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職業生涯幫助最大的習慣是什麼?它是如何幫助你的?
建議在回答的時候加入自己的職業,因為不同職業需要的習慣有些是不同的~
我所從事的編輯行業,我來講講我的經驗
勤奮 勤奮 勤奮 這些就不提了,講一些大家忽視的。總共有3點,我慢慢連載
1 通過有限的機緣巧合,努力去連線你生活圈之外的有趣的人
2001年我還在清華大學汽車系讀本科的最後一年。別的同學都在忙著保送研究生和出國,我還在忙著補考理論力學和控制工程。在清華讀過書的人應該知道,這兩門課是學渣與普通人的分水嶺。我就是學渣那一層的。儘管我對未來很迷茫,但我對未知世界很好奇。我在大學業餘時間做了這些事——給全世界的汽車設計師寫信,告訴他們中國車不怎麼好看,他們是不是願意來中國;我可以給他們在中國做宣傳。我用google大法找到了很多設計室的聯繫方式。沒有想到真的好多設計師回信了。至今我跟他們中的一些人成為了好朋友。比如把Walter de Silva從阿爾法羅密歐帶到奧迪的Erwin Himmel,比如以前在Stola工作負責邁巴赫原型車的Stefano Ardgana。
後來這些設計師在去參加東京車展順道來北京了。我也真得給他們找了好多記者做宣傳。大家知道我是怎麼做的嗎?Google央視的電話,從總機打起,告訴他們有歐洲大牛設計師來中國,推薦他們來採訪。央視的人問我是哪個領導安排的,我說沒有領導呀。你們不採訪很可惜啊,很少歐洲設計師來中國的……最後央視Dialogue節目主持人楊瑞接了這個單子。我和那些老外設計師居然進入了迷宮一樣的央視內部,好酷的體驗。這期Dialogue節目在2003年底錄的,春節前播出。除了央視,我還憑著Google查的電話,帶著設計師們去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那是直播節目。設計師們說想認識認識國內的汽車企業。我就在網上查一汽、二汽、奇瑞等好多公司的總機。一層一層往下打,一汽那邊最後是當時的副總安鐵成接了我的電話,安排了汽研中心接待。然後呢,我就開始認識像常冰這樣的國內汽車設計師(至今我們還是很好的朋友)。在二汽,接待我們的是二汽的副總黃松。
那些歐洲設計師集體出錢邀請我去參加了2004年日內瓦車展。之後帶我去西班牙巴塞羅那、義大利都靈參觀他們的設計室。他們還介紹我認識其他領域的設計師。比如香港非常有名的Henry Steiner(石漢瑞),他是香港平面設計的泰斗。滙豐銀行、渣打銀行、香港馬會的Logo都是他設計的。2004年我去了香港,Henry Steiner邀請我在半山吃飯(很多年之後,有朋友告訴這事好牛)。Henry Steiner後來到北京參加設計圈活動,他是AGI設計協會的會長,他又介紹了很多有名的平面設計師給我認識。
因為我認識設計師多,知道故事多,我業餘時間就有資本給當時的很多雜誌寫文章。《汽車之友》、《名車志》、《汽車族》、《座駕》、《車王》、《汽車導報》……我作為Freelancer特別高產。於是就有出版社發現了我——電子工業出版社。他們交給了我很多書來翻譯。David Kiley的《體驗寶馬》、Chester Dawson《雷克薩斯:追求完美近乎苛求》、David Magee的《感悟福特》、Leslie Butterfield的《激情不滅:梅賽德斯賓士》。
翻譯寶馬書的時候,我邀請了 @何明科一起。他當時在波士頓諮詢公司工作。邀請他的原因很簡單,波士頓諮詢公司可以報銷員工加班時的晚餐費。我還是窮屌絲的時候,總去北京國貿波士頓諮詢公司蹭晚飯。 @何明科是一個狠角色。他半夜在公司給美國打長途電話,直接撥給寶馬美國的設計中心,求跟那個設計室的負責人Hooydonk直接對話。我自己呢,也跟David Kiley、Chester Dawson成為朋友。認識這些人對自己幫助蠻大的,因為他們在汽車企業國際公關圈很有影響力。
翻譯David Kiley的《體驗寶馬》幫我贏得了寶馬的面試。我差點進了寶馬的公關部。但翻譯Leslie Butterfield的《激情不滅:梅賽德斯賓士》幫我贏來了奧美廣告的面試。這是一本探討賓士百年品牌營銷策略的書。後來我去了奧美幫助品牌做策略。
我在奧美工作期間,寶馬的公關總監馬靜華找到我,她想看看是什麼人翻譯的這本書。她還讓PR team給我找了一輛寶馬325開一段時間。當我開著寶馬325去跟中國移動客戶開會時,大家瞬間接納了我這個蹩腳的Account Manager。大家速速結束了會議,下樓玩車去。我今天跟奧美這票廣告圈和營銷圈的朋友關係依然很好。
當年給我打工的 @何明科後來介紹了好多波士頓諮詢的朋友給我認識,確保他出國去斯坦福讀MBA後,我依然可以找到人蹭晚飯——真的,我當年在國貿三個貴州人沒少蹭吃。再後來,又認識了好多好多斯坦福畢業的同學。其中一位前輩推薦我去了易車公司。
來易車之後,10多年前認識的那波設計師朋友又開始發揮作用了。他們教我如何包場紐博格林北環賽道、介紹歐洲年度車評委Michael Spetch給易車打工,介紹日本年度車評委中谷明彥給易車打工……
以上是我過去15年的一些小故事。每一個人可能為你打開一扇窗,都為你帶來新的可能性。
********
【評論里有朋友說你社交能力咋這麼強。其實真是生活中,我不是那麼喜歡說話的人。那麼為什麼上面的故事會發生。我用我在奧美學習的理論來回答:一個國家、一個品牌乃至一個人都需要有BIG IDEAL(大願景)。 換位思考,如果你是一個知名設計師,一個巴西某大學生給你寫信邀請你去巴西改造巴西的汽車工業。你是不是會覺得很Crazy。是不是也想回個信看看會發生什麼。
我21歲時,曾經寫信給蘭博基尼總部的郵箱,指出他們的網站的內容有錯誤,還不如民間的網站。他們蘭博基尼PR老大居然給我回信道歉,還郵寄了一本蘭博基尼的品牌書給我。很多年後我跟蘭博基尼的PR說,我有一個夢想開蘭博穿越義大利,結果蘭博基尼實現了我這個夢想。我還拉上了江淮的設計總監 @路迪一起實踐了這個夢想。於是我又跟在都靈的那些中國設計師很熟了。我給法拉利中國前PR負責人Cathy說,我有一個偉大的夢想,開一輛法拉利California穿越義大利,把這個故事講給中國讀者聽。我感染了Cathy。於是我們成為第一個從法拉利總部搞來車穿越這個國家的中國人。……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就不列了。
所以,你是否足夠Crazy到讓別人感受到正在經歷一個大願景BIG IDEAL。
社交不是為了認識誰,而是認識誰之後大家一起發生化學反應。】
我講幾個故事。
13年前,電子工業出版社約我翻譯David Kiley的書《體驗寶馬(Driven)》。我很客氣地說,我可以試譯一段給他們看看風格。我暗黑的內心其實是想秀一下肌肉,爭取多一點稿費。我摘取了這本書最難的一段。這本書的第5章開篇,引用了《莊子》的詩來描述寶馬的設計語言和設計師Chris Bangle給寶馬帶來的改變。英文的原文就不貼了。原文非常費解。我花了2天的時間來看《莊子》的33篇短文。直到我快要放棄的時候才在《庚桑楚篇》中間某段找到了對應的文字——「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這是寶馬當時的設計總監Chris Bangle對本書的作者David Kiley說的話。Chris Bangle在為自己富有爭議的設計進行辯白。他認為自己將寶馬乃至整個工業設計行業帶入了未知的領域、引向極致。我又花了一天的時間,把這本書的第5章讀了一篇,也再翻了翻《莊子》的核心思想。這3天過得非常痛苦,我的國學知識非常蒼白,對於Chris Bangle的理念知之甚少。但我相信,在我那個年代,為了大概200字的譯文推敲3天的人並不多。我把我對所選文字的理解告訴了出版社編輯,然後我就陸續收到了更多書稿翻譯邀請——當然,最重要的是,我的稿費從60元/K字漲到了65元/K字。
大家注意我ID的簡介——擁有一萬本書的編輯。為啥我有一萬本書呢?我所處的行業要給讀者提供信息。如何比別人挖到更深一些的故事,並整合成有邏輯的故事非常重要。我在13年前認為「資料源」、「信息源」特別重要。除了有人脈之外,資料搜集會成為競爭的護城河。Wikipedia、知乎這些渠道是大家可以搜索到的資料,你必須找到別人亦沒有的資料。於是我開始大量購買原版圖書、雜誌、廣告原件……我相信這些信息在很遠的未來也不會被數據化——因為沒有人找到兌現其價值的辦法。
