
孩子覺察到了這一點,但當他沒有對「社會分工」,「貧窮並非原罪」、「尊重別人你的人生路才會更好走」、「人的涵養品德比階層更重要」等概念有充分認知的時候,作為家庭成員、被服務對象之一的他,對家中這個」唯一不是血親「的人有錯誤認知,雖不應該,但並非必須在一天一時中必須立刻解決的。扭轉他的固有印象,是需要家長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
4、看了題主補充,家長對子女「道德」的焦慮只是表現,是對母親反感的投射。
曾經在家裡育兒書看過類似的案例,家長對兒女的問題看的很重,比這個題目的家長還要過激,經過心理治療才發現令他焦慮的不是子女,而是潛意識裡的父母的厭惡。近期應該找時間重新通讀一遍藏書啦~找到再完善這一點。
全題解答完畢。
………………………以下是和文中輕度相關的枝蔓,都是對家長的吐槽,放正文影響主旨表達,刪除又令評論區有些討論顯得無的放矢,以下可以跳過………………………
(注1)他希望通過自己一句話批評,孩子立刻意識到自己錯誤,不再亂扔,跟阿姨道歉。然而孩子竟然和他頂嘴,再次沒有按他潛意識裡的意願行動,於是他更加生氣,強迫孩子道歉,剝奪孩子的樂趣,總算保住對孩子的權威地位。
但事後他仍然焦慮,擔心孩子的這種「勢利」對孩子未來不利。
我覺得最滑稽的地方就在這裡:
① 父母在管教中負面情緒,是因為他不假思索地相信自己錯誤負面判斷
② 即便孩子迫於壓力而放棄行動,父母實際上只是用怒氣控制了孩子。
③ 即便孩子走向社會,通過指責、訓斥、傷害他人自尊心來達到目的,多數人也不會買賬,在人際交往中,平和的溝通更容易被接受。
(注2)(無事先約定,並無主觀惡意,無慘重後果,錯在哪裡呢:A、阿姨剛掃完地所以不能亂丟——待會就要掃地,那就可以亂丟了嗎?B、把家裡弄得髒亂有錯,那麼反向延伸一下:家裡時刻整齊的才是對的,弄亂就是壞孩子。所有有小孩子的家庭,只要小孩子乖巧就都不需要打掃的嗎?不說孩子,多數青少年都有過不經意間把將爸媽周末大掃除的戰果消除殆盡的經歷,明明只是略不衛生,保姆掃地就是「勢利」,「看不起人」,就必須和保姆道歉;那麼父母掃的地,就是忤逆不孝了呢?爸爸就沒有弄髒過房子嗎?所有有小孩子的家庭,只要小孩子乖巧就都不需要打掃的嗎? C、可能讓阿姨不爽有錯。阿姨也可能覺得隨便再掃掃沒啥呢?或者你喊寶寶一起收寶寶也可能會配合呢?就算都不是,你說句帶著歉意的話阿姨也不會耿耿於懷的D、相信所有家有小童的人都能理解,如果每一次孩子弄亂環境都要大發雷霆,逼孩子跟做家務的人認錯的話,那這個家庭氛圍該會多麼壓抑恐怖啊。E、在我看來學齡前兒童弄亂家裡是很正常的事情,六歲懂得作業與考卷是自己需要獨立完成的任務,七歲學著自己理書包,八歲自己整書桌,九歲自己房間自己掃,十歲分擔家庭公共區域的整理、打掃任務,能這樣理性引導的家庭,小孩自然而然就會喜歡保持整潔了。)
(注3)不教而誅謂為虐。如果小孩把合金汽車從自家陽台丟下來,是不是他肯定是個惡魔不在乎別人的生命呢?他僅僅只是「不知道會造成什麼後果」,「不知道如何避免這一後果」(當然這個問題里有責任的是監護人,監護人應該預見到兒童不在大人注目之下,在陽台玩耍可能發生的危險)孩子行為失當,題中家長不曾試圖從孩子角度分析,而是嚴厲嚴肅對待,給孩子貼上了負面標籤深惡痛絕,憂心忡忡,這樣的家長作風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有些事情是「小時偷針,長大偷金」,有些事卻是小孩有錯誤認知很正常,隨著閱歷增長自然會領悟的。我5歲的時候認為農村人很臟,每次聽說要回老家都大哭大鬧不去,我爸不會覺得我數典忘祖或者歧視農村,因為他知道每次坐車回老家都會吐的天翻地覆,他知道我非常害怕茅房裡的蛆蟲。5歲的時候我想國家為什麼不直接槍斃精神病人,我媽不會憂慮我冷血不人道,因為我媽說至今做夢還會夢到當年抱著我被一個精神病人追著狂跑的那一幕,我爸老家那個精神病曾捅傷親人、打斷民警腿都沒判刑的。從小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就不會盲目地以為孩子心歪,他僅僅是無知與片面。家長應該放鬆心情,慢慢引導,焦慮責備,怨父母,憂子女,對孩子的成長並無幫助。
