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獎的最佳混音與最佳音效剪輯這兩個獎項的差異在哪裡?

奧斯卡頒獎禮上,有兩個獎項分別是最佳混音(Best Sound Mixing)和最佳音效剪輯(Best Sound Editing),這兩個獎項經常放在一起頒出,而且提名名單重合度也很大,那麼這兩個獎的評判標準分別是怎樣的呢?兩個獎項的區分度又在哪裡?


可能是因為奧斯卡頒獎的緣故,這個問題又被翻了出來,首先,我要對高票答案 @magasa 里提到的那段訪談內容表示下我個人的歉意:因為這段由我提問採訪和翻譯(×經提醒這段文字不是我翻譯的,我只是做了簡單校對,囧)的文字存在一個可能會誤導許多人的地方,那就是我把editingedit這個詞,簡單地類比成了影像剪輯中的那個editingedit,很多人也會發現翻譯行文中一會用「剪輯」一會用「編輯」的前後矛盾處,而這個錯誤正好引出了聲音部門的歷史變遷從而影響到如今的獎項設置上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非常值得引起業內的討論。

如果要說電影的製作工序,我們可以簡單地把膠片時代的影像製作簡單描述成攝影部門拍攝影像素材,通過後期配光校色生成影像給剪輯師進行剪輯,最後根據剪輯師的版本進行素材的挑選,簡單光學視覺效果和轉場效果的增加,最後生成放映的影片。那麼到了現代,由於CGI技術的日益發達,日益增大影像內容比重的視覺效果部門,原先只是後期輔助工種的簡單光學特效工種就併入了這個大門類當中,而且視覺特效成了獨立成獎的工種;隨著數字攝影技術的興起,校色配光這類傳統攝影后期部門的工作,也漸漸轉移到了數字後期部門。

再來看聲音,聲音技術和膠片技術的發展並不同步,傳統的單聲道時期,會由錄音部門在現場或者後期錄製影片的聲音,然後將這些聲音剪輯成完整音軌合成到放映膠片之上。我認為在這個時期,我用剪輯來形容聲音後期工作是可行的,因為單聲道時期的聲音後期製作的重心可能更多的是和聲音的拼接和簡單的強弱響度控制有關。不過隨著立體聲技術的出現,到後來的5.1聲道、環繞音響、再到現在的全景聲技術,聲音的後期製作工序和難度在逐漸增加,在這個過程中,聲音部門的分工其實發生了很多微妙的變化:第一,數字存儲技術的興起,讓現在很多不重要的聲音素材可以直接從龐大的素材庫中調取,不需要專門從現場去採集錄音;第二,多聲道技術的發展,讓聲音的定位功能被不斷放大,聲音不似影像,你看到圖像就能辨別出物體的遠近距離和方位,聲音必須通過影院的聲道分布和強弱音感來讓觀眾感知到聲音的方位,而且電影的聲音還分為影片中實際存在的功能性聲音,和類似配樂、畫外音等影片中實際不存在的表現性聲音,那麼許多在單聲道時代想當然的事情,到了現在就不怎麼想當然了。如果和攝影做個簡單類比的話,錄音部門相當於是攝影部門,負責採集聲音素材;擬音和音效部門可能就類似視覺效果部門,負責製造出那些無法通過採集得到的聲音素材;而音效編輯就負責把對這兩類聲音素材進行組接、混錄和效果添加,一般這個階段稱為初級混音,因為他設計的混音範圍可能只設計單個的聲音素材。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這個過程,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要一段超人從空中摔到地上的音效,那麼這段素材的製作過程是這樣的:首先,錄音部門會錄製一段一堆水泥石塊被推土機猛地一下砸開的聲音素材,擬音和音效部門會製作一段披風摩擦水泥地面的聲音,然而音效編輯部門就負責把這兩個聲音拼接疊加,然後加上一段空氣爆炸的音效,再適當添加回聲、多普勒等聲音過渡效果,讓這段聲音聽上去就像是超人摔在了水泥地上。

從這個工序大家不難發現,技術發展到現在,現在的錄音、擬音、音效合成環節幾乎是環環相扣、不可分割的,你很難單獨把某個工序剝離出來去單獨設立一個獎項,那麼這個Sound Editing的表述,我覺得即是考慮了聲音的採集環節,也考慮到了聲音的後期(編輯)環節,同時你會發現,在這個環節當中,是存在簡單的混音步驟的。

