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地閱讀文獻?

怎樣高效閱讀文獻,主次關注哪方面,提高對文獻的理解,特別是英文文獻。希望能給出一些建議或者經驗,謝謝。


不知道題主說的是什麼領域的文獻,是理工還是文史?是學術文獻還是英文報道?不同領域的文獻,閱讀方法肯定也存在區別。我是做計算機互聯網相關研究的,結合自身經驗來談一下。

什麼叫高效閱讀?可以提出一個量化的指標:一篇6-10頁的單欄排版會議文章,或一篇5-7頁雙欄排版的雜誌文章,能夠在拿到文章10分鐘之內,搞清楚以下幾點:

  1. 做了關於什麼的研究?即大方向,一句話總結即可。
  2. 提出的科學問題是什麼?必須十分清晰
  3. 用的什麼模型和方法?用該方法有什麼樣的前提假設?
  4. 模型的輸入和輸出分別是什麼?

這應該是一個合格研究者能夠達到的基本閱讀效率。我的導師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是,拿到一篇文章半小時內能夠寫出審稿意見(review)。而我導師在學術界招的第一個學生(我們的大師兄)的水平是,3小時解決30篇文獻,並能夠從這些文獻中找到research gap(對研究者而言,不能忘記讀文獻的目的,不是為了讀而去讀,而是拿著別人做得好的東西,想自己的事兒)。

首先,良好的英文閱讀功底,是保證高效閱讀文獻的基礎。如果題主在英文閱讀方面還有硬傷的話,建議先從單詞開始,到句型語法,逐層把英文基本功打紮實。

然後,是大量的練習。拿到一篇文獻,快速讀完abstract,了解研究大背景和科學問題。掃過introduction,了解一下數據來源和基本格式,然後進入方法的部分,以連接詞(and but however yet等等)為基本線索,理清前後的邏輯關係。先不要看方法的具體細節,因為對於快速閱讀而言,了解方法的細節毫無意義。直接找模型的輸入、輸出。建議在開始的時候盡量用半小時完成以上過程。用acrobat把中心句標註出來,但不要添加文字標註(會打斷讀文獻的思維流)。重點的地方可以用紙筆快速寫下,回頭再看。

最後,用筆記工具(OneNote, evernote等)或者思維導圖軟體把你的筆記按照上述4點記錄下來,再整理一遍,這樣就形成了你自己對於這篇文章的基本邏輯結構。

總之,讀文獻也是熟能生巧的活兒,離不開持久的練習。


為什麼要讀論文?目的是什麼?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讀論文,是要解決一個問題,或者了解一個知識。在這種情況下,相對於這篇論文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的問題/要了解的知識。

以目的知識為核心,讀許多篇論文的相關關鍵段落,進而延伸到文章其它段落,以及相關參考文獻;而非以論文本身為核心,通讀某篇論文的全文包括細節。這樣讀起來舒服許多。如圖:

相對於這樣讀論文:

在大多數場景下,更適合這樣:

在大多數場景下,更適合這樣:

其他場景:

其他場景:

場景1:領域背景調查。這種情況下,要用引文分析軟體Thomson Reuters HistCite,結合Web of Science,進行領域論文大調查(如下圖)。這樣可快速找到領域內的:

  • 核心論文;
  • 領域明星作者;
  • 哪篇(哪幾篇)論文開宗立派;
  • 哪篇(哪幾篇)論文綜述了最全的工作。

場景2:文獻追蹤。可從Web of Science、PubMed等網站設置最新論文通知。有新文上線它就會給你發郵件。不是特別重要的論文,我通常只看題目、摘要和結論。

場景3:非常重要/相關的論文。那就很簡單,拚命讀,反覆讀。記住數據、爛熟於心、掌握方法、領會精神、看透本質、海枯石爛、獲得生命的大和諧。。。

本文原載自我的回答如何研讀一篇論文? - menz 的回答


這個問題必須答一個!
曾經我覺得搞科研的人,應該是這樣的


無論多麼奇葩冷門的paper,只要是相關的,沒有我不讀的。跟人聊天時,隨便提起一篇paper, 我就能跟別人談笑風聲,見解(zhuang bi)還比別人不知到高到那裡去了:「這個paper我看過,作者就是個傻x,竟然做了xxx和xxx假設,完全不現實。。。」。

再後來, 我勤修苦練,終於掃完了自己研究的小領域內不下1000篇paper,覺得自己終於可以寫paper了。幻想寫出的paper,談笑自如,引用得體,講故事合情合理,研究的問題新奇重要。三年畢業,走上人生巔峰,當上教授,到處開始傳銷(zhuangbi), 像這樣:


然而我錯了,真的錯了,現實是這樣的:


我仔細觀察組裡其他人,發現一個驚天秘密,他們有著比較奇葩 的讀文獻方法。
那就是:

他們平時壓根不讀文獻!
壓根不讀文獻!
不讀文獻!

直到要寫paper的時候!

問起原因,答曰: 閱讀文獻,影響自己的思路和創造性!

我當時的表情是:

我仔細的想了幾天,發現這也是一個好理由啊!大部分人發表過的paper,你看了下去,就意味著以後你不會這麼去做,因為潛意識裡你覺得有人做過了,再做就是重複別人工作了。這樣長期下去,你的創造性自然是大大的受到了阻礙!雖然你可能自己覺得自己知道得很多,然而知道的多並沒有什麼用,你能有google知道的多麼?

我痛定思痛,決定揮刀斬了文獻閱讀的大量時間,只用20%的時間去閱讀。(危險動作,模仿需監護人陪同!)。一個星期當時可以工作大概80小時,也就是我用16個小時去閱讀paper,能看多少全憑興趣和心情。這主要是讓自己沉浸在英文寫作的環境和了解最新的一些有價值的那麼一兩篇paper。也許有人問,你怎麼知道那個paper有價值呢?
這個當然要問google了, 看見下圖左下角的Create alert了沒有,


點開左下角create alert,你看到下面這個畫面


輸入你自己想查詢的所有研究關鍵詞,輸入自己的郵箱,創建一個提醒,然後你就定期收到google給你的推送,都是最近新發表的和你研究關鍵字相關的文章。通常平均一個星期也就三四篇的樣子,你看看摘要就知道了這些paper是做什麼的。有意思的打開仔細看看,沒有意思的也就看看題目,了解下現在別人在搞些什麼!從此你再也不用擔心,不看paper好像錯過了什麼!
不僅是google,其他各個大的出版社,期刊雜誌都有這個服務。

以後再來講寫paper時怎麼看文獻,怎麼找到支持你故事和情懷的最有力的文獻論據!


牛人告訴你如何讀國外文獻!畢業論文寫作靠它了

2015-04-07 國家社科期刊資料庫

為什麼讀文獻?
(從Ph.D到現在工作半年,發了12篇paper,7篇first author.)我現在每天還保持讀至少2-3篇的文獻的習慣。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但最重要的自己總結概括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麼,否則就是白讀,讀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明白,一合上就什麼都不知道,這是讀文獻的大忌,既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導致以後不願意讀文獻。

1. 每次讀完文獻 (不管是細讀還是粗讀),合上文獻後,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麼,如果不知道,就從abstract,conclusion里找,並且從discuss里最好確認一下。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過關了。take home message其實都不會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發現你需要記得很多,那往往是沒有讀到重點。
2. 擴充知識面的讀法,重點讀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問題,以及目前的進展類似的文章,每天讀一兩篇,一個月內就基本上對這個領域的某個方向有個大概的了解。讀好的review也行,但這樣人容易懶惰。
3. 為了寫文章的讀法,讀文章的時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時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識的記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誰,哪篇文章,哪個期刊,這樣以後照貓畫虎寫的時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裡半天琢磨出一個句子強的多。當然,讀的多,寫的多,你需要記得句型就越少。其實很簡單,有意識的去總結和記億, 就不容易忘記。

