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中小企業的價值?在財務三張表之外,還有哪些「關鍵指標」?


又到了大家喜(fei)聞(chang)樂(xian)見(qi)的包子鋪時間。

老包的包子鋪早已有相當的規模,也成功上了市。上市融到的一大筆錢,能夠讓老包的公司在大力擴張產能和加開門店的同時,也有了在產業鏈上下游輾轉騰挪的空間。

小子們推薦了一家麵粉廠給老包,希望他能夠進行收購。三張表看起來相當利落,年營業額近億,毛利率20%,凈利潤也在一成以上,在業內都算不俗。公司年增長率過40%,發展蒸蒸日上;財務數字看起來都非常有價值。而且麵粉又是做包子的重要原料,成功收編旗下,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可老包對著這三張表看來看去,為啥總有些不放心呢?於是他找來了銀行界嬌子紅爺,求他幫忙分辨好壞。

紅爺英俊倜儻,風塵僕僕(這倆詞好不搭……)的來到了包總的辦公室。老包開門見山便問:
「紅紅,你說,對於這家麵粉廠,我是不是除了他的財務三張表之外,還需要看看其他指標?」

紅爺也是爽利人,開口就對老包說,「包爺,其實這三張表,雖然略有參照價值,但以我們銀行從業者的角度出發,確定這種中小企業的信用級別和投資價值,真是意義不大。」

「咦,你為什麼這麼說呢?」老包一肚子疑惑。

「老包你當年也是從小企業出身,自然知道,在財務信息沒有公開之前,這每個企業,財務上都有三本帳吧?」紅爺反問起老包來了。

「這我知道,一本稅務帳,做低利潤,報稅時能夠少交點稅;一本外帳,銀行貸款時能夠多貸些錢;還有一本管理帳,我們管理層看了,就知道公司的運營情況。」老包這麼多年下來,對財務也不是一無所知了。

「你倒越來越明白了。那你說,這麵粉廠為了讓你收購他,給你的是哪本帳呢?」

「他們當然希望吸引我收購和出高價,這多半是那本外帳吧。」老包頓時有些線索了。

「那你還覺得,你手上的這些數字,真能反應企業的真實狀況么?」紅爺繼續反問。

「應該不那麼準確了。」

「不是應該,現在給你的,肯定不能完整反應公司的真實運營情況。什麼會計準則我先不提,帳我也還沒看過。但以我這些年來看類似企業的經驗,我就舉一個簡單的小例子。這麵粉廠的原料是小麥吧。你要收的這家麵粉廠,據我所知是沒有很大的自有土地,那他們的小麥都是要到農民那兒收購的。正常情況,已經用於麵粉生產的麥子,是計算在主營業務成本里的,而還沒用到的小麥應當記在存貨上。但是在做賬的時候呢,他們大可以在這小麥上做些文章。做稅務帳的時候,從存貨里減少一些小麥,算在主營成本里,這利潤就變低,交的稅就變少了。做外帳的時候,多增加一些存貨,減少一些主營成本,這樣利潤變高,資產也變多,在貸款上就更有餘地。」

「可是這小麥的多少,難道稅務局和銀行不會去查的么?」老包一臉不相信。

「包總你真是實誠人,你說這麵粉廠一年營收上億,產出的麵粉少說有幾萬噸,需要的小麥還更多。(眼下每噸麵粉約3200元左右)你說這一千萬的小麥存貨,就是大幾千噸的小麥,誰有時間一噸噸去稱量。還不是大致點過體積和袋數就算通過了,這其中水分能有多大啊?

除了這存貨和主營成本,其他的各個費用、資產,可以做手腳的地方數不勝數。所以你還覺得你手上的報表靠譜么?」紅爺的語氣里難掩嫌棄。

「說的也有道理。那你說,我除了這些報表之外,還能看些什麼東西,才能判斷這企業好不好呢?」老包趕忙追問。

「在我看來,首先要問幾個「如何」。比如這家麵粉廠,我就會問他們:
原料是如何收購的?如何保證原料的價格和質量的平衡?如何獲得客源?生產過程中如何降低損耗?如何讓麵粉的質量比別家的好?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如何提高員工的生產效率?如何鋪開銷售渠道?公司如何改進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如何在市場中與對手競爭?如何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
等等等等,諸如此類。
這些「如何」若是都得到解答,你就大概知道這家公司的業務模式、管理模式、技術優勢、產品規模、行業地位等,公司的所謂硬實力。這些硬實力,比起那些財報數字而言,更能反應公司的實際情況。」