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的資料庫裡面有什麼。 過去100年所有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歷史第一本《Bazaar》雜誌(我送了一本給時尚集團的總裁蘇芒,應該還在她辦公室里吧)。歷史上第一本《Esquire》雜誌。過去100年差不多所有的autocar雜誌(周刊)。過去50年所有的《car》雜誌。所有的《Topgear》雜誌。所有的《EVO》雜誌。所有的《Performance car》雜誌。所有的《car and driver》雜誌。所有的《Motor Trend》雜誌。所有的《Car styling》雜誌。所有的《Auto Design》雜誌……太多了,就不列了。所以汽車歷史上任何一年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我都可以找到最原始的報道。所以,我介紹汽車文化和歷史可以始終比別人的期望值高一些。這也為什麼我會被邀請成為寶馬公開課的講師。2016年我也被邀請成為英菲尼迪品牌設計公開課的講師。
下面上幾張圖,免得大家無聊,剛剛隨手拍的。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本汽車領域的著作《auto cars》。這本書出版於1896年。我手裡的可是原件哦。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本汽車領域的著作《auto cars》。這本書出版於1896年。我手裡的可是原件哦。我搜集了從1902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的凱迪拉克廣告原件——幾乎所有,原件!都是從古老的雜誌里裁下來,按照年代順序排列。2013年上海車展,凱迪拉克展台上展示了各個時期的廣告,透過廣告來闡釋品牌內涵。所有那些廣告都是我提供的。展台上在一個小角落還有對我的感謝銘牌。除了凱迪拉克,其他各類汽車品牌的廣告原件,我也有好幾千份吧。(奧美工作過的人,要有奧美的范,是吧)
我搜集了從1902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的凱迪拉克廣告原件——幾乎所有,原件!都是從古老的雜誌里裁下來,按照年代順序排列。2013年上海車展,凱迪拉克展台上展示了各個時期的廣告,透過廣告來闡釋品牌內涵。所有那些廣告都是我提供的。展台上在一個小角落還有對我的感謝銘牌。除了凱迪拉克,其他各類汽車品牌的廣告原件,我也有好幾千份吧。(奧美工作過的人,要有奧美的范,是吧)50年代別克品牌的官方雜誌。你想了解二戰之後別克品牌的營銷策略產品策略廣告策略,有這些一手資料,絕對不含而立。
50年代別克品牌的官方雜誌。你想了解二戰之後別克品牌的營銷策略產品策略廣告策略,有這些一手資料,絕對不含而立。我曾經寫過一本吉普的品牌書。有人說Jeep這個品牌名稱是來自大力水手(Popeye)。我就真得從美國買到這些漫畫的原件。上面兩本出版於40年代。擁有這兩本書,我在講吉普來源時,比任何一個競爭對手都多畫面素材和故事素材。
我曾經寫過一本吉普的品牌書。有人說Jeep這個品牌名稱是來自大力水手(Popeye)。我就真得從美國買到這些漫畫的原件。上面兩本出版於40年代。擁有這兩本書,我在講吉普來源時,比任何一個競爭對手都多畫面素材和故事素材。我曾經寫過凱迪拉克的品牌書,書里提到70年代出生的人小時候都會玩街機遊戲《恐龍快打》。這個遊戲的英文名字實際是《Cadillacs" Dinosaurs》。拿到漫畫的原件,我講的故事就會更鮮活……
我曾經寫過凱迪拉克的品牌書,書里提到70年代出生的人小時候都會玩街機遊戲《恐龍快打》。這個遊戲的英文名字實際是《Cadillacs" Dinosaurs》。拿到漫畫的原件,我講的故事就會更鮮活……我有全套的《car men》設計師傳記系列。
我有全套的《car men》設計師傳記系列。Life雜誌也是我收藏的重點。最右邊的兩本都是1942年的雜誌,裡面有二戰關於中國戰場的報道,也有JEEP車型初次上戰場的報道。最左邊的是1966年的Life。裡面有關於文化大革命的長篇報道,而封面特別具有反差是《007電影》。
Life雜誌也是我收藏的重點。最右邊的兩本都是1942年的雜誌,裡面有二戰關於中國戰場的報道,也有JEEP車型初次上戰場的報道。最左邊的是1966年的Life。裡面有關於文化大革命的長篇報道,而封面特別具有反差是《007電影》。這期雜誌出版於1966年10月7日。右上角有一個簽名。是我找賓利品牌設計總監幫忙簽的。
這期雜誌出版於1966年10月7日。右上角有一個簽名。是我找賓利品牌設計總監幫忙簽的。關於捷豹品牌的書,我有40本左右。關於寶馬的書我有50多本。去年寶馬推廣新7系時,他們的公關公司從我這裡借走好多資料回去研究。好多公關公司和廣告公司要做比稿(Pitch)時,就我這裡藉資料。這些年,我都習慣了。也從來沒收過租借費。
關於捷豹品牌的書,我有40本左右。關於寶馬的書我有50多本。去年寶馬推廣新7系時,他們的公關公司從我這裡借走好多資料回去研究。好多公關公司和廣告公司要做比稿(Pitch)時,就我這裡藉資料。這些年,我都習慣了。也從來沒收過租借費。書太多了,就不貼圖了,大家腦補一下這些書的總量吧。在買書和買資料方面,我至少花掉了100萬以上的人民幣——國外的書,真的是很貴的。
書太多了,就不貼圖了,大家腦補一下這些書的總量吧。在買書和買資料方面,我至少花掉了100萬以上的人民幣——國外的書,真的是很貴的。我記得我在寫凱迪拉克品牌書時,我坐飛機去上海與通用的朋友討論我的理念。我拖著一個超大的旅行箱,裡面全是小說——跟凱迪拉克有關的小說。美國人把凱迪拉克當成文化符號來看。我告訴通用的朋友,我打算把這些小說究竟在講什麼,凱迪拉克扮演了怎樣的角色講給讀者聽。所有的這些書都是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從美國ebay搜集和買回來的。這些資料所濃縮成的故事僅僅在我的凱迪拉克品牌書里占很小的篇章。你可以想像寫完整的一本書所要花費的心血。我當時想,我一定要超過通用對這本書的期望值,也要超過美國人為凱迪拉克110周年誕辰所寫的書。
不斷地去挖得更深,不斷地去尋找突破,每次都要求變是長期以來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永遠超過別人的期待。
不斷地去挖得更深,不斷地去尋找突破,每次都要求變是長期以來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永遠超過別人的期待。這是我離開雜誌領域工作最後一年做的品牌書《BE MINI》。當時的想法是在一個畫面中展現MINI品牌文化。我可以很簡單地放幾張甲殼蟲樂隊的合影,放一張大本鐘的照片。也可以做成這個樣子——你從上往下、從下往上、總左往右、從右往左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故事……
下面這張圖也是為了尋求自我突破而研究的「山寨黑科技」。如果僅僅把4張海報放在書里,會好無趣啊。我希望它們能夠呈現立體感。如箭頭所示,自然的翹曲、高光與暗部合理的過渡、自然的陰影。製作這個畫面時,我找了一個白板,用圓形的磁力貼將海報貼在白板上。正面,無變形拍攝。然後再讓美編把圖片裁圖調色。當你在屏幕里看這些海報時,你會感覺它們都要從屏幕里伸出來了。
下面這張圖也是為了尋求自我突破而研究的「山寨黑科技」。如果僅僅把4張海報放在書里,會好無趣啊。我希望它們能夠呈現立體感。如箭頭所示,自然的翹曲、高光與暗部合理的過渡、自然的陰影。製作這個畫面時,我找了一個白板,用圓形的磁力貼將海報貼在白板上。正面,無變形拍攝。然後再讓美編把圖片裁圖調色。當你在屏幕里看這些海報時,你會感覺它們都要從屏幕里伸出來了。YES,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哪怕一點點的創新和用戶體驗升級。因為我要超過讀者對我的期待……
每時每刻、每點每滴,都試圖領先哪怕那麼一點點。把這種意識濃縮到自己的靈魂里。你會越跑越快,越跑越快……
每時每刻、每點每滴,都試圖領先哪怕那麼一點點。把這種意識濃縮到自己的靈魂里。你會越跑越快,越跑越快……
3 當老師掌握一項技能,搞懂一個知識,究竟怎麼評價自己的水平?
