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通過瀏覽器上網的智能手機用戶這麼多?
近日,艾瑞發布了Q3手機瀏覽器行業分析報告,報告顯示,在Android和iOS兩大高端智能手機平台的手機瀏覽器用戶已接近兩億(UC瀏覽器佔62.9%、QQ瀏覽器佔29.8%、百度瀏覽器10.6%),說明高端智能機用戶對手機瀏覽器仍有巨大需求。為什麼有這麼多智能手機用戶還選擇手機瀏覽器上網?有專業人士分析下這些用戶的行為特徵么?
謝謝大家的回答,非常感謝。
下面,我也從我的思路出發自答下吧:
個人覺得,手機瀏覽器不僅不會消失,而且會永遠存在!
為什麼?
其實,理解手機瀏覽器重心不在是不是「手機」,而在於如何看待「瀏覽器」。在我看來,瀏覽器的核心是「連接」,所以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產品,它是服務的一種承載。
歷史上,Opera第一個把瀏覽器移植了到手機領域,可惜他始終只是當瀏覽器是一種上網工具,所以始終沒能做大。這種誤解在功能機時代問題還不大,因為當時手機瀏覽器是手機的不二霸主。它是手機用戶觸網的唯一入口,與在PC上一樣,你可以通過它聽音樂、看視頻、閱讀小說、玩遊戲、社交,幾乎你所有的需求都需要用瀏覽器得到滿足。
可惜智能機來了,於是吐槽瀏覽器成了一種時尚,APP成為大家口中「八九點鐘的太陽」,大有迅雷不及掩耳掩耳盜鈴之勢。
但是兩年過去之後,大浪淘沙下來,大部分人發現,手機里留下的APP沒有越來越多,常用的更是越來越少,但瀏覽器被卸載的幾率卻並不高。為什麼?因為他不是一個單一功能的應用,他是一個承載功能的載體。他幾乎可以隨時滿足你的所有需求。換句話說,微信也許有一天會被取代,但瀏覽器不會。因為微信只是你一個關係的聚合,但關係可以轉移。瀏覽器呢?這個功能可能你不需要,但下一個你總會需要。所以,當你在談APP顛覆瀏覽器的時候,其實你的手機里同樣還安裝了瀏覽器。
近日,艾瑞諮詢集團發布了Q3手機瀏覽器行業分析報告。報告顯示,在Android和iOS兩大高端智能手機平台的手機瀏覽器用戶已接近兩億,其中UC瀏覽器佔62.9%、QQ瀏覽器佔29.8%、百度瀏覽器10.6%。而有數據稱,我國智能手機用戶達3.8億,也就是說4個人中至少有兩個人用手機瀏覽器。
當然,瀏覽器的還不完美,要取代App,挑戰也還有很多,但百度和UC已經都在路上了。
今年7月份UC提出了「UC+」概念,8月份,百度在世界大會上宣布了「輕應用」計劃。其實二者都指向一個——基於瀏覽器承載微應用。而這也是第一次將瀏覽器是一個應用生態的本質奠定了輿論基礎。
誠然,APP只是一個垂直應用形態,它只能滿足用戶的一個需求。而瀏覽器則不同,它是一個應用生態,也就是人們說的超級APP。
有人說微信也是垂直應用啊。的確,但張小龍也很清楚,一個單一應用肯定不會長久。所以他要建立一個生態。所以你會發現,我們現在所用的微信,其實已經開始變成了一個超級APP——基於社交+閱讀+遊戲+通訊為一體的應用形態。
所以,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瀏覽器肯定不單是瀏覽器了。它會演變成一個平台,一個搭載輕應用的平台。有可能有一天,UC瀏覽器或者百度瀏覽器,它們的應用開發中心就會變成一個「創新工廠」,一個孵化器。創業者在它們這個平台開發服務,然後平台連接用戶。或者還可以有另一種比喻,它們會變成一個商業地產中心,那些輕應用就會變成入住的「櫃檯」,瀏覽器就是負責提供建立一個應用生態,並為用戶移動生活提供解決方案。