那麼現在的混音獎,更多層面上是為了褒獎終混(Re-recording)的藝術貢獻,前面說了,聲音素材都幫你製作、分軌、排序好了,如果換成傳統時代,我讓音效師再調整下音量不就完事了么?可是多聲道技術下,人聲(對白、旁白、歌曲)、音樂聲(配樂)和其他聲音(現場環境音、效果音效等)的混合不是一個類似於影像剪輯那樣的拼接工作,他還得把聲音定位到準確的聲道上,在多個聲音同時出現的時候還得考慮強弱次序,在這個基礎上還得不影響聽感,又要傳達齣電影的節奏來,所以這個終混的工作,更像是影像剪輯工作外加聲音定位工作的複合體,在工藝複雜度和藝術貢獻上都是不會比剪輯低的。

而且儘管奧斯卡獎的存在有很多政治、宣傳上的訴求,但其評獎的內核在我看來卻一直堅持以褒獎「對影片做出較大藝術貢獻主導者」的原則,所以你會看到視覺效果獎項在當今的自成一派,你也能看到聲音部分的獎項因為技術演變造成了各種工序的主次變化形成了不同主導者成為提名者、並因此音響獎項名稱的變化,同時你也會發現那些如燈光、配光校色、電工、後勤等雖然人數不少但在藝術貢獻上往往聽命於其他部門或者乾脆形成不了藝術貢獻的部門,到今天依然沒有獨立成獎的現象。

雖然很多人對奧斯卡嗤之以鼻,但是比起那些幾個評委選出一部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幾個演員的歐洲國際電影節來,我認為奧斯卡的評判體系更加能體現電影作為集體工作的結晶。在未來,電影製作過程中許許多多其他的創作人員,也會在適當的時候獲得屬於自己的奧斯卡席位,比如片頭及標題製作(Title Design,別跟我說你覺得007的片頭一文不值,因為電影片頭大都是外包給一個獨立創意部門負責製作的),再比如空鏡頭及B組攝影指導(許多人老對羅傑·迪金斯的《刺殺神槍俠》念念不忘,但裡面那些回憶幻想段落的空鏡頭都是B組攝影師拍攝的)。我覺得將來奧斯卡出現一個特別貢獻獎,專門表彰這些冷門但藝術貢獻突出部門的可能性也未嘗不是沒有。


就這個問題,剛好《虹膜》這期奧斯卡特刊採訪了杜比實驗室的聲音專家 Stuart
Bowling,他的回答是:

混音工作是將對白、音樂和音效等預先錄製好的聲音混合在一起,創造出導演想要的效果。混音將各個獨立的層次混合在一起,創造出聲音層次,構建電影聲軌。


音效剪輯師對預先錄製或設計的聲音進行剪輯,將其編輯為聲音片段,供混音師構建電影聲軌。


音效剪輯師的任務就是與混音師和聲音團隊密切合作,為混音師提供素材,在混音期間根據混音師的要求剪輯及調整聲音。

以上是比較簡明的分工介紹,換句話說:音效剪輯是負責提供聲音(主要是對白和環境音效、其他聲音等,也包括配樂)的素材,而混音是負責將素材配製成完整的聲軌組合。如果打個比方,音效剪輯師類似作曲家,提供曲譜,混音師類似指揮家,把曲譜呈現出來。


聲音獎項在奧斯卡上出現是 1930 年,起初被命名為 Sound Recording,是發給某家片廠的整個聲音部門。因為早期有聲片都是單聲道,聲音效果也較為簡單,Recording 比較準確地反映了電影聲音工作的實質和重點,那就是「錄」。


但 1940 年代之後,電影聲音的工作變得更加複雜了,奧斯卡在特效獎(Best Special Effects)里反映了這種變化,當時的特效獎有兩個考量因素,一是視覺(Visual),一是聲音(Sound),這裡的「聲音特效」實際上就相當於後來的音效剪輯(Sound Editing)。


斷斷續續直到 1963 年,奧斯卡終於正式設立了兩個獨立的聲音獎項,這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混音(Sound Mixing)與音效剪輯(Sound Editing),一則強調所有聲音元素的搭配與最終呈現,一則強調聲音元素的創作。聲音從特效獎剝離,特效獎從此單獨強調視覺特效。