研究生怎麼看文獻,怎麼寫論文
一、先看綜述
先讀綜述,可以更好地認識課題,知道已經做出什麼,自己要做什麼,,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對於國內文獻一般批評的聲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領域的入口,在此之後,你再看外文文獻會比一開始直接看外文文獻理解的快得多。而國外的綜述多為本學科的資深人士撰寫,涉及範圍廣,可以讓人事半功倍。

二、有針對地選擇文獻
針對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論文來讀,從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麼問題,通過哪些技術手段來證明,有哪些結論?從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邏輯推論,學習技術方法。
1.關鍵詞、主題詞檢索:
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可以有新的內容出現。
2. 檢索某個學者:
查SCI,知道了某個在這個領域有建樹的學者,找他近期發表的文章。
3. 參考綜述檢索:
如果有與自己課題相關或有切入點的綜述,可以根據相應的參考文獻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論文。
4. 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
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

三、如何閱讀文獻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說是一個論文的窗口。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並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多數文章題目、摘要簡單瀏覽後,直接把幾個Figure 及Title 與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讀全文:讀第一遍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爭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為讀論文的目的並不是學英語,而是獲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後思維會非常混亂,往往讀完全文不知所謂。可以在讀的過程中將生字標記,待通讀全文後再查找其意思。
3.歸納總結:較長的文章,容易遺忘。好在雖然論文的句子都長,但每段的句數並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個片語標一個標題。
4.確立句子的架構,抓住主題:讀英文原版文獻有竅門的。我們每個單詞都認識讀完了卻不知他在說什麼,這是最大的問題。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關係連詞,他們承上啟下引領了全文。中國人喜歡羅列事實,給出一個觀點然後就是大量的事實,這也是中文文獻的特點,我們從小都在讀這樣的文章,很適應。西方人的文獻注重邏輯和推理,從頭到尾是非常嚴格的,就像GRE 裡面的閱讀是一樣的,進行的是大量重複、新舊觀點的支持和反駁,有嚴格的提綱,尤其是好的雜誌體現得越突出。讀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題,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無用信息可以一帶而過,節約你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
5.增加閱讀量:由於剛剛接觸這一領域,對許多問題還沒有什麼概念,讀起來十分吃力,許多內容也讀不懂。後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最後可以融匯貫通。所以,對新手而言,應當重視閱讀文獻的數量,積累多了,自然就由量變發展為質變了。

四、提高閱讀的效率
1.集中時間看文獻:
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繫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2.做好記錄和標記:
複印或列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註。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於沒看。
3.閱讀順序:
根據閱讀目的選擇合適的順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後看discussion,最後看result 和method(結合圖表)。

五、文獻的整理
1.下載電子版文獻時(caj,pdf,html),把文章題目粘貼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號)
2.不同主題存入不同文件夾。文件夾的題目要簡短,如:PD,LTP,PKC,NO。
3.看過的文獻歸入子文件夾,最起碼要把有用的和沒用的分開。
4.重要文獻根據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編號,然後按名稱排列圖標,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獻要注意追蹤。運氣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線索;運氣不好,發現別人搶先了。據此修正你的實驗。

六、英文文章寫作(閱讀文獻的副產品)
1.平時閱讀文獻,注意總結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語(注意,文獻作者必須是以英文為母語者,文獻內容要與你的專業有關)。
2.找3-5篇技術路線和統計方法與你的課題接近的文章,精讀。

論文各部分讀法有講究
本人英語基礎不好,沒過六級,所以在碩士的時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獻很少,現在想想很後悔,2 年的時間少學了很多東西。上了博士,自己給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開始打算硬著頭皮咬著牙很不情願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獻,一開始看比較慢,有些很難理解,到現在大約仔細閱讀了100 篇外文文獻,泛讀了100 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淺,現在基本不怎麼看中文的了,確實也覺得外文的質量就是高(也有湊數的爛文章),現在自己寫外文的也很順手了。談幾點自己的體會。我是材料專業的。

1.先找5篇跟自己論文最相關的外文文章,花一個月的時間認認真真的看,反覆看,要求全部讀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學和老師交流一下。一個月以後你已經上路了。
2.如何讀標題:不要忽視一篇論文的標題,看完標題以後想想要是讓你寫你怎麼用一句話來表達這個標題,根據標題推測一下作者論文可能是什麼內容。有時候一句比較長的標題讓你寫,你可能還不會表達。下次你寫的時候就可以借鑒了
3.如何讀摘要:快速瀏覽一遍,這裡主要介紹這篇文章做了些什麼。也許初看起來不好理解,看不懂,這時候不要氣餒,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許你都明白了。因為摘要寫的很簡潔,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條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圖的時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讀引言(前言):當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領域的一些情況,看引言應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紹性的東西,寫的應該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獻多了以後看這部分的內容就很快了,一掃而過。有些老外寫得很經典得句子要記下了,下次你寫就可以用了。
5.如何讀材料及試驗:當你文獻看多了以後,這部分內容也很簡單了,無非就是介紹試驗方法,自己怎麼做試驗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試驗結果:看結果這部分一定要結合結果中的圖和表看,這樣看的快。主要看懂試驗的結果,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結構描述一些數字的結果)。有時看完以後再想想:就這麼一點結果,別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寫這麼多,要是我可能半頁就說完了?
7.如何看分析與討論:這是一篇文章的重點,也是最花時間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後不急於看分析討論。我會想要是我做出來這些結果我會怎麼來寫這部分分析與討論呢?然後慢慢看作者的分析與討論,仔細體會作者觀點,為我所用。當然有時候別人的觀點比較新,分析比較深刻,偶爾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當你看的多了,你肯定會看的越來越懂,自己的idea 越來越多
8.如何看結論:這個時候看結論就一目了然了,作後再反過去看看摘要,其實差不多
9.把下載的論文列印出來,根據與自己課題的相關性分三類,一類要精讀,二類要泛讀,三類要選擇性的讀。分別裝訂在一起
10.看完的文獻千萬不要丟在一邊不管,3-4 個月一定要溫習一遍,可以根據需要,對比自己的試驗結果來看
11.學會記筆記,重要的結論,經典的句子,精巧的試驗方案一定要記下來,供參考和學習
12.有些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文獻,可以批判性的閱讀。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試驗多的話,你應該有這個能力判斷誰的更對一點。出現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原因有下:試驗方法描述不詳細,可能方法有差別;試驗條件不一樣;某些作者誇大結果,瞎編數據
13.有時間還是多看點文獻吧,最好定個目標:在學術上超過自己的老闆。因為老闆一般不看文獻,他們都是憑經驗做事,很多新東西他們都不知道,慢慢的你老闆會覺得你很厲害。反正我覺得多讀了,讀起來就快了,而且也會慢慢喜歡上看外文文獻,收穫自然也就多了。
讀研的三年時間裡,實驗做得不是很多,文獻倒是讀了不少。原因呢,可能是老闆也發現了我這個人屬於那種眼高手低的人,乾脆就讓我做個文獻閱讀器了。從研一到現在每當老闆腦子裡出來一個想法,出來幾個關鍵詞,好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交給我查閱和整理文獻了。大家有空可以看看我發在論壇里的幾個ppt,關於光催化、無鉛壓電陶瓷,微波介質陶瓷,納米ZnO,此外關於Raman 光譜、多鐵性材料。
算起來前前後後看過——當然只能說看過,因為大部分都只是走馬觀花,沒有精讀——的文獻應該不下三四百篇了。我估計每個方向單拿出來寫個中文綜述都差不多夠了,可惜中文要版面費,想來老闆也不會給出說了這麼多廢話,進入正題吧。有人也許會問,你是怎麼看文獻的,特別是一個以前沒有接觸的陌生領域。我的方法是,先看中文綜述,然後是中文博士論文,而後是英文綜述,最後是英文期刊文獻。這樣做的好處是,通過中文綜述,你可以首先了解這行的基本名詞,基本參量和常用的製備、表徵方法。
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因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話,一些基本名詞如果簡單的想當然的翻譯,往往會將你引入誤區或造成歧義。同時中文綜述里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參考文獻,這就為後續的查找文獻打下一個基礎。
中文博士論文,特別是最近幾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緒論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於一篇綜述的。因為它會更加詳細的介紹該領域的背景以及相關理論知識,同時裡面往往會提到國內外在本領域做得比較好的幾個科研小組的相關研究方向。通過閱讀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個脈絡。
英文綜述,特別是那種invited paper或是發表在高IF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領域的牛人們寫的。對此要精讀,要分析其文章的構架,特別要關於作者對各個方向的優缺點的評價以及對缺點的改進和展望。通過精讀一篇好的英文綜述,所獲得的不只是對本領域現在發展狀況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學會很多地道的英文表達。最後就是針對自己的課題查找閱讀相關英文文獻了。現在各大學圖書館裡面的資料庫都比較全,即使沒有也可以通過網路上多種手段獲取文獻了。所以說文獻的獲取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查什麼樣的文獻和怎麼具體閱讀整理文獻。根據我的體會,我覺得有以下四類英文文獻是我們所需要的:
1、本領域核心期刊的文獻。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這裡也不能一概唯if 論了。比如說陶瓷類的核心期刊美陶的IF 也不過1.5 幾,但上面的文章特別是feature artical 還是值得仔細閱讀的。當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這個就要靠學長、老闆或者網上戰友的互相幫助了。
2、本領域牛人或者主要課題組的文獻。每個領域都有幾個所謂的領軍人物,他們所從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發展主流。因此閱讀這些組裡的文獻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點。這裡有人可能要問,我怎麼知道誰是牛人呢?這裡我個人有兩個小方法。第一是在ISI 檢索本領域的關鍵詞,不要太多,這樣你會查到很多文獻,而後利用ISI 的refine 功能,就可以看到哪位作者發表的論文數量比較多,原則上一般發表論文數量較多的人和課題組就是這行里比較主要的了。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首先要了解本領域有哪些比較規模大型的國際會議,而後登陸會議主辦者的網站一般都能看到關於會議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做為邀請報告的報告人一般來說都是在該行有頭有臉的人物了,呵呵
3、高引用次數的文章。一般來說高引用次數(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話)文章都是比較經典的文章,要麼思路比較好,要麼材料性能比較好,同時其文筆應該也不賴的話。多讀這樣的文章,體會作者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和圖表分析的處理,相信可以從中領悟很多東西的。
4、最後就是當你有了一定背景知識,開始做實驗並準備寫論文的時候需要看的文獻了。我個人的經驗是,首先要明確一點,你所做的實驗想解決什麼問題?是對原有材料的改進還是創造一種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製備方法,還是採用新的表徵手段或是計算方法。明確這一點後,就可以有的放矢查找你需要的文獻了。而且往往當你找到一篇與你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後,通過ISI 的反查,你可以找到引用它的文獻和它引用的文獻,從而建立一個文獻樹,更多的獲取信息量。