…………………………………………5.10,答案過千,行文啰嗦,感謝耐心看完,看出我要表達的理念,並且認真點評的親們!……………………………………………………………今天編輯前是把我自己寫的,和楊傑《讓孩子心悅誠服》書中的內容分開,現在把同類論述彙集在一起,邏輯層次更清晰,論證更緊湊。但沒法明確區隔原創和引用的部分,只能在這裡備註:3.1、3.2、3.3.1的七成以上、其他地方有兩三句來自於此書。強烈推薦親們購買原書,娓娓道來,有說服力又很治癒,從孩子角度出發卻也體諒家長,看完書中案例後保證在碰到任何需管教場景都能瞬間像答主這樣瞬間想到一堆123………………………
…………………以下是準備放一些拓展,前117的評論區討論讓我有很多話想說,目前先貼2個,明天有時間再陸續貼進來,與本題相關性不強…………………………………………………
拓展1:孩子不知變通,情商有問題,怎麼引導:
曾在知乎看到一篇精彩答案提到,教導孩子品格的終極目標是「外圓內方」——內心方正踏實,明辨是非,有自己的主張原則;處事則圓融豁達,體貼他人感受,靈活變通不極端。
但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卻應該著重引導孩子「方」的部分,「圓」的教導反而會令孩子混淆是非觀念,把討好他人,避免他人降低對自己的評價作為處事的第一原則,這是很不利的。相反,「內方外方」才是年幼孩子最好的狀態。
情商就屬於「外圓」的部分。是必須的,但是過早教導不太合適。
簡單說,「對任何人都保持禮貌」否認了孩子自然的喜好差別,「不把惡意表現出來」這種思路,對兒童來說只能理解為一種以「不讓別人生氣」為標準的、趨利避害、迴避衝突的處事原則。
如果孩子接受了這套理念,那麼在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前,他會先考慮會不會討人厭。
這種「考慮好後果再說話」,對兒童來說是一個非常難邁過去的坎,如果他在世界觀還沒形成,自我還沒充分構建的時候就把這個坎給邁過去了,那麼孩子的發展方向有幾種:
1、成為懦弱討好沒主見的小可憐(強化了「迴避衝突」的理念,形成依賴討好型的人格),
2、成為道貌岸然虛偽姦猾的岳不群(強化了「趨利避害的理念」,形成「表面上必須冠冕堂皇,實際上怎麼對我有好處怎麼來的行為原則)
3、成為一個「刻奇」的人(很難描述,簡單舉例,就是看到掃地的停車的逃犯的,首先湧起的反應不是憐憫、不是厭惡,甚至不是無感,而是「我是個不歧視他人的好人」,正如刻奇原文說說的看到奔跑在陽光下的孩童,首先的反應是理念上的「我此刻應該感到生命鮮活人生美好」——他會失去「第一手」感受生命、感受情緒的能力,而活在種種正確的人生教條中)
拓展2:懲罰的後遺症
孩子在恐懼的驅使下會有短暫的行為改變。這個辦法看上去立竿見影,其實這樣做不但傷害孩子,也阻礙了父母的反思和改進,並使他們形成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的依賴。如果受批評懲罰成家常便飯,平時話語都帶著奚落或訓斥,孩子的良好狀態會越來越短暫,甚至會反彈得越來越嚴重,漸漸會陷入:「罰了收效漸微,不罰無計可施」的惡性循環。
拓展3:親子教育中的共性與個性
共性:
不需要我這麼細緻的分析。多數父母也能做到既有疼愛又有教育,而子女大體能成為一個有基本是非觀的普通人。 如果父母更注重理性分析與溝通技巧,更注意從孩子角度出發去調整自己的教育模式的話。孩子的成長可以更輕鬆快樂,也能更大概率成為一個豁達,善良寬容的人格
個性:在做到以上共性之後,最好還能發掘孩子性格的個體差異。
推薦泡爸的兩本書《你的蜜糖,他的毒藥》;《天性第一》。
過去我常常想狼爸虎媽有成功自信的孩子,也常造就悲劇,而愛與寬容可以養出李開復也可以養出李天一。泡爸的理論比較完美的解釋了這些現象。