混音和音效剪輯這兩個工種有自己不同的榮譽協會(society),混音師屬於 Cinema Audio Society,音效剪輯師屬於 Motion Picture Sound Editors。有必要補充一下,這兩個協會都不是負責勞資事務的工會(guild),當涉及到勞資事務時,混音師和音效剪輯師都由一個涵蓋影片畫面剪輯及聲音部門的大的剪輯工會(Motion Picture Editors Guild)來代表。


在奧斯卡上,這兩個獎項的提名和獲獎者的確經常重疊,我覺得聲音的製作本來就是一個系統工程,兩個領域的依存度非常高,一方面做好了而另一方面非常差,這不太會出現。另外,獎項的設置與變遷絕對是一門政治。電影既然被認為是視聽藝術,就不可能忽視聲音部門,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不管普通觀眾是否意識到這一點,聲音在電影中的地位的確是越來越重要,從事聲音的工作人員也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如果奧斯卡就設一個聲音獎,好萊塢幾萬、十幾萬的電影聲音工作者會幹嗎?


音樂也屬於電影聲音的一部分,但它的處理比較特殊,人員崗位也相對獨立,在奧斯卡上的獎項設置也非常複雜,此處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哈利波菜的電影音樂:一種附庸藝術的獎項變遷史》這篇文章http://www.douban.com/note/331721541/。


這真的是個好問題,前幾天我們班的群里也有人對此十分困惑,大家也做了很熱烈的討論。
我來簡單說一下我個人的觀點。

聲音編輯和聲音混錄是電影聲音製作的兩個關鍵環節,這也是為什麼要將兩個獎項分開設置的理論依據。


電影錄音(sound recording)並不僅僅只是將聲音錄下來(record)就可以了,聲音需要經過複雜的多個處理環節,最終才能夠呈現到觀眾的耳邊。


電影聲音簡單來說包括對白,音效,和音樂。每個部分都包含了編輯和混錄的環節。


先說對白。
電影在拍攝過程中會進行對白的同期錄製,錄音師需要近乎偏執的控制拍攝現場的雜訊,選用合適的話筒,記錄下演員的台詞。
好的同期錄音師,ta的工作不僅僅是單純的記錄,ta能夠在拍攝現場這種複雜的環境里,利用相對有限的器材,對單只或多隻話筒的聲音進行混合(mixing),直接得到一條有效的同期對白聲軌。在模擬開盤錄音機或DAT的時代,多隻話筒的聲音必然要mix到兩軌,如何調度多隻話筒,現場直接進行混音,都是非常有挑戰性的。
如今,基於硬碟的錄音技術已經普及,將多個話筒的聲音分別記錄到不同軌道,在後期階段進行混合調整,使得現場混音沒有那麼重要。不過,一條好的同期聲軌能夠節省後期大量的時間(錢!)。另外,為了便於畫面剪輯的操作,一條混合好的單聲道同期聲軌也是很有必要的。


對白進入到後期,則首先需要進行編輯,主要目的是挑選合適的take和track,清理或控制同期對白里所有雜訊。如果需要配音,則會有ADR的錄音,編輯,和混錄。
所有對白聲軌進入混錄階段,通常被稱為對白預混,英語則是dialog premix,或dialog rerecording,這個環節則是對對白的音色和空間感進行調整和控制。


再來說音效:
粗略地說音效包含動效(動作效果,擬音,foley),特殊效果,和環境。
這幾個分類大部分都是由後期部門完成,每個分類都需要單獨的進行錄製,編輯。然後,和對白一樣,進行預混。
電影聲軌中最吸引耳膜的部分,大部分來源於音效環節,而這個環節的主要執行者是劃歸音效編輯部門的。當然,擬音師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好的擬音師不僅是提供腳步衣服摩擦之類的基本動作效果,還會創造很多特殊音效。

音樂相對獨立,當然也有編輯和混錄環節,但評獎時歸屬於配樂相關獎項了。畫面內的有源音樂則劃歸音效。


在以上三個部分就位後,聲音進行終混(final mixing)。

綜上,如果功利的來說,同期錄音師,對白、動效、音效、終混混音師只能提名最佳聲音混錄;聲音剪輯,擬音師只能提名最佳聲音剪輯。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一部電影可能拿到兩個獎提名,甚至同時拿到兩個獎,比如2008年伯恩的最後通牒,因為這部影片在聲音剪輯和混錄方面都有傑出貢獻。獲獎者也分屬於混錄和聲音編輯兩個環節。


