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可以預測嗎?
看到國內很多民間預測者做了一些努力,想要問的是,國家有沒有能力預測,國外在這方面的發展又如何?有多少成功預測的案例?
九寨溝地震過去有3天了,新聞報道截止8月11日21時,地震共造成24人死亡、493人受傷(重傷45人),希望這些數字不要再漲了。這幾天一直密切關注一線報道,看到九寨溝山河改觀,昔日風光不再心情很是沉重。
發生地震時我正在成都街頭疾行回家,因為本身在動,所以沒有明顯震感,後來打開手機才發現朋友圈被這次地震刷屏了。第一反應就是,地質災害高發再加上人口密度那麼大的九寨溝肯定要死傷無數了,但是沒想到事實情況要好一點。事故大多發生在沿途的路上,大巴被巨石砸中,汽車被滑坡掩埋等等。作為一個去過九寨溝兩次的人,走在那巨石嶙峋高懸頭頂的盤山公路上,每一次都膽戰心驚。其實死傷相對較少是有一定客觀原因的,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四川特別是阿壩州大面積的翻修加固了住宅,抗震能力顯著提高,沒有出現建築大面積垮塌大致大量人員傷亡的情況。
近日,中國地震局現場工作隊在九寨溝震區開展了大規模實地調查。結合地震台網觀測數據等信息,地震專家指出,地震導致九寨溝縣漳扎鎮等17個鄉鎮受到不同程度破壞影響,少量房屋倒塌或嚴重損毀,部分房屋中度或輕度受損,大多數房屋完好。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九寨溝縣及附近區域設防烈度為八度,震區房屋建築抗震設防水平較高,抗震性能總體較好,特別是經過汶川地震恢復重建後的新建建築達到了抗震設防要求,經受住了此次地震的考驗。
據了解,四川省地震、住建等有關部門近年來加強了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管理和指導。九寨溝景區及城鎮建築物多採用了框架結構,鄉村傳統民居多採用穿斗木結構,抗震性能較強,房屋倒塌和嚴重損毀的比例很低。
這說明只要建築質量合格了,達到了抗震設防標準,很大程度上就避免了人員傷亡。
個人觀點:把錢拿去加固建築比拿去做地震預測研究見效更快,效果更好也更明顯。
——————————————————
地震預測歷來都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這篇回答中的原理示意是為了讓大家更了解地震的形成機制以及由此進行的地震分類。
對於一些觀點的陳述,其實帶有一些主觀成分,希望大家閱讀的時候以辯證批判的思維來審視,做一個主動的思考者。
我最近在讀一本關於地震預測方面的書《測不可測——大起大落的地震預測研究》,作者是美國的蘇珊·霍夫,這本書的定位是面向完全沒有地震學基礎的讀者的科普讀物,個人覺得寫的很好,推薦給大家,但是想看懂還是要求有基本的物理嘗試和一定的耐心,更重要的是邊讀便查查資料,動動腦子,那樣最好了。等我消化好了,再將其中的重要觀點傳達給大家。
目前譯本我只找到梁春濤教授的,其筆力從目錄就可見一斑了。
———————以下是原答案—————
張衡大家都不陌生,早在早在東漢時期就發明了人類第一台地動儀。
但是原理上,這台地動儀其實是一個檢波器,是用來粗略判斷震源方位的,不能用來預測地震。
本人地球物理專業出身,對於天然地震學還是有一些了解,嘗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地震能否預測?先不慌說結論,我們來科普一下。
眾所周知,地震之後往往會有餘震,餘震的震級通常小於主震。這種先主震後餘震的地震在專業上被歸類為「主震-餘震型」地震。汶川地震、蘆山地震都屬於這個類型。
(圖源自網路,侵刪)
事實上,板塊之間相對運動十分複雜,地震的發生機制也充滿複合因素。與「主震-餘震型」地震相對應的還有另外兩種類型的地震:「震群型」地震和「前震-主震型」地震。
為了便於理解,我打個比方。
地面上有一個很重箱子,你使勁推,你的力氣有限,累了就鬆手。在發力的時候你需要抗衡的就是地面對箱子的摩擦力。隨著你力氣逐漸加大,終有一刻箱子會被推動,你的力氣戰勝了摩擦力。但是你無法預測箱子會在什麼時候被推動,也不知道你累趴之前箱子會滑動多遠。
根據推力與摩擦力(包括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幾種可能,箱子的運動也會有不同狀態:
1.靜摩擦力很大,滑動摩擦力相對較小,推力要超過靜摩擦力才能推動箱子(比如說一個爆發力),其後推力與滑動摩擦力角力,就不需要再使很大力氣就能維持箱子的滑動。
2.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差不多,於是發力時不需要很大的爆發力即可推動箱子,但是維持箱子運動仍需要一定的力。
3.考慮一種特殊情況,如果地面摩擦力分布不均勻(比如從濕滑的地面過渡到乾燥地面),那麼一開始推動箱子就很容易,但是推著推著就越來越吃力,直到有一刻箱子停下來了,你要短暫的重新蓄力才能再次推動,但是推不多遠你就精疲力竭了。
這個推箱子的模型和地震有著一定的類比性。推力即為板塊間的應力(這個力一般由地幔熱對流提供),相對滑動即為地震的發生。
↑地震的彈性回跳理論示意圖
板塊之間相互作用蓄能(能量來源於地幔熱對流),達到板塊之間靜摩擦力極限就會相對運動發生地震。關於應力與靜摩擦力的關係,完全可以套用上述三種情況。相應的對應著三種地震類型:情況1對應「主震-餘震型」,情況2對應「震群型」,情況3對應「前震-主震型」。
「主震-餘震型」地震的典型代表就是汶川大地震:一個8.0級大震打頭,後面是一連串的餘震,直到板塊間彈性勢能耗盡。「震群型」地震,顧名思義,就是震級相當的一系列地震平穩出現。「前震-主震型」地震就是一系列小震在前,隨後一個大震在後,釋放相當大的能量,其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海城地震。
現在不難發現,其實有一類型的地震的主震是可以預測的。那就是「前震-主震型」地震。注意,我說的是預測主震!主震就是釋放了總能量90%以上的一次地震。
↑海城地震發生前在一座電影院門口貼著的公告
海城地震之所以能夠被成功預測就是基於這個規律。小震釋放的能量不足以造成大的破壞,但是小震標誌了大震的爆發,同時對於地質觀測來說是一種很好的預警。但是海城地震案例特殊,運氣成分比較多,後面在作討論。