無論是功能機也好,智能機也好,或者未來的可穿戴設備,只要瀏覽器承載服務的基因不變,它就會永遠存在。手機瀏覽器對我來說是手機上一個必不可少的app,其未來的入口地位是否真的那麼不堪,我無從得知。但是如果從我個人來看,我使用時間最長的三個應用是:書旗小說、UC瀏覽器、新浪微博。個人比較喜歡看小說,這是我的娛樂需求;看新聞基本上都用UC瀏覽器,滿足我的信息獲取需求;與朋友聊天拍照上傳都用的是新浪微博,滿足我的社交需求。
但現在我發現我使用手機瀏覽器的時間隨著瀏覽器功能的強大反而變長了,我會不自覺的把在PC端的習慣直接平移到移動端。
很多整天叫囂著App會取代手機瀏覽器的人,手機瀏覽器仍然是他們不可或缺的一個app,也許手機瀏覽器真的沒有到消亡的時候。可能你打開瀏覽器的次數越來越少,使用時間越來越短,但卻從來沒有產生卸載的想法。如果沒有,那麼談什麼取代?正猶如QQ在PC端一樣,雖然可能我一天都不會在QQ上說一句話,但是它仍然對我來說必不可少。
在PC上一款瀏覽器就可以讓我們幹完所有的事情,聽音樂、看視頻、閱讀小說、玩遊戲、社交,幾乎你所有的需求都可以用瀏覽器得到滿足。這是一個重要的上網入口(甚至唯一的),以至於 Google 把瀏覽器做成了一個操作系統 Chrome OS ,以至於微軟不惜動用壟斷手段把 IE 捆綁到操作系統中,以至於奇虎 360 的一大部分收入就是靠它自身的瀏覽器,以至於搜狗把瀏覽器成為提升其搜索流量的重要工作之一。如果還要舉例下去,這將會是一份很長很長的名單………
而在移動設備上你可能需要下載上百個應用才能滿足你所有的需求,這無疑是給在用戶添堵。這是網易科技採訪傅盛時,他關於手機瀏覽器與App的看法:「有人說APP會取代瀏覽器,我的觀點,瀏覽器在未來一定是主流,不是因為我干這行,是因為瀏覽器比APP來得簡單多,現在很多人已經受夠了手機里裝上上百個APP,一次更新50個,一個晚上更新不完的情況,每個APP開發廠商自己也很痛苦,安卓有數千款主流機型,你得給每一款機型做適配,標準不統一,開發起來複雜度相當高,如果你是做Web應用的話,只要瀏覽器足夠強大,Web應用做一個版本就可以跨平台,用戶也不需要升級。」
現在的我早已經對手機上安裝的應用數字完全沒有概念了,下載一個看上去不錯的應用,用完一次後,感覺還行,保留在手機上,就沒有然後了。不知道有多少應用,是我自從安裝後就再也沒有打開過的。那一遍一遍的更新程序的提醒,不知道什麼時候我早已變得不再敏感,現在的那些功能都足夠我使用了,何必再去花那麼大力氣去更新那些程序呢。
App在移動互聯網就等同於PC上的各種客戶端。這就好比當初的視頻領域,當初PPS和PPLive在PC端一開始處於領先地位,看視頻直播第一想到的就是打開這兩個客戶端之一。後來網頁端技術的發展,能夠提供不下於客戶端的優質體驗,慢慢的就習慣用瀏覽器看視頻了(舉個例子,現在看NBA直播,都是用新浪NBA看。當然這中間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可以和別人互動)。這就導致優酷、搜狐視頻、土豆後來者居上。
現在回到移動互聯網,彷彿大家又開始重視起客戶端的優勢了,PPS高價賣給百度,也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優酷、搜狐視頻這些傳統的網頁視頻都開始發力App了。十年前百度搜索熱詞榜前十名,五個以上都在搜軟體,因為那時候瀏覽器不強大,所以大家上網第一件事情是下軟體,迅雷幫你下載,暴風影音幫你看電影,QQ幫你聊天,然後才能完成你上網的動作,但到今天百度搜索風雲榜前十名沒有一個是軟體,因為瀏覽器足夠強大,直接搜電影名,通過網路,通過愛奇藝這樣的網站就可以直接看電影了。 十年可能就是一個輪迴吧,隨著技術的發展,也許大家最終還將回歸瀏覽器,所以我認為手機也是這樣。
主要是用搜索,我平均每天使用google搜索50次
【手機瀏覽器上網用戶越來越多】
在4-5年前的智能手機剛剛起步。
而現在是幾乎全民更新換代,全民智能手機。