最簡單的評估的方式就是當老師,講給別人聽。我們學習知識,常常進入以似懂非懂的階段。我們要公開給別人講,經受別人的質疑——之前一個前輩說,越是大師級別人越能把複雜的問題講得很簡單,連不識字的老爺爺老奶奶都能聽懂的。
我清華的師兄 @張戎 就是此中高手。他說他經常聽TED演講。不只是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而且是去學習不同的表述方法、邏輯論證方法。
我奧美廣告的時接受過一個訓練,叫9層樓理論。那時候奧美的老大TB宋在9樓,作為Account(客戶部)需要在樓梯從1樓到9樓這段時間裡把自己的觀點或者創意表達清楚——希望我沒記錯。
我在清華業餘時間還跟一波清華同學學習過狡辯術。狡辯術就是抓別人演講時的漏洞或者誘導對方進入我們埋伏下的圈套中。在汽車行業有位營銷達人是前通用副總劉曰海,他現在長安福特的「超級管理員」。10多年前我參加通用發布會,劉曰海的產品展示和雄辯能力特彆強。而經常與我一起出差的同事李銘(現座駕雜誌主編)會跟我在下面開小會,逐條逐條批駁通用的營銷點。與高手過招,會讓自己的段位上得很快。狡辯,可以幫助我們多維度的思考一個問題。不容易被人忽悠,反而更容易控制話語權。
經過職業訓練的人和未經雕琢的人很容易識別出來。
建議初學者可以由淺入深來進行以下訓練
1 用5句話描述一個物品,比如女生的衛生棉
2 用3分鐘講清楚一個複雜的故事,比如羋月傳是個怎樣的連續劇
3 在聽完別人演講後,瞬間抓到至少3個反駁點
4 做一個PPT進行工作彙報,不超過15頁,每頁講述時間不超過20秒
5 組織Brain Stoming,讓一群新手參與,自己做組織者,在頭腦風暴開始後,要求過程中干預次數不超過3次,最後自己做總結。這次頭腦風暴需要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6 找BOSS級練手。找自己公司的CEO、總裁隨便聊點啥,進行文化輸出。BOSS級別的人與我們屌絲的語境是不一樣的,如何迅速進入別人的語境給別人上課是超難的事。
*****
我自己本人在中央美院當兼職的老師,已經上了2年(4個學期的課)。當老師的感覺,就是總覺得自己了解得還不夠深,自己的知識儲備真不夠同學們問的。反過來督促自己更多學習,更多提升自己。
謝邀。
對我職業生涯幫助比較大的一個習慣可能是「勤於整理資料」。每天不管工作多忙,都會留出一些時間搜集資料、分類整理,既包括最新的法律條文,也包括媒體報道的案例,主管官員講話,公布的判決書、招股書,法官律師專家的分析,行業八卦,圖書摘錄,音頻視頻。這件事我從大四實習時開始做,工作日基本上都能堅持,在知乎上回答問題有時也是我整理資料的過程。由於資料收集的比較齊全,更新及時,使我做研究的速度比同事要快很多也更準確,相當於用半成品炒菜和現買現洗現做的區別。如果碰到一些客戶催的特別急或特別亂的事,老闆往往會想起我來,哪怕我以前從來沒做過這個領域。這種資料整理還有一個好處,使我對法律和政策變化的脈絡比較熟悉(有時看到「新聞」就專門搜集相關「舊聞」),碰到一些跨越多年的複雜交易,在文件中快進快退都不至於把自己搞暈。
我爸是我見過的記憶力最好的人之一(他曾是偵察兵),但他老跟我說「好腦子不如爛筆頭子」,我自己則總結「好筆頭子不如爛電腦」。
補充:
有幾位知友在評論中留言,對我的分類方法很感興趣,其實說起來也是平淡無奇,只是比較適合我個人。
(1)我在初期分類很粗,大類就是「財經」和「法律」,然後是類似「商法、民法、行政法」這樣的類別,下面是「合同、侵權」這樣的子目錄,和學科的基本邏輯一致。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一些關鍵詞在文件名中頻繁出現,比如VIE,那麼就專門建一個子目錄。不用特別追求邏輯層次上的嚴密,關鍵是自己要能快速找到。
(2)收集的資料絕大部分都是TXT文本,我在存檔前經過「脫水」處理,只保留我認為有價值的內容,但一定會保留時間和作者,便於需要時引用。
(3)我在文件命名上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首先是對原文的標題進行修改,盡量統一使用專業術語,比如把「假外資」全改成「返程投資」;如果一份文件涉及兩個內容,比如「外商投資」和「併購」,那麼我會在兩個文件夾中分別存儲,但命名可能不同;如果文件出自某位我特別信任的專家或機構之手,我會特別註明作者,比如「陳永堅 贖回條款的玄機 200804」;如果文件的內容非常重要,但存在一些硬傷,我也會註明「(存疑)」,當找到更好的信息來源時替換掉。
(4)如果在讀書時發現有用的內容,我會寫一個很短的TXT,比如:外管局75號文的適用範圍,內容是參見XX書XX頁。特別重要的內容,就掃描下來。
(5)在線的音頻和視頻,我一般會用地址探測軟體找到實際地址,下載到本地,因為一兩年後很多鏈接都失效了。如果音頻視頻比較長,會在文件名中註明「(重點從15分鐘開始)」
(6)有知友問「時間維度如何納入?」我個人基本上是按照內容分類,不考慮時間維度,因為對資料的可靠性影響不大。但會在每一個文件名中註明時間,便於檢索。
2015年3月更新:
關於資料的收集和保存,App推薦「Pocket」和「印象筆記」(均為跨平台,可以在手機、iPad、PC上同步),保存後要及時打上標籤。習慣會左右我們的成敗。
首先,感謝題主開啟了這麼棒的一個話題。從許多答案中,我都收穫了寶貴的學習和職場建議。有所得,當然我也要回報這個主題。所以,以下我分享兩個讓我職業生涯和學術生涯都受益匪淺的習慣。
1. 堅持在實踐中學習。離開實踐的學習,其實往往只是娛樂。
我分享的第一個讓我持續受益的習慣是在實踐中學習。
困境:我曾經很苦惱自己會很快忘掉看過的書,上過的網課,或學過的軟體。我來舉個例子。幾年前,我在候機大廳的中信書店裡,買了一本塔勒布的《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在五小時的航程中,我看完了這本書。並且,我也確信,我已經理解了書中的核心內容。可大約一個月後,當我和幾個朋友恰好討論到這本書,我發現我能回憶起來的只有些零碎的細節。
解決方案: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挫敗感。但至少我當時總因學習的高遺忘率而挫敗。後來我向一個前輩請教了他對於高遺忘率的看法。他給了我很有價值的建議。他說,我應該調整自己的期待值,不能指望讀一遍書就能記下大部分的內容。有時只讀一遍,我可能都沒完全理解那本書核心內容,更別提要記住這些核心內容了。他建議,如果我想要領悟並記住一本書的核心內容,我應該在讀完後積極尋找機會去踐行書中所學。當在踐行中遇到疑問時,我應該再回看書中的相關內容。如此反覆,我就不會再有高遺忘率的挫敗感。
個人感悟:那次和前輩交談後,我意識到自己之前其實混淆了有效學習和學習式娛樂。有效學習指的是通過實踐等手段內化所學知識,使其為我所用。而學習式娛樂指的是享受汲取知識,並將其保存至大腦短期記憶的快感。比如,我走馬觀花地看完了精益創業《The Lean Startup》這本暢銷書,我會很自然地覺得很爽,因為我完成了一項任務。但是學習式娛樂終究只是娛樂,而不是有效學習。我錯誤地將二者划上等號,所以才會對學習式娛樂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我期待看一遍就要記住一本書的核心,但這種學習式娛樂,極少能讓我們把書中所學內化到大腦的長期記憶存儲區。
我還意識到,前輩所建議的「在實踐中學習」,和國外很流行的基於項目的學習法 (Project-based Learning) 很相似。在那次頓悟後,我就徹底劃清有效學習和學習式娛樂的界限,開始養成在實踐中學習的習慣。即,無實踐,不學習。比如,我在看了矽谷著名風投家Guy Kawasaki經典的PPT教程《The 10/20/30 Rule of PowerPoint》後,就立刻動手按照書中的指引製作了一個PPT。隨著實踐的次數越來越多,我也最終內化了這些PPT製作技巧。
加幾句題外話。之前提到的來自Guy Kawasaki的PPT教程,主要是針對創業公司融資類PPT (Pitch Deck) ,但我覺得對於我製作其他類型的PPT也有極大的幫助。如果大家對這個教程有興趣,可以在很容易在百度中搜索到。
2. 有效擴大社交圈的最好方式是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
我接下來享第二個讓我受益匪淺的習慣: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
爽快地幫助別人會給我們創造很多價值。我今天只談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幫助我們有效地擴大社交圈。
誤區:首先,我們需要區分有效地擴大社交圈與低效地擴大社交圈。我認為,低效地擴大社交圈指的是只熱衷於與他人建立聯繫,卻懶於發展友誼。低效地擴大社交圈的一大惡果,就是你只是別人手機里的一個聯繫方式 (entry) 。在交換完聯繫方式後不久,別人就會淡忘你的存在。這種低效的社交方式,能創造的往往只有虛假社交繁榮。
走出誤區:那我們該如何與他人發展友誼呢?當我們在某個人需要幫助時挺身而出,我們就很有可能成為那個人的朋友。如果我們幫的次數足夠多,我們甚至可以變成那個人的好友。友誼的建立和成長需要信任。幫助他人解決痛點就可以很好地建立信任。
我在幫助他人時,不會去考慮他人將來是否會給與我回報。這是我的一大社交習慣。計算這種得失,很容易讓我們失去幫助他人的熱情,最終可能讓我們在社交路上受阻。雖然我對別人是否回報往往沒有期待,但我發現每次我遇到困難時,總會有許多我曾經幫助過的人站出來,給我提供重要的信息,或者幫我引薦能解決某個困難的人。我覺得通過這種良性互助,我的好友也越來越多。
結語
在大部分時間裡,習慣都在驅使著我們的行為。當習慣發力時,我們就容易陷入人生的自動導航模式中 (auto-piloting) 。在這個模式中,我們是駕駛員,而習慣就是為我指路的導航儀。我們為什麼要走導航儀規劃的某條路線,我們並未過多思考。不思考的生活是危險的。我們需要思考,思考我們有哪些壞習慣,以及如何改正這些壞習慣。否則,我們的人生可能會被壞導航帶到錯誤的道路上,並漸行漸遠。
資料推薦
一本講學習方法的好書:Learn More, Study Less (by Scott Young)
一本講社交的神級暢銷書:Never Eat Alone (by Keith Ferrazzi and Tahl Raz)
一門很好的學習方法公開課:如何學習:學習困難科目的實用思維方法 @ Coursera
課程地址:coursera.org 的頁面
