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 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排名》中能得到什麼信息?

http://www.cicpa.org.cn/news/201405/W020140519551596871443.pdf


在答題之前,先說些題外話。
會計師事務所這個行業中的國內所,通常來講,只有兩個選擇:要不就是往大的所合併,通過大所的品牌效應,以期望在競爭中獲得更多的業務機會;要不就是抓穩了幾個關鍵客戶,往小了做,精簡業務人員,招點實習生,單項業務利潤最大化。

咱們一個一個說。
前者,是大多數國內所有雄心壯志的合伙人的選擇。因為在國內,大多數企業選用會計師事務所是要根據中注協的排名來選擇的。重要企業特別是巨型國企在選用會計師事務所的時候,不管你的關係有多密切,下的本有多大,總有一個硬性指標是繞不過去的。那就是主管機構要求選用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居於前列」。雖然這個「前列」的具體排名是可以操作,但總體範圍是限定死的。所以要拿到這樣的項目,業務團隊就只能選擇被合併到大所。記得以前所里有一個很特別的部門,整個部門只有15人左右,從來不招新人入職,但業務量每年都是2000萬向上,部門裡的員工一年只做3個月,其他時間都在帶薪休假,讓我們這幫整天忙碌到死的傢伙們羨慕嫉妒恨。後來聽我們老大說起他們的情況,才釋然了。他們部門老大本來是某個超巨型國企的高管,因政治鬥爭失敗,被迫辭職離開,也許是出於舊部的幫忙或者辭職補償的條件等因素,只要他掛靠到某一家事務所,那麼這家企業的非上市業務就給他。他無論到哪家所,業務就跟到哪裡。但唯一的要求就是,這家所必須全國排名前15,否則主管領導就有理由給其他的關係戶。

上面說的是業務方面,下面再說說管理和薪酬方面。
國內所在整合的時候,大多數的情況都是市場選擇的結果(瑞華這種依據國家行政命令的要求而合併的特例,我們不去說),而且在合併後因為企業文化和做事的方式無法有效整合而分開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但即使是合併在一起,除了極少數的國內所能真的做到全國一所,甚至是要求所有合併進來的業務團隊遵循相同的業務和操作體系的外,大多數還是諸侯分封制,即大家只是為了共同做大品牌,提高排名,但內部人員管理和薪酬分配仍然按照原先各事務所自己的方式來。總所收個加盟費就得了,業務協同效應幾乎沒有。而薪酬體系方面雖然是按照統一的標準來認定,但也只是換個名字而已。比如說你原來是項目經理月薪7000,合併後人家項目經理月薪2萬,高級審計助理月薪7000,所以你就由原來的項目經理變成高級審計助理了,不會說把你的月薪提高到2萬的。

說完了雄心壯志類型的,咱們再說說「頤養天年」類型的:)
如果在一個事務所里,一旦一些重要客戶被某個高級合伙人完全掌控住了,那麼通常有兩種情況:第一,這個合伙人客戶挖走了;第二,這個合伙人客戶挖走了。而第二種情況是更大可能性的,因此而分家的事務所更是多如牛毛。這類事務所通常業務量巨大,但人數不多或者說與業務的體量極不配比,客戶集中度比較高。這種事務所好處就是非常輕鬆,專註於1個或幾個客戶,由於是常年的服務對象,所以比較好上手,收入非常穩定,幾位合伙人可以拿到非常高的報酬又不必那麼辛苦。但局限也很明顯,由於業務非常集中,所以關鍵客戶的話語權就在增大。在一般審計項目中,需要博弈的階段,幾乎就成了客戶怎麼說,我們怎麼認的狀況。比如現場審計人員要求客戶提供某些需要客戶加班才能完成的工作,客戶幾乎可以拍著桌子和審計人員怒吼:「去把你們經理叫來,這個###需要提供嗎?我跟你們##合伙人是把兄弟,他就從來沒讓我們提供過這些……」

說完上面這兩類,別著急,我們再提出一個概念:「勞動生產率」,也就是表格上人均業務收入和師均業務收入的概念。通常來講,勞動生產率是最能體現出工作效率的一個衡量指標。人均業務收入衡量的是一個項目的業務團隊的效率指標,而師均業務收入則是衡量一個項目經理(通常是CPA)1年能帶多少項目的效率指標。國內所,由於歷史和業務收入體量的問題,一個項目組一般是4-5個人,一個項目經理在1年最多帶6-7個項目(這裡說的是正常審計周期項目,不包括盡職調查這樣周期相對較短和清算或是資產清查這樣周期相對較長的項目),忙季3-4個,非忙季3個左右,偶爾再做幾個離任打打時間差,而重要項目(單筆合同收入超過50萬甚至100萬)一個項目經理1年能分到1個就已經很不錯了,再多的話,現場時間和內核複核時間都需要佔用更長的時間。