而這大部分剛替換智能手機的用戶很多還是延續了功能機的使用習慣,也就是瀏覽器,瀏覽器。
因為那個時候不玩微博,沒有微信,更不玩知乎。
從後來的玩了微博,微信,知乎。
所以便不再會使用瀏覽器去看新聞。
-----------------------------------------------
【而APP之外,除了幾款社交應用,其他的很少用。】
首先,我覺得這個有點自我,太局限人群了。
因為圍繞幾款社交應用,其實都是我們這些互聯網人士。
廣大工廠裡面,或者是3線城市以外用戶,其實肯定不是這些應用。
他們的應用肯定是遊戲,聽歌,QQ,瀏覽器。陌陌,微信。
--------------------------
【其實,只要是人都會把大部分時間停留在幾款應用之中】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個人精力有限。(這就猶如為什麼一個人的親密好友的個數幾乎永遠維持不變。)在有限的精力上,生活節奏也是較快,不甚太願意花很多時間去接觸,學習,了解其他的應用。
所以,感觸就一直維持幾個常用的應用吧。
而這幾個應用也是完全滿足了目前移動互聯網所能滿足的娛樂需求,社交需求。
有段時間為了追求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尋求一種瀏覽器代替app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應用的代替:
人人網:客戶端卸載,用http://3g.renren.com,再建立書籤,記住密碼
sina圍脖:客戶端卸載,用http://weibo.cn,再建立書籤,記住密碼
手機QQ:客戶端卸載,用http://w.qq.com,再建立書籤,記住密碼
百度貼吧,百度音樂,百度知道,百度文庫:百度家產品移動版都做的還好,建立書籤
為知筆記:客戶端卸載,用手機自帶便簽記錄,用http://note.wiz.cn保存,再建立書籤,記住密碼
豆瓣FM,豆瓣小組,豆瓣電影:直接上電腦板網頁
……
最後電腦書籤同步到手機瀏覽器,還是真的很少要用客戶端的(那時候微信還沒網頁版的,記得)
寧可體驗差一點用瀏覽器訪問也不願意安個App後台跑著占內存……
半夜爬起來再說兩句
1.有的網站可能只用一次,訪問網頁花費的流量和時間遠少於下app花費的流量和時間。
2.客戶端做的太垃圾(比如人人網前幾版客戶端)。
3.網頁版的功能夠用(比如看新聞這種應用場景個人覺得不用客戶端)。
4.用戶不想改變使用習慣,不想學習客戶端的使用,這點的前提是網頁版功能夠用(比如我一直不願意用淘寶客戶端,裝了好多次,卸了好多次,網頁版淘寶夠用,客戶端上好多東西不知道是什麼,一直沒搞懂客戶端上的微淘是幹嘛的,可能因為我懶,但大多數用戶應該比我更懶?﹏?)。蟹妖。
作為一個手機瀏覽器的長期重度用戶,一個移動互聯網從業者,我談談我的感受吧:
1)小白用戶永遠是佔大多數,你每更新一個APP,你就必須培養一群用戶。而很多時候,小白用戶是很懶的,他們不會也不願去安裝APP,相反,瀏覽器的直接上網是他們天生的技能。
2)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大部分智能手機用戶接觸網路都是從電腦開始,而電腦常用的軟體就是瀏覽器。基於這種思維,很多用戶到手機也這種概念。所以,在很多情況下,用戶查地圖都是通過瀏覽器搜索。
3)瀏覽器做的是連接,APP做的是服務。仔細思考下,你會發現瀏覽器其實是一種連接信息的中間界,以前可能是信息,以後基於輕應用的話就是連接服務。而APP則只是一種服務。這個時候,用戶當然會選擇連接服務的一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當用戶需要搜索的時候,APP能提供么?