「這我記下了,還有呢?」

「再來,就是幾個「怎樣」了。還是針對你的這家麵粉廠,我會問:
公司是怎樣創立的?公司的老闆的背景怎樣?公司老闆的社會關係怎樣?公司與政府部門的關係怎樣?公司與主要供貨商和主要客戶的關係怎樣?公司的管理層的構成怎樣,每個高管的背景怎樣?公司老闆有其他業務的話,那些業務的發展情況怎樣?公司在當地的聲譽怎樣?公司股東的構成怎樣?公司主要股東的財務情況怎樣?公司老闆的後代能力怎樣?
等等等等,諸如此類。
這些「怎樣」若是得到解答,你就大概知道公司的所謂「軟實力」。其實這些「軟實力」比上面那些硬實力要重要的多。
比如若是公司老闆與政府關係良好,他就能夠獲得很多當地政府明面和暗面上的支持和優惠,這些最後都能轉成實際的營收和利潤。比如公司的主要業務都是由老闆的個人關係獲得,那這家公司離了這老闆,很可能收入大減。再比如公司老闆年歲已高,但兒女都是坐享其成的富二代,那這老闆要把公司賣出多半是為了套現;但如果兒女能力很強,且在公司身居高職,他仍然要賣,那公司就很可能存在不為人知的問題。
把這些思路理清,在和上面的那些「如何」相對照,再結合三張表中反應出的數字,你對這家公司的情況,就能掌握的八+九不離十了。」

「可是,紅紅,你說的這些,為什麼沒有那些在很多投資書里說的所謂的品牌價值、行業前景、企業文化等這些因素呢?」

「我說老包,你看的是一家原料生產企業,這類企業的品牌價值不就體現在他的渠道和客戶關係上么。其實類似原料企業、機械製造業、汽車配件業等不直接面向消費者的企業,品牌價值並沒有那麼重要。如果你今天說的是一家消費品企業、連鎖餐飲服務企業等直面消費者的行業,那麼他的品牌價值就至關重要了。
而關於行業前景。你收購麵粉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自己上游生產力,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吧。單是這一點,這家公司對你就有充分的價值。但如果是我們銀行方,我們當然會看他的行業前景。比如當年的柯達膠捲、還有剛被收購的諾基亞、已經無人問津的BBS、前兩年的雅虎,這些企業,就算規模再大,他們的估值也註定不會太高。這一點可以參考怎樣通俗地理解「戴維斯雙殺效應」?但如果是在一些新興行業,那麼企業的先發優勢就會十分重要,公司的估值也會不同。
至於企業文化,既然你都要收為己用了,那麼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是應該跟著你老包包子鋪,還是按著原來的方式走,這點你自己應該最有數了吧?」

「多謝紅紅。那你說,我改天要是收購一家連鎖餐廳公司,我又應該看哪些要素呢?」

「連鎖餐廳歸連鎖餐廳,麵粉廠歸麵粉廠,這兩個不能一概而論的。
要認真判斷一家公司的好壞高低,一定得個案個例,不能一概而論。你是要收購、要股權投資、要借款、要買賣股票,目的不同,你需要側重的方向也不同。收購的話,你應該更看重公司的硬實力;股權投資的話,軟實力說不定更重要;要借款,公司的變現能力和資金厚度就是關鍵;買賣股票,則還要結合市場對於企業和行業的信心。
你真要說,每一家公司都可以說個幾個鐘頭,還有完沒完?」

「說的也是……!」

包子鋪收藏夾請戳:財務包子鋪


從事行業前景
企業自身優勢
有無技術壁壘
有多少競爭者
企業組織結構
企業財務水平
企業主有無不良嗜好
企業主從業年限
企業主年齡
企業主為人情況
與當地政府親密度
企業主家底豐厚情況
企業處於孵化、成長、成熟或者衰退期

基本就想到這些
對於小企業,三張表都是胡扯淡的,燒掉就可以了
以上


中小企業,尤其是初創期企業考察財務數據的重要性是遠低於一個成熟企業的。而以下指標會變的更為重要:

所在行業:包括

  • 行業規模
  • 行業增長速度
  • 行業增長潛力(天花板)
  • 行業競爭態勢(主要競爭對手,潛在進入對手,替代品市場)
  • 集中趨勢(行業是趨於集中還是分散)
  • 行業壁壘
  • 行業上下游