題外話:有時候我們還會看到同一個人同時獲得兩個獎項提名,比如,
Skip Lievsay:Gravity 2014
Inside Llewelyn Davis 2014
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8
True Grit 2011
Randy Thom: The Polar Express 2005
The Incredibles 2005
Ratatouille 2008
Forest Gump 1995
Gary Rydstrom: War Horse 2012
Saving Private Ryan 1999
Jurassic Park 1994
Terminator 2 1992


解釋上述現象,我想打個可能不太恰當的比方:如果把聽覺類比成味覺,有些人擅長培育食材,有些人則擅長烹飪,但也有少數人,兩者兼顧了。

另一個題外話:奧斯卡的兩個聲音獎項,名稱其實一直在變,題主所說最佳音效剪輯是曾用名,比如1999年的Saving Private Ryan拿的就是best sound最佳聲音和best sound effects editing最佳音效剪輯。現在則是best sound mixing和best sound editing。


謝張小玉邀請

這兩個獎項的中文譯名從來都不夠精確。簡寫之後更是容易造成細小的感官上的誤差。

最佳聲音錄製(混錄) Academy Award for Best Sound Mixing
最佳聲音效果剪輯 Academy Award for Best Sound Editing

首先要明白這兩個獎分別是頒發給什麼人的,以下英文部分來自維基百科

The Academy Award for Best Sound Mixing is an Academy Award that recognizes the finest or most euphonicsound mixing or recording, and is generally awarded to the production sound mixers and re-recording mixers of the winning film.
最佳聲音錄製(混錄)是頒發給傑出的混音或錄音作品,一般會授予影片的同期錄音師和終混混錄師這兩個人。
同期錄音師顧名思義,是在影片拍攝中跟組的現場錄音師,代表前期工作,國外的同期錄音師的首要任務是錄製清晰乾淨信噪比的對白。
終混混錄師,負責將後期聲音製作過程中所有的聲音(包括對白,動效,音樂)全部重新按照影片需要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影片的聲音風格。代表了後期的總體聲音製作。

The Academy Award for Best Sound Editing is an Academy Award granted yearly to a film exhibiting the finest or most aesthetic sound editing or sound design. The award is usually received by theSupervising Sound Editors of the film, perhaps accompanied by the Sound Designers.
最佳聲音效果剪輯是頒發給展現了最優秀或最符合審美的聲音(效果)剪輯或者聲音(效果)設計。獎項一般授予影片動效剪輯總監並有可能同時授予聲音(效果)設計師。

獲獎傾向:
我個人的看法是,一般每年的科幻大片,動作大片,動畫片,拿最佳聲音效果剪輯的機率是更高的,99年黑客帝國,00年U571,01年珍珠港,02年魔戒,往後還有金剛,硫磺島家書,蝙蝠俠,盜夢空間,雨果等等等等。每部都是大年大熱的超級大片,這些影片,從技術角度來說,基本上都可以代表當年電影工業技術的制高點。
但是!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變形金剛和阿凡達星際迷航這樣的大片,如此恢宏大氣的場面給了聲音創作者如此之大的創作空間,為什麼當年卻與此獎失之交臂。我們來看下他們輸給了誰,07年的變形金剛輸給了諜影重重,09年星際迷航和阿凡達輸給了Hurt Locker. 諜影重重和Hurt Locker兩部影片都是濃郁的紀錄寫實風格的影片,強調「真」和「實」,這是歷屆奧斯卡最佳聲音獎項最看重的!就好像前幾天看了個帖子說阿甘正傳裡面的CG鏡頭的,一樣的道理,最好的聲音效果不是讓你聽到後覺得,「啊,那個音效做的太爽了!」,而是你根本什麼就感覺不到,只會覺得你聽到的那個聲音就應該是當時符合畫面的聲音,真實,不「搶」畫面的風頭,這是畢生的精力才能達到的修為,是境界。
所以最佳聲音效果剪輯的獎傾向是:如果提名的全是科幻動作戰爭巨片,則選其一,但凡遇上寫實主義濃郁的影片(此影片一般也會被提名最佳影片),則全部無條件陣亡。太多人對美國大片和奧斯卡有這樣的誤區,覺得很多都是「假」的,都是後期「做」出來的,在我看來,這兩個獎的評獎準則其實比什麼都「真」。