感謝大家對本答案的支持。歡迎大家私信諮詢與習慣相關的問題,但請具體描述問題,並給我一定的思考時間。好的職業習慣,是一種慣性,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的鍛造一個人的知識和方法。習慣,不需要強迫症,也不需要功利心,它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我自己的一些工作習慣,分享出來,也許有意義——
多收集工作中的細節,尤其別人分享的和你看到的
我不懂卡車,但會聽到有豐富運作經驗的朋友講一台XX型的重卡,滿負荷運轉,一年要換12到18條輪胎;有人會告訴你,他用什麼辦法把運輸中的風險轉嫁給運輸司機……隨身攜帶的小本和筆、Gmail、Evernote,都可記下來。點滴積累,假以時日,會成為系統的知識。
整理知識和文檔
在沒有雲筆記之前,我的資料和筆記都存在電腦,文件夾分門別類,會常整理,每個文檔都包含三要素:主題、時間、人名。三要素具備,在某個日期,某人,拜訪了某個客戶。只要文檔標題中體現了關鍵要素,在電腦中進行全局搜索時,會出奇的精準。
工作中,要求我的同事,按照一致的標準建立文件夾、撰寫文檔標題。如果別人打開你的電腦、郵箱,直觀、快捷的找到他想要的東西,而不用搜索,就很好。
到了雲筆記的時代,傳統的文檔整理方法依然有效,但云筆記的架構會減少資料存檔的層級。每一條筆記都可以設置多個關鍵詞,便於整理和檢索,減少筆記和筆記本的層級。
與外界的交流
在一定的前提下,不建議頻繁參加同行業的聚會和會議。原因很簡單:保持清醒。你是業內人,但是一定要保持一個置身「界外」的心態和狀態。反過來,跨行業、跨領域的小範圍交流,值得多參加一些。遇到不同的人,接觸不同的思考方式,分享對彼此領域的興趣和觀感。
紮實的專業經驗容易使人陷入誤區,和一堆自以為擁有紮實經驗的人在一起交流,這種思維誤區會無形放大。只有和不同領域的人在一起,不分菜鳥、老鳥,一個人才更容易發現——自己不是那麼十分正確。
建立駁雜的知識體系,再做「拼圖」
查理?芒格認為在知識上要觸類旁通,用廣泛的、跨領域的知識,輔助你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經過實踐,我舉雙手贊同,的確受益於此。組織行為和心理學上的知識,有助於我們把握個體和群體的行為模式,做出有助益的預判;歷史和人類學領域的知識,有助於我們理解人在特定語境中的行為,尤其那些異常行為;基礎的財務知識,有助於我們在參與經營分析會議時,更好的理解財務報告,能提升與財務人士的溝通效率;擁有文藝百科類的駁雜知識,能提升人際交流的趣味性,對個人而言,擁有見識和擁有趣味,總是互為增益的。
主流的知識需要積累,旁門左道,或許也值得關注,如果精力充足的話。善用微博、微信、BBS等渠道,搜集小道消息、八卦,搜集由一線人員分享的數據和事實,然後自己做篩選,去偽存真,碎片也可以拼出全貌。可以稱之為「鍊金術」, 也是彌補不參加業內活動的損失。
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重要的一步是「脫水」。每月留出一兩天時間,閉門、手機靜音。對近期收集的資料進行再次閱讀,雷同的內容進行合併,多餘的段落刪除,精簡再精簡,留下具體的數據、經驗之談和案例。
擁有駁雜的知識是不夠的,需要一個人靜思,或做思維導圖,或與人頭腦風暴,將各種碎片「拼接」起來。「拼圖」的結果,令人驚嘆,日復一日,人的思維和直覺,越來越豐腴。
商人的底線
生意上的來往,不一定要真,但必須誠。
可以說假話,可以偶爾吹牛逼,但要努力去實現。
虛實是一種策略,但信用和信任會是一種長期的價值投資,無捷徑可逾越。
清空自己
周期性的讓自己處於「空杯狀態」,反思、否定、歸納,再上路。這個過程,我稱之為「知行合一」,做正確的事,做你反覆思索後篤信的事,不是盲從,不是屈就。當然,這樣做,必然要經受比常人更多的曲折和險阻。但有意義。
有四個
1.反覆確認。
這是日本人教我的,日語叫KAKUNIN
做任何事情都要照顧到每一個細節並反覆確認,這是我在大學畢業的第一份工作,一家日本工廠里做工程師學到的。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裡面包含有許許多多的節點,要確保所有的節點都正常並且一直正常,才可以完成任務。現在的畢業生太「自信」了,覺得什麼都簡單。但你讓他組織一個活動,結果通常會很崩潰。不是少了這個就是忽略了那個。要有一種能在腦子裡「虛擬」整個事件過程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一些可能出問題的點,而不是以一種逃避的心態覺得「沒必要想這麼多,累不累啊」。
2.想盡辦法
這是台灣人教我的
剛做業務員的時候我找不到客戶的聯繫方式,一個台灣的主管跟我REVIEW,那時我的習慣跟你們大多數人一樣,有問有答,核心內容就是「我努力了,找不到不怨我。沒人教我怎麼找到客戶聯繫方式,所以找不到不怨我。你讓我這麼這麼做,要是發生那樣那樣的事情怎麼辦?BALABALA」台灣人的原話是「想要他的聯繫方式?你有沒有試過跪在他們公司樓前跪一天?如果你去做了還要不到,那你才是真的儘力了。你剛才一直在辯,我們不需要你有這種「辯」的能力,因為客戶不需要!」這段話對我的觸動很大。雖然事後證明這個台灣人是個「二逼」,但每個二逼都有其閃光的一面。
3.做事做到位
這是大陸人,我的老領導教我的。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首先要考慮你要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先考慮結果,一切都以這個結果為導向。其次考慮你的配合者,你的結果和過程是否滿足所有和你配合的人的需求?而不是像考試一樣你很努力的做了80%的試卷就能夠得到80分,實際上很努力的做了80%的工作,得到的是0.因為沒有完成工作。任何事情都是你的名片。你不可能同時出現在許多地點,但你做過的事情可以。哪怕是掃地,「趙文澤掃過的地」都帶有鮮明的我的特色。比如桌椅一定是彼此正對擺齊的,比如所有邊角旮旯一定是掃過兩遍的。每個人的命運也許就是被這些「名片」所推動吧。
4.虛擬人生
這是「忍者神龜」動畫片教我的
其中一個片段是,達芬奇遇到了什麼困難,他無能為力,然後他說「如果是米開朗基羅在的話會怎麼做?他一定是這樣這樣這樣這樣。。。。。。。。。。」然後他就完成了事情。我很喜歡觀察周圍比我牛的人,觀察並記錄他們的一舉一動,睡覺前YY一下我做他今天做的事情。這樣在我大腦中就儲存了多個人的拷貝,遇到某件事情,我就會想應該派誰來完成,然後把自己虛擬成他的樣子。除了與你無關的專業性技術問題以外,大部分你所面臨的問題都有某個人可以簡單解決。比如客戶不簽合同,A是一個擅長「催單」的銷售,你可以完全的學習他,只不過你在同事眼中突然變了個人而已。哪怕是技術問題,比如手術的時候突然大出血,你也會像老教授一樣泰然一笑,說怎麼發大水了?然後淡定的看一眼血壓,說:死不了。然後按照這個老教授的習慣,先XXX再XXX。前提是你跟他的時間足夠長,足夠了解他和你的工作。這種能力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酒桌上可以表演學同事。上至大老闆,下至平台員工,我能把常接觸的人學個七七八八,拿手節目就是我學大家猜,很活躍氣氛。前提是不光要學得像,你還不能太LOW,否則就是小丑了。還有,可以從學一個人講電話開始,因為單純的聲音很好抓特點。
1、每月給領導發自己工作收穫的郵件。
我的習慣是每個月在工作總結之外,額外再寫一篇工作收穫,以郵件的形式發給我的直屬領導。
好處:
(1)領導會清楚我的成長進度,了解我的能力範圍,知道什麼事可以交給我,什麼事我還應付不了,這會讓他在把任務交給我的時候心理很有底。
(2)我會有機會從與領導的郵件回復里很快地感覺到差距,尤其是行業知識上的差距。
(3)會加深領導信任我的程度,會給很多鍛煉的機會。
(4)當我提出自己的建議的時候,領導會更重視,甚至有時候領導主動問我的看法
(5)能鍛煉自我分析能力和總結能力,了解自己成長的進度,有助於建立和提升職場自信心。
普通人在和領導打交道時,往往有心理障礙,一開始我也是。
我可能相對膽子比較大,又有小馬過河的思維,會硬著頭皮去發郵件。
其實時間長了會發現,領導都挺重視下屬的意見的,也希望員工能採用這種形式。而且領導其實比員工更在意在對方心中的形象。
2、禮貌、尊重和平等。
這個是職場人士應有的態度。
禮貌跟個人性格有關係,我可能屬於比較寬容的人,像跟給辦公室收拾衛生的阿姨打打招呼,經常替她擦擦我的桌子,或者跟停車場的大爺經常聊幾句。
這個不是為了拉關係,只是出於禮貌、尊重和平等,畢竟都是做基礎工作的,出來掙錢謀生都不容易。對人家客氣,起碼天天見面時都是笑臉盈盈的,自己也會覺得心情好。
跟同事的相處也保持禮貌、尊重和平等的習慣和心態,時間長了,關係會很融洽,工作氣氛也會很和諧,能減少和避免很多摩擦和齟齬。
人就是這樣,你對人禮貌尊重,平等待人,通常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沒有人願意和沒禮貌,不尊重人的人相處和交往。一旦沒有人願意和你共事,你的進步和機會都會少很多。
3、在工作中主動幫助別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職場都是現實和冷冰冰的,所以職場中的同事能有深交的並不多。
但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如果有人能在工作中幫你一把或挺你一下,會讓人心裡很感激。
其實大家都處於奮鬥階段,出門在外不容易,都在用青春做代價打拚,特別是很多人都是京漂,在公司里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天起早貪黑掙自己的薪水,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能幫就盡量幫一把。
有一次市場部要準備拍一個領導專訪視頻,需要市場部聯繫各種資源,但因為以前沒有做主持人經驗,不知道怎麼做,我知道這事之後,就晚上回家之後在網上搜了一堆這個領導的信息、下載了二十多期的央視二套的《對話》節目,第二天給了市場部,每天下班之後,都幫著市場部忙活。後來跟市場部的關係非常好,幫了我很多忙。
養成這個習慣之後,我明顯感覺到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而且幫我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即使後來離開公司,和很多人的友誼也能保持下去,畢竟都是人,誰靠不靠譜,每個人心裡都有桿秤。