此外,我想提到的一點就是關於文獻的整理。很多時候大家下文獻都是很盲目,抱著一種先下來再說的思想。往往下來的文獻不少,但只是空占者磁碟空間。不經過整理歸類的文獻就不是自己的文獻,那根據什麼來分類呢?
我有一個比較簡單實用的方法,適用於那些擁有大量未讀文獻的。就是只關心三點:文章的前言的最後一部分(一般這部分都是提出作者為什麼要進行這項工作,依據和方法),文章中的圖表(提出採用的表徵方法以及性能變化)和結論(是否實現了既定目標以及是否需要改進)。
當然,如果全部精讀相信工作量也不小。我的看法是儘可能用50個字左右來歸納文章,說白了就是文章的目的(如改進某個性能或提出某種方法)+表徵手段(如XRD,IR,TEM 等)+主要結論(如產物的性能)。當你按照這個方法歸納整理幾十篇文獻後,自然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後再根據你的筆記將文獻分類整理,當你在寫論文需要解釋引用時再回頭精讀,我覺得這樣會提高效率不少。

*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路。


以下內容針對偏理科類的實證研究文獻和綜述,題主專業是環境工程的可能會稍有不同,不過我也不是這個專業的只能根據自己的經歷寫..另如果有大量時間,建議全文讀完;沒有大量時間才需要使用下面的"技巧"。
無論有無時間,發表年份、雜誌、題目、作者和摘要肯定都是要看的,所以後面就不說這些了。發表年份、題目和摘要都有助於判斷是否要看下去:題目和摘要是最快了解文章內容的地方,要是看了覺得和自己想要找的方向不同這篇文章也沒必要看下去了;一些太舊的文章沒有太大必要看,除非是奠基性研究或綜述。雜誌有時可以順手查影響因子,有時候可以篩掉一些垃圾(不是必然)。至於作者,一般比較好的作者會順著1~2個研究主題做下去,找到作者的網頁然後看ta的發表列表來看文獻,是了解一個領域的其中一個途徑(另一個途徑是看綜述)

讀文獻一般而言有以下分類:無目的性的vs. 為研究某一步而讀的、實證研究類vs.綜述類

無目的性的閱讀——實證研究類文獻(文章不一定是下面的順序)

  • 引言:首段和末段全看,中間部分選讀每一段的首句和末句
  • 方法:一般全看,遇到長的段落可以選讀首句和末句
  • 結果:圖和表(及其注釋)一定要看,文字也一般全看,長段落選讀首句末句
  • 討論:同引言。如果後面還有結論這個部分,全看
  • 參考文獻:一般是在看前面的部分看到有興趣的來掃一下

無目的性的閱讀——綜述類文獻

  • 引言:可能沒有intro的字眼,一般指摘要和第一個小標題前的部分。一般全看
  • 各小標題:首段和末段全看,中間部分選讀每一段的首句和末句。有圖表的看圖表
  • 結論:全看
  • 參考文獻:隨便掃一下看有沒有感興趣的

為研究而讀的——實證研究類文獻

  • 尋找研究主題:一般選擇全看引言;以及跳到討論部分,讀每段首句末句發現"future research"類字眼的時候,全看這些段落。另參考文獻可以認真找找相關主題的,以及資料庫找目前看的這篇文獻被什麼其他文獻引用了
  • 尋找研究方法、準備材料:一般直接跳到方法部分,全看
  • 數據分析:如果有和研究方法/材料配套的比較特別地分析方法,一般在上一個階段解決了
  • 寫報告:寫引言的時候一般直接跳到結果全部看,寫方法的時候有時可以隨意找一篇研究主題差不多的參考格式,寫結果的時候同寫方法,寫討論的時候一般全部看完引言及結果

為研究而讀的——綜述類文獻
  一個選擇是和無目的性閱讀類似,不同的是認真看參考文獻然後在裡面找相關的來看。另一個選擇是全文看完,然後還是找參考文獻里相關的來看


首先,我對於「閱讀文獻」的目的的理解是:具備在有限的時間內對一個領域產生系統認知的能力。

如果你也認同這一觀點,相信你看完我的文章會有不小的收穫~

1.明確概念——快速學習不是「速成」

首先確定我們的目標「用20%的時間,了解80%的核心概念和邏輯。因此,它不能幫助你用極少的時間把一件事情做到100%,也就是它沒有辦法讓你「速成」。當然,對於絕大部分的領域,你也沒必要再花費80%的時間去補齊餘下20%的內容。

那你會問,這樣讀是不是「不求甚解」?