最佳聲音錄製(混錄)因為包含了同期錄音這個前提和授獎條件,對影片的對白錄製質量要求及其嚴格。一般來說能拿這個獎的影片,絕大多數甚至全部的影片對白都是在拍攝現場同期錄製完成的。而之前提到的那些超級大片,因為拍攝條件限制,現場可能動用大量的發電機,鼓風機,會造成大量的對白在後期重新配音。而如何讓你聽不出誰的哪句話是後期配音的,則靠聲音終混混錄師通過調整聲音均衡(EQ)及混合比例盡量讓配音的對白和同期錄製的對白能夠盡量在聽感上達到相似。看下往屆獲獎的影片,諜影重重,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盜夢空間,雨果,去年名噪一時的悲慘世界作為同期錄音錄製的歌舞劇當之無愧的榮獲了這一殊榮。再一次,這個獎也是搬給「真實」。

我非常看好All is lost 這個寫實主義的影片今年拿這個最佳聲音效果剪輯獎,因為實在是太真實了!但是這部影片因為獨特的故事,裡面只有一個人物,全部台詞大概只有5句,所以連最佳聲音錄製的提名都沒有拿到。(同樣,悲慘世界也沒有拿到去年最佳聲音錄製的提名。這兩個獎其實並沒有太大的相似度和關聯性,只是一些逆天的影片實在是在對白和聲音效果這兩項上都做到了極致的完美才會有重合。最後再舉個栗子,簡單點理解這區別,最佳攝影獎和最佳視覺效果獎)

~~~~~~~~~~~~~~~

PS: 地心引力還是拿到了最佳聲音效果剪輯啊,果然逆天了~


電影是聲畫藝術,用聲音也可以講故事
最佳混音類似於最佳攝影獎,是創造的藝術
最佳音效剪輯就類似於最佳剪輯獎,是編輯的藝術。


影視從業者,同期錄音師(Production Sound Mixer)。

——————— 一言蔽之

兩個概念的確容易混淆,所以先奉上我的簡潔版回答:


最佳混音,頒發給將已有聲音素材平衡混合的混音師。他們基本不做刪減,只做平衡混合。


最佳聲效剪輯,更準確來說應該成為最佳聲音剪輯及聲音設計,頒發給聲音剪輯及聲音設計主創。他們的工作包括大量對聲音素材的創造、組合、刪減。

——————— 打個比方

我用做飯來打比方:

基本聲音素材,比如演員的人聲對白,自然界中的環境音,人類社會的各種音效,就好像各種各樣的食材。他們已經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同期錄音師是最早接觸到這些食材的。他小心地(利用自己的經驗,採集技術及相關設備)將聲音素材原汁原味得分類採集,並按照比例對其中一些聲音,比如演員的對白,進行先期的混錄,交給到廚房(影視聲音後期)。


食材到達廚房,經過各個聲音工種(對白,聲效,擬音)的加工製作,按比例混合。聲音設計和聲音剪輯便屬於這個環節,對食材的清洗,甄選,加工,決定著能否做出一道好菜。


最終送到大廚,也就是終混師的手裡,由他來掌勺,把所有聲音材料做一個平衡調製,最終出鍋上桌。


——————— 分析過程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兩個獎項在Wikipedia的定義。


1 最佳混音獎…」一般是頒發給獲獎影片的同期錄音師和終混錄音師。」

Best Sound Mixing … "is generally awarded to the production sound mixers and re-recording mixers of the winning film.」


2 最佳聲效剪輯獎頒發給那些最為精細抑或最具美感的聲音設計或是聲音剪輯

聲效剪輯在此定義為聲效的創造(例如擬音)。

此獎一般授予聲效剪輯指導聲音設計師也有可能共獲此獎。

The Academy Award for Best Sound Editing is an Academy Award granted yearly to a film exhibiting the finest or most aesthetic sound design orsound editing. Sound editing is the creation of sound effects (such as foley). The award is usually received by the Supervising Sound Editors of the film, perhaps accompanied by the Sound Designers.