4)安全問題。對於不太了解的應用,用戶更願意用瀏覽器打開,他會覺得用瀏覽器更安全。至少,他不用擔心通訊錄,日誌、照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可能會被掃描到。
5)APP的優缺點。的確,APP也是有優點的,比如方便、直接,界面簡潔。這個對用戶體驗很好。但它也有一些缺點,而很多時候就是因為這些確定流失了用戶:
1、耗流量,後台運行佔資源;
2、經常提示升級,干擾用戶;
3、後台彈出廣告,或者長駐後台;
4、app使用成本高,學習成本也高。
我覺得這個問題有點問題,不論使用場景而得出重瀏覽器而輕應用的結論很難使人信服。
使用QQ時我相信肯定開QQ客戶端的多,微信就根本沒有網頁版,微博類我估計也是客戶端居多
網上聽歌看視頻肯定是用天天動聽、百度音樂、網易音樂、優酷、PPTV、PPS等客戶端居多
看小說基本上分兩種,看整本的喜歡用開卷有益、多看等客戶端,喜歡網路追連載的就瀏覽器多一些。看漫畫的也有專門的客戶端更方便
email用系統自帶的email應用方便些吧,畢竟有推送和通知
以上瀏覽器都能幹,可是應用能幹的更好。
瀏覽器大概是用戶最常用的網路軟體了,但這不代表用戶就很少用其他應用,畢竟術業有專攻嘛用Chrome+網頁版取代了 新浪微博、人人網、豆瓣、下廚房、大眾點評、美團、知乎甚至淘寶等大多數app。
原因很簡單:硬體資源消耗的邊際成本。
1和n的區別。
肯定取代不了,app里不是經常什麼打不開就跳轉到瀏覽器了?
我的手機裝三個 App 就報存儲空間不足……
主要是APP化吧,這年頭除了搜索個東西,我基本不用手機瀏覽器了,雖然MX2瀏覽器是如此的強大
手機拖不動app ,,,用operamini還是蠻流暢的,廣告也少
還不會像有的app要獲取一坨許可權弄你的隱私,也不會怎麼關都管不掉(特指百度地圖,,,,)
你給出的數據(「手機瀏覽器用戶已接近兩億」,「UC瀏覽器佔62.9%、QQ瀏覽器佔29.8%、百度瀏覽器10.6%」)不能印證你的問題,因為幾乎每部手機都有瀏覽器,很多用戶也會去主動裝了第三方瀏覽器,但不代表他們會頻繁使用。
我在地鐵上觀察了好多次,用戶使用最多的是這幾項:- 視頻
- 電子書
- 微信、QQ
- 遊戲
上述四類應用,只有電子書可以在手機瀏覽器下有較好的體驗。
每個人手機里都有瀏覽器(或主動裝了第三方的),真不代表他們會深度用。
我的看法是:- 高頻場景(通訊,遊戲,閱讀,視頻,地圖,O2O)都被app佔領了。
- 瀏覽器用來滿足各種各樣的長尾需求。
1、網路環境改善。讓瀏覽可以更舒服。WIFI普及(現在40%的上網使用WIFI,百度移動報告)、3G發展幾年後,4G又發牌了。
2、網站自身改善。為了支持手機瀏覽,基於HTML5的網站越來越多。以前不太適合手機瀏覽的網站也在改善自己。
3、App開發成本高,獲取用戶成本更高。用戶裝了以後打開幾率也小。因此可以被搜索的、所見即所得的網頁反而更加適合長尾的內容。這些內容通過網頁承載更適合。
4、小白用戶普及的過程。創新用戶(精英用戶)現在可能用微信這些App越來越多的。但移動互聯網的大頭是普通用戶,或者說,草根、屌絲。他們還是習慣用手機瀏覽器的。畢竟這與2G時代和PC時代的瀏覽習慣是一脈相承的。
在UC瀏覽器工作半年時間,從事商務工作,從我的一些見聞來說說我的看法把。