核心競爭力:包括

  • 產品(產品特色、產品指標……)
  • 商業模式(盈利模式、擴張模式……)
  • 技術
  • 品牌
  • 既有規模(例如區域壟斷、核心位置佔據、重要合作夥伴排他協議等)
  • 與上游議價能力、與下游定價能力

團隊:包括

  • 創始人(教育背景、從業經歷、行業經驗、領導力與性格……)
  • 核心團隊
  • 組織架構
  • 管理能力
  • 人力資源擴張能力

除此之外,僅僅說財務指標,也有大量的比三張表更重要的財務指標:
例如對於連鎖零售企業而言:坪效、客流、進店率、提單率、庫存周轉率、管理費用比率等等

未能盡數列入,僅為拋磚引玉


先就中小企業三張表的問題發表一下觀點。很多同志提到三張表是「扯淡」的,的確,它們是扯淡的。但是,不代表它沒用。在一個外人開始了解一個企業的過程中,三張扯淡表,作為一個反面材料,起到了很好的參照作用,所以不能直接碎紙機。(下文會提及)

評價一個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評級?),應該是有一個框架的。而且,這個框架應該是為一個目的服務的。所以不管框架是什麼,手段是什麼,首先要確定「評級」的目的。說白了,就是你將要持有的是股權,還是債權。

如果是股權,你可能會更關注成長性。--這個企業能飛多高。

如果是債權,你可能會更關注企業在短期內的償債能力,以及長期的持續經營能力。--這個企業能走多久。

所以,第一步,一定是好好想想清楚,你想要成為這個企業的?是發光發熱的投資人,還是手持大棒追債的黃世仁。


接下來,一定是開始分析企業了吧?

倒也未必。在開始分析之前,還要搞清楚,你要分析的是誰?這個企業就真的只是這個企業嗎?它的爸爸媽媽呢,它的七大姑八大姨呢,它的兒子孫子侄子呢,它的發小呢?

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一個你戀愛了很久的姑娘,你突然有一天發現原來她的爸比是某島國財閥。我想你以前對她的認識,比如什麼學識差啊,沒有上進心啊,工作不好啊,薪水少啊,就統統不是問題了。只要姑娘長的美,結婚以後其它的靠她爸就行了。

或者,你另外一個戀愛很久的姑娘。長的很美,還有異國情趣。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發現她爸爸是本.X登手下的大嘍啰。那姑娘工作再好,薪水再高,都沒用啦,哥們你以後就準備為了愛情浪跡天涯吧。說不定還有機會客串一把《反恐24小時》、《反擊》什麼的。

所以,先搞清楚這個姑娘(企業)的社會關係(關聯企業)是很有必要的。不要被隱藏的關聯企業的隱藏的負債給坑了。

搞清楚這姑娘的家譜後,你分析的目標就可以確定了:心愛的姑娘以及和她聯繫緊密到可能影響你們婚後生活的人。


做完了上面兩個步驟後,就可以開始分析企業的具體情況了。

對於企業的分析,一般的邏輯應該是由粗到細。類似於下面這個流程:

企業所處的行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企業的經營能力

具體到流程裡面的每個細節就不多說了,大把的著作可以參考。因為行業與行業的不同,企業與企業面對的問題可能也不一樣,沒有一個或者幾個萬能指標能解決所有問題

這裡就只談談大的分析框架以及一些中國特色。


在實際運用三張扯淡表的時候,無非是比對,比對,再比對;驗證,驗證,再驗證。我們都知道三張表是扯淡的,那什麼是真的呢?真的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它又是哪裡扯淡的呢?

所以,我們應該在心裡有一個真的樣子,一個理想狀況,一個bench
mark(行業平均)。再拿這個理想去和手裡三張骨幹的現實去比對,有差別的地方就驗證,驗證完了就調整。


一家之言,所知有限。謝謝大家。


這是一道經典的大題,我們當時組織了八個人的小分隊,用了三輪,每輪都是我們起草稿講給客戶經理,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提意見,然後我們再修改完善。應該說,指標這個玩意,它主要還是動態的,或者,應該每年有範圍。但……


那都是小事,經過高速擴張,經濟波動,大量問題貸款,我認為正確的中小企業審貸不該依賴指標。主要靠這麼幾個面和點:


首先,大勢

待開墾的這個區域+行業,以及今年總體形勢,尤其是資金面的大體情況。

這個基本靠經驗,保持市場一線的觸覺。只要今年總體形勢沒有大問題,可以大幅加槓桿,甚至聯保聯貸也不是不可以考慮。但多數情況是看不清。那麼就完全做到足值抵押,比如把競爭力放在效率上,而且堅持收費透明,審貸流程透明。

一個區域銀行融資過渡,一個行業高利貸盛行,都是應該及時收縮。反之,行業利潤率和訂單穩定,可以適當加槓桿,行業本身資金吸納能力有限,就求快求差異——足值抵押三五天放款,優化放款流程,不是不可以。


其次,抓手,或曰風險緩釋手段

實際上,在個別企業押大注經常被推薦。那是故事,一個圈子平均押注才是更經濟的。配合大勢要抵押物或擔保條件。

第三,如果是中小企業,三張報表來自客戶經理之手的可能性更大。我認為要根據行業看老闆的「實力」,如果是冷鏈,就看有多大倉庫,如果是石材,就要看存貨,如果是黃金珠寶,就要看展廳。實力是具體企業可以加槓桿的基礎。


簡單的說這麼多,再翻翻之前的答案,看看如何完善。

第三,


感謝Ronnie X,記一下筆記。
1、中小企業在財務信息沒有公開前,有三本帳
(1)稅務帳——做低利潤,減少稅。(如,將麥子掛在主營業務成本上,做低利潤)
(2)外帳——做高利潤,使到銀行貸款時可以多貸。(如,將麥子掛在存貨上,做高資產,做高利潤)
(3)管理帳——做准利潤,給企業管理層參考做決策。

2、要了解中小企業的真面目,要看他的硬實力和軟實力。
(1)硬:
A、原料何來——如何保證持續、低價、高質的貨源
B、生產環節——如何保證產量多、成本低、質量好
C、客源——競爭力

(2)軟:
A、公司老闆實力
B、聲譽——(如不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類似原料的企業,品牌價值沒那麼重要,但福喜事件也說了,這個還是挺重要滴。)

小結:對於中小企業,可以弄虛作假的地方太多,單看三張報表的作用不大,要問清軟硬實力。


看利潤率,利潤率比現金流要重要得多,利潤率能說明行業的前景,現金流說明不了什麼。
看客戶質量,同一行業中,客戶質量高和客戶質量低的企業有天壤之別。(客戶質量不是說大客戶就是好客戶)
看營銷模式,怎麼找到客戶的,用百度推廣讓客戶點擊的營銷模式,太容易被摧毀了,有沒有很自然不需要持續花錢的營銷模式。
看產品提升空間,就是說有沒有後手,有沒有準備後手。大部分的企業其實都沒有後手,一旦遭遇競爭,就只能拿錢拼。把自己的家底拼光,再拼投資人的家底。
怎麼讀懂這些指標,就看自己的深淺了。要是個搞財務的人來看這些指標,需要提醒他/她要有點想像力。


中國的中小企業大多不規範,公司也不定型,甚至可以說,對這類企業而言,三張表幾乎沒有意義。

投資行業的一大忌諱就是單純看指標,尤其是對中小企業而言,指標不過是個數字,這個數字是否真實準確尚且不談,靠幾個數字就評判一家公司你覺得可能嗎?

那看什麼呢?簡單概括就是看「業務邏輯」,即深入到最基本地方去看整個公司運營的邏輯,把整個流程都搞清楚了,再來判斷。


中小企業的死亡,有7成以上是自己玩死自己的!!


我認為評估一個企業價值可分為「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兩個方面。


「絕對指標「就是財務三張表,財報三張表基本給出了一個公司的大部分關鍵指標,無論是大券商的頂級研究員還是草根研究員,分析一個企業最直接的應該就是看這三張大表。

通過利潤表可以對企業盈利增長進行縱向分析對比,而通過行業橫向對比不同企業,則可以評估公司在行業的擴張力和競爭力。


「相對指標」是針對不同行業有不同的通用維度來說的,可以按行業劃分。


就像之前在雪球上看到個類似問題拿TMT行業來舉例,用戶數就是TMT行業的關鍵性指標,龐大的用戶群通過好的商業模式能夠轉化為驚人的盈利,可以參考騰訊和新浪微博。


同時,對於TMT行業來說,每日活躍用戶也是關鍵指標之一。由於互聯網用戶群具有極強的流動性,殭屍粉和不活躍的賬號就沒有衡量的價值了。


第一次發言,說的不恰當的地方請輕拍。


謝邀!
企業指標:行業、行業前景、行業現有規模
團隊指標:人員規模、行業經驗、人員行業地位
產品指標:產品前瞻、前景、市場預估規模、競爭對手
內部管理:人員穩定性、流動率、留存率、組織架構、職責管理等