所以國內所的項目經理1年能帶的項目收入應該在100萬左右,而人均勞動生產率30萬到40萬。而四大所的人均勞動生產率通常都在60萬以上,師均勞動生產率一般都在200萬以上。國內所在衡量內部各部門的時候,也會用到這個指標,我所在的部門年年人均勞動生產率都在60萬以上,但師均勞動生產率則絕無可能達到四大的水準。這一點並不僅僅是由於四大的審計收費的因素影響,效率方面的弱勢則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彌補。

從表上可以看到,第一梯隊的會計師事務所是全國排名前15的大所,年收入都在5億以上。但梯隊中也是差異非常明顯,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四大所的CPA的人數加在一起都超不過國內所那兩家的任何一家,而師均勞動生產率卻幾乎是國內所的三倍。不過這裡也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在四大,擁有ACCA的帶隊經理並不比CPA少很多,所以如果用前面的勞動生產率的概念來衡量的話,這個數字可能還需要往下調一些,但仍然是國內所不可企及的。這個理由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第一梯隊中,CPA人數最少的畢馬威的師均勞動生產率卻最高的原因。第六名收入比第七名收入高出10億,第11名比第12名收入高出2億多。從第16名到第46名,1億元到5億元收入這個檔,有30家事務所在彼此廝殺,很多事務所的收入相差很小。而第47名往後,1億元到2000萬元收入這個檔,人數就更多了。在這個時候,注協規定的那幾個扣分項目就顯現出威力了,或許你的收入比別人高,但只要觸犯了注協的紅線扣分項目,你的排名就有可能比收入低於你的所還要低,這種情況在這個檔尤為明顯。

但如果有些事務所整體業務體量較小,但項目經理1年的收入卻較高,那就說明有很大可能是由於業務量相對比較集中,也就是說在一個大型項目由於是常年審計服務對象或者其他原因,而減少現場項目經理數量而讓高級審計助理負責超出其能力範圍的工作,當然也不排除向上面說的那種大型項目(單筆500萬以上)安排1-2個項目經理的情況。從而使整個事務所的師均業務收入大幅提高。

其實說回來,這個表只是眾多潛在客戶選擇會計師事務所的一個借口而已,對於事務所的高管們,這個表是他們賴以忽悠客戶的重要官方憑證,是從小金字塔的頂端走到大金字塔頂端的途徑描繪和合併走向。但對於廣大有志於會計師事務所行業但尚未涉足的同志們,對於這個表看看就行,不必深究。


咱們看圖說話:
2009-2013年十大會計師事務所收入佔比:

可以看到:

可以看到:
1、四大每家的收入佔比都是在下降的,換句話說,市場份額在下降;
2、內資所增長是非常迅猛的,尤其是瑞華和立信;
3、前十名收入合計增長速度年均達到13%。

再看一個圖:
2009-2013平均每名註冊會計師帶來的收入:

可以看到:

可以看到:
1、內資所與四大的師均收入存在巨大差異;
2、無論內資所還是四大,師均收入有增長也有下滑;
3、受益於金融危機後的刺激政策,2011、2012年是好年份,各家所總收入、師均收入基本獲得了大幅增長;
4、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到來,2013年師均收入趨勢出現分化,前十大中超過一半師均收入幾乎不增長或下滑。

總的來說,審計這個行業仍然有穩定的發展前景。但如果註冊會計師仍然停留在財務審計層面而不去挖掘和提供附加值服務,未來的處境還是難以樂觀的。


靠收入排名這壞毛病還是沒改。
不知道的還以為事務所是高薪職業,其實真不如肯德基炸薯條掙得多。
內資所就是不停合併不停掛靠,至於質量,那是什麼東西?
=========分割線=======================================
最近項目結束了,發現還是有不少同行在關注這個問題,所以我想簡單的說說我經歷的我看到的,不能代表任何一個事務所,希望大家多交流。
1、現在很多事務所都是特殊普通合夥制,我所在的內資所一直都是分部門核算,所以隔壁部門年終獎發幾萬你年底顆粒無收,或者隔壁的隔壁部門都在做上市公司年審或者IPO,你只在做什麼查查政府專項撥款有沒用到位的簡稱吃喝玩樂項目,是很正常的事情,求職了解事務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真的面臨選擇,還是搞清你要進的部門更重要一些。