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己學習新領域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之所以要「學習」,是因為我們要解決問題。如果是為了「學以致用」的話,掌握80%的核心概念和邏輯就足夠了。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很難把所有涉獵的領域都鑽研到100%,做到「求甚解」。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已經很難得了。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從80%提高到100%,需要的心態便不再是「學以致用」,而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也就是常說的「愛智求真」。

其次,要想跟上快速變化時代的腳步,需要我們大量涉獵陌生的領域,這便要用到「快速學習」。每天都有「新概念」的冒出,從「團購」到「O2O」,從「雲計算」到「大數據」,從「VR/AR」到人工智慧,如果你不了解這些新概念,就沒有辦法判斷自己的職業發展路線,就只能「隨大流」。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可以讓我們具備「跨界思維」。跨界思維,可以給予我們不同維度的思考角度。現如今最新的技術突破,都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果。正是多學科之間不同思維方式和知識儲備的相互碰撞,才有了當今百花齊放的科研成果。

身為個體,我們更需要「跨界思維」。比如經濟學中的「價值是由需求決定的」這句話,完全可以用在職業發展上,它會讓我們知道努力不是最重要的,在別人需要的事情上努力才是最重要的。鑰匙永遠不會在鎖上,要想解決困局,換一個領域的思維,或許可以找到解決辦法。

因此,如果你掌握了「快速學習」這項技能,便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內涉獵比別人更多的領域,具備更廣的視角,擁有更多的選項。

2.實踐——快速學習五部曲

按照如下五個步驟,即可掌握

【STEP 1】尋找信息

要想快速學習,首先要保證學習資料的精確。朋友圈裡、微博里的信息,大部分都是被人加工過的,會帶有很強的主觀傾向。比如馬雲的那句話:「阿里巴巴的技術好,是因為我不懂技術」,就經常被用於諸如:「技術不重要,快來跟XX老師學演講」等等的營銷號文章。

那什麼樣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呢?古典老師有過如下總結:

一手研究論文、行業的學術期刊、行業最新數據報告;

名校的教科書、MOOC里推薦的一手材料、維基百科;

講述底層邏輯、思考質量比較高、略微難懂的書和文章;

各行業領軍人物、行業大牛推薦的書單、豆瓣評分高的書籍。

【STEP 2】大量泛讀

找到可靠消息後,就需要用大量的「輸入」來促使自己對於該領域有基礎的了解。

這個時候,我們不需要一頁一頁的仔細研讀某一本書,而是找到10本左右同一領域的基礎書籍快速翻閱。

翻閱的過程中,以下幾點要著重觀看:

自序和目錄;

每一章的開頭、章節內最核心的概念、公式;

觀看過程中,略過故事、案例、證明。要找到最核心的概念,把它們都標記出來,整理到一個文檔中,同時,記錄自己的問題與困惑。(可以使用筆記本,印象筆記等工具進行整理)

看完所有書後,對概念進行二次整理,把10本書中只出現一兩次的概念全部扔掉,只保留最核心的概念。

【STEP 3】建立模型

在整理完核心概念後,你需要拿出一張白紙,將所有的概念寫在上面。接下來仔細思考不同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像做思維導圖一樣把所有的概念用邏輯連接在一起,逐漸形成一個系統。

這一步很重要,它不僅能幫助你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還能讓你對這個領域產生宏觀上的認知。建立模型後,或許你之前遇到的很多問題就已經被攻破了。

【STEP 4】頻繁求教

如果還有問題沒有解決怎麼辦?那就需要請教他人了。除了請教身邊的專家之外,現在的互聯網手段極其發達,在行、知乎、專業論壇等等都是你發問的好場所。通過與資深人士的不斷溝通,你不僅可以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修步驟(3)中所建立的領域模型。

【STEP 5】不斷輸出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當你給別人講你自以為很了解的事情的時候,常常講著講著就講不明白了。這就是,你以為你理解了,其實你根本沒理解。因此,驗證是否已經「真正學會」的方法,是看你能否把理解的東西給別人講明白。如果發現沒講明白怎麼辦?沒關係,重新回到你的模型中,不斷重複之前的1—4步來修正你的模型,直到能給別人講明白為止。這便是著名的「費曼技巧」。

如果沒人聽你講,怎麼辦?你可以用寫作的方式嘗試自己與自己對話。如果你能把一件事寫明白,也可以證明你真正的理解了他。

3.小結

閱讀文獻的目的,是學以致用;

五個步驟:尋找信息—大量泛讀—建立模型—頻繁求教—不斷輸出。

掃描下方圖中二維碼,或微信搜索「五分鐘成長學堂」即可關注

http://weixin.qq.com/r/A0WnvwTE-1mArUDc9xAR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

對於心理學研究論文閱讀

1. 明確看文獻的目的(了解研究背景,研究方法,還是文章觀點)
2. 讀文獻相關的部分
3. 做記錄,寫下來,寫下來,寫下來
4. 找其他的相關文獻
5. 重複步驟2~4,直到步驟1的目的達到

之所以這樣我認為是高效,並不是因為這樣會節省時間,而是會有比較高的閱讀質量,綜合得到所謂的高效。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研之成理」(rationalscience),歡迎大家關注!

前言:趁此機會和大家聊聊如何有效地閱讀文獻,以及我們對公眾號分享的文獻精選是怎樣認識與定位的。有不對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首先,請允許我按照往期的格式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獻。

文章總結:本文採用油胺油酸混合物(OA/OC)為溶劑,在DTAC (do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的存在下可控合成了組成各向異性的Pt-Ni納米晶。研究發現,DTAC對於Pt-Ni納米晶的各向異性生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調節OA/OC的比例則可以控制Pt-Ni納米晶的形貌(tetrahexahedral or rhombic dodecahedral)。其中,組成各向異性的二十四面體(tetrahexahedral) Pt-Ni納米晶的合成屬於第一次報告。有趣的是,通過醋酸對於上述納米晶進行處理,可以得到尺寸和形狀幾乎不變的高度開放的nanoframes,這種nanoframes的ORR和MOR性能比商業化Pt/C要高几倍。

Highly open metallic nanoframes represent an emerging class of newnanostructures for advanced catalytic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fancy outlineand largely increased accessible surface area. However, to date, the creationof bimetallic nanoframes with tunable structure remains a challenge. Herein, we develop a simple yet efficient chemical method that allows the preparation of highly composition segregated Pt?Ni nanocrystals with controllable shape and high yield. The selective use of do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DTAC) and control of oleylamine (OM)/oleic acid (OA) ratio are critical to the controllable creation of highly composition segregated Pt?Ni nanocrystals. While DTAC mediates the compositional anisotropic growth, the OM/OA ratio controls the shapes of the obtained highly composition segregated Pt?Ni nanocrystal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composition segregated tetrahexahedral Pt?Ni NCs. Importantly, by simply treating the highly composition segregated Pt?Ni nanocrystals with acetic acid overnight, those solid Pt?Ni nanocrystals can be readily transformed into highly open Pt?Ni nanoframes with hardly changed shape and size. The resulting highly open Pt?Ni nanoframes are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atalysts for both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nd alcohol oxidations,which are far better than those of commercial Pt/C catalyst. Our results reported herein suggest that enhanced catalysts can be developed by engineering the structure/composition of the nanocrystals.

相關文獻推薦(前三篇幫助大家了解PtNi在ORR中應用的來源與去向,第四篇幫助大家了解作者)

  1. Nat. Chem.2009,1, 552
  2. Science 2007,315, 493
  3. Science 2014, 343,1339-1343
  4. Science 2015,348, 1230-1234

好了,接下來就到了我胡說八道的時間了。

1) 我們公眾號文獻精選的定位是什麼?

我們對於這種分享的定位是訊息傳遞與文獻導讀。說白了,就是告訴大家,最近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工作,這個工作大概講了些什麼東西,可能有哪些東西是比較有意思的。

2) 公眾號分享的文獻精選中包括什麼內容,為什麼要包括這些內容?