題外話:其實現在回想當年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手腳勤快熱心助人確實很正確,在公司里有個好人緣,確實好處多多。在生活中這個習慣也適用,畢竟一根籬笆三根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一幫朋友站出來幫你的時候,你就會體會到其實做人才是最重要的。
4、團隊意識
這一點的重要性,不需要贅述,不過職場新人往往容易在這方面出問題。
公司里常有能力很強的人,但即使這樣,團隊意識依然還是得具備,畢竟事都不是一個人做的。就算渾身是鐵,能捻幾顆釘。
培養員工的團隊意識,通常都是公司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這也是提升企業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很幸運能比較早就知道了這一點,和團隊一起奮鬥,多出力多分享,真的要遠比單槍匹馬成長速度快得多。
PS:當公司裁員的時候,沒有團隊意識的人往往也是重點目標。
5、錢只賺七八成。
這是我從第三個公司的領導那裡學到的,可能還不算習慣,算是商場處事的方法吧。
領導說年輕人常犯的錯誤,是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我自己的能力得到的,都是我努力得到的,所以全都是我的,誰都不能跟我搶。
長期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錢全揣兜里了,可路卻越走越窄。
總是贏者通吃,別人什麼都得不著,做事和做生意往往不會長久,通常能把事業做大並做長久的企業,其合作夥伴們通常都發展的不錯。
這個習慣說說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在現在的社會,因為涉及到具體利益,但一旦養成,對你的事業發展和人脈圈幫助往往會很大。
6、感恩。
不論你有多牛多風光,在言語上和行動上,都應該對曾經幫助過你的人表示感激,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不同的人在社會中相識,都是緣分,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社會,以前與你非親非故的人在理論上沒有義務去幫助你理解你,但如果很多人真的幫助了你,就應該在心中記得人家的好,記得人家的這份情義。
沒有人的成長是完全靠自己,沒有人願意和無情無義的冷血動物打交道。
在職場培養自己能力的同時,把眼光放長遠。職場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隨著年齡增長,在逐漸明白了換位思考和將心比心,體會到奮鬥的不易和成長的艱辛之後,會更加理解好習慣的威力。
時間會證明一切。
來日方長。
謹慎。再謹慎。
其實換個說法,就是把人往壞了想。這個習慣對於個人生活來說不好。但是對於專業人士,這是個最基本的思維習慣和職業素養。
例子1:
甲乙方就某一合同談判時,對於條款的吵架,往往會以互相給文件添加修改意見的形式來交流。現在我已經習慣要求對方必須使用word里的track changes功能。鑒於有些複雜合同或法律文件動輒數百頁,我必須每一次都能看出在上一版的基礎上改動了什麼。
但這樣就算完了嗎?不夠。等到最後雙方要敲定最終版了,我一定會讓秘書用word的比較功能或者其他文本比較軟體將「最終版」和「吵架版」進行一次額外比對,以確定對方律師沒有偷偷修改合同的其他部分。
對家律師偷偷修改了部分條款,卻單獨設置該段修改不track changes;甚至在簽字時偷偷替換掉簽字版中的幾頁紙質文件,等簽完字了才發生重大爭議的事情,行業內時有聽聞。
例子2:
習慣性地對一切溢美之詞保持警惕。「您是專業律師」、「您們是頂級大行」、「果然是名校出來的啊」、「您絕對算專業投資者」 聽著雖爽,卻往往包藏禍心,實質是加重你的各種義務。
一旦出現爭議或糾紛,這類溢美之詞瞬間就會成為攻擊你的武器:「作為專業律師怎麼會犯這種低級錯誤?」、「頂級大行應該更具有審慎的精神和水平!」、「我絕不相信你一個XX學校畢業的人會不知道XXX這回事!」、「作為專業投資者,理應知道這裡面的風險!」
時間久了,這個行業里的許多人,萬事先認慫成了語言習慣。明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這個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也不敢斷言究竟如何」,「對於這一點我們還需要XX專家的意見」,你可千萬別以為人家真不懂,這只是他們的catchphrase。
例子3:
我看樓里有人提到了敬畏現狀。我表示贊同。作為專業人士,無論是律師會計諮詢投行,面向企業客戶,尤其是大型國企進行專業服務時,一定會發現其在流程、管理方式、乃至更重大的地方有非常明顯的錯誤或漏洞。
這時候,請及時壓制住你的表現欲。不要出頭,不要逞能。有些事情只是外人看來荒謬,在對於局內人來說,目前的現狀是多方博弈後達成的,甚至是微妙的平衡。你不是內部人士,在不能獲得全局信息的前提下,不知來龍去脈就貿然把不該放上檯面的東西放上來,對於企業的局內人而言無疑是掀桌行為。
除非這種漏洞和問題會嚴重地影響你的工作成果或者職業聲譽,不然切忌碎嘴巴。肆意評價甚至自作主張向管理層出謀劃策,都是典型的菜鳥行為。即便需要提出,也要先和你能接觸到的局內人(往往只是個中層)建立比較好的私下交情並獲取足夠的信息之後,才能考慮要如何合適地處理。
(未完待續)
隨手記錄的習慣。包括畫和寫。
我是個嘴很笨的人,在大多數時候遇到你「不說憋屈但說了矯情」的話時,會選擇沉默。後來養成了頗有心理治療意味的習慣——想什麼就記下來,多數時候是畫,畢竟是最擅長的方式。隨身帶著的速寫本,不會刻意給人看,但也不會掖著藏著。內容大多很隨意,別人也沒有讀懂的興趣。
在龜速校園網裡等進度條,假期回家看電視等廣告,畢業工作之後等車、等外賣、等電梯,以及等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各種不靠譜的男女騙紙(!!!)積攢了幾十本(恩,算上丟的、送人做紀念的和打包寄回家的,差不多100+)畫著方案、構圖、甚至「雞蛋灌餅排隊tips」這些蛋疼體會的本子,它們中有些已經變成了作品,有些正在實現,更多的則變成了「沒有價值」甚至自己都不再能看懂的東西。
現在每當工作遇到「瓶頸」,疲憊於溝通各種不靠譜的需求時,覺得生活無波瀾人生無進步甚至前途渺茫的時候, 會偶爾翻出那些本子看看,總能重新開始。
所謂開始並不是因為我找到了解決眼下問題的方案——事實上很少有這種運氣,僅僅是看到了它們的存在,我意識到生活中依然有這麼多不確定的結局,而我當初原來是可以用「提方案」的態度來面對這個世界的,原來當初可以 不在意別人是否認同,取悅別人首先要取悅自己。
理想的狀態是,我每天都能夠按照本子里思想和決定在生活,即使他們沒有變成大家看到的作品,甚至即使沒有這樣一個物理狀態存在本子,用心觀察和感受的態度總能貫穿在我的生活中,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辦法。哪怕是做個民工,也不是每天起早貪黑機械地搬磚頭,靠著比別人省吃儉用的艱辛來糊口的那種,而是要對我的工作、甚至我的行業做系統的研究,知道它的規則和現狀,然後用一個讓人如夢初醒的新想法去刷新這個行業的習慣。
如果說工作中評價一個人的競爭力要看ta的學習能力,那麼通過這麼一個簡單的小事,我的收穫是:另闢蹊徑的工作習慣。不是指投機取巧或者逃避問題,而是一種隨時從現實之夢中自我喚醒的能力,和一種「提方案」的嘗試,這種嘗試來自於相信,相信未來,相信改變。我覺得這兩點,對於各個階段職場的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這兩點就是:反饋與總結,也是對我職業生涯幫助最大的習慣。
為什麼是反饋和總結?
至今我已經從業快6年的時間,從策劃助手到項目負責人,再到城市經理。不管是獲得了什麼新技能或者有什麼能力方面的提升,反饋與總結對我是幫助最大的。
也由於自己身份與角度的改變,特別是成為團隊的leader之後,對於反饋與總結有更深的感受。
什麼是反饋?
這裡的反饋是指在職場中有任何問題,好的成果,工作的進度,好的想法都應該主動的反饋給你的上司。
之所以知道它的重要性,也是因為我在反饋上面遇到過問題,同時也獲得了很多機會與提升。
你是不是也曾遇到這個問題,你很希望可以嘗試某方面的工作,比如你是做運營的,但是你很希望去做市場,你的上司給了你這樣的機會。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但你從來不反饋問題和進度給你的上司,你的上司也跟你確認過有什麼問題,你都說沒問題,直到截止時間到了,你的上司和團隊跟你確認相應的事情,你卻說你不知道怎麼做或者是做的方向有問題。當你的上司與團隊問你為什麼不反饋時,你的回答卻是:因為我害怕反饋或者其他原因。
你覺得你的上司和團隊會有什麼反應。如果每次都這樣,估計你離開除也不遠了。
曾經的我就遇到這樣的問題,那也是我剛入職場的時間,遇到問題時,因為沒有反饋,導致了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影響了團隊的進度和公司對我的看法。但好的是,我有一個特別好的上司,他跟我指出了問題,我也迅速進行了調整,跟團隊的配合與成長都很快。在1年不到的時間,我成為了總經理秘書以及項目的負責人。
在此,將反饋的技巧總結如下:
1. 在團隊討論時,要勇敢反饋自己的想法
2.在執行的過程中,要反饋自己的進度,並與自己的上級確認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3. 反饋自己的成果,特別是大公司,如果你不勇敢的反饋你的結果,你的上級可能都不知道你所付出的努力與行動
4.反饋你遇到的問題,但是一定要帶著自己的解決方案,並與上級確認
5.一定要提前反饋你需要的資源與幫助,正所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千萬別想著你為了公司什麼事兒都有辦法解決,如果你一直都給公司很高的期待,那一天你真的遇到困難了,公司的第一反應可能並不是怎麼支持你,而是你肯定有辦法解決,當你真的無法解決了,公司肯定是會很失望。所以建議一開始都不要給過滿的期待,而是適當的降低期待,當你做得更好時,你會獲得更多的機會。
6.千萬不要等著上級跟你確認,要學會主動及時的反饋自己的情況。甚至可以設置一個固定的反饋時間,讓你的上級和你達成一種默契。
你什麼是總結?