至於三張表可以說就是三張廢紙,從裡面看不出什麼,虛假信息太多。


私以為思路應該還是從企業無法操控的證據下手。

你說廠房是你的,麻煩你拿三證上的名字給我看一下。

你說你有那麼多工人要發工資,麻煩你代發工資的銀行清單給我拉一份。

你說你機器每天都有在開工生產,麻煩你電費/水費的繳費單給我提供一下。

你說你每月銷售收入多少,麻煩你納稅證明給我看一下。

一定要說現場的話,倉庫存貨上的灰,食堂吃飯的工人數,門衛的進出登記本,都可能無聲地向你展現著事實。

魔鬼都藏在細節中。


新三張表,工資表,電錶,水表或稅單……


三張表的價值和學生成績單差不多,它起不到擇優的作用,但適用於淘汰,可以用它來反應好學生進來學習成績如何,但無法評估剛入考場的學生今後的可塑性,而且中小企業考試一開始就好的往往難逃夭折


身邊一些在細分領域精耕細作的朋友們很多都慢慢成了。創業是一場壯烈的戰爭,漫長的等待啊~
行業前景
核心技術
老闆思路,小企業最有的就是靈活度,老闆的腦子很重要啊
初創員工
社會關係,老闆的圈子基本就是公司能用的圈子了
後備資金來源


大部分小企業沒有編製現金流量表,只有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啊!同意樓上的說法,這三張表不能選優,但至少可以做排除法,如果連這三張真假不定的表,都看出明顯的資金挪用、現金流為負、周轉異常、存貨積壓的話,那還是先不要進入吧。拿到至少報表反映財務狀況基本健康的報表後先做簡單的分析,固定資產和短期融資,這是兩個相對容易盤查的科目,如果連這兩個盤出來都是錯、假的話,就沒有繼續驗證的必要了。確定這兩個後,下一步是銷售收入的驗證,之後是根據周轉率行業平均值對存貨的驗證,再之後是應收等科目了,當然其他不管是應收還是應付都是重要科目,列入其他類科目的合理性需要仔細評估,很多隱藏的東西都在裡面。


什麼是價值?怎麼就說一個東西有價值?這個問題,給不同的人來回答,答案是不同的。從前計劃經濟時代,企業不是盈利為目標,即使改革開放以後,也還有很多國企把計劃生育之類的放在第一位。顯然這些都不符合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經濟人的行為。既然我們在討論經濟問題,我們就得從經濟人這個假設出發來探討。如果不滿足這個假設,所有的討論都沒有意義。
從經濟人的視角,什麼是價值?股票,債券為什麼有價值?我們認為,所謂價值,就是未來能給你帶來利潤的現值。企業何以有價值,是因為人們他能給股東和員工,稅務部門,管理人員等帶來現金流。
當然,從投資者的角度,我們只關心公司能帶給我們的股利,分紅和資本利得。如果我們假設股東準備持股到公司破產或存續期滿,我們認為,公司的價值是他所有能獲得的現金流貼現。這是理論的分析。實際上如果能貼現,資本市場就都是想巴菲特一樣的價值投資者了。

如此,從實際出發,可以得出結論,公司的價值與兩個因素是最大的:人才和制度。
人才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沒有人才就談不上競爭力。制度是保證。沒有好的制度,就沒有好的招聘方式和上升途徑,也就沒有新的思想提出的途徑。最後企業的文化無從談起。

從現狀來看,我認為,最能反映公司價值的是公司的市值。公司的市值=每股市價×發行在外的股份數。因為市價反映了投資者對企業未來帶來現金流能力的預期,而發行在外的股份數反映的是企業的規模。這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應企業的價值。但是這種方法是有問題的。第一,我假設市場是強型有效的,這樣股價充分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然而,市場可能往往是弱型有效的。第二,我這裡暗含了這樣一個假定,即:發行時資產相同的公司發行價×發行股份是相同的。事實上我們發現,高市值不一定帶來高現金流,可能僅僅是因為它發行的股份多而已。因此你務必比較公司ipo時每一股所代表的資產價值。