首先說結論。1)目前瀏覽器不是一個成熟的平台,無法滿足開發者對性能的需求,所以大家轉app;2)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類似PC互聯網,剛開始的時候,都是APP橫行,但相信最後都會轉成網站;3)提供web服務的廠商數量會遠遠大於app廠商的數量。瀏覽器對比app最大的優勢在於開放,相對於app一個個孤立的煙囪,web的開放性使得整個系統的效率更高。更低的成本,會讓web生態佔據更多的用戶時間;4、web是一種長尾的生態,有大量的中小開發,這些開發者能力有限,資金有限,營銷能力有限。他們需要一個平台,而對這樣的廠商來說,瀏覽器就是這樣的平台。通過瀏覽器共生,遠比自己單打獨鬥,發行app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5、App也分場景,對於很多剛性需求來說,app是會存在的。參考現在的PC互聯網,雖然web大行其道,但是還是存在很多app,比如qq、郵箱客戶端。對於這樣的剛需來說,相對app分發的難度,app對用戶體驗的滿足更加重要。移動互聯網也類似,最終應該是一個app + web 共存的生態。其中的App更多佔用的是用戶基數大,打開頻率高的應用。
我將從這個幾個維度來分析:1、首先,我了解到得一點點得關於移動互聯網的歷史背景;2、web為什麼成本更低,更符合用戶的需求;3、瀏覽器的優勢,以及目前的問題。
首先要說明的是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的一種新形態。從本質上來說移動互聯網與互聯網不同。移動互聯網通過將用戶手上的碎片時間、低價值時間變成了高效、有價值的時間,從而創造了更多新的市場。不管從使用時長、使用場景來說移動互聯網都遠遠勝過互聯網。我們現在可以刷微博、看視頻、讀小說、掃碼下單、看新聞。以看小說為例,移動互聯網上的體驗都已經超過了互聯網。大家可以體驗各小說閱讀服務,不管是瀏覽器的小說閱讀模塊也好,在搜索引擎上看小說也好。
大家是否記得,蘋果第一代iphone上市的時候宣稱的三大功能:一台可以上網的設備、一台可以聽歌的設備,一台可以打電話發簡訊的設備。這裡說得可以上網,指的就是iphone上可以訪問完整pc網站的瀏覽器。從一出生,移動互聯網就是以瀏覽器作為標誌,使得所有互聯網的內容可以在手機上訪問。受互聯網的形態影響,移動互聯網就決定了瀏覽器的重要地位。
用戶使用app的目標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和服務。那麼相對於web這種基於網址的系統在線的系統,app更像是一個煙囪式的系統。這兩個方案其實在PC上已經區分了勝負。BS架構以及CS架構。Browser vs Client。Browser對應的就是一個集中管理的系統,通過互聯網這張大網,讓所有的服務都通過集中的方式,更好的利用資源。從伺服器、帶寬資源的角度來說,瀏覽器代表的就是一種更利於管理者管理,並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系統。
從運營的角度來看,手機里的app之間互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就表示用戶發現app,App之間跳轉服務的門檻過高。在PC上,你可以通過網址的方式快速的跳轉服務。但在手機app上,必須要在app內植入這樣的邏輯才能實現app之間的互調,這種方式,常用的功能可以實現,但對於廣大的app來說,幾乎不可行。
我們把發現app的過程單獨摘出來說:
1、用戶在PC上發現他需要的web服務的過程。
1)我的朋友發現一個好的文章比如知乎的討論,通過qq將地址發給我。
2)我在qq上直接打開網址,覺得網站不錯,收藏到書籤。
2、用戶在手機上發現他需要的app的過程(假設不能使用瀏覽器)。
1)在手機上看知乎,朋友覺得內容不錯,通過app上的分享功能發給我