2、事務所累是一定的,主要現在的累讓人很無語。我遇到的就是一個項目還沒完成,大家散了,這種情況下,誰掃尾誰負責後續工作,真的不輕鬆。而且更可怕的就是這個時候你也已經在其他項目了,難免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審計報告才是會計師的產品,這點可能有的人都忘了。

3、了解了一下國內排名靠前的大所,工資參差不齊,但是平均到小時來看,真的很低。朝九晚九是很正常的事情對於我來說,弄到十二點,忙的時候三四點完全不是沒可能,從去年12月到今天,私人生活都快成空白了,睜眼上班閉眼睡覺,專治失眠。所以工資這樣看來真的很低,而且後來我轉過彎來,不這樣看也太低了。今年我們傳說中的大所,給出本科畢業生的工資大概三千。那種高強度的大家來找茬方式的工作,每天抗洪搶險一樣的等待著客戶,老闆,券商,律師,質控來向你提問題,略心累。建議臉皮不夠厚,不夠自娛自樂的考慮考慮吧。

4、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干,是因為成長很快,不僅僅知識而且包含為人處世。由於考CPA,還有接觸到一些企業,大部分對財務知識體系的搭建初步階段基本就算完成了。這對於一個出納甚至成本會計來說,可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人有過,我們什麼都會什麼都不精的困惑,我也是。後來我還是選擇了事務所,主要是因為我覺得剛畢業幾年,對於財務這個商業基礎有一個大框架的認識,對於日後更廣發的就業還是有好處的。

5、不用做太久,差不多就會覺得工作有點無聊了。每天拉公式,把那幾個數翻來覆去的填到各種地方,有時候我真的覺得深深的無聊,好像把人的精神都吸走了一樣。我至今沒找到好的方法,所以我休假了今天。不過任何工作都是這樣,無聊了緩一緩,總能找到突破口。

6、祝大家早日發大財!


謝腰,離開事務所已多年,說的肯定不專業了,就自己認識隨便聊聊,有磚輕拍呀。
1、從總量上看,安永和畢馬威退出四大,可喜可賀!但是,綜合指標一分析,瑞華和立信還屬發展中國家,總量上去了,一人均就不行了,同志還須努力呀!
2、從注師人數上看,瑞華和立信最多,充分說明我國是人口大國,什麼都靠量和人比,這個量想必是靠合併重組搞上去的,不能說我們質就不行,但收費不如人家是肯定的。
3、還是人數上分析,國內所依靠合併拼排名,那就說明有掛靠的存在,建議應聘時注意問清,這個所的前身是什麼,如果是個掛靠所,那業務質量,業務水平都是存疑的!
4、人均業務收入是個亮點,賺錢能力強不強就看這個了,最高是畢馬威,四大人均在50萬以上,注師人均300萬左右,估計人均薪酬也是四大了,所以想去事務所發展的同學,你懂的。
5、國內所人均業務收入偏低了,最少比叔想像的低,都知道事務所成本低,主要成本就是人力成本,但其他成本還有的,房租水電稅費之類還是小頭,大頭還是業務提成了,中小所可以達到30%,甚至更多,這一去人均薪酬水平可以想見,所以不是注師,又想賺錢的,建議就不要去了,也就是個苦工而已。


江蘇方正這個會所很有意思。
全年收入2000萬,排倒數第一,全國第100名。
人均收入100萬,排全國第二,中注協網站顯示:共有員工21人。

中國註冊會計師行業管理信息系統――公眾查詢版


Update20140925
非常幸運昨天提問的安永一位非常年輕的主管/審計合伙人 。
問:您是如何看待內資事務所在國家支持下的做大做強和對安永的影響,以及內資所未來或將對安永審計業務產生的價格挑戰?

答:一家百年歷史的老店是不會輕易被超越的;在當下情況下的細分領域沒有與內資產生直接的交火與競爭;我們支持內資的強大並能為這個行業起到積極作用,但事實是一些內資所對這個行業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在未來一二十年的跨度內,不會產生威脅。
(以上內容憑回憶整理)

原答案:
現階段無論怎麼排名,第一梯隊依舊只有國際四大。

  • 內資所在近乎躍進式的合併中,規模確實越來越大。而從大規模到高質量則是內資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這組數字很直觀了。)
  • 審計質量,客戶規模,審計方法,管理盈餘容忍程度,風險導向審計,人才隊伍都是評價標準這些標準才是衡量事務所的核心指標。 收入只能是一丟丟的要素。
  • 根據漆江娜早期的論文將 事務所的規模等同於審計質量的假設①,在當下環境中不能合理適用
  • 由瑞華的高注師數量,而低人均(40w以下),這合併速度。貓叔說的看所前身是極好的。
  • 看其他的答案 內資所 待遇。。。。。。。。。。。。呵呵。
  • 題外話。你看應屆事務所招聘,四大和內資的校招營銷宣傳差距,四大完爆內資。(立信還是比較好的)。