針對「前震-主震型」地震,預測原理上是有可能的,但是話又說回來,怎麼根據一系列的所謂「前震」來區分之後會不會發生大震級的主震呢?把地震按震級-次序劃分為三種類型,都是在一系列地震震完了之後再下結論的,地震之前,地震時都不能輕易下結論。
參見之前的三種假設情況:3對應於一種特殊情況,即「地面摩擦力分布不均勻」,這意味著板塊的物理化學性質在發生小震之後就變了,所以以上列舉的那些指標才發揮了指示性作用。
原來,「前震-主震型」地震通常伴隨很多地質物理化學指標的突然變化(這並不否定其他類型的地震就沒有),諸如地溫變化、井水水位、地下水氡含量、次聲頻譜變化等等,這些指標的陡變通常在小震過後不久。小震在一定尺度上改變了地下結構,促使了流體的遷移,溶質的析出,晶體的相變等等,觸發了一系列可以被精密儀器捕捉的小變化,這些變化也是地震預測中研究的熱門。
然而,這些指標的變化都是被動因素,都是因為已經地震了所以才會改變,並不伴隨每一次地震都出現。換言之,這些現象都是地震結果,也都是概率事件,需要大量的統計分析才能得出結論。比如說某次地震之前沒有小震,啥指標都是正常,突然一個大震來臨,那就不好說了。又比如說,一群小震讓各個指標都顯得極度異常,結果地層能量就此和平釋放,大震並沒有如期而至。
據我所知,目前在從事地震預測方面的研究中,被寄予希望最大的還是氣體、流體作用和地震電磁信號方面,但是直到今天,研究結果還是不夠可觀。
嚴格來說,地震預測包含三個指標,業內俗稱「時空強」,即發震時間,發震空間(地點),震級(地震烈度、強度)。而按照預告提前時間又可以分為長期、中期、短期和臨震預報。這個難度可想而知。但是目前的科學研究連板塊運動模型都建立不了,那些僅依靠歷史數據、按照條件概率瞎猜的,都是耍流氓。
負責任的說,目前人類無法100%預測地震。但是有一點跟地震預測沾邊的,人類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可以做得更好,那就是臨震預警。
臨震預警就是在地震發生之後,在地震波還未到達另一個地區時,告知當地人地震發生了,大概還有多久到達,做好準備。一般來說,從臨震預警發出信息到地震波到達的時間間隔為幾秒到幾十秒,距離震源越近,時間間隔越短。比方說A地發生地震了,A地損失慘重,但是臨震預警通知了幾十千米之外的B地,於是B成功地避免了一些損失。地預警的有效性主要取決於信息響應速度,比如電視台發布信息的速度、大型的公共場所發布信息的速度。
短短不到一分鐘的響應時間,對於重要的工業設施是最寶貴的,比如說緊急關閉核反應堆,比如說緊急關閉化工反應爐等等。對於人群來說,疏散是來不及的,這時就要匍匐,尋求庇護,遠離易碎物等等。
嚴格意義上來說,臨震預警不算地震預報,因為預警發出時,地震已經發生了,只是地震波傳播需要時間,而信息傳播,無線電傳播快人一步。目前人類無法發布100%準確的地震預報。就和天氣預報有時不準是一個道理,地震預測面臨的終究是概率事件,不可能100%準確,畢竟人類掌握的地震方面的「先驗性條件」太少了。
之前談到的海城地震預測,一度成為世界地震預測研究的熱點話題,但是實際上,我個人覺得,那一次運氣的成分太多了。有空接著更。
地震可以預測嗎?
不能。
為什麼不能?
因為地震沒有任何可以用來預測的規律。人類不知道地震的確切原因,也不知道地殼的情況。人類對地殼的了解,還沒有人類對太空的了解多。人類從來沒有成功預測過地震,也從來沒有一個科學家宣稱可以預測地震。
那怎麼解釋海城地震?還有最近幾次地震,微博上流傳的」預測成功」?
跟章魚帝保羅一樣。要注意「預測」和「瞎蒙」的區別。
是不是官方故意迫害那些民間人士,免得丟面子?
《南方周末》的一篇報道《地震預報的中國「江湖」》原話:
對於厭倦者來說,「非主流」的耿慶國就像個總在叫喊「狼來了」的孩子。「每次都欲哭無淚,在流血。凡是發生地震以後都說他預報准了,甚至全球大地震、水災、雪災等等災害,都是他們預報了。」南方周末記者採訪的一位中國地震局專家說,「你每隔兩天就預報一個地震,不用百八十個,你就報10個,碰上一個你就說,你看我報准了,你怎麼不聽我的?我怎麼聽你的,我要是政府我怎麼聽你的?」
那地震局是幹什麼的?白花納稅人的錢?
是用來研究地震的,不是用來預測地震的。
可是,為什麼很多民間人士都說自己可以預測地震呢?
很多人信信星座、中醫、風水,相信個預測地震也不是什麼大驚小怪的。有這樣的民眾基礎,就有妖言惑眾的民科。很多類似的民科,還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四色問題,還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錯誤的。
那為什麼地震前動物會有異象,比如老鼠出動,牛馬躁狂什麼的?
第一,不是每次地震前都有動物異象。第二,不是每次動物異動後都有地震。第三,存在著可能的合理解釋,地震的P波傳播速度最快,可達6到7公里每秒,S波和面波的傳播要慢的多,但地震的破壞效應主要是由面波帶來的。動物們可能感知到了先期到達的P波,所以出現異動。就像雷雨天的時候,有些人看到了閃電,有的人聽到了雷聲,看到閃電的人要比只聽到雷聲的人早一些知道打雷的發生。只是早一點知道,而不是提前預測。
還有人利用各種數學規律來預測地震呢?
偽科學。跟用數字規律來預測彩票一樣。完全隨機的事件不可能有什麼數字規律,就算讓他們說中了,那也是瞎貓碰上死耗子。統計他們總的預測,幾乎都是不準的。
那日本地震的時候為什麼新幹線及時停車了?還有各種臨震預警?
那不是因為預測到了地震,而是因為知道地震已經發生了。地震的傳播是要時間的,新幹線趕在地震到達列車所在的地方之前停車了。如果你不能理解,可以參照《黑客帝國》里的躲子彈,子彈是要飛行時間的,Neo 可以在看到對方發射子彈之後趕在子彈到達之前躲開,而不是 Neo 可以預測對方什麼時候發射子彈。
為什麼義大利把六位地震學家判刑?
這個在國際科學界反對聲很大。義大利,人稱歐洲的中國。不多解釋了。
既然地震無法預測,那該怎麼辦?難道坐以待斃嗎?
對於火災,沒有人說要"預測火災"。大家都知道合理的方法是用防火材料蓋房子、保證疏散通道、掌握合理逃生方法。地震也是一樣,提高結構抗震能力、做好物資儲備這些緊急預案,就可以了。糾結於地震預測,沒有任何意義。與其嚷嚷著要預測地震,不如踏踏實實把房子修結實點,把道路、水電、通信這些生命線工程做好一點,盡量讓地震來時的損失小一點。
要是能預測地震多好?