內容:一般而言,每篇文獻的開始我們會用中文大致介紹下這個工作做了些什麼內容,然後將文章題目貼出來。然後是原文Abstract和文章的一張圖,最後有可能會加一點點評或者思考問題(有的時候是推薦文獻)。

目的:用中文簡要介紹一下內容的目的是讓大家迅速分辨這個工作是不是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相關,方便大家有取捨性地投入時間。

原文Abstract的目的是將作者最想要告訴讀者的呈現給讀者。為什麼我們不進行翻譯?因為原版的所涵蓋的有用信息一定是最多的。(文章插圖的目的就不多說了)

最後的一些思考問題(或推薦文獻)是我們對於這篇文章的一些個人觀點,不一定很正確,可以幫助大家更辯證或者系統地看待這些文獻。

3) 如何利用這個公眾號更有效地閱讀文獻?

首先,在看到文獻的時候,通過中文解說對文章內容有個基本的定位: 這篇文獻講的東西到底跟我有什麼樣的關係?

  1. 跟我研究內容完全沒有關係,我也不感興趣。好吧,那麼恭喜你,看看熱鬧就可以了,你的時間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了。
  2. 跟我研究的內容沒有關係,但是我想看看這些人到底在做什麼。這種情況下,不妨耐下性子繼續看看Abstract,看看作者想跟你說什麼。如果他在Abstract裡面傳遞出來的不論是背景意義,研究方法或者研究思路都不能打動你,那麼也恭喜你,你雖然多花了一點時間,但是也僅僅是花了這點時間,不過你知道了這篇文獻大概說了啥。雖然沒用, 和人聊起天來吹吹牛總還行吧(純屬玩笑)。如果Abstract裡面有些東西能夠打動你,你覺得有點意思,那麼你可以通過點擊閱讀全文獲得這篇文章的全文,然後有針對性的對吸引你的地方進行閱讀。當然,如果你讀著讀著,覺得作者太有才啦,也可以繼續啦。(友情提示:請記住作者是如何打動你的,下次你寫文章的時候就怎樣去打動其他人,切記切記)
  3. 跟我研究內容相近,但暫時沒有關係,但是我了解一些背景, 想知道這些研究都是怎麼做的。嗯,想要了解東西總是要付出時間的,文獻看一看總是必要的啦,重點還是你想要知道的那些點(不過,看下全文總還是能夠幫助你加深對這個領域的理解,不是么?)如果你以後可能會接觸到這個領域,那麼你就得用心點看啦,看看這個領域到底最前沿的在做什麼,用什麼方法,可以得到怎樣的結果。但是,很幸運,你不需要深究文章的數據比業界水平高了多少之類的無聊問題,這些留待以後你來做了,再慢慢對付吧。
  4. 跟我研究的領域直接相關。好吧,都跟你相關了,而且別人發了這麼好的文章,你就沒有興趣看一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好吧,大家都對這個領域很熟悉了,該看什麼呢?(Nano Lett.:靠,把我貼出來半天了,也沒見說說,小編,你該吃藥了)

下面以本期選取的這篇文章為例,談談我是如何來看跟我相關的文章的(假裝我是做電催化的, 好吧)。

首先,看到文章題目,我會想到什麼東西?Pt-Ni?電催化?好吧,大概這篇文章要講的就是ORR了吧。為什麼會是ORR呢?(請看我推薦的文獻)如果你沒有反應過來的話,我只能推測你是做納米合成的(原諒我確實不懂納米人的心,我只是個做催化的,納米合成這個方面太弱了。我猜你想看這篇文獻可能是想學習可控合成的技術吧);如果你是做電催化的,還沒有反應過來,那麼,很不幸,你對這個領域的了解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小夥子,小姑娘們,文獻看起來吧。

知識普及: 在電化學中, 有很多有名的火山型曲線,其中Pt基ORR催化劑就有一條, 請閱讀Nat. Chem., 2009,1, 552,裡面會告訴你為什麼PtNi,特別是Pt3Ni有很好的ORR活性。

然後,如果你第一眼看到的是文章插圖,再結合題目裡面說的形貌控制,你就會知道這篇文獻一定討論的是PtNi nanoframes的合成。

知識普及2:在Nat. Chem., 2009,1, 552以及Science 2007,315, 493這兩篇文章中都有提到PtNi稜角原子的重要性; 而Science2014, 343, 1339-1343這篇文獻會告訴你Pt3Ni nanoframes的優異性能。

接著,在讀Abstract的過程中,我對這麼幾個東西很感興趣。a. DTAC; b. OA/OC;c. tetrahexahedral Pt?Ni NCs; d.transformation from NCs to NFs; e. ORR和MOR的性能。

我讀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1) 作者是怎樣控制合成的,DTAC和OA/OC有什麼重要作用?2)為什麼作者可以得到以前得不到的組成各向異性的tetrahexahedral Pt?Ni NCs?3)NCs到NFs是怎樣轉變的?4)NFs的ORR活性到底好到了什麼程度。

帶著這些問題去文章中尋找答案,看看作者是不是能夠說服你,如果可以, 佩服他,如果不可以,考慮有什麼可以改進的,或許這就是你的下一個課題。

好吧,其實我並沒有做過ORR,但是讀了這篇文章,我還是會有些問題,提出來跟大家討論一下,完成我的整篇文獻的閱讀過程。

疑問點:作者在計算NFs的specific activity的時候是根據NFs中的Pt的量來進行計算的。但是,從實際生產或者應用的角度來考慮,NFs的成本肯定也包括在酸處理的時候失去的那部分Pt。那麼,從NCs到NFs,到底損失了多少Pt?如果以NCs中Pt的量來算specific acitivity 又會怎麼樣呢?

(以上純屬我個人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甚至不一定是好的,大家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歡迎交流分享,謝謝)

最後,附上Nano Lett.作者黃小青的主頁鏈接:

http://chemistry.suda.edu.cn/index.aspx?lanmuid=69amp;sublanmuid=604amp;id=364

(感言:我剛讀博士的時候,他已經牛逼地博士畢業了,發表牛文無數;5年過去了,我渣渣地準備畢業,他已經青千當教授了。好吧,這就是一個水貨看著大牛成長的故事。以激勵大家好好努力,向牛人看齊)


不邀自來。

個人的理解,文獻閱讀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學習基礎知識的階段,就是你拿到一個新課題,首先要解決一些基本概念的問題,這個階段建議以讀中文博士論文為主,具體的方法同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主要是分類和細節記錄。

分類的條目包括:要不要引用、可以引用到文章的哪部分、有沒有讀過和簡單的幾句話評價等。所以你需要一個分類完善的文獻管理軟體,我推薦Noteexpress。除了逼格略低於Endnote之外,NE有幾大優點:

1. 中文,操作容易上手;
2. 大部分學校購買有正版(請自己到NE官網查詢);
3. 分類項目多於endnote,如下圖紅色部分均可以用於分類:


另外,可以加標籤,也可以設置多級目錄,也都是分類辦法。

而且你看到了,有影響因子,也可以加簡單評論。

當然,你要是說Endnote才是國際主流,我無話可說。

細節記錄方面,建議用docear,可以提取pdf中的注釋,具體用法請自行百度。

第三個階段是輔助論文撰寫。其實主要就是插參考文獻。當然,有些人會說Endnote對英文雜誌的引文格式支持更好。解決方案是學會自己調整參考文獻輸出格式,如果你有能力讀到研究生,這個應該不難。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sci_coffee_break)或個人網站「讀思」(http://read-think.com),和我做進一步的交流。這裡不僅有更多關於科研的書籍的評論,還有關於科技論文寫作的內容。


把專欄的文章轉過來,希望能對大家有一丟丟幫助

鏈接:知乎專欄

以下僅針對理工科文獻


本科時,為了做項(pian)目(qian),大二開始真正接觸專業領域的文獻。講真,成果都是逼出來的。要不是因為項目結題,鬼才願意放棄陪妹紙撩漢紙的大好時光去啃那些枯燥的文獻。

最討厭的是,好不容易說服自己,沐浴齋戒,焚香更衣,端坐台前,準備開始痛讀一篇文獻的時候……才發現不知從何入手

這麼多文獻,從哪篇開始讀起?讀誰寫的?怎麼讀?英文文獻只要看懂意思就行了嗎?……

媽的怒摔!氣得我直接——打開了LOL虐了一把小學生或是打開淘寶怒買一單,才漸漸平靜下來……

我們還是按照以往的尿性,分步解決問題。

1. 既然要看文獻,那麼首先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看文獻?