總結就是對自己做的工作、成長與不足的總結。
而總結對我的好處是:
1. 及時發現自己的優勢與興趣,比如以前我的關注點主要是在如何彌補自己的錯誤,結果發現這樣是不對的。因為只有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發揮做大的效能,讓自己成長更快。只要缺點不會影響對我這個人的定義,我就會自我安慰說:其實有點缺點的女生還是挺可愛的。
2.邏輯思維與提取整合的能力,比如如何讓自己的BOSS快速了解你的想法與進展情況,如何讓Boss感受到我的努力,都需要通過精鍊的反饋與總結,及時的傳達信息。你要知道現在變化有多快,有時我們一個項目今天說是這樣的方向,隨時都可能調整。
3.找到工作的重心,比如需要了解Boss和同事的需求,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應該自己做的,什麼是整個事情的核心。
特別是對剛入職場的人,會經歷一個非常迷茫的階段,不知道什麼是自己擅長的,老闆和同事、上司交代的工作也都會一股腦兒的答應。但忙碌了一天下來,又累又晚,卻發現今天不知道做了什麼。
如果你不找到你的重心,哪些對你的成長與方向是有幫助的,那你永遠都只能在原地踏步。
在工作中,合理的拒絕也是有必要的,對不同階段的我們來說,都需要學會拒絕。
4. 及時的總結自己的成長與不足,能夠讓上級與公司看到你的成果與努力,你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這裡的總結其實也是一種反饋。因為大學在學生會的緣故,每次活動都需要寫一個總結報告,這種習慣也讓我沿用到工作中,每次活動,我都會主動寫一個總結,總結除了寫做的好的,特別是需要寫可以改進的地方,並提供可解決的方案。
總結也是一門學問,特別在大公司,多個部門的情況下,上級了解你和你的部門的情況,就是通過每周或者每月的工作總結,有時會以一個項目為節點進行總結。通過總結反饋,上級與公司會知道你的長處,並給你更多相關的機會。
總結不僅要包含你的成果、進度,更重要的是你遇到的問題。
這裡對如何總結你遇到的問題,有幾點很重要的心得:
(1)問題要分為兩種問題:一是你可以通過努力可以完成的,二是你需要公司資源支持的問題
(2)提出的問題,一定要配以解決方案,就算真的不知道如何解決,也一定要配以解決方案的思考。
也希望這兩點對大家有所幫助,特別是對於剛入職場0-3年的夥伴來說,反饋與總結會為你創造更多的機會與成長。
最後,還是那句,如果覺得有幫助,可以關注或者點贊哦~~(比心)
能有這樣的認識,真的要感謝在剛剛畢業的時候,懂得了這些:
薇靈:我25歲,沒有存款,一個月三千左右的工資,沒房沒車,我該怎麼辦?
通過任何一個新的渠道、關係、人賺到的第一筆錢,利潤全部散出去。
如果對方是個做生意的,散凈利;如果涉政,自己貼點湊個整散毛利。謝邀
對你職業生涯幫助最大的習慣是什麼?它是如何幫助你的?
@肥肥貓 懂事長提到了謹慎,我想說的是謹慎的另一面,勇猛。
- 回顧職業生涯,前期出錯最多,後期幫助最大的是,勇猛。
從小到大,看了不少書,看得多了自然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總是追求理性決策平衡長短期目標,追求利益最大化。
秉承寧拙毋巧。崇信事緩則圓。
就這樣- 報考證書時告訴自己,考不上何必報;
- 分配任務時告訴自己,沒做過怎麼會做好,還是躲遠點;
- 雜誌邀稿時告訴自己,寫不好丟人就丟大了,還是算了;
- 結交朋友時告訴自己,上去了也沒用的,大人物哪有空理我。
就這樣錯失了一個又一個機會,看上去一次也沒有失敗,從來也沒有挫折。
可惜,沒有失敗的同時也沒有成長,更沒有成功。
- 最初我認為是因為懶,後來發現躲過任務也沒輕鬆到哪去;
- 接下來我認為是權衡利弊的平衡點出錯了,然後我發現強弱優劣各有各的道理,怎麼說都算不上錯;
- 後來我認為懶和平衡只是表象,歸根到底是面子問題,太把自己當回事。總是希望自己不失敗,不出錯,建立和維護個人品牌。不過,難道謹慎、負責錯了么?
- 很久之後我終於明白,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我身上,而是時代變了。
- 時代變了
大多數我們接觸的知識和思維方法誕生於信息時代之前。
那時,失誤所造成的成本損失很高。
- 如果我們明知考不上,還浪費時間和精力不去學習耕作,很可能就無法生存;
- 如果我們接受了任務,卻無法完美完成,很可能整個生產線的效率都會降低;
- 如果我們慷慨陳詞,卻言不達意,很可能這輩子再沒有發聲的機會;
- 如果我們不知進退,冒犯大人物,很可能這輩子再沒有出頭之日了。
所以,當失誤成本很高,我們需要謹慎、負責,的放緩速度,周密分析、嚴謹決策。
現在,失誤所造成的成本損失低的多。
- 這次考不上,總結經驗,說不定下次就考上了;
- 如果儘力去爭取,儘力去推進,還是出現了問題,員工只需要承擔很少的責任;
- 寫的不好的頂多是被點幾個反對和沒有幫助,說不定可以越寫越好;
- 這個人不願意一起玩,那我們就換一個。
所以,當失誤成本很低,我們競爭的其實是創意和成長效率。
在今天的職場(非國企)中,對於多數管理者來說:
不怕員工說錯,只怕員工沉默;
不怕員工犯錯,只怕員工犯錯之後沒有成長。
- 相對於勇猛,其實我更想用的詞是魯莽
大是大非,多數人心中都有底線,我們猶豫不決,進退失據的往往不是原則性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拋開面子、利益和舒適,放手去做,去夢想,去創造,去失敗,去成功。
這就是我想說的,我想做的。
參考回答:
年輕人如何積累人脈? - 李石的回答
什麼叫「人的格局」?是否有必要培養大的格局或怎麼培養? - 李石的回答
1. 獲取信息時先考察信源的可靠性。判斷為不可靠信源的,無論他說什麼直接忽視。可能他說得半對半錯,但獲得信息還要加一道去偽存真的工序,成本太高。
2. 從可靠信源獲取信息時,再儘可能地尋找另一個可靠信源交叉驗證。
職業炒股,股票作手
不用槓桿
多年以前和ex師父討論過槓桿的問題,他嚴肅的和我說
如果水平好,用不用槓桿的區別是早幾年和晚幾年做大
如果水平不好,用不用槓桿就是生與死的區別
數次覺得行情太好或者虧的紅了眼想動用槓桿的時候都會想起他說的話,剎住了衝動
想想股災期間雖然自己沒虧錢,但是停牌的股票被埋了四個跌停,如果是滿倉槓桿停進去,真的就爆掉了
ex師父於去年牛市開始前全倉做期指(八倍槓桿)爆掉,賣房後東山再起做回3000後股災虧到2100再次豪賭期指虧到1000又開始融資做股票,最近被我勸回正軌
槓桿是一種誘惑,潘多拉的盒子,我見證了很多用槓桿快速做大的人,也見證了爆掉的人,我始終容忍自己可以賺的慢一點,而不給自己被黑天鵝一筆打死的可能
還有個不知道能不能算是習慣的東西
無論交易做的多差多煩躁或者被黑天鵝坑的多心灰意冷黯然神傷,都不抽煙和喝酒
(以下為個人狀態,不含對他人看法)
對自己而言,在這種狀態下去抽煙宿醉,是對命運的屈服,承認於被命運所擊敗
要時刻保持清醒和鬥志,要做對抗命運的強者不管你是哪一個行業,職業生涯很重要的習慣就是找到「刻意練習」的關鍵點,也就是「知識技能化」——用最簡單的練習,達到最大的技能提升
1、為什麼模仿不是好的學習方法?
「你無法通過單純模仿獲得任何複雜的技能」,美國行為研究和科學技術研究所 (American Institute for Behavior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的資深研究心理學家Robert Epstein在講解大腦的學習行為時,設計過一個經典的課堂練習,解釋前面的結論。
他讓一個非美術專業的學生,根據印象畫出一美元紙幣的正面,要求儘可能的詳細。完成之後,他拿出一美元紙幣,讓這個學生照著再畫一遍,然後把兩幅畫放在一起比較:
即使這位同學已經見過這張鈔票幾千次了,可他仍然記不住大部分細節,甚至連結構都搞錯了。但別笑人家,換成你也好不到哪兒去。
有人說,那是我不知道要畫一美元。這個理由也不成立,即使先讓你觀察這一美元的鈔票,你也畫不到下面那張的詳細度。
我們總是把自己的大腦想像成計算機的硬碟,認為我們看過的事情,就像拍的視頻資料一樣存儲在某個地方。回憶,就是把這段資料給「調取」出來。
不對!Robert Epstein教授說,大腦里根本沒有這麼個地方存儲記憶,大腦是如何記住東西的,沒有人知道!