如果真的能預測地震,就一定能避免所有損失嗎?如果我告訴你,後天會有地震。這兩天時間你能採取什麼減災措施?你會加固房屋嗎?你能加固山坡避免滑坡和泥石流嗎?你能預估恐慌帶來的社會治安問題嗎?能做到有序的撤離嗎?如果預測的不準呢?誰來承擔這麼大的經濟、治安損失?
就好比說,我看了天氣預報,知道明天要下暴雨,但是我很窮,傘很破,房子也漏水,沒有任何辦法,這時候知道和不知道有什麼區別?
如果基礎設施質量很好,生命線工程質量也很好,地震預案也很完備,知道和不知道明天要地震,又有多大的區別?人家日本、智利,三天兩頭震,傷亡又有多少?
還是上面提到的那篇《南方周末》報道的原文:
1991年歲末年初,有一位專家給新疆阿勒泰的官員發布了一個預報意見,結果這個意見一下傳出去了,在零下30—40攝氏度的天氣中造成大量人員的恐慌性撤逃。當時的地震局採取了很多措施才把人勸回去。
最好的措施,不是寄希望與預測地震,而是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日本學者說過,地震最危險的時候,就是沒有地震的時候。把每一天都當作明天就要來地震,把每一個工程都當作明天就要經受地震的考驗,這才是真的解決方法。
補充:會不會只是暫時不能預測地震?也許等將來科技發達了,我們就能預測地震了?
以地震這樣的複雜系統而言,應用奧卡姆剃刀,「不存在任何規律」和「存在規律,但我們暫時不知道」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有規律又如何,以人類所可能擁有的最強大的計算能力,也無法探知。曾經,拉普拉斯就持有極端機械宇宙觀,他提出的「拉普拉斯妖」思維實驗,認為有了經典物理定律,萬事萬物都能預測,只不過暫時還沒有這個計算能力。
結果呢?大家都知道。測不準原則和混沌原理宣告了這種機械主義宇宙觀的死刑。世界是隨機的,是不可測的。所以本質上說,沒有什麼是可以「預測「的。仔細想想,人類成功預測過什麼東西?天氣?地震?鳥叔能走紅?諾基亞會衰敗?
如此複雜的世界,談什麼預測都是痴人說夢。
再補充:怎麼看待紀錄片「掩埋」里提到的耿慶國以及其他類似的民間人士?看他們預測的頭頭是道啊?
他們不為他們的"預測"付任何責任。反正不用負責任,隨便蒙唄。蒙上一千次,終於地震了,終於蒙上了。然後找記者找媒體,哭哭啼啼,什麼懷才不遇啊、什麼一心為民啊、什麼完成周總理的囑託啊。這種把戲誰不會啊?有這沽名釣譽的功夫,回去學學現代科學知識好不好。
當然,我不是指責他們的道德水準。有些人並不是真的在坑蒙拐騙,可能他們入戲太深,自己都信了。就像好些唱紅歌的,不能說是故意在騙人。這也是為什麼這些「預測地震」的絕大多數都是白髮老人,幾乎沒有年輕人。只能說,這是那個蔑視科學、蔑視客觀規律、畝產萬斤、人定勝天的時代所遺留的悲劇吧。
再補充:The Science of Earthquakes,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官方回應:
Can scientists predict earthquakes?
No, and it is unlikely they will ever be able to predict them. Scientists have tried many different ways of predicting earthquakes, but none have been successful. On any particular fault, scientists know there will be another earthquake sometime in the future, but they have no way of telling when it will happen.
如果誰覺得自己比 USGS 的科學家還牛逼,還等啥,也不用跟我爭辯,也不用抱怨什麼懷才不遇什麼大家不重視,趕緊申傑出人才綠卡或者國家利益豁免,一申一個準,直接去 USGS 工作吧!
最近有本暢銷書《Signal and Noise》。看完就不會有把地震和天氣混在一起說的幼稚了。
瀉藥。實名。。反對一下幾個高票答案。
首先,地震預測是基於地球科學的重要地學應用,地震的預測必須首先按照地震預測的規範,分為:長期預測、中期預測和短期預測。
目前技術條件下不能實現預測的,主要是短期預測,即不能確定地震發生的具體時間。(在特殊條件下也可以做到,比如海城地震,後面會講)
實現程度不夠高的,是中期預測,但對重點地區的檢測,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中期預測。
長期預測,目前技術條件下,已經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實現。
但是短期預測對生命財產最為重要,所以。。。大家會非常看重短期預測。
長期預測、中期預測就不重要了?
答案是非常重要。
長期預測、中期預測,將會指導一個地區的防震建設、救災預案、抗災場所建設,將會逼迫地區建設抗震級別更高的建築、公用設施。這些,甚至比短期預測更加重要。
日本因為處於地震帶上,長期受到地震的影響,建築抗震能力非常強。經常傳來地震的消息,包括著建築物損壞的消息,而人員傷亡就相對較小,很多不是經常收到地震影響的區域,一旦地震往往死傷慘重,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短期預測可以成功嗎?目前世界上很少有,但是到底有嗎?