1) 純粹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或是滿足一下自己呼之欲出、澎湃洶湧的學習慾望。

講真,我是打心眼裡佩服這種人的。這已經到了把看文獻當做日常消遣的境界,簡直是學術界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啊!!!

然鵝……讀文獻不等同於讀閑書,廣泛涉獵、不求甚解,這些在文獻領域是不適用的。當然如果是大牛為了尋找科研的切入點,廣泛地讀還是很有效果的。但對於剛剛接觸文獻的小白們來說,泛讀不如精讀。明確一個領域、找好該領域的十篇引用頻次較高的文獻,認真讀完,相信你的文獻閱讀水平會有質的飛躍,同時你洶湧的學霸之心也會得到極大滿足。讀完後將十篇文獻疊在一起,拍張照發個朋友圈,配文「算是摸到了科研的門檻吧」,然後深藏功與名……

2) 為了撰寫論文而看文獻

相信這種情況是大部分文獻小白們被迫閱讀文獻的動力。為了寫論文而看,那就需要注重兩個字——高效

無論是寫中文論文還是英文論文,建議文獻都從中文看起。閱讀順序如下:

中文學位論文——近幾年英文高引論文——十年前英文高引論文——其它論文

中文學位論文(碩士博士畢業論文),對於文獻小白來說,最大的好處在於——雖然稀爛,但是全面。尤其是背景綜述和材料方法部分,一般都會為了湊字數而寫得十分詳盡,反觀英文期刊文獻,由於字數限制,引言和材料與方法往往被極大壓縮。另一方面,學位論文的結果與討論部分,更容易讓讀者學習作者的分析邏輯。論文的水平,很重一部分在於邏輯是否合理。若是為了撰寫論文而閱讀文獻,那麼學習嚴密合理的分析邏輯則是必不可少的。而閱讀高引英文文獻,自然是西瓜撿個兒大的拿。高引文獻,意思就是引用頻次較高的文獻。這類文獻其成果的權威性和準確性自不必說,而他們的寫作邏輯和分析方法才是最值得借鑒的。

最後再提一個投機取巧的損招,想寫中文論文結題報告卻又苦於文筆太差邏輯捉急……那就只能「扒文獻」了,官方叫「仿寫」。仿寫有很多種,最容易的就是中文仿英文,說白了就是把英文文獻翻譯過來當做自己寫的,再在右上角加上個「引用」。中仿中和英仿英,相對而言難度要大很多,需要對中文英文的文字、辭彙、句子結構、語法等都能靈活運用。否則直接複製粘貼豈不羞羞?但說實話,仿寫也是很不恥的下三流手段。諸君最好還是量力而行,先獨立思考,再自由撰寫。

3) 為了科研而看文獻

為了科研而看文獻,是指為了尋找科研的切入點、為了查詢某個實驗的做法或是某種指標的測定方法,再或是純粹為了看看這個領域的東西別人是怎麼做的。這種看文獻其實就不算是看了,而是查詢。

查詢自己想要的信息,自然就需要篩選掉大部分無用的邊緣信息。查詢關鍵詞,通過引用頻次和期刊影響因子初步篩選,再通過閱讀摘要進一步篩選所需要的目標文獻。最後下載閱讀全文時,有針對性地閱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可能是methods and materials , 也可能是results and
discussions。提醒一句,不要忽視supporting information。因為字數限制,諸多英文期刊文獻都會把一大部分數據和結論放在SI中,有時不看SI甚至讀不懂正文(沒錯我說的就是某些討人厭的德國期刊……)。

2. 如何找文獻、讀文獻?

來吧讓我手把手教你們釣魚。(授人以漁)

1) 如何找文獻?

專業滴來講,自然是首推web of science。聽名字就覺得很屌對不對,很科研對不對。web of science 的權威性在學術領域自不必說,但講真,做這個網站UI的技術人員確實是不怎麼走心的,用戶體驗就如同亞馬遜官方網站一樣……很多熱鍵讓人摸不著頭腦,搜索條件又對格式要求嚴格的一逼……我也是用了一段時間才勉強適應。但如果是搜索英文文獻,尤其是只有關鍵詞而沒有具體題目的,還是建議到web of science搜索(但千萬別忘了先看一下怎麼在搜索框里用空格、*、/、等等符號)。

最方便也最高效的方法,自然是「XX學術」,比如谷歌學術和百度學術。谷歌學術你懂的,沒有VPN自然是白扯。然鵝……有個瀏覽器叫「XXX極速瀏覽器」(為避免廣告嫌疑,你們自己猜吧),自帶VPN,其中有個「谷歌助手」的小應用,載入之後就能夠暢通使用谷歌類網站而且不收費。各位可以試試。

嫌麻煩的話,
百度學術其實也已經足夠解決你的問題了。這類「XX學術」網站,最大的好處就是整合多個資料庫的搜索結果,讓你省去在中國知網找不到又去萬方、找不到又去超星、找不到又去NCBS……而且在搜索結果中可選「期刊、學位、會議」等等分類,查詢學位論文十分方便。

2) 如何讀文獻?

泛讀的方法前面其實基本也都說過了,無非是篩選文獻再重點看感興趣的地方。泛讀者是無暇顧及作者的用詞、用句和寫作手法的,基本就是看個內容就完了。

下面說說如何精讀。

精讀文獻的第一步,就是沐浴齋戒焚香更衣……額……其實是找個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心情。講真,不這樣的話你一開始很難讀下去的。

精讀,首先就是把文章結構搞清楚。拿最常見的理工類英文文獻舉例,摘要(abstract)、關鍵詞(key words)、引言(introduction)、材料與方法(methods and materials)、結果與討論(results and discussions)、結語或應用前景(conclusion
implication)和SI(supporting information)。各部分大致講什麼的,什麼寫作套路……不清楚不要緊,可以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下一步,目的是為了讓你讀的時候思維上有種切換。

講真,如果你一頭扎進去開始讀,讀一會兒保證迷糊。而如果帶著這些對結構的理解或疑問去讀,你就會發現:哦,原來abstract里是沒有廢話的;introduction裡面除了引出我為什麼做這個實驗以外基本都是廢話;methods and materials這人寫的這麼模糊,肯定不是為了節省字數就是自己也很模糊吧呵呵;results and discussions 這部分車軲轆話來回說肯定是實驗數據不夠或者機理挖的不夠深呵呵都是套路;conclusion implication 還說什麼有待進一步研究,呵呵純特么吹牛逼; supporting information數據這麼少你在這糊弄鬼呢啊……

其次,自然就是逐字逐句搞懂嘍。這是最痛苦的階段。建議各位用電腦閱讀文獻,同時下載個有道詞典,用屏幕取詞來進行翻譯,會省些時間,不然你左手捧個文獻,右手拿個電子詞典,一邊看一邊查還得一邊記,累都累死了。

而有的時候,為了讀懂一篇文獻,往往還需要看許多「衍生文獻」,尤其是文章中重點引用的文獻和理論。不然的話,就算你把每個詞都翻譯成中文,看起來也是「嚱嚲嚳嚵嚶嚷嚸嚹嚺嚻嚼嚽嚾嚿囀……」