2)假設我在微信上看到了,點擊後,通過微信的內置瀏覽器打開。(如果不通過瀏覽器,只能通過知乎的app打開,但是鏈接地址就失效了,只能由app的通知轉達)
3)如果我要收藏,那麼只能下載知乎的應用。
可以看到,瀏覽器有這個幾個優勢:1、瀏覽器是開放的,能夠保存不同網站的登錄信息,賬號互通;2、內容的精確定位。通過網址的方式,可以迅速定位到單個網頁和功能;3、封閉的系統可以通過內置瀏覽器的方式接入開發的系統。這也就是說,app可以訪問web的內容,但是app內的內容要背其他app訪問,還是需要通過網址的方式共享出去。
那為什麼現在還是流行app呢?核心原因就是在瀏覽器內可實現的體現性能不足。比如facebook通過一年時間證明了h5開發應用,效果很差,最後轉成native程序。另外,移動端的瀏覽器最後應該是什麼形態,其實還有很多想像的空間。PC上的導航生意,在移動瀏覽器上受限於屏幕空間;移動端的電商,已經發展成app的形態,購物這塊內容已經脫離了瀏覽器;移動端的廣告,還沒有得到大範圍的驗證。可穿戴設備的崛起,又會分走一部分手機用戶的時間;受限於遊戲對新能的要求,瀏覽器對h5遊戲的支撐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看到標題:
為什麼通過瀏覽器上網的智能手機用戶這麼多?
我立馬懵逼,上網不通過瀏覽器,那通過什麼?難道通過播放器?
想了想,原來題主指的是可以通過各種app客戶端上網,例如知乎app、微博app、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等等。
雖然由於各app的擠占,網民駐留在手機瀏覽器的時間大幅下降,但手機瀏覽器依然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比如我本人,我是UC瀏覽器8年的老用戶(UC宣傳部可付我廣告費),那時它的安裝包還是.jar格式,目前為止UC瀏覽器仍然是我每日有效使用時間最長的應用。
一個UC瀏覽器 ≈ 我的QQ空間、微博客戶端、知乎客戶端、貼吧客戶端、博客、新聞客戶端、天氣客戶端、條碼掃描器……
瀏覽器跟微信小程序類似。小程序是app功能的聚合,瀏覽器更是app功能的聚合。
雖說瀏覽器越做越臃腫,不符合「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由於瀏覽器聚合了如此多的東西,免去了你安裝其他大多數的app,從這個方面看,瀏覽器可以說是「化繁為簡」的典範。
事實上,微信小程序、微信公眾號也是這種思路,但是瀏覽器有它天然的優勢,因為它叫「瀏覽器」,有網的地方就是它觸角應該伸到的地方,它聚合越來越多的功能的行為本身就「天然正義」。
好的瀏覽器功能全面,有夜間模式、文字縮放、智能圖片載入的省流量模式、多窗口瀏覽、背景色自由設置等功能。而app由於由不同的廠家開發,質量良莠不齊。
更重要的是,瀏覽器有個獨佔的大殺器,它有完善強大的搜索功能。對於我這麼有好奇心的人來說,它不可或缺。我一天主動搜索就要搜索30-100次。
我的手機里是沒有微博客戶端、今日頭條客戶端、網易新聞客戶端的。
當然不是說手機瀏覽器就天下無敵、毫無弱點了。有些應用瀏覽器是無法取代的,例如微信、QQ、支付寶、滴滴出行等,有的應用手機瀏覽器跟app比體驗很差,例如淘寶、網易雲音樂、地圖等。
所以能用瀏覽器完美取代的app我一般都不會安裝,畢竟在app之間來回切換也很累。
最後總結一下瀏覽器的2大優勢:潛力幾乎無限的功能聚合、無可取代的搜索服務。
(附:震驚!UC瀏覽器居然有這麼多功能!→_→)
不用瀏覽器上網,用什麼上網呢?獨立的APP解決用戶需求解決得更好么?