有。。我海城地震,依靠的是不斷的小規模前震,實現了準確的短期預測。
海城地震是發生在中國遼寧省海城的7.3級大地震,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為9度強。時間是1975年2月4日19點36分,因為預報措施比較成功,這次地震共造成8.1億元的經濟損失。海城地震預報,被譽為人類首次對7級以上地震的成功預報。
由於中國科學家對該次地震進行了準確預測並及時發布了短臨預報,全區人員傷亡共18308人,僅佔總人口數的0.22%。其中,死亡1328人,佔總人口數的0.02%,重傷4292人,輕傷12688人,輕重傷佔總人口數的0.2%。部分人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在正確預測地震的基礎上,由官方組織撤離民眾,明顯降低損失的唯一成功案例。修改自: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5%B7%E5%9F%8E%E5%A4%A7%E5%9C%B0%E9%9C%8
很多人會說,這個有前震,所以不算。但是地質工作者對海城地震有著著詳細的長期、中期預報,這也是短期預報拍板下決定的重要原因,畢竟一次大規模撤出經濟損失巨大,沒幾個人敢冒這個險。
那麼,海城地震是怎麼預測的:
(在我看來海城地震的長期、中期預測很給力,但是短期和臨時預測其實是靠前震的跡象)
海城地震的長期預報,至少可以追溯到1970年。該年,在周恩來的推動下,中國召開了首次全國地震預報工作會議,遼寧省革委會也成立了地震工作領導小組,該小組在一份秘密報告中說道:「渤海灣強震區的震中近期有北移的趨勢。位於渤海灣之濱的金縣和營口,可能受到這個強震區的影響而遭受破壞」。營口,正是海城地震所在的核心區域。但報告沒有就地震發生時間做任何預測。
海城地震的中期預報,則可以追溯到1974年。該年6月,國家地震局在北京召開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形勢會商會,遼寧方面的地震工作人員也參與了此次會議。會後,國務院發布1974年69號文件,向相關各省轉發了會議形成的中科院報告。報告中提到:「(會上)多數人認為:京津一帶,渤海北部,晉、冀、豫交界的邯鄲、安陽一帶,山西臨汾盆地、山東臨沂一帶和黃海中部地區,今明年內可能發生五至六級地震,內蒙的包頭、五原一帶可能發生五級左右地震。」所謂「渤海北部」,就包括遼寧海城在內。事實上,該報告預測的六個地區,只有「渤海北部」在之後的兩年內發生了破壞性地震。做出該中期預報的同時,69號文件也承認:「由於目前地震預測預報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高,因此,在報告中提出的一些地方今明年內可能發生強震,只是一種估計,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但要立足於有震,做到有備無患。」
1975年1月13日,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在北京召開時,國家地震局瀋陽大隊的顧浩鼎在會上發言,認為「半年甚至一兩個月內,會有6級地震」。
1974年12月到1975年1月,省革委會多次發布具備可操作性的短期預報,但都被證明是誤報。
為響應國務院69號文件,遼寧省革委會於1974年7月召開會議專門討論地震問題。會議主旨是大規模地開展地震教育工作和培訓前兆異常檢測群眾隊伍,不涉及對地震形勢的預報。直到11月,國家地震局在遼寧開原召開會議對東北地震趨勢做具體評估,才簡單羅列了東北地區6個「近期」可能發生地震的地區,其中的兩個——大連市和營口市,位於遼寧境內。對這6個地區的預報,後來只有營口應驗。遼寧方面會後提供的報告,則列舉了遼寧境內7處「地震危險性比較大的地區」,並認為金縣和營口-熊岳地區以及大連西南200公里以內海域「近期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12月22日,ML5.2級的遼陽-本溪地震的發生,讓遼寧省革委會的神經突然高度緊張起來。雖然國家地震局最終的考察結果認為該地震系當地水庫注水所引發,但該結論直到1975年1月初才傳達給遼寧省革委會。故而,在整個12月下旬,神經緊繃的遼寧省革委會一直在竭力催迫省地震辦拿出具體的短期預報方案。23日,革委會發布了三個來自省地震辦的短期預報:(1)丹東一帶可能發生5級左右地震,但「日期尚難判定」;(2)、盤錦-營口-熊岳地區12月25日到1月10日期間可能發生4-5級地震;(3)、大連一帶可能發生5級以上地震,但「日期尚難判定」。但事後證明,這三個短期預報,都是誤報。
29日,省革委會又發布省地震辦提供的短期預報,(1)認為遼陽-本溪地區仍可能發生5級左右地震;(2)重申了23日對盤錦-營口和大連地區的短期預報,但沒有再給出時間範圍;3、不再提及丹東地區。31日,省地震辦將29日的短期預報進一步具體化,認為遼陽-本溪地區可能發生5級地震的大致時間範圍是在1975年1月5日以前。事後證明,這次短期預報也是誤報。
這些誤報引發的混亂,直到1975年1月10日前後才結束。結束的原因有二,一是省革委會獲悉了國家地震局對遼陽-本溪地震的考察結論;二是該區域的地震異常活動已經減弱。1月12日,省革委會再次發布預報,認為遼東半島可能發生大於5級的地震,但「具體時間尚難判斷」,該預報在時間和空間上都過於模糊,對避震減災顯然沒有實際指導意義
準確「短期預報」,是遼寧省地震辦的地震學者顧浩鼎1975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上提出來的。顧氏在會議上提出:「(1)較大地震可能發生的時間不會拖得很久,在今年上半年或一、二月份內;(2)、地震在遼東半島發生的可能性較大,……也可能大一些,既包括整個遼東半島及沿海海域;(3)預料的地震震級在6級左右。」
海城地震有大量具備破壞性的前震,所以省革委會才能及時發出預警信息
1975年2月3日傍晚,營口至海城一帶小震活動驟然增多,至2月4日晨8時,當地已先後監測到200多次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是4日晨7時50分的4.7級地震。
2月4日零時30分,遼寧省地震辦主任朱鳳鳴向省政府提交的《地震情報》中,提出「震級尚在不斷加大」,「很可能後面有較大地震」。這些被認為是海城地震的臨震預報。但據說,朱鳳鳴並未明言大地震將在24小時內發生,他的時間尺度或許是一兩個星期之內。
但革委會副主任華文看到這份《地震情報》後,當即處於緊張狀態,立即要求開會布置防震工作。當天11時,作為遼寧省革委會第一副主任的李伯秋將軍,下令要求市、縣、公社採取緊急措施,包括晝夜值班巡邏、不堅固的房子要借宿睡覺等。當晚19時36分,大地震到來了。
前震之外,海城地震爆發前的一些與當時的地震宣傳材料相吻合的特殊表現,也強化了部分基層地震工作者對大地震一定會發生的判斷。譬如在大地震爆發前的2月4日下午前震活動曾一度歸於平靜,但恰恰是這個平靜,使許多基層地震工作者堅信大震將至,因為根據1966年邢台地震的前震情況,曾總結出一條「經驗」——「小震活躍-短暫平靜-大震」,該經驗在當年的宣傳材料中廣為引用,營口縣地震辦的曹顯清,就因此直觀地將2月4日下午地震活動的減弱,解釋為破裂前能量的最終積累。
這一部分引用自:海城地震世界首次成功預報真相_騰訊今日話題歷史版
地震預報在當前仍是世界級的難題。之所以是難題,根本原因還在於對地球本身認識不足、監測手段不足,在機理上,人類有機會做到預測嗎?有,只是比較遙遠。
所以現在,就是要做好長期、中期預測,努力加強機理研究,嘗試短期預測,不斷進度降低地震的危害,加強減災防災的準備。畢竟,地震可不是鬧著玩的。
一個完整的地震周期包括應力積聚期和應力釋放期。地震是應力釋放的過程,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對於一個不穩定的系統,很難對它進行研究,因為時刻都在變化著,而且很難找到規律。但是地震發生前的應力積累過程是一個穩定的有規律的狀態,這是一個可以進行研究的系統。就像找油一樣,油氣運移的過程很難進行研究,地質學研究的主要是圈閉,油氣積聚後的穩定系統。
對於一個系統,可以用一組可觀察變數和可控制變數構成的系統來描述它。可觀察變數是主體從客體接收到信息,以及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可控制變數是主體傳遞給客體的信息,以及施加於客體的作用和影響。通過可觀察變數人們對客體進行觀測,了解客體的存在及其變化,認識客體。通過可控制變數,人們對客體實行控制,創造使客體變化的條件,改造客體。