最後一步,通讀全文,理解清楚意思後,回頭翻看一下,在各個章節中,作者是按照什麼套路寫的,也就是寫作邏輯和分析邏輯。這個數據他是怎麼分析的?為什麼感覺這麼高大上?這個結論他是怎麼引到下一步研究內容的?前後是如何相互印證的?研究中比較薄弱或是解釋不清的地方他是怎麼規避的?這些都是今後自己寫作中實在能用到的東西,也就是乾貨。

至於大家經常會糾結的專業辭彙啊、常用句型啊啥的,我倒認為沒必要太過糾結。抓住一個領域中的一個特定研究方向,精讀十篇。這些辭彙句型什麼的,就沒那麼神秘了。

PS:這裡提一句,關於文獻綜述(review。很多人問我要不要從文獻綜述開始讀,我認為如果你的目的是了解當前某一領域的研究現狀,那自然讀綜述是最高效的方法。但綜述其實就等同於多篇文獻的摘要合集+一些作者的心得體會,想要深入了解某種研究方法或是成果,自然還是要找針對性較強的期刊論文。

PPS: 再提一句關於讀文獻的時間和習慣的。鄙人認為,讀文獻不一定要集中一大塊時間,也不必養成什麼每天閱讀五分鐘的習慣(這算啥習慣……)按需閱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需要讀,有目的,那就利用任何可用和想用的時間去讀,讀到需求滿足就可以了。強扭的瓜不甜,強讀的文獻有毒。


前面的回答都挺好,解答了怎麼"理解"文獻,這裡分享一個怎麼"讀"文獻的方法,算是自己最近總結出來的吧。


只需要三步。

首先你需要兩個顯示屏!雙屏是生產力利器,要是教研室能擺得下,我恨不得放三個屏幕。相信我,一旦用上雙屏,就再也離不開了。

雙屏的安裝方法很簡單,一般台式機主機都帶有兩個顯示器介面,最好是找兩個尺寸和解析度相同的屏幕,分別連上,然後設置一下解析度就差不多。如果有問題,可以升級下顯卡驅動。

其次,推薦安裝國產PDF閱讀器——福昕閱讀器(硬廣),小巧(安裝包才2MB),全面(批註功能豐富),標籤式,關鍵是免費!缺點是沒有Acrobat的合併拆分功能,但作為日常看文獻來說已經足夠。不過移動端的福昕不是很好用。

免費PDF軟體下載

第三步,把福昕閱讀器的窗口拉寬拉寬,變成下圖這個樣子,然後再調整使其充滿整個屏幕。


接著,祭出大招——拆分屏幕!在福昕閱讀器的菜單欄點」視圖「,然後選擇縱向拆分,如下圖所示


這時候福昕閱讀器會Duang~地一下,變成這個樣子,至此神功已成。現在你的閱讀器可以同時閱讀兩個頁面,彼此互不干擾。你可以在左邊看引言的時候,右邊翻到參考文獻對照;左邊看實驗系統介紹,右邊看火焰圖片;左邊看公式推導,右邊看下一個公式推導 。思維不會被頻繁的翻頁所打斷,閱讀體驗非常連貫


你會發現右邊屏幕還剩了一塊,這裡可以放其他軟體窗口。我一般是放Word,因為老闆最近要求我們精讀文獻必須要做筆記,所以可以在右邊同步地做筆記,效率很高。當然也可以放瀏覽器窗口,不懂的地方可以隨時查參考文獻。

最後說下批註。因為英文還沒那麼熟練,所以我一般是碰到比較重要的地方,直接用」打字機「這個功能,在PDF上直接插入文本,非常的醒目。


當然,也可以雙擊高亮的句子,在彈出來的文本框里直接注釋。
所以最終的完全體就是下圖的樣子。個人覺得這個方案已經完美取代了紙質文獻的閱讀體驗,反正我總結出這個方法後,就再也沒列印過文獻了。


PS.
溫馨提示,記得把屏幕調高一點,既然掉頭髮不可避免,就多呵護頸椎吧。與君共勉~


第0點:你得已經有大量閱讀相關領域文獻的經驗,或者換句話說你得有相關的backround knowledge可以讓你快速的抓住重點,否則一個學工科的第一次讀一篇生物論文,肯定無法做到高效的。我剛讀研究生時(工科),一門數學課的大作業要去讀一篇幾十頁的數學論文,斷斷續續讀了我一個禮拜也沒怎麼搞懂;而專業這邊也有過領域相差較遠的文章,讀了一整天幾乎不知所云的經歷。但幾年下來之後,基本可以做到 @Julian Zhu 說的10分鐘搞清楚最重要的關節;非本領域的也1小時理出大概的脈絡。所以首先的首先,你得有大量的閱讀經驗!然後再談技巧(這方面其他回答都有許多好答案了,我按自己的思路再說一些)


第1點: 帶著問題或目的性去閱讀,你讀這篇文獻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學習哪方面的東西,是關注相應的定理證明,還是如何應用某個演算法在一個具體問題。有了方向性閱讀才會高效,有時10分鐘都不用,翻看一下就知道是不是想要的東西了。而反過來說,一個時間點可能需要解決的是這個問題,而另一個時間點需要解決另一個問題,文獻可能又需要帶著新的問題重新閱讀一遍。反覆,但快速且帶著問題的閱讀,在許多時候是比精讀更有用的。

第2點: introduction/abstract/conclusion自然是很重要的,許多人也提到了我就不在累述。對於一個熟悉的領域,有時候都不需要去看這些文字性的東西,因為有許多重複的已知知識,而從敘述性文字里有時也難以清晰的判斷其key point。所以我的經驗是看 Problem Description 和 Simulation Experiment這兩塊。研究都是針對一個個具體問題的,有些是老問題新解法,有些是新問題老解法,更多的是老問題加不同的條件形成的新的子問題,所以一看問題描述就可以快速定位這篇文獻的創新在哪裡,該問題是不是你想要的。知道了問題描述,就看模擬和實驗的描述和結果,是不是有比較,是不是能比以前的老方法有提高,是不是真的有效解決了新問題。(而如果是想關注某些定理的證明,那就沒有普適的高效了,都是硬功夫,拼智力拚靈感拼數學基本功了,最好自己也親手算一遍加深認識是必要的)


不知道題主的背景,不好直接給出針對性的建議。如果題主是生物,化學,藥學,醫學或者材料學這些實驗科學的方向的話,提高文獻閱讀的水平是要跟你的實驗技能同步進行的。

也就是,實驗里做過的東西,你在看文獻的時候,更容易看出他的重要性,亮點,以及一些弦外之音,而這些東西,如果沒有實際做過實驗,僅僅是通過文獻閱讀的話,是不會有這些體會的。現在瀏覽一篇感興趣的文獻,我直接看圖,就知道這篇文章做了什麼。只有在非常有必要的情況下,才會細細的閱讀文章。

另外,隨著你開展課題的深入,你會對某一領域漸漸的比較了解,知道這個領域哪幾家做得好,好在哪些方面,基本上,你看那幾家的,就能了解整個領域的發展,這也會省你很多的時間。

如果僅僅是剛剛開始科研生活,那我的建議就是,多看寫得好的綜述,經典的綜述,結合上高水平雜誌的文章,低水平的如果沒有必要就不看了,對於你文獻閱讀的提高幫助不大。

從語言或者普遍意義上提高文獻閱讀的水平,請參照 @Julian Zhu的回答。


最近才發現的很不錯的文獻閱讀方法:

1.讀完一篇問下之後,自己試著重新寫摘要,一方面總結 全文, 另一方方面練筆

2.看完關鍵文獻之後,做一個PRESENTATION,把知識交給別人才是最牢固的掌握!