接下來,我以2015年獲得Best Sound Editing和Best Sound Mixing雙料獎項的Mad Max:Fury Road為例。


最佳混音獎/Best Sound Mixing: Chris Jenkins, Gregg Rudloff, and Ben Osmo

最佳聲效剪輯獎/Best Sound Editing:Mark Mangini and David White


那麼這五個人在Mad Max裡面,分別擔當的是怎樣的角色呢?

最佳混音獎的三人(從左到右):

Ben Osmo:production sound mixer

Gregg Rudloff:re-recording mixer

Chris Jenkins:re-recording mixer

最佳混音獎頒發給了一名同期錄音師,和兩名終混師。


最佳聲效剪輯獎

Mark Mangini:supervising sound editor

David White:sound designer

音效剪輯,則歸功於聲效剪輯指導,和聲音設計師。


這和Wikipedia的描述是不謀而合的。


接下來,我們再來簡單解一下,這些角色分別是做什麼的。(有人贊了再繼續更吧...)


其實,國人對對音效剪輯的理解主要受制於翻譯,英文sound editing,雖然與電影剪輯一樣使用edit這個詞,但實際意義並不完全相同,這裡「剪」的意義並不突出,我們看奧斯卡和影片花絮時,對sound editing的表現更多的是我們國內電影稱之為「擬音」的工作,也就是在錄音棚中創造電影中的各種音響,比如發動機的轟鳴,飛船的起航,怪獸的咆哮,光劍的交鋒等等,還有那些無法現場採集的音效,如拳擊,腳步,杯盤碰撞等等,我的理解跟虹膜不同,他們不是在作曲,而是提供樂隊的樂器音色與旋律,由混音統一指揮調配。可以說翻譯成音效剪輯是一種誤讀,期待早日為sound editing正名的那一天。


聲音的軌擺的好,還是聲音剪的好。這樣的區別。


混音是煲湯,剪輯是配菜。


混音和剪輯是兩項不同的技能,舉個栗子:

混音mixing,按照7.1聲道分配,混合對白,音效和配樂,砍掉衝突的聲音頻段,確定當前電影聲音元素的主次,這是最後的Dub mix。音樂的混音就是把各樂器完美地混到一個「空間」里,使其成為一個整體。

剪輯Editing,是挑選聲音元素,然後截取自己需要的部分,和手上的影像素材進行植入工作。它注重的是元素本身是否契合電影當前的需要,是否完美地對上了預定的時間軸,是否起到了它本身的「作用」。

所以說一個是融合,一個是裁剪選料。這樣子的區別


樓主對re-recording mixer翻譯有誤,不是前期錄音師,其實就是混錄師


最佳特效和最佳剪輯的區別
沒有好的劇本和導演以上全不成立
其他的東西都是相輔相成 不可能因為只有某一個好就被稱為好電影


字面差異


個人認為,混音該是把作品所有的音樂製作出來,添加在電影的合適位置,並且可能一首曲子里有不同音樂同時加入,變為一首曲子。
音樂該是單純一首完整的曲子,從詞曲音都是一氣呵成,搖滾就是搖滾,流行就是流行。
單純從英文解釋最好理解,一個是mix,一個是edit ,自己體會體會。


看完諸位大V@magasa的答案,我覺得可以給像我這樣的小白一個簡單明了的答案:
最佳音效剪輯獎品相當於最佳刀工獎,能夠把食材處理到最合適的形狀,供大師傅處理。
最佳混音獎相當於最佳口感獎,能夠將不同食材經過調味,烹製成佳肴,供食客品嘗。
二者不分高低貴賤,相互依存。沒有好的刀功,再厲害的大師傅也沒法做出好菜。同理,即使用頂級的刀功處理過的食材,沒有會使用恰當的手段處理食材的師傅,這些食材也死不瞑目。
以上。


混音應該是兩個音道同時播放,音效剪輯是一條時間線上如何安排音樂配合畫面吧,我自己想了一下大概是這樣


相當於最佳視覺特效和最佳電影剪輯的區別


混音是最後一道工序,音效是中間過程
音效包括了你聽到的椅子盤子鍋碗瓢盆走路甚至恐片中你腦海里的真實不真實的各種聲音.(擬音師感覺就是個收破爛的。。。。。)

混音師是如何讓片子里發出的各種聲音以合適的音量出現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奧斯卡 | 電影特效 | 電影聲音 | 第 86 屆奧斯卡金像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