泡爸理論將孩子天性分為4個象限,上腦孩子比下腦孩子更強勢缺乏服從性,左腦孩子比右腦孩子更理性而少感性。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構成了四種截然不同的天性,各有其優缺點,父母在教育中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對本題中家長的管教辦法,不同天性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左腦孩子的注意力更多在「爸爸說某事是錯的」,右腦孩子則聚焦在:「為什麼突然這麼凶」。
我讀研一的時候,臨近寒假,當時手頭很緊,周末做初中生的家教,因為平時也有空,就通過學校的家教中心,又找了一個小學一年級家教的活。
12月份的長沙,已經很冷了,我每天坐二十分鐘公交,穿過湘江大橋,從河西到河東某高檔小區。
那個家庭有兩個男孩,大的六歲,讀小一,小的四歲,讀幼兒園,兩個小孩都很可愛,也有點調皮。家裡住的是大平層,兩個小孩都在樓下附近某附幼、附小讀書。這個家庭只有小孩媽媽在家,小孩爸爸在某個地級市做生意,周末才回長沙。另還有一個老人,兩小孩叫他爺爺,還有一個中年婦女,是家裡的保姆,小孩叫她阿姨。
我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五點到七點,去輔導六歲男孩的作業,她媽媽是一個很客氣的人,我每次去,她都會招呼保姆給我倒茶,洗點水果,然後她就去看電視了,或者外出了。我就在房裡陪孩子做作業。
小一的作業,每天都很固定,語文是抄生字,講解課文,背一首課外的詩。數學是寫兩頁加減運算。英語是跟讀磁帶,默寫單詞。本來一個小時完全能完成,可是小孩子就是不想寫,總喜歡和我聊天,或者玩玩具,我就是陪陪孩子,哄哄孩子,等孩子做完作業,我檢查完,簽名,也差不多到點了。如果孩子定力好,作業做的快,我就陪小孩玩一個小時,那個小孩特別喜歡給我講笑話故事,可以連著講好幾遍,每次講的都眉飛色舞。慢慢的,我和他熟了,有一次,他當著他媽媽的面,叫我爸爸,好尷尬。
做作業的時候,也經常有干擾,那就是他讀幼兒園的弟弟,總喜歡來敲門,他弟弟上學接送,陪玩,都是那個爺爺帶著。所以,每次弟弟來敲門,敲不開,就在門外鬧,而他們的媽媽又不怎麼管,有時候也不在家。哥哥就叫那個爺爺來管,也管不住。有一次,哥哥實在生氣了,就開門打了弟弟,然後那個爺爺就批評了他,結果他就用髒話罵了那個爺爺,我聽了很是震驚。這孩子也太不懂事了,連爺爺都罵。關上門,我就和孩子聊天,他還是很生氣,一邊敲筆,一邊罵。
我就問他,你怎麼連爺爺都罵呢,他氣鼓鼓的說:「他才不是我爺爺呢,我爺爺在老家,他是給我家做事的,看弟弟的。」聽完,我才知道,原來這個老人,並不是兩小孩的爺爺,也是個保姆。
家裡兩保姆,一個負責做飯菜,一個負責接送小孩,陪小孩玩。還找了我這個家教,輔導作業。
他媽媽和小孩說,我是學校的老師,每天請到家裡來督促他學習的。家教的工資,一星期一結,每次結算,她媽媽都是把錢放到信封,出了房門,在電梯口才給我。她媽媽其實也意識到了,當著小孩的面給我錢,會給小孩的認知產生一些影響。有時候兩小孩對保姆的態度不好,媽媽也會教育。
回到這個問題,小孩看不起保潔阿姨,是很常見的,也可以理解的。
我想說的是,其實小孩子和成年人一樣,也會察言觀色,看人下菜,甚至比成年人更甚。
他們的是非善惡觀,還沒有形成,更沒有成型,做家長的一定要做好引導。
遇到這種情況,也不要急於批評,甚至打罵孩子,這樣做,不但不能糾正孩子的想法,只會讓孩子學會怨恨。要想避免這種情況,身教重於言傳,小孩子不聽你說什麼,而看家長做了什麼。
做家長的,一、盡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如果請別人做,尊重別人的勞動。
三、自己和小孩都參與到勞動當中。四、類似結賬這些事,避開小孩。
五、如果小孩表現出看不起別人的職業,先不要急於打罵。小孩子是可以講道理的,可以教育的。
不知道關注這一問題的大家,有沒有回頭去想想自己五歲時是什麼樣子的?有沒有說過傷人的話?我儘力去想了,記憶里搜索不到,但我不敢保證我沒傷過人。
這看起來似乎是給這樣一個小孩辯解,但我絕對不是想把問題縮小化,而是想試著給出一些縱深分析:一個孩子是怎麼發展的?