對於地震這個客體,我們的可控制變數為零,可觀察變數也少得可憐。雖然說地震前,由於地殼應力的高度集中,地下異常現象很多。但是,現今我們無法觀測到位於地下深處的這些現象,而這些攜帶應力變化的信息也無法準確的傳遞到地面來,十幾公里的地殼傳遞過程的干擾,使得信噪比極低。
一個信噪比極低的信息傳遞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根據這有限的信息量給出的推測也是非常不可信的的。所以,民間動物異象、水井乾枯之類的傳言可信度都很低。和瞎蒙一樣,運氣好的話,幾千次也能蒙對一次。
在現今的這個特定歷史時期內,客體的可觀察變數和可控制變數都受到人們生產水平和實踐手段的限制,這種限制也影響到人們對客觀真理的認識。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地震都是不可預測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客觀可觀察變數和可控制變數的數目越來越多,範圍越來越大。可觀察變數和可控制變數反映了人類實踐活動的深度和廣度。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每一個劃時代進展都跟開拓一批新的可觀察量和可控制量有關。光譜分析技術的發明使天體物質的組成成為了可觀察變數,促進了天體物理和天體化學的產生。高能加速器的出現,讓微觀世界的控制範圍加大了,催生了基本粒子理論。
如果未來在對於地下應力的監測方面能有突破性的發展,我相信對於地震的認識會越來越明晰。甚至,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來控制地下某處應力的積累或釋放,達到控制地震的效果。到時地震的能量就可以和核能一樣造福人類。
汶川地震時研究過這個問題,從文章中摘了一段:
當不明真相的人們群情激憤地詰難地震學家為何不發布、或不能發布地震預測時,其實很少有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地震預測」。
一個完整的地震預測不僅要包括位置、大小和時間三個參數(每個參數的誤差都不得大於一定範圍),還應當指明預測發生的可能性。在滿足上述條件後,地震預測又可分為長期、中期和短期。關於地震預測的長、中、短期的時間分界沒有統一口徑,大致上,超出10年的預測為長期,1年至數年為中期,幾個月內為短期,如果能精確到幾天之內,則可稱為臨震預測。而在我國,又有人將地震學家等專業人士對未來地震發生情況作出的研究稱為「預測」,而將政府發布的未來地震警報稱為「預報」。
實際上,關於地震預測最重要的區別是「Forecast」和「Prediction」。這兩個英文單詞對應的中文都是「預測」、「預報」,但在英文中卻有著本質區別。「Prediction」指極為精確的預測,某個具體地點在未來某個確定時間內將以非常高的概率發生某個震級的地震,近乎「預知」;而「Forecast」則是以一定資料為基礎,對一個較為廣泛的區域在一段較長時期內的某一不確定時間發生地震的概率估計。絕大部分地震學家和相關專業人士作出的預測都屬於「Forecast」而非「Prediction」,他們也不願把自己的名字和後者聯繫在一起。因為在目前(即便是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想要「預知」地震的發生基本不可能,但「預測」卻是可行的。
http://www.gemag.com.cn/gemag/index/news/?5237
再補充一下當年研究的為什麼地震不可以預測,有興趣的同志可以看下:
自從1870年
代後期現代地震學建立以來,人們對地震的了解已經有了相當的進步,但這種了解距離地震的終極真相還相去甚遠。我們無法像儒勒·凡爾納一樣撰寫「地心游
記」,真正保留了完整記錄的大地震也為數不多,而最重要的是,地震本身的複雜性。科學家能不能破解地震的複雜性,直接關係著地震可不可能被預測。
多數人認為地震是因地下岩石的突然斷裂而造成的,根源在於地球內部的不斷運動所造成的地殼大規模變形,而地震波能量輻射的直接原因是岩層沿地震斷裂面的忽然滑移。地震的醞釀和發生過程都是極為複雜的物理過程,這個地下岩石的「應變緩慢積累-快速釋放」過程具有非線性,一些地震學家更認為地震系統具有「自組織臨界性」(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SOC)。
線性系統的平衡將在何時被打破是可計算的,要讓系統達到臨界狀態產生質變,需要對「控制參數」進行調節。而具有自組織臨界性的系統具有持續的能力供給,並由很多基本單元組成,這些基本單元之間具有(非線性的)相互作用,不需要從外部控制參數,系統可自發演化到穩定與非穩定的臨界狀態。而且在這樣的系統中,任何一個小事件都可能以一定的概率「級聯」式地演化成大事件,而這種情況是否會發生與整個系統內部的所有細節、而不僅僅是與大事件及其鄰近區域的細節有關。整個系統內的所有細節雖然從理論上是可測量的,但實際上需要測量的細節如此之多以至於根本不可能完成準確測量,而且人們至今仍不了解其中的物理定律。因此,具有自組織臨界性的現象被認為是不可預測的。
在地震的案例中,地球岩石層可以看作由不同層次的塊體組成的,其中最大的是板塊,最小的是礦物顆粒。不同的塊體之間、不同層次的塊體之間都存在非線性的相互作用。地幔對流給這種塊體運動提供了持續的能量供給。這樣一個動力系統能自發地演化到自組織臨界狀態。在1997年《科學》關於「地震能否預測」的辯論中採取激進反對立場的羅伯特·蓋勒(Robert J. Geller)就認為:「地球處在一種自組織臨界狀態上,其中任何小地震都有可能級聯式地發展成一個大地震。」因此,他當時的觀點是,地震的不可預測性是由這個系統本身的性質決定的,應當乾脆放棄,不去研究它。
持這種觀點的人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古登堡-里克特定律(Gutenberg-Richter law,指不同震級的地震的頻度與震級間存在某種對數關係),這一地震學中的重要定律的冪律分布性質是具有自組織臨界性系統中的普遍現象。
當然,地震的完全不可預測性只是一個非常偏激的觀點。關於地震系統是否真的具有自組織臨界性、並因此而不可預測也存在眾多分歧和說法,但毫無爭議的是地震系統的複雜性。這或許是一個只有少數人才真正具有發言權的科學領域,但所有人都懂得的是,地震毀滅性的巨大力量總是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正因為如此,儘管地震預測面臨著種種限制和困難,一代又一代的地震學家仍獻身於這個科學難題。怎麼講呢,地震具體時間是通常認為是無法預測的。但是在臨震前的十幾秒內,是可以通過技術對預知地震的發生的。現在國際上日本就擁有這技術並已經實際應用,作為防震減災的措施之一。具體情況可以自己百度。
另外,關於預測地震的問題,有些時候部分學者可能(只是可能,因為筆者也不是專門學習這方面的,具體情況不清楚)可以通過一些監測數據或者蛛絲馬跡預感到地震的發生。但是一旦公布必然會引起恐慌,造成更大可能。因為他們也無法確定何時發生,具體震源在哪兒,震級多少。
至於網上很多人自稱預測了地震,這個個人認為很多還是以瞎猜為主,但也許確實有人能掌握了預測方法。但是,
這些人大多說不清具體時間和震級,而且人數龐雜,多數時候言論只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而且因為沒有什麼明確的科學根據,政府也沒有辦法採納,畢竟,今天這個預報這裡地震,那個說那兒地震,那政府什麼都不用做,就到處疏散群眾得了。
另外,貌似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唐山地震後,國內曾經出現過一段時間的全民預測地震階段。但是後來似乎效果並不好,所以又叫停了這個計劃。
能,比如加州範圍內下一個10年發生m5以上地震概率為100%,如果這算「預測」的話
無法精確預測地震,就因為預震的不準確性,日本幾乎不搞預測,都把精力放在防震和抗震上。
目前地震還是不能預報的
預測:可以預測,地震局內部一大堆預測成果展示,網上可以輕易搜到。
預報:不能預報,預報出來就要執行疏散,誰去執行?而且十報九空,請問誰去擔責任?