之前的回答有很多很不錯的答案,那我加一條好了,推薦一篇論文《how to read a paper 》,跟《how to read a book》有異曲同工之妙,多多學習,然後運用到實踐,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來是2016.1.11的更新···
《這樣讀書就夠了》裡面介紹的拆書幫的學習方法也很贊
第一類拆解(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裡面碰到的比較有用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重新對自己講一遍
第二類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之前碰到類似的文獻,類似的文獻裡面如何做這些研究的,用的什麼樣的方法?
第三類拆解(A2):我以後要怎樣用?
結合讀到的知識(觀點、建議、啟發)與自己的經驗,設想自己今後可以如何使用,總結的內容應該是具體而非籠統的。
以後我研究什麼樣問題的時候可以把這些東西用在上面?

讀完整本書之後把所有的A2集中起來進行分析
這些就是你讀書的成果

這個就是拆書幫的整個過程(RIA)
R=Read,閱讀原文片段
I=Interpretation 引導促進
A=Appropriation 拆為己用


一般閱讀文獻的時候會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1、看完之後沒有留下什麼印象,對文獻的架構及主體內容模糊。
2、無法對看過的相關性文獻聯繫在一起。
3、當需要引用某篇文獻的觀點時常常不知道出現在哪篇文獻中。

//如果看文獻只是為了了解某個不清楚的知識。
那麼我們只需構建出一個知識框架,包括它的來源(歷史)、定義、分類、存在的問題、解決思路等。簡而言之,如果讓你給別人講清楚這個知識,你該如何去講,順著這樣的思路做筆記會加深你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私以為能夠講授給別人是使掌握程度最高的方法)

//如果看文獻是為了寫論文,了解課題。(學術性強的)
那麼每篇論文都建議從idea/data/methodmodel/problem分析。
下面具體來說說這三點:
IDEA:問題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話題?)
研究的中心問題是什麼?
最終得出了什麼結論?(文獻的中心觀點是什麼?)
DATA:文獻運用了哪些數據?
這些數據的來源?
METHODMODEL:如何處理的數據?
採用了什麼研究方法?
構建了哪些模型?(自變數因變數是什麼?)
為什麼要這樣構造模型?
PROBLEM:文獻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可以有哪些改進?(這部分往往很難,但是多加思考會鍛煉一個人的思維能力)
這是我正在看的一篇論文筆記。。。。


//當然不同領域的文獻閱讀不一樣,方法也是大同小異。

//以下是提高相關文獻閱讀效率的辦法,目的是為了將相關文獻裡面的觀點做對比,以便於提煉出共性,看出該課題的研究思路。
上圖,以下是關於REITs的相關文獻,這是用有道雲筆記做了相關的筆記。

左邊的是論文,可以很方便的切換到任何一篇論文;右邊的是具體的內容提要,最上面就是標準格式的文獻參考格式,這個便於寫參考文獻的時候重新再找文獻,省下很多時間。由於該類論文很少有數據的實證研究,所以並沒有DATA的部分,紫色的字體是一些細枝末節,紅色的是該研究存在的問題。可能看起來會覺得筆記做的很繁瑣,但是因為在電腦上操作是個粘貼複製的過程,所以文字多一點沒多大影響。

左邊的是論文,可以很方便的切換到任何一篇論文;右邊的是具體的內容提要,最上面就是標準格式的文獻參考格式,這個便於寫參考文獻的時候重新再找文獻,省下很多時間。由於該類論文很少有數據的實證研究,所以並沒有DATA的部分,紫色的字體是一些細枝末節,紅色的是該研究存在的問題。可能看起來會覺得筆記做的很繁瑣,但是因為在電腦上操作是個粘貼複製的過程,所以文字多一點沒多大影響。
再上幾張圖。

ps:有道雲還可以直接把文獻存進去便於快速查閱,像這樣:

ps:有道雲還可以直接把文獻存進去便於快速查閱,像這樣:


我平時閱讀生物醫學類的論文比較多。以下簡單說說我自己的方法。
1. 文章是否值得一讀?
看標題,雜誌,發表時間,作者姓名及單位。判斷這篇文章是否是你需要的,文章的結論是否可靠。
2. 文章是否值得精讀?
看摘要。這一步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需要依靠自己的經驗判斷。如果剛涉獵某領域,建議先找幾篇好的review文章讀一讀,再從這些文章的reference裡面找幾篇高質量的research的文章研讀一下。精讀之前先問自己,你想解決什麼問題?讀完之後你想學到什麼?
3. 怎樣精讀?
3.1 看Introduction最後一個自然段或最後一句話。如果你對一個領域有基本的了解,introduction的內容你大概都知道了。Introduction的最後一段一般是作者用幾句話概括這篇文章做了哪些內容。
3.2 看Results的標題及圖表。一般情況下,results的小標題和圖表是對應的,也就是說結果1的內容一般對應Figure 1。先看圖,圖看不明白了再看文字內容,看完之後及時總結批註。一張圖歸納成一句話或幾個詞,最好寫在圖的旁邊,特別是你和作者歸納的不一樣的時候。看文獻看得多了自然會跳過一些圖片和結論。看得少的話還是老老實實把所有的圖看明白,用何種實驗方法,實驗材料是什麼,如何做出這樣的圖表,這張圖能告訴我們什麼。必要時到methods那部分查找一下實驗怎麼做的。如果不看supplementary不影響理解的話,就跳過,反之,看。
3.3 最後看conclusion部分。至此,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你已經明白了。
3.4 但是文章的精華在discussion,此部分可以當做一段一段的abstract來讀。善於歸納段落大意,理解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聯繫,體會作者的邏輯思維。以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啊,因為我說不明白啊。
我曾經一篇文章看一天,把每個不認識的詞都查一遍標旁邊。現在基本沒有一篇文章是從頭讀到尾的,看到我需要的內容就可以了,但絕對不能斷章取義啊。題主只問了閱讀方法,沒問歸納整理,我覺得讀完之後的歸納整理更重要呢。


先看摘要,問題~結論~方法三部曲。看文章主要做了什麼,也就是解決了什麼問題,如果對問題不感興趣就可以跳過了。然後看文章的結論是什麼。如果結論沒有什麼新意,方法也就不用看了。方法部分是最難看懂的,所以最後看。


高效閱讀文獻的前提是,絕對不要為了讀文獻而讀文獻。

基本上在完成院系設置的相關經典文獻課後(這是必須的),沒有再進行大批量的、系統性的文獻閱讀了。
大批量、系統性閱讀自己專業的所有文獻,哪怕是專業裡面的一個分支,投入產出都是難以成正比的。何況讀博本身僅僅需要你對一個很細分的方向做出一點點創新貢獻。

那麼如何選擇要讀哪些文獻呢?
寫論文的時候再去讀文獻。
具體而言,就是你確定了一個topic,這個時候需要去大量閱讀與這個topic相關的文獻。

那具體該怎麼讀文獻呢?
第一,用關鍵詞來搜索看這個topic在國內外學術界有沒有被做過了
這個基本上看標題,瀏覽摘要就可以確定。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上面。
第二,用關鍵詞+top journal的期刊,來看相關的文獻,一則進行文獻梳理,二則也有助於打開研究設計和寫作思路。
這時一般先看摘要,覺得寫得不錯的,就可以看看引言,同時進行一些對自己之後寫作有幫助的筆記。
如果是對自己論文寫作非常有用的論文,這個時候一般可以列印出來進行仔細地進行精讀,從引言,到假設提出,到研究設計,到實證分析。一般寫一篇論文也就遇到個1-2篇這樣的論文吧。

基本上一篇論文寫作完,這個領域的相關文獻都會非常非常熟悉了。


---------------
好啦,如果看完覺得還不錯,請點贊,讓更多人看到這個答案,給予大家幫助,謝謝:)


對於國外論文。先讀introduction 和abstract。 這是一篇文章的精華。直接提煉有沒有你需要的或者和你的研究相關的。不需要的直接再。文章多的是。 如果覺得有相關再看conclusion 他實現了什麼或者優化了什麼。看看有沒有對你研究有提高的。如果有。再從methodology 開始慢慢啃


推薦閱讀:

TAG:閱讀 | 經驗 | 文獻 | 研究生 |