在我看來以下一些需要使用獨立APP:- 通訊類,例如QQ,微信之類必須要常駐後台的應用
- 全屏遊戲類,需要最大限度榨取終端的性能以及高響應時間
- 電子書類,一般更多的會考慮預先下載好,所以用獨立APP
這些必須用 APP 的大抵有兩個屬性,
一是需要預先下載大量的數據(遊戲需要下載大量聲音與圖像資源,電子書需要下載大量的書用於在沒有網路時觀看,尤其某些很大的PDF書籍有時需要查閱一下),
二是需要常駐後台,一般除了通訊軟體我不會允許任何軟體常駐後台。
如果這兩個屬性都不具備,其實我們一般根本沒有必要使用 APP。
比如我:
飯否微博,直接網頁版進去,登錄,然後存成書籤就可以了。
同理可存的書籤還有:美團,淘寶,京東,愛范,知乎,貼吧,百度,谷歌,當然還有常逛的論壇若干個(全都支持手機版頁面)
從上網的角度,獨立APP我一般只考慮那些可以離線使用的APP,換句話說,只有能夠離線使用,我才有動力把它下載回來。。。很多時候,我們訪問的內容本身就是動態的,例如看新聞刷論壇,無論如何都需要上網,那麼用獨立 APP 的意義其實非常有限。
所以還是用瀏覽器吧!
另外,用 android chrome 的人都建議使用這個 widget(隱私起見,我隱藏了其中的書籤,但其實虛框的範圍內可以排滿了全是書籤,而且可以上下滾動哦~),這樣 chrome 的書籤都顯示在桌面上,而且實時更新(如果你同時有平板跟手機,那麼兩者的書籤是同步的,甚至可以通過桌面的 chrome 也能訪問到這些書籤)
重應用
App 比較重。
對於服務提供者而言,開發重,發布重,推廣重。
對於用戶而言,下載安裝重,使用重,尋找入口也重。
有些統計中說一個用戶使用的 Apps 也就是 10 個。但是很明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更加豐富多樣。
那麼 Apps 的重要性更多的體現在日活躍比較高的服務。比如微信。而一些比較輕的,需要,但是偶爾會用到的, Apps 就未必是最佳解決方案。
是的, Apps 對用戶的控制能力更強,比如推送就對於推廣等事情很有幫助。但是,這種事情不能勉強。你提供服務的最核心目的到底是什麼? Apps 比如知乎日報不好好做網頁版是否正確,就值得商量。
輕應用
我相信所謂「輕應用」,即基於瀏覽器和 HTML 能力的應用,也一定有自己的位置。尤其是 HTML5 能力不斷增強,網路速度不斷變快的未來。今天的技術下,甚至滴滴打車這種相對較重的 App ,甚至都可以用 HTML5 實現了。
寫到這裡我想到一個很多人可能都已經忘記的詞: web app 。很久很久以前, Jobs 就發布了把一個 URL 做成一個 App 圖標放在 Home 的功能。
這是怎樣的遠見?
因為瀏覽器是最直接最便捷的互聯網入口呀!比APP什麼快捷多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