唯三的預報都是中國,而且是在改革開放前。
1,遼寧海城大地震,世界唯一公認的預報案例。
2,唐山大地震青龍縣預報,疏散群眾。
3,邢台群震中的某一縣預報了,疏散群眾。
看好了,我說的是政府部門發出的預報!
一方面說:地震不可預測。
一方面又說:此地肯定不會發生地震。
你說某地不會在一段時間內發生地震,這,他md不是預測?
…………………………………………………………………………
抱歉了,我找不到地震局公布的成功預測地震的清單了,前幾年還找得到。
邢台群震里哪個縣縣長通知避難了我也找不到了。
個人理解:
其實建國後華北地區地震很多次,尤其是北京周邊地震更厲害,導致所有人都很重視地震預報,於是建立了地震部。這幾次成功預報的地震都是在北京周圍的……
一、地震可怕么?
全球地震的次數真的多到數不清,查閱了很多資料,似乎也沒有一個特別準確數字,姑且相信這個130萬次吧。這意味著,大概每20秒地球上就要有一個地方晃一晃。所以,地球很危險......有能力的小夥伴兒還是趕緊回火星吧。
當然了,地震的分布實際上很不平均的,就如同財富,有時上帝就是這樣的不公平。
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有三個:
1.環太平洋地震帶:這條地震帶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幾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你猜對了,我們就在這條地震帶上。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台灣、美國加州這些地方都在。)
2.地中海-印度尼西亞地震帶:它橫越歐亞非三洲,全長2萬多公里,基本上與東西向火山帶位置相同,但帶狀特性更加鮮明。該帶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真TM不幸,這條地震帶也有我們的事......主要是我國的雲南、西藏地震都源於該條地震帶)
3.洋脊地震帶: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軸部,均為淺源地震,震級一般較小。
給大家推薦三個不太會地震的好去處!有米的速度移民北歐或美國東海岸,那裡水暖風青,沒有地震......(這也是歐洲很多設計師來來到我國設計出很多奇形怪狀的建築的根本原因,因為人家的家鄉不地震好么?戳根棍放地上,沒人踢一腳都能立好幾百年!)缺米的趕緊奔西非,那裡有三毛的文藝生活在像你招手,當然希望AK47你能用的慣。
二、你的家鄉會地震么
說了這麼多國際的,再整兩句國內的吧。小夥伴兒們最關心自己的家鄉會不會地震了,看好上面那張圖,顏色越深的、越容易地震,建築設計時設防的要求也越高。雲南、西藏、新疆、四川、甘肅、內蒙、陝西、河北、北京、山東、遼寧、海南......OMG,我國集中了全世界65%左右的陸內地震
(這張圖是2015年最新發布的,將於2016年實施。當然,我這裡有高清版的,因為涉及到XX局的知識版權,我就不能發鏈接了,想要高清圖的私信聯繫。原圖據說帶標準賣上百RMB,我真是無語了......)。
至於這張圖的準確性么?呵呵,反正也沒有比它更官方的數據了,不是么?並且編製人說了「50年超越概率10%」,也就是意味著,如果你遇到了比圖中更嚴重的地震烈度,恭喜你,你就是那10%。很雞賊,有木有?