孩子的發展離不開家庭,小孩子的行為簡直就是家庭的鏡子,能照見所有問題。
1、千萬不要忽視孩子的模仿能力。
就像生下來就會喝奶一樣,孩子天生就是模仿高手,通過模仿大人的言行、態度,以此來試圖理解世界運行的規律,獲得我是誰、我可以怎樣的確定感。
而且孩子的模仿是很難被大人控制的,比如說話口吃這個現象,很多都是小時候跟別人學的,為什麼學這個呢?
答案就是純粹感覺好玩兒,家長說多少遍「不準」都沒用。同樣,對於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性,只要家裡有人做了,孩子就會不自覺的模仿。他自身並不知道好壞,只是一時間認為世界就是這樣的。
2、關於啟蒙教育。
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階段性的,有時候一直混混沌沌,但也會經歷忽然開竅,然後步入正軌、直線上升,關鍵時候起作用的,是及時的、潤物細無聲的啟蒙教育。
對於題主說的這個孩子的問題,主要還是只看到自己、不尊重他人,這就涉及禮儀的啟蒙教育,我覺得過了5歲也不算晚。
家庭是個大染缸,但是孩子總是有機會跳出去的,只是時間和機遇的問題。
所以說,孟母三遷的故事是很有意義的,你不可能改變孩子的好奇和模仿天性,只能盡量早的讓孩子身處好的、可以放心的環境。
既然知道孩子目前的表現是爺爺奶奶帶出來,那麼,分開住是最有效的方法。
孩子不會聽從父母"說"什麼, 而是看著父母"做"什麼. 大人做什麼, 孩子就做什麼, 說的話都是白費.
如果家裡的大人說的和做的不一樣, 還能怪孩子什麼呢?
雖然比較認同前幾位的答案,舉個反例。
我父母就是題目中那種比較勢利的父母,我小時候就是題目中那種熊孩子。
因為我做錯的某件事,最後我父母把保姆開除了。
當時我愧疚的要死,後來再有保姆我都是很尊重的。。。
突然想到我小時候的一件事。這件事我完全沒有印象,但是我媽記了很久。我不知道我姐有沒有記住。
我很小的時候,表姐因為家裡忙總是忽視她,就暑假寄宿在我家裡一段時間。我小時候很頑皮,經常偷偷做點小壞事,我姐又很喜歡告狀,我倆就一直吵架。有一次我媽在家,當著我媽的面,我指著我表姐說:讓這個人滾出我們的家,她爹媽不管她了,她不屬於這裡,我才是我家的人。
當時我沒道歉。我媽問我為什麼這樣說,我就把話重複來重複去。小孩子總是知道怎樣最傷人。
這句話毫無疑問,是十分過分的,令十八歲的我感到無比的震驚,因為我從沒想到我說過這種戳人心窩子的話。不知道我姐當時有多麼傷心呢。我媽講完後對我說:我知道你不記得這些話,長大後的你也不會再這樣做,不會再這樣想了,但這麼些年,我一直在努力地教會你分享。
再回到題主的這個兒子身上。
其實這裡兒子有兩個問題,不是一個:
一是把東西吃的滿地都是的生活習慣,如果再長大一點,是可以劃分到沒教養的表現的
所以你的當務之急是教會他別給別人添麻煩,吃到桌子上就自己弄掉!!!!!!!!!!!
這是五歲小孩的必修課!!!!!!!!!!!
二是從話語透露的階級意識,這肯定是爺爺奶奶教的
教五歲的小孩子是沒有用的,教爺爺奶奶比較有效率,再由爺爺奶奶影響小孩比較好。
因為很明顯你兒子壓根不服你(道歉死活不肯),況且你還禁了他動畫片,我給你模擬一下實際情況,等你不在家了你兒子死活要看動畫片,然後爺爺奶奶偷偷地打開了電視「別告訴你爸哦,就看一會會」然後你兒子就高高興興地偷看起了動畫片,全劇終。
第二點,建議不要急,也不要對兒子嚴厲批評,把這件事記住,然後有意無意地去引導。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