相比機器,人類更擅長辨識,而不是回憶。我們之前「看」紙幣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憶,而是辨識,辨識紙幣和其他東西的區別,辨識一美元和一百美元的區別。一般情況下,我們絕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辨識而不是記憶上。一個人,我們只要看過幾次,就能在十幾個陌生人中把他找出來,但卻沒有能力把記憶「再現」出來。
只有經過了「速寫」培訓的人,在觀察這一美元時,才能跳出「辨識」的限制,一美元不再是一個完整的畫面,而被「積木化」,分解為各種基本的幾何型體、明暗度和組建方法。
學生時代的經驗是,想學會一樣技能就要一遍遍的反覆練習,但這個經驗不一定正確,熟不一定能生巧。一個練球的人,如果沒有專業教練指導,只是自己不斷地模仿別人的打球方式,他的水平在進步到一定階段後,不管怎麼練,都會停止不前。
李笑來舉過一個例子,部落里的獵手學習射箭,射箭專家做什麼動作,新手也跟著做,這個專家每次射箭都要扭脖子看大家的動作,新手也跟著練習扭脖子這個動作,然後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如果不知道該重複什麼,重複就只是在浪費時間,在工作中更是如此。大部分新人總是稍加培訓就直接進入工作,他們只能全程模仿前輩們的行為,導致需要重複練習的部分沒有足夠的練習量,卻把有限的意志力,消耗在不需要重複練習的部分。
在畫鈔票的例子中,速寫培訓首先會教你怎麼更專業地「看」東西——有意識地把「辨識」任務和「再現」任務分開,然後把「再現」的幾個基本動作進行反覆練習,最後才能形成一項新的技能——速寫。
現在,心理學家給了這種學習方式一個名字——刻意練習。刻意練習不是重複練習,第一步就要解決「練什麼」的問題。
2、什麼需要練習?什麼不需要練習?
前幾天看到一個「騙子行騙反被騙」的報道:騙子讓接電話的人往銀行卡里打錢,被識破後,對方利用這個騙術,反而成功地讓騙子自己先往卡里打了一筆錢。
電影里,行騙者都是高智商犯罪,善於抓住人性的弱點,且演技高超。可是,「詐騙劇本」的出現,大大降低了對騙子智商的要求,只要是個看得懂字的人,稍微培訓就能立刻上崗。
詐騙劇本就是把行騙過程「傻瓜化」,編成固定的情景劇本,不管是「法院傳票」還是「重金求子」,核心部分都會詳細列舉出被騙人在遭遇到突發事件時,所有可能產生的話語反應,再針對每一種反應安排相應話術,包括語氣停頓,都有明確標註。
「詐騙劇本」對人的要求降低了,對培訓的要求就提高了。騙子想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到話術,並配合適當的語氣,還要求不生硬有所變通,一定是經過了反覆的練習。
不難發現,這就是一種「刻意練習」。但問題是,騙子為什麼還會反被騙呢?
這隻能說明一件事:「刻意練習」只是把自己變成詐騙策略的執行機器,騙術再熟練,騙子也不會變得更聰明,不會理解對方此時的心理狀態,更不了解這些話術為什麼能突破對方心理防線,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旦受騙方 「不按套路出牌」,反過來利用騙子急於求成的心理,實施反詐騙時,騙子未必能察覺。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刻意練習」更適合那些需要「行動——輸出」的學習,而對那些「認知——輸入」為主的學習,效果有限。
《Psychological Science》04年的一篇文章分析了刻意練習在不同領域的作用,在棋牌和音樂等強調「輸出」的領域,刻意練習時間對個人成績的影響係數是21-26%,但在教育這個以「認知」為主的領域,僅為4%。
這個結果有點反常識啊,難道我們上學做的那些試卷,都不算是「刻意練習」?
恐怕真的如此,日常的學校教育,很少有「輸出」,也就沒有「刻意練習」。前面說了,刻意練習是為了形成下意識的動作,這也導致了另一個結果:學校里學的那些缺乏實踐的知識,都註定會被遺忘。
想要學的東西不忘掉,就要把「知識技能化」,就要練「輸出」。
那麼,如何把工作中需要「行動——輸出」的部分找出來呢?
3、如何定義任務?如何分解技能?
想要知道「練什麼」,第一步的方法就是:定義任務,分解技能。
以電話詐騙為例:
定義任務:整個詐騙過程中,最需要練習的部分是「對受騙人各種反應的快速回應」;不需要練習的是受害者心理分析(以那些騙子的文化程度,講了也未必懂)等等知識性內容。
分解技能:話術的背誦、各種身份的語氣模仿、語速的控制、危險信號的處理……
如果我們掌握了「定義任務,分解技能」的方法,我們會發現,原來很多被認為是不可練習的工作,都可以「分解」出可反覆練習的部分,這個部分常常有如下特徵:
- 有輸出的、有行動的行為(排除了看段子看新聞這些純輸入的行為)
- 需要反覆行動(排除了文案去畫圖、導演做群眾演員這種偶爾的玩票行為)
- 一系列行為形成的複雜技能(排除了上班打卡這個動作)
- 有反饋,可評估(排除了預測世界末日這類神奇的技能)
以寫作為例,中國傳統的寫作理論中,作家是靠靈感,靠體驗生活,都是不可重複,不可捉摸的東西。最近十幾年,國外的很多編劇寫作方法被引進國內,大家才意識到,只要通過一定程度的科學訓練,很多人都可以成為作家。
比如寫人。作家的第一部作品往往取自真實生活經歷,但寫多了,庫存告急,就要學習「把不同的人物特徵拼貼在一起」的寫作技巧,這就是從「寫作」這樣的大工程中分解出的,可以反覆練習的部分。
舉幾條寫人練習的例子:
- 列舉出這個人的嗜好,不少於三件,要求在愛、慾望、仇恨、金錢、名譽、權力、智慧這七個最吸引讀者的主題中尋找。
- 列舉出這個人的「敵人」,不少於三人,既要有真正的競爭對手、也要有好心辦壞事的家人、還要有無意中攪局的路人甲。
- 職業特徵,不少於三種:一種是非常有職業特徵的行為,一種是引起衝突的行為,一種是帶著懸疑特徵的行為。
- 把這個人所有想做的事列一張清單
- 人物背景……
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作家整理大腦中的素材,快速創造出一個新的戲劇形象。反覆運用這些方法,就變成「刻意練習」,把寫作方法變成下意識的寫作技能。
這些練習也許不能讓你成為莫言蘇童劉震雲,但足以讓你在寫作上有穩定的產出。
幾乎所有的工作都能找到可「刻意訓練」的小塊:銷售員要把典型的銷售場景分解出來,設計話術,不斷練習;項目經理要把「做執行方案」環節分解出來,練習「從計划到執行方案」的能力;設計師要把「視覺表現」的環節分解出來;工程師要把「解決方案」的環節分解出來;就算是管理者,也有「有效溝通」的能力需要反覆訓練。
形成特定技能,就是「刻意練習」的目的。有了目的,接下就要制定目標,這就是刻意的第二步「設定目標、設計練習」,也是「刻意練習」系列下一篇要講的內容。
4、小結:幾個重要觀點
小結一下,本文的幾個重要觀點:
- 模仿不是好的學習方法:在模仿中,我們使用的是「辨識」的低階功能;只有在刻意練習中,才能激發我們使用「再現」的高階功能;
- 刻意練習會讓你變得更熟練,而不是更聰明,所以「刻意練習」的部分,通常是那些需要「反覆行動——輸出」的部分,而不是「認知——輸入」部分;
- 定義任務就是找到可「刻意練習」的部分,標準是:行動性、反覆性、複雜性和可評估性。
- 找出可以「刻意練習」的部分後,還要分解出相應的技能。
總結完乾貨部分,最後還要再開個腦洞。
5、刻意練習的終極意義
今天研究學習方法的科學家,最大的困惑在於:我們並不知道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比如前面提出,我們在「記住」一美元時,大腦並沒有一個存儲的動作,那我們到底是如何學習一門技能的呢?
長期堅持長跑者的心臟,運動時,心肌收縮力強,供氧能力強;安靜時,心率低,穩定性強。就是說,刻意練習可以把人體改造得更適合某項技能。
Robert Epstein教授有一個有趣的觀點,反覆的練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憶動作」,而是為了改造大腦。動作變成技能,並不是大腦存儲了更多動作的記憶,而是大腦本身的機能發生了改變——柯潔改造出一個更適合下圍棋的大腦,郎朗改造出一個更適合彈鋼琴的大腦。
《刻意練習》一書中,也記載了很多案例,最經典的就是倫敦計程車司機因為長期記憶倫敦複雜的交通路線和地理位置,大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體比正常人大,也比開計程車之前大。
這個理論也解析了為什麼彈鋼琴越早,成為鋼琴家的可能性越高,因為年齡越小,大腦越容易改造。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常常強調一個觀點,不要試圖改變性格,而是要找到自己性格的積極面。今天,我希望通過「刻意練習「給大家另一個看待自己的角度——
也許我們無法改變性格,但很可能,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大腦。
這也許就是刻意練習的終極意義。
(本文為「刻意練習」系列第二篇:什麼值得練?)
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首發,每周兩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相關文章:
刻意練習:從「知道很多道理」到「過好這一生」的必殺技(系列之一)
為什麼創業者總是過於自信?