如果能看得清圖例的,會看到這張圖叫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裡面的單位G,是指一個標準的地球重力加速度。當然在建築設計時,我們採用的會是地震烈度的概念(0.05G=6度,0.10G=7度,0.15G=7度半,0.20G=8度,0.30G=8度半,0.40G=9度,抱歉沒有更高了,就是更高已經不適宜蓋房子了)。
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上篇文章我不是說地震不能預報么?這其實不矛盾,這張圖給出的是中長期的地震趨勢,是以50年為預測目標的,就是很多人一輩子可能也碰不到一次地震。而像《末日崩塌》中提到的臨震預報,還是那句話這是科幻片,現在還做不到。只要有人在網上說出精確到年、月、日和地點的地震預測,立刻撥打110,告他造謠。
預測很難,但不一定不行。
老夫就是搞這方面研究的,高調反對第一名的答案,更反對一些搞土木的工程類學科的研究者在只知道運動方程的情況下對現有研究妄加評論,原文說「因為地震沒有任何可以用來預測的規律」這很明顯是極不負責任的說辭,沒有研究資料依託的結論基本都不可信。他粘貼了一些亂七八糟的證據除去那些無用的用什麼社會隨機過程不可預測之類的話,基本上都可以從我們地震學科普書上看到,但這是兩千年以來的一個學術爭論,一派主張地震不可預測,一派認為可以。不可預測一方的論點當然不是什麼隨機過程那樣簡單的東西人類能預測諾基亞衰敗自然是不可能的但絕不是隨機過程那麼簡單。有興趣的可以去看自組織臨界性和地震相關論文,反對派基本上就是那個論點了。
但是我要說的是另一派觀點,就是地震可以預測,首先地震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物理過程破裂過程伴隨著電磁,流體的變化,而破裂又會又放射性氣體產生。所以我一直反對那些工科學生僅憑藉一些科普和自己的彈性力學知識就大放厥詞。接著說,本身破裂過程是與摩擦相關的當然流體存在會使得摩擦減少更容易產生破裂。現有破裂研究中觀測到了破裂前產生的電磁場。這本身就可以認為是依據之一。另外地震並非隨機過程,在預斷層破裂上發生的多次滑動是有規律可循的,這方面文獻可以參考摩擦狀態方程方面的文章,nature上也有相關文章,研究的是聖安德列斯斷層。將其歸為隨機過程然後舉一些隨機的例子顯然是文獻看的太少或者根本不懂。國外也是有地震預測相關研究的,不過因為爭議取名「地震前兆現象」之類的題目了。
還有說擲硬幣,在充分的了解初值和過程變數的時候是可以模擬最終狀態的,之所以稱隨機狀態是因為初始態和過程狀態很多狀態會變得難以預測。還有說混沌的,首先明確是有沒有解析解,但並不是無解,可以參考老夫網站的三體的動態圖。常微分非線性方程的解畫出來表現成混沌吸引子的情況,是有規律可循的。
等下接著回答
還有一個事情USGS並不是想的那麼高大上,不難進,別搬出來嚇人,不太喜歡別人用研究地點劃分研究水平的行為。
不能預測,沒有成功案例。
為了讓相信「地震可以預測「的筒子信服,我來簡單解釋一下為什麼"地震不能預測"吧。
地震是地殼板塊運動的應力釋放,這個大家都知道,中學地理學過。理論上,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只要在地殼板塊邊緣的地震高髮帶廣泛地埋入應力感測器就可以像預報天氣一樣「預報」地震了。但那只是「理論上」的可能性——要預測地震,感測器需要埋多深呢?震源深度不到60000米的叫「淺源地震」,超過60000米的叫做「深源地震」,史上對人類影響最大的地震8成都是震源深度在30000米以內的「淺源地震」,也就是說,感測器至少要埋至30000米深度。但至今人類科技挖的最深的洞也不過12261米,已是比肩軌道空間站、深海勘探船的俄羅斯三大頂尖科技成就之一,更別說把感測器廣泛埋入30000米深度的地震帶了。目前準確預測概率不高 但破壞性地震一般都能做出大概正確的判斷
目前階段,全民基本已被一幫所謂主流學者地震無法預測論洗腦了,只能說這裡面牽扯的政治博弈和各個群體及代理人之間的利益交鋒太多太多。。。
科學的精確預測和可操作的實效預報(我的理解是短時間範圍的預報及必要的抗震防範措施的加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後者減少的傷亡人數在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是無法更改的鐵的事實(不光是海城,唐山青龍,四川當年的松潘,平武(這個也是短臨預報的經典案例)等等,四川局當年被成為全國最強地方局不是白叫的,鬼子也曾經來取過經。。。),當年周總理坐陣時,依靠簡陋的儀器設備尚可完成的壯舉(其實唐山地震也能被抓住,7月22日-8月5日,這個時間段真的不算長,實際是7月28日凌晨3時42分發生,只不過。。。呵呵),其精髓其實也就是大面積群測群防獲得的各種原始數據+各種臨震前宏觀異常(地表可觀察的異常,比如水,動物等等)+各種理論+科學的綜合分析,這些東西,在90年代中期基本被全部被否定掉了,汶川地震事前的一些事情,相信各位通過網路也有所了解,這裡不多說。。。
不過目前有兩件事情希望各位有所了解,第一,新的減災法重提群測群防,這是一個積極信號,另外15年發生在四川雅安的地震,事先通過專業會商已被正確預報,注意這裡是正確,非準確,儘管時間跨度偏長(官方機構提到),總算讓國內從事地震預報的所謂非主流科技人員看到了一絲光亮。。。
個人一直相信,可操作性的實效預報(注:汪成民研究員提出的一個預報概念)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李四光,傅承義,汪成民,錢復業,趙玉林,耿慶國,強祖基,龍德雄,李有才,劉興懷等等,這些老一輩科技人員在地震預報領域所做的貢獻必定會被歷史所公正評價。。。。
1. 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釐清一個概念,什麼叫可預測?
---我認為只要能在地震波波及到民眾生活的關注區域(就是指離地表X千米的範圍內)之前獲得該波的傳播信息,接而發報預警;或者在地震發生之前,通過收集信息,在某個時間段內給出具有一定置信度的預報(地方、強度、時間)。至於提早多少秒,置信度要求多高,不是本文討論的內容,也難以定義。但現在大家質疑地震預測的問題是針對後者,因為暫時學界還不能給出一個有預測意義的時間區間和給出的置信度幾乎為零。
地震的產生和傳播本質上都是時間歷程相關的------先是岩體的變形、聚合、分離(各種蠕變,彈、塑性變形),伴隨著岩體應力場的不斷變化(近似准靜態),然後當應力場達到某個臨界點時,瞬間產生斷裂等劇烈的動力變形,產生巨大的應力波。但我們暫時只能對劇烈的應力波傳遞進行有效的檢測,而對前者——岩體中物質點位移和相應應力場的准靜態變化——無能為力,因為斷裂等發生具有隨機性(受不穩定的邊界條件影響)。這種隨機性註定了地震本身是不可能完全準確地預測的,這也是「地震不可預測」觀點的根本論據。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只要在「某個時間段內給出具有一定置信度的預報」就能認為是預測。
2. 為什麼能預測?
@豬小寶朋友的答案看得出用心良苦(使用了很多專業的術語和解釋: 測不準,奧卡姆剃刀...),但在我看來還是混淆一些概念性問題。
他的回復中提到了 「測不準原則和混沌原理宣告了這種機械主義宇宙觀的死刑。世界是隨機的,是不可測的。」
雖然該話理論上是正確的,但具體到地震預測這事,這理論的適用性則值得商榷。
首先,「測不準準則」中所謂「不準」是針對微觀物質而言的。對於宏觀物體而言,位置和能量的都能得到小數點後十位以上的精度(相對於宏觀世界的米和焦而言,根據Uncertainty principle可得),試問這還能稱為「不準」嗎? 正如狹義相對論應用在宏觀物體中就退化為牛頓定律但能適用於微觀世界一樣,我們在處理宏觀物體時也得承認牛頓理論是「精確的」。
其次,「混沌原理」是的指強非線性的系統(可能由於控制方程非線性或邊界條件非線性導致)經過長時間演化後是「混沌的」。但這不代表在任何時間段內解是「混沌的」、不可知的。實際上,儘管地震機理的複雜性和非線性極強(主要是邊界條件極為複雜),但在在某些參數條件下系統是穩定的,只要能實時監測完備的邊界條件,地震也是可以在某時間段內實現可靠預測的。這點類似於天氣預報,通過天文台、衛星和氣象機不斷監測,不斷修正邊界條件,就可以在一定時間段內獲得較高準確率的預測。
「混沌原理」有一個很形象的稱謂是「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是指動力系統在某些情況下對於初始條件非常敏感,微小的改變就足以使整個系統的演化完全不同。不過,實際上在氣象上,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系統都處在這種對初始條件都很敏感的狀態,在某些參數條件下系統是穩定的。例如,洛倫茲(Lorenz)當年發現蝴蝶效應時提出的 洛倫茲方程,在雷諾數較低時,存在穩定的動力學吸引子,因此這時蝴蝶扇不扇翅膀都沒什麼影響。只有當雷諾數較高時,才會出現奇異吸引子,這時才會出現蝴蝶效應。這也是為什麼數值天氣預報在較短的時間內是可能的。」
這非線性理論涉及深刻的非線性動力學知識,如吸引子,自組織,穩定性等等,由於本人不是這領域的,所以也不班門弄斧了。但從中可知在一定條件,地震這個非線性系統還是能在短期檢測的,雖然暫時或者長時間內還做不到。
3. 為什麼現在還不能預測?難點在哪?