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①漆江娜 陳慧霖 張陽(2004) 《事務所規模 品牌 價格與審計質量》


光從總收入各種人均師均收入就說是綜合排名的都是耍流氓。

別的不說,先去把排名前十事務所出的年報各挑一份來看一下,自己感受,不再贅述。

看完再把排名後五事務所出的年報各挑一份看看,效果立現。


1、這個行業總體來說就是不賺錢的,外人別把他看得有多麼高大上,尤其內資,正常來說人均創收30多萬是內資大所正常水準,注意是創收,不是收入。
2、正常來說收費肯定是四大要高出很多,所以他們的人均和師均理應排名最前,但很奇怪的是本榜單中人均創收排名前列都是總收入靠後的幾家內資所。這一來可以說明四大如今收費也是年年下降,二來說明四大中非CPA佔比較多,四大普遍程序要更為複雜,所以不得已人也要多招點,三來可以說明國內市場收費的種種弊端,收費的高低和你事務所的名氣,業務水平未必是成比的,而依託一定的關係也是可以收高費用的。
3、內資所近一年的擴張相當猛烈,已經開始蠶食四大的地盤,不過這種擴張短時間內除了能得到數字上的快感時,對相當多人來說帶不了任何現實意義,看人均創收便可知,分子和分母同時擴大,只有總量卻形不成規模經濟,因為內資所本身的組織架構限制了一切。
4、不要被排行蒙蔽了,四大終究是四大,內資所現在不行,將來很多年內也沒有能力去撼動,在國內有品牌效應,被人認可的只有四大,更不要說那些高大上的企業了。
5、這玩意兒對招聘也有點啟示意義,要想發展好,趕緊去四大,四大挨不到,本土幾大也可以,當然有關係還可以挑那幾個異常的所進,性價比估計更好。說真的,四大和本土幾大性價比來說是真差的。


淡定淡定,內資所就是單純合併報表而已,規模再大有屁用,俱往矣,數風流大所,還看四大。
——————————————————切割線——————————————————————
晚上和同事吃飯的時候聊到了這個,有意思的是人均業務收入最高的不是四大也不是六大,居然是綜合排58的江蘇利安達永,人均115.12W,這跟第二名都是奇葩。江蘇那邊到底是怎麼回事?來個高人解答下。
另外,立信業務收入增幅第一也是亮點,規模也排第四了,有點意思。


對於內資所和外資所,外資各方面都比內資所強,因為外資所管理體制完善、體系成熟,聽聽各位知乎大神的意見,內資所在大家眼裡是扶不起的阿斗嗎?內資所的合伙人是不是只會合併不會提升業務質量?年輕人都去高大上的外資所好啦,讓瑞華立信天健隨著這幫老會計師的退休滅亡掉好啦。皆大歡喜了好不好?
對於註冊會計師行業的收入,作為事務所里的新人,我對自己的收入、工作時間、同事和老師一直都還滿意,我知道我們部門在整個所里人均單位時間的收入是偏低的,但同時我也覺得自己不停的在學習,不同部門、不同所、不同行業的同學來比較工資,我絲毫不覺得我比他們不值,可能是我的期望本就低,所以覺得滿意,同部門的同事所有情況都和我一樣甚至比我得到的更多但還是整天怨聲載道。所以我認為,這方面很看人的性格,選擇是自己做的,不喜歡早點換個工作好了,要是覺得暫時換不了好工作,那應該是資本不夠吧。


本土會計事務所提升的非常快啊!


有什麼可說的呢 對於員工來說看這個都是白瞎 真正能到手多少才是正理。就算成了四大,你敢給漲工資么?


第90名也不甘寂寞,有種點亮全行業的趕腳。師均462w,人均57.8w,敢情不是cpa就是地主家長工的節奏。好像知道他們家6名cpa簽字時要簽光幾隻筆


與事務所一起經營的其他機構:實際收入大概你為公司賺的金額的十分之一到一點五(理論),加基本工資及五險一金等


坐等四大和國內所搶中小型IPO業務。


我想問的是,四大,是否也會被當成外資諮詢機構而成為中美博弈的犧牲品?


推薦閱讀:

TAG:會計 | 會計師事務所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