你也許錯過的文章:
為什麼眼前的最好選擇,卻成為最終的最壞選擇編製案例的習慣。
按照時間、地點、項目、系統、現象編製案例,比如20120116-北京電力-電燈異常,將處理過程中的現象描述,抓圖,日誌文件等統一收集,將處理過程和分析過程一一記錄。
經過一兩年的積累,在自己所從事的專業技術領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節約了大量的時間。
補充:
案例編製技巧
第一、使用Excel文件做索引
一個年份一個工作表,工作表下面的條目內容一般為文件夾名稱,知識架構歸類(如果沒有可以空白,或者參考大英百科中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類型(感想、文章、專題等),主題描述,摘要,完成狀態。
這樣的文件方便過濾和瀏覽,對於個人來講是一種蠻不錯的手段。
第二、文檔歸類整理
最開始積累的時候其實很難建立架構和體系,一般是在條目多了之後才需要進行歸檔和分類的;這樣做一者減輕初期的歸類整理的工作量和壓力,二者能夠觀察到自己感興趣或者積累的資料的領域,從中提煉出類別。
個人感想一般包括【引言】【關鍵詞】【摘要】【文章草稿】等部分;文章收集一般包括【話題】、【日期】、【關鍵詞】、【文章摘要】、【文章內容】等部分。
其中摘要比較關鍵,通常需要在閱讀之後對自己的思路或者文章的關鍵部分進行歸納,並且這部分內容要收錄到Excel的索引文件中。
審計師
作為主要跟人打交道的職業(你沒看錯,審計的功夫確實在跟人打交道上),如果只挑出一個迄今對我幫助最大的習慣,那就是「換位思考」,英國人的說法叫「把腳伸進別人的鞋子」。。。
我們講換位思考大多數的語境是在出現矛盾或衝突的時候,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心,可以說是一種人際關係中的技巧。能夠對別人的情緒感同身受,對他人的錯誤胸襟寬廣,無疑是交往時令人愉快的美德。
而在職場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所謂「換位思考」,則是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把使用我的工作成果的人的體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此腦子裡不是問自己認為一件事應該怎麼做,而是考慮對方(客戶,老闆,同事,下屬等等)拿到什麼樣的成果對他們的後續工作最為有效。這個思考是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它左右著工作中的大多數判斷。因而,它不是一系列巨細靡遺的規則,規定什麼情況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是一種指導原則,是我在做事時的一種預設設置,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時時都被遵循的操作邏輯。
它可以體現在非常微不足道的地方,也可以在極為重要的場合派上用場。比如剛開始工作時,有很多列印材料的差使,我都會把列印出的材料按照使用者可能會用的順序排列好,再遞交上去;平時回復郵件時,習慣性的把引述前一封郵件的部分用顏色標註出來,然後在正文進行說明;向新人交代任務時,試圖以新人的視角來解釋一件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應該如何著手,以及對他的職業發展能夠帶來的好處;在給客戶出具管理意見書時,用客戶內部的或行業的習慣語言來解釋審計上的和會計上的問題,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在董事會上做審計陳述時,根據董事們的議程,避繁就簡,開門見山的談最重要的問題,而且不斷的從他們的角度反問自己so what,直到把問題談到他們最為關心的地方。
不誇張的說,體現這種換位思考的例子舉起來真的沒完沒了。因為既然是一種習慣,那工作生活中的處處都有它的影子。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在生活中會讓你變得善解人意,在工作中也會讓你成為別人眼裡辦事牢靠的得力幹將。
當然,這樣的習慣也有一些副作用,那就是總在考慮別人的體驗,批判性思維和自身的創造性思考可能會受到影響。我或多或少能感到這些影響在我身上的痕迹。因此,我也仍然在不斷地完善自己。但至少到目前為止,「換位思考」仍然是職場上最讓我受益的一個習慣。
找到關鍵人,抓關鍵點。
半路參與的那個項目,項目總監跟我吐槽各個部門的配合度不高,進度推動太困難,我問,你知道每個環節的那個關鍵人的名字嗎?你跟這個基層執行人聯繫過對話過嗎?你跟這些部門吃過飯嗎?如果這些事你一個沒幹,我的預言是你的進度一定慢。
我呢,其實是個又懶又不太有出息的人,凡事都略懂個皮毛,但都是半桶水半吊子,我對鑽研毫無耐性,我感興趣的只是能夠有邏輯的梳理出原理,衡量出效率,單純的項目工作而言,不外乎兩個因素,人和流程。所以,我在工作中會看起來簡單粗暴,分析研究找到關鍵人關鍵點,能解決的解決,不能解決的有沒有替換方案,有沒有備選方案,都不能解決的立馬放手。
這個問題里目前出現的大多數答案,都太注重於細節,而忽略了解決問題最重要的,人。緣起是因為人的需求,執行是人,流程是人與人的關係,大家都太想找到一個標準答案,卻忘了每個人不同都會導致到每盤殺人遊戲出現不可預料的結局,以前我帶客服部的時候,沒事就讓她們往技術部設計部還有財務部送各種飲料小零食,輪到需要插隊趕工的時候讓漂亮的姑娘定好餐陪著一起加班,大家都覺得好像「會做人」三個字像個貶義詞上不了檯面,但這卻是所有環節中最節約時間避免內耗的預設。當然,這也不是都有用,關鍵還是針對人對好症,提供給大家另外一個可以參考的思路。很好的問題,引發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試著說說自己的,應該說不是某幾個習慣給我益處,個人覺得倒是工作中讓我悟出了一些應該成為習慣的思考或者行動方式。至少說我希望未來的自己具備這些能力:
1:敬畏現狀---不了解的全面不貿然提各種建議和方案。而越是對現狀的了解,對你未來所提出的建議的質疑就越多,你提得東西就更務實,更具落地性。以前的自己也犯過摸到大象的腿就以為是柱子,然後有自以為聰明的想法和建議,現在也許依然會犯這種錯誤,但至少會去深入的去全面的建立現狀的圖譜,對於現狀的全面了解才不至於永遠只是在說概念而不落地,但是敬畏不意味裹足不前,而是為了更好的去前進。眼界和執行是不可分的---任何一個的缺失都不會有好結果,敬畏現狀是為了把眼界變得更可執行。
2:多問為什麼,回到事物的原點-----非常重要的能力,從邏輯的角度可以說是「看清事物的複雜性,以減少工作量」,例:銷售:搞定決策鏈上金子塔尖的人,剩下都不是問題。技術:做這項技術主要解決什麼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去解決事半功倍。個人理解,在我們真正去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時刻回到原點,不至於過度的偏離原來的方向做無用功。而不僅僅只是悶頭走路。
3:輕重緩急的排列-----對事物分類,選擇相應的資源進行匹配,從而減少自己的工作量。說起來輕描淡寫一句話,但做起來著實不容易,以自己來說---明白誰是你的老闆,明白誰是優先的項目級別,明白我的目的是什麼,明白什麼是我要的結果。
4:接受失敗,接受負面評價----一直相信能力一定是環境逼出來的,所以就需要多到實際的實踐環境中去成長,而負面評價失敗實際上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幫助我們看到、理解自己不了解的東西,你吸取調整了能力就來了,回到之前的」多問為什麼「,為什麼他會提出類似的問題沒有考慮到,為什麼他會對你的做法有質疑,問題究竟在哪裡?我應該如何調整?我相信這會很深刻。
成功是沒什麼意義的,因為你現在能做好是因為之前你某些東西做得對,這件事將來還是能做好,你沒有調整和提高,所以一定需要適當的失敗引起自己的警覺與學習性。接受新的挑戰,多嘗試調整。像小馬哥說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1:不把情緒帶回家,無論好的還是壞的。
2:有態度,但不輕易表態。
3:不迴避主觀情緒的需要,做人很難做到面對一切保持絕對客觀,但是可以做到閉嘴,並思考。
4:知人知面無需知心,大家各自有各自的利益方向,面對矛盾有自身的利益取捨,談得來的多說兩句,談不來的點到即止。
5: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完成的絕不麻煩他人,自己完不成的要反覆麻煩他人,並以對方願意接受的方式致歉,並致謝禮。
6:不拿社會事件說事,這包括自己的事也包括別人的事。
7:作為項目負責人,團隊內部矛盾永遠大於外部矛盾。
8:能回家吃的飯絕對不在外面吃。膽小如鼠。
我是職業交易者,膽小如鼠這個習慣讓我存活到現在,不談盈利,至少6年實盤交易以來,從來沒有出現超過風控要求的重大虧損,我覺得光是這一點,就足以算得上在職業生涯中對我幫助最大的習慣了。
這真不是故意嘩眾取寵,想在這行立足,一般標準的謹慎和小心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市場會把你的貪婪恐懼等人性弱點加倍放大,而且有時候黑天鵝的殺傷力會遠遠超出想像。交易這個行業不缺明星,缺壽星,控制風險,實現長期穩定盈利,依靠複利取勝才是王道。所以職業交易者必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對市場有高度的敬畏,對風險有極度的恐懼,才能活下去。
最後扯點閑話,投機交易門檻很低,但又特別高。幾百塊錢去證券公司開個戶,就可以開始做了,但想做出一個巴菲特,古今中外也沒幾個成功。所以我們總能看到,滿大街都是的,無知無畏的賭徒們,他們不懂市場,不懂風險,人云亦云,驕傲自負,最終成為了一批又一批憤怒的韭菜。
大爺大媽去菜市買菜,會為了幾毛錢幾塊錢,討價還價爭執十幾分鐘,並依靠自己幾十年買菜的經驗和能力,對菜和肉挑了又調,選了又選,儘力避免各類缺斤少兩,以次充好等問題。但同時卻又可以隨心所欲的,把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一輩子的積蓄或者養老錢,投入到根本不了解的資本市場,隨意買賣著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心甘情願的遭受著各種財務造假、內幕交易、股價操縱的傷害,厲害的時候能轉眼間就虧掉一半。撿芝麻丟西瓜,股市裡的極度瘋狂和菜市裡的謹慎精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