認為地震是「完全隨機的」的觀點未免有陷入「不可知論」的嫌疑。
正如上面提到,基於對象是宏觀的牛頓對象(強烈對比與量子力學等),最起碼學界是是有共識的:只要給出Perfect的邊界條件和consistent的近似方程組,雖然對於強非線性系統的長時間模擬是失效的,但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模擬還是有效的。
地震比氣象更難預測,現在地震預測不能做到天氣預測那樣準確的問題和難點有二!
a1. 控制方程和分析模型不準確。 這點容易理解,不同於大氣(流體,連續,含有固、流耦合邊界)預測,地震預測涉及流、固兩態,而且是非均質,各向異性,不連續的問題。據我了解,目前很多地震模型都是基於連續體(或加入間斷層)模擬的,但這點和實際上偏差較大。不過現在很多學者開始嘗試用散體模型來分析(如中科院的陸坤權教授),希望能得到更合理的結果。其次,誘導地震的機理和控制方程現在也沒有很完善的理論。
a2.地震可能屬於自組織臨界系統(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system), 這種系統里動力學的吸引子正在臨界點上,因此它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和隨機性。任何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後果。地震的次數和震級服從冪率分布(古滕堡-里克特定律),這正是自組織臨界系統的特點之一。
b. 邊界條件檢測的成本過高。在龐大地殼中大量深源安放檢測器可能也是一件需要大量時間和資金才能實現的事。而且儀器要防熱,防壓,防水的確也不是簡單易做的問題。
4. 結論
這個世界觀不一樣結論就不一樣。當一件事複雜度極高,實現成本巨大,很多難點等待突破時,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事就約等於不可實現了;但也許有人從另一個角度出發,認為只要不存在不可解的條件,那就是可實現的。
是的,現在指出,這問題本質上和固體力學問題、流體力學問題一樣,是牛頓對象的,只要問題是well-posed的,邊界徹底可知,計算方案合適,就能有解。問題只是現在的邊界極為複雜,有計算方案和計算能力問題,而且準確的描述方程還有待研究。
但退一步,我們還是能給出有誤差的結果,能給出某時間段具有置信度的結果。
如果未來某地震大牛給出精確的本構方法,某計算專家給出合適計算方案,而全球聯合起來在各大火山地震帶安放足夠的檢測儀器。某天,經過計算給出預測:2035年7月2日10:20AM到2035年7月3日01:17AM之間, 島國東京西南10公里為震中,將發生里氏8.2級特大地震,置信度為67%。這時候,你還會認為地震不可預測嗎?
---------------------------------華麗分割線-------------------------------------------------------------------------------------
上文反對了地震預測的不可知論,指出了地震理論上是可以概率預測的。但具體能否在現實中做到預測所需的準確模型,準備邊界條件則是未來有待解決的事。雖然我堅信未來地震能實現預測,但我還是建議政府部門還是以預防為主,預測為輔。把精力放在修建更安全的建築上,但也要在基礎研究上扎紮實實工作。而我們群眾也要理性看待地震預測的難點和希望,既不能奢望一步到位實現預測,也不能破罐子摔破認為實現不了預測乾脆取消地震局了。
儘管現在的科學不能說能解釋任何事,也不定給出「真理」,但我們務必要有一種科學的信仰,因為最起碼,科學是在不斷接近真理的。同時,相信真正的學者,我們群眾不能一邊痛罵中國科技落後,一邊卻南轅北轍地進行反智活動。首先說不能,然後說不能。
第一個不能,是指技術上達不到有實用性的預報。天氣預報準確嗎?肯定會有人質疑。天氣畢竟是看得見,容易監測的。而地質則不能看見,只能通過偶發的小地震、爆炸等衝擊波的傳播來推測地質結構。況且,地質是岩石,脆裂過程相當快因此幾乎不會有任何先兆。打個比方,你慢慢掰一片餅乾,然後根據自己的力度來預測餅乾什麼時候斷裂。這個時間非常難預測,地質也是一樣。
第二個不能,是指即使有可靠的技術,預測到的結論也不能輕易公布。天氣預報錯了,比如雨報成晴,這個後果無非是一些人被澆濕而已。但是地震預報的結論一出來,會涉及到幾百萬人轉移。而且這還是建立在定位到一個城市、24小時的那種逆天的精度的基礎上。如果出現假陽性,即沒有地震卻報了有,這可能就是上億的代價,決不是那種「沒有地震我都報有因此沒責任」的想法。更可怕的是,如果幾次誤報,會讓民眾喪失對地震預報的信任。結果是地震預報成了「狼來了」,真遇到準確預報的時候會有相當多的人死於不信任。地震成功預測的概率極低,有減災實效的預測更低,因為人類目前尚未掌握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我國曾成功預測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發生在遼寧海城-營口的7.3級地震,當時死亡1300餘人,如未成功預測,死傷人數可能會超過10萬人。不過,海城地震預測有它的特殊性,在大震的當天凌晨曾爆發一次5級地震,隨後遼寧省委發布地震警報,晚間主震爆發。
中國地震局資料:http://www.cea.gov.cn/manage/html/8a8587881632fa5c0116674a018300cf/_content/10_05/12/1273647963602.html
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曾透露30年來中國對20多次地震作出了較為成功的預報,包括1971年3月23日、24日新疆烏恰縣的兩次地震,1976年5月29日雲南龍陵、潞西7.4級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7.2級地震,1995年7月12日雲南孟漣發生7.3級地震等。
補充一個細節,或許是謠言,來自微博。如果是真的,這算預警吧。
李文的圍脖
天津, 北辰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