讓我們來引入模型。【溫馨提示,如果你覺得本模型會過於簡單,或許你應該跳過本段。因為畢竟這個模型會很簡單。】
我們假設有A和B兩個公司,IPO時兩公司是按凈資產定價和定股的。設凈資產分別為m1,m2,發行價為p1,p2,發行股份為N1,N2,。我們可以得到m1=p1×N1 ⑴ m2=p2×N2⑵
如果假設這過程中沒有股票股息,股票拆分,新股增發等,那股份數不變。但價格是變動的。現在價格變成了p3,p4.於是我們得到市值為V1=N1×p3,V2=N2×p4.現在代入⑴⑵得:V1=﹙m1/p1﹚×p3,V2=﹙m2/p2﹚×p4.比較V1和V2即可知公司價值大小。

通過這個表達是我們可知公司市值V=[m/p(初始價格)]×p﹙現在價值﹚。即公司市值和原有資產成正比,與發行價格成反比,與當期價格成正比。而當其價格則正好反映了投資者預期,這正是公司價值的反映。但是有沒有這種可能:兩個原有資產相同的公司,因為一個發行價低而獲得更高的市值呢。我們認為這是不會的,畢竟高的發行價能讓上市公司原有投資者獲得更多利益。

如果你認為這個模型是成立的,那他其實還可以有更多變形。比如股份變動,或者也許增發過程中我們的凈資產應該以當期資產來計,或者在增發的股份中,應該按資產增值的部分定價。

正是基於某些假設,我認為,公司的價值可以由市值來初步表示。重申一下這些假設是有益的:
1.我們假設市場是強型有效的。
2.我們假設IPO價格是按凈資產來定的。
3.IPO時股東是經濟人。

以我學財務管理的淺薄的觀點,其他的四類反映公司運行的比率,還有報表,都不是企業價值的好的反映量。或許如果我們假設投資者並非理性,這些可能會反映公司價值,但我認為盧卡斯的思想是有啟發性的,那就是公眾不會在某個長時期內只在意短期現金流。


研究上市公司,無論是分析其在行業中所處地位、營運狀況及發展趨勢,還是判斷其股票的內在價值和投資收益,或者評價其資產的流動性和償債能力,人們全部採用歷史財會報表的數據,且往往強調這些指標的增長。
我們在評價上市公司時應當區分企業的「增長」和「發展」概念的不同含義。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是可持續發展的量化表現,經常情況下是一個「增長」的概念。但是,企業「發展」是比單純數量「增長」要求更高的概念。 需要防止以犧牲企業 「長遠發展」的代價來換取企業「短期增長」的傾向。發展經濟學認為, 經濟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經濟總量的增長,而且表現為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錢納里的話說,經濟發展就是經濟結構的成功轉變。
隨著我國總體經濟格局的轉變,企業市場環境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大部分行業的競爭程度空前激烈,幾乎所有企業都面臨市場競爭的考驗。 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立足的根本在於其產品的競爭能力,這就需要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開發新技術,降低成本,調整產品結構,加強管理。如果上市公司的經營機制轉換不力,有的上市公司,特別是那些有著明確聘用期的總經理,為達到配股資格的衡量標準, 就會出現經營管理上的短期行為,而不去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傻事,他們就會靠擴大債務來支持企業的「增長」。這債務包括帳面上的顯性債務和應支未支、應提未提的隱形債務。企業發展與利潤最大化是矛盾的統一體,利潤既是發展的手段, 又是發展的結果;沒有利潤就談不上發展, 發展也不一定非要犧牲全部利潤不可。然而即使以最大利潤為目標,有時也要在短期內對利潤加以限制,以便將來更多地盈利。這兩年盛行的資本經營, 正是中國企業管理從「實物管理」走向「價值管理」 的一次飛躍。在這個飛躍中,企業的經營目標是追求企業的「價值增值」,而不僅僅是凈資產的保值增值。在股票市場上上市公司的市值成為比傳統概念的資產價值更重要的衡量指標。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在有效率的資本市場下, 企業總價值最大化目標會使所有者與經營者追求的財務目標趨於一致,即崇尚真實的利潤,追求企業的整體價值和長遠發展。


這個還得看行業吧。現金流最關鍵。


問題是,如何獲得這些表外的信息啊。分析都沒問題,但是實際如何操作。例如企業的社會關係,怎麼找到啊?


推薦閱讀:

TAG:創業 | 中小企業 | 財務 | 會計 | 財稅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